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通信发展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应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各种业务应用、各种系统平台间的互联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户要求,更富有个性化。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将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来适时提醒手机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2G、3G平稳过渡等特点。
(六)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4G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七)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三、4G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接入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智能化多模式终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台,通过各种接技术,在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和协作。在4G移动通信中,各种专门的接入系统都基于一个公共平台,相互协作,以最优化的方式工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当多模式终端接入系统时,网络会自适应分配频带、给出最优化路由,以达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动通信的主要接入技术有: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例如2G、3G);无绳系统(如DECT);短距离连接系统(如蓝牙);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卫星系统;平流层通信(STS);广播电视接入系统(如DAB、DVB-T、CATV)。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新的接入技术将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针对不同业务而设计,因此,我们根据接入技术的适用领域、移动小区半径和工作环境,对接入技术进行分层。
分配层:主要由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大。
蜂窝层:主要由2G、3G通信系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较大。
热点小区层:主要由WLAN网络组成,服务范围集中在校园、社区、会议中心等,移动通信能力很有限。
个人网络层:主要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很小。移动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连接其他网络层。
固定网络层:主要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组成的固定通信系统。
网络接入系统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未来的接入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突破: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接入系统的物理层,优化调制、信道编码和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信号处理算法、信号检测和数据压缩技术,并在频谱共享和新型天线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为提高网络性能,在接入系统的高层协议方面,研究网络自我优化和自动重构技术,动态频谱分配和资源分配技术,网络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统间协作。提高和扩展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优化无线电传输技术,如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无缝连接和网络安全。
四、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定位技术
定位是指移动终端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它主要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种方式。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可能在不同系统(平台)间进行移动通信。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跟踪,是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无缝连接和系统中高速率和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信道选择等情况。切换技术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它主要有软切换和硬切换。在4G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并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繁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其作为从第二代移动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桥梁。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进行信道分离、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译码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各种软件系统,以实现多通路、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因此,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畅通无阻的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参数控制软件无线电系统。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能满足数据中心、移动IP网络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五)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
待开发的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技术应成为4G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交互干扰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动电话系统,消除不必要的邻近和共信道用户的交互干扰,确保接收机的高质量接收信号。这种组合将满足更大用户容量的需求,还能增加覆盖范围。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两种技术的组合将大大减少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确保业务质量的改善。
(六)新的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
在高频段进行高速移动通信,将面临严重的选频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为提高信号性能,研究和发展智能调制和解调技术,来有效抑制这种衰落。例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自适应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扩频接收、跳频、FEC(如AQR和Turbo编码)等技术,来获取更好的信号能量噪声比。
五、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若以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瞩目,特别是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在未来采用OFDM技术,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计划以OFDM为核心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在时代交替之际,旧有系统之整合与升级是产业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家谈的是GSM如何升级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未来则是CDMA如何与OFDM技术相结合。可以预计,CDMA绝对不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消失,而是成为其应用技术的一部份,或许未来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份将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六、结束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技术系统。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传输速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最高可达到100Mbit/s,但手机的速度将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将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
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4G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因此,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动通信从3G逐步向4G过渡。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
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应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各种业务应用、各种系统平台间的互联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户要求,更富有个性化。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将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来适时提醒手机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2G、3G平稳过渡等特点。
(六)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4G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七)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三、4G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接入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智能化多模式终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台,通过各种接技术,在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和协作。在4G移动通信中,各种专门的接入系统都基于一个公共平台,相互协作,以最优化的方式工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当多模式终端接入系统时,网络会自适应分配频带、给出最优化路由,以达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动通信的主要接入技术有: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例如2G、3G);无绳系统(如DECT);短距离连接系统(如蓝牙);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卫星系统;平流层通信(STS);广播电视接入系统(如DAB、DVB-T、CATV)。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新的接入技术将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针对不同业务而设计,因此,我们根据接入技术的适用领域、移动小区半径和工作环境,对接入技术进行分层。
分配层:主要由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大。
蜂窝层:主要由2G、3G通信系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较大。
热点小区层:主要由WLAN网络组成,服务范围集中在校园、社区、会议中心等,移动通信能力很有限。
个人网络层:主要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很小。移动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连接其他网络层。
固定网络层:主要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组成的固定通信系统。
网络接入系统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未来的接入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突破: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接入系统的物理层,优化调制、信道编码和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信号处理算法、信号检测和数据压缩技术,并在频谱共享和新型天线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为提高网络性能,在接入系统的高层协议方面,研究网络自我优化和自动重构技术,动态频谱分配和资源分配技术,网络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统间协作。提高和扩展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优化无线电传输技术,如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无缝连接和网络安全。
四、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定位技术
定位是指移动终端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它主要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种方式。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可能在不同系统(平台)间进行移动通信。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跟踪,是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无缝连接和系统中高速率和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信道选择等情况。切换技术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它主要有软切换和硬切换。在4G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并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繁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其作为从第二代移动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桥梁。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进行信道分离、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译码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各种软件系统,以实现多通路、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因此,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畅通无阻的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参数控制软件无线电系统。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能满足数据中心、移动IP网络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五)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
待开发的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技术应成为4G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交互干扰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动电话系统,消除不必要的邻近和共信道用户的交互干扰,确保接收机的高质量接收信号。这种组合将满足更大用户容量的需求,还能增加覆盖范围。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两种技术的组合将大大减少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确保业务质量的改善。
(六)新的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
在高频段进行高速移动通信,将面临严重的选频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为提高信号性能,研究和发展智能调制和解调技术,来有效抑制这种衰落。例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自适应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扩频接收、跳频、FEC(如AQR和Turbo编码)等技术,来获取更好的信号能量噪声比。
五、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若以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瞩目,特别是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在未来采用OFDM技术,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计划以OFDM为核心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在时代交替之际,旧有系统之整合与升级是产业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家谈的是GSM如何升级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未来则是CDMA如何与OFDM技术相结合。可以预计,CDMA绝对不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消失,而是成为其应用技术的一部份,或许未来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份将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六、结束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技术系统。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传输速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最高可达到100Mbit/s,但手机的速度将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将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
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4G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因此,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动通信从3G逐步向4G过渡。
参考文献: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资料显示,在全球电信市场普遍低调的背景下,移动通信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统计显示,2003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增长率在17%以上,总计达到13.54亿户。在市场值方面,全球移动业务市场在2003年已达到468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1.3%以上。
尽管全球移动市场在增长,但这种增长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从用户数来看,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移动用户普及率已经很高,因此新增用户数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移动用户数增长迅猛。从用户创造的价值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ARPU值远远超过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
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4月底,移动用户总数达到2.96亿,用户普及率达到20.9%。考虑闲置的充值卡和一人双机的情况,我国移动通信由于用户普及率相对还比较低,仍有相当巨大和持久的增长空间。但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已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GSM、CDMA乃至小灵通等网络激烈争夺用户,这已导致了资费下降,用户ARPU值下降的情况。目前我国的GPRS、CDMA1X等2.5G数据业务发展态势不错,并已逐步培育了用户群。而3G还处在技术试验阶段,政府依然保持谨慎态度。
除传统的公众移动通信外,全球的宽带无线接入领域近期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热点不断出现,给无线通信业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这包括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WLAN技术、WiMAX技术、UWB技术等等,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整个无线通信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二、热点解析:五大技术引领应用模式各展所长
前文对全球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情况作了概要性介绍,以下将重点就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焦点问题和热点技术展开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3G、3.5GHzMMDS、WLAN、WiMax、UWB等五大热点。
1.举世瞩目的3G
今天,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格外引人瞩目,成为无线通信产业的最大热点。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断更新的影响,阻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TD-SCDMA技术要相对滞后一些。
总的说来,当前的3G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规模化的商用网络部署。
其次,目前欧美等运营商已经进入了3G网络部署阶段。3G网络的商用部署正在全球一步步地铺展开来。截至2004年3月底,就WCDMA而言,全球已经发放了120份牌照,签署了91份商业部署合同,目前已有二十多家网络投入商用,预计到2004年年底总数将超过40家。目前两家韩国运营商STK和KTF在使用cdma20001xEV-DO,日本KDDI也开始了EV-DO网络的商用,而Verizon也即将参与该制式下3G网络的部署。
应该说,2004年已经进入了全球3G的商用部署年。
第三,部分运营商的3G用户数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最早推出3G商用业务的NTTDoCoMo近期宣布,在距离突破200万用户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们的3G用户总数就增长至300万大关。5月中下旬,和记黄埔表示,在过去两个月中,3G用户数出现了快速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到了173万。截至2004年1月1日,全球使用cdma2000(包括CDMA1X)系列和WCDMA标准制式的3G用户数已经达到了7300万。
从全球来看,3G商用在部分地区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四,我国3G处在黎明的前夕。我国对3G一直采取积极稳健的态度,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网络技术试验,或称外场测试。自今年3月起,开始启动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测试工作,由6大运营商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测试的重点包括:3G网络覆盖、容量等性能试验;不同3G技术之间、3G和2G技术之间的干扰、共存;各种3G业务及业务兼容性试验;3G终端和系统之间互操作试验;3G和2G之间的互操作试验。
预计此阶段试验将在今年10月份完成,试验将对我国对3G的决策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此次试验由运营商参与,且属于网络试验。因此,预计若此次试验结果令人满意的话,我国的3G牌照发放工作有可能顺势展开。
趋势分析3G一波三折,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3G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并在今天留下了心理阴影。对3G问题,我国应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目前,3G已处在商用的爆发阶段,由于3G技术和产品的成熟,3G的商用已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欧美等国运营商加紧部署3G网络以及日韩等国3G用户的快速增长,表明3G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的成长点,我国需要当机立断,尽快开展3G牌照的发放工作和商用部署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坐失机遇,在本来领先的移动网络建设中落后。同时,3G也为国内的电信制造商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这也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一次发展良机。
应该说,目前3G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还处在启蒙阶段,杀手级的业务还没有呈现,终端还不够多。在我国,政府将考虑对市场竞争度的把握,涉及3G网络发放几张牌照的问题,同时,还将考虑设备国产化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属于次要矛盾,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时机尽快推动3G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才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环节和引导环节。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3G网络建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移动话音用户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就能够避免出现因为发展初期新应用新业务不足无法支撑网络生存的状况。同时,我国有迫切需要进入移动市场的“新”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如果被允许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其网络建设必然会选择3G,这从中远期的网络成本上要远远低于2G技术。此外,尽快发放3G牌照,对解决现有的小灵通(PHS)的矛盾,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日本都已经弃PHS而转攻3G,其目的十分明显,即要纠正自己早期大上带有强烈本土化特征的PHS导致失去移动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失误,重新用全球性的先进技术武装自己的移动通信产业,实现在该领域的战略性崛起。如果我国反其道而行之,将是不明智的,这关键还是政府的决策引导问题,而不能抱怨运营商。总之,3G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迟迟不进行网络的建设,其他的矛盾将继续积聚,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的推广应用
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MMDS,是工作于3.5GHz无线频段上的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今年4月份,第三批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频率评选(招标)工作在我国进行,使MMD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一步扩大,这也使3.5GHz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成为今年业界的热点之一。
在此次评选(招标)工作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五大运营商分别获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7个省(区)的3.5GHz频段2×30MHz频率使用权,并将获准经营相应电信业务。加上此前的两次3.5GHz频率使用权分配,我国3.5GHz频段已在绝大部分地区分配完毕。这表明,我国的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进入了规模商用。
前一段时间,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刘岩率领由无线电管理局、电信管理局、电信研究院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对第二批3.5GHz中标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在第二批中标的9家企业中有7家建设开通了网络,这7家企业在一半以上的中标城市建设了自己的网络。目前运营商倾向于提供的业务包括:语音接入业务(本地和IP电话),数据专线业务,Internet接入业务等。调研中还发现,如果将3.5GHz网络作为单一网络来经营,盈利困难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调研中,运营企业对进一步获得3.5GHz频率资源表现出了很大热情。
趋势分析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其高带宽、建设速度快、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但这项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频段26GHz的LMDS技术受天气影响较大,而3.5GHzMMDS技术在我国又受到了带宽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对于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我们应该回归理性的认识。它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在应用中要实事求是。
就目前重点推广的3.5GHz技术来看,运营商的经营经验表明,若单独把MMDS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网络来运作,由于其技术、用户规模和频率带宽的限制,较难实现盈利。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放宽眼光,把它推广至更大的应用领域。比如可以考虑像现在某些运营商所采用的,将之作为移动基站的回路。
对于3.5GHzMMDS技术,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其综合业务的应用,比如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发和经营。同时也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使之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补充手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3.5GHz频段的效率。未来,随着3G技术的商用,3.5GHz将有望成为移动网络重要的接入补充手段,并对3G网络的搭建起到支撑作用。
3.沸沸扬扬的WLAN标准之争
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Wi-Fi),其技术标准为802.11,可实现十几兆至几十兆的无线接入。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是802.11b标准的WLAN网络,支持11Mbps的无线接入。作为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WLAN在欧美等国快速发展,在我国近两年也得到了几大运营商的追捧。而自去年开始的WAPI标准之争,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目光。
2003年5月12日,由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的无线局域网两项国家标准(即WAPI标准),由国家信息产业部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2003年12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113号公告,宣布对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所有产品都要加载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保密协议WAPI,从2004年6月1日起,不符合WAPI标准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但2004年4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中国已经同意美方提出的要求,不在2004年6月1日最后期限到来之时强制实施WAPI标准。2004年4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国标委联合了2004年第44号公告。公告强调:WAPI标准实施时间只是推迟,并没有取消,也没有取消标准的强制性属性。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WAPI标准之争,除了国家出于自身信息安全的考虑外,我国无线通信设备厂商希望成长壮大,占领新兴技术市场的渴望也是重要因素。但该标准的无限期推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那就是,我国的无线技术的核心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难以撼动国际主流的技术集团。同时,我国通信技术标准的制订策略,还存在封闭性的问题,这也是其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攻击的重要原因。当然,WAPI标准的推迟执行,也是出于更大的国家利益的考虑。
趋势分析WAPI标准之争,表明WLAN技术在全球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战略意义不只在于网络的部署、用户的发展、业务的经营范畴,更在于其对IT通信产品领域的巨大拉动力量,特别是对计算机芯片的突出贡献。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进WLAN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涉及通信产业,而且涉及IT领域的巨大利益。
抛开WAPI标准之争,我们如何把握WLAN技术的发展趋势呢?应该说,WLAN在我国目前的工作,陷入了低潮阶段。这主要是受制于WLAN技术自身的限制,比如其漫游性、安全性、如何计费等等,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高端商业用户的不足,使网络建设的投资收益比较低,因此也影响了运营商的积极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WLAN技术将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特别是热点区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作用。3G网络商用后,WLAN将成为弥补3G固定区域高速覆盖的不足。总体来看,WLAN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其在运营领域的发展速度估计会低于过去的预期。
4.宽带无线技术新宠WiMAX
有资料显示,“WiMAX”已经成为近期互联网上搜索量最大的通信关键词,该项技术以其远覆盖和高带宽特性,成为无线业界的新宠。
WiMAX全称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统,其技术标准为IEEE802.16。WiMAX也组织了自己的联盟。目前这个联盟已经发展了数十家会员,该联盟由Intel牵头,我国中兴通讯也名列其中。WiMAX的目标是促进IEEE802.16的应用。
WiMAX相对于Wi-F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问题,而WiMAX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Fi只能把互联网的连接信号传送到300英尺远的地方,WiMAX则能把信号传送31英里之远。Wi-Fi网络连接速度为每秒54兆,而WiMAX为每秒70兆。有专家认为,WiMAX的覆盖范围和传输速度将对3G构成威胁。在成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使得业内人士将WiMAX技术看作是一项打破产业格局的技术。
近期,英国电信(BT)、法国电信、Qwest通信公司、Reliance电信和XO通信加入了WiMAX论坛,目前WiMAX论坛已经拥有98个成员,运营商占25%。今年初,Intel也宣布,下半年开始将会在其生产的芯片中部分采用WiMAX标准。
趋势分析对于今天异常火热的WiMAX技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会成为3G技术的终结者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尽正确。首先,从技术自身角度来看,WiMAX还不具备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广域漫游、安全特性、终端便携等移动特性。其次,WiMAX标准还不成熟,因此预计商用还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的时间,规模普及还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其三,WiMAX的特点是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但其还没有对实时话音业务的高效支持能力,这将限制其作为公众移动通信的应用。其四,WiMAX的产业规模以及技术和设备成熟性还远远难以和3G相抗衡,其推广期也将滞后于已经开始启动的3G技术。其五,WiMAX技术有可能受到传统移动通信运营商或制造商的抵制,从而限制其发展。
对于WiMAX技术,笔者认为它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尚处在襁褓阶段,目前还难以对当前的全球无线通信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3G的实施,WiMAX将可能成为未来3G网络的补充手段,在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其特性。但受其自身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的限制,WiMAX不大可能杀死3G。
5.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
无线技术领域的活跃除表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外,还表现在其传输能力的不断拓展。近两年,一项超高速的无线接入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UWB。
UWB是一种时域通信技术,它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进行调制,把信号直接按照0或1发送出去,而不使用载波,这与此前的无线通信截然不同。脉冲调制产生的信号为超宽带信号,谱密度极低,信号的中心频率在650MHz~5GHz之间,平均功率为亚毫瓦量级,抗干扰和多径的能力强,具有多个可利用信道。与CDMA系统相比,时域通信系统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UWB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的显著特性。
UWB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XtremeSpectrum公司预测,他们即将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在10米内传输约100Mbps的能力,Intel则把目标定在了500Mbps。
趋势分析对于UWB技术,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它以其独特的速率锋芒以及特殊的应用范围,也将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由于其高速、窄覆盖的特点,它很适合组建家庭的高速信息网络。它对蓝牙技术具有一定的冲击,但对当前的移动技术、WLAN等技术的威胁不大,甚至可以成为其良好的能力补充。
三、走势把握:接入多元网络一体综合布局代表方向
以上,就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叙述和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中期未来无线领域的发展趋势呢?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因此,在政策上我们应该综合推进各种无线接入的发展,推进组网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网的接入手段多元化,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覆盖,达到市场细分和业务的多元化,解决移动通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企业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当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有限频率资源的管理,对于企业闲置不用的频率占用,考虑适当的手段予以收回。
其三,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看,3G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进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其移动话音用户的普及率高,通过发展用户实现增长的模式已成为历史。因此,他们期望通过3G搭建更大的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利润的新来源。由于3G技术的成熟,目前3G商用网络部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就我国而言,也要借鉴欧美的经验,在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之前,就应提前培育新兴移动市场。目前,政府应该开始积极考虑3G牌照发放和商用问题,把握住这个移动业界的巨大历史机遇。
其四,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来看,全球该领域发展十分火热。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向高带宽快速跃进、覆盖范围逐步扩张的趋势。未来,该领域还可能出现更强大的新技术,从另一个角度对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近期来看,我们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目前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集中在固定环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无法和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抗衡。在发展中,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把握,使之成为与移动网络互补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个性,又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资源竞争和浪费。
其五,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认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无线技术都将在这个一体化的网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天地。从大范围公众移动通信来看,3G或超3G技术将是主导,从而形成对全球的广泛无缝覆盖;而WLAN、WiMAX、UWB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
其六,更远的未来,按当前专家们的预想,通信信息网络将向下一代网络NGN融合。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接入手段将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应用领域延伸。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从而形成集固定无线手段于一体,各种接入方式综合发挥效用,各种业务形成全网络配置的一体化综合网络。当然,这一进程将是漫长的,也必将遇到很多挫折。
集群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从市场应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个新的技术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几年来针对集群通信方面进行多个专题的讨论,从模拟到数字,从共用专网到专用专网,从体制标准到技术创新,从企业研发到市场应用,从社会需求到应急联动通信等,本论文拟对于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体制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集群通信网络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统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无线调度指挥系统。对于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工矿、油田、农场、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部门都十分适用,集群通信采用单工或半双工方式,要求接续时间小于500毫秒,具有调度级别控制等。同时对于集群通信还提出了传输集群、准传输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义。
随着集群通信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集群通信也从原来的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但这种过度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的模拟话音转换为数字话音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就可以称为数字集群了。其实,综观国际上提出的数字集群来看,数字集群的标准都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和提出的。
二、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数字集群通信是继手机、小灵通之后的第三大战场,正在成为电信领域开发的新重点,运营商、设备商正在展开一场新的角逐。在设计中针对了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特别适合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的专网使用。
2.1数字集群通信的标准
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在指挥调度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可完成话音、电路数据、短数据消息、分组数据业务的通信及以上业务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种附加业务。在大区制条件下最大覆盖半径56公里。TETRA扩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块化,适用于小、中、大型调度系统;设计组网灵活,既适应于专用调度网,也适应于共用调度网。TETRA话音编码方式采用代数结构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具有良好的话音质量,即使在强背景噪声干扰下也可听清,话音质量并不像调频系统那样随场强减弱而降低。大量实验证明,TETRA系统的话音质量比GSM系统好。因此,大量应用于应急、调度、指挥等专网应用系统。
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系统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调度通信/蜂窝双工电话组合系统。它在传统大区制调度通信基础上,大量吸收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优点,如采用双模手机方式,增强了电话互联功能;采用小区复用蜂窝结构,提高了网络覆盖能力。选用这种编码是先进的,但技术公开性不好,价格较贵。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都较好。
2.2数字集群系统设备安全
设备是网络的基础,设备的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只有保证网络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证网络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础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对于交换机,硬件上应实现关键部件的热备份。软件上,关键的用户数据、配置数据应当及时、定期进行备份。对于基站系统要考虑其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如射频干扰、雷击、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根据基站覆盖区的重要程度适当配备,以应变突发事件。系统主备用倒换能力是系统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倒换时间、倒换过程对正在进行的业务的影响等。完善的监控告警机制可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如系统部件可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可隔离故障模块、及时产生告警信息。此外,调度台、终端存储了用户的重要信息,这些设备由用户控制,应由专人维护,以保证相关用户信息不被外界窃取。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者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如何增强系统的抗灾变能力,如何使系统更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才能使数字集群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数字集群在基站与手机之间,信息完全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很容易被人们从空中拦截,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都会泄密,即使关闭电台,利用现代高科技,仍可遥控打开,继续窃听,从中截取、破坏、调换、假冒和盗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毁性
专业移动通信在使用过程可能遇到恶意破坏的人为因素或雨雪灾害的自然因素等影响,导致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来PPDT系统要求可靠、准确地提供业务,具有高的抗毁性和可用性。通常情况下,系统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系统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证系统能满足基本的集群业务需求。
3.3高环境适应性
专业移动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层和空间,会遇到各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环境;因此,要求通信装备必须能抗拒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必须适应山岳、丛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维空间的不同地形环境条件;既可车载船装,又能背负手持,要经得起各种移动体的安装机械条件;在嘈杂的噪声环境,要具有背景噪声滤除功能,使通话对方听不见噪声干扰,话音清晰;在高速行驶时,通信不能中断,质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运行。
四、结论
集群共网毕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共网往往是调度功能要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利用与专网相同的系统来组建的共网,也同样会相对使得调度功能减弱。那些在公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度系统由于是在原来的系统协议和结构上增加了调度功能,由于原来的体制、协议和系统结构是以公网的电话业务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够符合专业用户对专网的需求,应该讲目前还是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4.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是“钢筋、水泥加机械”,其发展的规律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而新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可积累性、可复制性,以及其生成的加速化和传递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使得新经济中的部分产业成为边际收益递增的产业。
可见,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化。
二、工业化国家传统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传统产业在不发达国家有许多仍然是支柱产业,占到国民生产值的85%以上,构成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并未被完全抛弃或替代。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陷于困境的传统产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重新现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从时间中、空间上、手段上缩短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距离,将传统产业融入新经济浪潮中。这一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点:①认为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包括:资源、人才、技术、环境、市场以及传统产业所具有的辅助工业系统和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设备制造依赖于机械工业、新材料技术依赖于化学工业、海洋及生物技术依赖于传统的化学和医学工业。再如,美国“硅谷”的8000多家企业,高科技企业只有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机电制造加工厂,它们完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密切相关的加工配套服务。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相互依存。②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包括: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生产设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运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使产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变得更科学。③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改变企业传统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形态,用新经济来装备传统产业。
2.民族产业保护策略。民族产业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钢铁、造船、汽车、造纸等。为了维持并振兴传统产业,工业化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民族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出口国产品施以高额关税,阻碍产品进口,如欧盟长期对我国的照明灯具、显像管、自行车等产品实施反倾销,使得这些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日渐缩小。采取配额制,限制产品进口,如美国对服装进口采取严格的配额制,本国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采取国家补贴或收归国有,将传统产业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
3.传统产业转移策略。传统产业的优势体现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上,当这些传统产业在本国逐步丧失比较优势时,把它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使得这些传统产业再次获得比较优势。传统产业一般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产业,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也是工业化国家出于对自身环境保护的需要。就行业来看,它们一般是水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
新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国家的传统产业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1)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可以使传统产业再现生机。(2)传统产业仍然是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离不开它,电子商务、互联网络也离不开它。(3)技术落后是传统产业丧失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实现技术升级是传统产业出路所在。(4)国家政策保护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传统产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50年的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只注重于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技术研究与开发,企业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使得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物耗、能耗高。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1)我国传统产业面广量大,占全部企业数的2/3。这些传统产业对我国城镇职工就业、保证社经济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属于传统产业创造的,国家财政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很小。(3)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率低。(4)传统产业内部由于体制等原因,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无论是从外部引进技术还是内部开发力度都不够,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始终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循环、重复。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近1/5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老化率达25%,超期服役率达39%,据调查,我国机械工业的设备大部分仍然停留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水平,还有少部分是50年代的水平,拥有80年代以后的技术水平的机械设备占全部总数的25%左右,美日德三国在1985年其机床的数控化率达到50%,1999年,数控机床达到97%以上。而到1999年,我国的数控机床仅占机床总数的5%左右。能源利用率方面,美日德在1999年能源利用率达到65%-75%,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5%。从技术创新体制上看,美国85%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而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比重不到10%,美国专利技术的商品化率为78%,而我国不到20%,大量的专利技术被闲置,推广应用的比例很低。
四、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1.调整传统产业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首先,要结合产品结构的调整,压缩市场供过于求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例如,普通棉纺、普通机械、食品、化工等企业。坚决淘汰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企业。如小玻璃、小煤窑、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先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其次,要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改变传统产业那种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的结构现状,使传统产业向“大而强”、“小而精”的方向转变。通过规模结构优势来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针对我国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现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是要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用高新技术来装备和改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工艺流程。
首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这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功能替代,二是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自动控制系统。功能替代最成功的案例是用激光排版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铅字排版设备,实现了计算机对书报的自动编辑排版。此外数控机床代替人工机床,变频调速电机代替普通交直流电机,它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加上自动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传统产业的控制功能一般由专门的控制部件来操作完成,结果产品完成的精确率低,误差率高,控制设备的通用性差。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后,由计算机根据编程内容来控制复杂的操作系统,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考察,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不容乐观的,这使得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成为薄弱,最终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未来社会的要求。导致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意识的抑制
普通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到充分的发挥,但是惯性思维的形成对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创造主体意识的发挥存在抑制作用。惯性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当客观环境无变化时,它有助于人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积极影响;但当环境变化时,它又常常阻碍人们去解决新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有许多惯性,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特别是美术教学活动中,惯性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师建立主观片面的判断,影响了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美术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惯性思维对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二、教学理性的制约
高校教学理性权威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高校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坚持知识的理性权威和绝对主义,把接受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作为认识的根本目的。其前提是坚守真实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结构性和存在性,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一致的目标或结果,所有学习结论都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统一性。但是,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要求非理性、情感、直觉与灵感等人格特,正需要宽松自由与休闲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学的理性权威制约了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行为与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的确是确定性太强,没有给予教师和学生太多思维的空间。如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似乎只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须进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家”等结论是给定的,而在技法教学中,完善的画理画论、约定俗成的笔墨纪律、范式化的大师作品等均造成一种要求追捧的学术压力,似乎不可超越。
三、哲学修养的缺乏
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个人哲学修养、人文社会科学底蕴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美术教师要注意人文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西方思想的传统与习惯,致使他们很少有对新思想的领悟与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是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的导向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文品、学品和人品方面不断提升,良好的品德和文化修养、人格魅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达到学科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和谐统一。
四、环境宽松度的缺失
环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开放自由的环境是提高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保障。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情境的影响;第二,人际情境的影响;第三,文化情境的影响。所谓“办大学就是办氛围”。一个人能否产生创造性思维和成果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系。而创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则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师的学术环境是有待改善的,还未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主要是没有营造一个求实、创新、宽松、协作的学术集体。近亲繁殖、思维禁锢、各种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不能够很好的交叉融合,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学术上少见自由、平等的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不能鼓励探索、不能宽容失败、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很多时候流于形式等等。
五、职称评定体制的影响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给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制造了不少阻力。其主要是高校职称评聘的弊端导致的结果。
第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观念严重阻碍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第二,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际上是待额评聘制。第三,现行高等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第四,评聘重评审轻聘任。第五,考核制度和办法不完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制度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长期以来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影响。
总之,制约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各种制约因素是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地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客观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逐步给予解决,才能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01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考察,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不容乐观的,这使得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成为薄弱,最终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未来社会的要求。导致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意识的抑制
普通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到充分的发挥,但是惯性思维的形成对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创造主体意识的发挥存在抑制作用。惯性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当客观环境无变化时,它有助于人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积极影响;但当环境变化时,它又常常阻碍人们去解决新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有许多惯性,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特别是美术教学活动中,惯性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师建立主观片面的判断,影响了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美术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惯性思维对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二、教学理性的制约
高校教学理性权威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高校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坚持知识的理性权威和绝对主义,把接受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作为认识的根本目的。其前提是坚守真实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结构性和存在性,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一致的目标或结果,所有学习结论都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统一性。教学方法基本上延续传统的讲授式,即使在课堂上提倡讨论的教学方法,但讨论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并牢记已有的结论,在这种前提之下无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产生[1]。但是,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要求非理性、情感、直觉与灵感等人格特,正需要宽松自由与休闲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学的理性权威制约了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行为与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的确是确定性太强,没有给予教师和学生太多思维的空间。如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似乎只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须进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家”等结论是给定的,而在技法教学中,完善的画理画论、约定俗成的笔墨纪律、范式化的大师作品等均造成一种要求追奉的学术压力,似乎不可超越。
三、哲学修养的缺乏
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个人哲学修养、人文社会科学底蕴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美术教师要注意人文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西方思想的传统与习惯,致使他们很少有对新思想的领悟与理解。不善于学习新的哲学思潮,使美术教师更多习惯于复制、照抄与募仿,在自我圈子里追求个人的功利价值或孤芳自赏,缺乏对自己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寻求自身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无法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在古今中外的比较鉴别中下功夫,以此来提高个人的学习品位和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在于多方积累,人文素质在于长期养成。哲学是方法论,是以提高人的品位和质量为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是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的导向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文品、学品和人品方面不断提升,良好的品德和文化修养、人格魅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达到学科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和谐统一。
四、环境宽松度的缺失
环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开放自由的环境是提高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保障。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情境的影响;第二,人际情境的影响;第三,文化情境的影响。所谓“办大学就是办氛围”。一个人能否产生创造性思维和成果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系。而创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则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师的学术环境是有待改善的,还未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主要是没有营造一个求实、创新、宽松、协作的学术集体[2]。近亲繁殖、思维禁锢、各种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不能够很好的交叉融合,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学术上少见自由、平等的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不能鼓励探索、不能宽容失败、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很多时候流于形式等等。
五、职称评定体制的影响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给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制造了不少阻力。其主要是高校职称评聘的弊端导致的结果。
第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观念严重阻碍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由于长期以来实际职称评定所带来的弊端,使得在一些高校中重资历、轻水平、忽视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至于在一些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已快呈“倒金字塔”的不合理状况。
第二,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际上是待额评聘制。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只要任期届满,就应该晋升,一旦取得任职资格,学校领导就要聘任,聘任就要兑现工资,聘任以后就终身享受待遇。这种资格与待遇挂钩,但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造成了“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等弊端。
第三,现行高等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评审条件中,对教师的著书立说、论文、科研项目鉴定和获奖等都有具体规定,而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都被认为是软条件,存在着一硬一软的现象。于是,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搞科研,轻视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四,评聘重评审轻聘任。目前在许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不聘任或不续聘的人员极少。几乎有了任职资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一旦职称到手,压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不思进取。
第五,考核制度和办法不完善。教师考核工作的初衷是对教师一年工作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奖优罚劣。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和生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制度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长期以来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影响。
总之,制约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各种制约因素是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地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客观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逐步给予解决,才能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一、巴克礼与《台湾府城教会报》的诞生
谈到报纸的问世,必然要涉及印刷事业;因为没有印刷活动,就不会有报纸的出现。目前有关台湾印刷活动的最早记载,出自《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书中称,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台湾镇总兵官武隆阿曾刻铜活字印《圣谕广训注》。但该书并未明确《圣谕广训注》是否在台湾刊印。如果该活动发生在台岛,则应是台湾最早的印刷出版记录。但据考证,清道光年以前,台湾鲜有中文印刷的记载[9]。台湾第一部新式印刷机出现于1881年6月,是由基督新教英国长老会(Foreign Mission Schem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传教士提供的,目的是“以备印刷罗马字印刷品之用”[10]。而《台湾府城教会报》的诞生,正是归功于这台印刷机。
创刊于1885年7月12日的《台湾府城教会报》,乃是台湾本地编辑、印刷和发行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因为它采用闽南语罗马拼音“白话字”刊行,而非使用汉字出版,所以我们称其为台湾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体[11]。而它的诞生,则肇始于英国长老会的入台与“白话字”的传播。
1.英国长老会台南开教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一百多年,是基督新教宣教史上的空前拓展时期,基督的福音被传播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1807年9月4日,英国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抵达澳门。他不仅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的新教传教士,而且被喻为该教在华传教的“开山祖”[12]。之后,英国长老会对在中国传播福音的兴致与日俱增,遂派遣威廉・伯恩思(William C. Burns,1815―1868)于1848年前往香港。伯恩思1851年7月抵达厦门,成为该会在厦门地区开展传教活动的第一个传教士[13]。随之,英国长老会便以厦门(1851年确立)和汕头(1858年确立)为中心从事宣教活动。
1858年,中英签订《》,将台湾南部的淡水开放为通商口岸。不久,打狗与基隆两个港口也开埠通商。1860年9月,英国长老会驻厦门传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及驻汕头传教士马查肯(H. L. Mackenzie,又名金辅尔)二人访问台湾的淡水及艋等地,宣传福音并分发圣经及基督教宣传品。他们发现闽南语在岛上通行,也遇见一些在厦门听过福音的人。而且,当地人对他们表示友好,乐于听道。于是,他们便极力建议本国教会海外传教部,让其将台湾发展并纳入厦门传教区[14]。这便是基督新教入台宣教的契机与初始。
1864年,杜嘉德与同会另一名传教士马雅各(James L. Maxwell,1836―1921)及三位助手抵达台南,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开教调研。1865年5月,马雅各作为第一个正式前往台湾履职的传教士与其助手陈子路、黄嘉智、吴文水等至台,并于6月在台湾府城(即今台南市)开始宣教工作,成立台南教区[15]。
应该说,英国长老会在台湾的宣教事业“是19世纪基督教大宣教运动的支流之一” [16]。
2.巴克礼与《台湾府城教会报》的创刊
1875年,也就是英国长老会台南教区成立10年后,该会年方26岁的巴克礼博士(Thomas Barclay,1849―1935)远涉重洋来到台湾。巴氏在台宣教长达60年,酷爱府城,死后亦选择长眠于斯,葬于台南市基督教墓园。他是台湾教育现代化的先锋,其一生除创立台湾第一所大学――台南神学院外,还将基督教圣经由原典翻译成闽南语罗马拼音字,并推行“白话字”运动,加强教民文化素养的普及与提高[17]。《台湾府城教会报》的创刊,更是他对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台南教区创立近20年,传教区域逐渐扩大,教务联络也随之日趋困难。当时来华传教士人力有限,所以前往教区各地巡视教务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另外,最初本土受洗的教徒大多为生活迷茫之人,本身对基督教义认识肤浅,极易在受到挫折时重新回复到原来的。因此,交流教会内部信息,坚定信徒耶稣信仰以及阐释介绍基督教义,便成了燃眉之急的事。据后来创办的“教会报”第81卷(1892年1月)载文回顾描述当时的情形:“教会愈设愈广,教徒愈来愈多,每人境遇不同,所结的果实也各异,信徒见闻只限于附近地区,较远教会的情形,要看教会报才能明白。凡是登在教会报的,均属重要且需让信徒明白者。如某处教会热心兴旺,有何好规约,有何好榜样,或增设教会,尽力捐献,增聘牧师,人数增长,值得别处教会学习。此外,教会有何毛病烦恼诸事,值得让别处教会预先防患。再者,教会报会提供有才德者言论的园地。未有教会报之前,讲经论道的传教先生虽满腹经纶,但只有附近的信徒能得到教训,远处者无法得到。”[18] 由此可见,当时的教会特别需要出版发行一份报刊,以联结远近各地教会,稳固教会组织,使信徒互相勉励;同时,教会也需要提供一个灵修园地,让对教义有深刻体会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19]。
另外,西方传教士入台初始,使用的圣经、圣诗等传教读物均在厦门印刷。这对当时台湾的传教工作造成诸多不便。1880年5月,马雅各返英,表示愿意提供一台小型印刷机给台湾教会。1881年6月,印刷机(包括附件,如排字架、铅字等共11箱)运抵台南。但是,当时无人知道印刷机的使用方法。同年10月,巴克礼利用首次返英度假的机会,入格拉斯哥学习捡字、排版等印刷技术。1884年1月,巴氏假毕返台,即于台南新楼前门附近兴建一间印刷厂,并将之命名为“聚珍堂”,俗称“新楼书房”[20]。
1885年7月12日,《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号面世,周期为月刊。创刊号为4面,从第二期起至以后数年均维持8面[21]。该报之所以在印刷厂建成后很久才诞生,主要是受当时法国军队攻击台湾的影响。虽然该报的创办工作一直是在巴克礼的主持下完成的,但台南教会直至1885年8月26日的教务会议才正式决定由他来主理社务[22]。巴克礼此后为该报的运作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3.“白话字”的传入与传播
由于《台湾府城教会报》自创刊至1969年3月的八十余年皆以本土化的“白话字”刊印,所以我们研究其创办,还必须了解“白话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台湾的传播。所谓闽南语罗马拼音“白话字”(peh-oe-ji),即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厦门、台湾一带推行的一种以罗马拼音来标识闽南语语音的文字。它在教会中一直流行,是最重要的传播福音与教育信徒的语文工具,至今已有一百好几十年的历史[23]。
“白话字”传入台湾,主要归功于西方传教士。基督新教传教士入华后,为了更好地接近本地民众,一般采用当地的语言作为传教工具。19世纪初,为方便外国传教士学习本地语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erst,1796―1857)、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44)等先后于1837年和1842年用罗马拼音来标记闽南语,并出版学习用书。而将罗马拼音法推行于实际应用者,则是驻厦门的传教士,尤其是美国传教士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1892)。打氏于1852年在厦门刊印一本罗马拼音字的初学指南,并翻译刊行《路得书》[24]。当时,入台的外国传教士大都学习过“白话字”。而且“白话字”也是他们学习本地语言的良好工具,普遍使用于传教事务之中。他们不但习惯用这种文字书写,还以它来翻译圣经和编纂字典[25]。
另外,台湾开教之初,入教的信徒中妇女几乎没有识字者,男子中能读解汉字者亦不过十分之一左右[26]。当时的汉人信徒“大多属于低阶层,未受教育者居多”,“略识或不识汉文”乃早期汉人信徒的共同之点[27]。由于最初的信徒少有识字者,加上学习汉字相当困难,非三五年的时间无以为功。所以,想要信徒在短暂时间内具备阅读能力,传教士只得另辟途径。这样,他们学习本地语言的方法――即识读闽南语罗马拼音“白话字”之法,便成了最佳选择,而且“白话字”容易学习,只需几个月的工夫即可[28]。
巴克礼曾回忆说:“甫抵台湾,我便确信三事,而且五十余年来的经历让我坚信此念。第一,若要建立一个健全而又富有活力的教会,所有信徒,不分男女,都必须自己研读圣经。第二,使用汉字永远无法达此目标。第三,使用罗马拼音的‘白话字’便可达到目的。”[29] 此外,巴克礼还在《台湾府城教会报》的发刊词中清楚表明:“我们所传的道理都是神的教训,假使不是神的道理,我不敢讲。所以,我要请大家来看神的圣经,假使你们都能懂,以后就不必一定要外国牧师来讲道理给你们听。”“因为你们若自己可以看得懂圣经,受神的感化,虽然没有人来解释,你也可以知道上帝的旨意。可是,你们国家文字真好(意指深奥),很少人看得懂,所以,我们要另外用一种办法,即写白话字(指罗马拼音的闽南语),来让你们看,使容易认识。这种文字同音很少,我希望大家都愿意来学这种白话字,以后我印的东西,你们都可以看得懂,不要因为已懂得孔子的文字,就不来学白话字。同时,也不应看不起它,这两种文字都有用处。不过,这种白话字看起来更容易明白,所以,我们要读它,对以后再读孔子的文字也大有帮助。”“总之,白话字要先学,假使你不读的话,你便看不懂以后所印的东西。所以,我要奉劝各位,教徒或教友,男女老幼,识字或不识字的人,都要快快来学。”[30] 综上所述,巴克礼认为,教徒要理解教会的教义,就一定要经由圣经入门,所以希望他们能自行阅读圣经;而中国的文字很难学习,且甚少人懂,因此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识字与否,都要学识“白话字”。所以,创办《台湾府城教会报》选择使用“白话字”,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为鼓励信徒学习“白话字”,1884年,驻厦门英国长老会牧师佟献理(Tong Hian-Li,音译)发起以“白话字的利益”为题的有奖征文活动,邀请厦门和台湾所属教会的会友参与讨论学习“白话字”的好处。翌年,《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号中公布了评审结果,并将第一、二名的文章连载于后来的“教会报”上[31]。
二、《台湾府城教会报》的历史沿革
《台湾府城教会报》自1885年7月12日在台南创刊后,就始终肩负着神圣而顽强的历史使命,不断开拓发展。尽管历经清朝统治、日本殖民以及民国治台等政权更迭,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刊3年8个月(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以及由“白话字”版改为中文版的准备期间停刊8个月(1969年4月至11月)之外,一直持续发行至今,被称为台湾发行历史最悠久的报刊[32]。不过,虽然该报始终以台南为基地(今社址仍在台南市青年路),但其名称却是经历数度变更。下面我们通过考察该报名称之更易来考察其历史发展轨迹。
1. 1885年7月――《台湾府城教会报》
马雅各医生初抵台湾之时,台南乃台湾首府。当时的台南是台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人口繁多,而且商业昌盛,所以被长老会首选为传教中心。因教会以台湾府为据点创办报刊,故该报命名为《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就不足为奇。虽然1887年原台湾府改名台南府,但该报名称却并未更改。
2.1892年1月――《台南府城教会报》
“教会报”的第一次改名是1892年1月,也就是从第81卷起。其改名的详明原由至今仍不得而知,因为既没发表任何更改名称的声明,也未见其他相关史料记载更名之因。据吴学明博士推测,当时的台湾府已易名台南府,所以,该报改名为《台南府城教会报》乃为当时政治现实之需要[33]。
3.1906年1月――《台南教会报》
1895年中日结束,《》签订后,中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治时期,虽然台湾地方行政机构数度变革,但“教会报”仍沿用旧名,未加变更。直到1906年1月,也就是从第250卷开始,该报才易名为《台南教会报》。此次改名与上次一样,理由不详,而且改名时连刊头设计也未加更易。也许如第一次改名那样,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4.1913年7月--《台湾教会报》
1913年7月以前,“教会报”主要以台湾南部地区作为报道和发行的对象。而此前的台北长老会,也一直期待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教会报刊。1911年9月12日召开的台北长老中会第十三次会议,曾决议由陈清义研讨创办教会报刊之详细事宜。陈氏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有意预订该会欲出版之教会报者,仅250人左右。加之,当时南北教会合并之事已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商议,故1912年2月27日举行之台北长老中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待日后望南北教会合成之后再行设法”[34]。于是,台北长老会创办教会报刊的构想便告暂缓。1912的2月、4月,台北与台南教会分别通过“南北教会联合章程”,并于同年10月24日在彰化西门教会礼拜堂举行两会联合的“台湾大会”。1913的5月22日,“台湾大会”决议将教会改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35],并共同使用一种教会报刊。这样,征得台南教会的允诺后,“教会报”自1913年7月,也就是从第340卷始,易名为《台湾教会报》。
5.1932年5月――《台湾教会公报》
1932年3月1日,台湾南部教会大会决议,将原属长老会台南会的《台湾教会报》、高雄中会的《教会新报》和台中中会的《福音报》合而为一[36],遂自1932年5月起,亦即第566卷始,“教会报”又更名为《台湾教会公报》。但随着日本对英美仇视敌对程度的加深,该报至1942年3月发行第684卷后,迫于台湾总督府的压力,不得不停刊。
6.1945年12月――《台湾教会月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高金声牧师自筹经费,利用原《台湾教会公报》的设备,以个人的名义申请复刊,同时将该报刊更名为《台湾教会月刊》,并于同年12月发刊。但《台湾教会月刊》仅出版一期(即第685卷)后,就被台南长老会所接管[37]。
7.1946年2月――《台湾教会公报》
1946年2月,《台湾教会月刊》发行仅一期后,也就是从第686卷起,即恢复旧名《台湾教会公报》出版,沿用至今。但期间亦有过几次大的变化,如1962年将月刊改为半月刊;1969年3月出第1049、1050卷合刊后,由于受推行“国语运动”的影响,宣告停业,直到1970年1月(即第1051卷)放弃使用八十余年的“白话字”,改以汉字复刊;1973年12月(即第1088卷)又将半月刊改为周刊,直至今日[38]。
三、《台湾府城教会报》的现代报刊特征
《台湾府城教会报》虽是以传播教会信息、沟通信徒灵修、开阔教友视野为主旨而创办的,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却异常丰富,所反映的文化也相当多元,而且充分显现出现代报刊的特征。
1.“教会报”的主要内容
吴学明博士通过细致分析,将“教会报”的主要内容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39]:
一是报道教会内部信息。“教会报”具体报道的内容包括各地教会的信息,中会、大会及传教士会议的信息,主日学、小学、中学、女学及大学等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英国宣教师或牧师巡视教会、问道、施洗的信息,各教会牧长的信息,以及本地和外籍传教士所撰游记与见闻的报道,等等。这也是早期教会报刊的共同特色。
二是刊载信仰灵修知识。这主要表现在对教义的介绍和对民间传统的批评。“教会报”创刊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增强教会势力和坚定信徒灵修信仰,所以刊发了大量此类文章。如为增进信徒圣灵,刊载“主日神粮”、圣诗、查经等灵修文章。再如1887年发行的“教会报”,每张均印载有“主日神粮”;一些还刊登有“论弥赛亚”(第174―177卷)、“论祈祷”(第179卷、第230卷),或连载有“庙祝问答”、“辩神主论”、“天路历程”等翻译的传教作品。这些文章可提供传道或长老作礼拜讲道用的参考材料。另外,台湾民间是传教士在台所遇到的最大阻力,因而教会对之予以了不遗余力的批评。传教士对本土宗教神明十分鄙视,对各地的迎神活动也多以其自身的价值标准加以评判,所以,“教会报”在所谓“破除迷信”上着力甚多,如刊登“北港妈的新闻”(第8卷)、“迎佛吵架”(第22卷)、“玉皇、天后、城隍的来历”(第75卷)、“论偶像”(第178―191卷)、“禁“(第185卷)等文章。
三是宣导教会观念主张。鉴于基督教义与台湾传统社会价值的差异,所以“教会报”刊载了大量相关论文,借以引导本地信徒建立正确的信仰观念。特别是当时长老会禁止信徒吸食鸦片、缠脚、养媳、娶妾等行为,因此“教会报”在此方面予以了深入的讨论。如“论丧事”(第57―62卷)、“缚脚的要论”(第75卷)、“论绑脚”(第186―189卷)、“劝人溜脚”(即劝人解放小脚,第154卷)、“台南天足会”(第183卷)、“论鸦片的危险”(第49卷)、“论吸食鸦片”、“论救吃鸦片的人”(第31卷)、“论鸦片”(第217卷)、“论养女”、“请教婚姻的事”、“论利害孩童”、“劝戒嫁娶的条规”(第155卷)、“论风俗”(第180―181卷)、“酒、茶、槟榔”(第327卷)等文,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四是扩展信徒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时事报道、天文地理与科学技术。时事报道方面,如“皇帝登基”(第14卷)、“台湾要改做行省”(第11卷)、“”(即中日,第232卷)、“清国战争”(即1900年与八国联军之战,第233卷)、“日俄交战”(第233卷)、“欧罗巴洲的交战”(第332卷)、“女王过世”(第191卷)、“英王即位”(第209卷)、“撞破大船”(即1912年4月14日铁达尼号首航在大西洋沉船事件,第327卷)等。天文地理方面,如“苏伊士运河”(第423卷)、“死海”(第515卷)、“世界最大间的旅馆”(第517卷)、“吕宋”(第344卷)等。科学技术方面,如“铜线信”(即电报,第40卷)、“对时钟的方法”(第134卷)、“如何看罗马数字”、“火车的起因”(第189卷)、“飞行机”(即飞机,第315卷)、“蚊子毒的病”(第211卷)、“鼠疫”(第216卷)、“狂犬病”(第219卷)、“伤寒论”(第305―307卷)等。
另外,“教会报”还以精美的铜版画,图文并茂介绍各种动物,如狮子、驴、骆驼、鹰、刺猬等,介绍造纸厂、制糖厂、煤矿等,给读者以赏心悦目之感。
2.“教会报”的现代报刊雏形
由“教会报”所刊载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该报虽然是为了传教事业而创办,但其所传递的信息却远远超出了宣教的宗旨,既有记录当时台湾社会生活百态与重大事件发生过程的文章,又有类似文艺创作评论之类的作品――前者有如新闻报道,后者形同副刊小品,其功能与综合性报纸无异[40],可以说是台湾现代报纸的雏形。
传递信息、监视社会、教化读者、娱乐受众,是现代意义报刊所必备的功能。“教会报”从创刊之日起,便以此作为办报方针,且充分展示了这些特征。
在传递信息方面,“教会报”不仅刊载了大量教会内部的各类信息,还报道了许多台岛内外、国内国外的社会新闻。以1887年为例,就有“厦门火药局”、“香港的轮船”、“府城内”、“汕头”、“东港”等火灾报道;有“黄河决堤”、“澎湖的消息”、“澎湖船难”、“台湾铁路”、“电报”等各类新闻。更难能可贵是,该报的时势报道同样具有相当的灵敏度与时效性。如中日期间,连续刊载两国“交战的消息”、“刘钦差的告示”、“和约的条款”等文,接着又发表“论日本国”、“日本的耶稣教”、“日本话的根底”、“日本的水灾”等介绍日本国情与自然环境的文章[41]。
在监视社会方面,“教会报”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注视民众的思想,并进而发表与之相适应的评论。如基督新教入台传教之初,普遍遇到本地住民的抵制,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宗教观念相去甚远。此时的台湾社会民间信仰,特别是对宗教诸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可谓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外国传教士宣教事工的展开。“教会报”及时发表了许多讨论和批评当时台湾民众宗教理念与宗教行为的文章,虽然其中的言论是从西方的宗教观念出发,不一定获得认可,但报纸主办者的这种办报策略,作为充分发挥传播媒介对社会监视、引导功能的一种手段,还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教化读者、娱乐受众两方面的功能,这是“教会报”创办的根本目的与宗旨,自不在言。本文在阐释该报的主要内容时已做详明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结语
《台湾府城教会报》不仅是“台湾创刊最早的刊物”[42],“台湾新闻史的肇端”[43],“为台湾新闻传播发展开创崭新的一页”,而且“在台湾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大事”[44]。它透过传教士及台湾本地信徒的书写,在报道台湾基督新教长老会百余年来的发展轨迹之余,也保存了相当部分有关台湾社会动态的记录,抒发出有别于官方文本的民间思想。如登载大量长老会最早在台湾推动西式教育,教会各级学校生源状况、学生数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经费使用、教学评估等信息;登载教会所属医院及相关医务人员的具体情况;登载早期传教士对台湾原住居民社群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登载有关“白话字”好处的讨论以及这种文字在台湾推广、应用的情形;登载台岛民俗民情、对外交往、自然风物、天灾人祸等等方面的记录,均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它是研究台湾教会史、社会史、交通史、语言史、文字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的活档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发掘它的文献价值。
注 释: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2]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25页。
[3][13]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7页,第192页。
[4][8]〔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2页,第5页。
[5]陈才俊:《基督新教在南洋的对华拓教活动》,载《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7期。
[6][19][25][33][38][39][41][42]吴学明:《〈台湾府城教会报〉及其史料价值》,台北: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6日―18日),第10页,第2页,第3页,第6页,第7页,第7―9页,第9页,第1页。
[7][32][43]张妙娟:《〈台湾府城教会报〉标题目录(1885―1895)》,载《台湾神学论刊》第25卷(2003年)。
[9]辛广伟:《台湾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0][22]Campbell,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p19, p66.
[11]林昌华:《甘为霖牧师―十七世纪台湾教会史研究者》,载《台湾风物》第54卷第1期(2004.3),第167页。
[12]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14][15][16][28]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历史委员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百年史》,台北: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1995年版,第6页,第7―8页,第6页,第72页。
[17]张明兰:《关于巴克礼博士的人与事》,省略.tw/20030524/news/nxyzh/
[18]《论教会报》,载《教会公报》第81卷,光绪十八年一月,第3页。转引至吴学明:《〈台湾府城教会报〉及其史料价值》,第2页。
[20][40][44]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2页,第73―75页,第71页。
[21][24]赖永祥:《教会史话》(第一辑),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61―62。
[23]吕兴昌:《白话字中的台湾文学资料》,台北:台湾文学研究工作室,1994年12月6日,ws.twl.ncku.edu.tw/hak-chia/lu-hen--chhiong/lu-heng-chhiong.htm。
[26] M. Dickson, Letter, Jan. 31, 1872.The Messenger, May, 1872. p113.
[27]陈梅卿:《清末台湾英国长老教会的汉族信徒》,载林治平主编《基督教与台湾》,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年,第79页。
[29]Edward Band, Barclay of Formosa,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Ginza, Tokyo, 1936, (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Taipei ,1972.), p67.
[30]潘贤模:《台湾初期的新闻事业》,载《报学》第2卷第5期(1959年),台北:台北市编辑人学会,第25页。转引自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第72―73页。
[31]张妙娟:《〈台湾府城教会报〉教育资料选译――白话字的利益》,载《台湾教育史研究会通讯》第4期(1999.5)。
[34]《台北长老中会第十四回聚集之会录(春会)》,1912年2月17日,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