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训技术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7 23:01:12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检测技术》实训课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相应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检测工具不断升级换代,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检测技术》实训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来教学内容主要以老师机械地讲解、指导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念亟待提高;(2)对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区分和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定位需要重新规划;(3)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4)考试评估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发掘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检测技术》实训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是以完成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我校所有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各种检测方法、检测仪器及检测量具相对独立,而且教学对象经常来自不同专业,机电类专业和非机电类专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类型、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按照教学项目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按照专业需求合理设置,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色,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一)实训教材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

实训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根据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力求理论适度、应用多、内容新,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尽量反映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带来的检测方法的多样化;二是检测系统的微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带来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因此,《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应及时修改教学大纲,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压缩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及时补充、更新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加强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的应用,将各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并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内容和新技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评估其方案合理与否。在实训组织和实训指导方法上,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化整为零,以2人为一个实训小组的合作形式来组织实训。根据每次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只介绍实训目的,实训过程中将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判。如果误差较大,则帮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直到学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下课前应递交完整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工程训练报告包括填空题和判断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仪器和量具、检测方案及检测理论依据、检测步骤、检测结果、结论与分析,以及对思考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如将抽象的检测概念和检测原理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开设网络预习课,学生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获取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在课前进行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老师可以进行网络指导和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环节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检测技术训练课中针对非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引入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法是以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某项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定向自学、立体讨论、示范讲析、检测巩固和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既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

(一)导学

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实物或模型向学生阐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即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训练室检测量具配置情况设计具体的预习题,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立体讨论

立体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将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升华到理解阶段。

(三)示范讲析

本环节在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和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宗旨是讲疑难、讲规律、讲方法。

(四)检测巩固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讲析,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及测量结果填入检测报告单中,并检验零件的测量误差是否合格。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实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考试体系改革

新的考试体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理论考试,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纳入到考试体系范围。《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最后将过程评价(占总成绩中20%)、检测报告(占总成绩中40%)、工程训练报告(占总成绩中30%)等按比例综合叠加的办法确定最终成绩。

考试体系的改革能够综合评估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研究型学习。

七、结论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也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仍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文广,李伟,齐建家,国绍文.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红.《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

[3]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28-01

《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各项操作技能。特别是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探索工程测量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分为:

课堂实习、课程实习、技能强化训练及顶岗实习四大块。课堂实习是指结合课程所讲内容进行的实习。如:讲完往返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后,就要进行往返水准测量的实训,实习一般为三人一组,香菇协作,轮流观测。课程实习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所进行的实习,包括普通水准测量实习2周和施工测量实习2周。测量技能强化训练,是在校内测量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6周的综合实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学生到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技术员的外业及内业测量工作,以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零距离结合。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做好准备。

二、工程测量实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院骨干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重点扶持

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训条件、实训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测量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三个方面。

2.1 测量实训室建设

在实训室建设中,走“校企合作”之路,由中铁三局、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黑龙经

省地质勘察所、南方测绘有限公司捐资和学院自筹共同建设有“常规测量仪器室”和“数字一体化室”。常规测量仪器室拥有经纬仪、水准仪、罗盘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百十台套;数字一体化实训室拥有全站仪20台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双频实时动态测量仪GPS RTK5台套、精密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扫描仪、绘图仪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等先进的实训设备。实训室建设保证了高水平创新型实训项目的开设。

2.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建成有校园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按照“从高

级到低级”的原则,布设一级导线网,在此基础上加密形成图根级导线网;高程控制网亦分以及布设,首级为四等闭合水准路线,在首级的基础上内插形成等外水准路线。网形的设计和网点的布设可以满足学生模拟工程实际进行实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与省内外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以签订协议

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建成一批满足教学和生产、科研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中铁三局集团有限、中国铁建、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院、南方测绘有限公司、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等。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历届学生毕业综合生产实习的需要,同时也为工程测量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仅仅靠先进仪器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实训教学队伍,因此要将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师傅”,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高素质的实训队伍,除了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如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对我院工程测量实训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工程测量实训考核的改革---量化评分

实训成绩的评定不像理论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和严密的评定标准,难以量化评价。目前许多教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还停留在定性评价上,及时给出定量分数,也多半是主观评价,存在难以避免的弊病。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学生测量实训课程成绩,是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院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实训成绩的量化评分。

4.1 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

工程测量实训教学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是实现实训量化考核的基础,量化评分指标共有四大项:实习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实习报告、技能考核。每一大项再细分,涉及到出勤、安全、纪律、组员合作、工作进度、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图纸绘制、成果精度、仪器维护与保养、实训日志、各项操作技能等。

4.2 量化评分方法

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训评分时指导教师先根据各组组长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报告情况各占50%的评分方法,得各组组长分值,然后各组组长之间按照上述内容进行互评,最后得出各组组长的最后成绩;然后由各组组长对本组各组员进行评分,接着由非本组长对该组各成员评分,得出每个组员的评分成绩。整个评分过程,本着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始终跟踪监督指导。

此外,技能考核也与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证制度接轨,我校将高级工程测量工的考核标准作为学生实训技能考核的标准,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得实训技能考核分数。考核合格者,发给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合格证书。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继续安排补考,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种考核办法,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能力训练创造更多机会。

总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4)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is a key project of teaching reform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he total under the topic of corpus. Since January 2011 the total task start later, in June 2011 to May 2012 to form the course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study, forms throug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 Practice b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5)

一、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训和课间实训中,下面分别就这两个实训进行具体的阐述。

1、工程测量技术课间实训

工程测量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课间实训。我校的测量专业教师一直非常关注课间实训,在设计每门专业课教学时都把课程的核心能力设计为课程的主线,对学生的实训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个实训都需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将每门课程都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又分成多个小任务。每次课间实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每个具体的任务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

下面以《测量学》课程为例,讲解课间实训任务的设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地形图测绘”,把“地形图测绘”作为一个大任务,在这个大任务下又分“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两个二级任务。“测区控制测量”下又设“导线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个三级任务;“碎部测量” 下又设“全站仪测绘法”和“GNSS测绘法”两个三级任务。

《测量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测绘这一技能目标,因此将该课程分解成8项课间实训任务,分别是:等外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在8项课间实训任务中进行任务分解,详细的小任务有水准仪认识、等外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经纬仪认识、测回法观测三角形内角、竖直角观测、经纬仪检验与校正、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经纬仪测绘地形图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以上所列的任务模块均需在课间实训中完成、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后,课间实训前将任务布置下去,使每个小组心中有数,知道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训注意事项,这样在任务实施时才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教师一定要在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评价。这个环节很重要,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阶段,对做得好的表扬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实训后都要上交实训报告,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的是以个人为单位,教师要在下次理论教学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对上次实训的完成情况总结,指出每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小组的表现给出小组的整体实训成绩,每个整个课间实训的成绩都是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2、工程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为了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要体现综合性,测绘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均以一个综合实训为引导,把实训任务的完成作为目标,模拟测绘生产任务系统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上要把握好,将综合实训若干个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把握和每个技能要领。

综合实训是一个完整的实际任务,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书,根据任务书来布置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综合实训任务需要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在实习基地方面,我们采取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见表3。

表3测绘类专业主要综合实训任务分解表

二、注重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提高技能、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综合实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后考核单独给定。测量专业课程的成绩一般是:理论成绩和课间实习成绩各占50%,课间实习成绩有每次的课间实习成果给定。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实习考核和仪器考核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在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之后,进行测量技能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考核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录和计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了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了搞好测量仪器操作考核这项工作,在综合实训开始后,我们就把考核标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他们把测量实践技能考核当成了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重视综合实训这个环节。考核在工程测量教研组教师布置的场地进行,每名老师负责其中一项,监督每名学生的考核情况,最后几名老师综合给出每名参加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同学们对这种男做法很认可,认为这样的考核很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考核方法促进了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

每年举行的校企测绘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学校推广了本专业,为了竞赛的公平性,我们完善了《测绘技能竞赛方案》。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力求突出,不仅认真训练而且还主动请教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教学录像、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等均已上网,以便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前预习。利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教学服务。

四、结语

经过多年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准确,能吃苦耐劳,跳槽的学生比例很小。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非常满意,毕业生测量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尤其是全站仪、GPS的使用,能够达到从学校到施工单位的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6)

(一)学历

2016年5月毕业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完成了大学专科学历的所有学业,取得了大专文凭证书。

(二)资历

2008年至今从事测绘技术员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在测绘工作期间,系统而高效的学习了现代测量学、现代地图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IS基础应用技能、数字地形图测绘技能、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卫星导航定位等专业课程,参与专业认知实习、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程训练、地形图测绘实习、控制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专业轮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地形图测绘、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工程施工放样、地图设计与编绘等专业技能等。

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首先,本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对自己的单位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这期间不仅仅注重自己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而且在工作中言行一致,作风端正,实事求是,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诚实,工作认真,敢于负责,有担当意识,工作有开拓精神。

四、工作方面

自2008年9月至今,工作以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遵章守纪,两年来,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不怕吃苦,不怕累,学习优秀员工的方法,认真完成了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团结同事,共同努力,同事关系融洽,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五、工作总结

好钢需要千锤百炼,做事需要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踏实工作,不怕困难,勇于争先。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把自己放在生产第一线,积累经验,提升测绘技能,以具体的实践来促进我对侧护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认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动力,以振兴和发展中国测绘视野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测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测绘工作任务。

二O一八年十一月六日

扩展阅读: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主要内容:1. 全过程参与三、四等水准复测与改造工程,获益非浅。2. 进一步熟悉国内常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取长补短。3.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同步提高。4.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 

本人于2000年12月评定为助理工程师,一直在广西第一测绘院从事测绘工作,2004年2月在第一国土测绘队任副队长。任现职以来,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过程中努力摸索和创新,先后于2001年至2002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四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程中担任藤海线、横檀线、桐扶线等16条三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作的技术负责人;于03年至04年5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工程中担任第一国土测绘队测区负责人;于04年6月至今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工程中担任测区负责人。在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院部、总工办的直接领导下,我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对整个测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之,五年来自己在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过程参与三、四等水准复测与改造工程,获益非浅。 

区内三、四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程周期较长,一般为20至30年,随着我区经济建高速度的加快,周期稍微缩短。由于有将近三十年水准丰富经验的的老测量员仍是这次复测与改造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在工作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本人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队完成了藤海线、檀张线、横檀线等16条水准路线的复测与改造,全方位掌握了踏勘选埋、仪器与标尺检查、观测与数据处理等工序。熟练应用广西第一测绘院提供的《三、四等及等外水准记录程序SZJL01》和广西第二测绘院提供的《水准测量电子手簿数据处理程序SZCL_34》两个程序,并完成了16条水准路线的技术总结。

二、进一步熟悉国内常用数字化测图软件,取长补短。 

任现职以来,本人先后在几个测区担任测区负责人,由于每个测区使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不一样,如在北滘测区使用SZCT成图软件,在桥头测区使用GTC成图软件,加上之前在广州测区使用过的SV300、CASS4.0等成图软件。每一个软件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慢慢 

完善起来的。在工作过程中,在熟悉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软件的优缺点,对其进行改进,并能在测区范围内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各项工程能顺利完成,自身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了。

三、技术管理

在钻研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的同时,本人还努力探索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以促进测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先后在各测区制定队伍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等。率先在桥头测区执行“预定类别╳质量系数=分配类别”的质量管理办法,这样,产品质量与收入科学的挂钩了,整个测区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获得了十分挑剔的甲方监理的好评。

四、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技术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本人坚持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如应用Word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打印各种记录表格,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自学GPS、GIS及测绘新知识。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我院已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并且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的测绘单位。本人也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提高了技术业务水平,并于2004年9月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内审员资格。新技术的发展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个人简历

本人于2004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自2006年4月至今在房地产交易服务中心从事房产测绘成果备案与房产图文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工作。于2010年4月获助理工程师资格。

二、继续教育及目前的学术水平

本人在工作中虚心好学、不懂就问,同时注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技术规范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各项:

2006年: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培训;2007年:房地产测绘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008年:《房产测量规范》培训;2009年:苏州市房屋权属登记面积计算规则培训;2010年: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培训。

随时间的增加,通过大量的备案成果审核与图幅修补测工作,本人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自我抓基础、抓内功,抓实效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工作素质,使自己成为工作行家里手;注重自我工作作风的培养及业务能力的提高,着力提高工作效能。

三、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

1、主要工作内容:本人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思路及各阶段性工作目标,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勤思考,并通过努力,千方百

计,不折不挠地开展工作:

(一)房产测绘成果备案工作。房产测绘是房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精确度要求很高的工作,关系到国家、房地产权属单位和房地产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产测绘必须做到标识规范、数据准确。房屋建筑面积作为衡量房产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绘成果的准确、公平、合理与否,在业主中成为敏感性问题,所附带的责任亦越来越大。针对房产测绘市场测绘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本工作规范统一了本市房产测绘标准,增强房产面积测绘透明度,对测绘成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使测绘成果合法、真实、有效地反映房屋实际情况。对用于权属登记的房屋测绘面积,特别是共有建筑分摊面积,严格按照房屋报建、竣工验收图把关、审核,以确保作为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符合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

(二) 房产图文网络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与维护工作。房产图文网络系统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与组织,以各种比例的航测图、测控网数据作为房地产产籍图库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对房屋相关属性信息进行索引与管理。本系统是由房产信息数据库系统以及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组成,实现了图形与属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方便快捷地提取房屋的属性数据,同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形图修补测、实时的房屋数据输入及更新以及灵活方便的打印输出功能,本工

作通过对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实现了以图管房,以图管档的管理模式,使房产管理更加科学、实用和方便。

2、主要工作成绩:本人在任原职期间作为技术骨干,房产测绘成果共备案了商品房?,厂房?,私房?;图文网络系统修补测分丘图?;图文网络系统的楼盘建立?配图成果输出?。在其他方面,本人能够主动热情地帮助同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新来的同事能在工作中加以指导,使其尽快适应自己的岗位。能够踏踏实实地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各项任务,按照岗位职责,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论文情况

1.《GIS在房地产中的应用》独著,内部交流论文;

2.《房产测绘的差错控制》独著,内部交流论文;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7)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公路施工技术落后,工程质量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切身的利益,因此农村公路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要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本文就质量监控涉及的试验检测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发展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我市农村公路试验检测现状

(一)因为农村公路存在规模小、投资少、工期短的弱点,所以项目试验检测经费往往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项目甚至没有试验检测费用。因此大多数项目没有能力配备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无法建立工地试验室,工程试验检测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缺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路公路建设的各参建单位中,建设单位为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本身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而施工及监理单位一般资质等级都比较低,人员的投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往往不能满足合同要求。因此无论是项目业主、施工还是监理单位都无法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三)没有形成规范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没有按项目单独制定试验检测计划,抽检指标及抽检频率得不到有效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除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因经营需要组织员工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外,施工及监理企业很少组织员工参加试验检测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和培训,做为农村公路项目业主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培训组织工作也做得不够。

(四)试验检测技术落后。由于得不到系统培训,农村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土基的CBR值、沥青路面压实度、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值等重要指标均得不到科学的试验数据验证,而大多采用经验判定的形式确定工程质量好坏,从而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旧路改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原旧路的路基土质是否符合要求,经常得不到科学的数据进行判定,造成项目完工后甚至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市、县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由于人员配置和经费等原因往往不能满足项目试验检测工作要求。建议整合市、各县级试验检测资源,建立以市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为核心,各县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为辅的试验检测中心(试验检测中心的规模可参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丙级等级要求。人员要求:持试验检测人员证书总人数≥7人,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人数≥3人;试验检测用房使用面积≥300m2;试验检测设备根据实际开展的试验检测工作配备,鉴于农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往往采用级配碎石(底)基层+封油层+沥青碎石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形式,可按《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中综合丙级要求配备土、集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钢筋、路基路面、结构混凝土项目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试验检测工作能覆盖全部农村公路项目,同时各部门试验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能依托试验检测中心组织开展。今后随着农村公路的逐渐提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试验检测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提高综合等级,从而跟上试验检测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工地试验室方面。建议施工及监理单位整合资源,采用委托中心试验室授权或直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模式建立工地试验室,在原材料取样及质量指标抽检等方面采用共同取样、监督保养、联合检查等方式,联合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同一县区的多个农村公路项目捆绑在一起,将多个项目试验检测工作统一纳入一个试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减少试验检测成本。但在进行项目抽检时,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试验检测人员必须同时到场开展工作,并对抽检结果签字确认,确保抽检结果具有真实性。并且取样时应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对于砂子、碎石等人工开采的原材料,由于地方料场的规模较小,往往每一批砂子、碎石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料场定期取样检验的基础上,还应加大施工现场砂子、碎石材料的抽检力度。

(三)充分认识试验检测工作在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作用,建立规范的、有效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素质;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日常管理;完善试验检测工作各项制度。

1、试验检测计划方面:按项目单独制定试验检测计划。在项目质量监督计划下达后,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程量及结构形式制定详实的试验检测计划,确定该项目的试验检测指标、检测频率、检测时间以及试验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使试验检测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试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方面:①认真做好教育培训计划,精心选取培训内容,力求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试验检测人员职业资格培训方面尽量与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区质量监督站接轨;②加大在培训教育方面的投入,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③立规建制,形成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档案,对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防止职业资格证书年审时,因为培训不到位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的情况出现。

(四)试验检测技术方面。针对当下旧路改建项目较多的情况,着重掌握原旧路基土质含水量、液塑限、承载比等重要指标的试验检测方法,并加强对路用砂、碎石、水泥、钢筋、沥青等原材料及公路路基、路面、桥涵等单位工程重要指标试验检测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桥梁静载试验、桩基检测等技术复杂、仪器设备性能要求高的试验检测项目,可采用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总而言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试验检测技术开展农村公路一般检测项目检测,委托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完成复杂检测项目试验检测,是目前适合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发展的理想途径。

结束语

农村公路规模小、投资少、工期短的特点是目前阻碍试验检测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能合理利用、整合各参建单位的资源,乃至借用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的资源,组建适合农村公路的试验检测机构,完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04

1 探索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教学的背景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新的本科专业后,把仪器仪表类原来的11个专业归并为一个大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1]。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度,教育活动的目的也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或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我国现有18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和发展历史不同,现有的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2006年,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依托我校机电工程系正式开设,本专业开办之初,教学体系大多参照重点院校教学模式,由于我校的立足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传授给学生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与综合能力。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以工科教育为主导,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一流应用型理工大学。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专业基础条件、师资条件、实验条件、人才培养定位和科研项目等方面我校与参考院校有着极大的差异,测控专业的教学如果不结合本校的特点,教学效果、人才质量与培养目标将相去甚远,很难反映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特色。学生能否在学校中就能独挡一面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怎样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能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3]?因此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方案。

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及实训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常了解到许多学生普遍感觉专业课程多、杂、乱,“光、机、电、计算机、控制、信息处理等什么都学一点、又什么都不会。”这是测控专业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验与实训是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测控理论知识理解与运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测控系列课程实验仪器为方便操作、验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许多均为“傻瓜型”,信息采集与处理的集成度很高,具体过程及许多中间环节都以一个不透明的集成试验箱的形式给出,学生只能看到输入与输出,无法目睹实际的实现过程与细节,且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非常单一,实验或实训过程学生只需接入输入输出,读出结果,有老师讲解实现过程,完毕后,学生无法确切了解与掌握测量信号的形成、流向与信息处理过程。但是学生只有对实物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更加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提高学生探索知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4]回顾近几年测控专业教学情况,综合课程教学得失,深感测控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影响之重。为使测控专业办好、办出特色,扭转上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多、杂、乱,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现象”,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测控教研室提出了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教学的新方式,开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测控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并总结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教学的经验教训。

以前,实训一般安排两周或三周时间集中进行。一般采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为几组,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系统工作原理、组成、主要模块等情况,之后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详细了解相关技术,并进行2~3天的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审阅后学生进行方案的修改并进行系统的搭建实施,然后学生进行调试并进行设计报告的撰写,最后安排验收和答辩。在如此短段的时间内深入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模块设计、制作、调试、结果评定、总结、撰写报告等工作比较困难,难以保证较优的实训质量。并且有些学生对某些课题比较感兴趣,有比较新颖的想法,有创新思维,在完成教师给定的目标任务之后,学生希望进一步改进设计,或加入新的功能,但这时已没有时间了。所以迫切希望有一个更灵活多变、周期更长、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兴趣,并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业余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

3 新的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模式的设计思路

南阳理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考察、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旧的测控技术实训教学计划的执行并进行了新的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在测控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实训是提高学生对各门专业课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5]。

如果学生大四之前没有做过测控技术综合实训,那么学生在学习各门专业课的时候没有任何目的性,总觉得一头雾水,理论和实际联系不上,各门课程所学的知识比较单一零散,不知在实际中怎样应用。因为专业课中每一门课程都主要注重某一方面知识的应用,而关于综合知识的运用的“测控系统设计”这门课程又在大四年级设置。因为如果设置在各个专业课之前的话,无法讲清楚细节,因为学生还没接触一些专业知识,什么专业课都没学过的情况下讲授综合知识,从理论上更难讲清楚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也难以接受。所以如果在学生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一些实际的测控系统,对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往往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受到就业和考研双方面的影响,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有到就业单位进行实习的实际需求,考研的学生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准备考研及复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习了部分专业知识之后,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半学期结束时毕业设计前结束,进行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测控技术综合实训,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为此,我们南阳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测控教研室制定了新的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模式。

3.1 实训目的

(1)本课程为计量测控与仪器专业的实践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仪器仪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及本专业的各种测试方法,比较熟悉各种测试方案的设计,加强本专业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仪器结构及使用,对常用仪器非常熟悉。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开阔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并提高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综合素质。

3.2 实训要求

(1)本实训要求学生在第六、七学期课余时间完成。

(2)每组学生3~4人,从给定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主选题,需指导教师认可。

3.3 时间安排

(1)老师在第六学期之前根据当年的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应用需要,或一些成熟的典型课题,每个老师选取3―4个实训题目,大家一致讨论后通过,写出每个题目的实训目的、所需那些理论知识,最终验收方式,以及课题的前瞻性等。

(2)第六学期开学后对学生公布,学生了解各个题目设置的目的及要求后,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分组,每组的学生从所在相应组的题目中选取一个小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及实际需求自主选题,但是必须要和指导老师进行充分沟通,经过指导老师认可,题目确定之后开始进入正式实训阶段,着手准备。

3.4 实训过程

所有实训全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不集中安排时间。这也是本综合实训的一个显著特点。

3.4.1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

南阳理工学院校园网站能够查阅大量的硕士、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以及大量的图书、视频,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对题目进行充分细致的了解,对所需达到的设计要求及目的进行充分的认识。例如该课题的目的和发展现状是什么,完成该课题所需用到的关键技术是哪些,都有哪些可行的方案,各个方案不同的特点与优缺点等。

3.4.2 设计及实验

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相应的设计、仿真、实物制作、调试等。

3.4.3 写出实训报告

对设计进行总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报告,实训报告要排版正确,格式规范;概念清楚,应用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论证严密,计算准确全面;图标质量好。

3.4.4 进行验收和答辩

指导老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各组学生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答辩验收。

3.5 验收及考核

3.5.1 验收

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进行答辩。在提问、回答环节,教师要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地提问、讲解、分析、评价。

3.5.2 考核

根据学生查阅资料情况、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其中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各占20%。

4 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模块结构图

长期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在应用中掌握,这样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给学生列出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内容的结构框图,见图1和图2所示。虚线框为测控专业各课程实验项目,通过综合实训,将课程实验融合在一起,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各模块间的组合可简单或复杂,学生可制作多种功能、结构不同的应用系统,把各个分散的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5 测控技术综合实训举例

下面以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为例,介绍测控技术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本实训的内容包含从传感器到数据输出及误差处理,要求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调试,训练和提高学生在测控技术应用系统方面的设计调试能力[7]。要求:设计制作一个测距范围为0.1~5 m,分辨率为1 cm的超声波测距系统。本项目让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基本的电路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与数码显示技术。该项目完成以后,既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各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际应用接轨,体会知识转化实践的过程。因此,本课题具有良好的教学和实践应用前景。实训前期的知识储备。对于该超声波测距实训题目,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查阅相关图书、电子文档等各种文献,对利用超声波进行测距的原理、特点、实现方法均有详细的了解与认识,然后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实际计算、仿真、论证等设计出一个最优的实现方案。例如,超声波发射方法可有硬件发射,也可由软件发射,从价格、功能上比较其优缺点,做出最优选择。

5.1 设计信号调理、信号变换、信号采集和输出电路

5.1.1 温度补偿

由于超声波也是一种声波,其声速与温度有关。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温度对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影响,采用适当的温度传感器及其相应的电路对超声波传播速度加以修正,以减小误差。本测距系统中对温度的精度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可以选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通过进行温度补偿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试结果,并且更深刻地认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里进行误差补偿的方法与措施。

5.1.2 设计测控系统并制作实物

测距方案及温度补偿措施确定之后,开始设计后续信号调理、信号变换、信号采集等测控电路,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主要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超声波发射、接受模块、数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温度补偿模块;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初始化基础程序模块、脉冲信号发射模块、回波接收模块、温度补偿及距离计算模块、显示报警模块、按键设置模块。设计完成之后,首先利用软件进行调试,然后在面包板上搭建实物反复调试。直至调试成功之后,绘制电子线路图,制作电路板,焊接实物,再次进行调试,如果不成功,基本上就是电子线路板焊接时出现的问题。当出现问题学生尽量自己努力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指导老师。

5.1.3 写出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中要把超声波测距系统制作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方案论证、所选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实物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的未来展望等。

5.1.4 总结、答辩

5.2 验收

学生利用黑板或多媒体陈述自己的课题制作过程,老师对某些知识点及问题进行提问。

下图为某一同学制作的实物图。图3为超声波测距系统进行简单包装之后的系统实物图,可以打开盒盖进行观察内部所有内容,图4为部分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

6 测控技术综合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几点体会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测控技术综合实训从具有工程背景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与同学和老师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良好状态,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业余时间进行了充分利用,把零散的各学科的知识联系了起来,更清楚了各课程在实际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写作协作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南阳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代华.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25-128.

[2] 郭槐,唐国兴.机电测控技术综合教学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40-142.

[3] 李湘伟,周文玲.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08(2):4-9.

[4] 向欣,王永骥.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19-122.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9)

1 取得成效

1.1 更新了垦区耕地土壤信息

2008年以来,金光中心站按技术规范划分采样单元,制定土样采集方案。严格按照样品采集技术规程进行采样。项目组技术人员共在13个农场115个分场(队)采集土壤样品4470个,植株样品308个。通过测土配方项目的土壤测试工作,相当于把项目管辖的垦区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对土地的基本养分信息和肥力状况有了比较完整的掌握。通过地力评价工作,我们对缺失的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了挖掘补救,二普资料中很多图件都是手工绘制的30年前的耕地土壤信息,存在较多的不足和滞后。通过整理项目中收集和测试出的最新数据信息,运用最新的管理软件进行信息的添加补充,最终建立项目管区完整的耕地信息管理系统。

1.2 配备了土壤检测硬件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金光中心站完善建设化验室237.8m2,购置土样前处理器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火焰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纯水器等一套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采用自治区土肥站统一培训的分析方法,对全部采集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一并录入了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4470个样品pH值、水分、全氮、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速效钾和缓效钾等12个测试项目的测定工作。通过测试工作开展,垦区职工有了自己的一套测土设备和测土人员,对长期开展耕地肥力监测创造了条件。

1.3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实施测土项目,中心站在项目管区已初步建立了固定的示范平台,4年来共辐射带动项目辖区(包括园地、相邻农村)的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7.9万hm2,其中示范片面积达1.28万hm2,示范片配方肥施用覆盖率达95%以上。据统计,项目管区各农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年来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782万元,平均每667m2节本增效达42.35元。其中,甘蔗38.03元、柑橘65.04元。

1.4 促进了农业规模种植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金光中心站结合各农场土壤肥料施用情况和试验示范结果,根据各种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甘蔗施肥配方2个,2009年和2011年3次印发年度作物施肥配方建议卡各3.76万张,发放到示范农户手中,并采用“一对一”指导模式对种植示范大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技术组成员到各示范片巡回指导施肥。把复杂的施肥技术简单化,为广大垦区职工扩大承包经营种植甘蔗规模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种蔗承包大户的增加和甘蔗生产的发展。据统计。金光农场种植甘蔗1.3 hm2:以上的专业户达1535户,占职工岗位数的38.4%,耕种的甘蔗面积达2.2万hm2 ,占全耕地总面积的86.3% ,其中承包6.7 hm2以上的种蔗大户达547户。

1.5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金光中心站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切人点和应用平台,综合良种良法,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管区各农场甘蔗含糖量平均增加0.51%,锤度增加0.5,折含糖分增加0.32%。

1.6 初步建立了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中心站在项目管区农场农业部门集中技术力量,充实技术队伍,成立推广服务队,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金光中心站共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44次;培训技术骨干1592人次;培训职工11956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5920份,召开现场会16次。通过测土项目一系列的培训工作,我们在测土项目的13个农场培养了一批能接受新知识,既懂测土技术又精于栽培管理的技术队伍。初步建立了面向垦区职工的土肥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从2009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连续3年被列入农场工作会议内容。领导小组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土样采集、试验示范、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关键时期,领导小组亲自检查督办,确保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另外,中心站加强了技术推广指导的专业力量,由领导小组指定分场主任积极配合技术指导工作和协调工作,从而保证了测土配方工作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

2.2 实行合同管理,严格项目实施

中心站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对项目实行合同管理。与各项13家合作单位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项目任务、补贴内容,确保项目实施严格规范。

2.3 落实技术规范,精心组织实施

2.3.1 认真做好土壤样品采集和农户调查。由于土壤样品采集和农户施肥调查工作任务紧、工作量大。中心站认真收集本县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然后选择土壤样品采集点,确保取点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同时调动有项目内参加过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合理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按照样品采集技术规程进行采样,确保了土样采集的可靠性。4年来,共采集了4238个土壤样品,并完成采样点所覆盖的农户施肥调查。

2.3.2 切实抓好化验室建设和土壤样品的化验检测。本中心站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首先着手规范化验室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项目县化验员的素质。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区土肥站举办土壤检测技术培训班。2010年土肥化验室接受了区土肥站组织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的检测质量考核任务,按时上报检测结果。所有考核项目全部合格。

2.3.3 积极开展田间肥效试验和示范点建设。根据区站统一部署要求,4年来,金光中心站安排实施甘蔗田间试验94个:其中包括甘蔗小区试验、对比试验以及肥效监测试验。同时金光中心站共在管区内甘蔗种植面积较大的农场建立试验点和对比示范区,安排配方施肥示范样板。试验示范户全部进行合同管理,奖罚分明,确保了实施效果。4年,累计在甘蔗种植面积较大的金光、良圻、北耀、龙北、龙州试验站、先锋等农场、站、所安排布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田肥效对比示范方66个次;按方施肥面积7.89万hm2,其中示范区面积1.28万hm2,总增产7191.7万kg,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纯量)742t,总增产节支4284.5万元,示范效果十分显著。通过示范引导、职工观摩,让职工深切体会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际优越性,在甘蔗施肥时做到心中有数,乐于接受。

2.3.4 努力搞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按照要求, 金光2008召开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会议上。对“田间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和“野外调查”进行技术培训。随后开展土壤采样化验、农户调查、图件收集及矢量化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研究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项目管区测土配方旋肥项目地力评价指标分4个准则层。12个评价指标。并选派人员参加了自治区2008年度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汇总和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确保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图件矢量化及地力信息录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它工作也已进入核实阶段。通过搞好地力评价工作,摸清垦区耕地土壤资源状况,才能为种植业合理布局、培肥改良土壤、优势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2.4 创新工作思路,抓好培训宣传

2.4.1 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金光中心站充分发挥队伍年轻,点子活的特色优势。在测土配方技术培训内容上下功夫,首先,将复杂的技术理论简单化、“傻瓜”化,简化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简练的文字,做成PPT课件然后给职工上课,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让职工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更多的农场职工认识并自觉接受测土配方施肥。

2.4.2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4年来,我中心站在培训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和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培训,并与现场实物展示以及现场问答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农场职工参与进来、互动起来,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提高示范效果。在培训班上,经常会有参加培训职工结合自己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争相向技术人员提问的场面。

2.5 发放施肥建议卡 跟进技术服务

2.5.1 用配套技术为建议卡发放铺路。金光中心站在汇总化验及田间试验数据基础上,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针对采样地块实际,通过“大配方、小调整”的途径为职工制定施肥建议卡;4年先后发放了细化施肥建议卡37150份,覆盖甘蔗种植面积95%以上;此外,为了使技术指导服务贴近甘蔗生产实际,中心站技术团队经过试验筛选,将更多切实有效的技术作为配套引入到测土项目中,包括病虫防治和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集成配套技术等,加强指导效果,推动全管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的开展。

2.5.2 努力拓宽渠道进行技术交流。金光中心站通过QQ群建立网上测土配方交流平台,让项目辖区13家兄弟单位的测土人员保持沟通和联系,能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宣传培训课件传送到他们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宣传培训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其次,积极开展“一对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技术人员负责与两家合作单位联系,把中心站技术人员与合作单位之间用“一对二”的方式进行工作对接。主动与合作单位联系,开展技术服务,强化沟通协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2.5.3 做好跟踪服务。中心站通过定点设置监测试验地块,逐步了解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为调整施肥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开展农户施肥情况以及相关信息的调查工作,对野外调查、农户施肥状况调查、实验室测试分析、田间试验示范和动态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及时掌握施肥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肥料结构,指导合理施肥和加强肥料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6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4年来,中心站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都严格按照农、财两部的《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操作,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要求,防止资金被骗取、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3 项目展望

3.1 建立测土长效机制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规范,它是由一系列理论、方法、技术、推广模式等组成的系统工程。而且土壤的养分状况也随着种植制度、耕种方式、施肥方式的改变而处在变化中,所以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的工程。所以要求我们的测土配方工作要在变化中不断推进,建立测土长效机制。

3.2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

3.2.1 完善甘蔗施肥指标体系。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开展“3414”田间肥效试验工作,促进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甘蔗施肥指标体系,就必须摸清甘蔗需肥规律,结合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才能最终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针对性更强的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3.2.2 覆盖更多垦区特色作物。目前金光测土项目涉及的作物仅限甘蔗等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软件提供的施肥建议方案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若能将施肥指标体系建立扩大至如:木薯、剑麻、茶叶、香蕉、木瓜、八角等垦区内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垦区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扩大测土成果运用空间

3.3.1 土壤培肥改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金光项目管区部分农场土壤酸化较严重,不但影响作物对养分的有效吸收,而且过高的酸度还造成土壤中不利作物生长元素释放。导致作物减产和污染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试验和大田试点作为探索,逐步筛选和总结出一整套可操作性强而且行之有效的酸良技术。此外,有机质含量偏低现象也要求我们今后必须将有机质提升也将列入改土议程。

3.3.2 配方肥的开发和推广。在配方肥的制备和推广上,金光中心站目前甘蔗施肥指标体系尚有待完善的空间,所以跟制定针对性更强,更科学合理的甘蔗配方肥还需要在土肥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性开展工作,为科学出配方提供依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41-02

1 华坪县水稻生产及农业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1.1 水稻生产概述

华坪县幅员面积2156.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198.3米,最低海拔1015米,是丽江市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县。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28万亩,其生产直接影响到全县人民的口粮供应,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在水稻生产上,采取了品种更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联防联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提高单产,2016年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05.5公斤,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总产量26664吨,占大春粮食总产量的39.5%。种植区域分布于海拔1015-2000米的范围,其中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为杂交籼稻区,总面积4.86万亩,占总面积的92%,平均单产650公斤,是我县的水稻主产区,90%的种植面积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河谷。是我省水稻高产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有Q优2号、内香8156、宜香4106、Y两优1号和Y两优8818。海拔1600米以上地区主要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其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粳稻品种,主要种植品种有楚粳28号、云粳优17粳、鄂粳杂1号等。

1.2 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及应用情况

1.2.1 水稻良种推广

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两杂新品种推广,对华坪县粮食增产发辉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1.5%,其中河谷区籼稻以全部种植杂交品种,山区也逐步推广粳型杂交稻。杂交玉米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88%,两杂种子已成为我县农作物主要推广种植品种。

1.2.2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华坪县2008年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实施主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技术研发等十一项工作。2012-2015年已完成大田土样采集2500个,同时完成了样品的检测分析,获得化验检测数据8000多个,实施田间肥料效应正规实验20组,制定配方1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30000份,培训农户5000人次,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建立24了个农户施肥情况观测点,同时对芒果、茶叶的配方施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3 农机技术推广

多年来华坪县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以累计推广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具60多台,微耕机等小型农机具400余台,基本实现了稻田耕整和稻谷收获机械化。使用新型农机具进行水稻生产,每亩可节约耕整、收获费用130元,同时加快了水稻移栽M度,缩短了移栽时间,保证了大面积水稻能够在最佳节令种植、收获。

1.2.4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开展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通过培训农民已较好地掌握了西瓜嫁接、芒果嫁接等农业先进技术,提高了农民科学水平、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1.2.5 农作物病虫害联防联治

华坪县农业局动员全体农业科技人员,积极行动,组织农户按照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药、统一喷药、统一检查的五统一方法,组织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在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组织联防队,调配喷药机械,开展统防统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在搞好喷药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方法,降低虫口密度,减轻病虫危害。

2 总体布局、实施内容及进度安排

2.1 总体布局。鲤鱼河流域片实施8500亩示范片,包括拉毕、梭罗、楠木、德茂等四个村委会实施。新庄河流域片实施7060亩示范片,包括新庄、天星、和爱、折里、荣将等五个村委会实施。在两个示范片建立两个百亩核心区两个千亩展示区。

2.2 实施内容

2.2.1 主导品种。根据高产创建的总体要求,结合华坪县万亩水稻示范区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确定鲤鱼河片区以“Q优2号、丰优香占、宜香4106”等为主导品种;新庄河流域片区以“Q优2号、内香8518、德优4727” 等为主导品种。通过统一供种方式,万亩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2.2 主推技术。

(1)培育适龄壮秧

可采用薄膜育秧或湿润稀植薄膜育秧:采取160cm开厢,厢宽130cm,厢沟深25cm、宽30cm,平整厢面后将消毒浸种后的种子撒于厢面,每亩移栽田用种1.0kg,将其种子播于30m2的厢面上,然后覆盖细粪或草木灰,浇水浸透厢面后拱架覆膜,保持厢面潮湿。二叶一心时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称“断奶肥”,同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8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四叶时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同时采用旱育旱管和及早防治病虫害;移栽前3-4天,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称“送嫁肥”,要求每苗带3.0个以上分蘖。

(2)定量基本苗

①百亩核心区产量设计:期纳镇计划亩产80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60-18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②千亩展示区产量设计:计划亩产75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50-170粒以上,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③万亩示范区产量设计:计划亩产70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40-16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

(3)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施肥技术

①百亩核心区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在亩施足1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化肥(N:P:K=1:0.5:0.8),鲤鱼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9.7kg(折N13.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新庄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7.6kg(折N12.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硫酸锌肥2kg,促穗、增粒、增产。②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片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在亩施足1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化肥(NsPsK=1s0.5s0.8),鲤鱼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7.6kg(折N12.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新庄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4.5kg(折N11.3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硫酸锌肥2kg,促穗、增粒、增产。

(4)实施精确定量灌溉技术。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清水浅插、薄水分蘖、苗够搁田、追肥浅灌、寸水孕穗、湿润壮籽、干湿交替”的管理技术。我县各稻区从移栽后至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前,浅水(2-3cm水层)管理,干湿交替,做到以水护苗,促进秧苗早发新根和早长有效分蘖,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撤水分次晒田,达到田面不陷脚程度,控制无效分蘖,直到茎蘖数开始下降、水稻叶片退绿、叶挺秆壮、基部变圆变硬、主茎开始拨节时灌浅水结合施肥,后期浅水管理,干湿交替,收割前10天撒水晾田。

(5)加强病虫害防控

主要病害有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螟虫、飞虱、叶蝉、粘虫。①防治白叶枯病可采用72%农用链霉素20-3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②防治稻瘟病可采用4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2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③防治稻曲病可采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g兑水60kg喷雾防治,水稻小苞期和大苞期各施药一次,同时可防治水稻纹枯病。④防治条纹叶枯病可采取拔除病株后用药防治飞虱。⑤飞虱、叶蝉、粘虫可采用80%敌敌喂乳油6-8ml或10%蚍虫啉20-3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⑥防治螟虫采用20%杀虫双0.25-0.35kg拌细土30kg撒施,还可兼治叶蝉。要求以村为单位组织联防,秧田期联防2-3次,大田联防2-3次,确保样板达到高产优质目标。

2.2.3 技术培训

⑴县、乡技术干部培训。培训四次120人次:3月份综合技术培训,6月份中期管理技术培训,7月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8月份各类试验示范样板良种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观摩及培训。

⑵村、组干部及农户培训200场次,19000人次。其中3月份会议培训100场次5000人次;4月移栽技术现场技术培训指导100场次5000人次;6-7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施肥技术现场培训100场次5000人次;8月各类试验示范样板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观摩及培训40场次4000人次。

3 项目实施及验收结果

3.1 示范片概况

华坪县水稻高产创建分两片实施,面积为22540亩,涉及2乡3镇、19个村委会、123个村民小组、5586户农户。第①片在石龙坝乡德茂坝子6组种植面积186.5亩,涉及农户95户;千亩展示区在石龙坝乡德茂村1-9组,面积1015.5亩,涉及农户 704 户,万亩示范片辐射区辐射带动中心镇、石龙坝乡和兴泉镇的13个村。面积为12529.5亩。主推水稻品种Q优2号,第②片在荣将镇膏泽村2组和荣将镇哲理大桥机耕路两种植面积275.5亩,涉及农户163户,千亩展示区在荣将镇膏泽村1-5组,面积1014亩,涉及农户 648 户,万亩示范片辐射区包括荣将镇和新庄乡的6个村,面积为10010.5亩。主推主导水稻品种内香8156、Q优2号等品种。项目区水稻全部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种植。

3.2 测产验收结果

8月11日-13日,县农业局组织县级相关技术人员对两个示范片按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三层次进行了理论自测,其中,第1片在石龙坝乡鲤鱼河流域,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871.9千克,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791.2千克,f亩辐射区平均亩产692.1千克;第2片在荣将镇新庄河流域,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829.6千克,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771.4千克,万亩辐射区平均亩产669.2千克。两片百亩核心区加权平均亩产850.75千克,两片千亩展示区加权平均亩产781.3千克,两片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95.65千克。市级专家组根据县自测情况及操作实际,对第1片石龙坝乡鲤鱼河流域示范片进行了全田机收实测,对第2片荣将镇新庄河流域进行了理论复测。

根据复测结果及自测情况综合分析并进行调整,专家组认为,华坪县2016年水稻高产创建理论测产、实测与自测结果基本吻合,完成了省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任务。

4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850.75公斤,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达到781.3公斤,示范区22540亩,平均产量695.65公斤,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产量586.5公斤增产109.15公斤。可增加稻谷246.0万公斤,增幅18.6%,按2.00元/公斤计,直接增加产值492万元,加上节约增效138.8万元,最终该项目活动可增加经济效益630.8万元1.9万农户人均增收332元,带动全县12.56万农民人均增收50.2元。

4.2 社会效益分析

上一篇: 加固工程施工总结 下一篇: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