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1 17:12:39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篇(1)

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评价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临床拟诊断并经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2±6.7)岁。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发热5例,咯血2例。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CT技术

1.2.1扫描技术: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20~140kV,250mA,准直0.5mm×16/1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用量为1.5~2.0ml/kg,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延迟时间8~25s。

1.2.2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采用回顾性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MIP、VR等多种重建方法观察。

1.3图像分析:所有资料均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

2结果

21例患者中,叶及叶以上肺动脉均清晰显示,肺段动脉420支,实际显示392支,显示率约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

21例PE增强CT表现:(1)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8支,中心型21支,偏心型14支,附壁型33支;(2)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0例,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胸膜下梗死灶3个,与所栓塞的肺叶、肺段动脉分布相对应,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8例。

3讨论

PE是各种原因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临床上以来自静脉系统和(或)右心房的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目前应用于PE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及螺旋CT。与其他方法比较,MS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3.1肺栓塞的螺旋CT表现

3.1.1急性肺栓塞的CT征象:急性肺栓塞最直接的征象为血管内栓子的显示,常表现为:(1)完全充盈缺损,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周围无造影剂;(2)部分充盈缺损,血管腔中央或边缘区可见绕以造影剂的低密区,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3)“轨道征”,栓塞块游离于血管腔内,造影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4)血管壁缺损,动脉的部分管壁呈低密度区。急性肺栓塞时,在CT上也可发现其它间接征象:(1)肺梗死征象,即外周肺野局灶性均匀的密度增高,多呈楔形改变,另有部分在楔形区域的边缘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2)非梗死性肺渗出,常表现为楔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毛玻璃状致密影,此系肺缺血的所致的肺泡出血;(3)胸腔积液。

3.1.2慢性栓塞的CT征象:慢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是附壁血栓,大约有10%的患者栓子伴有钙化。部分作者认为,血栓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多地表现为凹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1]。慢性肺栓塞的间接征象有:(1)血管壁不规则或呈结节状;(2)管腔突然变细;(3)小动脉分支截断;(4)中央肺动脉扩张(肺动脉主干大于2.8cm,左或右肺动脉大于1.6cm;(5)心脏增大,心轴旋转;(6)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7)周边肺组织疤痕样改变,胸膜带状粘连,提示曾有肺梗死形成;(8)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

3.2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原始图像数据是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肺动脉的显示。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在进行呼吸训练后,本组21例,除1例大面积栓塞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能够配合检查。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1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约93%。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右心输出功能正常的患者,8~15s的扫描延迟常可使肺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而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患者,其扫描延迟需延长至15~25s甚至更长。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造影剂过多影响观察[2]。

3.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横断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而MPR、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随着MSCT的扫描层厚越来越薄,采集的原始容积扫描数据大大增多,MPR图像质量愈加改善。MPR操作方法简便易行,MPR图像可从多个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与横断面图像相比,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如走行方向与扫描层面相倾斜的血管,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易与附壁血栓混淆,使用MPR技术可以沿血管长轴方向成像,清楚显示血管内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4]。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形及毗邻关系,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观察其结构、外形等,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重建技术相比较,MPR的应用价值最大,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但由于是投影成像,易受其他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静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对血栓的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适于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PatelS,kazerooniEA,CascadePN.Pulmonaryembolism:optimiz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yvisualizationatmulti-detectorrowCT[J].Radioology,2003,227(5):455.

ct诊断论文篇(2)

1.2诊断方法采用X射线正侧位平片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再分别采用螺旋CT机和MRI对两组患者进一步检查。对照组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层厚度为3.0mm,层距3.0mm,螺距调为1.120,矩阵为512×512。扫描时以患者的病变为主进螺旋扫描,扫描后将图像以及数据重新整理,根据整理结果判断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观察组行MRI脊柱外伤诊断,首先对于患者的扫描部位选择轴位,以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4.0mm,矩阵为256×256,成像序列选择SE序列,TR/TE/T1:610/20/120ms,T1TR/TE=450/10~20ms。

1.3诊断标准CT诊断脊柱外伤标准:患者上椎体移位可根据双环征确定,可清楚显示颈椎钩突,椎小关节骨折脱位;对于关节有无脱位或是半脱位能够较为清楚显示。MRI正常脊柱表现:按照信号强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及骨皮质。用自旋回波序列,脊髓、骨髓和松质骨在T1,加权成像较为清楚,而韧带、蛛网膜下腔和椎间盘在T2加权成像清楚。

1.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诊断吻合性,并比较两组患者采用CT与MRI对脊柱外伤部位的检出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脊柱外伤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且检查较对照组明显高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5)。

2.2脊髓与韧带损伤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诊断方式比较,观察组检测出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损伤通常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部损伤形成,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中,由于关节错综复杂,采用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将会出现影像多种重叠,对于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脊柱外伤的患者如果未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治疗的预后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脊柱外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普通X射线平片诊断胸椎骨折十分困难,对于椎体骨折,采用X射线平片进行观察不易发现骨折现象,只有患者发生粉碎骨折时崩裂明显、骨折线加宽才能够显示。而MRI能够直接显示韧带的撕裂、脊髓的损伤,不仅能够正确的判断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是脊髓休克还是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而且已成为唯一能够全面直接显示脊髓形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的主要影像表现:①T1WI信号正常或隐约可见低信号,信号形状为棱形,表明患者可能因脊髓震荡导致水肿;②T1WI为高信号表示,脊髓挫伤伴髓内已经出血。由于脊髓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使患者局部发生弯曲、变扁、移位或下陷现象,与患者髓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有关,且受压部位脊髓信号异常。MRI因是多方位成像,因此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非常准确,由于骨小梁结构破坏较小,采用X射线平片和CT都不能发现这一改变,容易产生漏诊。而MRI对椎体内骨髓出现水肿敏感,对创伤性脊柱外伤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医院的影像设备不断提高,不仅能够准确地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同时治疗效果相应提高。由于脊柱的位置较为特殊,韧带以及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失,均会对诊断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脊柱外伤的患者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以及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的CT诊断发现,CT影像对于患者的骨折线、骨折部位及骨折碎片能够较为全面地显示,其主要是由于患者不同组织对于X射线的吸收和穿透性的不同,根据患者相对应部位所产生灵敏度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转换从而对患者脊柱外伤进行诊断。采用螺旋CT针对患者的病变进行横断位螺旋扫描,并将图像及数据整理后判断出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而观察组采用MRI主要是对于患者脊柱外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髓损伤的判断较为准确,主要原因是MRI对于患者的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相对于CT诊断而言能够更清楚的显示出单纯性骨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等现象,能够通过磁共振信号传递到计算机成像从而进行脊柱外伤的诊断。采用MRI进行脊柱外伤扫描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扫描部位的轴位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两组不同诊断方式对比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结果各有利弊,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高于对照组26.0%。MRI和CT都为断面图像,有效避免了结构的重叠。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对于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椎体及骨折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累和脊柱曲度等均具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骨松质及骨皮质均具有很高的可调节的空间,对于显示患者的椎弓骨折有一定优势,如椎体骨折线的走向、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均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因此,针对患者的脊髓损伤采用MRI检查,对于患者相关症状的影像学诊断、治疗、评价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t诊断论文篇(3)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转贴于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3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3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ct诊断论文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46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 骨科中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交通事故、外伤、坠落伤等引起, 主要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骨关节支配障碍等症状, 严重降低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骨关节创伤性疾病并及时有效治疗此病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至关重要。目前, CT检查是临床中骨科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多层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过程中[2]。多层螺旋CT的重建方案有很多种, 其中常见的是常规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方案[3]。本文中比较了多层螺旋二维重建方案与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45.13±5.07)岁;其中交通事故引起的患者29例, 外伤引起的患者18例, 坠落伤引起的患者13例;其中膝关节损伤患者26例, 肩关节损伤患者11例, 腕关节损伤患者7例, 脊柱骨折患者3例, 肋骨骨折患者7例, 胫骨骨折患者6例, 分析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骨关节创伤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1. 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平躺于CT检查床上;将患者的头部对准CT扫描仪后进行脑部扫描, 经信号转变、重建方案选择、计算机处理后显像、成片。分析60例患者的CT特点, 根据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的显像结果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 随后经病理及随访诊断证实后,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骨关节创伤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1.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本文中的6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关节创伤性疾病, 其中根据多层螺旋CT二维重建方案确诊的患者有46例, 根据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确诊的患者有59例。

2. 2 比较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性疾病的诊断效果, 见表1。

2. 3 经上表结果可以得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类型的诊断效果优于二维重建方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骨关节创伤疾病的病因较发杂、疾病类型较多、疼痛较剧烈[4], 因此如何及时、准确诊断此类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受到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CT诊断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检查中。CT诊断技术融合了射线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转变等方法, 可通过扫描对病变部位及组织进行定位及显像, 该检查方法对空间、时间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因此被认为是临床中骨科内的重要辅助诊断检查方法[5-8]。CT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 尤其是强化CT、CT灌注成像技术等应用广泛[9]。近年来, 多层螺旋CT得到较好的发展, 经不同方位的扫描、成像, 可构成多维重建图像, 更清晰地显示出了骨、关节内部的损伤情况, 因此有利于疾病类型的确认。本文分析得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类型的诊断效果优于二维重建方案。因此得出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出骨、关节部位, 可快速、准确诊断出骨关节创伤性疾病, 使此类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姚国龙. 16层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 4(21):227.

[2] 陈志佳.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12):42.

[3] 徐洲.多层螺旋CT在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大家健康, 2014, 18(8):50.

[4] 冯静.多层螺旋CT在四肢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13, 1(20):28.

[5] 朱绍成, 葛英辉, 谢瑞刚.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诊断四肢关节创伤.医药论坛杂志, 2006, 33(13):9-11.

[6] 薛维, 李红尧, 吴惠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骨关节创伤疾病中的应用.常州实用医学, 2012, 28(6):381-382.

[7] 马龙华.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脊柱骨关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药物与人, 2014, 7(27):120.

ct诊断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R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83-03

肺结核是一类呼吸系统慢性传染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高发疾病之一[1]。不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常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为了提高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和分析能力,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的X线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治疗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均经痰检查结核菌和临床抗结核治疗追踪证实。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53.6岁,病程1~12年。临床症状:咳嗽13例,咳嗽伴痰中带血9例,胸痛15例,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X线及CT操作医师共同阅片。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全部患者均有正、侧位X线胸片。病变部位不固定,范围也较广泛,中、上叶或下叶大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肺门外或下方纹理紊乱、模糊或见结节及较多条索状影。

1.2.2 CT检查采用美国GE640 CT机平扫,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电流55 mA,35例患者均先行常规10 mm层厚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下常规CT扫描,19例敏感部位行5 mm薄层扫描,8例经外院薄层CT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及CT诊断结果比较

经抗结核临床治疗结果与症状对比分析,35例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中,病变部位位于右肺21例,左肺6例,双肺8例。X线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CT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见表1。

2.2 典型病变的CT诊断结果

右肺中叶内段结节(图1),大小约1.9 cm×1.5 cm×1.7 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规则。右肺中叶内段片状影(图2),其内密度均匀,前缘及内侧缘与胸膜有粘连并胸膜增厚。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3),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影,边缘不规则呈多角状。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4),一侧边以斜裂为界且平直,其他缘光滑规则且呈半弧形,内部可见点状钙化影。右肺下叶前段结节(图5),大小约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左肺下叶背段结节(图6),大小约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

3 讨论

不典型性肺结核是指发病率、病变部位等不符合一般表现规律的结核病,其病灶的特点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灶部位多发生肺门或肺下叶背段[3]。本文所研究的35例患者中临床确诊左肺下叶背段患者1例,X线及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右肺下叶前段患者4例,X线确诊率为75.00%,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35例患者中右肺发病21例,多于左肺及全肺发病患者例数,与文献[4]报道的不典型性肺结核发病部位多位于右肺一致,且通过CT检查可见病灶呈现为多形态、多灶特征。

常规X线检查被公认为是肺结核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虽然对肺结核有很准确的发现诊断与定位诊断作用,但其定性诊断作用不大,单靠X线检查其误差率可高达20%~30%[5-6]。本文35例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误差率为22.86%。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发现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CT检查能发现一般X线难以发现的胸部10个隐蔽部位的病变,尤其是薄层CT扫描能清楚显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样病灶的分布、大小与密度均匀,即“三均匀”的特征,此特征可与其他弥漫性肺病相鉴别[7-8];且其纵隔窗层面能发现很小的钙化灶,其诊断均优于一般X线检查。本文35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误差率仅有5.71%。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

综上所述,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的X线及CT多样性表现特征,加大不典型性肺结核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并在与肺结核患者有接触史的人群中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取得临床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国航,余兰芬.18例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误诊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2):395-396.

[2]郝阳生,郝兴梅,郝雪梅,等.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CT征象(附260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58-360.

[3]王忠红,李力,文福祥,等.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附38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5):52.

[4]赖晓宇.41例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03-104.

[5]郭龙春,代晓峰,张洲,等.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11):126.

[6]王平怀.肺结核X线诊断分析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56.

ct诊断论文篇(6)

急腹症是指南于腹腔、盆腔和肝脏内器官病变引发的临床综合性病症,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胆囊炎等,病情恶化迅速,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大部分急腹症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表征,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基本的生理检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是使用影像学对急腹症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般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而扫描、B超检查和CT检查。本文通过研究和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在急腹症中的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希望为治疗急腹症患者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急腹症患者168例,男97例,女71例,年龄17~74岁,平均(48.5±5.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和发热等急腹症临床表现。使用多排螺旋CT仪器进行扫描和重建技术,对比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①患者排清膀胱,平躺在病床上,对扫描仪器和患者进行消毒。②使用多排螺旋CT仪器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上腹部和下腹部,对于急腹症特别严重的患者进行全腹部的扫描。③扫描结果通过三维和多平而重建技术处理,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算机统计学数据处理,若P

结果

对比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急性阑尾炎病理确诊33例,多排螺旋CT诊断31例;急性肠梗阻病理确诊28例,多排螺旋CT诊断26例;泌尿系统结石病理确诊27例,多排螺旋CT诊断26例;急性胰腺炎病理确诊31例,多排螺旋CT诊断29例;急性胆囊炎病理确诊18例,多排螺旋CT诊断17例;其他(胃肠道穿孔和腹腔血管病变等)病理确诊31例,临床检查准确29例,总计168例临床患者多排螺旋CT确诊158例,诊断准确率94.05%,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兀明显差异,确诊率较高,具有临床参考和推广价值,见表1。

讨论

ct诊断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95-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因交通事故等引起的腹部损伤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肝脏损伤占了其中极大的比例[1]。有研究显示肝脏损伤发生率为1%~8%,在股部损伤中仅次于脾脏破裂[2]。肝脏损伤又分为闭合性损伤及开放性损伤两种,其中闭合性肝脏损伤因其临床症状及患者体征表现通常不够明显而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次研究笔者重点探讨CT扫描对于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肝脏损伤的早期确诊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肝损伤患者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2~71岁,平均(38.7±4.1)岁;致伤原因:车祸28例,高空坠落受伤15例,钝器损伤5例,刀刺伤4例,且所有患者均在损伤后的30 min~3 d内送至本院就诊治疗。

1.2 方法

对所有5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螺旋CT机,取层厚7 mm,层距10 mm,对患者进行横断面扫描,从患者膈顶扫描至双侧肾脏,而对于部分怀疑合并有其他损伤部位或怀疑有腹腔积血的患者则将扫描范围扩大至盆腔;随后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前3~4 h要求患者口服约500 mL的泛影葡胺,在扫描2 h前再次口服泛影葡胺500 mL。在CT扫描过程中要注意提醒患者尽量避免过度活动以免造成CT影像中的伪影。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影像学表现

所有52例肝损伤患者经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发现有38例(73.1%)患者为肝实质损伤,其CT表现为:肝实质出现了低密度阴影区。其中21例患者呈现出小片状的低密度阴影区,为轻度肝实质损伤;而在利用局部放大技术和窄窗技术后发现17例患者为严重肝实质损伤,其CT扫描显示为弥漫性的不规则低密度阴影区,边界难以划分,在增强CT下可看到边缘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10例(19.2%)患者为肝包膜血肿,其CT表现为:患者肝实质内出现了高低混杂、周边呈低密度影的区域,增强扫描时,血肿区无明显改变,周围组织则强化明显。4例(7.7%)患者为肝门汇管区损伤,CT表现为:3例呈现与门静脉平行的低密度阴影,1例则表现为与右肝静脉平行的低密度阴影区。

2.2 漏诊率情况

所有52例患者在CT平扫检查时漏诊7例,此7例漏诊患者均为腹腔积血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发现其腹腔内有积血,漏诊率为13.5%;而52例患者在增强CT扫描时则全部诊断正确,无漏诊情况发生,漏诊率为0.0%,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质功能脏器,常因弹性较差而易损伤,多由交通事故等导致患者发生闭合性的肝脏损伤[3]。而且肝脏损伤患者常常表现为联合型损伤,可合并有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较为严重的合并伤,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然而由于肝脏损伤患者临床上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给临床初步诊断和确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

有研究显示,CT扫描检查是一种根据人体不同组织结构对X线吸收和透过率不同而因此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身体不同组织结构变化的一种检查方式[5]。有学者称,CT扫描可以通过扫描不同组织而显示不同密度的阴影,从而能够较为准确清晰地显示肝损伤患者的创伤部位、性质、范围和损伤的严重程度[6]。然而,CT平扫所得到的正常组织图像密度与病灶组织所得图像阴影的密度相差无几,而且当患者损伤部位伴有积血等积液干扰时,难以区别判断患者的CT扫描图像。这时,采用增强CT扫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受伤的组织在增强扫描CT下图像密度不发生改变或改变甚微,而正常组织则强化十分明显,从而可以很好地鉴别出受伤肝组织的部位、范围和损伤的严重程度[7]。从此次研究情况来看,采用CT平扫时能够较好地诊断患者的肝损伤情况,52例患者中早期确诊45例,早期确诊率高达86.5%,而且CT扫描影像较为清晰。可见CT扫描可以较好地诊断肝脏损伤患者。然而,CT扫描也漏诊了一部分患者,主要为腹腔内伴有积血的患者,52例患者中漏诊7例,漏诊率为13.5%,这些患者在增强CT扫描检查下无一漏诊。可见,采用CT增强扫描可以有效地提高肝脏损伤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此外,有文献报道称,CT扫描可以通过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肝损伤组织密度影的改变情况而用于评估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8]。当然,CT扫描是临床上极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检查方式,十分安全可靠。

总之,CT扫描可以较为有效地诊断肝脏损伤患者,而且安全可靠。若怀疑患者伴有腹腔积血、积液等情况或为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可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同时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权灵. 急性肝脏创伤的CT诊断探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33(2):208-209.

[2] 李翠英. 肝脏创伤的影像学诊断[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41.

[3] 曹海华. CT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8(18):47-48.

[4] 廖洪华,王成均,肖华,等. MS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8):1138-1141.

[5] 王晖,丁宏军. 现代影像学检查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05-106.

[6] 周鹏志,谭慧珍,黄越前,等. 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39-941.

ct诊断论文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value of MRI and CT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selected. MRI and CT were performed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RI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MRI;CT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可以使用MRI与CT诊断[1]。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46人,男性患者54人,年龄在16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2±2.7)。

1.2 方法 选取的患者均需要实行MRI与CT诊断。在MRI诊断中,患者使用仰卧,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日立0.3T)检测,横断面使用T2WI成像检测,常规的矢状面使用SE序列的T1WI成像检测。在CT诊断中,使用螺旋CT诊断仪(西门子6层)检测,在检测中使用3毫米的层厚,1毫米的层距,256*512的矩阵。检测医生先对患者的腰椎进行L3/4-L5/S1等的扫描,在观察患者的软组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检验,设P

2.结果

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4.44%,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3.33%,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由于腰部的脊椎的髓核出现突出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会出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肢体麻木,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马尾神经症状等临床症状[2]。在临床检测时一般使用MRI与CT诊断,其中CT检测是一种使用计算机的断层的扫描,通过高敏感度,高精度的射线进行对身体的扫描的方法[3]。CT诊断的扫描的范围较大,速度快,可以将腰间盘突出的具置,形态等检测出来,但是在CT检测需要使用造影剂,从而会使患者受到一定的辐射[4]。MRI是一种磁共振成像中的断层成像,可以使用磁共振的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从而得到患者的情况。使用MRI诊断扫描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此,MRI诊断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安全性更高。陆宝刚等[5]研究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腰间盘突出在病理检测中有分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影出,椎间盘结节,椎间盘真空像,椎间盘游离。经过病理检测,选取的患者均为腰间盘突出,经过MRI诊断有95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经过CT诊断有87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5.00%,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7.00%,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帅明,楼益义.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338-1340.

[2]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g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ct诊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R57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19-02

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N Lixiang1 LI Yanhui2 HAN Jie1 HOU Xiaoying1

1.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Handan,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 enhanced CT an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The cases of ninety-eight with actue pancreatiti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Their manif-est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ultrasongraphy was 63.3% in all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the positive rate of CT was 80.6%,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nhanced CT was 81.6%.The findings of ultrasongraphy and CT showed sigi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enhanced CT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ultrasongraphy and CT scan, the finding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The detetion rate of ultrasongraphy in gallston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C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Conclusion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tue pancreatiti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Ultrasonography;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Enhanced scan; Diagnosis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彩超、CT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目前已成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的主要客观依据[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7月本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6~72岁,平均(57.44±10.3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的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伴有黄疸的8例;发病前有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者14例;既往有胆囊炎或胆石症的38例。实验室检查有血尿淀粉酶升高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超、CT平扫及CT增强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检查,重点探查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肝胆),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腔隙及腹腔积液的情况。

GE64排螺旋CT机,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扫描,然后增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 mm,螺距1.0;增强时经肘静脉注入80~100 mL含碘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流率2~3 mL/s,注药开始后28 s、70~80 s行胰腺动静脉双期扫描。

1.3 检查指标

将98例急性胰腺炎的超声及CT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超声、CT平扫及增强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检查检出结果比较

CT平扫和增强CT的阳性率高于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T平扫与增强CT检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CT诊断重症胰腺炎优于彩超和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显示并发胆囊炎、胆囊和胆管结石者分别为45、31、31例,检出率分别为45.9%、31.6%、31.6%,彩超在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发现胰周明显积液者分别为13、27、2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方法发现腹水者分别为8、17、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各项检查检出结果比较(n = 98)

2.2 急性和重症胰腺炎的彩超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彩超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重症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见图1。

A B

A:胰腺弥漫性增大,边缘不清晰;B:胰周渗出出现不规则地回声区内可见强回声区

图1 胰腺炎彩超图

2.3 急性和重症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部分可见胰周积液。CT增强扫描,胰腺均匀强化,无坏死区。重症胰腺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见图2。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非特异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暴食等,发病机制与胰管和胆总管汇合后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的特殊解剖关系密切相关。

临床上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仍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生化指标,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轻重,且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预后判断并无相关性[2]。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目前已成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的主要客观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平扫和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要高于较彩超,但对于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彩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CT,这与其他报道相符[3]。彩超具有简便迅速、灵活、经济等特点,可以多角度和大范围的扫查,对胰腺以及周围脏器可以更全面的显示,但由于彩超受脂肪和气体影响,对于肥胖或者腹腔气体重的患者,胰腺的显示会受到限制,但彩超无X线辐射,可以重复多次检查,因此,彩超往往作为急性胰腺炎检查和随访的首选[3]。

CT具有高的分辨率以及不受脂肪和肠道气体干扰的影响,可以清楚显示胰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结构,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明显优势,且增强CT检查较CT平扫在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显示小范围出血、坏死方面更加敏感和精确[4],可以及早诊断重症胰腺炎,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但CT也存在费用高、有X线辐射、增强扫描的对比剂存在不良反应等局限性[5]。

综上所述,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联合应用,相互弥补缺陷,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临床诊治的指导提供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2] 王丽英,田新华,王喜立,等.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1):181-183.

[3] 徐丽萍,应菊芳,沈根松,等.急性胰腺炎螺旋CT与超声诊断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9):759-761.

ct诊断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42-02

自从CT技术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影像学诊断手段。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6层螺旋CT在临床上开始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有效的弥补了二维CT诊断存在的不足,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及图像的后期处理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二维CT技术[1]。与常规二维CT比较,16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创伤部位具体的立体形态和存在的空间关系,为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0例髋膝骨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8.5±8.5)岁;其中29例为髋关节创伤,31例膝关节创伤;其中2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10例患者为高空跌落伤,30例为摔倒伤。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二维CT诊断;60例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诊断,后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在双髋、双膝取伸直位和轴位下对髋关节和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时间(Scan Time)为4~10 s,电流(mA)为160~260 mA,管电压(kV)为120 kV,层厚(Thickness)为1.0~16 mm,螺距为PF 0.938/HP 15.0,准直为5~13 mm。后进行回顾性的重建,重建的间隔为1.0 mm,在工作站进行骨表面的三维重建和SSD(表面遮盖成像)及VR(容积重建技术)以及MPR(多平面重建)。显示的骨关节面完整,使用不同的角度对骨折观察分类,对小骨片的大小和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观察,判断有无骨折[3]。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进行常规二维CT诊断和16层螺旋CT诊断,观察患者是否骨折、骨折位置,骨折程度等。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独立分析并作出诊断,有分歧意见时讨论直至达到一致意见作为诊断的标准。分别计算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常规二维CT诊断结果所有病患的 CT 影像共显示出骨折47例;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显示骨折60例,应用 CT 螺旋扫描(16层)将在常规二维CT诊断中未显示出的13例骨折患处清晰地展示出来。常规二维CT诊断未显示出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处。以两位医生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常规二维CT诊断准确率为78.33%(47/60),16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100%。两种不同的CT扫描仪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对髋关节及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进行逼真的显示,对复杂的骨折脱位部位进行准确的显示,并可以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能够以最佳的角度观察髋关节及膝关节骨折碎块的具置和移位的具体方向。16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可进行容积数据的采取,并可进行三维重建,能够对骨关节创伤的立体形态进行直观、准确的显示,可以获得不同的组织类型的3D图像,详细了解各种组织的解剖结构存在的空间关系[4],为临床诊断提供立体直观的三维图形,在髋膝骨关节创伤诊断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二维重建的影像,能够从冠状和矢状或者任意斜面进行逐层观察,对隐蔽性创伤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对髋臼部位的复杂骨折和关节内的骨碎片进行清晰的显示。观察区在股骨头的上段或关节的间隙上部或者髋臼顶等区域时,MPR(多平面重建)矢状和冠状及斜面的重建能够进行很好的补充。对关节表面的信息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对骨折的来源和旋转情况进行很好的显示,显示臼顶界面的臼顶和负重区的破坏情况以及脱位程度,对臼顶稳定性进行较好的评价,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MPR(多平面重建)也可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对术后负重区的残余骨片及臼顶结构以及复位情况进行很好的显示[5]。

本组60例患者中,无论是横断性的骨折还是撕裂性的骨折及不全性的骨折,MPR(多平面重建)均能进行全部的显示。对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有利于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型,胫骨的平台骨折多有塌陷,在轴位进行CT扫查,能够观察到多个骨碎片和多个骨折线,但不能对塌陷的幅度进行准确测量。MPR(多平面重建)和MPVR(多层面容积性重建重建)能够对关节面塌陷的发生范围及程度进行判断,对塌陷高度进行准确测量,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但MPR(多平面重建)属于二维图像,其缺乏空间的立体感,在对不规则的骨折线全貌和骨折碎片发生移位以及周围受累的情况很难判断,较三维图像显示效果差。三维图像能够对骨折部位的空间关系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骨折的立体进行定位,能够对撕脱骨折进行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对膝关节中交叉韧带止点的撕脱骨折能够很好的显示。三维重建能够对骨折的空间关系进行很好的显示,接近于真实解剖,并可对图像进行任意旋转,能够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观察,显示骨折的立体图像,给临床诊断提供三维的立体图像,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6]。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直观的对创伤部位的立体结构进行显示,为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金花,张浩亮,刘智君,等.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重建在髋关节创伤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8(9):990-991.

[2]穆迎民,王洪英,安世斌.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9(6):835-836.

[3]石永久,张舞红,莫华梅,等.多层螺旋CT 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34-135.

[4]刘再毅,邓开鸿,严志汉,等.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8,17(3):244-246.

上一篇: 建筑施工管理毕业论文 下一篇: 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