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4 14:40:11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1)

一、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继我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为承上启下的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运会。为实现既要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又要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锻炼队伍的目标,体育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备战工作,全方位地开展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

(一)基本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悉尼奥运会刚一结束,就开始着手研究、组织科技备战工作,先后下发了《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等文件,从“组织科研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训结合’,加强科技建设、改善科研条件”等三个方面对科技备战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01年,研究制定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实施方案》,确定了11个领域的60个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今后重点攻关课题。几年来,针对备战雅典奥运会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147项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体育总局还制定了国家队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岗位正式列入国家队编制,并发放驻队岗位津贴,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调动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随队服务的积极性。

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把科技备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许多中心领导和国家队的主、总教练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射击射箭、重竞技、小球和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还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专门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重竞技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普遍在所属项目的国家队配备了科研副领队或科技教练。

2001—2004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直接投入经费共计4800万元,近1500人次直接参与了147个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比上一个周期(1997—2000年)增加了3倍,直接参与人次和组织攻关课题数分别增加了58%和65%。

从2002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逐步为7个国家队训练基地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力量训练、科研测试、体能恢复、医疗康复等器材设备,并在训练局建立了康复中心。2004年,又为国家队配备了一批先进、实用、便携的测试、医疗及训练辅助器材,使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赛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备战2008年奥运会任务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体育信息、体能训练与恢复等6个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项计划实施以来,正在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并将大大提高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能力。

四年来,广大科技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深入训练实践,全方位地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组成人员,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备战雅典奥运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研、训练“二张皮”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体育科技的攻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深受运动队欢迎和好评的科技骨干,为深入开展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顾4年来的备战工作,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对科技的需求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广大科技人员为运动队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也是空前的。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对这次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评价、肯定和鼓励是空前的,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体育科技的关注、报道也是空前的。

(二)主要经验

总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主要有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科技工作必须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的实践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坚持了把满足一线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导向,正确处理全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关系,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立项管理方面,坚持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实践,坚持以国家队和项目管理中心为主确立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程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过程管理方面,在加强中期检查的同时,充分依托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加强对攻关课题的指导、管理、监督,并可根据训练需求的变化对课题及时进行调整,该上的上,该并的并,该停的停。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科研攻关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中心对攻关项目的管理职能和调控力度,制定并逐步完善国家队科研测试、营养、医疗、文化教育等经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提高国家队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第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对所属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基本到位。通过改革,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更加明确,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工作。

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明确了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方向任务,强化了科研工作面向体育实践的目标导向。把按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的二级研究室改为按任务领域设置,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有利于统筹安排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加快各项新业务系统建设步伐,加大各网点自助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更新力度,完善各项流程制度及人员岗位配置,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和合规意识,邮储银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要求科技工作人员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运维效率,更好地支撑和保障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迎接现代化银行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1邮储银行地市分行信息科技工作现状

目前邮储银行各地市二级分行未设置信息科技部门,大多只有一名专职技术人员,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员工较少,且身兼多职,需要负责视频会议调测、网点设备选型采购、新系统新工程上线、本分行下属市县支行兼职技术人员管理和培训、二级分行本部系统维护、监控系统接入、网点装修验收、基础设施和电子银行设备维护等工作,少数还兼任业务方面部分工作。二级分行技术人员需对接省分行科技部、电子银行部、安全保卫部、工程建设部的相应技术工作,工作内容杂乱,涉及强弱电、软硬件、内外网、设备采购和维保、系统上线和维护、信息安全和风险管控等多方面,工作职责大,风险点多,涉猎知识面广。支行技术人员一般仅能解决设备安装和日常状态检查等工作,如果系统发生故障,或是工程上线需要技术环境调测,则需要二级分行技术人员现场解决,而支行大多距离较远,易出现问题应对不及时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分支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流动不通过省分行科技部审核,科技力量和科技水平难以可持续累积,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此外,地市分行在科技运维工作中存在系统维护文档、设备统计、巡检记录等资料不全问题,且无系统整理和管理,交接工作不够细致,导致交接间隙易发生操作风险,维护效率低下;对于设备和网络日常巡检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不能预先发现并及时解决故障,将故障影响最小化;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科技风险防范和管控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邮储银行地市分行信息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日常运维和人员流动性问题

二级分行科技人员隶属于个人金融部,在支撑网点业务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本着同部门人员作为统一资源池互备高效利用的原则,部门内一般不刻意区分科技或业务工作,在无科技工作间隙,二级分行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业务工作也无可厚非,但目前二级分行科技运维工作基本处于发生故障时紧急处理,无故障时就承担其他任务的工作模式,而日常巡检、设备管理、维护总结、培训和信息安全自查等工作经常被忽视,实际上这些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运维效率和风险防控水平。此外,二级分行人员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员工较少,一般由业务人员暂代科技岗,往往存在科技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要求转回业务岗位或因其他岗位人员短缺而被调去支撑业务发展的现象。而人员调动、后备人员选择和工作交接,并没有通过省分行科技部审批审核,存在一定隐患。

2.2技术水平提高问题

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如下:一是工作经验积累,二是参加培训学习,三是参考前人总结整理的资料,四是技术人员间言传身教,交流切磋。由于目前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平均每两年变动一次,刚成为熟练工又更换新手,时刻承受着更换新鲜血液的阵痛,却很难尝到新人培养成长后的硕果。即使省分行科技部每年定期举办若干次现场培训和视频会议培训,但由于人员更换频繁,始终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训阶段而无法深入,因此地市分行技术水平难以持续提升。由于二级分行技术人员疏于总结维护经验,整理输出相关文档资料较少,一旦发生技术人员岗位变动,新技术人员接手工作后起步困难,经常无章可循,需要自己从头摸索。对于人员换岗后的交接工作,如无明确规定期限、范围、资料信息和责任,可能导致一些重要信息丢失或是部分工作不能按期完成,特别是一些系统需要特殊设置软件环境,如全靠自己摸索来提升,势必造成新技术人员岗位适应慢、维护效率低下的隐患。

2.3技能总结和维护效率问题

实际上,同一系统在不同时间发生的故障有较大的雷同性,同一系统在全国各分支行发生的故障也有较大的相似性,所以该系统的前人总结,对于其他技术人员都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特别是某些棘手问题,如解决后不及时总结,一旦遗忘后再次遇到,或是其他技术人员遇到,依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另外,缺乏一个让技术人员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互帮互助的平台环境。

2.4设备管理问题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旧设备报废、新设备采购安装属于日常工作范畴,但设备种类繁多,涉及网络设备、办公设备、不间断电源和自助设备等,如果没有系统对采购时间、IP地址、使用人员、品牌型号、产品配置等信息整理归档并实时更新,势必导致后期维护效率低下、管理混乱、设备遗失等问题。

2.5支行技术力量问题

支行技术人员是从网点人员中选的,与二级分行技术人员相比流动更为频繁,个别支行由于地域等因素限制,存在诸多实际困难,所以支行人员技术水平一般仅停留在协助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做些简单的问题上报和设备连线阶段。邮储银行服务“三农”,很多网点地处县乡,如果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对于所有问题都要现场解决,既耗费时间,又耗费人力、物力。

2.6风险管控问题

目前,涉及银行内外部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用户数据获取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银行内部有大量用户的重要信息,若管控不善,随时都有泄露用户信息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由于技术人员主要忙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涉及用户信息类数据加密传输,使用后限时删除等安全要求执行不严,对电脑密码设置、自动锁屏等风险隐患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3邮储银行地市分行信息科技能力的提升策略

3.1细化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流程,把控工作交接流程

进一步明确细化分支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并根据各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既让二级分行主管科技的业务领导了解科技工作内容安排,又让分支行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职责分明,没有遗漏工作,确保巡检、信息安全管控和维护信息整理等工作顺畅、高效。科技工作安排进一步正规化,走正规流程渠道,不应采用电话或是QQ等非正式渠道的工作通知方式,以便让二级分行技术主管领导知晓技术工作内容,为技术人员预留工作时间。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如果变更岗位,需提前将后备技术人员、交接周期等提前报省分行科技部知晓,以防人员更替期间影响技术工作的安排。交接完成后,由省分行检验交接工作是否到位。采用省分行代培的模式,后备技术人员可先到省分行观摩学习1~2个月,由省分行培养其技术能力,然后再接替二级分行岗位变动技术人员。

3.2提供学习培训和社会认证机会,加大表彰评优力度

省分行每年对二级分行技术工作进行检查时,可考虑抽调分支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观摩学习,并将优秀经验交流推广。总行提供培训机会时,可给予二级分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多举办视频会议培训,力争覆盖支行全部技术人员,而且这种培训成本较低。应将总行培训录制成音频、视频文件,上传到邮政网络学院,供后期技术人员随时自主学习。鼓励分支行技术人员参加社会认证,给予费用报销和奖励,提升技术人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热情。由于支行技术人员经常涉及一些设备日常巡检、简单故障解决等额外工作,可考虑发放一定的技术补贴,提高其对技术工作的热情。加大年度科技工作评比力度,对于科技条线表现优异的分支行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科技工作积极性。

3.3规范运维文档,提供技术交流平台

规定问题提交和知识总结模板,按照问题现象、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相关联系人并附图的方式进行总结。下发空调、不间断电源巡检和日常设备检查记录模板,提供设备采购或线路租赁合同模板、技术规范书模板等供地市分行技术人员参考。利用95580问题单上报平台,鼓励地市技术人员多总结问题解决经验,对于总结较多、较好的,应给予考核加分,并由省分行整理归档总结资料,定期下发。建立文件服务器,对已上线系统的插件、设备驱动、运维指导书和厂商联系人等进行归档整理,也可放置常用的工作软件、经典技术书籍、厂商产品手册等,并可下发新系统上线插件等,省内技术人员可以访问获取和共享。

3.4规范设备管理,建立设备维护档案

下发设备管理软件或模板,或对设备统计的种类和项目明细给出建议性指导,供地市技术人员参考。下发省分行统谈项目的厂家服务合同等,以便地市技术人员管控约束厂家执行情况。下发信息安全自查、设备巡检等工作的检查周期及时间点、内容细则,切实做好设备巡检和安全检查工作。各支行要详细记录自助取款机等自助设备、不间断电源等基础设施的维护时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二级分行技术人员要定期汇总,建立设备维护档案,以备后期厂商进行考核和故障率分析。

3.5远端监控和解决问题,加快智能化管理建设进程

在合规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设法利用远程桌面、远程协助等软件或技术手段,实现在网络导通的情况下,二级分行技术人员能够远程指导支行技术人员解决问题。二级分行应定期对支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总结网络异常检测、系统修复、系统重装等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便支行技术人员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加快推进网点设备管理智能化。一是采用类似一体化机房技术,统一规范各网点的机房设备模式,并进行动环联网,由技术人员远端对网点不间断电源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减轻支行技术人员维护工作量。二是对于一些放置二级分行和支行的核心网络设备,开放口令允许二级分行技术人员进行登录查询等操作,既可以提高二级分行的网络技术水平,也可以远程指导支行技术人员解决各类问题。三是对于二级分行和支行办公网络设备,采用设置维护IP等办法,统一由二级分行技术人员远端进行设备日常巡检和故障排查。

3.6强化合规意识,严守规章制度

加大信息安全培训教育,通过下发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损失的经验教训案例以及他行或其他大公司的信息安全管控优秀实践,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可在适当的办公区域悬挂信息安全警示语或注意事项。进一步细化信息安全检查范围和工作落实内容,各分支行技术人员对照条目定期整改排查,并对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宣贯教育,对于违规操作及时指正。分支行技术人员应增强网络接入、外部设备接入和数据交接规范性意识,对于生产网终端设备入退网要严格遵照流程,做好相应的IP地址回收、硬盘生产数据清理、接入线路清除工作,特别是在设备外部送修情况下,储存介质一定要先取出或格式化。技术人员不应为方便向业务人员索要生产系统账号和密码,也不应为省事逆流程进行操作。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3)

一、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一般包括领导、采购管理人员、日常管理人员、台账与档案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仪器操作指导人员等。从总体上看,这些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对其自身的学历、专业和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从中医院校设备管理的功能和目标来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与其他部门管理人员队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职业特性。在中医院校发展过程中,中医院校设备管理队伍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只基本适应中医院校设备管理要求的队伍。综合与比较国内几所中医院校,目前中医院校设备管理队伍的现状基本如下:

(一)人员队伍来源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来源基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院校内部转岗人员,一些由于院校发展而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人员,被转岗安置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之中;二是退伍安置人员,中医院校为响应并完成国家的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将一些退伍军人安置到设备管理工作岗位,成为设备管理队伍的一部分;三是新进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随着中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提高各种设备的装备水平,进而需要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因此公开招聘了一些人员,充实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

(二)人员队伍结构

1.学历结构。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学历从初中层次到硕士研究生层次都有,以本专科学历居多,初高中学历人员相对偏少,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更少。在具有学历的人员中,第一学历一般为专科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都为后期进修的学历。从学位看,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少。相比中医院校教学与科研等部门人员普遍的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层次而言,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学历和学位层次是偏低的。

2.专业结构。在中医院校,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由于其来源的不同,自身的专业结构也不同。总体上看,设备管理人员学历专业表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要多于自然科学类专业,学术性专业要多于职业类专业,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度不高的特点。在具有理科和工科专业的人员中,直接与设备管理相关的专业很少,只有在新进的人员中存在一部分与岗位职责相关的专业。

3.年龄与性别结构。目前,中医院校从事设备管理工作的人员,以中年工作人员居多,中青年工作人员比例较小,没有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管理队伍。在基础管理人员中,男性工作者要明显高于女性工作者,特别是在直接从事仪器设备管理的人员,以男性工作人员为主。

(三)人员队伍岗位技能与综合素质

按照高校设备管理的制度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但是就目前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技能不够全面,也不够精湛。随着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高校设备管理中日益重要,但是一些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并没有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岗位技能不足。由于部分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基础不高,因而在从事实际的设备管理工作中,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较慢,有些人员尚不能达到中医院校设备管理的技能要求。

(四)人员队伍服务意识

从管理到服务,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是现代管理观念的深刻转变。中医院校的各种设备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因而设备管理人员在加强对设备管理的同时,必须提高设备管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努力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服务。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作为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者,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力,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适应了管理者的角色,注重管理,忽视了作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者的角色,忽视了服务。总体上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从服务态度到服务行为上都较差。

二、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人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人员的引进、培养、使用、培训和退出等方面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运行体系。当前,中医院校人员队伍建设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人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员引进不科学。中医院校各种设备一般比较精密、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维护要求高,因此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也高,但是由于设备管理部门在中医院校属于辅助部门,因而对其人员引入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因人设岗,而不是因岗求才,特别是在院校改革过程中增加的内部转岗人员以及军转安置人员等,都不是按照岗位需求来 引进的。

2.人员管理不到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培训与提高是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或者只使用、不培养,未能为设备管理人员建设一套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制度,使得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能与时俱进,思想落伍、技能落后。

3.人员流动不充分。一些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但是并不充分。有能力的留不下,留下的能力不足,这是一些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流动的显著特点,而不是人员流动充分性所要求的在内部岗位之间、部门之间、校企之间的合理交流以及不胜任人员的合理退出。

(二)结构不合理

伴随着中医院校的发展,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仍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首先,设备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其中专科学历者居多,在中医院校的教学和实验等设备的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强的形势下,这样的学历结构渐渐开始不适应各种设备的管理工作。其次,设备管理人员的职称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职称结构不合理,且晋升空间小,既不利于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期待,降低了工作效率。再次,高校设备管理日益专业化,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需具有广博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现实是大多数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既不广博也不精深,且相互之间也不能互补,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而言,知识结构都不够合理。最后,设备管理人员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也不尽合理,既没有形成年龄梯队,也存在着性别不均衡,女性管理人员偏多。

(三)在职培训不足

据了解,大部分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和定期的业务培训,没有获得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机会。大多数人员只能通过自己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己,出现了一部分人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情况。在一些开展在职培训的中医院校内,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针对性不足,很少依据员工个体和岗位功能实施培训。

(四)个人发展受限

由于设备管理部门在学校各部门中的从属地位以及部门工作的特点,设备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所谓的前途受限,尤其是在职称聘任方面,由于高校的职称评定侧重于教学和科研人员,使得一些设备管理人员晋升机会少、空间小,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缺少工作动力。

(五)服务意识较差

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总体上属于物资管理,是对物的管理,因而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设备资源分配权,在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着重于管、轻于理、服务意识较差。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管理人员不是作为服务者而存在,而是作为设备的所有者而存在,对设备的使用时间等进行控制,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工作效果。

三、加强中医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设备管理人员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中国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一是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工作中的人和事为案例,不断发现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及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所有人员时时处处以职业道德审视自己的职业行为,逐渐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

(二)转变角色,确立服务意识

转变设备管理人员的角色,从其服务的对象出发,逐步建立起服务者的角色,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树立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意识。通过聘请教学和科研人员做讲座等形式,明确教学和科研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需求,编制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手册,使各岗位的设备管理人员明确谁需要、需要什么、何时需要、怎样及时满足需要,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逐步树立起服务意识,最终确立起自己的服务者角色。

(三)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面对设备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岗培训、按需培训,把培训与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提

高培训的效果。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聘请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设备管理理念和技术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和技术素养。针对不同的设备管理岗位,从国内其他中医院校或其他类型高效聘请具有优良设备管理工作业绩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切实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特殊岗位,可以采取派出学习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对于那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采取离岗学习的形式,直至能够有能力上岗为止。

(四)建设合理人员结构和人员梯队

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做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优良和梯队合理。在人员结构上,首先要做到学历层次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相适应,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学历层次,提高学历较低人员的学历层次。在人员的专业结构上,从领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出发,搭配合理的专业结构,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辅以管理等社会科学类专业,构建起从决策到操作所需的专业结构。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初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合理定岗,按岗聘任。在人员梯队建设上,要做到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按照设备管理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从专业和学历上建立以后备梯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01-05

奥运会结束以后,有许多东西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作为科教司,直接参与奥运会组织实施工作的有三件事备受体育科技、教育界的关注:一是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二是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三是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要,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不少专家、老师、博士生参与相关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当然,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中央、国务院对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夺取优异运动成绩提出希望和要求;二是得益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备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强力保障,动员全国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奥运备战;四是得益于本土作战的优势。还可以总结出许多方面。关于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备战的保障,同样也包括很多方面,有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后勤服务保障以及科技医疗保障等,而科技医疗保障在打造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巨大成绩,凝结着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1 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概况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备战过程中。不断重视、加强和完善备战队伍的科技保障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组织规模和服务保障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反映在:

1.1 备战期间的科技组织保障

1.1.1 国家成立了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在奥运史上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理念,成为我们成功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加强对奥运会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11个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北京市科委、信息办、科协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北京市属单位,共同推进科技奥运工作。

1.1.2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备战工作的需要,为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科技保障工作,总局专门成立科技备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技医疗保障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教司。

1.1.3 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专家小组 为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了全国有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了与训练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备战奥运科技工作专家小组,包括:高原训练、训练监控、伤病防治与康复、心理调控四个组。专家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对科技备战进行技术咨询。针对性的开展“专家下队”活动,为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竞赛提供科技指导和咨询服务。2005-2008年,专家组根据各国家队的科技需求情况,组织了200多人次的专家下队,为30多个重点项目国家队开展科技服务与咨询。在各个学科领域为解决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关键问题,提升国家队训练科学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1.4 组织了国家队攻关服务科研团队 过去在组织科研攻关课题中存在着一支国家队有多项课题,课题之间信息不畅通,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新周期开始后,为充分整合体育科技人才资源,吸纳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国家体育总局在36支国家队建设形成集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医务监督等多学科综合参与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与训练紧密结合,高效的、具有合力的科技保障运行机制,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攻关,解决国家队备战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运动训练全方位科技保障。

国家跳水队在北京奥运会勇夺7金,成为世界跳水的“梦之队”。跳水项目的科技工作长期致力于构建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其复合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国家队科技服务中也具有表率作用。备战2008年奥运会周期,跳水紧密结合项目的特点和教练员的科技需求,针对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多方力量,开展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累计11项,包括:科学化训练管理软件研究、计算机快速反馈与监测系统的研制、运动员心理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与调节恢复研究、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等等,从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条件配置、课题经费投入、外单位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为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奠定了坚持的科技基础。

中国体操队是我国唯一一项在历届奥运会中均取得金牌的项目,上届雅典奥运会其金牌仅获一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处理好伤病和训练、运动员比赛心理调节、比赛节奏安排等问题。雅典奥运会后。国家体操队提出从负开始的口号,在认真总结雅典奥运会经验基础上,加强队伍管理,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国家体操队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组成了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以伤病预防和康复性体能训练为突破口,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定合作协议解决伤病和体能康复问题,以研究新规则下中国体操致胜规律为关键,以比赛心理稳定性为重点,开展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操队顽强拼搏、稳定发挥,勇夺9枚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夺金最多的运动队,创造了新的辉煌,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5 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为解决制约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在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监测与诊断、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高温高湿、主场心理研

究等方面,贴近训练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建立》成功地研究和建立了一个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备战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工作平台和技术平台,解决了运动训练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有关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与监测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科技保证,并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测试与实验技术平台。

主场参赛心理影响问题受到很多优势项目的重视,如射击、体操、跳水等,对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很高,需要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上场比赛,将会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总局通过组建奥运心理专家组、开展专家下队心理诊断与咨询、开办奥运心理服务网站、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电影、设立奥运心理服务流动车、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音乐、编制奥运心理调节手册等大量系统的工作,为国家队运动员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加奥运会比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

水上项目、田径的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网球项目等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主场优势,适应有可能出现的北京奥运会比赛期间的高温高湿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课题组聘请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病研究所等的相关领域专家,召开高温、高湿、高污染与运动能力的专题研讨会。编写《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与中国气象局和北京气象局合作,对国家体育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提前48h的逐3h预报,进行奥运会期间北京比赛地区的提前24h空气污染预报。这些工作为相关国家队进行高温高湿适应性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指导。

提高大赛前的训练效益,最重要的问题保证运动员能够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状态,系统的进行训练和参赛。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建立医疗专家巡诊和会诊制度。定期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伤病诊疗;组织专家下队,为重点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伤病治疗和康复性体能训练;在北京医院建立国家队运动员绿色通道,提高运动员伤病后的治疗效率。这些工作加强了伤病预防和康复治疗,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提高了训练效益。

1.2 备战期间的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在科技服务工作中发现人才、在科研攻关活动中培育人才;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培养体育科技团队,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在2008奥运科技备战期间,一支甘于奉献、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相当规模的体育科技队伍活跃在国家队:以1000多名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组成员,37支国家队科研团队,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奥运科技专家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为基础,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保障的人才队伍,涵盖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监测、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心理训练与咨询服务、伤病防治与医疗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反兴奋剂、运动竞赛科技服务等专业领域。这支队伍在备战奥运会工作者,深入训练实践,紧密围绕训练实际开展科技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了国家队训练中的科技问题,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备战过程中,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措施,广泛动员各省市的体育科技资源投入奥运会备战;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科技奥运”专项为接口,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部级科技单位参与奥运科技攻关,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打造了体育科技“国家队”。初步统计,参与奥运科技保障工作的科技人员来源于80多个单位,总人数达到3600人次。

1.3 备战期间的科技物质保障体育科技基础条件是服务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国家体育总局注意加强体育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1.3.1 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充分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布局一批了具有为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础、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硬件条件较优的重点实验室。目前,在直属科教单位建设了6个直属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体育系统建设了28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涉及运动医学、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信息等,均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科技需求最为迫切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在各国家队及省队的训练基地,其中夏季项目20个、冬季项目4个、高原训练4个,基本满足国家队转训时的科技服务需要,在全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网络。一些实验室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如上海体院的乒乓、羽毛球的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研究,青海、云南、贵州体科所的高原训练研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特点研究等。这些特色领域有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已迈进国际进先行列。据统计,28个实验室共承担科技攻关课题246个,其中部级课题占11%,奥运攻关课题38%。重点实验室已具备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300多名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的占37%,长期跟国家队服务的占23%,这些跟队服务的科研人员覆盖67个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对我国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科技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办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知名学术带头人为领衔,跨所、跨学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对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整体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 国家队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为没有固定训练基地的国家队或难以进入固定基地训练的国家队配备必要的便携、实用的小型科研测试仪器,以满足国家队进行日常科学训练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队便携式科研仪器、国家队快速反馈系统和必要的医疗康复设备。通过为国家队配备便携式科研仪器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家队转训期间,科研监测不系统、训练控制不科学的难题,为国家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3.3 国家队训练基地科技条件建设 训练基地是国家队进行日常训练和集训的重要场所,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直接关系到国家队科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国家队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直属训练基地的项目设置和实际需要。逐步为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秦皇岛等7个训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2005年以来,为保障高原训练需要配置专门设备,国家体育总局在青

海、云南、贵州等高原训练基地共计投入经费930万元。用于改善了科技工作条件,重点解决体能康复、科研监测和力量训练等仪器设施,使这些基地的科研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1.3.4 高原训练科技服务站的建设 为了突出举国体制的优势,对我国各个高原训练基地的国家队、科研仪器和设备、科技人才等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对各个基地的现状和为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做贡献的潜力做了科学的评估。形成了“立足现有基础条件,面向训练实际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系统化和集约化的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发展目标。根据各个基地的国家队、海拔高度、训练场地、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确定了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布局“以云南海埂基地为中心,辐射呈贡、昆明、松茂、会泽等基地;以青海多巴基地为中心辐射西宁、甘肃等基地;建立两个总局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两个工作站的主体单位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分别搬迁到海埂和多巴基地。有效地保证了为开展高原训练的国家队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

1.3.5 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在国家队开展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国内第一个体育信息标准代码标准为基础,以17支国家队为试点。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训练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分析系统和国家队管理工作信息等部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种训练、比赛信息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分析,实现训练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练员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制定训练、比赛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我国各运动项目科学训练和训练监控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管理

在科研课题的管理上,国家体育总局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科研工作,坚持科研课题来自实践一线,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实践效果为主要标准。在攻关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充分依托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攻关项目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由科教司统一管理的方式,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据每年的科研课题经费额度来分配经费并进行管理。随着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进,逐步改变了过去科研人员拿到课题后,游离于运动实践一线之外。热衷于“论文情结”的现象,促使体育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功能、科研内容、科研结构紧密结合实践的“三个转变”;运动队管理人员、教练员在管理方面的参与,也提高了自身参与科研、主动接受现代运动训练科技手段和方法的意识。

组织实施奥运科研攻关项目是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开展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北京申奥成功后,备战奥运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由科技部牵头,11个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年以来,针对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共有25项课题列入“科技奥运专项”课题;组织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另外,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国防科工委等也都利用各自优势,投入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备战奥运会。同时,通过国家财政部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本级投入科研经费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雅典奥运会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169个课题,课题参与人员1470人次。北京奥运会周期,立项313个课题。约3600人次参与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各地方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也成倍增长,科技投入规模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根据最近的4个奥运周期,奥运科研攻关经费的投入与奥运会成绩分析,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参与人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与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排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奥运科研攻关课题针对国家队在备战2008奥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疑难、关键问题或具有共性、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研究,涉及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以训练监控为重点,在专项训练规律、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运动员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伤病防治、专项训练及比赛器材装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实践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训练创新,很多科研成果在备战过程中得到应用,改进和提高了训练质量,为优势项目保优、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落后项目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2001-2008年,我国绝大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整体优势。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优势大项: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柔道、跆拳道等共获得39枚金牌。这些项目是“科技奥运”专项课题重点支持的项目,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投入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项目。

3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的建立

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训练水平甚至超越训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影响比赛成绩的不利因素,实现本土作战的最优化,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此,加强了对中国体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集成。建立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

3.1 体育科研资源库 体育科研资源库是整个系统的主要支撑,包括了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所能调动的科研力量,从人力、物力到知识和操作规范。整个资料搜集统计与更新工作一直贯穿于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建立了五个科技保障类资源库,三个指挥资源库。

3.1.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包括30个国家体育科学重点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实验室的323名科研人员详细科研资料、实验室的所有课题研究成果、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科研服务所有案例和经验成果、500多个科研器材的详细资料等。

3.1.2 训练基地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包括了4个国家训练基地。每个基地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基地的训练保障条件、训练特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训练的案例和经验成果、后勤保障能力及交通气候条件。

3.1.3 营养品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经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许可运动员使用的62种营养品,在确保无兴奋剂成分的情况下,对所有营养品按功能分类,详细介绍了每种营养品的成分,功效,适应性,价格及采购方式。并可提交采购清单。

3.1.4 知识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编写了5本备战2008

年北京奥运会系列指导手册。提供了2本专家组成员主编的专著,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导手册》、《运动员疲劳与机能恢复指导手册》、《运动员合理营养知识手册》、《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心理训练与调节手册》、《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高原训练》。

3.1.5 奥运专家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奥运会四个专业组,合计53位专家,包括专家简历、联系方式及部分专家和专家组针对各类训练比赛事件编制的27个指导性预案。

3.1.6 国家队科研团队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36支主要国家队的科研团队,共计298名科研人员。库内采集了这些科研人员的详细个人资料、科研能力以及在本届奥运会中的专业职责。

3.1.7 重点国家队队员资料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库内采集了185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实时竞技能力信息。这批运动员是本届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的主力,也是本系统的重点服务对象。库内包括各位运动员从身体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竞技状态、技术战术状态、训练状态及近期训练和保障重点等全方面定性定量指标。各专业科研团队利用申报工具实时更新库内数据,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3.1.8 科技预案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由各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各运动队及重点运动员的心理、伤病、环境、训练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编制了90项科技保障预案,利用申报工具逐步完善并由领导、专家审核修订。

3.2 建立科技指挥系统

3.2.1 各种申报、统计和联系工具 综合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报表及数据采集要求,总结编制了五类申报工具,四类统计工具。建立了全体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的语音和短信通信体系。不论通过个人电脑还是专配的手持无线信息处理终端都可独立完成申报、统计和指挥工作。

3.2.2 科技保障和指挥网站 将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资源进行集成,建立中国代表团科技保障网站。

3.2.3 移动指挥系统 以网站和移动终端为基础。建立掌上移动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反馈和分析,决策的科学制定和快速传递。

3.2.4 科技保障车 研制了中国代表团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流动系统。该系统是将先进的体育科技手段集成在奔驰公司赞助的商务小型客车上,实际上是流动实验室,具有竞技能力综合监测与诊断、移动指挥和心理调控等功能。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建立。使得全国的体育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得到了系统的整合,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重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竞技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监测和诊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制订应对方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对重点国家队和重点运动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为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科技指挥,全面提升了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服务质量和组织水平。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电力科技档案工作在科技进步和时代要素不断变迁的今天,必须不断创造新的工作思维、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机制、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科技档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有增强电力科技档案办理的体制化建设,才气从根本上增强科技档案的办理和应用工作。

1.电力科技档案的作用一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1是起凭证作用。在法制日趋完善的今天,档案以其权威性对其提供的证据作用受到公众的重视。在很多事宜处理过程中,一般需都要提供档案中的合同、协议。

1.2是相关工程项目通过对规范、详实的科技档案利用,可提前竣工投产,通过档案中设备资料可使维修的设备提前使用,。

1.3是档案中的图纸是经实践考验的,设计质量是有保证的,在工程设计中重复利用科技档案,即节省设计工作量,也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而且经重复利用的图纸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节约了工程设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电力科技档案的专业性很强。它形成于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相应的专业技术活动记录的产物。所以,在电力系统领域的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集中地反映了电力系统科技内容及相关的科技方法和手段。电力科技档案的内容很有很丰富具有多样性。电力系统科技档案所记载的科技和产生活动等专业多样、形式复杂,这就客观地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适应科技内容及手段的多样性。

2.办公室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行业属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公共基础事业,行业特性使电网企业成为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电网资产具有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管理链条长、生命周期长、价值高、结构分类复杂、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所有决策、部署的落实都离不开办文、办会、办事这三个重点环节,离不开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宣传报道三个重要环节,离不开后勤保障这个关键环节,更离不开人事、党办平时对人员队伍的培养和使用。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和把握当前办公室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使命光荣,事无巨细、责任重大的特点,克服事烦、操劳、少功,无吸引力。切实增强做好服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做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努力有为、开拓进取。

3.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办理与应用的对策

3.1配备充足比例的档案人员

科技档案包含的范围广,如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就包括电力系统生产调度、科学技术分析、基本建设以及设备、仪器四大类。此中,电力系统生产调度又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调度通讯等六类。科学技术分析包括调度通讯、自动化及供用电科学研究、架空线路、配电网科学研究、变电站科学研究、直流输电线路科学研究等八类。基本建设包括调度自动化通讯工程、架空线路、配电网工程、电力电缆线路工程、变电站工程等八类。设备、仪器包括综合设备、架空线路、配电网设备、电力电缆及检测设备、变电站设备等八类。要做好如此多类别的档案工作,要求科技档案人员一定要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在配备基层档案人员时,应从科技档案办理的要求入手,注重岁数、文化水平,应特别重视人员的专业结构。为包管档案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工作连续性,不要随意、频繁变更档案人员。重视包管档案人员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奖励、晋升的权利,稳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3.2掌握现代化办理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提升综合素质档案材料的形成,即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以前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办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档案办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档案办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办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使档案办理人员可以适应档案办理工作的必要要充实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档案办理人员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水平和办理本领。档案办理工作者要结合本身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纵在提升业务素质的并且,特别注重计算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努力使本身成为具备信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文化的综合型档案办理人才。

3.3增强档案编研工作,发挥档案的基础作用

档案单位应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办事基层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改进办事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必要。方便档案的应用者,创建功能健全的检索工具,实现计算机检索、配置照相机、摄影办事等。为应用者从各角度查询档案提供准确迅速的办事,开展电话查询、信息函查等办事项目。另外,为了满足众多应用者的各种需求,有选择地增强档案编研工作,先从《档案汇编》入手,它有关面广,内容集中,应用起来较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供求矛盾。企业档案为有搞好开发应用,为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果与利益,才气充满生机和活力。如:送变电档案室,增强办事意识,编制了总目录、案卷分类目录、专标题录、底图目录、声像档案目录、照片档案目录、实物档案目录、全引目录、档号、文号比较表等。

3.4注重科技档案的应用

科技档案应由过去单一的保管向方便于应用的方向发展,提供应用才是科技档案工作的目的,充实发挥其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提供优质办事等方面的作用。科技档案的应用一般比力简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起凭证作用。一般必要提供档案中的合同、协议。在法制化日趋完善的本日,档案以其权威性对其提供的证据作用已引起公众重视。二是经过规范、详实的科技档案应用,使相关工程项目提前竣工投产、设备维修提前应用。一般必要提供的是档案中的设备资料。三是工程设计中重复应用科技档案,既节省设计工作量,并且经重复应用的图纸是经实践考验过的,设计质量又有包管,它在提升科技档案应用率的并且,也大大提升了工程设计的效率,节约了工程设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针对这三方面的应用,档案工作人员可根据已往经验结合其实际情况,采取方便于应用,又不与档案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最好方式提供办事。

4.结束语:

总之,科技档案办理作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内容,在办事科技创新、办事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6)

1.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科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医疗设备的物流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质量控制技术管理和采购管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各级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工作开展质量参差不齐,各医院之间缺乏纵向、横向协作机制,医学工程学科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的规范。与相关科室之间职能划分不明确;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队伍阶梯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进修培训机制,知识老化快;缺乏有效的工作质量考核体系,维护维修工作效率低下;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有效提高,工作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在生物医学工程队伍面临萎缩的同时,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实体以来,全国各级医院也相继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但相当多的医院至今仍延续着创建之初的机构名称,如器械科、仪器室、药械科、维修室等,地方医院均称为设备科,部队医院又称为器械科,只有少数几家医院称为临床医学工程科。另外,在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上也比较混乱,有的归属后勤系统,有的归属医技部门,也有的直接隶属医院总务科,这种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各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其功能、职责也不一样。首先,就其采购范围而言,有负责全院的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有负责包括总务方面的设备采购(如空调、冰箱等);也有负责全院医用消耗品的采购。内容各式各样,杂乱无章,往往按医院的传统和经验办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职责范围。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维修和日常管理,而忽视了医院仪器、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管理与监测;忽视了医疗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利用;忽视了医院整体软、硬件的规划管理与技术管理,从而成为医院的一个纯采购部门。

由于临床医学工程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然处于〃创业〃阶段,因此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医疗设备管理法规,也没有建立我国自己的临床医学工程师法。在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和培训等方面缺少一套严谨、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1.2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主体和体现。由于历史原因,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很微妙的,在医院早期设备管理任务较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电工、钳工、电器维修人员的改行,主要工作是器械、仪器、设备的维修,地位等同于一般工人。随着医院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部分医学院和工学院相继开设了医疗器械维修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学生纷纷进入医院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很多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取名为生物医学工程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等同临床医疗技术人员,有了自己的学会和职称晋升。21世纪初随着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的医院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划入后勤服务,有的医院将设备管理部门也划入后勤服务里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落入低谷。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采用,机械化生产电路板,使故障的查找难度增大或即使找到故障也无配件更换,许多厂商特别是大型设备厂商已将医疗设备售后维修作为一项重要收人,对医院实行维修垄断,不提供完整技术资料和配件来源,配件专用性很强,兼容性很差,制约了维修工作开展,出现了维修能力危机,岗位危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已存疑问。

1.3 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问题

医院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这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然而在现有的模式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临床医学工程科或设备科内,技术人员只在需要维修时才被动与各类医学仪器接触,因此对所接触的仪器熟悉程度并不很高,不易形成对某台或某类医疗仪器的深入研究。同时,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一般掌握的医学知识不多,而临床医生在工程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他们在临床上发现了和工程相关的医学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导致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不能很好地结合,不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2.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和创新的对策

到目前为止,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已经成为专业性很强的职能科室,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研究探析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中的作用、发展及创新,对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目前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科的发展和创新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为达到设计总目标,列出的各阶段的分目标并逐步落实。先定奋斗目标具体分析各人的特长实力,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形成对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完整学科系统,进而真正做到科学论证、合理购置、科学使用、严格质控、科学维修、严密计量。本文就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科如何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2.1 转变工作模式,明确工作职责

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工作模式,要将目前以〃采购、维修〃为中心的单一化工作模式向以〃质量保证、安全监管、技术保障〃为中心的多元化工作模式转变;要明确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中的职责和任务,即除了当前的常规工作,如设备的招标组织、论证、采购、安装、验收、档案管理等外,还应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在用设备的质量检查、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测试、监管和保证;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医疗设备的医学计量及维修后的计量与性能测试;对医院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等。

2.2 改变现有管理体制,使医疗设备效能最大化

医院的发展,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严格有序的科学管理;创新才是飞跃,是发展的根本。不创新将是死水一潭,所做的工作只是原地打圈圈没有得到提升;创新的科学管理能使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最终实现更大范围资源的科学合理共享,产生出比以前高出几倍的效率,管理出效率更出效益是众所周知的;各类医疗仪器是一种服务和增值于一体的物质资源,是科技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成果,是医院现代化水平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是现代大医院发展壮大的基础。国内大中型医院都具有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但若没有真正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管理,让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就不会让它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现在对医院的评价仍用旧观念和过时的方法,即把医疗设备的总值作为一个很大的指标,总认为医疗设备的总值越大,管理水平就越高,各类效益就越好,医院就越强,呈现出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致使部分设备不适合本地区常见病或不适合医院对该学科的需求,而使用率下降或闲置损坏,造成对医疗设备资源的浪费。

管理没有跟上是造成设备浪费的原因;用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明白不同的理论适合不同医疗系统的管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观念的开发,和本地区医院及厂商进行适度沟通,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使医疗设备效能的发挥达到最大化。

2.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自身素质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本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培训班、业务讲座、出国深造等途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的业务技能和外语水平。同时,通过调整人才梯队、整合岗位编制、聘请优秀人才等措施,以保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

2.4 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学科地位

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自身素养的同时,要形成重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医学工程师法”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机构的名称,明确界定医学工程人员的职责范围,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人员编制,并制定相应的技能培训、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聘任等相关制度;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权利、义务和奖惩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关注生物医学工程师的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和工作业绩,以稳定生物医学工程队伍,提高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2.5 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的临床研究,走医工结合的发展创新之路

这里所说的医工结合之路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应使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工程学和医学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连结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桥梁,若"两岸〃基础不扎实则桥本身也不会牢靠。其二,在平时的工作上应注重与临床医生的交流和沟通,注重工程和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舟与水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工程之水” “医学之舟"将寸步难行,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以设备保障为基础,面向临床提供工程支援服务的专业。工程人员要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传媒加强工程信息的交流,既可使工程人员掌握各种现代卫生手段,反过来也可促使医院工程人员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的工程信息知识。充分发挥医院工程人员的专业特长,加强工程人员在充分沟通临床医疗工作中的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科仅以引进设备为主不足以发挥自身作用,应积极研究开发临床疗效好而市场没有的常规设备,有超前发展的意识,使本科向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科研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治疗、诊断的新手段。以临床使用设备为基础,从设备使用人员入手,询问不合理因素,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也可结合临床开展专科新设备的研究,改善常用设备,启用新技术,进行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以治疗和诊断效果为最终目的,与临床合作,在开发研制新设备中会有新发现新进展新突破。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解决医学上有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工程技术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深入到医学中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已成为医学发展日益强大的推动力。而医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二者之间已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所以,要取得科研成果,必须以维修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走理工医全面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其巩固和发展,才能占有本身应具有的学术地位,才能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7)

第一:2019年购置更新设备情况:

组织我院学术委员会对我院2019年申购的**台套(单价***万元以上)设备进行了论证,对通过论证的设备7台设备按流程采购,已完成三台设备的采购。采购了各类医疗设备共***台,总价值合计约:*****元。详见下表:

2、完成了购买*******的前期工作(包括配置许可证,国际招标),招标工作已完成,准备签订购买合同。

3、接收****红十字会捐赠设备 ****台,总价值合计约为:*****万元,设备详情见下表:

序号

设备名称

使用科室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价(万元)

1

第二:作好全院设备的维修维护。

(一)。按照设备保养计划保养各类医疗设备51台次,维修各类医疗设备769台次。更换 214个维修配件,维修总费用为****元。完善了设备报修记录。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承担起全院的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的医疗设备保养计划,并逐月按计划完成了保养工作。对放射科、手术室、胃镜室、ICU、消毒供应中心的一些大型设备尽量自己动手维修,使全院的设备的完好率在95%以上。既为医院节省了成本,又有效的保证临床使用。

(二)加强计量设备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按要求及时将强制检验设备及部件及时送检,对省级强检设备及时申请检定。

1、配合技术监督局完成了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血压计等计量设备的年检工作。(200余台次)

2、完成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压力表,安全阀)的定期校验工作(57台次),并对不合格的压力表和安全阀进行了更换。

3、 为3名接触放射射线职工办理了放射工作人员证;接受了卫生监督局放射诊疗工作年度检查,并对监督意见进行了相应的整改;请********按合同约定对我院所有的放射设备及机房进行了检测。

4、完成了卫生监督局对职业病防治专项检查中涉及医疗设备的专项整改,主要是职业病防治涉及的医疗设备的校验。

(三)、加强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好设备的申购、安装、调试、验收、交付使用等各项工作;承担起设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系列工作。按照重点医院建设要求,加强设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和职责,规范各种可操作表格,完善各类报表和操作流程。如:设备购置前申请单、可行性论证、学术委员会讨论、招标资料、中标通知书、设备合同、到货验收,安装,培训,维护保养、经济效益分析、报废手续等。进一步规范设备操作流程,建立使用登记,加强设备使用管理。进一步发挥科室职能,加强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监管。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松懈,设备科所有的经济行为严格按照医院新出台的《采购管理行办法》实行了集体参与集体议价制度,经济合同和重大维修都在纪检室、审计科、财务科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并对所有的谈判和议价过程都记录在案。杜绝了暗箱操作,达到了预防腐败的目的。

第三:加强对医用耗材的管理,按照宜昌市医用耗材阳光集中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医用耗材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价格,保障医用耗材质量,严格遵守“九不准”和廉政要求,遏制购销环节的不正之风,保障了各科室医用耗材的供给。

2019年医疗耗材总采购额约为*****万元。办理了****种医用耗材的新增准入。

第四:工作中的亮点及不足

亮点:

1、缩短了部分设备的维修周期,无论设备是否在保修期内,能自行维修解决的问题不依赖厂家。比如:很多设备如果请厂家维修,维修费动辄几千上万元,而且维修周期长,而我们设备科自己动手仅仅需要花几百上千元就能及时修好。有力的保障了临床工作的正常运行,受到各临床及医技科室的一致好评。

2、设备科维修人员为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在节假日随叫随到对设备进行维修。

不足:

1、设备科人员少,维修技术需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其他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加强设备科对临床科室的精细化服务;二是加强对人员维修技术培训,增强自己动手能力。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8)

2、对主要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我科坚持执行主要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检评制度,鼓励和促进职工积极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使全厂的生产设备满足了生产要求。

3、在降低成本方面,我科对于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所需要零部件,力求能自己加工的尽量安排自己加工,减少了委托外厂加工或购置的数量,为厂节省了不少的开支。

二、关于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和大修理工作我厂今年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大中修理项目共4项.总投101900万元

1.1#洗瓶机改造.材料费8000元2.5台电梯保养费15000元3.维修机械等:共74000元

4.新购进一台污水泵共4900元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9)

设备质量总结报告1

____年即将过去,迎接我们的____年又将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公司负责全部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及保养的部门,我们也将迎来____年崭新的一页。回首____年我部认真贯彻,积极落实机械设备管理办法,本着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转变思想观念、理顺、健全机械管理,全面排查隐患、解决遗留问题等方面严格要求,踏实工作,完成了我部及公司领导交予的各项工作。我部总结一下这一年来的实际工作情况。

一、设备生产概况

今年机械设备部配合各项目完成产值7267836.6元,其中土石方机械设备完成产值311167元;起重机械设备完成产值58800元;运输机械设备完成产值113000元;砼拌站今年完成产量107193t,产值1071930元;地磅今年新增一台在牙克石,共6台,完成产值120000元;摊铺机完成产值135333元;白拌站新增2台700型在牙克石,共6台,完成产量292986.6t,完成产值1909577元;黑拌站5台完成产量197908.63t,完成产值4706106元。

二、机械设备的使用

对公司机械设备的使用我部根据各项目的急缓程度以及项目部机械使用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统一调度使用。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和开工后分阶段将工程需用机械设备使用计划,以文字形式报公司机械设备部,内容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质量标准、计划进场时间和退场时间等。对设备搬迁我部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确定中标人,报公司批准。设备租赁遵循先内后外的原则,以内部调配为主、市场租赁为辅,防止盲目租用增大成本或造成本公司机械的闲置。设备采购严格按照采购程序,审慎合同,密切关注设备生产情况,做好与产家的沟通。做好设备核算工作,汇总收支,做好设备明细账。

三、机械设备的管理

我部做好机械设备的台账管理工作,设立电子档案,对有关各机械的买卖合同、技术性能状况、原始资料、生产轨迹、产量产值等进行汇总整理,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做好例行保养、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保养、巡检工作,规范、完善各设备检查记录,做到工作检查有痕迹。做好各种设备的年审工作。加强操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在操作机械过程中按要求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工作前检查、工作中检查和工作后检查,保证了机械各部件的正常运转;做好机械防护,机械停放场地符合安全要求,规定停放位置,能适应机械运动所需的空间,周围环境对机械运动不构成危险,能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做好设备的越冬保养,一年四季做好设备防火、防盗工作。对使用结束后的设备或进入冬闲集中维修时,由机械工程师牵头,会同操作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入库,对设备故障和损坏程度进行定性,分清责任,做好记录。

四、人员管理

“小细节,看态度;小养成,看工作”。如果谁能把这两点做到了,那么不管是在什么工作中都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是无可挑剔的。所以特别是对机修工、操作手我都是一直这样要求他们的。自己干的活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公司负责。要么不干,干就要拿出自己的最高标准来。抓好队伍的团结协作工作,防“脱节”。做好本部门、人员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公司的每个部门都是缺一不可的,岗位职务无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所以干好本职工作,协调好其他部门的工作就是对公司最好的回报,也是防止工作生产脱节的最好表现。因为我们这个部门的工作,是要靠我们每个人都去动手才能够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的。你不去动,设备自己是不会好的。

五、严格控制设备运行,力求节能降耗

在节能方面,今年主要是加强设备保养,加强对用电设备的管理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今年有成绩也有问题,比如个别人员的安全意识、大局意识还不够;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还不够;机械设备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等,在明年我部会再接再厉,争取为公司再创辉煌!

以上就是我部在____年的工作情况。

设备质量总结报告2

20____年设备科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设备科全面贯彻公司________年“努力打造‘opt’’品牌、提高管理、提高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方针,以制造部“提高生产率、降低不良率、降低成本”的年度目标为指导,认真落实工作部署中提出的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需要,培养一只高效团队”的科室年度目标。纵观设备科20____年全年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的协作下是较好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任务。今年新设备的增加,部门工作的重新分配,________专项工程中又有多项涉及到的面较大,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网—设备管理部门全体员工通过认真的总结,仔细的分析,从已经出现的问题中吸取教训,在困难中锻炼能力,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提高,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最终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20____年设备科模具的清洗和安装的效率提高了36.6,设备的运转率提高44.4,降低成本合计600150.8元。

细则如下:

一、降低成本

1、对已损坏价格昂贵的部品进行分解修理,使修理工作细致到元器件,缩小故障范围,联系外部使用最低的`维修成本修复设备,避免直接更换新的部品,共节约成本1580元。

2、减少模具外修次数,加大内部修理力度,今年共送外维修2________,内部修理模具16________,内部修复占总修理数量的89.2,修理工时527.5h,节约成本5275元。

3、零部件制作、治具加工,避免整机购进,今年共制作治具9________,制作工时432.5h,节约成本4325元,其中不包括货架、工作台等生产用具的制作。

二、降低不良率

1、高模具清洗安装质量,减少模具返洗返装数量,使模具返洗返装数量由上半年的1块/月下降至下半年的0块/月。

2、进行保养监控,组织对高故障设备大修,减少因设备故障停机而造成生产不良。

三、提高生产率

1、通过使用模具清洗定时自量标准,减少模具清洗安装时间,提高模具使用效率,人均清洗模具由6月的97.5块增加到11月的人均132.7块,上升幅度达到36.1。

2、指定设备保养计划,并安排落实设备保养工作,通过变更保养频次保证设备使用性能,使设备停机故障时间由5月的584.06h下降到11月的324.54h,下降幅度达到44.4。

四、员工流动率

本年度设备科________(电工)因合同工资原因离职,模具班新员工分入________,机修班________提升转职为班长(抢修班长:胡纪康;制造三科深夜班班长:朱红亮;制造精练一科维修班长:陆英贵),10月设备科科内改制,跟班机修由制造各科科内班组管理,设备科现有员工2________,其中模具班1________,抢修班________,电工班________,人员稳定,圆满完成公司给设备科员工流动率________年________/季度的目标

五、合理化建议

1、合理利用夏季分时电价的差价,通过更改生产的作业时间,减少模具保温时间,合理利用电能,夏季(7~10月)节约电费488350.8元。

2、2、模具台帐电子化管理,大大减少了模具清洗安装时的找寻时间,使原来需要模具清洗工和机修工两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只需模具清洗员工单独完成,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队伍建设

我们通过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处理办法,对新近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专人授课,同时到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演练,让每位员工都认识到提高技术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使组织更加团结,更富有战斗力。

1、本年度针对模具班清洗模具时间集中,铲车使用冲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改制,取消员工定点定位工作制度,实行实时分配、模具定型定时考核制度,模具清洗按急出货、已停产和一般三个等级分类依次清洗,安排专人进行模具的安装和模具放置架的5s整理工作,充分利用其时间安排灵活、机动性高的特点,保证班内无闲人,人人有活干,相互补充协作完成现有增加的模具安装的工作量。

2、抢修制作班日常负责对通用设备(空压机、水泵房)进行维护保养,定人定时对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确认,保证其他设备日常生产需要的用水和用气;并负责对特殊产品(187—144)加工及尺寸的确认工作,r/j200ton温水器的保养以及治具零部件和货架工作台的制作,在设备组织大修的时候也机动灵活的作为维修主力参加设备抢修。

七、工程项目

1、三科机器重新移动、定位(5月)

2、新设备增加(5~7月)

3、全公司电气故障排查,线路规范整改(6~9月)

4、______立厂房维修改造(12月21~26日)

5、无尘室设备添置移动(12月27日)

6、______立设备移动安装(12月29日pm1:00~31日)

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在处理不是我分管的工作时,表现不够主动,究其原因是头脑中有怕越权、越位的思想,有时就表现出不主动提出自己的工作思路,致使工作节奏慢。

2、对新的东西学习不够,工作上往往凭经验办事,凭以往的工作套路去处理问题,表现工作上的大胆创新不够。

3、班组的管理还不够细致、员工的安全和质量意识仍不够强,导致本年度的________重大安全事故。虽然事后也对当事人进行了教育和处理,针对性的作出了相应的对策。但应还是预防为主,加大平时的教育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和质量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

4、设备常用部品备用库存量及在库量确认不够,应加强自身日语学习多与日方管理人员沟通交流,保障设备维修有备用部品更换,减少生产耽误的时间。

以上的缺点我将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来克服缺点,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实的干劲为公司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公司固定资产的设备管理竭尽全力。展望20____年,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保证____年设备正常运转的好势头的同时,加强科室管理和建设上,使设备科的管理上台阶,工作上档次。

以上是我的______年度,不足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设备质量总结报告3

一、20____年工作情况

(一)设备管理指标完成情况

公司计划、非计划检修项目完成率达______%,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______%,全部设备完好率______%。

(二)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情况

我设备管理处对我厂设备实行了全过程管理。把设备管理范围扩展到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一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从整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

1、把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时刻牢记“防患于未然”

设备作业安全是衡量设备管理单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必须确保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只有安全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将安全事项列为员工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施工期间,我们要求操作员必须要确保设备的安全调运、运行和停放,坚决避免机械事故和零部件被盗现象发生;还应注意随机辅助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对从业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我们制订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大对操作员的管理力度。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把机械效益与员工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安全责任心。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监督操作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程所需的施工工艺操作设备,坚决避免违规操作;并要做好设备运转记录、机械保养维修记录的填制工作:如实反映出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如实反映出机械保养、维修的日期、具体操作人、维修部位、更换零部件的名称等,并在三天的时间内及时上报设备部门。

(三)机械的保养、维修工作情况

1、重视保养,减少维修

我们做好了机械的保养工作,保养内容包括例行保养、定期保养和特殊保养,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并彻底排除故障隐患,这是确保我厂机械有着较高的完好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机械的维修应做到忙时抢修、闲时精修

为预防机械在突发故障,在工作中建立维修人员联系卡。同时安排操作员配合维修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抢修好设备,以确保机械设备有着较高的利用率,监督维修工作,确保维修质量,并做好维修记录。

(四)加强了设备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机械效益

设备管理处充分利用了冬闲时间,重视日常工作中的闲时,学习了包括业务知识、安全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节能知识,真正达到学为所用,使每一位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存在不足:在20____年的设备管理管理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监督不到位、检查不到位,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断层,工作信息传递不畅,有章不循、令行不止现象仍然存在,工作中还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各级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在现场的落实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个别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

二、20____年工作计划

(一)平时要做好设备保养,维修工作

01年设备管理处将继续开展生产设备安全排查工作,要求对各类安全设备保障工具配备齐全,状况差的设备及时申请报废,该维修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加大安全投入,狠查各类安全隐患,采取不定期、不定点,多方位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检查方式,急需建立针对每台设备的信息统计卡,做好设备基本信息、设备保险记录、设备强制维护和维修记录、设备事故损坏和维修记录、技术改造改装记录、设备移动记录等信息,使设备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真正将安全隐患查出,优先整改,把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工作方法,为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建立有效途径

20____年设备管理中心将积极配合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管理联合检查,形成企业与政府主管安全生产部门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互补宣传,加强企业与其他部门的沟通,通过与政府主管安全生产的部门召开安全座谈会、建立长期的安全培训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监管氛围。

(三)设备采购

设备采购是设备管理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20____年我们将加强采购人员思想教育,培养采购人员一切以公司利益为中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我们还要,落实采购后监督核算机制,发挥监督体制的作用。

设备科科员工作总结篇(10)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分别在2012年、2016年对我国高校开展了第三轮与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两次评估工作中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情况都被作为重要参考与数据分析指标。学校与学科的科研水平不仅与该校从事科学研究人员的能力有关,还与该校科研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是有具有合格的素质及能力有关。目前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专门的科研衔接部门以及在二级学院配备有专业知识素质的科研秘书,以保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系统、联系的完成。科研秘书的直接与科研人员联系,属于基层管理服务工作,与常规管理服务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科研秘书的定位与工作职责

科研秘书需要在学校科研处和二级分院的双重领导下,面对全院师生开展服务工作。作为一线服务人员,科研秘书的工作繁杂,涉及到学术成果、科研经费、学术交流、学术奖励等多个方面。总的来说,科研秘书需要根据学校和科研处的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文件,协助院领导完成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秘书工作中要做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保证及时传达并落实科研处等相关部门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主动帮助解决院系科研人员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科研秘书的工作内容基本包括:协助院系师生完成各种项目申报、计划书、结题、审计工作等;负责学科建设、课题开发等资料的整理及申请材料收集准备工作;科研成果的收集、汇总、整理、建档、归档工作;草拟与院系科研相关的计划、总结、办法和制度等;学科建设成果的收集、整理汇报、评估材料准备等工作;配合院系老师组织和服务各类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统计师生科研工作成果;核算科研工作量;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工作等各项与科研相关的工作。

2科研秘书应当具备的素质

2.1淞⑽全体教师服务的意识

科研秘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与保障,科研工作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各项工作时间节点非常明确,这就需要科研秘书能够无怨无悔的加时加班,保证工作按时按期完成。科研秘书对接收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通知和指令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准确的传递给与该通知指令相关的科研人员,这样才能保证科研人员不会浪费时间在甄别各类通知、邮件是否需要自己参与,而为科学研究留出更充分的时间。科研秘书在转发各类通知的同时,还要将工作渗透到通知中,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包括课题申报、计划书填报、经费使用、项目审计结题、计划书填报等各项具体工作。科研秘书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协助科研人员完成相关工作,还需要帮助科研人员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了解各项目进行中遇到的问题,熟悉项目相关政策,尽量帮科研人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2.2提高科研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科研秘书全面负责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是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方面的重要纽带工作,科研秘书的能力与水平,对院系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有重要影响。因为科研人员精力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对自身研究领域的内容了解熟悉,对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政策、规定、通知等不一定深度领会,对支撑科研工作平台、网站、申报流程等不一定能熟练操作。科研秘书一般还要兼职院系财会人员,新形势下,关于各类科研项目申请平台、项目经费使用规范等制度不断出新。这种状况下,科研秘书需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领会最新政策,熟悉各类支撑科研项目的平台,熟练掌握各类项目申报流程、充分了解各类基金项目的经费使用规定等,积累工作经验,总结心得体会,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为科研人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3严守保密原则,保护科研知识成果

科研秘书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实时了解科研人员的最新科研动向、准备申请的课题基础与目标、可能取得的科研成果等,还需要经常参加各种重要会议,在这些过程中都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前沿科技领域的秘密成果、信息或文件等。科研秘书必须做到对机密信息只字不提,写材料时合理规避,严格遵守信息保密原则,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成果。

3科研秘书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

3.1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

科研秘书是联系科研人员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桥梁,其服务工作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既要面对院系的科研人员,又要联系学校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一般会根据项目(下转第25页)(上接第5页)的性质、工作内容等将工作分给不同人员负责,院系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不会很快弄清其当前遇到的问题或任务应该与哪位校级工作人员联系,最直接联系的就是院系科研秘书,这就要求科研秘书具有一定的沟通组织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科研人员顺利的解决各类问题。

3.2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及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科研秘书在工作中需要对院系的科研工作进行收集、汇总,协助院系领导起草各类院系层面的科研工作相关文件,还需要对科研人员准备上报的材料进行形式、内容等的审查。科研秘书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还要能够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的各种系统、各种软件,做到能够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科研信息。科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实时转达非常重要,现在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科研秘书还要能够利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确保及时有效的将重要的科研信息通知等传达给科研人员。

3.3具有档案管理能力

科研档案是对科研工作的过程的记录与体现,对其进行管理是科研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科研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能力,要能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积累与科研相关的文件、数据、资料等,及时分类、归档保存。科研秘书要能顺应时展,做到纸质文档与电子文件文档同时系统化保存,随时能为学科建设提供详实准确的科研资料,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凌雁.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思考――基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视野[J].中国成人教育,2016(04):5-8.

上一篇: 教师述职报告表态发言 下一篇: 财产保险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