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边坡治理工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7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1)

中图分类号:R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富春江边某处露天矿山位于富春江西侧的笠帽山东侧,开采后遗留30万㎡的不规则露天宕面。为了满足生态景观建设的要求,对整个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以治理为主,开采为辅的原则,进行边开采、边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植被。

2 工程概况及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2.1 工程概况

该露天矿山位于某国道旁,距离富春江码头仅约2.5km。由于矿山开采,形成了圆弧形的人工边坡,相对高差最大为300m。边坡由6级台阶组成,边坡坡度一般在40~65°之间。无根岩块或者爆破松动的岩块遗留坡面,同时矿山未在合理地段修建截排水沟,导致雨水冲刷坡面,使原本松动或寄生的岩石在水流的作用下加速下滑,易形成崩塌、掉块等地质灾害。矿区的西侧建有一条通往采矿场顶部的运输道路,道路开挖形成了总面积约为20万㎡的上山道路边坡,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2 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地层岩性。矿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中统唐家坞组(S2t)、泥盆系上统西湖组(D3x)及第四系(Q)残坡积层。

水文地质条件。边坡区地势较高,且处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二类。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径流的补给。地下水对砼及建材无侵蚀性。

地形地貌。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区内海拔标高31~424m,相对高差为393m。地形坡度15~35°左右,坡面为灌木和少量林木,植被发育一般。

地质构造及地震。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区域较稳定区。

不良地质作用。根据该边坡岩体结构的控制,边坡不稳定因素主要以破碎岩体沿结构面下滑、楔形体崩塌和坠石为特征。

3 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参数

3.1 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

表部①层素填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不稳定,堆积于边坡下部地形较缓处;②层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厚较薄,场地内广泛分布,力学性质一般;下伏③-1全风化砂岩、石英砂岩,广泛分布,力学性质一般;③-2强风化砂岩、石英砂岩,力学性质较好;③-3中风化砂岩、石英砂岩,力学性质好。

3.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各力学参数,按有关规范,并结合地区性经验后综合确定,见表1。

表1岩土体力学参数取值表

4 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及特征

开采区边坡岩体受节理结构面的控制,边坡不稳定因素主要以破碎岩体沿结构面下滑、楔形体崩塌和坠石为特征。道路区边坡依山势挖方修建,大面积山体残坡积层被挖除,自然植被破坏,但由于局部坡段较陡,土层瘠薄,破碎且松散的堆积物易受雨水冲刷、雨水入渗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现象会进一步加剧。

5 边坡类型分析及治理方案

5.1 边坡类型分析

开采区可视范围标高+180m以上部分为削坡治理性开采后形成的坡度为60°左右的岩质缓坡类型;开采区不可视范围为削坡治理性开采后形成的坡度为70°左右的岩质陡坡类型;道路区主要分为山体下部泥结碎石缓坡类型和山体顶部较陡的硬质高陡坡。

5.2 分区治理方案

5.2.1 开采区

1.工程治理措施

开采终了台阶坡面角可视范围设计取60°,不可视范围设计取70°。台阶高度10m,平台宽度6m。

可视范围边坡放坡坡度60°区域,局部边坡适宜采用风镐、撬棍等工具进行人工撬挖或采用光面爆破方式,削坡、降坡及岩面清理施工应由上而下进行开挖。

针对不可视范围边坡放坡坡度70°区域,考虑山体爆破及风化因素,为防止危岩等下落或崩塌,布置锚喷支护。

2.植物治理措施

对于该区坡度小于60°的缓坡类型采用厚层基材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平台绿化法,营造与周边山地森林相近似的森林化边坡;对于坡度大于60°的硬质陡坡采用上爬下挂中间挡绿化法和攀网、植生袋苗法,种植金银花、爬山虎、凌霄等攀援植物,同时利用平台回填土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对于风化的碎积石缓坡主要采取挖坑挂网薄层喷播法,在喷播厚度上可略小于厚层基材喷播法,既可以节约工程投资,同时又使形成的植被起到水土保持和坡面绿化的效果。

可视范围东侧岩质边坡,经开采成“一面墙”式,边坡后缘临近矿区边界,无削坡条件,最大相对高差60米,平均高差40米,坡度近60度(局部呈倒坡),传统的“喷混植生”无法达到复绿效果,因地制宜采取“挡土翼+喷混植生”的方式进行绿化。

5.2.2 道路区

1.工程治理措施

道路边坡局部岩体破碎处,存在碎石滚落现象,为不再破坏上部已有植被,采取原位支护的防护方法。综合考虑后期复绿需要,坡面清坡后采用布置柔性防护网措施,防止碎石滚落。柔性网颜色须按复绿需要加工成绿色。GPS2型SNS主动防护系统以柔性钢绳网系统覆盖有潜在危岩、落石的坡面,选用纵横交错的φ16纵向支撑绳和φ18横向支撑绳与4.5m×4.5m正方形模式布置的锚杆相联接,网格内铺设D0/08/300型钢绳网,在钢绳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0/2.2/50型格栅网,以组织小尺寸岩块的塌落。

当边坡危岩体无法清除时,将采取随机锚杆措施对其进行加固。

2.植物治理措施

由于该区为沿江可视范围较大的区域,针对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情况,对于已种植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岩质缓坡采用增补乔木完善灌木法,补种常绿的木荷、细叶青冈、湿地松等乔木树种和伞房决明、小蜡、美丽胡枝子等灌木树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绿化质量;对于部分较为风化的碎石缓坡类型采用造坑挂网薄层喷播法,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增加绿化覆盖率;坡顶部分硬质陡坡采用攀网植生袋苗法、坡脚回堆土爬藤植树法等,种植金银花、爬山虎、凌霄等攀援植物,利用平台回填土种植高大乔木。

6 结语

本文综合考虑该矿山所处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点与灾害体特征以及危害程度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削方与清坡、柔性防护系统、锚喷支护、随机锚杆等工程防治方案,在保证边坡安全的基础上,提出厚层基材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上爬下挂、挡土翼+喷混植生和平台绿化等植被防护措施。望通过该方案的具体实施,不仅有效地解决该矿山所面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晓澜.浙江省循环利用废弃矿山资源的实践与成效[J] .浙江国土资源,2006, (6) : 19-20.

[2]刘刚,郝名震.废弃矿山喷混植生生态恢复技术初探[J].西部探矿工程,2011, (2) :153-157.

[3]石永国.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方式及安全措施[J].金属矿山,2011, (8) :151-154,168.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2)

中图分类号: 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一种场所。目前我国露天矿山的开采均为大面积剥离表层土后进行开采,故露天矿山开采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露天矿山目前涉及较广、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1.1滑坡

露天矿山在开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若开采矿层上部存在覆盖层,大面积开挖后覆盖层前缘往往直接临空,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这些结构松散的表土层极易沿岩土结合面等软弱层面向下滑动,轻者产生表层垮塌,重则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同时,这些剥离的表土一般随意堆砌,随着露天矿山的不断开挖,剥离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些堆积体未经过压实且未做任何防护设施,其整体结构较松散,易开挖,稳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动影响,易产生表层滑动,形成表层滑坡。

露天矿山岩质滑坡的产生主要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露天开采矿层其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同,且矿层倾角小于坡角,而矿层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软弱夹层。顺向缓倾角露天矿山开挖多属于不稳定结构,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岩质边坡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向下滑动,产生岩质滑坡。

1.2崩塌

露天矿山产生崩塌也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由于考虑经济的因素,露天采场边坡一般开挖坡度在80°以上,边坡未按设计要求分台阶,往往形成高而陡的边坡。当矿产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反或相切,而岩层中卸荷裂隙发育,岩体稳定性较差,在大雨暴雨、地震和矿山爆破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高而陡的采场边坡极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向下滑动,轻者产生掉块,重者产生大面积崩塌。

1.3泥石流

露天矿山开采对土地与植被的占用和破坏面积较大,改变了矿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随着露天矿山的大面积开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大雨暴雨的冲刷,露天矿山的开采区水土流失将不断扩大,这种冲刷出来的表土、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构成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露天矿山剥离的覆盖层随意堆砌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种松散堆积体表层易垮塌,随着雨水的冲刷,亦构成露天矿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露天矿山开挖后多为三面环山,前缘地形开阔,周围山体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若矿山下游存在狭窄陡深的冲沟或河流,则在雨季露天矿山的下游沟谷泥石流较易发育。一旦矿山开发造成泥石流,将会对其下游村庄和农田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

二、露天矿山滑坡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一旦滑坡,危害十分严重,首先应以防为主,防治大规模滑坡的产生。治理露天矿山滑坡,首先要做好矿山的截排水工作。为了防止降雨对采场边坡产生不利影响,在露天矿山开采前应在其拟开挖采场边坡上部及采场内开挖防洪截水沟,防治大面积的水流对采场的冲刷,降低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应在露天采场下部修建排水沟,将采场内汇集的雨水及矿山自身生活用水排放到指定的位置。其次,针对滑坡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下面分述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的防治对策。

2.1土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采场的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边坡开挖后极易沿着岩土结合面产生滑移,形成土质边坡。对于人工开挖形成的覆盖层土质滑坡,建议采取重力式抗滑挡墙进行治理。对于中厚层的土质滑坡,建议采取抗滑桩进行治理。

若露天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随意堆砌在山坡沟谷地带,日积月累将形成不稳定堆积体,其结构松散,不稳定堆积体极易沿表层发生垮塌,建议在其前缘修建挡渣墙或挡渣坝。

2.2岩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采场的岩质滑坡一般是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造成,为了节约开采成本,有不少露天矿山边坡开挖未严格按照开采利用方案进行,其开挖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均超过开挖标准,这些台阶高度一般超过20m,台阶坡面角在80°以上。同时由于岩层中夹有软弱夹层,露天采场的岩质边坡极易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危害非常大。对于这种高陡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抗滑桩,并辅以预应力锚索(锚杆)和格构锚固等治理措施。

三、露天矿山崩塌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形成的高陡逆向或切向岩质边坡极易发生崩塌破坏。矿山岩质边坡往往裂隙较为发育,这些裂隙面与边坡临空面和岩层面往往相互切割形成楔形体,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加剧,这些楔形体极易发生掉块、落石甚至崩塌。

对于矿区的潜在崩塌体的治理首先应选择彻底根治,对其进行彻底清除,消除后患。对于规模不大的潜在崩塌体,优先考虑人工清除的防治方案。当其规模较大或者人工清除困难时,应考虑采用控制爆破,避免爆破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当潜在崩塌体不能清除时,对中小型崩塌体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在其坡角或半坡处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防护网;对易风化的软弱层,可对其裂隙灌浆或浆砌石护面;设置排水设施以拦截疏导山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于大型的潜在崩塌体,在防护设施不宜实施的情况下,建议搬迁避让。

四、露天矿山泥石流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开采对地表破坏极其严重,同时露天矿山一般地处山区,存在较多易形成泥石流的沟谷地带。因此,矿产开发活动中乱采乱挖破坏植被,废石废渣随意堆砌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

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源头上进行,首先应尽量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对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应随意堆砌于沟谷地带,应将固体废弃物堆砌于修建好支挡措施的废弃物堆场。同时,对矿山及周边陡峻、固体物质堆积较多的沟谷地带应及时进行疏导,对其岸坡应采取护坡等防护手段防止其进一步垮塌。

五、高陡边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矿山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压缩投资造成的。大多数露天矿山对这种高陡边坡只要不影响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开采完成后则任由其发展,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首先应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高陡边坡的产生,建议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开采,边剥离(扩帮),边开采,对台阶高度超过规定的块段必须先扩帮,后开采,开采边坡的坡角控制在65°以内,边坡高度控制在10m以内。

对于已经形成的高边坡,在边坡周边做好截排水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确保高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对露天矿山开采已经形成以及将要形成的高边坡应加强监测。

六、结语

露天矿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矿山应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进行露天采场的开采,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分段进行开采,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设计好的废弃物堆场中。同时,露天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加强监测,发现地质灾害的前兆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只有在露天矿山开采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管,才能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福成,陈宝智.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 施伟忠,方红.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北地矿,2003,17(9):22-25.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3)

中图分类号:TQ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054-01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山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使地质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使因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得以有效恢停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矿山崩塌滑坡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因素

崩塌、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软硬相间的岩层,由于差异分化,坚硬岩体突出,由于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易产生崩塌、落石。矿山崩塌、滑坡灾害的诱发因素很多,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有的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摈弃常规,结果为后期的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1.1 崩塌

矿区内崩塌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关系、地质构造影响。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的岩体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形成崩塌。区内崩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切蚀型、降雨型、构造剥蚀卸荷型及人工采掘型4种类型:切蚀型由人工开挖切坡引发;降雨诱发型主要在原生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降雨所诱发;构造剥蚀卸荷型由自然的剥蚀作用、岩体卸荷而产生;人工采掘型是指在陡崖下人工采石或开矿引发的崩塌。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矿山、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堵塞交通、砸烂车辆,造成巨大灾害。

1.2 滑坡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按成因可将矿山滑坡分为切蚀型、降雨型、构造剥蚀卸荷型及人工采掘型4种类型。目前露天煤矿,铁矿、采石场所发生的滑坡,大多数是由于违反开采顺序,乱采滥挖而改变边坡应力场,导致边坡失稳。除此之外,地震也是崩塌、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及治理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 矿区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止矿区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露天采掘。露天采掘时剥离边坡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工作台阶采掘到最边界时,便形成最终边坡,当最终边坡过陡时,稳定性差,易滑坡。对于露天开采所形成的最终边坡,应严格按开采设计要求控制最终边坡角,同时做好对边坡的监测预警工作,若发现有危及过往人员人身安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时,应对边坡采取有效的人工加固措施。

实施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地表排水主要是利用滑坡周边的冲沟,对其进行衬砌、护坡处理和清坡处理等,使滑坡区内、外的水迅速排入附近较大的溪沟,并修筑截水沟拦截雨水,使地表水排至滑坡体之外。地下排水主要是在滑带之下的基岩中设置平硐或硐顶垂向排水井群(幕),降低地下水位。

矿山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矿山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开采,杜绝不合理、不规范的开采。按照设计部门设计的矿山开采方案,科学施工,有计划、有条件合理开采,严禁在坡脚从下到上进行掏挖,台阶工作台应保持平整,确保矿山开采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露天矿的边坡,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必要时进行人工放坡、铺上草皮、植上灌木、砌筑局部挡土墙或预埋防滑桩。合理的设置排水网络,防止地表水流入矿坑冲刷边坡,对于有层理的露天矿要在坑外周围设置防山洪防泥石流的阻挡或者疏导的设施。

对于事关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区不稳定边坡,可采用抗滑工程来防止山体滑坡。

为了防止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表土、废渣及矿石,应及时输送到表土场,不能随意堆放,堆放终坡面应夯实,且应在下坡向修建挡土墙。

防治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还在于加强矿山建设、生产,乃至闭矿后的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绿化工作。

2.2 加强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勘探工作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勘探可以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及危害程度,还可以探测灾害类型,为防治做好准备。具体的探测方法主要包括地球信息技术勘探、地球物理勘探以及环境化学勘探等三个方法。

2.3 建立灾害网络预警监控信息系统

矿山火灾多发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以及崩塌地面沉陷易发区,如果光靠人工监测显然无法达到要求,而且还不能及时发现。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设立监测系统,能够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2.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3.结论

矿区地质灾害大多是由于采用不科学的采矿方法造成的,当人们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矿山开采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中国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4)

1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广西目前在册的矿山,主要以分布面广的非金属矿产和小型有色金属矿产为主,开采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由于过去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开采设备简陋,采矿方法不当,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民采盗采现象突出,加上多数采矿权人防灾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目前广西矿山地质环境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对于露天开采矿山,由于多数矿山未按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台阶式开采,露天采场形成高陡边坡,边坡稳定性较差,且基本无支挡防护措施,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于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石随意堆放于废石场内,废石场无拦挡和排导工程,暴雨季节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另外,采矿过程中因抽排、疏干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导致矿井周围居民房屋的墙体开裂;另外,矿山生产排放的尾矿水、矿坑涌水、废石淋滤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和药剂残余含量均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周围村屯居民生活饮用水构成威胁。如南丹车河矿区选矿废水排放,造成刁江水质恶化,水中的有毒有害元素明显超标。

1.2含水层破坏

采矿过程中,长时间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的破坏,导致矿山周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严重则导致周围井泉干涸、水质恶化等,给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露天开采最为直观的表现为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它是一种高速、大规模改变自然景观的生产活动,采空区常常形成较深的露天采坑以及高陡危险边坡,对原有地形地貌景观和植被产生严重的破坏。如大新锰矿矿区、岑溪糯垌花岗岩矿区等。1.4土地资源破坏广西拥有锰矿、铝土矿、非金属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大部分采用露天开采,不仅破坏了矿山周边地质环境,而且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压占或挖损破坏。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上述表明,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相当严峻。因此,探讨不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以及针对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等的治理恢复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1崩塌、滑坡防治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露天采场边坡以及废渣堆放边坡。可采用的防治措施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注浆加固)、削坡工程、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次要治理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其中抗滑桩支挡使用的较少,挡土墙支挡最为常用,且挡墙高度一般不宜高于6m,特别是膨胀土地区,高于3m的挡土墙经常失效;锚索、锚杆、注浆加固等加固工程措施是露天采场边坡比较实用的防治措施之一,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中,实际设计使用的较少;削坡工程是露天采场边坡常用的防治措施,通过边坡稳定性验算,降低采场最终边坡角,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比如广西南宁盆地、宁明盆地、百色盆地等地区,露天砖用页岩矿往往具有膨胀性,开采设计方案中设计的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角较高,一般45°左右,这样的边坡角对于膨胀土边坡而言是不稳定的。因此,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就是采取削坡工程。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建议该类露天采场最终边坡削坡至30°。此外,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辅助工程,往往也是必要工程。

2.2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三大条件对泥石流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地质条件集中反映在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方面,矿山生产排放的废渣、废石、废土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沟谷发育、山坡坡度较陡、相对高度大等,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地形条件;丰富的水源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广西而言,主要来源于降雨,而强降雨季节往往是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季节。泥石流地质灾害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两类。因此,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类型,应采取相应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①消除物源,即清理废石、废渣、废土等可能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松散物源;②支挡工程,即当清理物源的成本过高,或无场地用于堆积清理的物源时,需采取修建拦渣墙、拦砂坝、格栅坝等永久性工程,防止废渣、废石等物源向下游迁移;③消除水源条件,即通过修建排水和排导工程,如截排水沟、涵管等工程,防止地表水汇集至废渣场、废石场内;④植被恢复工程,即通过覆土种草,坑栽植树等措施恢复植被,因为植被能起到降低雨水对堆渣体、坡体的溅蚀,减小地面径流,并对土体有加筋的力学效应。

2.3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防治

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量抽排地下水、采空区面积大、开采矿体埋深小或强采保安矿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易引发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其中,因矿山生产建设和长期抽排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可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控制塌陷带上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其发展;已经稳定的地面塌陷带,应采取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治理,而土地平整所需回填土材料、回填高度、回填先后顺序等应严格控制。地下大面积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可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优化矿山开采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展;已稳定的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则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及排水工程综合进行治理。#p#分页标题#e#

2.4地下水污染防治

广西在建的矿山,尤其是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山,井下采矿排放的矿坑涌水、废石场淋滤水以及选矿产生的尾矿水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浓度高于居民生活饮用水标准,直接排放将污染地下水资源。常用的防治措施是修建沉淀池,对废水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2.5含水层破坏的防治

含水层破坏的治理,包括对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及水量减少(或疏干),以及造成矿山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等。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主要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造成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的治理恢复,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及对自然溢水平硐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水质恶化的治理恢复,亦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对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进行封堵,防止已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的供水含水层相串通。

2.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

矿山生产建设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治理恢复,可分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及井口整治类。其中,边治理类主要可以采用削坡、边坡加固、护坡等工程,并常常配合部署排水工程及植被恢复工程;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防排水工程及植被恢复工程;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对废弃井筒进行封堵。

2.7土地资源破坏防治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5)

2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

2.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

2.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2.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A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分析边坡稳定性:AB边坡位于矿区南东侧,边坡坡向301°,坡角55°,坡高约2~50m,长约600m。岩层倾向108°,倾角7°。据地面调查,岩体中发育两组高角度构造裂隙,第Ⅰ组裂隙产状为25°∠84°;第Ⅱ组裂隙产状为102°∠73°。作赤平极射投影分析AB边坡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按照相同的方法,分析BC、CD、DE、EF边坡的稳定性。

2.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然的水力联系。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2.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2.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a;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a;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a;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a。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重。

2.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重破坏。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建(构)筑物影响严重。

3矿山地质环境防治针对矿山开采影响

范围及采后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预测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划分为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设计以下防治工程:1)矿山开采时应及时清除边坡上的掉块,特别是在BC边坡东段边坡可能会发生局部掉块。2)对矿山采坑四周形成的边坡采用生物工程护坡;对采坑坑底进行绿化或土地复垦。3)对矿区道路、破碎站和工业广场区域进行环境恢复。4)修建截排水工程。

3.1边坡防治工程

3.1.1边坡放坡根据开发方案矿山开采的最终边坡角为55°,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采高15m,台阶宽度约10.5m;AB边坡长约600m,高2~50m;BC边坡长约440m,高50~106m;CD边坡长约360m,高40~96m3;DE边坡长约526m,高17~42m3;EF边坡长约210m,高2~17m;放坡处理各段边坡。

3.1.2清理危石及时清理采场边坡上的危石,避免发生危石滚落伤人事故。按照“边采边治”的原则,对各边坡上的危石清理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台阶的开采。

3.1.3截水沟矿区位于沥鼻峡背斜轴部,地形呈浑圆状的小型独立山包,自然排水条件良好,汇水面积小,在矿区DE、EF边坡顶部修建截水沟长约300m,以防治地表水进入矿区。在其余每个台阶坡面每隔50m,高差10~20m,设置横向和竖向的截排水沟,将边坡顶部的地表水汇入采坑内的排水沟,避免对坡面草籽植物造成冲刷,竖向的排水沟按急流槽设计。迎坡面沟壁需设置泄水孔。

3.2水文防治工程矿山开采后的采场地面标高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对地下水的影响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故本次不对其进行处理。但未解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需在工业广场内修建一个蓄水池。蓄水池尺寸为15m×15m×2m,墙体宽度为0.3m,预计砌筑工程量约为36m3。生产废水主要为清洗矿车及挖掘机所排除的污水,设计每个污水处理池采用尺寸为2.5m×2.5m×1.6m,容积10m3污水处理池3个,墙体宽度为0.3m。预计开挖工程量30m3;砌筑工程量约为14.4m3,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由砼管排放。露天采石场的作业点应实行湿式作业和喷雾洒水,对采场及装载点设2台洒水器进行了洒水降尘,防止粉尘飞扬。

3.3地形地貌景观防治工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设计方案图。

3.3.1露天采场采坑地貌景观恢复根据划定矿界和开发方案,露天开采结束后采坑的平面面积为302013m2,矿山开采前矿区土地主要为耕地,以种植果树为主;矿山开采难以恢复原来的地面植物,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主要以绿化为主。可采取治理方案如下:(1)回填土壤,平均厚度不得小于0.8m,预计回填方量为241610m3;(2)平整场地,场地平整应采坑中间高,四周低,便于地表水排入排水沟中;(3)植树,行距×株距为5m×5m,预计12080株,建议种植樟树或果树等经济类树木;(4)排水,沿采坑边坡坡脚围绕采坑修建截排水沟,保证采坑内地表水排泄通畅,将矿区的地表水有序的排放到矿区东侧地形较低地段,用以灌溉耕地。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400mm,顶宽700mm,高800mm,壁厚300mm,预计长度约2350m。排水沟每隔10~15m设置一道伸缩缝,用沥青麻丝进行有效止水。

3.3.2采坑边坡地貌景观恢复采坑边坡采用坡面绿化+截排水的矿山环境恢复设计方案。对于采坑边坡主要采取分阶放坡+绿化处理。每级边坡分阶高度取15m,每阶平台宽度取10.5m,种植蔓藤类植物绿化坡面,在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台阶边缘修砌墙体,墙体嵌入基岩0.1m,墙体截面0.3m×0.5m(宽×高)。墙背回填0.3m厚的土壤,蔓藤种植行距×株距为5m×3m。截排水工程在边坡防治工程中实施。

3.3.3矿区公路及破碎站矿区公路两侧及破碎站区域的空地进行植树绿化,预计植树60株。待矿山闭坑后,建筑垃圾清除干净,将表层1.0m范围土地掘松,种植樟树等经济类树木。矿区公路和破碎站的平面面积约为4410m2,可采用挖掘机松土,植树绿化,行距×株距为5m×5m,预计176株。

3.4土地资源的采后处理矿区主要的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为矿区范围内的采场、矿区东侧的破碎站及工业广场,矿山闭坑后,采场及破碎站将对其进行地貌景观恢复,工业广场建(构)筑物提供给当地使用,不进行处理。

3.5地表建(构)筑物的处理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重破坏。为保护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在影响范围内的村民实施搬迁。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6)

1.1 由于矿体赋存空间的限制,构成露天矿边坡的岩体、结构、地下水条件、以及原应力状态都是明显的不可选择性。因而,露天矿边坡设计—生产—管理的系统化,只能而且必须通过既定条件和改善可控因素来实现。

1.2 露天矿边坡是经历几十年的开采过程逐步形成的,具有工程构筑和使用同步、工程实践和认识同步的特点。由于露天矿边坡工程条件和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使其在整个服务期间都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为了消除或减少风险,需要跟踪监测边坡的工作状态,实施提供准确反馈信息,促使边坡工程性能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不断达到完善。

1.3 就形成过程而言,露天矿边坡是采矿工程的伴随工程,依附于采矿作业而存在,它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采矿作业的制约;就运行系统而言,露天矿边坡是采矿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功能要服务于采矿工艺,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采矿生产。边坡与采矿工程整体观是我们处理一切边坡工程问题的出发点。

1.4 随着大型采掘设备的发展,露天开采能力日益增加,最大限度地加大露天采矿场的深度成为当今采矿工程一个总趋势。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边坡工程所面临的新课题迫使工程设计与工程实施要与之相适应,特别需要加强边坡工程管理,包括投产前的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1.5 露天矿是矿山重大的安全性的工程,作为工程,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局部工程处理,都必然是一个有约束的多方案对比和优化的问题 ,必须且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它不同于一期落就的其它结构物,必须克服由于时间的推移、工程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的降低,进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优化水平。

2.影响露天矿山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山边坡问题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安全生产,边坡管理不好,将会给矿山作业人员和设备带来极大的危害,更严重危及到社会稳定。露天矿山的开采,打破了边坡岩体内的原岩应力平衡,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在次生应力场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就可能发生塌方和滑坡。

2.1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主要有岩石的硬度、凝聚力和内磨擦角等。

2.2 地质构造

主要是破碎带、断层、节理裂隙和层理面形成的弱面。其主要形式如下。

2.2.1单层断面形成的弱面:如果断层走向与边坡走向之间的夹角小于25度,并且倾向相同,则可能引起边坡整体顺大断层面滑落。

2.2.2几条相交断层形成的弱面:如果几条断层相交把岩层切割成三角体或梯形,局部边坡可能成三角体滑落。

2.2.3层理(顺层面)形成的弱面;当露天矿场阶段坡面角等于或大于岩层倾角时,则会产生阶段坡面上岩石顺层理面滑落或坍塌。

2.2.4节理裂隙所形成的弱面,单组节理裂隙可能对上盘、下盘或端帮边坡坡面产生沿裂隙面局部塌方;多组节理裂隙可能使上盘,下盘或端帮边坡的局部呈几何体成块滑落。节理裂隙发育的露天矿场的边坡易产生浮石,险石。

2.2.5极不稳定的软岩夹层形成的弱面:这种夹层如分布范围很大,可能会引起边坡沿弱面大面积滑落。

3.露天矿山边坡管理措施和安全要求

露天矿滑坡、坍塌所带来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防止边坡破坏及治理有隐患的边坡,其目的就在于确保人员及设备安全,提高经济效益。露天矿边坡的治理方法很多,根据各矿的条件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常用防治措施和安全要求。

3.1开采技术条件的控制

3.1.1 控制合理的开采高度。对于露天矿场和采石场,有条件的均应采用分层开采,使较高的采场分成几个台阶开采,以降低边坡的相对高度。对暂不能分层的矿场 也应采取措施,控制边坡稳定。一般情况下不分台阶边坡面垂直高度超过20米时,观察和维护边 坡的稳定就较为困难。因此规定矿山工作面垂直高度超过20米时,该采矿场必须实行分层开采。

3.1.2选用合理的开采程序和推进方向。在生产过程中要坚持从上到下的开采程序,坚持打下向炮孔和倾斜炮孔,杜绝在边坡底部开挖即掏底开采和打腰炮。一般情况下应选用从上盘向下盘推进,做到有计划,有条理一开采。

3.1.3 贯彻“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方针。虽然剥离废石和表土是一种被动工作,但这项工作是为了保证矿山的持续生产能力和正常生产,更是为了矿山的安全生产。

3.1.4 合理进行爆破作业,以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由于爆破产生的地震可以使岩体的节理张开,促使边坡破坏。因此在爆破作业中应注意:(1)尽量不采用大规摸的齐发爆破,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微差爆破。(2)严格控制一次起爆的炸药量,减少对附近边坡震动的影响。(3)在采场内尽量不用抛掷爆破,应采用松动爆破,这样既可使爆堆比较集中,防止飞石伤人,也可减少对边破的破坏。(4)分层开采的矿山,在接近边坡地段应推广使用裂隙爆破,缓冲爆破,光面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

3.2 搞清地质构造,合理确定边坡形式和角度

对于一个矿山来说,有条件的应对开采范围内的断层,破碎程度,节理裂隙和层理地质构造先搞清楚,因在地质勘查中没有发现的构造也应在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资料,总结规律,以确定合理的边坡形式和控制边坡角,避开或减少结构面对边坡的影响破坏。

3.2.1岩石弱面走向、倾向与倾角均与边坡的坡面相同,此时的边坡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发生塌落,也可能稳定,但是在开采中,如果上下采挖一致,而较多地掏采边坡的中部和下部时就会使边坡塌落。

3.2.2岩石弱面的走向、倾向均与坡面一致,但边坡角小于弱面角,这时的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一般不易发生塌方。

3.2.3岩石弱面的倾角小于边坡角,而且弱面的下方与边坡面相同,则相交以上部分的岩体会出现滑落。

3.2.4岩石弱面的倾向与边坡相反,这时的边坡也是稳定的。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7)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露天矿山目前已经陆续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由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岩脉纵横交错,加之矿山频繁的生产爆破振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为严重,阻碍了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制约着矿山的可持续安全生产。因此探讨对露天采矿滑坡的预防及治理是很重要的。

一、露天矿山滑坡的成因

滑坡是岩土体自重、构造力、渗透力等综合结果,指位于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以及水等外力作用下沿某一结构软弱面发生位移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雨季。在边坡开挖前岩土体内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开挖进行过程中岩体面临采场的一侧出现临空状态,导致该方向失去支撑力,岩体内部应力场会不断进行调整与变化,最终会导致在坡脚和坡顶附近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当该处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则会导致岩体破坏形成滑坡。二是人为因素,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卸荷裂隙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的裂隙扩张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极易失稳形成崩塌、滑坡。

二、露天矿山滑坡的防治方法

2.1 规范开采

限制无证开采,严禁非法开采;处罚治理强占山头、山坡的矿点;禁止不开工作台阶,不剥离或边剥边开采的掠夺式违法开采露天矿,被在露天矿设计和生产中,必须根据矿山的地质条件、岩石力学性质和采用各种设备的性能、规格尺寸,确定合适的坡面角并规定出最小工作平台宽度,把剥离、采矿和运输设备,供电和通讯线路,设置在工作平台稳定坡面的范畴内。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我国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疏排降水、减轻或消除水的危害

在雨季来临之前,根据实地情况修筑防洪沟,将雨季的地表水拦截在坑外,减少了露天边坡的渗透水。用黏土在地表堵地表裂缝,使水不进入裂隙和岩体的含水层,防止滑坡的发生。对于滑坡体以内的地表水,则以防渗尽快排走为原则。对于地下水的治理,采取排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或减轻水对滑体的静水压力、托浮力和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滑体的物理化学破坏作用。

2.3 改变滑坡体外形

改变滑坡体的外形,采取降低边坡滑坡区域分层高度和增加分层个数等措施,并适当设置安全平台,放缓坡脚,使其坡脚小于渣土自然堆积角以及降低堆积高度等措施防止滑坡。

2.4 要注重对边坡的维护

对露天矿的边坡,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必要时进行人工放坡,铺上草皮,植上灌木,砌筑局部挡土墙或预埋防滑桩。合理的设置排水网络,防止地表水流入矿坑冲刷边坡,对于有层理深凹的露天矿要在坑外周围设置防山洪、防泥石流的阻挡或者疏导的设施。

2.5 抗滑工程及加固方法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事关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区坡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抗滑工程包括:抗滑挡墙、加筋挡墙、锚定板挡墙、预应力锚索挡墙、锚杆挡墙。通过对锚索施加预应力,增大滑面上的正应力,使滑面附近的岩体形成压密带,增大滑面的抗剪强度。

2.6 滑坡的监测

对岩石的位移进行监测,可以发现滑坡预兆。为了实时掌握边坡岩体内部应力变化和锚索等加固结构的工作状态,可利用“滑坡灾害及边坡应力智能远程监测系统”进行远程监测。监测点布置时遵循以下原则: 准确及时反应边坡内应力变化的敏感位置; 沿边坡走向及重点反应裂隙发育的剖面附近位置,又兼顾其它区域;垂直边坡走向监测点的布置尽量形成剖面,便于分析同一剖面内坡体不同标高处应力变化规律。

2.7 做好地质环境恢复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士、植草种树。

2.8滑坡的治理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8)

1995年柔性的防护系统的技术引进了我国,最开始是在水里、铁路和公路的方面当中广泛的被应用,至今,已经应用到了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当中。柔性防护系统主要是以防治矿山坡面的表层的岩石落石为主的。柔性防护系统本身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边坡,制止边坡受到风化的侵蚀,但是对坡面的形态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对于矿山的露天的开采而言,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时,产生大面积的挖损失坡体,坡面松散,局部的矿质发生坍塌的现象。采用了柔性防护系统,进一步的解决了由于挖损的坡体产生灾害的问题,也充分的实现了工程质量的安全和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1.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和特点

SNS柔性防护系统自身就会一种主动的防护性的系统,主要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矿山体坡面的保护和岩石初步阻拦的基础之上设计的一种自动保护的系统。和其他的传统的保护的方式相比较,SNS这种柔性防护系统可以系统有效的控制刚性保护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诸多的问题,在整体的施工方面采用的是模块化的安装的方法,可以不断的减少工程施工的工期,进一步的降低施工的成本。

1.1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

这样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主要有:(1)SNS柔性防护系统主要采用的是镀锌钢丝为材质的主动性的保护的系统,具有高强度和高耐性的防护,还有就是可以进行展开的性质的特点。(2)通过大量的现场的实验证明,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在任何的矿山的坡面的地势和标准化和系统化中进行安装,开放性的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是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逐渐的降低,并且在工程的防护系统保护的范围之内可以充分的对岩石和矿山的土质保持稳定性。

1.2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SNS柔性防护系统运用了这种系统材料的高冲击力和容易铺展的性质,进一步的让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矿山的边坡和坡面的灾害当中进行自动的保护的一种系统,还可以方便了公测灰姑娘和施工量的计算。(2)因为SNS柔性防护系统自身具有灵活和柔性的特征,可以你是这种系统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复杂多样的矿山的地质环境当中,进一步的减少了由于大量的对矿山的开采导致的环境的破坏和矿山周边坡体的稳定性带来影响。(3)SNS柔性防护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避免由于视觉的干扰对植物的生长的环境起到了充分的保护的作用,还为人为的绿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充分的将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改进何为一体。

2.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环境治理当中的应用

2.1矿山场地的概况

某矿山采矿的20多年来,由于采用的一直都是露天式的崩落的方法进行采矿,导致了矿山出现了大规模的挖损面,矿山表层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地质环境和植被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因为矿山坡体的表层的岩石裂缝,形成了围岩,因为岩体的稳固性非常差,因此会经常的出现崩塌,滚石和泥石流的的灾害,对周边的公路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威胁到了车辆和人身的安全。

2.2治理的方案

传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采用的是锚杆和削坡的凡是进行保护的,这样的方法经常存在这一些隐患,例如,加大工程量,延长施工的工期,给施工的难度加大,还很容易形成各种破坏。所以,认真的考虑之后,最后采用的是SNS柔性防护系统这种自动的保护的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整体的保护,进而提高稳固性,减少泥石流和崩塌灾害的发生,对植物进行绿化,从而达到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2.3 SNS柔性防护系统设计和施工的要点

2.3.1网型设计

为了进一步的防护矿山地质环境不受到破坏,不损害到周边的公路,就应该考虑岩石破损的程度和植被绿化的需要,最终决定使用SNS柔性防护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当中坡面和边坡的保护。采用网型的GPS2普通型的防护网,主要的材质是钢丝网和钢丝绳组成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滚石和崩塌现象的发生。另外,钢丝网还可以阻拦坡体表层当中较小岩石的滑落,在植被的表层进行绿化,可以保持矿山地质的稳固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结构配置为:系统锚杆(1Φ16HRB、长度3m、间距4.5m)+纵横支撑绳(Φ16) +缝合绳(Φ8)+钢丝绳网(DO/08/300/4*4)+钢丝格栅(SO/2.2/50)。

2.3.2施工的要点

(1)清理边坡。在工程施工之前,将影响边坡施工的浮石及时的进行清理,针对一些不利于工程施工安装的地势进行整修和处理。

(2)放线。首先要明确锚杆的正确的位置,根据地质的条件进行打孔,打孔的间距大概在0.3m的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当中尽可能的寻则地形比较凹的地表进行打孔。

(3)锚杆的安装和制作。SNS柔性防护系统的锚杆的孔径不能小于42,加强锚杆的孔径也不能超过90,砂浆的泥沙的比例也要控制在1.1~1.2,在这样的范围当中,水和灰的比例控制在0.45~0.5,最后确定孔径中浆液的饱满度,就应该养护在72h之上,并且进行下一项工序。

3.总结

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的地质环境的治理当中不断的应用,不仅使山体的坡体不会受到影响,还进一步的保护了岩石和地质的稳固性,是边坡可以进行连续的支撑,进而保证安全,SNS柔性防护系统使用的年限实践长,最后实现了减少发生事故的目的。本篇文章通过对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防护系统在保护中的一些重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的为矿山的自治的环境治理提出了良好的具有正对性的对策保护矿山的地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亮,侯坤颉.浅谈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01).

[2]侯云龙,张仲福,丁国轩.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2(03).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9)

1.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边坡是露天采矿工程活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物,它经受各种自然应力的作用和露天开采工艺的影响。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组成边坡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水文地质等;外部因素包括工程载荷、爆破震动、边坡形态以及管理方面的影响等。其中水、爆破震动以及管理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三个重要因素。

(1)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非常有害的。许多露天矿的边坡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资料统计,地下水压可使边坡的稳定程度降低20%~30%。地表水的渗入和地下水的活动,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露天矿的滑坡多发生在雨季或解冻期(水结冰时,其体积可增大10%左右)。当地下水赋存于岩石弱面中时,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相配合,将使风化作用向岩体深部发展和扩散,水的作用显著增大了岩体的滑动力和减小弱面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岩体的破坏更为严重,边坡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在露天矿的设计、施工等过程中,对矿区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以及赋存状态要进行详细地勘察,并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经济地治理。

(2)爆破震动作为一种外加的动荷载对边坡稳定影响极大, 露天矿爆破作业产生的震动波,瞬时向四周传播,促使边坡岩体中的张裂隙扩展或产出新的裂隙,从而导致岩体产生变形和破坏,造成边坡破坏。如爆源位置、一次起爆药量的大小、起爆方式等是边坡破坏失稳的一些重要外部因素。爆破作业量大,爆破次数频繁,边坡经受振动的次数也频繁。

(3)管理方面的影响:由于不正确的生产活动,人为地促使边坡破坏。如挖掉被动岩体、破坏坡脚、在主动岩体上面堆积废石和设备,建筑房屋等,从而增大了主动岩体的重量、降低了边坡的稳定。铲装作业临近边坡铲装作业时,未按边坡设计要求进行铲装作业,容易造成边坡超挖、欠挖,从而改变了边坡的设计参数。

2.露天边坡防护措施的探讨

露天矿滑坡防治是矿山边坡研究和日常边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滑坡防治对露天矿可能发生和已近发生的滑坡进行预防与治理。目的是确保露天矿正常生产,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为露天开采创造经济效益。

滑坡应立足于防,而治次之。滑坡防治的方法按其特征可分为三类:减少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增大边坡岩体强度、用人工建筑物加固不稳定边坡。其防治工程的顺序应为:(1)截集并排出流入矿区的地表、地下水;(2)采取疏干措施降低地下水位;(3)采取削坡减载或反压坡脚等工程措施;(4)采用人工加固工程。具体措施有:排水疏干、控制爆破、修坡或减载以及人工加固(设置坡脚护墙、抗滑桩工程、锚固工程、危岩清理工程、土方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注浆工程)。

滑坡不仅要防、治,对露天矿边坡的监测,也是边坡防治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报滑坡、减少滑坡事故所不可忽视的工作。通过对运动中的边坡进行位移观测,不仅可以得出边坡移动速度、方向等直观资料,而且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得出一些有关岩移和整治滑坡的重要资料。如果把观测资料和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就可预报滑坡。边坡监测是通过简易观测、设站观测和仪表观测,来监测边坡的变形位移、边坡水文地质、边坡整治效果、风化程度、边坡受力状况等等。

为此,滑坡的防治,可通过排水、控制爆破、加强监测、加强生产过程中边坡管理以及局部边坡的削坡减载或人工加固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防护、治理。

以下从排水疏干、控制爆破和边坡管理三方面来浅析边坡的稳定与防治。

2.1排水疏干

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水对边坡岩土体通常具有产生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降低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等方面的作用。地下水压力改变着边坡岩体的力学性状和应力状态,地下水压力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明显降低。改善和提高边坡稳定性方面,排水降压是一项经济而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

2.1.1地表排水

为防止地表水由开口张裂缝或裂隙进入边坡,尽可能减少汇入到最低坑的地表水量,以降低机械排水成本,在最终边坡上修筑一系列排水系统。

2.1.2地下水疏干

对不稳定边坡区的地下水,一是拦截滑坡区以外的地下水对滑坡区地下水的补给;另一个是疏干滑坡地区边坡岩体的地下水,通常采用水平疏干孔、地下疏干巷道和垂直疏干井。

2.2控制爆破

爆破震动是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中的重要人为因素。首先,边坡在承受爆破震动力作用下,坡体中潜在的滑体会附加一贯性力(矩),从而使潜在滑体的下滑力(矩)增大;其次,因爆破而引起的后冲作用会使边坡内部岩体产生大量的微裂纹(隙),降低了岩体的强度,致使边坡潜在滑体的抗滑力矩下降;第三,爆破中的过度破碎会使边坡表面部分岩体产生程度不等的破坏;第四,露天矿中的生产爆破存在于矿山的全部服务期限,对边坡岩体产生疲劳破坏作用。从而,当边坡频繁地遭受生产爆破引起的震动时,其稳定性逐渐变差,尤其是高陡边坡以及岩体强度差的地段,当爆破震动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局部坍塌甚至整体滑塌。因此控制爆破是维护露天矿边坡稳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矿区高陡边坡而言,采用控制爆破对于维护边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3边坡管理

加强边坡的日常管理是矿山边坡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坡日常维护工作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巡查边坡稳定情况(有无滑坡、裂缝产生,边坡坡面水流出水情况等),并进行图件及文字记录。(2)及时清理水沟,保持水沟流水畅通。(3)修补边坡零散缺口,防止雨水洗刷扩大,进行植被工作。保养维护好通向台阶上的永久道路。(4)雨季前要做好排水系统的全面检查和边坡的整治工作,保证台阶水沟水流畅通。雨季期间要坚持雨中巡查,使边坡上的隐患及排水系统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处理。对于局部不稳定地段边坡的管理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应详细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并测绘边坡工程地质图,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2)适当加密岩石位移观测点,缩短观测周期,尽快提供边坡位移平面图、断面图和移动变形曲线。同时要进行多种手段的监测,为稳定性研究和加固处理措施提供可靠的岩移资料和水文资料。3)根据提供的地质资料及岩石位移观测资料,进行不稳定地段边坡滑动模式分析及稳定性专题评价。4)边坡出现滑坡征兆时,应及时加强预报工作,并采取削坡减载,人工加固措施,预防滑坡。当预防不了时,应根据预报及时将人员设备撤离。

3.结束语

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保证露天采矿场边坡在其过渡状态和终了状态时的长期稳定是矿山管理至关重要问题之一。边坡的破坏不但涉及人身设备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矿山经济效益。加强边坡管理与维护,确保露采边坡稳定,对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篇(10)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矿山废弃地;青山工程;工程实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不仅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也产生了相关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明显的是矿产开发后形成废石堆积物、损毁的山体对地形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和土壤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等。为了使矿山被破坏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得以恢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笔者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荒沟村取土场(下称荒沟取土场)的破损山体治理工程为工程实例,分析了破损山体形成的原因、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达到的治理效果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启示。

1矿区损坏形成原因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分析

1.1矿区损坏形成原因及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指导下,岫岩山区的公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但是,相关设计规范标准低,粗放型经营管理,开采设备较陈旧,无序开采等原因都会造成本来绿绿的青山满目疮痍。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层出不穷。荒沟取土场就是其中之一,系高速公路建设用碎石土取土场。经数年来的开采,已形成了南、北两个露天采场,总破坏面积约97938.23m2。北部采场:在治理地区的北部,近圆形,长约为363m,宽约为281m。采场最大开采高度为68m,开采边坡角度一般为7°~42°,部分采场边坡角度为60°~80°。该取土场采挖主要以风化岩及表土为主,开采无规律,采区内形成很多岩体及采坑。南部采场:在治理地区的西南部,为北西—南东向展的椭圆状,长约为213m,最大宽度约为95m。采场最大开采高度约为24m,开采边坡角度一般为45°~80°,开采性质与北部采场基本相同。

1.2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分析

整个矿区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规模开采,导致地形地貌的局部改变。树木的砍伐导致植被破坏,土壤的侵蚀与破坏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一系列的矿山活动使得整个矿区景观格局发生改变,生物数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与地质灾害隐患并存。

1.2.1植被及野生动物栖息场所的破坏

我国生态系统分为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中都有特定的生物群落[1]。本矿山采用的是露天开采,采矿使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消失或干扰、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使这些生物的数量在自然界或局部地区减少。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所以采矿行为在一定程度破坏了矿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也影响了矿区生态系统的循环。

1.2.2地形地貌景观格局的破坏

采矿的剥岩(土),使得岩石、土壤风化后的半风化、残积层基岩和岩石在外面,特别是露天采矿,在地表形成新的凹陷坑,改变了自然地形,改变了原地貌特征的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在绿色覆盖区域呈现出与自然景色呈巨大反差的灰白色“天窗”。矿区在岫岩山区交通沿线上,不仅降低了视觉影响效应,而且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发展。另外,矿区地形的变化也直接导致矿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的改变,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

2治理措施

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和《辽宁省“青山工程”闭坑矿山破损山体治理工程技术管理要求》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及因地制宜治理原则,对露天采场边坡进行生态护坡处理,对整个场区进行平整、客土、灌排工程及植被恢复工程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要求。

2.1清理工程

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基岩面开裂以及原始残存有许多危险岩块,但体积较小,因此采用人工拉撬危岩的方式,整理岩腔和岩坎中的碎石,把坡上的危岩清理掉。这种方式清理过程相对安全,投资相对较低,适合本项目工程实际需要。

2.2边坡工程

主要对南部采场的高陡边坡进行治理。将采场高于60°的斜坡划分为A、B两个剖面,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液压镐由上向下进行,10m左右划分为一个台阶。中间留有3m宽的作业平台。为防止坡体失稳滑动,清除边坡局部的危岩,对角度较大的边坡进行削坡处理,削至30°以下以消除崩塌和滑塌地质灾害隐患,边坡坡面进行生态护坡处理,利于植物生长使坡面总体美观自然。

2.3场区平整工程

边坡工程完成后,需对治理区内的平台和采场坑底及工业场地进行平整。平整时对于平台堆积的大块碎石可用挖掘机进行填埋,对于小块的碎石可用推土机进行平整、夯实。施工平整时要把小块碎石尽力推在平台表面上,当表面废石粒径大过客土时,防止土壤填到缝隙损耗土量。平整时还应注意到平台及边坡倾斜角度,作业面形成向低处倾斜3‰左右坡度,使雨水向低处出口处汇集。场区平整地块为2块,北部采场不进行大面积平整,全面撒播草籽,部分种植刺槐,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复绿。南部采场进行全面平整。

2.4客土工程

根据矿山破坏现状及恢复生态环境需要,整个治理区内需全面客土,以确保植树种草的成活率。南部采场客土平均厚度为0.5m,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北部地区种植刺槐,采用穴栽,规格0.8m×0.5m×0.6m。客土源土质基本为生土,因此需要用鸡粪和草炭土对土壤进行改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必要时加入土壤改良剂等使土壤理化性质快速改变而达到种植需求,在加入时必须与土壤充分搅拌均匀,防止出现“烧苗”现象,影响栽种苗木的存活率。

2.5种植工程

由于治理区的露天开采造成土地的损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很难依靠自然条件进行恢复,且因恢复周期较长,所以采用人工种植进行恢复植被,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协调平衡。首先选出合适的植物来重建人工的生态系统。按照治理区植被重建任务和生态重建的目标,根据治理区自然条件,选定的植被要具备很强的适应抗逆境和脆弱环境的能力;生命力强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植物群落;根系发达、有好的生长速度才能形成网状根来固持土壤;相比之下播种栽培容易,成活率较高。采用乔灌草混播方式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植物种类选择种植刺槐、紫穗槐、羊胡草等。刺槐耐湿、耐寒、抗拟性、抗风沙极强,在湿度大的地区适宜种植,根部根疣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枝叶吸收烟尘效果较好。紫穗槐耐水湿、耐瘠、耐轻度盐碱土,适宜在河堤、河岸、山坡、沙地及铁路沿线种植,可以护堤防沙、防风固沙。羊胡草喜温、耐旱,耐寒不耐水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除低洼内涝地外,其他土壤条件都可以种植,适合土层厚、排水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根茎分蘖力很强,向四周辐射成根网状,可以保持水土。平台播种刺槐,种植间距1.5m×1.5m,坑穴规格0.5m×0.6m×0.8m,每穴种1株。坡面种植紫穗槐,开挖鱼鳞坑规格为0.7m×0.5m×0.6m。此外,整个治理区均匀撒播羊胡草籽以达到乔灌草混播种植,使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景观格局自然美观。

3治理效果

(1)按照合理的治理措施施工,大大提升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新增大量绿地,增加了土地利用面积,使因采矿而破坏的土地植被得到全面恢复,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2)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后,提高了矿区附近空气质量。栽种的树木可以防风、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绿树成行、芳草如茵的景观格局基本形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3)治理后提高了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制止矿区和周边地区环境恶化,合理管护会达到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的效果。吸引周边动物群落的回迁,增加动物群落多样性,达到植物动物群落的动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4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4.1土地利用及权属方面

项目区土地所有权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荒沟村。在工程施工前,需要进驻大型工程设备,这就需要对部分进入矿山的山间道路进行扩路及修缮加固,一方面方便设备、车辆顺利进入治理区,保证工程的正常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项目治理结束后管护工作有利。而在实施道路工程时,涉及占用村民所谓自家“小开荒”“坡耕地”等土地权属问题,实际上是村民自行开荒种植并非个人承包土地,但在实施工程时,村民却要求不同程度的赔偿,影响了工程进度及资金合理分配。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村民在条件允许没有任何监管的前提下已经进行了开荒种植;二是村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没有概念,对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等意识淡薄,只看到眼前经济利益而没有看到未来宏观整体面的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深入乡村,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整体素质;其次,项目承包单位应与村委会等土地直接管辖组织及时沟通,在村民和项目单位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能力,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最后,可以根据治理情况,治理结束后给予村民分配管护等工作以达到补偿目的,若项目采用种植经济林进行生态治理,可以优先承包给之前占用土地的村民,既满足了村民的补偿要求,又可以带动当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工程施工技术方面

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南部采场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工程时,施工难度较大,如果坡面未满足种植要求的角度,就要重新损毁植被和土地,或者采用大量废石堆积成坡面,但后者稳定性差、易产生地质灾害。后经过专家论证,提出采用挂网喷播技术对此处高陡边坡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以达到治理要求。现在我国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技术方法单一,水平低,工作起步慢,问题矿山多,矿山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足[2]。模式化、固定化的矿山环境治理技术占主导,导致不同类型的矿山治理措施一致,不能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治理,恢复成更具有经济、生态环境、景观价值的矿山绿地。应创新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拓宽治理领域,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分别采用团粒或高分子植生、喷播、覆土植绿、削坡整形等复合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同时,根据不同矿山所处地理位置、周围景观等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打破植被恢复传统理念,可适时将矿山废弃地恢复成经济林地、地质公园等新型生态治理模式。

4.3监管及管护方面

在矿山开采使用保护中,地方政府对待矿山保护意识不足,缺少生态保护的全局观念,注重地方政绩,刻意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对环保意识认识不足[3]。利益驱使小型矿山单位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同时没有保护和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对这些中小企业的监管不力,出现矿山企业乱采滥挖、无证偷采、越界开采等现象,甚至矿产开采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审批就直接开采,导致矿产资源的耗费和破坏生态,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矿山企业以及当地居民三方面应该建立起积极的协作关系,共同努力寻求资源、生态、经济的共享发展模式。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后,存在的问题有矿山地质的环境监测、植被管护等。防治地质灾害,保证植被的成活率,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定期监测以及修剪、补栽树苗。省市县成立了青山工程专职管理局,但是后期监管管护责任主体仍不明确,监管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建议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建立项目跟踪档案,对项目的方案、设计、施工、竣工以及后期管护都要严格监督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重视加强后期管护工作的监督监管,同第三方建立合作,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测检查,让前期工程资金、人力、资源等投入得到有效利用,实现环境治理,保证生态环境有效循环。

5结论与建议

“青山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使矿山建设运行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护了治理区生态环境资源,对于维护和改善治理区环境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本次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高了治理区生态环境质量,预防了水土流失、崩(滑)塌、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善了矿区周围农民的作业和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当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工程,是系统的、综合的、可持续性的治理工程。需使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学、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治、环境工程学、植被恢复技术等理论,联系治理区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系统地综合治理和合理规划项目。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技术,积累治理经验,拓宽治理领域,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规范、科学、合理,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建军.矿山环境管理使用指南[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上一篇: 风险评估报价标准 下一篇: 工程建设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