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6 15:38:18

专业化建设论文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1)

二、加强实践,培养技能——专业文化的作用核心

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实际训练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课堂转移到社会上,职业高中可以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对口人才。举例来说,电脑销售公司可以与计算机维护专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网管可以和网络维护与应用专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实际训练的条件,又达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在工作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针对市场需求,职高可以选择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综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着重知识实践以及应用。模块可以设置四个,分别为:基础技能、职业技能、拓展、训导,基础知识只需要达到够用的程度即可,基础技能要具有独立性,各个学科之间知识尽量不要重合。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来说,国家和省市每年都会举行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竞赛,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并和来自其他地区、院校的学生展开竞争。再者,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展现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一般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取得五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力的督促。学生可以将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作为目标,督促自己努力学习,以此证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如果学生能力突出,学校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广东番禺职业高中经常在校内组织计算机竞赛,2009级学生戴某在广州图形图像处理竞赛中拔得头筹;2010级张某和陈某两位学生获得了图形图像处理模块竞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三、完善制度,强化规范——专业文化的制度保证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2)

企业文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尺,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精神粘合剂,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认识。作为烟草商业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深入烟草公司及卷烟零售户和烟农当中,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并以此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实现奋斗目标。

一、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学习意识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家认为,为了加深员工的学习意识,烟草商业企业要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上管理、上质量、上科技、上规模、上结构、上效益”的主题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比武。总之,企业内的学习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化、实效化、全员化、习惯化的路子,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虽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正全面加强;国家烟草局主导下的烟草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推向纵深,国内烟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大家都谈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消除员工当中“自以为是、官商习气、心气浮躁、归罪于外、雇佣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动行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培养起员工强烈的危机观念,以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向困难挑战的工作热情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使其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地开展下去,使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尽职尽责的心态,能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三、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

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培育出能被厂家所接受的有竞争力的烟叶产品。烟叶生产要服从于厂方卷烟配方需要,要根据厂方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方案,及时调主栽品种、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进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购的烟叶绝大部分进入厂方主料烟配方。为调动和保持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要逐步实施三项举措:一是聘请烟农代表全过程监督验质员。二是验质人员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入封闭式工作室。三是把党员和业务骨干充实到收购一线,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收购环境。要构建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使企业得到升华,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四、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质量意识

大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育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烟叶生产要严格按规范化标准,以企业“种好烟、收好烟、供好烟、销好烟”的生产经营方针,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和技术、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规范收购措施,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及其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效率意识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发展是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只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强产品的价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企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再造企业文化。烟草商业企业要按照“少层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进行网络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卷烟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进服务技术手段革命,加快实施卷烟专卖营销系统,逐步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推动“四网合一”,建立健全烟叶收购流程等质量效率机制流程;加强专销结合、三线联动、快速办案,为客户提供送货、维权、咨询等方面的瞬时服务,助其及时把握时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3)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就是“专业文化”的建设。

专业文化是指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而应将其作为一门实训主导型的课程。市场营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需求日趋扩大,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把“知识复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由于高职学校的专业很强的职业性特点,能否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也称为衡量一个专业发展优劣的指标之一,为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应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优秀的师资、一流的实训条件外,还必须有成熟的专业文化。优秀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成熟的标志。

为此,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寻求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专业文化建设就成为职业院校引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统一规划,总体安排。

专业文化建设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专业定位准确、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专业设施条件完善、专业常态管理规范等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历史的积淀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并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才能逐步形成。专业文化建设包括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师生专业行为总纲及专业行为细则的确定。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师生统一专业思想,逐步对专业核心价值观认识趋同,学校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等保障师生遵循行为总纲的有关措施,使师生的行为受到规范、约束和强化,以逐步形成学校所期望的专业行为习惯。此外,还必须在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师资培养工程的导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有序推进,不能零星地、孤立地、随心所欲地实施。这样,专业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全局“一盘棋”,才能使其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引领专业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水平后,借鉴历史积淀、瞄准未来发展,对专业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和科学运作,只要能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能实现质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合作打造特色的专业文化。

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培养教育,其办学目标就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相关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突出对职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也逐渐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构建真正有职教特色的学校专业文化,就必须实行“校企结合”。在职业学校建设学校专业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和内涵的丰富。“校企结合”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企业文化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专业归属感。

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如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每年暑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成立各专业名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校企合作、教科研、产学研贡献力量。学校通过表彰奖励、优先评聘职称、优先安排各类培训等强化手段,进一步引领教师成长,让教师能从主观上提升自己,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结语

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形象的。我们不能因为无形而忽视它;也不能因为具体而司空见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维度,它既能促进职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是职业人优秀专业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4)

0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和主力军,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科学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我国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高校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职责,依托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业训练体系,对从事或即将从事辅导员行业的教师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系统的管理,使他们掌握从事辅导员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话语、研究能力,实现的他们专业自律,促使恪守专业道德、崇尚专业价值和有效履行专业职责,进而提高他们从事此项工作并不断提高其从业能力的过程。由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概念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我们可以概括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养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塑造辅导员的专业品质三方面。

1.1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可划分为以下四类:(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2)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辅导员在开展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处理问题的原则性知识,即辅助教育管理的科学知识。(3)常识性知识。常识性知识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知识。(4)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主要包括辅导员个人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知识。对以上四类辅导员专业知识掌握的提升,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的理论基础。

1.2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心任务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辅导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管理能力、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洞察能力、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能力、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对辅导员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等,对辅导员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发展的中心任务。

1.3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品质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思想保障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所以辅导员队伍自身专业品质的提升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思想保障。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形成“以管理学生为手段,以教育学生为重点,以服务学生为基础”的专业品质。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三要素,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以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以工作为依托的引导下,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2.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妥善处理好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并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目标体系中。

2.2动态发展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以动态的视野寻求专业化发展机制,根据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的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建设。

2.3渐进性原则高校应从当前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

2.4尊重个性差异的原则在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校、院系、专业的各自特点,尊重辅导员个性差异,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确立外部影响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达到辅导员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1厚积薄发,夯实基础构建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者相结合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建一套结构合理,科学有效地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5)

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是由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决定的,建设项目工程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建设项目的本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当代技术人员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管理工作,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管理人员作为建设项目工作的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只有推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队伍存在着职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弊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以影响工期,能够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等建设项目的活动。

1建设项目管理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就业门槛低,专业化不强。企业在选留、招聘管理人员时,一般认为担任过建设项目管理的、表现比较好、某方面有特长的中专生或一般人员就可以了。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企业各专项底层人员直接进入管理层,其中许多人既没有系统的管理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建设项目系统专业训练,且工作后的在岗专业培训不够,从而影响了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工作上水平和特色。1.2数量不足,管理工作深入不够。数量问题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就难以保证建设项目工程的工作效果。项目经理作为专职主业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规章制度的变化,项目经理工作的职能也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内容有所延伸,这都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并且协助项目经理的工作。1.3重视不够,影响队伍稳定。建设项目工程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建设工程工作队伍,但目前我国企业对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部分管理人员产生了消极情绪,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措施

2.1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技术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项目,以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项目经理、技术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技术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实践培养,依托项目工程、重点技术项目、管理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2.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适应项目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间竞争力为核心,以经营科和项目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3工程师等高层技术人才培养和建设。适应走新时期建设项目发展道路和建设工程技术设备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机构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2.4建设项目管理专业化。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的专业化的建设,在这个大的范围里面注重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建设。2.4.1提升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全过程项目管理的优势,只有通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企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优化建设方案、工程设计并组织实施,才能做到综合利用资源,节省投资。2.4.2推行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推行现在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升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推行科学、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是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资质标准的引导,使企业能够重视科技进步重视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4.3加快培养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专业人才是企业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工程建设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造就一批精管理性技术、善经营、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还要注重培养项目前期策划、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项目管理人才,为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励企业在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资源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能够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的复合型高水平项目管理人才,同时要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让人才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得到锻炼成。2.5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在建项目经营业绩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是一个专门的科学和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2.5.1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技术人才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下,对刚刚发生的自适应计时的新形势。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2.5.2合理整合,配置专业化管理人才。企业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配置,将作为制定,实施和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依据和支点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机制,根据收集的“按需社岗,公开招聘,雇用择优”的原则,吸引了大量建设项目管理人才。2.5.3建立科学评价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促进建设项目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企业应根据建设项目的业务特点的管理,根据起草中的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调查系统工程项目管理。2.5.4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类别,多形式的培训框架,包含了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业培训和建设项目完善的管理实践训练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的成果,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中的科技成果管理,提高人员素质。2.5.5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让员工和管理人员树立使命高于一切、一个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切实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对于工作满怀激情,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维护大家的利益,注重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为建设项目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3结论

总的来说,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队伍的要求不仅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同企业对于建设项目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经营理念,核心思想就是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真正的让这个管理队伍服务于整个的建设项目。

作者:黄玉芬 单位:漳县公路管理段

参考文献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6)

教师专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师魂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育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响应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教师道德建设也必须要加强。

1我国传统教师道德的现状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德的传统,对教师道德建设相当重视,因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在激发和指导教师的行为修养上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大多数教师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规范教学行为,做到为人师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整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凸显出诸多不足,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

1.1教师道德的专业性不明显,结构单薄

我国并不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专业道德”的特征。以我国多年来采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月7日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8项要求,这对教师职业而言并不苛刻。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些条目只要将主题词替换一下就可以马上变成其他职业的规范。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等等,其他行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口号改造为“依法执×”、“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廉洁从×”等等。如果仔细阅读对这些条目的具体解释,则这一缺陷会更加明显。具有普遍含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约束教师的行为,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无法引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觉自律精神。如果我们仍然这样去界定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继续停滞在一般性行业道德的非专业水平上,很难体现教师道德的专业特性。

同时,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随意性很大,不全面,结构单薄。仅仅是随意的几句空泛的表层语句,既不像教师专业技术的规范那样细致,具有能反映教师职业本性、具有充足的专业理论依据、清晰的逻辑体系;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开发出与教师技术行为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专业技术操作和应用中就能具体感悟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力量。

1.2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恶劣

教师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1)不能公正对待学生。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是有的教师偏袒学习好的学生,瞧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即使做了好事,有了优点,也得不到承认和重视。(2)依法执教观念淡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目前,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迟到、课堂上随便讲话等动辄被罚站、罚做作业、罚劳动、禁闭、打耳光等。(3)使用语言暴力,给学生造成心灵创伤。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个别教师使用辱骂、威胁、讽刺、挖苦的语言,如“你比猪还笨”、“你缺心眼呀”、“你简直就是个废物”、“这么低级的错误都犯,你幼儿园毕没毕业呀”、“你的脸皮比城墙还厚”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为此而自尽。(4)消极怠岗。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根本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育教学中,厌岗怠业,不思进取。另外,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还有、不负责任、对学生不信任、要求不严格等。这些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和发生,严重损害了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绊脚石,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广大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就没有办法得到提高,专业化之路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专业化趋势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运动肇始于17世纪末专门教师培训机构的产生,但是早期的教师培训学校学徒制或者经验型的教师培训实际上是职业训练而非专业教育。18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义务教育普及对于教师教育的需求增强以及教育专门知识的增加,真正的教师专业化的步伐才告开始。特别是自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之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就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包括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道德等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教师获得持续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与教师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并提升的一种专业性的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统帅,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化昭示着承担培养人职责的教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要高得多,因而加强教师道德建设该不容缓。

3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3.1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

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3.2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

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以教师教育的阶段为线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在师德培育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前教师教育环节基本上处于“真空”地带,既没有具体的师德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的教师一章里有所涉及,教师资格证书虽然有一些模糊的规定,但是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时候并无实质上落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师德教育环节,要么有师德教育内容,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采取“一锅煮”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成效。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教师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3.2.1增强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

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是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在职前教育阶段也要重视师德教育。首先,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确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增设师德修养课,使学生通过专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理解专业道德对其今后专业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原则、规范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把师德教育融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专业道德行为并体验专业道德情感。

3.2.2重视在职训练,把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

新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新教师接受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应该充分利用这次培训机会,专门对新教师进行专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调师德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最基本的师德规范。还有,建议把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制度化,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恰当的场景,使宣誓者通过庄严的仪式激发起内在的需要,提醒教师记住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让教师尽早把责任意识融入专业工作中。超级秘书网

职后教育是师德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师能教育。师德学习应纳入教师的业务学习范畴,定期进行,要注意通过学习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养成教师的专业自律。

教师专业道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专业实践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品质。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究竟怎么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师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都与教师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的日常实践相结合,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理解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

3.3完善师德规范评价体系

过去对于教师专业技术的评价一般都比较细致,而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往往比较粗放,很难有说服力,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与师德规范体系相适应的、能够真正促使主体道德成长的评价体系。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7)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正是一个在强基固本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和实现司法警察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必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观”的指导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司法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才能使这支队伍适应形势的需要,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法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岁以后,大多数法警都需“转岗”或流向社会。作为干警个人而言,面对如此情形,谁都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正所谓“人心不稳,一事无成”,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属必将面临的“出路”问题不闻不问,只片面地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笔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原则,也正是实现职业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一是“面对现实,主动关心”,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明确指出司法警察“年轻化”的要求及其客观原因,让干警正视问题,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深刻体会到组织上对干警“出路”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二是“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要让干警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到在“转岗”之时能以“强者”、“能人”的身份和条件供组织或社会的挑选。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岗期间,必须适应职业化的要求,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任何消极懈怠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导致个人“在岗”期间就被“淘汰出局”。

其次,应完善用人机制,关注“人”的保障问题。聘任制法警的保障问题,涉及体制、经费、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需要法院系统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法院应及时与本辖区的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建立有关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此项工作事关辖区司法环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法院系统加以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党委、政府是应该也可以给予法院支持的。具体到制度设计,重点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将工资、医疗、养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个人帐户,按规定足额入帐发放。另可定期在帐户内存入一定经费,作为解聘后的生活补助费,给解聘人员一个二次就业的“缓冲期”。二是尽早与地方人事部门特别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人才储备”、推荐、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解聘人员提供更多的二次就业机会。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晋升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聘用制的优秀法警中遴选出警队领导干部,逐级晋升,对达到一定职务、级别、警龄的,可在法警岗位上退休。

第三,要一视同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对聘任制法警,应与在编干警一视同仁,在解决好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司法考试,以及适合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他们实现自我深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切实关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抓好职业准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业化建设必将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双重领导”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法院领导又受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下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工作任务上的冲突。下级法院司法警察本身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上级法院一旦调警,又必须服从,下级法院司法警察“应接不暇”或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二是领导者之间的冲突。下级法院的领导班子与上级法院的司法警察职能部门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当两者均需要用警时,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必然形成分歧和冲突。三是存在上级法院“只用不管”的情况。由于司法警察队伍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下级法院,上级法院或是不愿意参与管理,或是“心有余、力不足”,难以实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强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司法警察实行“双重领导”,就更应当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前瞻性、制度性工作规划(至少应有年度工作计划)。笔者认为,这项规划应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牵头,下级法院共同参与制定。首先,应明确几项基本原则,即全局、大局性工作优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则,重大、紧急、特别任务优先于一般警务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审判工作优先于一般事务的原则,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工作优先于职责外事务的原则,以期上下级法院共同遵照执行。其次,应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解和把握各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人员、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拟定各下级法院的调警量、训练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工作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行局部、微量的调整。第三,应建立“巡视”制度,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派员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级法院巡访视察,一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和考核,避免“双重领导”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增进上下级的沟通联系。

2、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三个“主体”的正相关关系。

双重领导“实际上涉及到上级法院职能部门、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和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相互制约和掣肘的负相关关系,处理得好,则会形成充分补强的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上级法院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下级法院在用警上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尽可能予以照顾和体谅,凡确需调警的,除通知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外,应及时与其法院领导班子进行沟通,以避免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工作上的被动;同时,应统筹兼顾,避免集中、频繁调动某一或某几个下级法院的警力。在培训、训练上,上级法院应发挥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为下级法院提供便利条件。

作为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应确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支持上级法院的整体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难或准备动用大量警力时,应及早向上级法院反映,以使上级法院有调整工作部署和计划的“回旋余地”。

作为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应全力发挥“双重领导”之间桥梁纽带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时、客观地对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机动应变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双重领导”的工作要求。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明确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司法警察必须恪尽职守,切实履行好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提押、看管人犯等职责,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服从和服务审判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又在不断拓展,那么,司法警察应如何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关系?笔者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摆正位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就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来看,其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规定的职责,是司法警察的神圣天职,也是司法警察所有工作的根本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此而言,司法警察是“主角”,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肩头重任。从司法警察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的工作任务来看,其又是“配角”,应尽可能地为审判事业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警务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司法警察应摆正自身位置,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在履行“主角”职责特别是重要警务时,应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差池。当其他一般性工作事务与职责工作发生冲突,司法警察应坚持原则,保证重点,有权也有责任不受干扰或不正当指派。而在完成职责任务的情况下,司法警察又应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甘当“配角”,服从领导和指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法院、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8)

高职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保证。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个案研究、访谈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浅论高职文化建设,总结出如下建议:

1 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认真研究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历史及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结合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比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理性找出自身有哪些不足,从而较准确地把握本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有些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照搬本科、沿袭中职教育等现象。这种混乱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高等院校趋向“一体化”,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需精心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好办学定位,找准高职院校的特色。在这方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船舶行业,以高中后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为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正是由于办学定位准确,该学院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2 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类专业的特色物质文化

食品类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景观、文化长廊、专业历史诸多方面,其中校园景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随时接触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既要融合食品专业知识,又要体现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校园景观在传承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之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教风、学风等,巧妙地融合进去,形成意义深远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科学构建,形成赏心悦目的绿化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等,体现“诚信、安全、绿色、责任”等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在中心大道显著位置竖立“明德立信”校训石,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彰显了校园文化魅力。我校自2012年正式启动“校友林”工程以来,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广大校友和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挂牌留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友林”已经成为我校“爱心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校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校园内一个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更是我院学子走上新征程的起点和精神家园。

3 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食品专业精神文化亮点

食品类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努力营造食品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亮化食品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他们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该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该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该院正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该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2]。

4 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强化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成功的企业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实际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大多,如政策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唯利是图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逐步成为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工艺的制定者、生产过程的监控者、检验部门的执行者,即食品安全的第一道把关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习以顾客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要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的文化。例如,三全食品在河南食品行业公益事业方面做得堪称楷模,作为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巨头,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一直热心各项慈善事业,从华东抗洪到“非典”防治,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危急时刻,总有三全食品的热心捐助。他们积极捐建希望小学,救助孤残儿童,支援省内建设。特别是2006年,三全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批捐款400万元设立了中国红十字·三全博爱助学基金。这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该项以“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主题的基金启动以来,已有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它是河南食品企业实力、责任意识的一次高调彰显,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优秀品格[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双汇集团在自然灾害的救助、捐资助学等方面也投入了巨额资金。2010年,双汇集团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人民币,定向资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连续3年,设立“双汇奖学金”,每人每年将获得5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5 围绕企业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

建设食品专业的人文文化之时,食品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食品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锻炼。食品专业的教师,在申请课题时,重点考虑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是否有市场。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丰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好转。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的做法值得一提。从2006年开始,山东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食品学院提供10万元合作资金,学院担负企业职工培训体系中的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职责;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题班,培训企业员工;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互派技术人员锻炼、交流,企业优先从学院选择毕业生,逐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1万余人次[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9)

专业学习,也即我们通常讲的第一课堂的学习,是大学生汲取知识与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最充实与最重要的部分。而仅仅有第一课堂是不完整的,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来说,起到了必要的完善和补充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逻辑思维的训练,第二课堂则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两个课堂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既巩固和深化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效,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力。因此,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以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改革与实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国际化为特色,坚持培养“双高两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本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广外各学院根据本学院专业特色,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专业文化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精彩纷呈,组织严谨流畅,具有浓郁的国际化特色,产生了广泛的校园影响和社会影响。广外东语学院现开设有日语、印尼语、泰语、越南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印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马来语、乌尔都语 12 个亚洲语言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德

才兼备的高级外语人才。亚洲文化节是东语学院的专业文化品牌活动,旨在通过亚洲各国风情演示、“一带一路”文化展、多语种戏剧大演、专业技能竞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展现亚洲文化,凸显东语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对亚洲各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能,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学院学生积极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校训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双高两强”育人目标,将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致力于培养“双高两强”的人才,即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东语学院正是实践这一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创建了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并将各类活动整合为亚洲文化节,确定举办主题,全方位的展现亚洲文化和学生所学,学以致用,又用实践锻炼反哺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亚洲文化节对于“双高两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大学生直接运用专业知识参加竞赛和活动,并要学习对象国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并在专业教师和外教的指导下,展现异域特色文化。不仅直接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将语言与文化结合,通过团队合作展现专业水平,通过语言展现东方文化。这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很好的实践。

二、践行学以致用、文化育人的理念

亚洲文化节各活动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多语种戏剧大赛和各专业演讲比赛,需要用非常地道、得体甚至传神的语言表达。这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学以致用,同时还要学习对象国的各类文化。学生必须向外教、专业教师、留学生请教,得到专业指导和建议,并通过各类学习资料充实自己,夯实专业基础,扩展视野。其实就是把第一课堂教学搬到了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校道、学习网络等场境,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寓学习于新颖多样的形式中,喜闻乐见,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就受到了各国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亚洲文化节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大家要在活动构思、创新、编排、组织上有非常严谨、敏捷的配合,而且需要随时沟通想法和处理应急情况。经过文化节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意识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与学校及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一脉相承。

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并为之服务

语言是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我校的优势,广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广外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的设想。东语学院的各专业对象国恰好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可见,东语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置于国家发展大战略和广东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业培养,更是责任意识、战略思想、专业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毕业生能直接参与“一带一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好桥梁枢纽。

亚洲文化节旨在突破仅限语言沟通工具的局限,让学生运用专业所学直接参与互动交流,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通过相应的交流情境感受和学习对象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诠释。亚洲文化节很好的将十几个语种有效融合在一起,将小语种融入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多文化学习思维和视野,提升专业学习的社会性。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洲文化节逐步找到了“校园一带一路”文化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可以形象的说,将真实的一带一路文化景观浓缩一万倍,放入广外校园里,成为高校的一带一路之景。所以,亚洲文化节已远远超出学生活动的范畴,不仅参与者包括全院师生,还包括各国外交官、留学生、社会机构、企业以及校友等,更重要的是,亚洲文化节将学院的教学改革、科研探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结合在了一起,锻造成为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整体发展舞台。专业教师可从各类文化、文娱、演讲竞赛和活动中迅速切入学生的学习要害和需求,结合学校和国家发展战略,直接在教学、培养理念上不断改进,使得专业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并牢牢扣住学校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层面而言,亚洲文化节已成为各级在校生的公共必修文化课,它以及超越于单纯的活动与竞赛,成为学生入学手册和毕业手册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众所周知,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曾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年来,为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双多边发展战略,广外东语学院突出优势,强化创新,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大力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小语种专业人才。亚洲文化节对在促进校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亚洲文化节的成功也给我们如何加强品牌专业文化活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带来了经验与启示。

一、立足专业特色,不断提升品牌活动价值

学生活动不能局限于生搬硬套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学院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生特长以及周边资源等优势,求精品,做品牌。品牌活动的竞争力及发扬和传承下去的核心在于其内在的价值,要不断提升品牌活动的价值,才能获得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把品牌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参与中体会到品牌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建立起对品牌活动的归属感。亚洲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就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点,从学生专业出发,注重集专业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以致用。

二、拓展宣传途径,不断强化品牌活动魅力

广泛运用网络等多种载体,通过海报、校园网、活动推介、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做好信息的更新和反馈,为品牌活动的建立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要得到广大同学的承认、长期和稳定地吸引学生参加、提高品牌活动的质量,就要不断进行宣传总结,加强品牌活动的宣传和包装。

三、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引领品牌活动发展

品牌建设是一种战略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持续性,品牌活动建立的初期虽有新意但随着活动模式规范化的同时也使活动模式走向了僵化。品牌活动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总结、提炼、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所变革,寻求新的增长点,比如说日语演讲比赛、亚洲风情街的举办模式。另一方面,品牌活动还应注意与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个活动可以辐射到其他工作,比如说就业工作,以点带面,不断带动其他工作,孕育出新的内容和举措。这样品牌活动才能与时俱进,保持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学生活动的品牌建设也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活动的定位和建设。只有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找准自身的定位,打造自身的品牌,创造更多更好的活动精品。

四、打造实践课堂,不断拓展专业教学手段

外语的学习不仅仅靠第一课堂,第一课堂重在基础的认知和理解,消化吸收和运用主要在第二课堂。亚洲文化节是外语专业第一课堂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尤其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运用和演练必不可少。通过各类赛事和文化活动,学生自主寻求学习资源,自主进行知识和学习思维的更新,以团队的方式合作并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精神和思维的锻炼提升大有裨益,不仅专业造人才,也能精神朔人才。同时,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竞赛的过程中,能比较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薄弱环节,从而在教学中做相应调整,学院也能在制定教学计划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对于促进专业教学发挥了积极影响。

五、创新培养方案,完善构筑文化育人体系

亚洲文化节不仅仅是学生活动,而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课外文化必修课。与学校及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一脉相承,与学风建设紧密相连,是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学院“和谐,友爱,团结,创新”文化的有效载体,师生教学相张的舞台,学校社会价值和国际化特色展现的窗口。我们发现,只要将文化节与整个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就能得到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支持,能吸引众多留学生,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功能,能得到各国使馆的关注以及知名企业的赞助,社会影响显著,甚至能直接为相关企业输送毕业生,从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环境养成并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侯F翡,谭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探究――以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3):57-61

专业化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学校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

[1] [2] [3] [4] 

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 

()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上一篇: 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下一篇: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