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25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123-02

放射科是临床医学一个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部门,其主要包括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两大主要部分。影像技术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影像诊断提供通过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取的图像,影像诊断则通过阅读图像进行疾病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即便如此,影像技术工作给人们的印象依旧是机械的操作影像检查设备,摆一摆摄影的看似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如影像诊断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本院的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安排计划中,近年都不再有安排影像技术的实习部分。那么影像技术是否真如人们表面看的那样毫无技术含量不需要重视、而医学本科生也真的不需要进行影像技术的实习,本文探讨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及与临床的关系

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医学影像技术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担负着来自临床各科室要求的影像技术检查工作,负责为影像诊断和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图像资料以及准确诊断疑难病变的依据,因而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获取图像的质量,也就影响到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必然也影响到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效果[1]。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90%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影像[2],因此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如今高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X线摄影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早与多年前X线刚在医学上获得应用时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普通X光机不同,各种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不断开发应用,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摄影(CR)、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等,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已发展到能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上,对疾病的检查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能深入到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上,所获取的图像不再局限于平面二维的截面图像,已能获得所检查部位的断面图像甚至可利用影像设备的多种后处理功能重建出三维、四维的立体图像等,从而为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数据资料,并深刻影响到临床对疾病诊治方案的制定[3-4]。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因为要灵活运用这些先进的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并让其发挥最大效益为诊断和临床服务,亦即为诊断和临床提供能真实反映所检查部位情况的优质图像,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电工学、摄影学以及计算机学等领域。如进行DSA检查,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检查,所选择的程序以及注射造影剂的流量、流速、压力等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要行三维重建的造影,其相关参数的选择涉及的内容更多,不仅要依据导管的型号、导管插入的血管及进入血管的深度、患者本身的各种情况以及所用检查设备的功能特点等来综合分析制定,来保证获得优质的图像[5],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保证三维重建的进行;而对于多参数成像的MRI检查,扫描方案的制定及扫描参数的设置就更为复杂,没有较深的物理学知识、较广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是无法正确选择成像参数的,那么扫描图像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对于仅使用单一的X射线吸收成像参数的CT扫描则需进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等扫描参数的科学选择,对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参数的设置,在考虑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受照的X线辐射剂量尽可能的低[6]。所有这些都离不了影像技术工作,而仅靠简单的操作影像设备、摆摆摄影是无法达到目的,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潜能,可以说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就不会有医学图像,那么医学影像诊断就无从谈起,一味的轻视与漠视影像技术都是不应有的态度。

2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为其日后真正走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并可能影响其一生。而影像医学与临床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检查来获得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影像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并已成为临床医疗越来越倚重的影像学检查。同时由于在我国医院里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申请,实行的是由临床各科医生提出,并强调放射科无权更改临床医生所要求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因此面对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检查项目以及开具正确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各种影像技术检查原理、方法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临床适用范围缺乏了解,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由于不完全了解各项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使得不合理的、过度的甚至滥用影像技术检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延误患者疾病的确诊,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那么对于未来将成为临床医生的医学本科生来说,在实习阶段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实习实在是意义重大。

3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重要性

医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学理论教育,但影像学的课时并不多,影像技术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加上影像技术的理论抽象晦涩,单凭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记忆。例如由于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尽相同,虽然反映到图像上都是以黑白的不同灰度呈现,但正常器官与结构及其病变在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上的表现就会不同,如骨皮质在CR或DDR、CT上显示为白影,在MRI上则显示为黑影,对于这些单凭在课堂上的听课就很难想像和理解。再有在普通的X线摄影检查中,各种摄影的设计,是基于最大化地显示所要观察的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而对摄影的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单单依靠书本上的理论也很难真实感受到这些摄影的命名对观察摄影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如手掌正位、斜位的摄影主要是观察手掌部位情况,但临床医生常对手掌部位外伤的检查开出的是手掌的正位、侧位的申请,而侧位对于观察手掌部位外伤的情况价值不大;又如锁骨的摄影,常有临床医生同时开出什么锁骨正位、轴位和侧位的摄影申请单等,让影像技术人员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医患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因此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除了要学习影像诊断的知识外,也应重视对影像技术的实习实践,通过影像技术的第一线工作的实习实践,如到CR、DDR、CT、MRI、DSA等技术岗位的实习实践及带教老师的讲解带教,巩固和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影像技术检查方法的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并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成像原理在图像上的真实反映,从而更好地理解各种影像的异同,明白同一种病变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检查下的表现可有不同;了解各种摄影对显示所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关系;了解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和不足,掌握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正确理解影像技术检查的正当化原则,避免日后走入临床工作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7-8],避免开具错误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医学生到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建议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安排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时间,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了解常见病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成像原理,熟悉部分常用检查技术、操作程序等,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世传.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9,29(5):60.

[2]秦宇红,李春燕,黄福灵.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改革设想[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5):270.

[3]邵为景.浅谈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原则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37.

[4]李坤成.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前进论坛,2010,50(8):54-56.

[5]张延成,张翠燕,耿静羽,等.3D-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83.

[6]任庆余,杨星,赵进沛,等.加强医用X线、CT临床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69-70.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3)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毕业生论文网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4)

1教材编写

组织英语和业务能力较好的技师编写双语情景教材,总结影像技术操作的经验体会和相关文献报道,编写出X线、CT、MRI和DSA的影像检查情景教材各3篇,如对患者进行全脊柱的X线检查、CT的心脏血管成像等情景教材。教材中包含了检查时中英双语的医患沟通对话,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子,影像检查的规范操作技术和参数设置,影像采集的要点和难点,经验体会等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指导,还包括了最新影像技术发展成果,经典中英文文献介绍,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

2双语情景教材教学

科室将教材打印出来后分发到我科40名实习医生手中,并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带习技师以教材为授课基础,以讲课、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标准演示等形式讲授影像技术的相关知识。

3情景模拟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应的影像检查室作为情景模拟场所,实习医生在贴近真实放射检查的场景下进行考核。各组实习医生依照教材要求扮演患者和检查技师。扮演技师的实习医师接诊患者,完成患者的检查,模拟出双语情景下的医患沟通交流,影像采集,参数调节和选择等放射检查实践操作。带习技师考核实习技师的影像技术规范程度和英语运用情况,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即时讲解答疑,针对实习医生的情景模拟操作进行规范化指导。

教学效果反馈

对参加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习医师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带习技师归类总结教材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对学员的常见知识遗漏点和不规范操作进行专项教学,进一步丰富实习医生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根据40名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评价(表1),情景双语教学模式较以往传统带教方法更加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

该模式用情景实践模拟操作带动实习医生的影像双语技术学习,起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更易被广大实习医生所接受。对于带教的影像技师,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观察实习学员的技术操作,总结出学员技术学习中的常见遗漏点和难点,为带教积累了经验和数据,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和对策

情景双语教学是放射科教学的新模式,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通过对几届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需要改进。

1情景教材编写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技术组共同努力下,已撰写了10多篇情景教材,包括X线、CT、MRI和DSA检查,为放射科的情景教学模式展开了新的尝试,但相对放射科众多的各类检查来说,覆盖面还是很小,内容也不够详尽。需要组织大家继续群策群力,编写出更多更好的情景双语教材,完善教学内容。

2带习技师的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带习技师的本身业务素质和英语素质是情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某些技师英语基础和业务基础的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完全发挥出情景教学模式的优点,引导实习医生进行学习。我们在科室内部加强对技师的培训,进行教学考核、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技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热情。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5)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6)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7)

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成像领域。而近年来开发的DR高级功能软件双能量减影技术,使DR的应用和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对于在胸部外伤中肋骨的影像显示更具优势,可以发现普通胸片所不能发现的细微肋骨骨折。我们应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150例胸部外伤的患儿进行检查,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通过比较常规胸片与双能量减影后的骨组织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评价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06—200906月期间胸外科接诊的胸部外伤怀疑肋骨骨折且应用DR双能量减影技术进行检查的患儿。共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8月~16岁,平均年龄5.2岁。主要症状为哭闹及胸部外伤史。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DIDI型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应用双能量减影技术摄取胸部正位片。摄影条件:距离150cm,采用二次曝光法:高电压120KV,低电压60KV,管电流和曝光时间由DR自动调节(AEC),两次曝光间的时间间隔为150ms。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3幅图像,分别为常规标准像、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像。所有病例的图像均经3名不同职称的医师独立阅片作出诊断。当3人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则由上一级医师讨论确定。150例患儿经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治疗、随访、复查,均证实与诊断相符。

2 结果

对本组所有150例图像的常规标准片与双能量减影后的骨组织像进行比较观察,骨组织像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标准片。150例中常规标准胸片可检出43例肋骨骨折,而利用双能量减影技术的骨组织像可检出56例肋骨骨折,这56例中包含了常规胸片可检出的43例,更发现了常规胸片不能检出骨折的13例,明显提高了医师诊断的准确率。

3 讨论

3.1 DR双能量减影技术 因X线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1]。光电效应是钙或骨骼等高密度组织发生衰减的主要方式,而康普顿散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常规X线摄片所得到的图像是上述两种衰减效应的综合体现,使得骨骼与软组织信息叠加在同一张图像内。双能量减影则通过高低能量两次曝光,将不同强度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衰减后的X线信息采集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并分离,从而选择性的消除骨骼或软组织成分,获得具有组织特征性的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像。由于其图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分辨力,因此非常适合对骨骼系统的显示[2]。本组150例中就有13例是通过双能量技术发现肋骨骨折的。

3.2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肋骨骨折中的影像诊断价值 当前儿童肋骨骨折是常见病之一,多为外伤导致,如果不及时诊治,易导致肺挫伤、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因此,尽早诊治是关键。DR胸部正位摄片是其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3]。常规DR胸部摄影的图像由于肋骨和心肺等软组织重叠在一起,且软组织的密度及厚度都较大,尤其是膈下对肋骨的显示较差,可能遗漏这些部位细微、多发的肋骨骨折而导致漏诊。在儿童由于骨骼的韧性较好,常发生不完全性骨折,这也是常规胸片因信息量太多而难以发现。而采用了双能量减影技术后,得到了单纯的骨组织图像,去除了肺纹理和肺部软组织的重叠遮盖,同时也使心后区及膈下的肋骨充分显示暴露出来,图像清晰度大为提高,能清楚的观察到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完整性,明显提高了细微、多发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本组病例常规DR胸片不能检出的13例中有5例为膈下肋骨骨折,其余8例均为细微的不完全性骨折。由此可见,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检查中较常规标准胸片有明显的优势,影像清晰,解剖细节显示良好,具有重要的影像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8)

[摘要] 目的 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先后进行MRI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技术检查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MRI检查具有成像清晰、无辐射、对机体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 结论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MRI技术;头颈部血管畸形;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16-02

[作者简介] 孙士强(1976.4-),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

血管畸形是一种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及生物特性的淋巴管、毛细血管、动脉或静脉的异常扩张或沟通[1]。由于血管组织结构精细,病变部位不易察觉,因此头颈部血管畸形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具有较高要求。临床上检查头颈部血管畸形常用的方法有动脉造影检查(DSA)和增强CT检查,但成像效果不佳,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要[2]。磁共振技术(MRI)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对血管、肌肉、软骨等具有极高分辨率,适用于全身各组织的成像检查[3]。该研究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成像特点,旨在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血管畸形。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5.4±3.2)岁;其中有3例毛细管畸形,37例静脉畸形,13例动脉畸形,3例混合性畸形。60例患者中有31例是出生时就发现病灶,且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变大,其中有14例患者曾经接受过局部栓塞介入治疗,9例曾在手术治疗后又复发过。30例病灶呈现青紫色,17例表现为红色,大多数在压力作用下不褪色,病灶组织较软,在表皮隆起,13例表现出搏动感。除去5例合并出血病例有压痛外,其余患者病灶均无明显的压痛感。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3种检查技术的影像学特点。MRI检查:采用MR360 1.5T磁共振成像仪,头部血管畸形用头部线圈,颈部血管畸形选用颈部线圈,患者在检查台上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线圈,并将病变部位放置在线圈中央。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检查患者病变部位,作常规横断面T1、T2加权扫描和冠状面T1、T2加权扫描,必要时再做矢状面T1、T2加权扫描[4]。增强CT检查:采用Brightspeed Elite 16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680 mA的电流强度,125 kV的峰电压,5 mm的扫描层厚。动脉造影检查:采用PHLIPS V3000血管造影系统,在Seldinger技术下作股动脉穿刺,并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造影检查,以3~4帧/s的速度摄取正、侧位系列片[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检查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6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后,混合性畸形、动脉畸形及静脉畸形均得到清晰的血管成像,可清晰反映出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尤其是T2加权扫描成像显示良好。其中静脉畸形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呈现等信号强度的实体团块,及T2加权上均匀、高信号团块影;骨髓信号强度一致。毛细血管畸形在磁共振成像中不能显示。动脉畸形的磁共振成像显示为不规则蜂窝状的留空血管巢,以及曲张异常的营养血管;T1加权和T2加权像均呈现低信号影;骨髓腔内呈现不均匀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混合性畸形可同时表现出低流速和高流速病变的成像特点,可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状或扭曲状的流空效应。

2.2 3种检查方法比较

磁共振成像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无明显差异。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包括CT扫描,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增强CT扫描等,其中磁共振成像被证实具有明显成像优势[7]。磁共振成像快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是断层成像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内的电磁信号,从而重建人体信息。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比较,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可以获得超大信息量,为医生临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8];二是可直接作出各个层体图像而不产生伪影,成像多层面、多方位、角度多维,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的病变程度和解剖结构,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三是不用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无损伤,可以在多个部位进行多次复查。MRI在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优越性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9-10]。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MRI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学者赵美芬、高燕等人研究结论一致[11-12];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MRI显示良好率优于增强CT扫描和DSA,但是三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MRI检测无法显示毛细血管畸形,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畸形的病变表浅,只在真皮层发生,因此MRI检测不能显示[13]。该研究还发现,大面积的静脉畸形病人在进行 CT 扫描时,无论是平扫、增强扫描或是注射增强剂30 min之后,均不能得到阳性结果,也不能观察病灶部位与周边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区分瘢痕组织、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而磁共振成像可清楚观察病灶部位的细微结构,形成多维成像图,其中T2 加权成像尤其清晰。综上所述,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包永军,郑田玲,伏辉. 双能量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新疆中医药,2012,30(5):19-20.

[2] Thabet A,Kalva S P,Liu B, et al.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indications,technique,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radiation exposure[J].Radiographics, 2012,32(1): 255-274.

[3] 刘芳,张帅,郭一清,等.MSCT扫描在先天性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3784-3789

[4] 马聪敏,任金武. 椎管内不典型血管畸形1例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11):835-836.

[5] 于平年,王文甲,崔原,等.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4):248-249.

[6] 王俊,周泽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89.

[7] 李伟东,董玉姝. 螺旋CT减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05-106.

[8] 谢足仔.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0):57-58.

[9] Hoeger PH. Infantile haemangioma: new aspect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most common skin tumour in children[J].Br J Dermatol, 2011, 164(2): 234-235.

[10] 刘燕萍.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养生,2014(20):45.

[11] 赵美芬.磁共振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6):27-28.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7-0161-05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相对于文本,图像内容丰富、表现直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图像检索也成为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图像检索使用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ext-based image mrieval,简称TBIR)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图像检索系统使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存储图像,并对每一幅图像人工添加描述性标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又提出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o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CBIR)技术,可以自动提取每一幅图像中相对独立客观的视觉内容特征作为标引,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这一方法很快成为图像检索技术的主流。尤其是近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国内外都是热门的研究课题。研究者们在理论上做了很多探讨,并设计开发出一些有价值的应用系统。

图像检索是人们应用非常普遍的功能。目前的研究多数侧重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的研究涉及较少。近年来,用户信息行为领域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从理论意义上说,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研究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意义上说,分析用户在图像查寻过程中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系统设计人员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图像检索系统更好地逼近用户需求,获得更高的用户满意度。因此,本文基于对信息查寻行为和图像检索等问题的文献调研,选取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法,研究这一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

1、本领域研究进展

1.1 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内容

信息查寻行为是用户为满足一定的目标需求,进行有目的查寻信息的活动,包括查寻传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内外查寻行为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展开:

1.1.1 信息查寻行为的理论研究

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典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式,如Dervin的意义构建模式(Sense-Making Theory),Ellis的信息查寻模式(Infor-marion-Seeking Pattern)。Kuhlthau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和Wilson的信息行为模式(Information Behavior Modd)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信息查寻行为模式加以归纳概括。

1.1.2 信息查寻行为的用户群体研究

在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对象上,主要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信息查寻行为,具体反映在青少年、科研人员和成人的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研究。

1.1.3 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信息查寻行为受认知类型、经验、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和检索课题等因素的影响。

1.2 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方法

信息查寻行为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围绕对用户的个体特征、信息需求、查寻途径、查寻策略、查找方式及查寻结果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2.1 日志分析法

日志分析法是研究特定搜索引擎用户查寻行为的首选方法,样本量大,结论比较客观,可以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但不能区分用户的个体特性,无法反映用户特性与查寻行为之间的关系。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用封闭式问题了解用户的查寻行为。问卷调查法比较客观、操作性强,但成本较大,受问卷设计和调查对象的主观状态影响较大。

1.2.3 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访谈者和访谈对象之间的交谈来搜集访谈对象信息,便于全面深刻地研究用户查寻行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但样本量不大,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1.3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特定用户信息查寻行为和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3.1 多集中在文本查寻行为方面,对多媒体信息查寻行为关注不够

文本查寻是传统信息查寻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用户多媒体信息的查寻行为,特别是图像查寻行为的研究较少,研究者主要关注图像检索技术的实现。

1.3.2 多采用被动调研法,主动与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来获取查寻行为特征的做法较少。问卷调查和搜索引擎日志是研究用户查寻行为最常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比较客观、操作性强,但成本较大,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调查对象的主观状态,难以深入分析某些行为的机制。搜索引擎日志提供详细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信息,数据来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数据量大,便于采集、存储和处理,但是很难将查寻行为和特定的用户联系起来。

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用户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

2、研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进行研究。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入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分析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特征。在个案访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问卷,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研究。

2.1.1 调查方法的设计

访谈法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结构型访谈要求访谈者根据访谈目的,事先拟好访谈提纲或具体问题,在访谈时向访谈对象主动提问,通过记录访谈对象的回答搜集所需要的资料。结构型访谈能控制访谈中心,节省时间,但容易使访谈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够深入。非结构型访谈是访谈者和访谈对象之间自然的交流方式,不拘形式,可以使访谈对象积极主动地吐露内心的想法,但耗费的时间较多,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型和非结构型访谈结合的形式,有效控制访谈中心,获取比较深层的材料。

访谈法便于全面深刻地研究用户查寻行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但样本量不大,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同时采用问卷调研法,设计结构化问卷,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

2.1.2 调研内容的设计

本研究主要从用户特征、知识经验、查寻需求和行为特征4个维度考查用户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如图1所示。

(1)用户特征

图像查寻面向的用户人群多种多样,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也有文化层次较低的用户;既有熟悉检索技巧的专业用户,也有缺乏检索知识的新手;性别差异也是影响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的因素之一。

(2)知识经验

用户的学科知识背景、检索知识和检索经验等都会影响用户接受信息的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

(3)查寻需求

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受到需求的影响,处于不同信息需求阶段的用户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当需求比较模糊时,主要通过浏览方式来捕捉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当对需求的认识逐渐明确后,会使用一些具体的词语加以表达。

(4)行为特征

用户的查寻行为复杂多样,主要有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两类。用户进行图像查寻时,查寻途径、所用的检索工具、查寻策略以及对检索结果的查看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基于用户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研究模型,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用户特征、知识经验、查寻需求和行为特征4个方面,部分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该提纲经过前导性实验修改,尽量避免误差。

2.2 调查实施

本研究征集的访谈对象均是高校学生,在年龄和学历程度上差异不大,可避免选择性因素。访谈者是同一人,避免了因访谈者经验、情绪、期望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利用研究提纲逐一与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征集的访谈对象共10人,均是大三或大四的在校学生。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用户在网络图像查寻行为方面的差异,对访谈对象的性别和专业分布进行选择。男女学生比例平均,各5名。具备一定检索知识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4名,没有接触过信息检索知识的其他专业学生(数学、中文、经济、人力资源和计算机)6名。其中,所有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媒体检索课程,并且每周至少进行1次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访谈对象的性别和专业分布,如图2所示。

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提纲设计结构化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方法进行,由用户主动参与填写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103份,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排除问卷中的异常值,获得有效问卷9r7份。其中,男女学生比例基本平均,包括具备一定检索经验的相关专业学生和没有接触过检索知识的非专业学生。问卷调研的性别和专业分布,如图3所示。

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记录整理和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用户在图像查找途径、查找图像的意图、图像查寻需求的表达习惯、图像检索方式和查看检索结果的偏好等5个方面的需求和行为特征。

3.1 用户倾向的图像查找途径

用户主要使用搜索引擎和各高校论坛的贴图区来查找图片,对于专业图像检索系统(如医学、地理环境、图形标志等)缺乏基本的了解。78%的用户表示通常没有明确的需求目标,通过“闲逛式”浏览网站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图片。从调研中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图像查找途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查找图片的需求比较模糊,浏览行为居多,习惯使用论坛的贴图区。点击查看感兴趣的主题。而女生的检索行为相对较多,倾向于使用Google和百度进行图片搜索。定势心理在用户选择图像查找途径时起主要作用,大多数用户习惯重复访问感兴趣的网站或使用某一两个熟悉的搜索引擎。检索经验的影响不大,有经验的用户和新手在选择图像查找途径的表现大体相同。

3.2 用户查找图像的意图

通过调研发现,用户查找图片的意图可以概括为资料收集和消遣性浏览两大类。用户有时会查找图片作为收藏、桌面背景或学习工作之用,以人物、风景和卡通3类图片为主。多数用户没有把查找图片当作重要的事,感觉可有可无,以“闲逛式”浏览网站来满足消遣娱乐的目的。

3.3 用户图像查寻需求的表达习惯

93%的用户习惯使用关键字检索图片,倾向于从语义层次描述,对颜色、形状、纹理等内容特征关注度不高。和文本检索相似,用户构造的检索词很短,多采用单一词汇,以名词和动词居多,检索词的分布基本遵循-/K原则。除非返回的检索结果过多,一般用户很少考虑使用修饰词加以限定。

3.4 用户倾向的图像检索形式

用户习惯使用自然语言来构建图像检索提问,通常过于宽泛,专指的表达图像检索需求的词很少。在检索策略方面,检索知识和使用经验对用户的图像检索行为影响较大。检索经验和知识丰富的用户有更合理的检索策略和技巧,比较熟练地使用布尔检索和限制性检索等;而检索经验和知识较少的用户只使用简单的检索策略,他们担心增加限制条件会查找不到相关的图片信息,可以忍受多看几页,但不能接受寥寥无几的检索结果。

Coogle和百度图片搜索系统都提供了分类检索入口。分类目录的优点在于人工处理,标引的准确性较好,不足之处是全面性不如搜索引擎。多数用户在查找图片时,只有大致的需求描述,而不是检索某一特定的图片,所以利用分类目录可以较好地细化用户的查寻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具备检索知识的用户会在使用关键字检索图片的同时,辅之以分类检索;而检索知识较少的用户更愿意使用搜索引擎,花费较多的时间自行评价和过滤检索结果,以求获得更多的相关结果。

3.5 用户查看检索结果的偏好

89%的用户对图像检索结果的查看比较粗略。在进行图像检索时,输入关键字后,系统通常会返回过多的检索结果,用户难以进行合理的取舍,容易产生疲倦和厌烦心理。用户没有耐心和时间一页一页点击查看,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利用信息的效率。一些不相关的链接有时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使图像查寻需求发生偏移。特别在图像检索动机不强烈的情况下,如果连续翻看5页或增加一些限制条件仍不能找到合适的图片,多数用户会选择中止或查找其他内容。相比于文本信息,用户大多认为图片信息的内容可信度不高。

4、结语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用户图像查寻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需求明确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提问检索的方式进行图片查找,而需求不明确的用户则多采取浏览论坛贴图区或分类目录的方式。定势心理在选择图像查找途径时起主要作用。

(2)用户查找图像的意图可以概括为资料收集和消遣性浏览,查找的图片类型多为人物、风景和卡通。

(3)用户习惯使用自然语言构造检索提问,对图像的内容特征关注不高。多采用单一词汇,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基本遵循二八原则。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0)

关节包括髋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等,关节处的骨折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检查关节受伤是否骨折以及骨折情况的方法是采用DR平片检查,但是DR平片检查出正确骨折的检出率不高,很多时候容易导致漏诊,这就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以及病情的拖延。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多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通常情况阵列数越多,探测器宽度就越宽,扫描结果的宽度就越大,检查的结果就越准确,将后处理技术用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上可以更加准确的得知患者骨折情况[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诊治的80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腕关节30例,躯干关节25例,肋骨关节12例,其他关节13例。所有患者的关节受伤部位均表现出疼痛、肿大、部分出现畸形形变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进行DR平片检查,然后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并且将扫描结果通过后处理技术处理,统计分析比较2次检查的结果。

1.2方法 所有入院受诊患者首先通过DR平片,其中DR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DIDIIH双板探测器,检查时候采用受伤部位正面向上方式检查。接受DR平片检查后,所有患者再进行CT检查,CT检查采用通用电气生产的16排螺旋CT-GEBright Speed Elite,患者采取俯卧姿势,受伤部位正上方,检查时候扫面整个受伤部位,祛除扫描范围的所有金属物质,另外仪器设定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250mAs,层厚2.5mm,螺距1,对扫描图像进行层厚1.25mm的薄层重建,再对重建图像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技术处理,最后,将DR平片结果和16排螺旋CT后处理结果对比分析[2]。

1.3效果判定标准 由2名资深的影像师单独对DR平片影像和多排螺旋CT后处理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分析,首先取其结果一致部分,对于结果有不同之处,双方在一起进一步共同分析影像,最后给出一致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DR平片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关节骨折68处,均表现出关节处出现断裂、移位等症状;另外检查中有18处为怀疑关节骨折,表现出局部范围密度增高但是图像模糊,所以共检查出86处,漏诊49处,检出率63.70%。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骨折97出,疑似骨折37处,经过CT后处理技术后,确诊131处,疑似骨折3处,所以共检查出134处,漏诊1处,检出率99.26%。80例患者共有135处骨折,分布为腕关节骨折46处,躯干关节骨折57处,肋骨关节骨折12处,其他关节骨折19处,躯干关节骨折漏诊1处。两组的关节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R平片检查由于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所以DR平片是国内目前多数医院首选对关节骨折受伤的检查手段[3],它属于X光片,是计算机摄片,提高了X光片检查的空间分辨能力,成像较传统的X光片更为清晰。但是由于人体部分关节组织结构复杂,其形态各异,相互交叠,体积较小,密度高等因素,导致DR平片不能清晰的观察这些情况下的受伤部位,所以有些情况就不能得到受伤部位的清晰影片,从而就不能准确的判定关节受伤部位是否发生骨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检出率为63.70%,很多复杂部位都不能准确的检查出骨折情况。

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检查速度快、扫描结果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层面薄等等优点,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医疗机构的关注以及使用。CT轴位扫描可以将重叠情况的图像清晰的呈现出来,且对细微的部位都可以清晰扫描出来,但是当CT扫描于关节受伤面平行或者接行的时候,对于关节部位是否骨折容易判断出错,从而导致漏诊,但是后处理技术为这种错误提供了保障[4],多排螺旋CT扫描后的数据可以用于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从而得到清晰的MPR、CPR和VR图像,为关节部位的骨折情况提供了更多的图形数据依据,其中MPR图像可以是任意角度的切面,相比于DR平片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显示,对重叠情况不易出错,同时也能够发现CT扫描中不易发现或者不易确定的骨折;CPR图像容易检查出关节中的隐匿骨折,能够清楚显示受伤部位的关节情况,包括肌肉、血管、韧带等;VR图像是属于三维立体图像,层次清晰,对比度明显,能够准确的剖析关节受伤部位,因此可以通过选择相应的角度而达到对受伤部位的准确观察,从而可以有效的确定骨折情况,但是VR图像与CT扫描设定的阈值有关,所以医疗中常将MPR、CPR和VR图像结合在一起共同分析,从而确保准确率。

综上所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较传统的DR平片能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骨折情况,因此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海峰,陈涛,齐晓伟,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手创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95-96.

上一篇: 线上教学论文 下一篇: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