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15

盆景艺术论文

盆景艺术论文篇(1)

中国盆景是一门特殊艺术,其借助的物质手段、表现方式与关系都不是单一的,它的心理影响与社会作用究竟是什么、有多大等等,要深入探讨与归纳,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并非轻而易举,也不是先生“一番抡砍”那么简便就能“前行”的。我们应当看到,世间万物都是有正有反,有高有低,凡事只能相对而言。有“严谨”、“完整”、“独立”的理论“浇灌”,也未必能影响骨子里的“枯枝败叶”。音乐有“完整”的理论“浇灌”,也不都是一等的“贝多芬”。艺术门类的区分,如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等也都说明各自存在的局限性。盆景虽然不能直接为我们去征服自然,但盆景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怀疑的。中国盆景历史的发展,时下盆景展、培训班、讲座的多层次举办与交流活动的开展,有一定质量的作品应运而生,审美风尚的形成,都说明盆景不单纯是实用的摆设,其文化意义上的作用与地位已通过社会的审定。正如白居易诗云:“心泰心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们还要“睁大了眼睛看看”,台湾、日本盆栽冠于“华风”、“国风”,正是这种崇高情怀的归附与社会作用的支撑,才能把盆景推向“文化精粹”(梁悦美)的高度与位置。这种民族自豪感,也应当是我们盆景中人为祖国河山立言、为中国盆景润色的感情承载,岂能乱泼“冷水”随意贬低,凭自己尺码,给别人买鞋。

二评李先生的“高于自然”。鄙人上表艺术是自给自足的“人造世界”,就是说艺术原先不存在于自然界。它与大自然是两个不同的“宇宙”,也被称之为“第二自然”,先生要“大而化之,引申为大自然”,分明是混淆概念。笔者认为艺术美创造的动机,一是摆脱“听雨寒更夜,开门落叶声”的乏味生活;二是与自然相比美;三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念。而这些仅是人们在自然美精华的基础上提高与延续,而非纯自然地再现自然的所谓“本体”。在论文艺创作时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黑格尔说:“艺术的美,高于自然,艺术的美是心灵美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他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的美也就比自然的美高多少”。罗丹也说艺术家要“特别注重表达心灵”,反对“照相式”的精确,还指出“自然丑”转化为“自然美”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中国古人也有“妙造自然”的观点。如此等等都说明心灵要“高于自然”,视觉发挥要“高于自然”,也说明艺术是想象性的,是情感的宣泄,是生命的舒展。同时也指出艺术使命的重要性与严肃性。由此可见,真正把艺术美与“大自然”混为一谈的正是先生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自然“神秘莫测”,有时秩序大乱确实令人“惶恐”,而“神秘”与“惶恐”正是科学的开端。正如朱熹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正是有了像孔子这样伟大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构成的“人造世界”所产生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与力量,人类文明才创造了航天环宇,“高峡出平湖”等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奇迹。可见“高于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惶恐”的。盆景不同于绘画与舞台布景,盆景的基础材料是自然的本体,经过艺术加工而“高于自然”已取得了人们的“护照”。赵庆泉大师的竹林盆景,就比寒舍对岸的竹林美的多。自然大树离开特定环境,搬入展厅,其美也不见得会高于盆景。先生列引的“铁钩银划”,枝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不可得就是纯自然的树木。在笔者看来, 自然风景再美,也仅是艺术创作的“婚姻介绍所”,比不上自家从苦海里提炼的“爱情”。再说“大而化之”生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盆景艺术特征是以近乎自然的微型园林景观来再现和表现自然美与文化美。要说“高于自然”仅凭“缩龙成寸”在盆中依然鲜活生长的这点功夫,就叫自然大树不能“比肩”。笔者认为,艺术美是情感美、自然美表现的顶点,因而赞同胡乐国大师“盆景是文化”与“高于自然”的理解,同时也赞同他“盆景作品的评比,说到底就是文化上的较量”的观点。

盆景艺术论文篇(2)

一、夸大天工美作用,追求大古奇树桩。盆景爱好者迷上盆景后,就开始到处瞻仰美的作品,尤其在一些地方作品评比中,一些具有原始美的大、古、奇盆景,即使少有功力,据说榜上有名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此,在盆景选材时,一些人极力夸大原始美的作用,片面认为这种桩胚拈来就是艺术,只要简单处理几下就有获奖机会。受这种思想的束缚,制作的视野被逼仄,也无所谓立意构思、寄寓与表达情感,而只在枝条上作些简单的呈现。特别是一些大型树桩,由于缺少艺术指导,往往不能因材施艺,因势造型,枝干线条也不能合理调配。

二、忽视艺术,佳景难成。有人说要成为爱因斯坦,就要像爱因斯坦那样,左脚踏着科学世界,右脚踏着艺术世界。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此看重艺术,甚至把想象力看得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艺术能拓展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丰富一个人的想象力,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水平。笔者认为制作盆景也要像爱因斯坦那样重视艺术,不同的是一脚踏着自然,一脚踏着艺术。因为自然仅为我们提供一个生动的形象,艺术才是作品人格表现的中心。也就是说仅仅一个自然桩胚,它的美是不完整的,反过来说,完整的盆景艺术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这就是说,一个盆景素材只有经过作者艺术想象力的生发,作品才能进入一个“灵奇之境”。而笔者家乡有些盆景爱好者面对艺术理论总觉得不习惯,认为“诗情画意”与唐诗宋词的“朦胧”美感,一般没有高学历的人是无法捉摸的,把盆景艺术理论看成比登天还难。有的爱好者玩了几年盆景,对艺术理论听了还非常陌生。因而,也无法掌握依靠自然树桩外在美的形象,进行主观创作的本领,更谈不上让人理解作品寄寓何情何意。

盆景艺术论文篇(3)

1979年10月,韦金笙受江苏省城镇建设局委派,率团参加了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并主持苏北馆的布展,重点展示了扬派、通派盆景。

1980年5月,韦金笙代表扬州参加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下达,由广州市园林管理局主持,上海、成都、苏州、扬州等城市园林管理局(处)参加的“中国盆景艺术研究”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对中国盆景的历史、各种艺术流派、盆景创作及盆钵、几架、配件、陈设布置、盆景植物和石材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与总结。1981年9月,该项目的成果通过审定,并公开发表,成为建国后首部图文并茂的权威盆景著作。韦金笙的参与,为其日后继续从事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6年4月,在意大利热那亚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他应中国花卉协会的邀请,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中国馆。最后,经博览会评委评选,中国馆被评为最佳布置设计荣誉银质奖,这令韦金笙颇感自豪。但是,在他与国际园艺界朋友交流时,对方纷纷将中国传统艺术――盆景――称为“Bonsai(盆栽)”,并认为――“盆栽起溽于日本”!这些言论令韦金笙极为愤慨。他立下志愿:一定要刻苦钻研中国盆景历史,早日拿出令全世界盆景界信服的证据,证明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并让国外盆景爱好者都将“Bonsai(盆栽)”改称为“Penjig(盆景)”!

回国后,韦金笙便迫不及待地深入研究中国盆景史。皇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5月,韦金笙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发表了他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盆景史略》。这篇文章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首次全面地勾勒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盐景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盆景起源于中国!国内外盆景爱好者读过这篇文章后,深为信服。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华裔盆景爱好者,更是觉得扬眉吐气。

1995年5月,韦金笙应邀出席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三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并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在组委会主席、华裔盆景艺术家林十里先生的安排下,韦金笙首场讲演《中国盆景的历史、流派及其艺术欣赏意境》。演讲结束后,与会代表纷纷议论:“世界盆景的中心在亚洲,而亚洲盆景的中心应在中国。”

1996年,韦金笙被推选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后,更热心于分会的工作,竭尽全力做好分会举办的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国盆景展览会)、中国盆景研讨会及参与举办的第四届与第八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等工作;并藉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盆景事业发展。

2002年8月,我国台湾省“中华盆景雅石古盆交流协会”理事长、国际盆景协会第一副理事长(现任理事长)苏义吉夫妇,为宣传中国盆景艺术,组织国际盆景协会理事长(现任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来自美国的索妮达・罗赛德夫妇,世界盆景友好联盟第一副主席、来自日本的岩崎大藏夫妇及欧洲盆景友好联盟主席、来自瑞士的皮尔斯・罗特夫妇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如皋、常州、泉州、广州等地的盆景艺术。韦金笙在扬州全程陪同他们参观考察,并利用这一机会,通过扬州盆景园保存的明清扬派盆景作品,宣传中国盆景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艺术特色。通过考察,国际盆景界名流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盆景佳作,感受了中国盆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并认同了“中国是盆景的发源地”这一事实,同时还认识到中国盆景资源丰富多彩,风格流派众多且各具特色。

盆景艺术论文篇(4)

研讨会由平顶山盆景协会负责人伞志民主持,郭风春副厅长肯定了盆景艺术对推动社会精神文化发展、陶冶人民群众艺术情操的重要作用,并对河南盆景协会及主持协会工作的常务副会长禹端的工作表示肯定,他希望河南盆景界加大盆景艺术的培育、交流和推广力度,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这项事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使河南省盆景艺术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收到论文58份,冯如林、刘秀根、胡大宇、许乐今、平玉振、王国乾等先后发言并宣读论文,针对河南盆景发展的现状、方向及不足纷纷交流探讨,为推动河南盆景大省向盆景强省的转变献计献策。(刘启华)

2013年中国西部(西宁)首届盆景艺术展举行

6月20日,2013年中国西部(西宁)首届盆景艺术展在西宁市园林植物园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公园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和西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扬州市园林管理局、青海省花卉恸、会、西宁市园林局共同承办。

展览邀请了全国12个城市近百名代表参展,展出盆景佳作300余盆,奇石、根雕、书画作品100余件,集中展示了川派、扬派、岭南、西北地区精品盆景及其他相关艺术品。展会期间还举办了盆景艺术发展论坛、插花艺术展、盆景现场制作表演、美术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洪浩)

厦门两协会组织会员交流学习

6月16日,厦门盆景雅石研究会和厦门盆景花卉协会组织一百多位会员,先后参观了王金水先生的中华奇石馆、柯成昆先生在同安厂区里收藏的庭院树、集美区的杏林公园和位于灌口的华景园,并进行技艺交流学习。(陈诗佐)

盆景艺术论文篇(5)

[本刊讯](记者 徐F)2008年11月20日至22日,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在扬州盛大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承办,花木盆景杂志社、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扬州市盆景研究所联合协办。

11月21日,在西园大酒店国际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胡运骅主持,中共扬州市委常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京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长甘伟林,江苏省建设厅风景园林处处长王健和国际盆栽雅石协会理事长苏义吉等先后致辞。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韦金笙、严家杰,顾问傅珊仪,秘书长陈秋幽,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张福堂,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赵庆泉、冯连生、胡荣庆、邵海忠、邢进科、梁玉庆、陆志伟、于锡昭、万瑞铭、田一卫、盛定武,花木盆景杂志社社长万绍华、总编熊俊龙和来自全国各地盆景界的朋友。大家济济一堂,共商盆景大计。

作为中国盆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峰会,本届研讨会重点讨论了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评选办法的改进,研究了推动中国盆景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行动计划,研讨了新时期中国盆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之路。11月21日上午举办了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论坛,与会的12位大师先后深入地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盆景发展的观点和展望,11月21日下午和22日下午,郑永泰、惠幼林、芮新华、李树华、谢荣耀、王永康、陈文娟等20余位盆景界的专家、学者也先后进行了论文交流。11月21日晚上,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代表们继续研讨了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评选办法,并通过了推动中国盆景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计划。11月22日下午,在韦金笙主持下对本届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在大师论坛和论文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中国盆景发展的扬州宣言。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还参观了扬州盆景园和扬派盆景博物馆。

本届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既对中国盆景艺术事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进行了总结,又昭示着一个中国盆景全面复兴时期的到来。

盆景艺术论文篇(6)

他,就是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会长、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世藩先生。然而,2011年12月5日凌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安祥地走了。中国盆景界与世界盆景界从此失去了一个真诚的朋友。

今天,当我们怀着无比尊敬与怀念的心情,翻看这位老人的人生履历,才发现他在八十一年的人生岁月中,不仅仅为中国盆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还对我们民族与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0年5月,张世藩出生于革命老区山东文登。他在身边革命同志的启发和鼓励下,自幼即开始接受新民主主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当他的母亲在自己两个亲兄弟被日本侵略军杀害,毅然送他参军抗日之后,他便坚定地踏上了祖国解放和建设的道路。1945年8月,他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教导二团学习,次年4月开始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先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部情报处见习报务员,东北二局报务员、报务主任,中南二局二处二科组长,军委技术部二局管理处政治干事,总参三部十局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总参三部一所二处政委,总参第五十六研究所政治部主任等职,直至1987年3月离职休养。张世藩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上的一名忠诚战士。他具有很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甘当无名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海南岛战役等重大战役,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于功勋卓著,1988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世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严守党的机密,认真执行党和上级的指示,一贯听从党的指挥。他对党忠诚,立场坚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工作和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和困难,都从未动摇过他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克己奉公,顾全大局,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离职休养期间,张世藩发挥余热,积极投身于中国盆景事业。他于1988年参与创建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并常年担任领导职务。他先后成功地组织举办了1991年北京国际盆景艺术研讨会,1992年中国海峡两岸盆景名花学术研讨会暨盆景展(南京),1997年“香港杯”全国盆景根雕奇石艺术大赛(桂林),1999年“澳门杯”全国盆景雅石花卉精品展(厦门),2001年“蜀汉杯”中国盆景赏石精品展(成都)、中外盆景艺术家联谊会议(湛江)、全国盆景赏石社团负责人联谊会议(成都),2002年全国盆景精品展(如皋)等大型盆景艺术展会,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和人才;2008年至2010年,他协助陕西万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斌连续策划举办了三届中国唐风盆景展,大显中国气派,深入人心;自1988年以来,他还主持举办了18期园艺与盆景艺术培训班,培育了大量的盆景技术人才。二十余年间,他为中国盆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公认的中国盆景界的著名活动家。

在全面推动中国盆景事业发展的同时,张世藩先生还在思考如何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盆景石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友谊,促进世界盆景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届唐风展期间,他与张小斌、山田登美男、林朝华等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日本、泰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地的盆景艺术家们,发起成立了“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并亲自担任协会的会长。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的正式成立,宣告世界盆景界终于有了一个由盆景发源地――中国成立的国际性组织,标志着中国盆景有了一座可以直接通向世界的桥梁。这也是张世藩先生贡献给世界盆景界的一份厚重的遗产。对于会长的溘然辞世,常务会长张小斌先生悲痛万分“张老为世界盆景界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是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他的离去,不仅是我们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的损失,更是国际盆景界的重大损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斯人已逝,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将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每个重大的盆景展会现场,我们的队伍中,仍然可以见到他高大的身影。

盆景艺术论文篇(7)

在客观方面,首先,盆景作品即欣赏对象,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如果盆景艺术水平很低,欣赏者有再高的欣赏水平,也不会有美的享受。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件上乘的盆景,若置于杂乱的环境中,使人无法认真细致地进行欣赏,就更难引起想象和联想了。

不论是欣赏山水盆景,还是欣赏植物盆景,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欣赏,即欣赏盆景艺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而意境美是盆景的灵魂,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一、自然美

(一)山水盆景的自然美

山水盆景和一般艺术品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自然山石为主要原料,其中的草木、青苔又具有生命力。因此,自然美是盆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山水盆景作品,必然是自然美的直接再现。峰峦的色泽、纹理、形态,美观而又协调,其中的花草树木、舟、亭、塔、寺,都使人感到它真实而富有生机。因此,离开自然美,山水盆景艺术就不会产生和发展,更谈不到欣赏了。

山水盆景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制作材料的质地、形态、纹理、色泽和植物种植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等方面。各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自然特性,不论是“因材立意”还是“因意选材”,都是要利用原料的自然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二)植物盆景的自然美

欣赏植物盆景的自然美与欣赏山水盆景的自然美有所不同。植物大都由根、干、枝、叶组成,有的还要开花结果。虽然一棵树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欣赏时观赏者的注意力并不是,平均分配到各个部位上去,而是每件植物盆景都有其欣赏的侧重点,所以植物盆景有观根、观干、观枝叶、观花、观果等的不同形式。

1.根的自然美

根是植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一般植物的根虽然都扎入泥土之中,但全部扎入、看不到的却很少。盆景是高等艺术晶,盆树不露根就降低了欣赏价值,故有“树根不露,如同插木”之说。所以盆景爱好者在野外掘取树桩时,对露根的树桩格外喜爱。

2.树干的自然美

在树木盆景的造型中,以树干变化最为丰富多采,其中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在一般人看来老木已经腐朽,当柴烧都不起火苗,简直就是一棵废树,但在盆景爱好者看来,它却是难得的珍品。

当然,树干的自然美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树干在自然条件下所形成不规则“S”形弯曲,或者树干的一部分已经腐朽,而另一部分却生机盎然地活着,它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会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3.枝叶的自然美

我们所说枝叶的自然美,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枝条和叶片组成的枝叶外形美。在平原沃土中生长的树木,难以符合盆景造型对枝叶形态的要求。只有在荒山瘠地、山道路旁、高山风口等处,由于樵夫砍伐、人畜踩踏、牲畜啃咬、风雨摧残等因素,才能使树木自然形成截干蓄枝、折枝去皮以及自然结顶等比较优美的形态。找到这种形态的树木,掘取回来培育成活之后,略经加工,即成盆景。

二、艺术美

(一)山水盆景的艺术美

制作山水盆景的材料,虽然取材于自然山石及草木,但它并不是自然界山石草木的模仿和照搬。因为自然界的美多是分散的,不典型的,它不能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这种美就是艺术美。如果说自然界的山水为第一现实景观,那么经过艺术加工,集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山水盆景,就是第二现实景观。它比第一现实景观更理想、更完美、更富有生活情趣。

(二)植物盆景的艺术美

同前述山水盆景的这一道理一样,植物盆景中的树木,虽取材于自然界,但也不是照搬自然界中各种树木的自然形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把若干树木之美艺术地集中于一棵树木身上,使这棵树木具有更普遍、更典型的美。 制作植物盆景的树木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是平淡无奇的或只具有一定的美。然而盆景艺术家根据树木特点,因材施艺,因势利导,经过巧妙加工,就能制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作品。有的盆景艺术家,抓住树木在狂风中枝叶向背风面弯曲飘荡的姿态,加以概括、提炼,制作成风吹式树木盆景。观看这种树木盆景,会给人以身临其境和“无风胜有风”、“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受。

三、意境美

(一)山水盆景的意境美

意境是盆景艺术作品的情景交融,并与欣赏者的情感、知识相互沟通时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欣赏优秀的山水盆景作品,使人有“一勺则江湖万里”、“一峰则太华千寻”之感,这种感触、联想与想象,就是意境。盆景的意境是内在的、含蓄的,只有具备一定欣赏能力的人才能体味到其中之美。同时人们对盆景的审美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盆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不但要具有自然美和艺术美,更主要的是要表现出深邃的意境美。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内心的艺术享受,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盆景作品追求的最高标准,只能是也必须是作品内在的意境美,在欣赏中最主要的也是欣赏盆景的意境美,意境的好坏,是评价一件盆景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

在山水盆景创作中,最难表现的是意境美。盆景的意境主要是通过造型来体现的。造型就是构图,比如安排峰峦的位置,通过“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等艺术手法,来创作盆景的意境。

意境的深浅并不取决盆景的大小或蜂峦的多少。有的山水盆景虽不大,峰峦不多,但意境很深。

盆景艺术论文篇(8)

现在中国盆景事业繁荣与昌盛的局面,是与各类盆景展览的频繁举办分不开的。国际性、全国性、各省、市、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盆景展览,为中国盆景的腾飞功不可没。在盆景展览中正是通过鉴赏和品评的活动,对优秀盆景作品的肯定和奖励,为中国盆景的全面复兴,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盆景展览中的鉴赏与品评的活动,现在演变成为打钩打叉的评比,对优秀作品的肯定与奖励变成了一、二、三等奖或金、银、铜牌。现在办展览仿佛就是为了设置金、银、铜牌,参展就是要得金、银、铜牌。我们应该看到金、银、铜牌的设置的确对盆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金牌而金牌的负面影响亦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所谓公平,就是要搞平衡:所谓的公正,就是要分奖。因为分奖,同一作者的作品写成不同的姓名,以便多分一杯羹;评不上者,就要找评委扯皮耍赖。酒杯里排座次、“赞助”中买金牌,庸俗的不正之风腐蚀和败坏着高雅的盆景艺术。尽管这绝非主流,但应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防范。

的确不知金、银、铜牌是何时介入到盆景展览的评比之中。所疑惑的是盆景艺术不是体育竞技项目,如何能够不可争议地分出个金、银、铜牌来。诚然盆景展品存在着文野、优劣、高下的种种差异,金牌作品也只能是某次展览中小范围的优胜者。记得有位长者说的话:“以前获得一等奖的盆景作品,恐怕现在连参加展览的资格都没有了”。有些获得金奖、特别奖和所谓国宝级的盆景,如果代表中国盆景放在海外盆栽中去品评,的确让人感到脸红!

举办盆景展览既要设置金、银、铜牌,就应该拿出盆景的鉴赏品评的标准或方案来,作品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标准,该得金牌、银牌或铜牌。现在盆景展览的评比,一般都是对盆景展出的总数,提出一个百分比,金、银、铜各占百分之几。多了拉几个下来,不够提几个上去,因此随意性极大。假若参展作品优劣不齐,那还比较好办,如果参展作品比较整齐,或都优秀,或水平都差,那么都称为金牌的作品的含金量会一样吗?

既然进行盆景作品评比,那么奖项的设置应该清楚明白。盆景评比奖项的设置远不如体育比赛那样:人家长跑就是长跑、短跑就是短跑,跳高的运动员绝对不会与跳远的运动员去比赛,划船也不会与射箭同场竞技。而盆景评比往往胡子头发一把梳,把树木盆景与山石盆景比,树石盆景与微型盆景赛,其结果往往是大型的树桩占便宜。究其原因,盆景终究是视觉艺术,大就能吸引眼球,大,就能买个好价钱,评来评去,中小型翁景吃亏就是必然了,山石盆景几乎没人去参展,大约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无论什么类型的盆景展览,都只能是以盆景作品为核心,向欣赏者展示与展开审美的活动,为鉴赏与品评提供平台,为作者、观赏者或研究者架起交流的桥梁。

“鉴”指的是镜子,也含有鉴定的意思:“赏”是欣赏、赏玩、赏心悦目,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品”是去品味,体察优劣,也有对作品在艺术上的定位、列品的意思:“评”指的是评论、评判、评价、点评、批评等等。“批评”一词,原是从西方舶来的术语,与汉语中的“批评”、“评论”一样,都是评判或论析的意思。艺术批评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艺术批评始终与创作思潮紧密相联,在各自艺术的领域里,形成自己严整的学科体系,说句不违心的话,盆景艺术批评与其它艺术相比较,是落后的,严谨的盆景艺术批评体系尚待建构。

鉴赏与品评的含义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是以审美贯串于始终,品评则是对盆景艺术总体上的一种把握;鉴赏往往具有浓厚主观的色彩,而品评应该具有严格的客观尺度i鉴赏可以因人而异,情有独衷而具有偏爱,品评绝对不能随心所欲,丝毫不能有偏见。可以说鉴赏与品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的两个方面:鉴赏是品评的基础和前提,而品评却对鉴赏起着支撑、提高和发展的作用,二者既不能绝对分开,但各自有所偏重。

在展览中对盆景作品的评判,如果排除掉人为的故意的拔高或贬低,那么鉴赏与品评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但要清醒地看到,盆景艺术鉴赏与品评的标准是有民族性的,或称为地域性的,例如中国的与日本的不同,美国的与韩国的也不一样;是有地区性的,或称为是有流派风格的,如苏州的与广州的不同,成都的与上海的不一样;盆景的鉴赏与品评的标准是有排它性的,是由于地域、地区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差异,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自都认为自己有理由、自己正确自己对;但在这些标准之间又有一定的渗透性,在不知不觉中都能吸纳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所用。所以,盆景艺术的鉴赏与品评的标准应该是流动的、积淀的、发展的,虽然有共性的方面,亦是不能绝对统一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为什么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评价。

鉴赏品评者,各人的才性各异,爱好、偏好不同,对盆景作品的鉴赏、品评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慷慨、激越的人,听着昂扬的歌声会和而打着拍子;含蓄的人看到的绵密的作品,会感到精神振奋:伶俐的人阅读到华美的文章而内心雀跃i好奇的人对诡异的词句,则会耸起耳朵去聆听。所以,合乎自己的味口,就会叹赏呤咏,不对味就抛弃在一边,以每个人偏颇、片面的见解,去衡量千变万化的作品,怎么不产生偏激的结果。

评委难选,评委不仅要有虚怀若谷、认真负责、勤恳严谨的工作态度,而且还要具有全面的业务修养和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且需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和敬业精神。

评委难当,评委的工作不只是对展品的金、银、铜牌决定指定了就万事大吉了,甚至连评比的结果都是在评委走后由别人来宣布。评委应该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把自己对展览中作品的评定结果作出介绍、解释与答复,对获奖的作品进行学术上的分析、阐释、评价和推荐,对这些作品作出鉴赏与品评,肯定长处和优点,善意地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提高的方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人的才性不同,对盆景作品 欣赏、分析、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心怀私心,那种“说好,不好也好,说不好,好也不好”,这样产生的金牌,对盆景事业的发展是遗害无穷的。虽然盆景作品是由评委们来鉴赏品评,倒过来,盆景作品也在鉴赏和品评评委。

展览的评比对中国盆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其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国盆景艺术健康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倡举办多类型的专题展览。筹办展览的规模不必贪大,盆景展品不要贪多,一定要把握展品的质量和品味,追求盆景展览的个性和特色。展览的专题既可有针对性,亦可强调流行性。例如可以主办“中国盆景民族特色学术展”、“地方风格回顾展”、“盆景艺术创新作品展”、“山水盆景研究展”、“中、小型盆景探索展”、“景、盆、架结构研讨展”等等,当然也可以举办“学习海外盆栽丝雕作品展”、“中国松柏盆景造型专题展”。

二、研究、归纳、细化、总结盆景鉴赏与品评标准。现行的一些盆景鉴赏和品评的标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比性,而且盆景作为艺术品,也不能简单地用公式去衡量来进行打分。因此,建议在举办各项专题展览时,针对专项盆景的特点去研究制定专项的盆景鉴赏与品评标准,尽可能地对各个专项盆景展品的特征、特色、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内容进行研究,并在突出中国盆景特色的指导下,去融合地方性的差异。只有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整理,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盆景艺术鉴赏与品评的标准来。

三、结合各盆景展览的个性与特色,开展学术研讨,构建中国盆景理论体系。现在举办盆景展览时,流行现场制作盆景表演。盆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现场表演无疑是盆景学术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需要的,但是远远不够的。结合盆景展览的各个专项内容,全面深入地探讨学术理论的层面,应该是有研究空间的。例如盆景分类,现在就十分混乱,如何规范化、标准化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

盆景艺术论文篇(9)

中国盆景始创于汉、唐,兴盛于宋、元,发展于明、清。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种自然现象结合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流派。各流派的民间艺人们创作的不同形式的作品,无不是在“意象”的作用下作出的艺术实践。譬如苏派的“六台三托一顶”成对摆放,寓意“十全十美”:通派的“两弯半”称“狮”式,“狮”是中国传统的瑞兽,象征祥瑞。由于现实的因素,民间艺人把这种“意象”艺术以工艺化的方式固定了,使这门艺术在这个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只局限于以工艺化、规则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代代相传。各流派的艺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使本流派的表现形式更加规范,技法逐步完善。如扬派的巧云式,云片的扎法极其复杂,以一寸三弯的精细扎法使得云片非常规整。传统盆景的这种技、艺结合的方法使作品的外形极端规整,极富装饰性,故能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下,盆景艺术得到了发展。因为这一阶层人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借鉴传统文学、艺术,创作了一些有别于规则式盆景的“意象”盆景作品,并形成了相应的创作理论和审美理论。但这只是文人、士大夫们的闲情雅趣,没有深化。

中国现代盆景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初现雏形,以岭南派和苏派盆景的成熟为标志,中国盆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岭南盆景的初创时期,在发源地广州,有“北孔南素”之说,即珠江北岸以孔泰初先生为代表的“孔派”,其艺术风格是以自然界中优美的大树为参照,用蓄枝截干的技法,结合岭南画派的画理为造型基础,整体章法布局严谨,枝法规范,制作精细,对根、干、枝的比例要求严格,作品要求传情达意,富于画理。从孔泰初先生遗留的“盆景百态图”我们可以领略到先生在当时已将盆景的造型和意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珠江南岸以素仁和尚为代表的“素派”,其作品以注重表现个性,崇尚神韵为主,树木的造型刻意学习古代文人画简洁明快的风格,作品以清简为尚,虚旷为怀,枝叶间距疏朗,形简意赅。以此去表现清静素雅、秀外慧中,幽深淡远的意境。这种风格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充满了儒家文化内涵,蕴藏着佛理禅意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同时还透着中国文人卓尔不群的君子之风。这种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称为文人树盆景,是盆景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种类型,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盆景。

同一时期,文学大师周瘦鹃先生以“临摹”古画的形式开始了一种新的盆景创作实践。他认为:“凡是制作盆景的高手,必须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才能制成一盆富有诗情画意的高品。”首先将诗情画意作为高品盆景的特征,并将盆景作品新表现的内涵以命名的方式直接表达,且被推广延用至今,成为中国“意象”盆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后经他与苏派传统盆景制作高手朱子安的共同探索、实践,将传统苏派盆景“粗扎细剪”技法运用到以吴门画派的画理为造型基础的、极具新意的盆景创作方式、方法。这种技法和富于画意的造型相结合,赋予了苏派盆景“潇洒隽秀,凝若诗画”,“古雅拙朴,老而弥健”的艺术特色。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对中国大部分盆景制作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的盆景创作思想和方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诗情画意融入盆景创作这一革命性的举措,确定了中国盆景艺术的基本特性。

以岭南盆景和苏派盆景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盆景从传统的规则式的工艺化生产阶段,进入了艺术化的创作阶段,从而使中国盆景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这门艺术从独立之初即是以参照自然、遵循画理、传情达意和临摹古画、融入诗情画意为基础的,既没有完全地摹仿古画、照搬自然的具象,也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的抽象,而是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以意成象,以象传情的“意象”盆景艺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我国盆景艺术的腾飞时期,这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者,他们不但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在盆景艺术的基础美学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有新突破,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有新意的表现形式。

潘仲连先生的盆景作品“弃斤斤细微冗繁之弊,较少匠气,劲扬刚骨之气,一泄胸中之意”。在创作中“不装巧趣,皆得天成”,“得浑朴之道,狂放不羁之画风,刚骨苍雄,奇伟瑰壮之势。以心写树,以树拟人”。潘先生主张盆景创作应体现出“清刚之气,蓬勃朝气,东方书卷气,时代气息”。这一立论曾被汪菊渊先生评价为:“如此纵横立论为国内所仅见。为面向世界盆景艺术提出的五个方面,也极有见地。”

水旱盆景的代表人物赵庆泉先生把诗的境界用画的笔触将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作者对田园安逸恬静的欣羡之情。他认为:“水旱盆景与山水画、山水诗以及其它文人艺术一样,以意境为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也可以说‘诗境’,即诗所表达的境界”。从其作品的题名多源自古诗词,可见他把古诗词的境界作为创作的源泉,在有限的盆盎之中展现了无限的诗的境界,把古人的诗意以盆景的形式,表达出无穷的意味。

贺淦荪先生的盆景以动势闻名,奔腾、激越、豪放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从作品屈曲如铁的枝条,密中有疏,松中见紧,聚而不繁,散而不乱中我们看到了贺老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非凡的造型功力。他的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也源自诗词,《风在吼》是《大风歌》的艺术再现,《秋思》传神地诠释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盆景创作必须立意在先,以立意指导创作,外形是为表现立意”,是贺老盆景创作的一贯主张。

盆景艺术论文篇(10)

这一幕幕无不完美地展现了捐助的精髓,让人感动万分。目前捐助、义拍活动已筹善款4万多元,这善款里面凝聚着众多盆景艺术在线网友的爱心,表达着网友对灾区幸存者的牵挂!此善款作为定向捐款将参加长江日报联手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红十字会、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重建聚源中学”活动,奉献一份力量。

盆景艺术在线网将把此次赈灾义拍专版永久保留,让它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从此将爱心接力下去,以此表示我们盆景艺术在线网友的一片爱心,帮助幸存的同胞度过难关,并得到及时的救护!

江苏泰州市成立风景园林协会

本刊讯5月12日,江苏省泰州市风景园林协会在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之后,终于正式成立了。协会吸纳的会员不仅有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还有以个人名义参加的各专业方面的会员,具有广泛的行业代表性。广大会员一致推举王文官担任会长,王久新、罗玉燕担任副会长,高肃立担任秘书长。该协会的成立,在为专业人士提供切磋技艺平台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泰州市风景园林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作出积极的贡献。

浙江台州路桥区花卉盆景根艺协会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

本刊讯5月31日下午3时许,在浙江田洋王集团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路桥区花卉盆景根艺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全体与会人员首先向5・12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并为灾区捐款三千三百多元现金(理事会成员)。

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区各条战线的会员近100人,大会选举杨汉武同志担任会长、王忻为常务副会长,同时选举本届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若干名,并聘请名誉会长、顾问若干名。会上区科协主席丁茂法、区民政局副局长金礼中代表各有关部门讲话,杨汉武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谈今后五年工作新思路、新打算。协会聘请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先生为艺术顾问,会上王选民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第三届会员大会的成功举行,将极大地鼓舞广大花卉盆景根艺爱好者、专业作者的创作、经营积极性,对今后我区及周边地区的花卉盆景根艺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海举办海派精品赏石展

本刊讯5月10日,为时一周的“海派精品赏石盆景展览”在上海闸北公园举行。此次展览是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十件观赏石、微型盆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等精品作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无论是千奇百态的奇石,还是造型各异的树桩、山水盆景,或是娇巧玲珑的微型盆景,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北京举办观赏石博览会

本刊讯中国观赏石博览会・2008携手奥运北京精品展于5月8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中国、韩国、加拿大、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34个展团参展,共展出1000多方精品观赏石。

此次博览会主题是携手北京奥运、弘扬赏石文化,展览总面积3000平方米,展品包括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等全部观赏石门类,中国的长江石、黄河石、三江石、大化石、葡萄玛瑙、灵璧石、太湖石、戈壁石、雨花石、金海石和誉称为“天下第一鸟”、“天下第一花”的辽宁义县化石以及唐卡彩玉、奥运会主题石等,吸引了众多观赏石爱好者。

广西柳州赏石协会成功改选

本刊讯柳州赏石协会于近日召开第四届理事会,会议选举园林局局长吴丹为会长,刘开建为常务副会长,黄位平、朱国红、李明、高津龙、黄云波、张卫、朱立新、江世平、陶之白等二十人为副会长,刘开建兼任秘书长,黄位平兼任常务副秘书长。市委书记陈刚、市长郑俊康、人大主任徐伟崇、原会长刘柏丽当选为名誉会长。

新一届理事会,将协助市政府举办今年秋季柳州国际奇石节和明年的国际奇石交易会;协助促成马鹿山奇石文化园建设:邀请全国知名理论家到柳州来,举办赏石论坛,努力把柳州打造成赏石文化的中心。

陕西镇安举办第三届盆景根艺奇石展

上一篇: 博士专业毕业论文 下一篇: 决算审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