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44

造福工程论文

造福工程论文篇(1)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三大主题,论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指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出海西建设重点,提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发展目标及对策,促进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和装备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 装备制造业 学科发展 海西建设

1 前言

机械工程科学包含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两大分支。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制造工程科学是研究优质低耗、高效适时、洁净地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过程科学和系统科学。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各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

2 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发展特征

制造技术先后经历了手工制造、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以及现在的柔性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化制造、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发展阶段。近30年来,制造业和制造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跨多种学科的大制造业和大制造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有机融合并综合应用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机械结构、机械系统、制造系统及其制造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以满足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发展和完善机械工程科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1)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2)学科本身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1世纪将是数字化制造的时代,通过对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实现在高度交互、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新一代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这将会使制造技术和制造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高精、高效、高可靠性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2.2 机械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

199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21世纪制造科学”研讨会已论证了5个优先领域,即制造系统理论与信息化制造、材料/零件制备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微系统及微制造技术和流程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均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的《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械工程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进行了探讨。报告分为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微纳米制造、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6个专题,既有独立内涵,又相互联系、交织渗透。从机械工程的整体观出发来

廓清机械工程的逻辑系统,进一步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了机械工程学科的4个发展走向,即: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向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发展、从宏观机械制造向微观机械制造发展、从无生命制造向有生命制造发展、从非生态化制造向生态化制造发展。这4个走向是基于学术创新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而提出的,预示机械工程将进入崭新的时期。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均需在这4个学科走向中探索。

2.3 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是全球机械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世纪,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渐入佳境。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持下,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微型化、生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模式正逐渐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研究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与国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相比,中国在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上明显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被FANUC、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垄断。2004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比例高达90%。据估计,我国的数控与数字装备技术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在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方面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中,中国仍处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应用的阶段。在理论、方法和单元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与跟踪态势,但在应用上有较大的差距,智能化装备技术或智能机器大约落后5~10年。我国在制造过程,特别是加工制造过程的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个别技术甚至落后30年。

中国虽然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制造大国,但是国内制造业在高性能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产品制造精度低、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服务增值率低、高水平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的显著差距,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方面的标准、政策和法律,逐步形成当前国际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制定相应的标准、政策、法律和规范,重视绿色制造基础研究、定量化研究和支持工具开发等举措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力价格优势向创造力和服务增值优势的历史性转变。

3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3.1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制造业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正在推行以微电子带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重点就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福建省实行“走外向、靠引进、创特色、争单项、提素质、促联合、争效益”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我国海峡西岸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体系,并在福建省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2006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5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4亿元;全行业完成总产值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约60万人。福建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位于中国各省市的第14位,出货值列第7位。

福建省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大中型客车、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制造业和飞机维修业、船舶修造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2004年,轮式装载机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金龙牌”“金旅牌”大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大客车第一位;“ABB”开关柜在全国高档开关柜市场占有率约50%,中压开关柜、真空断路器两个产品的销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小型电机产量及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关节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居第一位;民用飞机维修与改装规模与技术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轮胎定型硫化机、电除尘器产销量居全国前二位;龙净环保公司环保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福建省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与机械工程科学的交叉结合,使原有的机械工程科学体系得到很大扩展,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群体。市场驱动力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通过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使“中国制造”乃至“福建制造”在产品价值链的上游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福建省装备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实力较弱。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入强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薄弱和高水平人才缺乏等。

2005年7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进行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研。学会联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调研、研讨和论证,完成了近10万字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详细阐述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与重点项目以及政策性建议等。该《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制订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也为新形势下福建省机械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将以“面向全国,优先服务福建地方机械工业”为主题,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将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及自然界有机融合,不断开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3.2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科技研究现状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先进制造”这一重点发展领域,优先主题为:

3.2.1 数字化设计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3.2.2 智能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3.2.3 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3.2.4 新型仪器设备: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配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技厅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于2006年启动和设立了“先进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计划任务。包含六个专题 :“智能化振动压路机的研制”,“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态性能试验测试平台的研发”,“干混砂浆搅拌设备中振动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轴数控精密磨床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刚性龙门式立卧铣镗五面体加工中心的研制”,“大型精密薄壁件模具共性技术研究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主持的参与单位涉及省内主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三明机床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龙岩理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等。

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正着力构建海西科技及先进装备与仪器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光电等领域,构建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部分关键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加工新技术,提升我省精密加工装备、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与仪器开发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开展了高性能机械装备的理论及可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和应用研究,机构理论,综合应用现代建模技术、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动力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组合优化方法及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如压路机和路面维修机械、挖掘机等动力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化振动压路机。厦门大学重点进行了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开展了设计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面向虚拟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分布网络环境下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和区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以产品数字化设计为出发点,基于CAD/CAE/RE/RP/RT/CD技术的产品数字化开发以数字化仿真、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为支撑,进行产品(或模具)的快速逆向设计、协同设计与制造。通过工程应用,形成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示范。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开展超高速磨削和高效深磨的磨削机理和磨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工程结构陶瓷材料加工机理以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超高速磨削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开展了汽车制造、技术与汽车服务,特别是福建工程学院在电动汽车试验技术、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总成的设计与制造等研究,开创了福建省电动汽车研究这一新的热门技术领域。

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如2005年全省机械行业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当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即“FH-2100面料复合机”、“T单面六色自动变色电脑提花机”、“LHJ100A型液压垃圾压缩机”、“LB-30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BRV微波纹板换热器”、“高强高导铜母线”、“耐热聚酯/聚酰亚胺复合自漆包线开发”、“FZ-12振动式液分离机”、“回路热备冗余控制器”、“CK6280A、CK6480数控机床的研制开发”、“WFL系列粒微粉碎机”等。

4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影响。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需要培养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有机配合。福建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相对薄弱,各类人才更是缺乏。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确定海西建设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机械学科学术型、学术复合型、学术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机械工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福建省机械及相关学科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福建省已设置机械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30所,并建立了相关的研究院与设计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省高校已建立和形成了高层次机械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涵盖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2006年工科类本专科毕业生数18300多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780人。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渠道,共同构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基石,促进福建省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数字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要加大培养力度。因此,福建省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除了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现有工科中专约100所,2006年毕业的加工制造专业的学生9400多人。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时俱进。如福建农林大学瞄准各类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设置汽车服务专业,培养具备解决从汽车营销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汽车市场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拓展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5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紧紧依托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技术水平,而制造技术的发展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及市场的牵引。通过面向市场,开展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领域等研究,满足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这是我省乃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制造技术和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方针、振兴目标、振兴措施和扶持政策,确定了16个领域的重点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机械工程学科的规划建设政策性指南。在振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装备制造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抓住机遇,在调研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初,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该文件,成为发展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学会又在起草《关于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众多企业探讨如何向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动力。

当前,福建省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积极探求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新思路,相继进行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调研、发展目标确定及政策拟订工作。2006年以来,受省政府部门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把学会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已相继完成了《泉州市装备制造业调研报告》、《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莆田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南安市装备制造业2008-2015年发展规划》等。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发展福建省特色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建议。在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和引擎。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面临传统技术改造、学科交叉与融合、网络化与虚拟化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为前提,强化绿色制造理念,逐步完善学科规划建设,实现设计技术现代化,促使成型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型或净成型的方向发展,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及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倡导将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现实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6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工业部门,也是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产品的服务部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订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福建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为: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福建省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集成和提升已形成的学科优势方向和特色,面向市场,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突出特色、实现跨越为宗旨,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具体对策为:

(1)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为主线,推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以国家或省内重大专项为纽带,加强团队协作攻关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以智力引进带动本土创新。

(2)在高效精密加工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包括创新设计、造型设计、虚拟设计、新型材料在内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同时开发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工程应用软件。

(3)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实验体系与课程体系互动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不断完善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配套,形成系统性、集成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更具整体、综合和系统功能的实验、培训共享平台。

(4)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利用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省市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优势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建立国家技术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

(5)加强与国外内各知名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会议、访学、讲学、特聘教授、合作研究、合作办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自由探索的创新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构建机械学科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界质量观以及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建立宽口径教育平台,按一级学科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相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7 结语

交叉、综合化,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清洁化,柔性、集成化是机械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成为构筑21世纪机械工程学科的主流科学。作为海西建设的主战场,福建省应充分认识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不足,明确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深刻内涵,重新审视福建特色产业聚集所带来的新的学科问题,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服务业。海西先进制造基地的建设为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合全省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科研与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开拓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著. 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M].2006.

[3]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2006.

[4]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M].2006.

[5] 福建省科技厅. 2006年福建科技发展报告[M].2006.

[6]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M]. 2007.

[7] 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M].2007.

[8] 福建省经贸委. 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M].2007

[9] 陈文哲.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策略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1):1~6.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11] 王勇,邵玉琴.制造业的发展与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4):66~68,77.

课题组成员

1.陈文哲: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博导

2.何海翔: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3.陈鼎宁: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教授

造福工程论文篇(2)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深人批判,其中的“文化工业论”是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于在20世纪40年表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把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联系起来,指出启蒙的核心就在于用科学化的、综合化的、工具化的理性来控制自然,把自然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人们对这种理性控制的盲目崇拜,将启蒙精神推至极端,使理性成了用来制造其它一切工具的一般工具。启蒙理性为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把一切都归到了纯粹的量,消除了物质的差异。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从而把思维与数学混淆起来,剥离了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这样,启蒙理性也就成为新的统治人的工具。不仅如此,启蒙理性还造就了人们的顺从意识,使人们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象机器一样生活。

    由于工具理性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堕落成为商品文化,这种文化受价值原则的支配,成为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创造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特点,使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就是说,文化被商品化了,文化工业所创造的化关系状态。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一律化”模式大批量制造,结果必然是文化产品丧失其应有的创造性和个性,个性的迷失则带来了“伪个性化”的盛行。

    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还认为文化工业具有控制和操纵人们意识的意识形态职能,这种控制和操纵是通过它所生产的大众文化不断向人们提供整齐划一和无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的。文化产品控制了人们的消费喜好,剥夺了人们的自由选择,使人们不得不接受文化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同时,文化工业所制造出的无深度的、平面化的文化产品,尽管能使人们在娱乐和文化欣赏中得到放松,但它却又使人们放弃了思想,放弃了反抗的权利,娱乐和文化欣赏因此丧失了其本真的内涵。

    文化工业不仅使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反抗的能力,而且它还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欺骗,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以电影为例,指出“影片向观众保证,他们不需要再做更多的努力,就可以保持现在的状态,他们也不需要努力学习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就得到同现在一样好的报酬。但是同时电影也向观众报道了经过努力也根本不能改变处境的那个角落的人,因为他们通过自己低微的劳动是根本不能获得资产阶级的幸福的。”可见文化工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忍受永远是令人失望的状况,以便能够更牢固的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综合以上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理论,可以看出这个理论不乏深刻犀利之处,但是任何理论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都具有因此而带来的有效性域限。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经验为基础的。众所周知,法兰克福理论在其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为主要经验资源的,作为欧洲法西斯的受害者,法兰克福学派见证了德国纳粹如何使用大众文化工具来奴化人民接受其法西斯文化和社会的统治。在美国流亡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又对20世纪30- 40年代特定时期的美国大众文化有了认识,他们认为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功能,并以特殊的运行机制来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受大财团操纵的文化产业按照规模生产的标准结构组织生产,并粗制滥造出大批量的产品。这些产品产生出高度商业化的文化体系。而文化体系,反过来,又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生活方式和体制。

造福工程论文篇(3)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这样来说,阿多尔诺仿佛取消了大众文化的使用价值而完全肯定了其交换价值。阿多尔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因为,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在于其满足人的文化审美的需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所激发的人类对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需要不是对人的积极肯定,一个具有自身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的人是不需要这些的。所以说,这种文化使用价值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肯定,而是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积极性、本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完全否定了人的本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完完全全地沦为商品,因此,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就有了批判的必要。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成为纯粹的利润工具,利润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一件文化的商品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获取金钱的数量多少。大众文化和社会上所有的盈利物品一样,不具有任何区别意义,只要是盈利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是和文化一致的。这样,文化自身的本质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泯灭。大众把文化作为一般消费品的这种行为,使得文化的自身价值遭到了否定,文化在社会中的这种特殊型产品的属性也被否定。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和这些产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文化和所有的产品都被看成是人类为自身价值追求和金钱追求的过程中的一种承担物,它们都是单纯的商品。文化已经失去了自身具有的高压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对自身精神的提升作用,成为仅仅是给人类带来短暂兴奋的商品。文化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在自身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作用,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渗透。不仅仅单纯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工业赚钱的工具,其附带的相关产业也成为社会牟取暴利的媒介。不仅仅是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成为获取利润的物件,其相关的印刷品、无线电视等大众媒介也成为牟取相关利润的手段。文化的商品性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一切娱乐活动中,大众文化体系成为无处不在的盈利工具。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不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而是成为对效率的追求。人们关心的是产品能不能为自己获取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再问其是什么,而是关注其能够交换什么。人们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对文化自身使用价值的否定,使得大众文化完全成为商品性的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造福工程论文篇(4)

[作者简介]尤勇(1972- ),男,陕西富平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5-02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领先地位,对此,全社会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践行着。然而,综观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注重社会原则与规范的认同与纳入,忽视了学生个体实际的道德情感与需求,学生不断地被社会化与工具化,这与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偏重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只掌握了知识是培养不出学生善良、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植根于人的生活,只有以生活为根本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追求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人天生的追求权利与人生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作为人类行为之本原和始点的幸福是最重要的道德动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脑”的转变,进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就需要引入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观念,但却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紧密的关系,幸福观是稳定的、系统的、深层的价值选择体系,是一种评价幸福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就不可能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正确的幸福观是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源泉,即使处境不利,也能不懈努力追求幸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发现快乐。相反,有些人由于树立了不正确的幸福观,即使生活一帆风顺,仍然很难从中找到欢乐、获得幸福感。因此,幸福观是幸福产生、维持和深化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吉林大学“对大学生幸福观认知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课题组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是积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幸福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充裕和文化丰富,没有经历过父辈年代物质的匮乏与社会的动荡。他们不乏幸福的外在条件,但幸福的观念模糊、感知能力低下,以至于不知什么是幸福,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大学生在校园中情无所系,无所事事,终日沉迷网络,游戏人生,喊出了“郁闷”的真实心声。

2.病态幸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世俗的幸福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人崇拜金钱、权力,注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以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这些病态的幸福观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消磨着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若以此作为幸福的标准,个人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实现将流于空言,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无从谈起。

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说法,如儒家提出的德福一致观,道家的和于自然的幸福观等,马克思主义在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即精神与物质相统一、劳动创造、集体主义、社会生活。先贤的各种幸福观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成分,要学习借鉴,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幸福观教育:

1.生命教育。如今校园内外不时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及残害他人的事件让我们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思考。生命是幸福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讲,活着就是幸福。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遗憾。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统一的宗教,没有人教我们去理解生命、珍爱生命,这造成了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根本的含义。

2.挫折教育。幸福的反面就是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困难,我们要正确看待不幸,有应对不幸的勇气、决心和智慧。挫折是对人的磨炼,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当来到大学独立生活时,面对困难和挫折,显得手足无措,甚者做出偏激举动。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其心理不断成熟,意志更加坚强,通过对不幸的体验和应对,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人的角色的转化,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习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其中充满着思考和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创造本身就是幸福。学习中,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深入到新的更高的领域、获得理想的成绩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创造的成功,其中的快乐幸福非亲身经历而不能体味。在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今天,树立个人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作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为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三、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1.将幸福观理论引入课堂教学。马克·凡多伦曾经说过,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最佳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共同成长。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幸福课,即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

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有关幸福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中国特色幸福观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要重点对大学生的病态幸福观进行剖析,指出其危害,从理性的高度,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要让大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正确对待自身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并不断地把某些低级的需求上升为高级的需求,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理论课堂教学能让人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内涵,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让人在多彩的生活中多方式的创造幸福。

2.树立典型榜样,进行宣扬示范。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同时,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大学生洪占辉家庭不幸,身处逆境,十几年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自己的妹妹,凭着自己顽强毅力,他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成为感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的楷模。郭明义,鞍钢的一位普通职工,28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他追求的是人生的一种大爱、大幸福。他们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要根据形势发展搜集典型,切合时机推出榜样。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出现或发生时,往往是加强和改进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契机,此时紧抓时机,推出榜样,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参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幸福需要教育,更需要体验。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积极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在观念上得以强化,从而自觉转化为个人的行动。所谓体验,一方面指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指社会实践。幸福是一种过程,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真切体验片刻的幸福。帮助他人,体验奉献的幸福;创造发明,体验成功的幸福;感恩亲人老师,体验人情的幸福等。

4.营造校园氛围,凝聚各方合力。校园文化要将幸福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在舆论的理念、导向、内容上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或隐或显的影响。改变政治说教过重或纯粹娱乐色彩较浓的倾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谈人生、谈幸福。树立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的幸福观,发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幸福观教育的和谐氛围和优良环境。学校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到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在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力求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性与协作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现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动机与活力,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造福工程论文篇(5)

 

0 概述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标准》已于2010年11月01日实施,是我国首个城市用水量地方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阶段进行用水量预测。该标准将为提高我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及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提供指导。根据多年规划设计经验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我们发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中所列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与我省实际工业用水量指标差异很大,一直以来是难以准确取用的指标,而城市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又是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水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容易造成给排水工程规模确定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规模,影响到城市供排水安全、工程量及工程效益等。因此标准根据我省近年工业用水量的基本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出一个切合我省实际的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1 数据调查结果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对94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寄发用水量情况调查函,共回收36份。本次调查的工业区分属于9个设区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涵盖了我省主要工业类别和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此次数据采集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调查的2006、2007、2008年的用水量呈现稳定趋势但又略有波动,基本能够反映各类不同工业、各种不同工艺、各种不同情形用水的综合状况。调查数据剔除了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为施工用水的福清出口加工区和闽北经济开发区。另外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因为产业为重化工(PX、PTA)用水量不具代表性,漳浦绥安工业区最高日用水量仅为1 m3/hm2~2m3/hm2,明显不合理,也予以剔除。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汇总情况见表1。

表1工业用水数据采集调查情况汇总表

 

开发区(工业园区)名称

所属

市县

项目

年份

规划总用地(hm2)

已发建设用地(hm2)

主要工业类别

主要产业名称

年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大月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高日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高日单位用地用水量(m3/hm2)

1

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

福州

2006

2007

2008

550

550

550

200

200

200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900

960

1010

88.00

93.00

98.00

3.80

3.90

4.20

190

195

210

2

福州元洪

投资区

福州

2006

2007

2008

80

67

67

67

53

53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160

170

180

15.00

16.00

17.00

0.50

0.50

0.60

75

94

113

3

青口投资区

闽侯

2006

2007

2008

5500

5500

5500

700

800

950

一类

一类

一类

汽车

汽车

汽车

490

520

585

50.00

56.00

60.00

1.60

1.80

2.00

23

23

21

4

连江经济

开发区

连江

2006

2007

2008

1395

1395

1395

736

870

1053

一、二、三类

一、二、三类

一、二、三类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163

134

101

24.00

16.00

12.00

0.80

0.50

0.40

11

6

4

5

福清融侨经济

技术开发区

福清

2006

2007

2008

1000

1000

1000

950

960

980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1179

1366

1401

117.10

125.50

130.70

4.80

5.70

6.40

51

59

65

6

江阴工业

集中区

福清

2006

2007

2008

15860

15860

15860

667

933

1115

一、三类

一、三类

一、三类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327

698

825

35.00

67.00

78.00

1.00

2.00

2.50

15

21

22

7

罗源湾开发区

罗源

2006

2007

2008

3107

3107

3107

1500

2620

2686

二类

二、三类

二、三类

食品

食品、冶金

食品、冶金

405

448

556

47.10

46.50

69.90

1.57

1.55

2.33

造福工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64-0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在本质上是公众对于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个人家庭、教育、健康和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外在的生存发展因素和内在的心理感受是影响幸福感和幸福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从人文环境、物质保障和公众评价三大方面加强幸福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社会“软”环境

建设幸福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软”环境的有力支撑和强化引领。近年来,不少地方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人文气质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定期开展的公益性论坛,遍布社区、公园的健身活动场所,都显示出社会文化气息渐浓了,市民文明素养渐高了,但仍与人们的愿望相距甚远。为此建议: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软治理”环境

软治理的文化理念可以塑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秩序。这种理念强调通过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开发来调节和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原则。当前,加强幸福社会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引领下,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并由此推进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是大力弘扬幸福价值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信仰。探索理论宣传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打造“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精品论坛讲坛,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其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追求。全面实施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增强全体市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城市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再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理念。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以机关、学校、“窗口”行业、村镇、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尚德修身成为一种幸福价值理念。

二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创造幸福宜居环境。文明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建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抓好“文明交通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倡导文明言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开放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定期测评公布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放心消费”和“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机关)作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化文明家庭(楼院)创建,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文化,构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三是营造公平正义、奋发进取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正,主要表现在社会规则上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机会均等、按贡献进行分配、社会调节顺畅;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社会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少一部分人的富裕和幸福不以另一部分人的贫困和不幸为代价。只有在这样的公平正义环境中,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公众对他工作生活的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让幸福社会建设充满活力。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分化,为获得社会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不同界别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支持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即: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避免因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为公众提供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不断扩大社会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与融合,关心弱势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

造福工程论文篇(7)

在新形势下,企业党委能否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北汽福田在全球化征程中能够站多高、看多远、走多久。目前,北汽福田正处于缓速上行的“爬坡”阶段,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与协调配合固然是必要条件,但是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动力引擎,使这些能量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聚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是公司党委作用发挥的应有之义。

在北汽福田过去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公司党委配合企业发展战略,以“站稳中国市场”为管理目标,历经了“服务型”党委向“管理型”党委的转型,通过基础职能建设,建立了较为顺畅的党委运行机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全球化发展需要公司党委“远见卓识,引领未来”,需要党委立足福田、具有世界眼光,要以“打造世界级主流汽车企业”为奋斗目标,实现向“引领型”党委的第三次转型迫在眉睫。

“引领型”党委不仅要保驾护航,更要引领发展,做到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品牌引领、战略引领,要加强企业发展“顶层设计”能力,突显资源整合的凝聚性、战略规划的前瞻性、重大事项的决策性、系统管理的科学性,以内涵式发展为途径,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二、以“三论”为“引领型”党委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北汽福田不仅具有政治责任,还具有经济责任。没有战略思维、经营思想,公司党委就无法带领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展露锋芒。打造“引领型”党委,除了要继承发展我党的先进理论成果,还要引入工商管理理论,不断提升党委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衡量事物存在必要性的标准。坚持“价值论”,为公司党委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目标导向。这种价值是广义上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价值是一个作用的结果,但价值创造是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公司党委实现价值创造,必须辨别党委工作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企业、社会,并针对每一个目标群体的特点设计价值创造的要素及流程,产出既定成果,形成党委 “产品”,从而为评价党委工作提供可量化的标准。

“产品”是价值创造的评价依据和衡量指标,在党委工作中坚持“产品论”,就是要将党委的“服务功能”与“经济属性”进行有机融合,为“价值论”提供落脚点,使党委工作更具“质感”。在经济学中,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在北汽福田,公共产品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对员工、客户、企业、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种政策的结果,如安居工程、子女入托、家属安置、公益活动等。由于“产品”中含有的受益性和服招裕产品也可以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这与“价值论”中价值体现形式高度吻合,可以说,党委工作中的“产品论”源于“价值论”。

公司党委是一个同时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组织,党委实现价值创造实质上需要一个功能转化的过程,即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党委秉承“作用论”,为“价值论”、“产品论”的实现提供途径,即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纪委的纪检监察作用,通过组织的系统发挥,将党组织的先进性融于“产品创造、商品制造”的经济活动中,在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业务对接中实现“引领型”党委的作用发挥。

三、以管理创新落实“引领型”党委建设

进入国际化竞争阶段,北汽福田将面对一个更为成熟、更为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体系。公司党委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与模式,打破管理惯性。

加强党委组织领导,理论创新助推业务升级。打造“引领型”党委是一场震荡式的改革。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职能业务的划分方式,实质是党委管理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其中,提炼核心业务、抓准发展方向是公司党委建设“引领型”党委的关键。党委核心业务需要将过去的功能性划分改变为价值性划分,明确各目标群体下需要开展的重点业务,形成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例如,在为客户创造有形价值中,将党支部精益制造改善等良好机制上升为业务高度,设立新兴业务;在员工无形价值创造中,继续强化员工服务凝聚功能,进一步优化成熟业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通过战略引领、经营促进、政府资金争取等创造有形价值,通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为企业创造无形价值;在社会价值创造中,通过慈善捐赠、重大任务承接为社会创造有形价值,以支持新能源发展及其产品捐赠为载体,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以公益活动为平台扩大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创造无形价值等。

建设“特色型”事业部党委,实施“差异性”管理策略。北汽福田党组织是一个“毛球状”系统,它以公司党委为原点,以各事业部党委为支点做放射性发展。各事业部党委建设的饱和度直接关系到这个系统的完备程度。因此,在建设“引领型”党委时,必须要强化对事业部党委的管理力度,实施“差异性”管理策略,针对其所在单位的业务特征(营销、研发、生产、物流)进行特色化管理,在各事业部党委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中科学设置业务,突显出各单位党组织、党员在各领域的专业性,强化核心能力,从而服务企业经营。

“项目联网”强化管理系统性,提升核心业务产品创造能力。“项目联网”就是以经济学中“最优投资组合”的概念为依据,根据“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制定“生产计划”,合理设置项目数量、类型及推进计划,并且标注提升重点。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公司党委可以将“客户有形价值创造+员工无形价值创造+企业全价值创造+社会无形价值创造”为工作开展思路,重点加强支部建设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力度;重点加强“宜工工程”和“宜居工程”双工程的设计与推进;重点加强分类分级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干部监督和企业价值链监督;重点加强公益平台建设等。

参考文献:

造福工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207-02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高校的实践课题。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目前,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一时间,幸福感一词充斥于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甚至开始评选起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幸福感职业等等。这个词也很快在教育行业中流行了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高校队伍中一支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鉴于此,笔者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幸福感为主题,浅谈在新形势下重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这支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幸福感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处)、校(院系)团委等部门组成,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国家政治的维护者、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者、青年价值观的塑造者。作为思政工作的主导群体,总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和幸福程度,而对于自身长期在工作中造成的身体疲惫、心理压抑、生活清苦等现状,却总是忽视。长此以往,如何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受教育者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会政治信仰迷茫、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目前,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发文,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部署,意见强调,要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思政工作者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客观实际,基于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幸福感,需要了解思政工作者的幸福感现状。

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思政工作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较强的职业幸福感。但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多元的信息时代中,要求思政工作者突破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去解决育人的难题,往往给自己带来了各种压力,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危机四伏。助人者必先自助,而后能助他,也需要从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福利待遇等诸多领域关怀思政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现状。

二、新形势下重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呼唤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提及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改革的推进,让“中国梦”得以茁壮成长的土壤渐渐形成,梦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在追寻“中国梦”的历程中,中国人经历了太多坎坷。然而“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时代在呼唤,创造幸福中国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光荣使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在这个更为活跃的时代,给这个特殊的群体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要研究德育方法,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殊案例的反思,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教育人和改造人。这种与时俱进的理念,正是创造幸福环境、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的呼唤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它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由党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取向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启迪人们的革命精神,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教育人、改造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事业心的可靠保证,思政工作者是这份伟大事业的纽带。在各类社会团体中、党群单位中、公务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民营企业中,都有思政工作者的身影。他们一方面作为思想的传播者,一方面还是时代的宣讲机,同时,也可以是灵魂的塑造者、心灵的倾听者。他们必须与社会共同进步,否则也将面临淘汰。社会呼唤一批批思想卓越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关注他们本身的职业幸福感,否则,何谈育人与教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思政工作者。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从而实现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梦。

(三)职业的呼唤

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省、市、部门紧密围绕、学习会议精神,展开工作,主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还应该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国内“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无论从哪方面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事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从时代、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职业要求。

近年来,由于我们有些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取向、地位、作用和特征认识不足,在很多问题上,程度不同地出现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职业在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顺应时代,加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意见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为动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第一,新时期仍然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快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仍需关怀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及职业诉求。

第二,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要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他们职业满足感和职业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要求思政队伍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好服务,才能逐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的学生工作队伍。

第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首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次,使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再次,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最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安全防范机制,确保校园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和谐校园。让在高校中的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且影响和带动其他的专业课教师,使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一张有序、民主、和谐的大网,以平稳发展为主题,并兼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目前,已有许多同行业者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归结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歧视和学科歧视,有时付出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出现职业认同困乏现象,职业幸福感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薪酬满意的认知程度仍然偏低,网上曾出现一段关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新标准:“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还有一点是,忍得住工资不涨”。这反映了此一时期人们对此种职业的感官,这个群体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应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如果不经过专业培养和专业培训,很可能导致教育教学动力不足,职业幸福感缺失;在功利主义导向下,一些思政工作者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而是受利益最大化的影响,缺乏良知和公德心,导致职业伦理观异化,职业幸福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强调的是他们的主观感受和感性幸福。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否体验到职业幸福,与其思想境界、人生目的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感性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性的时代,需要让每一位为工作真诚付出的时代工作者感受到幸福,才能让这一特殊群体饱含激情地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伟大的教育事业继续添砖加瓦。

造福工程论文篇(9)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造福工程论文篇(10)

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尝试对统治者的幸福程度进行度量;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鼻祖边沁,是试图将幸福纳入近代科学轨道的第一人。但时至今日,即使是对于幸福的定义,学界也没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更不要说对幸福加以度量了。因此,本文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就从幸福的定义开始。

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界定

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将快乐作为最高或绝对的善,强调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快乐对幸福的重要意义。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所谓的完善论幸福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以极为精炼的经济学术语概括出:幸福=效用/欲望。这一公式未必完全正确,但它道出了经济学对幸福问题的一个思维出发点。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幸福转化为效用,其对幸福的探讨更关注于幸福的度量问题,也即效用的度量问题。

主观幸福观强调主体需要的内心满足,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只不过社会学侧重于对社会群体的幸福体验,而心理学则更关注个体幸福感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主观幸福观已经成为研究幸福的一块基石,其研究范围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如管理学。

在管理学领域,学者关注的幸福是人们在工作领域中的主观幸福,即工作幸福感。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特质相对应,管理学对幸福的探讨除了究其内涵和测量的方法外,还更加关注幸福概念在管理理论及实践中的应用。

幸福管理的基本理论

虽然上文给出了不同学科对于幸福的定义,但囿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的立足点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即从管理学的幸福定义入手,探讨企业组织如何从幸福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管理资源,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幸福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意义是追求幸福最大化。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幸福具有终极性。从这个角度说,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就是幸福管理。为此,幸福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智慧和优势来协调组织的资源,以增进组织利益相关者幸福最大化的机制运行过程。

幸福管理认为工作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是研究中容易被相互混淆的概念。在早期的大多数组织研究中,工作幸福感常常被当成工作满意度来测量,但近代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为幸福涉及的是个人的感觉,而工作满意度指向的是个人对工作的评价。满意度虽然有可能包含个人感觉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却表现为一种认知,而不是情感。研究表明,只有在选取了特定的测量方法的情况下,满意度才会小部分地体现出情感的成分。

随着工作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在组织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借鉴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划分方法,将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分为认知和情感两大维度。工作满意度即属于工作幸福感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又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员工对工作的情感评价也就越高。在管理学领域中,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通常被区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两者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不同的影响。积极情感较高时,员工会更多地帮助他人,更容易接受反馈,更有责任感。而消极情感较高时,员工的压力感等会随之增加。因此对于组织来说,关注积极情感,寻求营造积极氛围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幸福学应用于管理领域的过程中,工作幸福感与工作效能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是一个让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尽管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工作幸福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如对幸福感的测量能够成功地预测员工在薪资水平、绩效考核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变化,保守估计工作幸福感至少能解释7.3%的工作绩效变异。而幸福感较强的员工缺勤率和离职率较低,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更加接近组织公民行为。因此,研究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能帮助对于员工行为进行更为准确的预测,对组织管理和决策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幸福管理的重要意义

2010年富士康的“十三连跳”让世人震惊。调查表明,富士康的工作和居住场所虽然都是一流的,但薪酬体系却是二流的,表面工资较高,实际是政府的最低工作标准加上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强制加班换来的。工作氛围则只有三流水平,基本上是沿用20世纪的专制手段来进行管理,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辱骂员工。而对员工的精神关注更是末流,其员工常年重复着单一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文娱活动或者休息时间来缓解压力。完全忽视人的正常情感交流和适当休息的心理诉求,日积月累以至于厌倦情绪日盛,最终导致个别员工产生了厌世的极端想法,甚至于跳楼的过激行为,完全没有幸福感可言。因此,可以说富士康的悲剧正是因为没有重视幸福管理,没有着力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所致。在笔者看来,进行幸福管理,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或幸福指数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科学和谐有效发展,是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益的企业,很难说员工的幸福指数会高。因此,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努力,有利于企业持续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有利于企业改进管理模式。员工幸福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管理层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人本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浅尝辄止的工作方式,很难使员工有愉悦的身心,更难使员工有灼热的工作激情。因此,追求员工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有利于领导层和管理层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使员工在一个具有品味、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有利于构建和谐团队。构建和谐企业既是企业的一大目标,也是企业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企业就得努力减少和避免领导之间以及与员工之间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使之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一道描绘企业的美好明天。

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如果员工在企业满意度低,幸福指数低,甚至成天牢骚满腹,那么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相对较低,责任意识、主人意识也相对较弱。因此,大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有利于每位员工更好地忠诚于企业,践行责任,立足岗位作贡献。

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员工内在潜能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生活的愉悦程度。一个对工作失去激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很难将他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提升员工幸福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创造热情。

幸福管理在福州分公司的实践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福州分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一直在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在追求企业业绩不断增长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幸福管理的制度措施。虽说幸福管理作为一种理论还未被公司正式引入,但幸福管理的理念却早已在福州分公司的管理实践中落地生根。

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是构成幸福感的物质基础

幸福学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效用是有限的,即当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越来越重要了。但收入水平对于幸福感的基础性作用却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因此,福州分公司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行业、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合理设置薪酬结构中各种成分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员工待遇水平的基础上,公司还在2011年建立起了客户经理弹性薪酬激励方案和营业员弹性薪酬管理办法,克服平均主义,体现多劳多得,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同时,公司还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了员工医疗保险、医疗补充保险、养老补充保险、员工疗养、员工住房补贴、带薪休假、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健全完善的民主管理是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助推器

幸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绝对不能把员工当成是一个仅会干活的工具,还要坚持树立起每位员工不仅能干活、还能理事的管理理念。多年来,福州分公司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问计于员工。金点子回音壁是公司依托内部网站开辟合理化建议的常态化管理平台。每年我们还开展专项活动,邀请员工参加企业的管理活动。公司建立合理化建议电子化管理平台,完善了基层申报、专家评审、效益等级评估、建议落实跟踪等考评、奖励闭环管理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有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如:“我对公司说愿望”、“我为品质管理献一计”、“班组建设,我来献策”等,向全体员工征集公司生产经营、未来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言献策,使员工有被尊重感、被看重感、被器重感。同时,从2010年开始启动的“员工投诉直通车”工程也为广大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平台。

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项目是打造员工幸福感的心理资本

福州分公司从2007年就率先在全省公司开展了EAP项目,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福州分公司特色的EAP服务模式,即建立在战略压力管理理论上的EAP。该项目通过企业内部EAP专员的培养和引入专业的心理关怀项目(EAP空间、心理咨询―12580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网络互动平台、班组长管理提升培训等),从心理辅导建设角度,帮助员工掌握沟通协作技巧,引导员工摆脱心理困扰,缓解工作压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意识。今年以来,通过实施“聚心工程”,搭建PCA(员工心理资本提升),激发基层活力和战斗力,助力激情工作。同时,以“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为导向,结合EAP项目,企业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抑制员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探寻与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员工心理援助体系,增强组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员工创造和谐与幸福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注入“心”的活力。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是推进员工幸福感的原动力

员工幸福感的高低,往往与其个人成就感的高低成正相关系,职业生涯和个人的结合是否美满和谐,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幸福与悲伤、成功与失败。

上一篇: 寿险责任论文 下一篇: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