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线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5:46

通信线路论文

通信线路论文篇(1)

2客运专线通信技术介绍

现今,应用范围较广的数据通信网技术包括纯IP技术、IP/ATMoverSDH技术、纯ATM技术等。2.1纯ATM技术这一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光纤网络的成熟,在光纤基础上设立的ATM数据网可以承载多项业务,并且能促进QOS的发展,在我国发展的也比较成熟。可是,这一技术的协议存在很大的缺点,比如IP传输效率过低、成本高、推广性差等。2.2纯IP技术这一技术是在前兆以太网路由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建成的纯IP数据网,有着端口容量大、传输方便、协议便捷等多方面的优势,不过它所产生的QOS不够严谨,很多协议也不够科学,所以安全性低、管理难度也很高。2.3IP/ATMoverSDH技术这一技术是在MSTP的基础上发展进步的,借助光纤产生数据传输平台后,再制造出IP/ATM接口,并将其联系起来组成数据网,以完成数据的传输工作。IP/ATMoverSDH技术现今已经十分完善和健全,并且可调动性很强,管理水平也比较高,发展前景良好。

3客运专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方案

3.1传输网的架构

在设立传输组网时,要将工作分为三层逐步开展,这三层是汇聚层、骨干层和接入层。这三者中的重点是骨干层,其中的多个传输核心节点主要是为了进行多业务处理以及大颗粒业务的调度工作,骨干层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是很高的,通常用10Gb/s的网络来完成传输工作。传输设施中存在很多核心节点和汇聚节点,它们可以完成业务的疏导以及聚集工作。接入层中的各个网络可以通过汇聚节点来聚集到一处,这样便能够使接入节点有运输通道。汇聚层必须具有很强的汇聚性能和处理交叉业务的功能,并且需要有很好的扩展性,通常将622Mb/s的网络作为传输设施。接入层包括多个业务节点,因此接入方式也十分多样,可以处理好多种业务,必须在接入层安装多种多样的接口。现今,网络传输业务的发展趋势是由语音传输转变为数字传输,因此,要结合数字传输的各项要求要对整体网络结构进行完善,并结合业务的流向以及流量来开展组织工作,不断提高传输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大颗粒组织管理的比重,实现高速度下的通道连接工作。需跨环的业务多或者是调度大时,通常选择多光口的SDH设施作为节点。

3.2汇聚层的组网设计

顾名思义,汇聚层的组成就是汇聚节点,它主要是梳理、聚集该范围中的各种业务,以增强业务的调度能力,并且该层次能够避免接入点直接引入核心层而产生的主干光纤消耗、跨度增大等问题。建设汇聚层的网络是多采取分波工艺、RPR以及MSTP工艺,尤其是MSTP工艺的应用,能够促进TDM性能的发挥,并且使数据业务传输的效率提高,保证宽带良好的工作性能。借助MSTP的汇聚以及交换性能,能够减少汇聚节点的数量,降低建设成本。今后铁路的发展进步中,将广泛地应用TDM业务,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便会将MSTP作为重要工作传输工艺。在处理IP数据业务时,便会应用到RPR技术,这样能够使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显著提高,并且能够产生不同级别的业务类型,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要求。

3.3骨干层的组网设计

骨干层网络的组成为核心节点,它的功能是联系铁路枢纽区域以及容量较大的中继电路,所以要求其工作时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对于安全等级的要求也很高。在建设骨干层时我们大多使用MSTP或者是波分工艺,但是核心设施的节点不多时,它的收敛度便会增强,这时便可应用40G设施来完成10G大颗粒业务的传输。我国的SDH设施起步较早,在这一前提下,MSTP的建设成本也大大减小,并且有着很完善的网络宽带和网络保护功能,可承载POS端口、IP端口和传统的SDH端口。若地区的业务量很多,则使用波分技术建设骨干层较为适宜。这种技术能够把传输层的骨干层和组网IP宽带聚集到一个波分物理平台内,然后借助这个平台内的波长完成MSTP业务、SDH业务、IP宽带业务的承载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还能提升宽带的效率。另外,波分技术能够产生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波长通道,并借助QOS来完成业务的传输,保证IP网络的安全工作。使用波分技术构件的骨干层可以保证以后物理平台进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各种融合问题的产生。骨干层网络的分布式控制方式,可以使用OXC技术完成组网的工作。但这一业务还不够完善,所以要不断提高其工作质量。结合该客运站的运行状况,分别在A、B、C三个区域各设置一套10G传输设备,共同构成两个STM-641+1自愈性链性传输系统。在建设骨干层的传输系统时要用到OPtixOSN7500设施,它不仅有着MSTP技术的优势,还能够和之前的MSTP、SDH网络很好地融合,所以在现今的工作过程中应用广泛。

3.4接入层的组网设计

建设接入层时使用的传输设施是OPTIXOSN2000,这一设施属于较先进的传输设施,有着噪音小、耗能小、环境友好等许多优势,能够为PDH、SDH、Ethernet等设施的工作提供保障,且该设施具备5Gbit/s的低阶交叉能力、10Gbit/s的高阶交叉能力以及4Gbit/s(26*26VC-4)的接入能力。在本客运系统的牵引变电所、通信基站、AT所、分区所、信号中继站等节点均安装了健全的622Mb/s的传输设备,组成了18个STM-4环形传输系统,且相邻信号中继站及站间奇数基站都设立了STM-4复用段保护环,在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和偶数基站之间建立了STM-4复用段保护环。

通信线路论文篇(2)

2铁路信号系统无线通信的基本要求

2.1通信结构

铁路信号系统远程控制技术在保证铁路信号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继电连锁系统来说,计算机连锁系统的综合性能更好。所以,车站连锁系统也逐渐从继电装置专变成了计算机系统。事实上,计算机连锁系统是一个满足安全、故障信号的连锁逻辑运算系统。而逻辑上,可以将运算系统分为监控层、控制设备层和关联系统三个模块。其中关联系统主要包括调度集中、联锁机、模拟屏、调度监控、复显等内容;监控层主要是指计算机联锁系统对调度机车信号和站场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设备;控制设备层主要控制电源屏无线通信、I/O、PLC和电源屏的无线通信、I/O的通信。

2.2通信设计

2.2.1控制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控制设备主要是用来对现场的多个I/O设备进行控制,常规的方法将多路器布置在现场,然后将输入/输出模块和端子排连接,并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现场放置I/O模块。所有的现场子站都可以利用一根电缆连接起来,从而把所有的现场信号简单方便的传送到控制室的监控设备上。

2.2.2控制设备和监控站的通信

监控站通信主要传递安全信息数据,利用PLC和联锁机之间的串口和监控站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因而PLC和联锁机之间使用CCM传输协议进行传输。为了屏蔽外界的干扰,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将读取的PLC数据作为有效数据,向联锁程序提交。此外,该通信程序还可监督PLC和联锁机运行状态。由于每次通信时,联锁机都会对PLC的约定内部寄存器进行检查,此寄存器只可以利用联锁机置位PLC进行复位。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PLC置位时间不对,就表示PLC工作异常。同理,如果PLC发现联锁机置位不按时,证明连锁机的也不能正常工作,为了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会立即发出报警信息,并会进行安全处理。

2.3关联系统之间通信技术

关联系统主要是计算机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通信,可以利用RS-485和RS-232达到通信目的。而局域网中的通信可以利用Socket的接口实现,局域网中电脑可以通过拨号的方式和互联网机械通信,也可以连入专网进行通信。

3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433Hz频段、2.4Hz频段、蓝牙、红外等。在高速行驶高速铁路上,如果距离小可以使用这些无线技术。但是如果距离很远的时候,无线通信的距离也就相对较远,利用无线通信可以避免使用中继设备。铁路信号系统作为指挥铁路运行的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标和全球定位系统来保证铁路的位置和速度。车站在收到设备信息后,会经过信息发送到执行控制计算机中。在铁路信号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1)可以对铁路的运行情况进行更加稳定的控制,不仅可以防止列车运行情况下速度过快或者多次发动,并且可以有效地节省资源。(2)在一些关键的控制系统中,列车按照操作状态和自身情况进行调节,利用计算机对列车进行辅助调整,进而提高铁路信号系统的管理水平;(3)省去地面上的信号设备,降低了信号系统设备的维护资金;(4)无线信号适应能力强,可以提高列车的行进速度,可以对系统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远程调节。不过,在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时,铁路信号系统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一些设备的成本较高、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速度和电码传送速率不符合。

4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4.1集中调度中的应用

在集中调度系统中,调度中心科员按照车站的区段闭塞情况和法线占用情况了解列车的运行,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进路进行排列。但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控制系统详细了解列车的运行速度和位置,并根据沿线信号系统的基本情况,向列车传递控制信息,确保列车稳定、安全、快速地运行。通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可实现控制中心和列车之间的双线数据传输,为列车的运行提供了便利,达到自动指挥的目的。

4.2微机联锁中的应用

在微机联锁中应用无线技术,可以将信号机的闭锁状态、道岔情况等发送至主控中心,并使用道旁接口单元对主控中心传达的控制命令进行接收,达到控制信号机动作和道岔的目的。此外,道旁接口单元可以使用无线信道和控制中心取得联系,然后利用电缆和现场设备进行连接,达到控制、检测辅助子系统的目的。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在微机联锁中的应用需要增加运营成本,并且一些比较大的车站对无线信号干扰比较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不过在微机联锁中应用无线技术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

4.3无线通信技术在中继器中的应用

在铁路运行过程中,想要实现每一个铁路都设置通信基站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样设置不仅会导致设备投资增加,并且会使无线通信铁路信号系统丧失意义。而利用中继器,基站可以使用中继器进行射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进而实现基站同时,管理线路、车辆以及基站区域范围中的站区。

通信线路论文篇(3)

1.1线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通信工程的线路施工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准备,具体内容如下:

1、依据施工地域情况,设计蓝图。

首先,设计人员要到施工地点进行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土质情况、地下水位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情况等因素,并依据以上因素拟出施工的白图,白图中应明确指出敷设的具体路线,施工使用的具体材料及具体的施工工艺。然后,将白图提交到建设单位进行审批,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将白图升级为蓝图。施工单位将以此作为施工最主要依据[1]。

2、施工单位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在拿到蓝图后,首先要依照图纸中材料表所提供的施工材料数量提前进行采购;然后要依据工程量安排施工计划;最后,施工单位要安排合适的作业人员进行施工。

3、施工前的交底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要对作业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交底,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都处于受控状态。

1.2线路敷设的技术措施

在当今的施工敷设施工中,操作人员完全可以依照施工图纸中提供的技术措施进行线路敷设作业。在作业时,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如出现施工图纸的技术措施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时,应现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以国家的规范为最终依据组织现场施工,以保证线路施工的施工质量。

二、线路选择时几点因素

设计单位在选择线路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

1、在确定施工材料的前提下,在选择线路时,必须确保施工质量。现有的施工材料较多,并有个特点。如通信光缆,在进行光缆敷设时,应注意其材质不能弯折的特性,设计的施工线路必须圆滑,不宜有带有折角的弯曲[2]。

2、设计单位必须考虑到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首先要观察施工地点的土质是否适宜开挖作业;然后,要观察施工地点的地表水位是多少,能否满足线路敷设时开挖的深度。

3、在选择线路时,必须结合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线路敷设时,不能破坏现有的生态环境。如敷设路线上出现的大树应作出适当的调整,改变路线或作出曲线躲让。

三、线路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3.1合理选择路线确保施工安全

线路施工时,施工安全永远都要摆在第一位,其次是施工质量,最后才是节约施工成本。在线路敷设前,建设单位应先到当地的有关部门申请作业许可,并索要施工地的地下电缆和给排水管线的布置图。在线路施工时,尽快避开电缆和给排水管线所在的位置,在不破坏其他公共设施的前提下,确保线路施工安全进行。

3.2做好线路接续工作,降低通信小路的磨损率

线路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为降低线路施工完成之后,对于通信线路的磨损,在设计时,往往会设置较多保护措施,而这些措施与施工质量别无太大的关系,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施工成本,经常会偷工减料,但是这样的做法会降低线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队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在线路敷设完成之后,进行土方回填之前,对于施工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之后,方能进行回填作业。

通信线路论文篇(4)

(一)基础性实验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实验室为平台,确立量验证性实验组成,用以验证所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测试设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课堂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验素养。

(二)跨学科课程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验证性实验内容通过对硬件的操作来观察实验现象,不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创新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的EDA技术理论课程为电子技术领域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7-13],诸如EWB、LabView、Multisim、SystemView、Protel、Pspice等各类仿真设计软件,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仿真设计性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克服硬件设计基础实验所存在的问题。跨学科课程为硬件设计基础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高校开设的各类课程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教学效果良好,现已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普遍实施。以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设计为通信电子线路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项目内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立足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有效地相互融合通信电子线路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教学意义。

(四)课外科技活动的“相互融合式”教学课外电子设计类科技活动充分提高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充分意识到各类电子设计科技活动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也不例外,各教研室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部级、省级及校级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并亲自跟踪指导。在电子设计大赛及立项课题内容设计上有机融入综合性、软硬件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拓展了通信电子线路课内实验内容。课外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为通信电子线路综合性、软硬件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五)毕业设计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毕业设计是综合性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教师依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设计毕设题目,选题要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可以充分融入通信电子线路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使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有机结合,既能达到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毕业设计要求,又使通信电子线路多样化实验内容得到充分开展。

(六)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式”教学德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洪堡在柏林大学办学实践过程中,首次提出了“通过科研进行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4],明确了教学与科研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围绕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将科研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融入到教师科研项目中,通过教师科研项目锻炼大学生实验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洪堡“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经过学院专家指导,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信线路论文篇(5)

1.1智能天线的部署每节车厢在轨道上的轨迹都是一致的,这可以使得车载天线能够与地面对应的天线良好的对接。从而当列车通过天线阵列时,在存在多普勒频移的条件下能够保证良好的无线通信条件。在该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天线良好的自适应指向特点,使之能够有效的覆盖列车轨道范围。结合实际应用所设计的智能天线满足11.5dBi的方向性增益及40度左右的半值角。

1.2WiFi桥接及地面天线部署在该实验系统中共包含11个地面WiFi无线桥接,由于各个天线所发射的信号方向与铁轨互相平行,且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SSI)会随着天线间距增大而降低,故在系统中每两个无线桥接间间距大约为500m。这其中包含车厢箱体所引致的8.3dB的穿透衰减。此时的最大菲涅尔半径为:r=姨λd/2=3.94m。考虑到地面以及车载天线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我们的试验中使用更为严苛的半径条件。

1.3WiFi桥接及车载天线在驾驶员车厢中也同样安装了WiFi桥接设备及智能天线。在本测试系统中考虑列车车厢的屏蔽作用,将其量化为箱体及挡风玻璃会引致8.3dB左右的衰减。

1.4使用移动IPv4地址进行网络配置采用IP路由协议进行移动IPv4地址的网络配置。其中HA表示本地,FA表示外部。共包含了一个本地和三个外部,皆部署在同一个网段下,每个FA下面部署有3-4个WiFi无线网桥设备。同时为完成网络层切换(L3HO)的性能测试,在试验中将系统划分为3个外部子网络,从每个外部过来的路由器请求报文间隔时间设置为3-6s。网络中WiFi无线网桥设备采用串联形式通过2层的交换机进行连接。移动路由和WiFi无线桥接安装在列车上,系统所使用的三层设备都需要支持移动IPv4(即PFC3344)地址。

2链路层切换流程在网络配置中使用思科

AIR-BR1310G-J-K9-R作为WiFi无线网桥设备,该设备能够很好的支持无线链路层的快速切换。其大致工作流程为:外部触发切换,该切换请求来源于数据请求量超过预先设定阈值,或者RSSI接收值低于阈值等原因。如果是数据请求量过大所导致的切换,无线连接将会被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直到该切换引致物理连接的失败,在这种情形下,车载天线将在失去连接之后主动搜索新的可用WiFi无线网桥设备。此时车载天线和地面天线仍将保持连接,但车载天线将在之前的连接断开前开始主动搜索新的可用WiFi网桥设备。此时链路层(L2HO)切换时间将会较短。在我们的仿真实验中将L2HO阈值设置为-85dBm,这也是在我们所示的最小RSSI接收量。不管是哪一种触发方式,L2HO都将以以下的流程进行切换:扫描可用的无线网桥设备检查SSID(ServiceSetIdentifier)和密码并丢弃无效的密码匹配在搜索结果中连接最优的无线网桥车载BR发送使用子网接入协议(SNAP)的数据链路层广播帧地面网桥接收到特定广播帧后主动更新无线网桥设备和第二层交换机(L2SWs)的MAC地址链表地面和列车间便可在各设备间进行网络流量的交换。

3网络层切换流程

由于列车限定在车轨上前行,因此除开列车突然脱离轨道的情形外,外部FA到车载MR的无线访问都是较为稳定的。其网络层切换延迟几乎为零。三个外部分别属于不同的子网,在相邻的FA间建立了快捷通道,并使用思科Catalyst2960交换机作为旁路系统。在第二层交换机中,该过程中会丢弃保护端口间的广播帧和组播帧。这一配置方式能够使得相邻的无线网桥设备间接收并转发移动IPv4报文,并且能够保持各广播域的尺寸最小化。举例而言,WiFi连接顺序为BR1-11然后是BR1-12。同样的一个移动IPv4隧道会通过外部FA1建立。当车运行到BR1-13区域时,车载MR可以侦听到FA2及FA1的移动IPv4报文。之后车载MR通过向FA2发送一个注册请求开始第三层切换。值得强调的是,除更新路由表所需的大约20ms外,整个过程中数据流量是一直保持传输的。

通信线路论文篇(6)

1.1电磁兼容分析模型

一个电子系统如果能与其他电子系统相兼容的工作,也就是不产生干扰又能忍受外界的干扰则称为该电子系统与区环境电磁兼容。对于一般的电磁兼容问题的基本分析模型。

对于PLC系统来说,干扰源要整体考虑。不仅包括PLC设备,而且要考虑当信号加到电力线上时,由于电力线是一种非屏蔽的线路,有可能作为发射天线对无线通信和广播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要考虑多种PLC设备间的相互影响。PLC的耦合途径是非常复杂的,是不同的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的辐射,对应的扰设备是无线通信和广播信号;另一种是沿电力线的传导骚扰,主要造成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因此PLC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涉及多个PLC系统的共存,以及与无线网络的共存等。

1.2PLC系统电磁干扰产生机理

由于电力线的特性和结构是按照输送电能的损失最小并保证安全可靠地传输低频(50Hz)电流来设计的,不具备电信网的对称性、均匀性,因而基本上不具备通信网所必须具备的通信线路电气特性。而PLC系统所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正是由于电力线的这种对地不对称性产生的。

电力线产生干扰的机理有两种,一种是电力线中的信号电流Id(差模电流)回路产生的差模干扰,另一种是电力线上的共模电流Ic产生的共模干扰。差模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一般近似认为由其产生的电磁场相互抵消。而共模电流的方向是一致的,其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叠加,所以电力线的干扰主要来自共模干扰。

1.3改善PLC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或改善PLC系统电力线的对称性

PLC系统的辐射强度取决于PLC网络或其电缆的对称性。高度对称线路的特征是异模电流与共模电流的比值很大,故辐射非常小。可以选择对称性好的导线,例如4芯电缆,但此法不适用于室内网络,而且成本较高。

(2)减小PLC系统中高频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减小PLC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能降低辐射电平,但不影响总的发送功率。因此,PLC系统适宜采用宽带调制技术,但其扩频效率受电力线低通特性的限制。

(3)合理选择调制技术

OFDM是一种高效的调制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发送的数据流分散到许多个子载波上,使各子载波的信号速率大为降低,从而提高抗多径和抗衰落能力。

(4)合理设计EMI滤波网络

将滤波器安装在紧邻变压器和紧邻家庭用户的连接点上,或者直接在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内部引入滤波器。这样既可以保持PLC信号的异模传播,又可以阻止PLC信号进入辐射效率高的导线或其他附接设备。本文将主要对EMI滤波网络进行研究设计。

二、滤波电路设计

基于以上对于电力线通信电磁兼容性的分析,可以在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收端接一个EMI滤波器,用以抑制系统所产生的共模干扰。由于两根电力线不可能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差模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场不能完全抵消,所以在设计滤波电路时,也应考虑到差模干扰的抑制。

差模抑制电容为Cl和C2,共模抑制电容为C3和C4,共模电感为L,并将共模电感缠绕在铁氧体磁芯圆环上,构成共模扼流圈。共模扼流圈对于共模信号呈现出大电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于差模信号呈现出很小的漏电感几乎不起作用。由于干扰信号有差模和共模两种,因此滤波器要对这两种干扰都具有衰减作用。其基本原理为:

(1)利用电容通高频隔低频的特性,将电源正极,电源负极高频干扰电流导入地线(共模),或将电源正极高频干扰电流导入电源负极(差模)。

(2)利用电感线圈的阻抗特性,将高频干扰电流反射回干扰源。

三、实验结果

滤波电路中取差模电容C1,C2为7000pF,共模电容C3,C4为0.015μF,共模扼流圈磁芯采用锰一锌铁氧体,每路绕30匝,电感量为3.7mH。

3.1EMI滤波网络滤波性能仿真

干扰噪声随频率关系的模拟仿真,由此可见干扰信号的频率越高,则干扰信号通过该滤波网络后衰减越大。共模干扰的频率一般在2MHz以上,所以说该滤波电路能对共模干扰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3.2EMI滤波网络输出结果分析

通信线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54-02

1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比较全面地涵盖电路、模拟电子、信号与系统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

但由于该课程电路较复杂、理论性强、公式难理解、教师讲解枯燥等特点,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必须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才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作用,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项目的分析与选取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幅、检波与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等。我们可通过对一个调幅无线电收发设备的制作,来学习和认知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中的电路原理,并在掌握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达到设计电路的更高要求。

典型的调幅无线电收发设备如图1、图2所示。调幅无线电发送设备通常由振荡器(也称载波发生器)、倍频器、振幅调制器和低频放大器等部分组成;调幅无线电接收设备由高频放大器(也称天线放大器)、本机振荡器、混频器、中频放大器、检波器和低频放大器等部分组成。而生活中常见的调幅对讲机,把调幅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电路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调幅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可使学生对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中的电路得到更好的认知,改变了教师一味讲解电路,推导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无线电收发系统的电路和性能,对课程学习兴趣盎然。

项目教学根据高职教育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设计以“认”“知”“用”为主线,课程围绕着调幅对讲机的设计和制作项目,设计了7个子项目及多个工作任务。教学子项目包括:无线通信系统认知,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及应用,高频功率放大器及应用,正弦波振荡器及应用,调幅、检波与混频电路及应用,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及应用,调幅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子项目的选取如表1所示。

每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学习焦点,进行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集学习与讨论、实验与反思、认识与拓展、实践与创新为一体。

2.2 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实践“怎么做”,最后得到结果“是什么”的教学思路。以“高频功率放大器及应用”子项目为例,首先通过“为什么”引出高频功率放大器在对讲机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相关电路,让学生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设计电路原理图,组装、焊接、调试等实践,完成电路的制作;最后得出结论:什么是高频功率放大器,它实现了什么功能,在整个系统中如何应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讲解电路的相关知识;然后把若干学生分为一组,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做什么,形成什么作品;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完成查阅资料、设计电路、焊接装配、测试和写报告等任务。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每组学生通过作品展示,汇报自己在项目中承担的任务,并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目的。

3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思考

3.1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无线电收发系统模块电路的应用,并且举一反三,在掌握调幅对讲机设计和制作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拓展,完成调频对讲机的设计和制作。

项目化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今后从事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施工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编写出版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成果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该教材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根据通信类、电子类专业群对高频电子技术的需求,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为主线设计模块化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制作了课程网站,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2 项目化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让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又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还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基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懂、懂得用。因此,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使得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性、实践性并重,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作用。

通信线路论文篇(8)

一、中压电力线路的结构与特征

中压电网构成相对简单。与低压线路相比,它能够克服距离长短的限制,噪音较低,然而,供电系统仅适合于几十赫兹低频信号传输,如果进行高频信号传输,附加宽带PLC的使用,就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不良因素,如:通信串扰、信号泄漏、信号的干扰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发明更加高端、更为先进的PLC接入设备与调制方式。其中宽带PLC中压耦合接入设备成为重点探究的对象,经研究其符合我国电网结构与特征。我国电网结构与数据图如下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我国电网结构包括:高、中、低三个层次级别,变压器将各个等级层次连接起来,这无疑成为了高载频数据通信的一大障碍,所以,要想解除变压器的限制,就要通过分级接入的方式来处理PLC宽带链接,也就是要根据各个电压级别层次来对应设计出适应性的接入设备。如图展示,只有在中低压中间设置合适的接入设备,才能确保远距离通讯的实现。

二、中压宽带PLC系统接入方式

这一系统接入涵盖PLC 以及同其他宽带通信网络(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接口, 传统的互联网与这一接口链接起来得到相关的数据信息,其中包括传输信号于中压线路的设备接口,这些传输的信号需要途经MV-PLC主调制设备以及MV耦合装置这两项设备。

MV-PLC主调制设备是对中压与低压连接处的接口进行调节,主要作用为将中压线中所附带的宽带PLC数据信息进行转换与调制,直接目标为低压线路,终极目的为网络用户。下面就第一个中压PLC实验线路展开测试,把这一测试当作理论探究的依据。

三、中压线路信道测试与分析

(一)测试的目的与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出更先进的设计依据以及技术储备为宽带PLC逐步发展到中压线路打下基础,为全程中压线路长距离接入做好技术与信息资源上的准备。

(二)测试结果分析

1.阻抗特性分析

经过实践的操作运行得出:中压10kv配电线路的阻抗性能会受到测量方位、时间以及频率等的影响,会随着它们去变化,变化幅度由数十到上百的量,通过高频信号发生器所出现的正弦电压信号,设定1MHZ-30MHZ的频率范围,在500KHZ的频率间查看阻抗变化。通过采集V1、V2来对应计算出线路的阻抗值。下图为测试整理后得出的中压线路输入阻抗变化图:

2.噪声特征分析

经过实践测试得出:中压线路的有色背景噪声大概在―60dBV/hz―80dBV/hz,同低压线路的平均噪音对比起来,大约多出10 dBV/hz。而且其窄带扰乱性噪音则更高。而且测试发现:中压线路中各个测试点有色背景噪声的PSD数值间没有很大差别,其窄带干扰也发生在小于25MHZ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展开对线路上噪声频域以及进行时等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衰减性分析

与低压线路相比,中压线路更容易发生衰减现象,而且相对严重。大概每100米衰减8―11db,但是,在1.7千米线路范围内也能够顺利进行通信。当将调制解调器的功率放大时,在各个测试长度中都能够达到信息传输与通信通话等目的,实现了通讯水平的提高。各个测试点距离下的测试内容与数据如下图:

四、总结

为了提高通信质量与水平就要促进宽带PLC系统向着中压电力线路前进,经过不断的实验与测试来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数据资源,并且在阻抗性、衰减性等加以发展与更新。

参考文献:

[1]丁道齐把握世界通信发展趋势确立电力通信发展战略[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07)

通信线路论文篇(9)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通信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信网络的效率能够更加的快速和便捷,但是现有的通信传输网络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通信网络的结构还是网络的资源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整个通信传输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通信传输中影响信号的因素

(1)外界因素的影响。信号在空间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天空和地面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而降低信号的传送强度。例如天空中大气对一些信号具有吸收的作用,并且在云雾天气的时候,信号还可能被折射从而改变传输的方向,影响整个信号的传输。此外地面上的高层建筑物的阻挡以及地面的反射作用也会对信号产生影响。(2)缆线连接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断面的不整齐会造成线路连接以后熔接点的不均匀,从而导致缆线内部的信号受到损耗。对于现下所采用的断线方法,无论怎样进行切割最终还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角,造成缆线表面不均的情况出现。此外,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尘埃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线路的熔接点产生堆积甚至是出现一些气泡。这样就使得信号在传播的时候发生耗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传输缓慢,甚至有的信号都无法传输到信号的终端。从而严重影响了通信传输的质量。(3)缆线弯曲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弯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信号的传输方向进行改变,这种方向的改变意味着信号的传输模式也已经改变,从而大大阻碍了信号的传递质量。并且在通信传输的缆线弯曲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信号还会直接渗透出纤芯产生一定的辐射,干扰信号按照原有的传递路线进行传递,造成信号的耗损。

二、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

(1)改善缆线的质量和特征。缆线的质量是影响信号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保证信号传递时通信线路的质量,可以在通信线路正式开盘的时候对其进行测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仪器来完成的,此外在进行通信线路的配盘时也需要严格要求中继段所选用材料的厂家和批次是一样的,这样缆线在相接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接头耗损,保证信号传递时候的质量。(2)有效的减少缆线的弯曲。根据上面所论述的,缆线的弯曲对信号传递线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耗损信号质量,所以降低缆线的弯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通信施工过程中影响缆线弯曲的环节主要是在线路接头进行盘留和固定时,很容易促使缆线产生弯曲。所以我们在进行通信施工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对接头的盘留和固定,从而保证信号的安全传输。(3)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缆线连接不均会造成信号的损耗,所以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能够帮助信号进行传递。首先应该采用先进的接续仪器,性能和质量良好的接续仪器能使接续所造成的损耗值降到最低。此外由于缆线的切割断面所造成的倾斜角会影响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进行线路的连接时必须保证线路切面的均匀性。同时还要保证缆线进行切割时外部环境的优质性。在施工之前准备好必须的帐篷、电风扇等等用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确保切线工具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外部污染造成的信号损耗。最后还需要磨练和强化接续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无论是对线路切割的工艺还是通信线路连接的原理都要熟练的掌握。工作人员过硬的素质能够降低接续时候所存在的偏差和弯曲,还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迅速的做出判断,从而降低接续时候的信号损耗状况。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信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信号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从通信传输中信号耗损的成因以及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让我们对影响和制约通信传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通信传输的接续工作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影响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不断的提升通信传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树森,姜剑锋,高伟,浅谈通信传输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J],通信技术,2011

通信线路论文篇(10)

一、铁路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铁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交换。从1825年的人工摇旗引导到1839年的指针式闭塞电报设备的发明以及应用,就说明现代通信技术一开始就是与铁路运输是紧密相关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铁路通信系统,才能为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二、无线列调

无线列调是重要的铁路行车通信设备,主要负责列车的位置和运行方向。无线列调系统主要解决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机车司机之间的通信和车站值班员、机车司机和运转车长之间的通信。虽然无线列调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但目前使用的无线列调是同频单工电台,随着列车提速的不断深入和列车建设密度的加大,在仅有的一个频道上集中了众多用户,再加上场强的越区严重,容易致使系统阻塞,甚至于瘫痪。对于现代化的高速铁路而言,这种通信系统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建设发展的需求。

三、集群通信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移动调度系统,代表着专用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它能按照动态信道指配的方式,实现多用户共享多信道。由于它具有调度、群呼、优先呼、漫游等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铁路、航空等部门,其中以源自欧洲的tetra较为出色。不过这种通信系统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系统设备采购、建网成本和终端价格较高,同时也存在信息丢失、保密性不高、易受干扰等,这从上海局目前所建成的集群系统就能看出来。这些缺点对普通语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对要求较高的场合并不适用,比如列车与指挥中心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

四、gsm-r

gsm-r通信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在gsm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铁路运输专用调度通信功能,它主要由交换机、基站、机车综合通信设备、手机等组成,目前在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大多数国家普遍应用,我国铁道部于2000年底正式确定将gsm-r作为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提供无线列调、编组调车通信、区段养护维修作业通信、应急通信、隧道通信等语音通信功能,可为列车自动控制与检测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并可提供列车自动寻址和旅客服务。比如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它的绝大部分线路都是在高原缺氧的无人区,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通信、信号及调度指挥的需要,就采用了gsm-r移动通信系统。另外还有:大秦线、胶济线、合武线、京津城际线,京沪高铁等。

五、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它的主要优点是通信范围大、不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电路开通迅速、多址连接等,不过也存在成本高、传输延时大、传输带宽有限等不足。相对而言,比较适合铁路应急部门使用。

六、无线宽带wimax

wimax技术是一项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目前,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最新应用成果就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项目 -“wimax技术在铁路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自主研发了基于wimax无线宽带技术的机车同步操控通信、列尾通信、无线列调通信、视频监控等组成的铁路通信应用系统,在经过车载运行实验和室内动力分布实验后,经专家组检验,表明该系统可满足朔黄铁路运行的技术要求,具有创新性,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结束语

铁路通信是以运输生产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车和机车车辆作业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但因铁路线路分散,支叉繁多,业务种类多样化,组成统一通信的难度较大。所以,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当将各种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以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作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加速机车周转,以及改善服务质量等。

参考文献:

[1]田裳,沈尧星主编.铁路应急通信[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6(16):154-156

上一篇: 人文环境论文 下一篇: 建筑环境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