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1 18:22:09

野外教学论文

野外教学论文篇(1)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野外教学论文篇(2)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虽然有效快捷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只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是今后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实践,并在理解和实践中仔细体验获得这一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有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品质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学是有局限的,而课外学习则是丰富和无限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突出个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创造力。(6)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部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学生5—6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选出组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并指定工作计划,写出工作方案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答辩,组长对研究课题的目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解答,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教师根据实习基地条件、答辩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等,筛选出6—7组作为参加野外实习人选(教学计划限定40人)

教师对参加野外实习者详细介绍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讲解论文格式和撰写方法,公布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并要求各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

师生一起赴天堂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回到学校后各组进行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并开始撰写论文

教师对各组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各组学生对论文认真修改和补充,做到论文格式化和标准化

各组正式提交研究论文,教师再次审查后,组织学生答辩和成绩评定,并向有关杂志推荐优秀论文稿件

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教师全面评价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同时请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两年来,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下列内容:天堂寨山区中草药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野菜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山地矮林的初步研究;天堂寨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大别山典型草甸群落的样方——面积曲线的探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道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天堂寨山区濒危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距离法估计草甸群落待测样方密度的验证;天堂寨草甸群落Raunkiaer频度定律的验证。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题目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拟订的,教师所拟订的论文题目只是供他们参考。由于所选课题是经过学生答辩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野外工作期间,学生们非常勤奋而认真地采集标本和搜集数据,返校后认真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所以,两年来的研究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其中有2篇论文已经正式发表。

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要使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能力与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结构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部分组成,能力结构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方面,使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今后写好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生态学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自然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3.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习工具,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实践和反复总结后,对取样方法和叶面积测量等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

4.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由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还是在校内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各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并很好地配合组长工作,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最后,当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他们感到有一种来之不易的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所有这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智力。

当然,同传统的野外教学实习相比,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付出的更多,同时得到的也更多。因为这是一种过程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匪浅。因此,只要我们提高了对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就会去不断地创新,必将能培养出智力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主编.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840—842.

[2]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2.

[3]陈克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发明与革新,1999,增刊:49—52.

[4]沈显生,张文锐,李祥等.生物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01,(1):42—45.

[5]沈显生,尹路明,杨捷频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2,(1).

摘要: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中,我们开展了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证明,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由于通过集体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在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关键词: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DesignandPracticeofResearchorientedFieldWork

ShenXiansheng,YinLuming,LiShumei,YangJiepin

野外教学论文篇(3)

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野外地质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1-7]。近年来,地质部门也对本科毕业生的野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温家宝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野外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野外教学论文篇(5)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野外教学论文篇(6)

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的基石。野外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在水、工、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建立了设施完备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为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从水、工、环类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目标与需求,对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一、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与安排

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 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是我校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典型地质现象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演化为主线,把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及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周口店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接壤地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使其不仅保存有不同阶段较为完整的地质时间记录,而且形成了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成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全国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均选择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教学成效显著。我校水、工、环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赴周口店地区开展为期4周的基础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具体教学实习内容总体包括路线地质教学、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三个环节(表1)。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内容[1]

二、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由表1可看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按路线进行,每一路线包括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每条教学路,线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地质观察点,采用多方法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与讲解,然后按点、线、面进行逐级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架。采用这种观察点与观察路线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样品采集与整理、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与拍照、文字描述与记录,促进学生的大地学思维观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野外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同时,野外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完成的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有观察到的野外地质现象为切入点,采用“由果溯因”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了“教师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小组独立实践,学生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主体内容和专门路线的独立观察”这一完整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习区内,有的地质现象会重复出现,有的则有显著差异,教师运用对比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质疑,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点不同的教学线路作联想对比,从而获得某一地质现象的个性特征及区域整体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三、野外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与考核

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应该具有综合性,需全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定与考核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的摸索,周口店实习基地制定了全新的综合考评体系,包括:学生野外学习期间学习和工作态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野外及室内资料整理能力、地质报告编写能力等6方面内容,并按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另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分和全队质检评分另计。

四、结论

野外教学论文篇(7)

一、引言

矿产勘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国家长期重点扶持的基础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专业人才匮乏,针对此现状发展起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对口性强,就业形势良好,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黄石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即为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科学定位,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理工科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

二、实习基地选址及建立

以培养应用型地质技术人才为导向,选取实习基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属于理工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地质技能,今后能从事相关的地质类工作,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强调专业技能的适用、全面。

黄石实习基地主要地质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力地质作用产物和现象比较完整,由于地处造山带南端,岩浆与变质作用发育;(2)断层、褶皱等地壳运动现象比较发育,有利于认识构造运动产物;(3)实习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各种岩石、矿物种类较多;(4)矿产特征比较丰富,内生作用的矽卡岩型矿床,外生作用的沉积型煤矿产均较发育。实习地点地质条件丰富,地质作用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对于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基本的地质认知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野外地质教学内容选择

实习内容须以行业背景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丰富野外实习内容。野外地质实习主要是将有关地质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用于大自然“实验室”中各地质体、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描述,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地质填图、地质生产、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初步实践能力和编写地质报告的初步能力,是地质基础知识转向资源勘查专业知识学习的桥梁。实习内容是以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尽可能丰富实践内容,同时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侧重矿产资源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矿床地质实践内容。

2、野外地质教学管理与实践

由于黄石实习基地属于新建,很多设施及程序还处于摸索建设阶段,为顺利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教学改革:

1)严格制度管理,加强安全教育

实习区范围大,山高路险,不安全因素多,实习前我们制订了相应的纪律和安全措施,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安全教育,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言行起到事先预防和引导作用,并建立了教师、班、组责任制,对实习期间的情况进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方法。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大部分学生对野外实践教学认识存在盲区,认为野外地质实践相对实验课可能更加轻松,甚至认为实践就是看风景、旅游,对于野外实践的技能及理论准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教师对野外实践进行了教学方式改革。

① 分阶段教学:首先,实习前指导教师须先对与本次实习相关的理论方法,野外记录与素描图件的格式和要求,罗盘的使用,地形地质图阅读等进行再讲解,为学生地质实习作好理论知识的储备,并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基本特征;其次,在野外实践教学路线中,透彻剖析每个观察点的岩石、地层、构造特征,并进行野外定点、素描、罗盘操作等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通过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引导学生将实习期间看到的地质现象与区域地质背景演化联系起来思考,从而训练学生从一般的地质现象去透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建立三维的地质演化模型。

② 分组式讨论:为发挥学生的学习及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知识,也便于在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及独立填图教学路线上的教学管理,采取分组式教学的方法,各组表现与实践教学成绩挂钩。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态度自由组合,小组长负责实践期间本组的学习及调配工作,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元开展,各小组根据带队老师提出的要求对每个观察点或每一条路线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和讨论,小组之间可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提问、评价、总结并出思考题。

③ 引导式教学:野外地质实践过程中带队教师在野外讲授地质现象时,应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启发式讲授。很多地质现象可以有“百花齐放”的特征,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己思考,由理论联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的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注意与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④ 点-线-面循序式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时,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点”即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观察点的地质现象要进行完整的解剖及认识;“线”是指野外实习过程中,让学生按照某一主线,对实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地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对实际地质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面”是路线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把点、线上所观察的地质现象与区域面上的地质背景有机联系起来,给予合理解释,提出与前人观点不同的新看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体会与思考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实际操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锻炼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时也扩大了师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黄石野外地质基地还在建设之中,还有很多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吕宜平,代合治.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树明,郭福生等.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野外教学论文篇(8)

定向越野是一种较为新兴的野外活动,通过地图和指北针进行方向确定,然后通过地图指示,最短时间到达目标地点者获胜。既是一种户外活动,又是一种竞技活动,定向越野通过将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趣味性十足的户外型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现阶段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结合当今形势,对于市场是一种适应行为。

一、构建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构建教学体系

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之中不仅要注意相关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生存技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地接班人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传统模式之中的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学识上培养学生,更是应该在各种领域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针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动态同样是需要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现代高校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定向越野课程的引入要首先构建教学体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对学生自我进行有效提升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适应野外生存。定向越野为现代城市之中生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野外游玩机会,通过对于指北针和地图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贴近自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各种模式竞赛的开展,可以成功的帮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针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定向越野课程开展十分有必要,而且有着明确的现论依据。

2、构建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白健康第一

素质教育之中很明显的一个要求便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户外活动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应付现代繁杂的学业,同时对于健康的认知更为明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育机构被要求不能占用课外时间进行过多的补课,而且体育课的时间一定要达到一定标准。举办多种户外竞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进这种竞争方式,可以更好了解集体荣誉感。定向越野在现代之所以吸引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模式较为新颖,成功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增强了体魄,针对于身体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定向越野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专业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意识,而且指导他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之中可以向他们的学生开展这类活动。

3、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教育部针对定向越野成功构建教学体系有着一个文件标注,对于定向越野是否可以加入课程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文件,同时针对构建进行了指导。高校教育之中成功的开展这项课程,很大程度上的吸引了眼球,使很多有识之士可以参与进定向越野的讨论之中,帮助定向越野或者教学体系构建。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各项事业的宏观调控,这种举措十分有利,可以让相关活动开展的更为标准。所以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教学体系的构建才真正的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其希望培养出在教育专业内可以进行体育教育的各级教师,所以课程目标便应该是培养相关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有资格执教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因此,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应该符合相关课程目标,需要在具体运行之中规避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同时对于教育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考量,提前确认,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2、确定教学模式

定向越野课程教学首先达到的标准便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符合现代化和多样化,成功的帮助学生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掌握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以模拟的方式重现野外生存的要点,便应该是现代定向越野的教学模式。定向越野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实战出发,更重要的便是学生需要进行自我体验,而不是对于课程枯燥的学习,或者对于课程的认知流于书面认识上。定向越野课程在高校教育之中往往作为考查课,并没有对学生真正的考试目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也不应该是为了凑学分而单纯的选择,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之中实际得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自我意志的重建,让定向越野课程在自己的高校生活之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3、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便是两种方向的结合,所以针对定向越野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首先需要尊重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对于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不全面,所以无法针对教学之中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定,在真正的运行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只有单纯的一方面,更应该具有层次性,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把教学内容层次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

4、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教学评价便是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的评分,由于定向越野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往往不能单纯一方面的对课程进行评价,并且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较为不顺利。所以在建立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而言,更应该重视过程之中的评价,以学生为本,关于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应付了事,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定,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为科学的评价定向越野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

三、小结

定向越野课程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时间尚短,不过在定向越野课程进入了教育体系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众多学生表示在定向越野之中确实得到了锻炼,成功的和自然进行了沟通,并且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定向越野在现展时间也较短,随着定向越野自身的各种完善,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两者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而且互相影响,最后,定向越野课程一定会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效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野外教学论文篇(9)

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师范类)等本科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课程,涵盖地球概论、地质学、气象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和区域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等分支学科,内容要素多、实践性强是本课程体系的突出特http://点。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不仅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尽管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自然地理野外教学实习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其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就近(单科)实习与长途(综合)实习的矛盾;传授知识与游山玩水的矛盾,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矛盾;学生需求旺盛与教师能力欠缺的矛盾,等等。况且仍有不少院校既缺乏野外实习教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也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野外教学大纲、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书,忽视野外实习考核评估,效果不佳。这些已不能适应21世纪地理学发展和高等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对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的科学实施和规范管理进行系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使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机能。

1规范自然地野外实习教学管理与实施环节

1.1 制定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文件立足于解决高师地理科学本科自然地理学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环节的弊端,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及考评薄弱等问题,结合我院长期以来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制定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系列文件:①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②野外实习与指导教师职责;③野外实习总结考评暂行办法;④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其中《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本着优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野外实习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理念,从建立野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总结、实习经费筹措与使用、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系统地规范野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野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对参与指导野外实习工作的教师在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规定,野外实习考评办法将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态度、表现与技术成果成绩等有机结合,体现全面综合评估野外实习效果的理念。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参与和完成野外实习的行为的规范约束。

1.2 规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大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往往依赖指导教师讲解而不求自己思考解答,表现出手不勤、脑不活、思维方式简单,实践动手能力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野外实习环节与过程进行规范,包括:①实习过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即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及活动程序作出明确计划,编写实习指导书,让学生心中有底。要求学生在实地勤动脑动手,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被动教学方式。②实习评价中验证性思维与探究性思维并重。即野外实习中把对课堂理论知识按相同思路验证,使地理知识直观化和对同一地理现象用多种思维方法得出不同解答,甚至触类旁通有机结合。③实习考核定性与定量结合。对实习中学生的实习技术成果、采集标本多少、出勤情况等作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态度、表现、主动性和创新性宜作定性评价。

2探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野外实习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高与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愈突出,研究和摸索适应新形势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尤显重要。

2.1 面对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多元化筹措资金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流动性大、路线长,所耗费资金相对较大,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水路客运价格、实习地区的食宿和参观费用价格皆大幅度上涨,致使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越高,大多数院校野外实习的实施步履维艰。因此,多方面配合、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成为关键。为了保障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施和全员参与,宜采取“争取学校多拨一点、院里解决一点、师生个人负担一点”的办法[1],共同解决实习经费和资金问题。另外,尽量合理规划实习路线和过程,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

转贴于 http://

2.2 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分学科、按课程独立实习,更多是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分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等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其从形式上以短途见习(点上实习)为主,实习内容以“单科为主”。一般需选择一个典型地点、安排单要素或专门技能操作实训的课程实习。例如我院建立的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重力地貌)、口镇地层剖面(地质)、咸阳城区渭河谷地(河流地貌)、泾阳县张家山(地貌、水文)、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等,基本上是在距离学校所在地50公里范围内的短途野外教学实习点。该类实习的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习是将自然地理学多门课程、甚至同人文区域地理融合起来,使实习内容更加全面、综合。从实习区域的的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线路实习与面上(区域)实习的结合。综合实习线路的选择,主要考虑使学生整体了解实习线路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分异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例如我院所确定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路线:关中平原—秦岭山地、龙门山—成都平原(都江堰—峨眉山、乐山),使学生了解我国西部自然地理由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自然地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应变化。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线路:关中平原—银川平原、贺兰山—兰州盆地、刘家峡(水电站),则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由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的经度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面上(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究性实习,该实习基地选择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丰富、土壤带谱明显、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变化有独特规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特色明显的较完整地域单元(4)。此种实习模式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我院的面上(区域)综合实习基地有成都平原(峨眉山、都江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等。具体实习中采用观察点与实习路线结合的方式。

3探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较完满的完成野外实习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选择、建设好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对新时期完成野外实习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3.1 选择野外实习基地(区域)的原则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4),在多年野外实习基地(区域)选择和建设的实践中,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3.1.1 内容丰富性 实习区域尽可能多地反映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较全面地观察到各种自然地理景观特征与规律。

3.1.2 典型代表性实习区域、地点的自然地理事物与景观能较典型地反映自然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代表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3.1.3 变化规律性在一定的实习区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便于学生观察和总结。

3.1.4 区域完整性要选择一个完整的自然地域,不仅能包括各部门自然地理的主要实习内容,而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素质锻炼、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习内容。

此外,实习基地(区域)研究的深透性、交通便捷性和经济性等,也是野外教学实习基地选址不容忽视的因素。

3.2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程序与内容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选择和建设一个较为理想的野外实习基地,应遵循的程序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3.2.1 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选择并确定实习区域通常选择和确定野外实习区域,首先要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兄弟院校的经验,遵循内容丰富性、典型代表性、变化规律性、区域完整性等原则。如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实践 ,多个实习区域的比较,我们确定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作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和银川平原—兰州盆地作为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野外实习教学基地。

3.2.2 确定实习路线和http://地点通过资料分析和实习前的踏勘,借鉴兄弟院校的实习方案,确定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并逐年修正不太理想的实习点位。例如银川平原—贺兰山地—腾格里沙漠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中确定了以银川市为中心,向周边辐散的若干条实习路线,每条线上布置3-4个实习点,点线结合,进行不同内容的实习。经过多年筛选和努力,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形、规范的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实习路线。

3.2.3 制定、修订野外实习大纲和野外实习计划在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和踏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大纲,并根据对实习区域调查了解的深入,逐年修正完善,进一步规范实习内容,明确实习的任务和目的。并在每年实习之前,都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的、要求、时间安排、精选的实习路线和观察内容,实习应提交成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明了转贴于 http://

野外实习的目的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较为出色的野外实习报告,从而更加丰富了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资料。

3.2.4 编制、修订详细的野外实习指导书详细的实习指导书是系统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的教材。虽然有关实习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诸要素的研究论文、专著成果等很多,但要作为实习教材确有其局限性。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遵循简明、实用的原则,重点介绍野外实习常用的工作方法、明确的实习规范、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专业知识和精选的参考资料,以及主要路线路线和观测点的内容提要,并附有作业和思考题。例如《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指导书》和《兰州—银川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指导书》等的实际运用,达到指导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工作方法,扩大知识视野的目的。

3.3 构建分层次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根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学需要,通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我们构建了由三个层次构成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一是全国性实习基地(满足多学科综合野外实践教学需要),例如成都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基地等;二是区域性实习基地(满足1-2门学科野外实践教学需要),如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地貌)和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图、地质)等;三是地方性实习基地(满足单科技能与方法训练需要),如咸阳城区段渭河谷地(河流地貌)与口镇地层剖面(地质)等。因此,我院基本构建了长、短途搭配,单科实习与多学科http://综合实习结合,使野外实习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这些实习基地的绝大多数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实习指导书,在野外实习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编撰自然地理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室建设

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的室内实验教学,同样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自然地理课程实验教学,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由专业教师起草、教研室讨论、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制定了自然地理学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作为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涵盖地貌学、地球概论、地质学、水文学实验、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以及面向非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指导书。

此外,以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实验室验收评估为契机,我院(系)构建了涵盖6个分室的自然地理实验室,包括地质陈列室(博物馆)、地质地貌实验室、气象与水文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植物地理实验室、天象馆(地球概论演示室、待建)。这些为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教学搭建了平台、奠定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主要创新点如下:

5.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管理考评制度与教学过程创新构建体系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体系和规范主要实习环节,此种系统性、全方位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建设,弥补省内外同类院校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薄弱,是为完善自然地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创新。

5.2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习模式创新提出多元化筹措野外实习经费,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以及教师辅导与学生独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习组织形式以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方式进行,是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创新。

5.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创新提出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程序与内

转贴于 http://

野外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9-02

植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机地阐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2]。其内容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大方面。形态解剖学涵盖植物营养与生殖6大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等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学一般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野外实习放置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课主要通过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相对于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3]。植物学野外实习对于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及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植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专业的植物学至2000年改为园艺植物学,其教学及实习沿用植物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其传统的教学和野外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本作者积极借鉴其他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园艺植物学的理论和野外实习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旨在进一步提高园艺植物学的教学效果。

一、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

1.园艺植物学理论教学存在的弊端。(1)教学内容落后。目前园艺植物学课程还沿用传统植物学教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植物学内容琐碎,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较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加上植物学教学涉及多个专业和多个不同的院系,在教学中不够注重各学科、各专业的不同点,不能将讲述的内容与之专业紧密联系。(2)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健全。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植物学教师队伍薄弱,大部分老师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而是相关专业老师代课,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能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研热情,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过后没任何印象,教学效果较差。

2.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1)师资匮乏和实习经费不足。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于刚从传统的农学院分离出来,教师队伍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团队不稳定,野外实习经验不足,再加上实习经费不足,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更换野外实习带队老师,松散的组织管理也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不够重视。(2)实习基地不固定。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本院老师任教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只是在学校附件的公园等地进行实习,缺乏相关的实习工具和设备也限制了实习的效果。目前这种类似于“参观式”、“旅游式”的植物学实习,从根本上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向背离。(3)实习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方式为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沿着固定路线一边采集一边识别标本,回校后再整理标本就完成整个实习教学工作,传统“填鸭式”的野外实习使学生只能得到表面且零碎的知识,科研技能不能得到训练,效果不理想。

实习过程中对实习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实习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们的考核只以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种类的数量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为依据,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改革的建议

1.完善教师梯度队伍建设及各种保障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梯度、数量、水平以及能力对教学任务和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园艺植物学对本院老师来说,尤其野外实习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野外实习更加困难。为此,我们建议院领导合理组建园艺植物学学科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士,丰富师资力量,同时建议院领导能够组织经验丰富的植物学教师对青年教师、实验员等进行培养,以满足短期实习对教师的需求。为了满足野外实习的需求,院领导可以邀请实习基地的负责人作为临时的指导老师,这样一来可以缓解实习指导老师的短缺,另外,这些人员对该地区较熟悉,对实习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也可参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植物学课程改革措施,即引进“双师型”教师,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

野外实基本的必需的实习工具外,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措施,配制手提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手持气象仪、罗盘仪等专业设备,配制实习专用图书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洛阳植物名录》等参考资料。

为了满足实习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实习的质量,我们在选择实习地点及建设实习基地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实习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植被的种类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安全、经费、交通等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的做法,建立本地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针对于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除市区内种植资源较丰富的植物园外,我们可以以老君山、倒回沟等作为实习基地。

2.丰富教学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目前,我们理论教学采用两本教材,由于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琐碎,授课内容平凡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的教学方法,除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外,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书籍或文献,引入国内外优秀植物学教材,课外向学生提供包括网络、植物图片、教学电影等阅读资源。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制作和讲课比赛,定期观察身边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理论联系实际,识别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让授课走出课堂现场教学,例如讲分类时,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场,再讲述相关植物的生长习性、科属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代表植物等内容,使学生看到植物实体以增强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在野外实习中“望、闻、问、切”的方法,此法与“看、摸、闻、尝”植物的习惯有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识别植物时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比较、总结和归纳,再对所采植物标本进行讲解,使实习内容直观化、生动化,提高实习效果。这不仅克服了学生对植物分类的恐惧心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科研思维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总结性环节,关系到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理论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死记硬背,考后忘记较快,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建议将卷面成绩与实验考试、出勤率及课堂论文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避免机械、单一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5%,平时成绩占25%。而平时成绩以小组专题讨论、PPT讲解植物学的某些现象、论文撰写以及考勤等形式进行。通过此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此种丰富的考核方式,符合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的种类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内容单一,不能够全面考核学时实习的质量。为此建议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实习考核内容和方式,其考核项目主要包括:(1)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包括是否违反纪律、采集标本数量和压制质量、综合实习报告的质量,此项共占50分。(2)个人考核,了解实习效果,包括学生认标本的情况、不同生境下植物的识别、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种类的能力,此项共占50分。也可以参考于杰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段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使学生灵活、主动的学习。也可参考张忠华等、全雪丽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式考核方式”。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级制进行综合评定。

三、结语

《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现阶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同时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不断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园艺植物学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使我们的教学和实习更上新台阶。今后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和探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仪表职称论文 下一篇: 轨道交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