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途径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46

新途径教育

新途径教育篇(1)

一、新媒体时代法律教育途径创新的意义

新媒体已经逐步的变成了大学生活中的进行信息共享的主要办法和途径,新媒体的便捷性,易查询性等优秀的属性都使得大学生为之着迷,而且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媒体,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身技术及时的更新时事热点,使得大学生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新发生的事情,比如微信以及微博的使用,都已经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教育现状

虽然新媒体的时代已然来临,并且在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与教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媒体的利用过程中,在为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主要为:

1.新媒体无法对好坏信息进行判断

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在逐步的完善,不仅大学的教育情况会对大学生人格的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上的一些东西也会对大学生的三观的养成造成影响。尤其是在法律这一方面。社会上鱼目混杂的社会现象,有很多都是错误的意识与错误的引导,又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不上不下的时期,对于任何事情都保持有怀疑的态度,将信将疑的社会态度让他们在三观的形成方面有着两个极端的表现,受到良好的法律教育以及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会使他们自身的三观朝着正向发展,而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则会使他们变得模糊又茫然,可能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进行相关的鉴别了。社会上很多不好的社会舆论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开始扭曲,甚至出现法律意识歪曲的现象发生,由于新媒体信息的流动性较高,社会上某些不好的现象对于大学生生活的渗透还比较强,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三观开始坍塌,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2.新媒体演变成了高校法律教育的新途径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大的转变,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言,为学校的教育以及大学生的个人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的法律教育上,传统的法律教学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逐渐流行的是网络教学,而网络教学却又存在着诸多弊端。

3.新媒体无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匹配

新媒体的迅速蔓延,使得高校大学生们对其的依赖性逐步增强。而且大环境下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对新媒体形式的信赖性也大大提升,很多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好坏已无法辨别。况且由于新媒体的便捷,学生们已经开始逐渐的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就使得原本的法律方面的教学难以正常进行。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教育途径创新

1.积极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

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让学生的法律教育跟得上步伐,学校应积极的从多个方面搭建一个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法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平台。通过缩小学校与学生的沟通距离,增加两者之间的密切交流,来实时的对于大学生的生活进行了解。只有更好的了解了大学生的实时生活,才能及时的帮助大学生分辨社会流传信息的好坏,防止大学生走向不好的道路。通过对于大学生信息接触的类别来进行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实行,能够切实的保障法律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法律教学更具有实时性,能够实时的对法律教学效果进行增强。通过新媒体对于法律教学进行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不断的渗透。充分的发挥出新媒体的渗透作用。

2.积极利用交互式动态管理平台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优势互补

切实有效的利用交互式平台的优点来进行法律的意识的传播。当学生们在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运用的时候,学校要加以进行倡导,不断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以防止学生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之下,受到不好的社会信息的干扰,从而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发展。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一定要着重加强重视。多多利用新媒体等新时代的高科技产物进行对于学生的教育的不断渗透以及科普。这是一个发展的社会,如果大学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脚步,就会逐步的被淘汰掉,不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发展,把这个道理放在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学上,也是这样,如果在新时代的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学生带来新的变革的同时,学校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够及时的提升自己对于新媒体时代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就很难使学校的教育方面有很大方面的提升。只有学校跟的住时展的步伐了,能够切实的学会运用新媒体的发展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了,学校的教育才能不断的进行发展,往好处发展,而且对于大学生们的法律方面的教育也就能不断地进步,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不断的发挥导向的作用。

3.通过信息的形式为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渠道

新途径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强劲的助推力,我国要如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普遍地延长。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大约每7人当中就有1位老年人,我国已迎来第一个老年增长高峰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解决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国家一方面反复修改与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在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的推广与实施,意在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应对危机与挑战的能力,也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责任感意识,加快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步伐。然而,笔者在理论研究中发现,我国城市及国外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日益丰富,但我国农村老年教育研究领域却很少有人问津。鉴于此,文章以江苏省苏北农村老年教育为对象,试图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以期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苏北农村老年教育现状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省份,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可以看出:从人口代际年龄构成上看,“老年人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而“老龄化比重农村远远大于城市,‘空巢老人’日趋增多。”面临这一严峻现实,在江苏城市以及苏南农村,人们正在改变对老年人持有的“刻板印象”,对老年人的期望值也在提高,老年人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得到满足,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也在提高,终身教育理论在现实中得到一定程度地实施。

在苏北农村,以淮安市为例,截至到2013年底,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校园网覆盖率达75%,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农村老年人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甚至有的地方还处于盲区。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了解苏北农村老年人教育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农村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采取实地走访与发放问卷进行抽样数据统计相结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787分,有效比92.9%。调查对象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的农村老年人,历时六个月。在对苏北农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与教育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制约苏北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长期的社会塑形中,“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加之农村老年人自我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所以他们容易受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家人对老年人参加培训的支持率仅占5.2%。而在受访的老年人中,当问到“如果你有机会参加老年教育培训,你将会参加么?”时,有67.3%的老年人回答“不好意思参加培训”。

第二,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老年人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受访者中因教育经费受制而不能参加教育培训占比达21.9%。

第三,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老年教育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首先,组织的老年教育培训活动不多。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仅有19.8%的乡镇村委组织过老年教育培训活动;在受访的老年人中,从来没有机会参加教育活动的占比35.9%,偶尔有机会参加教育活动的占39.8%。其次,农村老年人教育公共产品建设严重不足。笔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苏北乡镇有老年教育培训机构的仅占19%。最后,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第四,农村老年人教育培训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要,难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此,探索出农村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村老年人教育的新途径,在“老有所学”的基础上促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不仅可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解决江苏省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的瓶颈,而且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克服伴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实现老年人满足自我价值需要的愿望,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指数。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农村文化优势资源的同时,弥补短板的缺陷,从而为更好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克服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认知障碍

在传统文化中,“老年”成为老朽无用、老弱无力和失去创造力的代名词,他们只能在依赖社会和他人中终其一生。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到了现代,又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加深了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我国文化巨匠鲁迅早年笃定进化论思想,就在改造国民性的启蒙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诚然,从人的一生来说,老年会带来身体之弱,但这不是老化无用的征兆,这种偏见不仅带有很大的社会制造的成分,而且还混淆了老年与老年人的概念。即使有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也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智。老年人不仅可以有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西塞罗在他老年时写的著作《论老年・友谊・责任》中,义正言辞地反驳了老而无用的观点,认为:人在经过少不更事和摸索阶段的青年时期,到了中年时期人生的目标才日渐清晰,到了老年阶段,学习时间更为宽裕。同时经过前半生的反省、总结和积累,思想才会变得更为成熟。事实也证明,到了老年时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比比皆是,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批在十年中被剥夺了学习权利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他们通过继续学习,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并培养了一大批学子,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先锋队。

我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既定目标,在向农村嵌入外来先进理念、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重中之重须要催生农村内在活力。随着农村强壮劳动力资源的纷纷外流,要构建起农村的生态链,就必须先补短板,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知识层次,这就必须加强老年人教育的力度与厚度。

然而在苏北农村,大多数老年人在早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为:小学以下学历的占比32.6%,小学学历的占比33.6%,初中学历的占比23.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文化水平的低下,又使得他们容易受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少能自为地去接受再教育,这造成了他们实际承担的事务与其知识结构不相匹配的矛盾。要解决这一悖论,就必须纠正农村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偏差,让老年人从集体无意识的禁锢中走出来,能动地参加教育培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宣传,使老年人认识到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说服家人,做好老年人的思想工作。三是实行激励机制,增强农村老年人自为参加教育活动的信心的同时,提高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夯实农村老年人接受教育培训的经济基础

我国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笃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进一步论证了管仲的观点。党的十以来,我国加大了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力度,然而受地方经济的影响,苏北与苏南甚至苏中还有很大的差距。苏北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相对较少,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他们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子女,这就使得老年人处于整个经济链的末端。

笔者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发现,苏北农村老年人的月开支在100元以下的占比21%,100~200元以下的占比29.7%,200-300元的占比16.5%,300元以上的仅占32.8%,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自为接受教育的障碍。苏北农村老年人年教育经费支出为零的占比高达21.9%,在1~50元的占比24.2%,在51~100元的占比21.1%,在101-150占比11.7%,在151~200元的占比3.9%,在201~250元的占比7.0%,在251~300元的占比5.5%,而在301~350元的占比仅1.6%,在351元以上的仅占3.1%。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当问到“您参加老年教育互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的时候,回答“因费用过高”的比例也达到14.1%。要突破这一瓶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统筹,把老年人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二是发展经济,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三是区间调控,均衡教育经费。四是社会支援,多渠道筹集老年教育经费。

形成合理有效的农村老年教育体系

国家机器处于上层建筑的最顶端,无疑对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马尔赫恩(Francis Mulhern)深刻地阐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有文化都包含有着政治价值,但其价值应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讲,即政治作为以公共权力为目的或是借助于公共权力而实施的活动,无疑应该对文化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为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唤醒工人、农民的觉醒,使得人民群众翻身做主而不懈地抗争与奋斗着。为此,我党的创始人纷纷举办农民学校,曾于1926年回到韶山开办农民夜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启农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为提高农民素质,缩短城乡差距开了一个好头。这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中国农民教育的新路径。然而,与农民教育已经趋于成熟不同的是,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就江苏而言,苏北农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苏北各级政府必须大功夫、下大力气,方能化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以战略的高度把老年教育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第二,鼓励地方各级政承担起老年教育职责,并把老年教育培训活动纳入其考核体系之中,完善监督机制。并制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参加老年教育的政策。

第三,完善苏北老年人教育设施。教育设施是苏北农村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些物质载体,苏北农村老年人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的愿望与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为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动员各方力量,改革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村、乡级老年人教育设施的建设中来,完善苏北农村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培训的需要。

第四,加强苏北农村老年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甚至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多种优惠。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各类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完善与成熟。据相关报道,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52万所学校,共有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工读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6.82万人,从而保证了2.57亿在校学生的教学,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在加快,却几乎没有老年教育专任教师,在农村连兼职教师都难以请到,更谈不上保证教育质量,这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教育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必须在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下大功夫。一要借鉴我国早年农民教育开办成功的先例,鼓励大家向梁漱溟、晏阳初等有志于农民教育学习投身于老年教育中来。二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愿意从事老年教育的学者以优惠待遇。三做好完善老年教育队伍培养和选拔体系。在苏北农村,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可以根据苏北农村的实际情况,分两步走,第一步可以先鼓励高学历的社会工作者和优秀的教师兼职做老年教育。第二步通过地方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逐渐充实苏北农村老年人教师队伍。

根据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

只有为教育主体量体裁衣,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农村老年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笔者在对苏北农村老年人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各异,知识结构差别很大,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大不相同,兴趣爱好殊异,心理感受和认知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向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教育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根据苏北农村不同特点的老年人,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第一,因时因地而择,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在苏北农村,由于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年人承担起干农活、接送孙子女上学、照顾年幼的孙子女等繁杂的事务,加大了农村老年人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难度,加之他们基本不会网络,不能发挥远程教育灵便的特点。苏北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上这种随机性、分散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不辞辛苦,随时把教育活动安排在农家小院、学校或田间地头。

第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实施“T”型教育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有广度的拓宽,又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特点,拓展教育深度。举例来说,笔者在苏北农村调查中走访痛心地发现,由于老年人的教育意识单薄和教育水平的欠缺,而我们的各级政府习惯于全盘照搬城市的教育模式,就使得“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就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教育目标的偏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真正地走近农村老年人,观察倾听他们的教育需要,唯有如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途径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11-03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已逐步转向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竞争。在这样急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途径。网络和通信技术正不断变革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就像现实中的教室、实验室一样真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研究“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继续教育中的作用,是企业继续教育走向未来的基础和前提。

一、概念界定

(一)企业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

1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全新的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与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 企业继续教育

企业继续教育是面向企业员工的教育活动,是企业或者企业员工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的知识、技能的再探究、再学习和再创新。

继续教育能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织基础是企业。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导,企业职工是继续教育的主体。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1 异地同步视频互动

异地同步视频互动是指在企业继续教育中教师和学习者可处于异地开展教与学,在异地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同步观察到处于生产现场的企业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企业学习者通过自己所在学习终端可以视频观察到教师的授课视频,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同步看见、听见,并进行互动。

2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已有的网络发展水平之上,已经实现且初具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讲授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

“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实现异地教与学视音频的同步传送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结构功能

“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主要依托于“两端一平台”即在教学端和学习端各建设一个视音频信号采集端,采集的视音频信号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并显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所有处在异地的企业学习者在网络上就是一个班级,构成一个学习终端。通过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让处在企业生产现场的企业学习者感到如同在教室内师生面对面授课学习一样,聆听教师的讲授。教师通过同步视频观察到企业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企业学习者传道解惑,教师与企业学习者通过视频开展异地探讨交流。

三、企业继续教育需要“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运行:一方面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急剧地更新和老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日益剧增。“工学矛盾”博弈的结果是,企业学习者以工作为主,只能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的网络教学,重教学资源建设,重知识材料的多感官呈现,缺少师生之间的同步视频互动交流;处在异地的企业学习者只能以自主学习为主,感受不到课堂授课氛围,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激情,处于孤立状态学习者,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知识类资源呈现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的今天,研究企业继续教育中如何实现像面对面班级授课一样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是提高企业继续教育质量的首选,也是企业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四、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是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人一机关系和教学评价等若干要素组成的。师生异地学习形式的广泛存在,是构建“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前提。在“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中,企业针对特定工作任务,分析员工知识与技能的缺口,邀请相关行业或高校专家学者,通过教学终端开展实时异地教学。企业学习者通过学习终端开展实时异地学习,双方通过“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实时交互。在一教一学的过程中,企业学习者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积极地建构知识。

(一)理论依据

1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

泛在学习(U-Lear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这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随地、随时使用手边科技工具进行的学习活动,被称为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

“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构建的前提,是师生异地学习形式的泛在。通过在企业生产现场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企业学习者充分获取学习信息,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实现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企业继续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企业针对特定工作任务,邀请相关行业或者高校专家学者在异地开展教学,企业学习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把生产现场的空间变为学习的空间。企业学习者在与主讲教师互动时,可就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直接与教师互动交流,让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都实时内化。“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创造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将提高企业学习者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对企业继续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企业继续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是以企业学习者为中心的,且学习的情景是真实的企业生产实际现场,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即针对特定工作任务,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作为一种实践参与式的企业继续教育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必将推动企业继续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特定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企业学习者自身得到发展,是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所追求的预期教学结果。它是“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运行的指南,也是这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化。

(三)技术环境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相比,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技术环境这个要素显得十分重要,它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特色。模式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教学端与学习端视音频摄录设备的性能、信息传输条件、视音频呈现平台、末端控制等都制约着这一教学模式的展开。

(四)教学策略

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策略,是指“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展开的步骤、过程、方式和方法的总和。面向企业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工作任务,教与学的范围相对较小,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教育形式的学徒制自然是最佳策略,然而学徒制存在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明显的缺陷。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讲授制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宜采用讲授制与学徒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五)人-机角色关系

人-机角色关系是“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中的“人”,指教育者(行业或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学习者;“机”指信号采集端媒体设备、信号传输控制设备、信号呈现设备等技术环境。“人”与“机”只有有效协同,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即:相关技术设备和技术环境能为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保证教学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开展。

(六)教学评价

面向企业继续教育的“异地同步视频互动”教学的评价,是以企业学习者是否通过远程异地学习解决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特定工作任务,以及通过学习学习者自身有无得到发展为评价依据的。通过对企业学习者学习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工作效率与完成质量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七)“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运用突破了传统继续教育方式上的时空限制,使得向企业职工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优质资源成为可能。结合企业继续教育的实际,依据泛在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等三个维度,构建了“异地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结构。

1 课前准备阶段操作程序

设定专题教学目标设定特定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在课前准备阶段,企业和企业学习者提出需求,企业根据需求向相关专家学者发出邀请,受邀请的学者专家按照需求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案,同时企业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到专家学者所要开展异地讲授的现场布置视音频摄录设备、信号传输设备、信号控制设备等。

2 教学实施阶段操作程序

专题教学(提出问题、布置任务)教学活动(讨论、演示)教学成果(产品、操作)。在教学实施阶段,受邀的专家学者通过教授法向企业学习者讲授专题基础知识,通过学徒制向企业学习者传授专业技能。企业学习者通过架设在企业生产现场的终端设备实时观看教师的讲授视频,并与教师展开良好教学互动。最终教学成果以产品的形式体现。

3 教学评价阶段操作程序

新途径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47-02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会的时代,其中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尤为激烈。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00多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承载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他们也会影响甚至决定中国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还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等方方面面,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当前的主要任务等内容做出了明确指示。

目前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也是百花齐放,不尽相同。为了确保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方向,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全新的机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全面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造成了指导理论与现实情况步伐不一致,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模式与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课堂讲授、做报告、召开会议等形式。例如,形势政策课程的设置,初级、高级党课的设置,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政治理论的活动等等。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脱节,并且都是教师或者报告人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效率低,从而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水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形式上,而实际意义和效果欠佳。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势在必行。

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特有的时代特点,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特点,然后充分和合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注重能力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复杂化和多元化;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等。

新时期,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例如微信、微博、飞信、QQ等等。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当代大学生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密切。

在新时期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的机遇,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将当代国情和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2)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讲座,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或者课堂讨论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3)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4)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意义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确保大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推进。(3)能够提升全民族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4)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快高校教育的转型起到促进作用。(5)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抵御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五 结束语

针对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之后,提出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灌输的模式,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提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中提出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仅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东云、刘建成.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新途径教育篇(5)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并不单一,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因存在着一些缺陷,教育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1.1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

1.1.1 发放《读者指南》手册

《读者指南》是图书馆为新生编写的说明性手册,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布局、馆藏资源、服务内容、资源使用办法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并配有馆舍平面图、中图分类法、相关照片等的图表信息。《读者指南》一般为印刷精美的小册子,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新生人手一册,在图书馆的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翻阅。

1.1.2 带领新生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即由有经验的图书馆员带领新生读者实地游览参观图书馆,并在参观中进行现场讲解。由于新生人数众多,图书馆对全校新生进行分批接待,事先把读者按系别、专业、班级等进行划分不同参观批次,根据参观流程安排好不同批次新生的参观时间。一般采取流水线作业形式,第一批读者参观完第一个部门后进入第二个部门,此时,第二批读者进入第一个部门参观,依次类推。实地参观加现场讲解的模式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图书馆,对图书馆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1.1.3 举办新生讲座

新生讲座是由图书馆选派资深馆员为新生举办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及服务介绍、资源使用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等。讲座一般采取多头形式,把全校新生按系别、专业等划分为不同批次,各批次人数相当,由多个馆员同时对不同批次读者进行讲座。讲座的形式有PPT讲解、播放新生入馆专题教育片等。

1.1.4 馆舍迎新美化

馆舍迎新美化,即美化馆内环境,营造新生入馆的欢迎气氛。美化内容有在图书馆大厅悬挂欢迎新生入馆的条幅,在LED显示屏上打出欢迎标语,在馆内宣传板上制作欢迎新生入馆的专题内容,在大厅、阅览室等地放置绿植花卉等,意在让新生第一次到图书馆就喜欢上图书馆。

1.2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虽然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让读者感受、了解图书馆,但其形式上的单向性和内容上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教育途径无法起到深远的影响。

1.2.1 形式上的单向性

无论上发放手册、举办讲座、带领参观还是美化馆舍,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由图书馆单向的向读者传递信息,读者的参与度不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容易形成“看过就算,听过就忘”的情况,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1.2.2 内容上的笼统性

《读者指南》手册的内容是统一的,新生讲座的内容是统一的,参观讲解的内容还是统一的。现有教育途径由于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按全体新生的总体要求进行内容设置,内容上难免笼统,无法按不同读者群体的要求进行设置。

2 新生入馆教育新途径探索

针对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环境,拓展教育新途径,加大读者参与力度,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深化教育效果,具体的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新生参与活动

2.1.1 设置多种馆内趣味活动

在发放《读者指南》、举办读者讲座、举办实地参观以后,在图书馆内设置趣味读者活动,可以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熟悉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活动形式可以各式各样,比如,读者找书竞赛。活动地点为图书馆开架书库。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预先在每个纸条上写上5个不同的书名,这5本图书类号不同,且分别属于不同借阅区。参赛读者从图书馆员处领取一个纸条,到借阅区内查找图书。查找时可以借助检索机和《读者指南》。用时最短的参赛者获胜。获胜者将得到图书馆颁发的小礼品。找书竞赛可以帮助新生在实践中迅速熟悉馆藏图书资源内容、排架及查找办法。

又比如答题活动。活动地点可设在图书馆大厅。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事先准备一些图书馆相关题目,内容可涉及馆藏布局、资源、服务、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参加活动的读者到图书馆员处随机回答10个问题。答对不同数量的题目,可得到相应的小礼品。答题活动受时间的限制少,可以连续举办,读者也可随到随答。答题活动可以让新生在思考中记住图书馆的各方面相关信息。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目的都是吸引读者参与,帮助读者快速熟悉和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2.1.2 让读者参与制作寓教于乐的宣传材料

现有的入馆教育宣传材料大都由图书馆一方制作,宣传角度也是从图书馆方面出发。如果能让读者参与到宣传材料的制作中来,从读者的角度来宣传,势必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的关注。

目前,已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对这种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图书馆主题营销视频系列短片《爱上图书馆》。该短片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资源利用、规章制度等内容自然的贯穿其中,使读者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轻松记住相关图书馆信息。

2.2 利用网络加强读者互动

2.2.1 在网上建设“新生专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在网络上建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新生专栏”,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纸质的宣传材料。网络版的“新生专栏”中,形式上更加生动,内容上更加充实。形式上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内容上可以涵盖新生常见问题、图书馆历史介绍、前辈寄语等等丰富多彩的栏目。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4):39-41.

[2] 钟晓辉,柯霞芳.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36-37.

新途径教育篇(6)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模式与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课堂讲授、做报告、召开会议等形式。例如,形势政策课程的设置,初级、高级党课的设置,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政治理论的活动等等。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脱节,并且都是教师或者报告人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效率低,从而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水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形式上,而实际意义和效果欠佳。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势在必行。

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特有的时代特点,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特点,然后充分和合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注重能力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复杂化和多元化;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等。

新时期,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例如微信、微博、飞信、QQ等等。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当代大学生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密切。

在新时期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的机遇,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将当代国情和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2)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讲座,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或者课堂讨论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3)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4)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意义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确保大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推进。(3)能够提升全民族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4)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快高校教育的转型起到促进作用。(5)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抵御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五 结束语

针对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之后,提出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灌输的模式,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提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中提出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仅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东云、刘建成.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新途径教育篇(7)

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物质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现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不能理性地、成熟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不但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反而漠视生命的尊严、曲解生命的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恶性事件有上升趋势,自杀、他杀、出走比率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退学、休学比例增大,这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和损失。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对“性命”的漠视,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了仿徨与迷惘,同时也否定了他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缺乏生命道德意识?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一、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她们在正确正视自身生命的同时还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天职,她们每天都和生命打交道,她们除了要关爱自己的生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爱病人的生命。在临终护理教学中就涉及到死亡教育的内容。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与死亡有关的医学、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伦理学等知识,通过生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命价值观、生命伦理观,使受教育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减少盲目的轻生和不必要的死亡。因此,作为未来白衣天使的护理专业学生,更要深入思考和论释生命的内涵,在探讨生命内涵的过程中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临床实践,维护病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白衣天使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关爱情怀,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履行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视野下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高校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同样应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原则,生命教育的价值性原则,生命教育的超越性原则,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生命教育要回归的地方。生命教育要引导人过美好生活,必须在生活中才能实现。在生活中,生命教育才能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中,学生才是有着自主、自觉的生命主体,生命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而且,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生活中种种关系和现象都充满着生命问题和生命体验的触点。生命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必须融入生活之中才能进行。同时,生命教育不仅要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而且生命教育要引导人过美好的生活、善的生活,这是由生命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决定的。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把生活与课堂连接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使生命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德育视野下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中关注生命存在、强调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不断增多。但是要想把关注生命的思想真正落在实处,除了在理论上论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呼唤师生生命活力外,还需要在实践层面体现德育存在的生命意义[1]。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的理论依据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学会欣赏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使大学生在被欣赏中,完成道德学习,获得德性提升[2]。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使德育评价制度更新了视角,从正面的、积极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大学生。欣赏型德育评价真正体现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宗旨[3]。为此,教师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他们要能够充分欣赏每一位大学生的“道德生命之美”。比如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充分欣赏每一位学生。他欣赏子路的勇敢,子贡的豁达,冉求的才艺,认为他们都是能担当重任的人物。“道德生命之美”的创造需要教师真诚地欣赏并且充分地尊重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当注意发动师生双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对于自我生命的欣赏,因为这样会让教师与学生在德育生活中获得意义感,加快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目前,在我们的高校中开展“学会欣赏”活动、进行“赏识教育”的实践越来越多。采用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需要教师对大学生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赏识大学生的优点,交给他们一份自信。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大学生,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就要为他们大声喝彩。在这种生命的欣赏中,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他们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欣赏型德育评价把每个大学生都看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对生命的欣赏过程中,它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笨的学生以智慧,从而使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自信中,使他们的生命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途径教育篇(8)

(1)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德育课堂上,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心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在其他学科教育上,要求每个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本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切实加强学科教学渗透工作,探索出了在学科中渗透、在生活中熏陶、在阅读中领悟、在生活中体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在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中,通过开展演讲、主体班队会、古诗文诵读、歌咏比赛以及参观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让廉洁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

(2)大力加强德育科研建设。为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我们在坚持每年开展德育论文评比活动的基上,进行了创新德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去年组织召开了“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校园”德育课题开题会,邀请德育专家实地指导。目前,申报参加了“十一五”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各实验学校已从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校本德育体系着手,认真开展了学校和谐德育模式研究。

(3)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了“五小”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家庭争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中争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中争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敬他人的“小伙伴”;在自我环境中争做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另外,我们在各小学广泛开展了“学规范、讲文明、争十星、做主人”和“拒绝、健康成长、远离、自我保护”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4)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建立了现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做到了与学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考核评估、同步总结奖励。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家长学校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典型引路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创办家庭论坛、举办报告会、建立学校通讯网站、开办家教咨询室等多元化的办学形式。采取启发、讨论、提问、咨询、互帮互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家长学员听得懂、记得牢、做得好。

(5)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我们在各小学成立了“红领巾护绿小分队”、“红领巾监督小分队”、“红领巾交警小分队”,三支小分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深入街头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据统计,各小学“三支小分队”成立以后的十年里,出勤人数达二十多万人。另外,在各学校坚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公民道德共遵守”、“雏鹰争章”、“成像少年手拉手”以及社会调查、志愿者义务服务等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突出重点,强化教育内容

(1)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行为实际,结合各年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按照“分层实施、逐级推进、全程监控、循环提高”的工作宗旨,开展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学校通过评选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班”“示范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规范、宣传规范、遵守规范的积极性。目前有90%以上的学生获得“日常行为达标生”称号。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双星级”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

(2)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根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先后组织了三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

(3)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中心校统一部署下,各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主体班队会等形势、迅速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4)扎实推进“三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展“三理”教育相关课程,设立“三理”教育活动室和咨询室、开展“三理”教育工作骨干培训,聘请专家开展教育、咨询等活动,把“三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各学校关心一下代工作小组的作用,广泛吸收“五老”、医生、社区工作者、家长等参与“三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当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辅导员、监督员、宣传员,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新途径教育篇(9)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根据各自担负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施教者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给学生这种逼迫式的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教育中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全面步入校园。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网、与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完全走到了一起,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大社区。

那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学生养成的新模式,应该作为当今形势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创新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经过尝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法可资借鉴:

一、创新建设校园网,吸引学生在互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1、评选校园之星。通过校园每周一星评选,公示事迹、展示照片等形式,可以让评价过程明晰化、具体化,评价结果可视化、生动化,可以为全校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2、班级博客。各个班级博客栏目自主设计,班主任心语、班级之最、成长之星、作文天地等不同风格的板块设计,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充分搭建展示平台,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开放教师个人博客和QQ空间。教师向学生开放自己神秘的私人空间,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远距离聊天谈心,直接宣泄,释放内心的不平衡,可以从封闭、封锁中走出来;使学生感觉空间、时间的束缚已不再是限制,而且思想和认识的交流,也可以越过语言、文字,引入声音、视频和多媒体。这样,教师更容易真正了解和认识学生思想,帮助学生在参与和观察中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养成教育工作得以深入开展。

二、活化校园电视台栏目,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为小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崭新技术支持,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对于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养成教育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以校园电视台作为新的新突破,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尽可能创设适合养成教育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参与多向互动.

(一)好习惯经典学堂。

搜集“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小故事”、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儿歌(童谣),变无声为有声,借助校园电视台制定学生诵读、宣讲、对话,鼓励全校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查一查、做一做,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活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学生可以起到生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知心姐心语信箱。

学生适时向电视台编辑部投递心语信函,电视台聘请学校懂心理咨询的老师作客回应,一方面回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疑惑,另方面对有相关疑惑的学生给予暗示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正面心理教育效应,是许多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三)“聚焦校园”热点追踪。

校园小记者随时随地可以扛起摄像机,擦亮“第三只眼”,敏锐发现、录拍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热点现象、不良苗头,经过组织、加工,回放镜头、小主持热点评述,学生可以在最热门的话题受到他律和自律。

三、开放电子阅览室,发挥精神食粮作用。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虽多,但空间和阅读方式更有局限性。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后,图书开架,选择自由,手续快捷方便,可以大大提高借阅效率,大幅度增加借阅量。学生在开放式阅读空间里徜徉,可以大量挤占学生参与无意义活动、不正确行为的时间。

四、开发多种教育资源,完善良好行为习惯考核评价机制

(一)巧用“大拇指数字化校园”,为学生和班级建立成长档案。

无纸化“大拇指数字化校园”可以记录各班学生不良表现,也可以记录学生点滴成长,这样一来,班级花名册,好人好事记录,大、中、小队长会议记录,德育基地活动记录等等,都可以“填空”处理,修改、保留都十分方便。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作为“信息员”参与记录,因为这不仅能用自己的技术为大家服务,锻炼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能在操作过程中受到正面的暗示教育。这样的记录和评价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常用校园手机互通系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

利用“校讯通”,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学生的优良表现或不良表现告知家长,或者发手机喜报、或者温馨提示,这样简单及时的的评价、鼓励与提示,可以最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途径教育篇(10)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教育纵深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是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每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

一、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它具有时代性和传统性。十九世纪初期,全国各地涌现很多优秀长征干部,地方就有陶岭村陈国军等人,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许多地下党员,地方有楚江村李沙清等二十多位,他们进行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为解放湖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杰出青年,保家卫国,响应党中央号召抗美援朝,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热血洒在国外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成为社会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开展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活动,加强道德建设,特为民族英雄、历史名人树碑立传。“长征英烈,永垂不朽”、“改革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正面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然而,广发中学在不断搞好德育资源基础工程的同时,还注意了抓思想品德反面教材的建设。经常在思想品德栏中报道个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思想放松改造,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景,以教育中学生不要踏向犯罪道路,加强警示教育,成为中学生“警示栏”。

德育工作常抓不懈,我校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早晨升旗时间,开展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号召全校师生读《光辉的旗帜》,写出心得体会,开展班级读书竞赛活动等。

二、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虽然注重革命理论、革命理想的灌输,重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甚至每学期还建立了德育评价体系方案,但是,学校德育宣传方案陈旧,要求学生只是一些书本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过高过空的调子,多数学生对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爱国,弄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上轰轰烈烈,而不求实效,学生考试起来得分率较高,而实际应用起来束缚了手脚。

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分析不透彻。例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善了解。还有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贪图享乐,消极腐败现象严重。

三是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多数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好坏只看重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放松了标准。

三、在执行新课标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通过一些建设工程,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便利,但立碑、收集整理革命英雄人物历史资料活动只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德育工作体现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学科教学的各个领域或学科教学的各教学环节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时。首先,要求了解本意,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其次,理解引申义和比喻意,在理解引申义时要求同学们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时,课堂沸腾起来,多数同学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走改革开放道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民很快走上了致富之路,奔了小康。两种社会,不同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渗透。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来说是一个挑战。据统计,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有所增加,青少年犯罪率有所提高,于是,学校通过收集资料,编写了反面教材读本,增设了反面人物宣传栏,提高了在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在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着力讲求方法

新课标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每个教师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机地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打破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政务处工作人员和政治课教师。变过去的学校政治工作少数人参与为全员参与,变单一政治学科参与为多学科参与,变思想道德教育的单一性、随意性、盲目性为现在的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生尤为紧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

第一,在落实“两全”上动真格。

德育教育内涵是号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改革过去的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二,在课堂“渗透”上下功夫。

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既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发挥渗透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上一篇: 简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下一篇: 量子学习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