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5:33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篇(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经过3年的发展,在机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方面已经初步成熟。现将**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介绍如下。

一、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

1.1育秧硬盘准备。育秧塑料硬盘内尺寸为58cm×28cm,按常规粳稻大田用300只/hm2、杂交粳稻用225只/hm2进行准备。

1.2秧田准备。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确定秧田面积。选择排灌和交通便利、高爽、无沙石田块,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宽1.6m、沟宽0.4m(沟泥先不起)放好样,秧板必须平整,育秧硬盘排放2排,沿沟边空0.2m。

1.3种子准备。常规粳稻选用秀水09、秀水128等,杂交粳稻选用秀优5号、嘉乐优2号等。常规稻大田用种量45.0~52.5kg/hm2,杂交粳稻大田用种量15.0~22.5kg/hm2。播前晒种1~2d,用18%稻种清浸种48h后,用清水冲洗后催芽,一般要求根的长度为谷种的1/3,芽长为谷种的1/4即可。

1.4播种准备

1.4.1摆盘。秧板两头中点拉好绳子作基准,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1行秧盘,秧盘宽约1.2m,摆好后用手轻按一下,使之平整接触泥土,秧盘之间注意不留缝隙。

1.4.2铺土。用土取自秧沟,在秧沟里将未烂尽的稻草或稻茬移去,在铺土时捡出小石块,铺好后用木片或泥隔抹平秧盘,厚度2cm,铺土后应沉淀半天,不能直接播种,以防闷种。

1.4.3秧田基肥。有2种施用方法:一是结合耕整秧田,施入45%复合肥225kg/hm2、尿素225kg/hm2;二是秧板定好后,按45%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的标准施到秧沟里,然后用脚踩踏均匀。

1.5播种

常规粳稻每秧盘播芽谷190~200g(折干谷150~160g),杂交粳稻每秧盘播芽谷90~100g(折干谷70~80g),每次称好20个秧盘的种子放在簸箕里,用手工均匀地播在20个秧盘中,杂交粳稻称好15个均匀播种。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一下种子,使着床良好。提倡拌种,将浸种后的稻种在催芽晾干后,用35%春花(丁硫克百威)6g拌种1kg,边加药剂边翻动稻种,直到所有种子表面均匀附着药剂为止,晾放20~30min后播种,可以防治灰飞虱和稻蓟马(在选择药剂及浓度时要慎重)。

1.6秧田管理。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一是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二是秧龄适中,一般单季晚稻适宜秧龄15~20d,掌握叶龄3.5~4.0叶,苗高15cm左右(不超过20cm);三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

1.6.1水浆管理。秧苗二叶一心期以前,沟中灌水平秧板下,保持秧板湿润,秧盘中泥土不发白,促进秧苗扎根竖芽;二叶一心期后间隙灌水,遇暴雨、施肥要灌水护苗;移栽前3~5d排干沟水,以便起苗、炼苗。

1.6.2施肥。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早施断奶肥,移栽前5d施好起身肥,施用尿素112.5kg/hm2(每次施肥时,灌水护苗,防止肥害)。

1.6.3防病虫害。播种时做到用药剂拌种,秧苗期主要防好灰稻虱、稻蓟马,并做到带药下田。

二、机械化插秧大田耕整

机械化插秧采用小苗移栽,对大田的耕整和基肥的施用要求相对较高,提前10d打草甘膦除草,提前7d打第1遍,提前2~3d结合施基肥打好第2遍,要求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cm,耕好后沉淀1~2d再插秧,插种时保持水层1~3cm。

三、机械化插秧大田管理

3.1适时移栽。5月底播种,6月15~20日移栽,面积大,可分批播种。栽插规格:常规粳稻行株距30cm×12~14cm,栽插27~30万穴/hm2,基本苗60~90万株/hm2,杂交粳稻行株距30cm×18cm,栽插16.5~19.5万穴/hm2,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

插秧技术论文篇(2)

1.1.1育秧方式

采用全自动育秧播种机播种,塑料硬盘育秧,秧盘规格:宽28cm,长58cm,厚3cm,每亩大田按30只备足。

1.1.2播种量

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备足发芽率在90%以上的合格种子,每亩按常规粳稻3.5~4.0kg、杂交粳稻1~1.5kg准备,每盘播量:常规粳稻芽谷每盘150g左右,杂交粳稻芽谷每盘100g左右。

1.1.3营养土

选择肥沃、无杂物的土壤作硬盘培育机插壮苗用营养土,采用机插专用壮秧剂按每75kg过筛营养土加800g壮秧剂拌匀备用;有条件的可全部采用机插专用基质。1.2秧苗要求秧龄控制在15~18天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叶龄3.1~3.8叶,苗高12~17cm,苗基粗度>2.5mm,不定根数≥11条。水稻3叶1心时坚持带药移栽。

1.3机械插秧

采用高速插秧机移栽,密度30cm×12cm,每亩苗数1.8万左右。每穴苗数在3~5株,栽插深度在1~2cm。田块中缺棵的地方还要加强栽后的补棵工作。

2配套管理措施

2.1水浆管理

移栽时大田保持薄水层,以利于栽插。移栽活棵及时脱水露田换气,提高根系活力,前期采用浅水灌溉方式,待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多次轻搁,达到搁田标准,而后浅水灌溉,干干湿湿。抽穗后20~25天保持浅水层灌溉,此后继续采取干湿间歇灌溉法,成熟前一周断水。

2.2肥料运筹

2.2.1秧田肥料运筹

如使用机插专用壮秧剂的秧盘,一般不需追施任何肥料,如4叶期落黄,可视苗情可适当补氮肥。

2.2.2大田肥料运筹

一般常规粳稻亩产600kg左右稻谷,亩施纯氮20kg左右,且基蘖肥∶穗肥一般以6∶4为宜。(1)基肥:在秸秆翻耕前亩施45%复合肥15~20kg,做到先施后耕,随施随耕。耙田前,亩施碳铵25kg。(2)分蘖肥:栽后7天内亩施尿素5kg;栽后14天内结合除草剂亩施尿素7.5kg。(3)孕穗肥:倒4叶期,亩施尿素5~8kg或45%复合肥30kg。(4)保花肥:倒2叶亩施尿素5kg。缺钾田块结合促花肥可适当增施钾肥。

2.2.3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注意对稻飞虱的防治;大田期主要做好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穗期注意稻飞虱、螟虫、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统防统治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防治次数、节省成本,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培训和经验积累,水稻机插秧的技术已基本为广大农户掌握。但大面积仍有不少关键技术难于落实到位,技术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户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制约了机插秧稳产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培肥

如果是取菜园地等肥沃土可不培肥,如使用张家港市推广的机插秧专用壮秧剂,那就不需要培肥,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机插专用基质。

3.2播种

严格控制播量,播种要来回播,保证盘面落籽均匀,防止堆谷和漏谷;最好采用全自动播种机播种。

3.3提高大田基础水平

(1)大田基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栽插质量的好坏。大田平整度要求是高低不过寸、寸水棵棵到;(2)一般要求整地后待淤泥沉实后开始栽插,粘性土需沉实2天左右,沙性土需1天左右;(3)基肥施用,由于机插秧小苗栽插,前期需肥量小,因此在肥料运筹策略上需将基肥的纯N适当下降。

3.4确保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机的最大栽插密度为1.8万穴/亩,如按每穴3~4苗、主茎分蘖2.5~3.0个计算,成穗数可在20万/亩以上,完全可以实现600kg以上的产量。

3.5适时移栽

张家港市最佳栽插期为6月13~18日,最适秧龄为3.1~3.8叶,此时的株高、根系活力、体内养分积累量等均是最佳,适合机插的要求,栽后的植伤少,醒棵时间短,营养生长期也因此拉长,在各项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7月15日前达到够苗数。

3.6加强水浆管理

在保证薄水层栽插的基础上,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的方法,待移栽后长出第2叶新叶后,建立浅水层,水层控制在苗高的1/3左右,防止淹没心叶,以增强植株光合能力,加快分蘖的出生。够苗后,必须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反复2~3次,搁至田边开小尺的搁田标准就应立即复水,以争取部分动摇分蘖成穗;搁田后,每次灌2~3cm的薄水层,待水自然落干再搁1天左右,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天。

3.7提高肥料运筹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适当地降低基肥用量,将前期肥料的使用着重于分蘖肥,用量提高到30%,最终对产量提高效果十分明显,确保在7月15日前达到了够苗数,苗数稳定在20万/亩以上,在机插秧的分蘖肥使用上,仍然要掌握前期早施、足量的原则;在穗肥的施用方法上,提倡“一促一保”。据张家港市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发现,水稻上每亩用1~2包春泉或兴欣肥药混喷后,千粒重可比常规增1~1.5g,产量可增25kg以上。

插秧技术论文篇(3)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人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插秧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S22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25-01

水稻机械化插秧是一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证水稻稳产高产、解放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1-2]。机插秧的推广是邳州市委市政府及邳州市农机局2011年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邳州市戴圩镇共推广机械插秧面积逾66.67 hm2,平均增产幅度达5%以上。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现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加强对机插秧的宣传,切实搞好机插秧的推广工作。领导重视、干部掌握、农民认识是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3]。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台、宣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以争取领导对机插秧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广大农民对机插秧的认知度,让机插秧技术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优势和长处家喻户晓,从而形成发展水稻机插秧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示范,起到加快机插秧技术普及过程的目的。

2培育龙头企业,扩大机插影响

水稻机插秧作为一项新技术,要是农民完全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应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扩大机插技术的影响。一是召开多种形式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示范演示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增强广大农机手及农机人员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感性认识。二是加强在推广水稻机插秧过程中的典型示范户帮扶的力度,发挥其带动作用。对于每一位购机户,应加大对其的扶持及指导,确保其尽快掌握机插秧技术。三是与水稻插秧机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加大对示范演示方式的创新,以解决机插秧推广技术中的使用操作、演示作业、技术培训等问题,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带动农民发展机插秧。以一定规模的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为依托,以“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与培育,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及技术上予以倾斜,以推进机插秧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全程技术服务机构,兴办如机插秧中介机构、机插秧作业机械及推出跨区作业等服务组织。五是按照技术推广、培训先行、服务保障的原则,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学习和掌握水稻机插秧技术的要领。要重点围绕农机大户及专业公司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在技术培训与服务指导方面严格规范,做到精益求精,通过农机与农艺、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水稻机插技术。六是大力组织推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精技术、会推广的机插技术推广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机插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切实做好机具检修、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等服务工作;另外,应监督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提高插秧机械的售后服务水平,健全插秧机维修服务与零配件供应网络,以解决农民购机用机的担忧,保证农民放心购买插秧机。

3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推广的起步阶段,应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推动力度,坚持优势技术集成整合及农机、农艺等技术协调发展,形成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以促进机械化插秧的推广。加大对水稻机插秧作业的补贴,制定具有连续性、长效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农机补贴政策应在秋种前进行制定、宣传,而补贴资金应在春季机械到户时兑现,总之要求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以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另外,在对购买机械进行补贴的同时,还应适当地对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进行考虑,以及时落实补贴工作,增强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后劲[4]。

4积极服务,促进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

切实加强机插秧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中应实行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等,在机插秧推广中,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及育秧材料准备等全过程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全面介入秧苗培育、插秧机维修、机插及插后管理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承包大田的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对农田机械化的管理水平,而且增加了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推动了机插秧工作,实现良性循环。通过为机械化插秧提供一体化服务,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机插秧的作业效率,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达到了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5]。

5参考文献

[1] 景宗湄,刘元敏.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蓬菜研讨会主要观点简介[J].农业经济,1984(4):53-56.

[2] 岑竹青.水稻机插秧适用技术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插秧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18-01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不仅具有普通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省工省时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带土多、缩短缓苗期、秧苗返青快、漏秧率低、穴苗均匀等特点[1-2]。为检验其有效性并探索其使用方法,吉林省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当地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定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榆树市水稻主产区的城发乡、环城乡、大坡镇,分别在同一地块,用同一品种进行了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旱育苗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种栽培技术形式进行了试验,并分别调查3种插秧形式的缓苗期、分蘖期、出穗期和黄熟期以及3种插秧形式的分蘖数量、株高、茎粗、叶色、抗倒伏能力、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城发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2日,钵盘育苗插秧5 d后开始分蘖,几乎没有缓苗期,旱育手插的缓苗就用了6 d时间,11 d后才开始分蘖,比钵盘机插的晚6 d;出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钵盘育苗插秧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提前2~3 d。环城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8日,钵盘育苗插秧也是5 d后开始分蘖,缓苗只用了1 d,旱育手插的缓苗用了6 d时间,12 d后才开始分蘖,分蘖时间比钵盘机插的晚7 d;出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拨盘育苗插秧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提前2~3 d;大坡镇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软盘机插移栽时间均是5月14日,钵盘育苗移栽后缓苗仅用1 d,插秧7 d后开始分蘖,软盘机插的缓苗就用了7 d时间,13 d后才开始分蘖,出穗期和齐穗期钵盘机软盘机插提前13 d,黄熟期也比软盘机插的提前了5 d。由此可见,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不缓苗、分蘖早,出穗和齐穗期及黄熟期提前。

2.2 生育性状

在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和7月15日分别对水稻株高、茎粗和分蘖数量进行调查,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手插的株高由于开始插秧时插秧的苗矮,但是中后期超过了旱育手插,以最后一次(7月15日)调查结果为依据。城发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2日,7月15日测量结果为: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79 cm,茎粗平均为7.9 mm,平均单株分蘖数40.2个;旱育手插平均株高为76 cm,茎粗平均为7.1 mm,平均单株分蘖数22.4个。环城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8日,7月15日测量结果为: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78.5 cm,茎粗平均为7.0 mm,平均单株分蘖数34.2个;旱育手插平均株高为77.2 cm,茎粗平均为6.4 mm,平均单株分蘖数19.5个。大坡镇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软盘机插移栽时间均是5月14日,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83.1 cm,茎粗平均为7.8 mm,平均单株分蘖数42.5个;软盘机插平均株高为80.2 cm,茎粗平均为6.5 mm,平均分蘖21.4个。由此可见,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株高、茎粗壮且分蘖数量多。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叶色表现浓绿,其他插秧形式的表现为绿色;3种形式均未见倒伏。

2.3 产量

从测产情况看,城发乡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11 535.00 kg/hm2,旱育手插的产量为10 113.45 kg/hm2,二者相差1 421.55 kg/hm2;环城乡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9 353.10 kg/hm2,旱育手插的产量为6 937.65 kg/hm2,二者相差2 415.45 kg/hm2;大坡镇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12 777.45 kg/hm2,软盘机插的产量为9 061.35 kg/hm2,二者相差3 716.10 kg/hm2。说明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增产效果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从3个地点试验的水稻物候期记载结果、水稻生育性状记载结果以及产量性状记载结果均可以看出,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基本上7 d时间即可分蘖,且有效分蘖数量增加,结穗率提高,产量比旱育手插平均增加1 500 kg/hm2以上,比软盘机插增加3 000 kg/hm2以上。水稻钵盘育苗插秧技术通过1年的3点试验,可以初步认定该项技术在水稻物候期、生育期、产量性状等方面均优于水稻旱育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而且同样具有省工省时、作业效率高等优势,是一项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农机技术。从对比情况看,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还具有以下技术优势:一是把钵体通过独特的育秧盘型设计,使育出的钵体苗能够实现钵苗机械插秧;二是盘育苗方式和常规育苗方式一样,用户方便操作,无特殊要求;三是钵体成型好,和抛秧盘育出的秧苗一样,秧苗生长健壮,秧苗素质好;四是机插漏秧率低,取秧准确、均匀;五是无机插伤秧、伤根现象;六是机插后秧苗无返青期,早发根和分蘖多,秧苗的根系在钵碗中盘结,插秧机按钵取秧根系带土插秧,不破坏钵体结构,增产增收[3-6]。

育苗方式落后和机械问题是影响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对东北地区而言,以前机插秧只能插毯状苗(也就是简塑盘育苗),插不了钵体苗。简塑盘育苗缺点是插秧伤根、移栽后要大缓苗,返青期长,严重影响水稻早期生长。由于吉林省地处北方寒冷地区,钵盘育苗因苗壮,根系发达,不缓苗,抢积温,更适合北方生长而深受农民欢迎。现在使用的多数育苗盘都用钵盘,而目前由于钵苗插秧机在市场上的成型产品少,还没有进入到千家万户,所以多数地区钵盘苗只能用人工插秧或者是人工抛秧。因此,要实现钵苗机插,首先是要加大钵苗插秧机的推广力度和加快推广步伐,其次是要把育苗方式改为钵育苗,只有这样才能使钵育苗实现机插,才能让农民才能接受。

4 参考文献

[1] 曹静明.吉林稻作[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2] 严光彬,李彦利,许哲鹤.北方粳稻“三早”超稀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郭唏明,刘亮,黄淑敏,等.吉林省水稻丰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0(6):108-109.

插秧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061-01

近年来,城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中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在乡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多以妇女、老年人居多,仅有部分中年人。每年每逢收割栽种季节,农活相对集中,体力劳动强度大,时间紧张、劳力紧张、机械紧张。特别是小麦收割又要晾晒小麦,水稻又要直播、栽插,其时间、劳力、机械三者矛盾突出。为解决现实矛盾,应大力推广使用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机插稻由于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稻谷产量而受到稻农的欢迎。推广机插秧,需要乡镇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应打造一个高素质、懂技术的服务团队。乡镇农技人员平时应多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加强业务技能,不断充电,更新知识点,增加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 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到村组征订机插秧,要与农户零距离接触,认真做好调查摸底。需要了解圩口面积,各承包户姓名、面积、田块顺序号,以及道路是否适合插秧机顺利畅通行走。需要核查插秧机道路行走是否畅通,且要逐田检查各户田块是否相连成片或相靠成片。检查的目的是便于运秧集中发放,插秧机连片栽插,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做到一切心中有数,一手资料在手。签订协议时要强调单位面积订秧盘的标准数量,按实际田间面积征订,面积要报足,秧盘要定足,秧款要缴足。

2 加强培训指导与技术交流

组织育供秧主体集中培训,面对面交流经验,总结问题。对育秧技术、操作技能、苗期管理、注意事项等一系列工作,农技人员进行全方位指导服务,确保秧苗适龄健壮[1]。确定与各村组有关农户机插秧服务后,技术人员要注重加强技术学习,重点掌握技术流程,领会技术要领。经常多思考谋划不足,多反省负面教训,多总结正面经验。真正做到虚心向实践学习,虚心向理论学习,虚心向同事学习。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方法。建议同志间学术多交流,主意多交换,教训多讨论,意见多统一。学会在实际工作中,遇事多考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

3 合理安排人员调度

育秧前准备和育秧期间,劳动强度大、时间紧、工作量大,责任重大,同时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育秧是机插秧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成功的关键。育秧期间根据情况适时调度人员,集中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育秧工作。秧池要留足,培育一定比例后备秧,提高抗风险能力。

4 端正工作态度

将秧盘运到村组农户田头,按田块顺序发秧,点清秧盘数交给农户,坚决按次序栽插,不栽人情秧。工作较真,敢于碰硬,争取赢得大多数农户的理解与支持。对于个别不理解的农户,要耐心说服讲道理,做好解释工作。插秧期间,田间机插工作是农技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村就是办公室,农户田块就是办公桌,人人都要坚守岗位,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插秧任务,向自己、农户、农技站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每天保持通讯畅通,便于农技站掌握了解,统筹安排工作。

5 做好栽前准备

要主动到村到组了解小麦收割大致时间,实行动态掌握。耕作期间,要亲自到圩口实地巡回查看。根据情况调整设定好最佳栽插路线,循环栽插,不栽倒插花。栽插顺序确定后,农户自觉安排农事、生活、工作等,避免在田头等秧栽和抢秧栽现象发生。经常到村与农户接触讲解栽前田间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栽插基本苗、行株距、每穴株数,以及栽后田间管理,让农户掌握技术要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4]。

6 加强插秧机管理,保证栽插质量,提高栽插效率

机手每天上机前先检查调试正常,后进行栽秧,匀速行走,栽秧质量高、效率高。过慢,质量好,但效率差;过快,质量差,但效率高。上、卸秧时,注意拿好放好,尽量不破损。如有破损秧盘,由农户补栽缺棵。引导农户补秧尽量不用整盘秧,不浪费秧盘、不抢秧。每天栽秧结束后,对于插秧机要用清水冲洗污泥,清除杂草等,保持机体干净。

7 做好产中产后服务

栽秧结束后,及时到村入户与农户零距离接触,深入田头查看苗情,科学指导田间管理,指导合理施肥,促早发稳长。经常到田查看,掌握生长期的动态情况,做好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户分享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丰收喜悦。使机插秧技术能够迅速发展,使稻农充分得到实惠[5]。

8 参考文献

[1] 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4-7.

[2] 于林惠,丁艳锋,薛艳凤,等.水稻机插秧田间育秧秧苗素质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3):73-78.

插秧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37-1

东丰县2011年开始引进推广水稻钵盘机械摆秧技术,经过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水稻钵盘机械摆秧技术借鉴了水稻机械插秧和水稻抛秧技术经验,它解决了水稻机械插秧浅插难题,同时也解决了水稻抛秧无序的问题,是水稻移栽技术的一次创新和革命。

1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1 水稻钵盘摆秧秧苗素质好

钵盘育秧时每个钵体内播种2~3粒种子,营养基本满足秧苗个体要求,容易培育壮秧苗,移栽前40%秧苗带蘖,而插秧育苗要求每盘播种0.125~0.15公斤种子,插秧时平均每穴为4~7株,由于密度较大,营养不足,秧苗比较瘦弱,移栽时带蘖率不到1%。

1.2 水稻钵盘摆秧时带有土坨,不伤根、不伤苗、返青快、植株活力强、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具有早发优势

一般情况下钵盘秧苗移栽到大田后的第二天就生出新根,而插秧稻都存在伤根现象,秧苗插到大田后都有一段缓苗期,一般要在7天左右,插秧稻要比钵盘摆秧稻长出新根推迟3天以上,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钵盘摆秧稻要比插秧稻提前一周以上。

1.3 水稻钵盘摆秧移栽秧苗入土浅,完全达到旱育、稀植技术要求的浅插标准

由于地表的水、肥、气、热等环境优势,水稻钵盘机械摆秧返青快、作物根系生长旺盛、通风透光好,光合效率高,具有分蘖早、分蘖多的早发优势。因此,水稻钵盘摆秧分蘖节位低,发生的有效分蘖多,而插秧稻秧苗入土一般都在2.0cm以上,分蘖节位较高。一般钵盘摆秧稻集中分蘖节位在2~6基节,而插秧稻在4~6基节以上,即钵盘摆秧稻分蘖要比插秧稻低2个节位,单株有效分蘖茎数要比插秧稻多分蘖4~6个。

2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1 旱育稀植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粮食增产

水稻钵盘旱育秧苗,移栽时秧苗根系不损伤,移栽大田后2天就生出新根,生长期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早发快生,返青期比插秧稻早7天左右,分蘖期比插秧稻早7天以上,孕穗期早7天以上,成熟期提前一周以上,因此,水稻钵盘摆秧旱育稀植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粮食增产。

2.2 水稻钵盘机械早摆秧,有利于粮食增产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的秧龄一般要掌握在25~30天,摆秧过早秧苗根系在钵体内没有盘实,钵土易散,容易造成漂秧。若摆秧过晚秧龄过长,秧苗根系的生长易被高温损伤,成为死根,影响新根发生,秧苗返青迟缓,影响作物生长,难以达到高产目标。因此,适时摆秧有利于作物生长,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2.3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浅插稀植有利于粮食高产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技术是水稻机械插秧和水稻抛秧技术发展和创新,它解决了水稻机械插秧浅插难题,同时也解决了水稻抛秧无序的问题。通过水稻机械浅插稀植摆秧,可以达到水稻浅插生根快、分蘖早、有效分蘖多、粮食增产的目的。水稻钵盘机械摆秧秧苗入土浅,充分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资源,有利于促进秧苗低节位分蘖,一般钵盘摆秧稻集中分蘖节位在2~6基节,而插秧稻在4~6基节以上,摆秧稻分蘖要比插秧稻低2个节位,单株有效分蘖茎数要比插秧稻多分蘖4~6个。因此,水稻浅插摆秧整个生长期要比插秧稻提前一周左右,水稻浅插稀植摆秧有效分蘖多,成熟穗率高,籽粒成实饱满,千粒重增加,钵盘摆秧水稻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比插秧稻亩增产达10%以上。

2.4 水稻钵盘机械摆秧适宜密度,有助于粮食增产

水稻钵盘摆秧一般密度应控制在2.1~2.5万穴/亩,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作物品种、耐密性增减密度,达到合理的群体密度。由于钵盘摆秧分蘖多,在同一品种情况下每亩密度要比插秧稻稀,这就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增加粮食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其根,张洪程,苏宝林.水稻抛秧栽培若干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1998年05期.

[2] 杜永,张洪熙,王艳,王志琴,郎有忠,朱庆森.水稻包衣旱育抛秧立苗的形态生理特征[J].耕作与栽培,1999年02期.

[3] 费震江,程建平,吴建平,张集文,柯传勇.不同抛栽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插秧技术论文篇(8)

水稻是舒兰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满足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实际要求已摆在农机部门的面前。因此,舒兰市农机推广站在不同乡镇进行了水稻机插试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机械化插秧促进了稻谷产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1.1水稻机械化插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水稻机械化插秧速度快,用工用时少。2009年在水稻机插试验、示范中,人工插秧由100元/亩到机械插秧成本60元/亩。

1.2水稻机械化插秧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上营农机站于2009年10月4日对机械区和人工插秧区做出了测产评估,其机插区稻谷产量高出人工插秧区的11.4%。其原因在于机插秧的伤苗率、漏秧率、漂秧率、翻倒率,相对均匀度都在控制标准内。参考数据见下表。

1.3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缓解了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已经出现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而,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缓解了这一矛盾,缩短了插秧时间,节省了劳动力。

2.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秧苗质量不高,影响机械作业质量;农机操作人员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机械故障时有发生,降低了机械作业的生产效率;因水田地块小、稻地田埂多,影响机械作业面积。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 育苗 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要求,在开闭式塑料大棚内进行水稻机械化育苗,打孔地膜育秧,培育出个体健壮,根系盘结牢固,群体质量均衡的规格化、标准化秧苗,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模式。

插秧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S511.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67-01

育秧是水稻生长过程的重要环节,秧苗质量不仅关系到移栽水稻的高产稳产,更是机械化插秧成功的关键[1]。为此,国内外农业技术人员对机插水稻育秧技术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试验和探索,并形成了现在正在推广运用的3种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模式,即工厂化育秧、双膜育秧和硬、软盘塑盘育秧[2]。

1 3种机插秧育秧模式的优缺点

(1)工厂化育秧,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出的秧苗质量好,外形尺寸精确度高,是水稻机插最理想的育秧方式。但是,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过高,生产成本较大,在现阶段农村广大普通农户根本无法享用。

(2)硬盘育秧,能够培育出符合现代插秧机要求的标准秧苗。操作较简便,起秧速度快,劳动强度较低。硬盘育秧的主要缺点是成本过高。硬盘育秧的成本虽不象工厂化育秧成本那样巨大,但一般农户也不愿意接受。由于硬盘育秧生产成本较高,现在农村很少有人将其用于实际生产中。

(3)为降低育秧生产成本,由硬盘演变而来的软盘育秧应运而生,软盘育秧与硬盘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现在农户使用较多。但软盘育秧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软盘易变形。机插秧的重要标准就是秧块外形尺寸要符合58 cm×28 cm×2 cm的标准。宽度大于28 cm的秧块放不进秧箱,小于28 cm就会造成漏插。而软盘由于质地较软,使用前,自身的外形尺寸就很难保证符合标准,当铺上床土以后,软盘四周向外张开,使原来的形状尺寸遭到破坏,因此,由其培育出来的秧块尺寸不能保证符合机插要求。生产实践证明,在机插时很多秧块必须用手整形后才能装入秧箱。由于手工整形边线不齐不光滑,往往造成不能正常纵向送秧和卡滞现象,同时由于手工整型,使秧块边缘的秧苗均匀度遭到破坏,从而也降低了插秧质量[3]。其次,软盘育秧生产成本只是相对硬盘较低,但相对双膜育秧成本较高。另外,由于软盘较软易变形,当年用过以后,很难清洗后保存到第2年再用。即使保存到第2年再用,由于其严重变形,所育秧块规格更难保证插秧机所需要求。因此,软盘实际上也只能用1次,所以相对双膜育秧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4)双膜育秧操作简单,相对其他几种育种方式,其生产成本明显较低,是今后大规模水稻机插秧育秧的主要形式。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双膜育秧栽插前要切块除边,造成严重的浪费(种子、土地和人力)。其次,在确定切块位置时,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定位,都会对秧苗造成损伤,并且被切部位的秧苗也会被毁坏。第三,切块秧块的边缘,因被切过,使土失去依托,在搬运过程中会因碰、压、振动而坍塌,从而影响插秧质量[4]。

2 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

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是利用双膜保持双膜育秧的优点,利用塑料条克服双膜育秧的缺点而创新出来的一种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1) 作业流程。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2)技术要点。双膜塑料条育秧就是在双膜育秧铺放床土前,加放长116 cm、宽0.6 cm、高2 cm其上带有固定孔的特制塑料条,塑料条间隔距离为28 cm,形成116 cm×28 cm的塑料条格;然后在塑料条格内铺放床土,洇水播种。

(3)育秧方法。在做好的秧板面上铺上打孔薄膜。在板面两边的薄膜上面沿长度方向固定好塑料条,间距为塑料条长度116 cm。然后在两塑料条之间按照28 cm的间距横向固定好塑料条。这样在秧板面上就形成了116 cm×28 cm的长条格。然后在塑料条格里铺放床土,床土厚度为2 cm,与塑料条高度一致。

在床土上撒(洇)足水,使床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立即播种。播种要按计算好的播量分多次播撒,要尽量均匀。然后均匀撒上盖籽土,盖籽土厚度以刚看不见种子为宜。在播过种子的床土上面间隔50 cm左右摆放1根芦苇,再盖上薄膜。薄膜四周封压后再在薄膜上盖上1层薄稻草。

苗期管理与双膜育秧完全相同。双膜塑料条所育的秧苗,在栽插时,只要将塑料条从床土里取出,符合机插规格要求的标准秧块便可形成。

(4)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优点。与软盘育秧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秧块外形尺寸规格标准,秧块边缘整齐无坍塌现象,有利于放入秧箱和纵向送秧。②秧块长度为软盘所育秧块的2倍,补给秧苗的次数减少了50%,保证了机插秧质量,提高了机插秧效率。③塑料条与软盘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且塑料条易于清理,便于保存,可使用多年而不损坏。

与双膜育秧相比,双膜塑料条育秧除了具有双膜育秧的优点外,还有以下优点:①省去了切秧块这道作业程序,节约了人力、种子、秧苗和时间,不对秧苗产生任何损伤。②秧块边缘整齐光滑,有利于放入秧箱和送秧,保证了插秧质量。由此可见,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较低,秧块秧苗符合机插规格要求的育秧技术。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经济状况,容易被水稻栽插农户所接受,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参考文献

[1] 冯卫东,杨孟刚,杨生龙,等.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7(2):110-111.

插秧技术论文篇(10)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 现代 化的 发展 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2]。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无为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解决水稻生产“瓶颈”制约问题,无为县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以示范推广为先导,做了大量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的大宗产品,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机插秧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和插秧机的推广数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现将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优势

1.1机插作业市场广

一是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面积最大、总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逾6万hm 2 ,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9.2%,总产量为47万t,占全县粮食总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前景广阔;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县常年有40万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在家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1.2机插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目前推广的小型插秧机单日可插秧1.33~1.67 hm 2 ,高速插秧机单日可插秧6.00~6.67 hm 2 ,作业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镇一种粮大户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 hm 2 ,往年33.3 hm 2 水稻请人工栽插,按每天请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 m 2 计算 ,需要25 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可栽插0.27 hm 2 /h,每天可栽插2 hm 2 左右,只需16 d就可插完,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适应率,为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由于插秧机操作轻便简单,1~2人就可实现全部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3机械插作业效益好,机械技术超于成熟化

目前,购置插秧机可享受50%的购机补贴。2010年,无为县将插秧机补贴专项列出,专门用于推广水稻插秧机,切实做到插秧机补贴优先。因此,在享受50%财政购机补贴的情况下,每台插秧机当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资,有较好的收益。如蜀山镇一农户2009年购置2台井关6行式高速插秧机,除去购置补贴外,只花了9万余元,当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积逾146.67 hm 2 ,共获近10万元纯利。随着近几年来县农机推广站的努力,2009年无为县共建立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片(点)15个,全年实现机插秧面积近2 000万hm 2 ,机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增加近450 kg/hm 2 ,机插秧技术已逐步得到一些农机户及当地农民的认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机的性能也越来越高,适用于田间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二是土地流转难。 农村 土地规模经营的少,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已实行规模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资,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加强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示范推广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要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3]。在结合该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2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 现代 化的进程,提升无为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后劲。

3.3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加快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培训中实行四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4]。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从插秧机维修,到秧苗培育、机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条件的地方对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实行承包服务。通过服务,一方面提高农田 科学 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广部门的 经济 收入,以此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化插秧一体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 农村 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机插秧技术的 发展 增添后劲。

4 参考 文献

上一篇: 电子技术课程论文 下一篇: 统筹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