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自动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6:31

工矿自动化论文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1)

在提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讲求人性化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近年来,虽说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但纵观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事故还时有发生,重大、特大事故还在出现,这其中有诸多因素。本文就煤矿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作一探讨。

一、煤矿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煤矿安全生产,煤矿安全文化就无从谈起,反过来说,煤矿安全文化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推动力,他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建设好煤矿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煤矿无事故、无伤害、无损失的目标。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过:“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我们知道,煤矿安全生产不是靠一句口号、几条标语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将煤矿安全文化的理念贯彻到煤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灌输到每一个职工的潜意识中。煤矿职工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及防护能力的全面提高,必须靠管理创新来实现。对于一个煤矿企业来说,抓好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因为煤矿安全文化关乎煤矿职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所以,煤矿安全文化创建活动要以煤矿职工群众为主体,营造浓厚的煤矿安全文化氛围,进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现代煤矿企业职工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也有自己对安全文化的理解,故要形成煤矿全体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安全文化观念,就必须从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入手。

煤矿职工自身的安全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安全思维、行为、意识、法治观念和技术水平。由于煤矿职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职工对煤矿事故隐患分析与判断存在偏差,导致事故隐患经常存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现在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推动力,认识到通过煤矿安全文化可以改变安全生产现状。煤矿安全文化代表了煤矿职工的利益,我们相信煤矿安全文化的形成,必将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安全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煤矿安全发展需要煤矿安全文化。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如果一个煤矿安全文化是这个煤矿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是被该煤矿职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的话,那么这个煤矿的安全文化就是该矿职工价值观的灵魂。可以说,煤矿安全文化好比是软件,代表着一个煤矿企业的形象;煤矿安全生产好比是硬件,代表着煤矿的实力。只有软件硬件协调联动,配合有序,才能使该煤矿的效益始终走在同类煤矿的前列,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煤矿安全文化对于安全生产有促进作用

安全文化是人们安全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人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除了加强传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之外,还应该从煤矿安全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开展安全工作。一位教授说:“安全文化才是解决意外伤害事故的金钥匙;建立和形成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行为,是实现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产活动的根本所在;养成和塑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价值观,都必须依赖于安全教育,依赖于安全文化的传播,受益于安全文化的熏陶。”

我们从安全生产的理论上来讲,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首先得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入手。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企业管理不善,使工人缺乏教育和训练或者机械设备缺乏维护、检修以及安全装置不完备,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将现代先进的安全文化灌输于煤矿方方面面,使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内化于心,付诸于行,进而使煤矿安全文化成为煤矿生存的精神动力。因此,只有培育出优秀的安全文化,以优秀的安全文化为基础和氛围铸造安全盾牌,才能保证和推动安全生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煤矿安全文化对人本安全的推动作用

人本安全是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本安全,二是人本安全。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人本安全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要达到本质安全所需的条件。人的本质安全指出人的安全素质不仅仅是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取决于人的安全意识、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因素。认识了人的根本性的素质,就自然而然得出要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就需要利用文化的力量,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塑造本质安全型人。因此,加强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煤矿安全文化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对煤矿安全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煤矿职工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无论是出现在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还是使用阶段,也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总之,只有煤矿安全文化在职工脑海中根深蒂固,才能使职工在生产中安全意识始终处于警戒状态,才能使安全事故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做到按时整治,切断事故隐患根源,进而使煤矿生产永远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 彭玉敬.安全文化知识读本[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4.

[2] 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经验汇编.2013.6.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2)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的任务。对于油田矿区职工而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自觉适应企业运营管理制度、劳资制度、职工团队建设的现状,更有序地发挥思政工作的各项优势和作用,进而为油田矿区职工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职工思政工作中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政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

对于油田矿区一线职工而言,理论学习和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首先,矿区党支部要站在理论前沿,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党中央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矿区支部和职工党员要带好头、起好步,带领和引导职工通过理论说教、观看视频案例、下载理论学习资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于职工思想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油田矿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要鼓励一线党员职工重温党规,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两学一做”的理论精华和内在精髓渗透到每位职工的血液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创新运营方式、为企业提质增效的行动中。

另一方面,矿区党支部要明确学习目标,号召全体职工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视角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此作为对“两学一做”学习的有效补充。每周定期召开“两学一做”学习经验座谈会,会上要给每位职工总结发言的机会,矿区党支部和思政工作负责人要认真倾听一线职工的思想疑惑,善于将心比心,汇聚全员的思想智慧,不断攻克一线职工的思想顽疾,使之排除各类杂念或诱惑,开创“戮力同心为生产、顽强奋进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二)深入结合油田矿区的实际,选好主题教育活动

创造性地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要设立“主题教育日”,把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无转变、学习目标能否按期完成、工作思路是否清晰明朗、教育职责落实与否、职工团队的素养有无显著提高等作为衡量“两学一做”学习成效的指标。要将“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精神落实到企业日常生产实践中,激励广大一线职工解放思想、寻找差距、对标先进,牢记长庆油田的创业传统,不忘从业初心,在新常态下再度铸就新的宏伟业绩。

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注重理论宣传方面的创新。借助媒体宣传、分层培训等诸多方式,让“两学一做”教育理念渗透油田矿区主战场、社区等各领域,并在广大职工中牢固树立“我与矿区同发展”的共识。要着眼于矿区职工的思想工作现状,做到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眼于矿区各项目标任务的客观特征,明确“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的职责,使之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一)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净化职工的思想灵魂

早在2009年,同志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大庆油田的顺利发现和开发建设,铸造了以“爱国、创业、务实、奉献”为核心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培养了以王进喜等一线石油工人为主要代表的模范人物。“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也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立足于新常态,长庆油田矿区全面深化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标先进典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宏大工程,突出主旋律,增进思想认同,进而为一线石油工人创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舆情环境。鉴于此,油田矿区首先要兴起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新高潮,将新媒体宣传和公益广告播出统筹结合,凝聚矿区全体职工共识,在长庆油田矿区内部深入开展以弘扬“铁人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其次,要丰富思想教育的载体和形式,矿区党支部和思政负责人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全体职工参观长庆油田陈列馆、石油科技馆,结合“铁人精神”和本油田劳模的先进事迹,通过举行“铁人精神”、“石油精神”演讲会的形式,切实让“铁人”形象根植于职工灵魂,为其干事创业、接续拼搏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再次,要开通微博官方公众号、微信订阅号,建立微信交流群,借助新媒体的便捷平台,持续宣传油田矿区的最新路线、政策、方针,让广大职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互动,并能成功传播最新思政工作的理论动态。

(二)以特色文化凝神聚力

油田矿区要做好特色文化这一品牌,用企业文化凝聚职工,增强职工对矿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庆油田矿区要进一步宣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不怕疲劳、顽强作战、敢啃硬骨头”的企业精神,不断丰富矿区文教示范体系,建立油田两级展览馆,充实后勤保障服务理念的内涵,弘扬安全生产在基层的理念,并以家园社区文化为落脚点,切实把矿区各项文化融入运营全过程,彰显全体职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优良作风以及敢想敢干、不怕艰难的高度责任感。

三、推行人文关怀,把温暖送到职工心中

油田矿区的一线职工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日常工作,矿区的生产经营和谐有赖于矿区每位矿工的同心协力。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理念鼓舞人、科学的理论塑造人、生动的案例激励人、温暖的关怀感化人。矿区的思政工作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就离不开全体职工的通力协作和支持配合。鉴于此,矿区要坚持思政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牢固坚持人文关怀理念,为一线职工送温暖、送关怀。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成长动态,针对精神负担较重的职工,要推行一对一的思想帮扶。针对奋战在生产条件艰辛、偏远区域的职工,更要搭建“有困难找书记”的对话平台,使其充分体会来自矿区大家庭的人文关怀,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形成心理关怀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结语

油条矿区职工的思政工作要经历一个化蛹成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过程。矿区在做思想工作时,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从制度、载体、文化等方面加强创新引领,从而为深化矿区思政工作注入更多能量。

(作者单位为长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泾河园物业服务处)

参考文献

[1] 田大平,杨松柏.论油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18):32.

[2] 王延军,梁温.论油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5(04):17.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83-1

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它不仅仅是过去所指的计算机应用,还包含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人才培养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是指在地矿行业工作基础上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对地矿行业企业生产的现代化、网络化、自动化、便捷化、数字化。地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地矿行业生产建设的辅助,但是地矿行业信息化促进了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在中国传统行业的发展和推广,使得传统行业进入了信息化和自动化时代,对于促进地矿行业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改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1)是地矿勘察过程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在地矿勘察行业利用了先进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地质填图时候地质点的精确定位、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时候三维地质图库的管理、灾害地质调查中对于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精确和及时的观测、三峡大坝和武广高铁沿线地基的沉降的精确观测。

(2)是矿产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在矿产资源勘探和管理当中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勘探、普查、利用、开发的动态管理,能够及时的获得矿产资源的动态信息。

(3)是数据处理自动化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以及岩土工程勘察和海洋地质的调查中,利用大量的数据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处理设备对于得到的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大大的减轻了地质调查的工作量。

(4)是资料和档案保存网络化

对于地矿勘察的资料和档案网络化,不同地质单位对同一块区域进行地质勘查或者矿产普查时可以在网络上得到以前别的地质队的地质工作资料,实现的地质工作资料的共享。

(5)是业务流程信息化

不同的地质单位的设备技术以及探矿权不同。为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地勘行业的信息化交易平台实现了探矿权的网络交易。对于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化。

2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程度不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少;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在煤矿开采和石油开采、运输、加工领域发展还可以,但是在地矿行业其它领域发展还不够好,不够受到重视;由于地矿行业绝大多数单位是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因此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的干扰比较严重,因此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需要解放地矿行业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思想,转变管理者的理念;地矿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比较少九五以来,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时期,而煤炭行业由于市场的影响,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错过了电子信息技术普及的黄金时期。

3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策略

3.1是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强化科学管理,提供集中高效服务。坚持把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以矿长为主任的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设置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制定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方案和分项内容的推进措施、实施细则和考核奖惩体系,形成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

3.2是推进主营业务信息技术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国际同行先进企业看齐,加强支撑主营业务发展和集成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重点是项目管理、设计集成、文档管理等系统。普及可视化、参数化三维模型设计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工程投资,实现从设计、采购、建造、投产开车和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应用。

3.3是推动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和应急响应能力。降低地矿勘察工作中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成本。提高行业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队伍素质。通过专题培训、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队伍建设,将人才培养与推进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开展企业领导、软件开发和系统管理高级技术人才以及信息安全工程师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推进三维工程信息模型技术为重点内容,促进地矿勘察工作中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3.4是推进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标准制订,促进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大力推动三维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制订工作,协会参与组织制订符合行业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标准。培育和发展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行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企业,引导行业提高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水平;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利用集成化和智能化技术,完善提升已建立的信息系统并深化应用,构建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致力走出可靠、低成本地矿行业地矿勘察工作中信息化道路。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4)

煤矿是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行业,事故频发,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如煤矿井下存在着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灾害,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起着主要的作用。煤矿工人安全培训就是通过培训的方式使煤矿工人熟悉煤矿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安全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认识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并学会预防和控制其危险源,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条件及其预兆,掌握灾害防治的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和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然而,安全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安全培训应有的效果,没有达到安全培训的目的。

一、煤矿工人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脱离了员工,使安全培训工作缺乏激励性;脱离了安全培训标准,使安全培训工作缺乏标准性,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安全培训工作缺少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形式上也过于单一,变的形式化。

1.1培训方法简单,内容缺失针对性。

当前我国的培训机构受传统教育影响,大多采用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在内容上多呈静态展示,这就会使培训人员感到一些反感以及厌烦,不能达到培训教育的预期效果。在我国煤矿一线的生产工人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大多由农民工人组成,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煤矿生产技术培训,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的手段、评估、计划、形式、内容、方式上没能适应目前形式需求,使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不对这些煤矿工作人员采取合理的培训方法,就不会使煤矿的安全培训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1.2煤矿单位对安全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的一些煤矿生产单位,只关注煤矿的生产工作,却忽略了煤矿的安全培训工作,使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不能满足煤矿生产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煤矿安全生产隐患。煤矿单位的相关领导对安全培训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安全培训管理资金,一些领导认为安全培训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不会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其实能够保持安全生产是煤矿单位生产经营的最大经济利益。

1.3不能调动生产员工的积极性。

目前一些煤矿生产单位在安全培训工作中不能调动生产员工的积极性,不能考虑员工的个人素质、个人的意愿、个人发展因素,使员工出现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情况,没有培训激励机制。有些煤矿生产单位在安全培训工作上有详细的计划安排,但这些煤矿生产单位没有成套的安全晋级上岗制度,员工的岗位工资不能和安全培训效果向挂钩,不能使安全培训工作从“要我学习”转到“我要学习”上,使煤矿生产单位的安全培训较高大大降低,也造成了煤矿单位培训资源的浪费。

1.4煤矿工人文化水平低。

煤矿工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中型煤矿工人中的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占有较高的比例,但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为初中、高中文化,甚至有部分人只有小学文化。小型矿井特别是私有矿井,专科及其以上文化的管理人员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工人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煤矿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导致了煤矿培训一些问题:(1)没有系统的学习,学习能力较弱,煤矿工人不能很好的理解煤矿开采和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2)学习气氛不浓烈,听不懂混时间,死记硬背等。

1.5培训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大部分培训教师,虽然是科班出生,能很好的教好培训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煤矿工人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纯理论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往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子,讲案例等方式来诠释相关内容。

二、完善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对策分析

2.1提高煤矿工人的文化水平

提高煤矿新工人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对于年轻的煤矿新工人,提高其参加工作的文化水平门槛,使其至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逐渐地提高煤矿工人的整体文化水平,从而加强安全培训及矿井自身日常安全教育的效果。通过与职业中学、高校合作,通过职业教育、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方式,提高煤矿井下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培养煤矿技术和管理人才。

2.2加强对煤矿领导的安全培训。

加强对矿长、总工程师等煤矿管理层成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通过提高煤矿管理层成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境界,来促使其全矿安全工作的向前发展。

2.3加强对安全培训的监管。

3.3.1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其是否取得相应资质,是否建立有安全培训工作制度,是否按照统一的煤矿安全培训大纲进行培训,是否聘用未经考核合格的教师,是否制作虚假培训档案,进行监督,并依法进行处罚。

2.3.2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加强对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监督,对其井下作业人员未进行安全培训的,严格依照《煤矿安全培训规定》给予处罚。

2.4应用先进培训方式。

应用现今先进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系统,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和视频点播等可视化培训方式和培训系统,提高安全培训效果。如利用3dsMax和AdobePremiereProCS3来制作三维动画,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来还原安全事故发生的环境和过程,动画结合文字的介绍来演示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并且还用动画演示出了那些是违规,那些是正确的操作日。利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已建成的第一套煤矿事故仿真和安全培训系统,煤矿采掘、机、运、通、环等三维模型和事故仿真、危险源识别、自救逃生、应急救援演练等安全培训模块和考核管理系统。利用视频点播系统进行安全培训。

2.5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培训教师对培训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培训机构应当投入适当的经费,用于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进修、内部相互学习、老教师带新教师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设置科研、教改经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发展。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实验和模拟软件,加深教师对矿井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弥补其实践的不足。

三 结束语

煤矿工人安全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煤矿单位相关领导不断更新安全培训理念,充分借鉴以往安全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精心安排合理科学的安全培训方案,使安全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安全培训制度,采用合理的安全培训方法手段,使煤矿工人安全培训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5)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矿井通风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之中,不管是从井巷风量的计算方法还是通风的理论,或者是空气净化装置以及通风的系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井通风的理论和技术大致取得很大的研究,比如研究出了各类的作业面紊流物质的方程以及井底污染物浓度的分析计算方法,为风量的计算方法出现提供依据,露天矿的通风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以及地温预热的技术。

1.矿井通风理论的发展

矿井通风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16世纪,人们已经开始学会将矿井的进风以及回风的路线错开,并尝试利用自然风进行矿井的通风;在十七世纪,奠定了矿井通风理论基础的两篇论文出现在世上,在以后的20世纪,矿井通风理论的更加迅疾的发展,各种论文和专著大量的出现。

2.高效节能风机的出现以及推广

K以及DK两种风机是我国开发研究出来的两种节能风机,这两种风机采用的是电机与叶轮直连的方式,稳定性优良,其风叶采用了在国内非常先进的三元流的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理论,节能的效果非常的显著,且这两种风机配备了在线的检测系统能够对危险情况给与警报,使得修理维护变得十分方便。

3.矿井通风节能技术

3.1矿井通风网络调节以及优化

矿井通风的网络是由矿井的通风线路以及相关的参数相结合而成的,通风网络能够根据设备的不同而改变。如今的矿井的通风网络优化一般有着以下的几种类型:自然型、控制型以一般型,这三种优化调节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自然型的分风网络比较复杂,拥有局限性,但是运用效果好;控制型的分风网络研究进展快,现已有诸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割集运算以及工程网络等;而一般型则能够降低功率,很好的降低了矿井通风的成本,节约了能源,比之前两种更加方便、稳定、经济。技术人员要根据工作地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风技术。

3.2应用多风机多级站

我国原本采用的矿井机械通风,其效率低下,且耗费了巨大了能量,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都不是一种优秀的通风手段,而后多风机多级站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通过三级或者以上的风机站来工作,将地表新风送入地底,而后将矿井污浊的空气送入地表之中。多风机多级站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在同等能量的情况下,它能更长时间的运作、更好的通风,是一种十分具有经济效益的方式。

4.矿井通风的系统优化

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能够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并且为矿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专业的人员通过对通风系统大量的研究,在矿井通风的优化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矿井通风系统要安全可靠,这一点包括了通风的建筑物、通风管道以及网络的可靠性,其重点是在研究如何更好的保证通风系统安全可靠,这样才能使得矿井的工作安全稳定秩序的进行,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只存在于实验之中,并未能运用到现实技术来;其次,对于矿井通风检测点布局的优化,这关系到矿井通风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控制,怎样安排监控点才能最好的检测矿井的通风情况,从而使得系统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和控制。目前而言,矿井通风的监测点的设置大部分还是靠人工经验来完成,监测点研究不够成熟,在实际中运用不广;最后是对于矿井通风的控制,物理是局部风流的定向研究或者是全矿井通风自动化的研究,都是人们长期以来辛苦研究的成果,它代表着矿井通风理论的进步,昭示了矿井通风理论研究的成果。在我国,现在大部分的矿井通风系统还是由人工控制,智能系统不够完善,不能达到根据信息反馈做出正确判断决定的效果,但是矿井通风系统全自动化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就可以全面应用到矿井通风系统之中。

5.CAD技术以及决策技术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也陆续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CAD技术在通风网络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它根据测绘,将矿井立体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让矿井的通风能够直视,让人更好的把握控制矿井的通风系统,解决问题,保证矿井的安全运行。近年来,在图形处理、计算机数据库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基础上,矿井通风理论有着较快的进展,矿井通风优化决策技术主要包括了系统工程、软件的集成、科学管理等方面,在矿井通风理论之中,它能够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提高了矿井通风工作的安全程度,将我国矿井通风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结束语:

矿井通风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其中包括:通风网络解算技术,网络优化调节技术,控制技术及装备,防尘与风流净化技术,通风节能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机模拟技术,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矿井网络图自动生成技术,矿井通风安全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矿井通风系统中的应用,矿井通风系统与优化,矿井风阻测定及数据处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矿井通风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矿井通风技术能够真正做到全自动化,为矿井的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基础。

参考文献: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6)

2007年度,本人担任矿党委工作部部长、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职务。一年来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本部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自己紧紧围绕全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矿党政和上级部门分配和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习方面:

自己始终按照一名政工人员的要求,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一年来,按照矿上的学习安排,在组织好本部门职工、支部党员学习的同时,自己系统的学习了十七大报告、新《》等党建党务知识,学习了集团公司管理效益年、企业文化建设年相关的知识,学习了矿内的各类管理制度、文件、会议精神等。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和矿党政保持了高度一致,做到了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

二、工作方面:

1、党建工作。围绕集团公司“六好”支部创建活动,对全矿七个党支部阵地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布置,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为创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按照党员发展规划,举办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5人,发展党员20人。举办了支部书记理论及业务培训班,筹备召开了“七一”创先争优表彰会。

2、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中心,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矿情教育,积极落实包队制度,组织党群部门工作人员下基层传达了矿党政的工作思路、决策、部署及要求,学习矿内各项管理制度,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了矿情,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强化了全矿政治理论学习,完善了中心组、党员、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印发学习计划12期,组织检查10次,做到了全矿理论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监督、有考核。加强了宣传工作,一年来共自办《工作动态》40期,播送广播稿件102篇,对外投稿127篇,更换宣传栏7期。

3、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我矿创建全国文明煤矿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精神文明“十创建”活动,年内有5个创建主体通过了集团公司验收授牌。

4、积极推进了我矿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了我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编写印发了《--煤矿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系列丛书》、《准军事化管理实施细则》、《“手指口述”操作法》,加强了行为文化建设。在开展安全“六法”教育的同时,结合矿情提炼整理了安全理念及格言,制作悬挂了井下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语牌板、安全警语灯箱,编印了《安全漫画手册》,全矿安全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三、廉洁自律方面:一年来,自己能够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规定,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及矿有关廉洁自律的要求,始终能以“两个务必”来衡量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能摆正位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坚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原则,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欠佳,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工作能力不强,尤其是写作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由于平时忙于应付桌面事务,对职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及时,深入基层开展职工思想教育不够,;

三是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对我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够新颖;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7)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4.1树立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

(1)树立美学价值观,把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自然美;(2)树立生态价值观,以恢复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3)树立合理的经济社会价值观,煤矿废弃地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态循环方面对煤矿废弃地进行改造;(4)树立矿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重视并凝练煤矿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构建物。

4.2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原则

(1)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遗留的建筑物,结合美学思想涉及景观,顺应场地情况,合理利用资源;(2)煤矿废弃地景观的历史文脉原则,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矿废弃地景观要素整体性原则,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协调;(4)煤矿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原则,传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元素

在进行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时,有以下几个设计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泽地、积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观,尽量种植当地树种,而且还要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效果结合和植物群落的营造;(3)景观小品,其具有独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改善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1)水环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净化处理水源,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土壤环境改良,恢复煤矿废弃地的土壤结构;(3)场地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合适的类型选择;(4)植被修复,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总结

虽然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可以从园林思想、结合城镇发展、搭建公众平台等方面进行。本文通过对煤矿废弃地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几方面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书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31-04

一、概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拥有未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东北大学作为我国设立矿业工程学科最早的地矿类高校,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技术性卓越工程人才这一问题,在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采矿学》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培养情况,就《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采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发展主趋势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转向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与采矿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地下铲运、凿岩等设备的自动导航和遥控操作、露天设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调度、全数字化优化设计等,已经在采矿实践中得到较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最新趋势,是高度重视采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降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尽快恢复采矿损毁区域的生态功能。我国大型矿山实现了机械化开采,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信息化和自动化,如露天矿运输系统自动调度、选矿流程自动监测和控制、采矿方案的CAD设计等。

上述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采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相应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矿专业课程的教材不仅需要涵盖基本采矿方法和工艺,而且需要涵盖现代采矿科技要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矿山计算机建模理论和方法、开采方案和各种参数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矿山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采矿对生态冲击的量化理论和方法以及生态恢复等。

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专业人才应是具有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过去以采矿工艺过程划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难以实现各工艺环节知识的系统贯通。例如:爆破只讲述爆破相关知识,没有把什么样的爆破参数设计应用于什么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环节进行有机联系;巷道支护只讲述支护方式及其在给定载荷下的设计计算,没有把不同支护方式与它们所适用的那些采矿方法的具体巷道工程进行有机地联系等等。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融会贯通,实现高度地知识系统性。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的巨大需求,需要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外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和采矿技术与管理人员走出国门,在国外从事矿产开采。而我国矿业在项目评价、设计、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采矿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够兼顾国内的实用性和与国际的接轨,以便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国外从事采矿时,能很快适应国际技术经济环境,促进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兼顾国内现实和与国际接轨。

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针对上述需求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多方反馈和大量调查研究编写而成,其内容体系在培养满足现代采矿科学技术要求的综合技术型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在内容上,《采矿学》融入了过去教材中没有的、在国内外采矿实践中应用较成熟并在高效采矿上(高经济效益、高生产率、低生态冲击)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矿床数值模型的建立、边界品位的确定与优化、露天开采最终境界优化设计、生产计划整体优化、地下开采“三律”(矿岩移动规律、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露天矿GPS调度、技术经济评价、采矿生态压力和生态成本等。针对我国矿业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兼顾国内应用和与国际的接轨。

在体系结构上,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地体系。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开采工艺中,有机融合各工艺的参数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并讲述相关的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

针对采矿工程机构和开采过程的时空性强、靠平面三视图难以建立完整的时空概念这一教学难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一套采矿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时空概念的建立问题。针对采矿工程教学有很强地实践性的特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实例数据库,学生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可用于课程和毕业设计。

三、教材建设主要研究范围与实践内容

《采矿学》的编著者们长期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反馈信息;注重掌握和跟踪国际、国内采矿领域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总结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解决办法。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方面,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一些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知识体系结构设计。把所有课程依据内容归纳为几个知识板块,分析了这些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特点、优点。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采矿系教授、工程学院院长合作完成了论文“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采矿工程课程设置演化的回顾与评述)”,在2011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22nd World Mining Congress)上发表,引起国际采矿界不小的反响。基于上述研究并针对我国采矿工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强化应用数学和力学基础;国内实用与轨迹接轨兼顾。这一体系适应了现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采矿技术的发展对具有系统性现代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上述指导思想和体系框架,做到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在硬技术方面系统全面地更新完善了典型采矿方法、工艺和技术、设备,充分体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发成果。在软科学方面,系统论述了为高效采矿服务的经济技术评价与决策、数字建模、参数和方案优化等理论、方法、模型和算法。在具体的设计和计划程序与方法方面,既论述我国矿山设计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又介绍国际(主要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与我国有明显区别的程序和方法。这样,使用该教材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满足我国现时和将来一个时期采矿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难点:

1.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采矿中各种工程有很强的空间性,各种工程、巷道的布置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关几何参数的设计计算,都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三维概念。过去只能借助平面三视图凭想象来形成空间结构,教学时费时且效果不佳。

2.时序概念的建立。采矿不同于一般工厂的生产,后者的作业场地是固定的,而采矿中作业场所和对象是随时间以一定的顺序移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采矿过程的时空发展程序,靠静态图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强。课堂上讲采矿方法、工艺时,为了具有普遍性,用的大都是典型方案。而采矿的一大特点是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实践中的方案与典型方案有较大地差别。把学到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来培养,而这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

针对头两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花费大量时间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应用这些动画短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而且学生需要时在课余可以反复演放。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第三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专门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配以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和使用说明书,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使用这一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对露天矿山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决策能力。这一软件还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设计水平,锻炼设计能力。

四、教材改革建设创新与特色

1.教材改革建设创新。

(1)理论与内容创新。《采矿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体现了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国一直到上世纪末,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一直沿用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模式,只注重把矿石采出来所需要的工艺技术知识。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国家急需的采矿技术人才。当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后,矿山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按照给定产量把矿石采出来的问题,生产经营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需要企业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下自主决策。是否投资于一个矿山项目、应规划多大的开采规模、什么样的生产计划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等等,都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经济、技术决策和优化的知识。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矿山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这一重要转变,创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更新完善了采矿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硬技术”,而且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

(2)结构创新。《采矿学》在上述知识体系的结构方面,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基础知识、技术和优化决策融会贯通。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结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境界设计和采剥计划编制中,从传统的过程与方法逐步过渡到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在露天开采工序中有机融合各工序的参数设计与优化、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这样,硬技术与软科学之间、仍然发挥作用的传统方法与应用较成熟的新成果之间、国内实用方法与国际的接轨之间,实现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结构。

(3)实践创新。《采矿学》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针对前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即,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难以建立、实践性强),《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配有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这些研发成果有效解决了采矿教学三大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改革建设特色。《采矿学》在促进采矿工程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尤其是内容体系的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教材,《采矿学》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如今的矿山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体现了这些时代性需求,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相辅相成。

(2)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体系特色。《采矿学》不是在过去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新东西的简单堆砌,它是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就爆破技术而言,除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外,在每一采矿工序中都阐述了针对该工序具体需要的爆破参数的设计计算、器材选择等。巷道掘进技术、地压控制技术、落矿出矿、优化与决策方法等也类似编排。这样,学生学习每一项单体技术和方法模型时,就掌握了其在采矿中的应用位置;在学到每一工艺、工序时,就掌握了需要用到的合适技术和理论方法。这一体系上的特色,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色。《采矿学》十分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开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建立了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动画短片和软件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

五、教材改革建设综合水平与成效

1.教材综合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上,《采矿学》不仅凝结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馈意见,而且纳入了国内外采矿工程的专业课教材及相关课程的优点。在《采矿学》的形成过程中,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十多所在采矿专业领域典型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和教材的特点、优点,博采众长,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采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开采这一采矿科学技术的时展主旋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的新成果、新发展,实现了相关知识板块的融会贯通,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采矿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所承载的是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方向性的采矿工程专业科技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十几次的印刷、在全国的大量使用,本身就是这一教学成果水平的证明。

2.教材改革建设成效。

(1)与教材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成效。《采矿学》教材及其承载的采矿课程内容体系,是在过去约15年中不断地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中形成的。《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得到学校的资助。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建设,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和学校的资助,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于2009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针对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与反馈,对《采矿学》实施再版,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完成改版工作,出版发行。

(2)教材应用及推广成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系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一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据冶金工业出版社不完全统计,使用《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贵州、甘肃、福建、重庆、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在方法和理念上注重与国际采矿实践接轨的特点,也适应了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需要,受到许多矿山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把《采矿学》作为培训教材和参考书使用。

《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于2001年1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九次印刷,印数25000册,发行量之高在这一时期冶金类专业教材中是少见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5年着手再版工作和相关教学辅助手段的研发,《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发行速度比第一版大大增加,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印刷了三次,总印数达12000册,已发行10430册,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和2012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排名第一。这充分证明了《采矿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

在实施效果上,《采矿学》首先是更新完善了在信息时代、矿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知识载体。其次,《采矿学》充分注意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并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用“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其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经济决策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矿业大国,在多种矿产的产量和需求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尚不是矿业强国。走向矿业强国需要掌握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矿产开发知识的大批专业人才。《采矿学》为适应这一需求而生,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在走向矿业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成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青,史维祥.采矿学(第1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青,任凤玉,顾晓薇,等.采矿学(第2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魏德洲.关于地矿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

[5]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6]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7]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9)

在安全生产论坛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筹备,今天上午,我矿首届安全生产论坛会如期 召开了。刚才,来自基层单位的几位同志发表了自己的论文,首先,我 代表矿党委、矿行政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个人表示衷心祝贺!向莅临今天 会议的集团公司领导表示热烈欢迎!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家庭 幸福,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的兴衰成败,但煤矿安全生产又是一项 艰巨复杂的工作,想抓好确实不容易。我们今天举办安全生产论坛会, 目的就是及时总结安全生产管理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丰富安全管理 的内涵,使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实现快速提升,促进矿区安 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刚才,几位同志谈的都非常好,既有很高的理论 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像刘成明同志的《加强思想*工作,发展安 全文化生产力》是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管理相互渗透的成果,周卫星同 志的《煤矿安全质量工作方向的探索》是在较长时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实践中认真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应该说,我们几位同志的 论文质量都是较高的,对今后改进我矿的安全工作、创新安全管理方法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推进安全生产论坛持续有效地开展,下面我 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加强宣传,积极参与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举办安全生产论 坛的重要意义,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以较高的热情投身于这项工作中 去。各单位要以此为契机,改进安全管理的方法,创新工作形式,结合 本单位的实际,经常举办安全生产座谈会、安全生产大家谈等群众性活 动,启迪广大职工对安全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变职工参与安 全生产论坛过程为学习安全知识的过程,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和事故防范能力,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由被动防范向过程控制、从事故查 处向事前预防、从他律管理向自主管理、从简单粗放管理向法制化、制 度化、人性化管理转变,通过广泛参与,不断夯实矿井安全生产的基 础。 二、围绕重点,攻坚克难 首届安全生产论坛的成功召开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出了不少优 秀的作品,但煤矿安全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 的工作,受不同时期职工心理、外界环境等多种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 此,要继续围绕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刻苦钻研、潜心探索,结核 我矿实

际,围绕如何提高职工教育培训效果,创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 作,加强班队管理,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制约我矿安全生产的难 题进行开展,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安全论文。 同志们!安全生产论坛作为一项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安全工作只 有起点,没有终点,从现在到年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安全工 作任重而道远,要借本次安全生产论坛会的东风,结合当前矿井百日安 全活动的开展,做细、做实我矿的安全工作。安监处、宣传部、职教办 等部门,一方面要组织好优秀论文的学习交流工作,另一方面今后要定 期召开安全生产研讨会,为各单位交流探讨创造有利条件,指导、帮助 基层单位总结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安全工 作现状,认真反思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虚心向兄弟单位学 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我相信!通过举行本次安 全论坛一定能够为我矿的安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一定能够推进百日 安全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实现到年底的安全生产,为今年的工作收好 尾,为明年的工作起好步。 谢谢大家!

工矿自动化论文篇(10)

一、深化民主管理,突出建家主旋律

我们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积极性出发,按照集团公司工会《关于开展职代会星级创建和民主管理星级竞赛活动的意见》要求,把民主管理工作贯穿到了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

一是职代会制度规范运作。我们把完善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建家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每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把矿井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充分发挥了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导车间工会按照会议程序定期召开职工代表会或职工大会,并严格推行职代会会前申报制度,各车间工会召开职代会(职工大会)时必须提前向矿工会申报,经矿工会审核批准后方视为有效。为加大车间民主管理考核力度,矿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民主管理星级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各个单位的民主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对达到职代会优秀星创建标准的单位,由矿工会授牌并加以表彰。

二是矿务公开工作深化发展。在矿务公开工作中,我们以巩固提高为重点,以科学规范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了矿务公开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办法、实施步骤和考核标准,实现了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先后获得省级“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和济宁市“厂务公开三星级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济宁市总工会确立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试点单位。我们在深入推行矿务公开的基础上,指导基层区队制定完善了车间、班组内部事务公开实施办法,推广应用了《矿务公开申报表》和《矿务公开意见表》。各车间工会坚持以职工代表会为基本载体,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公开栏、书面公告、信息网络、广播、电视等日常公开形式,按照“提出、审查、公开、监督、反馈、整改”等规定步骤,及时公开了工资奖金分配、职工疗养、困难救济等职工普遍关心的事项。

三是职工自我利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我们以“履行基本职责,真诚热情服务”为宗旨,按照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制定出台了特困职工救助、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助学、职工大病互助等各项制度,做到了资金到位,发放及时,手续完备,档案齐全,动态管理。各车间工会也积极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通过家庭走访、节日慰问等形式,了解职工生活状况,及时为困难职工家庭申请困难救济,为他们缓解了家庭负担,消除了后顾之忧,使困难职工能够安心工作。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建家工作新活力

按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把党政所望、职工所需、工会所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职工小家建设。

一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我们在建家工作中,牢固树立了“建家就是建工会、建家就是建企业、建家就是建职工队伍”的理念,修改完善了《车间工会“职工小家”建设考核标准》,开展了“强自身、争第一”竞赛活动,发动职工群众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建家工作中来,从制订计划,到组织实施,到评判成效,都由职工来参与,最终以职工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建家工作的成果。今年以来,又在全矿组织开展了“十佳先模”评树活动,定期评选出季度、年度十佳车间工会,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矿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是培育先进社区文化。我们以创建“六优”高标准文明煤矿为突破口,在矿党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0万元整修改造了体育场;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具有苏杭园林建筑风格的兴业长廊和文化广场;投资60万元成立了专业文化艺术团和军乐队,成立了5个文化艺术协会,从而弥补了文化项目和活动场所的不足。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安全文艺演出、卡拉ok演唱会、家庭才艺表演等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及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和各种球类比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增强了矿井凝聚力和向心力。我矿先后荣获济宁市“优秀文化广场”、公司“最佳文化广场”和全国煤矿“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帮助支持车间工会建立起阅览室、学习室、活动室等学习休闲场所,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的信息交流,创建了工会网页,通过网络及时向职工传播工会信息和工作动态,为丰富和提高各级工会干部的理论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工会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围绕安全生产,保持建家工作旺盛生命力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群众安全工作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矿井建设,为确保完成我矿的安全生产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充实调整了群监组织。我们本着“精干、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实调整了群监会,在井下14个区队和地面11个生产单位分别设立了群监组,逐步在全矿构筑了一个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网络,为促进我矿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监督基础。举行了群监员佩戴标志、持证上岗启动仪式,强化了群监员的责任意识,实现了群监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健全完善了群众安全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了“四纳入”、“四经常”、“四监督”、“三一样”、“五同时”的群众安全工作新格局。

二是安全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在安全宣传月、安全生产月期间,我们按照上级工会指示精神,先后多次组织车间工会在井口和街道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板报展览。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体,开辟了“三口之家话安全”和“各界人士话安全”等专栏,并结合矿井安全形势的需要,举办了全矿安全歌曲演唱会,并先后组织学校、文体中心、离退中心、家委会等单位深入区队井口进行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宣传咨询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在全矿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是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特点突出。我们围绕矿井建设和发展,以车间工会为单位,在全矿开展了合理化建议征集、技术比武、“安康杯”、“百日安全竞赛”等活动。在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中,焦方贤的《风水喷雾器的设计和应用》、来存龙的《综采工作面快速撤出工艺》建议,获得煤业公司一等奖。按照矿党委“争做安全质量放心人”活动安排意见,深入试点单位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协助编制了活动方案、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同时,加强了对试点单位具体实践的督促和指导,认真抓好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在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培养和推选工作中,开展了“祝贺生日到班组”活动,先后4次到车间班组为劳模过生日,此项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树立了工会组织的良好形象。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丰富建家工作新内涵

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我们在全矿车间工会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全力打造学习型职工之家。

上一篇: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 下一篇: 音乐课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