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双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1 17:12:43

蒙汉双语论文

蒙汉双语论文篇(1)

实践现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特点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作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责任教师,尝试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蒙汉双语案例教学。2012年,内蒙古电大文法学院开始着手构建蒙汉双语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并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自蒙汉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以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负责人根据该课程的专业特点并按照现有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考核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期末练兵、案例分析等。在考核说明中通过不同的节点明确了相关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进而掌握案例中的知识点及考核点。其次,利用蒙汉双语教学平台上的蒙语讨论区,与学生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案例分析、讨论、点评、回复等。并按照网上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课程学习。将一些翻译成蒙语的案例传到平台上,要求学生进入讨论区,参加案例讨论。通过点评、回复功能参与和指导学生的案例讨论。远程教学平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网上的学习行为。

(二)网络平台上的蒙汉双语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要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在进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时,各种类型案例的难易程度要循序渐进。案例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实践教学中,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网上案例教学虽然已经启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1.蒙古语案例资料来源匮乏,缺少蒙语案例汇编

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蒙古语也得到了普遍适用,但在法学领域中蒙古语的运用仍然很薄弱。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虽然蒙古语的媒体及远程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媒体有法律方面的专题节目,由蒙古族法学专家们对法律现象进行分析解答。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案例少之又少。《行政诉讼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少数民族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所以,在内蒙古地区尤其蒙古族聚居的各个盟市的公检法机构都有蒙古族工作人员,且实践中也都能够运用蒙古语。如最典型的就是锡林郭勒盟各旗县的法院在审判全过程基本用蒙古语进行。虽然,审判实践中有很多运用蒙古语审判的案件,但这些案件没有能够汇编成典型案例集运用到教学实践上。这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挑战。案例教学最主要是要有案情。案情可以由教师编写,也可用法院审判的实例案情。毕竟教师的实践是有限的,法院的审判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案例教学中采用法院的审判实践对法理知识的教学会更有效。

2.学生对蒙语法律术语的掌握不规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皮纯协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教材全面、系统阐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它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使用的教材。因此,在蒙语平台上进行蒙语案例教学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术语的表述不一,按照个人的意思随便翻译。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态度都很积极,但对传上去的案例理解不透彻,进而给分析、探讨和寻找答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蒙语学习评价平台不完善

内蒙古电大远程平台虽然创建了蒙语平台,但由于多种因素仍处于初建阶段,不够完善。目前该平台设立了最基础的一些栏目,如课程大纲、课程考核、讨论区等。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设立学习评价栏目。

4.学生的参与趋于零散

蒙汉双语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各旗县的在职或非在职人员,且基础不一,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多数参与答疑的学生都是切身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有的是不会使用蒙语输入法,无法在线与老师进行交流,只能是通过电话解决问题。

二、在远程网络平台开展蒙汉双语案例教学的可能路进

(一)搜集大量典型案例进行译编

首先,案例教学不可缺少案例事实材料。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搜集有关行政法方面的案例事实材料,将这些案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分出各章节相关案例,最后汇编成案例集。在上传案例时,除了案例事实材料、思考讨论的问题之外,还为学生提供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以及难点提示等。当然也可将一些具有影响的未翻译的经典案例的超链接发给学生供其参考,以获得大量的与案例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规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出现的法律术语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案例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首先对本课程的法律术语进行熟悉。在熟悉术语之后,根据教师在课程主页中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深入思考,独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直接向教师传送自己的结论,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提出疑问。

(三)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在网络平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分析案例的逻辑性、完整性之外,还要将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的情况纳入评价范畴来考虑平时成绩,如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与其他同学网上协作讨论的情况、与教师互动的状况等。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对案例教学的全程实现自动记录和监控,为网上案例教学评价提供了评价的客观依据。所以,蒙汉双语远程平台需要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蒙汉双语论文篇(2)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蒙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蒙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蒙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发展蒙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蒙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蒙汉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蒙汉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蒙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蒙汉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蒙汉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蒙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蒙汉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蒙汉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蒙汉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蒙汉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蒙汉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蒙汉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蒙汉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蒙汉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蒙汉双语论文篇(3)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该学院的蒙古学生居多,尤其是蒙语来源生在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蒙语来源生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障碍,特别提出了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并投入了实践研究。

一、研究内对象、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践研究的对象是通辽职业学院的高职护理专业中的蒙语来源生,将其组成蒙汉双语实验班。

(二)研究意义

在通辽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大多为蒙古族学生,而且蒙语来源生在逐年增多,在未实行蒙汉双语教学之前,学院总会将蒙语来源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安排到各个班级中去,不使用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直接进行汉语教学。经过调查得知,蒙语来源生被分入各个班级进行授课后的学习情况、学习质量、学习成绩都很差,蒙语来源生中有80%的人需要通过补考甚至是重修才能获得专业学分,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进行蒙汉双语应用的实践研究是为了使蒙语来源生的“蒙汉兼通”成为他们发展的优势,而不是他们发展的障碍[1]。

(三)研究方法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进行蒙汉双语教学时依然采用国家标准教材,但是教师是通过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进行授课。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汉语基础课程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的语言特点是:一是,蒙语口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不存在问题,但是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有地方差异;二是,汉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能力差,需要通过蒙语与汉语双管齐下,但主要问题是口语表达方面。所以为了符合蒙语来源生的语言现状,蒙汉双语课的设置本着由简到难的原则,在第一学期设置了汉语基础课,要求任课老师尽量讲解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知识点,来提高蒙语来源生对基础汉语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具体做法为:在课堂中让学生多提问题,多写作业,纠正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中不讲难理解的问题,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并将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删除。在护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原则,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汉语差的问题。再有就是在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均开设现代蒙语课程,到第四学习开始开设蒙语应用写作课,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具有地方差异的问题。

2、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专业解析课程

专业解析课是以护理专业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开设的,在大二的护理专业学生会开始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了专业解析课,具体的做法为:在每周周末开展专业解析课,来分析、解决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本周所学的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护理专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在蒙汉双语班增设人际沟通课程

人际沟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解决蒙汉双语班学生的汉语识写能力差的问题,在进行人际沟通课程时,要注意对字与词要加强训练,通过人际沟通课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以及汉语语感,上课内容主要为对精彩片段和经典文章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研究结果

(一)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

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办法来征求学生对增设的课程以及采用蒙汉双语教学来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的意见。经过统计学生意见问卷得出以下结论[2]:一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都会认为增设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护理专业知识理解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二是,99%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中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克服与患者交流出现障碍时的尴尬与胆怯心理。三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通过对增设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在实习和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护理操作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所有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接受现在采用的蒙汉双语教学法。

{二}蒙汉双语实验班各项考核考试的成绩结果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蒙汉双语教学学习,其思维变得活跃,而且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进行护理实践模拟的时候,能与患者及时准确的交流和沟通,与患者相处融洽、关系良好。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应用蒙汉双语进行朗读,以及赏析中外名作,并且在汉语写作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可以很好的书写蒙汉双语护理病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语标准音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参加这个标准音水平测试的共有75人,其中,有22人获得一乙证,有49人获得二甲证,有4人获得二乙证,通过测试率为百分之百。在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有68人参加,其中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有85%[3]。充分说明了蒙汉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蒙语水平的标准性和汉语水平的标准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显著的提高。

三、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护理专业的学科知识复杂而又抽象,在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蒙汉双语教学来进行。二是,通过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得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护理操作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三是,通过蒙汉双语教学,蒙汉兼通生的就业实习趋势非常好,是各医院优先选择的对象。四是,蒙汉双语教学是蒙古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汉双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整个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造成直接影响。

结束语

在高职护理专业中采用蒙汉双语教学法,通过教师与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蒙语和汉语的表达、书写水平,而且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拓宽了他们以后就业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蒙汉双语论文篇(4)

我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形态。双语教学就可因对象母语的不同而分为藏汉、、蒙汉、朝汉教学等多个不同的形态、类别和层次,其受教育人数之多为别国所罕见,并充满了学术兴奋点。目前正在一些省市和学校进行试点的英汉双语教学也已成为了教研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赞成者不少,疑虑者亦众,试点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都会发人深思。本文就蒙汉双语教学的学科定位、模式与要求、内在限制与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双语教学的界定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无限潜力,使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关注并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展开,在优化教学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国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课程。蒙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汉语文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现行教材未能充分关注当代蒙古族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与发展水平,其内容和结构未能从学生汉语言语能力的实际出发,以至于在中小学这一关键的学段,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些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汉语能力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年以来,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改革都未能受到充分的关注。

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文件,为蒙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汉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保障和依据,我们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立足于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的实际,借鉴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民族教育、蒙汉双语教学、汉语第二语言学习、汉语汉字的规范等诸多领域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蒙汉双语教学中小学汉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发民族汉语教学的资源和潜力,对中小学汉语文教材进行理论重构。中小学汉语文教材的重构理论,强调民族汉语文教材的内容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和跨越性,提出三级弹性教学机制,教材结构由文体主导转变为能力级别的分层递进,将确定的主题内容与教师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在教材中充分关注和落实大纲中“加强语言实践”、“促进民族学生现代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实现由讲读中心向言语实践中心的转变。强调新编教材内容应主题积极,同时更要具备创新性、文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特质,给民族汉语文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以“乐教”、“乐学”的支点,并为师生提供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的广阔空间。通过对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材的理论重构,期望能够推动教材改革的深入,加强文汉语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蒙汉双语教学的开拓创新找到一个突破口。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与要求

根据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看出其前提条件之一是:各科教师或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要精通用作教学语言的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教育性、分解性、生成性、贫信息性、冗余性、选择性、控制性、趣味性和表演性等十大特点。可以表现为标准语、简化语、扩展语、重复语、回避语、问题语、提示语、注释语、无声语和混合语等十种不同形式。实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这些特点形式灵活、得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不是所有能够读懂外语教材的教师都能用外语教学,理想的双语教学教师应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母语的各学科专家,至少也应是掌握了教学语言的各学科专家。

三、相关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蒙汉双语论文篇(5)

蒙汉双语专业是以培养兼通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少数民族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体现民族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其民族性,加大蒙古语基础课程设置的比重,合理地设置并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符合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既要遵循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和教学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教学内容之间不能简单重复,要详细编写每门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学习要求。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学生和教师是处于准分离状态,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网络媒体实现的,学生以个别化、自主化学习为主。作为教师要具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熟练掌握本学科及相关的知识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丰富教学平台资源,随时提供服务,为学生搞好支持服务;教师的导学包括面授辅导、网上导学、电话、QQ或其它形式,因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要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制定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并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对重点、难点的着重辅导,主动通过各种媒体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情况、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并及时帮助其解决。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存在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应注重要求学生尽量由蒙古语学习逐步过渡到用汉语学习,语言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精通到精通,直到学生毕业时,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出更好的具有蒙汉兼通的专门人才。作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逐步树立“自主学习观”,学会并善于运用蒙汉两种学习资源,使用各种远程学习技术和媒体,与教师保持经常联系,随时提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深化考核方式改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方针是“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培养既懂理论且具有蒙汉双语专业实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由过去单一模式的终结性闭卷考试,到形成性考核+终结性闭卷考试,再到半开卷、全开卷式考试以及网络考核、网上100%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不能够达到学分银行式的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不能达到学生随时申请考试、网上考核的目的。开放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考试为中心的观念”,注重过程考核,可阶段性进行网上小测试、撰写总结报告、学习小结等,然后将多个测试结果的平均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其次在考试的内容上根据专业要求,注重理论、实践、技能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性考核内容,将考核融入到每个章节,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考试来衡量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考试的时间,单独出题单独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考试的形式可以是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网络考核、撰写报告等各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借鉴广播电视大学的经验,在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中,把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历教育教学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或内蒙古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在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掌握一到两门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转岗能力,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学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等专门人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蒙汉双语教育实现的目标,依赖于合格的蒙汉双语教师。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双语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这就需建设一支与蒙汉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业务精湛、学科素养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具有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包括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蒙、汉双语言能力的建设,能够遵循网络教学规律,适合开放大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的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只有建立高质量的蒙汉双语教师团队,才能保证内蒙古蒙汉双语专业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从目前内蒙古电大系统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情况来看,存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双语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双语教育教学,也成为了制约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蒙汉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了当务之急。首先,优化教师队伍,加大蒙汉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全区系统建设师资库(包括外聘教师),积极吸纳各高校的具有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专业教师加盟,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整体实力。第二,有计划的对蒙汉双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逐步形成蒙汉双语学科化培养体系,对现有的少数民族教师有计划的开展并加强蒙汉双语师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循序渐进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业务能力以及课程学科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蒙汉双语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培养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为开放大学蒙汉双语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逐步实现蒙汉双语教师考核持证上岗制度。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评优选先,实施激励措施,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重视制度和机制在双语教师发展中的导向与规范作用。四、相关教学条件建设对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影响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很多的内容,在此强调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蒙汉双语网络平台建设。内蒙古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作业习题、直播课堂、IP课件等多种媒体。学员通过平台进入课程论坛参加教学活动、提问、发贴等各类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建设并完善了具有特色的蒙古语专业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电大在线汉语平台和蒙古语平台对照进行学习及互动。蒙古语平台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随着蒙汉双语专业的不断建设,其蒙文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指导、形成性考核、IP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在质量上和汉语平台达到同一水平,不断加强服务器等硬件资源的投入、网络的畅通、蒙古语网络教室的建设等,加快蒙汉双语资源建设的步伐,实现蒙汉资源共享的效果。二是完善蒙汉双语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而课程建设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指的教材,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它不是唯一的,而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如果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步履维艰。创造性的教材应以创新的观点阐明学科内容,要及时引入和介绍学科新成果,要在教材中及时反映科学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教材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了解有关实践性的创新素材,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重组,突出教学方法论,即学生能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去获取知识。

蒙古语课程教材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制定蒙汉双语教材建设多种媒体教材和一体化设计方案,一方面多种媒体教材要符合蒙汉双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依据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规划,逐步完善、翻译或编写具有一定特色的蒙古语教材,完善网上蒙汉双语对照资源的建设,为双语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逐步建设具有特色的蒙古语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具有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要想建设彰显特色的蒙汉双语专业,每个成熟的蒙汉双语专业都要有计划地建设精品课程(校级或内蒙级),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紧紧围绕蒙汉双语教学特色,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五、结语内蒙古开放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考虑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要考虑内蒙古地区人才质量的实际需求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可行性,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在专业建设中,不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并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流的适应性强的蒙汉双语优质课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能力,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质量的品牌专业。为振兴民族远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实现民族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静 萨仁 元旦中乃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蒙汉双语论文篇(6)

二、蒙汉双语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但现在双语学校里,蒙汉教师比例相差悬殊,掌握双语的教师数量更是有限,因此导致了课堂上单语种授课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双语讲解。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蒙族学生普遍反映用蒙语讲解适当的穿插汉语更易懂,但正是由于蒙语教师的缺乏或是双语教师的缺乏导致学生在课堂对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再者就是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例如,有很多教师既教蒙族学生又教汉族学生,但是教学的方法完全相同。蒙族学生是有别于汉族学生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蒙族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合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在蒙汉两种语言的环境中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出具有蒙汉两种语言能力尤其是汉语能力的蒙语学生。但是,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仅根据自己的蒙汉双语水平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要么偏重科学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么过分的注重语言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无论是哪种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2、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自身的文化积累和经验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蒙族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汉语水平不高,尤其是汉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限的汉语水平不仅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影响个人想法的表达。诸多不便最终可能会给蒙语学生心理上产生影响,而放弃进一步的双语学习。另外,蒙汉双语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更重,作为蒙语学生,他们需要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日常的沟通交流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教材现状

教材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介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蒙汉双语教材更甚。它是蒙语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语言能力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土壤。目前双语课程教材的现状是多样性和实用性较差,要真正的实施蒙汉双语教学,切实增强蒙语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和汉语语言能力就必须研制适应蒙汉双语学生学习习惯、符合双语学生语言能力的双语教材,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接受科学知识,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

4、课堂现状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生动高效的课堂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目前蒙汉双语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模式单一,只是“喋喋不休”的教师和“奋笔疾书”的学生。这种课堂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和沟通,根本发挥不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发展策略

蒙汉双语论文篇(7)

其次从学生学习心态和心理上看,面对古文课程有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浓.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来看,属于难度较高的课程.本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作者、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社会背景等等一系列的繁杂内容;从时代来看从先秦开始至近代,年代跨度较大,故作品的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生活与当代距离较远,对古文基础薄弱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造成了畏难情绪,进而造成了教学障碍.从赤峰学院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问卷(2014年4月14日)得知,三个不同年级的103名学生中98名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尚未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2013级蒙汉双语专业23名学生中只有4名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表示感兴趣,可见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很严重的畏难心理.情景化教学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能更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和授课体验输送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据调查报告分析得知赤峰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共103人中,乐于接受《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情景化教学的学生84人,乐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19人,由此可见古汉文基础水平普遍较低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更愿意接纳情景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如采用图像,音频,视频,文字,自主表演等形式再现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时,可以选取片段让同学们分组表演,在练习台词时不仅提高了对古文的解读能力,更是加深了教学内容印象.基于授课学生的特殊性,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选择情景化教学更加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古文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其教学效果.

2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

2.1与知识构建相结合

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为提高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古汉文理解,分析能力,提高汉文修养,为培养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这里强调的是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单纯的,单一的认知性情景化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在所涉及内容形成更多的相关知识体系,无法完成知识的构建,更是无从提起综合能力的提高.情景化教学应该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古文阅读,解析能力.例如:在讲授李白生平的时候,可以选取李白与酒的图片,以点带面讲李白与酒的关系,然后让同学去找李白写酒的诗歌,让同学们解读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使同学们很直观、形象地感受李白与酒的关系的同时,又留有空间让同学们自主去解读和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知识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使知识独立化,单一化.使用情景化教学方法讲授阶段性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文学发展演变的趋势的整体把握.如:在讲授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时可选用人物图片,视频片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外还可让同学们自主去表演小说中人物,开展讨论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作品品评等,同时必须还要用文字的形式让同学们把握明代小说的源流和发展概况,可采用多媒体简明的方法,屏幕上演示如下文字:秦汉时期(史传文学)———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宋元时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可谓空前繁荣)———近代(把古代的和现代的结合,由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同学们对小说发展史有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古代文学小说史知识的构建.

2.2双主体原则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授课对象,很少有主动权利.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反而面对繁杂的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更应提倡双主体原则,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羞愧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堂互动可采取讨论式,表演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蒹葭》可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让同学们讨论伊人的性别,体貌特征,身份等.在讲授《西厢记》时可选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崔莺莺,红娘和张生,表演崔莺莺夜听琴的片段,让同学们加深对西厢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的应用能力.

2.3与拓展学习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生去继续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解析,表演可以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老师通过情景营造氛围,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设立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致.例如:讲授《红楼梦》时可播放87年经典版的宝黛初会片段,从宝玉摔玉分析宝玉的性格极其在贾母心目的地位.情景化教学除了采用图像,视频,音频也可用文字.如:讲授《西游记》时可采用四大名著新解“西游记,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的文字,让同学们去讨论沙僧是动物还是人类,也可提出孙悟空和唐曾谁是西游记的主人公等有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古文的热情.课堂上通过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古汉文,自主挖掘古文中的文化内涵,文学内涵.在情景化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赤峰学院2011级蒙汉双语班讲授王维作品时,列了几首诗,《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等,让学生去找三首诗的同一意象时同学们都找出了空山意象,然后提问王维为何喜欢空山意象时,同学们很快联想到上一届图文并茂讲授过的王维的佛教思想,这既是思维能力的锻炼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表现.单纯的情景化教学只是对知识获得的辅助手段,而与拓展学习相结合的情景化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蒙汉双语论文篇(8)

一、蒙古族双语教育现状

双语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字传统,基于当前的双语教学实践,形成的“蒙-汉-外”式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殊类型,也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核心问题之一。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的长河中,既酝酿了完备的语言体系,又积淀了相应的文字系统,为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民族语言基础。而多年来,在双语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极具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因而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语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内蒙古从20世纪末便开始了“蒙-汉-外”的双语教学实验。在推进这一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双语师资。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蒙古族中小学阶段培养蒙汉兼通并且懂得一门外语(以英语为主)的三语学生。自治区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都设有培养蒙古族蒙语教师、英语教师和汉语教师的院系。在校期间,主要是使用蒙古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所有的蒙古族学生在就读期间都接受一部分汉语课程和统一的公共外语,目的在于让每个蒙古族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蒙汉兼通并且掌握一门外语。由于学生汉语和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双语教师会定期在民族院校等地进行在职培训。在多年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也已经探索出双语师资培训的一些途径,比如英语教师与双语教师相结合的培训、在岗与脱产相结合的培训等等。

双语教材。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蒙古语的教材已经形成了系列完备的教材体系。从1998年秋季开始,蒙译统编英语教材已开始供学生使用。新课标的教材目前也形成了跨省区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幼儿教材四大板块。并且于2005年,成立了内蒙古蒙汉文教材研究会。自治区还鼓励和提倡区内高等院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或联合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教材。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草案)》规定:自治区制定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教学课件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重视并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各类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译出版、教学课件及音像资料的开发建设工作。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基本上做到教辅教材同步配套。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经费不足。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经济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不充足。而民族双语教学所需要的资源更多,所以财政投入往往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在现代教学中,图书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媒介越来越重要,在蒙古族双语教学中,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不能相应配套,于是就出现了双语教育“耗时长,见效慢”的问题。

部分人担忧加强双语教育会损失母语教育和学科教育。有少部分的民族教育工作者对民族语言感情强烈,担心民族语言受到汉语或其他语言的冲击,所以对开设汉语和外语教学非常排斥。另外,在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损伤了学科教学,因为在强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对策与建议

完善双语教育立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先行。虽然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和国家的多项决定中均对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关于民族教育的法律体系尚未成型。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民族教育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很有难度。只有相关双语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尽早的有法可依,飞速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教育经费也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教学设备落后,教辅资料匮乏,贫困学生较多,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建议党和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双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解决双语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

重视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师资。汉语文师资力量是蒙汉双语教育的中坚力量,壮大这一师资队伍是蒙汉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汉语文教师,汉语普通话水平是否达标,蒙古语是否流利,学科知识背景是否扎实等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多年来,民族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但是在师资队伍中具备这种实力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很多教师对科研和教学所持态度不同,一味的埋头于科学研究,或者只是注重教学都是不对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鉴于这种情况,建议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严格的双语教师的招聘制度,对双语教师的汉语蒙语水平进行测试,也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蒙汉双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15-02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较为突出的三语环境,首先,蒙古语为自治区内主要通用的语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设置了蒙汉学校、蒙语学校与汉语学校,更好地满足了自治区内语言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英语为上述三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对提升蒙生的英语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英语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很多蒙生熟背了英语语法、记住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是在具体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交际能力整体较弱,这与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素质教学的要求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本文中就从三语习得理论分析入手,联系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三语教育与三语习得

(一)三语教育

三语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模式,包含汉语、民语及英语三种文字与语言的教学,是传统双语教学的拓展,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三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一种特色型语言教学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促进全民族的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立足本族语言、融入汉语、英语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在蒙古族内开展三语教育已经是整个时代的需求,是提升蒙生综合实力的关键。在当今的蒙语教育中,蒙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手段,汉语是培养蒙古族优秀知识分子队伍的关键,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为蒙古族提供了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工具。因此,在蒙古族中全面开展三语教育是蒙古族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手段。

(二)三语习得

所谓的三语习得是蒙生在掌握蒙语与汉语之外,需掌握英语的一个概念。三语习得也是现阶段蒙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蒙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往往同时受到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的共同影响,所以,蒙古族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学习并充分应用三语习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蒙古族基础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对于传统的双语习得,三语习得往往更为复杂,通常情况下包含有蒙语、汉语及英语三种语言之间复杂、特殊及隐蔽的关系。传统的双语习得仅仅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在三语习得的过程中,整个影响的过程是发生在三者之间的,在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大脑中的三种语言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同时发生作用并相互交替影响。所以相对于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以蒙语为母语,汉语为第二语言,英语为第三语言或目标语言的习得者的习得过程会更加复杂。

二、蒙汉英三语习得对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影响

众多的理论研究与调查表明,蒙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由于受到二语习得的基础能力影响,应当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通过历年蒙生中考及高考的英语成绩可以看出,蒙生的英语成绩较汉族学生低,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大,笔者认为导致蒙汉英三语习得对蒙古族英语教学有着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蒙语与汉语对蒙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蒙生除了应掌握民族语言外,还需要掌握标准汉语。因此,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维的方式就自然包含了汉语、蒙语,受到三种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根据语言学习迁移理论,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均会对蒙生进行英语语言迁移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三语习得的过程中,蒙生学习一语影响二语并被三语影响及二语与三语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蒙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注意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英语与汉语中句子的具体结构往往为传统的主谓宾结构,传统的蒙语句子结构为主宾谓结构,所以,当蒙生在学习英语时,如果受到的汉语语言迁移较大,就容易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但是如果蒙语语言的迁移处于主体的地位,那么蒙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失误。再如,英语与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英语中的情态动词通常放置在动词的前面,而在蒙语中往往放置在句末。在汉语与蒙语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情况,因此,在三语习得的影响下,蒙古族英语教学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蒙汉英三语习得所用教材的影响

教材为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但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仍是全国统一的英语教材,这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蒙生处于三语习得环境的实际要求。很多内容与语句的表达习惯以汉语的形式呈现,对蒙古族风俗民情的考虑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蒙生学习英语习惯的,不能充分利用双语学生思维更为活跃的特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蒙古族实际生活不符,结果往往会使蒙族学生在教材的内容、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感到不太适应,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有困难,学生在理解上也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 蒙汉英三语习得对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一)教师应认识到蒙汉英三语习得的特殊性

相对于传统的双语习得,蒙汉英三语习得并非仅仅在双语习得的基础上加入三语习得,第三语言的加入对三种语言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均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分析,如果出现了正迁移的情况,那么三者语言学习的效率都将提升,但是如果出现了负向迁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滞缓三种语言的学习。

因此,教师应首先认识到蒙汉英三语习得的特殊性,给教师开展蒙古族英语教学造成了更高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首先深入掌握汉语、蒙语及英语三种语言的基本学习特点与表达方式,摸清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所在,这样才能使教师应对在蒙古族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与问题,为蒙生学习英语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更好地发挥在蒙汉英三语习得的过程中正面迁移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三语环境下干扰因素的影响作用缩小影响范围,转变蒙汉英三语习得中的负向迁移作用,将蒙汉英三语习得正向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为蒙生学习英语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蒙古族英语教学工作的质量必然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研发适合蒙古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现阶段没有一本适用于蒙生学习英语的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蒙生英语水平有效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研发出适合蒙古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蒙汉英三语习得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创造性、灵活性地开展蒙古族英语教学活动,充分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蒙生英语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换、添、改、删,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效率。

例如,对于现阶段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距离蒙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或者与蒙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同时英语教学意义不大的内容,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删除,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针对性,提升蒙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总之,在蒙汉英三语习得影响下,教师应结合蒙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对教材中涉及的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尤其是蒙古族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有意识的融会贯通,补充教材的不足,促进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采用多元化的蒙古族英语教学方法

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够满足蒙汉英三语习得的实际需求,影响到蒙古族英语教学效果。

因此,将现代化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充分与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实际特点与条件进行融合,对于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效果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英语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将分层教学方法融入到蒙古族英语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情况,在同一个班级内,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分层,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每位学生均能获取一定的知识,都能品尝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调动蒙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这对于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除上述几项措施手段之外,蒙汉英三语习得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将诸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技术等融入到蒙古族英语教学中,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梅.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需求――基于蒙汉语迁移作用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4).

[2]谭爱华.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下的三语迁移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

[3]王运璇.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启示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二外日语为例[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1).

[4]王慧,孔令翠. 藏区英语教学媒介语问题与基于藏族学生母语的藏授英语教师培养[J]. 外语学刊,2013,(5).

[5]刘丕勇.内蒙古地区师范类蒙授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欧亚丽,刘承宇.语言距离对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蒙古族学生语音迁移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

[7]武光山,王文圣.跨文化三语教学初探――以汉语为媒介的藏族学生习得英语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8]杨学宝.二语能力与三语习得相关性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第三语言教学的启示[J]. 红河学院学报,2015,(5).

[9] 刘雪琳.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堂CBI法运用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2013.

蒙汉双语论文篇(10)

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库伦旗人民法院院长 伊日乐图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旗人口17.6万,蒙古族占全旗总人口的56%,其中纯蒙古族地区就有两个,人口约3万人。为落实宪法第134条规定“法院审理案件要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库伦旗人民法院切实把尊重和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抓好双语审判作为开展好审判工作的重点,发挥民族地区法院特点,推出一系列措施方便少数民族当事人参与诉讼,使双语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双语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院设有职能部门14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全院共有干警6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6人,审判员28人,其中蒙汉兼通的有20人,占审判员总数的71.4%,书记员共14人,蒙汉兼通书记员的有9人,占书记员总数的64%。我院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

针对地域文化特点及我院民族语言审判资源优势,我院以落实诉讼原则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为突破口,从方便蒙古族当事人进行诉讼着手,深入开展并探索双语审判的模式。

(一)开展双语司法服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入口,为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我院选配了法律知识较为丰富、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担任庭长、副庭长,开展双语接待和立案工作,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蒙族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相关工作,并相应配套印制了蒙汉双语诉讼指南,同时,将诉讼费收费办法以双语方式上墙。在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设立特色法庭—额勒顺法庭,法官和书记员全部是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干警,年均审理近百起的蒙文案件,当地农牧民大多不懂汉语,双语法官的合理配置不仅为当事人在法律咨询、案件、、出庭等方面提供了方便,也充分保障了当地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其他审判庭人员配置中,必须有一名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保证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能和蒙古族当事人进行交流指导的法官。我院还不断加强蒙文巡回审判工作,在苏木所在地设立审判点,在嘎查村设立巡回审判联系点,聘请当地威望高、责任心强的蒙古族农牧民为调解员,将法律送到蒙古族农牧民的家中。这些做法受到了广大蒙古族当事人特别是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农牧民的欢迎。

(二)强化双语司法实践

建院以来,我院就一直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庭审,尤其近年来,我院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亮点工程,不断加大蒙文庭审的比重,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开展蒙文庭审活动。一是运用蒙语进行庭前指导。包括庭前用蒙语送达举证须知及传票等相关法律文书,在当事人及时了解案由、开庭时间及地点的基础上进行举证指导。二是用蒙语驾御庭审。运用蒙语告之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进行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运用蒙语归纳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双方都是蒙古族的,推行全程蒙文审理。三是针对当事人双方有一方是蒙古族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告之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为当事人聘请翻译等,并保证做到整个庭审过程的透明。四是在庭审中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并以此为法官和当事人的亲和点,做好调解工作。

(三)加强双语裁判文书的制作

我院坚持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裁判文书的制作,专门聘用了兼通蒙汉双语打字的工作人员,并首先保证蒙语裁判文书的核稿、发文,并专职一名党组成员签字把关,提高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蒙古族文字法律文书进行抽查、评比,不断提高法官运用蒙语进行裁判和制作法律文书的积极性。不定期的开展蒙文裁判文书的评比活动,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蒙文裁判文书的质量。

(四)抓好双语人员的培训和养成

我院深刻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蒙语法官的培训工作,鼓励蒙语审判人员的学历教育,组织并参加自治区的双语培训班,定期开展蒙文审判的工作交流会,倡导法官和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要求审判庭通晓蒙语的法官帮助本庭其他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并专门购买了蒙文打字软件,安装到各庭室的电脑中,进行蒙文打字的培训。目前就有八名书记员已经能够在庭审中熟练操作蒙文打字,保证了蒙文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

(五)开拓双语信息化平台。

我院开通了内蒙古法院系统首家蒙文网站。这个蒙文版管理系统的版面共分为法院概况、工作动态、信息简报、优秀裁判文书和法律法规五个区域,各区域文字全部为蒙文。点击蒙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法院各类案件的审判动态,查询各种审理和执行案件的公告,还可查阅部分生效裁判文书,加强蒙文审判的业务交流,特别是可以查阅蒙文法律法规,蒙文法官可以迅捷地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极大地方便了蒙文案件的审理,同时,也为蒙古族法官的教育、学习和 成长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双语法官的培养。

二、双语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干警队伍司法水平较低。我院双语法官及书记员的人数比重较大,但缺乏统一准确的翻译用语,导致裁判文书的术语表达不准确。审判人员的翻译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参差不齐。虽然立案送达的法律文书如传票、权利义务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已经印制了蒙文翻译,但从措辞和词语搭配还不是非常规范,特别是缺少全国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统一的尺度。

(二)、翻译人员短缺。目前,我院没有专职翻译人员,只能由懂得蒙汉双语的法官开展双语审判,但是法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不能足以胜任。对于当事人双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或当事人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因为没有翻译进行庭审翻译,案件审理非常困难。这既不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延长了审判时间,降低了审判效率,从审判工作需要上看,我们急需专职的翻译人员。法院专职翻译是否能设立专项编制,法院内部能否设立兼职翻译人员,如何设立值得探讨。

(三)、法院经费紧张。我院受理的蒙文案件较多,从立案到执行各种相关文书都是蒙汉双语制作,这导致诉讼成本过大、办公办案艰难。尤其在刑事案件中,公诉机关提供的都是汉文法律文书,如果当事人是蒙古族看不懂不接收,由检察院还是法院提供翻译权责不明。蒙文裁判文书送达后,执行机关不予接收,导致罪犯无法交付执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翻译和制作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这样就会增加诉讼成本,上级机关能否在开展蒙文审判上,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照顾。

(四)、缺少标准工具书。在审判实践中缺少法律法规的标准蒙文翻译版本,缺少蒙文工具用书,这很容易造成文字歧义,虽然我院坚持使用蒙汉双语制作裁判文书,但是如果能够确定蒙古语的规范用语和翻译标准,将大大提升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上级机关的支持和我院的努力才能克服。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院要充分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审判执行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双语审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汉语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成为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信息载体,成为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丰富的信息库。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汉语文掌握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我院实际,只有抓好双语审判工作,才能更加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才能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才能使人民法院更能高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我院审判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双语审判工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审工作公正高效发展。

(二)坚持“分类指导、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审判工作不仅涉及到案件审判程序、实体等一系列的审判问题,还包括法官队伍编制、法院经费配备、科学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政务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敏感的原则问题。我们认为确立本地区双语审判体制既要考虑到确保蒙古族当事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和依法公正审判这两层基本因素,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情况。既着眼于双语审判的特点和地区实际,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双语审判队伍建设:比如选拔优秀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有志于服务当地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免试、降低高考分数线等方式使其进入民族大学专项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对毕业后自愿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双语法律大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子女到省会城市读书就业等优惠政策。比如在民族地区政法各类选拔和考录中,设法增加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在司法考试中,定向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大幅度的降低分数线的招考政策;对长期在法院、检察院工作,并且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在司法考试中进一步放宽条件;应着力培养双语法律翻译人员。在部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设立翻译处,聘请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吸引汉族法律人才到这些地区工作并为其提供民族语言的培训机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应继续通过培训、交流、挂职等形式提高这些地区法律职业队伍素质等等。

(三)建立统一的双语审判考核和评估体系?

上一篇: 网站开发论文 下一篇: 时间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