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结算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4:39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1)

【摘要】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关键词】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 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但国库职能与管理的理论与改革研究却一直处于滞后状况, 传统意义的国库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意义的国库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指导国库管理的改革, 既是国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外部环境改变的必然。

二、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转变政府职能和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所有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实现资金支付上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同时,转变财政职能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 尤其是要加强财政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克服了过去财政无法进行事前监督的弊端, 在资金支付之前就可以知道资金的使用去向, 从而使财政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全面有效。( 二) 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入WTO 必然要求财政支付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在许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在经济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方面应以国际准则和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为借鉴。目前, 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资金支付方面大都实行国库单一账户, 库款集中管理, 支票集中签发, 资金集中支付, 政府各部门不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 这是对财政收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办法。( 三) 预算管理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 再到预算监督的全方位管理。三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目前, 我国预算编制改革己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预算执行上, 特别是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手段上仍实行分散支付制,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运行效率低下, 监督不力, 难以调控的被动局面。因此, 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 除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综合预算原则、部门预算方式早编细编预算外, 还必须实施预算执行改革,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任务相当艰巨。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方式, 而且需要采取必须的改革措施, 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工作。( 一) 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行账户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拨付程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并涉及银行清算制度, 需要相应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 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还要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二) 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技术基础, 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这些管理系统, 可以节省财政管理的时间, 充分收集财政管理所需的资料,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也只有在这种高效而健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率。( 三)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着委托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所以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 针对资金的申请、使用、支付、清算流程, 建立资金的监管体系, 提供制度上和机制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根据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目标是: 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 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 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体系, 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四、小结考虑到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 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目前各地只对国库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这项制度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它从理论到国际通行经验等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 从而得出适用于我国的改革方案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2)

支付结算是在货币、商品、信用等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间较大数额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社会经济的运势做了表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总量货币化表现的一种形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支付结算与社会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完善支付结算体系的建立对于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控制来说很重要。

一、 构建统一、科学的支付结算体系

当前,我国的银行支付结算主要构成有四部分,即支付结算工具、支付结算管理、银行结算账户及支付清算系统,这四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银行结算账户为结算业务的办理基础;支付结算工具为资金转移载体;支付结算管理的统一规划为支付结算有效运行的保障;支付清算系统为实现最终的资金清算渠道。

(一)银行结算账户

银行结算账户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往来的结算起点与终点,其同时还是社会金融行为中资金结算多的重要窗口。主要分为个人银行、单位银行的结算账户,后者主要分为专用存款账户、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及一般存款账户,除此之外,在人民银行中,由各金融机构开设了备付性质的清算账户。

(二)支付结算工具

它是有效实现债权、债务的清偿媒介、载体,转移资金,能够满足多样性社会经济活动及商品交易。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本票、汇票、支票等为主题的,迎合电子支付发展方向的,多元化支付结算工具。

(三)支付结算管理

此部分主要包括银行结算纪律监督及账户管理、法规制度管理、支付结算中纠纷协调及风险控制管理。结算账户管理,为央行维护金融稳定、有效推行货币政策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纪检管理主要通过奖惩制度及举报、定期汇报等制度维系了正常的支付结算环境;法规政策的制定,从法律的角度强制性严肃了相关纪律,保证了经济活动健康运行;而风险控制管理则通过收集、整理及分析交易信息,查处刻意报告及调查,对违法洗钱活动进行防范,有效净化金融环境。

(四)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清算系统目前主要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商行行内汇划资金系统、同城票据交换所以及人民银行全国性电联系统、覆盖各省会城市的现代化支付体系。这些金融体系基本上囊括了国内大部分的支付结算应用,为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支付结算工具的大动脉,促进了社会资金高速运作。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已经达到了60秒业务资金到账的速度,更是增加了社会资金的运行效率。

二、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银行支付结算风险

银行支付结算过程时连结经济活动及资金之间的纽带,是保障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对于存在于其中的风险,首先应明确产生原因:一是银行内控会计制度有缺陷,控制手段缺乏,结算凭证未规范审查,在岗人员操作违规等。

针对同城结算风险,主要采取这样几项防范措施:一是对于任何一笔业务,都严格取得、填写有效、合法的初始凭证,依据规定的支付结算流程认真办理业务;二是对于同城办理结算凭证、票据等要素要做到认真审查;三是办理同城结算的会计人员要尽可能做到按规定履行职责,实现权责明确;四是提高结算业务办理后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以点。

对于联行结算所产生的风险,首先应严格将分管制度“印、章、证、压”落实清楚,有效强化对联行业务管理水平,将领用及出入库手续严格明确,及时核对账务;其次,对于人民币、电子联行等结算业务,要坚决杜绝交叉操作、串岗操作,明确各岗位责任制度,以杜绝漏洞。

另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票据结算的风险进行预防:加强对授权额度及客户信用的核查,拒绝票据承兑风险;通过培训及日常宣传提升柜面业务受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加相关常识,对诈骗犯罪的手段、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和掌握;将具有通用性的支付密码推广使用,保障票务的真实性,对于票据欺诈行为坚决杜绝,保证客户资金及银行自身的安全。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大的方面展开简要的论述,总的来说,支付结算体系主要分为支付结算工具、支付结算管理、银行结算账户及支付清算系统这四大板块;而对于银行支付结算的相关风险,比如说,联行结算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同城结算带来的风险、票据结算带来的风险等,我们主要从健全制度规范、加强内控及操作流程规范性等方面入手,促进支付结算体系的形成,为社会金融、经济的发展及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3)

今年是我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十周年。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省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提升了全省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规范和高效。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原来所执行的财政政策必然面临着诸多调整。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便就成为影响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因素之一。那么事业单位应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则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知,同行在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即资金运营层面),似乎并没有将一系列制度环境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必然制约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内涵的认识

反观过去的财政拨款形式不难发现:由科层管理制度下的资金拨付形式,不仅增大了从资金预算审批到实际下拨的时间跨度,也极容易导致下级寻租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科层结构下的委托关系使然,也直接弱化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从而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效益性要求一直难以实现。建立在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制度创新,从系统内部改善了以往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认识: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第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相对于现行的财政国库资金分散支付而言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处核准后由省财政国库管理局统一帐户支付,这样就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彻底扭转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能有效防止事业单位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控制目标和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没有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还要求有一个准确、及时的银行结算系统作保障。

不难看出,上述逻辑对于事业单位财务形成的影响应是正面的。它以一种制度压力,约束了单位人员在资金使用上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动机。并在层级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资金在使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对事业单位财务形成的影响

以上制度创新对事业单位财务形成了哪些正面影响呢。关于这一点,需要与原有制度进行比较来知晓。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资金预算形成的影响

在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政策的事业单位,在面对资金预算时习惯于“就高不就低”。并且,在传统财政拨款体制下由于委托原因,也使得上级对于预算资金的审核尺度掌握的较宽。然而,在由银行帐户集中拨款的情况下,便具体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制度压力。

1、约束资金预算制定工作

之所以能够约束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工作,实则在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予单位管理者带来的稳定预期。即,在精简了中间层级的情形下,因增大了事业单位在资金需求和使用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在实施资金预算时难以隐藏其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在声誉约束机制下将规范单位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资金预算工作。

2、强化资金预算内审工作

在以往层层审批的财政拨款制度下,因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因素使然,很可能使二者形成“攻守联盟”。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针对预算资金的内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在新制度安排下,事业单位直接面对资金划拨机构,自然将在一系列的外部压力下强化自身的内审工作。

(二)对资金使用形成的影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也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提出了刚性约束的要求。即,在机构审核了预算资金总量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将在一个经济年度内使用该数量资金维系日常运转。这与过去的层层拨款相比,增强了单位对资金使用的管控意识。具体而言,这种影响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刚性约束所形成的倒逼机制

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支撑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情况能及时被上级主管机构所掌握。这样一来,就为刚性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事业单位科层行政制度的监管系统下,在外部声誉约束的舆论环境下,必然将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事业单位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增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

2、单位体制变革中的不确定性

伴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履行的同时,事业单位体制变革也在向深层次推进。面对事业单位未来变革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单位成员必然因自身利益的驱动,逐渐对资金有效使用产生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背景,增强了国库集中支付所带来了正面影响。关于这一点,并没有被大部分同行所感知到。

当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止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但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仍须从资金预算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寻找根据。

三、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须基于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来构建;并且,还应假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在长期内保持不变。结合上文所述,以下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升财务人员意识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随着事业单位未来5年改制程序的启动,单位管理者应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意识;并在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应在遵循财务制度的原则下进行。在针对目前的挑战可知,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完善财务内审制度

跟踪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管理者共同实施。其中,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提出跟踪审计的总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财务管理部门细化自身的分目标。但此时,财务管理部门应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业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

(四)评价财务管理绩效

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分别建立一、二级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本文无意穷尽所有有关国库集中支付的信息,但也从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进行的探讨。相信,随着笔者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将会继续深化对事业单位体制变革下,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的认识。

四、结束语

同行在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即资金运营层面),似乎并没有将一系列制度环境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必然制约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改变这一传统发现,国库集中支付将在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产生正面影响。为此,事业单位应围绕着:提升财务人员意识、管理手段、内审机制和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杨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变革[J].财经界.2012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支付结算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对于确保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保持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承担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的重要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负责规则的制定;二是负责支付市场的准入;三是负责结算的管理;四是向各金融机构提供公共支付服务。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方面的决策模式,从而提出符合当前金融经济发展需求的支付结算政策,以实现对支付结算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目标。

一、支付结算概述

(一)支付与支付结算

从金融体系来看,支付的定义为资金在收付双方的转移或过程,既包括现金的支付,又包括票据或电子转账等方式。从我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规定来看,支付结算主要是单位或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相关的现金、票据等结算方式来实现资金的给付与清算行为。从内容来看,支付的范围更广,而支付结算则依赖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来实现资金等货币来完成给付行为。

(二)支付结算工具与支付系统

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指支付结算的载体,如现金、票据、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等。从支付结算工具来看,非现金支付工具拥有更多的优点,如交易成本低,交易活动安全便捷等,特别是金额太大时,人民银行对企业之间的现金结算做出了专门的限额规定,超过此限额必须通过非现金方式来结算。

支付系统在今天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各金融机构如银行内部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以及银行卡支付系统等。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整个支付系统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从2001年十国集团达成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中规定了中央银行的职责。一是必须明确支付系统的目标,并确保自身的工作任务与政策;二是确保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三是对于非亲操作的支付业务必须进行监督,以履行其监管职能;四是从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上来确保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及国外银行之间的合作。

(三)支付系统的内涵

从支付结算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支付工具、支付系统,以及支付清算组织和相关法律规定等。支付工具主要承载着收付款人的支付指令,并能够实现债权债务和货币的转移功能,而支付系统则是从提出支付申请开始,提供资金清算和资金最终转移的通道,支付组织是以提供支付清算、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专门的支付清算组织等。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支付体系的稳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下,支付体系能够密切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属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四)人民银行与支付体系的关系

从我国《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来看,我国支付结算体制是建立在人民银行的基础上的,作为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统一制定支付结算制度,来全面协调、组织和监管全国的支付结算中心,以及调解和处理各银行间的支付纠纷;二是从人民银行下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结合自身的支付结算实际,提交相应的支付结算办法,并报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后执行;三是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人民银行总行通过统一的支付结算制度来实现本行及银行组织间的协调与管理,以完成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间的支付结算工作;四是对人民银行总行的支付结算政策,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

二、当前我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政策特点

(一)支付结算政策要素

支付结算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的主体和客体,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应四个要素,政策主体与客体,按照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政策主体是人民银行,政策客体是政策的接受者,即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公众。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社会资金的高效有序流转,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进一步细化则体现在支付系统的效率和支付体系的安全两个分目标上。从政策工具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支付结算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支付结算办法》等;二是支付结算市场准入与监管;三是负责对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四是结合支付结算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与行业标准。政策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各项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效果,从政策主体到政策目标需要一个传导过程,而传导作为政策效应关注的焦点,以推动政策达到管理预期。

(二)支付结算体系中的政策传导

政策传导是结合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依靠经济主体来实现,而政策效用的发挥则取决于政策的传导过程。以货币政策为例,凯恩斯学派认为利息率是货币供给政策的关键因素,并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而费里德曼学派则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对整个传导机制的影响效果,由此可知,对货币传导过程的不同理解,其影响指标也不相同。而支付结算政策作为多目标决策体系,经济学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和监测,从而指导人们来推断货币政策的走向和趋势。

支付结算政策同货币政策一样,支付工具的不同,其影响政策目标的方式也不同,其传导过程如下。一是从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上来确保支付结算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二是从支付结算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上来控制各中小企业给结算市场带来的混乱,从而实现对结算市场的重新洗牌;三是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四是分布规范性文件,制定行业发展标准,降低支付结算成本;四是确保利益的分配,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支付清算组织,从支付结算服务所提供的便捷性中获得的利润,因此,笔者认为对利益分配问题的决策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总支付体系的结算效率。

三、对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考虑

构建支付结算政策,必须结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从科学、全面、合理的角度来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决策环境、组织体制,以及决策程序等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构筑良好的支付结算决策环境

决策环境的构建需要人民银行从国家行政体制中的职责定位来着手,优化人民银行与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中,来完善现有的管理手段,树立人民银行的权威,从而确保各项监督管理权力得到有序的开展。

(二) 健全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组织体制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确保决策机制科学运转的前提,人民银行必须从其职责的定位上来优化组织体制,如对分支机构的扁平化,对员工层次的高素质化,对干部及薪酬体制的人性化等。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精简机构,增强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待遇,促进人才的流动,提升组织的决策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的设定是建立在决策环境和组织体制的完善的基础上,对决策程序来说,一方面是决策主体和决策理论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决策流程和实施步骤的确定。为此,必须从决策主体的决策活动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发挥决策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决策程序中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分析和探讨,做好情报的收集整理,做好决策程序的衔接和决策理论的改进,从而为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5)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2001年被确认为 “十五”期间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对我国财政收支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次改革符合我国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够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因此此次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纵观历史,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于对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适应性。不难看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合理性。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财政理论、委托轮、制度创新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的资金管理特征发生变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给高校用款计划申报流程带来变化。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高校都是自行编制用款计划而后报送给相关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录入、审核和上报。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高校可以自行录入用款计划,将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标注和汇总,然后逐级上报用款计划,最后将财政部门审核后的用款计划数分别送达给二级以及二级以下的预算单位。如果高校提出拨款的计划申请不符合相关要求,财政部门可以拒绝拨付资金,从而保证了资金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实现对财政资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此外,这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的了解,有效地对高校财政资金进行风险的防范。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给财政资金拨付给高校的方式带来变化。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财政部门都是按照预算定期将资金拨付给高校的上级单位,然后再由上级单位转拨给高校。在这个转拨的过程中,耗时较长,资金到账时间不固定,可能对高校资金使用情况造成耽搁,而且经过的环节较多,预算支出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样财政部门不能及时了解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削弱了财政的管理职能,不利于宏观调控。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高校要自行编制并提交年度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将用款计划上报财务部门,批复后方可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资金。这种资金拨付方式的转变对高校预算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将财政直接支付以及财政授权支付的项目准确区分开来,详细、准确地安排年度支出,从而规范了高校资金的使用计划,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2高校自主支配资金萎缩限制自身发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自主理财的地位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往高校本着“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约束独立”等特点成为独立的主体,其理财的主体地位也得到相应的落实,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自主理财的地位。高校需要按照规定在银行建立账户,资金由银行代收,由财政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审批后方可支取资金。这样一来,高校的财务机构、资金性质、对资金的使用权限等都不变,只是将资金收支的管理权交给国库,国库负责监管高校预算内外的支出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削减了高校对资金的调度权,这必将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和发展。

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筹融资能力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高校以前可以根据师生扩招情况向银行争取贷款,对高校资金不足情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当高校收入学费之后存入银行,从而增加借款信誉,银行才会再贷款给它。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高校所有的资金都要上缴财政部门,导致高校除了政府指定的银行有存款外其他银行几乎没有存款,既然没有存款账户的抵押,银行就很难将资金借给高校,这就相当于切断了高校一条重要的筹资渠道。没有充裕的资金来源,高校很容易陷入资金困境,只能按照预算进行资金的送报,从而丧失了资金的调度权。

2.3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不完善导致财政支付到账不及时

国库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系统,但是由于缺乏编制和执行管理系统,很多环节还不够完善。例如,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单独控制,每次资金的支出都需要国库亲自支付给相关人员或法人,从而大大加重国库的工作量。此外,现阶段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实时清算系统联网不够完善,高校财务系统与国库信息系统不能对接,导致高校资金无法及时到账,从而影响高校的正常运作。

2.4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缺陷

高校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该种核算基础已经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资金的支付由国库统一管理,从而高校的确认基础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国库集中支付体制下,每笔资金的支出都有原始凭证和资金转账通知单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显然收付实现制无法满足这种资金的支出特征,给高校会计核算带来很大的不便。其次,收付实现制无法使高校了解真实的资金支付情况,导致预算报告与实际资金收支数额存在差异,预算支出数额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资金实际支出数额。

2.5高校财务人员工作量加重

随着财政体系的不断改革和生源的不断扩大,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记账、算账的基础上,而是负责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所以高校更应该聘用大量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负责本校的财务工作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改变。

3.结语

综上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合理性。一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高校用款计划申报流程、财政资金拨付方式等带来改变,给高校申报资金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高校的资金管理特征发生变化,限制了高校自主支配资金的权限,加重高校财务人员工作量。总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铁道 结算中心 内控制度 人员建设

一、前言

目前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各级铁路企业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资金规模非常庞大,因此资金的管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加强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对运输生产和铁路建设资金的监管也成为了必然。当前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的实施,各条高速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从铁路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深化改革等,全都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靠的资金保障。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防范资金风险的发生,要从具体的经济业务上开始高度重视,尽全力完善资金的管理,保证和谐铁路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资金结算的重要性

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铁路运输装备的不断更新,导致铁道结算中心控制的运输及建设资金数额在几百亿以上,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就日益突出,这就要求铁道结算中心要把资金集中管理,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提升到空前的高度,铁道结算中心也由过去追求资金效益,搞好结算服务的“筹资效益型”职能转化为强化监管、规范管理、搞好服务的“监管服务型”职能。因此,加强资金的结算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铁道结算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是集合了银行的金融管理和企业的资金管理,并且通过对铁路内部单位的资金调剂和制定资金结算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货币资金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从而实现降低资金的分散风险,保证铁路运输及建设资金能集中统一并开展有偿调剂工作。铁道资金结算中心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存在的各类资金风险,以保证资金的绝对安全。这是能够充分的发挥资金结算系统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资金结算中心的一个关键环节。他能及时地将企业的经营目标系统的贯彻到铁路局的各级财务部门和运输生产部门等。并通过与各家协作银行统一协调,为铁路的运输生产和建设提供更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资金结算工作的内控制度的具体防范措施

(一)强化大额资金支付过程的监督管理

对于单位大额资金的支付,必须要经过单位的法人代表,以及单位的总会计师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联签才生效。在进行实际支付的时候,也必须要经过单位的法人代表或者其授权人在财务支付上的凭证上盖章签字之后,财务部门才能办理相关的资金支付。一般情况下,要建立对大额资金使用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决策,然后再及时的登记大额支付联签单。同时要认真的落实大额资金的具体动态报告,包括大额资金的监控制度,最大程度上加强对大额资金支付使用的全过程控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如果大额资金的支付没有履行相关正常的程序,从而导致缺乏最有效的监督管理,很容易引起重大的资金安全事故。而现下的铁路局包括专业的运输公司经常会支付大额资金,不论是要对内投资,还是向银行贷款等,都必须严格履行结算中心规定的各项审批程序,以防止可能产生的资金风险。

(二)强化和完善资金的结算监管

结算中心的柜台结算人员要切实做好结算管理工作,这是其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以保证整个实施的全过程甚至全方位都有实时的监管。在具体的工作日程里,要做到严格业务受理程序,对于那些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可以不予受理并且不予支付,规范结算凭证使用、结算系统业务信息录入、结算会计核算和与银行的交接手续,加强总户印鉴、票据、结算凭证的管理,加强对总户资金支付、客户结算业务的管理,以保证整个结算业务的全过程甚至全方位都有实时的监管。每日结算业务处理完毕,要保证结算中心总户余额要与其协作银行的账户资金核对一致,做到相互签认。保证结算总户资金不垫款。

(三)建立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将企业的财务收入集中在专业的财会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严格开立账户的审批,防止多头开户造成资金的分散,降低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会大大增加管理的难度,增加发生资金风险的可能性。对铁路单位开立银行账户要进行严格管理,所以结算中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清理、整顿和优化银行帐户上很下功夫,只要是有资金结算中心的区域,如果没有经过批准,不得在资金结算中心之外另开银行帐户,并将其作为一条坚决必须执行的纪律吸收应当在结算中心开户的帐户资金,尤其是铁路客运专线和其他新建线路的建设资金,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金,为实施有效监控、防范资金风险、增加资金效益开辟道路。实施资金的预算管理是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的一项有效保障,通过在资金的业务办理过程中,对资金进行柜台监督,对资金支付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以降低资金支付风险。

(四)财务管理中的运输收入进款管理

对运输收入专户管理的原则是只收款不付款,如果要付款就只是上缴运输收入给各铁路局的运输收入专户。而付款的票据也只使用结算中心内部的转账付款委托书。如果发生任何向付款人退款的情况,运输收入专户要获得上级收入处的同意,附加原来的收款凭证复印件并要加盖公章,让部门的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签字认可才能继续支付。货运的运输进款收入往往采用倒提支票的方式,其间仍旧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有可能是付款单位因为透支而导致无法收回进款,或者付款单位的密码不符而导致的无法收回进款,还有可能是付款单位的印鉴变更而导致无法收回运输进款,另外还会有收款时间的滞后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运输收入未能及时入账,就会极有可能地造成资金风险。因此,对于那些经常发生倒提业务的收款单位,要尽可能地与之签订相关合同,并收取保证金,尽可能地保证运输收入进款及时足额入账。

四、资金结算工作的人员建设的具体防范措施

(一)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

结算中心要定期做好与单位的对帐工作,每季度及时回收对帐回单并由专人进行核对。在回收的对账回单必须有开户单位财务负责人的签字并加盖单位预留印鉴,在核对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任何的不相符事项,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银行的对账单是保障银行存款真实性的一项合法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账单存在风险。如曾经发生过出纳人员伪造对账单套取企业资金的现象,造成企业资金风险。因此必须制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保证核对工作的独立性,最大程度上确保资金的安全。

(二)加强结算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资金的结算人员要认真贯彻并执行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包括铁道部和铁路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中心的结算纪律,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发扬互助有爱的精神,要强调团队精神,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并将其认真贯彻到具体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去,尽最大可能防范资金风险,防止资金损失。从具体工作的不同阶段,保证源头的纯洁性,和过程中的坚持性,强化结算中心的各项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运行。资金结算中心还要充分发挥稽核部门的作用,要保证稽核人员的配备,要加大资金稽核检查的力度,稽核人员要充分利用资金监控子系统和银行系统的查询功能,重点监控支付对象、支付用途、支付金额、支付方式等要素,要对资金流向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的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做好资金风险监测,以及风险的预见性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

(三)对开户单位的出纳人员加强规范

要严格规范中心开户单位的出纳人员到中心付款的行为,如果有特殊情况自己不能亲自办理的情况下,开户单位的财务负责人要出具说明,并必须加盖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才能由其他人员代替到银行办理相关的结算业务。无论何时一旦出纳人员发生了变更,就都必须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到结算中心备案并办理结算证。开户单位要加强对出纳人员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保证资金安全。

(四)对职工收入的管理

对企业职工的个人工资、奖金、报销款项的支付,要按照结算中心的规定,尽量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既符合企业资金安全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职工收入显性化的重要手段,也利于加强资金的全过程监控,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单位产生“小金库”的来源。

结论:资金的运转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保障。建立防范资金风险的长效发展机制,严格执行安全、有效的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支付监管职能,提高结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敏感度,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风险判断能力,夯实各项具体工作的基础,在源头上规范并强化资金的安全控制,最大可能的防止资金风险的发生,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铁路建设工程,全面促进铁路的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7)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这种制度一般又称作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掌握了资金支付权,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带来了重大影响,对港航部门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强化、细化港航部门的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港航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港航部门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航部门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指标体系,尽可能细化预算,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明细预算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准确、详细地安排年度支出,并确定哪些项目是财政直接支付,哪些项目是财政授权支付。这些规范要求港航部门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并且,更有利于各用款单位及相关资金管理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提供有关更准确、及时的预算编制材料。从而确保预算指标内的各项资金严格按计划支付,杜绝无预算的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有利于规范、监督港航部门财务管理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有关各部门首先要对各单位的用款计划进行审核,只有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的用款计划给予审批,对没有预算指标的用款计划则不予审批。而且,在各单位发生实际支出行为时,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都要进行相应的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以及没有计划的拨款申请,都能在发生前予以制止,形成了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对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行该制度不仅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流向和流动进程进行及时监督,也有利于加强各单位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更有利于规范和监督港航部门财务管理。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的消极影响

1.影响港航工作开展的主动权,削弱单位资金调度权

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前,港航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调配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时可以合理调配银行间的存款,从而吸引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提供配套服务。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银行存款减少,降低了港航部门对银行开展业务的吸引力,增加了港航部门对自筹经费项目开展的难度。同时,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港航部门按照市财政的要求编制预算,并明确各项资金使用方向,并在上年年底上报。但“计划不如变化快”,预算中未预料到的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港航部门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2.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改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亟待提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从用款计划申请到支付管理都是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网上操作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操作模式。其中,对出纳岗位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会计核算工作中新增了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也有了相应的增加。而现阶段港航部门、尤其是各基层港航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对新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弱,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操作不能在短期内掌握,容易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正常到位,或者难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及时完成。为此,亟待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业务工作能力。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加强港航财务工作的对策

1.更新观念,加强预算管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无论是港航单位领导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从传统的理财思想和方法中转变过来,由于资金不再拨到单位账户,不可能随意更改和变通支出项目。所以,应把工作重点放着以下两方面:第一,全体总动员、认真具体编制预算。在制定年度预算时,应由主管财务领导牵头,动员各部门“全员”做预算,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对每一项支出都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制,详细论证,不断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项目的方向和用途。第二,完善预算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申报。港航单位各业务部门要配合财务部门合理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申报工作,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常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拓宽渠道,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各单位部分财务监督职能交由国家财政部门和银行实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的执行、用款计划申请的报批、支付令的填写与实施及实物资产管理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一是及时组织有关财务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常规财务管理工作。二是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工作各岗位人员及其职责,做到资源合理配置。三是积极引进人才,优化财务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财务人员总体素质。

3.加强沟通,完善单位财务制度建设

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后,港航各单位要加强与财政有关部门和开户银行的沟通协调,理顺财务工作流程。要结合现行财务法规制度调整、完善,重新建立既符合国库集中支付要求,又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的财务制度管理体系,包括明确事业经费收支范围、财务管理权限、审批程序、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以便从制度上确保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安全和高效。

总而言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给港航财务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港航财务工作,确保港航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各单位财务人员应在财务主管领导的支持下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8)

abstract: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throug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 number of decisions", a whole se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direction of "deepening the budget for the department, the treasury centralized collection and paymen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control ---- chibi city,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the rationale of reform, improve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but the county (city)-leve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 financial reform is far from the goal to achieve. through chibi city, hubei province (county-level cities) of the four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sponse: first, deepen the reform of departmental budgeting, integrated, zero-based budgeting; second, do a good job in accounting focus on the state treasury to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centralized collection and payment system transition; the third i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reform; fourth,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financial reform of the four.

key words: chibi city; four fiscal reform; issues; proposal

前言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县级市),现有人口52万,2004年财政收入3.1亿元。本文结合赤壁市近几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县(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

近几年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赤壁市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一块进“笼子”,市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进中心,各项收入和支出财政一起管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格局。从运行的实践看,各项改革运行平稳,不仅达到了增收、节支和规范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1994年,赤壁市开始酝酿综合财政预算改革,1996年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综合财政预算。2004年起,按照上级要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

1、改革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将部门所有收入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并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数额和项目填报。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类收入。

2、改革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等两大类。

(1)基本支出预算,具体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①人员经费:按编办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政策据实安排。②公用经费:实行单项定额办法,分明细开支科目,逐项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按单位编制数计算安排。

(2)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单位人员、公用经费之外的资金需求,分项目进行申报,按轻重缓急排队。在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报市长办公会讨论审定安排。

(二)改革资金收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市开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在市直8家单位进行试点。2005年6月1日起,本着“边改边完善,过改边规范”的指导思想,分三批逐步将全市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范围。

1、重新调整股室间职能。一是重新调整了对口管理预算单位。按照“一个预算单位归口一个股室管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业务股室对口管理预算单位,做到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所有资金全部交一个业务股室管理,既方便了预算单位,又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二是重新确定了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按照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财政资金拨付惯例,重新确定了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抓紧业务培训。从6月1日起,按照“每增加一批预算单位,就组织一期业务培训”的要求,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3、增强服务意识。赤壁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部门的实际困难,取信于单位。如在设计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时,坚持“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单位用款”的思路,将原来的多道环节,统一简化到两个环节,即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只需要2道环节:一是每月月初向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上报分月用款计划;二是每月中旬向国库收付中心申请用款。

(三)改革采购管理方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启动较早,从1994年开始,自发在汽车加油、维修、保险等领域,试行定点采购。2000年,大力阔斧地推行了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相应组织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办批复的政府采购机构管办分离方案,配备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暂时代管。同时,配备2名工作人员,将原来政府采购中心改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股,实现了政府采购机构的管办分离。

(四)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根据上级要求,从2000年起,赤壁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捆绑使用,一个流向”的操作规程,在管理上采取“三个统一”、“两项监督”措施,引导预算外资金有序增长,合理流向,实现了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的“三权”到位。

1、“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专户储存。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存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坚持“核定收支、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一年一定”的原则,除保证单位经常性支出和部分建设性支出外,其余资金由政府统筹用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三是统一票据管理。实行“凭证购票、限量发售、以旧换新、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建立收费票据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把好票据印制、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五个关口。

2、“两项监督”。一是实行日常稽查制度。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缴存、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实行专项检查制度。1998年以来,每年都由监察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配合,对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杜绝了私设小金库、滥支滥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改革和实践,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逐步规范,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在推进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弊端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和完整性。目前,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一般在上年12月下达预算编制通知,次年3月就开始由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对项目的充分论证,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加上预算编制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增长”法,即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各种增支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

(二)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难度大

目前,赤壁市单位尚有三种类型的账户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之外。第一类是部分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二级单位账户。第二类是部分在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的收入过渡户。这类账户单独设置,直接将其收入划转上级部门,支出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单位账,管理漏洞较大。第三类是有贷款单位的账户。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凡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须开设独立账户。目前,部分单位依照这一规定,在银行开设有独立账户。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账户清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后二类账户,预算单位和银行阻力都较大。

(三)预算单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理解改革政策

有的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并没有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申报分月用款计划还比较混乱,不能严格按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操作;有的部门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片面理解是自有资金,认为无须市政府审批;有的怕政府采购程序麻烦,将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金,作为一般公用经费填报,自行组织采购,逃避财政监管;有的单位认为改革后资金拨付慢,程序多。这既有软件限制及政策规定程序的原因,也有单位自身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流程操作等各原因,预算单位支持、理解还有一个过程。

三、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的对策研究

推行财政四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市)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实践,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

(一)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是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计划,它是由主管单位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组成。从其资金来源看,既包括预算内资金,又包括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从其支出内容来分,既包括经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部门综合预算应选择“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在支出预算上,实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进行审核和论证,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部分。在审核和论证过程中,可以对上年的不合理安排做出修正,将资金重新分配给重要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其具体做法是:

1、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跨年度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年内各项支出做出科学的测算,从而编制完整、详细预算。

2、实行零基预算。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不留缺口。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不接受预算追加报告,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先由财政部门对追加报告进行集体研究和审核,再送政府预算编制论证委员会研究决定。

3、加强预算论证,并成立政府预算论证委员会。预算论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主要党政领导、人大财经委和宏观经济部门代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拿出的预算草案,先由预算论证委员会分析、讨论和修改,预算论证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4、在编制预算时,公开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定额标准等,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

结合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将单位符合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项目,严格按照人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全面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其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接到位中标单位和个人,切实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此外,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改革,重点要落实“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打掉部门创收机制。

(三)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可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但会计核算中心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不仅整天忙于报账、算账、记账、保管整理会计档案,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有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焦点的旋涡中,承担名誉、行政、法律等多种风险,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在条件成熟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应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具体做法为:

1、会计核算中心先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核算中心仅对单位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加盖中心审核专用章,并从统一账户中办理支付手续,报销单据退回单位,由单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中心可逐步转换为财政国库部门的支付执行机构。核算中心原有的统一账户可改为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核算中心原来为单位开设的内部账户,可以转换为单位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3、核算中心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设部门。核算中心原有的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可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部,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部,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则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部,继续履行稽核职能。原有的信息系统只要稍加改进则可以直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信息系统。

(四)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深入宣传,坚持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抓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欠税的清缴力度;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三是开展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强化财政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四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监督检查与深化财政四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湖北省财政厅2001-2004年财政年鉴》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并以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行直接监督控制的财政国库支出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框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国际通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通过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改变过去财政资金分散管理,预算单位自行开设帐户的做法,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即财政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纳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相应的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帐户,预算资金不再像过去一样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而是让各预算单位在批准的全年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再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通过财政零余额帐户直接支付给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通过预算单位小额支出帐户支付,形成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权限,使财政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使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

二、我国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所起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有效实行, 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执行能力,规范了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有效的预防单位挪用、挤占和截流财政资金。然而,这项财政改革是新生事物, 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1、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要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变化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使得单位会计核算的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是发生了变化的:一是账户体系上的变化,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制度设计,单位账户的性质是国库单一账户,原来的一种类型的资金开一种银行账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来的是单位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实行分账核算,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二是单位自有资金的流向处理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原来在进行会计处理分配后进入各单位的实有资金在管理的主体上虽然还是各预算单位,但资金的流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的操作也随之变化。

2、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依托的管理信息系统仍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包括快捷、畅通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还包括现代化银行资金清算支付系统,一方面,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运行中所依赖的互联网络还不够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单位的款项的及时使用;另一方面,以财政部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系统还末形成成熟的信息平台,而且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和银行间的实时清算系统也不完善,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效果。

最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人员缺乏系统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培训,相关业务处理不熟。

三、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或路径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进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领域,并且工作的重点也将转向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管理效率这一方面。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存在着财政收支结构性矛盾突出、政府职能转换未到位、部门预算仍在试等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像只能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因此,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首要前提是明确政府职能,先决条件是完善部门预算。

正确划分市场和政府各自的职能是整个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的基础。只有各部门的职责明晰,才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此外,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采取部门预算的方法的前提下, 国库集中支付才能付诸实际。

2、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我国目前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一共设置有五类账户:(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设立的资金存款账户,这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的预算外资金专户;(3)预算单位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商业银行设立的小额现金账户;(4)特设账户,用于核算粮食风险基金、社保基金及住房基金等政策性专项支出。(5)财政部门及其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设立的零余额账户;国库单一账户集中了所有的财政资金, 并且只有财政国库部门才可以签发支付命令。

3、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应当以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和完善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

强化执法监督是有效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用的重要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就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此外,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还应当不断发展与完善内控机制与外部监督制度相结合的动态控制体系,这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

四、结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一场根本性变革。我们相信,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全面推行,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有利于规范财政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有利于强化对各级部门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必将将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詹小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财经论坛,2007(30)

[2] 喻建屏.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形式的探讨.财政研究, 2002(8)

[3]曾小春、段从峰、赵榆森.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预警体系设计.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

[4] 张军锋.国库集申支付制度运行申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工作研究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篇(10)

一、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重要意义

(一) 工程计量支付是公路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公路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我国高速公路为例,截止2010年6月,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工程计量支付是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理、准确的计量和支付,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公路建设中各分项工程项目的进度、工程变更、违约和计量支付进度等情况。高速公路建设具有投资大、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因此资金流转与价值流程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意义非常重大。做好公路工程计量与支付工作,在合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一方面加快计量工作的进度,缩短支付周期,为承包人资金的正常流动创造条件,使承包人能够按计划进度施工,从而保证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工程施工进度及对应的工程量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确认的,因此,做好工程量的计量支付工作,也是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工程计量是公路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

工程质量是计量支付的基础,工程进度是计量支付的保障,合理地进行计量支付有助于工程的科学化管理。工程计量支付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的始终,在控制建设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业主,必须严格管理计量支付。通过对结合公路工程实际制定合理、规范的工程计量支付程序(如原则、内容、方法、流程、变更等特殊事项的处理),着眼于工程款项的节约和效率,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投资。此外,在计量支付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变更、索赔事宜,才能确保工程造价的控制。总之,只有准确、真实地进行计量支付,才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才能更好地促进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 工程财会的全过程跟踪与监督是确保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前提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支之一。由于交通建设事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等方面关系密切,其自身具有周期长、资金密集、人员密集等特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也具有若干显著的特征,因此,其工程会计具有独特性,在参与工程计量的全过程跟踪与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财务是重要的企业管理与控制部门,对于公司重大产品的购建是财务的专门职责之一,因此,工程财会部门必须配备专业人员并通过专门的流程和方法对公路工程计量支付进行手续、金额、关键控制点等方面的监控。

二、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现状分析

(一) 工程量计量、支付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执行

当前,公路工程量计量大多数都采用定额计价方式,工程款项多采用按形象进度计量与结算,实质上采用了成本会计管理中“产品法”进行成本核算与价款支付。操作中,由甲方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根据合同约定,对乙方按照规范、合同要求完成的工程实际数量、工程内容进行复核与检查,通过相应的确认手续后完成应付工程款项进行确认并办理款项结算。由此可见,计量支付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工程实体项目、措施项目的工程量金额。在流程方面,首先是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对于工程总价款、工程总量(包括工程实体、措施费等)、正常的工作流程、工期进行确认。其次,乙方根据约定的付款进度条件,按期报送形象进度文件,提交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最后,甲方根据前述相关文件进行款项结算。由于流程复杂、周期长,甲方财务部门对于计量结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根据上一流程的确认结论进行付款,而对于前述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是否存在瑕疵或隐患缺乏主动的监控。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很强,工程本身也存在隐蔽项目,导致若干控制环节存在着失控的可能性。

(二) 工程量计量不准确,财务缺乏对准确计量与变更的信息与手段

公路工程建设是各种技术的复合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运作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造成一些单位在支付工程款时,未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测算与计量,也未在计量确认的基础上,按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的金额付款。对于是否拨款或拨款多少缺乏客观依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实践中要么拖欠工程款,要么超进度支付,要么计量支付手续不齐全或不规范。从财务部门的角度来看,除前述被动地根据相关“资料”付款外,对于工程部门提交的变更、补偿等,从技术手段与现行操作环节来说,也往往缺乏科学、有力的手段进行质疑与验证。

(三) 工程计量结算与工程款项进度支付不一致

在结算、计量付款中,根据合同约定,按形象进度进行工程款项的计量支付在现实中往往只存在于“理论”之中。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形象进度往往与合同约定并不一致,同时由于乙方的工程往往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达到合同或规范的要求,或者甲方由于资金紧张或者财务管理的需要,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资金结算等,都导致了工程款项进度与工程计量支付事实上的不一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些现象都应当避免或者尽量减少,因为无论如何,这些现象都只会带来一个后果——施工企业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导致进度拖延或者当前无法预知的质量隐患。

三、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探讨

(一) 完善工程量计量与支付的内部控制

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甲方应结合合同条款、工程实际情况、工程特点制定规范的计量支付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与纠纷。在工程施工过程阶段,甲方应根据合同文件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监测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实际支付,并与各部分分项工程的预算进行比较,检查差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可能出现新增费用,实行费用过程控制、动态管理。在工程竣工阶段,甲方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交通 工程技术规范、合同特殊约定,检查工程是否达到竣工移交条件,对于审批凭单项目如工程量清单以内和工程量清单以外的工程量,结合工程量清单中相应的工程细目单价、《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等依据进行全面复核。对于保修条件与质保金的收取要及时合理,同时做好竣工结算审计与工程总结报告工作。

(二) 确保工程财务对于工程量计量控制的主动性

随着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发展,计量支付工作和财务结算工作也应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和电算化。首先,需要设置相应的科目进行合同工程的核算,如设置“发包工程——XX公路施工项目”来衡量专门的已经结算的工程款项支付,设置“预付账款——XX公路施工项目——XX企业”来计量专项预付工程款项。设置“固定资产——XX公路施工项目”,用于结转已经完工,并完成结算的“发包工程”等。其次,设置专门的人员参与工程的计量与支付,如对于工程量的变更、补偿或奖励进行核算与确认。再次,对于完工工程的竣工结算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工程款项结算及质保金的收取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建立好备查账。通过上述流程,甲方财务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动性得到加强,体现了内部管理的一贯性与完整性,减少各环节职务错弊隐患的可能。

(三) 确保工程财务与工程计量部门的沟通,强化工程价款的支付的预见性

财务部门要强化与工程计量部门的沟通,在工程计量支付方面要增强预见性。具体考虑如下:

1. 企业财务部门、工程计量部门人员应就合同的重要条款、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等合同文件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沟通与交底,认真研究工程量清单中各细目单价所包含的内容;对于中标通知书、工程量清单、合同工程量之间的差异提前进行讨论并确认,建立准确完整的合同台账。

2.对于工程中可能的合同漏项、调整项进行预见。清单项目漏项和工程量误差,主要责任在业主单位,新的计价规范规定,业主单位对清单工程量负责,而且责任不得转嫁,因此,清单工程量的编制在公司工程计量(造价或合约)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此项工作。财务部门应根据长期的工程款项支付实践对相关部门进行提示。

3. 财务部门要与工程计量部门沟通付款流程与合同付款进度。要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业务流程,工程管理部门、主管工程领导、主管财务领导在收到监理审核的《公路工程款支付审批凭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合同条款,对工程量和金额逐级进行核实,签署审核意见。审查无误后将核实结果填入“审核意见”栏,签字盖章后送财务审批,办理付款。

四、 结论

计量、结算支付是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手段。建设单位以财务、工程等相关部门全面、完整地建立公路工程款计量支付制度非常必要。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完善公路工程各流程的内部控制环节,加强公路工程款支付依据、支付审批、支付程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工程成本,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 证券行业论文 下一篇: 客服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