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美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3 15:06:29

专科美术论文

专科美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06-2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专科美术论文篇(2)

如何才能形成与其它专业相适合、又独立自主的理论学科结构呢?我们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美术理论教育在未来发展的条件与方向。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研究美术理论及其批评的科学。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作品及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的功能与作用、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美术鉴赏活动、美术的审美特征、美术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点等内容的研究,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因此不管美术教育如何发展、专业如何多样化,理论教学应是大学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确定美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与依据。

美术理论教育是不断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及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与依据。

国内除美院一直设置了美术理论方面的专业以外,其他美术院校也纷纷开设美术理论学科,使美术教育趋向科学化。艺术理论是艺术发展的先导,是指引艺术走向合理化、规范化的依据。美术学院开始重视了对于美术理论的研究及探索,关注时下美术现象,以既定价值标准,审视与评判美术实践之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美术理论既是批评文本,又是历史文本,在历史片断中直接传达创作观念与审美意识。

近年来,各地美院纷纷扩大招生,从历史发展看,这种趋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退,如何能在这种竞争中生存,这就需要有合理的规范及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引。从传统的美术院校学科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减弱了理论学科的研究,而是更加科学的进行划分与深入,成立了以专门研究艺术合理发展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画研究院理论研究室,并每年召开中国高校理论研究年会以确保艺术理论研究的适时性与规范性。

所以,完善理论教育是适时可行的,这不但会确保未来美术人才培养逐步走向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为未来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美术理论教育,有利于不同艺术形式、专业的相互交流与发展。

美术理论的知识系统包括基本理论、应用理论与交叉学科三大板块。

一是基本理论研究是学科基点,以原理论为核心。二是探讨理论的思维法则、研究路向、系统结构法。三是研究美术理论方法自身的历史现象与规律。此外,基本理论还向“学术”和“创作”延伸,一方面是实践主体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历史客体的理论,二者直接体现着理论的双重性――以历史性的眼光确认某种文化观,呈现出某种自在的社会性;以主体性的研究确立某种批评观,呈现出某种自为的实践性。

可见,艺术理论是推动艺术发展及品评艺术优劣的依据。目前国内艺术发展是依靠国内权威理论机构的理论观点为依据,专业方向、学科建设都离不开专业理论机构的学术指引。由于许多美术院校一直以来没有规范的理论教学体系,因此缺少了与国内外权威理论机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这势必会在科学、先进的学科建设理念中消减自身的力量。

专科美术论文篇(3)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我国,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虽只有二年,艺术学(理论)作为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多年,但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现在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和艺术各部门艺术理论,和文艺学、哲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也紧密相连,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借鉴,所以艺术学理论生长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且有我国古代诗论、乐论、书论、画论、曲论之丰厚的学术传统,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学理论新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学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首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原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没有下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所以无法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后,仍未设本科专业,因此在本科培养方面,艺术学理论还是一个空白。

现其他部门艺术学科大部分都设有理论本科专业,如美术学(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音乐学(音乐史论)等,相对来说,这些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有关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又自主新开设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均招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本科生,还有的学校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前者还开设艺术编辑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取得初步经验,培养的本科生适应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美院开办美术史本科专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开办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自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原工艺美术史论后根据学科调整为设计艺术学,2004年,又新增美术学(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清华美院在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专业招收理论本科生。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在学科方面主要承担艺术学理论,学院计划明年直接以艺术史论为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史论系老师十四名,从事设计艺术史论和美术史论的教师各一半,有八位教授八位博导。根据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我们给史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思潮、审美文化、中国书画艺术、艺术传播学、艺术批评、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艺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还可在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各系选修艺术实践类课程。即使明年将本科专业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改为“艺术史论”,那么我们开设的基本上还是这些课程,当然我们在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方面还可加强,增加新课。

目前,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一方面可增设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与管理二个本科专业,前者以中外艺术史、艺术考古鉴定、中外艺术理论等为主课,兼及艺术批评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后者主要开设中外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思潮、艺术批评史、艺术与文化管理、艺术市场等主课,同时兼及中外艺术史与理论课程。将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逐步办起来,逐步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办好现存的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本科理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依托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亦还要担任美术、音乐、设计创作实践学生的理论课程,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互动,理论系的学生亦可有机会多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和音乐表演,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类理论学生的优生环境。在西方,艺术史系大都独立设在综合大学,没有艺术实践教学和创作表演的氛围,他们和历史、文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文社科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一般只有5-6位教师,7-8位算较多了,而10位教师则是大系了。我国的各艺术部门的美术史论,音乐史论、设计艺术史论、戏曲艺术史论专业,已经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硕博生招生提供生源,也可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博生培养准备人才。即使招收艺术历史与理论(简称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与管理(简称艺术批评)本科生,也要依托相应的部门艺术史论,如音乐学院招收艺术史论或艺术批评本科生,恐怕还是要主要讲音乐艺术史及音乐批评理论,而美术学院招收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本科生,也主要还是要讲美术史与设计史、美术批评与设计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史必须要依托部门艺术史才能讲授,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教学,任何人都无法讲授“空洞”艺术史,讲授既不是美术史,也不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艺术史,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完人”能讲授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都涉及的艺术通史,所以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必须依托一、二个艺术部门来组织教学。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明年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也只能以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为主组织教学,只有在教师可能情况下,可以考察兼顾其他艺术部门的史论教学。

艺术学理论及前此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我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艺术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博点,2011年调整学科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后,不少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影视戏剧学博士点的学校,又纷纷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我们现招收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博士生数量,在世界上可能排在前列了。另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但设有原艺术学二级学科(理论),现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点,我国艺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学硕博士招生,在1980年代和文学、美学相比,是落在后面很远的,目前招生数可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美学的招生数量。短期类学科消长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产生的。在艺术学理论硕士生教学方面,我仍然主张要依托部门艺术史论来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学等宏观理论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艺术宏观方面的把握及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及做论文时应选择美术、音乐等具体的课题来从事研究,否则,学生无法驾驭大而空的艺术学宏观理论,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艺术理论中的具体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涉及“史”的时候,必须和部门艺术史结合。清华美院在2012年前是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招收理论硕士生,2012年开始以艺术学理论招收硕士生,但入校考试科目仍以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组织考试。在教学方面,5年前和设计、绘画、雕塑硕士生一样,专业课均由导师负责,现改为专业基础课,由美院老师各自列出,然后由硕士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五人即可开课,同时,艺术史论系,又开设艺术史论包括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必选课,这样使学生既能必修艺术史论必备的课程知识,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本系和其他系的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能了解导师以外其他教授的学术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避免了以往导师一人包揽所有专业课的狭窄状态。在实践类的学生中,还出现过导师一学期只和学生见两次面,最后课程考试照样打分的不负责情况,现在此种情况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导师所开的选修课程,所带的学生可选也可不选。学生自由度增加,而导师不必另外给所带学生开课,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是在硕士知识点及硕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创新性、尖端课题做深入研究,期望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博士论文,成为某一专题和领域的研究专家。

专科美术论文篇(4)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专科美术论文篇(5)

摘要:當前,影视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补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影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关于影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影视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影视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进行搜索,近三年与小学影视教育有关的论文共9篇,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结合我校影视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能从中发现和总结出现阶段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建议有着指导性价值。

1.影视教育多以“第二课堂”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周社团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十分至五点半,有时还会因为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上课,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持续性学习,学习的深度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同时,在与部分指导教师的交流过程发现,“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碍影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影视教育而言,现有的优质影视教材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师对影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曾经对学校部分教师,包括影视社团教师做过一次访谈,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教师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教师认为影视教育只能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例如,语文课上根据课本知识改编的舞台剧,英语课上的情景剧等。第二,有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就是向学生播放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学习视频等一些简单且肤浅的教育过程。第三,一些专业社团的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时候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他们认为影视教育应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甚至是完全放弃,这也是很多学校专业社团教师在影视认知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3.影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从事影视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影视知识学习,存在大量的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影视社团教师的情况。例如,语文老师担任“校园课本剧”社团、“小主持人”社团、“诵演社”等社团辅导教师,音乐老师担任“形体表演”“影视配音”等社团辅导教师,科学老师

担任“道具制作”社团等辅导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开设的社团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性不强。

二、小学影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第一课堂”学习,构建实效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实效,即开设的影视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将小学阶段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于初级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形体训练”和“影视配音”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形体仪态和简单表演的效果,而“影视配音”则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模拟训练。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和“人物形象设计”等相关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以上两门课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内涵的挖掘和欣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设计”则可以训练学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知和理解。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课程,此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2.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影视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还是选择性的“走出去”,尤其对于一些收费的活动会慎之又慎。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影视教育的交流和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这对学校影视教育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走出去”,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的“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影视教育开展的较好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加强校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扬长避短。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影视专家、学者、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师生培训,这是能够提升学生影视素养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学生对影视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学习影视的兴趣。如果能对口帮扶学校的加入,效果自然会更好。

最后笔者认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生的影视素养。

总结

就目前阶段而言,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显得更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对策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影视教育模式比较三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属院校,全国八大专业美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拥有硕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宏观比较它们本科影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理性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与体制受西欧或苏俄近现代大学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为探求新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支撑大学使命的两大基石是钻研学术和崇尚理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显然,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和1919年的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润。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理化。所谓学理化,即学术化和理性化。学术化指的是知识的探究、获取、积累、传授和运用。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概念、理论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学术体系。这一层次的学术体系既可以往上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也可以往下细分衍生为学科学术体系。理性是一种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学化。理性具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1]学理化一直是大学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则。

湖北大学在尚未创办影视相关专业之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文和教育等学科专业开设有关影视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湖北大学在其艺术学院下相继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影视相关专业。其实一直以来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希望同该校的其他学科专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追求艺术,推崇感性。同时由于湖北大学强大的学术气场、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该校的影视方向专业也逐渐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所同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根据该校的自身情况以及硬件条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谓的“文化课”学科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评价尺度,变得愈来愈学术化理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相当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生影视理论的素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2]该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影视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影视发展需要,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能继续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影视艺术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专门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影理论、中外影史、影视剧作和影视鉴赏等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反省思辨、创造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在知识考核上,多以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为主。在招生上,既招录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也招收美术类学生,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高。毕业之际,学生不仅要求展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且必须提交一份学术论文或报告。最为重要的是,正如对其他院系的老师一样,湖北大学对其影视专业的老师也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科研考核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强调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的那样,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部分构成,影视学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发轫于1997年筹办的动画专业。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影视相关相继成立,它们主要分布在动画学院和设计系。由于学科特点,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专业美术教学与创作,追寻的是一种艺术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学科发展和评价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术学院师生观念里面,所谓的学术就是画画,就是艺术创作。他们无感于理论,崇尚感性,甚至主张“正像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现在,理性的时代要接受感情的审判”[4]。这种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气也浸润到了其影视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湖美不重视学理研究,而是说他们更偏重于感性艺术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影像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赫然地写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的(影视)艺术家”[5]。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影视理论课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中外影史》和《电影理论》等,但相对而言这些理论课程数量少,课时量低,且多为专业选修;而专业艺术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皆为必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上,湖美的影视专业倾向于工作室导师制,让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创作团队,以影视创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在知识考核上,甚少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多以提交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主,并鼓励那种實验性艺术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该校的影视专业学生都是美术类考生,经过了艺考的激烈选拔,对专业课成绩要求较高,而文化类成绩较低。毕业时,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影视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论文或报告要求相对较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湖北美术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相对宽松,老师参展的影视艺术作品或展览,皆可换算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奖。在这种氛围下,影视专业广大师生看重艺术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作为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和艺术管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上,其美术设计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影视专业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术设计学科实力之上。影视摄影与制作同摄影、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关系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电影形式的动画其基础是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也在美术设计。可以说,美术学科同影视学科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和摄影都是学美术出身的,更不必说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了。同样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的:“本专业将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理念及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室课题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贯彻‘既突出专业艺术性的也强调专业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掌握了美术和摄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摄影为媒介的视觉设计语言表现,通过递进式的‘理论-技术-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意应用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重点掌握数字三维制作的技术、VR互动技术”“熟练使用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各种器材与软件,如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剪辑器材等,特别是要掌握三维制作软件与VR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9]湖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学科前沿,对学生的专业指向更为明确、具体和深入,一目了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湖美专门投巨资建设了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和VR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供该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创作。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艺术审美和动手能力普遍较为彪悍。

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由于它囊括众多的专业学科,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当然具体到影视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正如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那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似乎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什么东西都不精深。而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恰恰弥补了综合性大学的不足,其影视教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悍,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为业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此外,艺术专业院校教育传统厚重,艺术氛围浓郁,师生比例较高,教学管理也是围绕艺术教学展开,十分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影视教学。例如,按照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全体大一新生必须接受一年的專业视觉基础教育,然后展开各自具体的专业教育;每天课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学生每半天学公共课文化课,每半天学专业课程;大三大四后全天学习专业课,而且每天只学一门课程等等。这种集中“大量连续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比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学合理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专科美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9-03

美术馆管理既有着自身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交叉及边缘模糊的范围,如博物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现代博物馆学一般与考古学和历史学关联密切,相近学科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量的古代近代艺术品收藏显示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近缘性。

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教授在他新出版的《美术馆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美术馆的重要性,已随着世纪交替而有更新和更前瞻性的规划与发展。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过去的社会文化各类别的发展中,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是较为陌生的,疏于美术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乏于制度的建立,经营者的理念常被忽视所导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能在中国近几年内大数量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这种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馆及其学科研究的发展意义是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其价值源于先人智慧的传承,而突破囿于物质的局限性。

一、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化进程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但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美术馆面临着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2011年有近5亿人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全国168家公立美术馆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0%。平均每个美术馆拥有的专业人才不足7人,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不到2人,而其中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美术馆。近年来频繁的美术馆管理学术培训在各地相继举办;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突破。培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美术馆管理模式、内部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将之与社会、文化、教育相关系,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

2011年12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合作,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帮助下,以讲座的方式举办了首期《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如何收藏?如何展览》。虽然这次培训课程为时一周,其教授的核心包括了美术馆运营、展览陈列、收藏管理、对外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面对的是全国各当代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的管理人员,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艺术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专业展览布展技术人员等。2012年5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文化管理在中国——高级培训与研修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届的‘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舞蹈团、表演机构以及电影/戏剧节等文化领域培养了五十多名新一代年轻领导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开展美术馆界协作与交流的专业组织,其团体会员到2012年止,已有中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及部分民营美术馆72个,在开拓、推动中国美术和美术馆的发展中,搭建了国内与国外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如组织了2006年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举办2010年“国际现代美术馆协会年会”等国际学术论坛等。

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的6月和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文化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两期)、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策展人)培训班、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学界所举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内容较为深入全面的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实践还是学理及学术的角度,针对中国现状的美术馆问题,对“美术馆”的规范化建设、“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美术馆的职能和范畴,美术馆的“文化意识”和“公共意识”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美术馆学科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观点,即当代“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已从传统意义的“美感”为收藏与展示原则的美术博物馆上有所突破的提出,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并成其为意义之所在。如视美术馆的任何一次展览“都穿透了美感和装饰,以一个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原始材料,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原始材料,会同文字、影像、各种新兴媒体可能记录传播的所有机制”做一个全面的呈现,这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显现。

在我国,相关的学科研究论著在近十年来有极大的突破,在中国知网“文献全部分类”搜索引擎中输入“美术馆”这一主题,便可得到具体的数字。2000年的有关论文仅为33篇,2012年已达1219篇相关文章,期间的学术研究的为37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8%。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2001年创刊)、《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2010年首辑)、《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办,2005年创刊)等刊物中,讨论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等专题。这些研究与思考剖析并梳理了国内的美术馆学科的多元化面貌,是日前我国美术馆和策展机制面对的问题和特点。

二、美术馆管理的学科性与学科区域

一门学科的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目标,在研究领域中,要具有排他性,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我国,美术馆的性质更趋于“近现代”或“现当代”,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言。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收藏和长期陈列、展示古代文物、文献和大概念下的艺术品,而中国的美术馆则侧重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策划、教育、运营、学术的研究等相关内容,并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便形成了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理与学术范围。

“美术馆学”一词是对美术馆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性描述和学科的概念定义,最早出现在卢炘的《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中,他辨析道,“美术馆确实是最具有活力的博物馆形态。其活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其积极参与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这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有较大的区别。美术馆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以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展示、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与职责》一文中说,“美术馆是由‘知识产生’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王璜生所指的“知识生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美术馆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公共教育;交流和互动。

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与学科区域的理论,当学科(他称其为单学科)的研究达到一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区域化:即单学科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对单学科作出选择,学科区域是产生知识的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中介层面。美术馆学的研究可视其为单学科研究,如同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在美术馆工作实践中,管理学知识的介入,使美术馆学与管理学在各自纵向的知识结构中构成了横向交叉的话语与相互关注和共鸣的基本条件。管理知识体系所涉及的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掌握;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设置与人力配置等。所以美术馆管理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若干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010年9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艺术管理与美术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班开学,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典礼上表示,首次把艺术管理学和美术馆学结合起来,在艺术管理的大领域里思考美术馆的课题,将为全国美术馆界今后培养人才做先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有望为全国美术馆界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新思路。

三、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唐斌在“关于2012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与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目前的雨后春笋般地建造(新建、改扩建)起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不同归属体系的美术馆,其复杂性是世界任何国家所罕见的。”在国内美术馆数量急剧增长、事业扩大,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专业人员倍缺的大背景下,唐斌提出解决现状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艺术资助体系、艺术评价体系和艺术传播体系。事实是这三个体系的实质对应着美术馆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即藏品收藏、学术研究、展示及公共教育与宣传功能。每一个体系都可成为美术馆管理学科结构的主体内容,并可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该学科教学理念的依据。早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始陆续设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程度的专业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美术馆管理”专业于2008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首次招生,2012年设“美术馆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及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着自身学科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形成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较新学科的美术馆管理专业,可以说它策划了一个新知识体系,其学科使命肩负着在我国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对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功能的确立,是立足于美术馆的发展,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展示多元文化。

进入到高校内的学生接受了美术馆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完成实践、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不仅能胜任美术馆公共教育、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视觉艺术策划与批评、美术馆学术研究等工作,也适应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等领域,覆盖艺术媒体、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德禄,秦双华.马丁论跨学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0,(6).

[2]黄素满.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3]郑世仁.浅说伯恩斯坦其人及其巨着《教育论述之结构化》[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7,(4).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1.

[7]“如何收藏·如何展览”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EB/OL].

http:///event/15108126/.

[8]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1.

[10]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

专科美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131-02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美术设计的教学方向基本趋向美术设计的各个行业和与此相关的艺术、装饰与设计领域。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各种艺术思潮、艺术样式的出现与相互渗透,特别是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我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产品消费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改革工艺美术已延续三十年之久的教学模式。各美术院校、系调整专业方向、其他综合院校、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广告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得益彰,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中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工艺美术”这个专业已不存在,而由“美术设计”所代替,工艺美术所辐射的专业,在五十年的教学之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果说美术设计是更直接包括了现代生活方式美术设计的话,那么工艺美术应是我国手工文化的代名词,就学科发展来讲不应该被取消;最起码设一个专业方向,以保留这一学科的延续性。

1 对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规范

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就目前美术设计类专业、动漫设计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诸如三大构成、图案、装饰画、摄影、超级写实、喷绘技法以及一些其他技巧的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显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较少种益。本人以为,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专业美术设计基础的图案美术设计、形态创意、美术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美术设计管理、美术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培养,让学生参与应用美术设计实践,进入工作室。因而对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调整与规范势在必行。

2 突出专业特点,建立美术设计校内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制作作坊

美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领域,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无论是教授方式还是设科实践,都应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理论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美术设计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美术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不仅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也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美术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对艺术美术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有积极的作用。以小规模或小组织形式出现;投入科研或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便于细致传授知识,同时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专业水平较高,具有领导地位和新的学术观点的教师。工作室制和工艺美术作坊都有利于他们传授知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工艺美术作坊对手工艺的实践更是提 供了便利的场所。

3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美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学习、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不同于纯艺术学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是全能型的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企业设计师,教师不担负教学任务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不从事实际制作的能力,手上水平则很难提高,而教育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同时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教授的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美术设计学科它是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教学、制作功能自不必谈,而作为与生产相连,并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作用是与纯艺术一列具有本质区别的。从现在来看,有些美术设计高职院校、系对社会的服务无从谈起,也许各是在抱着纯艺术的教学模式不放,闭门造车,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也有的大多是纸上谈兵,对市场经济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的美术设计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有些美术设计院校、系或教师个体,过于注重社会经营的参与,或者说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学术研究、学科的长足发展也同样是十分不利的。对教学做教学的整体模式关注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同时也是对学科发展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障。

4 美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考试招生模式改革

艺术美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纯艺术学,其培养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学生参加入学考试前的训练,以至考试的试题要求也就不能仿借纯艺术的模式,况且纯艺术考试的素描、色彩写生及默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从事纯艺术专业的学生意在考察其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而对美术设计专业等小管专业学生的考察则并非以其审美造型能力为主,它更多注重的应是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建议高职院校招生科目也要经过专家论证,寻找出一条适合于高职美术设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有效途径,或增加美术设计思维、美术设计文案、美术设计方法和美术设计方案的测试,以便入校后进行美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高中学生文化素质低,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又转学美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有所控制,在考试录取时也要严格把关,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鱼目混杂。为了将来的培养以及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专业发展,在招生时宁缺勿滥,以保证美术设计教育的质量,既为美术设计的健康发展把好关口。只有长时期地坚持,扭转人们轻视文化课和以走“文转美”为捷径的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利于艺术美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总而言之,措施和规范可以逐步完善,但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对美术设计这一类专业的发展认真思考,只有按照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使本专业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美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宪荣,陈麦,张萱.工业美术设计理念与方法――现代美术设计学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美术设计文化与艺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徐恒醇.技术美学原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专科美术论文篇(8)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233695平方米,(其中旧校区361252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6057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21人,其中正高级92人,副高级3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有52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951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八大门类54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6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1、音乐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基层、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馆(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群众和文化团体从事管理和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和文艺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在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制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有油画、中国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2、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师范类)

培养目标: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解剖学、 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论、中外美学史中外文学、芭蕾舞基础训练 、舞蹈编导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舞蹈教育学、中国古典舞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舞蹈剧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戏剧、影视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 舞蹈基础训练。

书法系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内属首家,在全国也比较早。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省书协副主席3名,省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5名。

1、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书法(真、草、隶、篆、行)、篆刻、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古典诗词、古代汉语、美学、中国画等。

影视艺术系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

(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

(元/年)

计划数(人)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东、河北、河南、甘肃、湖南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北、湖南、河南、甘肃

(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东、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美术学(书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湖南、河南、甘肃、江苏

专科美术论文篇(9)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绘画基础、美学原理、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西方设计史、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史专业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史研究专题、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

艺术史论专业就业方向

艺术史论专业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各级文化部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史论(美术史与美术理论)专业一直是美院中比较冷僻的专业。近几年,随着美术院校的扩招和美术考生队伍的扩大,美院史论系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注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国外相比,国内设计艺术行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

毕业生可以在文博系统、高考、美术研究院所、出版社等行业从事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等工作。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学习之后,进入了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中学担任艺术课程教师。

1.掌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学综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

3.具有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专科美术论文篇(10)

现代高等师范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科技力量荟萃之地。它既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高层次专业教育人才的任务,又担负着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的重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各类高校之间的主要竞争之一。一所高等师范类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造就和凝聚一流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教育人才;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也不可能建设出一流的大学。在高等师范类学校中,美术专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的许多高师美术专业却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轻理论总结、重教学而轻科研的问题,这是违背大学教育发展规律的。为此,我从当下高师美术专业的科研发展现状着手,就如何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科研,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师范类学校科研事业的整体大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高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现状以及问题所在原因

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美术专业科研管理有其一般专业的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殊性;有其一般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师范型的特殊性。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教学、加强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高师美术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1.科研意识薄弱。

对于一些专业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硬任务,必须完成;而科研是软指标,在评上了相应的职称后没有时间就可搞可不搞,而没有意识到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乃至学校综合实力的根本出路。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高师美术专业的专业教师也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对项目研究的内容、作用和意义不能充分的了解,不懂得基本的科研方法,对系统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不能进行正确评价。联系到教学,也是重技能传授,轻理论总结。总的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个人创作研究,都存在着感性和个人经验的一面。客观来看,这既是国内各类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特点,又是我们的弱点所在。另一方面,从经济收益上看,美术类专业教师所创作的一件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一旦被市场所认可,那给教师本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会比完成一项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经费高出数倍,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形成一种意识,就是搞科研不实惠,清苦又不划算,远不如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更实在,更有现实意义。

2.整体科研实力偏弱,研究理论成果少。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以及教师晋升职称的先决条件都主要是以论文为主,而高师美术专业教师们长期从事形象思维,习惯并喜欢用形象思维与感性认识来考虑和对待事物。同时,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知识,不懂得科研的基本方法,对于科研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结项等环节都不是很了解,对于教育或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能进行科学研究。另外,如果教师们要想把自己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描述最终使之升华为理论成果就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对于美术类专业的许多教师而言又是一大问题,因为美术类专业教师们惯用画笔或设计语言来表达,这就好比音乐类教师惯用乐音表达,舞蹈类、影视戏剧类教师惯用肢体语言或对白等表达……而且,他们在书面语言表达上的欠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

3.缺乏重视,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当前,社会盛行重理工轻人文的思潮。而艺术学又从属于文学门类,地位更加低下,这就使得艺术科研的发展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许多综合性高等师范学校中,几乎没有“量身定做”符合美术类专业特点的专门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也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殊性,仍然简单地以文章发表的数量来衡量,并且总是认定文章或者是论著才是科研成果的最终形式,以至于最后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或在申报材料要求填写的表格中都找不到符合美术类专业的相应的填写内容。

二、从多方面切实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科研队伍建设

高师美术专业要改变科研队伍建设落后的状况,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坚持不懈地从多方面努力推进,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逐步实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是高校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性高校中提高自身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艺术教育竞争趋势,就必须做到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创作带动学术,做到创作与科研的辩证统一,而不能简单地把科研工作看作是职称晋升的工具。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真正有学术深度的理论批评,就有可能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跟随”和缺乏自我立场的图式模仿。因此,美术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最新的实践总结和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前沿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其次,高师美术专业在具有其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同时还有其作为师范型的特殊性,美术专业教师们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式美术教育人才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技巧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美术专业教师们必须强化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2.加强重视,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工作的成败,科研管理起着导向作用,而科研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当前高师美术类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看,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科研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重艺术创作轻学术研究、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教师自身的问题占主导因素,但相关管理部门未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在高师院校中,美术类学科属于技术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它强调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感悟,因而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著。因此,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制定评价艺术类科研成果的标准时,要结合专业实际,不能单以文章发表的数量孤立地衡量其科研成果,而要明确艺术类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特色战略”和“拳头战略”,如一件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参展获奖;标志设计作品、VI设计作品(即企业形象视觉设计)如果被企事业单位所采用将如何计算为科研成果……这些都是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高师美术专业的整体科研实力,强调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这就需要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实际行动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在尊重科研人员、充分保障科研人员利益、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发展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各个艺术研究机构、各学科项目负责人不拘定格,走出去,带进来,踊跃与校外其他艺术机构、企业公司共同合作,联手搞科研,开辟新的艺术科研途径,从而既解决了部分科研经费的问题,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高效快速转化。

3.建立相应的艺术类学术研究管理激励体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艺术类教师职称评定和考评制度,增加科研指标,用制度保证艺术类学科科研的正常进行。例如在教师需要达到的教学课时量之外,对其提出较为明确的学术研究要求和创作作品要求,同时制定具有可量化并切实可行的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这将是推进艺术类专业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应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学校的人事考核及分配制度的改革来提出并实施。目前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已经开始启动相关标准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认定。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相关标准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由此才有利于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广大教师通过职称申报环节逐步认识到学术研究的范畴、内容、概念、标准和意义,最终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

总之,高等师范类院校科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着高师院校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发挥,而美术专业作为高师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也决不能落后。美术类专业只有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研究,加强科研实力,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才能改变自身的从属地位,才能在高等师范类院校各专业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启光.关于艺术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03).

[2]张军.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岱宗学刊,2007,(03).

[3]沈伟桥.现代高校科研管理理念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0,(09).

[4]陈至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上一篇: 应用化学论文 下一篇: 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