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6:1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1)

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一般分为两种[1]:一是金融控股型,即指金融集团外设多个控股子公司,以子公司来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其显著特征是母公司是一家银行。目前采取这种模式的有英国、日本、美国等。二是内部综合性,即指金融机构在自身内部设置多个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来经营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其显著特征是把内部业务部门当成独立的“子公司”。目前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瑞士、德国。针对我国目前情况,在尚不能决策的条件下,主要由经营风险的大小来进行甄选,但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分营经营的监管金融制度,选择金融控股型经营模式几率较大。

(一)金融控股型

母公司为一家银行是金融控股型的显著特征,其全资控股包含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和非金融性经济实体在内的附属公司,这些子公司都具备独立的经营业务并承担相对金融业务的民事责任。在金融决策上,金融控股下的子公司重大决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受控于母公司董事会。针对我国金融行情,是在坚持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在以金融控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商业银为母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控股,并借助此平台对证券、保险及非金融参股公司的规范化金融机构实行收购,但同时还需对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改造,如光大、中信等。毋庸置疑,在我国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组成的金融体系,实力最强的该属商业银行,其独具的全国性商业网点、资产和规模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而有实力其他金融机构实行收购的必当是商业银行,由此可知,以商业行为主体构筑金融控股是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

(二)内部综合型

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进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是内部综合型全能银行主要特征,此模式打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让金融机构提供最全面的金融服务。其经营特点主要在于[2]:能在让分营模式一步到位地过渡到混业模式;各金融机构以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制定多样化经营战略,进而提升金融竞争力;其经营权的综合所有性可使金融业务进行交叉,创新出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实现产品服务组合;其多样化的金融业务还能在经营成本上达到降低,对金融风险得以分散于整个金融体系内部之中,进而降低风险。就我国金融发展行情而言,还尚不具备推行一步到位的内部综合型混业模式,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历程还短、资本达不到内部整合型混业经营资本要求,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抗风险能力弱与其金融市场监管不足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有着不可比拟的好处,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如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这些国家都基本完成了向金融业务经营的全能化和综合化方向转化。就我国金融行情,分业经营已不再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金融发展潮流,实行混业经营模式。

(一)分业经营的束缚成为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

面对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多元化。就我国金融现状来看[3],分业经营模式给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导致现行分营制度对银行业务经营进行的严格区分,阻碍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不利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流通,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产品陈旧且品种有限。正是由于一系列束缚因素,我国金融业务才能更加迫切地实行经营转型,形成一切可冲破当前分营限制走向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显然,目前这种动力已日趋成熟。

(二)金融一体化是我国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外因

世界多数国家早前纷纷放弃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导致全球金融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一体化的逐步明朗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收购和合并浪潮形成了一个个金融巨头,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极大的占据重要的竞争位置,而交叉的业务也使得其金融巨头的制度、技术、人才、资金优势逐渐雄厚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而反观我国,其他国家的混业经营和世界金融巨头的生长,极大程度的威胁着我国金融分营制度,致使传统的存贷款间接业务比重弱化,中间业务和外表业务以成为需求,证券、信托、保险及衍生金融业务已成为发展方向,而这些因素都将让我国金融业尽快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以求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份额。

(三)信息化技术为我国银行业实现混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促使国别概念淡化,实现全球化和无国界的网络特点。在这种条件下,混业经营就有了一个先行的工具,虽然信息化致使网上信息流和贸易流将有效冲破国家壁垒,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但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使得银行有能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分营制度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产品全能化轨道之上。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

1.增强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竞争力

现代经营行为的日益复杂化,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发展要求加大对科技设施升级,提高业务能力,给予客户更便利安全的服务。而混业经营将使本国银行与外资银行获得公平的法律政策环境,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打下基础,可积极开展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衍生业务[4]。同时且由于业务的扩大,分工进一步细化,进而导致银行管理者必须熟悉各种业务,有效对业务进行些调整和,才能及时根据金融市场调节自身经营策略,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来提高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

2.有利银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实施混业经营能有效提高银行内部机制,调整银行内部财务结构,更容易适应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使其经营模式比其他行业更具规模效益。同时通过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融合,可共享一切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使盈利发生质变。此外,金融营销的全球市场化,可让银行凭借有效的优势产生信誉效应,在大的方向上更有条件节约成本。

3.可为客户提供投资机会,增强二者联系

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可提供多样化的经营服务,帮助客户选择最佳投资机会,满足客户融资、重组、上市等财务顾问增值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客户资源促进优劣客户之间的收购,有利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的同时还增强银行和客户间得联系。

(二)劣势

1.造成金融风险传导全局性

混业经营以内部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的相互持股可发挥最强的总体优势,但其实也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压力,使商业银行的资金在市场流入的过程中进行垫头交易,因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进而促使银行信用风险。另外,其中的交易关联性借助投资、担保、信贷等出现转移现象,风险的传递在银行集团内部的不同机构相互转移,严重银行银行安全和客户利益,进而更深层次银行金融系统风险。

2.不利提高经营和监管效率

混业经营将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之前的专业分工打破,使传统并无交叉性和关联性的经营业务汇聚一起,带来集团内部的聚集风险、交易风险、财务风险、利益风险及法律法规风险,不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及不能以自身传统的专业化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在监管方面难以实现专业分工,监管效率很难体现出高水平。

3.不利平等竞争且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混业经营实施以后,大机构会越做越强,小机构将难以抗衡,公平竞争局面将势不在,切并购够会出现一定几率的超级银行,这些超级银行对市场占有率非常大,有可能导致业务垄断,以自身优势进行市场控制,与公平交易形成对抗,而这些劣势都将会导致管理很大程度上衔接不起,不利监管活动开展。

(三)机遇

1.世界金融格局多极化将强化混业经营金融机构

如今多极化的金融格局势将造成金融市场的日异月新。在金融危机下,之前传统的商业银行将面对业务的流动短缺及存款难以支撑等弱点,而综合性业务的巨型银行将会被看好,这必将致使银行出现急速的转型[5],而转型往往是混业经营的原始形态,而随着市场的演变,这种原始形态趋势将会被强化,促使混业经营新银行格局局面。

2.国家商业银行产业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对应对金融危机,银行要进行转型,国家将势必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来确保财政货币政策在金融力度支持的有序进行。如2008年12月8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进行扶持的文件肯定,以推出的政策意见确保有利的经济环境对混业经营实施开展。

3.产业全球化让混业经营业务施展空间更大

产业全球化将使我国办理各类金融业务的客户转移,进而增加客户量,而混业经营就提供了这一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市场的需要,就将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领域实现扩展,进而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混业经营。

(四)挑战

1.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监管难度增加

产业的转移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在国内向国外经营的转移过程中,创新经营产品将起到重要作用,极大可能获取到额外的利息及中间业务收入。但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视野、产品穿心、金融判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来看,各大机构的分营监管在融汇成为混业经营后监管协调将会难以沟通,甚至造成冲突,只因各自出发点、业务模式、指标体系、操作方式均存在差异,进而在监管判断上与结论肯能存在较大差别。

2.协同效应使混业经营更为复杂

协同效应是指充分以有形及无形资源在潜在机会与业务技能之间紧密联系,促进费用的减少或收入的增加,大多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之和。而混业经营就对资源整合、业务合作、经营协同等管理方面提出更高要求[6]。从理论上将,我国商业经营转移成混业经营,难免会在组织层、管理层、利益层出现难以融合趋势,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效应将有待验证。

3.缺乏相应的混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分营模式和国外混业银行相比,在管理经验和人才比例上都不具备优势,相关混业经营人才缺乏。随着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混业经营是银行发展的趋势,这就致使会混业经营的人才极度缺乏,且由于混业经营的全球化,外资银行也能以高新待遇把人才挖过去,进一步导致相关人员的匮缺。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风险

(一)非银行风险向商业银行转移

银行集团一旦子公司出现困难,控股公司的问题可能会通过以下途径蔓延到商业银行。第一,如果金融控股公司一个子公司破产,该子公司的债权人会要求商业银行偿付子公司的债务;第二,控股公司的问题会通过逆向交易的形式传递到商业银行;第三,人们对商业银行信心的丧失。即人们对商业银行能否有效监管控股公司间交易的问题抱着怀疑态度。

(二)内幕交易的可能性增加

混业经营在交易上可能会导致子公司之间的不正当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进行的利润转移。这些关联交易透明度较差,一旦发生内幕交易,必然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我国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存在的不正当内部交易,除了进行关联贷款与担保等,还存在委托问题[6]。在顾客交易商,为了消除潜在损失,通过虚假信息诱导客户或向那些他们拥有决定权的托管账户强行卖出那些难以销售的证券;商业银行以贷款资金用于购买其它子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为条件,向其证券业务客户发放低于市场标准的贷款;商业银行以威胁收回贷款和用信贷限额的方法,强迫客户购买控股公司的其它产品。

(三)存在高财务杠杆风险和资本被重复计算问题

混业经营在财务风险上导致高财务杠杆风险[7]。如母公司通过举债、抵押贷款形式筹集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或者母公司为下属一子公司作担保向商业银行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另一子公司。同时,混业经营也存在资本不足和被重复计算的问题。如假设商业银行控股母公司的资本投资于子公司,而子公假设商业银行控股母公司的资本投资于子公司,而子公司注册投资一个不受监管的工商企业,该企业又持有母公司股份,或者该企业又可持有母公司下属另一金融性子公司股份,这样资本不断被重复计算。

六、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进行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

1.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

要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银行所作的贡献,改变以前重工作数量不重业务质量、重工龄长短不重业务能力的考核方式;将对员工的业务考核与其岗位特点、工作贡献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按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按级别分配的做法;推进隐利货币化以及薪酬福利与业绩的挂钩,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形成以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房补、车补等补贴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

2.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平台

中国商业银行要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大基本要素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控制[8]。具体地,在董事会内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对银行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在监事会下成立内部稽核审计委员会,通过特定的制度和程序对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进行跟踪和监督,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包括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对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1.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

要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银行所作的贡献,改变以前重工作数量不重业务质量、重工龄长短不重业务能力的考核方式;将对员工的业务考核与其岗位特点、工作贡献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按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按级别分配的做法;推进隐利货币化以及薪酬福利与业绩的挂钩,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形成以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房补、车补等补贴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

2.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平台

中国商业银行要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大基本要素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控制。具体地[9],在董事会内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对银行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在监事会下成立内部稽核审计委员会,通过特定的制度和程序对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进行跟踪和监督,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包括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建立相关法制体系

1.加快完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

第一,明确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规范评级程序,对信用评级行业进行管理,特别是准入和退出的管理,设置高门槛保证评级机构的质量,对违规操作、评级结果不公正、不客观的评级机构实施惩罚甚至取消资格;第二,注重评级人才的培养,建立银行评级师的资格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要求商业银行对其资产质量水平、盈利状况、利润计算方法、各项准备金计提等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地信息披露,并要求各银行的董事长承担信息披露不全、不实或者延误的责任,从制度上保证银行会计、计等业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建立的完善的资本市场

1.降低资本市场运行的成本

推行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互相并购与重组,以实现规模集中、业务多元化以及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发展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弱化行政干预,开发更多的各具特色的金融工具,为银行、证券、保险的相互融合打好基础;要逐步降低交易印花税和交易佣金,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此规范资本市场。

2.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2)

大数据(big data)这个词语最初出现在一个开源项目中,是用来表达一个数据集的名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料运用范围、手段、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交流平台的搭建,大数据这一词语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平友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其数据形式的多元性、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及数据的实时性,结合其特性,普遍认为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的资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但这些海量的数据需要进行特殊的技术处理方可运用,如互联网、云计算机平台、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可见,大数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是海量的数据;二是数据类型众多;三是数据的结构复杂;四是数据更新速度很快;五是需要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处理后数据方可使用;六是各类数据通过处理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二)大数据的运用

就目前而言,大数据的发展和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行业企业的使用及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如果我们现在可以说如果哪个行业企业仍未开始将大数据用于其经管理上,我们可以说现在已处于落后的状况了。我们根据数据的来源和用途,我们认为可以把大数据分为互联网数据、科学研究数据和企业信息数据三大类。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在社交媒体上也取得了较好的运用效果;在科学研究方面,除了一些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拥有性能优越的高端设备和仪器,大数据的运用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后者仍处于数据的收集存储阶段。而企业数据已得到了更加为广泛的运用,帮助企业在业务运营智能监控、精细化管理、经营分析及战略分析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应。

二、大数据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要保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应用,从而使社会各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国家的金融改革也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多年依靠的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式发展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只有在目前的环境下,加快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转型,才能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竞争力。在此,我们就大数据发展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企业。从我国银行发展的历史上看,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从在周朝出现的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到唐朝金融业的逐渐发展。随后明朝中期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各金融机构都是处于以家族为主各自经营的状况,我国金融机构处于分散 、落后的状态。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是最早的国家银行,直到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较为曲折,建立基础相当薄弱,经营管理方面一直是沿用了固有的经营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才与国际接轨,其经营管理才开始遵循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标准,在资本要求、风险管理等方面以协议规定的指标作用标准进行管理,但直至目前仍未能完全达标。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的运用,商业银行发展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开放和平等的互联网平台上,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说,实现了网上投资与理财、网上转帐、跨行实时转帐等各种金融业务的创新模式;从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来说,互联网轻易实现了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等电子支付的新模式,自电子支付产生后,其交易额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除此之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大公司如电信、移动等也自行建设了系统内的支付平台,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支付功能的不断完善,移动支付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见大数据的运用也给商业银行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银行货款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银行贷款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把关和控制的。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现有信贷客户的信用数据,对各项贷款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切实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门槛、成本较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也应势产生,放款者只要通过对客户的交易记录和其他相关信用数据的分析,就可以计算出申请者的信贷额度,并且在额度范围内发放贷款,就可以解决客户融资贷款的困难,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贷款成本的目的。以上这一切都是大数据的运用和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挑战,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是巨大的。

(三)对商业银行服务的影响

我们认为,大数据的发展对银行的服务影响是巨大的。在大数据时代,对银行的服务和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数据的处理是需要专业知识,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不仅仅限于现在我们所提倡如衣着整洁、服务规范等显,包涵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内在的,另一个是外在的。内在方面一是要树立新的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通过培训,使员工培养正确决策的能力和礼貌服务的技术,真正树立关心顾客的意识,还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员工不断加强对数据处理和运用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的适应能力;二是要加强在培训的同时,不断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加了员工工作的自主性,使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在外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数据背景下,各种新型银行服务方式,如在对大量客户基本信息和运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各项功能,对市场客户进行细分,开发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采用不同形式举办各种金融产品和电子银行新功能讲座,尽快地让客户熟悉和接受银行的各种新服务,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引入经济增加值后,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管理,并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提升上,从而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经营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商业银行可以制定以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建立与价值相关的业务体系,并削减高风险业务比例。借助经济增加值理论,加大对低风险、高回报业务的投入力度,从而加快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

通过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从而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建设,实现差别定价与个。商业银行通过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等风险评估手段,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助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型,及时发现风险问题,运用高级评估方法,及早发现风险、计量风险并降低风险,准确记录风险评估数据,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精确的风险计算,建立准确的经济资本成本评价体系,实现差别定价,建立个,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措施分析

1.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

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经济增加值,就一定要以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并逐步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理论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机制。首先,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将发展规划与业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目标考核机制,从而引导银行经营方式的良性转变。其次,进一步推进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发展,逐步将银行的各项业务管理与资本管理、风险评估联系起来。另外,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建立资本回收激励制度,逐步实现银行工作人员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以对风险管理的建设为前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应以风险管理建设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商业银行应分析风险现状,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快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另外,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标准化成本控制,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减少无效经济资本占用,将资本风险降至最低。

3.以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以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从而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回报率,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实现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首先,应加快信贷产品信用结构的优化,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工作重点,不断提高信贷业务的资本回报率。其次,不断调整贷款担保方式,鼓励低风险贷款,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另外,合理配置信贷业务种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发展个人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4)

在现代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包商银行以整体策略原则统一部门团队力量,完善的银行制度和机制保证了商业银行控制与激励战略能力的提升,先进的理论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实现了自身经营战略与银行核心管理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型小企业金融贷款服务文化。

1 包商银行概述

包商银行是我国国内首批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合作,并接受德国IPC咨询公司专业化指导,开展新型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项目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包商银行先后通过响应国家发展政策合并赤峰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成立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深圳、成都等十余家异地分支机构,近百个营业网点,资本利润率及贷款额度跨越性提升,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中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全国先进商业银行标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科学发展的典范。包商银行在实际的经营探索中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学习IPC咨询公司带来的先进的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理论,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手段,重视小企业经营资金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的专业化分析,强调小企业现金流理论指导下融资业务服务职能,满足了城市及其结合部微型或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了资金媒介供求、信用创造交换及金融贷款服务等重要职能作用,促进了微贷款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经营收益及贷款总量显著提高,满足了小企业的资金经营需求,刺激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 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包商银行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建设初期主要从事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等传统的商业银行职能。自2004年包商银行实施治理结构、资产重组及产权金融体制改革后,实现了金融建设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包商银行的小企业文化也随之逐步形成。

2.1 以先进金融思想与理论为指导

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的内化及重大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以国内外先进的小企业贷款思想与理论为指导展开的,特别是对德国IPC公司小企业贷款技术理论的学习,极大的解放了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首先,包商银行将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标准完全贯彻在重大改革与战略实践中,保障了包商银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在基金托管、证券存管等中间业务的准入资格及票据贴现、金融债一级承销商业务资格的申请方面,包商银行积极响应银监会的鼓励政策,坚持结合自身运营实际多元化、跨区域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在包商银行内部实行部门市场化设定,优化自身资本资源,结合小企业微贷款业务展开综合交叉销售,设立运营、财务、风险专门责任管理人专业化拟定各项业绩指标,统一实现专项行政职能。包商银行以专业化小型企业服务为业务发展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小型企业的客户种类,不断提升以小企业为核心客户专业化战略目标。最后,在人才的积累和培养上,包商银行不断组织学习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优势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性银行金融研讨会议,并专门邀请知名商业银行的专家学者亲临授课指导,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利通过了1509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是目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仅有的7家监管评级二级行之一。

2.2 以自主创新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包商银行巨大成就的取得及小型企业专业化服务文化的形成的关键就是其自主创新目标的始终贯穿与实施。包商银行转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发展靠大企业高信用巨额贷款的发展思路,将市场定位在了小型企业的品牌性战略发展上,充分利用一级法人管理层次少、决策速度快的特点,灵活制定相关信用贷款规章,简化便捷相关手续,成功打造了包商银行的小企业专业化服务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包商银行积极研究总结国内外关于微小型企业贷款技术理论,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将自主研发的贷款技术与理念充分运用到信贷业务实践中,其发展模式取得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一致好评,获得到众多金融机构的战略技术合作。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也依托自身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扩散至零售商店、小型批发商、运输经营户、小型生产加工企业等各类小企业客户群体,为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融资支持,有力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3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

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的直接传播与践行者就是具体的业务服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才能切实推进小企业服务发展文化的具体渗透与内化。一方面,包商银行建立了切实有效、公开透明的业绩竞聘上岗激励机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完全依靠灵活有效的专业化业绩数据决定,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流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途径。特别是包商银行资本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及岗位责任薪酬制度的实践,不仅激发了金融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将包商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业务发展方向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包商银行重视金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统性、专业化业务知识理论与职业思想道德的培训,更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等自我督促学习提升的硬件设备,满足了包商银行专业化队伍的发展要求,提升了全行科学理论决策水平,增强了包商银行核心竞争力。

3 包商银行小企业经营服务文化的发展战略

尽管包商银行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依旧存在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承受风险能力相对不强,专业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小企业金融服务文化仍不完善等具体问题。想要促进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对不同地区的市场进行分类管理,研究业务和收益之间的业务发展平衡点,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搜集处理系统,通过对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和分级服务,实现顾客的导向工作服务流程。同时,建立服务负责制,提升包商银行的服务水平及服务效率,完善创新机制和流程。

商业银行的成功科学发展,不仅在于经营手段的合理运用,更在于体现包商银行核心发展价值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内在优化推动,重点解读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有利于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5)

商业银行是一国体系的主体,其自身公司治理问题在东南亚后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公司,现代商业银行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特点,这些特殊性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既可以深化和拓展公司治理的研究,也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研究综述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很多具体思路和对策(陈学彬、张文,2003;厥澄宇、王一江,2005;吴晓灵,2005),但大多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去研究银行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这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

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是金融媒介,是现代的核心。它的产品和资本结构相对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其经营牵涉到国民经济全局,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了解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一)商业银行高负债的资金结构。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低,按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最低的安全界限为8%,意味着其负债最高可达到92%。在这种高负债的结构下,银行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债权人。一般来看,银行的债权人可分为银行同业、债券持有者以及存款人3类。其中提供资金较多的是存款人。

资本的高杠杆和高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在资本获利可能性大大增加的同时,资本运营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股东和经理层因短期行为损害存款人利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情况下,要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相关制度安排上应强调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保证资本充足,突出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

(二)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尽管信息不对称在任何企业都存在,但在商业银行中更为严重。因为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资金提供者很难了解银行如何使用其资金。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委托——关系更加复杂。

对于一般公司,委托——关系表现在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而对于商业银行,由于监管者、存款人、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复杂,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治理结构中制度安排解决各种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以保证其稳健经营。

(三)存款(含隐性担保)的负激励。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存款制度的存在,一方面,股东因此而偏爱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侵害只享有固定回报权的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存款人监督商业银行经营的动机减弱。目前,我国虽然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实质上,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政府的隐形信用担保,这不但使银行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而且极大地减弱存款人对银行经营的关注。

(四)商业监管的特殊性。尽管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银行监管的范围和力度不同,但由于银行运行的脆弱性和银行出现问题的传染性,各国政府都积极对银行进行监管。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弱化的法人治理机制。

三、商业银行特殊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含义的理解。不同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和学的角度分析,治理结构就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促使其长期合作。根据OECD(2004)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涉及公司的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体系。公司治理也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该框架来确立公司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绩效监控。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的《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2006年2月)》报告中就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做了阐述:从银行业角度看,公司治理涉及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管理银行业务及各项事务的方式,这将影响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如何制定公司目标、经营银行日常业务、履行对股东的责任义务并重视其他被认可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日常行为符合安全稳健经营的要求,并遵循适用和监管规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该报告中提到的治理准则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体现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的特殊性。目前关于公司治理的目标一般有3类:第一类是股东至上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公司治理是确保股东得到应有回报的各种机制(Fama & Jensen, 1983);第二类是投资者利益保护论,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的各种方式(Shleifer Vishny, 1997);第三类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销商和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Cochran & Waitick, 1988;Blair,1995)。

在商业银行中,由于其高负债的资金结构,决定了债权人提供的资金面临风险。在商业银行中,存款人是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但在公司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治理中利益平衡,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介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实现保护存款人的治理目标。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要担负更多的责任。而商业银行大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其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在此情况下,要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2.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特殊性。在商业银行中,董事会具有重要作用,需对经营管理负最终责任。独立、专业、权威的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具体设置、责任范围比一般公司董事会要求更高。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对银行存款人、投资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就要求董事会具有独立性,具体体现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职能委员会的独立性。董事会维护股东及公司利益,有效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使银行持续经营。

3.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特殊性。相对于一般公司,商业银行注册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依据国际通行的要求,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商业银行有自己的资本金制度,资本金的作用不全在提供资金,而重在吸收和消化损失,这是银行区别一般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投资入股、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直接影响股东资格、董事会的责任和控股股东的义务等一系列问题,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4.商业银行监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高负债的结构决定了债权人是重要的治理力量。而中小存款人因监督和专业知识等问题没有动力参与公司治理,特别是存款制度下因有保障而丧失积极性。次级债权人大多是机构投资者,有动力和能力参与治理但也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股东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高杠杆率使银行股东有过度冒险和侵占的倾向,应限制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外部的主体代表广大存款人利益介入公司治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对银行管制。银行管制的目的有两个,从微观层面是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从宏观层面是为了防止银行系统风险的产生。银行管制手段一般包括金融安全网(包括显形或隐性的存款保险和最终贷款人制度)、审慎的监管政策(主要包括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信息披露要求,对银行经营活动的限制以及对经理的品德和能力的要求等内容)、限制竞争的政策(包括设置进入和退出壁垒,限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限制银行间的收购、兼并以及接管等活动,对银行实行国有化)。

四、对商业公司治理特殊性的进一步思考

(一)经营业务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有特殊性,是与其经营货币和信用有直接关系的。在一般研究中,公司治理机制受到国别因素、传统因素、股东构成因素的影响已经受到关注。但对于行业特征影响公司治理尚未注意。而因为银行业的准入、业务开展等方面受到管制,限制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的作用。因为利益相关者的特殊性,也使银行业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别。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探索不同模式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保障。一般意义上,《公司法》中涉及与公司治理相关的规定。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就我国而言,除了《公司法》,还有《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法》。需要不同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予以规定。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还不够详尽,需要将近年来指引中有强制性规定的纳入法律层面。另外,由于银行对一国的影响,需要关注银行濒临破产时的救助措施,确立特殊时期银行的治理目标,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适度监管。在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东监督不到位、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未充分发挥作用、存款人没有动力和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效监管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是必要的。但监管事项、监管方式、监管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银行本质上是企业,赢利性是其目标,需要在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的基础上,适度监管,并强化监管者责任。另外,监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由于原来实行化管理,很难一下子建立真正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吸收国外有益经验,联系我国实际,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因行业的特殊性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有所不同。存款人保护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法律中强制性规范确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部分制度安排,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适度监管,需要银行结合自身需要不断完善其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2]张鑫,史安娜.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与公司治理研究[J].上海学院学报,2005,(5).

[3]李维安,曹延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J].南开学报(科学版),2005,(1).

[4]赵勇,吕若彬.试析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其对法人治理的影响[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25-04

我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不断对外资银行开放,为了引进外资,国家及各地的政策都对外资有所倾斜,使得外资银行在我国受到了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相比之下,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却困难重重,因此,授予民营资本“国民待遇”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何为“民营”、“民营银行”?入世多年来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待遇发生了那些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民营”及与“民营”相关的概念

对于“民营”的概念,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其与“私营”和“国营”两个概念的辨析,来阐述其所包含的意义。

(一)“民营”与“私营”

讨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民营”的定义问题。严格来讲,“民营”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仅仅有“私营企业”这一概念。根据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的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组织。并且,私营企业只能以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存在,而根据《条例》的第十二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生产经营国家禁止经营的产品”。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声明禁止私人开办银行,也正是在这一年,长城金融研究所的成立时最早提出“民营银行”这一概念。[1]由此看来,“民营”一词的选用,是有意避免“私营”一词与“银行”连接,避免由于私营企业禁止从事金融业而给民营银行的“出生”埋下不必要的法律障碍。 [2]

(二)“民营”与“国营”

与“民营”相对应的概念是“国营”。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银行一直掌握在国家或者政府手中。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行政庇护形成垄断地位,一方面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寡头垄断使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信贷政策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地下金融滋生等不良现象。作为与“国营”相对应的“民营”,社会各界期待其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银行体系的种种弊端,通过民间资本的注资改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银行业内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摆脱政府干预,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大概得出这样的结论,“民营”资本的进入意味着银行朝着产权明晰、具备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不受政府的干预的方向发展。

(三)“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则是世贸协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国对在我国开业的外资银行给予的待遇和权利不低于国内银行的待遇和权利。入世后6年来,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上可谓是做的很好,最突出的就是税收方面的优惠。为鼓励外资流入,我国外资银行税制是按照优惠原则设计的,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在投资退税等方式,使外资银行税收负担远远低于内资银行。仅以所得税为例,这五年来,外资银行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际税负为15.64%,而内资银行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际税负达到31.6%。[3]与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相比,民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却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于是民营资本开始呼唤在进入银行业中的“国民待遇”。

因此,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国民待遇”问题,就是民营资本如何在银行业市场上与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平等竞争的问题。

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现状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外乎资本进入和机构进入两种方式,资本的进入就是民营资本通过购买现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来进入银行业。机构进入则是民营资本通过设立新的商业银行来进入银行业。

(一)资本的进入

近些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民营资本总体规模的迅速扩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和细化。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进一步发挥中小银行的作用》中,提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这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提供了政策保障。[4]而2006年颁布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对民营资本进入商业银行业也没有特别的限制。据统计,民营资本在全国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占12.07%,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占到29.42%,在城市信用社中占40.41%,超过了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而比较典型的如浙商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已经占其总股本的85.71%,民生银行作为一家成功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已占总股本的55.04%。这些数据说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存在法律障碍,而且民营资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金的重要组部分。[5]

(二)机构进入

对于民营资本是否可以以新设的方式进入银行业,《商业银行法》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的禁止。而事实上,中瑞财团的四大股东筹建“简化民营银行”的申请,一直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依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人,除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条件,还有一条“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这一条件赋予了银监会的自由裁量权,也往往成为银监会拒绝批准新的商业银行设立的“法律依据”。

应该说,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中国银监会总的态度是,区分两种准入,欢迎民营资本,防止关联交易,审慎设立机构。在资本的准入中,坚持民营资本不能借入股银行业机构从事关联交易以及坚持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严格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原则基础上,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而在机构准入上,则往往以审慎监管为由,认为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基本饱和,目前银行业潜在风险仍然较大,懂业务、会管理的专门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等等,从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民营资本通过新设银行机构进入银行业持否定态度。

(三)几部法律法规促使“国民待遇”的回归

2006年年初,银监会公布了《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入世五年过渡期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颁布施行,《企业所得税法》也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几部法律法规对于取消外资银行超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内外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部《实施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境内外机构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格、条件以及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规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其次,新《管理条例》在向外资银行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取消非审慎性限制的同时,也强调了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银行法人银行方式存在,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例如修改后的《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注册资本从3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自由兑换货币提高到10亿元,并要求是实缴货币,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一致。另外,对与分支机构的准入、总行拨付给分行的资金等审慎监管规则方面也与中资银行趋同。最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外资企业将不再享有比国内企业低十几个百分点的优惠税率,与内资企业一样要缴纳统一的25%的所得税。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在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也与内资企业统一。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入世以后,在国家层面上,外资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所剩无几。我国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态度应该来说是越来越宽松的,至少在法律上,可以说是没有障碍的。

三、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银行”这一概念引发的歧视

许多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常常使用“民营银行”这个概念,并将之定义为“民间资本控股,具有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能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 [6]笔者认为并不合适,甚至招来“歧视”。

从现有法律的角度来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而银监会从监管的角度,将商业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即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中小型银行,包括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上所有的分类并没有所谓的民营银行。而学者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往往将民营银行等同于中小型银行。将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民营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认为民营银行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民营银行资本较小,难以抗拒金融风险,且极易成为中小企业圈钱的工具。这样错误的认识正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一大原因。

我国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类型,主要是以注册资本为标准,并没有区分资本的所有权进行不同的约束,如果硬要给某些银行盖上“民营银行”的帽子,则会导致商业银行分类的混乱。而民营资本虽然不能与强大的国家法人股相抗衡,其控股、设立的银行从类型上说,是中小型银行,或者是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一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并不是他们的法律义务,而只是这些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与大型银行竞争中给予自己的定位。我国银行业相关法律的建立,并不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而是为了给所有的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金融资源能够优化配置,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自然能够得到满足。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并不仅仅是以所谓的“民营银行”这种形式来对抗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因为银行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有利于在外资银行的强势进入下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作用关键在于改变银行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以实现自主经营,依照市场机制运行,不受政府的干预。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并不仅仅以新建机构为唯一途径,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也不一定只是中小银行,另外,关联交易并不是具有“民营资本”的银行才会有的。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民营银行”的概念能解决的,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和鼓励中小型银行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尤其是国有银行自身“民营化”进程的推进。[7]相反,它的出现可能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分类混乱的格局,并由此引来“歧视”。

(二)银监会的限制

金融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社会性、高风险性且具有传染效应的行业,这使得金融监管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上面提到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特别是以新设方式进入会受到银监会“其他审慎性条件”的限制。

“其他审慎性条件”赋予银监会自由裁量的权利。一方面,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产品,高负债经营使得银行的信誉相当的重要,民营资本若以新设的方式建立银行,由于我国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设立的商业银行在民众心中没有良好的信誉,自然不能跟具有国家信誉“隐性保障”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也不能获得监管机构的审慎性监管的认可。[8]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提到的银监会往往以银行已经达到饱和,潜在的金融风险仍很大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人才等等这些模棱两可没有明确论证的理由拒绝新设的银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都没有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申请人可以对拒绝批准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2条虽然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拒绝批准设立银行申请时,应出具书面理由,但并没有相应的对其拒绝批准理由是否合理的审查机制。因此,如果申请遭到拒绝,申请人仅能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银行监管当局拒绝批准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是行政诉讼法却无法解决对银行监管当局“专断独横、变幻莫测”的行政许可权的约束。[9]申请人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四、结论

随着几部法律法规的规定,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国民待遇”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归,在法律上也不存在显性的障碍,但是“民营银行”这一概念的长期使用导致人们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误解及歧视,以及监管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依旧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障碍,发现问题后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观念,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才是民营资本期待的真正的“国民待遇”。■

参考文献:

[1]王佳.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研究[J].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金泽.银行业变革中的新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解析我国在加入WTO后内外资银行税收待遇的比较[DB/OL].中国税务网,.

[6]陈颖著.商业银行市场准入与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7)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09-04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是否经济,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如何,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各国学者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运用各种方法作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等方面。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Nour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Budnevich、Franken和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的比较晚。于良春和鞠源(1999) 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赵怀勇和王越(1999) 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及市场集中度等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指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低下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支撑银行绩效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较低。赵旭(200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杜莉、王锋、齐树天(2003)在Translog 成本函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判断标准是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在不考虑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然而,将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了规模不经济。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实现规模经营和高效率应该保持的规模大小、各种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空间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得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特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金融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如图1:

图1银行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图示

假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图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营运规模,即机构网点规模所能收的资金量;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成本价格,即银行存款和平均利率与费用支出成本。图中的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必将经过其最低点E。LAC、LMC曲线描述了成本与规模的关系,如图所示: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相反,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发生在经营规模为OQ点上,由此可以知道,银行的最适规模为规模OQ。

依据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性通常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用来描述规模经济弹性系数(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它的大小受银行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则有:

SE=(dTC/TC)/(dQ/Q)=(dTC/dQ)/(C/Q)=LMC/LAC

图2银行经营规模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关系图示

可以知道,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 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超过1%,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在最适规模OQ处,SE=1,银行规模变化1%将引起总成本1%的变化,即规模与成本同比例增加,此时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如图2:

三、商业银行规模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 实证数据的处理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本文利用中介法作为估计银行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中介法认为金融服务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资本外,还需要中介者使用的用于生产中介服务的资金。因此,存款被认为是银行储蓄业务的一种投入。如果以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成本,r为资本的成本,Y为产出,k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那么,商业银行的总成本函数为C=f(w,y,r,k)。中介法除了将劳动、资本以及存款作为生产的投入外,将未清偿的贷款和投资看做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出。

由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易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已经成为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方法,函数是通过对一般对数线性成本函数在一特定点进行泰勒级数展开而得到的。对于多种投入和产出的银行,其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指标数据的计算过程中,总成本是指银行的支出成本,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银行存款是指全部存款的总和,等于短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长期存款及长期储蓄存款的总和;投资是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资本成本(Pk)是指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劳动成本(Pl)是指银行雇员的工资总额与银行员工总数的比值,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表示;R表示资金运用成本,用利息支出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8家商业银行,研究期间为1994-2005年,采用的指标数据系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6)所列示的8家商业银行1994-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整理所得。由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所采用数据均通过价格指数调整至1994年。

应用Eviews3.1软件,经过多次迭代,得出的检验结果在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根据公式(3)得出如下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SE=0.594-0.126lnPk-0.091lnPl(4)

利用上面计算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1我国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弹性系数表

(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弹性系数的值均大于1,即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如图2所示,其规模均处于Q点以右)。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4年至2005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这与理论出现了显著的相悖,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规模扩大,同时银行营运效率提高的局面。这一双赢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边际成本降低,同时赢利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内在因素

(1)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技术开发力度逐年加强,如成立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等虚拟银行,依赖其长期固有的、庞大的顾客群,使得新技术被利用的效率较高。银行电子化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决策、经营以及业务操作的基本范式。借助信息技术,银行业可以超越时空、地域、交换位置,共享资源,实现信息化、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从服务到管理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规模经济在一个起点上的飞跃,实现了一个更高层次、更优的规模经济效应。

(2)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巨大改善。首先是推行股份制改革。3家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领导体制得到改革。其次,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得以完善。再次,通过在人力资源配置、薪酬分配、招聘与调配、专业技术职务培训与考核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创新,基本实现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公司治理改善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过高的管理费用,减少了银行利润的消耗部分;使银行的规模扩张充分考虑了规模与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银行总成本有效率运行的状态。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

(3)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交易费用可以被定义为银行进行借贷交易活动所投入资源的价值量度:单位交易费用可以看做是银行平均每实现一次交易服务所支付的交易费用;而边际交易费用则是多提供一次交易服务所支付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作为商业银行的运营费用,其大小和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近些年来,银监会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连续几年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而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两个基本指标: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创利率,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资料计算(价格指数调整到1994年),2005年其资产收益率为0.52%,而1994年仅为0.16%;2005年其人均创利润为6.81万元,而1994年只有0.75万元。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交易费用是递减的,即随着规模的扩张,每实现一次交易服务的交易费用是减少的。这为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规模扩大促使单位交易费用递减,而单位费用的递减,又可以促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2.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外在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银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定时期货币资产需求取决于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额、货币化程度、货币周转速度。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收入增加,货币化程度提高,货币资产周转速度放慢,这样,经济发展不断向银行提供“需求”,为银行筹“资源”,为其扩大规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近几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发动,使我国经济每年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必然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提高了银行规模经济性。

(2)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务创新使得其规模经济的边界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开发设计;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恰当运用了促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创新产品规模经营。尤其在个人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离岸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有了着重的创新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工资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在不增加银行网点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规模效益,无论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越来越提高了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应用,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这些都扩大了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使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3)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垄断程度逐步降低,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各银行主体不得不改变垄断时期的行为方式。从长期来看,竞争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和银行规模经济的边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符合标准的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很少有政府干预企业的经营,使其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卸下了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完善的服务和竞争性手段开拓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大大加强。

四、结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采用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对于内部因素,主要有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等;对于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改进了其生产技术函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下降,提高了银行效率。

参考文献:

[1]George.Benston,1972, “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 Lavrence, 1989, “Bank Costs Generalized Functional Forms and Estination of 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前言

目前,经济资本是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使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参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21世纪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广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尤以建行为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不断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二、经济资本理念及其作用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

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内部面对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日趋复杂的客观风险现实,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而减轻风险冲击的资本,也叫做风险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即由于资产价格、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的易变性等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现代银行交易市场日趋复杂化,加之市场的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因此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断加剧,最终就会集中表现在银行的市场风险。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手段。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经济资本管理对分支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双重约束。

2.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就在于将风险量化、检测、分解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各部门、各分行以及各项业务的真实风险水平明朗化,真正实现资本与银行风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3.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需要。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往往是以经营利润和账面利润为核心,这就容易引发一些部门为了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盲目扩张。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润协调发展。

4.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要将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然后再与收益相比较,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衡量业绩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经济资本可以借助P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个分机构以及业务线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不能像利润和规模一样可以随时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地风险经营管理理念,会阻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了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而达到业务发展的目标,银行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谨慎选择业务投向,在保证能够接受预测风险的前提下,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正确认识银行经营中风险的存在,将受益与风险相平衡,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了解这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将其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只是覆盖了信用风险而没有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弱以及业务操作人员技术落后等问题,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因此建立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仅要涵盖信用风险还要包括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银行风险情况,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要按照各部门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之实现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随着各部门业务的发展,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有些单位所需资本数量发生变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经济资本调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根据各部门业务的不同对经济资本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改进指标设计提高计量精确度的可比性;其次建立不同产品、不同部门、不同客户的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要将RAROC和EVA考核从业务、部门、客户等多个评估体出发,横向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加准确;最后建立与绩效评估方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EVA指标无法对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财务资本以外的资本进行有效的计量,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四、结论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以及银行加之管理的整体统一,合理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29-31.

[2]张静,邵彤.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探讨[J].营销学苑,2009.

[3]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是否经济,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如何,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文献 综述

各国学者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运用各种方法作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等方面。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nour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budnevich、franken和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 发展 中国 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的比较晚。于良春和鞠源(1999) 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赵怀勇和王越(1999) 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及市场集中度等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指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低下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支撑银行绩效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较低。赵旭(200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杜莉、王锋、齐树天(2003)在translog 成本函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判断标准是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在不考虑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然而,将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了规模不经济。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实现规模经营和高效率应该保持的规模大小、各种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空间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得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特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 金融 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如图

假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图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营运规模,即机构网点规模所能收的资金量;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成本价格,即银行存款和平均利率与费用支出成本。图中的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必将经过其最低点e。lac、lmc曲线描述了成本与规模的关系,如图所示: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相反,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发生在经营规模为oq点上,由此可以知道,银行的最适规模为规模oq。

依据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性通常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用来描述规模经济弹性系数(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它的大小受银行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则有:

se=(dtc/tc)/(dq/q)=(dtc/dq)/(c/q)=lmc/lac

可以得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弹性系数 se是逐渐增大的。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 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变化低于1%,即成本的增加慢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经济;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超过1%,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在最适规模oq处,se=1,银行规模变化1%将引起总成本1%的变化,即规模与成本同比例增加,此时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

三、商业银行规模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数据的处理

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的特点,本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作为估计银行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对于多种投入和产出的银行,其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tc表示总成本,y表示商业银行的产出,只 表示第i种投入品价格。 把商业银行的产出定义为贷款和投资,用 y表示贷款和投资的总和,将投入定义为资本、劳动及存款,他们的价格分别用r表示。则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根据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即:

在指标数据的 计算 过程中,总成本是指银行的支出成本,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银行存款是指全部存款的总和,等于短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长期存款及长期储蓄存款的总和;投资是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资本成本(pk)是指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劳动成本(pl)是指银行雇员的工资总额与银行员工总数的比值,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表示;r表示资金运用成本,用利息支出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 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8家商业银行,研究期间为1994-2005年,采用的指标数据系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6)所列示的8家商业银行1994-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整理所得。由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所采用数据均通过价格指数调整至1994年。

应用 eviews3.1软件,经过多次迭代,得出检验结果在 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根据公式(3)得出如下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利用上面计算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如附表所示。

(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弹性系数的值均大于 1,即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如附图所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均处于q点以右)。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 1994年至 2005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这与理论出现了显著的相悖,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规模扩大,同时银行营运效率则提高。这一双赢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边际成本降低,同时赢利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规模 经济 性增强的内在影响因素

(1)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技术开发力度逐年加强,如成立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等虚拟银行,依赖其长期固有的、庞大的顾客群,使得新技术被利用的效率较高。借助信息技术,银行业可以超越时空、地域、交换位置,共享资源,实现信息化、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从服务到管理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以抢占 金融 服务竞争的制高点为奋斗目标。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规模经济在一个起点上的飞跃,实现了一个更高层次、更优的规模经济效应。

(2)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巨大改善。首先是推行股份制改革。几年来 中国 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上市,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其次,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得以完善。再次,基本实现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向 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 发展 需要和现代商业银行特点的一整套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模式。公司治理改善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过高的管理费用,减少了银行利润的消耗部分;使银行的规模扩张充分考虑到了规模与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银行总成本有效率运行的状态。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

(3)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交易费用可以被定义为银行进行借贷交易活动所投入资源的价值量度,其大小和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近些年来,银监会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连续几年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而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两个基本指标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创利率,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资料 计算 ,2005年其资产收益率为0.52%,而 1994年仅为 0.16%;2005年其人均创利率为 6.81万元,而 1994年只有0.75万元。可以看出,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是逐渐递减的。这为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规模扩大促使单位交易费用递减,而单位费用的递减,又可以促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2.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外在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每年保持 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必然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提高了银行规模经济性。

(2)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务创新使得其规模经济的边界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工资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在不增加银行网点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规模效益,无论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越来越提高了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应用,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这些都扩大了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使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3)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垄断程度逐步降低,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管制也日益放松,这有利于提高公众利益,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降低大量的进入成本,促进了了竞争,提高了银行效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符合了标准的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很少有政府干预 企业 的经营,使其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卸下了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完善的服务和竞争性手段开拓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大大加强。

四、结 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我们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 1994年到 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同时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进行了解释。

参考 文献

[1] george,benston.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2(2).

[2] lavrence.bank costs generalized functional formand estinationofeconomiesofscale andseope[j].jourh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89(21).

[3] budnevich,frankenandparedes.theperformanee of d~novo commercial banks .a profit effieiency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4).

[4] deminguc,kunt,harry.huix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bank economic review,199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篇(10)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也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流程、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核心竞争力,机会就有可能变成陷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机构同处相同的金融环境变革之中,资金供给者的侃价能力随着国家利率管制的放开而逐步增强;资金需求者的以压低产品价格和要求高质量服务为主导的侃价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体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今后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同行业的竞争则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竞争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认可反映出来,能否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三、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在追求利润过程中金融论文,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去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效益的源泉。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创新也是赶超同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方式。

高度重视经营思路的创新。要深入研究全面开放下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全面总结中外先进银行实践经验,提炼和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理念,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对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创新的技术含量cssci期刊目录。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要通过科学的测算,对创新产品合理分摊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跟踪创新效果。

三)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经营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几方面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激励和约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实现银行市值稳定增长。

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决定了经营组织的效率,银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多样化的营销、优质化的服务都有赖于科学的经营组织架构的支撑。要通过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并加强技术支撑,加强重点业务部门的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和事业部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要从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优化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进而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做到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敬业奉献。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开发、管理和使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薪酬体系金融论文,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让薪酬真正体现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贡献水平。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

2、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2000,(03) .

3、刘大能.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00 .

4、应炬锋,卢阳.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上一篇: 出售毕业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