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31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1)

作者简介:赵鑫(1979- ),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厚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等使命落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肩上。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发展学生个性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展开相关调查,为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6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鉴赏课开设情况、教师的教学手段、艺术实践活动等。

2.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上大学之前接受音乐教育状况、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水平、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认识等。

3.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途径,对电脑的熟知程度,对古典、民族等高雅音乐的了解程度以及喜欢听的音乐类型等。

4.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建议和想法

现阶段,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主要采取选修课形式,这种授课模式课时短、内容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存在局限性。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单一的授课模式的意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5%的大学生喜欢音乐,而在流行音乐、通俗民歌、高雅音乐等类型的音乐中,有82.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通俗歌曲,10.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传统民歌,只有7.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高雅音乐。相对于脍炙人口的通俗音乐,高雅音乐显然受到了大学生的忽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5.0%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接受音乐知识,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音乐,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现在82.5%的大学生都经常使用电脑上网,其中13.5%的学生上网时关注通俗音乐,只有5.5%的学生上网时经常学习音乐知识或是欣赏高雅音乐。可见,通俗音乐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而高雅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这必然为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调查结果。只有21.6%的学生识简谱,4.9%的学生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仅有2.9%的学生学习过基本乐理知识。大学生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应是我国青年中综合知识最丰富的群体,但据调查显示,竟有16.1%的学生没有听过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18.0%没有听过《广陵散》;而像《洪湖赤卫队》《长征组歌》等中国著名作品,也分别有61.5%和81.0%的学生没有听过。另外,在选修过音乐课的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表示,课程虽是多媒体授课方式,但仍很枯燥,课时短,学习缺乏持续性,不能学到有用的音乐知识;有45%的学生是通过他人推荐的方式欣赏音乐,至于音乐的内容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则没有考虑。如果需要音乐知识,多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而不是选择专业的网站。调查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并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完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十分必要。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调查发现,近99.3%的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接触音乐,说明网络音乐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这对提高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可在共享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使原来单一的课本信息转变为人人可以分享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共享的特性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集合了图文声像的特点,教学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网络音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课本,他们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激发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平等地交往。交互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4.有利于网络环境下音乐教学的开展

网络使音乐教育有了“因材施教”“按需学习”的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而不必依赖传统的课程安排。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在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挑战。

1.网络音乐资源的体系结构存在不足

网络音乐资源固然丰富,但海量音乐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流行音乐和泛滥的网络音乐。据统计,目前我国仅供下载音乐的网站就有七八千家,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流行音乐多,高雅音乐少;西洋音乐多,中国音乐少。许多音乐网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追随流行趋势,导致网络音乐资源严重失衡。这给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关于音乐的情趣和取向产生了影响。

2.一些网络音乐资源内容低俗、庸俗、媚俗

近年,网络歌曲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忽视。许多网络歌曲内容低俗、庸俗、媚俗,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危害。由于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一旦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类音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3.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音乐教学模式尚有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由于音乐学科具有特殊性,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网站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4.媒体导向影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

“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选秀节目的火热,说明媒体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公信力。而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需求,媒体更多地将财力和物力放在了通俗音乐的传播上,这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宗旨不相符。网络环境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利用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避免和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技术,通过网络的最优化利用实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2)

引言

随着网络日益成熟和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过渡到以网络空间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特别是近年,随着高职院校“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的推广应用,很多学校为充分发掘网络空间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这种潜力,投入巨大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最后获得的大部分是面子工程,真正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

是什么因素影响空间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发挥呢? 针对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以某一高职院校作为个案,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影响教师实施网络空间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课堂进行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最后针对各因素提出具体应对之策,以促进网络空间教学作用的高效发挥。

1 调查过程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高等职业院校中正在使用或正在尝试使用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平台的教师,以及他们所执教的学生。从中抽取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了访谈、网上网下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内容效果,最终调查问卷形成前,课题组查阅了相关文献,向职业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教授、学者取经,对本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小规模访谈,进行小规模前测,对初始量表进行不断修正,使问卷的问法更准确、内容更恰当。本次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回收240份,获取有效教师调查样本为40个,学生调查样本为160个。

2 影响教师实施网络空间教学的因素

通过调查归纳统计,影响教师实施网络空间教学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概括来说,目前教师实施网络空间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教师实施网络空间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而进行的预测。相比传统教学,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需求上是否能达到为教师节省时间、减少工作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本次课题的调查设计是从功能需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三方面调查“教学有用”这一要点的。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功能上若能适应教师的教学任务,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多地采用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老师更多关注的是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后教学效率的发挥,教学效果的提高。

2.2 网络教学平台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教师对网络空间平台的主观感受,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是否易用。如果用户在使用网络空间教学过程中感知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那么用户越有可能使用它; 如果用户认为网络空间教学容易使用,那么他们越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用。从调查资料看,所有被调查者都提到了用户体验,包括轻松、简单、流畅、舒服等,如:“如果这个平台更流畅一点的话,我会使用的”,“如果这个平台操作更简单直接一点,我会经常用的”。这说明简单、易用、流畅等对教师使用意向有重大影响。

2.3 网络教学平台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空间教学平台的功能是否与现有的操作习惯和实际需求相适应,是否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特性相匹配。空间教学平台功能越符合教师的习惯和需求,它就越可能被采纳并经常被使用;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特性越匹配,教师越有可能相信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在笔记本上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如果我们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博客、日志等功能,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个习惯和需求,即使其推广时间并不长,但仍将被教师经常使用。因此,空间教学平台缺乏对技术、教学内容特性、教学任务等因素的细致考虑也是影响教师使用空间教学平台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网络教学的主观规范性

网络教学的主观规范性是指教师感觉对自己而言,重要他人或相关他人认为他是否应该采用或不应该采用网络教学的感知。由于教学中的社会圈子相对封闭,教师和领导及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充满协作性和紧密性,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网络教学的决定可能会受到他所在乎的人的意见或建议的影响,这些意见不一定是学校制度中明确的规定,有可能是领导、同事、朋友、学生的一些谈论和建议,主观规范考察的是教师在决定使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对他来说重要的人的看法。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使用网络教学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但在刚刚切入网络教学的初期,主观规范性还是会影响他们的使用意向。

2.5网络技术服务的保障性

优越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专业发展,会让教师更加容易发现网络教学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反之,他们就会因感觉网络教学难以使用,且难以发现其有用性。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教师网络空间教学所表现的技术支持服务的保障性有以下两方面:(1)硬件条件的保障。如计算机设备陈旧,运行缓慢,不具备网络条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或者即使有网络,但网络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网上学习。这些问题在教师参与网络教学之前就设置了障碍,导致网络学习无法顺利开展。(2)技术支持服务的保障。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服务不及时,指引教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机制不够完善,也会造成网络平台使用困难。

3 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教与学是双方面的,要使网络空间的教学发挥高效率,学生利用空间课堂进行自主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影响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学习环境和意志力、网络空间学习资源质量、网络空间教学管理方法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3.1 网络学习环境和意志力的影响

网络学习环境是依托于互联网的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面对面传授知识的传统学习环境比较,它的学习环境更加复杂,可接触到的各方面信息更多。这就要求学习者需要有极大的毅力,能够抵挡各种诱惑,结合自身学习目标合理筛选信息。同时,网络学习一般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只有约束好自己,拥有学习毅力,才能平衡网络学习的各种关系,才能使自己在这个开放的、自由的网络平台中获取知识、提升自己,完成网络学习任务。

调查研究中,57%同学都提到了网络空间信息太大而杂,学习环境不够绿色,信息筛选难;有65%同学则提到,刚开始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比较积极,但随着时间推移,就很难坚持下来,被网络环境中的网络新闻、聊天、视频等内容诱惑。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坚强的意志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3.2 网络空间学习资源质量的影响

网络空间学习资源质量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方面。硬件学习资源质量主要是指学习设备、网络质量,如电脑设备陈旧、响应速度慢、网络传输速度慢等都会影响网络学习质量。软件学习资源主要是指资源的教学设计、资源的表现形式等,如导航不清晰、缺乏连贯性、管理混乱、缺少图文并茂,都会使网络学习者无头绪。一般网络资源质量不高是指网络资源对于学习者和教师来说是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如果得不到完善的教学辅导,会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调查中,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基本上都不存在问题了。但有63%的同学认为网络空间学习的软资源还有待丰富,很多缺乏简单直观引导、资源太单调和枯燥、内容不够有吸引力。因此,网络空间学习资源质量好坏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3.3 网络空间教学管理方法的影响

师生可分离,时空可以不一致是网络空间学习的一大特点,但教师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时,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网络教学者素质和水平是影响网络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它关系到是否能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学习者能否获取正确的知识。

调查发现,交互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网络教学的三种基本技能。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交互;交互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交互能力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提供的指导和建议,为学习者提供的及时反馈。教学管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能积极消除交流互动的障碍,及时监管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面对师生分离、教学分离、学习自主性较强的教学环境,如何科学的解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

4 提升网络空间教学效率的对策建议

分析了网络空间教与学的影响因素,如何克服这些影响因素呢?应该采取提升网络教与学氛围、提升网络空间平台设计、制定有效的网络空间教学评价机制等对策。

4.1 通过激励机制和活动训练提升网络空间教与学的氛围

高校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从众心理,周围的其他教师如果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 加上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推动和帮助,会有助于更多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因此,在刚开始推行网络空间平台教学时,对于最早使用的老师应该树立典型,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多计课时量、奖励教分、评优评先优先等等,从而创造一个教师争先进行教学改革,使用网络教学的氛围。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也很重要,假如周围同学都在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那么他也就没有学习动力了。教师可以通过办专题、网络即时讨论、资料查询等活动训练为载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看看、说说、查查、写写,就会有独特的亲身感受,会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了上网应有所选择与控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学生利用网络空间,可以自由且自主的寻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不再是枯燥无味,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就调动起来了。

4.2 以“应用者为本”提升网络空间平台综合设计

网络空间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应以“应用者为本”提升网络空间平台综合设计。在设计开发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使用流程时,应该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考虑实际需求。如果开发者仅根据预算和实现的难易程度决定应具有哪些功能,就会出现供给与需求相脱节,致使许多功能成为“花瓶”而被闲置。从上面教与学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价值的资源缺乏、查找困难;网络功能分散、缺乏整合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师生使用网络空间的热情。所以,在设计和开发空间平台时,在功能上需要与教学任务匹配,在操作方法上简单易用,还需要提供形象生动的界面,确保用户使用简单、容易维护。不能一味追求功能的新颖,要将有效性放在首位,兼容师生现有的操作习惯和需求,尽量降低操作复杂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3 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空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空间教学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当前,大多数教师利用网络空间教学还处于摸索与适应阶段,如果对他们的评价还套用传统教学中一些评价方式,没有一些激励措施,势必影响他们空间教学的热情。网络空间教学评价应侧重于提高教师的网络空间教学能力,促进网络空间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网络空间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设置时,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传统的学习评价过分重视结果性评价,而淡化了学生的素质与特长的成长过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个漫长过程,假如忽视过程考核,容易让学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也势必影响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制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的评价,应对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和反馈,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给予激励、提示和导向。另外,网络资源凝结了教育工作者巨大心血,网络系统是网络教育顺利进行的技术保障,这些因素在网络空间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中均应在考虑之列。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空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网络空间教学的推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 “基于数据挖掘的空间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课题编号:XJK013CZY156);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课题“网络空间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K201411)。】

参考文献

[1] 高峰.高职院校教师采用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9):32-38.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信息素质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 -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在给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议案中指出:“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素质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谁能更快更好地追踪和把握信息,谁就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能够利用各种工具收集、整理、评价和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信息素质就是这种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信息素质包涵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多个方面,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决定了个体能够准确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为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提供支持。

自海南岛进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发展计划。但在这个急于求成的过程中,各种困难和瓶颈也不断浮出水面。要想国际旅游岛可以长期快速顺利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不断强化省内高材生的能力,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高校培养,作为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新新人类,大学生信息素质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1 海南大学生信息素质调查方案设计

1.1 调查目的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海南各高校学生信息素质,为全面提升海南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提供依据。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方法包括:

(1)文案调查法。是利用现有的各种信息、情报,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首先主要从相关文献了解分析研究有关信息素质方面的问题。

(2)问卷调查法。是指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调查问卷,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学生信息素质方面的现状,是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

(3)网络调查法。是通过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按照事先已知的被调查者的E-mail地址发出问卷收集信息的调查方法,辅助调查了学生信息素质方面的问题。

(4)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调查利用调查者特有的视角来观察被调查者的外在行为,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调查提供侧面帮助。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海南各高校,具体是指海南省范围内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包括本科层次的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海南大学、琼州学院、三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学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和现场发放问卷形式,每个学校发500份问卷和300份网络问卷。学生独立填好问卷后收回,共收回纸质问卷回收2246份,网络问卷1138份。纸质问卷回收率为90%,网络问卷回收率76%,其中纸质有效问卷1998份,网络问卷899份,纸质问卷回答率89%,网络问卷回答率为79%。

1.3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专业、年级等3个项目,第二部分由24道题目构成。第五至第八题是关于信息意识的问题,第九至第十六题是关于信息能力的问题,第十七至第二十二题是关于信息道德的问题。

2 海南大学生信息素质调查结果

2.1 信息意识现状

通过问卷5至8题有效答卷综合统计信息意识较强的占15%,信息意识一般的占40%,信息能力较差的占45%。结果表明,海南大学生虽然已经对网络资源的优势有了认可,但是信息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较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也表明了海南高校提供的各种方便的网络条件有一定的浪费,甚至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于快速获取信息的网络途径不接受和认可。海南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引导,提高其信息意识和通过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2.2 信息能力现状

通过问卷9至16题有效答卷综合统计信息能力较强的占18%,一般的占68% ,较差的占14%。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5%对于利用学校图书馆进行网上数据库检索的途径和方法表示“不太清楚”,甚至“不知道”,可见,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亟待提高。

2.3 信息道德现状

通过17至22题有效问卷综合统计信息道德观念比较强的占13%, 一般的占81%, 较差的占6%。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但学生对于保护他人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缺乏意识,因此,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还需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3 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海南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较差,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创新和检索能力还需加强,信息道德方面虽然说有健康正确的观念,但有必要让学生更加明确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的行为规范。因此,对于海南高校来说,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对于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仍是整个系统工程中关键的方面和环节。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4)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网络消费现已成为当前消费的一个热点,大学生接触网络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现已成为网络消费的新主力。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已达5.38亿,其中学生网民已高达39%,随着大学生网络消费规模的扩大, 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如网络消费支付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证;网上诈骗危险的存在;网上消费产品的质量问题等等。本文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性别比例、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有助于高校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调查目标及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以新乡市五所高校全体在校学生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21份,其中1089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75%。被调查对象遍及五大高校所有宿舍楼合格宿舍楼楼层,问卷数据能基本上科学的反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各个层次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情况。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民基本信息

1.大学生网民年级构成与性别比例组成。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消费背景了解。我们对此次被调查人员的月生活费进行了简单地了解,调查数据显示出:生活费300元-500元的占到19%、501元-700元占47%、701元-900元占29%、900元以上占5%。其中有67%的被调查人员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剩余的33%没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统计

1.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对未参与过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他们不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如图3,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制约网络购物的最大因素是担心商品质量有问题。

2.网络购物的优势。对于参与了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对其采取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他们选择某一网站购物,看重因素的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对于整体调查结果而言,我们认为价格便宜是网络购物最大的优势。

3.网络购物的主要购买项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主要用于购买服装首饰及书籍出版物。如图5所示:

4.网络消费服务商的选择。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消费者所熟悉的网络消费站点,我们进行了综合比较,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了解了各个网站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程度,如图6所示。

5.网络消费选择商家的依据。在消费者采取网上消费行为时,他们都是有所依据的,我们将其看重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图7所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影响较大。

五、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观察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要求,大家可以渐渐的接受网上购物,但是却在担心自己所购买物品的质量问题。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无法消除对他们所做交易的怀疑,而要进行购物,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商品的性价比 。而所购买的商品也大多是自己看中、商家可靠又有朋友推荐的。综上所述,网络消费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唯一明显不足之处便是网络的通病——不可靠。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产生跟风的心理,所以购物的网站也会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消费者都选择了如淘宝、当当等网站。网络消费的物品以服装饰品等最为显著,这主要取决与被调查人群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本就是一个对服装饰品等需求量比较的大群体。其次便是书籍出版物,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根本需要。购物过程中遇到物品质量的不可靠和网上与现实中的差异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自于网络的虚空性。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普遍比较喜欢通过查看销售记录和网友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值得为其消费。

网络消费的出现本就是因为现代大众的需要,只是其全面展开还需要时间而已。消费者只是需要更简单更快捷更可信更实惠的产品与服务。而网络消费就该顺着大众的要求尽量做到更全方位的周到,将网络购物的步骤减到最少、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将送货的速度加快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消费旨在便捷,终会占领高端市场。

六、结束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活动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购买的商品大都金额较小,这与大学生还处在是纯消费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消费时的安全性及商品的质量上面还存在担忧,并没有完全信任网络进行消费。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及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消费的方便便捷、购物价格的低廉等竞争优势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这也将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由实体经营转为网络经营,它将成为达到新经济时期“多赢”效果的理想购物模式。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以时间换金钱的“群体议价”购物观将成为最新网络购物守则,网络购物必定会成为今后大学生购物的一种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桂玲,陈佳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48,71-72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24-02

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由来已久。中世纪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都是该思想的倡导者。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学者齐默曼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中最具有代表性。主要从6个方面即动机、行为表现、方法、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时间解释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质。Holec将自主学习定位为一种通过后天培养的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阐述为学习目标、确定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国内许多研究者较为认同Holec的观点。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自行利用网络媒介,主动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开展学习、相互交流、反馈信息、习得技能,如此定义符合国内众多学者主张的素质教育模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大学生一项全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项获益终生的学习技能。了解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现状和特征,探索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规律,研究对应的学习策略,对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此次调查设计依据的是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班杜拉提出,影响自主学习的三大重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以及行为因素。他认为,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调查问卷借鉴了以上理论并加以演化,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自主学习资源因素。其中,环境因素、自主学习资源因素可以归纳为外因,而个人因素则可以视为内因。外因包括教师因素、网络资源等因素,内因则包括学习者的动力、自身的努力程度等。围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现状,设计了23道单项选择题,涉及的内容包括与互联网的接触程度、合作学习的现状、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学习资源的形式以及学习资源的信任度。

在调查问卷中,1~7题从环境因素出发,主要调查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程度、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学习行为;8~19题主要调查学生的个人因素,主要从个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这四个维度来设计问题;20~23题主要调查自主学习的环境因素,包括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信任度和学习资源的形式。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笔者在2015年10月至12月在湖南科技学院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问卷抽样调查。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涉及对象包括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发放了211份问卷,回收了200份问卷,回收率94.8%,其中有效问卷1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此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仅在问卷中由被调查人员填写专业情况,使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在这个部分中,主要从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程度、学做学习来调查。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200人中有185人拥有计算机设备,说明现在计算机设备的普及情况良好。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如图1所示。其中,35%的学生每天用1~2小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18.5%的同学用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在2~3小时之间,4.5%的同学是在3个小时以上,而42%的同学则基本没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网的人很多,但是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人不多。这说明,促进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还任重道远。

2.2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从学习者自身出发,来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问卷中,8~19题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设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查询的是中文资料,有部分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会使用外文资料,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学生由于外文水平不达标,因此,没有能力搜索外文资料。

对于学习动机的调查,设计的问题是:“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什么?”(1)工作或是任务需要;(2)兴趣;(3)追求自身发展;(4)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47%、29.5%、22%、1.5%,呈递减趋势。数据显示,学生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学习较主动。

从是否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过测定的调查结果来看,有158人对自己的学习做过效果检测。其中有150人表示会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学习计划。这说明,学生在经过测验后更容易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愿意根据检测的结果对原有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从学生对学习的坚持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有59人认为自己在传统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在网络学习中,76人认为自己的监控能力较差。说明相较于传统学习而言,网络学习中学生的监控能力更差。除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资源,令自主学习者更容易分心。54%的学生认为影响自我监控力的因素是由于本身的自我监控能力不强;46%的学生则把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

2.3 自主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大家更有效率地学习。20~23题是针对自主学习环境因素设置的,又分出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信任度和学习资源的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从20和21题的调查结果得知,68.5%的人在选择教材时是以书面教材为主,61.5%的人更愿意相信书面资源的可信度。25.5%的人选择以网络教材为主,19%的人选择相信网络资源的可信度,这两者之间的差值比较大,说明网络教材在可信度方面较差。在此次调查中,16%的人认为BBS论坛对他们的帮助很大;51.0%的人认为权威网站对他们的帮助最大;27.5%的人认为专业数据库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只有5.5%的人认为博客和微博对他们有最大的帮助。

3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大学生基于网络平台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因素、自主学习资源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其中前两者可以总结归纳为外因,而个人因素则可以视为内因。外因包括教师因素、网络资源等等因素,而内因则包括学习者的动力、自身的努力程度等等。

3.1 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3.1.1 学生将网络用于学习的时间很短

调查中发现受访者接触网络仍然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虽然,有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进行每天固定的学习。比如: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计算机设备,不可能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活动。

3.1.2 教师作用发挥不完全

调查数据显示有32%的同学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存在于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设置中,有58.5%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参与但不占主导作用;而实际上又只有20%的人真正接受了系统的教师辅导。对于教师辅导的需求和实际接受教师辅导的情况来看,这就出现了一些矛盾。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过少,造成他们不能自由地讨论学术问题。

3.2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信任度仍然不及书面资源的高。这说明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仍然有很大修改空间。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权威网站对自己的学习帮助最大。这说明对于学生学习真正有用的途径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除了某些权威专业网站,应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专业知识,网络学习资源本身还有待建设。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现的一些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如下的几条培养策略。

4.1 引入导师制度,加强教师作用

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这个角色。相反,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更加需要教师有经验的、成熟的指导。只是相比较于传统教育,教师的职能必定发生了很大变化。

4.2 建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团体也更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让学生在团体中乐于学习,使学生更有学习的紧迫性。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多种营造学习小组的形式。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帮助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学生长期浸泡在学习中,久而久之,也许就会引发学生对于该门学科或是该项目的兴趣。这个时候学习的动力则从外部环境转为内部动力,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5 结语

该研究旨在研究大学生基于网络平台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探究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因素。从环境、个人、自主学习资源3个方面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调查,并分析了所得数据。最后,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相关培养策略:引入导师制度,加强教师作用;建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完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6)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11 -03

一、绪论

近年来,“网络教育”“互联网+”频频出现在媒体和书籍资料中,不断被人们所熟知。教育是百年大计,在这样的趋势下,教育行业也响应“互联网+”的方针和政策,一批批网络教育平台兴起,为我国国民教育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沪江网校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教育平台,它是沪江旗下的一个在线学习平台,以社群学习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性指导和服务。沪江网校倡导大家一起学,互相监督,互动交流,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地快捷简单。但是,在各大网校日益兴起的今天,沪江网校的规模和质量问题也日显突出,这不仅是沪江存在的弊端,也是如今各大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开展网络教育的各个机构都非常重视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支持硬件系统的完善,但是对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并没有像系统建设一样有明显的进展。

二、文献综述

刘景福(2001)阐述了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成因,提出网络教育不仅要加强认知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情感给予较多的关怀,并就如何在网络教育中加大情感关怀的力度提出了对策。

程建钢(2002)就“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详细讨论了与平台相关的设计原则、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

武法提教授(2003)在《网络教育应用》一书中对网络教育的定义作了明确的阐述,并且指出网络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组织活动。

张学波(2004)分析了国内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归纳了国内为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所做的准备,讨论了建立共享机制的几个关键因素和程序,以及资源共享后带来的一些思考。

刘丽莹(2015)指出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本身比较开放并且很难去监控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状况。所以要想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实施远程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

陈奇(2015)指出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重要的行业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把线下的课程转到线上,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快捷的平台,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

王海荣(2016)基于学习者视角,对国内有代表性的三类学习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指标比较低的情况。

黄炜(2016)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回顾了在线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模式,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的模式特征,并提取了相关影响因素,对四种典型的在线教育模式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构建了在线教育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线教育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影响在线教育发展的多个具体因素相互之间也存在区别,在线教育产品应当注重内容的品质与来源,更大程度地提供开放资源,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度提升,促进其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王盈(2017)采访了网络教育的杰出代表鲍岳桥,他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在线教育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有多种方式,但是都太过于定量,大多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然而,在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满意度”来衡量在线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研究网校服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者,应该实地调查与采访,获取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并且对调查的结果用模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尽量让在线教育的弊端降到最低。本研究通过查阅并研读了大量参考文献,注意到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经就如何提升网络教育学习满意度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同时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总体来说,我国内地研究者的研究通常是基于一些经验的感性认知,还缺少量化分析,难以令人信服。

三、影响因素收集

沪江网校是一家著名的在线教育企业,它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外语学习这一块,但是同时也涉及其他考试学习。由于网络教育尤其是外语学习主要是大学生们,所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研究生在内),并从150份样卷中抽取了100份样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影响网络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列举如下:

1.环境封闭;

2.缺少监督,很难坚持;

3.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案;

4.归属空虚感,缺少情感交流;

5.受网络或者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6.视频质量一般,甚至失真;

7.功能不完善,开发能力不足;

8.平台的兼容性不够,无法支持常用系统和浏览器;

9.师资很难保证;

10.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

11.效率较低。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由于对全社会的网购用户进行调查难度较大,难以操作,而在校大学生是学习外语的主体,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所以从实际角度考虑,选择了在校生(包括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中测量影响因素的度量主要采用 5 级李克特量表,用聿饬恳饧统一程度,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分别为1、2、3、4、5。 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3.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影响在线购物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就近选择在校园里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一共投放了150份调查问卷,询问同学们对沪江网校学习满意度的感受,从中选出 100 份问卷进行整合分析。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经统计,这 100 份问卷中男生占 53%,女生占 47%,都具有在沪江网校学习的经历,并且对于网络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关于在线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评分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评分较高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封闭、缺少情感交流、师资很难保证,而评分较低的影响因素有受网络或者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功能不完善,开发能力不足等,其中有74%非常同意环境封闭问题,58%非常同意师资很难保证问题。与此同时缺少监督,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结论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沪江网校学习学生满意度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环境封闭。在线教育学生一般是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进行的,学生只能和屏幕前的老师进行对话,没有其他可以活动的地方,并且也很难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2.缺少情感交流。在线教育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不会像线下那样沟通个人的生活,学生也很难把自己的一些除了知识点本身的困惑告诉给老师。

3.师资很难保证。在线教育的很多平台都声称自己的老师是一线名师,然而这些老师的资质以及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我们很难去查证,导致学生花了冤枉钱。

4.缺少监督。在线教育的学生不可能像在课堂上有老师全方位监督或者是线下家教那样还有家长的监督,很多学生在网校买了网课,但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花了钱,花了时间什么也没有学到。

5.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由于在教育是线下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线下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线教育也会存在,甚至还会更加严重,在这一点上,在线教育要积极创新。

6.效率低。由于有的课程需要实地演练,所以如果只是跟着视频里的老师走的话,学生难免会走神,同时没有主动动手去练习的过程。

(二)调查启示

在打破线下教育的今天,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崛起,但同时在线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也提供了在线教育的平台,使得像沪江网校这样的老牌在线教育平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沪江网校只有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加大科技和师资等方面的投入,才能使得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论与建议

面对当下网络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沪江网校作为一家资深网络教育平台,更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为其他的企业树立榜样,为此,我根据沪江网校学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证强大的师资

对于在沪江网校任职的老师必须要对其学历、能力、授课经验以及教学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对于与教学相关的老师的个人资料应该提供给学生,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老师。

(二)加大技术投入

在线学习少不了互联网和一些硬件技术的支持,沪江网校要开拓更多的平台,对于手机、电脑、平板,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系统都可以支持,同时声音图像各方面也要越来越清晰。

(三)跟踪教学

对于老师的上课的情况要及时跟进,经常跟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审核老师的学情报告,并且把它们反馈给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也要有专门的人负责去沟通。

(四)为师生创造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和老师组建QQ群,在闲暇之余,老师和学生在群里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聊学习也可以聊生活,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久而久之,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景福.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育, 2001,(06):15-17.

[2]程建钢.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05):56-60.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学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05):69-72.

[5]钱晓群.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J].中国远程育,2009,(07):57-60.

[6]刘丽莹.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教育学论坛,2015,(12):242-243.

[7]陈奇.“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5,(19):210-210.

[8]王海荣.远程教育不同类型学习中心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9]黄炜.“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育模式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6, 35,(09):124-129.

[10]罗恒.大规模开放在线学习学生互评效果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01):75-83.

[11]王盈,鲍岳桥.在线教育血海中的胆量与智慧[N].软件和集成电路,2017,(01):76-80.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7)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同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精神生活、行为方式。为此,笔者对济南章丘大学城的4所高职院校展开了高职生网络生活的广泛调查和分析,旨在积极引导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生活,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导向作用。

调查主要以问卷兼顾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5份。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的花费、上网的时间、上网浏览的内容及对网络的认识等方面。为了增加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均采用匿名的方式。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1696人,占调查人数的69.66%;女生739人,占调查人数的30.34%;大学一年级学生860人,占调查人数的35.32%;大学二年级学生835人,占调查人数的34.29%;大学三年级学生740人,占调查人数的30.39%。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网龄、上网次数及上网方式高职生的网龄多在两年左右,都较早地开始接触网络。一方面说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开放式的环境促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元化,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知识、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被调查的学生100%都有上网经历,但上网次数并非过于频繁,“每天都上网”的有3成多,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中;上网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的差别,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上网习惯,上网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网吧和手机;二、三年级学生则因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课程安排及学习对网络的需求,主要通过adsl或宽带在宿舍上网;二是专业的差别,计算机系的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具有“先知先觉”,且有接触电脑的条件;三是性别的差别,男生相对于女生似乎更容易或更习惯接触网络。

上网的费用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分配生活开支,并对上网有所节制。但是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上网的花费占生活费用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男生,花费包括上网费、购买游戏点卡等,更有甚者则购买游戏装备、游戏账号、高配置的电脑及外设等,这部分学生大都对网络游戏达到酷爱或痴迷的地步,整天沉溺于网络。

上网的时间有8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在课外活动时间上网,但因课程安排的原因,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时间段内上网,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逃课上网的可能性;极少数学生选择通宵上网,但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以一年级学生为主,上网方式多为网吧。

拥有电脑数量调查显示,宿舍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占3成多,多为女生和一年级学生;宿舍中有一到两台电脑的占近3成,有两台、三台或四台以上电脑的为少数。整体情况是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的电脑多,高年级学生宿舍比低年级学生宿舍的电脑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拥有的电脑最多。

上网的目的和浏览的内容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上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qq,“挂qq”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有15.7%的学生打开ie浏览器浏览信息; 13.7%的学生率先进入游戏世界,目的很直接——玩游戏。就学生上网主要目的进一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娱乐,玩游戏、qq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当然,高职生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比如网上购物、装扮博客、搜集学习资料等,从三年级开始更加关注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对网络的认识和网络文明状况有一半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积极效应,懂得趋利避害,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网络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极少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网络,只是用上网的方式打发时间、填补空虚、寻找刺激,将自我封闭起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大部分学生网民有较高的上网素质,注意网络用语,能够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风气。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高职生对当今的网络流行用语非常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这说明网络已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高职生的生活,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流行语多具有调侃性和幽默性,更容易在高职生群体中流行。

最喜欢的网络游戏在高职生热衷的网络游戏中,第一人称过关类游戏占到近1/3,说明高职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渴望通过顺利闯过每一道关卡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占有欲和虚荣心;有近30%的学生喜欢模拟人生类游戏,说明他们已完全接受了虚拟的网络社区,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应有的收获,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游戏类别和名称的多样化反映了大学生个性的差别和接受新事物的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

网络交友情况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网络交友这一现象,主要目的有交流思想、排解烦恼、扩大交际圈等。即使有少数学生存在网恋的倾向,也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大学生都已成人,对现实事物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辨别能力。

几点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结合我院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多数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和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不断充实和更新网上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网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查询、网络评教、选修课报名等。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网络技术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网络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术,注意从网络上搜索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学生掌握制作网页、参加网络会议、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创业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借助类似于“健康上网俱乐部”的社团,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网上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做到文明上网,最终提高高职生的信息素质。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8)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为了使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我们采取了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数学计量分析法等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我们以问卷调查法以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中的随机抽样法来进行抽样调查。

(一)实地调研

(二)问卷设计

在制定正式的调查问卷之前,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随机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一次预调。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调查问卷由基本情况、发展现状、支付方式、前景展望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等。第二部分有7个选择题,主要从上网时间、网络购物频率、每月平均网络消费额、网络购物的产品类型、退换货等方面了解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是支付方式,主要从支付平台的选择,使用不同支付方式的频率,不同因素对网络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了解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对不同支付方式的偏好程度。第四部分是前景展望,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愿意进行网络购物以及不愿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对网络购物的期许等来预测未来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变化。 (三)结论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计量统计和描述性统计,得到了目前陕西省在校大学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选择支付方式的偏好等。为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电商提高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与简便性提供一定的建议。

三、实证研究

(一)网络消费支出情况

1.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得到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假设因素如下:

(1)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是一个因素,用YXF表示。

(2)网络消费额在月生活费中所占比例,用BL表示。

(3)每月的网络消费次数,用CS表示。

表1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与其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4.模型解释和预测。经过Eviews的验证可以得到估计方程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月网络消费额与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看出BL(网络消费额在月生活费中的比例)的系数最大,说明大学生网络消费额占月生活费的比例越高,网络消费额就会越大。其次,CS(网络消费的次数)对网络消费额也起到一定的正向影响。

(二)网络消费心理

表2 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商品种类

表3 大学生常用的网站

表4 大学生对待问题商品的态度

(三)支付方式

按支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线上支付有网银支付、第三方平台支付等。线下支付有货到付款、邮局汇款等。陈旭光(2006)在《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中指出:网络支付系统是指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交换产品和服务,即把新型支付手段,包括电子货币、信用卡、借记卡、智能卡等的支付信息通过网络安全地送到银行相应的处理机构来实现电子支付。支付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息息相关,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同时必然会涉及支付方式的选择问题。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不仅会提高网络消费的效率而且会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相反,如果选择了可靠性不高的支付方式,有可能就会面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到保障的情况。同时,支付方式的种类以及使用支付方式的繁琐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额度以及消费次数。在被问及“您会因为支付方式的繁琐而减少网络购物的频次吗?”,有26%的人回答“会”,36%的人回答“可能会可能不会”,这表明对于62%的大学生来说,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随着网络消费的兴起,支付方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次调查问卷着重于比较大学生对在线支付与传统的货到付款两种支付方式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有74.7%的大学生选择了在线支付为常用的支付方式,有23.6%的大学生选择了货到付款,仅有不到2%的大学生选择了邮局汇款。可见,在线支付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时的首选支付方式。

表7 五种因素对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度

(四)网络消费前景展望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主观性的问题来了解大学生怎样看待网络消费。在问及“您愿意进行网络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时,43%的人表示是因为网上消费快捷方便,32%的人表示是因为网上消费比较实惠。通过调查结果,我们知道有27%的大学生尚未进行过网购。在问及这部分人没有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时,有37%的受访者担心产品质量不合格,17%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的安全性,另有16%的受访者觉得不熟悉网络购物。在被问及“您最希望网络购物改进的地方是”时,34%的人认为是增强网络消费安全性,其次是完善售后服务增强,具体数据见表10。总结上述问题,可以得知,部分大学生没有进行网络消费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网络上的产品质量问题。对网上消费最大的主诉求是增强网络消费安全性,其次是完善售后服务。可见,在未来的网络消费市场,要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商家们首先应该从产品质量上进行改善,其次要完善售后服务。而对于网络监管部门来说,还需要继续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为网络消费群体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

表8 愿意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 表9 不愿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

表10 希望网络消费改进的地方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9)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黄荣怀(1965—),男,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协作学习、智慧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提出了要力争通过十年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进入全面融入创新阶段。调查发现,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中,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教,而没有关注学。目前,开展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符合国际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入创新的必然趋向。在这些研究进展的同时,研究者不能忽略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发展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26.6%,成为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的第二大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并日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即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一代”的大脑正在发生着变化,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喜欢也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敏锐地、快速地接收着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的学习习惯于“随机进入”,喜欢游戏而非“严肃”的、有条理的任务等等 。

飞速信息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交易方式和闲暇生活等方面。社会信息化改变着许多人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能力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作为数字一代,网络生活方式的普及在为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境,在深入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和剖析其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二、数字一代学生的特点及

网络使用现状的述评

(一)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今天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也有很多学者将其称为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数字原住民”的概念由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y)于2001年提出 ,他指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Howe and Strauss、Palfrey and Gasser、 Tapscott、Prensky认为,数字一代成长于技术包围的环境,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上一代“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然而,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Bennett et al.,Selwyn,Jones and Ramanau,Romero et al. ,Bullen et al. 认为虽然数字技术对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部分人群与其他人群有特别显著的差异。Jones and Hosein 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特征的专属网络一代,年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划分标准而已。尽管目前专家学者对数字一代是否能够代表和反映新一代学生仍持有争议,但是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是伴随新技术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这些学生与传统学生相比确实存在着显著特征。

Junco(2007)指出数字一代通常是在直接参与或体验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知识,能在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愉快体验的同时,学得知识;有能力组织、策划和修正自己的学习 。英国开放大学的Jones教授(2009)指出团队或小组合作是新一代学生的重要特征 。这其实折射出新型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强交互,他们喜欢团队合作,喜欢社会交流。除此之外,重体验、连接式也是新一代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Berk(2009) 指出网络时代学生的20个基本特征:精通高新科技、依赖信息搜索引擎、喜欢多媒体、善于生成网络内容、快速反应、通过尝试学习新知识、善于处理多任务、注意力保持时间缩短、更倾向阅读打印而非手写材料、渴望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喜欢团队合作等。Brown(2012)提出了网络时代学生的10个学习特征:喜欢小组活动、目标和成果导向、同时处理多任务、善于试误、较强的网络依赖、归纳能力强、个性差异大、偏好视觉、喜欢交互等。

(二)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相关调查研究述评

我国学者从 2001 年起使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总结近10年的相关调查研究后发现,调查的范围涉及大学生、中学生、高职、小学生,其中对大学生的调查频率与其他三类学生的总和相当;调查的地区有河南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山东省、台湾省等省份和天津市、北京市(以人大等少数高校为主)、上海市、昆明市、西安市、郑州市、贵阳市、合肥市等城市,很少的调查涉及乡镇和农村。调查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向:其一,大多数调查集中在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上。按被调查的频率排序,具体调查内容涉及:网络成瘾、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心理、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信息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论坛、网络失范行为、网络语言、网络阅读、网络意识与行为等,其中关于网络成瘾的调查远远高于其他内容的调查;调查的第二个方向有关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如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等;第三个方向主要调查了“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尤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居多。

在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中,思辩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在实证研究中,小样本调查多,特殊群体调查多,大规模调查少;针对大学生、职校生的调查多,针对中、小学生的少;针对北京以外地区或全国范围普查的多,专门针对北京学生的调查少,针对北京市各级学生的调查尚未开展;调查内容集中在与使用网络相关的一般性问题和网络成瘾相关的问题上,并非对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全面、深入调查;调查和采样方法不规范的多,严谨、科学、投入大的少。文献检索也发现目前虽然国内的相关调查非常多,但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调查结果几乎为0,这也反映了目前的调查水平普遍不高,可信度低的现状。故此,组织大规模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全面、严谨、深入的调查就凸现其刻不容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的设计

(一)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界定

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通常称为生活方式(Lifestyle)。 谈到生活方式,人们想到的是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世界观等精神生活。

通常习惯将某一款在线通讯工具、某一网络游戏、某一网络新闻频道、某一科普网站都统称为一种网络应用。本研究沿用了这一习惯性用法,故网络应用是指互联网技术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应用形式。

本研究认为网络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网民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论及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则需要关注学生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相关的网络应用的使用及其对学生身心双方面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基于上述对网络生活方式内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对网络生活方式组成要素的分析应该建立在三个维度上。

(1)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生活的技能。如上所述,由于数字一代是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较高的网络素养势必会带来学习和休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本维度着重调查学生的网络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学生网络素养提高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闲暇生活的差异。

(2)学生应用网络的频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一代网络素养的提升,也较易引发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因此,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的频度是否合理也是研究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接入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本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在校内的正式学习情境下和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应用网络的现状和模式。此外,网络应用是否促进了家校沟通的便捷,也应作为考察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要素。

从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

网络素养的概念主要来自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反思能力。本研究认为“网络素养”的定义主要指的是中小学生面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辩能力与使用能力,即中小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以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本研究中网络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第一,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网络的使用行为与方式上;第二,对网络信息意义与价值的思辩能力;第三,正确制作与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第四,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

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的理解,本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领域对学习方式的相关界定,即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领域中,主要存在两种有关学习方式的观点:其一是基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其二是基于课程的学习活动。本研究中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网络闲暇的界定本身有时间、活动、存在方式或心态等多个不同角度。第一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时间属性来定义;第二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活动属性来定义;第三种理解,“闲暇”是依据自由属性来定义。本研究中网络闲暇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计划性、社会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分布、内容品质;第三,学生的网络游戏生活、网络交易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对中小学生用网状态的理解包括适度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所谓“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适度用网则是指就学习和生活而言,使用网络产生了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效果。

家校联系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校联系的目的在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网络进入到学校和家庭,家校联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研究重点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所感知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是否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第二,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第三,由家庭资助下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

四、北京市网络生活方式调研的设计和实施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在触网早、思想活、独立性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北京市中小学生触网的深度与广度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背景:从单纯关注“网络成瘾”到综合关注“网络生活方式”

为了了解网络对北京学生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课题组于2002年进行了本市最早的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北京市九个区县的602名中学生,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率为14.8%。这个调查结果曾在当年夏天召开的新闻会上公布,形成的提案也提交到2003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先后走访了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几十所中学,与当地的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还对从事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心理学、医学、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这些调查结果又相继形成新的提案,在2004年及以后的几年里提交到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实地调查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参与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等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发现有不少被家长认为已经网络成瘾的孩子,实际并没有达到网络成瘾的程度,而是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北京学生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实际情况,2006年底,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又对本市朝阳区八所职业学校的7382名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网络成瘾率为2%,远远低于以往的测试结果及媒体报道的数据。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在网络成瘾调查的基础上,联合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在黄荣怀教授的带领下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并将中小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关注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将单纯的“成瘾”调查扩展为对整个“生活方式”的调查。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网络过度使用、家校沟通以及网络闲暇等五个全新的维度便成为本次调查的关注范围。调查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调查设计:“1-5-8”调研结构

本次调查以“1-5-8”的结构展开。其中包括1个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研究的宏观设计与协调管理;5个子课题组,负责学习方式、网络素养、过度用网、家校联系和网络闲暇生活5个专题研究的具体设计与分析研究;在全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大兴区、密云县、通州区)分设工作组,负责问卷发放与回收。这种结构在最大程度保证整体研究一致性与专题研究深入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的时效性。

为确保调查的顺利实施,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下,5个子课题组专门设计并汇总形成了《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具体如表1所示。

图1 调查总体设计思路

表1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与调查关注的二级指标

(三)调查实施及部分重要结论

本次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7181人,25.1%)、小学五年级(8268人,28.9%)、初中二年级(8154人,28.5%)、高中二年级的学生(5007人,17.5%)。抽样对象性别和年龄配比均匀,男生占49%,女生占51%;年龄在10岁以下占22.4%,10~15岁占60%,16岁及以上占17.5%。

总的来说,通过文献调研和北京市调研获得的部分重要结论为:

(1)中小学生家庭具有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较丰富的网络接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休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的主要媒介平台。

(2)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化学习、网络化休闲、网络化娱乐、网络化交往、网络化思维与网络化参与构成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特征。

(3)在网络使用上,中小学生体现出自主化与娱乐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较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强等较高的网络素养。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依然存在着网络普及的“数字鸿沟”现象、校内外网络使用的“新数字鸿沟”现象、网络与学习间的“防御性使用”现象、网络参与不足与网络参与行为偏差并存现象、网络素养提升意愿强烈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足并存现象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4)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多元化趋势,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在课堂上支持学与教的有力工具,学生课前经常预习的频率随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学生在“普通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的差异较大。

(5)学生过度用网是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多数(70.4%)学生的用网时间在平均每天2小时以内,比较适度。过度用网的学生人数不多,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但对这些学生个体来说,问题不容小视。

(6)在当今这个网络促进沟通的时代,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不够。

(7)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压力。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篇(10)

网络成瘾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约6 800万,其中18~35岁者占66.6%,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5.2%[2]。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3,4]。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作为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医学类独立学院,近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学生中因上网导致旷课,乃至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展开调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基础材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4个年级(2004~2007届)在校生,每年级随机抽取50~80人,共计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3例,女生147例,年龄17~25岁。

1.2 方法 根据美国Kimberly S.Young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300名在校生进行网络成瘾的评定,评价内容包括耐受症状、戒断症状、对上网节制失败、为上网甘愿冒险、隐瞒上网的程度、逃避问题及不良感受、上网行为失控及渴望使用网络等8个方面,符合其中5条及以上者则被认为对网络成瘾。分析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包括性别分布、上网年限、上网目的、地点)和原因,整个调查过程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现状

2.1.1 网络成瘾的性别比较 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网络成瘾者共22人(7.33%),其中男生19人(12.42%),女生3人(2.04%),男生网络成瘾构成比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P

2.1.2 上网时间的比较 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h,而非成瘾者仅为4.9 h;91%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络1年内出现症状的,300名被调查者中网龄在1年以上占91%。经检验每周不同上网时间网络成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9,P

2.1.3 上网目的及地点 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上网目的以上网查资料、聊天交友和玩游戏为主,其中上网聊天交友的72人(24.00%),玩游戏69人(23.00%),听音乐、看电影57人(19.00%),查阅资料96人(32.00%),其它6人(2.00%)。在被调查的22名网络成瘾者中20人(90.91%)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大学生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38,P

2.2 网络成瘾原因

2.2.1 网络的吸引 网络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丰富的内容208人(69.33%),刺激的文章、电影和图片149人(49. 67%),随意的聊天132人(44.00%),自由平等的世界105人(35.00%),精彩的游戏79人(26.33%)。

2.2.2 影响网络成瘾的外部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的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外部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社会环境181人(60.33%),人际关系121人(40.33%),家庭因素69人(23.00%),学校教育51人(17.00%)。

2.2.3 自身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得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兴趣的驱使173人(57.67%),自卑、孤寂、厌世的心态132人(44. 00%),性格的内向123人(41.00%),接纳的需要79人(26.33)%,挫折的经历81人(27.00%)。说明兴趣的驱使是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的网络成瘾的最主要自身原因。

2.3 网络成瘾的危害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主要危害依次是:浪费大量金钱207人(69.00%),影响学业与前途205人(68.33%),影响正常生活169人(56.33%),影响身心健康162人(54.00%),影响社交活动73人(24.33%),违反学校纪律60人(20.00%)。

2.4 网络成瘾的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让被试同学提出对网络成瘾对策的建议,234人(78.00%)认为应加强网络的监管,168人(56.00%)认为应引导网络的使用,120人(40.00%)认为应开展网络教育,93人(31. 00%)认为应清理网络垃圾, 33人(11.00%)认为应该加强人际交流。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的网络成瘾者占7.33%,其中男生人数约为女生的6倍。有网络成瘾者平均网龄较长,且每次上网时间都多于无网络成瘾问题的正常上网者,男生的上网年限与网络成瘾发生的可能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300名被调查者中首选上网地点为网吧的占60%,家占38%,学校仅占2%,其原因可能是网吧私秘性好,上网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监视;可以逃离家长、老师的视线,无节制地上网;甚至有些网吧根本没有对色情、暴力的站点进行屏蔽,而大学生多数已间接脱离家庭(住校),无法长期在家中上网,受社会、家长及老师的约束和监督教少,空闲时间多,因此大学生往往成为网吧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主要选择的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娱乐性较强的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5,6]。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网络的吸引。由于进入网络空间就如进入了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使自我控制力差,尤其是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不能自拔。同时社会和自身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7]。网络成瘾防治对策:(1)加强上网场所的监管,净化上网环境,规范网络行为。(2)积极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控制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一次上网的时间,同时应关注大学生上网的目的。(3)加强学院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学院应在外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机器的束缚,不再被困网络其中。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2] 吴 宇.中国离新经济有多远[J].新经济导刊,2004,(1):15-18.

[3] 李 林.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1):82-84.

[4] Wallace P.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6-68.

[5] 魏俊彪.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12-313.

上一篇: 计算机科研方向 下一篇: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