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方法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15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1)

1 资料与方法

康复期患者大多数有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的习惯,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心理,一是对自己较自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把未来不利的因素考虑的较少,而另一种是把现有的生活看得相当复杂,认为患了精神病会被人耻笑,瞧不起,患者对自己在患病时的异常行为感到羞愧和悔恨,同时也会考虑到和家人、同事的关系,家庭的各个方面的状况等,有的还会想到自己的前途,事业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满足患者健康知识的需求,保证患者自身及社会安全。

2 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心理宣教首先要尊重,安慰患者,用真诚、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交谈,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让患者及家属对其所患的疾病知识有所了解,并适度的分析病情的原因,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家庭指导 向家属宣教配合治疗的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

2.3 出院指导 协助患者及家属制定出院的家庭计划,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恢复期。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健康教育方法 针对患者的年龄康复的特点、文化背景、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方面,采取个别教育、群体教育、重点指导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

3.2 口头讲解与指导 护士向康复期精神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如疾病的原因,特点及愈等,讲解时极力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能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并向患者传授正确的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3.3 交谈答疑式教育 应经常与患者谈心,掌握患者康复期的特点,通过交谈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早期治愈出院。

3.4 书面形式教育 将精神疾病的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卡片宣教资进行阅读简解。

4 实施效果评价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2)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54-01

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护理人员在病人就医过程中,将入院注意事项、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各种护理操作的相关内容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讲解说明[1]。笔者从事骨科临床护理工作多年,认识到许多骨科病人生活多不能自理,为使患者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要结合病人的病情、心理和社会需要,向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笔者现结合骨科的时间管理、护理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论述健康教育,以期为今后现代骨科临床新型专科护理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病史资料

通过收集我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骨科住院患者100例,35例来自城市,68例属意外受伤入院,除2例不愿意行手术外其余均行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平均13.5d。

1.2研究方法

注重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在年龄、文化、职业及城乡等方面的差异,针对骨科住院患者的特点结合其自身个体差异,应用护理程序,采取多层次、分阶段、以个别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2 估定目标

本次研究发现本次住院的100位患者中有98位意外受伤,患者常表现出对因躯体移动障碍、意外受伤、治疗疼痛等而出现恐惧、焦虑、痛苦等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与康复。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他们急切希望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治疗用药、疾病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需要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估计患者及其家属的准备情况,调整情绪,做好宣教、陪护、探视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结合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城乡差异等,个体化地针对不同患者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及认证能力的不同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最大程度实现健康宣教的价值。

3 教育内容

针对我科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实现估定目标,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尽快痊愈,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要结合病人的病情、心理和社会需要,向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转变患者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2]。骨折或骨病的患者存在恐惧、悲观、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骨科病区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这些不良情绪,向患者讲解骨科疾病的常识及复位前、后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心理与疾病的关系,治疗进展情况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3 管理与教育的创新实践

3.1时间的管理

由于现代骨科患者多,在护士排班时应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和主观能动性,做到劳逸结合,让每位护士都有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当将健康宣教、病历书写、治疗班工作等日常护理工作落实好,以满负荷为原则调整各岗位职责,根据现代骨科工作量、护士在位及成员搭配等情况,实行“备班制”以加强每班护士的力量,又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及休假[3]。

3.2宣教的管理

宣教的时间可采用随机或安排特定时间进行,对老年人、病情危重及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尽量缩短时间,在其平静的状态下完成;对于病情稳定的青壮年患者可以预约时间,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完成。宣教的场合应该考虑到骨科住院患者卧床时间,笔者建议此类患者应以个别床边宣教为主。宣教内容应抓住共性与个性,全面系统地选择宣教内容。宣教的方法可以采取入院宣教、图片展示、示范讲解、板报宣传及护患沟通等形式,可采用谈话方式、阅读方式及操作方法,收集有关保健、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将老经验印制成册,提高患者的接受能力,对翻身、皮肤护理、床上接取大、小便和功能康复锻炼及生活自理可采用演示教学为主,也可用实例进行模拟现场说教。

3.3服务的管理

现代骨科应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程序护理为框架,实施整体护理,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来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每一位护士要以饱满、热情、积极、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的护理工作,积极调整心态,主动服务,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特征[4]。此外做好医护合作,避免医护纠纷和护患纠纷,减少护理差错也对于提高服务管理十分必要。

4 分析与讨论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通过有效地进行护理管理,实行病例分析,制定护理计划,针对个体差异、抓住共性和个性进行康复教育,应用入院宣教、图片展示、示范讲解、板报宣传及护患沟通等形式,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指导,掌握了部分康复知识,并有了康复活动的意识。本次患者中有95位患者主动进行患肢康复训练,有90位患者出院后能继续坚持康复锻炼,其中70位患者获得肢体康复最佳功能。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业务素质,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差错,避免了医疗纠纷,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拓宽了护理专业范围。

5 小结

现代骨科患者的特点是护理难度大,住院时间长,病情恢复程度慢 ,易导致多系统并发症。针对现代骨科以上特点,在骨科临床做好护理管理与健康健康教育中 ,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全方位、早实施、有重点、有计划性、连续性和以点带面等健康教育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精髓 ,促进新型专科护理模式的建立,以一种指导、合作、参与型的教育方法 ,着重注意患者的反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唯有如此,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贯彻人性化、个体化的服务要求,才能使健康教育计划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5]。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清楚治疗经过,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增进健康知识 ,采取科学有效的健康举措,从而促进现代骨科整理医护水平的提高,造福人类健康。

参看文献

[1]王美萍,黄君.护理健康教育在骨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8(22):182-183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4)

1.1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并认真做好记录,向相关人员报告。康复治疗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物理治疗、针灸、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按摩推拿等[1]。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以便使整个康复过程得到统一。

1.2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所以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也可指导利用器械辅助矫正等。

1.3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康复治疗、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例如偏瘫、言语障碍者,除言语治疗师集中训练外,护理人员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与患者交谈,使言语训练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使患者的功能更快得到改善。

1.4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的生活,重返社会。

1.5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地、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1.6病房管理康复病房不但是治疗疾病的场所,也是进行某些功能训练的地方。对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与一般病房要有所区别,以便康复患者能在这个环境里使其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

2规范护理管理体系

2.1管理体系及康复指导康复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在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科室设医生组、治疗组、护理组,各组设有负责人,护理组负责人直接对护士长负责。并成立病房康复医疗护理小组,对住院患者实施整体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医疗护理小组由医生、护士和治疗师组成。主治医生或总住院医师担任组长。对新入院患者,主管医生全面体检,进行功能评定和临床处理。治疗师协助主管医生进行功能评定和具体的康复治疗。护士除进行常规入院处置与常规护理外,也应该掌握患者的功能情况,了解康复治疗过程、方法,并负责患者简单的康复治疗、训练指导,以及实施患者的入院及出院等。

2.2学习与评定科室每周四下午组织召开功能评定会议,由主管医生报告病历,介绍病情及目前功能情况,训练目标及措施。每个患者人院后至少有康复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后三次功能评定。护士汇报护理评价、护理计划及健康宣教内容,大家进行补充讨论,以完善康复治疗护理方案。

3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3.1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根据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紧张的现状,我们制定出合理细致的护理工作周、日程,对每项常规工作都规定了相应的时间,以便使护理工作既不与医疗工作相碰撞,又能按时完成全天的工作,这样既节省了人员配备,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

3.2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训练和休养环境康复医学科病区,病房的建筑设施,已具备相当优越的环境条件,有中央空调,室温基本保持恒定,病房宽敞明亮,室内的通风、采光都能够达到患者满意的要求。环境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服务质量更重要,首先要求保洁员、护理员随时保持病房的整齐、清洁,送餐到床头,开水在室内随时可取。每周全病房更换床单并进行空气消毒l次,平时床单随脏随换。要求每日护士、护理员打开所有的窗户通风,并逐个整理床单位。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也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治疗心情。

3.3强调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要求护士礼貌服务,有问必答,只要患者有疑问,就要回答,直到患者满意为止。有一些解释不清的问题,及时请教上级护士或医生。使用文明用语,即使患者或家属有不对之处,也应耐心解释,直至满意为止,绝不允许与患者发生争吵。根据日间病房特点,日间患者基本上是在做物理治疗,病房内基本无人,为避免患者物品丢失,要求病房内无人时将门锁上,护士随进随开。

3.4护士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养

3.4.1护士素质的培养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表达、沟通能力,有意让护士主持工休会、护理查房、讲课等。引导护士的语言技巧,护士长、上级护士示范讲解、指导帮助。培养护士具有细心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3.4.2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不同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并使其制度化。业务学习是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①科室每周定期织织业务学习,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开始中职以上人员授课,以后逐渐扩大到全科所有人员都准备材料,参加讲座,其内容从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康复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方法和康复医学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护理到有关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从广度和基本的内容不断向深度发展,一人总结材料全科人受益。②要求护理组长参加科主任查房参加科主任每周一、三、五3次大查房。听取对新住院患者和疑难病例讲述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如何针对不同个体区别对待等。对新病种纵向讲述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功能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及时总结每次查房的内容,并作好记录。坚持不懈地参加查房制度,可以提高专科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修正和处理、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杜绝差错和事故的发生。③每月定期组织全科护理组业务学习,内容、形式不定,同时培养护士自学习惯,护士长、上级护士在每次学习后布置思考题,作为下次提问内容。为使护士能及时准确的评价患者的功能情况,要求护士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等,护士长经常提问或作为季度理论考试内容。

3.5患者的管理与健康宣教

3.5.1患者的管理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守病房的规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提前安排好,使治疗得以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由护士长组织召开每月1次的病休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强调和讲解各种规定和注意事项,同时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予以及时解决和处理。

3.5.2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康复特点,要求护士一对一进行宣教,入院和出院前各宣教1次,住院期间每周宣教l次,由责任护士来完成,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心理特征,进行口头、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转归。宣教内容包括环境、治疗程序及病区特点等,对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患者有针对性给予讲解,力求达到人人都能“三明白”,即明白自己的医疗费用、明白自己的病情和功能情况、明白自己做过什么检查及目的。

3.6严格的护理考核机制在完善了工作程序和各项制度后,由护士长和负责人全面检查督促指导。遵照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标准,每周定期对病房护理工作质量、保洁员的工作均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利用周会反馈检查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整改措施。

4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6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2月~8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14a~51a,平均(36±12.5)a;已婚69例,未婚41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开展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9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18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82例(74.55%);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4例(22.66%);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12例(11.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28例(26.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外界的不理解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性的加强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往往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会英,杨菊美.精神病康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42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6)

小儿骨折作为小儿时期多发病以及常见病一种,疾病类型主要体现为上肢骨折方面[1]。因为小儿时期呈现出较好的骨头柔韧性,表现出生长快速以及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于小儿骨折患者而言,如未表现出严重错位情况,则不会使其关节正常功能受到影响[2]。小夹板外固定术获得广泛运用,在实施外固定过程中,需将小儿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力度有效加强,以提高其医护依从性[3]。本次研究将我院小儿骨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探析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可行性,以实现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小儿骨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2.2~12.3岁,平均(6.13±1.15)岁。对照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2.3~12.4岁,平均(6.15±1.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呈现出上肢骨折;(2)骨折通过X线拍摄检查等获得有效证实。

排除标准:(1)家属对于研究要求不遵从;(2)患有先天性疾病。

方法:(1)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在患儿日常治疗、晨间护理、护理观察以及巡视病房期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就系列知识对患儿与家属展开对应指导,合理完成随机健康教育工作。(2)试验组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合理完成骨折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对患儿家属进行免费发放。治疗内容主要包括骨折诱因、小儿时期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的一系列处理方法等,对于骨折相关知识,确保患儿与家属可以合理掌握。此外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将巡视力度加强,就患儿患肢末端正确观察给予指导,防止呈现出外固定过松或者过紧现象,就外固定必要性以及意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讲解,对于患儿不合理要求禁止家属给予迁就,避免呈现出系列骨折并发症现象;于骨折恢复期,就一系列功能康复锻炼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指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并且合理完成出院指导,就复诊时间进行告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及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小儿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试验组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n(%)]

两组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临床比较[n(%)]

讨论小儿骨折作为常见病一种,临床治疗期间,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对于夹板约束持以拒绝态度,并且诸多家属对患儿过于担心,惧怕患儿呈现出畸形愈合以及骨折愈合欠佳现象,所以不但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使患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采取有效方式展开护理干预,存在显著意义,以使患儿依从性提高。传统护理方式主要将医嘱作为中心,无法对患儿综合情况进行有效顾及。在此种情形下,确定新型护理模式展开对应护理干预,意义显著。

临床针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护理期间,有效运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就小儿时期骨头生理特点、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以及骨折后外固定系列方法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认真讲解,并确保家属能够充分掌握,从而对患儿病情康复有效促进[4]。此外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护理工作,可以充分避免患儿不必要损伤,获得理想骨折护理效果[5],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综合表现改善。

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以及骨性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儿骨科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量化健康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可充分做到以患儿为中心,能够依据骨折患儿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护理期间确保有计划进行,可将家属针对疾病了解程度显著提高。对于治疗工作重要性,确保患儿家属可以充分了解,从而对于医护人员工作做到积极配合。通过积极交流,可将同患儿之间距离有效拉进,将患儿信任感显著增强,使患儿依从性显著提高,对患儿疾病康复发挥明显促进作用,充分证明量化健康教育方式运用于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量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使小儿骨科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显著提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有效降低,并将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王辉.耳穴埋豆联合基于互动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对小儿骨科术后疼痛及健康知识通晓情况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0,35(14):2194-2197.

[2]王亚茹,张茜,王利杰.治疗性沟通联合量化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骨科围术期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0):142-143.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7)

1.1 健康教育是护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不是护士额外的工作,它是护理内容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如提高病人适应能力、减少焦虑、肢体功能恢复、自我行为能力的建立、减少并发症,等等;此外,一些健康教育内容也是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而设计的[2]。因为健康教育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护理人员从所收集到的护理资料中寻找出护理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来确定其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获得了优良的护理,提高了满意度。例如对待一位因患癌症而行化疗的病人,护理目标除预防感染、保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提供适宜的营养外,还应注意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及良好的自我形象,特别是对女性病人这点尤为重要。因此,在行化疗之前健康教育时,除要告诉病人化疗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例如脱发是最常见的症状,甚至眼睫毛和眉毛都会脱落,护士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冰帽来减少脱发外,还应教会病人如何配备假发,如何使用围巾、帽子以及眉毛的化装技巧等来掩盖身体的部分缺陷。所以说,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早已是现代护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98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健康教育服务部”,不仅为临床整体护理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支持作用,而且提高了护士健康教育技能,改善了医院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医院的现代化服务意识[3]。

1.2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概念不同 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是工作模式上的转变。卫生宣教只是用一般的宣传技术和手段传播卫生知识和有关的疾病知识。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全民的健康水平,设立各种活动日,搞大型科普活动,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在这些活动中护理人员也仅仅承担了参与者、传播者的角色。因此,对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但护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专业,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心理、社会、行为、教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以便对病人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照健康教育程序,要承担传播者、计划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既要和病人共同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病人实施教育计划时要监督指导,对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自己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总结。因为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建立健康行为,所以,操作体系也应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按照教育程序运作的科学化工作体系上来。

2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护理程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1 护理程序 100多年的护理发展史已经证明,护理程序是临床护士提高成为专业角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护理程序,一直是近代世界护理的发展方向。各国接受护理、理解和实践护理程序的程度与范围,决定了护理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护理程序是否已经成为护理实践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护理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个标志[3]。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系统化整体护理以来,就一直强调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在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化的工作方式,这就说明护理程序已被确立为我国护理实践的基础,将使我国护理具备一系列的专业特征[4]。

2.2 健康教育程序 1986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公共卫生教育组织,提出了病人教育的5步骤模式:①确立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②建立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目标;③选择教育方法;④执行教育计划;⑤评价教育效果。根据这一模式,我国现在执行的教育程序为:①评估:包括病人的学习需求、学习准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②诊断:明确教育目标,如入院、住院、手术、出院、特殊检查等不同阶段教育目标,同时还包括与病人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③计划:教学计划应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计划中包括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④实施:教育计划的实施要特别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即护士如何教、病人如何学,要运用综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力求排除一切影响病人学习的因素;⑤评价:可采用观察法、提问法、问卷法等评价方法,评价病人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病人是否做到知、信、行,护士也需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全面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2]。

2.3 健康教育程序与护理程序的关系 健康教育程序是护理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只是护理程序侧重于解决病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健康教育程序则注重调动病人维护自身健康的潜能,激励病人积极参与促进康复的过程[2]。不管哪种程序,每个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是自然的连续过渡。在临床,只有将健康教育程序与护理程序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提高。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付菊芳等同志对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方面的经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

3 健康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

3.1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郭子恒会长曾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讲,从生到死都需要健康指导,都需要健康教育。按照生理年龄,健康教育应贯穿在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内容。例如:婴幼儿期健康教育的内容除饮食指导、常见疾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外,重点应放在早期教育上,教给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大脑良好发育的一些方法,如要给予孩子不断充满爱的护理,包括用轻柔的动作触摸孩子,鼓励和倾听孩子的言语,运用音乐与数学运算的方法开发智力,培养母(父)子情感联系,特别是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等;学龄期儿童的重点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伤害、讲究卫生、保护牙齿、加强营养,以及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的知识教育等;青少年期的重点内容则是心理行为问题及性知识等,如培养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出走及自杀现象,特别应告诫他(她)们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经济情况最好不要有,尤其是不要怀孕;中年期重点则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不酗酒、减少压力和紧张、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体重,以及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为此,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提倡适合老年人的合理营养膳食和体育活动、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安全的各种措施等,均已成为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2 临床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 病人自入院到出院,均离不开护理,因此,健康教育就应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项具体护理行为中。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选择正式的方式,即根据病人需求按照教育计划系统地进行。例如中国人民总医院自1997年以来逐步建立了糖尿病病人的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系统,得到了广大病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和支持[6]。但是,也可选择非正式的方式,即非刻意安排时间,而是随时随地进行,如协助病人进食时可以进行饮食指导;基础护理时可以讲解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手术前备皮时可以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的事项、配合要点,特别是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如切口感染的预防等。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因时、因人、因事灵活掌握。这样,不仅体现护士的周到、体贴的爱心,而且还体现了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护理健康教育护士,对开展健康教育更为有利。美国的一些医院就有糖尿病健康教育护士、乳腺癌健康教育护士、疼痛健康教育护士等。随着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不久的将来我国各医院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3.3 出院后病人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有些病人,尤其是一些肿瘤病人、神经精神科病人、身体瘫痪病人以及需要长期反复做某种治疗和特殊技术操作的病人,包括他们的家属,都应该成为出院后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出院后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病友交流会、专题讲座、赠送有关材料等形式,为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情况、用药知识、护理操作技术、促进康复的方法,等等,以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继续不断接受健康教育,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也可以密切医患关系,为医院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掌握健康教育规律

当前,我国各医院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如口头讲解、利用教育手册、放映音像制品、行为训练,等等。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和方法,均应结合病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在教育活动中遵循以下规律:①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注意个体差异;要重点突出,识别轻重缓急;要具体,易理解,好记忆,便于操作,即应从病人已知道的到未知道的,从熟悉的逐步进入到不熟悉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从具体的到抽象的;②尽量调动病人多种感官,如视觉的、听觉的、动手的等,对于一些操作技能,应让病人清楚、明白要领,并能够按照要点正确无误的掌握;③根据不同病人特点,有的时候需要反复多次教育,必要时要让病人复述重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年龄较大的病人,更应该多解释、多指导。掌握了这些规律,病人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健康教育效果应落实在病人的行为改变上

5.1 建立健康习惯 目前,知、信、行模式是有关健康教育行为改变运用较多的模式,即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改变知识水平(掌握健康知识),达到态度转变(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最终达到行为转变(摒弃各种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不健康行为)。

5.2 提高生存质量 通过健康教育,特别是行为训练,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即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例如:一位脑卒中的病人,除了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史、既往史等不能控制的几种因素外,吸烟、酗酒、吸毒等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发病因素。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的表现,如偏瘫、肌无力、语言障碍等,都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问题引起脑功能丧失而发生的,吸烟、酗酒均会对血管及血液产生影响,使血管壁受损、血管弹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血小板存活期等从而导致卒中,而吸烟、酗酒都是可以控制的诱因,也就是说影响疾病的因素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决心戒掉烟、酒,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由于病人掌握了有关的疾病知识,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不仅戒掉了烟、酒,适应了生活中的变化,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而且通过坚持康复训练,瘫痪肢体功能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恢复,提高了生存质量。

6 医护合作,共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医疗、护理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项医疗技术的开展,都需要护士的得力支持。健康教育也需要医护密切配合。由于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甚合理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对医生更为信任,愿意什么事情都找医生,这种情况应当改变。有些护理人员也不太明确医生护士在健康教育上如何分工。实际上,由于各自的专业特长不一,健康教育角度也不同。医生向病人介绍的内容是以疾病知识、治疗方案为主,如疾病的诊断分型、病理改变、手术的选择、手术效果等;而护士的教育内容多为病人的心理、情绪、用药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协助功能恢复等方面[7]。此外,由于护士接触病人时间较长,可以为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更加耐心、细致地讲解。所以,只有医护共同合作、互补,才能提高健康教育水平,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7 必须建立健康教育规范化评价标准和标准化评价体系

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对保障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得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中国人民沈阳部队总医院建立的“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制度,是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可操作性方法[8]。但总体上目前我国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为了保证和监督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非常有必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9]。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是很健全的。

综上所述,由于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护士要加强学习,不断探索,为促进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顾惠娟.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9.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3~94,259.

[3]郑淑君,张振路,何穗芬.医院健康教育服务部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37.

[4]袁剑云,曾熙媛,李庆功,等.我国建立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5~6.

[5]付菊芳,李蕊,白燕妮,等.运用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2,16(12):686~687.

[6]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8)

【关键词】住院;结核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缺乏的住院结核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精神因素可使结核病患者病情加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采取有效抗结核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1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 指定兼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

科内确定2~3 名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病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士,入院后48小时内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请管床医生进行专业指导。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理论和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供专业护理水平。

1.2 选择有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便于患者接受和取得良好实效。

1.2.1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出院指导等制成宣传册,分阶段让其阅读,解释重要内容;无法接受宣传册教育者,护理人员将内容讲解给病人及家属。

1.2.2 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讲座,授课者准备充分,文题清楚,内容简练,语言通俗,避开专业术语。听课者可以就授课内容提问,授课者与大家讨论后作答。

1.2.3 个别交谈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教育手段,交谈前应有所准备,掌握交谈技巧,引导病人交谈,及时发现病人的问题,给于心理疏导。

1.2.4 随时宣教 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要。

1.3 确定主要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内容

1.3.1 疾病常识教育

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辅助检查注意事项、消毒隔离方法、病情变化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以满足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

1.3.2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

主要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责任医生与护士、就餐制度、物品管理、作息时间、便民措施等,使病人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4 明确具体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目标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坚持规则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有利于病人康复,真正实现对病人“从具体的帮助到精神的依托、从人文关怀到心灵的抚慰、从简单的疾病护理到高层次的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不断丰富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

2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

2.1 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同情帮助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初发病人对肺结核病感到害怕,复发病人又担心不能治愈,而悲观失望,护士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初次发病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根据长期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人病程长,情绪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护士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讲述肺结核的病程规律,有时为了能使病人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宁可把治疗周期说得稍长一些。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控制好病人的情绪,指导帮助病人做到情绪上的自我节制。

2.3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去接近病人

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护理,应细心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来和经过,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心理护理措施。

2.4 根据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亲切安慰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情绪自然会好转。如病人出现发热时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控制体温;对咯血者应嘱其侧卧位,并轻拍患者背部有利积血咯出,防止窒息发生;当病人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和遵医嘱给氧来缓解症状。又如部分结核病需要长期接受输液,这对于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甚至害怕打针,因此应安排静脉穿刺技术娴熟的护士为其输液,确保一次成功,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报告好消息,以增强其信心。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9)

通过护士对病人在留观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了预防保健意识,改变了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了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使所患疾病经常复发,加重了心身负担的情况,缩短了留观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10)

通过护士对病人在留观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了预防保健意识,改变了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了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使所患疾病经常复发,加重了心身负担的情况,缩短了留观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二、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2.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2.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2.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2.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三、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四、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上一篇: 安全环保建议 下一篇: 危化品企业如何监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