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57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篇(1)

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局限,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各种价值观念,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等新媒体的时间逐步增多,而用在其他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却有逐步递减的趋势,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其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新闻、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功能促使网络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交流、娱乐方式,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渠道和新平台。

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更立体、更鲜活新媒体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频等多种形式,生产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更富个性的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各自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1+1>2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就是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取新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改变传统媒体内容上的模式化,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内容、权威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向新媒体延伸,生产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精悍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新闻产品,在融合发展中主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此外,加快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部流程再造,推进采编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和全媒体内容采编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一次制作,多种生成和立体化传播。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即时亦及时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生产力。由于传统媒体节目制作需专业采编队伍,信息内容层层审查等,往往在传播时效上滞后。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具有比较专业的制作团队和管理机制,信息传播正规严谨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等。与之相比,新媒体信息可随时随地和分享消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时效上即时及时。新媒体综合平台多样化,融合了可移动网络、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服务设施,打通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界限,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向外信息。

新媒体的价值篇(2)

这是歌德开放空间的个人项目。为此,主办方请来了德国ZKM媒体博物馆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希瑞博士自1980年代的时候初涉新媒体艺术,并有学术专著《数字艺术实践》问世。以德国人的严谨、规整,看中国全新一代的艺术家,会有怎样的冲击呢?

80后阿角,生来对电子科技有亲近感,而50后希瑞博士,有意识地拒绝网络,甚至坚持不用智能手机。且看在展出期间的论坛上,希瑞和阿角展开的艺术史层面的交锋。与此同时,双方对于新媒体艺术品如何收藏,亦亮出了各自的观点,引起论坛上听众的思考。

关于创作新媒体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蓝色的屏幕,犹如一道通往新维度的大门,蓝色中运动的影子,是对日常在使用的屏幕中看到现实中影子的一种抽象化处理,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无法判断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最终放弃分辨融入其中。”对着六块展现同样影像,组合在一起的液晶屏,阿角如此解释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以gif格式构造一块深度无限的空间。阿角说:“gif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格式,她的特点是通过反复释放信息,让这样的反复,使她变得如此狡猾、极富性格。”

在微博、微信中,人们经常与gif图像打交道,但从没有哪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像阿角那样,对gif格式有一种女性化的定位。

通过液晶屏展现gif格式的图像,仅是阿角作品的一个门类。在“屏幕一代”个展上,还有一类称作“算法表演”的作品,其尺寸可变,展示时间可变,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有雪花状的,有盐花结晶状的,也有可变形的如同水滴质感的椭圆形的,以一种看似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形状活动着。这是阿角通过计算机程序做出的作品,他同时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一定是平的,也有可能就是这样不规则的,而屏幕将无处不在。实际上,在阿角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在展示曲屏手机,这就等于向阿角的预测前进了一步。

谈起当今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创作,希瑞博士对我说:“在1980年代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并开办博物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新媒体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希瑞看来,不管是旧有的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仅仅是信使(Message),还应该成为脑筋方面的“马杀鸡”(massage),以期取得安抚人心的作用。希瑞曾经研究过经典建筑,他认为建筑本身也是媒体,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观念。换言之,希瑞认为任何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却不见得会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就像已经不再提笔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自称仍然是“笔者”而不是“键人”,新媒体艺术家已经不再使用画笔、颜料乃至打印设备,却仍然还是视觉艺术乃至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艺术作品之创作者。而他们的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不仅是新媒体作品可以在音画上做到更抽象,观念上更创新,更在于网络的即时传播以及即时交互,使得未来的新媒体创作延伸出无限可能。

关于影响力新媒体是否改变艺术本身

与阿角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6件新作在体现出科技自我利用时,凸显自身的存在,不管观看者在场与否,它都强调与人类感官和理解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观点,这些作品并不存在于它们自身之中,而在一个人接收作品所传达的感觉信息和在他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之间的互动之中。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而是深入的认知本身。

阿角是2006年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当时,阿角看到了一个名为“weneedmoney not art”的网站,接触到欧洲的新媒体,于是进行大量译介工作。于此同时,阿角开始在网上与其他新媒体艺术家进行交流。

张冰,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她出任德国歌德开放空间本年度策展人。在策划阿角个展之前,张冰与阿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张冰也提及,如今与新媒体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很少,主要是线上联系。“我们的社交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着我们手中的电子屏幕,我们的情绪也因为屏幕呈现出的信息、表情符号等变化。屏幕不再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影响甚至参与我们的价值判断、社会关系和心理感受,从而与我们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张冰说。

比阿角更年轻的艺术家,甚至不再特别关注线下的观众互动,乃至彻底摈弃。阿角认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群对科技的解读更深刻,并不再工具式的运用科技做些小发明。“他们开始关注互联网革新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带给人们的冲击,完全视觉体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年轻艺术家开始关注软件艺术(software art)和更轻巧的不需要线下空间的传播展示方式。”

当然,阿角本人目前的创作状态并不是这样。最近,他的工作室将之前一些和制作相关的逻辑和术语都归于“计算机辅助”。“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技术迷恋以及软件优劣的讨论。”阿角说。

新媒体是否影响到艺术本身,其影响究竟有多大?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方面可能没受影响?希瑞博士站在欧洲学者的角度,谈了他对新媒体如何影响艺术本身的看法。希瑞说:“从1980年代至今,我经历了模转数,一致关注、研究新媒体艺术带给社会、带给艺术本身的变化。1990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讨论――新媒体新技术怎样连接世界与人,研究新媒体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并探讨复杂的图像在人脑中如何处理。”1997年开始,希瑞启动了大型的媒体研究计划,延请800位专家、艺术家,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如今,在2010年代,希瑞博士不得不放弃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因为变化太快,我觉得如今的虚拟社会是比现实社会更现实的社会。同时,不同的人生活的圈子不同,也许在父辈看来,屏幕是身外之物,而对年轻人来说,屏幕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过去,很多艺术家将新媒体当作创作的工具,而当阿角将之当作理所当然的创作本身,并将之植放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在未来的艺术家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进入全新艺术时代的门槛而已。

关于收藏新媒体作品的价值何在

希瑞博士的德国ZKM媒体博物馆不仅藏有1980年代以来的许多新媒体作品,而且为了作品可以正常呈现,而购置了与作品同类同款的显像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每种都备了五件以上。

张冰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她策划了一个新媒体艺术展,艺术家使用的是非平面的液晶屏幕,置放在一个船舱结构里。当时有藏家要购买这件艺术品。当时大家就讨论,交易的主体是船舱结构呢,还是非平面的液晶屏,还是电脑程序?无疑,既然是艺术品,就涉及到买卖与收藏。也有人问阿角,假若“屏幕一代”的作品要被收藏,那这个作品原件的屏幕坏了怎么办?即使像希瑞博士那样购置五台备用机,也总有用坏的一天啊。

阿角说:“既然是购置我的作品,你买回去总得天天开机吧?只有开机,才能感受艺术的内容。我觉得五年之内应该不会坏的,五年后如果坏了,那就只能换屏。其实,这和买一幅绘画,买一件雕塑一样。绘画、雕塑也有维护的必要,新媒体作品也一样。”

当然,如果涉及到艺术品的永恒性问题,未来没有可能的替代品来维持阿角的作品正常呈现,那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物”也就不存在了。当这个“物”失去被解读的能力后,作品也就消亡了。阿角对之的看法是――目前更容易保存的还是文字。而假若作品消亡,收藏机构和藏家也只能慨叹――我真的拥有过这件作品。

新媒体的价值篇(3)

一、背景

奥运给新媒体带来更丰富的题材、更多的流量、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这引发了新媒体之间的大战。为了拼抢先机,搜狐率先签约成为获得奥运会历史上首家互联网赞助商;新浪、腾讯和网易则联手组建奥运报道联盟,三个网络巨头开了大规模联合行动的先河;央视网则利用CCTV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奋起直追。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新媒体机构,利用各种数据标榜自己在奥运间的领先地位,一时间难分高低。

二、关于新媒体在奥运中的表现研究成果综述

新媒体奥运表现研究主要体现在抽样研究和监测研究两种类型。

1.抽样调查研究

2008年6月,CNNIC采用电话调查1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7 大区域内的2988个网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是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第一渠道,其次是电视、报纸,手机。

CTR在奥运期间对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这五个城市做了街头拦访的网民调查2。调查内容包括网民的上网时间、访问网站、浏览信息等奥运网络行为。调查中还涉及网民满意度和网民背景研究。

尼尔森采用在线调查方式,结果显示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瓜分了此次奥运报道超过8成的网络流量3。其中,18-30岁的主体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重,他们中48%第一时间获知奥运首金渠道是互联网。

2.监测研究

中国网站排名网(省略.cn)在奥运期间推出 “中国网站排名”。监测的指标包括4奥运资讯站点独立访问用户总量趋势、奥运资讯站点页面总浏览量趋势、当日奥运频道和体育频道排名。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奥运网络视频领域进行了专项研究,对主要门户网站进行了监测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热度、满意度和活跃度5。满意度指标涉及播放前的视频缓冲快、播放过程流畅、画面质量好、广告干扰少几个指标。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奥运期间,《DCCI奥运网络传播数据日报》6,对奥运关注/参与度、奥运发生费用、奥运相关消费、奥运媒介接触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测。DCCI还采用奥运受众测量指数(OAI),反映一定时期内奥运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变化及趋势。

根据以上成果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媒体奥运表现定量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这些评价均在不同程度存在指标没有量化、标体系不完善、没有权重或者权重赋予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着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本文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表现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这套模型,分别对国内现有的主要新媒体机构进行评价。下面介绍评价过程。

三、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

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模型。

1.设定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本报告把新媒体的奥运价值定为评价目标。根据媒体价值的定义及在新媒体在奥运期间的表现特点分析,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本文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传播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成长性四个方面分别定义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二级、三级指标,最终建立一个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相对性是指评价指标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新媒体奥运价值之间所进行的比较。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是指时间、地点、测试人员、设备、测试内容等条件基本相同。各个指标的评价满分均为10分,最低分为0分。

2.基于层次法计算权重。权重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上述建立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清晰明显的层次性,且层次分析法对这种多目标的评价非常有效。层次分析法的过程是对评价目标建立递阶指标体系,然后请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根,从而得出相对权重和综合权重,计算后的综合权重值,见表1。

从权重综合计算结果来看,目前专家认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传播价值(0.34)。从三级指标综合权重来看,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权重为0.1282)、全面性(综合权重为0.0843)、用户满意度(综合权重为0.0779)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3.数据来源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时,建立对每一项指标的评测打分标准,就可以对现有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进行评价了。各个三级指标的数据来源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在线实时监测,电话抽样调查和引用二手数据和资料。

(1)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主要是了解受众在奥运期间媒体选择、使用、行为、态度、和满意度情况,从而获得媒体间实际评价的数据。调查采用电话随机抽样方式,覆盖全国范围内的20个大中型城市,成功样本为2604个,其中奥运期间关注奥运信息的网民样本量为2005个。

(2)在线实时监测。在北京奥运举办期间(2008年8月8日-24日),分别对被评测的5家新媒体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在线实时监测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包括:传播价值的时效性、创新性、信息内容的深度性、活动丰富性、互动性等三级指标。监测对象包括各个被评价网站的相关频道、产品、活动、增值服务等方面。在线监测手段包括计算机统计、手工统计、在线搜索查询等。

(3)二手数据。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在奥运期间对主要网站的表现也进行了实时监测。本文在评测过程中,个别指标的数据直接引用了专业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网站流量指标等。

4.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结果。目前,国内浏览量较高的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本次奥运传播中,央视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也被纳入评测范围。本次针对央视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五个网站进行评测。利用本文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评价,就可以获得评价结果。部分评测结果如下 (评测结果隐去网站名称,分别以A、B、C、D、E代表):

(1)新媒体奥运价值服务的总评测结果

在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A凭借综合实力,取得总分之首,其主要一级指标评价分数也都比较高。另外几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期间也都倾力表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别取得了满意的奥运传播效果。

(2)主要一级指标评测结果

一级指标:商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3。

一级指标:商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4。

一级指标:社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5。

一级指标:成长性评价结果,见表6。

5.奥运价值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奥运为新媒体的价值增值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研究中还发现,新媒体在奥运中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视频稳定性上、内容上和操作方便性上。首先是在视频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门户网站的视频系统不稳定和速度慢(50.0%)、视频画面模糊(25%);其次是在内容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还不够深入(39.2%)、信息不全面(20.8%)、内容更新慢(16.7%);最后是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还不够方便(4.2%)。

四、小结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新媒体奥运期间的价值评价模型,并对五家新媒体机构的奥运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首先,由于技术的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变革,门户网站的性能和服务也会不断更新,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所以新媒体价值的评测体系也是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其次,在实际打分评比中,测试选用的程序、机器和文件等条件,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应该选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多方位的测试,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最后,在本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专家打分还是实际评测,都存在主观判断的因素,所以最终评测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价值篇(4)

但是,把报业放在传媒的全范围竞争角度,我们真应该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是多元的

媒体从业者大部分是从各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一直以来,各媒体也是以传播新闻为第一己任、核心要务。时间一久,大家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新闻做好了,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这是当今传媒业者最大的观念误区。

其实,人们与媒体接触的需求是多元的,看新闻绝对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娱乐、社交、表达、通讯、群体认同。这一点,在新媒体上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人们看新闻的心理也是多元的,实用的需求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知道德国的黄瓜有大肠杆菌,就不买黄瓜,导致黄瓜滞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轻松的愉悦阅读。传媒必须适应受众这种多元的传媒接触需求。

媒体不仅仅传播新闻

媒体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都在发展不同于新闻的新的赢利模式。新时期,新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媒体需要重新定义。媒体不一定是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可能跟新闻一点关系都没有。QQ是新媒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即时通讯,弹出新闻页面只是它的辅助功能;百度是新媒体,它的主要功能是集纳,只是个信息搜索的平台,它不负责生产新闻;微博是新媒体,它主要满足的是人们表达和沟通的需求;购物网站也是新媒体,它只提供购物平台,跟新闻一点关系都没有;社交网站是新媒体,它满足人们社交的希望,也跟新闻没有一点关系;婚恋网站也是新媒体,它是个“网络媒人”,跟新闻没有关系。

现在,即使是传统的以新闻发家的新闻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也在努力发展别的东西,新浪力推微博,很多网站都在下大力气推广微博,甚至还请来明星助阵,阵势很大,电视上、公交车上、户外LED上……都有这些网站的微博推广广告。新闻,在这些著名的新闻门户网站中,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报业向新媒体进军,就应该适应这种趋势,不单单以新闻为主打,还要创新新的盈利模式和赢利途径。

新闻的竞争对手众多

当报纸还是纸的时候,在当地,竞争对手只有几家,当报纸成为新媒体时,竞争对手就数也数不清了。

从传媒竞争的角度考虑,对“新闻”的竞争就是现在人们经常提及的“红海”,竞争对手众多,非常激烈,想要立足非常困难。

报纸新闻网站这么多年都没有起色的原因就是主打新闻,它高估了新闻的价值,遭遇“红海”竞争。全国几乎每家报业集团都有新闻网站,甚至每个媒体都有新闻网站,加上新闻门户网站,在这无任何疆界的互联网平台上,那么多定位类似、内容雷同、功能一致的新闻网站,试图从中出类拔萃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报纸发行有地域限定,超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发行通常是无效的,一个城市的市民一般不会看别的城市的都市报,这就导致许多城市占据竞争优势的报纸都是本地报纸;而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定的,在网络上,网民能看到任何上线的网站,包括全国的、地方的。报纸新闻的竞争范围是本地,但报纸新闻网站的竞争是没有范围的。

报纸在iPad上开发的新闻终端也是如此。报纸按照惯例依然在做新闻终端。它们就必须面临两种激烈的竞争,一是新闻终端的竞争,这种竞争远比同城间报纸大战来得激烈,那么多的媒体,远不止报社,都创建了新闻客户端,要想脱颖而出也是非常困难。二是必须直面iPad的全环境竞争,与每个用户越来越被分散的时间竞争。iPad并不简单等同于媒体终端,更是一个极度多元化的娱乐平台。报纸iPad新闻终端必须面对几大竞争对手:游戏客户端、微博、QQ等社会化媒体终端,这些东西远比新闻类终端有意思多了,也更具吸引力。

报业新媒体需要开发“蓝海”资源,脱离新闻或许是好的选择。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南方都市报在iPad上了“广州亚运指南”客户端,它结合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为手机用户提供全面的亚运赛程、参观、赛事资讯的同时,还提供亚运场馆周边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信息及地图导航服务。在iPad上收费1.99美元,具备中文、英文、韩文、日文四种语言选择,结合动态位置自动调用GPS进行路线导航功能,提供查询电话并可直接拨打。这个客户端在苹果商店上架不到一周就跃升为体育收费类销售榜第一位,成为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实现收费的产品。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这是争论了很多年的老问题了。这两种观点对于报业做新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落实到新媒体的实践中,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坚持渠道为王的就会努力去发展报业的新渠道,就会去创办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新媒体,比如成都传媒集团就创办了数量众多的新媒体种类,并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向各种新媒体进军。而坚信内容为王的总是喜欢“通讯社模式”,习惯通过“媒介融合”来实现新闻内容的共享和多媒体使用,他们最想做的就是“未来的内容提供商”。这两种思路代表的是报业在新媒体竞争时代的两种选择。

其实,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在实践中更强势,更拥有垄断地位的合作方往往能成“王”。什么叫“王”,王者只有一个,用在传媒竞争上,就是拥有核心或者垄断优势。

在这点上,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一个已确定的市场空间中,如果内容方拥有垄断地位,那么它肯定就是“王”;而如果渠道竞争者很少,拥有强势地位,那么它就是“王”,能够说一不二。市场供求关系非常明确地解释出内容和渠道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供求关系应是相对的,会随强势一方加入者的增加而改变,现在是“王”,将来不一定是。

手机报是最能体现内容弱势的报业新媒体,它也是目前报业做新媒体中能实现赢利的为数不多的形态之一,但,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渠道运营商那方。目前运营商与报社合作办手机报的分成比例一般为,移动运营商分50%,其余归CP(内容供应商,媒体)和SP(服务提供商),最后,报社的分成一般就仅仅是四分之一。南方都市报的手机报每月收费8元。渠道运营商分成4元,另外还设置了公司,分成2元,南方都市报只剩下2元,一年只赚200多万元。内容基本没有话语权了。

很多业界人喜欢抱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内容不能为王,其实新闻竞争的越趋激烈,范围越来越大,这才是内容不能为王的关键因素。

质疑“未来内容提供商”?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的这句话被广为流传,被经常引用的原因是很多报人与之产生共鸣,人们认为纸的消亡不可避免,但是报纸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作为内容产业报业有其存在价值。纷纷提出:要做“未来的内容提供商”。

冷静下来,只要思考一下,就能豁然开朗。如果全国的报纸都来做“内容提供商”,那么,内容的竞争不是更激烈了吗?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报业集团都是内容提供商,那会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场面。竞争激烈的结果就是互相杀价,互相杀价的结果就是只有很少的实力强大的内容提供商能存活下来。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来做内容提供商,这些内容怎么落地呢?除了自家的几个媒体,哪个媒体愿意持续购买你的内容产品?

而从做内容提供商角度来说,目前报业的内容生产产量严重不足,一般一个报业集团如果拥有500名记者,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是500名记者能产生多少新闻呢?一人一条,也就500条。500条新闻距离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实在是太远了。而一旦没有规模效应,内容提供商根本无从谈起。新华社是真正意义的内容提供商,它在全国各地拥有5000名以上的记者。为满足世界传播新秩序的竞争需要,它现在还在大规模地扩张。一般的报业集团试图达到这个规模,依靠原始积累则很难很难。

新媒体的价值篇(5)

新闻价值是什么?彭朝丞在《现场短新闻写作概要》一书中提出,所谓新闻价值,从本质上说,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在现阶段来说,是由国家(政党)、传播者和受传者三个方面组成的。自从有新闻以来,新闻价值就一直是采访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编辑决定稿件可否迅速编发的重要标准之一。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交流互动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价值要素也同样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新闻实时化,表达个性化,形式多样化,话题性新闻增强。

一、新闻实时化

一条新闻从采写到见诸于媒体,可称之为一个新闻周期。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所采写的稿件,要经过编辑、社长、台长的层层审核,势必延迟受众接触到新闻的时间;此外,由于技术的限制,印刷媒体的工序,节目编排的特定程序,更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然而,新媒体语境下,借助于先进的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新闻周期的实时化,较之于前者,省去其中若干的步骤,把关人的作用被消解,新闻周期被缩短,新闻的即时性得到提高。

2011年3月11日13:17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发生后,电话和短信等传统通讯手段遭到破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在民众救助和信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几乎与地震发生同时,人们在Facebook、Twitter上信息向亲友报平安,公布自己身处的位置寻求帮助,政府也通过互联网救援进展,避免不必要的谣言和恐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即时性,由此可见一斑。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灾情得到及时快捷的,较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与此相对应,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发生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形式,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受到媒介技术的限制,报道的即时性大打折扣,灾后一天见报,有关灾情的即时更新更是严重滞后,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机,给我国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唐山大地震到日本地震的灾后报道可以看出媒介报道的改进,一方面是报道理念的进步,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补救措施的效率。

二、表达个性化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应当成为“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人们可以自由公开的发表意见,好的思想会得到承认,而劣的思想会失去作用。该理论形成于18世纪,由于自身的限制,比如完全的言论自由有可能产生媒体被资本垄断的后果,之后被新的新闻理论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事要“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该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改变新闻媒体声音的单一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这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初现“雏型”。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观点即时快捷的置于公众面前,而这些个性化的观点丰富了新闻内容及观点的表达,引起全社会的讨论,使传受双方的选择性与被选择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表达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表达形式、表达体裁以及表达语言的个性化上。

上个世纪中后期,典型的人物报道风靡一时,从张思德到王进喜,从雷锋到李素丽,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这些人物本身并无表达权,媒体生态中,只存在一种声音,缺乏生动和活力。新媒体语境下,无论是“唐骏学历造假门”,任志强事件,还是芙蓉姐姐走红等,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终端的普及,受众可以借助这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而且事件当事人也具有表达权,并能够同受众进行意见的交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改变了过去一种声音的媒介环境,使媒介生态充满了活力。

三、传播形式多样化

传统语境下的新闻形式相对单调,报纸新闻只能借助于文字、图片符号进行表达,广播新闻依赖于声音符号,电视新闻也仅仅靠图像和声音符号进行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是自上而下的“精英新闻”,受众听到的是权威的声音。如今,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新闻囊括了所有传统媒体的特点,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符号于一身,新闻表现形式出现多样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自上而下的“精英新闻”特性,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趣味性、新闻深度和参与度。

以《人民日报》为例,在传统媒体语境下,《人民日报》只能以单一的文字为符号,借助彩色图片,以报纸为依托进行新闻宣传。然而,自1997年《人民日报》创办人民网以来,以“权威性、公信力、大众化”为办网宗旨,拥有中文(简体、繁体)、蒙文、藏文、慰问、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以及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六种外语共计15种版本,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掘客、手机、聚合新闻(RSS)、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依托人民日报社的新闻资源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丰富多彩的信息,网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媒体技术武装的《人民日报》,在传播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吸引了更多受众地参与,而且体现出了显著的交互性,使民意的表达更加畅通。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于1999年5月9日开通,在一些中文论坛排行榜上,强国论坛上贴量和访问量都排名第一,通过这种交互的手段,为了解民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窗口,有了这个窗口,新闻机构就可以更迅速、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传播效果以便做出判断和矫正,并策划进一步的行动。

四、话题性新闻增强

话题新闻,从本质上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矛盾,表现出受众对事实、真相的渴求,是受众对内心愿望的表达。因此话题新闻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通过两种声音的表达,引发受众的思考,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新闻整合为一个话题,进行连续深入地专题报道,以此提高竞争力。话题新闻增多,网络新闻编辑将新闻整合分类,形成多板块的“信息超市”,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新闻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提高了事件的关联性,方便受众掌握完整的新闻信息。

2010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26岁的女服务员张妙被一辆雪佛兰克鲁兹轿车撞到。肇事车主逃逸后,警方勘查现场发现,除撞伤外,死者身上还有8处刀伤。而肇事者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度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5日后,犯罪嫌疑人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投案自首,至2011年4月24日犯罪嫌疑人药家鑫被注射死刑,这一事件并未尘埃落定。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关注的不只是犯罪嫌疑人本人,更有药家鑫的家庭背景,为药家鑫“说话”的李枚瑾教授,受害人的家人,法庭的调查问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西安“五学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相关话题“农村人难缠”,各大网站为此事件开设了专题,并对该事件进行了及时的连续性报道。该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形成话题性新闻,在于其背后所反应的“仇官”“仇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学者社会良心等社会现象,反映出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闻价值的话题性嬗变,有利于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新闻价值要素的嬗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秩序的规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媒介生态的完善。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媒介生态的发展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①宁长川:《浅析新闻价值的概念》,重庆广电集团

②曹锦松,《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价值嬗变》,《传媒观察》,2009.1

③《从日本地震看新兴媒体应用》,省略/cache/20021198748.html.hanwenjing.2011-03-17

④雷颐,《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公开报道》,《共产党员》,2008(14)

⑤《从人民日报网络版看新媒体发展的策略》,省略/node2/node

2618

新媒体的价值篇(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01-01

1.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1.1 传统媒体面临的危与机遇

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这些年来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常大地撞击着传统媒介的发展,持续被新媒体所挤占的传统媒介市场,传统媒体行业从生产内容与媒介运营层面都面对着很多挑战,就算是在新媒体面前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变得势单力薄,期刊业更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的报纸业。虽然新媒体的产生让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在持续收缩,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了解到,这种侵占不等于替代,传统媒体依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只要传统媒体可以开阔视野、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业务范围拓宽,由一刀切的舆论导向平台向多方参加政府指引的公共话语平台转变,由平面媒体单向推送平台向多维度的信息内容供应商、服务商转型,主动革新自己的运作模式与经营理念,主动面对挑战,也会为自己赢得发展的黄金机遇。

1.2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收益不一样

新媒体的发展让网络传媒公司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广告价格尽管比不上知名传统媒体,但对待传统媒体的经济收益也足以有压倒性的态势。因为覆盖面积广的新媒体,低廉的价格,简单的制作程序,受限制原因少,广告金额尽管小但是数目很多,对零散资金容易吸收,产生规模性的传播平台,这样循环成为了规模化效益。而传统媒体的受众趋向新媒体,让企业广告投入重点方向转移,资金流向新媒体让大部分传统媒体的经营状况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2.新闻价值与媒体算法推送

2.1 新闻价值受到算法推送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给读者精确画像”成为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喜欢时政新闻还是娱乐新闻,你喜欢篮球新闻还是围棋新闻,通过你过往的网络浏览痕迹,再配以一个设计出来的算法,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些新闻客户端就可以很精准地为你推送你喜欢的新闻。反过来说,知道了大部分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去生产某一类型的新闻。所以说,对主观性极强的“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来说,伴随技术不断演进而带来的“给读者画像”有其积极意义。

2.2 算法推送

算法推送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其问题也很突出。比如,有段时间,我在今日头条视频栏目上看了几段郭德纲的相声,结果,今日头条就天天给我推送郭德纲的相声,而且每天都推好多条。看得多了,就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好多相声段子是重复的,已经看过的,换了个标题又推一次,打开之后才发现已经看过了;第二,看了若干段以后,好多相声段子里的“包袱”不再新鲜,让我的观看兴致大减。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3.1 以新思维为特征提升合作营销理念

传统媒体要在传播、制作中独具匠心,以创新思想为主导借助新媒体打造品牌效应,突出创新求变保持品牌的生命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代表了节目关注度的提升,吸引受众与媒体的主题往往跟进时展潮流,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便捷性,通过多渠道的收视可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条件和要求,及时地做出相应反馈,促进了国内传统媒体的改版完善和提高。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共同带动、互动营销,在互动中合作共赢丰富受众生活,使传统媒体改头换面以一次次新的形象出现,以品牌+互联网,更鲜活地立足在大众视野中。

3.2 ⒂没ё魑两者融合的中心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想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就得以用户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要将“受众”观念转变为“用户”观念,既要将用户视为媒体信息的消费者,又要将其视为信息的再生产者。在用户消费媒体信息的同时,还能将其分享给其他用户,并在转发信息的同时对其展开评论。比如在科技和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网上活动的必要工具。并且,人们与媒体打交道主要通过手机、电脑、平板以及电视进行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多屏时代带来的影响。而人们在接收各类信息的时候离不开视频和移动设备,这就使得媒体消费者呈现出视频化和移动化。

3.3 计算用户,精准推送

以计算机算法为基础的信息推送兴起的背后,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的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可存储、可运算和可利用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信息推送服务的核心就是建立特定信息,使之与用户需求之间相匹配。匹配的流程是需求识别与信息筛选的智能互动。信息推送的最终信息及信息序列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是对匹配结果的直接检验,用户对推送信息的接触行为、购买行为、评价行为成为效验结果的行为数据,也是后续信息推送的基础数据。

“商务信息推送服务是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于频繁的信息、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和难以阅读的信息,不仅难以达到商务信息推送目的,还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引发用户转移行为。因此,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成为关键。要准确评估用户需求,精确把握用户兴趣,实现精准的个性推送,必须不断获取用户的网络使用的一切数据,分析识别数据背后的用户需求,推断预测用户信息取向和兴趣点,建立用户需求模型和兴趣模型。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切当的信息与用户建立匹配,增强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避免无效推送带来的不良用户体验。

4 结论

信息推送技术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引领新的互联网运营理念和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用户的网络使用数据成为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性数据,也是互联网营销的深度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价值篇(7)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在互动媒体高度发达的年代,当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媒体平台成为参与者甚至是新闻事件的发起者,一些急功近利的动机就引发了媒体暴力。陈凯歌的新片《搜索》通过一连串蝴蝶效应,让叶蓝秋这朵在死神来临前拥抱爱神的铿锵玫瑰,对媒体暴力做出了一次有力的抨击。电影公映一周的时间,笔者通过该电影的独家官网新浪网统计了对其的评论,新浪娱乐版中共有评论76条,其中以“媒体暴力”、“网络暴力”作为评论角度的共计21条,占到了总数的近30%;而在新浪微博中输入“《搜索》媒体暴力”,结果达到8万余条。而现实生活中,“杨武事件”以及近期的“公交让座事件”都是“媒体暴力”的典型。本文试从新闻传播中的核心概念“新闻价值”入手对“媒体暴力”的进行分析。

一、媒体暴力的内涵及其表现

(一)媒体暴力的内涵界定

对于媒介暴力和媒体暴力,公众以及学术研究中多是混杂在一起使用,并没有严格的进行区分。一般认为,其一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其二是“媒体本身的暴力”,指媒体及其从业者利用媒体本身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优势对新闻当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笔者认为前者主要是将媒体作为传播的载体,而有关暴力的内容只是其中之一,可以称之为媒介暴力;而后者则主要指媒体作为主动的实施者,在新闻传播中因其所选择的报道角度、内容、言论等所造成的对于受众或当事人的负面影响,可以称之为媒体暴力。本文所探讨的媒体暴力主要是针对后者。

(二)媒体暴力的表现

《搜索》对媒体暴力的抨击旗帜鲜明,两个情节最具代表性,1、叶蓝秋被查出癌症晚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公交车上没给老人让座,被满怀激情的实习记者杨佳琪拍倒并交给“老记者”陈若兮策划成节目,引起了舆论的公愤,在生命最后的七天里被万千人围观羞辱尊严尽丧。2、在得知叶蓝秋是富豪沈流舒的秘书后,对于叶蓝秋的指责便更多的转向了将其作为社会“小三形象”的代言人进行攻击。记者无意中在公交车内拍下的一段视频被编辑看作是救命稻草,“公交让座”,一个严肃的道德话题的最终演变为对于“美女”、“金领”、“小三”、“富太太”等“热点”话题的议论和一场不道德的“人肉搜索”。

电影中所呈现的只不过是现实“媒体暴力”的冰山一角,笔者通过对“媒体暴力”事件的分析,将其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媒体对于暴力事件的热衷和暴力细节的刻画;其二是媒体对于新闻事件中“敏感”话题的挖掘;其三是媒体对于社会形象的刻板呈现;其四是媒体在具体行为实施中的“暴力”倾向。媒体暴力现象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新闻价值人手分析,则突出的表现出媒体新闻价值的异化。

二、媒体暴力中对新闻价值的异化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衡量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全过程,是记者、编辑和受众判断构成新闻事实和材料所具备的价值要素的总称。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采写新闻的工作者或接受新闻的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关注程度和价值认定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是有差异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价值取舍时,首先应该考虑到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其次才是媒体的利益。而媒体暴力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价值观则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一基本要求。

(一)媒体暴力中“有闻必报”和“细节情结”对真实性的异化。

李普曼在1922年《舆论》这本书中写道:“新闻与真实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新闻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想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2010年4至5月,中国连续发生数起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媒体集中轰炸式的报道无意中造成了一种关于社会现实的假象:似乎社会中类似暴力事件频发,大家都在关注此类事件。每个事件的真实不代表社会整体的真实。新浪总编辑陈彤事后在其个人微博上说:“鄙人认为:如此的乱世环境中,媒体显然不应该“有闻必报”,特别是近日屡发的砍杀儿童事件。大肆渲染报道的效果之一就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越来越多丧心病狂之徒铤而走险”。“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所以,媒体更应该尽可能的呈现社会的多方面,做到整体的真实。

“细节情结”是媒体暴力中对于真实性的另一种异化,主要体现在某一事件具体的报道中。良好的细节采写能使新闻报道更加出彩,是受众所需,亦能更好的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而媒体暴力中所展现出的“细节情结”则是更多的是利用描述“故事情节”达到戏剧化的效果,吸引眼球。例如在2010年“杀童案”和2011年“杨武事件”中,新闻记者借客观报道之名对犯罪现场的渲染即是以讲述故事自诩而弱化对真正罪行的谴责。

(二)媒体暴力中对于“敏感性”话题的挖掘和放大,体现了其对新闻价值中“重要性”和“显著性”的异化

重要性和显著性是新闻选择的两个重要标准,从新闻传统要素人手,重要性主要定义为“事件和当前的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害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例如:政局的变动、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的灾害、疾病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等等”;显著性则指的是“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媒体暴力中表现出的则更多是对于“重要性”价值中的“敏感”部分的挖掘和放大。如2009年云南昆明的“小学生案”,事件本身具备较高的公共价值,体现了新闻价值的“重要性”,然而在后期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小学生”、“处女”这些极具敏感性的话题成为报道的焦点,而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本身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此类问题等这些真正有意义的价值点却被淹没。

(三)媒体暴力中对“新奇”的过分热衷,是对新闻价值中新奇性的异化

新闻的新奇性,主要表现为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报道,以及通过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异常、耸人听闻的现象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暴力的产生来源于对后者的过分热衷。如在关于凶杀案和案的报道中,公众常常对于凶手的的心理(往往是不同于常人的)感兴趣(比如凶手在施暴前和施暴中都在想些什么),媒体则千方百计的想从对凶手的采访中或知情人的口中窥探一二。2011年11月发生的“深圳联防队员入室案”中,面对已经备受煎熬的杨武,记者反复问及“面对妻子被,作为丈夫身处现场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类似问题,而“我是世上最窝囊的丈夫”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逼问中得到的答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指出“‘社会需要’并非仅仅为‘社会阅读的需要’,而更侧重于‘社会利益的需要’”。媒体暴力中一味的去迎合受众的“口味”导致了对于新闻价值的异化。

(四)刻板社会形象的呈现是媒体暴力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异化

客观性要求媒体在事件报道中,以超脱情感的重力观点表述事实,秉承公正和平衡的原则,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电影《搜索》中媒体对于“让座事件”中主人公叶蓝秋的描述路线为“漂亮时尚的女人——公司老板的秘书——公司老板的小三”,而整个公共事件的报道方向最终也演变为对于“小三”的鞭挞,事情的结局却出乎大家的预料。在整个报道中,媒体始终没有给当事人发言的机会。现实社会中“官二代”、“富二代”、“宝马男”、“大学生”等等社会形象的刻板呈现,已成为我们急需警惕的媒体暴力现象。网络时代,面临汹涌的网络舆论,媒体更应该坚持专业的报道理念,警惕互联网塑造的刻板印象,为受众呈现社会的整体真实。

三、新闻价值再判断

对于“新闻价值”,媒体人都不陌生,主要指的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针对媒体暴力中所呈现的新闻价值异化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新闻价值观。在进行新闻选择和报道时,兼顾其社会效益和媒体利益。

(一)合理满足、正确引导受众的使用价值

传、受双方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在新闻报道中,传受双方分别对应的是媒体和受众。在我国,媒体从业人员发出某条新闻,第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包括直接需求,如天气预报,还有就是自我的兴趣,由于新奇对想要了解事件的愿望。受众使用价值的满足是媒体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前提,所以在市场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多数媒体追求的目标。哈贝马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传播媒体商业化、标准化,很多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往往倾向于“低水平的满足”。

在深圳“联防队员入室事件”报道中,尽管舆论充斥着对媒体暴力的谴责,但在环球网“第一话题”栏目以“暴力事件,媒体该不该报道细节”为题发起的在线投票中,不到一周的事件,参与投票的29855名网友中,有24028位网友(约占总人数的80%)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媒体有责任将事件公布出来。正如一位网友描述他自己一方面斥责媒体的冷漠无情,一方面又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更加刺激的画面。这正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表述的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也是基数最多的。但作为媒体,除了报道信息,还担负着“教育”、“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在满足受众使用价值的同时,应从更高层次引导受众的需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坚持正确的利益取舍。“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媒体必须用新闻这一产品获取交换价值

为了获取更高的“交换价值”,“可售性”成了众多新闻追求的目标,在传媒消费主义的引导下,如何将新闻事件中刺激“销售”的卖点最大化的挖掘出来成了许多媒体从业人员热衷的行为。在关于“福建南平杀童案”的报道中,媒体以《郑民生:走上55秒杀戮之路》、《南平杀童案:死刑之后,大家都解脱了》等为题对杀人凶手郑民生的个人经历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甚至有些杂志以郑民生作为杂志封面。“煽情主义”式的报道更多的是以一些刺激人们眼球和感官,情绪发泄为手段来获取“眼球经济”。“深圳联防队员入室案”中对于受害者一次次的逼视对他们造成的是二次伤害。这样的报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失去的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对于中国媒体的双重属性的描述中,始终坚持的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利益。合理的利益取舍才能有助于消除媒体暴力现象。

新媒体的价值篇(8)

近年来,选秀节目的盛行,使得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摒弃了通过踏实与勤奋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传统途径,转而梦想利用媒体的力量“一夜成名”。通过网络媒体迅速蹿红的小胖、芙蓉姐姐、蔷薇老妈等,更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媒体的威力与成功的轻而易举――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无论美或丑,年轻与否,只要够“出位”,有个性,哪怕是一个眼神,只要与众不同就能制造新闻,就会引起社会关注,就能获得成功。

在受众需求、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媒体生存压力三者的共谋下,媒体极力迎合受众的价值观,有意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新鲜、奇特与趣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有意的放大”渐渐异化为抛弃社会影响,醉心于追逐突破常态、违背常理、挑战常识、反叛常规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求知兴趣。同时,在传播这类信息时,媒体缺乏必要的倾向和立场,对受众引导的缺失,不仅导致了社会影响的失控,更导致了这类奇闻怪事、丑闻丑态在媒体上长期现形的“合法化”与“正常化”。

奇闻怪事与媒体“联姻”带来的危害

奇闻怪事、丑闻丑态在媒体上频频露面,从表面上看,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媒介的传播面,也使一部分人获得了知名度。但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任何一方,无异于饮鸩止渴。

首先,不讲究社会影响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通过媒体传播后,也许能给受众带来片刻的消遣,但它所带来的主导效果却是消极的、不利的。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文明程度的加深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其次,媒体为了商业利益与奇闻怪事、丑闻丑态“牵手”,不仅会降低媒体的格调,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穿行在肤浅与低俗中,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扭曲、异化,削弱或丧失对事物的清醒审视、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同时对党性原则、喉舌作用坚守的溃败,也使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第三,对于想借助“假丑恶”出名的新闻制造者而言,这种“成功”与其说是捷径,毋宁说更像是南柯一梦,不但会误导青年一代,还会恶化社会风气。

面对“假丑恶”新闻的对策

第一,作为的大众媒体,应将传播优良、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首要职责,面对生存压力,媒体应做的是在恪守媒体责任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社会效果和商业利益的双赢。

第二,媒体在选择、策划、编辑新闻时,既要注重考虑新闻可能产生的主效果和副效果,也不能忽视新闻可能产生的效果的性质。应选择主、副效果都属于正面效果的新闻。对于主效果是正面效果,副效果是负面效果的新闻,应具体分析,如果负面效果是有限的,且容易消除,也可以考虑选用;对于含有不易消除的负面效果的新闻,应慎重选择。而对于主、副效果均为负面效果,以及主效果是负面效果,副效果是正面影响的新闻,媒体应不予选择。同时,媒体应兼顾新闻可能产生的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片面注重显性效果,而一味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将不利于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

第三,注意报道的平衡和适应性。媒体应平等看待新闻价值的种种要素,对新闻事实中的接近性、及时性、重要性等的深度挖掘,同样能博得受众的青睐,不宜单在新鲜、趣味上下工夫。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平衡重视,有助于媒体报道面的拓宽和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发展。

第四,在无法避免这类新闻时,媒体应注意社会效果,防止描述消极的东西。反面的、有害的、不健康的东西是一种客观存在,媒体不反映它是不可能,但反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批判它们,让受众憎恶、鄙视这些东西,而不是相反。②

第五,健全网络技术和立法,规范网络媒体的传播行为,净化网络生态。只有尽快通过相关的技术和法律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才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纯净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良性发展。

注释:

新媒体的价值篇(9)

比如电视媒体。首先它是一个大众媒体,它没有明显的特定受众群体,传播面广,受众面大;其次它是时间媒体,即以晚上收看为主,强调黄金时间的时段价值;再次它是品牌媒体,因为它的广告时段较短,成本较大,所以更多的是以品牌形象传播为主要市场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重新审视电视媒体未来的市场价值,将发现其核心会更多地聚焦在品牌上,承担告知品牌信息、提升品牌形象、树立品牌地位、强化品牌信心的重任。它的传播目标不仅仅是给社会看,给消费者看,更重要的是给行业看,特别是给经销商看。例如,在2008年11月18日,江苏太阳雨新能源集团在新能源产业首家以1.028亿竞得2009年央视《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两大优质黄金资源广告权。为什么要在央视这个制高点上发声,其目的就是要彰显企业抱负,凸显品牌行业地位,提振经销商信心,强化合作伙伴凝聚力。

品牌媒体的特点是:1.传播覆盖广泛,主要以全国性媒体为主。2.具有相当的品牌高度,能够对企业品牌有一定的衬托效应。3.媒体的广告单位时间和空间的容量较小,不适合刊载大量的推广信息。4.瞬间媒体,不适合大容量的内容收看。

在品牌媒体中,电视是主角媒体,特别是在全国性品牌推广中,以央视+重点卫视(以节目为导向)为全国主打,以网络视频为人群补充,以户外大牌做区域强化,以报纸媒体做城市深植。

品牌媒体的职责分工:1.CCTV:全国性传播,衬托品牌高度。2.重点卫视:借助优质节目实现全国性传播,加大品牌曝光率,提升知名度。3.网络视频:扩展覆盖18-35岁的人群。4.户外大牌:补充覆盖区域性的户外人群。5.地方报纸:为区域销售提供一定的品牌支持。

品牌媒体的职责是:品牌告知与品牌吸引。首先完成品牌告知,形成品牌的知名度。其次将受众吸引到网络上,或参与到网络活动的互动中来,进而实现品牌的美誉度。可根据品牌特点,企业实力、媒介预算等因素,或单选电视媒体,或组成不同的媒体组合。

再说广播媒体。私家车的普及为广播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广播已经不再是大众媒体,而是一种车载媒体,或者说一种特殊渠道的媒体——专门针对驾车者和乘车者;可以独享车厢这个封闭而无干扰的环境;听众的内容忠诚度很高;听众的社会化程度较高,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广播可以成为其他媒体的大堂“门童”。

正因为如此,在新生代与《广告主》共同的《2013·中国品牌传播趋势报告》中,2012年广告主对广播广告效果的评价是——很满意:9%;比较满意:21%;满意:70%。评价非常之高。

新媒体的价值篇(10)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着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杭州:1995年第167页

上一篇: 快速思考的方法 下一篇: 网络沟通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