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21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1)

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除表达了追求真理的意志外,其实也适用于告诫当代大学生,激励他们实践和拼搏,实现“知行合一”。寒暑期带薪实习是学校安排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一些单位进行学习实践,而由单位支付一定的生活补助,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大程度上弥补学生专业技能的不足,为学生上岗就业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寒暑期带薪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方面。

部分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能力较差。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改变,无法正确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例如: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在校期间接触理论、技能训练较多,但是当真正面对病患时,他们可能怯场,无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同时,某些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寒暑期带薪实习认识不到位。学生认为自己非正式员工,无需为实习单位的建设作出贡献,得过且过,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大局意识。

(二)学校方面。

首先,高校普遍缺少长效的带薪实习联合单位。高校和实习基地并未基地化,每学期高校将重新联系各实习单位,这样既不能长期合作,造成效率低下,使实习生更为分散,更不利于监管大学生,大多数学校在实习生管理方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其次,不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实习生往往在带薪实习活动结束后就将自己的实习经验抛在脑后,并没有进行提升和内化,这样使带薪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习单位方面。

寒暑期带薪实习的学生没被分配到对口专业的相应位置的情况非常普遍。对于实习单位来说,不可能做到让所有实习生的分配岗位都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实习单位往往不会让实习生集中在一些岗位,而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会将实习生派往各个岗位进行实习锻炼,以满足自身的建设需要。

二、完善寒暑期带薪实习的对策思考

(一)寒暑期带薪实习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离开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就无所谓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寒暑期带薪实习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要逐渐实现社会化。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他们作为教授的对象接受社会教育,而且要把他们当做活动的主体,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更要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唱主角,充分锻炼、体验生活、增强自立意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寒暑期带薪实习要注重巩固成果,强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寒暑期带薪实习提供给了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没有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难以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规模性,不利于大学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重庆市教委和相关单位、机构给予了高校很大帮助,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分配岗位不对口的普遍现象,市教委、相关单位联合各实习单位共同着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些和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各高校随时关注寒暑期带薪实习岗位的分配,分析以往岗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反思和提升自我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让社会关心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方便,让更多地方或单位自愿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基地建设提供数量和质量保证。

(三)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认真调研,规范撰写调查报告和实践论文。

通过寒暑期带薪实习,不仅要有学生的自我感受的隐性“产品”,而且要将思想认识层面的东西显性化。所有高校相关部门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报告培训,如果不进行专业的培训,学生上交的调查报告就可能五花八门,不规范,达不到开展活动的目的。例如,重庆市一些高校就注重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融合了调查和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各方面。

(四)带薪实习要进一步常态化,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数量。

育人工作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第一课堂之外时间充裕,空间广阔。社会实践不仅局限于寒暑假,还可以利用周末、节日或课余时间,使寒暑期带薪实习常态化;在活动地点上,就近就便,立足校园,环顾四周,进社区。特别是把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援助行动与寒暑期带薪实习有效结合,让某些贫困大学生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充分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义;在活动中,突出专业实践和有效服务,如医疗服务、法律咨询、文艺汇演等;在活动组织上,计划明确,措施得当,队伍精干,保障要有力。同时要增加参与实践的学生量,各高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积极与一些用人单位和机构取得联系,为学生多争取一些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

总之,大学生寒暑期带薪实习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暑假寒暑期带薪实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站在我们的肩上触摸社会的脉搏,释放热情,彰显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跃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2]郑大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4-0076-03[作者简介]章星星(1994—),女,安徽六安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级本科生;方彪(1993—),男,安徽安庆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级本科生。

一、大学生暑假生活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理论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深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意义愈加凸显。有人把“人的发展”的定义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1]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暑假留在学校学习或去兼职、实习,以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就业筹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暑假生活现状

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及文献资料整理的方法,多方面考察大学生的暑期活动情况。由相关调查表[2]可知,大学生暑假期间选择兼职打工的占28.48%,他们希望通过打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促进自己的社会化发展;有42.38%的学生假期的主要活动是上网;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电影”,有70.53%;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是“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分别为16.89%和3.97%;在暑期仍然有许多大学生认真学习,这类大学生占56.95%;还有22.19%的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旅游或探亲,有27.81%的大学生参加各种聚会。大学生暑假期间各项活动人数情况表

暑假活动人数比率(%)兼职打工8628.48上网12842.38学习17256.95体育活动5116.89文艺活动123.97看电影电视21370.53家务活动7424.50旅游或探亲6722.19参加聚会8427.81二、大学生暑假生活模式分析

本文在访谈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暑假生活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社会实践型、充电学习型、旅游活动型、宅家休闲型、情感联络型。

(一)社会实践型

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支教活动、兼职打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以兼职打工最为普遍,这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可以在暑假兼职打工过程中体验到工作的挑战,也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去寻找实习或工作的机会,一方面能够提前熟悉职场、适应就业环境,在打工过程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回校后尽快弥补、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论是兼职打工还是其他社会实践,大学生最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拓宽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自身价值。

(二)充电学习型

暑假期间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在校园内读书备考和参加培训班,想进一步吸收新知识,为将来升学或求职就业做准备。他们有的是留校准备考研或司法考试,有的是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以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语言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会申请参加一些名校的夏令营活动。他们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暑期名校夏令营的交流生,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名校与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参观著名学府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样的经历对于参加过暑期夏令营大学生今后的升学与发展都很有意义。

(三)旅游活动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假期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大学生在旅游主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暑假期间会选择出行旅游,放松身心,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饱览祖国山河风光,充分享受外出游玩的快乐。部分大学生利用假期欣赏名山大川,不仅丰富了阅历,在外出中体会了人生,感触了社会,同时也体验到了出门在外的不易。[3]除了旅游,大学生也会选择参加一些大型的体育或者娱乐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举办这类活动的社会组织很少,他们参加的机会也不多。

(四)宅家休闲型

在假期看电视、电影和上网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他们以此消磨漫长的假期,这类学生属于宅家休闲型。通过电视和网络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扩大我们的视野。但每天看电视或者上网时间太长,不仅占用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也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4]宅家休闲型的大学生暑假在家熬夜当“夜猫子”是很平常的事,生活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生物钟颠倒,等到开学返校后很容易得“长假综合征”,一时难以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笔者建议宅家休闲型的大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暑期作息时间表,按规定的时间表活动,这样的暑假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合理。

(五)情感联络型

对于那些平时远离家人和朋友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来说,饱受思乡之苦,暑假回到老家熟悉的环境中是享受亲情和友情的好时期。他们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可以去亲戚家转上一圈,与长辈们分享自己在大学中的经历。还可以联系初中、高中的同学组织大型或小型的聚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这些放假回家注重联络感情的大学生,他们既能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友情的温暖,又能激发自己的责任感,使学习充满动力。

三、大学暑假生活模式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暑假活动时希望得到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以更好地利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因此,学校应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大学生成立暑期实践小组,在教师带领下引导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义务支教活动或者社会调查活动等,让绝大部分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得到锻炼。教师通过活动既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自己,又可加强学生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相近学科知识的拓展。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争取大学生暑期到工厂兼职的机会,这样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去工厂打工在安全和利益上有保障,也能增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二)学生正确定位,促使自我完善

正确的定位是大学生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认识,而定位之后设定的目标是个人行动的预期目的。[5]大学生的暑假目标应根据个人的发展而规划实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既有为考研而努力学习的学生,也有为就业而积极考证的学生,既有去各个公司和工厂实习打工的学生,也有放松自我去旅游或宅家休闲的学生。因此,暑假的活动规划应是自己感兴趣而又愿意去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外在条件将时间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这样就会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对于那些有创业想法且敢于挑战、富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尝试着自主创业,将自己的梦想和创意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大学生在经历社会的实践磨炼后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发现身不足,能够更好地促进自我完善。

(三)家庭积极鼓励,支持健康成长

我国目前的家庭人口结构趋向简单化,父母对子女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替子女考虑和解决,这种现象很容易养成大学生依赖他人的习惯,致使其独立能力较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他们往往充当子女行动的决策者而非引导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不考虑子女的意愿做出各种安排,使其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然而,国外发达国家中的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创业奋斗的精神,中学生、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打工更是蔚然成风。[6]因此在暑假生活中,父母的作用应当是尊重已成年的大学生的想法和选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建议,支持他们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连子女找兼职的事都包办。

(四)社会主动关注,构建良好环境

暑假是最长的业余时间,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如今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他们放假期间基本宅在家中,主要活动仍是学习和上网。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减缓他们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应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文艺活动,改变单调的暑期生活方式。社会相关部门应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加进来,调整他们的精神状态。

作者:章星星等

参考文献: 

[1]柳耀福.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东岳论从,1998(1). 

[2]刘微.关于大学生假期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B/OL].(2012-05-12).http://docin.com/p-409217640.html.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3)

关键词: 学校假期;学期;学年;三学期制;寒暑假

Key words: college vocations;semester;academic years;trimester system;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305-03

1 寒暑假的由来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学年制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学生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每天的上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小时,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0.5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这就是近代学校假期的雏形。

中国的寒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学年制引入我国以后,考虑到我国多数地方寒暑分明,冬冷夏热,不太适合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我国学校的学年逐步演化为春秋两个学期,在两个学期之间,即暑期和严冬季节,学校放假,学校的寒暑假逐步

形成。

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这种学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袭用,如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小暑节散学为第一学期;立秋后六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晚清的暑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寒假(年假)则保留了中国传统过年封印的习惯。1912年9 月13日,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令》规定:“各学校以八月一日为学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为学年之终”。这样每学年就改为秋季开始了。建国后这一制度得到延续,在高等学校,寒暑假也相沿成习。

由此看出,学校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得以适当休整,让学校有时间调整教学、调整教师,让教学设施得以维护,让教师得以休养和培训进修。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的依据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而气候也是这一假期形成的重要因素。

2 高校寒暑假的功能

拥有寒暑假是我国学校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重大特征,这一习制的出现,并非标榜学校特权,而是教育规律使然。它的本义,是利用这段假期让学生得以调整身心,走向社会,回归家庭,让学校调整教学、教师和设施,让教师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从事学习进修、教学研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对高等学校来说,寒暑假的意义更是超越其他学校。概而言之,高校寒暑假应有四大功能。

其一,休养调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老师和相关仪器设备都需要休养和调整,以便下一学期更好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作为学生,需要在酷暑和严寒季节,让身体和大脑适当休息,将知觉、情感、记忆、思维等心理机能调整到较佳状态。作为教师,需要休息、反思、备课、进修,为下学期的工作做准备。而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后勤工作、教学辅助人员则需要对各类管理方案进行修订,对教学设备、生活设施进行维修,对教学科研资料进行整理。

其二,实践教育。寒暑假前后为期近三个月,特别适合走向社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旅行游学、交游体验,均是很好的实践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社会考察、旅行游历、学术交流,则是普遍选择。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

其三,补习提高。大脑具有自组织功能,在假期休日时,大脑会对已输入的各种以知识为表征的信息进行自组织,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所以,复习预习、查漏补缺、自学研究、考研准备、考证培训、参加竞赛,都是大学生寒暑假的选修项目。教师也会在假期自主学习或进修,参加教研、科研或学术活动。

其四,拓展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寒暑假,高校师生可以集中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暑假里师生经常驻足之处。高校各类教学研讨、备课试讲、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应该在暑期蓬勃开展。同时,一些师生会深入到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咨询、科技服务,一些市民、学生会进入校园参加大学校园开放体验活动。寒暑假高校师生的这些拓展服务活动,可以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也可以成为师生自觉自发的行为。其核心就是利用寒暑假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提升教学做准备,努力实现高校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由于寒假、暑假季节迥异,长短悬殊,所以寒暑假的功能也有较大区别。寒假由于天气严寒,社会活动相对较少,且适逢春节这一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对高校师生的主要意义在于回归家庭,感受亲情,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乡土乡情和城乡变化,它的主要功能在休整身心、回归家庭、了解社会。而暑假时间较长,适合校内外活动,其内涵异常丰富,功能更加全面,是学校假期功能的主要承载者。

3 高校要特别重视寒暑假的利用

寒暑假制度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和中小学,高校顺承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设计对高校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实践教育、补习提高和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上,其独特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小学。高校应对寒暑假有全面规划,对师生假期有一定指导,而不是全面放羊,无所作为。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是参与面最广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一定安排,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实效还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有时形式多于实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和指导,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多数学生,参加与学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是他们假期的现实选择,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以致用的辅助方式。此外,很多学生选择复习考研,参加竞赛,打工体验,见习实习,旅行游学,还有的学生选择在校学习,或者参加科研活动,有的则选择回归家庭。对于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学校虽有一定安排,但重视不够,建议高校要统筹考虑,科学安排,注意安全,让这些假期活动发挥实际效用。

对高校教师而言,寒暑假是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合适时间。这里的研究,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除了教师自发的,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的安排,让更多教师能深入参与。科研项目的推进,需要潜心深耕细耘,也需要协同配合,更适合在寒暑假进行。因为多数教师都放假,寒暑假特别利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高校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几次高水平、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大学氛围。所以,寒暑假的高校里,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师生集中研讨、切磋、研究、创新的圣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很多社会服务工作只有利用寒暑假才能较好的得以实施。很多教师会利用学校假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了解社会需求,开展咨询、辅导和培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活动也需要学校层面来组织和引导。此外,也有很多教师选择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或者社会考察,或者外出游学,或者疗养。建议高校尽量将各类涉及到教师的竞赛和评审活动(比如教师职称评审)安排在寒暑假,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对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寒暑假近三个月,应保证高校教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对高校而言,应该重视寒暑假对高等教育全局的意义,认真审视寒暑假的功能,把寒暑假纳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局中通盘考虑,适当变革。一要妥善安排高校师生的寒暑假生活,将其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必要补充。二是利用假期研讨会商学校发展大计,及时总结检讨,选准重点,逐个突破。此外,高校要重视做好校园开放活动,利用寒暑假,选择开放一些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教学楼和体育馆,让市民和中小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开展科普展览、科学实验、文化讲座和文艺展示,感受学术氛围和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本区域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4 高校对学期、假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由于只有学校有寒暑假,而且教师员工是带薪休假,历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质疑。学校寒暑假制度由来已久,相沿成习,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一样,高校的社会职能也与中小学有别,寒暑假对高校的意义非同寻常。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新的

需要。

目前对高校学期和假期制度的探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顺其自然,适当微调;一种是结合学分制改革,将每学年划分为3个或4个学期。

四学期制是把把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春秋两学期为知识技能学期,夏冬两学期为实践应用学期。相对应,教师的春秋两学期为教学期,寒暑两学期为备课进修科研和学术交流期。如果这种改革可以接受,则后一步还可以再深人改革,即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利用夏冬季时间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形成寒暑季一部分师生上课,另一部分师生自主安排的局面。可见,四学期制的实质是为寒暑假更名,不再叫假期,而是叫实践应用学期。如果它能与学分制很好结合,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但目前没有高校试行这种制度。

三学期制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高校教学规制,它通过学习时间的调整和学习制度的改变,缩短学时,减轻课堂教学压力,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它在我国有两种稍有差异的形式。一种是从欧美引进的,其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学期十个教学周,相连学期之间间隔一周,形成每年4月初到11月中旬近8个月的连续学习时间和11月下旬到3月下旬之间的4个多月的连续假期。目前我国有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试行欧美三学期制。另一种是将传统两学期制与欧美的三学期制相结合的产物:即在原有的春、秋两学期的基础上,利用暑假三-四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辅修课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外语强化学习与重修、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各类专业证书培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学术论坛等10类教学内容。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9月中旬―次年1月中旬)、春季(2月下旬―7月初)和夏季学期(7月初―8月初)。其中,秋季、春季学期均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夏季学期则包括3周上课和半周考试的时间,学生参与这些课程教学,经考核合格获取对应学分。目前中山大学、海南大学、华中师大等中南部高校在试行这种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具有很多独特优势,缓解了高校诸多内部矛盾,调整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探索的重大成果。

①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学校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②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

配置。

“三学期制”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保持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③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学期制”实施后,学校和各院系可利用短学期延聘国内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三学期制”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将短学期和暑期连通利用,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既需要教师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也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可能有更多的集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时间。

从试行效果看,这种学期制度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探索试行三学期制。它的缺陷是牺牲了师生部分自主安排时间,尤其是需要妥善安排好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考察。试行三学期也必须以完善的学分制为基础,没有这个坚实基础不能盲目实施三学期制。考虑到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尤其暑期炎热的中、东、南部地区,应该根据实际选择试行。

参考文献: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4)

(一)明德暑期中文学校概况

美国明德大学成立于1800年,是一所私立本科文理学院。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外国语学校,但事实上却十分重视外语语言专家的培养,而明德大学就是美国外语专家的摇篮。明德对外语教学和语言培训项目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每年6至8月份,学校会开办8个7至9周的暑期外语语言学校,1个英语语言学校和1个作家研修班,供校内外学生和成人选修。

明德的外语专业分为7个系,中文独立成系。每年6到8月份,学校会开设阿拉伯文、中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等8个暑期语言学校,暑期语言学校一个暑期的课程进度相当于正常一个学年的语言教学内容。

明德大学第一所暑期中文学校创办于1966年。中文学校历年的学生包括国务院雇员、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人员,以及国防部军职官员。驻华使领馆的美方官员有相当一部分都曾经就学于明德。

明德暑期中文学校每期9周,聘请教师15人左右,招收学生100多人,讲学生共分为5个年级,1至4年级为基础汉语语言课程,难度逐级加大,5年级为文言文。教师会和学生一同吃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最为特别的是,学生在为期9周的学习期间必须完全遵守自己签署的“语言誓约”,在学校只能使用中文。

“语言誓约”是明德暑期学校的一大标志。所谓“语言誓约”,就是指学生从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在校内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必须只能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签此语言誓约,我同意在明德语言学校,只用所学语言)作为唯一的交际语言。我懂得若违反此约,将被开除,既无学分,又无退款。”①学校对此规定严格执行,学生都会严格遵守誓约,他们知道曾经有学生因违反语言誓约而被学校开除。“语言誓约”的效果显而易见,这种强制使用目的语的规定使得学生上课时精力高度集中,下课时不得不随时复习学过内容,否则无法与人交流。

(二)明德暑期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1972年乔伊斯和韦尔出版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首次在教学中引入了“模式”这一概念,“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多种用途,从如何安排学科、课程、单元、课题到设计教学资料,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程序、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是一种环境和计划。

我国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教学模式,意见不一。马箭飞认为:“教学的模式化研究也可以称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属于教学法的中观研究领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能使学习得以产生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将课堂教学诸要素用科学的方法组成较稳固的教学程序,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规范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习的真正产生。”赵金铭将“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定义为“是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及汉语应用的特点出发,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遵循大纲的要求,提出一个全面的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使教学得到最优化的组合,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倾向于李雁冰的说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②

2.明德暑期中文学校教学安排。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教学安排与语言誓约规定相互配合。学校每日教学安排如下:上午共有4课时,两节大班导读,两节小班练习课每班5至6人);下午教师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单独对话,平均每人20分钟;晚上一般安排学生自习、讨论,或者举办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等。明德暑期班的教师除答疑或集体备课外,其余时间全部参加学生活动。暑期中文学校的教学进度非常快并且成果显著,这也是最吸引那些想尽快掌握汉语的学习者的一个因素。教师需要在9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普通学校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明德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全天候教学。教师除了备课和上课,其他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互动非常频繁。明德十分强调团队精神,明德的教师们也很重视团队的力量,大家协同合作,定期集体备课,还专门给新来的教师进行教学全程录像,录像后由教师们集体评议,帮助新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水平。上课期间,校长可能随时进班听课,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在明德暑期中文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经过9周的学习和训练,基本可以用汉语进行日常会话,汉语水平可以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任课教师也可以在这里得到全面的锻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都能得到很大提升。

3.明德模式的特点

(1)“浸入式”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明德采取全封闭、全天候教学管理方式,并且学生在入校之初要签署“语言誓约”,这是明德暑期汉语教学最大的特色。这种完全的“浸入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都只能强迫自己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教师的一切课堂用语,各种课外活动用语,餐桌用语甚至在宿舍都只用学生的目的语,在9个星期的学习期间,校园内没有英文广播、新闻、报刊等任何不是目的语的其他语言存在。

(2)注重实用性:从明德的教学安排和管理方式可以看出明德暑期中文学校是十分注重实用性的,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用中学。首先,强制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吃饭和休息时都必须说汉语,这就让学生从最简单但也是最必要的生活需要开始熟悉汉语,一点点积累慢慢习得越来越多的汉语。其次,学校安排大量的课程专门安排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还会设计许多课外活动,这都体现了明德教学注重语言实用性的特点。也正因此,在明德暑期班学习汉语的人毕业后基本都能用汉语交际,汉语水平中级以上,到中国生活工作等都没有问题。

(3)系统化:明德暑期班的成功还在于它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对整个教学环境的要求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各项教学活动如预习、谈话、考试、课外活动等都有章可循。对学生有学业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管理则更加严格,教师任课前会进行岗前培训,任课期间教师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学校还有听评课制度和系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些制度很好地规范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以“操练”为核心:明德的教学方法较为固定,教学中主要使用“操练法”。可以说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在于“操练”,可以称之为“操练模式”。即:大课导入课)练――小课操练课)练――个别谈话课练――课外练。不同的课,操练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但是操练的基本思想是不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明德的操练法强调是在教师控制之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反复操练,直到学生学懂会用为止。又由于“语言誓约”的原因,不止课上可以操练,在课下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继续操练,巩固课上学过的内容。并且这种业余时间的操练学生在情景之中,所以更加真实有效。事实上,明德的课外活动也十分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③

(5)高效率高标准高强度:明德的高效率和高标准是毋庸置疑的,9周的教学时间,学到普通教学安排1学年的内容。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同时还要求学生做到高标准。短短两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就可以达到中级以上的汉语水平,日常生活基本没有问题,并且明德非常注重汉语初学者的语音语调问题,在明德学习过的学生汉语发音大多非常标准。这种超高效率是有着先天语言环境优势的国内高校都无法企及的,在许多高校,零基础的留学生要学习一年才会报考新HSK4级。

高效率必然会导致学校的高强度教学。这种高强度不止针对学生,对于老师也是如此。根据学校的日常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基本上利用了学生除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来学习和巩固汉语,高强度的课堂学习过后还有许多课外活动任务。而教师除了上课,与学生一对一谈话,吃住都与学生一起,和学生打成一片,除集体备课的时间要参加学生所有活动,教师之间还要听课评课,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非常大。

总体来说,以明德暑期汉语教学模式为主的诸多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速成、强化,高标准、严要求。语音准确,表达流利,短期内要求从“成句”到“成段”,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从基本的、具体的功能性交际上升到有主题的、抽象的、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学术性交流”。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只有通过密集的课程、高强度的反复练习才有可能达到。因此,有学者将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中实践的汉语教学模式称为“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即以培养精英为目标,以密集强手段的汉语教学模式。④

二、对国内高校的启示

前面说过,近年来全美多所高校与国内名校合作开展了许多在华短期汉语培训项目,较大的项目比如:“普林斯顿在北京”,“哥伦比亚在清华”,“CIEE在北大”,“ACC在首都经贸大学”等。这些汉语培训项目收费很昂贵,例如明德一个暑期的人均学费高达六、七千美元,这比去中国留学含往返国际旅费)还要昂贵,但其生源始终充足。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愿意参加这种短期速成班反而不愿意直接到中国留学。除了明德教学时间短,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精力外,学生普遍反映在中国留学一年后回国汉语水平竟然低于在本国学习的学生。对比之下,国内高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国内高校需要借鉴这些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构建适合自己的汉语教学模式。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带动语言水平

在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都发挥存巨大的作用,语言学习也不例外。美国短期汉语教学模式强调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分析、比较、辨别教材中提供的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等深层文化因素。⑤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带动语言水平的提高。

(二)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使用,而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也是用,学会语言的办法同样是用,当然在会用之前首先必须学。明德模式小班快速而高强度的操练给我们展示了如何高效省时地为学生扫清交际障碍打好基础。交际教学法兴起,任务教学法普遍开展,与强化模式的课堂相比,口语课堂中的交际活动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然而现在很多口语课堂中教师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学生语言水平并没有随之提高,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与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不够有关,也与教师设计的活动种类、开展方式有关,要给学生设计不同种类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师生有意义地问答互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在讨论课和单班课上,展开讨论、发表意见,学以致用。强调以语言结构为中心,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是美国短期汉语教学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非常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的部分。

当然同时也要注意明德的操练更多的是机械性操练,时间长了学生会疲乏厌倦,因此这种机械性操练更适合汉语初学者,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后就不再适用这种大规模的机械性操练。

(三)重视操练,以旧带新,循环教学,提高重现率

明德模式采取的是循环式教学,学生习得的关键在于重现。这种循环式教学的方式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符合记忆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在语言学习中,重现是帮助学生习得目的语最必要的手段。循环式教学实现的条件之一是教材的编排。明德模式选用的教材,与别的教材一样,在各年级教材之间有话题的重现,词汇和语法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螺旋式上升。而在一本教材内部,则是词汇和语法的重现。这种重现更为重要。

循环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备课的有意为之而实现的。方式是以旧带新,用学生学过的并且要最近学过的内容来学习新内容,具体做法是,以旧的话题作为情景练习新的语法点,以旧的语法点为句子结构来练习新的词汇,其实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重现。控制例句当中的新信息,尽量不出现未知信息。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练习的目标上,起到加深记忆、复习巩固的作用。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习者特点

成年人和大学生在目的语环境学习语言,课堂上不会出现特别简单的游戏类的语言活动,而是强调语言训练,课堂节奏紧凑。因为在目的语环境中,轻松而自然的语言交际机会非常多,但课堂教学时间很宝贵,语言课堂是提高语言能力、为更高层次的语言交际做准备的地方。ACC的课堂满足了学习者对掌握语言工具的迫切感,每天都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学习者最大的需求和动机。教师通过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这些使用语言的机会是经过精心设计、层层铺垫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语言任务,是有效地输出。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国内汉语教学借鉴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做各种教学设计,让学生每天都有成就感,有动力继续学下去。

三、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的概况,总结了以明德模式为首的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其值得我国国内高校借鉴的四个成功之处。我国也在积极创建适合自己的汉语教学模式,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为此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注解:

①5张喜荣,田德新.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4.

②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汉语学习,2006.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5)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人数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毕业生的工作经历,重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今天,如何缩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与大学生现有的素质状况之间的落差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的突破口。

一、大学生“就业安置”的方案初探

为了推动大学生实习市场的发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团中央于2005年5月推出了“琢玉2005──优秀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借助于网络和人才服务公司,免费为企业实习生招聘信息,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沟通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投入到暑期实习计划中去。

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与学生就业关系最紧密的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道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是促进学生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期的学生有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修完四年级下学期安排的课程;二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准备参加答辩;三是参加毕业实习;四是跑人才市场,联系就业单位,参加各种面试;五是考取大学前三年未获得的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六是部分学生要补修以前的积欠课程,参加大外四、六级考试,设法筹款还清银行助学贷款或所欠学费;七是办理各种毕业离校手续,参加各种毕业离校活动。在如此繁重的任务面前,毕业实习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暑期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当用人单位不断强调大学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时,暑期实习的作用和地位就凸显出来了。于是,实习和就业的关系也日趋紧密,甚至直接挂钩。同时,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实习的目的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了就业。大四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时间上讲,已经滞后了,效果又不是很理想,人们的目光便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毕业实习前的暑假,暑期实习应运而生。所谓暑期实习,即企业通过大学生就业见习网、校园网、人才网或企业网络等媒体渠道,实习生招聘计划,大三甚至大二学生应聘并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工作,也有的是自主联系到企业实习。这种暑期实习的形式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

就学生而言,暑期实习的首要作用无疑是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暑期实习可以检验学生三年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提前介入人才市场供需系统,缩短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过渡的周期;可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各方面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提前完成自身就业定位;可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企业对实习生个人的印象,尽早确定毕业实习和就业目标,减少跑人才市场、投个人简历和接受面试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通过暑期实习,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大四时期有针对性地“补漏拾遗”,巩固、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积累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层次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企业而言,暑期实习可以帮助企业抢占人才高地,招到自己满意的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从客观上讲,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具有战略眼光、雄心勃勃的企业,十分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十分注重企业的人才储备,求才心切。但人才市场上成熟人才十分有限,同类企业都在这个有限的市场里进行争夺,竞争十分激烈,便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毕业生人数旺、人才市场需求旺,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求才难这样一个“两旺两难”的矛盾局面。矛盾的焦点在于大部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丰富,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一些优秀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名企,纷纷将人才战略的眼光转向自己培养、发现优秀人才,提前投入人力、物力,开辟优秀人才争夺的“第二战场”,以招募暑期实习生的形式启动企业人才引进“准招聘”进程。通过招募,大学生利用大三后的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满意的优秀人才,尽早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计划接轨。这是争夺优秀人才的“先发制人”之举,而且可以确保企业招聘的成功率。因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可以在两个月的暑假中相互了解、熟悉、考察,这远比一两次笔试、面试稳妥、准确。企业给实习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企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前来求职。

三、积极努力,切实发挥暑期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两旺两难”的就业市场状况呼唤成熟的人才招聘机制。暑期实习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大学生就业率提高有很大作用,然而目前这种形式还仅仅局限于知名企业、跨国公司,他们所招募的对象多数面向名牌高校、面向高学历层次的学生。学生完全投入暑期实习还面临着诸如实习岗位少,国内中小型企业不愿接收,暑期实习与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等方面的困难。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可见,参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接受大学生实习,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全社会,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社会都要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暑期实习问题,企业、学校和学生更要共同配合,出台政策,采取措施,调整心态,共同将暑期实习这一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实习形式做好。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6)

在暑假里怎样才能休息好呢?我们认为,除了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爬山、军事野营、唱歌、舞蹈,搞小型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等。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以使人受到有益的教育。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同学们过暑假往往容易产生几种不恰当的做法:有的同学认为休息就是什么事也不干,整天睡大觉,睡得昏昏沉沉,以致愈睡愈乏,反而使精神萎糜。另外,还有些同学为了利用假期补习功课,制订了庞大的学习计划,整天埋头于学习,一点也不休息,结果搞得很紧张,疲劳不能消除。显然,这些现象都是应该注意防止的。

我们要保证在假期得到此较充分的休息,这是主要的方面。此外也可以抽出时间适当地做一些社会工作。例如到公社去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内外大事。这样既对群众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我们对公社、工农群众的了解,受到实际锻炼。又如在假期利用空闲地方种植一些瓜、菜、油、豆,适当地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在当前抗旱、防洪、夏种的紧张关头,更应该积极热情地以实际行动支援家乡建设。当然,搞这些活动都应贯彻劳逸结合的原则,不宜搞得过多,以免使暑期生活过于紧张疲劳。

根据过去的经验,同学们能否过好假期,与我们团的组织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坏有很大关系。因此,团的组织加强对暑期生活的指导,也是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既要防止放任自流,不组织活动,但又不要规定过死,性的活动过多。组织活动都应该按照自愿参加“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志愿,自由选择。

至于,许多同学打算在暑假期间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这也是很好的。为了帮助同学们选读好书,我们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书目,供同学们参考。

在政治理论方面:目前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正掀起了新的高潮。同学们对这个斗争都是很关心的,为了使自己能够正确地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可以好好学习“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这三篇文章,和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和平宣言”,以及和中央负责同志最近关于国际局势的谈话和文章。在国内,最近党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大力支援农业,同学们也应该随时注意学习报刊上有关这方面的社论和文章。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改变了“等毕业实习”的传统做法,纷纷在暑期里自发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尽早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凸显了一些实践成效不佳、劳动权益缺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将使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甚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文就这些共性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探讨,期待能够给有关各方予以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发展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自愿参加为主。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通过父母、亲戚或朋友介绍到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见习。

二是由所在院校统一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到一些企业、乡镇进行考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担任短期的自愿者。

三是由所在院校推荐,学生自愿参加,到学校实训基地和其他一些大企业顶岗实习。

四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媒体上的招工信息,前往应聘工作。

五是学生在家族企业实习或在家分担一些生产和家务劳动。

六是參加Q群组织的旅游活动或自愿者活动。

七是留在学校参加一些暑期校园建设工作。

统计显示,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许多学生受益匪浅。大部分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父母担当社会工作和家庭责任的不易,对自身的不足也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这些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职业素养和个人品格意志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不少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修正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就业做了一些前期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凸显的共性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凸显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集中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实习、见习机会不均等。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学生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尤其是行政管理、法律、文学、艺术等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基本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单位。

2.学生的暑假实践活动主要以顶岗实习为主。许多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关系,参与社会服务和旅行等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大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企业顶岗实习,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等同于暑期打工。

3.学生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存在着的国营、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等企业,各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各异,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条件良莠不齐。其中,在私营和外资企业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节假日安排加班的现象,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在实习劳动中,普遍感到身心疲惫,体质下降。有的企业还延迟一个月发工资,致使学生假期结束还没拿到的报酬。这类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畏惧,身心的过度疲劳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4.实习专业不对口,劳动报酬低。在校大学生还未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独立担当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致使许多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致使他们的专业理论实践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基本没有选择实践内容、方法的机会,他们多数从事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如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零件、在餐馆打扫卫生、上菜,在酒店前台收银等,这些工作不但劳动报酬低,而且工作的技术含量也不高,没能使大学生发挥知识与技术上的优势,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5.假期实践活动时间过长,学生没有条件学习和进行自我提升。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以致顶岗实习的学生大部分假期都在企业里劳动,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学生失去了认真思考、沉淀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更没有坚持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创新能力的初衷。

6.盲目择业,过于看重报酬,忽略实践活动的意义。一些大学生急于摆脱学校和家长的束缚,尝试独立自主地生活,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为暑假打工。在选择实践活动单位时,他们只看报酬,不关注工作内容和环境,盲目择业,被一些不良企业雇佣,人身安全和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还有一些学生在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就职,总日耳濡目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心灵受到严重的污染,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浩然正气。

三、解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性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多年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接班人,是我国各行各业的新鲜血液。在大学毕业后,他们将很快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齐抓共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条件。

首先,社会各界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前,不少人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应该自己去面对一个真实地社会,去亲身体会社会优胜略汰的自然法则。他们应该象其他就业者一样,依靠自身努力,学会立足于社会。然而,这些将在读大学生等同与普通就业者的想法,忽略了在读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即1.大学生刚刚迈入成年人的行列,无论在身体和心理上,可塑性很大。因此,大学时代是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思想道德、学习、工作等方面予以他们正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走弯路,错失成才的机会。2.在读大学生基本没有兼职工作,是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成年人。他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技术,为未来的工作做好知识和技术储备。他们的暑期生活还需要家庭供给。人们不能要求他们象其他的就业者一样,就业赚钱。他们选择实践活动的方式不应以劳动报酬的多少为依据,而是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的机遇为依据。

其次,国家相关机构,应将保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纳入工作内容,采取相关措施,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度化、正常化、正规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问题。

实行实习单位资格审批制度,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和安全措施符合规定的单位进行考核,要求接受单位在大学生见习、实习的岗位、技术专业培训、实习内容和待遇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并给予合格的单位予以注册,由劳动就业部门向社会公布,供大学生自主选择。由此解决学生实习、见习机会不均,专业不对口、人身和劳动安全无保障的问题。

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积极协助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一些部门,接待学生参观、见习。如,法院有计划地开放申述厅,安排前来见习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参与上访人员的接待工作。医院可以安排护士学校的学生或医学院的学生在前台服务区工作,为病人测量血压、填写病历等。汽车制造厂安排汽车设计专业的学生到生产流水线去观摩。使管理、设计、法律、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实地考察和接触未来的工作,激发他们担当社会责任的热情。

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公园、著名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旅游区、风景名胜区和体育场馆,使经济能力有限的大学生群体也有机会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他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人生观、道德观、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导,从而培养他们报国之志。

第三、高等院校担负着培養大学生的主要责任,应全面支持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它并入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实践单位、实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如,开设实践活动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有能力去探索、去创新。

学校辅导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及时协助学生解决难题。监督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引导他们在思想上锤炼自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要设法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假期里适当开放食堂、图书馆和部分学生宿舍,让学生有机会留校工作、学习和研究,有机会在本地参加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本地的风土人情、到科技馆和博物馆调研,到本地企业、事业单位见习等。

第四、学生家长要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做好后勤保障和思想教育工作。家长要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经济上予以大学生必要的支持,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打工挣钱,自己解决生计问题。要避免学生盲目顶岗劳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家长要鼓励大学生,因地制宜,就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服务,回馈父老乡亲的抚育之恩。在暑假时间的安排上,家长要引导学生纵览全局,做到工作、学习、生活都兼顾,既要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又要预留时间与家人团聚,增进与家人、家乡的情感,还要注意锻炼身体,坚持文化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沈永新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8)

一、培训对象:

全县中小学(含幼儿园)在职教职员工。

二、培训形式与时间:

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分两级进行。一级培训参加对象为全县现任校级干部(含校长助理)和县教育局机关、学区全体干部,由县教育局统一组织举办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学习会,时间为8月24日一天,学习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二级培训参加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由学区、学校自行组织,时间为8月28~31日,集中学习不少于3天,具体时间可由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掌握。

三、培训主要内容:

1、学习政治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之策,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2、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组织教职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办法》,进一步学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重温《教师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充实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更好地依法治教、以德治教。

3、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组织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4、组织开展“面对现代家庭,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专题研讨活动。继续开展“爱与责任”教育和“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的读书活动,提倡每所学校给每位教师赠送一本书,引导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及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要组织开展“面对现代家庭,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专题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做让学生爱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

5、学校自选材料学习。

四、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学区、学校要加强对培训学习工作的领导,把师德培训作为暑期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9)

大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结合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发挥知识和技能优势,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农村、服务群众,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大学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服务三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团建的能力,使高校团建工作向社会实际贴近、向农村基层贴近、向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进一步推动高校团建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支农、文化支教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当前,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在2014年开展“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中,全国各高校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原基础上广泛开展并成为各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效途径。

(一)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三下乡”各项部分活动时,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受到各种客观因素、主观意识的影响,在个人思想层面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促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基层情况并锻炼其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二)促进了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大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通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宣传教育方面的能力。同时,“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既有利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加深在校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也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之中,让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增长农民的见识,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发展农业。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对高校团建的促进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对于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切实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困难与农村基层工作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团组织队伍,提升团组织的整体实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下乡”的过程中,学生骨干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吸取农村基层团组织在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从而为高校团组织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一)增进了大学生对于基层团组织的认识,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暑期“三下乡”活动,增进了大学生对于党、团组织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了党、团组织对于广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领导力,进而提高了青年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无疑对促进高校团建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引导、培养大学生党性觉悟都有重要意义。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锻炼团学组织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大学生现阶段所接受教育具有一定社会性,目的在于为日后建立起基本社会意识形态、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并锻炼基本社会生存技能。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亲身经历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现实生活有了直观了解,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社会生存的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有利于团队信念的形成和传递。

(三)促进了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发挥团学组织的整体实力

暑期“三下乡”活动提供的实践平台,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大学生敢于创新、争先创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心和能力。在下乡实践过程中,团学组织学生骨干结合实践经验,能够学习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进一步为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提供新鲜思路和创新改革;同时也是对照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进而发现自身不足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避免在今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或失误,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团建工作的管理科学化。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高校团建工作的路径探析

高校共青团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需要拓宽思路,发挥团建的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全方位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团建推动的新思路,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全新局面。

(一)拓宽思路,丰富活动内容

在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过程中,打开思路,结合团队和学校优势,选取合适自身特点的活动为切入点,切实关注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未来就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中关于自身专业理论运用和发展的实况,由此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如我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在近期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未来发展,开展了“学企互动”,以切实增强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对于一些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则是加入自身经历或看法,客观合理的与活动内容相结合。

(二)重视组织建设,完善高校团组织建设

在提高暑期“三下乡”活动内容的多元化时,另一方面也可同时加强高校团建工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如可以建设研究学习型团学组织,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实践载体,结合收获的经验和感想,实现从简单的书本理论学习到实际感触与文字概念相结合的突破与转变,进而提升其教育能力;也可借此机会,完善高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结合各项评优争先活动的积极宣传,建立以各参与活动人员为基础的考量评比制度,在系统化加强完善高校团学组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制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团学队伍素质和技能。

(三)充分发挥团学优势,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开展活动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学校团委可以统筹学生的专业与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把农村各项实际情况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学以致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文学院可着重进行支教项目,采取学生对应学生开展家教、特色活动,老师培养农村老师的模式;农学院进行科教支农,既帮助农民缓解农忙压力,又帮助其增产增收;旅管专业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心理学院可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健康成长等。大学生在“三下乡”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受自己专业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育广.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的现状调差及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7).

[2] 张彦.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3] 刘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成功(教育),2011(3).

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305-03

1 寒暑假的由来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学年制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学生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每天的上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小时,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0.5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这就是近代学校假期的雏形。

中国的寒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学年制引入我国以后,考虑到我国多数地方寒暑分明,冬冷夏热,不太适合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我国学校的学年逐步演化为春秋两个学期,在两个学期之间,即暑期和严冬季节,学校放假,学校的寒暑假逐步

形成。

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这种学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袭用,如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小暑节散学为第一学期;立秋后六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晚清的暑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寒假(年假)则保留了中国传统过年封印的习惯。1912年9 月13日,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令》规定:“各学校以八月一日为学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为学年之终”。这样每学年就改为秋季开始了。建国后这一制度得到延续,在高等学校,寒暑假也相沿成习。

由此看出,学校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得以适当休整,让学校有时间调整教学、调整教师,让教学设施得以维护,让教师得以休养和培训进修。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的依据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而气候也是这一假期形成的重要因素。

2 高校寒暑假的功能

拥有寒暑假是我国学校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重大特征,这一习制的出现,并非标榜学校特权,而是教育规律使然。它的本义,是利用这段假期让学生得以调整身心,走向社会,回归家庭,让学校调整教学、教师和设施,让教师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从事学习进修、教学研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对高等学校来说,寒暑假的意义更是超越其他学校。概而言之,高校寒暑假应有四大功能。

其一,休养调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老师和相关仪器设备都需要休养和调整,以便下一学期更好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作为学生,需要在酷暑和严寒季节,让身体和大脑适当休息,将知觉、情感、记忆、思维等心理机能调整到较佳状态。作为教师,需要休息、反思、备课、进修,为下学期的工作做准备。而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后勤工作、教学辅助人员则需要对各类管理方案进行修订,对教学设备、生活设施进行维修,对教学科研资料进行整理。

其二,实践教育。寒暑假前后为期近三个月,特别适合走向社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旅行游学、交游体验,均是很好的实践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社会考察、旅行游历、学术交流,则是普遍选择。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

其三,补习提高。大脑具有自组织功能,在假期休日时,大脑会对已输入的各种以知识为表征的信息进行自组织,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所以,复习预习、查漏补缺、自学研究、考研准备、考证培训、参加竞赛,都是大学生寒暑假的选修项目。教师也会在假期自主学习或进修,参加教研、科研或学术活动。

其四,拓展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寒暑假,高校师生可以集中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暑假里师生经常驻足之处。高校各类教学研讨、备课试讲、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应该在暑期蓬勃开展。同时,一些师生会深入到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咨询、科技服务,一些市民、学生会进入校园参加大学校园开放体验活动。寒暑假高校师生的这些拓展服务活动,可以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也可以成为师生自觉自发的行为。其核心就是利用寒暑假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提升教学做准备,努力实现高校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由于寒假、暑假季节迥异,长短悬殊,所以寒暑假的功能也有较大区别。寒假由于天气严寒,社会活动相对较少,且适逢春节这一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对高校师生的主要意义在于回归家庭,感受亲情,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乡土乡情和城乡变化,它的主要功能在休整身心、回归家庭、了解社会。而暑假时间较长,适合校内外活动,其内涵异常丰富,功能更加全面,是学校假期功能的主要承载者。

3 高校要特别重视寒暑假的利用

寒暑假制度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和中小学,高校顺承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设计对高校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实践教育、补习提高和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上,其独特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小学。高校应对寒暑假有全面规划,对师生假期有一定指导,而不是全面放羊,无所作为。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是参与面最广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一定安排,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实效还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有时形式多于实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和指导,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多数学生,参加与学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是他们假期的现实选择,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以致用的辅助方式。此外,很多学生选择复习考研,参加竞赛,打工体验,见习实习,旅行游学,还有的学生选择在校学习,或者参加科研活动,有的则选择回归家庭。对于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学校虽有一定安排,但重视不够,建议高校要统筹考虑,科学安排,注意安全,让这些假期活动发挥实际效用。

对高校教师而言,寒暑假是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合适时间。这里的研究,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除了教师自发的,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的安排,让更多教师能深入参与。科研项目的推进,需要潜心深耕细耘,也需要协同配合,更适合在寒暑假进行。因为多数教师都放假,寒暑假特别利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高校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几次高水平、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大学氛围。所以,寒暑假的高校里,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师生集中研讨、切磋、研究、创新的圣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很多社会服务工作只有利用寒暑假才能较好的得以实施。很多教师会利用学校假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了解社会需求,开展咨询、辅导和培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活动也需要学校层面来组织和引导。此外,也有很多教师选择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或者社会考察,或者外出游学,或者疗养。建议高校尽量将各类涉及到教师的竞赛和评审活动(比如教师职称评审)安排在寒暑假,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对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寒暑假近三个月,应保证高校教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对高校而言,应该重视寒暑假对高等教育全局的意义,认真审视寒暑假的功能,把寒暑假纳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局中通盘考虑,适当变革。一要妥善安排高校师生的寒暑假生活,将其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必要补充。二是利用假期研讨会商学校发展大计,及时总结检讨,选准重点,逐个突破。此外,高校要重视做好校园开放活动,利用寒暑假,选择开放一些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教学楼和体育馆,让市民和中小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开展科普展览、科学实验、文化讲座和文艺展示,感受学术氛围和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本区域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4 高校对学期、假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由于只有学校有寒暑假,而且教师员工是带薪休假,历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质疑。学校寒暑假制度由来已久,相沿成习,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一样,高校的社会职能也与中小学有别,寒暑假对高校的意义非同寻常。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新的

需要。

目前对高校学期和假期制度的探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顺其自然,适当微调;一种是结合学分制改革,将每学年划分为3个或4个学期。

四学期制是把把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春秋两学期为知识技能学期,夏冬两学期为实践应用学期。相对应,教师的春秋两学期为教学期,寒暑两学期为备课进修科研和学术交流期。如果这种改革可以接受,则后一步还可以再深人改革,即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利用夏冬季时间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形成寒暑季一部分师生上课,另一部分师生自主安排的局面。可见,四学期制的实质是为寒暑假更名,不再叫假期,而是叫实践应用学期。如果它能与学分制很好结合,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但目前没有高校试行这种制度。

三学期制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高校教学规制,它通过学习时间的调整和学习制度的改变,缩短学时,减轻课堂教学压力,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它在我国有两种稍有差异的形式。一种是从欧美引进的,其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学期十个教学周,相连学期之间间隔一周,形成每年4月初到11月中旬近8个月的连续学习时间和11月下旬到3月下旬之间的4个多月的连续假期。目前我国有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试行欧美三学期制。另一种是将传统两学期制与欧美的三学期制相结合的产物:即在原有的春、秋两学期的基础上,利用暑假三-四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辅修课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外语强化学习与重修、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各类专业证书培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学术论坛等10类教学内容。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9月中旬―次年1月中旬)、春季(2月下旬―7月初)和夏季学期(7月初―8月初)。其中,秋季、春季学期均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夏季学期则包括3周上课和半周考试的时间,学生参与这些课程教学,经考核合格获取对应学分。目前中山大学、海南大学、华中师大等中南部高校在试行这种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具有很多独特优势,缓解了高校诸多内部矛盾,调整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探索的重大成果。

①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学校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②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

配置。

“三学期制”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保持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上一篇: 规范化建设论文 下一篇: 工业工程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