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07

林学专业论文

林学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林学专业论文篇(2)

2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上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都还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阴影下,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学生就不重视本门课程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也有一定差别,实践课没有系统的、完备的考核标准,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报告来考核的,而实践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随机性很大,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图方便,而将其他同学已经写好的实践报告借鉴过来只是稍加改动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绩就差不多。这样学生自然就没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实践课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1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4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林学专业论文篇(3)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林学专业论文篇(4)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林学专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林学专业论文篇(6)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林学专业论文篇(7)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

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林学专业论文篇(8)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林学专业论文篇(9)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林学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上一篇: 预算会计论文 下一篇: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