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5:48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1)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2)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200人,烟台大学100人,中国海洋大学65人,青岛大学50人。

二、教育硕士(Ed.M)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师范大学300人,*师范大学400人,*大学150人,*大学150人。

三、工程硕士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一)20*年*月*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省招收工程硕士的高校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大学、*理工大学、*建筑大学、*轻工业学院、*大学、*理工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招生限额自定。

四、工商管理硕士(MB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50人,中国海洋大学200人,*经济学院40人,青岛大学40人,*财政学院55人。

五、农业推广硕士(MAE)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理工大学、烟台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六、兽医硕士(VMM)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具有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

(一)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省招收兽医硕士的高校有*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招生限额自定

七、公共管理硕士(MPA)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145人,中国海洋大学90人,*师范大学60人,青岛大学80人,*财政学院55人。

八、公共卫生硕士(MPH)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从事公共卫生及有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在职人员。

*省招收公共卫生硕士的高校有*大学,招生限额90人。

九、会计硕士(MPAcc)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中国海洋大学35人。

十、体育硕士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体育学院60人。

十一、艺术硕士(MFA)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有5年(含)以上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作或表演奖励者也可报考。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艺术学院30人。

十二、风景园林硕士(MLA)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外语水平高,普通话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30人。

十四、翻译硕士(MTI)

2009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良好双语基础的在职人员。

*省高校目前没有招生资格。

十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高等学校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满2年的专职辅导员,经所在单位学生工作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推荐,可报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

今年,*高校只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招生。招生限额为*大学20人,中国海洋大学10人,*师范大学10人。

十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者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3)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4)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1.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建设广西新农村必须把握其具有后劲、潜力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文化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有后劲和潜力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还较低,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搞好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还能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教师――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普九”验收工作逐年推进,41个攻坚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全区基本实现“普九”;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整个初中教学更进一步地实现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计划于2008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然而,农村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是当前困扰广西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离开了教师,任何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只会流于形式,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农村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教学环境及工资待遇与城市相差较远,使得能力较强的教师调离农村。正是由于农村缺乏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影响到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培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教育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也是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建设新农村人才的关键。

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我国教育部2004年开始启动、2006年正式推动实施了“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52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培养优秀中学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1.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及性质

关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我国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背景下设立的政策性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它的招生对象是自愿到农村支教的优秀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这些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目前国家规定的条件是必须在农村地区服务至少5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鼓励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长期任教。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2004年规定的是:“1+1+3”的模式,即第一年农村教育硕士到指定的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三年回工作岗位通过远程教育继续学习,撰写论文,完成答辩,获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五年在任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2006年国家新规定,实行“3+1+1”的培养模式,即到农村中学任教3年,第四年回到培养学校学习,第五年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由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和进一步的完善阶段,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研究性人才的重大责任。

对于农村教育硕士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在与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相比较中可知。农村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及教育硕士的区别如表所示:

2.教师职业认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必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免费培养,毕业走向上是鼓励在农村任教。“‘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其基本价值是解决农村基层中学教师缺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其最高价值是完成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实施中,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便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只有注重了对农村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农村教师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从而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改观,实现经济与教育的有效互动。

所谓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职业肯定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农村教育硕士作为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对象,理应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从而实现该计划为农村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由“1+1+3”到“3+1+1”的改变,提高了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的环节,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对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培育的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从教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

然而,农村教育硕士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有资格进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

学校,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利于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体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与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选择教师职业是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教师,其职业认同度比选择该职业纯粹是为了谋生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要高很多。职业认同度越高,专业化发展越高、越快。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因此,从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上看,选择动机应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由于农村教育硕士未来职业定位在中西部国家扶贫县高中教师,因此,其选拔除了要考察学习、能力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参与选拔的动机。教育硕士应选择那些立志从事教师职业,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高尚的师范生。只有具备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走向工作岗位的农村教育硕士才能克服中西部国家扶贫县不容乐观的客观条件,成为真正“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最终实现“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真正价值。相反,如果只是看重农村教育硕士免试入学及免费培养等物质性的条件或把其作为人生发展的“跳板”,该培养计划的实现将成为泡沫。然而,根据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所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就“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有25%的师范生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是因为“可升学读研究生,先过渡一下,再图发展”,仅有30%的是因为对教学本身感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师范毕业生在选择就读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项政策只是一般了解,考虑并不是太多,非常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的寥寥无几。

其次,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上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直接影响到其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和教师直接生涯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是专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其培养方向为研究型中学优秀教师,因此,无论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导师的遴选上都应与培养方向相一致。国外教育硕士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比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课程发展、教育政策、教育哲学、比较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及各学科专业课。然而,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在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远程教育措施并未配套,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开设过多的理论课并不现实,也不合理。由于其服务面向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问题的结合上:“在开设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题、普通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热点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公共课程基础上,还需开设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题、职业理想教育专题、个人素质训练选修专题等”。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完善这一问题,部分农村教育硕士生提出应该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的建议。一位农村教育硕士生在毕业小结中写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它的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是安排我们跟全日制硕士生上课,但一年又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于是,又要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乱,没有规律性。还有,在我们如何完成学业,如何完成学位论文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和安排,使我们不得不各自为政,只能自己十分主动地到处打听,显得比较盲目。”由于近几年的研究生扩招,大学的师资和培养条件都跟不上扩招的规模,专门的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的“双师”型导师也不足,更谈不上农村教育硕士所需要的特色课程。

第三,配套性的保障性政策不够,难以保证农村教育硕士队伍的稳定性。通过网上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考虑的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以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鼓励农村教育硕士期满后继续服务于农村时,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政策,不仅让他们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要让其乐意在农村中学工作,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努力解决其到农村中学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在所做的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经过5年的农村教育硕士生活,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当提到“如果政府让您去农村小学、农村幼儿园或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您愿意吗?”大多数都选择了愿意;但是当提到毕业后,如果原单位要继续留用你,你是否回原单位时,而绝大多又回答是不确定;而在提到改进策略时认为该政策是好的,关键是落实政策的程序问题,建立落实政策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提高其教师职业认同对策探讨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通过培养机制的改进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坚定其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信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大力宣传我国的“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培育高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为选拔优秀的愿意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人才做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师范生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政策是一般了解、考虑不多,只有少数对该政策非常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该计划的宣传不得力导致了许多优秀而又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与进修农村教育硕士失之交臂,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宣传,让师范生了解该政策的优惠政策及要求,将大大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该政策的贯彻执行。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改革高师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应做到以下几点:整体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对话;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反思能力的培养,实现由专业到职业的自然衔接;改革师范生实习模式,学导制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有效对话。

第二,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农村”上,是为农村培养优秀高中教师,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增添有关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应注重开设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其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注重开发教育技术课程,提高其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注重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其学习及应用能力。另外,其特殊性还体现在实践性上,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导师的遴选上实行“双师制”,即应该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培养也应该有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由此,才能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高共同发展,才能充分满足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对教师在质量上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教学实践和案例教学,组织专家专题报告、学科教育教学沙龙及社会考察。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5)

1.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人员,大多为在职的工作人员,其攻读学位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就是解决在农业科研及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学历及科研素养,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所以,农业推广院校在培养这些学员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课程也具有明确的目标。

1.2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由于攻读学位的学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全日制在校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业上,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要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大部分学员都是学习生产兼顾,所以,这就要求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不能固定,教学的安排也因此是灵活的。

1.3学术成果的应用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进行深造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习农业技术应用,学业完成后回到原工作单位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或是管理工作。所以,他们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进行选题、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要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这决定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1.4学员个体的差异性

大部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都是离开了学校多年,感觉自身理论和技术水平不够才重新进入到校园进行深造学习的,如年龄层次差异、专业特点差异、工作单位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决定了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个体差异极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需要结合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个案培养。

2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员档案管理的独特性。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的档案是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其学习、研究、撰写论文及答辩的全过程的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学员毕业后其工作单位对其进行考核的依据和参考。档案材料的记载与整理反映了学员与其指导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磨合与碰撞,也反映了指导老师的思想学术水平,并最终由学员将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毕业论文。另外,由于学员的特殊性,其区别于全日制在校生,档案材料相对较少,更容易引起管理人员的忽视。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档案管理尤为重要。

3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规章制度缺位

目前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大多依据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办法及其修正案,没有出台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制度,这也导致管理部门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认识歧视,对其认识不足,管理资源的投入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把农业推广硕士看作专业硕士,对其管理也不如全日制严格和规范。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不全、不足、收集不及时时有发生。

3.2归档范围不明确档案构成模糊

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材料区别于全日制在校学生档案材料,其本质上为在职攻读,不涉及人事关系调动,毕业后也不涉及工作分配及就业。也因此,大部分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高校对学员的档案材料构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知道应该如何归类和归档,材料的收集范围不清。这样也就导致了档案建立的随意性和不全面,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学员毕业后管理的困难。

3.3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规模不如全日制硕士大,一般院校都是将该部分管理工作设置在研究生管理部门,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一方面增加了全日制硕士培养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资源不足。从事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在农业推广硕士管理上难免有疏漏之处,也缺乏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提升的措施

4.1档案管理与教学文档一体化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材料与档案管理及整理统一起来,将二者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中,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在档案收集之前要将材料的标准和内容明确,与教学部门及教学老师相统一,做到制定教学计划时能有机统一。

4.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现有的管理制度都是比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没有农业推广硕士自身的管理制度。由于两种培养体系的区别性,不能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工作流程,对其档案的建立、立卷、收集、整理、查借阅等具体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循。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4.3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化的社会,各项工作都要融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是以文字、数据等文本材料为管理对象,内容繁杂,尤其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改变以纸质材料为管理手段的内容,建立信息检索库,通过建立学员信息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6)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精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侧重于应用,培养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培养既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又能运用农业与管理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与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其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的国内外最新成果[2]。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特点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均从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2010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设置,单独进行招生,但也有部分从参加学术型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以在职人员为主、通过参加全国GCT联考入学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他们在知识结构、外语能力等方面优于在职的农业推广硕士,但在实践经验上则较为欠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毕业后既可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职业,也可进一步报考博士深造,因此,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实践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理论基础。

1.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是三年制,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制也是3年,但因为以在职人员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且较为灵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为2年,因此,其培养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模式。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而且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减课程数目和学时。然而,就目前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实践而言,二年制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仍有“赶课”的现象,同时学制缩短后,每个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结合以上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分析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可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该部分设10个学分;(2)领域主干课,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不同领域如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物、植物保护等,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门案例研究课程,该部分设8~10个学分;(3)选修课,根据各领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条件开设,选修课包括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可选2门课程,该部分设4个学分;(4)实践教学,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该部分设6个学分。此外,每个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必修环节。

2.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上,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强调应用性,重点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上相应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要把讲授与讨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如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三下乡”等,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团队精神。

2.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因此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入学后第1年,以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工作室为平台,熟悉仪器设备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或开设第二课堂的方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途径了解、接触科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学后第2年,在研究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安排研究生学生进入各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所、实验中心等结合学位论文开展实践教学。办学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可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定负责人,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指导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决不是要放弃对它的学术要求,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的,作为“高层次人才”,自然应当有一定的学术要求[5]。论文要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要能反映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最好有一位是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评阅通过后才能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导师可以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

3.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的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是从学校内部相关领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中选任,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是从基层或企业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选聘。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项目研究、参与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各培养单位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办法,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要提高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专业学位教师申报横向课题,到相关的产学研基地挂职,以提高实践经验。聘请政府、生产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3.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材建设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7)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0-03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先后实施,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服务范围是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服务范围由部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完善科学培养机制,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准入门槛偏低。另外,“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只能放宽遴选条件,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观因素,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还缺乏指导实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社会兼职过多,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严把“人口”关。“入口”决定“出口”,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科学安排实践训练。“硕师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人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强化联合指导力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9)

二、招生方式

我校博士生招生分“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方式。普通招考:指招生单位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硕博连读: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三、招生规模

2016年我校共有1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招生人数为拟定计划数,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规模和实际报考情况另做调整。

四、硕博连读生

我校硕博连读生报名条件及选拔录取要求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五、普通招考相关要求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我校不接收同等学力人员报考。

3、报考人员所从事领域或专业背景与报考专业要相近。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本校教职工报考人员需所在单位及学校人事管理部门签字同意后,才允许报考。

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二)报名办法

报名时间: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30日。报名将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方式进行,具体要求报名前将在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向我校提交以下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两位专家推荐书;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盖有主管部门公章),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论文答辩评议书(应届硕士生可在录取前补交);

4、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及身份证复印件或证明书;应届硕士生须提供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证明;

5、政治审查表;

6、两张近期一寸免冠彩照。

以上材料可从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三)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时间:2016年4月下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考试地点:江西农业大学。初试(一律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考生于考试前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须持学生证和身份证)及相关材料原件到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3、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复试具体考核方式、时间及相关要求将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考生复试时到培养单位附属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六、录取

学校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录取原则,根据下达招生计划,依据考生初、复试成绩并结合其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提出拟录取名单,优先录取专业背景及所从事领域与报考专业相近的考生。具体录取方案将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

对弄虚作假者(含硕博连读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七、学费及奖助学金

(一)学费标准:博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

(二)奖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博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除委托培养研究生外,其它在校研究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

2、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每生每年30000元。具体名额按当年下达指标执行。

3、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博士生每生每年20000元。具体名额按当年下达指标执行。

4、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博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资助比例为70%。

5、助研津贴:①学校给博士生(不含委培博士生)配发每生每月1000元助研津贴。②博士生导师向博士生配发每生每月至少1000元助研津贴。

6、助管津贴:一般每月300—600元,视工作任务情况而定。

八、其他

1、我校研招办有招生简章备索,其他事宜请查阅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栏中《招生问答》。

2、考生如需进一步了解报考专业的详情,请直接与专业所在学院联系或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导师与学科点简介信息。

3、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国家政策为准,并按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各学院研究生招生负责老师联系方式

农学院0791-83813185朱老师1203759188@qq.com

园林与艺术学院0791-83813322赖老师laixiaolian@126.com

动物科技学院0791-83813414李老师lihnc@163.com

联系部门:江西农业大学研招办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791-83828039 研招办E-mail:jxauyzb@163.com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址:yanjiusheng.jxau.edu.cn/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03-01

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地区产业结构、民众择业心理、政策引导方向、高校差异性都可能对研究生的实际就业行为产生影响。随着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的不断落实,对山东地区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特定区域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运用相关就业理论和方法对山东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希冀能够为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改善有所裨益。

1 齐鲁文化对硕士研究生求职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齐鲁文化原本是区域性文化,由于其一系列思想体系和重要观念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最终走出山东,成为中华文明的的基础文化和主流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学 ,儒学的仁德之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统一, 于东亚文化和华人世界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儒学在宗法、等级社会的背景下形成的礼,靠刻板习读四书五经培育的智,在封建时代对维护君主、特权阶级的统治及社会稳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山东位于儒家文化圈的核心,某些思想绵延数千年依然对山东地区的人们影响至深。山东硕士毕业生特别是山东生源的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和求职行为不难发现儒学观念的烙印。

儒家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是形成山东地区进而带动整个民族过于重视功利性教育的原因之一。出身社会底层的人把读好书、上大学作为向上流动的最优路径,家长的殷切期待,社会差距的刺激让不少学子在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教育期待。儒家指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成为统治者的途径,即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摆脱草根的命运,将来走向仕途,收获人人艳羡的名望、财富和权力。劳动有了贵贱高低之分,不少人只想做“劳心者”,对“劳力者”则嗤之以鼻[1]。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毕业生考研时尽可能选择那些“走仕途” 相关的而就业市场上需求量不大的学术型“冷门”专业 ,而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类专业却生源不足,乏人问津。

“公考热”的背后不能说与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思想毫无关系。不少本专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一心求稳定和高待遇,以为只有进入公务员队伍才能建功立业、声名远扬、光宗耀祖,才能在今后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本质来看实为“官本位”意识的泛滥。它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扩张和超越性价值相联系,是高等教育向世俗社会妥协并向功利主义越走越近的具体表现。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华文明相一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鲁文化博大精深,对其应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辩证解读。齐鲁文化中的另一成分--齐文化倡导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礼法并用,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也值得大力提倡的宝贵

理念。硕士毕业生理论水平高,分析能力强,因此更不该被传统文化中的陈旧内容所羁绊,要放远眼光,拿出魄力,朝自己最想要的就业理想去奋斗。

2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山东硕士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方向有直接影响。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高耗能工业产业比重偏高,但是产出以工业初级品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农业规模庞大,基础却不稳固;第三产业与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科技等)发展滞后[2]。这种经济格局之下,就业市场上对从事初级体力劳动的人员需求量极大,高级专门人才的求职空间被大大压缩。调查中2011届硕士毕业生有近50%的人选择出省就业,主要原因是山东省对这些专业的需求太少,他们到外地工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也非常明显,沿海城市青岛、烟台、东营、潍坊和省会济南的经济总量接近全省总产值的一半,中部地区虽有淄博等工业重地,但是其他各市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格局与全国东、中、西部的划分类似。另外,城乡两级分化严重,农村地区和西部个别县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去大、中型城市务工,留守劳动力的发展能力欠缺,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域集中在济南、青岛这两座山东实力最高的城市,其次是一些人均经济排名靠前的地级市,去农村工作的几乎没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也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

未来山东着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带,做强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将给高学历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山东高校的差异性对就业的影响

山东省共有研究生培养高校29所(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属211、985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211工程大学。除这三所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外,其他省属、市属高校虽然在某些学科的建设上比较出色,可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影响力都尚待发展。学校的综合水平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行情”息息相关。当毕业生的学历处于同一层次时,毕业学校的作用就会走到台前,为每个求职者的竞争力加分或减分。

高校招聘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最为苛刻。以某校为例,应聘讲师工作的需有海外博士学历,应聘学生辅导员的放宽到硕士,但是本科和硕士必须毕业于211、985全国重点大学,那些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硕士们连“参赛”竞争的资格都被刻意剥夺了。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存在这样一种理解:名牌大学教学质量好,毕业生的素质也高;普通学校硬件、软件实力都达不到名牌高校的水准,其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相对较差。高校与毕业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名牌学校弱势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要比普通学校的王牌专业好得多。毕业学校的好坏成了鉴别学生优劣的表象标签,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用人标准。实践出真知,一个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才能真实地检验出来。遗憾的是,由于毕业人数太多,没有用人单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甄别学生的真才实学,于是毕业学校便成了最便捷的筛选要素。

综上所述,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度不同,但是均需要研究生个人、政府相关机构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重视,克弊存益,共同参与,为山东省研究生就业做出积极地贡献。

上一篇: 商品学概论论文 下一篇: 教育关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