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实例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40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1)

一、工科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工科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无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将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者和管理者,他们的安全素养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工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技术型群体,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安全要求,可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因此,在他们还处在学校教育阶段时就要开展深入的专业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使之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人才。高校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课堂安全教育体系,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和完善。安全教育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个人、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不同的责任。这里主要探讨高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对于常规的安全教育,高校已经安排了不少,主要由校方的行政系统,特别是教辅人员组织安排相关的安全教育内容。其余和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如金工实习时的安全教育、专业认知实习时的安全教育、生产实习时的安全教育、毕业实习时的安全教育等,都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有专门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承担教学任务。与这些环节相比,正式的课程教学,如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其中也涉及很多安全问题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安全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以便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安全问题,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当然,不同的专业课程承担的安全教育内容和责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贯彻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课程明确各自的重点,共同做好安全教育。

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课程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内容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科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部分主要研究物体平衡时作用力所应满足的条件。材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或失效)的规律,为合理设计构件提供有关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显然,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都直接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密切相关。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直接与工程安全相关。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教会学生进行相应的计算。学生通常满足于计算结果的正确,对其中的安全问题重视不足,这对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极为不利。为此,教师结合工程实践,将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引入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在讲解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理论力学部分一般力系的平衡章节增加一到两个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门式起重机垮塌事故、救援吊车连续落水事故等;在材料力学部分弯曲应力章节增加几个事故案例分析,比如,吉林省302省道锦江大桥垮塌事故、湖南省凤凰县吊桥倾斜事故。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列举几个案例的简介。门式起重机垮塌事故。2001年7月17日,上海某船厂600吨造船门式起重机吊装时,有人擅自解开刚性腿一侧缆风绳,引发起重机整体垮塌,导致36人死亡。刚性腿在缆风绳调整过程中受力失衡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吉林302省道锦江大桥垮塌事故。2010年6月8日,吉林省省道302朝长公路194公里+100米处的锦江大桥突然垮塌,一辆行驶在桥上、装满沙子的大挂货车连同桥面坠入锦江,一辆出租车驶到垮塌大桥处时坠落桥下,货车与出租车上共有7人,其中6人受伤,无人死亡。载重126吨的货车严重超载酿祸,这是典型的强度失效案例。湖南省凤凰县吊桥倾斜事故。2013年5月1日,凤凰县沱江镇棉寨村距县城3公里处桃花岛篝火晚会散场后,游客经过水吊桥时因桥头受力桩断裂,出现桥面倾斜导致游客落水,因落水点水位较浅,所幸没有出现伤亡情况。钢绞线拉索的拉钩、受力立柱断裂是导致凤凰古城吊桥倾斜事故的主要原因。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可以精选其中的典型案例,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以便于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二)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结合上述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事故现场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明白: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和正在学习的工程力学课程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都是当事人,该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后,作为专家该如何分析事故原因;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把事故的前因后果分析清楚,找出安全隐患,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对湖南省凤凰县吊桥倾斜事故进行分析时,教师要让学生总结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分析救援吊车连续落水事故时,要让学生讨论假设自己在现场指挥救援应该怎么做。考虑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类似的课堂教学讨论每学期可以安排2—3次,主要针对该课程的典型内容做出安排。还有一些不便于或者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链接或者索引,便于有兴趣的学生做些必要的拓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增设工程事故仿真模拟实验室,使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再现,帮助学生对工程事故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事故仿真模拟以其直观、生动、警示作用突出的特点,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4-03

一、引言

随着案例教学法在安全工程教育的利用,帮助学生建立在实践中寻找科学结论而不是凭空设想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案例之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在案例之中去引导学生对安全工程这一学科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从上可以看出,案例教W在安全工程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准确却不主观地评估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是可以促进安全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且帮助相关专业的发展。因此,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安全工程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理论提出

安全工程案例教学领域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指:安全工程教学里的案例基本是一些安全生产事故,不易捕捉与显示。隐形知识显性化应用于案例教学当中,就是把这些藏在案例背后的知识找出来,根据老师的技巧和同学之间的探索一步步成一个螺旋的上升的形状转化成显性知识,从而被学生所学习转化。

本文构建的评价安全工程案例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1)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知识数据化水平指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内容设置是否可以客观展示,能够反映出不在书本内且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知识。(2)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共享,学生在学习案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讨论问题、相互沟通、交流分析案例的思路来达到知识的共享。(3)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知识流程化、制度化、系统化。对于教学的流程有明确的安排,有具体的制度来把控教学的方式,能够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系统,将知识系统化。

三、案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研究变量的界定。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背景,本文的主要三个研究变量包括:自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因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前因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1)前因变量的界定。本文将影响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基础资源保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基础资源保障:包括学员安全知识素养;学员共享意愿(班级成员对于知识信息是否愿意分享);教育配置保障(学习在教育当中相关设备设施配置程度)。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包括班级组织结构(学校从制度、结构方面为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提供的支持);教学场所规划;奖励机制(对于学生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激励)。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包括知识创新氛围;知识共享氛围(教育组织内部学生分享知识,对多向信息沟通的意愿)。(2)自变量的界定。对于本研究的自变量隐形知识显性化水平,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影响因素大类结合安全专业做了一定调整,其中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知识数据化水平(案例教学的信息化、数据化程度,案例资源数据开发运用情况);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共享(案例教学中学员知识交流分享情况,学员知识共享的程度,主要包括共享频率及共享范围等);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知识流程化、制度化、系统化(是否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制度流程,对安全相关案例有系统的分析方法,案例教学中对学员的激励制度、学习流程的确定,对知识点的梳理、分类、总结,以及框架的构建)。(3)因变量的界定。本研究的因变量即为安全工程专业案例的教学效果。

2.研究假设的提出。本研究根据上述变量界定,为了深层次分析安全工程教育效果与案例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具体的评价体系与指标。上文中提出了三个前因变量,是影响隐形知识显性化的具体指标即:基础资源保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以及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基础资源保障(用BR1表示)指标内容有: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基础能力素质、学生对知识分享的主观意愿以及学校对于教学的配置。学生安全知识素养指的是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学历,对于安全知识的认识程度,上述内容组成隐性知识的根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J1):资源配置基础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显著正效用。

假设2(J2):资源配置基础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有直接的显著正效用。

假设3(J3):班级组织结构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明显正向的作用。

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因素指标包括组织安全知识学习态度和安全理论分享与创新。

假设4(J4):安全专业组织文化氛围因素对安全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起到积极作用。

假设5(J5):安全专业组织文化氛围因素对安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研究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隐性知识实体化程度;(2)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沟通交流程度;(3)将学习的过程流程化为系统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通过知识水平丰富、主动思索潜在原因、安全意识的提升、能够根据案例举一反三、在实际中得到启示等方面进行统计。

假设6(J6):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有正向利好的影响。

3.量表编制与问卷发放。研究需要客观且实际的结果,选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拥有的题目数为25个,在实际的研究中通过各量表进行分析。设计制作因素量表来反映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研究学生处于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使得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的相关因素;编制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量表,用于度量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教学效果量表,为了调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为笔者所在专业各班级。信息的获取方式为现场发放问卷、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得到需要调查的结果。做该项研究一共发放127份问卷。其中有7份问卷未回收,回收率为94%,在这120份问卷中,有效份数为116,有效回收率91%。

四、案例教学效果研究

1.问卷处理结果分析。在调查问卷中编制25个题目,并对这些题目进行编号,将题目代码设为A,编号从1到25。对以上题目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运算得到相应的特征值,对主成分进行提取,得到八个主成分,分别为:学员知识共享意愿、教学支持系统、知识共享氛围、案例教学制度、班级物理规划、激励机制、知识创新氛围、知识创新氛围。将25个题目进行分类如下:A3―6为第一主成分,A7―10为第二主成分,A22―25为第三主成分,A11―14为第四主成分,A12、A15为第五主成分,A16―18为第七主成分,A19―21为第八主成分。对以上八项进行信度检验,各个主成分的信度系数在0.690至0.865之间,各个因素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8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编制的调查问卷各项的可信度较高。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量表的各个因素进行编号,代码设为B,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分别为:知识流程化、系统化,显性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化水平。其中B9―11为第一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898;B4―7为第二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824;B1―3为第三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785,总体经过信度检验得到信度系数为0.821,可以看出该表的信度较好。教学效果量表设定了八个题目,对其进行KMO检验,得到检验值为0.859,结果证明取样是适当的。对该量表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得到卡方值为467.512,其中自由度为19,显著性概率为0.001。对效果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提取1个因素,累计变量为66.961,为案例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量表总体信度为0.884,信度良好。

2.指标模型评估效果分析。本文利用AMOS软件,对上文提到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假定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对假定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指数,将结果与参考值对比,从而对上文建立的整个模型进行评价,达到整体评价的目的。研究得到一些拟合数,可以衡量利用结构模型进行拟合的好坏程度。从数据结果中可以得出:χ2=191.674(p=0.06>0.05),满足χ2不显著的要求。χ2/df=1.974满足χ2=df

五、结论

在安全工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在该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确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为组织、引导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结合数学模型,从隐性知识显性化角度构建了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变量的关系建立了案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使用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并采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拟合分析,进而检验假设。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可以得知该教学方法主要应侧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精神,对教学体制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该教学方法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闻曙明,王剑敏.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2005,(01):117-119.

[2]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40-144.

[3]陈业华,杜慧娟,王月秋. 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7):92-97.

[4]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04):69-75.

[5]杨峰.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机制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4,(10):36-37.

[6]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61-65.

[7]林海明.因子分析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06):998-1012.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a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afety Engineering 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Explicitation

LIU Shuang-yue,HAO Xiang-yu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3)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4)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5)

案例教学法侧重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的德育知识和社会能力培养从理论教学中细分出来,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精心选择案例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我认为在选择案例过程中应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案例要有针对性。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案例的收集过程是个不断筛选积累的过程,收集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与典型性。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案例要存在争议性。即案例本身能引起争议和冲突,引发不同的观点,这是刺激学生兴奋点的有效措施。如果是学生不用经过讨论就能得出共同观点的案例,就不存在讨论意义了。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例,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

3.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如果案例过于简单,结果一猜便知,则不仅会降低教学要求,而且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是使学生在熟悉具体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学、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特殊的应用条件与程序。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程序中,有几个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1.第一个重要环节――认识案例。案例教学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透彻地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此环节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案例,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被学生立即运用于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为学生敲响警钟,提高安全意识的效果。

2.第二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方面,要使学生勇于发言、陈述观点。另一方面,要保证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与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等。

3.第三个重要环节――课堂总结。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评价过程。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在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参与度低的学生今后积极参与讨论,从中不断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归纳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及总结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实施后,效果如何,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何,学生的收获如何,是作为任课教师要反思的问题。要通过学生课堂、课后的反应、收获及任课教师的感触进行总结与改进。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查学生通过这门课得到的收获,了解学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更希望通过哪些案例进行讲解、讨论,让学生提出哪些案例更适合课堂的案例教学法,等等。对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给予肯定,并虚心接受与采纳学生意见。经过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拟定出更好的案例、思路,并在今后的课堂中灵活运用,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大,学得更轻松。同时任课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同时必须把握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并由此得出结论,并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和点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上课时我们应借鉴先进的经验,加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教学法的比重,提倡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时刻提醒学生安全无小事。不仅要自己做到有安全意识,同时要把这种意识感染至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让大家共度平安一生。

参考文献:

[1]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2]王纪中,等.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6)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同步提高以及帮助学生提高防范能力的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全国高校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进行开展,《规定》中明确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防火、防盗、防电等高校易发安全隐患问题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注重防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安全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之一,对于大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增强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学者认识侧重点不同。陈明乐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比较晚,对于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研究资料相应显得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科学论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协调统一。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如何认知并解决?主要是将学校日常安全行为规范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加以构建科学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秋季开始,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实际的安全教育,并且将此门课程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期。课程设置安排主要是集中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以及放假后第一周进行。学时安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共计36学时,学时安排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修满该课,可以获得1个学分。师资力量方面,主要是学校保卫处、学工处联合承办,由保卫处专业教师以及经过培训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兼职。课程设置当中规定了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考查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由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莫锦荣主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结合其他高校的安全教育读本。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依靠教材以及相关现实案例开展,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财务、交通安全等,对于防灾避险能力以及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针对消防安全以及防灾避险等内容,开展消防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模拟疏散演练,在模拟实践练习中,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实践教育内容比较欠缺,因此,进一步地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也是当前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课程模块划分为四部分,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个部分:安全知识教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网络社交安全。对于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部分:安全技能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主要技能培训包括:自救、互救以及提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能力。第三个部分:心理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人格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挫折教育以及针对人际关系交往开展的教育等。编排此章节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四个部分:安全行为教育。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法规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学生规范教育。学习的版块内容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或者应对突发性事故。(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2]所融入的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或者社会教育文化,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形式或者内容:学校环境、学校保卫、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安全意识以及学校的建筑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1.根据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为目的。而最希望取得的效果是“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努力学习安全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从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应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采取相应的形式来开展。2.改变教学方法(1)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是最终学习的目的。将所学到的安全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设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依靠安全知识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演练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具体地了解消防知识。只有亲自参与,才会更加明确自己面对火灾的时候,如何正确自救和逃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也是较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类似环境下的典型案例进行知识讲解,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授课,让学生从案例中去分析、评价以及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加深同学们对于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会如何积极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3)多媒体引导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当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展示图片以及制作漫画的形式,将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直观的感受,更加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囿于条件限制不能够实际操作的,可以通过视频收看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安全技能的目的。3.开展课程实操训练(1)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容易发生在大学校园或者大学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盗窃、诈骗、抢劫、火灾、触电以及自然灾害等。加强防范以上安全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认识到上述隐患发生的状态或者多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2)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在学生自律方面,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觉。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分辨是非、辨别安全隐患的能力,使得学生自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3)应急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主要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模拟演练,训练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心理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消防演练以及应急疏散能力演练,提高学生对安全隐患的发现能力、对自然灾害以及火灾避险能力。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效果检查。经常性使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及针对结果的评估、过程评估,综合性评估和单项评估等。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需要结合以上几种评估方法,对于特定环节单独采用某类方法。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可以注重定性评估,主要操作方法是通过调查学生的上课体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或者改变,所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达到大学生安全能力提升的需求。对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评估,主要是加强过程评估,从管理的计划、实施以及检查和总结各个阶段都进行评估,对每个环节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做出科学判断。

五、结论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评估效果,在开展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和解决,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改善和提高。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7)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对31名手术室在职护士进行案例分析法安全教育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年龄:24~41岁,平均29.3岁;工龄1年内新护士5名,1~5年9名,6年及以上17名;学历:中专3名,大专24名,本科4名;职称:护士14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4名。

1.2方法

1.2.1收集案例

由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参与收集自2008年以来发生在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和差错事故,案例可以来自网络、报刊、兄弟医院或科内等。

1.2.2分类整理

由护士长和安全质控组组长对收集到的25个案例进行分类、整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20个,涉及用药、物品清点、医院感染、标本管理、精密器械仪器管理、收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制作成PPT形式,配以图片,命名为《手术室护理案例汇编》,并不断更新。

1.2.3培训

将《手术室护理案例汇编》作为每年科内护士培训的内部资料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具体培训:由护士长和安全质控组组长负责,组织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讨论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及防范措施,使大家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差错事故再次发生。采取定时培训和随时培训相结合:所谓定时,就是科内每月组织1次全科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会议,会议除总结分析当月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生的不良事件外,选择1~2个与当月发生的不良事件相关的案例进行培训和学习,学习后再进行讨论;随时培训则是在工作中碰到的与之有关的隐患进行现时说法。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将案例与科内制度、工作实际相结合,如:在培训“手术室标本管理制度和流程”时,穿插与标本管理有关的案例来举例说明,即医院和科室为什么规定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于某案例中的安全问题等,以更好地帮助科内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理解一些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3评价指标

(1)护士考核情况。考核分为2方面,一是安全知识考核,二是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进行计分,各占50%,最终成绩为两者之和。考核时间为培训前(2010年1月)及培训后(2012年1月),无法参加科室统一考核的病产假护士,在其上班后单独组织考核,成绩计入科室平均分。(1)安全知识考核:护士长对有关安全知识和制度流程进行命题,组织统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2)案例分析能力考核:护士长选出一些典型案例编号装入密封袋内,每名护士随机抽取1个案例,写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列出改进措施,由护士长对上述指标进行评分。(2)科内差错事故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的安全知识及案例分析能力考核情况比较

培训前、后护士参加考核人数均为31名,培训前成绩为(78.66±7.66)分,培训后成绩为(92.05±4.43)分,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6,P<0.01)。

2.2手术室护士接受案例分析培训前后2年护理差错比较

我科2008—2009年共有护士29名,其中新护士4名,2年的手术总量14831例次,较前2年增长15.039%,2年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5起,其中与新护士有关的4起;2010—2011年共有护士31名,其中新护士5名,2年的手术总量为18138例次,较前2年增长22.298%,2年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3起,其中与新护士有关的1起,护理差错和纠纷发生情况较2008—2009年虽无明显减少(P>0.05),但在工作量增幅较大的情况下,其发生率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3讨论

3.1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

案例分析法加强了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巩固了护士的安全理论知识手术室涉及专科多,工作节奏快,同时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3]。培训仅仅以授课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的需求,也无法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再现教育,给护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料和安全课堂,营造了安全护理文化,引导大家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的首要价值取向,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全科护士的安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培训后安全知识考核成绩较前显著提高。

3.2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了护士识别风险的能力

讨论分析的过程,可以让护士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些深刻的教训,少走许多弯路,如同给护士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案例分析更加形象地帮助护士找到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辨别、规避风险的能力。如:一名护士在讨论时说,每次洗手清点物品时就会想到发生在某院的物品遗留引起的医疗事故,所以会特别仔细认真,可见案例再现教育对护士起到了很好的安全警示作用。

3.3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案例分析法降低了护理差错、纠纷发生率

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在反复单一的重复劳动中容易麻痹大意,并且护士本身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存在的风险缺乏评估和预见能力,如何让护士“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2次”,“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错误有时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案例再现教育,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教训来敲响自己的警钟,让其主动参与,在互动中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大家明白互助协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了科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安全第一的理念,保障了护理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科内自进行案例分析培训后,虽然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比较无差异,但在工作量增长的情况下,差错和纠纷发生率未上升反而降低了。由于新护士对工作环境、业务不熟悉,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能力差[4],故发生差错的概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新护士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反倒比老护士胆子大,易莽撞[5]。我科2008—2009年发生的差错纠纷大多与新护士有关;2010—2011年发生的与新护士有关的差错纠纷明显减少。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9)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1.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时效性。信息的传播对于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缺少时效性,那么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大大降低,或者根本没有利用价值。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很好地时效性,人们注册完成后即可使用,信息传播更广泛,使用价值更高。2.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互动性。信息的传播如果只有单向性,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其发展和传播,如果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能够具有互动性,那么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而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这一特点,其互动性使信息传播效果更好。3.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果信息的传播只有文字的话,那么形式会显得太单一,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使用文字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语音、图文信息等方式传播和推送信息,这些传播方式解决了形式单一的问题,极大地契合了网民的思想特点、认知需求,提高了信息传播质量,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

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乏味。大多数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还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橱窗海报宣传等,这些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但由于具有组织难度高、内容单一乏味、安全信息更新慢、缺乏双向互动性等局限性,难以引起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大多学生抱有敷衍、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因此,采用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2.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原因是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持有侥幸和漠视的态度,对于安全教育关注度不高,没有主动接受安全教育的自觉性。虽然网络会不定时推送一些安全教育相关的新闻,但是这方面的新闻比例与其他类别的新闻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大学生的关注点被其他新闻吸引,对安全教育信息的关注有限。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满足现实需求,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平台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智能机的广泛应用对于网络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传播平台,利用手机网络编辑消息对于各界重大消息的时效性传和传播性具有很大的意义。2.大学生微信用户比例极高。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大多数都会使用微信,而大学生更是智能手机的重要消费群体。在微信用户职业分布调查中,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占到64.50%,其次是IT行业、白领、销售。而在微信用户年龄比例中,18~25岁占了45.50%。微信公众平台受大学生的关注度高,依托公众平台一些和大学生有关的重要消息会使消息的阅读率和实用性更高。3.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可实现时效性、双向互动性、实用性。对比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信息方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安全教育平台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一体,一条安全教育信息可以群发给所有关注用户,用户在朋友圈转发分享安全教育信息,操作简便且节省人力物力,传播范围更广。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制定主题新颖、紧跟时事热点、内容丰富、便捷实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的安全教育信息,将安全教育信息分成几大版块,如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等,以案讲案,对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解决措施,提醒大学生如何有效预防安全问题发生,以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不同需求。微信公众平台还有用户留言功能,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用户的活跃性,引导大学生用户针对推送的安全教育信息进行点评,后台管理人员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改进提出的问题。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开通投稿功能,让大学生把身边遇到的安全事件分享出来,以达到最佳的安全教育效果。考虑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信息的特点,安全教育信息内容应图文结合、话题新颖、更新周期短,不能只采用陈旧的案件事例或长篇大论乏味的说教,应紧跟社会发展现状,在放假前后、寒暑假等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时间点加以重点宣传,做到安全信息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一致。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篇(10)

一、生活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里找教育,即从生活中发现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从而赋予学习过程现实意义,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乐趣。笔者认为,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教师思路的展现和学生思维的开启,并促进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现,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领悟知识内涵。下面笔者选取课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燃爆特性”,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导入和呈现”教学步骤中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如同说书人的惊堂木,是整节课的提神剂。成功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一而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与讲授内容紧密相连,并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在讲授这一章时,笔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为导入,立刻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选用这种燃料?祥云火炬的构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系列问号令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发相互间的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牵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理解如何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稍作解释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认识到掌握本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顺势展开第一节的内容: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燃烧类型、燃烧特性和燃爆危险性。

2.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同说书人的言归正传。任务是将知识点交代清楚,并将重点和难点阐述得明白透彻。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常识讲解复杂的理论和原理,所谓深入浅出,是“生活式课堂呈现”的根本特点。笔者在本章第二节“可燃液体的火灾类型”的课堂呈现过程中,以煮粥为例讲解沸溢火灾成因,以炒菜为例讲解喷溅火灾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两种火灾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两种火灾的主要区别:储存物料的沸点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笔者稍后再举石化企业大型储罐火灾为例进行提问时,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

二、社会即学校,教会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环节。这些思考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在瞬息间将社会万象“e网打尽”。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够从社会万象中发现问题并引以思考,让“眼中体”变成“被思考的眼中体”,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准确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选取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故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播放、课堂自由讨论和案例评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事故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例如在讲解课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时,笔者选取上海市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进行操练。播放视频前,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员逃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人员无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无法疏散?火灾伤害有哪些类型?”学生在此引导下边观看视频边记录,最后顺利地画出了事故树,并对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致因和事故发展过程。在自由讨论环节,众人集思广益,从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该案例教学环节,笔者既达到了导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内容的目的,又实现了对第五章危险源安全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以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能及时、经常地练习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学生产生成功喜悦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转化成一种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应“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学生一些东西去学”[2]。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或者学有所用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必须是有所创新的、必须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其结果必须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

上一篇: 小学教学专业 下一篇: 农村社区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