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17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1)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助性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2)

目前,基于国内煤炭生产和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与实践水平,决定了我们采取对设备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办法来使设备运行达到最佳效益和最长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和处理的管理,充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设备维修管理服务,还需要利用企业部门来动员全员全过程都参与到设备的维修管理中去。积极引进科学评估方法(比如: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等)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比如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未来的维修管理将朝着更加的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设备维修管理与实践努力实现的目标。

1、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现状

设备维修与维护保养是确保设备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方法,是企业的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而我国煤矿机电维修管理模式发展是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已完备地制定了设备维修管理规章制度及其专有机构,先进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运行状态监测技术也在引进利用。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采用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依旧根据时间来规划的维修管理模式,这种方式维护低效,严重影响了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仅仅从理论上以单个零部件的可靠性维修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析,还有是通过经验总结一些故障现象来分析。还没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是缺少设备元器件的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数据和完备的理论指导。

2、维修管理基本模式

当前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有了维修的问题。最开始因为设备简单,维修与维护的费用低,手段一般是发生故障后再维修的管理模式,即出现了故障再修。但是后维修的后果导致维修期间的时间浪费,影响了生产。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流水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生产严重赖于设备的正常运行,故障后维修管理所造成损失逐步凸现出来。预防故障发生的管理模式就被提出了。科技进一步发展,精细化的生产引进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确定设备在其运行条件下维修需求的方法。它更加地注重故障的原因、影响、预防三方面的研究,通过运用现代维修计划软件来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然后制定出详细的维修计划和方案,设置维修与维护的备忘录。该模式颠覆了设备损坏后再被动维修的模式,这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可靠性维修技术,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确保了设备在要求的寿命周期内安全、高效地运行,这样可以基本消除故障维修耽误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新型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防技术的发展,现代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故障预知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的故障预测与管理系统开始被广泛研究。由于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技术和先进理论方法(如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逐步完善与成熟,新的预知维修管理模式被提出,这将成为未来煤矿等行业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3、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实践

当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还停留在预防与现场维修相结合,还没有实现免维修,零事故,但我们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者们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结合实际总结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这些工作方法和现场维修经验是广大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浅谈一些机电设备管理与实践的个人理解。

(1)日常维护和修理在煤矿生产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是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煤矿企业,必须把机电维修管理与现场操作作为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确定机电维修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机电维修责任制,修改、校定、细化机电维修标准,做到机电维修工作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实现机电维修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

(2)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完整的维修制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横向到纵向,覆盖了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方方面面,有利的从制度上保障了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为煤矿实现安全生产,机电设备本质安全,打造机电设备零事故现场,为实现煤矿本质安全奠定了基础。

(3)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及结合我国煤矿现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我们要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完善员工岗位考核制度,督促鼓励员工进行自我能力提高,给员工提供自我升造的机会,使从业人员的素质快速提高。

4、结论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再合理,还是存在一些无法排除的人为因素,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心态都是潜在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煤矿企业的维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总结了维修管理的工作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今后的维修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制度,应用现代监测仪器等硬件大力开展煤矿机电设备可靠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改革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维修管理。

参考文献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3)

就目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发展的特点来看,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水平上所呈现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设备的使用寿命,若是想要得到涉笔的最佳综合效益以及最经济的使用寿命,需要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做出认真的研究及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本文主要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煤矿机电维修与管理模式同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手段是并驾齐驱的。

近些年,我国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及组织机构,并成功引进大量的设备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就整体而言,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多半采用较为古老的以预修为主体的定期维护以及检修管理模式。把时间作为基础的古老的煤矿机电维修与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诸多工作量因时机不准而做了徒劳的维修,造成设备开机率较低以及维修时间较长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设备的安全生产与正常运行。

我国的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矿山供电系统和煤矿生产系统中逐步引进了可靠性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海建立了一些较为基础的模型。此后,还不断对煤矿机电设备的部分零件进行了有关维修和管理的研究。此外,直到现在,我国也没能很好的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以及维修性做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也未能对煤矿机电设备零件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积累,此外,在确定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维修策略等的过程中未能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目前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机具盲目性。

2.中小型煤矿机电维修与管理涉及的问题

安全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安全问题是煤矿企业每年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现代化的开采使得机电设备成为了煤炭企业的重要依托,但是维护不好也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对于中小型煤矿来说,由于自身规模、资金投入有限,现代化的安全监控设备以及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都有一些不足之处,更应当规范管理,减少甚至杜绝由于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疏忽而引起的生产事故。

2.1 未能严格落实机电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就中小型煤矿而言,都配备有相关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具备较强的煤矿机电专业性和广泛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监督管理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目前所使用的规定和标准未能配备较为详细的操作说明,一些情况下还可能有些许的回旋余地,上述情况将不同程度的造成监督管理时不能有效的把握煤矿机电安全监察员从基层中来,了解相关事宜。

2.2 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强劲拉动和煤炭成为了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煤炭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增长状态。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在利益的驱动下,绝大部分的煤炭企业都把高效生产任务放在了首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机电安全生产,导致设备“连轴转”现象的普遍存在,并不能保证合理的时间对其进行检修,长此以往,将造成设备严重老化现象的出现,进而增大安全隐患的出现可能。

2.3 设备维修与管理模式的发展

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早已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得以开展,并经历了事后维修、计划维修、预防维修和主动维修等四个发展阶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矿机电设备正朝着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就使得技术人员潜心于对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和故障预防等进行较为谨慎的分析和研究,开发出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可靠性维修技术,有效的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及使用寿命。在现代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新的技术和手段也在应用到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过程中,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

3.加强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与管理的对策

3.1 注重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改进

就目前的条件而言,绝大部分的煤炭生产企业都必须要加大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以及素质的培养力度,进而有效的改善了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以及交接等工作。此外,还需要按照现有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的理论特点来丰富和发展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具有煤矿色彩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3.2 引进监测仪器等硬件技术

在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借助视情维修这个维修管理模式,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策措施等适当引入先进的硬件技术,来丰富煤炭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做好对中小型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就需要做好安全和服务生产的活动,并从降低增效、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此外,还需要将工作方向以及着力点安放在确保安全装备水平的层面上,有效的引导设备生产力发展。在对中小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进相机的技术和思想,进而行之有效的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小刚.煤矿中机械运人装置的应用与研究[J].煤炭技术,2012,31(11):24-25.

[2]王琦慧.煤矿综采机械失效原因分析及维修体制改革[J].科技与企业,2013(19):94-95.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D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159-02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对煤矿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原有煤矿机电管理模式上。原有的煤矿机电管理是以计划维修模式为主要内容,这种模式由于时机不准、开机效率低、维修时间长,使企业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使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已经成为煤矿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更新势在必行。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以计划维修为基础的传统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常常遇到因时机不准而影响开机效率及维修时间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煤矿企业机电设备无法安全运行。

1.造成传统机电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机电设备的设计之初,没有将设备的制造过程和设备维修的过程彼此分开,而且传统的机电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这都造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技术、质量、能耗及费用等问题。传统的机电管理模式,面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新形势下,对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把管理重心由生产管理向设备管理方向侧重。但是,现有煤矿企业仍然存在单纯以生产为目的经营管理模式,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设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

2.造成传统机电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煤矿企业对煤矿电机设备没有科学有效的技术钻研,更没有对其可靠性及维修性能数据进行研究,使煤矿电机设备管理模式中,维修设备这一根本环节缺乏理论指导,使煤矿企业在传统机电管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盲目性。

二、加强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加强对机电设备性能进行研究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性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性能能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一旦设备性能出现问题,不仅会损伤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是针对机电设备性能的研究。保证机电设备性能研究科学有效,煤矿产业就应该加强其与机电设备厂家的沟通。不仅要和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进行联系,同时也要和使用单位和维护单位进行联系。只有充分掌握机电设备基本性能,才能及时解决机电设备的故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掌握机电设备基本性能,为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扫清障碍,使煤矿机电设备的可用度大大提升,维修效率大大降低。

(二)改善机电设备管理模式

就目前来看,煤矿企业不仅要重视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对机电设备维护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煤矿产业应该以现代化维修理论、行业特点及设备性能及工作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为事后维修、事前维修及状态维修等,并以此为依据,使其逐步形成具有煤矿机电设备的特色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运行档案中的内衬使用寿命为一千小时,其内衬计划检修周期就是九百八十小时,符合这一规定,才能将设备有效控制在萌芽阶段。因煤厂机电设备检修工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平时在检修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设备说明书及每月运行时间为依据对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并制定出月度、季度及年度检修规划。检修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检修,一种是计划检修。现场检修就是机电维修人员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问题,相关人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要求,但是这种检修方法是被动检修。计划检修事实上是一种预防性检修,这种检修不仅能保证设备性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设备检修过程中,应该以计划检修为主。

(三)提高维修人员综合素质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作为一种特殊工种,胜任其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维修知识掌握大量的维修技巧。而现在的机械检修设备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加强对维修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涵专业知识,还要涵盖加强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内容。毕竟煤矿机电维修不只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服务。尤其对那些大型的煤矿机电来说,必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更为重要,因为机电设备的质量、性能,直接决定煤矿产业电机设备就能否正常运行,对企业经济利益也有着严重影响。即便是小型机电设备,维修人员也应该认真对待维修工作,这是作为维修人员应该有的道德准则。因此,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要具备执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的内部要求。

(四)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对机电设备管理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机电设备维修进行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对相应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并对维修计划进行相应预测和判断。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能使机电设备管理中的信息做到及时传递和反馈,为维修计划和决判断提供必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这种系统将会向可视化、智能化管理系统方向发展,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模式有着良好的导向性。

三、结语

对于煤矿机电设备而言,其设备管理模式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设备的维修工作能否科学有效地进行,进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益。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必须在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才能有明确的实施方向和维修的理论依据。要想使煤矿机电设备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从加强对机电设备性能进行研究、改善维修管理方式、提高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机械维修管理系统等方面,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管理,这都是时代赋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新定义。

参考文献

[1] 曲冬,杜艳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煤炭技术,2009,(2).

[2] 曹志勇.论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5)

 

0 设备维修管理发展历史

设备的维修管理在国际上经历了事后维修阶段,预防性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综合维修管理阶段等几个明显的阶段后,形成了现在一般认为的四个维修理论体系[1, 2]:

⑴ 后勤工程学,是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把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作为研究的内容。核心思想是认为设备的费用不应把购置费用和维修费用分开。

⑵ 设备综合工程学,最先是由英国人丹尼斯·巴克提出,英国工商部1974年给设备综合工程学定义为: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3]。

⑶ 全员生产维护(TPM),是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并结合自身特色提出来的,它是追求设备和物品管理合理性的实践方法;是以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设备时间、空间全系统为载体,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⑷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1978年由美国民航提出的,是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装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

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于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体制,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前苏联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己的国情,初步创造出适合一套适合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我国在学习、吸收综合工程学、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等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设备维修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产生了由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提出的全面规范化生产维修(Total NormalizedProductive Maintenance, TnPM)等设备管理新方式。随着当代先进的状态检测、诊断计划以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的运用,我国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得到了全新、长足的发展,现阶段的维修模式正向着预知维修(PM:PredictiveMaintenance)和前瞻性(事前的)维护方向发展,即主动性维修。

纵观上述的维修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维修理论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关;②与人们对于设备的期望有关,即人们对设备产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有关。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维修管理的发展。

1 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⑴维修资源配置的内容

对维修资源配置内容的研究和分类是维修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近期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配置的内容进行了许多研究。李建铭[4]从降低维修成本的角度出发将维修资源优化分为维修时间、备件以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周学林[1]将资源配置的内容分为:维修的人力资源、维修的物资资源、维修的信息资源,并指出维修资源配置要与维修对象的维修需求相匹配,但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构建方面缺少考虑其他几个因素对它的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

⑵维修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

现代维修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地与其它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技术等为维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维修技术不断地得到充实。而对设备维修的优化技术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① 针对设备本身的维修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有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等。毛一轩[5]运用RCA对南京地铁车门子系统的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FMEA对车门子系统的故障后果进行了分析;周学林[1](2005)运用FMEA和FMECA等可靠性分析方法来确定某型发控车的重要功能。

② 针对维修的作业流程的优化技术

这一类的优化技术主要有数学规划法、模糊理论、蒙特卡罗等。C.RichardCassady等[6]就军用维修资源配置运用多阶段规划法来完成阶段性配置;孙占全[7]、康进军等[8]基于模糊理论构建了资源配置的模型用于解决实际的装备维修问题;Su Sheng等[9]中运用蒙特卡罗模拟电力系统的维修资源配置优化。

③针对维修人力资源的优化方法

这类技术主要有网络计划法、排队论等。王风山等[10]中运用网络计划法描述了了战场工程保障作业项目及其特征要求,确定了兵力流在网络中的平衡与约束准则,构建了基于“时间—兵力—闲置”优化兵力的分配模型;何奕军[11]就航线维修人力资源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概率论和M/M/C多服务台和无限排队论等为基础建立航线维修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型。

④ 针对设备备品备件的优化方法

这类技术主要有物资订货计划、库存理论等。李晋[12]就汽车服务的备件库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协调中心的多级库存策略,考虑安全库存量,建立了服务备件库存控制模型;李淑敏等[13]考虑备件的年龄更换策略,建立了维修备件库存策略模型,使得维修备件的库存成本最低。

⑤ 设备维修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方便设备维修管理,许多学者对维修管理工作进行了模块化分析,设计了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或者模块结构。裴国薇[14]将维修资源智能配置系统系统软件的原型分为制造设备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维修资源管理模块以及维修资源配置功能模块;彭琳[2](2005)着重描述了采用并行设计的方法可发和设计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步骤。

2 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设备维修资源配置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 国内外的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用装备、航空设备、大型制造企业设备,而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维修资源配置较少;

⑵针对设备维修资源的模型研究很多,但是相关模型之间的承接关系比较弱,模型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模型的通用性比较差;

⑶ 为了提高维修的效率以及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就维修面临的实际问题建立维修资源配置系统;

⑷ 在维修资源配置内容上也进行了分类,但是分类较为广泛,不够具体。构建资源配置的体系结构的比较少,且没有针对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⑸ 资源配置缺乏系统动态考虑,大多数从单个方面来优化和考虑;

⑹对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时把维修制度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实际检维修制度作业内容的较少;

⑺对于物资资源的配置,从优化库存角度研究的比较多,但是基本上没有考虑设备寿命周期内产生的时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学林.分散式武器装备维修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长沙科技大学,2005.

[2]彭琳.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昌大学,2005.

[3]陈学楚.现代维修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李建铭.基于可靠性的维修资源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5]毛一轩.南京地铁设施设备RCM系统规划与实施[D].南京理工大学,2008.

[6]C. Richard Cassady, E.A.P.S., Multi-state selectivemaintenance decisions. 2005, University of Arkansas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Arkansas.

[7]孙占全.模糊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8]康进军.基于模糊理论的装备维修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07(5): 31-33.

[9]Su Sheng and L.K. K, Monte Carlo based maintenance resourceallocation considering vulnerability, i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Asia and Pacific. 2005, Piscataway: Dalian. p.5.

[10]王风山,张宏军,卢厚清.基于网络计划法的战场工程保障兵力分配模型[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4): 386-391.

[11]何奕军.航线维修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8.

[12]李晋.汽车服务备件的库存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3]李淑敏.基于年龄更换策略的多—单维修备件库存控制优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3): 18-21.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医疗部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医院行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拥有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工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设备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在医疗、科研中的作用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医院设备档案的形成

设备档案是医院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形成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各种文件:如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材料、批复文件;(2)各种记录:如谈判记录、招标记录、定货合同、协议等;(3)各种原始凭证:如到货通知、提货单、发票影印件;装箱清单、操作使用说明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4)开箱报告、安装调试记录、验收记录、验收报告;(5)设备使用操作章程、维修管理办法、制度;(b)人员培训记录、设备布置平面图、线路图纸、故障维修记录[1];(7)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置结果。从设备档案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设备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废,其时间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参与人员杂,因此,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且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

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首先,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能为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及设备的引进提供有力的证据,为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由于一台先进的医疗设备功能多样、价格不菲,在引进时领导和专家将会进行详细的论证,包括设备的临床使用价值、资金的投入、创造的效益等。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就能为此工作提供证据和参考[2]。

其次,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设备维修、检修和管理的必备条件。机器设备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热力、化学原素的作用,一些零部件会磨损、腐蚀和松动,将会影响设备的精度、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就必须维护和检修,要维护和检修,设备档案是必备的条件,它能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第三,利用设备保修期和维修期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的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利用效率。因为医疗设备档案有其特殊性:一是档案材料多,归档时间长,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从论证、购置到安装将会形成大量材料,并且还有以后的使用和维修直至报废,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二是多种多样,设备有国产的、进口的,档案材料势必牵涉到多种文字,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其载体有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档案使用牵涉多个科室,特别是设备的构造图表、操作和维修说明书等一类材料,使用很频繁。因此,如不集中统一管理,很容易造成文件的破损和丢失,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设备档案的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便于开发利用,确保设备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设备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与设备计划管理、设备采购、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保证设备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完善管理网络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明确工作目标,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纳入院部对科室的目标考核,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做好日常设备记录;每次使用后,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3]。

2、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

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再移交医院档案室

[3]。同时将有关材料复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使之配合档案部门,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3、建立健全归档制度。

首先要明确管理范围。对于中等以上医院,凡是1000元以上的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不论其资金来源、购买渠道如何,均要建立设备档案,纳入管理范围。其次要确定归档范围。上述管理范围的仪器设备,在其选购、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以及随机技术资料,均应归档保存。设备档案主要形成于申购过程与运行过程。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报告表、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医疗仪器生产许可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维修手册及其他随机技术资料等[4]。特大型的设备还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还有海关免税证明、质量保证书、报关单、外贸合同、发票、商检报告等。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卡、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最终的报废表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

五、小结

当今医疗设备技术飞速发展,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动态和产品现状,以主动、积极、周到的服务来保证档案资料的有效完整,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有关工作的进行,使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得到良好的效益回报,促进医疗各项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340.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S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81-01

1.引言

维修,即维护和修理。航空维修就是采用一切现有的技术方法使航空装备保持良好、正常的工作状态或者消除故障、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好的航空维修是保障航空设备性能和人员安全的关键。

航空维修的判断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修理结束或者维护工作进行中航空设备是否达到合格要求与同类型设备的标准,另一方面是维修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监督、工作反馈等管理效果。好的管理是保证维修最终效果的前提,在工作中决不能忽视。

2.航空维修的新特点

2.1 专业种类多、管理比较复杂。

近几年,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型的航空设备陆续列装,航空维修的不同划分也更加细致。以航空装备维修为例,当今航空装备维修已由航空军械、航空火控、航空机械、吊舱等多个专业组成,而每一个专业又有分支技术与配套的保障设备,这就使航空维修难度大大提升。

2.2 系统配套性强。

当今的航空维修,从技术状态到组织结构都在逐步形成配套的体系,这就使得航空维修的整体协调性格外重要。这种特点要求航空设备维修人员要有高度整体观念,能够根据不同的航空设备维修层和不同类型的专业制定完整、详细的航空维修计划,使维修工作能够协调发挥出最大效能。

2.3 技术含量高。

当今航空设备维修水平已经在逐步提升,但是形成反差的是,我国航空维修技术、质量管理都缺乏科技含量,这就导致我国航空维修效果不理想,竞争力不强。

3.维修质量管理的难点

3.1 思想放松

当新型航空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时,稍旧的航空设备并没有马上被淘汰,这就导致了新老航空设备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是在维修过程中,部分人员产生了重新轻老的思想,认为只有做好新型航空设备的维修工作就好,老的航空设备马上就要被替换掉,所以在维修过程中对于老航空设备态度不认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偏失了航空设备维修质量管理工作的方向。

3.2 维修方法过时

在新型航空设备投入使用后,维修方法没有与时俱进,许多维修单位、维修人员用老的维修方法对待新的航空设备,而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直沿用老经验、老习惯,并没有向先进方法学习。这种落伍的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极大制约着维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 不重视制度的执行

在航空维修管理工作中,都会有规章制度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导向和约束,这些规章制度在制定时大都经过了认真的讨论、广泛的借鉴和严密的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却将规章制度束之高阁,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借鉴和比照。这就造成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工作目的性不强,并且缺少原则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果。

4.做好航空维修质量管理的方法

4.1 用好目标管理法

维修单位要把目标管理作为航空设备维修质量安全的总目标和出发点。

第一,随着新型航空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维修单位要确定型的维修质量管理目标,并且围绕新目标制定、建立机构。

第二,维修工作中要以维修质量管理目标为导向,通过有效的组织,对新老航空设备的维修质量管理各项活动进行评估。

第三,改进维修质量管理目标,由以前的确定工作范围转变到确定工作方向,有效提高维修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2 落实责任管理制。

要根据航空设备不同系统、不同寿命时间等指标,按照各级各类维修质量管理者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逐级分解,解决好维修质量管理中“该谁管、怎么管、管好管不好怎么办”等难题。

4.3 实施系统管理

航空维修工作是一项多层次、多环节的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如果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下一环节的维修效果,从而影响总的维修效果,甚至直接使航空维修工作不合格。所以,各类维修人员要树立整体思想,从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到维修工作的实施,再到维修效果的验收,都要环环相扣,不可分离。而在维修质量管理中更要时刻保持整体思想,将不同单位、不同部分的维修工作协调好并时刻在宏观上进行监督,确保维修工作的效果。

4.4 完善维修质量法规

维修达到的效果就是要质量过硬、安全效果好,所以要在制度建设、监控手段方面重点考虑维修质量。

第一,在完善通用航空维修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新型航空设备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维修管理制度,并进行配套资料建设,充分利用管理软件进行航空维修的科学化管理。

第二,改进质量监控手段,将监控范围不断扩大,监控内容不断深入,不放过每一个小问题,从而保证航空维修质量。

4.5 将维修工作与信息化接轨

在新时期,信息化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许多工作和技术都与信息化接轨从而获得提升。航空维修也不例外,只有从技术到管理都迈向信息化,才能提高维修质量。

第一,广泛应用计算机决策辅助维修管理系统等先进手段,加强信息与质量监控。

第二,重视实施智能化维修,例如通过采用航空维修管控新技术,实现自动化维修。

4.6 加强跟踪指导

新形势下,航空维修管理并不只是一味检查与督促,而是应该适时进行指导。各级管理部门要时刻掌握相应的航空维修情况,同时应该不简短派技术人员到一线对维修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并做好实时反馈。

5.小结

航空维修工作任务量大、技术含量高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管理过程不容不得半点松懈。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并有负责任的管理态度,才能真正做好航空维修的全面质量管理,真正保证维修质量。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51-0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医疗设备逐步向专业化、自动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血液中心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不断完善。血液中心的仪器设备对血液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使用、维修和管理设备,确保其正常科学工作,为血液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已成为当前血液中心一项重要工作。

1 血液中心设备管理概况

1.1 血液中心仪器设备的新特点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中心的仪器设备走向高度智能化,如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血细胞分离机、血型鉴定系统、全自动生化仪等,这些设备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日后的维修及更换配件都比较困难,且设备更新时间也大为缩短。

1.2 血液中心设备管理概念及意义

血液中心设备管理是以血液中心各项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而开展的一系列组织与计划,包括对设备的选择、采购、使用前确认、使用、维护、维修、直至报废处理工作过程的全称。设备能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血液中心业务工作能否正确有序运行[1]。因此,重视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以保证设备为血液中心各项工作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有利于血液中心各科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2 血液中心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设备掌握不到位,缺乏对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保养

目前血液中心的大多数设备为进口产品,几乎全是英文界面、全电脑操作,对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能够完全掌握、精通设备操作的人员有限,在实际运用中出现异常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影响工作效率。另外由于血液中心设备多,原理结构不同,维护保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血液中心无法做到对设备进行正确的维护保养。

2.2 对关键设备缺乏有效控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对可能影响到血液质量的所有设备要进行校准,特别是血液检测设备如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酶免分析系统等,但是目前很多血液中心认为设备开机自检后即可使用,没有进行必要的检定校准工作,使一些关键设备处于半失控状态。

3 设备维修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观念落后,设备维护不及时,缺乏良好的维修模式

设备维修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但是片面夸大的维修的作用是不科学的,有些血液中心无法正确处理维修和设备更新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开展[2]。同时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缺乏正确的定位,维修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目前,各血液中心的设备维修没有统一模式,大都事后维修,维修工作不规范,没有纳入质量体系中,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相对薄弱。另外,各血液中心对国外先进的预防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维修方式缺乏了解、研究和使用,维修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技术发展的要求。

3.2 维修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设备维修需要

目前血液中心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人员在工作中往往以经验为主,维修方式过于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预防维修等先进维修方式得不到应用。维修人员缺乏对血液中心质量体系及业务知识的了解,对设备管理理论、设备费用经济分析缺少系统研究,且内部缺乏必要的经验交流。

3.3 制度落实不严格

按相关规定,血液中心的设备要建立专门的仪器设备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并指派专人负责。但有些单位没有按规定落实,未明确责任,管理不规范,各种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设备档案资料不完整,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不全,操作规程卡片描述不清等现象时有发生。

4 加强血液中心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加强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设备管理体系

传统的单纯依靠维修部门负责设备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应将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维修纳入血液中心质量体系,明确责任、维护和维修相结合,制定操作和维护规程[3],对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提取折旧费、处置报废都实施科学的程序,使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和设备巡查制度,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维修中心测查原因并予以解决。

4.2 对关键设备进行有效控制

血液中心设备种类多,应根据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化验室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酶免分析系统等关键设备,可委托厂家维修站专业工程师每年对设备进行检测校准,并注意保存测试校准报告;对酶标仪及其它常规计量设备应按照计量仪器要求由当地计量部门进行强制性周期检定;另外多与厂方沟通,了解设备特点、校准方法等,通过仪器自检、类比测试、标准品测试、高精度对低精度等方法,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3 提高维修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注重培训

为有效提高血液中心设备管理水平,要求维修人员技术全面,并善于学习新技术,对新引进的设备从前期论证、安装调试、培训、维护应全程参与;另外,维修人员应更新观念,积极参加设备管理工作,推进设备管理和维修的规范化;血液中心也要加强设备维修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其全面掌握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和维修技术。

4.4 重视设备的前期论证,积极推行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建立维修预防制度

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与设备的前期调研密切相关,在购买前,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考虑设备性能、可维修性、零备件、耗材能综合因素。积极推行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对部分专业性强的进口设备,可借助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厂方工程师的指导完成维修工作。实行设备预防维修模式,根据设备说明书及设备状况和特点编制预防性维修计划,预防设备故障的发生[4]。建立完善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对设备的原始材料、资产、计量、故障维修等实现动态管理,同时通过历史数据查询,对预防维修进行不断的调整。另外,应完善和健全检修组织,明确设备检修管理方法程序、检修范围要求,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血液中心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血液中心应采取科学合理化措施,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校验、建立设备档案、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完善预防操作制度,将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维修纳入血液中心质量体系,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申喜叶,张瑶婵,潘斌.血液中心设备使用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2).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9)

医疗设备不仅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诊断、治疗的有力工具。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创新型、实用性、功能型的医疗设备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和医生诊断的过程,医疗设备也已经成为医疗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疗设备的开发中,传统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两者之间矛盾的突出不仅严重阻碍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水平,还给医患关系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有力改善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1-2]。

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是指所有可用于帮助人们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改善的仪器、设备、软件和必要的工具及工作环境等。医疗设备具有种类繁多、构造复杂,高新技术含量高等特点[3-4]。一般根据医疗设备的用途可以将其分类,一是用于诊断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生物电、生物磁电诊断、检验设备。二是用于治疗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疾病治疗过程的辅助工具,如手术治疗设备、人体器官替换材料等。三是用于监护类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用于监测人体特征指数的工具,如血压脉搏监测器、呼吸检测器等。四是医疗辅助设备,如显微镜、制冷设备、冷藏设备等。由于其不同的构造和用途,这些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指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开始一直到医疗设备报废、终止服务周期为止的所有过程。从广义角度出发,医疗设备的管理涉及到管理标准制定、管理维修人员分配、软硬件设施以及国家及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般包括医疗设备的资产管理、材料管理、服务水平评价、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内容。所采用的维修管理方法设计到管理、财务、计算机、机械等多个专业。因此概括来讲,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医疗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程度,反应了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诊断能力。

2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不断开发和设计,医疗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相关管理知识的匮乏,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使得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处于滞后状态,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2.1 医疗设备管理难以打破“小而全”

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的维修采购都需要由主要科室主任将需求设备报备设备科,由设备科室报备设备维修科,然后分级传达到设备使用人员,这个过程复杂、流程花费时间长。遇到需要专门购买的维修零件或维修零件价格较高时,则需要再次层层上报批准,因此,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冗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不同种类医疗设备的购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医疗设备的存储、日常维护、管理等也需要一大笔费用,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这些维修管理费用的投入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管理很难突破“小而全”的局面,医疗设备也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5]。

2.2 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

医疗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医疗设备的购入工作,这可以通过设备购入时反复验证设备功能和价格得到验证。但当设备购入后,则难以做到完善的日常维护工作。一方面,当前医疗设备是集机械、电子、光学、磁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高精密仪器,其操作复杂性不言而喻,设备使用人员在接收培训过程中往往只学会了设备的使用,而忽视了设备的日常维护技能。且很多设备使用人员,由于不具备基本的设备原理知识,由于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设备异常等,一般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而不能及时的通知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等都没有意识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的管理模式下,设备维修和设备使用时由不同的科室负责,设备使用人员主要是医生和护士,他们往往没有收到专门的设备维护知识培训,只负责利用设备进行医疗诊断,不能真正做到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医院管理人员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工作,不看重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另外,有些医疗设备对安装环境的要求高,如使用的湿度、温度,电源情况、腐蚀情况等,而一般的医疗单位除非对如核磁共振这类大型设备外,对其他小型设备则非常不注重使用环境的,不正常的湿度、温度、腐蚀环境等都会缓慢的损坏医疗设备。

2.3 医疗设备的专业维修人员缺乏

据了解,一般的市级医院都会配备一定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水平。但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水平却十分有限[6]。一方面,在医护人员的培养过程中,虽然开设了如生物设备原理、技术等相关学科,但由于人才的就业门路窄,市场需求小,这些学科都在不断的教学水平都在不断缩水,即使进入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又由于“重医轻工”传统理念的束缚,存在薪资低、晋升困难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维修人员的专业、辞职、跳槽等。另一方面,对当前医疗行业的维修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员很少,维修人员普遍是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水平,且维修人员的自行维修水平低下,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真正找到设备故障原因,这就导致设备维修周期长,正常状态时间短等,严重制约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另外,医院不注重培养和引用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维修人员时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医疗设备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普通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之外的,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门设备知识的人员经维修,尤其是对于大型昂贵的进口仪器,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2.4 复杂医疗设备的配件供应困难,维修资料缺乏

医疗的设备维修配件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维修水平和维修周期。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配件维修库一般都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普遍而言,处于设备资金周转的考虑,管理人员在购入设备更换配件时都没有对设备易损、易坏部位进行如实评估,仅是根据经验或选择一些价格低的配件入库充库,这就导致了设备维修库的零件储备不合理,不能满足设备维修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的医疗设备都是从专门的医疗设备开发商中购入的,开发商处于商业保密的初衷,一般不会将重要部件的设计图或原理图提供给用户,有时候只是随机附带一本使用操作说明。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故障原因进行判断并维修,而需要联系专业的售后人员先进行现场勘查,然后在进行更换零件的购买,这就使得维修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当需要专门定制的零件或专业的维修人员到场时,其维修成本更是惊人。另外,售后服务水平的低下,也是阻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提高的绊脚石。当医疗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寻求设备售后服务或寻求第三方服务,一般而言,第三方无论从维修效率、成功率而言都是低于设备售后服务的。但是当前市场上的医疗设备销售商,往往只进行设备销售,不具备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和完善的设备更换储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维修管理的难度。

3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针对上文对当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应用LCC理论、PDCA理论等,提出新型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行之有效的模式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等。

3.1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

服务于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理论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有LCC理论、PDCA循环理论。LCC理论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简称,设备的寿命周期是指从设备设计研发、制造运输到使用直至报废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与医疗行业密切相连是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费用,而也就是所谓的设备维持费(SC),一般而言,设备的维持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购置费用,因此,降低设备维持费用是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中之重;PDCA循环理论主要针对设备维修过程,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所设计的维修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步骤。该理论强调将医疗设备的维修分步骤进行,明确每个步骤的上下环节和主要目的,针对性地做好本环节工作。

3.2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新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信息化模式等。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基于LCC理论,是指医院根据维修外包服务商选择标准,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签订合同,通过调整维修组织的现存机构,由服务商全程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医院内部维修结构只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测和质控,力求通过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最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7]。根据选择服务商的不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模式可以分为市场型外包、中间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简单而言,市场型外包就是与合作服务商制定短期的服务合同,在众多有能力的服务商中进行选择更换,服务风险小,交易成本低。伙伴型外包服务则是通过与某一服务商反复制定合作计划,由相同服务商提供长期的服务模式,该模式可以便于服务商不断制定专业服务计划,提升服务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高的隐患。中间型外包是介于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之间的,服务水平和风险成本也居中。医疗行业在选择外包模式时,可以根据自身周转资金存储、设备所需服务水平、服务商等进行选择,力求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专业及时的设备维修管理服务。

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则主要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设备维修管理分步骤进行[8]。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过程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首接登记(接收各科室的维修汇报电话,在计算机中详细登记备案,分配至具体维修人员)---维修登记(维修人员登录系统,查看维修任务进行设备维修,并对维修过程进行实时更新)---维修查询(维修科室或管理人员可对维修过程进行查询,包括维修状态、维修费用等)---系统维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搭建和维护、信息录入和备注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维修管理模式中,维修工作负责人、维修状态、故障原因及注意事项等都是可随时查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常识,有效避免了设备问题的产生。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医疗设备的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与市场外包或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医疗设备的维修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炳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工业,2016(10):266.

[2]许盛.试论我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机械,2015(20):139-140.

[3]费锡林.构建现代中西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模式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S2):92-93.

[4]吕峰.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2):159-159.

[5]吕明,仝青英,薛爱英,等.武警部队医疗器材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07): 71-74.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篇(10)

引言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加之用工成本的上升,设备在企业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但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相应的增长,甚至有些企业还在相应地减少,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购置设备、购买备件、设备维修,以花钱为主,又不直接参与生产,导致企业的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通常将“维护”视为一项必要的生产成本,并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和采用本地生产的备件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维护成本。与此同时,企业更愿意将优先级放在新的投资项目、降低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反而忽视了这些领域都与维护工作有着莫大联系。经验告诉我们,维护工作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维护不当,设备将无法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率,企业也无法达到应得的利润。

1 企业设备管理概述

除了推行和贯彻全员生产维护(TPM)的思想外,“工厂设备维修”也日渐成为一种管理技术而非操作技能。同时,对于一个优秀的设备维修工程师或生产主管而言,承担着车间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重任,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以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

精益式设备管理就是对现有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升华,其核心理论“用最少的费用,创造更多的利润;用最少的生产人员,创造更高的效率”,就是8个字“费用、利润、人员、效率”;从设备这个主要的生产资料入手,直接参与生产,通过持续改进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如维修技术、质量检查、生产工艺、人力资源、备件管理、产业链合作等;将设备管理更加的边缘化,更加强调部门件的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无疑是更多的,更加的适合中国企业现有设备管理的状态。

它主要由3个大方面构成:1)设备审计。就想是体检一样,发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的成本环节,再对症下药;2)职能生产操作。即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各个环节的流畅性,包括从质检、工艺、维修、操作等各个方面的保证;3)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

2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

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的确立是根据设备管理系统的职能的总体范围来制定,内容的划分可依照以下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各不相同,生产规模大小不等,设备种类千差万别。因此,要以同类设备的多少,各种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维修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各种岗位及人员数量,并考虑尽量精干高效。按照专业技术和层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制定专业技术岗位和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的同时,还要建立协作的机制和协调的部门。

设备的一生是由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到报废的全过程。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行期的管理工作,而要管理好设备,就必须参与设备的前期与后期的工作。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拟订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制订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细则;对车间设备员和班组设备员进行业务指导;参加设备事故分析,督促车间采取防范措施,检查各车间的设备完好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参加新设备的验收、交接和质量检查;对无证和违章操作或造成事故者,有权停止其使用设备,并报告领导处理;有权检查各车间维修和各种统计工作。

3 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力资源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进行实地培训之前,需要开发培训教材(包括辅助教材),教材开发由培训中心组织编写,现场专家参与其中。

培训内容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TPM -全员设备保全管理;设备点检定修制;设备抢修和故障排除;预防性维修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维修文件管理;大型维修的工期控制;维修零配件的管理;维修的外包管理;设备的利用率与维修管理中的参数体系;维修人员与维修费用;做好维修工作中的计划与控制;维修零备件与材料的库存优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制订有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设备管理部门的职责,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维修人员的职责、维修的范围与分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和设备的报损制度、设备维修申请与维修报告制度等。

另外,应该建立和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机制,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员工参加各类培训的考核结果要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强化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进一步倾斜,增加工资的激励功能,对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重奖,突出优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展示人才的荣誉价值。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体制。对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要看其在仪器维护、设备管理等工作中的业绩,并作为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设备管理、生产操作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4 结论

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企业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开始向生产设备提出零事故、零非计划停机时间、零速度损失、零废品的要求。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与设备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力敏,张飚瑞.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和人员绩效考核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08(10).

[2]黄强.市场经济下对建筑企业设备人员的管理探讨.CMTM,2008(3).

上一篇: 管理重要性论文 下一篇: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