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49

语感教学论文

语感教学论文篇(1)

而语感教学,也就是一种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语感教学要将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二者兼顾。语感实践,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语感分析,不是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方式,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那里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例如,“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里是在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可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或感受深浅与否,直接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其感受深浅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数年前,外地某校对近千名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语言形象感受(时间发展感、空间移动感、事物变化运动感等)强,语言逻辑感受力(条理感、主次轻重感、并列感、递进感、对比感、综合概括感等),以及语言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较强。这些集中表现在作文上;语言干净、准确、生动流畅;内容比较丰满、富有感情、想象力;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主次、轻重、详略比较得当。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这些语言感受力均显得薄弱。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那么,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呢?

我认为,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两条途径走。一是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避免讲风盛行的现象,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赵大鹏在讲授《榆钱饭》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另外,课余时间也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收听广播,每日一诗,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了语感。

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查阅字典、词典,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如《小桔灯》练习五,揣摩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第一个“好”字,显然指妈妈的病好了。这是承前文;而第二个“好”字是指“我们大家都过上好生活了。”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课后练习五第1题,这个练习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红军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查觉……”这里的“狡猾”则是“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除这些外,还可能有其他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语感教学论文篇(2)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

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2.趣味美。寓于趣味美的语文教学,往往寓知识、道理于趣味之中,或妙语联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或喻拟旁逸,化深奥为浅显自然,或亦庄亦谐,化说教为风趣幽默,或婉转迂回,化艰涩为启发暗示,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既奥妙无穷,又兴味盎然,还耐人深思,使人流连。

3.璞真美。璞真之美主要特点是,用璞玉般质朴的形式包容真知灼见,用普通的语言讲授深刻的道理,用自然的方法指导学生稳定、持续地获取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矫揉造作,不花言巧语,不搞形式主义。

4.富厚美。与璞真相比较,富厚之美的主要特征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用巧妙的组合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背影》时,可让学生品读“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段文字,并仔细揣摩“攀、缩、倾、爬下”几个动词,体会“父子情深”。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在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哽咽无语时,让学生静静沉思,体会韩麦尔的“爱国之情”。

语感教学论文篇(3)

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很浓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教师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一定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不能把消极的因素带给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的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这是因为情感具有传递性,教师的积极情感必然会向学生传递向上向善的因素,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从而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而且,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善的行为、积极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会对学生产生感染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1.在聆听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作品文字优美、情感至深,曾经打动了无数人,让一代代人感动不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为学生的聆听创设条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可以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聆听中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听泉水的叮咚声,小鸟宛转的歌声,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灵的气息。这样,学生热爱生活之情便随之而生。

2.在阅读中产生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有一些作品,描绘了河山的壮美,荒漠的苍凉,小村的僻静,城镇的繁盛,到处是一幅幅画面。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景中有情,面临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

3.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张诵读,朗读成诵。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朗读,品鉴诗文,可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这是理想的诵读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意蕴,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与作者一起爱之所爱,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让学生积极进行朗读。当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使学生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语感教学论文篇(4)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语感教学论文篇(5)

语感教学“中心说”认为语感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语感教学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感教学反对知识至上的“工具论”,反对像训练工具一样训练人,它在批评“工具──训练说”忽视人性、忽视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的同时,主张要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形象、语境、意境、美感等,力求以语感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吸收和借鉴培养语感的经验和做法,能够使今天的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始终把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这就是语感中心教学法的要义。它与其说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还不如说是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上的进一步端正和到位。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语感中心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使语文教学活动服从于语文教学目标,强化语文教学的质量、素质意识;使语文教学中的智育、美育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双基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切实地推动和深化语文教改。” 而且,“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确凿表明,只有确立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及改革才可望走上正轨,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其次,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应服从语感教学的需要。

在语文能力、语文知识与语感的关系问题上,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应居于核心地位。强调语感的核心地位,丝毫也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语文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语文基础知识通过大量有关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机制,从而建立其言语认知结构,而大量动态的有助于语感能力培养的知识有机地存在于言语作品中,它规范着言语实践,同时又受语感教学的制约,最终内化为主体的言语心理结构。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服从并服务于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品位。为此,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恰当的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结构”, 语感中心教学法对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依据其原理所确立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上,即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以语文教材为言语范例,以生活为“大教材”,以教师语言使用的“行为规范”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

第三,语感教学能顺利地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是实行德育和美育的有效条件。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共生状态,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精神世界越丰富,语言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语言也是‘直接的思想现实’,既没有不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语句,也没有不依存于一定语句的思想内容。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是靠语言表达的,调查语言就是调查思想,感知语言就是感知思想,准确地感知语言,就是准确地理解思想感情。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状态的相对成熟”。也就是说,“语言、知识、思想是一个统一体,语言的习得伴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感情的形成,语言的使用伴随着知识的传播、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语感素质就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的一种感觉,也不仅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笼统、抽象的无意识言语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

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在审美教学过程中语感处于基础地位,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这一系列过程绝不是理性的认识或推演,而要依靠综合学生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的直觉,也即语感。美的形象性与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培养语言美感是语文教学熔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于一炉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从语感入手进行美育,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能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二、语感教学“非中心说”关于语感教学地位的主张

语感教学“非中心说”不同意将语感置于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认为不应该将语感的作用提得过高,“任何概念、任何方法,都有它固有的含义和特定的适用范围,都有一个‘度’”。

首先,语感不可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语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语感教学“中心说”过多地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指责,易引起误导。

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感的认识结构是表象而非语词系统,似乎只有阅读文学类的作品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而实际上,语文教学的任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这类文体的把握上。而且,不是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感虽然获得结论迅速,但因其认知机制是根据表象和以往经验进行类推,而非严密的归纳和演绎,有时难免失之片面和肤浅。就说和写而言,语感能否较好地解决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问题,较好地修改和加工自己发出的言语信息问题,还难以确定。贬低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片面抬高语感的做法不可取。

其次,缺乏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语感教学理论固然精辟,但是,长期以来,却未被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找到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操作手段。从历史上看,一种教学主张的提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操作方法的配套,那么这种教学主张必然在教学实践中行不通,成为少数人的‘阳春白雪’”。 而且,对“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这两种具体操作方法,持语感教学“非中心说”论者也提出了异议。在他们看来:所谓的“语感实践”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观点,在理论上并无多少新意,至于语感“中心说”提出的“不是任何一种言语实践都可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只有既针对内容又针对语言,而且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言语实践才能促进语感力的提高”的说法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设想一个读者阅读文章时只注意言语形式而不接触思想内容,或者仅接触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言语形式。况且,阅读不可能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是阅读主体对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等诸因素的全方位把握。所谓“语感分析”实际上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是阅读实践中的一种分析、比较活动。由此可见,“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这两种具体操作方法无非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重新包装而已,并无新意。

再次,在对语感的内在机制、对语感与诸如语文能力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提出语感教学“中心”的口号并据此构建语感教学体系和原理,显得基础不牢和缺乏科学依据。

语感教学“非中心”论者认为语感属于“不可言喻的知识,或者称为技能的知识或实践知识”,虽然“这种不可言喻的知识有时显得比理论知识更重要,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鉴于目前对“语感的本质”问题存在许多争议,对语感的生成机制问题的解释尚处在假说阶段,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明语感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语感中心、语感教学中心的口号,进而构造语感教学的体系、原理,还为时过早。

此外,语感“中心说”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与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现象,语感作为内潜的心智操作,情感活动不如听说读写那样有可操作的外显行为,不易把握,且难以客观化。

《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界定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读写),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感教学“中心说”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处理好语感与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把语感看作是自动化的语言认识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的结合的观点、认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和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的观点均未能清楚地揭示出语感与《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关系。

而且,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一般要求要形式化和线性化,并进行分解操作,形成一定的有限的智力操作步骤,而操作的外显行为不外乎听说读写,至于学生内潜的心智操作、情感活动,一方面很难把握,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阅读主体各有其不同的个性和智力品格,很难求得统一。因此,把语感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确实难以客观化,也不能揭示阅读的形式,使人感到难以把握。

三、语感教学“中心说”和语感教学“非中心说”简析

语感教学“中心说”和语感教学“非中心说”实际上代表了语文教学中对语感问题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侧重于人的发展,后者侧重于人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前者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后者大多鉴于必要的理论、规律性知识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及语感教学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对语感教学“中心说”提出质疑。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关于是“语言能力”还是“言语能力”的术语确认问题。

我个人认为,使用“言语能力”比较符合学术规范,相对也比较科学,因为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而能力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形成的,只有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对活动进程起稳定的调控作用的心理特征才能称为言语能力。相反,语言能力就解释不通。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中宜使用科学概念。

第二,关于语感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的问题。

语感教学“中心说”认为“语感教学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样说没有错,但仅把语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而非教学模式提出来未免有失偏颇。正如语感“非中心说”所指出的那样:“一种教学主张的提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操作方法的配套,那么这种教学主张必然在教学实践中行不通,成为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事实上,语感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且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武汉洪镇涛、包头韩雪屏、上海张大文等人的语感教学实验正是缩短语感理论和实践距离的有益尝试。

第三,语感教学是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否应服从语感教学需要的问题。

语感教学“中心说”认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应服从语感教学的需要”。语感并非不可言说,只不过因其自动化的快速反应形式而使人难以将其过程确切地分解,从而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假象。语感是一种能力,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语感能力是否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无实验依据,无法定论,因此认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并不确切。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应服从语感教学的需要”则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无论是新的课程标准,还是教学大纲,都重视语感,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矫枉一定过正。正如语感“非中心说”所批评的那样:“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与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现象”。

第四,关于语感教学思想和以往语文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关系问题。

语感“非中心说”对语感“中心说”提出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提出疑义,认为前者“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观点,在理论上并无多少新意”;后者“就是阅读实践中的一种分析、比较活动,只不过换一种说法而已”。我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首先是一种无法否认的事实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只要认真梳理和回顾语感从最初局限于阅读教学到后来以语感的人文性反对语文的极端科学化训练这种背景,就会明确:语感教学思想是在现代语境下在继承母语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有效回归,学生的语文素质旨在培养和提高现代语文教学效率。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语感教学值得肯定。

第五,关于语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语感“非中心说”认为“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这两种具体操作方法“无非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头换面,重新包装而已,并无新意”,这实际上等于否认了语感的可操作性。语感教学具有操作性,这一点毋庸置疑。“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只是目前所使用的和传统语文教学区分度不大的两种操作方法,应该承认:无论是洪镇涛先生的“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还是张大文先生的“题题相扣,练练相生,寓教于练” 的语感训练都无法量化。直到现在我们尚未找到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无法将语感训练形式化和线性化,并进行分解操作,形成一定的有限的智力操作步骤,而且对语感教学的评价也缺乏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感教学就无规律可循,正在进行的语感教学实验都在对此有积极的探索,假以时日,终会有所收效。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无意评说“语感教学中心说”和语感教学“非中心说”二者孰是孰非,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现代语境下,进行语感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这主要缘于语感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内在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感教学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语文学科是基础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社会学科,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处在同一层面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融进了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成果,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

语感教学的某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习语文的认识过程是“感知──理解──运用”,这和洪镇涛先生提出的“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其基本环节是一致的,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语感教学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和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纠正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诸如片面强调理解课文内容,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语文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领悟,造成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诸多弊端,使语文教学既能寓教于乐,又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加强语感教学有利于实施语文教学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向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转变;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向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转变;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细剖析,向对语言的推敲、品味转变;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向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转变;由单纯重视语言表达,向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转变。

注:

[1]李海林: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及语感教学》,《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2][9]王尚文: 《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3期。

[3][6][7]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4][5]赵乔翔等:《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8~9期。

[8]包建新: 《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述评》,《语文学习》1998年第11期。

[10]程良焰:《语感的“外延”到底有多大》,《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

语感教学论文篇(6)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是愉悦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用感情朗读渲染情感;用真情诱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感;用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调动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使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的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赢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凼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能形成重视、开展情感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师情感素质普遍欠缺,缺乏具有情感素质的教师,便没有情感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育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语文教育忽视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情感性最强烈的学科之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尽快在这个领域实施情感教育,培养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础地位决定的。

一、教师自身情感要素的构成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了满足新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1.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首先是指教育价值观。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就当前的认识而言,情感教育是为了顺应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培养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完满人格的学生。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育理念的第二层构成是指学生观。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我们把学生看作虽然幼稚,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自我体验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地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主动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地、合作地、成功地学习。教育理念的第三层构成是指教育活动观。它回答了我们如何去构建学校情感教育实践的问题。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以往,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把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分为“三育”或“五育”。情感教育中,我们以教育活动形态空间的开放、视昕的开放、知识领域的开放、集体思维的开放为教育活动的第一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设计,以学生自我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活动结构为教育活动的第二特征;爱与美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括动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第三特征,教育活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2.扎实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的教育将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何种程度的震动。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沈元老师的渊博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壮举,这已是为许多人传颂的佳话。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她还强调:“居高才能临下。”“打铁要靠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同样的看法:“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的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便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最基础的层面是掌握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必需的;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具备一到两门任教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方而。两门学科可以紧密相关,也可以相关不大,根据教师的兴趣或能力而定。”它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在这样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的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对文学、对艺术、对体育运动等的爱好。以使自己的情感教育能够多方而地运用到课堂中。

3.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其情感素质的重要条件,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情感教育素养水平。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师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也就越广阔;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应也越强烈。可

见,相应的生活经验,因为丰富和深化了教师相应的内心感受,成为了教师发展自己情感教育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是自外而内地发展情感教育素养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感情的。语文教师的感情应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教学中,要在把握作品蕴涵的情感基调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教诗歌,你应置身涛境,诗就是你;教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情感丰富,感情充沛是十分重要的。

1.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单纯的政治说教已无济于事,一味地物质刺激也收效甚微。而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加强情感投资、实施情感管理,则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权益、权利和人格,又能激励教师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意向指向集体目标、树立全局和集体观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2.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探索“以情育人,全而发展”办学特色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目前很多教师对育人的途径仍然固守在知识育人这一层面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实社会和未来时代。要求每一(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林业一中语文组)个公民具有现代人的精神素养,如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情感世界,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着手探索的是“以情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途径。教师自身良好情感的具备以及把握情感育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语感教学论文篇(7)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语文阅读的语感培养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1.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就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学科向导的作用。加强语文阅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情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1]。

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增强阅读效果。加强对学生语感教学的培养,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影响因素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语感培养的情况看,一些因素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很大影响。其中在语境的因素方面,对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强化有影响,语境也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语境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建立的,所以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2]。如果没有语感,对语境就很难把握,这将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产生阻碍。另外,文化素养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语感培养有影响,不同的文化素养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在语感的培养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实施

第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语感培养中老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则要遵循,通过阅读语感的教学培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方便学生通过语感的培养养成思维习惯[3]。要充分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语句的揣摩,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第二,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反复朗读,在语感上积淀,有助于学生语感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吟咏及朗读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形成语感,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节奏,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为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的,这就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加强锻炼。对每个词语的运用及每句话的内涵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扎入文章的深入加以理解领会。

第四,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文字是抽象的,在文章的情感体会方面,不仅要靠对每个语境的理解,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促进情感的升华,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深化,在语感上得到相应的促进[4]。只有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结语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语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促进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祥.小学语文语感漫谈[J].外语教学,2014(01).

语感教学论文篇(8)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父子深情:思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语感教学论文篇(9)

一、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实际上,能开口流利地说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少数能用英语来交流,多数语言说的也不地道。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语感的缺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学生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而不是逻辑的训练。一般来说,学语言的开始阶段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那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从下文所说的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比较有用。

二、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1.在语言训练中产生语感

语言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对英语训练应抓两个方面:一是发音训练,另一方面是节奏训练。

(1)发音训练。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不能只是把音标作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句子把音素、节奏、语调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许多语音现象往往要随语流而定,如重音的转移,元音长短的变化、连续、不完全爆破以及语调的变化等,都只有在语流中才能反映出来。把发音训练放在语流中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单词、句子,同时也能学会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英语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获得。

(2)节奏训练。英语是以重读音节计时的语言,其节奏是以重读音节为基础,重读音节和弱读音节交替出现,并且重读音节之间总是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距离。根据英语节奏的特点,教师在句型教学时,可以边示范边均匀地打着拍子,让学生模仿着吟诵。学生的诵读速度由教师掌握,拍子打得快,学生读得快,拍子打得慢,学生读得慢。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拍子是否落在重读音节上。对于重读音节,要让学生发得清晰、响亮。而非重读音节,要让学生采用连续、弱读、同化等手段。非重读音节较多的地方应注意不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否则会破坏正常节奏、影响节奏训练。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节奏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在朗读训练中形成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多听多读。英语磁带具有发音准确、语调优美、生动形象、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语音、语调及发音方法,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英语语言的自然、流畅、优美,在指导学生跟读、仿读时,鼓励学生看谁读得准确,读得语调优美、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从而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反复感受语言的语境。这一过程是一个“实践——感知——再实践——再感知”的良性循环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而且,对教材朗读既能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导思维的聚合和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这样,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结合一种语言知觉,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3.在背诵训练中提高语感

语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感性的产物,只能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要抓背诵”。这说明“背诵”是培养和提高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充分说明了背诵的重要性。在背诵过程中对英语课文或优美的语言材料反复诵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学生获得英语语感的途径。当用心背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仿佛进入了英语所蕴含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中,听起来顺耳,说起来也灵活。在潜移默化中,英语语感也就形成了。若背诵得法,则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如下背诵策略:步骤一:精选内容,抓住重点。步骤二:听读领先,试背在后。步骤三:结合汉意,背译同步,意义认识是背诵课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先快速地了解汉语内容,然后结合意义去背,遇到生疏处,试着心译一下,这不仅是有效的背书方法,还能锻炼翻译能力。

4.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通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需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好处,笔者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应用着手,强化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流畅、平易、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和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有纯正的语言味道,有美感。

语感是言语理解的辅助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向导,是言语主体发挥语言潜能的重要载体。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反应能力,从而增加有限时间内语言信息的处理量,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语感教学论文篇(10)

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是满足教学改革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语感的升华。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且通过进行语感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而对学生进行语感教育则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语感是一种能力,所以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讲究一定的方式与方法。语感的培养也可以看作是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二、组织学生诵读吟咏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进行诵读吟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对于诵读吟咏来说,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关键。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读书声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色之一,通过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且进行朗读与吟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在不经意间也可以感受到语音与节奏上的不同,这样也就可以进入学习中,从而领悟到作文之道。所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并保证读的形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从不同层次上来进行读,这样才能实现由生到熟的过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朗读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受到文学的影响,从而掌握好文章的中心。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好诵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其次,要重视背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背诵,还可以让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从而实现文化的沉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累好词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感基础

对于语感来说,就是利用好言语实践活动来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所以想要实现语文能力,就要依靠大量的存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主动识字习惯的形成阶段,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可以总结出更多的规律,并养成良好的识字能力。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识字的数量,还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识字过程的体会与感悟,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识字中去,积极探索与尝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积累起语感经验,明确识字的目标,同时还要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将识字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掌握好语感。

四、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从而实现语感学习

在语感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等来实现有效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过程。教师也要明确学生的语感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言语与经验上,还要对语感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要品析语言。因此,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想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掌握好字词中的意义等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咬文嚼字,针对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意思,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教师在训练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就要从标出文眼的语句、表达着声音与气味上的语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品析,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从词、句等方面出发,通过从文章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词、句与段落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想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艺术魅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写作的学习习惯,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加深与语言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总的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找出语感中的本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所以,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这硬拍艽俳小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 行政法规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