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56

亲子活动调研

亲子活动调研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家庭体育的价值是不仅仅丰富与补充了全民健身体育,其同时也是家庭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证明有效的进行家庭亲子体育活动游戏也是提高孩子与家长间感情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进行亲子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增进亲子感情,培养孩子对身体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以实现身心的活动形式健康共同发展为目的,利用相应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加以实现,其也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在3~6岁的幼儿家庭中,其亲子体育活动主要是以体育游戏方式实现的。我们所说的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是指以家庭空间为活动场所,以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完成的体育游戏活动。在亲子体育游戏的认识上,刘焱认为“学前期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一致性的对应关系。”①尹芳认为“亲子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②,但是,母顺碧却认为“目前我国亲子体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以经验为主,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少。”③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余杭区城镇街道幼儿园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现状调查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其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幼儿园和家长间的合作办学,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进行亲子体育活动。

二、亲子游戏概念界定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生活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联系或训练。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笔者认为幼儿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对于亲子游戏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理解和界定,汝小美认为“亲子游戏是一种对儿童和成人都有益的相互的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是诸多游戏中的一种,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陈帼眉、舒心等认为“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情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李生认为“亲子游戏是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特殊活动,它通过父母亲昵地与孩子接触,让孩子主宰活动的进程,使孩子感到有趣、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展身心。”以上关于亲予游戏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是家庭内成员之间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

本研究中的家庭亲子体育游戏基于以上的理解,将其界定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以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质健康)、时间(活动连续不少于10min)、活动形式(走、跑、跳、掷、爬等)、人员(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地点(家中或户外),以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余杭区乔司街道下属幼儿园,其中包括中心幼儿园、南街分园、冯金分园、胜稼分园、三角幼儿园,良福幼儿园、永西幼儿园、大井幼儿园共8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以本研究的题目进行模糊检索,共检测到2篇,分别是王凯珍、周志雄、任弘、桑凤英、刘秀梅、王利红等共同研究与撰写的发表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上的《影响3~6岁幼儿家庭体育活动行为和活动量的因素及路径分析》一文和王凯珍、周志雄、桑凤英、刘秀梅、李琳共同研究撰写的发表在《体育学刊》上的《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现状》一文。笔者下载并对其进行了研读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参考。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乔司街道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幼儿的家庭成员、出生年份、学历、工作类型、住房面积、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的认识与游戏存在的问题等。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7软件对所有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1.家长性别、出生及学历等调查

亲子活动调研篇(2)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56-03

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亲子体育活动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以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3~6岁幼儿家庭中,亲子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游戏方式为主。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是指为了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促进家庭和睦发展,以父母和亲子为活动主体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

学前期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一致性的对应关系。亲子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亲子体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以经验为主,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为此,本研究的体育活动游戏是指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质健康)、时间(活动连续不少于10 min)、活动形式(走、跑、跳、掷、爬等)、人员(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地点(家中或户外)等条件,而不包括其它智力或生活性游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为家庭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

设计了《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家庭成员、家庭住房面积、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的认识及家庭亲子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等。问卷编写完成后,请30位幼儿家长进行了试验性填写,填写后征询其对问卷的意见,并请5名专家对问卷的设计和内容进行了审议。根据专家审议和试填人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后编写成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形式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和封闭式3种类型。

2)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5名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检查:3位专家很满意,2位专家比较满意。因此,本研究调查问卷设计和内容效度基本上是有效的。

本课题研究采用重测信度的方法估计调查问卷的信度,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相隔时间为4周。从第一次被测者中抽取46名幼儿家长再次填写问卷,然后将两次填写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根据学者Gay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信度系数若在0.85以上,表示测验和量表的信度颇佳。本研究中幼儿家长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因此本课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抽样。

本课题采用非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社会学随机抽样经验确定样本数范围的要求确定问卷调查抽样人数,从北京市抽取16所一级一类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8份。

1.2 数理统计

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频数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法分析不同性别幼儿选择游戏类型的差异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幼儿家长基本信息

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幼儿的父母各占24.3%和75.7%。从学历结构来看,幼儿家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3%,这表明大部分幼儿家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这可能与本研究抽样所选取的一级一类幼儿园等级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北京市现有一级一类幼儿园281所。由于一级一类幼儿园不仅在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学费上也比较高,在此类幼儿园上学的幼儿家庭一般具备较好经济条件。

2.2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空间特征

幼儿亲子体育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社区、郊外自然环境等)和家庭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是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比较多的地点。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颁布施行,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为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健身器材主要以成人为主,很少摆设幼儿或儿童体育健身的器材。

在家庭环境中,主要在客厅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所占比例为71.2%,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住房客厅面积(平均为27.44m)相对较大有一定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体育游戏的开展。

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活动的内容与环境(空间密度、空间安排等)之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活动量(每周游戏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与家庭客厅面积显著相关(1=-0.503,P=0.006)。

2.3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时间

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量包括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时间两个变量。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频率为每周2.61次,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36.27min。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

2.4 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

在3~6岁幼儿家庭中,游戏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游戏和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样式,这些主要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冲突、快乐和困惑、期望和愿望。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类家庭幼儿游戏中,以积木、沙子等进行建筑构造的结构游戏,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的体育游戏,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智力游戏所占的比例都高于60%,父母与孩子分别扮演不同游戏的角色、根据故事和童话中情节进行的表演游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音乐游戏约占1/3。

从幼儿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幼儿体育游戏应当包括跑爬、跳跃、投掷、平衡、耐力、灵敏协调等几大类,以全面发展幼儿相应的运动素质和机能水平。虽然亲子体育游戏在家庭游戏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相对比较单调。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主要有球类游戏、追逐跑类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类游戏等。其中,以球类游戏和追逐跑类游戏为主,不利于幼儿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可能与体育游戏场地、器材和缺乏科学指导等因素有关。

2.5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指导方式

亲子体育游戏始终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会使孩子在游戏时心情更轻松、更

投入,获得更多的快乐。在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中,家长既是游戏的组织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是孩子游戏的伙伴。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体育亲子游戏活动中,主要是以孩子为主导和与亲子共同商量两种方式为主,占73.9%。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在3~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幼儿应是体育游戏活动的主体,家长是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决定的。一些研究指出,游戏组织和指导能力也是父母应具备的良好个性特征,父母的游戏性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条件。幼儿父母游戏性水平也影响幼儿的游戏性和创造性发展,因为与游戏具有较高相关的创造性的表现和发展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幼儿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及成年人的理解与支持。

2.6 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

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认识的正确与否,往往影响着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3~6岁幼儿家长绝大部分都能认识到亲子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体质发育、智力和社会适应性等的促进作用。

然而,幼儿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只是为他们参与体育游戏奠定思想意识的基础,而不能成为他们体育活动行为的必然动力,因为影响开展亲子体育游戏的因素主要是由家长和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内部需要和开展体育游戏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内部需要主要指影响家长体育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意识、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心理障碍等)和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生理需要、生理障碍和生理特征等)。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促使体育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环境(亲子体育游戏的知识、场地、器材、时间等)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家庭环境等)。

根据对幼儿家长的调查结果,他们认为家庭亲子本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工作忙或家务忙没有时间、家庭居住面积小、体育游戏项目少、社区缺乏体育活动场地等。其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工作忙或家务忙而没有时间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9%和56.8%,这二者都是影响他们体育行为的行勾环境。

由于家长在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知识方面的缺乏,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体育游戏方面能得到科学的指导。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幼儿家长希望得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指导,希望得到幼儿园老师、幼教专门机构人员、体育教育专家指导的比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家长希望得到体育教育专家的比例只有13.1%,这反映出幼儿家长对体育教育专家认可程度较低,可能与幼儿家长对体育学科专业缺乏认识有关系。

3 结论

1)北京市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地点主要在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

2)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每周2-3次,平均每次时间为36.27min。

亲子活动调研篇(3)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54-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亲子园在我国各大城市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亲子园为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有利资源和有效场所,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亲子园作为开展亲子教育的有效场所,是协调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家长在亲子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的亲子教育研究,主要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亲子教育的效果,而对亲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于家长角色问题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反映亲子教育的特点,了解亲子园的教育效果,从而提升亲子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与四川省三所亲子园,分别为公办园的园中园、连锁亲子园和私立亲子园。以婴幼儿(0岁~3岁)的带养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婴幼儿的父母、祖辈和保姆。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了解婴幼儿的家庭情况以及婴幼儿与家长在亲子园的基本信息;二是以多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权利及义务的认识;三是采用单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角色的主观认识;四是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请家长对家长角色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此外,还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并观察家长在亲子园中的角色行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亲子园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1 家长的亲子教育动机偏向功利性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93.4%的家长认为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这说明婴幼儿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希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有56.7%的家长认为只有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反映出家长倾向于将孩子的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现在的高投资是为了将来的高回报。另外,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比较看重亲子园的强化技能训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将亲子园看作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提升的跳板以及获得高收益的投资途径。我们知道,亲子教育应该是在亲子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指导,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从而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而家长却将目光集中在短期利益上,忽视了亲子教育的初衷,这种功利性的偏差势必妨碍亲子教育效果和幼儿的成长。

2 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度偏低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是亲子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调查显示,有74.3%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重要性,65.7%的家长认为自身在活动中的参与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家长认为:“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孩子做事情就没有方向”“老师的专业指导可以为我们解惑,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说明,家长已经认识到自身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参与的意愿也很强烈。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仅有37.1%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参与到亲子活动中,还有62.9%的家长则游离于活动之外,只是保证孩子安全或者与其他家长聊天,在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并不明显。亲子教育是以引导家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教育效果达成的根本保证。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的游离行为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氛围,而且也不利于其自身获得亲子教育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影响亲子教育的有效性。

3 亲师关系中家长自主性缺乏

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家园联系,亲子园中的亲师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家长的自主性发挥有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在与教师的关系的上,有72.8%的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合作关系,共同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在课后询问教师的积极性较高,表现出参与合作的意愿,但家长询问的内容多是围绕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是针对当天教育活动或是如何在家庭中延伸亲子教育。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从未对亲子园提过建议,65.7%的家长对课程的设置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仅有少部分家长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意愿。由此可见,家长虽然对亲子教育活动态度都很积极,但常常将亲子教育等同于养育看待,这种观念上的错位使得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细节的积极关注和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忽视。他们对真正涉及亲子教育核心的课程设置参与度很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自我意识。

(二)家长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 功利性宣传强化了家长的错误观念

据调查,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可度高达90%,但这种认可度是建立在对功利性目的满足基础上的,而非出于对亲子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家长本着“三岁看老”“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功利性目的将孩子送到亲子园,常常将成长中的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足或刻意逃避。亲子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亲子教育理念进行宣传的过程,只有理念得以贯彻,家长才可能全面配合,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教育目的才能最终实现。然而,现实中亲子园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课程和幼儿身上,忽略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的责任,有时甚至被家长同化。

2 陪同家长更换频繁,难以深度参与

亲子教育课程通常需要家长全程陪同,而课程时间又多安排在父母的工作日,因此,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来替班陪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亲子园中陪同家长流动性较大的情形。家长的频繁更换一方面破坏了亲子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替班的祖辈与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亲子教育的效果。通过访谈可以发现,祖辈希望孩子在活动中样样优先优秀,不落后于其他孩子,还会包办或代劳孩子的事情;而父母则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两辈家长之间理念与水平的不同,直接导致参与的方式与深度也不同。另外,由于陪同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还造成了课程衔接断裂,亲子教育理念无法彻底贯穿,幼儿在亲子园学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落实到家庭的日常教育中。

3 课程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亲子课程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以及社会行为五个方面进行训练。为了便于课程的实施,多数亲子园的课程会将音乐、数学、绘画、手工、语言、体育等五个方面的训练整合在一起。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单一的课程模式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致使家长仅将参与亲子课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亲子园在课程开发上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影响了家长主动参与的力度。另外,有的亲子园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使得教师在与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方面缺乏精力。因此,亲子教育机构虽然需要盈利,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建议

对于家长角色定位中的存在问题,从亲子园的角度出发,应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理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激励家长的参与,并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一)注重理念宣传,融入教学活动

亲子园应以家长与孩子的组合为单位,通过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亲子联欢会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直观体会科学亲子教育的观念和特点。在活动材料的选择方面,亲子园应选择区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等机构的材料,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材料和活动。另外,在家长产生疑惑时,教师需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在为家长解疑的过程中宣传亲子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家园沟通,促进家长参与

亲子园应把家长看作相互学习的对象,及时了解家长对亲子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和需求情况。考虑到家长流动的问题,亲子园可建议家长指定一名主要照顾者,并请替班家长将当天所学内容积极与主要照顾者进行沟通、交流。

(三)提供信息平台,建立家园对话

亲子活动调研篇(4)

2、开发园本课程资源的需要。提出《“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课题是贯彻落实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深化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园进行了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为使课程更具幼儿园特色,我们根据《纲要》中指出的“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1) “生活即教育”:园本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生活化,亲亲大自然特色活动的开展将根据“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而实行的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幼儿活动的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它还包括幼儿园内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课题的开展主要是将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有选择的整合幼儿园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将其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活动的现场,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将教育生活化,将生活教育化,使大自然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2)“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不要只研究自己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教师备课不能仅备“教法”,还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亲亲大自然”教育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以人为本,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大自然这个活的背景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2、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向外扩散,编制主题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副主题或由副主题分化出来的下一级主题都可以成为儿童探究活动的学习主题。方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儿童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园本课程: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中挖掘教育因素。

“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是幼儿对自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亲和自然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方法上的“亲亲”,其含义是进入现场和情境,让孩子在自然中自主探索,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并结合新《纲要》、《指南》中“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来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园内外自然资源的教育因素,并创设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情境,从而把自然环境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使幼儿在大自然广阔的怀抱中愉快地成长,和谐地发展的课程。

四、研究目标

1、幼儿园构建“亲亲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目的:接近大自然、让幼儿喜爱自然的环境是一种智能。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幼儿,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培养幼儿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需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让他们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在“亲亲大自然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不同年龄段幼儿“亲亲大自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建构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增强课程资源创新开发意识,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发展,并从中得到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对象:全体幼儿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但主要采用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等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

2、案例研究法:案例就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和感悟,就是案例研究,又称为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叙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研究性四个特点。

3、经验筛选法:对研究的过程与效益,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概括、揭示经验的实质和规律。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1)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教育理论。

(2)组织分析探讨,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关动态和情报资料,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1)调查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实施调查研究:进行幼儿园开展“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的资源调查,幼儿园组织实施“亲亲大自然”活动的现状调查。

(2)实践探索。在调查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实施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收集、分析、筛选有关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炼和整理出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召开中期评估会。

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筛选等方法着力于反映教师经过学习与探索,所获得的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心得,包括对有关的理论知识背景的分析、课程的整体框架、管理,以及课程中的环境、教师指导等诸多方面,展现幼儿不断发展的过程。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亲子活动调研篇(5)

1.引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和成长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其对幼儿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3-8岁是获得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有关,其中家长阅读态度、家长阅读行为、亲子阅读策略和频率与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相关(李晶晶,2010)。然而,在这个充满压力及信息化的时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双薪家庭,父母每天要面对的是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工作,同时还要抽出时间照顾幼儿。此外,电视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手机、电脑和ipad成为了日常用品,这对亲子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关于城市家庭早期亲子阅读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的总体开展现状处于一般水平,大、中、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幼儿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效果要优于小型城市幼儿家庭,其它类型城市之间无显著差异(陶翠萍,2013)。

国内有关亲子阅读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逐渐增多,许多研究对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亲子阅读的现状、影响因素、指导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以往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进行整理,目的是厘清目前我国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2.亲子阅读的定义和形式

亲子阅读,也叫亲子共读或亲子分享阅读,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的阅读活动。朱从梅和周兢(2006)将亲子阅读定义为母亲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个别化的阅读活动。伍新春和郭卉菁(2004)认为亲子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与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关于亲子阅读的形式,朱从梅和周兢(2006)依据母亲对幼儿的反应是否敏感,阅读中是否有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程度,将亲子阅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平行式的亲子阅读、偏离式的亲子阅读和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其中,平行式的亲子阅读是指阅读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基本不谈论或很少谈论书中的内容,即父母主要是朗读书中的故事而整个过程缺乏交流。偏离式亲子阅读主要包括无视或忽略书中的文字作用,误读画面的内容,过度注意细枝末节,随意或过度的无意联想,表面上是围绕书中故事进行交流,实际上已经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等情况。而合作式亲子阅读是指父母与孩子围绕书中的故事进行有效交流的阅读形式。

3.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过整理已有的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言语能力。幼儿的言语发展本来就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而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与幼儿围绕图书进行互动,无疑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已有研究发现,亲子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有利于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和提高其口语表述能力(樊俊杰, 2014)。吴燕(2014)的研究同样显示,互动式分享阅读能够有效提高4-6岁幼儿的叙事能力。

(2)幼儿的阅读能力。亲子阅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张晓怡, 2008; 朱从梅 & 周兢, 2006;)。

(3)幼儿的心理健康。亲子阅读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由此可见,亲子阅读有利于增进亲子之间关系。有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满足幼儿的依恋心理,这有助于幼儿发展出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郭静静,2012)。

4.亲子阅读在早期阅读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亲子阅读对于幼儿的影响是积极的,并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然而研究者发现,关于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应用主要开展于家庭、幼儿园和儿童图书馆。其中朱红梅(2011)在研究中指出,幼儿园通过创建图书阅览室而指导亲子阅读活动的进行,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同时教导家长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创造亲子阅读经验的交流活动,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观念。此外,许多地方的少儿图书馆也开始不断重视亲子阅读的发展,为亲子阅读提供温馨的环境和相关的指导,并还开展丰富的亲子阅读活动,例如:亲子读书会、亲子讲座等(曹桂平, 2014; 石静, 2008; 赵玉芳, 2008)。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亲子阅读得到了很多家长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只是亲子阅读更多的应用于正常幼儿的早期发展,而较少针对于语言发展迟缓或其他幼儿。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说明。

5.目前我国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亲子阅读存在共同的问题。研究者经过归纳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 关于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大部分家长不能科学的认知亲子阅读的价值所在,认为亲子阅读仅仅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和获得知识,并且以家长为主导,并不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和情感互动(王颖, 2009; 单冬雪, 2014; 杨雯B, 2014)。王颖(2009)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主要在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对于亲子阅读在情感发展和言语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够。

(2) 关于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家长缺乏指导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而较少围绕读物进行交流和分享(赵倩 & 徐婕, 2014)。单冬雪(2014)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通过亲子阅读实现对孩子进行说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引导孩子阅读与教导式阅读的差异。此外,王颖(2009)的调查发现,较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摸索和经验来指导幼儿阅读,其次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学习指导策略,再次是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而在亲子阅读的互动中,家长普遍能够注意讲述和提问的技巧,会使用生动的语调,模仿故事中的行为或寻找机会表演和鼓励孩子,但缺少创造性的延伸,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等。

(3)其它问题。较多关于亲子阅读现状的研究表示,亲子阅读的过程,其效果和频率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幼儿的兴趣和特质,父母的教育程度,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环境等(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陶翠萍, 2013)。

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更多的焦点是放在了家长的身上,主要还是认为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认识和所采用的指导策略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其次是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及亲子阅读的环境氛围等。针对以上所述的几个问题,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包括建议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交流和分享,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更多的使用互动式阅读,此外,家长应该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开展亲子阅读(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章丽 & 陈丽莹, 2015)。

6.建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的整理,研究者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而较少针对亲子阅读开展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开展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干预研究,尤其是那些在言语发展上存在问题的幼儿。此外,关于目前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指导策略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参照国外已有的项目,同时依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及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幼儿家长使用的指导手册,这样有助于家长科学、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亲子阅读。

参考文献:

[1]曹桂平. (2014). 试论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 图书馆杂志, 33(7), 47-52.

[2]樊俊杰. (2014). 0―3 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研究现状述评. 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7), 89-92.

[3]郭静静. (2012). 浅谈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8(9), 58-59.

[4]季燕. (2012). 3~ 6 岁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调查.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1), 77-80.

[5]李晶晶. (2010). 5-6岁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其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6]单冬雪. (2014). 亲子阅读活动中的家长角色研究.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7]石静. (2008). 少儿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8), 110-112.

[8]陶翠萍. (2013). 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硕士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9]王颖. (2009). 吉林市幼儿家庭亲子共读现状调查.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10]伍新春, 郭卉菁. (2004). 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导刊,2004,(01):56-59.

[11]吴燕. (2014). 互动式分享阅读对 4-6岁幼儿阅读兴趣, 叙事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12]杨雯B. (2014). 早期亲子阅读家长指导行为研究. 硕士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

[13]张晓怡. (2008). 不同亲子阅读策略对 3-6 岁儿童图画书阅读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亲子活动调研篇(6)

生活教育理论的开放性、持续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精神,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将教育寓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小班幼儿基本动作水平较低,球类游戏活动以推、抛、踢等单调的运动方式进行。但是有了家长的帮助,就可以设计更多有趣新奇的球类游戏活动,不但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萌发幼儿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国外研究者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游戏性越高,在亲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和游戏刺激越积极,儿童对父母的反应及游戏行为就会越积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5年9月,笔者向振华幼儿园小三班的全体家长发送了一张关于家长是否接触过球或者球类游戏、与孩子在家中是否有开展过球类游戏、开展过哪些球类游戏、幼儿情绪表现如何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参与回复调查的家长有31人,总计收到有效问卷22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父母参与的操作性定义,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家中对孩子的监控和指导。另一种是学校的父母参与。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还未开展过家长参与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活动,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家庭球类游戏的活动情况,进行课题研究与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如下特点:

(一)家长在家中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

1.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是否开展与家长年龄有关。根据2015年9月振华幼儿园小三班入学申请书资料中家长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年轻的父母由于其年龄特点,充满活力与干劲,参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的频率极高,而年长的父母则不愿浪费精力在这种运动体能消耗巨大的活动上。国外研究者也表明:父母的年龄与亲子体育游戏的发生频率呈负相关,即父母的年龄越大,其与儿童开展的体育游戏越少。

2.父母参与球类游戏的普遍度不高,母亲比父亲更重视参与幼儿球类游戏。父母亲子球类游戏开展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只有55.2%的父母经常与孩子开展球类游戏,9.1%的父母从未玩过关于球的游戏。其中,31.8%的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17.1%的父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日的亲子活动中,母亲往往比父亲更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3.父母对球类活动的选择具有倾向性。男性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都优于女性。因此,父亲倾向于选择剧烈的、与球有亲密接触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但母亲不喜欢带有竞技性的球类游戏,她们的活动量一般也比较小,她们更多的是选择灵活地轻盈地球类游戏,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4.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十分枯燥。调查显示,父母对球类游戏知识极度缺乏,只是与幼儿单纯地拍球、踢球、滚球、投球等。对“您知道的亲子球类游戏有多少”一问,完全不知道的有3人,有36人只能讲出1~5个(包括5个),只有5人能讲出5个以上。父母与孩子间的球类游戏不具备目的性,只是亲子间自娱自乐的一种行为。

喜欢玩球是孩子天性,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在调查过程中,蒋润丘小朋友的妈妈曾提到孩子很少玩球。以前曾把球放在两个人之间滚来滚去,刚开始接触时表现得很兴奋,但一会儿就玩腻了。可见,这种单纯地滚球,形式过于简单且枯燥,幼儿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因此,运动中是否产生愉悦、是否获得成功,将决定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在家中开展球类活动的状况

1.大部分幼儿对“球”兴趣浓厚。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玩过球,并且喜欢球。玩球时的情绪都呈现出兴奋的状态。调查发现孩子在家中玩球时情绪表现兴奋男孩是13人,女孩是4人,而无趣的男孩只有2人,而女孩则占到4人。只有少数孩子表现出无趣的情绪反应。其一,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的关系,平时很少与幼儿进行亲子间的游戏,即使有也更侧重于对幼儿学习或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对体育游戏都不感兴趣。其二,上面“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也提到过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具有单一性。正是这种游戏形式的简单、枯燥,导致幼儿玩球兴致不高、情绪倦怠。

2.幼儿对球类的选择反映其性别差异

谈到球类,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体育运动中的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球”,诸如气球,毛线球、塑料球、泡沫球等。

根据表4显示:男孩更喜欢体育中的球类,尤其是剧烈运动的球类游戏,他们喜欢竞争,愿意接受挑战,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例如,张明皓小朋友,爸爸妈妈都陪他玩过篮球、足球。其主要活动方式是传递球和投球。又如徐梓翰小朋友会经常和妈妈一起拍拍蓝球,打弹珠。篮球、足球、弹珠这些球都是具有攻击性的球类,可以反映出男孩在运动能力方面的爆发力、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

相比较而言,女孩较喜欢非剧烈运动的球类。其中,汪紫晗妈妈提到,孩子曾玩过塑料沙滩球,小排球,玩具球类,还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这说明女孩更容易被具体形象的物品吸引。

亲子活动调研篇(7)

摘要: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城市生活学习中,由于建立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不确定,家庭亲子依恋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昆明市两所中学(初中阶段)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一般儿童在亲子依恋总体及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隔代教育”、教育整合的缺失、个体差异等。针对差异性,提出寻求切实可行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07-04

一、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一)概念定义

1.流动儿童

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其结果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该群体中的初中生[1]城市一般儿童指6~14周岁(或7~15周岁),自出生便在本市生活、学习,其属于本市户籍的儿童[2]。

2.亲子依恋

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狭义的依恋是指儿童与第一照看人的情感联结,并且不仅有对象上的限制也有时间上的限制,它一般指儿童早期所发生的依恋。广义的依恋从对象上包括成人、恋人、配偶、同伴等依恋(横向);从时间上来说它可以包括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等人的所有发展阶段(纵向)。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依恋,它们共同的特质就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感到安全愉悦,而在面临分离时则会产生分离焦虑[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鲍尔比为代表的学者创建了亲子依恋的理论框架;二是以爱因斯沃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整合等方面的发展[4]。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在我国始于瞿玥涵等人于2011年6月发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为例》。文章发现,流动儿童家长经常忙于生计,与流动儿童交流沟通的时间很少,并且很多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子女时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又处在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寻求独立的叛逆时期,对父母的认同逐渐出现分化,导致亲子冲突不断,难以保持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而流动儿童数量的逐渐壮大,也使得这一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针对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去研究其亲子依恋,对关注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流动儿童家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对象的选取

根据本研究对流动儿童的定义,在昆明市选取两所初中,一所是XXX民办中学,60%的生源没有流入地户口,另一所是昆明市一所公立学校,其生源90%左右持有本地居民户口。各发放问卷150份,每个年级50份,共计发放300份,回收287份,剔除无效问卷,本研究可用问卷279份。根据是否从农村转学到城市、离开出生地的时间是否是半年及半年以上、是否是农村户口的标准来筛选是城市一般儿童还是流动儿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选用我国学者包克冰改编的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依恋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样本团体施测,使用工具是依恋问卷(IPPA)。

(三)数据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以不同的对象为自变量,父亲依恋、母亲依恋总体以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考察被试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总体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根据调查对象,把被试分为两组:流动儿童和城市一般儿童,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流动儿童的父亲依恋及母亲依恋总体均值均低于城市一般儿童,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亲子依恋的各维度上,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父亲疏离、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疏离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父亲疏离、母亲疏离上呈现出负值。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是流动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出现了所谓的“隔代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流动性很大,因此很多流动儿童早期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亲戚生活,在来到城市以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所谓的“隔代教育”。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而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照顾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能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中大约有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很大,一些年纪较大的祖辈出现眼花耳背的现象,更是加大了祖孙辈沟通的障碍。流动儿童早期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式,而通过内部工作模式这个系统,过去的教养经验将影响儿童对将来人际关系行为的解释和理解。亲子依恋温暖、反应及时和稳定,促使了安全依恋的发展,拒绝以及不连续的反应和可获得性则通过儿童对父母的回避或矛盾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5],流动儿童则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早期内部工作模式对父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导致流动儿童在初中阶段亲子依恋的得分低于城市一般儿童。

其二,是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缺乏整合。一些流动儿童的父母把子女丢给学校以后便不管不顾,子女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教师也难以与家长或者是监护人加强沟通协作,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大量各种不良信息的媒体报道,导致流动儿童早期缺乏足够的良性影响,出现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而这些不良的外界刺激逐渐内化成流动儿童的性格和态度,形成流动儿童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流动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态度。

其三,是流动儿童个体原因。当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以后,面临着一些适应问题。根据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是流动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重要表现[6],对于刚到城里生活和学习的流动儿童来说,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差,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不主动、积极,甚至出现了退缩、胆怯。他们在班级中很难建立自己的存在地位,在他们的眼中,城里人就是城里人,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群。他们自己虽在城市生活,却很难融入城市同学的圈子。在周皓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的调查中发现,在我国流动儿童中近1/3人感受压抑、与城市一般儿童很难找到共同语言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存在相对孤僻性以至于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而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又很难像城市一般儿童一样,能够从父母身上获得较多的反馈信息和充足的家庭心理支持,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家庭亲子依恋和城市一般儿童存在差异。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家庭方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和睦,尤其是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婚姻的稳定状况对亲子依恋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只有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够为亲子沟通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促进亲子依恋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流动儿童家长凡事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自由,倾听了解孩子,鼓励他们去独立思考等。在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上,流动儿童父母在语言上应该注意体现民主精神,多一些鼓励、赞赏,少一些训斥、惩罚。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良好信任和沟通的建立。

其次,流动儿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父母对于子女来说,就是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示范,父母示范得好,子女自然也能潜移默化学到好的习惯。在城市中生存,流动儿童父母势必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城市的一些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夫妻之间要学会相互体谅与包容,在精神上给予一些慰藉。凡事不能冲动,争吵和打架只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伤害。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亲子依恋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家庭传统伦理的教育

现在的家庭,很多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但是另一方面却不谈及自己如何善待老人,尤其是农民工,他们外出打工,父母留在老家,一年见面的时间也许只有短暂的几天,平日里很少有时间去孝敬老人,要想成为一个使子女尊敬的人,就一定先孝顺长辈,这样,在一个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样形成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模式将会更稳定和持久。

3.重视家庭心理环境的建设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性格、思想、感情、观念、信仰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它时刻存在于家庭生活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尤其当孩子处于青春期,特别需要尊重、信任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来说,父母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或者子女对父母的爱并不受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关键在于相互理解和尊重,流动儿童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子女教育目标的期望值,不要在学习上给以子女过多的压力。此外,父母应根据子女的实际年龄情况,对子女及时进行指导教育,疏导流动儿童的不良情绪,减少他们因环境和心理变化带来的矛盾。家庭和谐,家庭教育就容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子女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意义,孩子健康积极、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

4.运用恰当的方法与亲子沟通

首先,擅于抓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便容易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其次,关注孩子的感受并与其交流,父母应该多关注子女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子女的心理变化,最主要的是以一颗、平和的心去与子女交流,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子女的真实感受;再次,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流动儿童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情感的交流是第一位的,情感的融入能够使子女更加信任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心事倾诉给父母听,在子女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多关心,尽量与子女沟通,使子女的心理能够保持良好的状况,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程度。

(二)社区方面

社区作为流动儿童继学校和家庭以外第三重要的生活场所,对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环境良好、可以提供流动儿童学习、参与有意义娱乐活动的社区将对流动儿童良好亲子依恋的形成提供辅助帮助。社区建设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设立社区家庭亲子关系咨询服务

据笔者了解,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已经建立了儿童活动中心,专门针对流动儿童每天课余的时间和周末的时间去学习和参加活动。笔者认为,通过儿童活动中心这一平台,在校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流动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中心负责人安排固定的时间去为流动儿童家庭做咨询,使流动儿童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子女在城市中适应环境面临的困境,流动儿童处于青春期中会产生的一些问题,与子女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去设身处地考虑子女的感受。另外,流动儿童也可以参与其中,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认真倾听流动儿童的心声,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典型的个案追踪处理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在流动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成为了一个“调节剂”,对于一些家长和子女之间无法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第三人,势必有清醒的头脑和专业的态度,可以为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提供专业的意见。这样一来,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便有利于流动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

2.不断完善社区建设

保障流动儿童与城市一般儿童同等的活动参与权,对于社区建设中的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应免费向流动儿童开放,使流动儿童消除不公平感和歧视感;在城市社区中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一些文明素养活动,在社区宣传栏宣传一些文明新风、尊老爱幼、勤劳上进、讲究卫生等主题的宣传活动,使流动儿童家长和子女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利于流动儿童家庭良好家庭环境的形成。

(三)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使流动儿童能够真正在城里扎根上学;其次,发挥新闻媒体的力量,请企业家、爱心人士进行募捐,筹集的资金进行社区建设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

相信,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流动儿童家庭会有更充足的条件去建设精神世界,流动儿童的父母势必会对子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子女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家庭支持,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健康人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丹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蒋玲.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康莉.土家族中学生依恋、自尊特点及二者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4]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8(1):29-34.

[5]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7]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8]瞿玥涵,陈晓庆,孙俊岚,等.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39-41.

[9]符明弘,李鹏.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95.

[10]徐济达,何源.儿童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899-901.

亲子活动调研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1-03

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中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赵琳所做的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亲子阅读为个体后继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强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亲子阅读活动还让儿童获得了与人沟通的一系列经验,比如情感态度经验、行为经验、认知经验、社会文化经验等。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为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提供帮助,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加深亲子间的情感。

一、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借鉴季燕的《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的调查问卷,个别地方进行删减和调整,主要内容为幼儿的阅读现状、家长亲子阅读现状、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材料现状,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结果如下。

(一)幼儿阅读的现状

幼儿对阅读本身是有兴趣的,但自我阅读的能力还不具备,在阅读中需要和喜欢成人的陪伴。

(二)家长亲子阅读的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都乐意陪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家长肯定亲子阅读的作用,且认为对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和孩子阅读的方式主要是看、读、讲。大部分家长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比较科学,也有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单一,所以拓宽家长的亲子阅读的视野,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上表可见。

(三)亲子阅读的材料现状

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大部分家长经常按照幼儿的要求帮其买书,此外,就材料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您的孩子有多少本书?调查结果拥有图书最多的是100本以上,最少3本。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缺乏好的幼儿读物,家中读物的种类不多;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多采取灌输式进行阅读活动。既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来自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帮助,希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希望得到幼儿专家的科学指导。

二、组织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设计了适合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系列活动

活动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专家讲座。活动目的:帮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概念、作用、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方法。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主讲:宁谊幼教研究中心的老师。讲座: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主要内容:指导家长们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喜爱阅读,怎样挑选适合孩子的图书,怎样开展亲子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老师通过大量图文与实例,向家长们剖析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和特点,并告诉家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小小读书人。

活动2:我们一起购好书——亲子活动:逛逛书店。活动目的:家长幼儿共同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通过共同看书、选书,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新街口新华书店。

活动3:我们一起来读书——亲子阅读教学活动:你好!活动目的:观摩教师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学会亲子阅读。活动地点:幼儿园。

活动4:每天阅读十分钟——每日一读活动。活动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地点:幼儿园、家。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由老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午饭前)进行阅读活动。在家里由爸爸或妈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睡前)进行阅读活动。

活动5:强力亲友团的故事大王——故事大王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活动流程:(1)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参赛的故事或儿歌。(2)父母和幼儿共同商量好助赛口号和标牌。(3)确定好评委,进行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

(二)总结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首要的就是有趣味,让幼儿和家长愿意参加,整个过程要能给活动的双方都带来乐趣。如在故事大王比赛中,我们让每个参赛的幼儿家庭组成亲友团,准备好口号和宣传牌,当参赛幼儿上场后,自己的亲友团为自己呐喊口号,摇动宣传牌……幼儿在活动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父母在活动中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2.适切性原则:活动的组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选择亲子阅读的书籍时要考虑小班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的特点。应尽可能选择语言简单,字体偏大,插画丰富,贴近生活,故事性强,阅读舒适感强的图书等。

3.可选择性原则:幼儿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利用和发挥幼儿和家长现有的能力,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三)探索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可运用的方法

1.观摩学习式:在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什么是亲子阅读,通过教师的亲子阅读教学活动,让家长学习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直观地观摩和学习深受家长的喜爱。

2.随机点拨式:我们通过“爸爸妈妈来读书PK赛”这样的活动,让爸爸妈妈现场读书,一方面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及时了解家长在阅读中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以点带面式:在班级的群体中,家长亲子阅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能力强的家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走在活动的前列。如在“家有书童”征文活动中,我们邀请能力强的家长先写,并在班级的亲子墙上进行展示,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以点带面地做好了这项工作。

4.分享交流式:交流和分享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亲子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分享。如在好书漂流活动中,我们在好书漂流袋中,不仅提供了好书,还提供了另一本自制的书——《好书漂流记》,看完好书后,家长要在这本自制的书上留下自己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本书的好经验。

参考文献:

亲子活动调研篇(9)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亲子活动调研篇(10)

一、确立理念,家校共建

家庭是素质教育场所的第一选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2009年5月,学校承担了“永康市家校合作启动仪式”,在这个启动仪式上,学校展示了具有“家校合作”特色的班队活动,并作了家校合作专题报告。近年来,我校一直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环境,增强了教育合力。我校家长学校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组织,健全网络

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并建立了三级组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其职能是研究家长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家教实践中的问题,协调、组织与指导家长学校活动和谐有序地开展。校级家长委员会负责全校活动开展;年级家长委员会负责年级活动开展;班级家长委员会负责班级活动开展。活动坚持三个基本原则: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负责任。这样做规避了两项风险:收费和安全。

为了使家长学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依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家长会召开制度、研讨会制度、家长培训制度、表彰优秀家长制度、开展专题研究制度、家长学校考核制度、家长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开放日)制度等。

三、多育并举,创新模式

1.家校护鹰,持之以恒

家校护鹰是指学生上学期间,每天由老师、家长、保安共20人联合组成的护鹰队。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一个理念:“家长辛苦一天,孩子平安一年”。早上一小时,放学后一小时,一个学期100多天,全校每个班一个学期轮到2次,由热心的家长积极参与。并且所有执勤的人员都要进行签到,并对当天执勤的情况登记入册。

2009年开始,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酷暑,严寒冰冻,甚至下大雪,只要学校不放假,我们的家校护鹰服务队队员每天都会准时到位,严格执岗,毫无怨言,撑起了学校门口一把亮丽的安全绿伞。校园门口道路通畅了,师生安全得到了保障,家长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家校护鹰服务队”荣获永康市“优秀平安志愿者服务队”的称号,学校还获得了永康市“中小学生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浙江省“少年儿童平安在行动”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2.亲子活动,丰富多彩

2007年4月5日,学校大队部与李文华烈士的家属后人在烈士墓前举行了“缅怀先烈做跨世纪的小主人”主题亲子队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有学生、有家长,也有社会各界人士共上百人,在社会中反映良好,这是我校亲子队活动的首次有意义的尝试。在这之后,每个班级坚持每学期至少一次亲子活动,各类主题亲子活动的展开大大促进了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内容上也不断延伸,我们坚持开展七类活动:

科普类亲子活动(亲子科学养蚕活动、亲子消防演习等)

健身类亲子活动(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放风筝、亲子登山活动等)

道德情感类亲子活动(到福利院慰问、“今年我十岁了”主题亲子活动等)

休闲类亲子活动(万象花卉亲子游、烧烤、野炊等)

益智尚美类亲子活动(亲子摄影、亲子阅读、亲子朗诵会等)

感受传统类亲子活动(清明节亲子扫墓、端午节亲子包饺子等)

艺术类亲子活动(亲子音乐会、亲子晚会等)

学校还有“亲子摄影团”“亲子健身俱乐部”“亲子读书社”等富有针对性的社团。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缩短了距离,家长和老师之间增加了信任,孩子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且营造了融洽的氛围。2010年1月《辅导员杂志》专门对我校亲子活动进行11页的长篇系列报道。学校《构建“亲子社团文化育人”活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一五”课题中立项,并于2010年6月结题,获全国一等奖。黄伟星校长还于2012年12月在浙江省小学骨干校长会议上做专题讲座。

3.调解委员会,保障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妥善处理学校之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2012年10月,大司巷小学成立了“校园安全调解委员会”。“校园安全调委会”主要调解发生在学校校园内的学生意外伤害以及和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涉师涉生等纠纷,做好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和防激化工作。调委会设有专职调解员7名,兼职调解员若干名。专职调解员由司法局、公安局、律师服务所的专业调解人员组成,均为在校学生家长,兼职调解员由教师和法制副校长等组成。

在过去,学校往往是单方面面对纠纷,缺乏各方之间的互相协调,也缺少法律援助,这使得学校在面对一些问题时非常被动,而且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不高。该调委会的建立能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4.家长开放日,拉近距离

学校坚持开展“我为教育,教育为我”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到教室听教师的公开课,和孩子一起参加“少先队入队宣誓”活动,让家长“走进班会”,让家长欣赏自己子女的文艺演出等。“家长开放日”活动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家长与学生纷纷被动人的场景、精彩的课堂和唯美的活动所感动,思想和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洗涤。

5.亲子频道,共筑和谐

“亲子频道”QQ群是一个立足于学校和家庭的社会化三位一体的亲子教育平台,是由广大家长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群体,这里的管理人员也是热心家长自发组织轮流管理的,所以,只要你加入,你就是群的主人。在这个优越的平台上,我们的孩子将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磨炼自己、体验成功、收获快乐;在活动中发展个性,锻炼才干,全面提高素质。在这里,孩子与孩子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将会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这里,因为有爱,我们更懂得了奉献;因为奉献,我们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因为快乐,我们共筑了幸福与和谐!

6.家长驻教,有声有色

2012年12月13日,我校开展了“家长驻教”日活动,40多位来自卫生、公安、供电等行业的家长带着精心制作的课件、材料、道具,走上讲堂,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堂新鲜、生动而又实用的综合课。

上一篇: 口腔护理的知识点 下一篇: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