房屋平面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43

房屋平面设计

房屋平面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TU758.1 文献标识码:A

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是房屋施工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施工工作的进行以及房屋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房屋设计部门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要求兼顾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但是,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部分设计部门会选择错误的设计方案,有关部门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引导,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房屋结构设计水平。本文主要从地基基础设计、楼板设计以及其他环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地基基础的作用,在软弱深厚淤泥土层施工环境下,进行柱下桩基础计算时,要能够兼顾桩承台水平位移可能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还要对桩基水平推力作用下水平承载力进行考虑,保证相关因素都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在选择桩基持力层时,要满足非液化、稳定、承载力高一级压缩性小的土层。粉质粘土以及粘土都可以选择作为摩擦桩的持力层,也可以选择岩层或者砂土层作为端承桩的实际持力层。[1]房屋地下室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相关特征值若选取通过静载荷试验所确定的相关特征值,必然会导致房屋承载力与实际设计工作相比,稍微偏大,从而会给房屋结构设计工作埋下一定的隐患。静载荷试验所设置的桩顶一般都是设置在自然地坪环境中,地下室桩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实际特征值要根据试验结构来对地下室深度范围内部的桩侧阻力进行扣除,也就是试桩加长部分所具有的桩侧摩阻力。

二、楼板设计存在的问题

楼板作为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基础性承重构件,它能够将屋面以及楼面的荷载传递到周围其他梁面或者承重墙上,所以,楼板的设计对于梁、柱以及墙等构件的安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若不能对有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必然会导致其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给房屋设计工作带来安全隐患。楼板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行楼板设计时,由于不能够对版面的受力状态进行科学认识或者为了能够达到方便计算的目的,设计工作人员会将双向板的作用按照单向板来计算,从而导致计算假定与房屋楼板的受力状态存在较大出入,楼板一方配筋相对较大,另一方则可能单纯的按照构造来进行配筋,导致配筋数量达不到相应要求,从而引起楼板出现裂缝等。

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会在楼板上方布置非承重的隔墙装置,所以,大楼板设计工作中会把具体的部分线荷载转换成同等效应的均布荷载,并对楼板的配筋进行计算。部分设计工作人员会将隔墙的总荷载量附加在总楼板面积上,在进行隔墙顶部设计以及处理时采用立砖来进行斜砌,从而导致上部楼板的中间支承点得以增加,将其转变成连续板。[4]对于支承点上方可能出现的负弯矩,在楼板设计工作中难以对其进行考虑,从而会导致楼板顶端可能出现裂缝。

三、房屋结构其他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房屋的高度以及高宽比超过规程以及规范范围

目前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中的规范以及规程所给出的房屋适用高度以及高宽比限值是保证房屋结构设计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很多高层建筑房屋的高度以及高宽比值都超过了实际的规定限制,从而让设计工作缺乏可靠科学的依据。多于抗震坊社区的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也不能够采取相对科学的抗震设计,从而导致房屋结构缺乏稳定性。

(二)房屋体系不规范、结构设计不合理

房屋建筑结构布置合理能够保证房屋结构达到“规范”的相关要求,这也是房屋抗震设计结构中的基础性环节。这种规则设计包括房屋的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及平立面外形尺寸等,还要综合考虑房屋的承载力分布等一系列因素。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导致房屋机构设计不规则的因素相对较多,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房屋体型,很难通过相对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对划分前期规定的限制范围以及不规则程度。[2]目前结构设计过程中所用的高层房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建筑抗震设计工作只对施工规程以及建筑结构只对房屋结构的实际准则进行规定,并没有对设计工作的规则以及不规则进行明确规定,设计工作人员缺乏对结构抗震概念的设计了解,也很难把握房屋设计机构的相关规则性,只一味的考虑建筑师或者业主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以及规则性较差的高层建筑。

(三)配筋构造不符合规定、不合理

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中对于配筋构造的设计很难结合相关规定来进行,屋面梁配筋数量也难以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在对房屋结构进行建模时,设计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往往直接对下层梁的具体尺寸进行拷贝。建筑房屋屋面的梁荷载相对较小,计算结果缺乏配筋,从而导致屋面梁在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以及受力等相关作用下,因为其较低的配筋率很容易导致房屋裂缝有着较大的宽度。[3]对于平常的屋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为了能够保证钥筋骨架的实际刚度满足相关要求,并且让其能够承受收缩应力以及温度的影响,避免在其腹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

结语:

房屋结构缝设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设计环节之外,还要对房屋结构缝设置以及房屋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综合考虑。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只有具备系统的理论设计知识、创新的思维态度、认真严肃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保证房屋设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提升房屋建筑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保证区域内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5]提升房屋结构设计的工作水平能够为我国建筑施工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房屋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9)

[2]王建成.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J].中华民居,2014(18)

房屋平面设计篇(2)

1 房屋结构设计技术的内涵及优化意义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在相互协调之间可以感受到空间的效果,从而实现优化设计的效果,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可以增家房屋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所以房屋设计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最终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能够减少建筑结构的投资,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我国当前的房屋建设中,房屋的结构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设计人员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设计水平,同时还应该用有限空间资源进行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质量,促进我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提升我国房屋的建筑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房屋结构设计中采用优化设计技术可以降低房屋的工程造价。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能够科学的应用材料的性能,实现材料的应用,从而协调好内部的环境。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物的出现,使得建筑墙体的面积好柱体的体积增加,导致结构自重增大,同时其他材料的应用都会相应的增加。但是如果采用结构的优化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会降低层高,这样能够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缩短两建筑之间的日照距离,间接的就节约了建筑用地。如果在同样的建筑面积中进行房屋的建设,不同的平面形状对材料的使用量也会不同。比如选择圆形或者正方形时,建筑的外墙长度就会越小,装修使用的材料也会大大减少,进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2 房屋结构设计中优化设计技术

2.1 房屋地基问题

在进行房屋结构的优化过程中,一般技术设计人员过于重视房屋的外形以及整体结构的质量,从而忽视了对地基质量的关注,最后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主要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地基较软的房屋来说,设计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房屋的地基不稳,进而影响到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如果设计人员只是根据个人经验使用砂层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对它的宽度以及厚度没有进行设计,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该注重房屋地基问题,完善整个房屋建筑结构的资料,详细勘探相应的地质状况,进而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整个建筑地基的质量。

2.2 建筑承重力问题

在一般的房屋结构的设计中,房屋结构的承重力设计主要是通过楼板来进行的,在进行相应的建设时会将那些没有承重力的墙体安放在楼板山。随后还将这些计算到同等效果的荷载力范围内,同样在进行楼板的配筋时也会应用相同数据进行计算。有时设计人员还会将立砖斜砌隔墙顶位置,最终导致楼板的顶层出现相应的裂缝问题。所以在对承重力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房屋的承载力,掌握准确的数据,提高设计的质量水平。

2.3 房屋构造柱问题

房屋构造柱的质量问题将会影响到房屋的整体承载力以及房屋的结构,所以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格外注意。一般情况下构造能够设计为单一的受力柱,它的横截面积以及配筋需要达到规范砼的规格要求。如果构筑体被当做承重的主体时,这样就会造成构筑体的受力提前,进而会限制构筑体对房屋结构拉束功能,对整个房屋建筑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构造出充当承重柱,柱底部就会导致抗压力的超负荷,最终会出现裂缝,进而会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处于承重梁下的柱体的承重力应该要达到相关的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承重的重量,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保证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3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应用

3.1 概念性设计理念

所谓的概念性设计理念就是指在一些不能够使用具体数据进行建筑施工时采用的一种房屋建筑优化设计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可以对相同的房屋结构建筑方案,采用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同时在确定好相应的房屋结构后,还可以对荷载相同的房屋进行不同的优化设计分析。这样的分析需要结合房屋的具体状况,进而保证设计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施工所要用到的数据参数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导致设计的细节上会存在不同。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计算机的计算,所以采用概念性设计理念能够更好的达到设计的效果,实现设计目的。

3.2 提高结构设计初期计划方案质量

房屋结构设计初期的计划方案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施工建筑的成本,所以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要提高初期方案计划制定时房屋设计人员的积极参与性,考虑到房屋结构优化的科学性,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创新设计改革,最终提高创新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对结构设计初期人员的参与意识不强,这样就会加大房屋结构优化技术的难度,进而会降低设计的质量水平,增加相应的建筑投资。所以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时,应该要依据房屋的结构来进行优化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减少不必要的投资,进而能够节省更多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3.3 房屋抗震优化方案

在进行房屋结构的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房屋的美观性和经济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在进行房屋结构的设计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到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抗震水平,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较大,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保证建筑的均匀刚度。例如。可以进行对称的设计以及延性的结构设计等。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房屋结构的脆性防御力,进一步减小地震对房屋的破坏。除此之外,在进行房屋的抗震设计时,还应该要考虑钢筋的使用情况,对钢筋进行不同的分类,在结合相关的设计理念,在减少钢筋材料的使用时还能够保证建筑的质量水平。同时设计人员也哟对现浇板的规格进行规范,一般情况下,现浇板的拐角容易出现裂缝现象,所以设计人员可以采用矩形的现浇板来降低这一现象的发生率,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保证建筑质量。

4 总结

总之,在房屋结构设计中优化设计必不可少,它可以促进我房屋建筑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说房屋结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房屋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房屋空间的利用率。在这样的结构环境中生活,能够让人感到舒心,从而提高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当前人们房屋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我国建筑事业的进步。

房屋平面设计篇(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using construction by single and multi-layer gradually to top development, building structure form by simple brick structure is getting mor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main structure forms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still exist-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mon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to solve,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basic methods comm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功能的不断丰富,新颖的造型,致使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密切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一个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工程技术人员,责任重大。要知道结构设计的一些内容,对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弄清楚。

1建筑立面和平面应科学布局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

1.1 砌体房屋的竖向限制要求

实践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S0011- - 2001) 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一规定限值。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1) 无地下室、全地下室建筑,房屋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平屋顶板顶、坡屋面檐口或屋面板最底点;2) 屋面的屋顶隔热层,层高不大于500mm 时,高度仍算到板顶,不算一层;3) 地下室顶板在室外地面以上,不太于地下室层高的 1/2 且在 12m 以内,地下室外墙外侧无采光井或有采光井但窗井墙系由横墙延伸时,可不作一层考虑,总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4) 凸出屋面房间面积不大于祖邻层面积30%,层高不大干33m 不算一层,不计入总高度。

1.2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

1.3 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2注重抗震概念设计,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控制房屋的总高度、层数.层高,对于横墙较少或很少的医院,教学楼等多层砖房更要严格控制。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超过要求的多层砖房,已不属于侧力作用下的刚性房屋,不能按多层砖房设计,应按空旷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同一结构单元中不应采用砖房与内框架砖房或框架结构等。墙体布置应满足地震作用有合理的传递途径。纵横向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应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造成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其它相关问题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在每个单元中部,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结构上的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抗震要求.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常见的砖混结构中的质量问题和处理方法: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问题,适当砂浆稠度,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便可解决;留搓接搓不符“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的要求。“留斜搓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搓,但必须做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组砌形式错误问题: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总之,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房屋平面设计篇(4)

一、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

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

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决7.1.5的要求,其中,8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1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两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体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龄期为28天的以毛截面计算的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采用;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拉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采用。

比照以上两表,可见对于相同类别的砌体,烧结普通砖或烧结多孔砖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其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是不同的,随着砂浆强度等级的提高,同类别砌体的以上各设计强度也相应提高,所以可见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提高砌体的强度,增加砌体的承载力,从而达到提高砖混房屋抗震性能的目的。

六、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沿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4的要求。

多次实验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180mm,8度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Ф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 ,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房屋平面设计篇(5)

近年来,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国也频发地震。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地面建筑物倒塌与破坏,其中当属砌体结构房屋受破坏程度最严重,比例最高,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此后国家连续多次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中对砌体房屋明确了规则性的要求:加强房屋底部的质量要求;加强楼盖的整体性;缩小最大横墙间距等要求,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原则,也使得我国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

一、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结构选型、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施工质量都是影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

房屋平面布置对称、规则:避免墙体局部突出或凹进;尽量避免开间尺寸较大的房间布置在整体的两端;建筑物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应该尽量接近。

房屋立面布置规则:由于建筑物墙体破坏主要是剪力破坏且下层破坏比上层破坏严重,因此,建筑物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应沿着竖直方向由下至上依次变小,且均匀变化;避免局部突出;楼层不宜错层。

楼梯间布置规则: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和转角处;不宜突出和开设大窗口,以免切断楼层圈梁;特别注意顶层墙体的稳定性。

(二)结构选型

1、承重方案的选择

砌体房屋设计时应优先选择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承重。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对齐、沿竖向连续。窗间墙在同一轴线上应均匀。在建筑物的同一独立单元内宜使用相同的结构材料。

2、设置防震缝

规范要求在房屋的里面高差大于6m,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各部分刚度和质量不同时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置,且在防震缝两边应设置抗震墙。按照抗震烈度不同,砌体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设为50mm—100mm。

3、地下室与基础

地下室对房屋上部结构影响较大,砌体房屋应选择刚度较大的基础类型。软弱地基上应沿外墙和承重内墙设置一道基础圈梁。

二、砌体房屋抗震计算分析

首先要确定砌体结构房屋的计算简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抗震计算,而确定计算简图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将地震的水平作用在房屋的两个主轴方向上分别进行抗震验算;第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第三,房屋的各层楼盖水平刚度无限大,只做平移运动,所以各抗侧力件在同一楼层标高处侧移相同。

对地震作用进行抗震验算时应该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集中质点应设在楼、屋盖标高处,各楼层的重力荷载应包括楼、屋盖重力荷载及其上下墙体各半层的重力荷载。

三、对附属构建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要求房屋的结构选型不应出现刚度和强度的突变。然而突出屋面的结构显然存在突变,其抗震设计应采取可靠措施。比如:计算分析时,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3,。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构件可作为质点进行计算,丹药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加强构造措施。

四、砌体房屋设计中常用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经常用的构造措施一般有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圈梁、墙体间进行拉结和保证楼(屋)盖与墙柱之间连接几种方式。

(一)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有:提高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约束墙体变形,防止墙体倒塌,提高无筋砌体延性。

(二)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抗震作用有:加强纵横墙之间的连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刚度;限制墙体平面外的变形;与构造柱整体现浇,共同发挥约束作用。

(三)墙体间的拉结

开间尺寸大的房间的外墙转角处以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间隔500mm设置拉结钢筋,并且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000mm。

后砌筑的自承重墙体应沿墙高间隔500mm设置与承重墙或柱连接的拉结钢筋,并且每边伸入墙体不小于500mm。

当抗震烈度为8、9度时,长度大于5.1m的后砌筑非承重墙体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者梁拉结。

(四)、楼(屋)盖梁板与墙柱之间连接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入墙体长度应大于12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若圈梁与板标高不同,板端部伸入外墙长度应大于120mm,伸入内墙长度应大于100mm,在梁上应大于800mm。

3、预制钢筋混凝土板跨度大于4.8m且与外墙同向时,靠外墙的预制板应与墙体或圈梁拉结。

4、梁与砖柱连接时不能减小砖柱的横截面;独立的砖柱应在上下都有可靠连接。

结束语:目前砌体结构多应用于多层房屋,且在城乡建设中占有很足的分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重视看似简单的结构抗震计算。出了严格执行图集规范上的要求外,还应对规范未涉及的一些问题给予重视。提高砌体房屋抗震设计质量,降低地震对砌体房屋的破坏程度,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世添.浅谈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J].广东建材,2011,27(7):56-58.

[2]王强.浅谈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合理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499-499.

[3]涂长明.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构成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2011,(8):100.

[4]刘继明.浅析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合理性[J].大陆桥视野,2012,(10):185-185.

房屋平面设计篇(6)

在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正在从实用性转化为安全性和功能性,这给房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房屋结构设计工作,如何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成为行业验证和优化房屋结构设计的主要方法,有了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作为基础,房屋结构设计工作的经济性和功能性就有了保障,以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为平台,房屋结构在安全、实用等环节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所以,在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中应该推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从房屋结构的前期设计、细部结构设计、基础结构设计等重点环节出发,更好地发挥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优势,建立起房屋结构的验证、计算和控制新体系。

1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概述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是从理论上和经验上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以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和认知,使建筑工程结构得到总体的优化,是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工程分部得到结构优化和设计完善。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行业应该采取重视的态度,要控制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环节,例如:应该尽量缩小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差异以及建筑的平面结构尽量对称与规则,合格的建筑结构设计必须满足这些基本的要求,这样的建筑结构设计意图才能够通过优化的评定。此外,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要求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物不会产生很大的扭转效应。必须在满足建筑相应的功能条件下,在竖直方向布置尽量让竖直方向的相应的承重构件上下贯通。在结构设计中,为了减少结构设计与分析上的难度以及经济性,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转换层结构。对竖直方向的刚度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要求刚度的变化必须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否则在刚度 突变 的地 方会出 现严 重的 应力 集中,这不利于建筑结构抵抗水平方向的动力载荷作用。

2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重要价值

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必要的优化,在对于房屋结构相关的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满足了建筑的实用与美观,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商来说,其当然希望用最少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然而又必须对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做出保证,这必然要求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结构设计优化和传统房屋结构设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运用设计优化的技术能够降低建筑的工程造价(6%~35%)。结构设计优化技术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内部的每个单元都得到最佳的协调,并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最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相关规定的安全系数,还能够实现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与实用性。

3 房屋结构设计中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主要环节。

3 . 1 前期设计环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

房屋设计前期应该注意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以此来控制房屋的结构,并做到对设计工程造价的优化。在房屋设计前期,方案、规划和计划处于初始阶段,全面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可以显示出房屋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忽略部分,可以使隐蔽的风险和隐患得以暴露,这有利于优化房屋结构的设计形式,也有利于更高设计方案和计划,取得经济、效率、效益等多方面的效果和收获。

3 . 2 房屋细部结构设计环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

房屋细部结构决定着房屋整体结构的质量与稳定性,在房屋结构设计时期由于没有具体的实物和真实的数据,很容易在房屋细部结构计算中产生误差,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房屋细部结构设计出现重大的偏差,不但容易造成房屋细部结构设计问题,而且也给房屋整体结构带来风险。因此,应该利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对房屋细部结构展开全面地控制,使房屋细部结构设计得到不断优化,最终形成最佳的房屋细部结构设计效果,避免细部开裂、错位、断裂等问题的出现,全面提升房屋细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

3 . 3 房屋基础结构设计环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

房屋基础结构直接关系到房屋结构的整体功能和稳定,因此在基础结构设计环节中要全面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对地基地质、桩基类型、基础结构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全面地控制,合理确定桩基工程的形式,把握桩身长度和直径,优化基础结构的方案,确定基础结构、施工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平衡点,在全面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基础上,提升和保证房屋整体结构强度、结构稳定性。

4 结语

房屋结构是决定房屋建设质量、房屋工程性能的基础性参数,对房屋结构设计工作展 开全 面优 化是设 计工 作的 基本 要求,同时也是工程领域的重要工作。采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针对房屋结构进行演算、重构和优化,是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的主要方面,应该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使用,建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体系,构建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的结构,全面提升房屋结构的强度与性能,做到对房屋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佟月强,郝明.试论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及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8).

[2]孙有果.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 郑智 ,乐肖军.结构设计优化设计技术与其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4]叶少有,尹国.基于线性规划的结构设计优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佟月强,郝明.试论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及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8)

房屋平面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屋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工程质量也一直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施工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需求量迅速扩大,快速扩展的规模使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加上施工中其他方面的影响,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1]。下面本文就对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又对目前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进行探讨。

一、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质量影响因素多

由于房屋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建筑设计、使用材料、地质水文、施工机械、操作技术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另外,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容易对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使施工质量不稳定。

(2)工程验收局限性

房屋建筑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建成之后不能进行拆卸、解体,对于不符合质量的部分也不能进行更换,工程完成之后的验收有一定的局限性。

(3)质量隐蔽性大

房屋建筑施工的工序复杂,工序交接的环节多、中间产品和隐蔽性的工程多,加大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隐蔽性,在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中容易存在死角。

二、房屋建筑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工艺、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也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促进了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的提高,但在房屋建筑施工中,仍存在这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

1、外檐常见质量问题

由于房屋建筑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对施工的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需求量增大,施工人员规模的快速扩大,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水平出现下滑,加上工期一般都较紧,相关单位在验收时,对外檐工程质量的验收不重视,导致施工中外檐出现质量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房屋外檐最常见的施工问题有面砖切割较大、勾缝的质量不精、散水的功能不良及滴水线的做法不规范[2]。由于工期紧促、技术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在对外檐面砖施工中,缺乏系统、总体的设计,使得面砖的切割出现问题,对房屋建筑的观感造成影响;而由于管理制度和技术的缺失,使勾缝、散水和滴水线的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2、屋面常见质量问题

在房屋建筑施工前的设计中,由于设计方案为对屋面部分的工序进行细致的斟酌设计,或者是在施工前对数据的采集过程没有进行很好的监控,使设计的参考数据出现偏差,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的施工就会出现质量问题[3]。目前,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屋面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泛水和积水。在施工中,如果屋面的防水层下的找平层施工不精细,找平层的平面不平整,就会出现卷材表面积水的现象;而若是施工时未将防水材料的上口进行固定,就会使其易于开裂,导致房屋渗漏的现象出现;另外,天沟的坡度不合理,也会造成沟内的积水。

3、施工中的其它质量问题

(1)板面钢筋保护层过大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楼板工程常常会出现板面钢筋保护层过大的质量问题。在施工中,为了使板面钢筋的保护层符合要求,施工人员常常是在钢筋扎绑完成之后,使用马凳型的支架托将刚面层的钢筋架起来,这一办法在理论上来说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到施工方成本的制约、施工工艺的影响,以及施工人员工程质量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板面钢筋的保护层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工程的质量。

(2)设计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中,还存在着梁内埋线管设计、楼面初装层设计、小直径配筋及水泥焦渣垫层设计上的不合理、不规范,致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三、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

针对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严格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完善设计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1、外檐施工质量管理

根据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外檐部分存在的质量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对外檐面砖的排列进行精心、系统的设计,画好外墙面砖的装配图,并根据实际的情况,综合考虑会对面砖尺寸造成影响的因素,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4]。

2、屋面施工质量管理

在对屋面质量进行控制时,其工程施工须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雨水管、水箱之间的溢流管等管道在从室内穿出屋面时,要保证管道在泛水高度以上,出屋面的门下口须向外开启,且其高度要至少高出屋面25cm。

在屋面工程施工的相关规范中,天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而在实际的作业中,如果天沟较长或者遇到转弯较多的情况,其坡度可以适当的调高,但以不小于3%为宜。

3、室内施工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中,室内的施工质量也十分重要,如果踢脚出现空鼓较大,上口不光滑的现象,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若是出现的高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外,则应立即返工处理。

室内墙面面砖的施工质量不仅会影响到房屋建筑的美观,倘若高处墙面的石材粘结不牢固,还对居住者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室内面砖的施工前,应认真地做好面砖的排列设计。其使用的材料也要符合相关的要求,保证面砖镶贴平整、擦缝密实顺直,不存在空鼓和瞎缝的现象。

4、其它施工质量问题管理

在楼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马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施工前,相关的设计技术人员就须对其规格、形式及数量等进行规范合理的实际,控制好马凳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促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施工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进行。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其设计方案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细致、完整的设计,保证设计方案的完善、合理、科学、可行。

四、结语:

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由于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常见的质量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其它不同的问题存在,因而在工程施工时,应不断地加强对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以能更好地解决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房屋建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海龙,浅析如何加强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695-696

[2]杨顺政,论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547-548

房屋平面设计篇(8)

Abstract: The multi-storey brick masonry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f building a building structure; it has a selection of convenient, simple construct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low cost. Shock resistanc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storey brick and concrete housing structure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the seismic design process.Key words: brick masonry structure; earthquak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砖混房屋结构是目前我国多层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形式,据统计,我国民用住宅建筑中大量采用这种形式。砖混结构是指采用砖(包括普通砖、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和混合砂浆砌筑而成的建筑结构。多层砖混房屋的建筑材料及连接方式是决定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汶川地震是我国近年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灾害,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学校大都是砖混结构,砌体结构材料的整体性差是导致校舍坍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房屋的抗震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考虑建筑的整体性、抗剪能力以及结构的延性。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从建筑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砌体房屋的层数及总高度

实践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与它的地震程度成正比关系,即房屋的总高度越高,那么发生地震时,它的破坏性也越大。因此,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适当控制建筑的高度设计。我国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见表7.1.2:

建筑房屋底部的倾覆力随层数及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倾覆力矩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切力而被破坏。因此,减少房屋层数是改善其抗震性设计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设计是房屋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抗震设计中,应尽量遵循建筑平面规则、立面简洁的原则,使得结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如果房屋的平面和立面设计不规则,那么建筑的结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一旦发生地震,由于地震产生的扭转效应,这样会加大地震的破坏力度。结构设计时,对于体型不规则的房屋,我们要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房屋平面布置时轮廓凹凸尺寸及楼板局部开洞口均不应过大,具体规范有要求,另外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降低房屋的重心,不采用错落的立面。虽然按照人们的习惯,建设设计的造型应该力求新颖,但是考虑到抗震设计要求,通常建筑设计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对于体型复杂,平面又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我们通常将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小单元,然后在适当的部位设置防震缝。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师应尽可能的兼顾建筑造型,使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尽可能设计得比较规则、简洁,从而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

三、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纵、横墙体是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合理布置纵、墙体能有效提高房屋抗震性能。多层砖混房屋的纵、横墙体布置应力求均匀,使得纵横墙共同承担房屋荷载 。我们看到在农村地区的许多多层砖混房屋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这样的房屋空间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大大降低低。墙体布置时,我们应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这样一来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房屋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对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我们通常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方式,某些特殊情况下,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我们可以采用在纵、横墙交接的地方适当增设构造配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另外应注意房屋纵横墙上不宜开设大洞口。

四、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前面已经提到增强房屋整体性和空间刚度能够改善房屋抗震性能,多层砖混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主要是加强空间刚度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楼板要有较大的水平刚度,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能够大大增加房屋水平刚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震构件,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而且可以消除滑移、散落等问题。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设计后,不仅房屋的整体性和刚度得到很大加强,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因为砌体结构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这种情况下,层间变形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还是良好的荷载传递的良好构件,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总之,现浇楼板及屋盖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震构件,而且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配置些构造钢筋,能够提高房屋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五、适当位置布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圈梁的布置是多层混转房屋抗震设计中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水平圈梁,可增加内外墙的连接,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设置圈梁以后,可以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这样可以增加预制板的稳定性,防止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设计的时候,圈梁一般作为边缘构件,它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有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楼盖、屋面的水平刚度。圈梁和构造柱一起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另外圈梁的设计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造成的地表裂缝的影响。

五、增加墙体面积与提高砂浆强度

震害调查表明,墙体面积越大,砂浆强度等级越高,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就越强,因此,提高墙体面积和砂浆强度能够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实验证明,若是6层砖混房屋,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底下一层、二层的地震影响比较大,抗震计算不满足要求,如果改变墙体的承载面积,如将部分的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砂浆等级从M5体高到M10,则能够使抗震满足要求。同样的,高层建筑也可以通过增加底部墙体面积和提高砂浆强度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七、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演算过程中,多层砖混房屋的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强底部的抗震能力。

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得地震力由砌体和水平筋共同承担。而且在墙内设置水平筋可以减少墙体的脆性,增加延性,从而提高抗震能力。实验表明,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八.其他措施

以上内容是多层砖混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总体时应该注意的总体方向,下面再介绍一些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例如,控制房屋的高宽比;多层砖混房屋的楼梯间应设置在每个单元中部,不能靠近山墙处,对于突出屋顶的楼梯间设计,构造柱应延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如果需要设置电梯,电梯对楼板有较大的削弱作用,布置时应尽量避开端角和凹角。如果是纯框架结构,那么电梯井不应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房屋的局部尺寸应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对于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错层,即不能将层高不同的两部分结合在一座建筑中,这样抗震效果很差。我们应采用防震缝分开为两座单独的建筑,主楼和裙楼的关系要鲜明的表达出来,而且要联合得牢固。

总之,地震是破坏程度极大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吸取汶川地震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建筑设计必须考虑房屋的抗震性。本文从八个方面,对多层砖混房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G 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刘纪陆;;基础隔震结构的精确求解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3]李扬;李自力;;铅芯橡胶支座参数对隔震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房屋平面设计篇(9)

1.建设单位故意违反规划,违法建设

建设单位,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故意违反规划,不按照规划设计图纸建设房屋,造成既成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如将底层住宅变为商业以提高房屋的价值;将物业用房变为住宅、设备用房变成仓库以增加可出售房屋等。

第二,擅自对房屋进行加层。如将设计10层的建筑实际建设成11层以提高容积率、增加可实际出售面积;将原设计为斜坡结构的屋顶变成阁楼以增加顶层房屋的卖点,便于销售等。

第三,擅自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如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楼盘大面积户型滞销时,将原设计为1户的跃层房屋改变为2户,将大面积户型改为2户甚至多户小面积户型,以便于将房屋尽快销售回笼资金等。

第四,擅自改变房屋外形。如将设计的非封闭阳台改为封闭阳台以增加可销售面积等。

由于建设单位主观上故意违反规划许可,不严格按照规划许可建造房屋,势必造成房屋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

2.建筑面积计算错误

建筑面积计算错误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工作人员工作疏忽、计算错误造成的;二是故意将建筑面积计算错误,以少缴纳税费。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建设项目,前期费用一般都是按照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进行征收。部分建设单位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为少缴纳有关税费,在办理施工图审查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时,采取各种手段故意少计算建筑面积,以达到少缴纳税费的目的。而在房屋申请登记时,又按照正常的实际建筑面积进行计算和申报,造成房屋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

二、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的客观原因

1.面积计算采用的标准不同

房屋申请登记面积一般来自于房产测绘单位出具的房屋测绘报告,其面积计算依据主要是2000年8月实施的《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而规划许可面积一般来自于施工图审查单位出具的施工图审查意见书,其面积计算的依据主要是2014年7月实施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由于两个规范的使用范围、制定时间不同,造成两个规范在很多具体规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两个规范在很多规定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因此,对于同一建筑,由于进行建筑面积计算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计算出的建筑面积也必定不一致。

2.共用面积的处理方式不同

房产测绘单位在进行面积计算时,对于房屋内的共用面积都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了面积分摊。而规划许可面积一般将各种设备用房的面积单独列出,楼梯、电梯的面积则计算在相应层的面积当中。

例如某商住楼,1、2层为商业,3至10层为住宅,地下室中有为全楼服务的配电、消防用房。其规划许可证中注明:“商业XX平方米,住宅XX平方米,设备用房XX平方米”。而房产测绘报告中只有“商业XX平方米,住宅XX平方米”,设备用房的面积已作为共用面积分摊到了商业与住宅中。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和住宅的申请登记面积势必要比规划许可面积大,造成二者不符。

3.房屋编号变化

房屋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登记时,房屋的编号一般以公安部门出具的门楼牌号为准,同一编号下的房屋编为一幢进行登记。而规划部门办理规划许可时,一般以施工编号为准,同一施工号下的房屋发放一个规划许可。由于两个编号的范围可能不同,造成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

以图1为例,A、B部分为6层住宅,由于左侧临街,C部分利用A、B之间的间隙建设了2层商业用房,且C部分与A、B两部分互不相通。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C部分与 A部分设计在一起为1号楼,B部分为2号楼;而在办理房屋申请登记时,公安部门将A部分编为1号楼,而将C部分与B部分合并在一起编为2号楼。因此,房屋登记时1号楼申请登记面积比规划许可面积少,而2号楼申请登记面积则要比规划许可面积大,造成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

三、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的分析与处理

对于申请登记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的房屋申请登记,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准确分析出造成面积不符的原因。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意见。而进行分析的依据就是作为规划许可证附图的建筑施工图纸。一般认为,规划许可证附图经发证机关依法确定后,与规划许可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房屋登记机构应将房产测绘单位测量的房屋分层分户平面图与规划许可证附图进行对比,检查两份图纸的尺寸、层数、房屋套数、相应房屋的用途、阳台封闭情况等是否相符,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意见。

1.两套图纸存在不相符情况

房屋平面设计篇(10)

1.1.1面积测算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共用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测算。

1.1.2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永久性建筑。

1.1.3房屋产权面积系指产权主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由市、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

1.1.4房屋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系指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

1.1.5房屋的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面水平投影计算。

1.1.6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米以上的,计算自然层数。

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厢间、层高2.20米以上与房屋非整体结构的屋面零星房屋不计层数。

所在层次是指本权属单元的房屋在该幢楼房中本权属单元所在部位垂直方向的第几层。地上层次以正数表示,地下层次以负数表示。

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二、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1.2.1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多层和高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

1.2.2房屋内的附层、夹层、插层、管道层,技术层及其梯间、电梯间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墙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如其墙体为非垂直墙体,则按本规则非垂直墙体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规定计算。

1.2.3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4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自然层计算面积。

1.2.5房屋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平顶房屋及斜面结构房屋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6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其各层水平投影面积总和计算。

1.2.7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8与房屋相连的有柱走廊、檐廊,两房屋间有上盖和柱的走廊,均按其柱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9原始设计斜面结构屋顶下加以利用的空间,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0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的架空通廊,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1层高在2.20米以上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包括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及其相应出入口,按其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保护墙)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2有柱(不含独立柱和独立单排柱)或有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围护结构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3玻璃幕墙、金属幕墙以及其它材料幕墙等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既有主墙体又有幕墙的,以主墙体为准计算建筑面积,其墙厚为主墙体厚度计算。无主墙体仅有幕墙的,以幕墙(有幕墙基槽的以基槽)为准计算建筑面积,其墙厚为幕墙(有幕墙基槽的以基槽)厚度计算。

1.2.14属永久性建筑有柱(不含独立柱和独立单排柱)层高在2.20米以上的车棚、货棚等按柱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5位于自然层以上的假层房屋或斜面结构房屋,按其高度2.20米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16室内体育馆按实际层数计算建筑面积。体育场(馆)看台下空间加以利用的,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且自有顶盖,按其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按多层计算)。

1.2.17利用高架桥(立交桥)及其引桥下空间加以利用的,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且自有顶盖,按其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按多层计算)。

1.2.18房屋的伸缩缝(沉降缝),若与室内相通的,其相通部位的伸缩缝(沉降缝)计算建筑面积。

1.2.19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机械车库不论其高度和停放层数,均按一层计算。

1.2.20倚坡地建筑的房屋,利用吊脚做架空层,有封闭围护结构的,按其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21建在水域上的架空房屋,利用吊脚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做架空层,有封闭围护结构的,按其高度在2.20米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多层按多层计算)。

1.2.22房屋外墙向内倾斜的锥形房屋,按其高度在2.20米部位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多层按多层计算。

1.2.23房屋外墙向四周外侧倾斜的倒喇叭型房屋,且其高度(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底板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按多层计算。

1.2.24房屋外墙无论向内或向外倾斜,外墙体呈直线或曲线状,均按其底板至高度(层高)2.20米处之间最小水平截面的水平投影与底板水平投影的重叠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2.25飘窗(落地窗)与室内相通,窗台与室内地坪相平或低于室内地坪,以室内地坪起算高度在2.20米(含2.20米)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三、计算一半建筑面积的范围

1.3.1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的走廊、檐廊,按其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1.3.2独立柱或独立单排柱的门廊、门斗、雨棚、车棚、货棚等属永久性建筑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算。

1.3.3未封闭的阳台(有上盖)、挑廊(有上盖)按其围护结构的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当围护结构内移或向内向外倾斜,或呈弧状时,则比较围护结构最小水平截面水平投影面积和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大小,按其二者较小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1.3.4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1.3.5有顶盖不封闭的永久性架空通廊,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四、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1.4.1层高小于2.20米以下的房屋及其附属部位,包括夹层、插层、技术层和层高小于2.20米或净高小于2.05米的地下室半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

1.4.2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装饰柱、装饰性的玻璃幕墙、垛、勒脚,台阶、挑沿、无柱雨棚等不计算建筑面积。

1.4.3突出外墙外的钢筋混凝土立柱或圈梁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外墙宽度以外墙体为准计算。

1.4.4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1.4.5无上盖的走廊、挑廊、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

1.4.6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无围护结构的门廊、走廊、檐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1.4.7突出墙外的窗台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

1.4.8房屋天面、挑台,房屋天面上的花园、花圃、泳池不计算建筑面积。

1.4.9房屋的平台、花台、晒台、以及与室内不相通的类似于阳台、挑廊、檐廊等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0建筑物内用作通风、采光的通天、采光井,不论其高度如何,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1骑楼、过街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临街楼房、挑廊下底层作为公共道路街巷通行的,不论其是否有柱,是否有围护物,都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2消防、检修等用途的室外爬梯,广场式室外楼梯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3利用引桥、高架路、高架桥路面作为顶盖的建筑,以及利用其它主要作为非房屋用途的建筑或设施作为顶盖的房屋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4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机器设备的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5无围护结构的舞台(包括露天舞台),及后台悬挂幕布、布景的天桥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6自然层内连接同一自然层内的插层、夹层、阁楼的楼梯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7天面上有柱有盖但无围护结构的一些观景建筑设施,天面上增加观赏效果的艺术造型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8独立烟囱、亭、塔、罐、池、地下人防干支线不计算建筑面积。

1.4.19与房屋内不相通的房屋间伸缩缝(沉降缝)不计算建筑面积。

1.4.20活动房屋、临时房屋、简易房屋不计算建筑面积。

五、计算建筑面积的基本原则

在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时,如遇上述规定以外的情况则按以下原则处理。

1.5.1房屋须是永久性结构,高度(层高)在2.20米(含2.20米)以上。

1.5.2计算全部建筑面积一般是具有顶盖全封闭的房屋及部位。

1.5.3计算一半建筑面积一般是不封闭的房屋及部位。

1.5.4不计算建筑面积一般是高度(层高)不足2.20米的房屋及部位,装饰性建筑及构件,与室内不相通的部位,沿街(巷)为社会公共使用或通行的,无上盖或者上盖主要作为社会公共使用或上盖主要作为其它非房屋用途的其它建筑或设施使用的。

六、相关名词解释

1.6.1层高:以室内地坪为起算点,其中平顶房屋和多层房屋,其层高为室内净高加上本层与上层之间楼板及其抹面厚度(平房加房顶厚度)计算。

1.6.2阳台顶盖:阳台除自有顶盖外,可以以其它建筑部位的底板作为其顶盖使用,但应是垂直方向相邻层建筑部位的底板。如阳台顶盖在垂直方向不能完全严密遮盖阳台时,则以阳台顶盖与阳台的水平投影重叠部分的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1.6.3独立柱、独立单排柱:单独以一根立柱支撑的称之为独立柱;与其它建筑部位不相连并以单独排柱支撑的或与其它建筑一面相连,以单独排柱支撑,且排柱方向与相连面垂直的称之为独立单排柱。

1.6.4凹阳台凹进部分面积以净面积计算,再加以封闭或不封闭判定其为全额或半额,凹进部分的墙体作为整幢外墙处理。阳台与套内空间相连无隔墙,则以外墙自然走向分隔阳台与套内空间,外墙自然走向部位作为外墙处理。

第二章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

一、一般规定

2.1.1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后,其产权归参与分摊的(套)户业主共有,但不划分各(套)户摊得面积的具体部位。

2.1.2房屋(套)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2.1.3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

2.1.4房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有合法产权分割协议的,从其协议;无协议或协议不明确或协议不合法的,根据本规则执行。

2.1.5房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以幢为单位。其分摊仅限于本幢内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与本幢房屋不相连的公用建筑,如变电房、水泵房、门卫室、保安房等不得分摊到本幢房屋内

2.1.6本幢房屋内为多幢房屋服务的公共设施建筑面积也不得作为共用面积分摊到本幢房屋内。

2.1.7售房单位自营自用的房屋,不得作为共用面积进行分摊,同时必须参与分摊其相应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二、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的计算与分摊

2.2.1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由以下部分组成:

1)、步梯、室外楼梯、电梯井、电梯室(厅)、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水箱间、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大堂、公共走道、消防控制室、消防通道、公用厕所、值班室、警卫室等共有共用部位的建筑面积,以及幢内专为整幢楼服务的公共用房管理用房等。

单独具备使用功能的独立空间,如车库、仓库、地下室、人防工程等,以及为多幢房屋提供服务的公共用房、管理用房、设备间、机房等不计入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2)、套(户或单元)与共有共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为公共墙体,其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其中公共墙体在套(户或单元)一侧墙面装饰层计入套(户或单元)使用面积。不作为墙体水平投影面积。

2.2.2整幢房屋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等于整幢房屋的总建筑面积减去整幢房屋内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再减去单独具有使用功能的独立空间以及为多幢房屋服务的公共用房、管理用房、设备间等。

2.2.3属于整幢房屋共有共用的建筑面积,以各套内建筑面积与整幢房屋各套内建筑面积总和加权分摊,其具体计算如下:

整幢房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整幢房屋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整幢房屋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各套分摊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2.2.4层内共有共用的建筑面积按层分摊,该共有共用建筑面积仅提供层内公共服务,不为他层所用。其具体计算如下:

层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层内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层内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层内各套分摊的层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层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2.2.5幢内为多幢服务的公共用房、管理用房、设备间以及人防工程等不计算建筑面积的部位在使用过程中如需使用幢内相应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的,也要参与相应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的分摊。

2.2.6架空层部位应参与相应共用面积分摊。

2.2.7下层(含底层)为商业用房(或其它非住宅用房)的商住楼,如果步梯(或电梯)等垂直通道专供住宅使用,下层商业房不通行不使用,则步梯(或电梯)及其厅(室)共有面积由住宅部分分摊。

底层车库层建筑面积及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参照下层为商业用房的商住楼的分摊计算方法进行分摊计算。

2.2.8房屋顶层阁楼层单独计算建筑面积。

2.2.9住宅楼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住宅楼以幢为单元,根据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求得各套房屋分摊所得的共有建筑分摊面积。

2.2.10商住楼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首先根据住宅和商业等的不同使用功能按各自的建筑面积将全幢的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成住宅和商业两部分,即住宅部分分摊得到的全幢共有建筑面积和商业部分分摊得到的全幢共有建筑面积。然后住宅和商业部分将分摊所得的共有建筑面积再各自进行分摊。

住宅部分:将分摊得到的幢共有建筑面积,加上住宅部分本身的共有建筑面积,按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计算各套房屋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商业部分:将分摊得到的幢共有建筑面积,加上商业部分本身的共有建筑面积,按各层套内建筑面积依比例分摊至各层,作为各层共有建筑面积的一部分,加至各层的共有建筑面积中,得到各层总的共有建筑面积,然后再根据层内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按比例分摊至各套,求出各套房屋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2.2.11多功能综合楼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多功能综合楼共有建筑面积按照各自的功能,参照商住楼的分摊计算方法进行分摊。

上一篇: 数字经济市场 下一篇: 语文逻辑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