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4 16:42:00

涂鸦文化论文

涂鸦文化论文篇(1)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 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 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 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

3.1 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 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

3.2.2 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 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 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 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

3.3.3 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 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涂鸦文化论文篇(2)

1.涂鸦与涂鸦文化

涂鸦是指在墙壁上随性涂写的图像或字。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壁画,看到涂鸦的雏形。涂鸦是一种接近书写的行为,起初是形象地记录某些主要东西演变成一种符号直到图像,简要表明意图,不刻意地去描绘。图像直观的向人们传递信息,逐渐成为了主导。大量的简化图像支撑着涂鸦的多元化形式存在。二十世纪末,在街头巷尾,铁皮车厢、废弃建筑物等视野范围内都能看到颜色丰富、随性的涂鸦。亚文化状态的涂鸦步入社会文化的主流,正在从地下走到地上,渗透到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气息。多数人习惯用涂鸦来称呼涂鸦艺术或街头涂鸦,但是涂鸦与涂鸦艺术本质上却各异,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涂鸦都成为涂鸦艺术。涂鸦艺术自身的发展和与不同地域艺术形式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以其作品强烈的色彩碰撞.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感知.内容诙谐幽默等特点在世界各地不断传播,形成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涂鸦文化。新世纪初涂鸦者活动在任何超乎常人想象的地方。同时,涂鸦与商业圈的合作,在全世界刮起了涂鸦设计风。随处可见的海报,短袖,甚至杂志封面都能看到涂鸦风格的包装设计。涂鸦以城市环境特殊的组成成员存在着。涂鸦的存在证明了视觉艺术的表达形式对其表达形式的影响。

2.涂鸦文化的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涂鸦艺术渗透到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冲破了了艺术只能被珍藏、被崇尚、被瞻仰的定律,将带有草根情节的视觉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涂鸦在服饰上的应用,无疑将涂鸦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度。美国涂鸦艺术家考斯与诸多品牌服饰携手,甚至在日本东京共同开设专卖店。南美驰名人字拖品牌哈瓦那与南美本土涂鸦艺术家弗莱克推出城市酷炫系列的人字拖涂鸦款式,用迥然不同的卡通形象构筑了城市建筑,生动、复杂的形象加上丰富的色彩成为众多哈瓦那粉丝的大爱。涂鸦艺术爆发式的色彩、夸张形象的形态、张力十足的笔调以及诙谐的图案,充满了活力.自由与亲切感,甚至是带有破坏力。服饰向涂鸦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载体和媒介,涂鸦也为服饰打造了流行与时尚,它们共同促进、发展,更影响了涂鸦的消费文化。

2.2国内发展现状

涂鸦在国内悄然走红,对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尚文化的发展和和文明的进步,国内的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展现涂鸦的魅力。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亮相的“中国首届涂鸦魅力艺术展”,展览基本覆盖了国内涂鸦创作优秀团队及个人的作品,很多作品带有浓烈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色彩。“杭州涂鸦Graffiti群展——迷墙”等在国内举办的大型涂鸦会展,越来越多的涂鸦齐集地,都在昭示着涂鸦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和本土化。涂鸦创作者正在摸索着符合中国社会意识的.带有中国式创作内容的涂鸦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浙江省台州市金满坑村巧用涂鸦,利用旅游脱贫;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创办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人可以参与的涂鸦创作“DIY”。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藏.羌.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重新规划村庄,设计建筑图案,使其具有浓郁藏羌文化,细部的图案装饰纹样,是本地传统符号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把水磨打造成为了拥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镇。绵竹年画村对传统年画手工艺进行加工、制作,开发了传统手工艺结合时尚的年画服饰,古老文明与现代结合的装饰品、纪念品等,不仅拯救发展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也使绵竹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国内关于涂鸦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专业的涂鸦交流网站,众多涂鸦模式的游戏,不仅艺术设计领域热衷于涂鸦,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在研究涂鸦文化,虽有待于补充,但是能够看出在国内的涂鸦文化已经由边缘阵地逐步在向主流区靠拢,逐步“合法化”。

3.新农村环境设计现状

3.1现状分析

新农村环境设计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农村地区整体环境布局.居住条件的改善等方向的建设,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状态,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政府部门提出把科学规划作为环境建设的指导,进行农村地区的建设。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实行经济要发展、生活要富足、乡风变文明、村庄面貌变整洁、管理更民主的目标与要求,因此,除了不留余地的加快经济建设,还要把农村特有的乡土风俗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改造硬件设施的同时,浓烈的乡土气氛孕育了有农耕文明的印记.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态度等这些宝贵的财富,宣传栏的力度远远不够,除了口头说教,让本土的传统,更接地气.能够直观的去感化和引领人们重视自身的文化涵养,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我想当下流行的涂鸦文化会利用自身的特性对其有准确的诠释。

3.2发展趋势

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蕴藏着诸多的民俗文化形式,在时空上记载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是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建设过程中,发展日新月异,大体归纳为名俗旅游型.生态文化型.古村保护型。乡村旅游型的开发是在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当前的乡村旅游多是以民间民俗文化的舞台化作为主调,乡村生产生活.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节日.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精神民俗的展演,农民自主经营为主体,以相对的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来保护和推广本土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意义。生态文化是人类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农村一直是生态地的代名词,但是建设过程中的盲目开发使得生态环境堪忧,让生态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努力建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是一味的把农村拆旧建新,把乡村物质文化和历史感毁之殆尽。积极保留富有乡村韵味和历史价值的元素,保留和创新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让原生态的自然生活气息.时代相传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不仅传承,还要让老一辈的智慧结晶散发新的活力。

4.涂鸦文化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4.1涂鸦与村内规划结合

我国相关的法规对乡村规划都有详尽描述,其中从农村根本出发,尊重本地村民的意愿,体现本地原有特色,用地布局,对不同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房屋安全等的详细规划。在村庄内融入新表现形式,要服从村内整体规划,结合当地特色,把握每一处独有的风貌作为节点,由点及面;用色讲究整体性和创造性,让色彩成为涂鸦节奏的灵魂,注重图案设计感.韵律感,避免本末倒置.乱涂乱画的现象发生。涂鸦的原貌是以文字加工为主的字体艺术设计,后来3D形式的写实.物体写实.相关场景写实.卡通人物等等,村内的交通标示.温馨提示等可以采用艺术化的涂鸦文字,涂鸦的易辨别性能够强化导向目的;在交通要道.活动广场周围,选题以弘扬当地风俗文化和宣传积极健康社会价值观为主,对当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整理加工,利用涂鸦以不同的叙述方式创作,在用色方面,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宣传效果,主色调与本地建筑色彩相吻合,要用搭配色体现出图案的特性和涂鸦的个性。涂鸦与规划一样都对节奏和韵律有强烈的要求,某些地方,需要图案立场坚定.色彩明快.尺寸讲究,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从涂鸦里能读出本地的一些文化脉络;人们从涂鸦的图案和色彩上能够有所交流,减少与村内的陌生感。村庄的硬件设施的需求满足后,涂鸦作为建筑物与土地的中介,纵向扩展着村庄的连续性;作为建筑物与乡土文化的交流媒介,又焕发了建筑的活力和新鲜感。

4.2乡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

乡土文化建设是增加乡村地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力的内在驱动,正确对待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新具有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技术、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的项目,发挥人民群众在农村文明建设板块中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入当下不同的时尚艺术文化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时尚文化是指流传广泛的普通心理反应和社会行为,在处于事物交替、时代转型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时代的到来,促成了时尚文化的产生,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消费,具有流行性.前沿性和奔放性。时尚文化要求强烈的相互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乡建和文化乡建有着共通之处,乡土文化也是在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努力寻找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在时尚文化中有机融合的契机。乡土文化建设需要对象化的进入,乡村的土墙青瓦.青石板巷.老树枯井;有精神底蕴的历史人物;山歌民舞.土特产和特色饮食等等都是能引入时尚元素进行意象创作,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可以涂鸦.实物改造,在不破坏原有氛围下,让景色散发着本土气息,又向人们展示着与时尚融合的态度。乡村不仅有山清水秀,更有自然、朴实、纯洁、厚道、直爽、纯粹、宁静,超越功利的审美。涂鸦时,不是照抄国内外涂鸦作品,借鉴和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发挥涂鸦的快捷性和易传播性,内容选取.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在传统与时尚之间传递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视觉宣传。

4.3名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马克斯说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她的文化可能会处于领先地位。农村地区作为经济落后的一个群体,乡村民俗文化成为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承是一代人从一代人接力的过程,民俗是作为一种生活过程.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地方文化繁衍、汇聚和传承的表现,肯定民俗文化是对自身自信心表达的重要形式,了解过往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创新,每一件东西.每一门手艺.都是历史与文化.民俗与艺术的碰撞物,我们对当下的艺术形式.设计元素事物应用,也影响着本土民俗文化的发展朝向。传承和改良农村淳朴的乡风,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也尤为重要,增加人们的参与感,向人们传达新型的表达方式,积极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大众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向往更甚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关注“软实力”的提升,乡村自身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各种形式的古村民宿,都说明了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乡村,正在从衰败转向兴旺并散发着成长的活力,抨击了乡村灭亡的谣言,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在新兴艺术形式的介入下,成为了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过程和文化创新与融合的过程。不管怎样的表达方式,目的都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保护好民间优秀民俗文化,要走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刘建一:涂鸦——世界街头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NicholasGanz.涂鸦世界:五大洲的墙上艺术[M]出版社HarryN.Abrams,2004.

[3]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英国卢德里奇出版公司1998.

[4]林加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

[5]凌霞:涂鸦文化对设计领域的冲击[A]时代教育,2010.

[6]冯丽娜:浅谈涂鸦文化的现实意义[J]艺术论坛,2009.

[7]何博:论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A]山西建筑,2014.

[8]雨夜桂花:乡村建设:乌托邦文人的无病和左支右绌——“艺术乡建”系列评论之一产业人网,2016.

[9]赵月枝:农村衰败叙事的知识症候,破土网,2016.

[10]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

涂鸦文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47-01

英国作家阿达斯·赫胥黎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了一个基于机械文明创造下的反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涂鸦艺术作为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户外艺术行为与公共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20世纪后期的作品,更是承载最前沿的视觉符号与视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涂鸦也成为了特定文化群体的“美丽新世界”。

关于涂鸦艺术的定义,目前最有公信力的说法是源于1966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州,最初的涂写形态只是自家门牌号码的简单喷涂,直到70年代初期至中期,涂写方式以及图式都有了改进和发展,公共汽车、电话亭、报刊亭等也都成为涂鸦的介质,并不仅局限于墙面。本文就公共空间中的涂鸦介质、涂鸦行为以及图式分析,进一步论述涂鸦者涂写行为的心理指向。

涂鸦的英文解释是Graffiti,从单词的语法结构来看是复数形式,这表明涂鸦本身属于特定群体的集体协作行为,涂鸦又有在墙壁上胡乱图写出的图像或画的意思。涂鸦更是一种近乎书写的行为,这除了涂鸦的样式类文字符号或者文字以及图形形象所占的比重较大之外,大部分的图式均是以类似书写的方式,高度概括或以最简明的手法扼要地传达意图,不去进行刻意地绘制。直到后来涂鸦艺术中图像,符号,标志却反过来超越文字成为了涂鸦艺术中的主导。毕竟图像相对于文字具有直观性,更能体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一、涂鸦者与涂鸦艺术家的差异

尽管涂鸦是置于公共视野中,并如作品般以近乎展览的姿态呈现,然而涂鸦者本身却是处于隐匿的位置,因为在国外涂鸦行为是被法律明令禁止的,虽然涂鸦者并没有因此而中止他们的表达欲望。涂鸦行为本身是一种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反叛,包含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同时也是一种彰显自我直觉与个性的自由艺术表达方式。如果以艺术史的立场来观照,涂鸦从属于行为艺术,因此也能够很快地引起社会政治界和媒体,以及主流艺术传统艺术文化界的注意。于是以书写为主的文字或符号开始被以描绘为主的精致的卡通绘画所取代。随后有着专业学院派训练的创作者以及团体开始跟进,涂鸦艺术开始进驻艺术画廊,并举办展览以及开始出现相关的艺术活动。自此涂鸦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从事涂鸦活动的人也分为涂鸦者与涂鸦艺术家。涂鸦者直接传达其情绪,不受具体要求和规范所制约,而涂鸦艺术家则是需要考虑到美学理念以及绘画技巧的参与,并且涂鸦艺术家的创作作为作品展览,并被画廊的资金系统所收编,于是涂鸦也由原先的反文化艺术演变成一个真正的艺术的分支,涂鸦艺术家们的作品成为与传统绘画拥有一样性质的艺术。涂鸦者所展现的是个人化的风格,而涂鸦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则要受画廊要求的制约。

二、涂鸦艺术的特征分析

(一)短暂性

涂鸦之所以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公共环境的破坏,最初的涂鸦涂写动机在于政治激进分子用来表达立场度和街头帮派争夺领土的标志之用。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美国家需要重塑自己的全新形象,首先着力点在于历史和建筑,而涂鸦无疑成为对城市公共形象的规范性最大的威胁。作为草根阶层的少年们在列车里外写着下流猥亵的字眼已多有所见。因此涂鸦总是遭到及时的清理,另外,由于涂鸦的介质是呈现在公共空间,因此,不可抗力因素如雨水冲刷等,也是造成涂鸦破坏或消失的重要原因。但是涂鸦本身作为一种视觉样式并没有问题。涂鸦也许正是来自它的反叛宣示,于是被街舞文化所吸纳,并成为其中重要的艺术象征。涂鸦的工具主要是喷漆或笔刷,喷漆的特点在于喷枪能够依靠空气压力,分散成均匀而微细的雾滴,快速涂布色彩或喷画形象,笔刷更容易体现直觉以及制造更多偶发效果,这些特质符合涂鸦者迅速完成涂鸦的同时,也为涂鸦者被警察追赶时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因此,涂鸦的短暂性特点也在于其需要迅速完成。涂鸦是一种意念,有自己的灵魂!那是“以讽刺政府为主”。以涂鸦来传达对社会的不满,进而将涂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有计划性的、选择适合的场地、物品,涂鸦并不会是一种污染”!

(二)反叛性

涂鸦艺术的肇始之初就具备反叛性,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少年以此为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涂鸦的反叛性的另一种体现也是针对惯常审美经验,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抗拒,如经过美术史标准筛选下的艺术家的作品,受众会受到所谓“好的作品标准”的心理先机影响。而涂鸦作品却是强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于是受众自然会出现本能的心理抗拒,尤其是对于标准化空间环境习以为常的人们而言,会被认为是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当涂鸦持续涌现的时候,人们也就渐渐习惯了它的存在。正如艺术家张大力所说:“所有的艺术符号最初都难以让人接受,然后慢慢接受了,最后甚至成为大众流行符号。”

(三)流行性

涂鸦的创作通常是从当下最流行的元素中汲取灵感,并将其提炼演绎成为自己所要表现的视像符号,然而,涂鸦又不仅是对日常动漫形象的复制或再现,而是强调与公共空间所发生的一种交互关系,并能结合空间中的其他视觉要素,充分调动创作者与受众的想象力。

并且,涂鸦的流行性也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还体现在创作方式与手法上,例如,涂鸦者和涂鸦艺术家都会采取的一种方式是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式,并使之出现在不同环境中,尽最大限度的扩展它的出现频率,使之强行流行开来。如北京艺术家张大力的涂鸦作品“人头”系列,张大力于1995年几乎在北京所有的即将拆迁的墙壁上涂画了人头图像,以至于近乎全部的北京人都见到过这一形象。而英国艺术家班克斯的作品却是采用最为常见的漫画形象,因为日常流行的东西往往是最初的视觉符号。

三、结语

涂鸦艺术从最初的对具有标识特征门牌号的喷涂,演化为后来的多种样式,包括工具的改进以及介质的拓展,并且随着涂鸦的商业化进程,涂鸦也已不再具备原始的草根性以及单纯的叛逆动机了。此后,信息技术也已经不断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也使得网络这一公共领域成为涂鸦介质的延伸,涂鸦由此获得了一种新的呈现方式。然而,这种艺术形式的短暂性、反叛性、流行性特征却依旧没有改变,网络讯息的不断更新,对大量涂鸦作品的覆盖,也体现了涂鸦短暂性特点。然而,最初的材料感与现实空间中的涂绘体验,会不会由此而被消解,推及此,传统绘画又将受到怎样的冲击,也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涂鸦文化论文篇(4)

对收藏而言,作品的形式并不会成为问题。对涂鸦作品来说,无论是在木板、金属、帆布、纸或其他媒介上创作完成的现场喷绘,艺术家自己做的手工版画、物件喷绘,甚至是贴纸涂鸦,只要是喜欢,都可以作为收藏。尽管整面墙的体量很大,涂鸦作品喷涂在这类废墟墙面上不易收藏,但在美国纽约,也已有画廊将其全部拆下搬进画廊收藏的实例。

收藏涂鸦与收藏其他艺术品的不同

当涂鸦作品完全进入艺术市场时,它与其他艺术品在收藏本质上就都变得一样了。惟一不同的是,收藏者还会在街头看到与收藏的作品完全一样的内容。当代艺术品除了摄影和版画,通常来说很少会有完全一样的作品,这也保证了某些作品收藏的惟一性。可涂鸦作品虽然也会有在墙、木板,金属、帆布或木头上创作完成的现场喷绘,但多数割版涂鸦以及涂鸦版画制品,并不会是惟一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之所以有人会喜欢这类作品收藏的原因,多半也是基于它的图像符号在不同环境中能无限重复,会带给自己一种交流和共鸣。

进行涂鸦收藏需要注意

搞收藏首先必须要了解艺术家。艺术家的持续性很重要,应了解他的创作,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发展历程。涂鸦艺术在视觉上是否好看并不是最关键的部分,其重点在于它也和观念艺术一样,需要有智慧的创意。涂鸦作品一般呈现直接,对欣赏的人来说好恶也容易判断。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涂鸦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图像呈现也稍嫌简单,只有真正了解了这门艺术的先天构成及发展历程,才能选择好收藏,并做到心甘情愿地进行收藏。

当涂鸦作品以其他方式进入拍卖和收藏领域时,该如何看待那种真正的产生于脱离机制和限制的整墙的街头涂鸦作品

自涂鸦进入市场后,什么才是涂鸦的精神,一直是很多人甚至是涂鸦艺术家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不过作为已经既成的事实和涂鸦艺术的自身发展趋向,很多人还是同意将“涂鸦”依然定义为一种追求自由表达和欲挣脱束缚的街头喷涂行为,进而将那些由此衍生在现今多元文化中,诸如涂鸦风格设计及相关商业产品设计通称为“街头文化”,而“涂鸦”仍然作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包含其中。

收藏作品应有的手续

所有的作品收藏都会有收藏证明,这是惯例,尤其是惟一性强的重要作品。但眼下中国人对所谓“证明”,似乎天生保持着某种严格而谨慎的态度,总希望是一张精美的荣誉证书,而像西方的随意方式会让人缺乏信任。通常的做法是,当销售出作品后,会要求艺术家出具证明。例如Dure Evil,他会用他的手指印和他的印章作为他对某批作品的证明。当然,这对希望能有比较正规文本的收藏者来说,也许是个信心的挑战。

对目前国内从事涂鸦文化交流的机构FAKE SPACE的采访:

目前国际上,尤其是英国的涂鸦作品现状是怎样的?

F:英国的涂鸦艺术在最近四年发展很快,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涂鸦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有着出乎意料的表现。

大概4年前,镂版涂鸦创始人Blek Le Rat曾在台湾做个展,那时他的状况很困窘,但现在他的作品在欧洲已销售得非常好,版画作品已经拍卖到1万英镑一张,真迹则更具价值。而Banksy的作品也从75英镑拍出20、30甚至50万英镑的成交纪录。

涂鸦文化在中国的状况怎样?

F:新一代开始接触这类泊来文化的涂鸦爱好者,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技术模仿的层面,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由于国内没有涂鸦文化的背景,人们所受的教育和行为十分规范,所以让涂鸦这类致力于自由表达的创作发展起来比较困难。也因为艺术市场的原因,现在大家关注的更多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所以对于类似涂鸦等次文化现象还缺乏敏感度。不过,在北京和上海我们已开始看到一些涂鸦作品,并从几年前的一个角落蔓延成现在的几条小路墙面,表现技法也在不断改变,开始有了一些交流的意味出现。

面对西方市场的价格走高,而且受众很多,你们会怎么运作你们拥有的涂鸦大师们的作品资源?

F:我们两年前到北京做艺术,做艺术空间,原本就带着一个愿望,希望能有平台把真正优秀的涂鸦文化和作品带到中国,我们目前一直在保持每年至少做2次和涂鸦艺术有关的展览与活动。但从目前看来,在中国推广涂鸦文化尚需很长的时间和动力,因为涂鸦文化本就是泊来文化,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生根。

涂鸦文化论文篇(5)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面对乏味的空间,冷漠的白墙,更需要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当生活出现了色彩、跳跃出跃动的图案,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放松。北京人民大学南路的涂鸦墙、上海交大的涂鸦墙、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内的涂鸦……无一不彰显着大学生的艺术气息,并成为了著名景点。

一、艺术涂鸦发展的现状

“涂鸦”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街头的随意宣泄到80年代艺术家的加入,渐渐呈现出更具艺术感、更具沟通性的特色,慢慢发展为一门公共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特别的技法,工具简单随意,绘画材料丰富,如喷漆、刷子、画笔、油漆、丙烯颜料等,内容大多是因周边环境事物表达出的随机创作,绘制手法多变,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今的涂鸦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沟通传递的媒介,是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这种媒介也与起初单纯的墙壁绘画不同,而是更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种空间里,如井盖、地面、树干、路障等。在涂鸦向着公共艺术方向发展的同时,它有了新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与生活的相互结合,成为现代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涂鸦的表现形式

最初的“涂鸦”是年轻人为了宣泄而在墙面喷绘简单的标记或句子,以“标签、文字、图像”等为主要视觉符号载体。现在的涂鸦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涂鸦艺术在中国也已经被不少城市所接受,有很多大学生还自发地在校园里创建涂鸦墙。涂鸦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的高校的涂鸦墙还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风景点,也有的城市为了宣传一些活动而组织学生或是艺术家专门打造了涂鸦。就总体而言,目前的涂鸦大部分是一些字母变形或者漫画,有些外来的意味,本土特色不足。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校园的涂鸦都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和对现实的诉求。归纳来看,校园中的艺术涂鸦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文字变形

起初的涂鸦就是字母变形,在字母原有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变形、添加,使画面更华丽、更富动感或者更立体。文字变形有多种形式,普通的美化文字、字体风格的创造、字体透视效果处理、气泡文字、空心字、立体字、卡通字、抽象字,等等。以字体展现的涂鸦一般注重美化效果,因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字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文字也有着特殊的可识别性,字面的意思往往也透露出涂鸦者所要诉说的话。对于我们而言,除了曾经常见的英文字母变形,我国的汉字文化也可以进行多种效果的处理,甚至将书法融入墙绘设计中。

(二)图案效果

图案涂鸦有的是独立的图形,有的是与文字穿插在一起、图文相互借用,形成具有风格的视觉特征。早期的涂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符号,颜料的出现使得图形的装饰更为绚丽,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图案的直观性和表现出的张力更容易吸引参观者阅读。如今绘制材料越来越多,涂鸦的色彩效果、肌理效果也更加地丰富。涂鸦的图案元素可选性很多,比如人物、动物、风景等,校园涂鸦如果能够和本地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就会更加整体,更富有特色。

(三)漫画

漫画的表现形式多变,有的是展现某种技法,有的是表述某种情结;有的是单幅,有的是连环;有的是对校园的怀念,有的是对生活的感触。富有人文精神的漫画能够吸引同学去驻足欣赏,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漫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易懂的表现手法也受学生喜欢,同学之间也能达成共鸣。

三、校园涂鸦的运用题材

涂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它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色彩、线条还是造型都极富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及夸张的造型都是涂鸦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将周围的景与画上的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地方特色元素

涂鸦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涂鸦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一个城市的市花、特色美食、典故、传统节日都可以作为题材。结合了本地民俗、人文特色的涂鸦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学生在绘制的时候也能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参观者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文化,充满地方特色元素的涂鸦能够更深层次地展示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文化元素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学校的育人方针、建校历史、名人故事都是涂鸦者可运用的元素,不管是学校方针的文字涂鸦还是学校历史人物的漫画涂鸦都可以被灵活运用。校园文化元素是最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除了宣传本校的文化,还可以和国家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联系起来,如端午节文化宣传、反法西斯纪念日宣传等,也可以作为征兵宣传或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商业文化元素

中国涂鸦的发展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商业涂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是以宣传校园中举办的某个活动为目的,通过涂鸦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吸引人注意力的目的。

四、校园涂鸦的造型语言

恰当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以及适宜的周边环境可以让涂鸦艺术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趣味性

随着涂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写实、写意、卡通等多种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色彩以及耐人寻味的图案含义。涂鸦本身有种童真的感觉,像孩提时代的乱涂乱画诉说着最淳朴的故事。如今的校园涂鸦多是些卡通的形象,趣味性的元素和并不成熟的手法,给人以童趣、温馨的感觉。

(二)装饰性

在我国,涂鸦大多都是作为一种宣传和装饰性存在,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绘制想要的纹样。图案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用画面本身的触觉、视觉、故事搭建绘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传递出语言信息。涂鸦的装饰图形包含图形、文字等内容,没有特定的排版样式,造型多变、层次丰富,不管是绘画工具还是颜色都和传统壁画不同,有着现代化人文气息的装饰意味。

(三)个性化

充满个性的大学生们更喜欢具有有视觉冲击力的新事物,而涂鸦恰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涂鸦的表现内容、形式、展示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美。绘画风格自由、张扬,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喜好,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抛开传统绘画纸张和材料的束缚,释放着对现实的表达。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作品内包含着绘画者的情感,由于涂鸦者和欣赏者的年龄段接近,这种情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五、艺术涂鸦在校园中的意义

涂鸦的意义在于它鲜明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其所营造出的个性、时尚的空间意境。这种表现手法艺术感强烈,主题鲜明。随着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枯燥单一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到厌烦,他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涂鸦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既有着美观性又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涂鸦不仅装扮了校园,也为枯燥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一)体现审美价值

涂鸦使得空间和人紧密联系,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这种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涂鸦的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现在很多涂鸦并非是专业的艺术家所绘制,不论你是否擅长绘画,都可以用画笔将内心情感宣泄出来,通过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营造出个性、时尚的意境。

(二)传递宣传价值

涂鸦可以将单调的环境注入新的活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渗透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涂鸦将艺术有机融合在校园文化当中。不论你是想宣传最新的社团活动、还是想纪念某个节日,都可以通过涂鸦表现出来。

(三)发挥娱乐价值

涂鸦不单单是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影像,经过仔细推敲后你会发现它更深一层的信息。它通过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读者思考,随着欣赏者年龄、心情的不同也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们有可能通过画面读取到共鸣。涂鸦特有的画面刺激感让学生缓解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也是这种娱乐价值让很多学生参与到涂鸦的活动中来。

(四)促进学习价值

通过涂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在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及创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涂鸦并不是一门非常主流的艺术,上手容易、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法,通过绘制,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个性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艺术作品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不同,由于绘制材料和载体的特殊性,一旦绘制成功便很难更改,所以对学生手绘基础能力,色彩调配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构图找到兴趣点,激发对手绘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面积的涂鸦往往一个人完成不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结语

校园艺术文化是在特定场所内满足特定受众的心理与行为需求的公共艺术,由于校园公共空间这一场所的特殊性和以师生为受众群体的性质决定了校园艺术设计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校园的艺术涂鸦不仅要起到提升校园文化气质、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作用,还要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艺术涂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精神,通过视觉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仅需要学校本身的育人方针,也需要师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来共同搭建,而涂鸦这种平民化的形式能引人注意、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作者:骆阳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洁.当代涂鸦文化的视觉语言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4,(03):84-89.

[2]王安澜.涂鸦———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另类插画[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董凌.涂鸦风格的广告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涂鸦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149-02

一、涂鸦的兴起与发展

1.20世纪60年代:涂鸦兴起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涂鸦潮流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费城,但其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发展则始于七十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各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二战后大批非洲裔和拉丁裔移民搬入布朗克斯区,因此该地区作为繁华纽约影子下的“边缘地带”,主流文化也难以得到适应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破败简陋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当地少年偏好反叛文化的铺垫,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涂鸦的空间。

涂鸦最初以签名式涂鸦出现在城市街墙和纽约地铁里,但这种大胆宣扬自身身份的作品却往往是匿名的。此时的涂鸦行为已具有了明确的初衷:身份不明的涂鸦者以夸张的方式在城市中展示个性签名,而实际上又恰巧彰显了涂鸦者的真实身份。“这种个性化名字的呈现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必然会与作者的身份及其地位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在亚文化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视觉化运动。[1]”此时的涂鸦运动仅限于圈内人士的交流沟通,尚未与公众建立连接。

2.20世纪80年代:后涂鸦艺术。对于涂鸦的大量出现,城市居民往往抱有不同的态度,但随着涂鸦者对涂鸦形式及寓意的追求以及涂鸦工具的正规化,涂鸦文化开始获得了社会普通人群的关注与尊重。城市涂鸦由于其大尺寸、丰富夺目的色彩及反叛性的内容很快就在其他地区开始传播蔓延,而正是由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涂鸦不再局限于它最初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和风格。一些涂鸦者为了想要展现更多的想法和意义,让涂鸦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城市公共场所,他们开始寻找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由此街头涂鸦逐渐演变为后涂鸦艺术。

后涂鸦艺术并非是对传统涂鸦的颠覆,而是秉持着涂鸦文化的精神与态度来发掘更多在城市中可行的艺术表现方式。涂鸦艺术家们认为涂鸦理应作为一门城市公众艺术而存在,因此西方涂鸦开始跳脱对字母的限制而偏向于抽象的图形与符号,艺术家们也开始使用更正规的艺术技巧来进行创作。这种风格与形式上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视觉传递的方式。涂鸦艺术家企图透过具有标志性的形象特征来宣告信息,某些时候这种行为是带有政治意图的,而这恰巧符合了涂鸦的本质精神――“反叛性”的宣扬与表达。如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涂鸦风格以幽默、反独裁为主,他擅长用夸张的手法绘制不实际的场景,作品通常传递宣扬和平的信息。如图1中,班克斯将士兵与小女孩的形象倒置而达到讽刺战争的意味与警示作用。

图1 无题 作者:班克斯

图片来源:《涂鸦与街头艺术》

以此看来,后涂鸦艺术逐渐发展为向公众传递社会信息的平台,在用诙谐易懂的绘画内容表达艺术家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涉及当代社会话题,真正建立起了与公众、社会的交流关系。

二、后涂鸦艺术中的视觉文化

涂鸦本身作为给涂鸦艺术家提供精神世界创作的平台外,同时也是一种传达时代观念与反映社会问题的视觉文化窗口。后涂鸦艺术由于渗入了更多的艺术性而转变为高雅艺术,虽然这种形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本涂鸦肆意妄为的特征,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新方式使涂鸦获得了一定的艺术地位,并成功构建了“对话社会”的艺术体系。这些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都能明显地有所表现,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涂鸦艺术家Jean-Michel Basquiat(让・米切尔・巴斯奎特),以及九十年代的中国涂鸦先驱张大力。

1.Jean-Micheal Basquiet。Jean-Michel Basquiat(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至今在艺术及商业领域中仍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最初,巴斯奎特以“SAMO”为落款的签名式涂鸦代表了身处主流艺术圈之外的涂鸦文化运动。但他具有可读性的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在视觉和结构上完全区别于其他的涂鸦者,成功地引起了媒体和画廊经营者的注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涂鸦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时反而能够引起公众的理解与好奇,而并非像仅以圈内斗争为主的涂鸦令人费解与否定。但恰巧是这种形式引起了涂鸦圈与艺术圈的争议,巴斯奎特的作品究竟能不能被划定为涂鸦?

“涂鸦者和街头艺术家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着共鸣的,比如,它们的发展都依赖着与城市有关的材料、质地、概念以及符号。对于城市建设和文化环境的依赖本身就是这项艺术的关键要素。[1]”从巴斯奎特本身的角度来看,他擅于运用各类元素及流行文化和角色进行创作,杂乱无序的单个元素又能构成一个完整极有风格的整体。他的作品通常配合Rap与Hip-pop音乐文化,利用骷髅、十字架、露着牙齿的大嘴和亢奋的元素和表情呈现出他对社会的反叛与生活暴力的写照。这种风格迎合了流行文化的大众偏好,首先就从视觉上征服了受众群体。并且这种直观表达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领会到作品的深意与影射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加迅速地传播。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巴斯奎特的作品值得肯定的部分就在于其通过较高的趣味性与艺术性而参与城市视觉文化的构建,以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 对话与拆 作者:张大力

图片来源:99艺术网 2015-9-12

2.“人头像”张大力。如果要追溯中国涂鸦文化的代表,张大力算得上是内地较有成就的涂鸦先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张大力就凭借其街头涂鸦作品“对话”而闻名,不同于西方街头涂鸦的是,张大力从一开始就是结合时代与社会话题来进行创作的。与巴斯奎特作品类似的点在于,张大力作品中的“人头像”符号拥有绝对的视觉标识,而其之所以在那个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作品通常创作于被拆迁的残破墙面上,因此“人头像”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拆迁的标识,即便是一般的普通群众也能对此符号有一定的认知。这种创作场景与方式使涂鸦能够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实地反映了极具话题性的社会现象,影射出现象背后人们的内心渴求与呐喊。张大力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其对于自己的“人头像”是这么说的:“透过这个洞,你能看到后面的风景,比如说有老的建筑、新的建筑、这个洞本身也是残墙的一部分,这样一结合,他们这些东西变成了有层次的好几道风景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在理论上与环境以及和当代社会的关系就成立了。[2]”实际上,“人头像”中蕴含的城市视觉文化很大一部分与作品外形有关。当人们面对一个抽象的人头时,没有人能断定这究竟是反抗的还是沉默的。将人们带入一个深思的地步,也是涂鸦文化艺术性的一个表现。

三、城市涂鸦艺术的视觉文化表现与发展

就涂鸦而言,无论是精心设计还是随意涂绘,都是城市视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后涂鸦艺术不仅成为涂鸦艺术家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建立起了关于公众、城市、社会理念的关系网。并不是说所有地区的涂鸦都必须遵循一致的风格与规则,正是由于依附在不同的环境与立场,涂鸦才拥有不一样的话语权。

如果要探究城市文化与涂鸦艺术相交融的呈现方式,巴西艺术组合“双胞胎”就是很好的案例。他们的作品虽然基本偏向商业化,但其内容着实与家乡圣保罗有着紧密的关系。巴西涂鸦在模仿其他地区涂鸦的同时由于掺入了自身文化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特色更新了巴西涂鸦的内容限定,反之涂鸦的创新又彰显了城市文化风景,创造独有的城市视觉文化。巴西的涂鸦艺术可谓“在缓慢地从偏向传统的涂鸦转变到现在的商标式的角色涂鸦过程”[1]。 “双胞胎”的涂鸦取材很多都来自巴西的民俗和城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作品从城市文化中获得灵感,同时又反映着家乡的文化。

而随着城市文化发展和公众审美素质的提高,涂鸦艺术性不断浓厚的同时开始与消费文化结合,逐渐趋于商业化。但涂鸦艺术完全不同与波普艺术,涂鸦艺术家们不会故意去模糊商品和纯艺术消费间的界限。商业可能只是为涂鸦艺术增加了一个视觉展示的新形式,而涂鸦手段与材料的更新也使得涂鸦在视觉文化中能够以多变的面貌来诠释问题。

从残破的街头走向高雅的艺术圈,涂鸦艺术并没有失去它真正的初衷与含义。它只不过是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宣泄着内部无形无序的最真实情感,所谓艺术的规则并不能压抑涂鸦的发展,反而迫使其为挣脱这一规则的制定而更加肆无忌惮与疯狂。涂鸦艺术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为可贵的是如此绚丽多彩的艺术能够迅速融入都市生活,成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被城市公众所主动接受与消化的视觉文化。当代艺术的共同特点是,作品往往都是随着艺术家本身的主观意识而进行创作的,但公众在进行欣赏时又有不一样的主观解读。但后涂鸦艺术相比其他当代艺术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要更为直观与易懂,因此能够达到与环境和谐、与公众对话的效果。

总的来说,反映社会现象与时代话题是涂鸦文化一直以来的表现内容,映射城市文化与精神面貌则是后涂鸦艺术所具备的功能性。当代社会本就是个混搭、多元的环境,我们无需去刻意划分涂鸦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的界线,涂鸦本身就是自由的、反映社会的艺术行为,这是不变的初衷。

涂鸦文化论文篇(7)

    涂鸦(Graffiti),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指在墙壁上乱涂写出的图像或画。文字占相当多数,形象的符号或图形、标志等也是常见的内容。涂鸦的存在可能从原始时代有石墙开始就有了,人类早期的历史很多才能都是从那些绘画在石墙上的象征图案所得知。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发明了纸张作为书写交流的工具,墙却成了貌似不可侵犯似的禁地,如果有人在墙上随意涂写就犹如亵渎了它一般,或者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这种想法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涂鸦艺术的认知。但作为传递开创性想法的媒介,尽管只是一些标记性的笔画或几笔鲜艳的色彩。涂鸦艺术却从未消失过,它总是很有用也很有乐趣。

    1.2涂鸦艺术的发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纽约,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生活在此种社会压力下的次文化社会边缘的艺术家们,构成所谓的反文化艺术小团体;由于各种社会问题而流浪的西裔或黑人青年,思想上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叛逆的嘻哈文化社会艺术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了街头篮球、街头涂鸦、街舞、HIP&HOP、RAP饶舌歌曲等艺术文化活动。涂鸦就起源于此。发展初期,涂鸦艺术是用来表现涂鸦艺术家们的自我主张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到了后期,涂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行为,而加入了艺术家鲜明的风格在里面,更易被平民百姓所喜爱,并且慢慢从地下走向街头。涂鸦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随着与港台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以及街舞文化在国内的流行,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等地也出现了少量的涂鸦作品。如以“奥运向我们走来”为主题进行涂鸦创作北京之墙、成都芳沁街的涂鸦墙。但与国外的涂鸦区别在于中国的涂鸦艺术被涂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其出现是为了给一些既定的场合增加时尚元素,是一种时髦的玩意。

    2服装中的涂鸦图案

    2.1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传统图案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是所有的图案都适合用涂鸦手法展现在服装上。涂鸦,不仅要考虑用怎样的手法表现,选择什么样的颜料、绘制工具;还要结合这些手法选择适合涂鸦的图案。一般而言,京剧脸谱、泼墨写意的山水画、瓷器花纹、动物图腾,都可以用来涂鸦。结合这些图案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为服装设计增光添彩,还突显出服装设计者和涂鸦爱好者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热爱。

    2.2变形艺术字体

    这一类基本上是以字母为基本单位,加上涂鸦者的创作和想象进行涂鸦的一种图案风格。基本上有泡泡字、方块字、变形交叉字。前两种是涂鸦基本字体,是新手上墙练习的一种字体。前者主要为圆形、椭圆形、水滴形,在绘画时只要能理解字体形状和组成单位,就能成功的表现出该字体的整体风格;后者要求在画好字母原型的同时,通过在字母上加阴影的方式表现出多边体的厚度感、三维空间感,使其具有动感风格。

    2.33D效果图案

    这类图案不单单是指字母的效果展现,它没有特定的绘画内容,简单的说最终效果是跟普通的素描、水粉水彩画的效果差不多,只是绘画工具不同,需要有素描基础的人才能进行练习和创作。这类图案很注重空间感,创作者要在二维的墙面或纸上制作出很鲜明的光影和遮挡效果。绘画步骤也是很繁琐的,要设计草图、颜色的喷绘也不是一遍就会成功的。要想很成功的完成一件作品,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前两种来说算是最大的了。

    3涂鸦图案在不同服装款式中的表现

    3.1个性T恤

    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涂鸦方式,一个卓尔不群的图案,一句掷地有声的妙语,都可能成为你随行的法宝。T恤装作为大众春夏季首选之一,以其自然、舒适、潇洒又不失庄重之感的优点被人们所钟爱,在T恤上涂鸦,不仅能使穿着者感受涂鸦服装的趣味感与娱乐性,更是因为其面料选择上的优越性:T恤所用原料尤以纯棉、麻或麻棉混纺居多,上身舒适也是涂鸦绘画的常用面料,不管是喷绘还是手绘,抑或是数码印染,最终效果都会让涂鸦者满意,让大众所接受。

    一般而言,适合T恤涂鸦的图案有涂鸦头像、抽象几何、字母符号这三类。第一类可以在下摆较长的T恤上完成,选择这样的款式是为了把这类涂鸦图案更好的表现出来、比如2009年比较流行的奥巴马头像涂鸦T恤。为了配合这类效果,面料一般都要做水洗或磨旧处理。第二类随意涂鸦的几何图纹,如抽象画般的效果,搭配纯色的A字裙或热裤效果最佳。这样的图案无需去商店购买,会涂鸦的人们可以自己在纯色的T恤上随意设计,衣服当然也是独一无二,不用担心走在街上与别人尴尬的撞衫。第三类字母符号的图案是最常见不过的了,一句个性的英语表达、一些简单的字母组合、都会让整件衣服变得生动有趣。

    3.2百变裙装

    近几年的时尚越来越带有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涂鸦就是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Vivienne Westwood2007春夏会的背景版图,还是Anna Sui的土耳其地毯图案,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涂抹勾勒,一切都随心所欲。此时,裙装变为设计师手中的画布,而穿着者也心甘情愿成为调色盘。裙装之所以成为涂鸦服装的主要款式,主要原因是裙装较其他款型的服装而言,裁剪手法较为简单,衣片缝合线较少,如果是中裙或是长裙的长度,很利于在服装上进行大面积绘画,形成很强烈的视觉效果。要想把涂鸦裙装穿的很有品位,就要考虑图案、服装的质地,甚至穿着者的气质。如果是很具质感的丝质面料,那么简单的线条涂鸦、简约的剪裁,就可打造的个性淑女。

    裙装一般款式上分为连身裙和半身裙,这两种款型在涂鸦图案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分别,从近几年几位在裙装上涂鸦的设计师来看,一般都选择抽象的图案随意绘画,有的会布满整件衣服,有的是进行局部点缀,不管是以怎样的手法表现,总会在第一时间抢占人们的视野,不管是T台走秀,还是街头混搭,这样的一条裙子,永远都会是人们的最爱。

    3.3涂鸦牛仔装

    当Hip pop运动风靡世界时,牛仔作为时尚重要选择的服饰当然也不能免俗,近几年来欧美、日韩市场的一个重要流行趋势就是:涂鸦在服装上的运用——即兴喷绘、涂鸦式拔印和电脑喷、绣等工艺,把更多的颜色、更前卫的图案运用在了牛仔布料上。 涂鸦风已成了牛仔焦点趋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涂鸦爱好者一般比较喜欢在牛仔裤上涂鸦,较少的选择牛仔上衣和牛仔裙。牛仔面料本身就比较硬朗,不易出现太多的褶皱,很多时候绘画整件衣服,裤子的整条裤管效果会很好,也可以在局部绘制小幅图案加以点缀。总起来说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绘画,都会让原本纯色的牛仔装更街头、更诙谐富有趣味性。无论是T台上服装大师的展现,还是日常街头的搭配,一件个性的涂鸦牛仔装一定会让人的整体造型更加出彩4涂鸦艺术与服装品牌的结缘

    服装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分支,已经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跨界领域”,这意味着,今天的设计风格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正与艺术创造接近,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逝。

    4.1Johnny Law与Nike

    Johnny Law是涂鸦界最着名的艺术家之一,人称“Jor One”,同时是涂鸦派波鞋(香港、澳门等地对球鞋的俗称)的头号人物。他的涂鸦作品广泛分布在街头、建筑、服装、鞋子等方面。最特别的是,他的涂鸦作品还包括高跟鞋,这是一件让女人们疯狂的事!他长期与Nike合作推出的涂鸦鞋,是每年爱好Nike年轻人的必选。他的图案很随性、很具街头风,结合Nike不同的款型,相信Nike鞋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舒适,更是一幅冲击人们视线的行走中的涂鸦艺术。

    4.2克劳迪亚与CK

    克劳迪亚士美国曼哈顿着名的涂鸦艺术家,她的作品上都带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Claw Money”或者“Claw MYM”,她想借此招揽生意赚大钱。她长期与CK合作推出新款,在营销和创品牌上追随着CK的脚步。CK2005春季特别艺术时装展中,克劳迪亚设计了印有涂鸦图案的内衣,这些与CK以往风格大相径庭的涂鸦内衣,在时装展中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天桥上的涂鸦设计,以其个性、机智、奔放的创作风格,深得年轻人及前卫一族的欢心。由此助长了涂鸦艺术潮流新风尚,与涂鸦画结合设计制作的服装,已成为今日的时髦新宠。涂鸦服装不仅是年轻人的最爱,在服装设计界,许多设计师也都会力邀涂鸦艺术家为其设计亲力亲为,不仅会有耳目一新的涂鸦图案系列服装设计,更说明了这些地铁、墙头的街头文化已经用艺术的身份开始出现在时尚界的各个角落,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

    5结束语

    总之,涂鸦艺术从形成到发展,到运用在服装设计领域,已经成为当代很具代表性的时尚流行符号。服装已经成为街头涂鸦艺术家诠释他们艺术灵感的新领地,更是大众切身去体会标新立异的涂鸦艺术的新途径,并用一种新的街头穿着文化重新演绎着流行和时尚。大概在涂鸦兴起的那个年代,人们不会想到:当代涂鸦会随着人文社会的发展,变成随处可见的一种另类时尚。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涂鸦文化论文篇(8)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儿童开始涂鸦的年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也有儿童自身条件的不同。柯思修泰纳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白特认为,2-3岁儿童处于涂鸦期,3岁时为涂鸦期的巅峰。赫伯特?里德认为,4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阶段是错画期,即乱涂乱画的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杜玫认为,1-2岁的儿童就开始会画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的儿童,会出现无目的的乱笔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论国别、性别,儿童涂鸦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绘画的刺激因素不尽相同,如儿童接触绘画工具的机会不同、家长引导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时间自然具有差异性。当代绘画治疗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出现涂鸦的时间过晚或者4-5岁以后仍然处于完全无控制的涂鸦水平,那是值得家长引起注意的。

2.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将涂鸦期细分为几个子阶段: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陈鹤琴认为涂鸦期可以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波形图是一种从左到右的连续弧形线条,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乱丝图是由于儿童无法表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而画出的类似于乱丝状的涂鸦;圆形图是在儿童执笔作画有了相当经验以后出现的,儿童画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儿童,无目的的用笔乱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在涂鸦后期,已有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一种颜色笔涂画。杜玫认为涂鸦的儿童开始画出的线有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认为儿童涂鸦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

3.儿童涂鸦的动作方式

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运笔姿势所调整的部位来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杜玫也认为1-2岁的儿童作画时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运用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二、儿童涂鸦的心理基础

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响;既有儿童个体动作发展的原因,也有儿童认知水平的状况所决定。我们试从心理学对婴儿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寻找儿童涂鸦的心理学基础。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人类这一物种生来就对新奇刺激感兴趣。在研究婴儿知觉过程中,研究者就发现婴儿对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爱,这是人们所称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当出现一个新奇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时,婴儿就逐渐减少对它反应的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这表现为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等,即为习惯化。习惯化发生后,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奇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即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表现了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婴儿不是被动的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立即做出反应,他在不断地习惯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断地转向更新的刺激,这就保证了他不断地汲取环境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展他对环境的知识,提高了认知的能力。与麦独孤的观点一致,一般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儿童大概在1岁的时候第一次握起了笔。笔,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刺激。儿童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会被涂画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线条、图形所吸引,对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儿童在乱涂乱画之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但儿童对绘画的运动会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从视觉上感到愉悦。由于涂画在不同材质上的绘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儿童在墙壁上、床单上、家具上乐此不疲地涂画的兴趣所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了笔带给他的快乐。

2.模仿与强化

人们发现,新生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国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儿对人类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头,婴儿也跟着伸舌头,成人张嘴,他也跟着张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婴儿模仿的精确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许多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婴儿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头部姿势的能力。婴儿在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延迟模仿的能力。皮亚杰对他女儿学会发脾气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学步儿已经学会了延迟模仿。学步儿已经能够记住和再现过去看到过的原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记住了过去经验过的事件,并产生和保持了有关的心理表象。

人们不难发现,儿童在1岁半左右就会很频繁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当一个成年人在扫地、搬椅子、写字……的时候,儿童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甚至会与成人抢夺有关的用具。与此同理,当儿童看到别人绘画或写字时,他也会从事与此相仿的动作,握起笔开始乱涂乱画,甚至能够画出类似他曾经见过的事物。由于动作技能较差,所画的“原生态”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总能引起家长的兴趣。家长此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与鼓励,恰恰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涂鸦行为。所以模仿是儿童的又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手段,而家长的强化促使儿童更投入的从事涂鸦活动。

3.动作与认知建构

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知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改变、相互适应,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他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个体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在1岁到1岁半的时间里,儿童已经能够通过尝试错误发现新的动作方式。此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出现象征符号机能,可以凭借符号对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进行象征性表达,儿童绘画——涂鸦就是象征性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儿童最初的无目的的涂抹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增加了动作经验。当儿童手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的时候,就有能力画出类似于经线的线条,随后又以连环弧线的方式画出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圆。儿童会画圆形的时候并会用圆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这说明儿童已经进入命名涂鸦阶段,其象征符号的机能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圆形来指代一切事物,这也说明儿童绘画的符号象征机能相对比较弱,这种绘画活动还是属于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涂鸦文化论文篇(9)

1971年,社区和当地的媒体注意到涂鸦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的不平情绪,《纽约时报》专门刊文介绍涂鸦,该报将涂鸦艺术家德密特里视为一位带着有趣的嗜好的反叛英雄。这一年标志着涂鸦作为一种亚文化从地下走上街头。经过媒体的渲染,纽约城的涂鸦运动大肆蔓延。涂鸦从静止不动的墙,蔓延到了地铁车厢。纽约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铁轨像街道一样遍及整个纽约市。在地铁上成千上万的乘客都将会看到这些涂鸦作品,其效果远胜过电视或其它媒体。涂鸦也因此成为纽约地铁史的一个部分。直到1972年,一群涂鸦艺术家在美国纽约市成立了涂鸦艺术家联盟UGA(United Graffiti Artists),UGA邀请各区的地铁艺术高手在市大学的一面披覆着纸的墙上作画,涂鸦才真正开始第一次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艺术。

20世纪后期,涂鸦艺术的创作中心渐渐由美国转移至欧洲大陆,在那里涂鸦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纸模涂鸦、贴纸涂鸦等多种综合性涂鸦创作手法,丰富并发展了涂鸦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二、涂鸦艺术的特征

首先,涂鸦艺术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反叛的特质。它曾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少年宣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传统艺术机制的一种反叛。其次,涂鸦艺术具有短暂性与原创性。涂鸦艺术作品不会像美术馆收藏的其他作品一样可以很长时间地保存,它有一定的存在时间,因此,涂鸦艺术家会使用简洁易记的图形,炫目而单纯的颜色来进行创作。有些艺术评论家认为,涂鸦艺术是波普文化发展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和波普艺术有着同样的精神,都倾向于关注大众文化。而波普艺术创造的图像,是通过大量复制的方式来描述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涂鸦艺术则是将生活中的图像做为表现的主题,随性而发,无拘无束。另外,涂鸦艺术的奔放、热烈,是涂鸦者自信.张扬的表现,也给人们带来一种自由感、解放感,涂鸦艺术同时具有文字多样性,色彩强烈性,图像夸张性的形式特征。这些特征都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考。

三、涂鸦艺术在设计中的运用

涂鸦艺术在欧洲刚刚出现时还是遭到了主流艺术的鄙视和社会大众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乱涂乱画,给政府造成了比较大的麻烦。但随着时尚工业的迅猛发展,时尚文化在涂鸦艺术中找到了新的启发,这些新鲜的元素,是时尚圈内所不具备的,所以时尚界开始频频邀请街头涂鸦者并与他们合作。设计界的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从“认识”、“说服”转向“宣泄”、“娱乐”,设计开始越来越注重与大众的互动沟通和满足大众的娱乐精神。那些当年在街头被风吹雨淋的涂鸦字体和夸张幽默的图形也被广泛的运用在设计中。

1、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当美国涂鸦艺术家奇斯・哈林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时尚杂志中,并成为产品,当欧洲的涂鸦艺术家开始成为高级画廊中的常客,当涂鸦元素被时尚设计大量采用,当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等众多时尚大牌都开始与涂鸦“发生关系”,表示涂鸦正在告别所谓“反叛、低级、街头”等定语,成为了引发新的流行的时尚标志。

在2001年,Louis Vuitton就与美国涂鸦大师Stephen Sprouse合作推出了Graffiti系列,非常遗憾的是,stephen Sprouse在2004年已经去世,而2009年正值他去世五周年,Marc Jacobs~新推出Louis Vuitton×Stephen Sprouse个Graffiti系列,来纪念这位老友。这次的限量系列特别采用与stephen Sprouse在2001年合作而大受欢迎的设计,依然结合了他惯用的鲜艳色彩、玫瑰图案的涂鸦风格。路易・威登的举动标志着涂鸦这种以“反叛”著称的艺术被招安被消费成为可能。

2、在家居设计和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涂鸦由于不会受太多格式的限制,可用随意的图案、色彩和文字来表达独特的情感而受到年青一代的喜爱。他们希望自己的住所能够与众不同,自己身边的产品能够更具有趣味性。于是涂鸦艺术开始在家居和产品设计中施展才华。涂鸦艺术在家居中的设计多为墙体涂鸦,也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挂在墙上的涂鸦画还有床品、窗帘、靠垫等等。涂鸦的墙体与造型现代、色彩简洁的家饰搭配,别具一番风格。

在产品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喜欢借鉴这种涂鸦手法,进行产品图案设计,如吉他、音响、水杯、化妆品包装等等。自由的线条、夸张的符号、绚烂的色彩……正迎合了年青一代向往自由,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愿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随意、多变与轻松的感受。

3、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将广告像艺术一样地呈现。这幅获得广告大奖的巴西Havaianas人字拖广告就是借鉴了涂鸦震撼的视觉效果。绚烂是这一整面墙给人最初的震撼,而它的创意重点在于当你在欣赏这一整面绚烂的墙体时,突然看到人字拖的两条塑料袋子,原来这是为风靡世界的巴西人字拖而做的户外广告。Havaianas广告为何有如此的魅力?创意、丰富的色彩组合、幽默的表情、多变的材质以及涂鸦的嘻哈风格给大众提供了别样的视觉感受,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当然也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涂鸦文化论文篇(10)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儿童开始涂鸦的年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也有儿童自身条件的不同。柯思修泰纳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白特认为,2-3岁儿童处于涂鸦期,3岁时为涂鸦期的巅峰。赫伯特?里德认为,4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阶段是错画期,即乱涂乱画的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杜玫认为,1-2岁的儿童就开始会画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的儿童,会出现无目的的乱笔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论国别、性别,儿童涂鸦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绘画的刺激因素不尽相同,如儿童接触绘画工具的机会不同、家长引导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时间自然具有差异性。当代绘画治疗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出现涂鸦的时间过晚或者4-5岁以后仍然处于完全无控制的涂鸦水平,那是值得家长引起注意的。

2.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将涂鸦期细分为几个子阶段: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陈鹤琴认为涂鸦期可以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波形图是一种从左到右的连续弧形线条,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乱丝图是由于儿童无法表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而画出的类似于乱丝状的涂鸦;圆形图是在儿童执笔作画有了相当经验以后出现的,儿童画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儿童,无目的的用笔乱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在涂鸦后期,已有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一种颜色笔涂画。杜玫认为涂鸦的儿童开始画出的线有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认为儿童涂鸦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

3.儿童涂鸦的动作方式

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运笔姿势所调整的部位来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杜玫也认为1-2岁的儿童作画时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运用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二、儿童涂鸦的心理基础

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响;既有儿童个体动作发展的原因,也有儿童认知水平的状况所决定。我们试从心理学对婴儿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寻找儿童涂鸦的心理学基础。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人类这一物种生来就对新奇刺激感兴趣。在研究婴儿知觉过程中,研究者就发现婴儿对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爱,这是人们所称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当出现一个新奇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时,婴儿就逐渐减少对它反应的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这表现为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等,即为习惯化。习惯化发生后,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奇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即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表现了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婴儿不是被动的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立即做出反应,他在不断地习惯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断地转向更新的刺激,这就保证了他不断地汲取环境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展他对环境的知识,提高了认知的能力。与麦独孤的观点一致,一般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儿童大概在1岁的时候第一次握起了笔。笔,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刺激。儿童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会被涂画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线条、图形所吸引,对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儿童在乱涂乱画之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但儿童对绘画的运动会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从视觉上感到愉悦。由于涂画在不同材质上的绘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儿童在墙壁上、床单上、家具上乐此不疲地涂画的兴趣所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了笔带给他的快乐。

2.模仿与强化

人们发现,新生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国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儿对人类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头,婴儿也跟着伸舌头,成人张嘴,他也跟着张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婴儿模仿的精确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许多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婴儿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头部姿势的能力。婴儿在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延迟模仿的能力。皮亚杰对他女儿学会发脾气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学步儿已经学会了延迟模仿。学步儿已经能够记住和再现过去看到过的原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记住了过去经验过的事件,并产生和保持了有关的心理表象。

人们不难发现,儿童在1岁半左右就会很频繁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当一个成年人在扫地、搬椅子、写字……的时候,儿童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甚至会与成人抢夺有关的用具。与此同理,当儿童看到别人绘画或写字时,他也会从事与此相仿的动作,握起笔开始乱涂乱画,甚至能够画出类似他曾经见过的事物。由于动作技能较差,所画的“原生态”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总能引起家长的兴趣。家长此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与鼓励,恰恰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涂鸦行为。所以模仿是儿童的又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手段,而家长的强化促使儿童更投入的从事涂鸦活动。

3.动作与认知建构

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知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改变、相互适应,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他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个体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在1岁到1岁半的时间里,儿童已经能够通过尝试错误发现新的动作方式。此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出现象征符号机能,可以凭借符号对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进行象征性表达,儿童绘画——涂鸦就是象征性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儿童最初的无目的的涂抹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增加了动作经验。当儿童手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的时候,就有能力画出类似于经线的线条,随后又以连环弧线的方式画出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圆。儿童会画圆形的时候并会用圆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这说明儿童已经进入命名涂鸦阶段,其象征符号的机能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圆形来指代一切事物,这也说明儿童绘画的符号象征机能相对比较弱,这种绘画活动还是属于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上一篇: 汇率制度论文 下一篇: 药学实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