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20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

CAI教学的发展,在国外始于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程序教学法,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刚刚起步,软件开发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并未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I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软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几年,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CAI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滞后于硬件的配置。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参与不够,对CAI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鲜为人知。为此,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常用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类,除此之外,CAI的问题解决、教学游戏及查询和问话等多种基本模式,在个别化教学的课件中都有所表现,在此我们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我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间较长,不仅在化学学科,在其它各科教学中,都设计过丰富的CAI课件,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得力于一批对软件开发兴趣浓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了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应用。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2)

音乐喷泉作为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虽然已建有很多音乐喷泉,但大多数音乐喷泉都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设计需要音乐、舞美、电脑、自控、喷泉等专业专家的合作;其次,为了了解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喷射效果,只有在硬件上进行仿真实验。因此,对于一般的音乐喷泉系统,其表演程序的设计非常费时费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既便是美国Lasvegas这样著名的喷泉也只能表演几首曲目。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设计开发了一个音乐喷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简称CAD-MF。在该系统中,首先提取音乐的基本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音尔的曲式特征并将整首乐曲分成若干乐段,并分析出每一段音乐所表达的基本感彩;第二步,根据音乐的曲式和情感特片,为每个乐段匹配相应的音乐喷泉基本表演程序,从而生成最初的音乐喷泉表演程序。该表演程序可以用三维动画进行仿真,并可以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修改,直至满意。最终的表演程序经过自动编译,可以控制音乐喷泉按照设计的动作进行喷射,实现音乐与喷泉的同步。

1音乐喷泉实验装置

该音乐喷泉实验装置的草图如图1所示。该喷泉由13个喷头、4组彩灯组成。其中,喷头1~6为第一组,可以沿圆圈的切向径向进行自由摆动;7~9为第二组,10~12为第三组,可以左右随意摇摆;13为第三组,不能转动。此外,这13个喷头的喷射高度还可以有3个级别的变化。同时,该装置中还配有4组(1~4)彩灯,由于每一组由3个不同颜色的灯泡组成,因此可以营造出多彩的光照效果。

2系统概述

该系统由七个部分组成,如图2。

(1)音乐特征的识别

在本系统中,选择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文件作为输入的音源。MIDI是音乐信号在电子乐器之间传输的标准,包括硬件接口标准以及电子音乐信号在不同硬件之间的异步串行传输协议[1]。MIDI格式的音乐文件记录了音乐的全部乐谱和演奏的全过程,很多基本的音乐特征都可以从中直接获得。在此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提取旋律、和声、节奏等复杂特片。根据音乐基本特征和复杂特征在内的音乐信息,最终能够按照乐曲的结构将其分为若干乐段,并且利用模糊分类器识别出每一个乐段所带有的感彩。

(2)音乐特征与喷射动作的匹配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模糊专家系统将音乐特征与喷射动作进行两个层次的匹配——段匹配和音符匹配。段匹配是指根据感彩为各个乐段找到合适的基本表演程序,即用于表现某一特定情感的典型动作序列。音符匹配则是为特定的音符安排特定的喷射动作。这两个层次的匹配过程也就是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最终设计过程,它记录了音乐喷泉随着音乐舞动的全部状态。

(3)动画仿真

当表演程序被设计出来后,如果直接在喷泉装置上进行仿真,将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了动画仿真了系统。动画的参数全部按照实际的喷泉实验装置来设计,通过动画可以实现对实际喷射效果的仿真。为了做出与实际喷射相似的喷射效果,采用粒子系统[2]。

(4)手动修改

在观看动画仿真结果后,用户可能需要对原表演程序进行修改。为了使用户能够在不需要了解内部代码的情况下对表演程序进行任意的修改,笔者开发了一个很有好的人机界面。该界面不仅可以实现单点修改、多点修改,还可以为整段音乐选择另一套表演动作。

(5)打印喷泉表演流程总谱

该总谱既包括了所有音符,又包括了与音乐对应的所有喷射动作,可以对整个表演程序一目了然。

(6)编译成控制程序

用一台PentiumIII866MHz的PC机作为控制器,它能够自动地把表演程序编译成功放输出的控制程序,从而控制音乐喷泉硬件装置的喷射,实现音乐与喷泉的同步。

(7)同步播放

为了保证喷射与音乐的同步,笔者开发了同步播放程序,主要用于防止喷射相对于控制的延时。

音乐特征识别和匹配是该系统的核心。下面,将对这两个子系统进行重点介绍。

3音乐特征的识别

由于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里,选择节奏相对稳定、曲式相对固定的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的圆舞曲。

3.1音乐基本特征的提取

在该系统中,选择MIDI文件作为输入的音源。一个MIDI文件含有一个headerchunk和若干个trackchunks。速度、节拍等全局基本特片以从headerchunk中得到;而音高、音长等音符信息则可以从trackchunks中获取[3]。由于MIDI文件中含有大量音乐信息,因此许多音乐的基本特征都可以从中直接获取。这里,提取了九种基本特片:音色、调性、节拍、音高、音长、音量、力度、速度和发声时间。

3.2音乐曲式特征的提取[4]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多由三部分组成:主体是3~5个小圆舞曲,前面有序奏,最后有尾声。每首圆舞曲有两个主要旋律,用单二部曲式(AB)或单三部曲式(ABA)构成。考虑到这些旋律常常由两个非常相似的乐句组成,采用一种搜索相似旋律的方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同时,为了提高搜索效率和正确率,还兼顾了曲式结构中的和声与节奏特点。

(1)根据节奏和调性进行初步识别

一首圆舞曲常常由几百个小节组成,因此如果在全曲范围内对旋律进行搜索将会非常费时费力。乐曲节奏和调性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新段落的出现,这里首先根据这两方面的特征对全曲进行初步划分,为旋律搜索缩小范围,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2)利用旋律搜索进行重点识别

为了进一步提高相似旋律的搜索效率,根据古典音乐的特点,作三点假设。第一假设一个完整的乐句由16小节构成,这一假设在很多音乐结构的研究中被采用,并在多数情况下被证明是正确的。第二段设一个乐句的前4小节是全句的重点,这一假设能够用很少的音符表征整个乐句,同时经过检验是完全正确的。第三段设在众多的乐器中,小提琴、长笛、单簧管演奏主旋律的可能性最大,这一假设被证明非常效,它帮助从十几种乐器中迅速地找到主旋律音色,作为旋律搜索的前提。在这三个假设的基础上,还引入一种树状结构“旋律树”,用以记录一段旋律的总体轮廓,从而实现对相似旋律的搜索,如图3。该结构由四层组成:

·第一层代表一段16小节的旋律;

·第二层代表该旋律的前4小节;

·第三层代表每个小节的三个正拍;

·第四层代表各个小节的正拍和半拍;

在图3中,节奏是3/4,在旋律树中,仅仅需要记录相对音高。与其他记录旋律的方法相比[5,6],该旋律树有三个优点:首先,由于前4小节是整段旋律的重点,旋律树用很少的音符抓住了整段旋律的轮廊;第二,这种树状结构不仅记录了旋律的轮廓,而且记录了旋律的结构;最后,这种分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搜索效率。由于上一层的音符比下一层重要,因此,如果在比较旋律树时在上一就出现了不同,则无需对下面的各层进行比较就可以直接得出二者不同的结论。这种旋律树可以用来提取和比较旋律,在实际中证明非常有效。

(3)利用和声特征进行补充识别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大多数曲式结构可以被识别出来,但仍会有一些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曲式识别的准确性,又利用终止式[7,8](结束一个音乐结构和结束一个乐思的和声)对曲式结构进行了补充分析。由于和声分析相对复杂,这里只考虑了与终止式密切相关的主和弦和属和弦。

3.3音乐情感特征的提取

在曲式特征识别基础上,整个乐曲被划分成一个个小乐段。该部分则通过对每个乐段的音响、速度、旋律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由一个模糊分类器判断出其情感特片[9]。为了对情感特征进行合理的描述,根据在音乐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Hevner词表[10],提出一种“情感环”的结构,如图4。

4模糊专家系统匹配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模糊专家系统对音乐特征进行段匹配和音符匹配两个层次上的匹配。

4.1段匹配

段匹配在对音乐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情感分析基础上,根据情感色彩为每一段旋律找到最适合的基本表演程序。

(1)基本表演程序库的建立

基本表演程序序中存放大量的基本表演程序,即表演动作序列。基本表演程序的结构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基本表演程序除了记载所有动作的名称和动作时间和,还有该基本表演程序所体现的感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动作时间是指在标准速度(定义为1小节/1秒钟)下的动作时间。因此,当乐曲速度变化时,系统要自动根据速度的改变调整运动时间,从而实现音乐与动画的同步。

(2)表演程序控制器的建立

段匹配的结果记录在表演程序控制器PPC(PerformanceProgramController)序列中,作为进一步设计表演程序的基础,如图6。表演程序控制器有六个参数:第一个是控制器编号,即乐段编号;第二个是记录该乐段旋律线的旋律树的编号;第三、四个分别是该乐段的起始和结束小节;第五个是该乐段的感情分类;最后一个则是为该乐段匹配的基本表演程序的编号。

4.2音符匹配

音符匹配包括两部分:首先根据乐曲速度决定基本表演程序中相邻动作的时间间隔;其次是为关键音符(如强音)设计一些特殊的动作。在段匹配的基础上,音符匹配使音乐动画的设计做到了点面结合。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3)

现象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多以“观摩课”的方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自己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一位计算机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谈到自己开发软件的经验时直言不讳:“虽然CAI是一个好的教学媒体,但也是一项需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它仅适用于教学中的评比、检查、参观、学习一类装点门面的场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确实了解到大多数学校一般是在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时,才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

现象二: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软件,但是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并不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自制课件,但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学科老师编写稿本,由计算机技术人员编程实现,开发成小型的教学软件,很大一部分学科老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生疏,使得课件的最佳优势不能发挥出来,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就大大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

现象三:一般我们上课时用的课件都是事先根据教学要求而设计确定的,而现在多数课件的开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软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很容易会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而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

二、现状的虽然CAI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必然存在不足和缺陷,如CAI教学系统一次性投入大,费用高,而且CAI技术要求高。因此限制了许多有经验的学科教师亲自编制课件。CAI课件的制作远没能达到传统教学过程中备课这么方便自由。这也是机辅助教学开展中碰到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但是考虑仔细一下,不难发现:老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如果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甚至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来。从而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在这种公开课、观摩课来进行教学,装点一下门面的这类情况。其实,我们认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软件”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课件,而应是面向学科的工具型软件,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只要教师能基本掌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小软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有一个用于几何教学的平台叫作“几何画板”它适合用于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教学中使用,同时也能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几何光学与数学模型、几何图像结合密切的部分课程。而且界面简单、容易、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老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看的过高,没有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制作出来的课件有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灌”,因此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软件的设计技巧,更要注意学习和教学设计的运用,这才有助于提高CAI课件的质量。

三、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不同的软件是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用途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适应各种条件的万能软件。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使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流软件都向资源库、平台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显然教育软件也应该走世界软件发展的共同方向。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使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积件是一种思想,它是一种关于CAI发展的系统思路,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模式。积件提出者认为,积件由积件库和积件平台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包括五个部分:⑴多媒体教学资料库;⑵微教学单元库;⑶虚拟积件资源库;⑷资料呈现方式库;⑸教学策略库。积件组合平台则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组合积件库并最终用于教学的软件环境。积件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制作出千变万化的有效课件。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4)

1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应用,发展与衍变

“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也称信息化应用模式。从认识论和价值观两个维度来考察辅助应用模式,提出了信息化模式的分类框架。”,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 CAI)意指“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人工执行部分智能任务,传递信息,向他人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他人服务”。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3D虚拟数字技术等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应用的意蕴和框架变得更加富有深度。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具有由个体化向集体化,以人工为重点向智能为重点趋势的衍变:受众有“学会”到“会学”,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从“重现知识”到“框架建构”的转变。

基于数字技术于一身的计算机辅助应用正是价值构建的最佳介质,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技术的搭建,引导人们学以致用,完成“框架建构”的意义。CAI技术和理论体系元素的发展历程是传播手段介质的飞越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向集成电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把学习看做是行动行为改变的结果,行为主义理论为实现众人获取常规技能提供了保障却没有上升到知识的理解层面,从而导致人认识世界的主动性往往受到限制。

80年代随着大众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以美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被称为“高等教育的计算机革命”运动的计算机热潮引领着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行业潮流。信息大爆发时代,计算机辅助应用主张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受众向着再现真实的意境,整合多种资源营造知识的框架建构。实现人们“行为主义”的学习向“认知和建构”方向发展。

2 不同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的形态以及特点

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开发自己的思维拓展能力,不断向众人进行思维方面的开发启示,让受众在实际的思考中改变思维方法有效的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规则,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计算机的模拟功能不仅可以模拟场景还可以再现现实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群体的生活状态:首先,分布式客户管理系统和信息通讯软件不断升级到模式化和对象化软件的技术水平,由散户小众群体发展到服务器的层次,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和运行速度以及可靠性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机型开始向巨型机和微型机两个层面分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认知学习理论愈发的超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基础。为利用开发更高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计算机不再局限于对众人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是通过一系列卓尔有效的方法论为人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学习策略,把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到最佳的水平。认知理论运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领域中能很好的鼓励人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状态之中,计算机模型思维的形成很好的提高了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形成高等专业教育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和思维过程。正是由于计算机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个性化运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思想和方法论的更新,更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网络运营的计算机应用辅助系统可以对信息实现实时高效的采集,加工与传播,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增加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性。“架构主义理论”将计算机理论上升到学者主动构建心理内部特征的高度,即包括知识的结构性而且又蕴含了丰富的非结构性实践背景。架构主义理论主张发挥人们的主动性,整合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创造最大的便利性。在架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衍生了很多学习原则指导计算机设计和环境的设计。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支架式计算机模拟理论,随机接触理论和抛锚式理论等新颖的计算机运营理论模式,为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软件设计开创了指导性模型。

3 基于多媒体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界面交流机制,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上以文字为表达介质的单调局面。而INTERNET网络为人们尤其教育人员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更完善的服务提供了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范畴中的运用也同样得到加强和完善。利用人工技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与虚拟的现实真实互动,交流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许多地区都进行了虚拟现实技术到实际的计算机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具有高度交互能力,集图文画面、音视频为一体的功能开发灵活方便、软件运行速度快和易于研制的多媒体计算系统为计算机技术在众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开辟出崭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信息向超媒体非线性教学信息组织方式过度。INTERNET网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CAI 逐步转向 NBCAI 网络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的转变。基于 Client/Server 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是艺术,金融,信息,理工等诸多学科通过各自的客户端软件,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课程知识。

4 结语

中国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呈现一定的关联性,经历了开始阶段硬件和理论的引进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和独立研制与开发阶段等时期。开始阶段由于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硬件配置和系统的学习发到国家的先进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首要问题。同时,学习理论和应用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模式的转变和多元化发展。当前国际社会范例多有发达国家主导制定,架构主义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并影响国际体系结构,怎样通过自身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到国家架构规范建设中,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5)

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日益紧密地结合。显然,这 件事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的。当中国教育迈向21世纪之时,计算机教育 的现状如何?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本文主要谈计算机教育的宏观管理、计算机学科教学、计 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计算机教育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转向计算 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真正帮助师生进行教学的工具,并与教育改革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成为提高教育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动力。

计算机教育的宏观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领导,1992年8月, 国家教委成立了以柳斌副主任为组长的“全国中小 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是“领导小组”的组织执行部门,为“领导小 组”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文件资料、信息动态及实施措施等。“中心”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下,参与 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编写计算机教育教材与组织研制、开发软件等,为促进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教委还多次发文就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问题为各地提 供指导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以稳步提 高。

请见下表

1992年比

1989年 1992年 1989年增长 1994年 装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台) 76862 121119 58% 210707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所) 7081 9187 30% 26294 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人) 7232 10546 46% 16919 累计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万名) 300 394.6 32% 710.87

1994年比 1996年比

1992年增长 1996年 1994年增长 装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台) 74% 513696 144%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所) 186% 40851 55% 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人) 60% 24172 43% 累计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万名) 80% 2167 205%

计算机学科教学工作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定了高中计算机选修 课的教学大纲,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BASIC程序设计。

第二阶段,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1983年制定的教学大纲 中增加了3 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第三阶段,1991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 导纲要》),并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正式下发。1997年,国家教委再次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指导 纲要》(修订稿)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了结构, 增加了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新内容 ,削弱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突出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综观计算机学科教学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学科教学已经从以“程序设计”为主转向以“实际应用”为主, 强调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注意不要再走回头 路,不要过分强调程序设计,不要把程序设计作为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近两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深入,并成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各地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走出“重学科教学、轻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矛盾是缺乏硬件。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通常也都会 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 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没为教学服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触目惊心!可以说,长期以来,“重硬件、轻软件”始终是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它造成了极大的 资源浪费。学校务必要走出这个误区,只有充分重视软件建设,才能使计算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阶段,主要矛盾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 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 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发展。然而,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工作究竟是去开发软件,还是组织教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 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有时要花70~80个小时来开发一个小时的课件,而且用80倍的时间换来的课件往往 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教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开发等多种能力,不 可能在此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也因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着差异而影响设计的 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每位教师都想自己搞一套“课件”,而每个课件的水平都不高,这就造成了至今犹存的 教学软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1997年才有所缓解。在此阶段,开发软件的指导思想由“课件”向“组织”或“积件 ”(指把微教学单元自由组合起来的平台)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软件的方向。1997年涌现出的“几何画板”、“CSC 语文电子备课系统”、“教学实验室”等3个优秀CAI软件 ,令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热潮,从而大大改变了CAI 的面貌。可以预 言,两三年内,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软件,从而改变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

第三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以各种资料库、工具平台为背景的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可以帮助 教师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人们开始考虑技术与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而 不是“开发”技术的问题。

技术引入教学并不是把技术手段简单地叠加到原有的教学之中。很多专家早就提出:陈旧的为“应试教育 ”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一阶段,由于每个老师都能很容易地应用资源库或开发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软件,因此最重要的反倒不 是技术本身,而是老师用什么样的思想来使用技术,以什么样的理论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恰恰是教学本身所需 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实验表明: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 。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计算机是现代化的工具,因此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原因 很简单:并不是配置最现代化的学校,就能叫作“好学校”,好学校需要靠教育思想正确的领导和教师来支撑 ;同样,在课堂中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本身并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更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现代教 学”。所谓“现代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的教学。用这 种眼光来看,许多公开课、评优课还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二阶段,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近两年来,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一些实验已经开始应用最新的教学理 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影响 很大的实验。该实验课题组认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已经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的变迁,而课件的设计思想也应从“面向教师”转向“面向学生”。在教学中,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 观念,要强调情境,强调协作,强调对学生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帮助 学生“建构”。计算机在课堂中再也不仅仅是老师讲课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与当前教育 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相吻合。

然而,以上这些理论、思潮、观念必须要让广大教师理解、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第三个阶 段的关键所在是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在教学改革中,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 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把师资培训工作看得多么重要都不过分。这也是世界范 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所说的师资培训,不是指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不是指培训教师开 发软件,而是指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260-02

1 计算机特点介绍

1.1 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快

运算速度作为衡量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计算机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64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台计算机以5000次每秒的运算速度,将人们带入了计算机的时代,在后来的将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大致经历电子管时代(1946年―1958年)、晶体管时代(1958年―1964年)、集成电路时代(1964年―197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电子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而且造价高昂、功耗极大;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达到了10万次/每秒,功耗、体积以及系统的可靠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再到后来的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的速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百万次至数千万次/S的数量级,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产品逐渐出现;如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达到了几百万次到几千亿次,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处理复杂计算,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急速飞跃的处理速度,就不可能有计算机如此广泛的应用,因此,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是计算机最为重要的特点。

1.2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数据存储能力

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介质从速度的快慢来划分,通常是这样的寄存器、高速缓存、内存、外部存储设备,其中高速缓存作为解决CPU运算速度和内存速度不匹配的问题而产生的,其容量相对较小,数据存储量较少,并且寄存器、高速缓存以及内存中数据断电丢失,不适合长期存储数据,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与CPU配合完成计算机任务,通常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都指的是外存。常见的外村设备包括硬盘、光盘、可移动磁盘等,现代技术使得计算机的外部数据存储量以及存储有效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存储量上来讲,计算机可以提供海量的存储能力供用户的使用,其中网络云盘以及磁盘阵列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数据存储可靠性、存储量的问题;而数据存储质量也是也来越强,信息可以有效地保持几年至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位数据的可维护性和可用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计算机数据存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重要的特点。

1.3 计算机具有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

现代计算机除了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还具备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可以根据人们的计算要求,被设计为各种计算精度,计算机数据处理类型既包括常见的整数类型计算和浮点数类型计算,同时还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如果说整数型和浮点型数据的计算主要运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通常对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可达到的计算精度可以达到小数200万位的∏值,这基本上满足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过程中,那么逻辑运算则为计算机具备逻辑判断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得计算机可以进行智能的分析判断,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计算控制,这也是近年来智能设备和应用出现的技术基础。总之,计算机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计算机非常关键的特点。

1.4 计算机进行自动化任务的处理

现代计算机都是基于“存储程序”原理的冯诺依曼体系设计的,首先人们将预设数据和程序存储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根据任务步骤进行自动的处理,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原理。正是因为现代计算机具有高度自动化控制和任务处理过程,计算机才得以在工艺控制、辅助设计、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广泛的作用。以最前沿的物联网技术而言,其技术核心在于将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设备所捕获的不同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过程来实现计算机对于“物”的智能化控制。因此,计算机自动化的任务处理能力同样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重要的特点,更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2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场合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可或多或少的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场所,按照不同的处理内容,通常将计算机的应用场所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下文将简要的介绍计算机的不同应领域:

2.1 算领域的应用

计算领域的应用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计算。计算领域不仅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计算,同时还包括一些复杂数学模型的计算过程(以自然环境下,天气情况的计算而言,在过去,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计算存储能力,人们所构建的复杂计算模型无法得到快速的计算结果,而无法进行即时的天气预报,再比如生物研究中,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需要高速计算机发挥举足轻重的计算存储作用)。常见的复杂计算包括科学研究方面的计算、自然界与人类复杂问题的计算分析、高难度的工程计算等等,这些行业需要计算机提供可靠的、持续的高速计算能力,从而为破解计算难题提供准确的计算结果。总之,计算机在计算领域的应用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应用领域,更是计算机得以诞生最重要的原因。

2.2 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

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根据用户需求,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处理的过程。基本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都是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无论信息表示形式是数值数据、文本数据、影音视频数据还是其他二进制形式的数据。此处的信息加工特指对信息收集、整理、再处理以达到用户特定需求的这么一个过程,常见的数据存储处理手段可分为文件系统存储、数据库存储以及更高级的DDS,其中文件系统存储主要是根据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将文件存储在磁盘上的过程,这是最初阶段人们对于文件管理的主要形式;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复杂关系的应用,简单的文件系统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存储处理需求,应运而生的就是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存储主要是将数据进行格式化存储、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加工变换,一方面极大地节约了用户数据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用户对于数据的操作处理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数据的应用效率。再次,就是DDS数据信息处理,这是数据处理更加高级和智能化的应用,人们根据数据特点,依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再构建数据模型以及操作方法,利用软件形式智能化的分析处理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当前流行的WEB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等信息加工处理应用都有广泛的应用

2.3 计算机的辅助技术

辅助顾名思义帮扶的意思,而人则是处于主导地位,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是在人操作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相关任务的完成。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辅助制造、辅助教学、辅助工艺规划、辅助设计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辅助质量控制等等。 以常见的辅助教学为例,这种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多媒体处理技术,进行教学过程展开的应用,教学过程无论是教授内容的展现方式、教授过程的互动性都达到了传统教学过程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于现代意义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再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通过将产品的各个参数、形态结构以及功能要求等相关数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 CAD)的帮助下进行电子化设计,充分发挥辅助设计软件高度智能化以及计算优势,实现快速设计和高质量设计的要求,辅助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工业、汽车制造、建筑、家居设计等相关行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自动化设计、生产过程,企业通常将辅助设计、制造、测试等技术相结合,进行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控制。总之,辅助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在产品生产、设计、制造等领域重要的应用。

2.4 工业控制管理应用

工I控制管理应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过程,工业控制管理与各种传感设备的应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传感设备的飞速发展就没有工业控制管理现代化的应用。以常见的生物品产生产过程为例,通过各类传感设备将生物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温度、湿度、PH环境以及各种有机质含量的实时监测,并根据生物产品的生产需求进行智能化控制,使得生物产品过程高度精细化,对于提高生产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工业控制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运行环境相对恶劣,可能出现高温、高压、PH环境影响严重等非常严峻的环境,对于计算机以及周边设备的应用可靠性和应用持续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处理能力的强弱划分,当前工业控制管理计算主要分为单片机处理和以ARM为代表的的核心处理器处理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工业控制必将朝着更加稳定、智能化管理过程大踏步地发展。

2.5 智能模拟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智能模拟又被称为人工智能(A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的智力活动进行模拟的一种应用。该领域包括机器人的设计、自然语言识别、图像处理、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而言,智能模拟技术成熟度较低,但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品成果主要集中在人机博弈、模式识别、知识工程等领域,计算机高度智能化地模拟了人的感知、理解、学习和对问题的求解过程,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模拟应用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度。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在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基本上只要是人类涉及的行业,都能够发现计算机应用的身影,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计算机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无论是传统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辅助设计,还是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工业控制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相信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挥在那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整理。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已经在各行业得到日益广泛应用,企业也需要具有较高CAD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而较高水平的CAD人才应该不仅仅能够熟练应用各式CAD软件,而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对CAD设计进行二次开发。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对于传统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并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工作后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地参与CAD相关方面的工作,必须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吸收消化相关知识。因此好的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技术、高级编程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限于课时,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取舍,重点讲述关键知识点,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

1.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将枯燥的基础知识以文字、图形、表格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因此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2 选择合适的软件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不能在课堂上只讲理论知识,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软件相配合。软件的选择不能求大、求新、功能求全,必须是在本课教学前已经学习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的软件,而对于未学习过的软件、本着这应用范围广、适用本科学生、容易自学的原则选用,例如选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系统。

在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软件包括二维软件Autocad、三维软件Solidworks、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Access等,开发工具多用VB(.net)或其它高级语言。这些软件基本上学生在前期学习时已经接触,不必再利用教学学时进行再培训。

1.3 紧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随着各种三维建模软件的出现和功能的日益强大,导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紧跟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最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几何造型及三维CAD软件的时候,引入3D打印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理论教学更多的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由于课程内容抽象、理解困难,必须配以相关的上机实验实践教学,在教学改革中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

2.1 制定规范的上机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上机实践质量,必须制定规范的上机操作内容,在上机实践环节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上机实践项目。上机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数据的程序化、几何造型中的几何变换、三维实体的设计、数据库管理等内容。上述上机实践内容基本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主要知识点。

2.2 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通过上机实践理解课本内容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内容,上机实践课的内容通常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我校此课程为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践为16学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此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各式软件的能力。

2.3 独立完成项目

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理解,提高学生对CAD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力,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个产品的参数化设计,其内容为利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利用Microsoft Access进行数据管理,利用VB(.net)作为二次开发的工具。

3 加强考核机制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考虑到目前就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现状,考核以理论考试与上机进行软件编程两部分进行,理论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编程考试则要求每人独立对一产品进行参数化设计,包括利用高级语言对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数据库管理等,并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不许雷同。依据设计的实用性、创新性、可靠性等因素进行评估,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 CAD软件,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

4 结束语

通过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改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能够熟练掌握、solidworks、Autocad,Microsoft Access等相关软件,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了基础。

L芑鹣钅浚荷虾J薪涛氐憧纬探ㄉ柘钅?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12ZR1420700);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222)

参考文献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9)

一、通信工程施工管理要求

通信工程(也作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现在的通信工程是将有线电,无线通信以及电子技术等专业成为项目工程中的一部分并将这些项目进行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是一门综合的工程。在当前的通信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从项目、资金、管理、废旧物资四个关键点入手,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资金安排施工,严禁超支。严格按照工程管理“五制”要求进行施工管理,严禁违规违纪。严格按照废旧物资管理要求,集中存放,分类保管。另外,通过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加大执行力度,强化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随着信息化的逐渐的发展通信工程也会逐渐的网络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二、通信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施工过程的管理之中,使用者也需考虑它带来的一些隐患。

(一)通信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隐患

现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与网络连接的多样性与终端连接的不稳定性大大的提高了黑客入侵计算机非法获取计算机内信息的可能性。况且网络黑客都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漏洞知识,并且可以使用各种的网络工具来改变计算机原有的程序来攻击计算机,使计算机网络严重破坏。修给计算机内原有的程序和破坏网络的正常使用会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断的丢失和网络的瘫痪,黑客能够通过修给将计算内的程序来假冒主机以此来欺骗客户,非法获取利益。网络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在对用户的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产生威胁。

(二)通信网络数据库潜在的安全问题

第一,操作系统结构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包含内存、CPU、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会涉及到一些程序,如果这些程序里面出现问题,假设cpu出现了问题,加上操作系统不完善,计算机系统很可能崩溃。如果系统崩溃了,那么数据库的内容就会受到影响。很有可能导致通信项目工程的中断,或者是通信项目工程中数据的丢失,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第二,操作系统会在网络上支持一些文件传送、安装加载程序,还有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可能会带来不安全因素。像这些远程协助、文件输送,有可能那么用户的整个输送过程、利用过程都会被别人监视到,所有的这些传输文件、加载安装的程序、执行文件,都可能给操作系统带来安全问题致使通信工程项目的管理失误。

完善通信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功能

(一)计算机建设有效的防火墙

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经济、效的安全措施。防火墙是一种软件和件设备的组合,限制外部用户访问内部网络和管理内部网络之外的用户之间的通道之外的业务和络群体对内部网络的访问。互联网上,除了考虑计算机的毒与统的健壮性和安全性,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现在的 主要措施就是防火墙的完善。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可以过滤掉不安全的服务来降低系统所受的风险。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防火墙可以防护基于路由选择的攻击。其次,防火墙又能力控制对网点系统的访问。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网络安全的威胁保证通信工程的正常运行,为实现其辅助管理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计算机管理数据库设置访问权限

在通信工程的项目数据库上设置访问权限,这将是一个安全的方法,但是还应该设置访问权限的相关材料,不要很随意的设置一个,要考虑很多方面,拿什么作为设置的材料,以及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而且有时候站在那些黑客的角度想想问题,然后进行对比。所以数据库的管理和研究更应重视这问题。

(三)加强通信工程中网络的安全管理

有一个好的管理措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网络上的安全威胁,所以制定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流程,制定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这样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团队网络管理人员的的所有工具和技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非法的入侵,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同时,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规范化管理的安全性,并大力加强安全技术,加强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维护网络通信的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通信工程中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在通信工程项目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虽然给通信工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同时也让通信工工程管理带来了一些威胁,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来有效的避免黑客以及病毒等安全问题的威胁,使得让通信工程在计算机管理的辅助下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楠. 计算机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A]. 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资料汇编[C]. 2003

[2] 杜淑光,蔡丹宁. 浅谈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范围管理[A]. 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3] 杨吉星. 施工企业信息化概述及解决方案[A]. 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8

[4] 张志锋. 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A]. 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0)

1 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和技术。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用来向学习者呈示教学内容,并通过回答问题、练习等学习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完成各种环节的教学功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就总体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达到的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计算机演示各种在黑板上无法完成的图像、利用计算机的动态特性表现一些动态画面、它的图画特性表现一些抽象的东西,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

2.1 教师备课的帮手

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提供的文字处理能力、情报检索功能,选择教学策略、写教案、收集资料、制作演示的幻灯片,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解题过程、甚至实验等设计好,上课时,老师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展示给学生,方便快捷,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此外,可以吸收众多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编制的辅助教学软件应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对图形可以伸、缩、移、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它能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声情交汇、寓教于乐,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改变了传统学习比较单一的特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诱发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计算机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通过文本向学生显示一定的教育教学信息,在学生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遇到因难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指导信息,使学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创设多层次,个体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把教学对象设定为“中等”学生,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既影响后进生的进步又限制了优秀生的发展。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记忆能力和变化内容的重复程序,以及数据库系统优越的管理数据技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不厌其烦在一遍又一遍的向学生提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操练某种技能,背诵和记忆某些知识,从而达到熟练记忆知识与掌握技能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通过向学生提出各种任务,提供收集信息的各种手段提供策略供试探选用以及模拟、游戏等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行动后果,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和学的活动中尤其应该重视体验、探究等实践指导,往往部分课堂上难于理解的知识环节,最后通过问题的实际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广泛的获取信息资源,创造了最大的知识空间,使得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教科书和教师有限的知识含量,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和世界各地。在实验教学方面,发挥CAI优势,让计算机模拟一些危险实验和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利用计算机发挥自己创新思维去创设实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思维不在朝着教师统一规定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思维的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额度培养成了可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就给学生细节与想象的描述提供了场所,不同的观点还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 下一篇: 教育心理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