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07

生态建设规划

生态建设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根据吴良镛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论述的内容,总结出我们未来建筑的趋势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定会是非常漫长的。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西方国家学习历史经验,跟上世界的步伐,清楚国际现状,以便让我们的过程更清晰,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避开了别人已经出现过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推动城市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中国城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和环境危机也涌现了出来。多年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却没有同时顾及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多变的丘陵山区大肆挖掘、毁林开荒,按照古老的平原地带建造方式,建设人工平原,这些行为都非常严重的损害了自然环境。最终导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地貌的迅速消失,地质地貌的彻底摧毁和恶化。

二、生态规划的重难点

(一)生态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城市规划思想,这一理念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来的。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生态学原理,方法上运用了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先要规划复合生态系统进而平衡好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保护生态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要历经几大阶段,包括产生、发展演变至高级阶段(生态城市规划),在这整个过程中都要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原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规划,而且对实现生态城市的环境资源尽力保护,并大力推进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

(二)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城市的功能强弱完全依附于城市的结构,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性。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功能的先进性。城市功能生态化的基础是结构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也依附于结构生态化建设,因此,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一切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生态城市有一段独特的定义: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很多此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状态,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主旨就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还有另外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城市规划有多种手段,包括扩大自然生态容量、改变生态结构和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性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同时有其他学者指出: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陈旧设施和不合理的结构使得城市现代化建设滞后,现代化功能无法实现。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城市结构层次多变,复杂多样,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该经历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到高层次的城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的生态化的逐渐过渡,不可急于求成。

(三)城市功能生态化

城市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的或者说普遍的功能,它包括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社会民生的细枝末节。在当代,城市的功能还延伸到了生态领域,将城市的传统意义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中国现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我认为生态城市的功能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融入了新鲜血液,那就是包括生态在内的“城市功能群”,它涵盖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几方面。在这些功能里,有实体功能,也有服务功能。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是城市的实体功能,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属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范畴。要达到城市功能生态化,就必须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实现全面生态化。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相对于常规城市的规划编制与建设构想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涵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难度更大,程度更深,任务更艰巨。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不但涉及到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构想、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而且涉及到了城市本身的物理空间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所在地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现实所需,因此我们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多门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各政府部门团结协作,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进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随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城市的发展更是主导了这个世纪,生态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规划影响到每个国家自身的发展大计,也决定了全世界未来的命运。我们应该用哲学的观点,用辨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生态建设和规划,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不变的孤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观点。我们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建设层次丰富多变的能突出各地区地域特点的生态城市、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和生态村落,这是建设新型生态化城市的正确方向。

四、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从理论和思想上根本改变公众的观念,树立创新的理论,这要求首先建设生态文化,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消费观等常识的普及和宣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针对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的观念需要大力推崇。

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还需要实际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生态城市建设有推动作用。最后,需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行之有效的运作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生态建设规划篇(2)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33-01

1、引 言

在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3、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2)生态基础设施;(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概括地说,生态城市规划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和人性化。同时,在规划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3.1 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3.1.1 水资源利用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水设备;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水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

3.1.2 资源开发与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

3.1.3 交通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为燃料的绿色交通系统;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减少车辆在市中心及居住区通过;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 绿地系统

重点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3.2 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3.2.1 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3.2.2 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3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生态城市的建设

4.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推行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失衡战略,从而使城市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由于片面追求发展所带来的代价,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大大削弱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甚至威胁到城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4.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生态建设规划篇(3)

Abstract: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ed, it is not only the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and occupied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ity mankind has created enormous wealth, but it also destroy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iti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t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but also did not form a unifi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guidance. By summing up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ry to propose a new view of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lear that the only correct solution to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city planning.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现阶段,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使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至今为止,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基本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3]。生态城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标志,城市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起和谐的生态关系,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4]。生态城市的内涵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充实。

二、我国规划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对污染控制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措施,使得环境污染在加剧。乡镇企业的污染还在加剧,并与城市的污染连片叠加,达不到治本的目的。

2社会价值观混乱,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普遍,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流,人际关系淡漠。

3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滞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口仍然众多,这些都是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三、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以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牲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四、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框架和模式

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2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合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声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生态建设规划篇(4)

2生态水城规划建设依然存在的难点

新安县主导建设的引畛济涧工程,是新安县委、县政府重点关注的水利工程项目,其建设内容与新安县境内的种种水资源缺乏状况息息相关,旨在解决新安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地下超采的现象,力保新安县境内居民生产生活、工业发展用水均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引畛济涧工程于2014年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县城8平方公里区域的“水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借助引畛济涧工程,沿涧河两岸开发建设集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层次居住休闲区,打造新安城南宜居“水城”。总的来说,工程建设承前启后的思路是明确的,但其间一些更为深层的内容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在整个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可能亟需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应加强防洪意识、水资源质量以及建设监管等问题上的考虑,避免疏漏;如何保障水城的供水水源的稳定可靠和水质不受污染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重点难点,再者,新安县境内居民人口众多,涧河两岸分布的各种企业,所产生工业废水、居民生活用水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

3就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的一些思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新安县城区占地面积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对此加以掌握与明晰,朝着“一心两带三轴、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水城规划空间格局而努力,从而打造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魅力水城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魅力水城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划标准进行,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3.1确保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成功实施

涧河为新安县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穿城而过,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水入涧后,增加涧河水体自净能力,对涧河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产生有利影响。同时,调水入涧后,可以增加涧河河道内生态景观水量,在沿涧河两岸形成高楼倒影、波光粼粼的韵致,各种树木、绿地、健身器材、雕塑相隔分布,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使涧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水城规划编制工作,综合分析水城建设各项相关因素,为水城的成功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3.2魅力水城水资源的质量监管

新安县紧邻小浪底水库,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引畛济涧工程生效后,可以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的畛水河入黄口处调入水量,通过自流方式进入涧河河道和新安县城,为解决新安县用水困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拥有这般优势条件,如若要真正建成魅力水城,还需加强对此区域水资源的质量监管,做好防洪、排洪工作,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健全完善县内河流的防洪体系,给魅力水城水资源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规划篇(5)

近年来,全世界许多城市建筑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没计。生态建筑已成为21世纪城市就按住的理想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环环相扣。协同公生,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既然生态建筑具有如此多的优点,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及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建筑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筑逐步实施。

1、生态建筑的概念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赫赤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叙述发展,并与其它学科相互参透,形成多种边缘学科,生态建筑学便是生态学概念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内的体现。所谓生态建筑既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自身要与自然生态相平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没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总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交通,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地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态处理通风和光影关系,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关系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

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依照自然环境进行方案优化设计。首先要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例如温度、相对湿度、日照强度、风力和风向等地域因素。其次是要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如朝向、地位、地势地貌、布局;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及保护环境。另外,还要利用自然能源、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天然冷源、风能、水能等。可在屋面架设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微型发电机。(2)增强自然环境与用者间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到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让用者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如利用退层设计屋顶花园等。(3)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节能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已被将来发展。一是再生能源的利用。沼气、水循环系统、垃圾资源化。二是建筑的再利用。比起拆除新建即可大量减少建筑垃圾,又可减少资源的浪费。(4)保护土地和植被,考察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以便保证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在建筑内外创造的环境。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和环境材料,形成别具一格的当代乡土建筑。

4、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时间上短,生态建筑的设讨和建造涉及到众多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十分复杂,所以虽然已有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等技术。国外却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划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和方法。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面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合体,诸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技术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多个专业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5、新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对太阳能的利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板集热技术较为成熟,设备材料价格也不昂贵,已在普遍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好的利用方式,但目前受技术及材料成本的限制,应用还不广泛。前不久,在清华大学落成了超低能耗示范楼,装置在大楼南外墙的30平方米的单晶硅光电玻璃。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能发电的玻璃。光电玻璃组件既化为建筑提供了能源,也丰富了建筑空间形式。地热可做为空调系统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的冷热源系统,并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它就是利用地下土壤、岩石及地下水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通过埋藏于地下的管路系统与土壤、岩石及地下水进行热交换,夏季,通过对室内制冷将建筑物内的热量搬运出来,一部分用于提供免费生活用热,其余换热到地下储藏起来,冬季把地下储藏的低品位热能通过热泵搬运出来,实现对建筑物供热及提供生活热水。还有风能、生物质能等,建筑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倡导并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6、选择新材料

生态建设规划篇(6)

(一)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临沂机场通航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

2、生态环境良好。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文化底蕴深厚。临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临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市内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洗砚池、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临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4、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临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优势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从以二产为主向二、三产联动的转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上升,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压缩,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5、商贸物流发达。临沂共有各类市场1004处,年交易额616.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38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三位。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闻名全国的商贸城。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工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建材、火电、化工等行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2、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得到根本改善。

3、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71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以上。特别是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流失面积、侵蚀模数偏高,是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地区之一。

4、森林生态效益偏低。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种结构欠合理,多样性程度差,生态防护林面积比重较低,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尚未健全。

5、土地承载过重。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资源不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1.25亩,且耕地质量差,用养失调。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加之人口增长,耕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

6、水资源短缺。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3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处于缺水下限1000立方米/人以下,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建设生态市,是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生态市建设,是基于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合布局全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协调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分步实现。

2、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有利于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建设生态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实现“翻三番”战略目标,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临沂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设生态市,是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临沂投资落户,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立足市情、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了较好载体。

5、建设生态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有效途径。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总体目标,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机制创新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3)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关系,既要明确生态市建设中远期目标,又要突出近期工作重点,解决当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使生态市建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突破。

(4)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各县区在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形成整体推进、分级实施的工作格局,立足本地实际,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循环经济型社会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临沂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2、阶段目标。与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相衔接,生态市建设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起步阶段(*~*年)

以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到*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04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40%。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100%的水体达到功能区划水质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29.5%,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65%。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2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5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5个环境优美乡镇、50个生态文明村。

中期——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10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50%。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100%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36%,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80%;建成5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10个生态工业园区、80个环境优美乡镇、120个生态文明村;30%的县区达到生态县区建设标准。

远期——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0年)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15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60%。全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1%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5%,把临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三)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临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参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标,结合临沂实际,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确定具有代表性的32个指标,构成了临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四、生态功能区划和重点保护区域

(一)生态功能区划

1、西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包括蒙阴、沂水、费县、平邑、苍山县北部和沂南县西部。该区域以山区、丘陵为主,可耕地少,土壤肥力较差,水资源利用系数低。临沂市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大部分集中于该区域。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林、牧业的比重;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适度发展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业;合理布局防护林和经济林,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畜牧业、油料和优质烟叶基地建设。

2、沭东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包括莒南和临沭东部。该区域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鲁东丘陵生态区,耕地面积少,山坡地开发较多,森林覆盖率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对超过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继续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快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次生林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3、中南部两河冲积平原生态功能区。包括郯城、沂南东部、苍山南部和临沭西部。该区域为沂河、沭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是主要产粮区。该区域农业发达,粮食、经济作物单产较高。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发挥粮食生产的基础和保证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建立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地生态安全体系。

4、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区。包括兰山、罗庄和河东区(含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临沂经济开发区)。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是临沂市的经济中心,具有人口密集、交通密集、企业密集、建筑密集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资源与环境承载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保护和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提升商贸业,发展城市旅游;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实施城郊环境绿化,建设茶山生态功能保护区,构筑城市生态屏障。

(二)重点保护区域

1、水源涵养区。包括主要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该区主导功能是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水土流失。该区域要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禁挖、禁采、禁伐、禁牧、禁垦,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重要水源保护区。包括主要河流湿地和云蒙湖、跋山水库、许家崖水库、陡山水库、会宝岭水库等汇水区域。该区要严格保护现有的库滨带,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库区植被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减轻水污染负荷,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包括西南部抱犊崮低山丘陵区、沭东丘陵区。该区是全市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产业结构调整

1、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引导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把畜牧业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品种改良、规模化饲养,努力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多种联接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入手,扶持和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生产能力,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产品、产业链;削减污染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传统产业竞争力。

3、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繁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联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我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依托商贸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的成长,积极引进和兴办高层次专业市场,大力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健全农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现代物流方式引入农村。加快发展房地产支柱产业,把发展房地产业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与商城建设结合起来,与现代化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推广使用环境友好材料,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二)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1、企业层次。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对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以及总量控制标准的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改革工艺和设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原料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排放。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的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在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组织闭路循环系统,节约资源,大幅度削减废物的排放,减少物料流失。

2、行业层次

(1)建材业

水泥、建陶等建材业,在企业内和企业间,以及与冶金、电力等行业间,构筑生态工业链网,对物质、能量和公用工程进行系统集成和信息交换共享,实现物质、能量的交互梯级利用。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化学建材,综合利用炉渣、粉煤灰、建陶废渣。

(2)食品加工业

食品产业链是临沂市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链,要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发挥原料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培植和强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发生产绿色、安全、保健、功能食品,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形成专业分工、相互依存,原料、加工、销售联接优化的产业链。利用生物技术及其它先进食品加工技术,重点围绕玉米、大豆、果蔬、瓜干、小麦、花生、生猪等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食品加工链。

(3)化工业

要在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硫磷化工产品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群。大力推动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建立并完善物质、能量闭路循环处理系统,全面推广余能、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

(4)机械加工业

机械行业发展应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以临工机械、常林集团为依托,建成全省实力最强、品种最多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华盛中天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型通用汽油机,配套发展园林植保机械、电动车。汽车改装及零部件行业要抓住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市场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的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加快培植中小型汽车改装厂及零部件加工厂,促其尽快发展壮大。

(5)木材加工业

对现有6000多家木业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推进集中供热,彻底解决小板材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发展骨干企业,在产品档次方面,走质量好、品牌优、绿色环保、效益高的路子,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木业加工产业基地。木材或板材加工厂产生的木质废弃物,除继续作板材加工的原料外,或还可作为供热锅炉燃料。

(6)纺织业

在稳定当前纺织业规模的基础上,纱、布、服装要协调发展,以名牌服装为目标,强化面料、设计、设备工艺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形成西装、童装、女装、休闲装、牛仔装等系列产品。以山东雅禾、蒙阴棉纺、新光纺织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梳纱、高档面料、特种纤维。以真情集团、国人西服、国风纺织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服装产业。

3、区域层次。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工业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共生协作,实现生态链的延伸。在产业重组、经济总体布局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宏观上把握产业和经济活动的上下游关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三)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1、种植业发展规划

*年重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2010年重要农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部分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发展特色、高效和有序的生态农业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并逐步形成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1)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建设

绿色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整蔬菜种植布局,扩大特色优势产品规模。重点抓好苍山“山东南菜园”、东红公路沿线蔬菜、董泗公路沿线瓜菜、沂河沿岸出口蔬菜四大区域,扩大生产规模。突出抓好瓜菜品种的引进及更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特优稀新品种,增加蔬菜花色品种。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蔬菜主产区逐步向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转变。

绿色及有机果茶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巩固提高以蒙阴、沂水、莒南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平邑、费县、沂南为主的优质梨生产基地;以蒙阴、沂水、平邑、费县、苍山、沂南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沂水、莒南、平邑为主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费县、蒙阴、莒南为主的优质板栗生产基地;以郯城为主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以莒南、临沭为主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加快果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把七大果茶优势区域建成临沂市的七大绿色及有机果茶产品基地,促进果茶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产品保鲜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规划在河东区出口脱水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产业化基地一处,提高出口蔬菜的附加值。促进安全食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多级并存的特色经济产业化格局,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2)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建设

制定临沂市安全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临沂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保证安全食品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安全食品的监测、管理、监督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临沂农产品测试化验中心的建设,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尽快达到国际检测水平。倡导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检站,跟踪监控农产品质量。重点加强对原料基地环境、生产资料选择及使用的监控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工业过程、产品包装、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安全食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

(3)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堆沤、腐熟、气化、青贮氨化、果园覆草、秸秆工业原料开发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建各类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利用秸秆气化技术将生物原料秸秆转化成清洁、使用方便的可燃气体供农民生活用能源,实现低质类能源的高品位利用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作物秸秆在生态循环中多层次循环利用,使其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达到最高的利用率,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畜禽养殖污染控制规划

(1)禁养区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为禁养区。

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一切养殖场。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2)限养区

市区内除禁养区以外的区域,禁养区以外的其他建制镇建成区,中心镇(街道)建成区上风向2公里以内的区域为限养区。

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以地定畜,逐步控制和削减畜禽饲养总量,*年前控制区内养殖总量,逐步削减排污总量,年削减排污总量20%。关停限养区内污染严重的各类养殖场,限期关停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向沂河、沭河直接排污的养殖场。

(3)可养区

行政区范围内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其他区域为“可养区”。新建畜禽舍应在居民区下风向,并远离居民区至少500米。鼓励规模化养殖场逐步向荒山薄岭和树林果园地转移。

*年,所有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实现清洁生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在规模化养殖场附近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以及农业示范基地,积极采用生物治理技术,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在80%以上。在畜牧养殖业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畜禽粪便处理厂对畜禽粪便进行统一处理,并鼓励、指导农户用堆肥等方式对少量畜禽粪便进行处理。畜禽粪便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的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3、渔业资源开发利用

要在保护与合理开发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水产养殖业要立足于非耕地宜渔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宜渔荒芜水面、荒滩和低洼荒地。有条件的地方,农渔结合,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稻田养鱼等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提高粮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依据环境要求,在科学评估和确定宜渔水域养殖容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通过改造现有设施,采用高新技术,扩大良种覆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养殖技术”、“标准化、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设施渔业技术”,全面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品质。

库区养鱼应坚持渔业发展和保持水质相结合,发展生态渔业,调整养殖方式,逐步压减网箱数量,适宜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实施大水体人工养殖。同时,积极引导渔民广辟产业新领域,促进库区渔民收入较快增长。

(四)生态旅游业规划

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作强。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把旅游业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抓规划、抓拳头项目、抓多渠道融资、抓市场开拓、抓秩序规范等综合措施,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宾馆、餐饮及文化娱乐业,开发提升旅游配套产品,依托市场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市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立足资源优势,整合提升旅游规模档次。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和“文韬武略”三大主题形象,围绕以蒙山、沂蒙石林、沂水地下溶洞群、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莒南天佛旅游区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以王羲之、诸葛亮、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马陵古战场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红嫂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整合、提升、规范,形成一批品位高、设施全、环境美、特色明显的旅游景区景点。抓住国家全面启动“红色旅游”的机遇,开发沂蒙红色旅游。充分发挥临沂批发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购物、商贸旅游。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节庆活动、名家采风、旅游大棚车等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开展高强度的旅游宣传,打造沂蒙旅游的特色品牌,提高临沂旅游的对外辐射力。借助沂蒙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历史文化,打出书圣牌、诸葛亮牌和蒙山养生长寿牌,以蒙山登山节、书圣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完善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旅行社的桥梁作用。以资源的互补性和内在的文化脉络为纽带,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全省、全国相关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互动和整合,有机组合旅游线路,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强化旅游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

(五)现代商贸业规划

1、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构建大流通格局。一是与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结合。二是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结合。三是与实施“工业兴市”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结合。四是与开拓市场结合。五是与对外开放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外资,强化流通设施招商和建设;拓宽对外联系的渠道,探索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登门招商、专家招商等新的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大贸易体系。在商品流通客体方面,建立批发与零售、现货与期货、内贸与外贸、有形与无形市场相互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并与各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在商品流通的主体方面,建立以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外资、合资、联营、私营、个体广泛参与、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流通主体。促进零售业向多元化发展,带动连锁超市,突出经营特色。批发业重点发展总、总经销,构筑新型工商关系,重组国有流通企业的批发组织体系和经营格局。

3、积极培育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由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发展,由城市向各县城和中心镇延伸,由区域内发展向域外发展,由直接连锁向特许连锁推进。二是提高商办工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临沂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办食品和蔬菜加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三是实现流通产业等方面的科学化和高效率。加强流通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物流、商流、信息流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4、加强管理,促进流通业健康、快速发展。商品经营要与资产经营、资本运营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市场主导鲜明、经营管理先进、内部关系协调,运转顺畅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整顿和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秩序。组建商会、物流服务中心、饮食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把各种成份流通企业组织起来,理顺上下协会关系,充分发挥各流通行业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

5、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有规划分步骤地整合扩建临沂批发城,加快改造提升河东钢材、罗庄陶瓷、苍山蔬菜等专业市场。按照连锁超市的标准,改造农副产品市场,丰富和提升市民的“菜篮子”。依托卫通、铁通的资源优势,打造立晨、澳龙等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积极引进和兴办韩国小商品城、浙江义乌商品城等高层次专业市场,大力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健全农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把现代物流方式引入农村,服务“三农”,助农增收。

六、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一)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水资源保护与建设规划

(1)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灌溉工程:①灌区输水管道化改造:对现有机井灌区和扬水站灌区的输水渠道进行管道化改造,以全国节水示范重点县莒南县、蒙阴县、罗庄区为龙头,带动全市山丘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规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②灌溉工程:主要完成7处大型国有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分别是莒南县陡山水库区、临沭县龙窝引河灌区、河东区葛沟引河灌区、罗庄区小埠东引河灌区、兰山区祊河引河灌区、苍山会宝岭水库灌区、郯城县马头引河灌区。

节水工程:大中型自流灌区积极推广渠系防渗为主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平原提水灌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和大田喷灌工程,丘陵山区和贫水平原区实施微灌工程。到2015年,使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

(2)污水资源化

鼓励和提倡在新建居住小区建设中水利用系统,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回用工艺,合理提高污水回用量,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进程。

(3)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通过兴建水库、拦水坝、塘坝等地表水工程,努力提高地表水利用程度。加快城市及乡镇供水工程建设,配套完善供水工程管网。到*年,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彻底解决,近60%的乡镇驻地群众吃用上自来水;完成临沂城二期引水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供水质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建立预警系统,控制开发强度,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4)强化水资源管理

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决纠正目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滥开源的现象,逐步取消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地下自备水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严禁使用渗坑、废井、机井排放废水;加快推广中水回用,鼓励发展污水处理产业化,形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相关节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在有关行业和场所强制节水和使用中水,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业、城市生活用水分类定额,实行定额供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大工业循环用水力度,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

2、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1)土地开发整理

坚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举,在土地利用活动中统筹兼顾,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和村庄归并工程,科学确定建设项目用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比,贯彻执行国家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存量建设用地复垦置换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降低闲置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增强土地复垦,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同增加三农投入、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市场动态检测网络建设,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提高依法管地水平和能力,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杜绝乱建滥用土地。

(2)水土流失的治理

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禁止陡坡开荒,保持水土。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年,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平方公里。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65%。

到201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0平方公里,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全部治理一遍,其中发展水土保持林645平方公里、经济林860平方公里、封禁治理516平方公里。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80%。

到2020年,巩固前期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管理,避免再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矿产资源总量进行调控。根据矿产资源预测出的供求关系,鼓励开采短缺的矿产资源,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对出口优势矿产实行限产保值。在利用好市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上,扩大进口紧缺矿产,努力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资源供需平衡。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因地制宜地确定并控制矿区的最低开采规模,保证矿产资源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伴共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必须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规定的要求。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完善能源、原材料节约政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建立环保型矿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研究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耕地、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加强矿山“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力度,切实搞好矿坑排水、供水结合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煤矸石、矿山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制砖(建筑材料)、发电等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减少矿山固体废物存量。

(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1、水环境。全面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水质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对造纸、酿造、制药、制革、印染、化工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更为严格的淘汰制度。*年,全面淘汰石灰法制浆工艺,关闭年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化学制浆、黄板纸、废纸造纸、酒精和淀粉企业或生产线。二是积极开展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年底前,完成临沭县牛腿沟综合整治及废水资源化工程、莒南县龙王河综合治理工程、苍山县沙沟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年底前,完成邳苍分洪道截污导流工程。到2010年,流域内河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三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建成罗庄、河东、经济开发区、苍山、莒南、郯城、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牛腿沟、临沭县城等12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配套建设管网工程和脱磷除氮设施。临沂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各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40%。四是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按照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所有新建项目,都应符合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不能按计划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的地区,禁止新上增加排污量的项目。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从*年起,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没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禁止排污。

2、大气环境。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到*年,临沂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80%;到2015年,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85%;到2020年,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90%。其它县城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好于二级标准。

(1)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对三区内污染严重的小型建材、板材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迁,到*年前,完全取缔。

(2)深化工业污染防治。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达标排放为目标,以加大资金投入为手段,以强化技术指导和监督为保障”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电力、水泥行业的污染治理。*年6月底前完成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年底前完成链条炉、煤粉炉烟气脱硫,所有燃煤电厂要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加快工业窑炉的燃煤技术改造步伐,推广使用天然气。

(3)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将机动车尾气监测纳入年检程序,对监测合格的车辆发放《机动车排气监测合格证》,对监测不合格的车辆进行限期治理,超使用年限的车辆要及时报废。未获得《汽车尾气排放合格证》的车辆,公安、交通部门不予年审、挂牌及过户。公安、交通部门要禁止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4)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建设。落实垃圾保洁责任制,日产日清。增加道路机扫范围和洒水频次。积极实施“绿色工地”工程,建筑施工、拆迁、筑路工地要采取洒水、围挡等防尘措施。继续搞好城市绿化,扩大城市林地面积,尤其要加强城区周边的绿化带建设及城区地面的绿化、硬化工作,减少自然扬尘。

(5)控制燃煤型污染。进一步巩固近几年取缔“土小”企业取得的成果,防止反弹;积极推行城市集中供热,凡集中供热管网所及范围内的生产和采暖单位,原有锅炉一律拆除或封存;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城区内禁止销售、使用含硫大于1%、灰份大于17%的煤炭;搞好板材、建陶企业的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声环境

(1)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控制居民稠密区中的机械加工、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加强对辖区内餐饮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杜绝噪声扰民现象。

(2)加强交通噪声综合整治,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至70dB(A)以下。拓宽城区主要道路,加快临沂城区外环线建设,搞好交通调流,确保车辆畅通。严禁机动车安装高音喇叭,设立机动车禁鸣区,严禁拖拉机、农用机动车进入市区。

4、固体废物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近期实现容器化、密闭化收集,在主要居民区、商业区设置多功能垃圾箱。远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垃圾再生资源化水平。

在各城镇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统一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置。对有机垃圾,在各县区提倡推广小型垃圾造肥装置,就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完善已有垃圾处理厂配套设施,防止二次污染,真正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减少产品的包装及尽可能多采用耐用材料制造家具及家庭日用品等,以便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包装物,以加强管理和回收利用为主,产品替代为辅,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此外,注重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对于性质稳定的无机垃圾,可采用填埋方式,如建筑垃圾,部分尾矿可用于回填。对矿山煤矸石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占地面积;禁止实心粘土砖瓦生产,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出台优惠政策。

(3)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

对危险废物要进行从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到收集、处理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作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管理。

*年底前,建成临沂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危险废物。根据城镇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危险废物处置规划,建立和健全应急制度和手段。严禁任何单位非法燃用工业固体废物。

推行废物交换,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提倡危险废物交换综合利用。

(4)农业废弃物

主要包括农膜、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动物尸体及庭院废物。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采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对于畜禽粪尿经发酵后作有机肥料、制造沼气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对于农作物秸秆可通过制作饲料、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控制秸秆的焚烧;制定农用地膜残膜回收利用和可降解农膜推广方案。

5、农村面源污染。认真实施减少农药、减少化肥施用量,保质量、保产量、保环境的“两减三保”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污染严重超标地区,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搞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同步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设施。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积极探索防治农药、化肥、农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在重点区域组织农药残留指标和化肥流失状况的监测,划定农药、化肥污染重点控制区,提出控制对策和措施,并切实抓好监督落实。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防止将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道和沟渠。积极开发和推广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率。

(三)绿色沂蒙建设规划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山丘生态防护林的基础上,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提高综合防护能力;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对25度坡以上的坡耕地和土层瘠薄、岩石、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逐步退耕还林。到2020年将所有荒山全部绿化,宜退耕地全部还林,建成功能完备、性能稳定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

封山育林工程:到2010年,新增封山育林169万亩,其中荒山82万亩、疏林地87万亩。到2015年达到250万亩。

平原绿化工程:到2010年,全市现有林网的80%全部实现更新改造,建成高标准、高效能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到2015年全市平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

绿色通道绿化工程:在兖石、胶新铁路、京沪、日东高速公路等交通沿线和沿沂河、沭河两岸搞好绿化。坚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搭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力求绿化、美化、香化一体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奋斗目标。

城镇绿化工程:以市、县、乡(镇)等建设规划为基础,按照老城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城区不少于35%的绿化标准,为居民创造一个花草相映、绿树长青的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野生动植物保护。根据临沂市自然环境条件、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结合生态功能区划结果,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在地域上分为东部丘陵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平原区3个建设区域。各区域确定不同建设目标,争取在本规划期内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和项目。

七、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一)中心城区体系建设

以建设鲁南苏北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按照“大城市、现代化、高标准、辐射强”的思路,大力推进和加快临沂中心城市的膨胀和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提高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度、辐射力和带动力,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和发展的目标。对临沂市区建设发展历程和综合发展现状条件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临沂中心城区“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发展方向,把临沂建设成为现代商贸城、滨水生态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生态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建立党委宣传部门领导、新闻单位为主体、环保部门协助、有关部门配合的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培养一批环保专业记者或新闻记者,建设一批以绿色新闻为主体的绿色媒体或专刊、专栏、专业网站,使“生态立市、生态富民”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到*年,绿色学校达到100所,绿色社区达到20个;到2015年,80%的学校都能够达到绿色学校标准,绿色社区达到100个。

2、进一步发展生态文化。在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文学艺术领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文艺团体的作用,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特征、有现实意义、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展“绿色进社区”、“送生态保护知识下乡”等环保科普与实践活动。发展环保团体,树立公众生态保护典型。继续扩大绿色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环保行动,向社会播洒绿色文明。

3、倡导绿色消费。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倡乘坐利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提倡进行适度装修,提倡食用绿色食品、杜绝食用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提倡适度消费,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习惯。加强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包括城市绿化、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等。

(三)人力资源建设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加大执法力度,搞好综合治理,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合理范围。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150万以内。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市于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推进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提升。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管理,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加强水库及其支流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增强临沂城供水能力,提高城市供水水质和标准。建设绿化广场和城市公园,增加城市生态绿地,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六)人居环境建设

各县区要按照《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加快生态县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确保临沂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八、生态市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生态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区政府要分别成立生态市、县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行一把手直接抓、负总责,并明确责任分工,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二)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对现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认真宣传、严格执行,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行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关生态市建设的地方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内部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环境、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计划与规划的落实。监察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与处理力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考核、监督和检查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把生态市建设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四)建立加大投入的有效机制

生态建设规划篇(7)

1 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2 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生态建设规划篇(8)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2003-2005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65%,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2006-2007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生态建设规划篇(9)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响应此号召,国家层面不断建立相应制度的同时,推动绿色发展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新区对国家、地区的助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所占据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生态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为实现这一战略,一方面,考虑建成城市在不断更新中重新营造生态微环境;另一方面,新兴城镇、区县的建设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新区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有关的规划建设理论及方法,针对我国未来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乃至于发展前景均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生态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区规划的方法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均处在探索阶段,具体规划内容依然要深入展开研究。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与理论研究基础,从银湖湾滨海新区生态本底分析,提出核心问题及议题,在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规划思路、策略及内容,以期为同类型空间格局的新区提供生态建设参考,间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1新区特点及类型划分

新区,是城市新发展起来的区域或新增加发展的地区。在老城之外建设发展,是为了克服城市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发挥多区域不同产业功能的集聚,全面发挥城市经济的可能性。在部级新区模式带动下,发展出各省市新区模式,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沿海经济门户江门,它依托银湖湾滨海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的建设打造,引领珠西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建设。新区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可循环是生态规划系统构建、启动、完善、持续的战略发展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塑造创新空间格局,实现新区的生态功能及特色性,助力区域全面发展。

2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案例研究

2.1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生态系统分析

银湖湾新区城市规划设计中将城市定位为江门市的服务核心区,是崖门镇南部商住、文化副中心,广东省滨海休闲娱乐区。主要功能以商贸、文化旅游和生态居住为主。基地城市建设后的公园绿地占城市建设的6.61%,绿地格局分布均匀,缺乏集中绿地公园空间,而这种单一的空间布局对生态廊道的连接,生态斑块的打造及生物栖息地的营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项目地的农林用地占比32.67%。因此生态规划将利用农林用地重新调整绿色空间结构(见图1)。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重点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关联程度较高的农林用地,带动且优化边缘内部以及城市层面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功能发挥的用地;“顺应自然”,在用地布局和空间组织方面遵循自然生态过程,将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系统相融合,即山与城市之间的城市森林缓冲带的营造。另外,城市建设后,多个水闸将基地内部水系围合形成南、北两个湖体和多条河涌,上游7个水库与河涌连通,提供淡水补给,同时降低潜在洪涝风险。下游河涌受降雨、潮汐等因素影响,咸潮上溯,形成咸淡水河涌(见图2)奠定水系空间基础。生态建设规划中,在此基础上考虑场地生态敏感性及沿海风暴潮方向从西南向迎面直击海岸带,对城市整体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规划提出海岸带的不同生态建造形式,同时将红树林从海岸带引入城市中,一方面考虑降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共同生长、呼吸,建立特色城市风景带。

2.2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误区

城市新区建设方兴未艾,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经验,针对我国新区规划建设具有普遍价值,对各项新区规划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意义。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也存在和其他城市新区建设的共性问题,简要概述我国当前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的误区。2.2.1目标定位不清。有关新区生态建设规划,发展目标体系的建立,通常会将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直接套用,未能保证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导致指标体系同具体建设情况相脱节,难以落实指标等。2.2.2产业导向不明。当前,我国新区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平台,创新环节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产业孵化基地,也没有利用好多方资源,产学研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关于规划、建设、评估等的工具方法。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结构、区位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新区建设规划要依据现状,增加本地特征的生态指标体系。2.2.3技术应用“求洋”。当前规划过于追求“大”“高”“洋”甚至是“唯技术论”,因为规划“水土不服”难以实施,就算实施也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日照条件不足的一些沿海城市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城市缺水严重却要规划建成“夏威夷”,以上这种南辕北辙的方法在我国新区建设规划较普遍。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实践

3.1银湖湾滨海新区基底概况基地规划范围55km2,背靠古兜山自然保护区,面朝黄茅海,形成山体、绿核、水体的蓝绿生态格局。从生态环境上看,基底沿海岸区域属于典型的近海河口滩涂湿地,有红树林、各种贝类、藻类、水鸟等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但近些年红树有外来物种的入侵,再加上监管力度有限,对生境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基地山海间目前是大量的鱼塘,有蓄滞洪功能,随着城市新区的发展,大量的鱼塘、农地逐步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3.2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思路

新区塑造相对旧区改造有客观优势,考虑因素与发展方向相对同趋。江门银湖湾新区的发展定位以绿色发展、蓝色经济构建可持续的蓝绿生态格局为研究指引方向,打造山海交融红树林上的滨海新城,以达到诠释生态水道蕴含交织的新城与海洋经济增长带的目的。通过以下策略将构想与场地有机结合。首先,整合修复原有山海割裂的格局,强化山海联通,将通过大、中、小3个层级的生态廊道即邻山缓冲林带与滨海绿带、内河红树林廊道与山海通廊、季节性汇水通道有机的结合,强化场地蓝绿交织的自然形态,赋予山海较强的生命属性。其次,滨海城市特色打造从某种意义上趋同,该项目在规划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心,营建城市中的红树林,选择本土红树树种,复育红树林,优化带状结构,塑造动物栖息地;扩展红树林生态景观廊,构建特色红树林带,建成后将会串联城市现有及规划的绿地斑块,实现特色滨水滨海城市空间。最后,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风暴风险,在保留现有感潮河道及内湖水系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实现海岸韧性度的多样性。

3.3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路径

实现生态、产业、经济等城市发展组团因子同赢的模式是需要规划不断践行的成果,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规划结构延续城市设计的两带两轴(临山缓冲带+滨水防护带+中央滨水绿轴+中央生态轴),在此基础上细化生态建设功能组:临山缓冲带建设为城市森林景观带,由森林康养及森林野趣构成;滨海防护带建设成韧性海岸带,由红树卫士及活力海岸组团构成;中央滨水绿轴由红树探秘及悠闲生活组团构成;中央生态轴串联山———海———城,被建设成碧道[2]枢纽。7大功能组团为新区的文旅产业结构提供了生态条件,同时为带动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赋能。3.3.1由山到城过渡带处理———城市森林景观区。区域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林地,塑造动物栖息地兼具人文参与性的活动空间,主要设有蝶舞花园、无动力乐园、森林寻宝、泉养山地、林荫园地等。城市森林营造工法有两种近自然的造林方式[3],主要是改培抚育现有林木,同时在农林空地上培育复合林地。新建复合林地应用日本宫胁“少人工管理型”森林[4]再造法,该方法是使用植根充分发育的幼苗速生树种,林下适当种植灌草,乔木种植3年后,苗木脱离人工养护,自然生长,在生长抚育过程中按照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混植、密植,疏伐;现有林地改造原则:注重乡土物种培育,维持砍伐区土壤的状况,对生长状况良好的树林,用拓展林窗的方式,也就是适当地打开景观界面补植灌草,根据生长情况适量地补种一些目标树种。对密集或生长状况不良的树林,砍伐长势不良的乔木补植灌草,定期补植目标乔木。根据鸟类和昆虫栖息偏好,营造生境,吸引区域林鸟和昆虫资源,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所。3.3.2串联蓝绿斑块建立中央生态轴———碧水阑珊生态廊道。中央生态轴即从古兜山到黄茅海。河道交汇处设置碧道枢纽打造缤纷新活力带,林地区域以疏林草地为主,鸣禽提供生态栖息地。入海口设置红树林海岸带。根据地理位置及功能设置3种功能区段,即自然生态段、城市生活段、人工生态段。3.3.3营建特色中央滨水绿廊(内河红树林)。红树对盐分的适应范围较广,盐度范围0‰~20‰的河口海岸都可生长,不同的盐度都有相匹配的红树树种,本项目红树林湿地区盐分在3‰~15‰范围内,对营建丰富的红树群落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红树受风向的影响,位于季风区的黄茅海,无论是风向还是风速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以东风为主、冬季则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布置红树林应和风向保持一致,防止红树林被季风直吹,从而降低生长压力。同时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置有湿地科普、皮划艇基地、鹭鸟乐园等景点,为市民体验、了解红树及增进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场所。3.3.4提升海岸多元化属性———滨海防护带。长达17km的临海界面从城市水安全的角度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堤防是首位,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考虑海岸形式的多元化。堤防从20年提高到50年,由北至南根据海洋流速及生态需要分别设置有鱼礁复合堤与红树林复合堤。鱼礁复合堤是“有生命的防波堤”具有减缓水流,降低海浪冲击,满足鱼类回游产卵栖息及饮食需求;红树林复合堤主要利用可周期性潮水浸淹的红树林弱化原有生硬岸线,减缓海浪冲击[5],同时吸引海里虾蟹回游及繁殖,恢复海岸的生态功能。在营造韧性活力海岸带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丰富岸线的多功能属性。

4结语

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项目在建设前考虑到生态、人文、产业等城市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生态规划中合理地填埋、围垦,预留通道保留咸水基底,充分考虑风向、光照、服务人群、街道朝向、建筑朝向、景观等生态建设因素。创新在于生态框架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增加碳汇量、建立城市景观森林、增加负氧离子量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韧性海岸带,提高城市安全系数等生态功能,切实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价值。未来,政策律法的完善能为生态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教育引领提高生态素质,属于生态化发展的实现渠道选择;生态优先助力城市建设,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渠道。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是实践先行者之一,新区还在建设发展前期,作为设计者,希望为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绵薄之力,以期为同类型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琪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J].教育技术研究,2011(10):119-120.

[2]魏中胤,沈山,沈正平.我国部级新区的类型划分和政策导向[J].经济师,2020,020(03):20-22.

[3]沈晓夫.“近自然森林”———城市绿化的良策[J].生态经济,2005(8):120.

生态建设规划篇(10)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3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税收征管规范 下一篇: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