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案例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19:48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0-02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的教学方法[1]。《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理论课中开展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级护理本科生244名为对照组,2007级护理本科学生185名为实验组。两组均由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①收集病例: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在相应科室收集5~10份典型病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社会反应、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入院后病情及临床处理等。②实施:每个系统疾病讲授中采取理论引导式病例专场讨论书写1份护理病历的形式。a.理论引导式:主要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病例可以不完整。教师可在课堂讲授前、中、后介绍病例,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要点等。理论引导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b.病例专场讨论:是在某种疾病讲授结束后给学生提供1份病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c.书写护理病历:是在一个系统疾病讲授结束后,提供1份护理病历,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后书写1份完整的护理病历,教师批阅。书写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填写入院患者评估表、护理计划单、护理日志、出院护理小结。如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中,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18h,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16 h,病例专场讨论2 h,最后书写1份护理病历。

1.3 教学评价 ①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占85%)和书写护理病历考试(占15%),理论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占90%,病例分析题占10%。分别对两组基础理论知识得分、病例分析题得分、书写护理病历得分、总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②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5份,收回185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TX-*4]±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内科护理学》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问卷调查情况 ①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对教学效果满意170名(91.89%),认为学习后收获较大185名(100.00%),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172名(92.97%),认为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165名(89.19%),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158名(85.41%),认为提高了沟通与交流能力146名(78.92%),认为提高了合作能力154名(83.24%),认为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168名(90.81%),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150名(81.08%),认为提高了知识的记忆能力157名(84.86%),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134名(72.43%)。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需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增加病例教学,多讲解临床上常见病例及护理要点,避免满堂灌;增加小组讨论,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3.1.1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活动最积极的心理因素。通过教师讲解临床真实的病例,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感到理论课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患者”,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识需要。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病例讨论中,提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

3.1.2 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护理人才,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3]。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提高。在书写病历时,学生通过分析病例,查阅资料,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基础。

3.1.3 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 同心同德、互尊互助、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是处理护理人员相互关系的基本规范。在小组讨论、汇报与总结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互助的精神,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但在病例讨论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只能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使一些同学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3.2 案例教学法中应体现护理特色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贯穿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方式。①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患者主要和次要的护理诊断,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②要求学生要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与护理。病例中要提供心理、社会资料,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③通过病例讨论和书写护理病历使学生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掌握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3.3 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病例,对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要熟悉,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应提前考虑[4]。教学中认真组织课堂,围绕主题,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结束后,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学生理论成绩与书写病历成绩均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需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不断改进;如还需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性,多讲解临床上常见病例及护理要点;增加小组讨论课等。

参考文献:

[1] 蔡艳芳.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86-87.

[2] 高国珍.病例分析应用于诊断学教学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60.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2)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产后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最严重的孕产期并发症之一。在产后出血的临床救治中,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是保证救治效率的关键,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4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均为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28.5±5.7)岁;产后出血量500~2 124 ml,平均(1 237.5±245.7)ml;出血原因:其中宫缩乏力28例,胎盘因素13例,软产道损伤5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为我院同期收治的产后出血者,年龄22~47岁,平均(29.2±6.1)岁;产后出血量512~2 239 ml,平均(1 317.6±257.8)ml;出血原因:其中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26例,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16例,软产道损伤4例。两组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产后常规护理、产后出血治疗的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加强巡视: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产后出血高危人群进行密切监护,积极做好应急护理预案,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对出现出血倾向的或已经开始出血的患者,立即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筋脉通路,进行补液和药物治疗,必要时及时进行输血。对穿刺困难者,及时行静脉切开。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吸氧:产后出血患者会迅速缺氧,在补液治疗的同时,及时根据医嘱进行吸氧,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做好吸氧准备,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应用到位。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以流量2~4 L/min吸氧,重度予4~6 L/min,有效保证了患者重要脏器需氧量。

1.2.3 病因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的救护中,针对病因施护是最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因此,在制定护理方案时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研究,制定了详实周密的救护方案,在护理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做到了有的放矢,使得救治效率大大提高[2]。①宫缩乏力:给予经腹壁子宫体注射缩宫素,经直肠米索前列醇纳入等宫缩剂促进宫缩,并双手按摩子宫,一手握拳置于阴道前穹窿,另一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将子宫置于二手之间按压并按摩至子宫恢复正常收缩,有效阻止因宫缩乏力;②胎盘因素:对于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积极协助胎盘娩出,必要时进行刮宫治疗;③对软产道引起的:协助医师,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缝扎,以彻底止血。

1.2.4 心理护理:由于激素分泌的影响,产后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再加上产后出血的不良刺激,更加重了患者的情绪波动。因此,在制定护理方案时,充分运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和原则,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论证,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安慰患者,使患者心理充分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以相对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消除负性情绪对生命体征的不利影响,使患者情绪和生命体征均能保持平稳。心理护理贯穿与患者住院全程。

1.2.5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患者病情已经十分稳定,但是应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患者进行一般性指导,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出后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嘱患者进食高热量、蛋白含量高的食物,积极进补含铁食物,消除患者心理顾虑,嘱患者多休息,出现问题时及时就诊。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护理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护理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有效率(%)生命体征恢复时间(,d)护理并发症[例(%)]患者满意度(%)观察组461001.5±0.71(2.17)95.65对照组461002.4±0.97(15.22)78.26χ2/t值

3.1796.5804.157P值

0.0320.0020.0293 小结

预见性护理是将传统的被动式护理转变为主动的护理模式,强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患者的护理需求做出充分估计,并做好护理预案,避免因护理方案存在瑕疵和措施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产后出血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3)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wwW.133229.cOm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4)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护理专业课程,是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基础,单纯的知识讲解无法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问题引导[2]。为探讨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6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20~24岁,平均(21.1±1.7)岁;对照组53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平均(21.3±1.2)岁。两组学生均需完成一学期共计115课时,其中理论课57课时,实践课58课时;两组学生在年龄、课时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内容如下。1.2.1案例教学法1.2.1.1课前准备精选案例为使所选案例符合当节课堂的学习目的,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精选案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而且需要具备举一反三的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压疮”这节课时,可以将以下病例作为本节护理课的教学案例:患者女,67岁,入院前3周因脑血管意外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晰,大小便失禁,住院1周后,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呈紫红色,有水肿现象,皮下可见硬结。1.2.1.2巧妙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时间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任意一个阶段,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般认为,在课堂开始的前10min呈现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氧气吸入法时,可以将准备好的案例资料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文本案例转化为录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使典型案例更加具有吸引力。1.2.1.3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呈现之后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讲授上面提到的案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4个问题:(1)患者的骶尾部出现了什么病变;(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案例中的描述,该患者的患病程度怎样;(4)应当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提出这4个问题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自学完成之后,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各抒己见,取长补短。1.2.1.4进行角色扮演待学生讨论完毕之后,由教师主持,请学生模仿上述案例,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扮演护士,通过角色扮演检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其专业的情感态度具有重要作用。1.2.1.5案例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此外,还要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基础,剖析错误的观点。1.2.1.6作业布置与考核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需要针对本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感。1.2.2评定方式1.2.2.1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本次研究需编制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编制过程中需参考相关的文献著作,并结合教育专家的咨询意见和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经护理教育专家和统计学专家的反复审阅,最后形成初始考量评定表[3]。考量表共包括22个评价条目,其中,案例质量评价6个,课堂教学能力5个,教师教学态度5个,课堂教学教学效果6个,每个条目共包括5个选项:非常好、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1分。评定方式包括专家评定、教师评定、学生评定[4]。专家和学生评定内容除了具备考量表的基本条目之外,还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包括4个选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认同,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5]。1.2.2.2期末考试成绩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4个等级:85分<优秀≤100分,75分<良≤85分,75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

1.3观察指标

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学生和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考量角度不同,需要在分别统计评定结果之后计算评定方差[6]。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专家和学生的评定结果以及方差分析结果比较

经专家和学生评定后,观察组的6个评定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的评定方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重要地位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却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案例的搜集者、讨论的发起者、理论学习的引导者、总结分析的点评者,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7]。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直接决定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王秀华等[8]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能力,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否认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未必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有些甚至觉得时间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多,然而学习所得不见得比传统模式多,所以,她们研究发现可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学者邓安梅等[9]也研究发现,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牵制着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因此,学生们所接受的正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一旦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观念未必能够马上转变过来,而与此同时,我国教师能力的差异不一,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往往存在不连贯性,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条件,要求实施案例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使得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能从言传身教的模式中得到最直接的经验体会。赵坤婷等[10]也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开放、交流、平等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发挥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研究中发现,在评估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等6个条目上,观察组所得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判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等方面均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提高,有助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开展,在开展《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时候,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有趣,更能通过形象具体的案例来体会理论的精髓,从而改变《护理学基础》传统的呆板、乏味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借助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剖析问题,可显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课堂教学中,真实情景的创设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改变了以往“一教一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角色扮演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动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护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正性评判,但能力尚未成熟,在系统化能力和思维自信心等方面仍然显得比较薄弱[12]。李莎莎等[13]研究指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确显得尤其蹩手,面对患者束手无策。类似此类情况,可能与学生的年资偏低、学生缺乏专业的信念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密切相关[14]。因此,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惯性,通过模拟案例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能使得学生在模拟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把学习设置为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得学生能够模拟直接接触到患者,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同时引导学生去如何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分析如何解决其的困惑与问题,这样就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还更能够提高《护理学基础》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本研究中明显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积极性和效应性。在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中,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64.3%、30.4%、5.4%、0,对照组的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45.3%、35.8%、13.2%、5.7%,可见,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6名学生中无一名考试成绩不及格,对照组中有3名学生考试不合格。这与国内符丽燕等[15]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学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值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83-84.

[2]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3]赵嘉,陈运香,高燕.高端模拟教学试验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7):63-64.

[4]潘一楠,李莹,周瑾,等.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69-70.

[5]乔昌秀,吴玉坤,李丽,等.护理专升本《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16):1848-1849.

[6]刘云儒.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6):149.

[7]陈资妹,郑玉仁,郑建盛,等.模拟情境演练法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29):2704-2705.

[8]王秀华,谷灿,毛婷,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6):405-408.

[9]邓安梅,朱萍,周哗,等.PBL教学法在试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27-1129.

[10]赵砷婷,自洪波.PBL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55-1058.

[11]董晓红,李淑珍,陈良琼,等.情境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24):2232-2234.

[12]李慧,唐四元,王井霞,等.国内护生评判性思维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9,24(7):92-94.

[13]李莎莎,周郁秋,杨金伟,等.我国小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0A):4-8.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5)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实习的护理学员5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员分为观察组25名,对照组25名。两组学员在年龄、性别和学习成绩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内容及目标

护理实习生在心内科接受6周的实习。通过6周的学习,要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观察要点、常见症状的护理,以及常见急症的处理。两组学员第1周由科室总带教统一进行带教,主要复习心内科相关理论知识。

1.2.2对照组

实习第2周起,由科室带教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带教,学员跟随教员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和观察病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带教老师结合临床对学员进行心内科专科问题的讲解。实习第6周进行考核。

1.2.3观察组

实习第2周,由总带教统一带领学员熟悉心内科临床实践相关内容。第3周起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①选择典型案例。结合心内科教学特点及长期的教学经验,由总带教选择科室常见的、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整理和加工,比如选择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病例或者是典型的心肌梗死的病例。②教学与临床同步。总带教将病例和问题有计划的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预先接触患者,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直观的了解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并与书本的理论结合。同时,进一步追踪病例,认真查阅资料,进而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③每日总结。学员根据病例每日向总带教汇报自行查阅资料的情况,动态护理评估的情况以及初步拟定的护理措施。并且提出自己在案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请总带教解答。④案例汇报。通过2周的案例分析教学,学生从健康评估、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措施、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心内科一个典型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病理汇报,要求以幻灯的形式展示。科室总带教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掌握心内科知识的情况,同时进行总结评价。实习第6周进行考核。

1.2.4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考核

①理论考核: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理论考试内容为心内科专科基础知识,均为100分。②护理技能考核:由院内、外相关专业护士长共同组成考核组,考核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技能、心内科特殊护理技术。③案例分析考核:考核内容为心内科具体病例护理方案制订(需具体细化)。

1.2.5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习第6周对观察组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3讨论

3.1心内科护理教学特点

心内科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综合利用知识不足等问题。我科室每年承担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除了培养学生拥有过硬的专科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心内科对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实习护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往往有现成的病例可供观摩,学生获得的信息更直观、更感性,也就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把握更容易准确到位。学生面对1个案例,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才能采集到有效的病例资料,进而考验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案例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开拓性、临床实用性的人才。

3.3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实习护生的护理技能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心血管内科的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些自身的教学特点,比如:心房颤动的案例涉及到电复律(电除颤)操作,以往的集中式理论教学只将电除颤的流程填鸭式的授予学生,而在应对具体患者时对照组的学生对操作要领已经遗忘。观察组的学生通过对心房颤动案例的追踪学习,将临床上所见所闻与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结合,熟练掌握了电除颤这些特殊的心内科操作。对照组的护理技能成绩平均为(74.9±4.5)分;而观察组的成绩平均为(80.9±6.9)分。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护理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与护理实习教育的目的十分契合。

3.4案例教学法对于提升护生的理论成绩无明显效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前已经掌握了护理学和相关疾病的理论基础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的只是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操作能力差、临床决策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将单纯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理论考试的成绩只能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但理论考试在临床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助于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

3.5案例教学法广受实习护生的认可

84%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感兴趣。他们认为,案例分析会激发学习的动力,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大大的提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许多学生一致反映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另外,还增强了他们语言沟通的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临床护理操作技能也有所提升。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6)

按照教学规律《内科护理学》教学应有近1/3的临床见习或实践教学,但教学进度往往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高峰季节难以完全同步;此外,某些典型和重症病例的患者也常常因见习学生过多而拒绝配合;床旁见习教学,学生也只能看到疾病过程的一个点,不能对整个病程有直观的、全面的学习。网络案例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真实地再现典型的临床病例,加强学生对疾病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解决了教学中临床病例资源不足的难题。案例库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典型病例的引用,可以使课堂教学直接延伸到临床一线。

2案例库的建设

2.1案例的入选标准

2.1.1典型性与真实性

案例就是典型材料,任何一个案例的选取都要具有一定代表性。入库的案例越是典型,揭示疾病发展的规律越是深刻,借鉴的普遍意义也就越大。而案例的真实性,则可以培养学生针对每个实际病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库的建设当中,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撰写和采编,依托一线医务人员,将临床日积月累的真实病例的照片、录像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精心编排和制作,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例的典型性与真实性。另外,我们还将通过互联网、其他单位开发的音像视听资料以及学术期刊、著作、综合性报刊收集到的原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编写和制作。

2.1.2针对性与目的性

案例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对入库的案例要求其最大限度体现培养发展学生这些能力的需要。同时,入库的案例还着眼于实现《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各个专题或各个章节的要求,每个案例都具有相应的教学目的,反映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2.2案例库的制作

2.2.1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7)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因此。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

2.案例教学的运用

2.1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主要是从组织、制度上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实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临床护理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但教师受知识和经验所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2.2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2.3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接收知识。案例教学法则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偏离或者出现大的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改革评价形式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它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和传授,主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现行学校的考试的形式与案例教学法相冲突,客观题多,主观题很少,书本知识的记忆题多,案例分析题很少,这很难引起学生知识进行迁移。从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讨论的大方向。

中职生年龄大多15-17岁之间,思想仍然处于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使用这个教学方法。老师要有效的作指引。

3.2案例教学会消耗太多课堂上的时间,因而案例选择尽量选择能反应教学中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而且具有典型性。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8-02

《健康评估》是大专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基础课程转入临床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护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诊断思维方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我校在2012级大专护理《健康评估》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12级大专护理14、15、16、17四班187名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案例教学组(n=98)和观察对照组(n=89),学生均为女生,年龄在19-22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基础学科成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学时、进度以及测试试卷,并由同一教师授课。

1.2.1 观察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照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有步骤地将原理、结论等教授给学生。

1.2.2案例教学组

1.2.2.1 案例设计与导入 案例由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知识点设计。如常见症状评估章节中“咳嗽与咳痰”症状,设计案例如下:“患者,男,17岁,因发现眼睑及头面部水肿3天,并全身水肿1天收住院治疗。入院尿液检查示:尿蛋白(++),红细胞(+++)”。提问:(1)该患者水肿的类型,以及如何判断水肿的严重程度;(2)常见的水肿类型有哪些,分别见于哪些疾病;(3)水肿患者的护理评估要点;(4)水肿患者的相关护理诊断。案例设计后在课前一周发给学生,由学生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1.2.2.2学生课前讨论 学生按照学习成绩随机分组,每组10人,课前根据案例,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所给问题,鼓励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取答案,最终小组统一得出结论。

1.2.2.3课间案例讨论 各小组分别派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代表本组进行组间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各组论述自己答案并为自己答案辩护。组间可相互质疑、辩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讨论结束时,教师根据各组答案选出最佳答案,并给出参考答案;对各组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一起回顾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考教分离原则,期末由教务科统一命题对两组进行理论考核以及实验操作考核;同时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由学生不记名填写,评价分析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发出187份,收回187份,全部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案例教学组在理论考试以及实验操作方面明显优于观察对照组(P

3.讨论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在1870年创立[1],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将知识与情感、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成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寻求知识的主动教育[2]。

3.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中,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直观、生动、具体的案例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把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具体化、直观化;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本次研究中,案例教学法组91.8%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自主学历能力,相对于观察对照组的69.7%有明显的改善。

3.2 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对护理问题的处理以及临床护理操作能力 在常见症状评估章节,通过案例能置身于临床护理中来了解临床护理问题,并通过自身寻求答案而加深对护理问题的理解,使面对临床护理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在身体评估章节,给出案例,让学生相互扮演护士与病人的角色,通过亲身体会以及实际操作,使学生能注意到书本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及注意事项,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操作能力[4]。本次研究中,案例教学组中有72.4%的学生认为能提高护理问题的处理以及88.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提高护理临床操作;在观察对照组,相对应的比例仅为53.9%和66.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通过互联网、数据库、图书馆等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组内以及组建辩论中,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5]。

参考文献:

[1]张艳,徐志钦.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09-110.

[2]赵丽荣. 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0(15):137-139.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9)

【摘 要】目的:总结分析综合化护理方案对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 年2 月至2014 年10 月间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0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者为常规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化护理方案者为综合组,每组30 例。分析两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常规组及综合组生活质量GQOLI-74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介入溶栓治疗1 月后,虽然两组GQOLI-74 各项评分均可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但综合组GQOLI-74 各项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综合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可有效的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 综合化护理方案;介入溶栓;深静脉血栓;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虽然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得到治疗效果,但有效的护理方案同样对患者的预后可造成一定的影响[1]。故我院今年在在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2 月至2014 年10 月间就诊于我院,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0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患者。所有患者均需经下肢血管彩超后明确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符合并同意接受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者为常规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化护理方案者为综合组,每组30 例。常规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5-65 岁,平均(50.12±12.55)岁;左下肢者19 例,右下肢者11 例。综合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6-63 岁,平均(50.27±12.39)岁;左下肢者21 例,右下肢者9 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患肢部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介入溶栓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给予检测生命体征及健康宣教,介入溶栓术前常规给予备皮;而介入溶栓术后指导患者于康复体位下绝对卧床,并指导患者多饮水,于术后24 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康复训练。综合组患者在介入溶栓过程中接受综合护理。

1.3 观察指标

以GQOLI-74 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及接受介入溶栓治疗1 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应用GQOLI-74 评分量表进行,评分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四项,均以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对比两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及接受介入溶栓治疗1 个月后GQOLI-74 评分量表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以spss 17.0 软件,GQOLI-74 各项评分中所得数据均为计量数据,均以均数± 标准差形式进行描述,以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统计学结果中,以P<0.05 时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 所示。

3 讨论

综合护理为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护理方案之一,在多种临床疾病的护理中均有着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2]。故此我院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接受常规护理的常规组及接受综合护理的综合组间,生活质量GQOLI-74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在介入溶栓治疗1 月后,虽然两组GQOLI-74 各项评分均可得到显著的提高,但综合组GQOLI-74 各项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可见在接受了综合护理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更为明显。

其可能与在综合护理中所包括的心理护理及舒适护理有着一定关系,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而舒适护理则可通过使患者的患肢处于合适的状态,故可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160例手外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80例,男119例,女41例,年龄为(36.5~68.9)岁,平均年龄为(46.6±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天,平均病程为(3.2±1.1)天;对照组有患者80例,男47例,女43例,患者年龄为(35.4~67.3)岁,平均年龄为(45±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天,平均病程为(3.4±1.6)天。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舒适护理。手外伤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病情变化快,且毫无思想准备,患者在受到伤痛折磨的同时,不免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1]。因此,护师应该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等心理,加强患者舒适环境护理,改善患者睡眠模式,提高安眠率。(2)生理护理[2]。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以娴熟的技术进行穿刺,移动患者时应该缓慢,保护损伤处,保证能够一次性完成;患者治疗7-10天后尽可能保持平卧或低半卧位,提高患肢10°-20°,减少患者出血,减轻患者肿胀。(3)镇痛和生活舒适护理。患者治疗后不免产生疼痛等使得患者内心不免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从而诱发血管痉挛,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沟通,和患者建立互信,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还应该加强患者皮肤和饮食指导,保持皮肤和被服的清洁干净等。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房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11例疼痛,42例肿胀,3例睡眠障碍,显著少于对照组(27例疼痛、63例重症,6例压疮,15例睡眠障碍)(P

3.讨论

上一篇: 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 下一篇: 证券投资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