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51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篇(1)

紧身胸衣与缠足实质上都是对身体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谴责,并被扣上“刑具”的帽子。然而从性的角度来看,紧身胸衣是以强调曲线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缠足是以强调柔弱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它们都是显示性方面强势的一种服饰。同时也都表达了两个相反的欲望,即在束缚身体的同时又放纵了它。紧身胸衣最早产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直到中世纪之后的16世纪的上半叶,才在西班牙流行起来。人们以鲸须为骨架制成一种无袖胸衣,这种胸衣呈倒三角形,穿上身后从肩至腰都非常紧身,可调节的系带能将女人的腰肢勒到一个理想的程度,同时又把向上提高得更加丰满。与之相配合的下装则十分的膨胀,一种由鲸骨、藤条、木块或金属丝制成的圆环将吊钟状的裙裾层层撑起罩上长及地面的华丽面料,正面看去是X型,背部却很舒缓,这种曲线形体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这种完美是残酷的,由改变内在生理机能而使其外在形体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类服饰史上绽放的一朵奇异的虐恋之花。由于当时人们性观念与并不保守,在给外界留下极为得体优雅和明显的性感印象的同时,紧身胸衣还以一种为大众接受的方式,赋予了女人表达自身对性的渴望的权利。并且人们还认为紧身胸衣能掩盖女性身上不够“理想”的部位,从而使她们看上去更妩媚动人。这一点在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贝姨》中有具体的描述:“在这一时刻,一个既不丰满又不苗条的女人,却美的非凡,她的曲线因不经意地遮掩而若隐若现、因闪光的衬裙褶皱和紧身胸衣下摆垂片的衬托而清晰可辨,这一切让她如此的性感可爱……。”和紧身胸衣并驾齐驱的缠足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始于南唐。缠足一般于六、七岁开始,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解除。用四尺长的窄布条将双脚紧紧地缠绕,除大趾外,将二趾紧紧约束,以后越来越紧,一直要缠到“小瘦尖弯香正软“才算大功告成。当这样的小脚穿上长三寸、尖锥型精美的小鞋,“三寸金莲”由此而产生了(如图3)。我们可以从南朝潘妃“步步声莲”、南唐后主李煜的窅娘帛步缠足轻歌载舞中看到,那纤小如初月的三寸金莲让女人们步态摇摆不定,身形婀娜多姿是多么的娇弱,让多少男人们迷恋。虽然女子缠足,要蒙受极大的痛苦,即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可是俗语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在这种痛苦中,由于男人的“注视”而使女人们得到。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女人的着装的趣味,使她们在精神上体味到虐恋的快乐。

2.纹身

虐恋美学现象并不仅仅限于缠足和紧身胸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纹身和穿孔也成为时尚,是一种皮肤化妆,就如同人们穿各种漂亮衣服一样是藉此展现一种美、一种精神。美国著名的服装心理学家弗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而纹身绣面就是肉体装饰的最古老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对美的一种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深受人类社会的喜爱,谱写着人类追求痛苦和快乐的传奇。中国的纹身历史悠久,《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这“文身”“雕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纹身装束之一了。纹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纹身者也在痛苦中磨练意志,享受着快乐。纹身可以在很多部位进行,如脸部,胸部、背部,或者在性感部位如、臀部、腰部等。当我们进入纹身世界中,不论在哪个部位纹身,都会发现纹身同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它需要一种信念,就象缠足和紧身胸衣一样,在对人体本身进行改变的同时,精神上获得和满足。这已经不是原始的冲动,是一种思想信念的反映,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种美的形式。

服饰文化论文篇(2)

二、柬埔寨传统服饰及变化

柬埔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常年高温,人们在着装上都比较单薄。高棉族的传统服饰是“纱笼”和“桑朴”,构造简单,制作容易。一般来说,男子上身多着直领多扣短上衣或是圆领汗衫,下身穿“纱笼”,实际上就是一种把印有各种美丽图案的布料从两边缝合的服饰,穿着时将其围系腰间,状似裙子;女子上身多着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穿“桑朴”,其制作方法和穿着方式与纱笼相仿,通常女性还会在腰间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独立后,柬埔寨人开始穿鞋,逐渐改变了赤脚行走的习惯。柬埔寨人都喜欢穿拖鞋,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经常穿。政府官员、有社会地位的人、富人则爱穿皮鞋。女子通常赤脚穿凉鞋和高跟鞋。而在农村,人们还是喜欢打赤脚。此外,僧侣和佛教徒认为佛坛和禅房是圣洁之地,除僧侣外任何人都无权穿鞋入内。信徒进入之前,要把鞋脱在外面的台阶上。进入高脚屋时,人们会将鞋脱在楼梯下,进入设在高脚屋中的佛堂时,僧侣也要脱鞋入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柬埔寨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棉服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或是日常工作学习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裤的工作服装和牛仔裤T恤衫的休闲穿着,传统的高棉服饰只有在婚礼上或是一些节日庆典中才有机会看到。

服饰文化论文篇(3)

休闲服饰的文化内涵

“画眉深浅入时无”,服饰是流行浪潮的尖谷,又从来都是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的反映和诠释。当下的休闲服饰正以款型、色泽、材质等组成的叙事链,通过开放并富有动感的服饰语言,精心编码了21世纪的时尚信息,也表达了时尚背后现代文化的审美某些特征。

(一)休闲服饰代表了闲适的人生境界

21世纪是一个喧嚣的世纪,人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里,经历着超负荷、快节奏的生活颠沛和熬煎,这是一种现代式的沉重。人们通过服饰语言也直白地表露出这种沉重。曾几何时,色调单暗、款式齐整统一的西装,作为男装的范式,风行全球。健全的人性是自足的个性。从沉重中获得解脱,或者在沉重的间歇尽可能地体验到愉悦和自足,这是属于现代的人生理想,也是闲适人生面对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杜马泽德认为,现代生活的特征是闲暇时间及其重要性的增加。他进一步定义了“闲暇”的概念,“所谓闲暇,就是当人们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①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为抗拒紧张单调和还原自我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人们不再囿于家庭到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奉行工作和闲适并存,进而相互调剂的人生态度。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终于汇就了休闲服饰发达的时尚潮流。休闲服饰突破了传统的设计范式和格套,象征着人们从秩序围城的出逃。比如,当下一种盛行的休闲服饰选择和审美的TPO原则,要求在不同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casion)应有不同的服饰搭配,于是系列的上班服、上班鞋、购物装、娱乐装等,围绕着多彩的现代生活,进行着轻松的服饰分类。而运动、健身服饰融于休闲领域,更为直接地表达着现代人拓展生活空间的理想。总之,休闲服饰像是一道自由的溪流,从严密的控制、单调的秩序和灰色的氛围中奔涌而出,正契合着现代生活走向自由闲适的步履。

(二)休闲服饰装点平民人生

服饰曾是人们地位和等级的象征和标识。人们是这样赞美着宫廷的晚礼服:“柔柔褐色,丝丝绒织,映在绵绵金色中,一派雍容。”把晚礼服喻为点燃暗夜灯火的人们,领略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贵族气息。贵族化的服饰重在华贵而美丽,美丽而冷艳中,表现的却是服饰对大众人生的疏远。直到20世纪初,人们仍然对贵族气派的崇高和超凡脱俗分外衷情。表现在服饰文化中,各种设计理念广泛地借用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抒情气质,将服饰制作得格外超脱而端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美丽和富足毕竟要走出圈定的地界。于是,20世纪中叶兴起了“回归人间”的涛声,人们在抗拒崇高的同时,体会到了平民人生那种无限的真实和轻松。平民人生并不等于理想主义的危机以及向世俗化的堕落,而在于让人们走出虚拟的象牙塔,去体味平淡中的从容和自足,这是一种真实的美丽。我们看到休闲服饰为适应这种人生境界,最为直接地向高贵般的冷艳挑战,转向灿烂的平民生活。于是,休闲服饰悄然地弥补着阶层裂痕——千姿百态的运动装,既装饰总统也适合平民;仿真首饰的流行使奢华首饰不再是地位和阶层的象征,日益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的兴致。于是,街上流行的休闲装不断地变换着款型和色彩,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大杂烩。这里充满了鲜花、条纹和方格,茄克衫、牛仔装仍是不变的主题,再加上T恤、罩衫以及坎肩等组成的跳动音符,处处充满多彩的生活情调。

(三)休闲服饰蕴含着都市情怀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包豪斯主义(Bauhaus)设计思潮②就揭示了服饰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人口密集;二是信息快捷、交通便利;三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股产业设计潮流以“街上的人们”为商业对象,引导着服饰向都市群落靠拢。当这股设计暗流逐渐为20世纪中叶兴起的生活设计大潮淹没的时候,服饰对都市文化的展示和观照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强烈和深刻。事实上,这不是设计者对都市的神往和偏袒。流行服饰是社会的晴雨表,时尚在有意无意中泄露了这个时代的秘密。当社会不断走向平稳、走向经济、走向繁荣,背起行囊走进城市,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生主题。都市人生本身就是光怪陆离的现代情感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带给人们无处不在的现代文明,城市人在沐浴现代化的阳光里,又日渐沉重地背上了匆忙、疏远、物化的包袱。生活在都市,有无以言状的城市孤独,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告别家园的流浪感,有往日重现的怀旧温情……总之,这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承认,休闲服饰尤其能够体现都市文化的经典,因为休闲服饰是一种更快速、更便捷、更随时的抒情载体。我们看到,休闲服饰为了体验都市人复杂的情怀,并非简单地流于随意化,反而尽量于随意中装点一些神奇和美丽,而成为一种抒情的方式:有时是领上的一束白花;有时是减少几粒纽扣;有时是针对不同时令的季节感受;有时是短装长裙的强烈反差……似乎是不经意的改造,却倍显温情。为每一个人抒情,这是休闲服饰的另一种理想。人们可以通过服饰,不断变更自己的都市形象,契合波动的情绪,以此来化解越来越深的冷漠和异化。比如,“城市牛仔”系列的仔裤、T恤,简单宽松的风雨衣,刻意设计出流浪的装束,象征着都市的人们一直走在漂泊的里程。女装裤化是休闲服广泛采用的手法,而裤式的变化为抒放自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背带装裤具有清纯的魅力,充满青春气息;男式吊带裤显示出典雅的绅士派头;花卉的图案的长裙裤富于浪漫主义的端庄;白卡其的短裙裤一派学生气;横贡缎的热裤凸现现代派的奔放……总之,休闲服饰就拖着这些潜在的心灵景物,一天天地在城市上空飞翔,一年又一年在城市的街头流行,这是休闲服饰的深刻,也是人文精神的深刻。

休闲服饰设计新追求

设计作为时尚的先导,从来都肩负着文化和教育使命。以下是对休闲服饰设计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体现人本主义追求

休闲最看重的是“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使人的身心放松,以人的舒适为度。因此,休闲服饰的设计,应首先体现对人的关怀。另外,休闲服饰极具个性化,突出个性化是休闲服饰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尽量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多地适应个性的张扬。所以,休闲服饰的衣着搭配,无论上与下,内与外,以及色彩搭配,均以随意和谐为最高境界,并且没有特别的规则,着意留出一定的创造和再创造空间,使穿着者在点与格、格与条、大与小花型、不同色彩、不同纹样的搭配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服饰语言。这正是休闲服饰以人为本的魅力所在。

(二)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休闲服饰摒弃矫柔造作,讲求从大自然中撷取美质,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首先,来自自然界中色彩的启迪。大自然美丽动人、奇异惊人的色彩是最为直接触动休闲服饰设计灵感的因素。水果色、海滨色、晚霞色、原野色、南极色等自然色彩,往往会牵动设计者的情思,充分地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休闲服饰更好地传达人与自然的亲和。其次,自然纹样在休闲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宇宙间的万物都内含着不同的图案形式。浮游的云彩,起伏的山脉,流动的河水,飞禽走兽的姿态以及日、月、星辰的变幻,无一不展示着自然美的形态和广阔的纹样世界。蝶翼、鸟羽、珊瑚、贝壳、木纹、石纹以及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到处都有自然的肌理美存在。自然肌理具有朦胧美与抽象美,它没有明确的外轮廓线与内分割线,它可以因小见大具有无限的外延和内涵。这些表象正是符合休闲服饰自由随意的个性。因此,有意识地将自然肌理纹样运用到休闲服饰设计中,将使服饰呈现出自然、丰富、生动、别具一格的特色,充分地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纹样的情有独钟。再次,自然材质在休闲饰品中的广泛运用。琥珀、玳瑁、贝壳、珊瑚石、松石、琉璃珠、动物角骨等,始终是休闲饰品的主要用料,或用作装饰的主要材料。苹果、香蕉、草莓等造型元素直接用作配饰品,也将自然材质、造型、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休闲饰品与休闲装的和谐统一。

服饰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79-04

“文化是一种人类的独特创造物,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存在物。”[1]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还将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积累成传统和历史。[2] 可见,文化是创造文明、体现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具精神文明的内容,几乎是从服饰诞生之日起,其文化形态就已经自然存在。服饰文化是指具象的服饰式样以及人们对这些服饰式样的认识观念与着装方式。[3]作为人类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展现了别样的风采和突出的魅力。运动服饰是一种文化,既能反映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和文化、思维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可反映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规范要求,运动服饰的演变过程体现出该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

网球运动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和喜爱,被誉为“贵族运动”。网球运动服饰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展现了网球运动强对抗、高技巧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力,更富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时代潮流。对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特征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服饰文化融合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意义在于可进一步展现和延伸两者内涵的价值,为传承业已形成的体育服饰文化提供更为客观、具体、丰富的内容。

1 传承性:文化的积淀

“文化是历史传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4]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5]从本质上说,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有选择的继承,也就是一种淘汰糟粕,继承精华的过程,通过文化的传承使人类文化不断发展,持续走向辉煌。“体育文化经过不同时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质的属性”,[6]这体现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特征。身体运动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形式,作为依附于身体之上的服饰文化则同样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不同时代的网球运动服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虽然经过时间的消磨,但仍旧具有某些本质的属性存在,也就是文化的属性存在,这就是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的传承性首先体现在功能上,即无论外观和色彩如何改变,在功能上都要符合网球运动的专项特点。网球运动高对抗,冲刺跑次数多,跑动距离长,四肢活动的空间大,对服饰的功能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短”乃至“无”成为网球运动服饰的一个重要形式。自网球运动诞生之日起,其服饰就向着“轻、软”方向发展,短袖、短裤成为网球运动服饰的主流,现在更是出现了无袖,超短裤,更有利于肢体的大幅度甚至是穿越式的运动。

其次是体现在面料的应用上。自从20世纪初丝绸等轻软面料的应用引发了一场网球服饰的改革潮流后,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旧影响着现代网球运动服饰的设计理念,麻、棉、丝绸等目前最轻软的服装面料被广泛应用到网球运动服饰中。现在,网球服的主要面料是新型的高科技复合材料,传统的天然面料虽不再是主导,但是仍然在网球服饰的搭配中起到重要作用,增添了网球服饰的独特魅力。这是多年来网球服饰不断实践应用的结果,更是文化传承的结果。

第三是传承网球运动服饰的美感。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网球运动服饰的外观和功能不断的演变,始终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时代潮流,其变化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更富有历史文化的痕迹。虽然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服饰和网球运动服饰有相近之处,但其视觉冲击力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形似神不似的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的服饰了。现代网球运动员的服饰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搭配,无不体现出网球运动服饰的美感。红土小子纳达尔的无袖上衣和超短裤,瑞士天王费德勒的全套白色复古装,李娜的无袖网球背心和黑曜石色网球裙,莎拉波娃的配有蓝色吊带裙轻质双层水彩印花裙装,无不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

2.2 时代性:文化的形态

传统之中体现时代特征是网球运动员服饰的最大特征。“任何时代的体育,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7] 也就是说每一种体育文化都有主体社会的特征,即时代特征。网球运动服饰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服饰文化的一种潮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反映了体育与服饰紧密融合的的文化形态。

网球运动刚开始是宫廷的专享游戏,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直接参与,更不可能了解,故影响力并不大,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其服饰要求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但自从20世纪初开始在全世界普及发展以后,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日趋强烈,对网球运动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也在欣赏极具个性化的网球运动员服饰。

不同时代的网球运动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表象,其服饰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性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意识形态。(表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社会还处于思想相对比较保守的状态,反映到服饰中就是比较质朴,对身体的遮挡比较严密,服饰的花样和色彩也比较单一;[10]而到了八十年代,自由、开放、创新是潮流,呈现出多元化的主题,表现在服饰上就是色彩多样,款式多样,变化多端。网球运动服饰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款式不断推陈出新,色彩艳丽,大大吸引观众的眼球,体现了个性魅力和时尚元素。进入21世纪,高科技与时尚紧密结合,追求视觉享受的思想,则给了网球运动员更多体现个性与魅力的机会,网球服饰只要是有利于比赛本身以及运动员自身爱好即可,更加体现了当代社会宽容、大气的文化形态。这种服饰的时代性特征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文化不断创新、不断传承的表现,是时代的需求。

2.3 个体性:依附的文化物

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质,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11]网球运动赛制丰富,对抗性强,技术特点鲜明,比赛时间长,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这种项目特点为运动员的个性张扬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运动员更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成为可能,或展现强大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或追求内心的自我超越,或凸显特立独行的个性,人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服饰作为依附于运动员身体之上的文化物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为运动员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把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展示的淋漓尽致。

网球运动服饰体现着流行的概念,每当流行元素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在服饰的形态和样式上寻求一致时,网球运动服饰的个性化和自我表现也成为自然行为,成为绝对的流行因素。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和最敏感的群体,运动员更是年轻人中的潮流引领者,表现个性,区别于他人成为潮流是年轻人的本性。[12]纵观当今网坛,运动员的服饰无不体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引领了运动服饰的潮流。从大威廉姆斯的背带装、莎拉波娃的荷叶装到李娜的裙裤,从费德勒的黑或白的头箍、罗迪克的倒戴运动帽到纳达尔的彩色头巾、无袖短衫无不展现了运动员的个性化形象。费德勒的服装有一种英雄的豪气,显示出沉稳、持重、严谨、大气的个性。纳达尔的卡普里短裤和无袖球衣会在他每一次发球和截击时凸显他发达的身体肌肉,看似随意的红色头巾似乎在展示其桀骜不驯和富有反抗精神的个性。阿加西“俗丽的网球服饰和头上的印花大手帕使他看上去就像迪斯尼乐园中加勒比海盗船上的服务生”,[13]显示了其叛逆的个性,曾在网坛掀起了一股特立独行的潮流。

当代女子网球运动员已经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比赛服饰,都极具个性化,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但在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背景下,仍旧体现了传统性、时代性的这种历史性特征,充分展示了服饰文化和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表2)

2.4 传统性:永恒的尊重

传统即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与控制作用。[14]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是长期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累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传统性特征,否则就不成为文化,这是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网球运动服饰文化也不例外。

网球运动服饰不仅充分体现了时代感,引领着体育运动服饰的潮流,而且体现了网球运动服饰恒久的传统性特征。人类社会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才得以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的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因此,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追求美感就成为永恒的主题。网球运动服饰也是如此,无论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在符合专项运动特点的基础上,追求美感是最主要的内容,吸引观众的眼球,展现个性,提升自身的形象,扩大影响力。尤其是女子运动员,通过服饰体现个人形象不亚于追求运动成绩,如大小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库尔尼科娃等运动员都很好的体现了网球运动服饰的美感。

当然,体现美感仅仅是网球运动服饰文化传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留本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尤其以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为最。温网是四大满贯赛事之一,成立时间最久远,时至今日,在网球运动日新月异的今天,温网还是保持了比赛服白色不变的永恒主题。[15]英国人相对比较固守传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也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安装了“鹰眼”系统,中心球场也搭建了移动顶棚,显示了其改革进步的一面,但是唯独在对运动员要求穿着白色球衣参赛这一传统始终保持,百年不变。温布尔登从不允许白色之外的“不雅之色”登台,为对抗这一传统,阿加西3年没有参加温网,库尔尼科娃因为穿黑色短裤被裁判勒令更换服装。这份执着是网球运动文化的传承,是对网球运动永恒的尊重。

2.5 科技性:巨大的魅力

网球运动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球运动服饰在功能上也富含科技含量,体现出完美的科技性特征。

首先,科技进步更新和发展了网球服饰制作的材质。目前,网球服饰材质既坚韧又轻柔,能吸湿快干又排汗保暖,有利于多样化搭配又减少阻力,让运动员穿着舒适、轻便,动感十足,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更赋予了网球运动服饰更好的性能,有利于运动员技术特点的发挥。而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势必会研究出更加先进,更具有人性化的服饰材质,进一步促进网球服饰向功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澳网女单冠军大威廉姆斯的网球裙采用了耐克Dri-FIT排汗面料,在澳大利亚的炎炎烈日下也能保持干爽透气,而且在功能设计上,横跨肩膀和背部使用了分区网面,大大增加了透气效果。网球运动服饰在最基本的材质上首先体现出了高科技,看似不起眼,没有特殊之处的服饰材质其实富含科技含量。

其次,科技进步提升了网球运动服饰的设计水平,丰富了色彩与图案,扩充了搭配的多样性,增加了网球运动文化传承的内容,使网球服装既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着现代时尚气息,增添了网球服饰的独特魅力。网球运动服饰的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日趋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设计理念,更符合网球运动特点和人们多元化的审美情趣,真实地显现了时代潮流的变化,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如耐克公司专为玛丽亚·莎拉波娃在200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上所设计的背部有鱼鳞图案的网球衫,就是一种集装饰和高科技一体的功能性比赛服。比赛中,运动员一出汗,背部的“鳞片”会自动张开,将热量和湿气排出去,以帮助运动员保持凉爽与干燥,而且,质地轻柔且富有弹性的内层网衬也可以防止特制的“鳞片”粘在皮肤上,引起不良的身体反应。

2.6 时尚性:引领潮流

时尚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表达着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模式。[16]追求时尚是服饰的本质属性,服饰是视觉的艺术,不仅可以展现物质文化,更能体现精神文化,[17]服饰是展示时尚元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如今,网球比赛吸引观众的不再局限于比赛本身是否精彩,球员们个性魅力和极富时尚气息的服饰也是“票房”保证。令人眼花缭乱网球服装款式,再加上设计师多种时尚元素,为一向竞争激烈的网球比赛增添了色彩和情趣。越来越多的时尚设计师从网球运动中获得了灵感并热情地投入到运动与时尚创作中,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款式不仅增加了网球服饰的时尚气息,也模糊了网球服饰与时装之间的界线。如“LACOSTE”是一个以设计生产网球服饰起家的品牌,但现在大家更多地将它定义为时装品牌。

不同时代的网球服饰成为当时时尚的标志,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潮流。1919年,法国女子超级网球明星苏珊·朗格朗穿着过膝短裙上场比赛,引起轰动,成为时尚的风向标。上世纪不同年代的网球服饰式样,如发饰搭配球服;天鹅样的小礼服;交错绑带装;New Look造型;鱼鳞图案;超短裙搭平脚底裤等都成为时尚,有的作为运动款时尚裙至今仍被陈列在温布尔登网球博物馆中,成为恒久的经典。随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自我展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网球服饰文化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引入时尚元素,大胆使用多种色彩成为主流,着重写意传神,突出网球运动特有的运动特质和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球运动文化形态价值取向的不同,极好地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特征。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莎拉波娃穿了一款配有蓝色吊带裙、水彩印花网层衬裙的轻质双层裙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成为时尚的焦点。这款裙装采用Dri-FIT面料制成,主配色与墨尔本公园网球场的场地颜色互相辉映,网层衬裙配有荷叶边高领,在背部中央的两条交叉弹力腰带凸显出她柔美圆滑的腰部曲线,把色彩、图案、功能、个性展示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时尚元素。李娜的无袖网球背心和黑曜石色网球裙,在不乏女性柔美风格的基础上突出了力量特征,弯曲的扁平式接缝,使运动背心更加具有观赏性,前胸搭配的宝蓝色衬层与黑色裙子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种设计理念也成为当时网球运动服饰的时尚元素。

3 结论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具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人类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无尽的风采和独特的魅力。几乎是从服饰诞生之日起,服饰文化就已经自然存在。服饰文化是指有关人类衣着打扮的各种文化形式之总称。运动服饰是一种文化,既能反映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和文化、思维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可反映了一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运动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体现出该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网球运动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传承性、时代性、个体性、传统型、科技性、时尚性等文化特征,不仅展现了网球运动强对抗、高技巧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力,更富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09.

[2] 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26(2):71-80.

[3] 宋湲.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3(5):136-140.

[4] 陈文华.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

[5] 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9

[6] 易剑东.论论体育文化的特征与本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3):309.

[7] 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科学,2006,26(12):21.

[8] 温布尔登非白勿入.第五频道[M].2009,6:168-175.

[9] Thames and Hudson. Sportswear in Vogue[M].Great Britain:The conde Nast Publications Led 1984:17-70.

[10]安德鲁·塔克,塔米辛·金斯伟尔著;童未央,戴联斌译.时装[M].北京:三联书店,2002:9.

[1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30-199.

[12]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 2009,(4).

[13]许立群.温网“百年老店”的生意经[N],人民日报,2007-08-15.

[1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15.

服饰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5-01

    舞蹈服饰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欣赏舞蹈时,我们很容易从编导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编导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以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服饰在舞蹈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一、服饰在舞蹈中对角色心理的表达与角色塑造上的视觉功效

    舞蹈服饰泛指表演舞蹈时的衣着、服装,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服饰是根据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导演对角色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舞蹈服饰具有夸张、虚拟、抒情等特点,设计重视装饰,而且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在服装的款式和色彩上给予变化和强调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舞蹈服饰设计是在生活服装基础上的艺术设计。但分析起来又有几种情况。一是最贴近生活的。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在深山野地里生活的服饰,设计师采用了伸缩性极好的面料,加上一些补丁,并有毛边,收到了破烂不堪又不失美感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造。例如《雀之灵》,杨丽萍服装设计就是在傣族筒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的,设计者保留了上身的短衣,变筒裙为大摆裙,这样大大解放了肢体,丰富了舞蹈动作,而且更有助于刻画孔雀形象。

    在舞蹈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塑造与衬托上。舞剧《大梦敦煌》获多项大奖,在人物塑造时月牙开始一身戎装表现出少年将军的帅气,后来一身女儿装表现出少女的柔情恬美,正是服饰的运用才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心理及形象。舞蹈表演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元素是服饰,服饰对人物的树立与深化起到的功效远远是其它道具无法比拟的。

    二、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功效

    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整个舞美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舞蹈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抑制,使人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舞蹈服饰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的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舞美因素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舞蹈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服饰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它连同舞美一起烘托意境渲染气氛,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如《一把酸枣》中酸枣的服装,白色和黄色的同款服装,塑造出酸枣清纯、恬美、善良的形象,色彩的运用渲染出一种温情与善意,使人物显得柔美。后来逼嫁时酸枣的一身红色的嫁衣让观众的心不由为之提起来,火红的色彩顿时改变了情绪,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三、服饰对舞蹈意境的烘托与营造上的视觉功效

    好的舞蹈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舞蹈动作本身,而是舞蹈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意境,而我们所说的画面除了舞蹈应合情合理具有的场景、灯光和道具外,服装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辅助演员表达所要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是概括舞蹈所在的时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服装文化形态和内涵,才有可能为舞蹈烘托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服饰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5-01

舞蹈服饰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欣赏舞蹈时,我们很容易从编导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编导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以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服饰在舞蹈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一、服饰在舞蹈中对角色心理的表达与角色塑造上的视觉功效

舞蹈服饰泛指表演舞蹈时的衣着、服装,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服饰是根据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导演对角色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舞蹈服饰具有夸张、虚拟、抒情等特点,设计重视装饰,而且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在服装的款式和色彩上给予变化和强调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舞蹈服饰设计是在生活服装基础上的艺术设计。但分析起来又有几种情况。一是最贴近生活的。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在深山野地里生活的服饰,设计师采用了伸缩性极好的面料,加上一些补丁,并有毛边,收到了破烂不堪又不失美感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造。例如《雀之灵》,杨丽萍服装设计就是在傣族筒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的,设计者保留了上身的短衣,变筒裙为大摆裙,这样大大解放了肢体,丰富了舞蹈动作,而且更有助于刻画孔雀形象。

在舞蹈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塑造与衬托上。舞剧《大梦敦煌》获多项大奖,在人物塑造时月牙开始一身戎装表现出少年将军的帅气,后来一身女儿装表现出少女的柔情恬美,正是服饰的运用才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心理及形象。舞蹈表演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元素是服饰,服饰对人物的树立与深化起到的功效远远是其它道具无法比拟的。

二、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功效

服饰色彩在舞蹈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整个舞美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舞蹈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抑制,使人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舞蹈服饰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的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舞美因素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舞蹈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服饰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它连同舞美一起烘托意境渲染气氛,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如《一把酸枣》中酸枣的服装,白色和黄色的同款服装,塑造出酸枣清纯、恬美、善良的形象,色彩的运用渲染出一种温情与善意,使人物显得柔美。后来逼嫁时酸枣的一身红色的嫁衣让观众的心不由为之提起来,火红的色彩顿时改变了情绪,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三、服饰对舞蹈意境的烘托与营造上的视觉功效

好的舞蹈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舞蹈动作本身,而是舞蹈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意境,而我们所说的画面除了舞蹈应合情合理具有的场景、灯光和道具外,服装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辅助演员表达所要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是概括舞蹈所在的时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服装文化形态和内涵,才有可能为舞蹈烘托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服饰文化论文篇(7)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曾说过:“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列。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引导服装潮流的是一批“新贵”和“电影明星”这一特殊的消费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钱来满足在同一群体中相互以服装作为攀比的心理需要;另一个消费阶层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群体,皆是文化偏低及不具经济能力者和年轻人。他们追逐市侩文化,尤其是港台的泊来品,只要市场流行一经出现,一概追之。对其以审美标准来要求着装是多余的事;职业工薪阶层、知识群体是社会消费的中坚阶层。他们具有理性的消费心理,成熟的消费行为,对于盲目的流行起到镇静和净化的作用。因过于理性,在只有时装的现实里,他们的消费取向往往趋于保守。由于没有象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有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在着装上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几乎是零,所以只有被动地跟着时装流行的步伐,这就是现实。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服饰文化,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状况、统治者、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加注在服装方面,我们的民族服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但在款式、服装材料、服饰纹样及色彩等方面始终沿袭着一定的规律,从属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脉络。通过研究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汉族传统服装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战国以前的服装多采用上衣下裳制,包括胡人的服装都是这些服装的遗制。上下连属的服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名为“深衣”,它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早期上衣下裳式服装妇女穿着较多,男子在秦汉以后多穿上下相连的袍衫;而明代以后男子服装大部分一分为二,女子则常穿上下一体的服装,意为“女子尚专一德”。

在装饰上,传统服装多讲究采用动植物与几何图案,皇族服装纹样与天地、图腾有关。文样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抽象而富有趣味性的、规范对称、写实等几个阶段。

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朱白苍黄玄,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此时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要实现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契合,首先要摆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其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才能在当代以欧美时尚为主流的设计风格中,缔造出真正的中国特色服装。社会价值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现代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传达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首先就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特有的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才可能使其设计风格不受排斥,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人文价值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在这些作品里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因此,传统汉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形式美法则。要运用其原理和方法,结合汉服文化元素的特征,并与西方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创导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服饰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旗袍 中国传统服饰 审美心理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以及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本质上又体现着符号特征之外的文化特色。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令整个世界为之着迷。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所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以及民族精神,都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 旗袍的由来与发展

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可以说是中国女性典型的着装标志。在中国民族服装中,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1 旗袍的由来。旗袍最早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而后满族人继承发展了这种服装。在满族人入主中原并建立封建统治之后,这种服饰被带入中原地区并广泛流行开来。因为满族实行八旗制度,凡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

早期的旗袍,造型是宽腰直筒式,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并且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面料多为绸缎,同时为了美观,旗袍上一般加许多镶滚,袍面绣满花纹,袍领、袖、襟、裾等处均有几道花绦或彩芽儿,并有着多重宽阔的滚边。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看起来是花团锦簇,修长亮丽,再配上俏丽风雅的绸冠和别致的花盆鞋,优雅端庄的感觉油然而生。

2 旗袍的发展变化。旗袍一直发展到清朝晚期,样式还是十分保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同时“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所谓的“元宝领”,就是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致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这时的旗袍,称为长马甲式旗袍,装饰之繁琐,达到了一个顶峰。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以及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旗袍的款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袖长及臂腕以下10厘米。身长适中覆小腿肚,开衩及中便于行走。但不久,由于受到欧美服饰的影响,袖宽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这时的旗袍称之为淑女型的旗袍。在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条例,规定旗袍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蓝,纽扣六”,这就成了典型的旗袍式样。

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一种流行和时髦的服饰,旗袍风潮席卷全国。这时的旗袍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一是汲取了西式服装的造型元素,开始向立体结构造型的形式转化。比如采用收腰的手法,旗袍两边开衩开得很高,腰身却变得极窄,彰显出女性的体型曲线,展现女性人体之优美。这种受西方服饰影响的趋势在20世纪的40年代更加明显,设计师更加强调腰和胸的对比,注重曲线美,将女性的曲线魅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旗袍的风格多样化。有衣长较短的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也有衣身较长的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还有一种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衣长可长可短。这些都是适合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穿着的旗袍,风格的多样化,使得女性的选择越来越多,旗袍表现美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这个时期的旗袍因其简洁、轻便和得体,并且以线条流畅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而称之为流线型旗袍。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的妇女也积极热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而当时旗袍的设计不符合社会潮流,妇女们更愿意穿着上衣下裤的装束以方便自己的行动。到了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旗袍曾经在中国大地一度沉寂,渐渐被封存到历史的记忆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旗袍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3 旗袍的现今流行趋势。近年来,旗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尤其是许多公众人物也喜欢在重大场合穿着旗袍,更加掀起了一股旗袍流行热潮。当今旗袍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款式和花样越来越繁复绚丽。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旗袍的款式和花样越来越多,在构造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同时又把绘画等姊妹艺术也作为旗袍装饰的手段,那些画有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的旗袍,不仅设计新巧,而且风格典雅。二是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旗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很多新的材料用在生产中,使得旗袍的魅力更加诱人。三是与国际流行趋势的接轨。现在的旗袍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知名设计师的青睐,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在设计时都利用中国传统旗袍作为创作素材,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 旗袍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特点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旗袍也是如此。透过旗袍在国人心中长盛不衰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

1 旗袍体现的“中和之美”。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中国传统审美心理要求客体“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也就是要求“和”。所以说,要想获得真正的美感,首先要求审美对象本身符合一定的标准,否则就体现不出“中和之美”。这种审美心理在旗袍上有很好的体现,因为旗袍对于穿着者是有很高的身材比例要求的,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穿旗袍。旗袍为了体现女性身体曲线美,多采用的是收腰、收省的方法,同时特别强调腰和胸的对比,因而对于胸部平坦和臀部扁平的女性都是不适合的。旗袍的领子要求穿着者脖颈长度适中,太长的或太短的脖子都不合适。旗袍穿着者的手臂要求是浑圆、皮肤白皙,并且下身修长,腿型漂亮。由此可以看出,旗袍对穿着者的身材比例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比例均匀的美感,正好符合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中的“中和之美”。

2 旗袍体现了传统审美中的“优雅”和“娴静”。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中,对于女性的最理想要求就是优雅、娴静,这才是大家闺秀的所为,也是符合社会对于女子的要求的。这种审美心理沉淀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在旗袍上的表现也是如此。由于旗袍的设计多是紧身、包裹型的,除了体现女性的优美体型,同时也使穿着者的身体活动因此受到了限制和影响,穿上旗袍,你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是说话的语调、端坐和走路的姿势,等等。中华民族一向崇尚温和宽厚,追求温馨祥和,凡事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为人要谦虚谨慎、含蓄内敛,这样的审美心理与旗袍表现的特征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贵典雅使中国女性看起来更加的优雅、娴静,同时也符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3 旗袍体现的“曲线”美。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旗袍因其合身的设计、合体的剪裁与人的身体最为熨帖,体现了人体的曲线美。旗袍那流畅、舒展、明快而简洁的线条重点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腿等部分,突出了女性窈窕多姿的身形,展现出优美的“曲线”。“中国各类艺术中线条的多样化表现出民族审美的丰富。相比较而言,曲线、圆形(二维、平面)、球形(三维、立体)似乎受到特别的青睐。究其原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主要同中国人富于社会历史内涵的联想与想象有关。”由此可见,曲线更加适用于女性,更受到国人的喜爱。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柔美的、圆润的,因而中国传统对于女性“秀美、阴柔、优雅”气质的遐想,用曲线来表示更加的合适。现代旗袍的“S”曲线较少有铺垫,而是以一种较天然的方式显露出来。简洁、明快、流畅,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不仅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同时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沉淀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意识观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其所代表的服饰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

1 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 旗袍所表现的含蓄婉约的儒家思想。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并在现在也持续着这种影响。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气质,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只有东方人穿上才有那数不清道不尽的东方气韵,才能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东方人典雅、灵秀之美。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整体造型风格既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服饰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经久地流行。

3 旗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理念。旗袍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

综上所述,从旗袍的由来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民族化的象征,一种独特的民族魅力、文化内涵体现在其中。研究它所体现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研究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今天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诤:《旗袍、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1期。

[2] 胡嫔:《论旗袍审美造型的民族精神》,《装饰》,2003年第3期。

[3] 关云德:《旗袍的由来》,《满族文学》,2007年第3期。

服饰文化论文篇(9)

在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饰色彩作为一种明显的生活符号,代表着各民族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情结,而对于浙江丽水景宁畲族人来说,努力追求服饰颜色上的厚重感和平实感成为他们体现民族思维和存在价值的关键。生活中的畲族人民,其服饰颜色一般是以黑、蓝两色为主,整个色调显示出他们古朴、深沉之感。特别体现在畲族妇女的服饰上,她们多穿自织的青蓝色大襟麻布衣,衣领、袖口和右襟处多镶有各色鲜艳纹样,不同的颜色搭配,不同的色调和谐,体现出畲族人对于美的一种努力和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讲,颜色的选择成为了当时畲族人社会生活的真实折射。但随着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现在其装饰的织带纹样由单一的色调慢慢发展为五彩缤纷的彩色织带表现个性和自由。比如水红、水绿等颜色多用于此,多彩的织带被畲族妇女们有序地搭配在蓝色或黑色的底子上,鲜艳亮丽如彩虹般,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而且突显出一种神秘的质朴美。

在浙江景宁畲族服饰中,注重的是人本与艺术符号达成精神上的和谐统一,不论造型如何变换,只要自我观念在纹样造型形象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便是最为理想的规范。畲族服饰中表形达意的纹样造型符号,不仅代表着自己民族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看法,而且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重要依据。畲族服饰主要由纹样造型的不同结构展现出来,由各种纹样编织后镶嵌在服饰的特定位置上,呈现出畲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结,畲族服饰的纹样造型主要是以音形符号和动植物造型表现出来的。

1.植物花卉纹样造型

自然万物的美是一种秘密规律的体现,假如美的内在价值没有被揭示出,则它的美也只是表象的。畲族服饰纹样的内涵凝结着他们特有的审美感受,在表达方式和创造装饰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畲族先民的生活来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服饰与自然密切相关,服饰中透露出畲族人纯真、达观的性格特点。在很多畲族服饰上,纹样造型常用植物花卉作为主要元素,常见的纹饰有荷花、牡丹、梅花等,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名的闲花杂草。智慧的畲女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模仿自然寻找美的规律创造了一系列圆满、柔和的纹样,这种富足、完满、灵动、向上的视觉形象呈现出畲族人民对吉祥如意的向往与祝愿。

2.动物纹样造型

另一种纹样造型则以动物纹饰居多,畲族人把自然当作生活的根本,同时自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和对一切美好来源的向往。往往这种动物造型纹样同联想是分不开的,以联想为基础,将两种相关联的关系巧妙地结合成一种艺术上的共识,使形象更为生动传神,不仅增添了服饰的趣味性和感知性,而且在内涵上体现出丰富饱满的艺术效果。很多动物纹饰如蝴蝶、喜鹊被绣在女性的围裙上,意作保护之意,如围裙或挎包上绣有莲花和鲤鱼,则表示寓意为“连(莲)年有余(鱼)”等,这种以相同或相近的发音来表示祥和美好之意,把审美情调同客观自然交融在一起,并依照自己的主观精神需求,体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对美好事物的愿望。

3.汉字符号纹样造型

汉字符号造型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各个纹饰的构成形式,更在于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观念,以及视觉形式上传达出的美好氛围。在很多畲族服饰中,汉字符号纹样造型多以组合形式出现,因为畲族服饰的纹样多数是出现在衣服的襟口、袖口、裙边,组合形式的纹样造型更为立体。比如土字代表大地、正字代表开始、工字代表平等、王字代表诚心诚意、万字代表敬日、中字代表融合、田字代表家业兴旺,山字代表丘陵高坡等。还有一类是类似文字纹样,这类奇怪神秘的符号文字纹样只有年老的畲妇或民间工艺大师才能读懂。他们把美好的生活和自然连接一起,体现在每天形影不离的服饰中。如三条折线上下排列叫“天长地久”、S型为“曲折”、Ⅹ型意为“日”、中加点为“怀孕”、两山相背而相连叫“山连山”、两山相对叫“聚会”、两个菱形相连叫“交流”等类似文字的纹样,在畲族人民的世代相传中成为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

服饰文化论文篇(10)

服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产物,从最初的“遮羞和蔽体”和地位等级的象征之意,历经了岁月长河,发展到现在具有个性的象征,都无时无刻不凸显着人类有意识的审美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很多的文人才士,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很有思想造诣。其中儒家提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只有达到才貌兼具,即内在品质和外在修饰相统一,即为君子。再如道家主张“被褐怀玉”,意为即使粗布衣服,但只要内心有智慧和学识,那也折煞不了如玉的情怀。而墨家主张“节用”,指对于外在温暖即可,而不提倡过分奢华。各派的思想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服饰造型审美趋势。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特点

(一)深衣造型特点

纺织刺绣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这项技术使得当时的服饰品种越发精细。《礼记》中有“衣有桧,带有结”,其意指衣衿相交在前胸,曲裾则叠交体侧,其上衣与下裳一体,衣长至膝且衣领右枉,被称之为“深衣”。

深衣是上下相连的“连衣”裳,通常分为通直不开契的直裾袍与开契的分曲裾袍两种。它“袖圆似规,领方似矩”的设计很特别,其中体现了当时“规矩权衡”等儒家思想理念。

(二)胡服的形成与特点

自商周以来,传统衣着样式为上襦或深衣配下裙,而这“下裙”一般只有两个开着裤裆的裤管,虽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和体现身份地位,但是穿着搭配非常繁锁且不便,更主要的是不适合作战或骑射等高强度的运动。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就是按照胡服设计对军队骑兵的服饰进行改革。他废弃繁琐的上衣下裳的传统衣装形式,把无裆裤改为有裆裤,这样不仅方便了士兵穿戴,最重要的是减少士兵在骑马时大腿和臀部与马背间的摩擦,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优势与保障。赵武灵王的这次对服装上改进,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服装变革,也是中华服饰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二、影响服饰审美的因素

(一)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来源与基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终而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倾向。

秦国衣式均偏厚实而便穿,略显暗淡,红黑居多,衣领偏长盖住脖颈,以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吴越气候四季分明,当地人适应且长期保持着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服饰风格。江汉的楚国,衣式偏瘦长,颜色多华丽缤纷。款式图案多样,以祥云纹,图腾纹,碎花纹等有规则的图案纹样为主。楚服的工艺也是e具一格,有印制、绘制、绣制等不同加工工艺,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力之雄厚。

(二)不同的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百家蜂涌。当时的思想与思维主理性,庄重内敛风格的深衣式样自然而然地流行起来。

儒、道两家都认可并采纳“天人合一”的思想哲学观,即把大自然当做各种艺术品源头。就如《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为穿衣服的时节、地点、衣着的材料与裁剪方式的统一才能形成精美的艺术品,它们不能对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三)等级制度的规定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制度,衣着样式就随之演变成一种象征身份的符号,即服饰不同象征着地位与阶层不同,把服饰文化视作社会等级的中物质与精神的外化产物,这就是等级制度中“礼”的含义与内容。

“礼”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体现在衣着的款式上,还表现在服饰的色彩。就如众所周知的“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都是被赋予了某种身份和地位的涵义,也在说明封建等级制度对服饰审美意识倾向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结语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著书立说”,在思想史上形成了一个激进动荡的局面,也在服装史上产生了第一个变革浪潮。虽地域不同衣式迥异,但都有交互影响并有其固有的独特的风格品位。研究春秋战国文化和审美,明确了古代哲人的生活意识形态,进一步了解这种意识对当时服装艺术的影响,对当下服饰的设计研究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2]编写组.土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3]丁原明.论老子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0,(12).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沈从文,王予予.中国服饰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中国纷织出版社,2001.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8]蔡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9]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白花文艺出版社,2005.

[10]范晔.后汉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1]郭沫若.屈原赋今泽[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上一篇: 创新网络服务 下一篇: 口碑营销成功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