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7 17:03:31

大学生求职论文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1)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2)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0-02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突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一线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企业对人才要求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抗压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二)结合专业、岗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职业道德,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三)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生产流程,培养质量意识、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方面,要在保持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前提下克服讲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以往被动的客体地位提升为积极的主体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正确、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之后,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专题讲授、上台演讲、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扮演、影视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升华。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在行为能力上。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二是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三是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同时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从评价主体来说,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法来说,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评价内容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

五、建立校企互动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感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体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建设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通过校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化——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其所作所为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习惯,并在言行举止中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楷模与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感悟、内化,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许倪倪,肖杰.如何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J]·文教资料,2009,(1).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4)

[作者简介]史华红(1970- ),女,山西平定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西 阳泉 04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33-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理论必修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笔者牵头的课题组对此作了积极的思考探索。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一)坚持“05方案”精神和宗旨

“05方案”采用统一大纲和统编教材,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宗旨。新课程方案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坚定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能背离新课程方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宗旨,而是要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服务这个宗旨。

(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

根据我们对高职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第一,高职学生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缺乏远大理想,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目的就是学一技之长,对与自己将来发展直接关系不大的政治理论缺乏兴趣,因此,学生在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上有明显的实用性倾向。第二,高职院校学制短,学习任务紧,学生毕业后大都会选择直接就业,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人文素质类的课程一般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从整体上看,高职类特别是以工为主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缺乏的。第三,在以工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学理科的居多,文科基础薄弱,人文素质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和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上高职学生呈现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贯彻课程本身的精神和宗旨,同时也要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课程实用性、职业性与人文性内容的相互渗透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接受愿望,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三)依据社会各方对高职学生的评价需求

从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来看,社会各方面也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从一些调查反映出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尤其是以工为主的)的学生毕业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是政治理论课,同时它包含的人文教育内容却十分丰富,在培养学生道德观、法制观,以及培养他们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挖掘灌输人文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将会起到其他课程、其他渠道达不到的效果与作用。第二,职业素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频发的矿难事故、豆腐渣工程、食品安全问题等无一不是由从业人员职业责任的淡漠,职业良心的丧失,甚至对生命的无视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教学中注意挖掘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职业道德、职业情感与职业习惯等,使其渗透于课程学习中,使高职学生在高校全程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存在,改变学生们普遍认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就是无用的认识,使他们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的实用功能。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基本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所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如何适应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上,必须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引,整合教材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为此课程改革设计中,提出以下四个原则:

(一)方向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必须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然而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只有明显对他们就业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接受动机,因此,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选择时,教师既要尽可能从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出发,解决学生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后将会面临的困惑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深入领会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处理教学内容,而不能只顾满足学生的喜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要把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思想精神传达给学生,把握好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政治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很明显,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以理服人。课程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力求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生入学后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视角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俗易懂,乐于接受;选择包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同时,深刻领会人类文化的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三)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其法律意识、促进其成才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课程设计上既要讲究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学生学制短、上岗早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典型案例的使用以及实践教学项目和方案的设计上,都要突出强化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其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课程设计中,既要注重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和理论深度,又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力求做到“知行统一”。为此,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可以设计实践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各自情况,设计新颖独特、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并将一些典型独特、运行良好的方案与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展开,从而升华思想境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思路

自从“05方案”实施以来,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考核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明显增强了该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逻辑起点,探索形成“以情感需求为出发点,以思想认识提高为核心,以行为养成为归宿”的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设计理论专题,专题教学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和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教学案例,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吸引力。与理论专题教学内容相对应,设计以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实践项目,实践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验,交流讨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并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着重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工科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团结、创新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要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角色转换后即将面对的各种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与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十大理论专题,如“我在那里”“心中的灯塔”“我的中国心”等,每个专题名称的设计均从学生视角出发,力求通俗明白,便于学生接受。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力求强化人文特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做人。二是要延伸教学内容。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多种方法的运用,还开辟多种途径,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可及的多个领域。有意挖掘人文选修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渗透性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心理测试与咨询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予以及时的教育引导,这些手段均拉近了师生距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个宗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第一次授课首先就为学生建立团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的理论教学还是课下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均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实践教学的改革。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我们又设计了“规划人生”“爱的阐释”“价值人生”“道德在我心”和“与法同行”五大实践项目。本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每一实践项目下,又设计若干(至少两个)实践活动方案,方案设计力求从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案的多样性,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展教学;实践项目的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做事。二是注重课内实践方案的研发。在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更加重视课内实践方案的研发,使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人数、比例大幅提高,也降低了实践活动的成本。在对课内实践活动成果初步展示评选的基础上,将优秀作品和成果推向全校,通过评比选拔奖励的办法,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影响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与校团委密切联系,将某些大型活动推向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舞台,如爱心服务、社会公德调查、法律法规宣传等,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形成兼顾学生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知识掌握以及能力培养四个方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一卷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反映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参考文献]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87-0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学生本身对外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学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就在于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建立在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之上。我校为理工科院校,经过多年公共外语的教学发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只有“读”能达到一般水平,听、说、写都差强人意。几年以来,观察与调查用人单位显示:倾向于选择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可以涉外交流的人才。选修课职场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弥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不足,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一、社会需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大学生择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前提。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对英语需求的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生反映听、说、写都是其薄弱的技能,从而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程,显然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是相对迟缓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不仅对具有海外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有高标准的英语水平要求,对中低层工作人员也要求具备职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由于对必修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调整是非常复杂而又受多方制约的过程,所以实用性较高的选修课职场英语是一个非常必要且有益的补充。

二、个人需求

选修课的课程势必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设立,然而选修课面对的主体是学生,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选修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结合需求理论和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会遵循本身兴趣的需求,职业的需求和人文素质的需求。大学生都将要面临就业的挑战,在选择选修课时,其职业需求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学生期待在选修课上可以补充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习得与职业能力相关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置

(一)教学大纲

职场英语选修课面对的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以Jeremy Harmer提出的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投入、学习、运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在交际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机会。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其原有的英语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求职、就业领域的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英语能力,以满足学生在未来择业之时、就业之后对英语语言的实用性需求。教学最终要达到的要求是学生熟悉并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常用英语表达,书写英文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并掌握英语面试的礼仪,技巧及相关表达;能进行日常工作,同事之间的交流;掌握一般的商务用途英语,如预订酒店,书写英文商务信函等。

(二)教学内容

考虑到所面对的学生英语基础以及教学目标,教师有机地结合了课程学习与社会、个人的需求,结合两本书的内容作为该门选修课的教材,它们分别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职场英语,看这本就够了》,以及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的《职场英语――口语话题王》。课时内容安排精心,由浅入深,涵盖了职场求职、日常工作、同事相处、职场礼仪、商务旅行、商业信函以及职业规划的话题。每一部分都设定经典场景,常用表达句型,详细介绍了职场英语文化背景,剖析职场英语文化。内容难易适中,实用性强,能满足用人单位对职员英语水平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个人需求。

(三)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版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尤其推崇角色扮演型任务教学。职场中多出现会议讨论、商务谈判、客户服务这样的场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练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作为大学选修课的职场英语是在大学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的需求。职场英语这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6)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求职能力 理论 实践

求职能力包含的内容较广,包括确定求职目标、制订求职计划、寻找求职渠道、准备求职材料、设计个人形象、面试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细节要求。如果职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

一、职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脱离实践

在职业指导课上,教师长篇大论,讲授理论知识。但一段时间过去,等学生真正实践的时候,那些理论知识荡然无存,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这就是理论脱离实践的结果。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而且一成不变,再加上职业指导课课时有限,合班上课,形成超级大班,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求职实战训练,或一对一指导。

2.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很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求职能力培养的各项内容时间安排不尽合理。例如,有些教师给刚入校的新生讲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形象的设计、面谈的方法;讲完这些后,发现创业指导还没讲,又补充创业的内容;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才讲授生涯规划的内容;整个职业指导过程零零散散,毫无科学规律可言。这样的培养,很不系统,效果难以保证。

3.重点与难点不突出

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分重点与难点,平均分配时间,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学生不知自己重点应做什么,难点是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频频碰壁,但却找不到原因。所以,职业指导教师在制订宏观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达到目的。

二、 职业指导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式

1.向学生强调求职能力的重要性

具备一定的求职能力对学生求职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求职能力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进行求职能力的培训时,如果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际操作,纯粹的理论知识就很难长久地保存在人的记忆中。它需要实践,需要多次实践后才能灵活运用,才能长久保存。例如,在讲授面试技巧时,我们会告诉学生如何巧用肢体语言,如何与对方讨论薪酬问题,如何介绍自己,如何提出问题等理论知识,光靠记忆很难记住。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相关的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或组织模拟招聘会,或带领学生去人才市场参观、面谈,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真正有实效的职业指导课不应当是单纯地讲授、提问、回答问题,而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的训练中来,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使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3.合理安排各项内容的训练时间

职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整体性、系统性为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岗位和岗位的要求上,重点在未来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等问题上,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二年级进行求职能力的培养。求职能力的训练要有先后顺序:先要让学生制订好求职计划,制定好目标;然后,掌握求职的途径,获取、筛选相关信息;再进行求职简历的写作训练、求职面试的能力训练、个人形象设计的指导等。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让训练和指导落到实处。

4.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求职能力培训的时候,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写作水平比较差,求职简历的撰写与制作应该作为训练的一个难点来突破。求职写作训练包括简历的格式、内容、细节等方面,教师要对这些方面的要求一一进行讲解,再让学生练习,教师批改,学生修改。中职学生的交际能力比较欠缺,可以通过一分钟自我介绍、模拟面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求职面谈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针对重点和难点来提高自己。解决了求职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的求职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7)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缩短甚至放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而学生在校期间最有效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落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令人堪忧,尤其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适合高职各专业自身学科特点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

1.毕业设计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和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的毕业设计,既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环节,又是毕业生在就业前一次职业锻炼的机会。

2.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每年省教育厅、学校都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督促、检查与评批。

3.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后职称的评定都需要撰写论文,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它有利于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近年来,每到3~4月份,指导教师就要打电话给学生催交毕业设计(论文)。许多指导教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够主动,抽一鞭子走一步;学生也抱怨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不会做毕业设计。笔者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时间短,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一般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充其量只有2个月的时间,而这时候许多同学都在纷纷找工作或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根本不能安心做毕业设计(论文)。要用这二个月的时间确定方案,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肯定是一种奢望。

2.老师指导人数多

最近几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师生比不断下降。一般初级职称的指导教师需要带10多个学生,而高级职称的老师可能要带到20人。指导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指导这么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所以要想指导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来一定心有余而力不足。

3.选题的质量不高

合适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基础,但大多数指导教师给的选题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理论性偏强,结合生产“真题真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毕业设计选题缺少具体的、多样性的参考范本,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因此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创新性。

4.选题没有针对性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比较,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但对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职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很好地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岗位需求相结合,涉及的专业知识的范围不能太广,是什么样的专业就应做相应专业的课题。

5.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调查,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学生因找工作根本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由于目前指导教师带的学生多,在选题大方向上可能是一致的,有些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只要拷贝一下总会能通过。还有如今的网络给查找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少同学认为到网上去搜搜,可能就有现成的。

6.硬件条件缺乏

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当前学校大规模扩招,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扩招的要求,这也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只能去网吧上机,可网吧没有专业的应用软件。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排长队,而且学校机房开放的时间有限。

7.答辩环节尚待改进

毕业答辩现在流于形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总认为此时不必更不会让学生不能过关。对毕业答辩做的准备工作学生不重视、不明确、不充分。论文自述时条理性不够,回答问题正确率不高,稀里糊涂的就过了关,这给下一届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留下了隐患。

三、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手段。它是进行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

2.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发放、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

现在的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而这个时期高职毕业生往往开始忙于找工作,根本安不下心去做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就造成了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纠正过去的认识和做法,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能力,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安排。在学习专业技术上,可以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毕业设计课题可以在第五学期初就确定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确定方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五学期学生已学完大部分专业课,剩余少量的专业课正在进行,及时地安排设计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如果在最后一学期前已经实现了师生共同确定的目标,那最后一学期学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工作和顶岗实习中去了。而作为学校方面,重要的是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对于毕业生,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实训工厂应该一直是全日开放的,以便于学生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工艺设计和加工零件。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易程度要适宜,针对性要强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职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在校学习的时间短,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所以对于高职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应不同于本科生。我们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具体要求,具体表现在论文理论深度、专业知识的广度要求降低,更注重其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查。对高职学生的主要要求是,利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利用到实践中,学会查找资料,参考别人的文献,但必须将别人的东西彻底消化,再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等同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4.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现在大多数单位在与学生确定就业意向后都要求学生能够提前来单位顶岗实习,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实现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做到真题真做,把企业的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5.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在学校、系领导的指导下笔者从2008年起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二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个专业的第五学期全部是专业实训,我们在学期开学时就布置好了毕业设计的任务,充分利用专业实训条件,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业设计就是实训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形式可多种多样,这样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传统的不尽相同。比如学生拆装发动机实训时,我们让学生把拆装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机械装配工艺过程卡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提高,形成一整套发动机装配的工艺文件,还可以对某总成或零件进行测量、计算,然后用CAD软件绘制出这个总成或零件,最后制定这个总成或零件的工艺过程。学生进行汽车电控系统检测和故障诊断实训时,可以对应写出有关电控系统整个检测过程和故障分析的论文。

6.允许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一些在生产岗位上实习的学生,通过实践对一些技术问题有了新的体会和兴趣,希望能自行拟定设计(论文)题目,我们认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高职毕业生自行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所针对的技术问题会更具体化、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和满足生产需要。指导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帮助他们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拓展,鼓励创新意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有时会出现新的想法,同时那些自行拟定的设计题目,有时也使指导教师感到意外和惊喜。对此,我们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认清在专业的范畴内,哪些是积极可行的,哪些是幼稚和暂不可行的。对于那些积极可行的新的想法与做法,一旦在设计(或论文)出现,我们都给予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毕竟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永远值得倡导的。

7.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价体系,把好答辩关

为了做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做切割,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体系,不能照搬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一份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高职学生不一定适合,因为高职学生根本做不了,最后对本科的课题高职学生就只能去复制,那样的话起不了任何作用。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性可以差一点但实践性必须强。

最后必须把好答辩关,对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我陈述乱七八糟、答辩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必须进行再次修改和二次答辩。尽管老师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但可以保证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否则会恶性循环,一届不如一届。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8)

应用文写作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通过对常用性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常用性应用文的特点、格式和基本写法,以满足当前企业对高职人才语文能力的需求。因此,应用文写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我院自升高职以来,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应用文写作为主,笔者在探索应用文写作教法上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理论教学为主导阶段

这一时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大多延续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教学内容的推进采用“蜻蜓点水式”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限于教材和学时,教学“缩手缩脚”

一方面,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教材体例模式主要是“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教师就根据这一体例模式开展教学,结果高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五六十种不同文种,常用的文种也有20多种,而开设的课时为30-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学时里学会这么多文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只能“满堂灌理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能是初步掌握结构和基本写法即可,至于“会不会写、怎么写、写什么”在短暂的课时中无法讲清、讲透,其结果变成了“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教学。

2.受限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均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擅长文学类作品的分析、鉴赏和创作讲授。而且,我国也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材中自我吸收应用文的相关知识,然后作为上课讲授的基础。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如同鸡肋,乏味无力,教学时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阶段

在高职院校高度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能动性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1.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着重突出“调查报告”这种研究性学习文种的教学。根据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全过程,将一个学期30学时分成5个阶段来开展分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调查报告基本理论及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原理为主,为学生确立有关调查报告及问卷的模板;第二阶段,讨论及确立调查主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一部分的实施,加强了课堂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很少再使用以往的老、旧命题,做到了命题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学生抄袭的想法和行为;第三阶段,确定调查主题后,各个小组主要在课下讨论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成电子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课堂全体参与者的点评,逐步修改和完善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制作成电子版课件,并在课堂上对调查数据进行演示和讲解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第五阶段,要求各个小组根据调查主题及前期的数据信息进行符合调查报告要求的论文写作,论文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汇报及评选。

2.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又通过课上的演示和讲解展示学生课下的活动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高职生通过在校3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既体现了高职学生长于动手、动口的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但这是以牺牲其他文种的讲授为前提,教学内容单一,适用范围狭窄,与应用文使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不相符,也不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

三、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阶段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78-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系统化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学在职业类院校的定位应该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我们培养的是处于基层和服务前沿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法律专业发展来看,我们逐步完善着专业的设置,朝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三年学习成果检验手段之一的毕业论文环节却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法律专业的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职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法律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建立和发展起来。高职法律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历史沿革和专业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伴随着我国1999年开始高考扩招,法律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高职院校开设,这样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这个“高大上”专业的向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呼职院)开设了法律专业(包括法律事务和法律文秘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法律专业学生与本科院校不同,后者更侧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对法律专业的定位主要表现在:1.法律高职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管理、服务及生活紧密联系,侧重应用。法律高职的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定位,社会对法律职业需求什么岗位,就设置什么专业,如经济法律事务、司法文秘、法律英语等专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应需而设”的特点。2.法律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所谓法律职业,是指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又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即法律职业者。换言之,法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正如张卫平教授所言“从法学教育观念上来讲,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在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高职法律专业毕业论文的设置目的

毕业论文对于大多数文科专业来讲,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是学校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参考要素之一。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教育理念的高职法律专业中,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写作能力和分析技能提升的过程。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法律专业为例,我们在大学三年级时往往会给出学生一个写作论文的大致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并拟定具体写作目标。在论文题目范围的设定上,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具体的或有争论性的问题进行拟题。对学生而言,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各种平台和媒介寻找自己论文的基础支撑材料,然后根据具体写作目标进行甄别和思考,最后形成论文写作的大纲和思路。这是一个 “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学生在形成思路的过程中既能复习以往学到的知识,还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和文书写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反馈。综上所述,在高职法律专业设置毕业论文这个环节是有必要的,应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同高职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方案紧密结合,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操技能。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既是对学校、学生学风的检验,也会对学生将来的职业道路养成产生深远影响。

三、呼职院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指导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法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至今,我发现学生在论文的选题、写作和答辩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涉及到学生的态度、能力、论文的形式、论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在给定的题目索引里,学生毕业论文题目、题材选择过于集中,论文题目选择重复率高

很多学生在选择写什么方面的论文时并未仔细思索自己是否有兴趣并擅长或有能力创新,而是选择一些成熟甚至陈旧的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章多已成型,观点表述上不会出现大的风险且答辩的时候能够对答如流。这样会导致一届甚至连续几届的毕业论文中“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等论文题目的“上镜率”很高。

(二)论文的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创造性,科研精神缺失

论文格式不规范,甚至有的学生在出了两稿后论文的字体、行间距等基本规范问题仍未改正。有的学生在论文中的引例缺乏代表性,引用的法律规范内容存在滞后性,论文的内容在逻辑结构上不成体系,参考文献不规范。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在毕业论文中提出对一个法律问题的自我认识或对现行法律法规如何完善提出建设性建议。

(三)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不端正,出现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的行为

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的抄袭他人作品,但未做标注或说明,有的将几篇文章进行拼凑形成自己的论文,最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全文搬用他人作品。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诚信缺失、学风不严谨、不求勤奋上进与求真务实、缺乏锐意创新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这样低水平的复制式论文写作完全与论文答辩的设置背道而驰,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学校和教师在就业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学生的论文失范行为

学校虽制定了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文件,但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缺乏必要的惩戒措施。很多学生虽知抄袭论文的做法不正确,但这样的行为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照样答辩毕业。因此,法律专业学生“不守法”的论文失范现象与有效的惩治机制不健全不无关系。

(五)学生论文写作中资料查找途径单一,论文缺乏有力基础支撑

大部分同学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甚至直接将要写作的内容从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全文下载“引用”,对资料的真实性及原始性缺乏必要的甄别和考证。学生在资料搜索方面存在知识欠缺问题,缺失学习的主动性。

四、呼职院法律专业毕业论文的改进对策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当下国家对法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深化对毕业论文存在意义的探析,改进毕业论文的写作,确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目标

职业院校的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和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上的不同,实践技能的侧重培养使我们对学生在理论层面的知识要求程度要低一些,在毕业论文中的映射就是我们在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偏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目前,我们的论文题目索引给定的题目并未表现出这一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重新确立论文题目库,给出学生偏实践性的指引。其实,除了现有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我们还可以运用调研报告或法律建议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结业考察。换言之,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或实训单一或组成团队针对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调研,然后形成5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或法律建议书。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全程参与也能体现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或法律建议书教师可以在答辩或交流过程中与其进行沟通并给出成绩。

(二)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净化校园学习环境,建立诚信校园

学术道德建设的强化路径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的教育培训中体现,也可以在日常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学术道德的建设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诚信校园建立后,大家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诚信做人、诚信做事。长此以往,心存侥幸的同学就会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感到羞耻,从而纠正存在的学术失范问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完成大学期间的最后考核。

(三)建立失信论文惩治机制,保障毕业论文设置目的的实现

学生自我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任重道远。除此之外,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出台管理文件,对于在毕业论文环节态度不端、行为失范的学生进行教育、纠正和惩治。就业率的确能体现出学校的成绩,但我们给社会培养和输送的应该是优秀的人才,优秀不仅体现在技能上,还体现在职业道德上,职业道德又会受到在校期间的道德体系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论文中存在严重学术问题的学生给予延迟毕业或重新组织答辩等形式的惩治是有必要的。一个完整科学的惩罚和有效纠正机制的建立能够为失范行为的约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发挥指导教师的督导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完成论文写作

教师,身肩“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为人师表者必先正其身。因此,教师的学术良知和学术创新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近些年来,职称评审条件高门槛及的高难度导致在学界出现了诸多学术失范行为,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换言之,教师学术声誉的重建和学术责任的承担能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另外,学生分配给导师之后,导师要能够时刻起到督导作用,无论从论文题目的遴选还是论文逻辑的架构以及论文内容的创作上都需要认真对待、实时关注,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逐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五)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在论文基础资料检索时途径过于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同他们的惰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指引和学校资源平台的不完善。我们的图书馆中专业课程图书的存量不足和网络资源平台数据的更新不及时也是制约学生资料收集的原因之一。为此,索引知识的技能培训在论文写作前是必要的,另外,还需加大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资源平台并对学生适时免费开放。换言之,完善的“后勤”可以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上述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对策并不能涵盖高职法律专业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环节完善上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10)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五年制高职的课程特色、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办学优势逐步显现,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作为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的主打课程――语文课程建设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明显滞后于其它课程。强化新形势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已成为广大语文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的现实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提高新时期高职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对高职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培养自身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适应今后职业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课程建设必须围绕学生就业创业的始终。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学研究专家,“实用,够用,管用”理应是我们的教学追求。由于职业岗位的不同,语文课程的设置要求应当有所区别。如工程技术、装饰装潢类的学生必须看懂并能够写作产品说明书;医药卫生类的学生在看懂药品说明书的情况下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司法、商贸、艺术等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更高。为此,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建设要坚持文道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要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要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各类专业,精选学习内容,改革学习方法,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点困惑

最近几年来,有关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已经在理论研究上逐渐得到重视。各种关于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论坛经常出现,但实质性的东西不多,实战性的指导缺乏。理论的重视如不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这样的理论也是空头的。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对接,此困惑之一。

现实教学实践中,鉴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许多学校一味重视专业建设,轻视语文类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高职语文课程开不开设并无定规。很多五年制高职院校为了应付各类教学检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还开设语文基础课,但和专业相关的语文类课程基本形同虚设。笔者平时曾多次走访多个五年制高职院校,除了几所文科类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外,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都把开设语文课程特别是专业类语文课程当作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填充物”和“替补队员”,其中不足50%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部分专业(以文、管类专业为主)的限选课,不足38%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受“2+3模式”的影响,在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农、理、工类专业中,语文类课程在两年后的开设率为零。基础语文与专业语文如何实现五年一贯制,此困惑之二。

由于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一味重视专业课程开发,在专业建设中,专业师资力量配备强大,许多原来的语文教师为了自身的生存,也改行考取了各类专业资格证书,放弃了本行,走进了所谓热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应付前两年的基础语文教学,聘用了大量非本校教师,实际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本校教师数量偏少,形不成有效的科研队伍,满足于前两年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专业语文课程的开发兴趣全无。如何加强专业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此困惑之三。

三、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新思路

1.依据职业特点,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由于未来就业的岗位不同,语文课程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依专业定标准应是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计算机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旅游专业等需要的语文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就应当有所区别,各有侧重,各有目标。只有以符合专业特点的语文课程设置为突破口,才能保证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未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要把握好起点,突破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的制订要立足学生现有知识实际,着眼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语文素养。标准的制定要体现职业特点,例如法律实务专业,基础语文的选材要体现法学特点,除语法基础知识外,所选课文应和法律术语、法学名人故事相融合,专业语文也应体现法学特点,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司法文书、司法口才等应是专业语文课程建设的重点。

2.遵循教学规律,实现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模块化目标。模块化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大趋势。根据五年制高职的实际,宜设定三大教学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结合未来职业对语文基础能力的需要,分为语法基础、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三块,其中,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要体现专业特点,在一、二年级完成。二是提高模块,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分阅读鉴赏和写作模块,在三年级完成。三是专业模块,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分表达交流和专业语文模块,在四年级完成教学,五年级进行实际操作(实习)。

上一篇: 消防法律论文 下一篇: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