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03

中药药理论文

中药药理论文篇(1)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药理的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抗癌药物、心血管药物、免疫药物及抗生育药物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抗癌药物冬凌草甲素和乙素、仙鹤草、刺五加等;心血管药物丹参和健心灵注射液(生黄芪、丹参、川芎、桂枝)等;免疫促进剂人参、海宝、生姜、黄芪、女贞子,免疫抑制剂土贝、大蒜、花椒等;抗生育药棉酚、寻骨风、姜等[1,2]。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这是因为中药复方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点。通过对复方的研究,可以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以便发现新用途、新剂型。有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使中药的研究提高到了现代医学的分子和细胞水平。下面笔者就中药药理与归经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药药理与归经的关系

实验表明,中药的归经学说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在研究用环磷酰胺使小鼠白细胞下降为指标,再给予药物治疗中发现,升高白细胞的中药多归肝、肾经。如补益药中的女贞子、山萸肉、熟地黄等[3]。

五味归经如酸、苦、甘、辛、咸分别入肝、心、脾、肺、肾经。中药五味根据其归经的不同,功效也就不同。如黄连、黄芩、黄柏均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然黄连泻心火而除烦,黄芩泻肺热而解肌,黄柏泻肾火而坚阴。苍耳子少量轻宣走至巅顶,重用通下走足膝。白术中剂量健脾止泻,大剂量则益气治老年便秘。又如中医术语中的“引火归原”、“引热下行”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通过对中药归经学说的深入研究更科学的加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归经理论是中医临床疗效的总结和归纳,在研究中药药理与其归经关系时,不能仅局限于古人的归经学说,在通过大量实验有所创新,以使中药的归经学说得到更科学的解释。

2目前对中药复方的综合研究

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复方用药,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很少单味用药。如四君子汤中的党参补气益胃为主,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茯苓渗湿为佐,甘草健脾和胃为使,合而补气健脾养胃之功。有的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经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有显著的强心升压作用。复方研究证明,附子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而甘草、干姜均无这一作用;但附子加甘草后,比单用附子更能增加心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在一短暂的心缩加强之后即消失作用;而三药合用组成本方,则可使心收缩力短暂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时间上均超过附子。还证明单用附子具较大的毒性,但与甘草、干姜组方后则毒性下降了4.1倍,这说明本方组方的科学性。

白虎加人参汤剂250mg/kg口服,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50%,单味知母50mg/kg,人参370mg/kg口服,也有相同的效果,其余三味药均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复方研究表明,知母或人参与石膏组合,均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但知母与人参组合反而削弱,人参量越大,作用越弱。知母∶人参原为5∶3时尚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而改为1∶18时则作用几乎消失。此时再加石膏,又可使作用恢复,石膏用量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用相应增强;再依次加入甘草、粳米,作用亦有提高。这说明知母和人参间有拮抗作用,但通过石膏的协调,甘草、粳米的辅佐,仍可发挥降血糖作用[5,6]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也有很大意义。如对泻心汤的分析表明:黄柏能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黄连抑制其呼吸,大黄抑制乳酸脱氢酶,甘草抑制其DNA的代谢[7]。综合这些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细菌代谢的不同环节而达到抗菌作用。单味药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当然抑制细菌的作用要弱得多。这就证明了中药复方泻心汤配伍的合理性。

1984年细谷英吉等[8]以镇咳作用为指标探讨了麻杏石甘汤的构成。结果指示:其构成生药若缺麻黄,则完全无镇咳作用,四味药同煎比分别煎后混合的镇咳作用强;四味同煎比除去任何一种或两种后的镇咳作用强;四味同煎镇咳效果比单味麻黄要强。

其他对复方有意义的研究,还有茵陈蒿汤的收缩胆囊作用远强于单味药和六神丸的强心作用[9];葛根汤中的一味单药并无解热作用等[10,11]。

从研究结果来看,中药复方确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这可能是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协同拮抗作用的结果。当然,协同可能是毒性的协同,拮抗可能是效成分的拮抗。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又如从现代化学角度看,含生物碱的黄连、黄柏、三颗针等就不应与含有鞣质的五倍子、地榆等合煎配用;而参附汤中的人参既可增强附子的功效,又可减弱附子的毒性。

关于这些复杂的关系,有人认为必须通过拆方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提出“药效交换假设表”来进行拆方研究。方法是:设某方Ⅳ由Ⅰ、Ⅱ、Ⅲ三味药组成,各味药均有(A)心率减慢、(B)耐缺氧力、(C)冠脉扩张、(D)血小板解聚四个药理作用。以1、2、3、4表示强度,1示作用最弱,4示作用最强。复方药的作用是由相加起来的作用强度最大的药效表示。实验结果如下:

Ⅰ+Ⅱ+Ⅲ=Ⅳ

A1A1A4=A6

B3B3B3=B9

C1C4C1=C6

D4D1D1=D6

由上可知,Ⅰ药的血小板解聚作用最强;Ⅱ药冠脉扩张作用最强;Ⅲ药心率减慢作用最明显;而三药对耐缺氧能力强度一样。因此,复方Ⅳ的主要作用B9,即耐缺氧作用最强。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但笔者认为不足之处是不能反映出各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如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而作用的强弱也只能是单味药物相加的结果,还不完全符合复方的整体作用。但如果通过拆方和复方的反复研究、科学利用现代新技术处理(如电子计算机处理),也许能得到疗效更好的复方。

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也应注意不能局限于原方不变,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如苏合香丸原有15味中药,经过拆方研究取消了九味可有可无的药物仍保持原方疗效,改名为冠心苏合丸;进一步的研究又去掉四味,就成了目前临床常用仅两味药组成的苏冰滴丸。这样既减少药物降低了成本,又改变了剂型,使服药方便而速效。所以,对复方的研究要不断发现药物新用途、新剂型,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

综上所述,用现代科学方法去阐明中药治病原理,有着广阔前景,也是发扬、提高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对中药在长期发展中的快速进展。

从国外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来看:日本一方面吸收西方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的成就去研究;另一方面还特别注意中药传统的经验和理论,展开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并对大批常用中药的化学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着重对抗癌药物的研究,在利用新技术对大量药用植物筛选的基础上,总结出“高等植物中抗癌活性及活性成分分布规律”作为以后寻找新药的参考。而俄罗斯(前苏联)则重视对强壮药的研究,其他如欧洲、非洲和南美等一些国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都比较重视。

今后我国对中药的研究,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创新上多下工夫,若过于保守,则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古人的记载毕竟是当时各种特定条件下的总结,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的某些情况。所以对中药的研究要因时、因地和具有创造性,这样才能使中药事业迅速发展。中药与西药不必截然分家,它们都是某种成分在人体中发挥了作用,药理与临床的治疗对象最终都是人。两者要扬长补短,同时也保留各自特色。相信最终必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走向一个统一的药学道路。

【参考文献】

1贾文成.中药复方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10:35.

2钱瑞生.中药药理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1980,3:75.

3岳风先.中药归经学说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9:34.

4张银娣.四逆汤组方的科学性研究,医学学报,1966,5:350.

5王筠默.白虎汤的降血糖作用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79,4:1.

6马有度.医方新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80.

7邵以德.泻心汤的分析研究.中成药研究,1985,2:1.

8细谷英吉.麻杏石甘汤的构成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1:52.

9沈金荣.茵陈蒿汤收缩胆囊作用与六神丸的强心作用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1:33.

中药药理论文篇(2)

就当前情况看,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的立法称谓选择存在很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学者对我国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从部分专家的角度,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确定为《传统医药法》是恰当的。但这种立法称谓的确定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讲却是不合适的,这些“民族派”学者认为,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与民间医药法》较为恰当。就目前情况看,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占据多数。虽然中医药和以往相比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业内人士所认可,但被人们所熟知的还局限于狭义上的中医药。人们熟知的中医药指的就是汉族中医药。对于其他民族的中医药,还处于懵懂状态,对其了解也知之甚少。根据上述观点,这些“民族派”的学者赞成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拟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法》是较为合适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民族之间医药的发展。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比较贴切。“中医药”三个字言简意赅,既可以是中国医药,也可以是中华医药,同时,这种立法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包括了中国其他民族的医药文化。根据上述理由,相关专家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笔者经过权衡利弊,赞同这一种说法。

二、中医药的立法名确定为《中医药法》的必然性

(一)“传统医药”的称谓不能充分展现中医药发展历程

现如今“传统医药”的称谓在全世界的药学代名词中广泛流行。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并不能将整个中医药发展历程进行充分展现。“传统医药”这个名称本身并无歧义,但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如果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体现在当今我国中医药名称立法当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的。因为这个名称从根本上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否定态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中医药研究的相关守则中,将“传统医学”进行了如下定义:传统医学利用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以及用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的方式对人类的健康进行治疗诊断。基于世贸组织对其相关定义,我国有专家认为,将传统医学作为我国中医药立法名称是不全面、不恰当的。传统医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指的是一种技术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名称。从上述观点可以发现,将“传统医药”作为我国中医药的立法称谓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时展的相关要求。

(二)“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名称并列的弊端

“中医药”这三个字虽然非常简单,却蕴含了非常广泛的含义,将中华民族各族医药的智慧结晶加以全面性的概括。用“中医药法”作为中医药立法的名称显然比其他冗长复杂的称谓要恰当得多。另外,我国各民族的医药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汉族医学推崇“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苗族医学讲究的是按照致病“六因”展开具体治疗;蒙医学中的“三邪”学说中都是相互联系的。将中国中医学看成整个有机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能够让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更加繁荣。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医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把中医药进行细分处理,必然会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包含关系,两者层次不同。如果将两者进行并列处理,从民族团结上来讲是起到反作用的。

三、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

(一)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之间的联系

1.相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法律的本质更加具有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应当是国家政策的一种稳定性表现。所以,中医药立法称谓的确定就是对我国中医药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巩固。

2.将中医药称谓进行立法处理,也就是说该名称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中医药的立法名称进行准确的定义是为了确保中医药管理的发展。将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名称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为我国中医药在管理上提供极大地方便。

(二)中医药立法名称的确定对其管理方面的影响

香港在1997年制定的中医药条例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施行。”为了民族团结,经过综合考虑我国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最终确定为《中医药法》。这样制定的并不是相关管理者工作疏忽,而是中医药立法名称与中医药管理结合了我国国情进行综合考虑所制定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医药的地位远远不及西药的地位。中国各个民族的医药文化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对于中医药的相关管理应该将各民族医药文化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力量加以集中。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的前景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传统医药和对医药事业的创新改革都是属于当今我国中医药管理范围之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分析,各民族医药和民间传统医药都是在中医药管辖内。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台《中医药法》之后我国在相关古代文献研究、中医药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都有着崭新的前景。出台《中医药法》也充分地将我国中医药的前沿向世界范围内进行展现。中医药管理要向西医管理看齐,也要制定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规范,以便于相互借鉴经验。到了各民族医药都拥有完善体系一天,我国的中医药管理也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梯。

中药药理论文篇(3)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中药药理论文篇(4)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论文篇(5)

处方上有1种或以上中成药,即纳入为中成药处方。

1.2中成药使用合理性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结合药品说明书、文献资料等,拟定用药合理性指标。①用药与诊断是否相符;②是否重复开具具有同类功效中成药;③用量用法是否规范;④药物配伍是否合理;⑤疗程是否合理。从5项观察指标进行判断,如有1项及以上不合理,即判断为不合理用药。

1.3中成药合理应用系统管理方案

①临床医生方面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按照西医疾病系统分类为纲,以中医辨证分型为目,编写《社区常用中成药使用手册》,重点讲解疾病各主要证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常用中成药的组成、药性、适应证、禁忌等。②药剂人员方面对处方进行认真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积极提供药品相关信息。③医院管理方面加强质控小组的检查力度,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④信息系统方面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根据功效分类、药理作用、ADR以及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等,制作成简单易行的合理用药提示软件,包括设置处方必填项目,同一功效分类药物出现叠加使用时予以重复用药限制,常见药物配伍禁忌提示,设置单次处方最高剂量,毒性药物使用提示等。⑤患者方面通过举办讲座等各种有效手段,向患者普及中成药使用常识,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1.4统计方法

用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alquerylanguage,SQL)对处方数据进行查询,应用SPSS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并根据资料类型、数据分布特征选择相应的统计描述与推断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成药使用医师执业类别情况

本次调查抽取2012年1-6月和2013年1-6月处方共112972张,其中中成药处方70331张,占处方总数的62.25%,中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仅占18.00%(12660/112972),西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82.00%(57671/112972)。

2.2系统管理前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

系统管理前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占26.95%(8582/31836),管理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为12.55%(4832/38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分类统计系统管理后,用药与诊断不符、开具同类功效中成药、用量用法不规范、疗程不合理现象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中药药理论文篇(6)

1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药房需要编写自己日常的工作文件。我们针对自己的工作,由主管编写了中心药房工作文件11条,包括:中心药房摆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配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发放药品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出院带药调药流程,中心药房退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申请药品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药柜药品管理流程,中心药房值班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实习进修人员学习流程,中心药房输液药品下送岗位流程。我们编写工作文件的目的就是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标准化服务,使日常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究。

2信息化管理

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药品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正逐步被认可并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加强管理效能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有助于药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中心药房与各病区及收费处联网。医师输入普通医嘱,经护士再核对无误后提交到药房。药房人员确认后,收费、库存增减等项目自动完成。打印成单,依单摆药,核对发出。中心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单分为汇总和明细2种,2种模式可随意切换,汇总药品单按药品汇总,明细药品单按床号、患者姓名显示其应用的每种药品。实行中心摆药后,电脑自动划价结算,控制了乱收费和随意减免等现象[1]。患者、护士站、医生站可随时了解用药情况和医疗开支情况,增强了互相监督机制,杜绝了医务人员的搭车用药现象。

3药品摆放坐标定位

3.1药品摆放坐标定位原则:

药品按药物的药理作用兼顾使用频率原则进行摆放,并做坐标定位。其中常用药放中间层,不常用的放最上或最下层。货柜用英文字母表示,层数用数字表示,如A02:表示A号货架的第2层。

3.2针剂摆药单药品顺序:

药品坐标号录入药品数据库,针剂摆药单增加药品坐标号栏,针剂摆药单按坐标号顺序打印,例:A01A02A03A04B01……依次打印。

3.3优点:

药品坐标定位优点主要体现在[2]:①药品规律有序摆放,便于管理及方便加取药品;②对药品坐标进行汇总,生成盘点表,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③坐标定位使摆药单药品显示顺序与药品摆放顺序一致,使针剂调配有序化,减少因跳行而漏配药品的现象发生;④新药上架及时显示,防止发生“找药难”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⑤药品位置清晰明了,为岗位轮换提供有利条件。

4加强药品有效期管理

4.1实行专人管理:

安排1名主责药师作为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员,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对药品进行检查。对近期、怀疑有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登记汇报;保持与药房其他子部门联系,对近期、滞销的药品进行协调,杜绝药品过期现象发生并认真做好特殊药品日常消耗统计。

4.2通过网络管理效期:

效期药品的管理过去是建立药品一览表,可随时更改,由于是人工负责,难免有疏漏之处。微机网络化管理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借鉴以前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效期药品入库后,其效期都须同时输入网络,以便及时查询,对于各类效期药品销售、库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既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3]。

4.3设立近效期药品专柜:

将近效期药品集中到一个药柜,由于每月都可能有的新的近效期药物,所以安排专人负责并设定货位。这种办法使近效期药物一目了然,在发放过程中会更加注意,避免了过期药物外流。

5严格麻醉的管理

5.1品空白处方限量领取:品空白处方由各病区护士长至中心药房领取,每次限领一本(100张/本),领用者和发放者当场核对处方数量,同时对领用日期、科室、数量、发放者和领用者姓名进行登记。麻醉科因手术室多,品处方用量大,由统管人员一次领取20本。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品专用处方流失或者被盗用的情况,便有据可查、有案可循。

5.2规范并优化品和的领药流程

5.2.1病区领药流程:按照《管理规定》,病区领药严格按以下流程操作:医生开具专用处方护士检查处方填写是否有缺项护士凭处方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并归还上次药品的空安瓿药师发放药品,护士当面核对、签字。

5.2.2麻醉科领药流程:麻醉科负责人清点并统计处方麻醉科负责人凭处方、药品登记单和已用药品的空安瓿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药师进行处方录入后发放药品,领药者当场核对、签字。

5.3规范处方书写:

按照《药品管理法》中对品处方书写的规定,品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并且每张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二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超过三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品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签写开方医生姓名,配方应严格核对,配方和核对人员均应签名,并建立品处方登记册。

6开展药学服务

药物信息是医院药学领域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它紧密配合临床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而中心药房是药剂人员与医护人员及患者联系的纽带[4]。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手开展药学服务,药学咨询和药学监测三项任务,这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反映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和健康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同时也是药师服务观念意识的转变和工作职能的转变与拓展[5]。

6.1药学服务:

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在药物咨询和药学监护两方面进行。住院药房的药师面向病区,与医生、护理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工作特点贯穿了药学服务的全过程[6]。

6.2药学咨询:

利用网络在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建立反应迅速、具有综合性和辅助决策能力的药物信息咨询系统[7]和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8],这是医院药房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药品信息咨询系统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药品发展动态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并可及时方便地查阅医院所有药品的有关信息,加强药房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把输入的医嘱/处方经合理用药知识库快速查询,自动完成检测,防止不合理用药。1995年英国开发了国家处方集(BNF)电子版,使处方者在网络终端开处方时,能自动与BNF知识库相联系,防止处方错误。美国目前大多数药房对处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过敏的电脑检索普及率达75%以上[9]。

6.3药学监测:

临床药学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药学上的临床药学监测通常指监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临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与调整药物的重要技术手段[10]。这项技术属于技术性很高而且医疗成本也很高的医院服务项目,目前只在一些大型医院得以开展。一般医院开展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正确估计自己的市场,或者选择与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联合,以减少盲目投入。一旦开展该项目,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这个机构与临床一线有充分沟通,以合理运用,争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对中心药房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我们在对药品的管理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调查与分析,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工作,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适应现代药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2]许卫民,吴丽华,谈住院药房工作的改进[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7):145

[3]杨运朴,刘德泉,秦显菊.住院药房的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54

[4]胡晋江.医疗改革中药剂科的责任[J].中国药房,2001,12(2):861

[5]张石革,马国辉论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中国药房,2006,17(2):841

[6]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初探[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6

[7]唐经波,赖琪,袁天赐,等.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网络软件的开发[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80

中药药理论文篇(7)

HACCP是通过对食品制造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评估、控制及监测的系统方法,即通过对制造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监测,也就是说HACCP的工作对象是制造过程,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2药品研发QbD

2.1什么是QbDQbD即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根据IC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ar-monizationofTechnicalRequirementsforRegistra-tionofPharmaceuticalsforHumanUse,简称ICH,即人用药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Q8(R2)PartII的定义,QbD是一种开发的系统化方法,其开始于预先确定的目标,强调对生产和工艺的理解和对工艺的控制,以健全的科学研究和质量风险管理为基础。美国FDA认为,QbD是cGMP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主动的药物开发方法,是从药品概念到工业化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属性、生产工艺与产品性能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具体来讲,QbD的实施流程分为两大部分,即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及开发以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1)第一部分: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及开发过程:首先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ualityTargetProductProfile,QTPP),即一个预期的药品质量特性概括,能完美地确保药品的预期质量,并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后通过实验设计(DOE),识别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QualityAttribute,CQA),确立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ProcessParameter,CPP),设计可以重复稳健地符合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生产配方和工艺。

(2)第二部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理解物料及工艺参数对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的影响,确定并控制物料和工艺的变差源头,建立控制策略并对工艺进行持续监测与升级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贯性。实际上QbD包括上市前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上市后的工艺实施及持续改进。

2.2QbD是重大的质量管理思想转变

在2002年之前,质量管理的主流思想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对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精力放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即生产过程上,美国FDA的主要精力用在现场cGMP认证现场检查上和突发事件处理上。但是,此质量管理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即如果药品的研发阶段,该药品的生产工艺并没有经过充分的优化、筛选、验证,那么即使严格按照工艺生产,仍不能保证所生产药品的质量。2002年美国FDA评估了药物生产方面持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并在2004年了最终报告,在报告中除了鼓励药品行业建立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系统、将新的制造科学引入法规监管等等外,还提出了对药品行业的理想状态,就是打造最大化的高效、敏捷和灵活的医药制造业,可靠地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而不需要额外的法规监管。这就需要将质量管理从原制造过程前移至研发设计过程,于是诞生了QbD。美国FDA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质量源于设计(QbD),即强调从新品开发研发设计开始就要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这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即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同年ICHQ8正式纳入QbD思想。2009年ICHQ8(R1)终稿确定。中国自2006年起一直与美国FDA交流QbD的思想和理念,并从2008年起每年都邀请各方专家召开QbD年度研讨会。据称,中国FDA将在2014年版GMP中加入QbD要求。QbD将研发、审评、生产和监管等多个单元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根本上为提高药品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药品监管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

2.3药物开发QbD原理

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对QbD的思想方法以及发展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药物研发由传统研发向QbD转变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2.3.1质量管理及控制前移由事中控制(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向事前控制(研发设计控制)转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堵住质量风险或潜在质量风险的源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2.3.2减少质量波动QbD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生产工艺及其与关键质量属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质量及工艺控制策略,可以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或潜在质量风险,从而减少质量波动。

2.3.3产品质量具备可预测性通过在研发设计阶段对新品开发的配方和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确定工艺与关键质量属性的关系,任何工艺变动或工艺设置都可预测其所影响到的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化趋势,因此,使得产品质量具备可预测性。

2.3.4增强工艺可控制性QbD要求在研发设计阶段积累更多数据支持,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工艺过程,并加强工艺的可控制性。

2.3.5更容易找出质量风险或偏差(质量、工艺等)的根源QbD在研发设计阶段对物料属性、工艺及配方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的变动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旦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任何质量风险或偏差,都可通过回顾在研发设计阶段所积累的数据以及对产品、工艺等的深入认识轻易找出风险或偏差的根源,从而通过消除引起风险或偏差的根源,保证产品质量。

2.3.6加快对变更或突发事件的响应通过对工艺及其机理的深入了解,在发生变更或突发事件时,可简介及对我们的启示以依据在研发设计阶段的翔实数据进行快速决策,从而进行快速响应。

3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管理探讨

3.1探讨一

为什么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管理需要学习QbD原理?在中国,目前中草药健康产业虽然是按照食品大类进行监管和控制,但其质量属性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偏向于药品质量属性,因此,中草药健康产业的质量、法规及监管等要求也更高,比如中草药健康产业需要进行注册/申报,并有严格的中草药健康产业-保健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因此,中草药健康产业HAACP很适合学习和借鉴QbD的原理,将HACCP管理前移。QbD工作起点是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根据ICHQ8(R2)的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就一个预期的药品质量特性概括,能完美地确保药品的预期质量,并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QbD所要求的目标产品质量概况也包括产品的安全性方面的属性,由此也说明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很适合学习和借鉴QbD的原理。在现行HACCP实践中若对产品关键安全属性、物料关键属性、关键控制参数、控制策略以及这些属性之前的相互影响等的数据或机理缺乏深入研发和理解,则不能建立有效的HACCP控制系统。(见表1)

3.2探讨二

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可以借鉴和学习哪些QbD原理?

3.2.1事前监管原理借鉴QbD原理建立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SafetybyDesign,SbD,即食品安全源于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由国家FDA决定是否引入监管要求。

3.2.2事前控制原理即从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开始就在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考虑产品关键安全属性,将生产过程控制前移至研发设计阶段控制。

3.2.3深入探究原理通过实验设计,建立坚实的数据基础,明确各因素的机理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深入研究新品开发关键安全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物料属性等之间的关系,通过DOE等实验设计确定关键工艺等。

3.3探讨三

如何建立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实例模型?笔者运用以上原则,设计和建立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中草药健康产品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模型,将HACCP控制前移至产品设计过程,并将HACCP控制要求与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流程相结合。(见图1)

中药药理论文篇(8)

一、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中药药理论文篇(9)

1.1一般资料:由医院指派的专业调查统计小组对中药房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年半时间内出现的55例质量管理问题资料登记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协助调查统计。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房管理中出现的55例因管理不当而出现的事故,探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归类,探索解决对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构成比例描述问题类型,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对55例事故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后,质量管理问题类型构成比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药房管理事故主要原因有药品质量不合格、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配方不严格、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六个因素。本文针对这六个引起中药房管理事故的因素,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3讨论

3.1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1药品质量不合格:①中药房进购中药材时对药品质量把关不严,采购人员不负责任,没有分辨清楚药材中掺入的劣质药、失效药和低价药,没有察觉贩药商家在药材中加进的化学物质;②中药房采购人员中药药材知识掌握欠缺,对药品成色、重量、药性等方面了解甚少;③采购人员从中作弊,为赚取利益而购进质量差的药材。

3.1.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①药材进仓出仓秩序混乱,没有严格的药材出入秩序,没有登记制度;②药材药品无计划进购,仓库内部药材积压;③没有严格按照各种药材所需的存储条件放置药材,在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多方面缺乏常识;④在药物存放期间,防火、防盗、防虫和防变质方面管理措施缺乏;⑤仓库内部药材药品存放秩序混乱,出现药材掺杂的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威胁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2]。

3.1.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效的发挥,若药材在炮制加工时粉碎程度不合格,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则不能充分析出,从而影响患者药物治疗效果。通常问题出现在药品加工炮制人员在工作时认真程度不够,或者是对每种药材的加工程序没有很好地了解。

3.1.4中药配方不严格:①中药房的配药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不重视药量的增减;②在抓药时由于粗心大意容易出现抓错药斗、配错药的现象。

3.1.5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中医医师手写处方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材、药量经常拿捏不准。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1.6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中药房没建立起严格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许多仓库出纳工作者为了谋取一些私利,购进劣质药材,行为极端恶劣;中药房工作者中药材知识常识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服务心态。

3.2存在问题的对策

3.2.1药品质量不合格:实行药品出纳人员工作透明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实施药品安全质量问题责任追问制度,严格建立起药材采购和验收机制,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专业审查,保障无劣质药、无失效药、无化学成分添加药。

3.2.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建立系统的药品仓库管理制度,仓库药材的进出明确登记,内部存放严格有序,严禁药材混杂现象。为仓库管理人员开设中药材管理的相关课程,要求每一位管理员对药材的性状、成色、药效、保质期、贮存方式等各个细节有精准的掌握[3]。

3.2.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对药品加工炮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建立药品加工考核制度,定期对药品加工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试。保证加工人员对每一种药材的加工程序了如指掌。

3.2.4中药配方不严格:强调配方人员的自觉性,确保药方的药材配比科学合理,加强监督工作,抓药时不出现差错。

中药药理论文篇(10)

1.1入库把关不严

基层医院医药消费者又是普通百姓,对用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基层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基层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基层医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医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基层医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医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基层医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蔡清宇.现代中药房的细节管理[J].首都医药,2007,(1):45.

上一篇: 设计工程论文 下一篇: 临床医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