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17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25-06

1引言

词空格在拼音文字的阅读中起重要作用:词空格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觉信息帮助读者切分词,促进词汇识别,还能引导读者的眼睛运动,计划“何时”眼跳(when)和下一次眼跳的位置(where)(Perea & Acha,2009;Rayner,Fischer,& Pollatsek,1998)。在英文阅读中,删除或用字母、数字等替代词空格,读者的阅读速度会显著下降(Malt & Seamon,1978;Morris,Rayner,& Pollatsek,1990;Rayner et al.,1998;Rayner & Pollatsek,1996;Winskel,Radach,& Luksaneeyanawin,2009),眼跳幅度会变短(Rayner et al.,1998)。另外,西班牙语和德语的研究结果与英文研究一致(Inhoff,Radach,& Heller,2000;Inhoff & Radach,2002;Perea et al.,2009)。

有研究者采用空格研究范式考察在无空格文本语言中插入词空格是否会促进阅读(Kohsom & Gobet,1997;Sainio,Hyn,Bingushi,& Bertram,2007)。Sainio等(2007)考察空格在日文阅读中的作用,发现当读者阅读纯假名文本时,插入词间空格可以促进词汇识别;而阅读平假名和汉字混合的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没有促进阅读,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汉字提供了词边界线索,所以空格的效应没有显现。Kohsom等(1997)发现在泰语词之间插入空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第32卷第6期闫国利等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与学困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年汉语书写系统中,汉字是基本的书写单元,缺乏清晰的词边界标记(如空格)。汉语词的词长不同,对《人民日报》语料库中的词进行统计,双字词所占比例最多,为64%,使用次数占所有词语使用次数的比例为56%;单字词比例最少,只有5%,但使用频率较高,为40%(李江波,,陈祖舜,2006)。因此汉语读者无法根据字数找到词切分线索。汉语没有明显的物理线索标记词边界,读者如何进行词切分和识别呢?探讨词间插入空格能否促进阅读,可以理解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词切分和识别,有利于探讨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有研究采用空格范式考察了词空格在成人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Liu,Yeh,Wang和Chang(1974)发现词间插入空格不仅没有促进阅读,反而使阅读速度变慢。而Hsu和Huang(2000)发现词空格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对难度较大文章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影响阅读理解正确率。分析认为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仪器和测量指标),结果很难直接进行比较。有些研究者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探讨词空格在句子阅读中的作用。Inhoff,刘伟民,王坚和符德江(1997)让被试阅读三种呈现方式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和随机空格,发现三种方式下的眼动模式没有差别。针对Inhoff等(1997)研究中使用仪器采样率偏低(50 Hz)和空格过小(半角空格)的缺陷,Bai,Yan,Liversedge,Zang和Rayner(2008)作了改进,使用采样率较高的Eyelink Ⅱ(500 Hz)记录读者的眼动轨迹,让被试阅读四种呈现条件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非词空格的文本(均为全角空格),发现词空格没有干扰也没有促进阅读,并认为这是因为文本呈现方式的不熟悉导致的干扰与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作用之间发生权衡,还发现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干扰了阅读;另外,为了消除空格改变文本信息的空间密度对阅读产生的影响,改用阴影标记产生相同的四种条件,重复了空格范式研究中的结果,由此推论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词。

也有研究者进一步探讨词空格在汉语初学者阅读中的作用。Bai等(2008)以阅读经验比较丰富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也没有干扰阅读,但对阅读经验较少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空格文本和无空格文本的熟悉度差异不大,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是否明显呢?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和范晓红(2010)使用与Bai等(2008)相同的文本呈现方式,考察空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与成人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还比较小学三年级学生中阅读技能高者和阅读技能低者阅读空格文本的差异,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但非词空格对阅读技能低者的干扰大。Blythe,Liang,Zang,Wang,Yan和Bai(2010)考察小学生在正常无空格和有词间空格阅读条件下学习新词的眼动特征,表明在词间空格文本下学习新词更有助于他们对新词的掌握。这些结果表明读者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词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沈德立等(2010)关注词空格对汉语初学者阅读的作用,“初学者”采用小学三年级学生,原因是他们阅读经验相对有限,以此来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对丰富(语文阅读学习有两年),对文本相对熟悉,不能很好地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因此,以下研究采用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减少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已表现出差异,这可能与他们阅读中能否正确切分词有关。因此,假设(1)在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因为插入空格能帮助他们划分词边界,提高词汇识别的速度,从而提高阅读速度。(2)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干扰阅读。(3)同时给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提供词边界线索,词边界线索对学困生的帮助更大。

2实验

2.1被试

对于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该研究采用如下方法筛选出的被试作为学优生和学困生:

(1)统计天津市某普通小学二年级学生(共四个班)的两次学期语文成绩,找出每个班语文成绩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共40人。请该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了32名学生,其中语文学优生16人,语文学困生16人,这些学生年龄在8~9岁。母语均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不知道该实验的目的。

(2)将每个学生的两次重要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平均,对两组被试的语文成绩进行t检验。表明学优生的语文成绩(M=97.9)显著高于学困生(M=86.5),t(30)=-8.1,p

(3)对这32名学生进行瑞文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所有学生智力水平正常。

2.2实验材料的编制

(1)根据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水平编制103个句子。所有句子由两名小学语文老师认真阅读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评定,标出二年级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删除被标记的句子。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词进行切分。如果句子中有些词的切分有分歧,则删除该句子。

(3)根据(1)和(2)筛选,选出48个实验句,句子长度为9个字。24名不参加后续眼动实验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3点量表上对句子的难度进行评定。删除两份无效量表,难度评定结果为1.078(1=我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3=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2(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4(呈现方式: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文本呈现方式:(1)正常无空格是指句子以正常文本形式呈现;(2)字间空格是指在每个汉字之间插入空格;(3)词间空格是指在每一个词间插入空格;(4)非词空格条件,在不同字之间随机插入空格,使相邻的字构成非词。空格占一个汉字的空间。研究发现,采用阴影和空格标记词边界的研究结论一致,所以研究只使用空格范式(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实验材料举例见表1。

表1实验材料举例

正常无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字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词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非词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材料呈现:正式实验共48个句子,包含四种条件,每种条件下有12个句子。实验条件按照拉丁方顺序进行轮组。每一组内句子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只会读到一个句子的某一空格条件。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读8个练习句以熟悉实验程序。另外,根据实验句内容设置12个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或“否”的比例各占50%。

2.4仪器

使用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 II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采样率为500 Hz。实验刺激呈现在19英寸的CRT显示器上,分辨率为1024× 768,刷新频率为85 Hz。被试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75 cm。刺激以宋体形式呈现,每个汉字的大小为1.2 cm × 1.2 cm(在正常的无空格条件下字间距为0.1 cm),每个汉字成0.91°视角。

2.5程序

对每个被试单独施测。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后,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每次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句子,要求被试认真阅读,理解后按键翻页。有些句子后有一个理解判断题,需要按键做出是否判断。” 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0分钟。

2.6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对3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

2.7结果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首先,反映句子整体加工的时间指标总阅读时间在正常条件、词空格条件、字空格条件均没有差别,表明读者阅读这三种文本一样容易,非词条件干扰阅读。其它指标如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次数受文本单位空间信息密度的影响。其次,学生类型主效应在所有指标上显著,即语文学困生比学优生需要更长的平均注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平均眼跳幅度短,总注视次数多,这表明理解率相同时,学困生比学优生对句子的加工困难。再次,阅读时间的交互作用表明非词空格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讨论

3.1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在沈德立等(2010)探讨的词切分对汉语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影响,因为与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更少,阅读经验更少,容易排除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小学二年级学生已表现出学生类型的差异,猜测这可能与他们能否正确切分词和识别词汇有关,因此重点探讨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的影响。

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词空格能否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条件的总阅读时间相同,这表明词间插入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与Bai等(2008)成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字空格条件和词空格条件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上也没有差别,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字空格文本和词空格文本效果相同,这与以往研究(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结果并不一致,他们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比字空格文本容易。总之,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假设(1)并不一致,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的效果相同。

Bai等(2008)解释了为何词切分没有促进阅读,认为词切分产生的促进和对空格文本不熟悉产生的干扰之间发生权衡。该研究采用年级更低的被试,降低对正常文本的熟悉程度,减少文本熟悉性的干扰,按照Bai等(2008)的逻辑,似乎词空格应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但结果与该假设并不一致。那么,如何解释研究结果呢?笔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甚至是成人阅读策略可能不同,小学二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阅读水平比较低,更倾向于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因此表现出正常、词空格和字空格文本没有差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模式与成人相似,他们倾向于采用以词为单元的阅读策略,因此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阅读没差异。

该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非词是否干扰阅读。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的句子物理长度相同,结果发现词间空格条件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少于非词条件,平均眼跳幅度大于非词条件,表明与词间空格相比,非词干扰阅读。另外还发现字间空格的阅读时间少于非词空格,也表明非词干扰阅读,与以往研究(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的结果一致,也符合该研究预期。

3.2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所有眼动指标上发现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文本时,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平均眼跳幅度更短,注视次数更多。这说明学优生阅读策略好于学困生,帮助其迅速识别单词,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这种阅读水平的差异,在初学阅读阶段就明显表现出来。这与以往研究(沈德立等,2010;Hiki,Bertram,Hyn,& Niemi,2009)的结果一致,阅读技能低的读者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尽管语文学困生加工句子比学优生困难,但他们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是否相同?在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空格条件和学生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语文学困生和学优生在这两个指标上眼动模式相似。而在平均眼跳幅度、总阅读时间上出现交互作用:学困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与字间空格文本平均眼跳幅度的差异小于学优生,表明学困生阅读时区分这两种文本的能力差,词空格并不比字空格更容易阅读。总阅读时间上的交互作用发现,对学优生而言,词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他们阅读这四种文本一样容易;对学困生而言,非词空格条件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无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后三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非词对学困生阅读的干扰更大。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语文学困生在阅读任何条件下的句子时,效果都不如学优生。非词空格的设置对语文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3研究结果对汉语阅读基本信息单元问题的启示

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词是基本的书写单元和意义单元,自下而上的物理线索——空格提供词边界标记帮助读者切分词和识别词。而汉语文本则不同,它是由等间距的汉字构成,缺乏可见的词边界线索,增加了读者描述词边界的难度。

该研究对阅读基本单元问题探讨的贡献。Bai等(2008)和沈德立等(2010)采用空格研究范式,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而字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则会干扰阅读,由此推论词是阅读的基本单元。该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考察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发现他们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效果一样,非词空格干扰阅读。这说明对初学者而言,在阅读经验相对有限,文本熟悉程度低时,字或词都可能是他们的信息单元。这可能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有关,与阅读熟练程度高的成人相比,由于他们阅读水平低,有可能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词单元的优势很难表现。

由此可见,读者阅读基本单元的探讨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字或词哪个更基础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2)

一、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1.课题研究意义

在农村初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英语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缺乏日常的阅读习惯,同时,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因此,《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对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探究、摸索一些阅读策略,形成理论成果。

2.课题研究价值

有关农村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策略方面的课题数量不多。本课题提出了许多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阅读策略不仅包含了阅读中的一些技巧,还包含了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这一研究是在实践层面实施国家《标准》要求的改革性实验,从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试点,突破现有的基于考试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尝试通过英语阅读策略教学达到提升农村中学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性目标,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2.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3.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4.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并找出其原因。

2.根据《初中英语新课标》有关英语阅读的要求,构建提高英语课内外阅读有效性的阅读模式。

3.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获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对红柳沟中学八、九年级学生对英语阅读情感及实际阅读所能达到的水平,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加以取证,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学生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通过观察,谈话,统计等方法了解学生阅读时的一系列问题,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4)行动研究法:

教师对八、九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慢及阅读效果高低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其原因,提出有效性的策略,并及时总结反思结果。

2.研究对象

红柳沟镇中学八、九年级学生。

四、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 (2011.4---2012.3) 准备阶段:

学习了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外国教育研究》等有关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文章。使自己对《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有了更丰富的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 (2012.4---2013.3 ) 实践阶段:

第一,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情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和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第二,对学生阅读速度及阅读效果低下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有效性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善不良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第三阶段 (2013.4---2014.4):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申请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在三年的课题实施与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新课标理论和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选择适合于他们的阅读教材,经过实践与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缺乏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并且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影响阅读的效果。

(2)学生阅读的效果日渐显著,并且懂得运用阅读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认同通过大量的阅读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能明确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技巧的形成。

(3)男、女生在阅读活动中有差异性,女生在许多方面都优于男生。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成绩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但具有年级特点。其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助于九年级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成效显著。

通过英语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了大量的新词汇,英语学习策略及阅读兴趣有很大地改观,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感也增强了,每位学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今后在英语阅读教材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速度变快了,阅读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上升了,英语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和研究。教师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设计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了英语组全体教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得以提升的信心和决心。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课题组已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一些课件在市级以上获奖。有多篇论文入选学校论文集。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培养初中生自主性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教师在整个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很重要。

3.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教学氛围。

4.调整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 《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年第2期

3.张孔仪:“西方中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3)

考虑到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高一校本课与高二研究性学习合并,开设了“零课时阅读”校本课。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前期准备:组织前测、问卷调查、访谈、挑选被试等。

第一阶段:高一上学期。教师根据学生选课和前测成绩,确定“零课时阅读”校本课学生名单;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1课时的小班教学,讲解阅读策略和技巧;学生定期完成指定阅读任务,上交阅读笔记和小组讨论笔记,并完成相应的阅读测试。本阶段学生成绩=课堂表现(20%)+读书笔记(10%)+小组讨论(10%)+阅读测试(20%)+期末考试(40%)。

第二阶段: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无课堂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推荐的书单进行自主阅读,学习小组每周就阅读中的收获或疑问进行讨论,时间地点自行安排,要通知教师参加。本阶段学生成绩=小组活动表现(20%)+读书笔记(10%)+小组讨论(10%)+阅读测试(20%)+期末考试(40%)。

第三阶段:高二下学期。无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为:学生自选一本英文原著进行阅读,做好阅读笔记;期末递交相关小论文;学习小组定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手抄报比赛、配音比赛等。本阶段学生成绩=小组活动表现(10%)+读书笔记(10%)+小组讨论(10%)+小论文(30%)+期末考试(40%)。

后期工作:实施后测,并整理学生论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前测对比

在实验开始之前,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共775人参加了针对英语水平的前测,平均分为67.72。根据校本课选课结果,挑选出4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余学生成为对照组。实验组前测平均分为68.9,与对照组成绩在统计意义上无显著差异。

2.阶段一、阶段二的对比

撰写本文时,实验班学生尚未完成阶段三的学习,故以阶段一、阶段二结束时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照。其中,阶段一结束时全年级平均分为102.15,实验班平均分为118.36;阶段二结束时全年级平均分为90.99,实验班平均分为110.84。两次考试中,实验班均高于全年级平均水平,并在统计意义上极为显著,说明“零课时阅读”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

3.问卷调查

相关的问卷调查为实验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一是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有利于将来的工作”“能够获得成就感”;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我学习英语的劲头并不取决于是否喜欢英语老师”,也不是“取决于所用的教材”。因此,“零课时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跳出教材,让学生进行更为广泛而实际的阅读,更符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

二是阅读策略。在所调查的五大策略中,情感策略分值最高,表明学生更愿意为了收获知识、收获快乐和满足而阅读,而不是为了考试或升学。相反,管理调控策略分值最低,表明学生在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方面能力较差,也不善于及时反思阅读经验。故在“零课时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安排阅读任务,并帮助学生提高管理调控能力。

三是自主阅读情况。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自主阅读的习惯;69.12%的学生课下没有做过阅读计划。因此,在 “零课时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定期告知或提醒学生阅读任务。在“你是如何选择阅读材料”这一项中,近七成学生选择“对自己英语学习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不可过难或过易,或盲目求新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有近七成学生从未或只读过一本英文原著。由于原著对于了解英美文化、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门槛十分重要,因此在“零课时阅读”课程中,按照难易成度逐级安排了学生阅读5~6本英语原著。

三、高中“零课时阅读”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近两年的实验教学中,从“有课堂”到“零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掌握了自主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学会了制定计划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查找相关资源撰写论文等。以上,是在缺少教师面对面指导和督促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完成的,这也是“零课时阅读”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

2.注重阅读书目的选择与引导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为七级。七级对阅读的要求为: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但英文资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有必要提前筛选出符合学生兴趣、题材健康、内容丰富的阅读资源。

3.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在设计“零课时阅读”之初,已将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课后阅读质量、综合英语能力等列入评价体系。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自评和互评也非常重要。例如,在自主阅读中,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情况不一样,努力程度也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因此学生自评更客观;在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与贡献程度也不同,因此学生互评更有效。

4.“零课时阅读”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4)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5)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6)

分类号 B842.1

1引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开展汉语阅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眼动仪是研究阅读过程的一种重要工具,对于揭示汉语阅读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最早对汉语阅读进行眼动研究的是沈有乾。1925年和1927年,他与Miles在斯坦福大学对阅读中文时的眼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2],开拓了中文阅读的眼动实验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进行回顾,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

眼动分析法是研究阅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在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将从汉语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阅读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2.1中文字词阅读的眼动研究

2.1.1词频、笔画、熟悉度和预测性

词频、笔画数、熟悉度和预测性是影响阅读中眼动模式的一些重要变量。对于中文阅读,也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词频、熟悉度和预测性效应的存在,同时也发现笔画对中文阅读没有影响。

Just等人考察了阅读中文时的眼动特点。阅读材料是科技说明文,被试为中国留学生。实验结果发现:(1)对一个词的注视时间与这个词的频率的对数的相关为0.71;(2)对这个词中的字的注视时间与这些字的频率的总和的对数的相关为0.50[3]。

孙复川等人对汉字识别时的眼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汉字识别的定量分析,发现识别汉字的注视次数和识别时间与汉字的频率有关,而与汉字的笔画没有关系[4]。陈凌育等人考察了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研究对字频和笔画数均做了控制。结果表明:汉字识别时间与笔画无关,而是存在识别时间随字频减小而增大的字频效应;识别眼动的注视次数也随字频减少而增多,注视时程基本不变[5]。Yang和McConkie等人考察了阅读不同频率词的眼动特征。实验发现:即使是那些优秀的汉语阅读者在眼跳距离上也存在个体差异;词频对汉语阅读的回视概率和眼睛停留在该词上的凝视时间都有影响,即低频词比高频词更容易受到即时的回视,低频词比高频词的凝视时间长;字的结构的复杂性也会影响回视概率和凝视时间[6]。闫国利等人在一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中,考察了汉字的首字字频、尾字字频和词频对汉字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读者阅读包含目标词的句子时存在词频效应。此外,字频也影响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首字字频比尾字字频对目标词注视时间的影响大。这种影响的程度随目标词的词频变化而变化,当目标词是高频词时,首字字频对其注视时间的影响不大,但当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首字字频对其注视时间影响较大[7]。孙复川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识别单个汉字时,眼动模式与被试对该汉字的熟悉度有关[8]。Rayner等人考察了词的预测性对汉语阅读者眼动的影响。目标词在句子语境中的可预测性分别为:高中低。阅读者对中、高预测性的目标词的注视时间短于对低预测性的目标词。相对于中、高预测性的目标词,阅读者也更有可能注视低预测性的目标词。这个结果证实了汉语阅读者同英语阅读者一样,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目标词的预测性信息[9]。

2.1.2语音在汉字加工中作用

语音在汉字加工中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于这一领域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语音信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不像英语那么重要,即语音在中文阅读中仅发挥次要作用。Inhoff等人在《中文句子阅读中亚词汇和词汇信息的使用: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一文中即认为语音信息可能仅在拼音文字而非中文的阅读中有助于词义通达[10]。

第二种观点认为语音在中文阅读中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很快取代正字法进行字意的通达,但就语音效应发生的阶段仍存在争议。首先,Pollatsek等人以眼动为指标,考察语音编码对汉字识别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副中央窝视觉看到的与目标字同音的汉字有助于后来对目标字的识别。而且,对高频的规则形声字的命名要快于对高频不规则形声字。因此,词汇和亚词汇语音编码均参与了汉字识别的早期加工[11]。相反,Wong以及Feng等人的研究则认为语音效应发生在较晚的阶段。Wong等人应用眼动技术考察了中文语篇阅读中对正字法和语音信息的使用。结果表明正字法操作能够产生对目标字位置的首次注视时间可靠而较早的破坏作用。相反,语音效应仅出现在对目标词位置相对较晚的加工阶段的测量中,而非在早期加工的测量中。这些结果支持了正字法而非语音在中文阅读中起较早且主导作用的观点[12]。Feng等人考察中英文读者在阅读中如何利用与语音和正字法(拼法)特征,作者应用Daneman和Reingold(1993)的错误破坏范式,以眼动为指标,考察阅读中英文材料时的拼法错误效应。中国和美国的熟练读者用他们的母语阅读短文,这些短文含有偶然的拼法错误(spelling errors)。结果表明,在有些条件下,非常早期的语音激活能够在英文中得到确认,而没有证据显示中文中也存在类似的语音激活现象。对于两种语言,同音异义错误在后期加工的测量中都有优势,说明语音有助于读者从错误的破坏效应中恢复。这些结果说明熟练读者能够利用特定正字法的独特特征,但这些正字法(拼法)效应最有可能在词汇通达的早期阶段进行。这两个研究均支持语音对汉语阅读有重要作用但发生较晚[13]。

此外,研究者们还对其他一些与中文阅读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眼动研究。例如语音编码、视角、最佳注视位置、读者的知识经验等。这些研究对于探索汉语字词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14~16]。

2.1.2阅读知觉广度

阅读的知觉广度(perceptual span)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信息的范围,它是阅读研究中的最基本问题之一。McConkie和Rayner在1975年首次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eye-movement-contingent display changes technique)研究阅读的知觉广度[17]。这一技术在研究不同语言的阅读知觉广度时被普遍采用。

Tsai和McConkie使用呈现随眼动改变技术考察了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结果发现,汉字的阅读知觉广度是从被注视的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二个汉字[18]。Tsai等人对阅读知觉广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阅读知觉广度是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四个汉字之间[19]。陈煊之等人使用自定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self-paced moving window technique)考察了汉字的阅读知觉广度,结果发现,成人的阅读知觉广度为被注视的汉字及右侧两个汉字[20]。Inhoff和Liu在1998年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实验研究[21]。被试为中国留学生。该研究揭示了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不对称性(阅读知觉广度对不对称性是指,在知觉广度的范围内,注视点左右两侧的字数不等。),范围大约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三个汉字之间。闫国利等人使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眼动研究[22],结果发现:(1)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2)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两个或三个汉字的空间。

从上述对汉字知觉广度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对成人的研究的结果不甚一致。但是,知觉广度范围大约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4个汉字之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不同研究使用的阅读材料的难度不尽相同。阅读材料的难度会影响阅读知觉广度。(2)不同实验使用的被试不同。有的实验使用的被试是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有的使用的被试使是在国内的大学生。(3)使用的研究技术不同。有的研究使用的是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有的是自定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

2.2句子阅读

句子是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而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我国有人对句子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眼动研究,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者主要集中考察了汉语歧义句的加工情况,以及动词信息和汉语句子的可继续性对句子加工的影响等问题。

张亚旭等人采用了移动窗口和眼动记录两种范式考察了话语参照语境条件下汉语歧义短语的加工。结果发现:在早于解歧区1的区段上就开始出现话语语境效应。这些发现表明话语参照语境可以通过概念期望机制起作用,而并非仅仅通过参照前提机制起作用。研究证明了话语参照语境在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23]。石东方等人使用眼动分析技术考察了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结果表明,包括语义信息在内的各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参与了汉语句子加工[24]。石东方等人还考察了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结果显示,语义等多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共同参与了汉语句子加工[25]。

武宁宁等人考察了汉语歧义句阅读的眼动特征。阅读材料为含有单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歧义词前语境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偏向性信息,后语境提供解歧信息。结果发现:当后语境支持次要语法时,歧义词及后面第一个解歧区的总阅读时间加长,歧义词后的第二个解歧区的回扫次数增多,而当后语境支持主要法时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表明相对频率能够即时影响词类歧义解决过程,结果支持基于制约的模型[26]。陈向阳考察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本科学生阅读理解句子的即时加工过程。研究的结果发现:眼动模式所反映出的加工差异,表明了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也是学生对句子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27]。闫国利等人对工作记忆与歧义句的加工的眼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在无前语境的暂时句法歧义句中,不同的续接方式在句子的最初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在最终的理解过程中作用显著。(2)工作记忆高有利于句子的理解,但对歧义短语的两种意思的提取和保持的作用不显著[28]。

2.3语篇阅读

语篇是指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一个语言单位。我国学者对语篇阅读进行了初步的眼动研究。白学军等人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又有表象加工。(2)推理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空间关系的建立均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29]。张兴利等人考察了类别指称对象提取过程的眼动特征。实验材料包括18个不同总括类别概念编写的18个语篇。每一语篇包括四个句子,第一句给出一个总括类别概念(如交通工具),第二句给出第一句中总括类别概念的两个类别概念即两个样例(如飞机和轮船),第三句中包括有两个下位类别概念之一的上位类别概念即上指示词(如空中交通工具),第四句再次提到下位类别概念(如飞机或轮船)。结果发现:类别指称对象提取过程中包含激活和抑制两种过程。被试在阅读完上指示表达之后,立即激活了可能的指称对象,但是对非指称对象的抑制却发生在后来的整合过程中;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能更有效抑制非指称对象,更容易形成语篇的完整表征,有效提取类别指称对象[30]。周榕以眼动为指标,考察了隐喻表征性质。结果发现:概念投射于另一语义域概念,由此产生的隐喻表征是一种自动加工,无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种隐喻表征是长时记忆已有的知识部分,是预存性的[31]。

2.4不同文体的阅读

汉语有着不同的文体。国内有人针对不同的文体以及图文阅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国中小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的信息加工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显示了阅读的眼动研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

2.4.1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一些学者对记叙文阅读进行了眼动研究。彭聃龄等人比较了汉语阅读者和英文读者阅读中英文故事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决定读者的眼动模式和注视停留时,认知因素比知觉因素有更重要的作用[32]。白学军等人考察了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课文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不断减少。(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年级的增长,阅读的注视频率也增长。表明年级高的儿童在每一时刻获得的信息量大。(3)各个年级儿童理解课文时的阅读方式以直接式和往复式为主,问题式和跳跃式为辅[33]。白学军等人还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为被试,记录他们在有一定阅读任务要求下的眼睛注视方式。结果发现:阅读速度随年级升高而加快,且小学五年级组和初中一年级组、高中一年级组和大学生组之间差异显著;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各年级学生使用两种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课文的方式;回视次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等现象[34]。

吕勇等人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探索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和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及快速阅读训练对小学生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考察成绩,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35]。闫国利等人也考察了经过快速阅读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的被试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的眼动特点。结果发现了与上述研究类似的结果[36]。

2.4.2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眼动研究,下面将介绍有关的研究成果。

闫国利对不同年龄学生说明文阅读的眼动研究。研究使用眼动仪对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和大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眼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提高,被试阅读课文的总注视次数显著减少。(2)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的重要性来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眼动策略。(3)随着年级的提高,各年级被试使用前进式回视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使用选择式回视的比例逐渐增加[37]。

2.4.3寓言阅读

陈向阳等人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使用眼动仪记录对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阅读难、易两种寓言材料的眼动过程进行了记录。结果发现:(1)无论是对同一难度寓言阅读理解成绩的差异还是眼动模式的差异,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之间显著,在初二与高二之间不显著,这说明对寓言真正理解的年龄在初中,高中只是进一步完善阶段。(2)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眼动模式有一定影响,分别影响小学生的眼跳距离、初中生的注视次数和高中生的注视点持续时间[38]。

2.5图文阅读

插图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可以对文章的阅读给予补充和修正,并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整合相关的心理表征。

韩玉昌等人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应用题难易,学生对有背景插图的阅读理解优于对无背景插图的理解;复杂的插图背景有利于理解较难的应用题;简单的插图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容易的应用题;眼动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插图效果好[39]。

沈德立等人以眼动为指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有无插图的说明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阅读有无插图课文的成绩、时间和速度,插图课文显著优于无图课文,插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40]。

3结语

以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针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问题,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眼动研究的理论价值问题。眼动仪为汉语阅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它在阅读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验证已有的词识别、句子理解、语篇理解的相关理论,另一个方面是有助于建构和验证阅读的眼动理论模型。

目前,西方已经提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眼动理论模型来解释阅读过程[41~45]。眼动研究作为一种构建和检验眼动理论模型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而言,眼动模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的一些眼动研究成果上的,此外,眼动的理论模型建立后,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大都是在检验后人相关的眼动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的。

(2)阅读中眼动控制机制的研究问题。目前我们对汉语阅读中眼动控制机制的研究较少,如在汉语阅读中哪些因素影响眼睛下一步向何处移动?引起回视的因素是什么?引起跳读的因素是什么?眼睛在何时移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阅读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3)汉语阅读的眼动理论模型的建立问题。由于英语阅读的眼动研究开始较早,心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眼动理论来解释英语的阅读过程。但是由于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一个认知加工的眼动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汉语阅读过程,加强这个领域的理论探索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4)汉语阅读研究的系统性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虽然已涵盖了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等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由于我们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不同,导致研究比较零碎,不够系统。这是国内学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Mile R S, Shen E. Photographic recording of eye movements in the reading of Chinese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xes: Method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25, 8: 344~362

2 Shen E. An analysis of eye movements in the reading of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27, 10: 158~183

3 Just M A, Carpenter P A.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A: Allyn and Bacon, Inc., 1987. 305~316

4 Sun F, Feng D.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In Wang J, Infhoff A W, Chen HC(Eds),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 189~204

5 陈凌育, 赵信珍, 孙复川. 汉字识别的眼动特征――字频效应及信道容量. 生物物理学报, 1999, 15(1): 91~97

6 Yang H M, McConkie G W. Reading Chinese: Some basic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Wang J, Infhoff A W, Chen HC (Eds),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 207~220

7 Yan G L, Tian H J, Bai X J, et al. The effect of word and character frequenc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97(2): 259~268

8 Sun F, Feng D.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 In Wang J, Infhoff A W, Chen HC(Eds),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 189~204

9 Rayner K, Li X SH, Juhasz B J, et al. The effect of word predictabilit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5, 12(6): 1089~1093

10 Inhoff A W, Liu W, Tang Z H. Use of prelexical and lexical information during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Evidence from eye-movement studies. In Wang J, Infhoff A W, Chen HC (Eds),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 207~220

11 Pollatsek A, Tan L H, Rayner K.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codes i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across saccadic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000, 26(2): 607~633

12 Wong K F, Chen H C. Orthograph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 reading Chinese text: Evidence from eye fixation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999, 14, 461~480

13 Feng G, Miller K, Shu H, et al. Rowed to recovery: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 1079~1100

14 黄希庭, 蔡治, 陈丽君. 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4, 27(4): 770~773

15 陈燕丽, 史瑞萍, 田宏杰. 阅读成语时最佳注视位置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2): 278~280

16 沈德立, 白学军, 闫国利. 不同书法知识经验者在书法字审美过程中的眼动特点研究. 心理学报, 2000年增刊: 56~59

17 McConkie G W, Rayner K. 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975, 17: 578~586

18 Tsai C H, McConkie G W. The perceptual span in reading Chinese text: A moving-window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Other Asian Languages, Hong Kong, 1995

19 Tsai J L, Tzeng O J, Hung D L, et al. The perceptual span in reading Chinese passage: A moving window study of 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Psychology Association, 2000

20 Chen H C, Tang C K. The effective visual field in reading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998, 10: 245~254

21 Inhoff A W, Liu W. The perceptual span and oculomotor activity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ent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8, 24: 20~34

22 闫国利, 熊建萍, 白学军. 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眼动大会. 天津, 2006

23 张亚旭, 舒华, 张厚粲等. 话语参照语境条件下汉语歧义短语的加工. 心理学报, 2002, 34(2): 126~134

24 石东方, 张厚粲, 舒华. 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 心理学报, 1999, 31(1): 28~35

25 石东方, 舒华, 张厚粲. 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1): 7~12

26 武宁宁, 舒华. 汉语词类歧义解决. 心理科学, 2003, 26(6): 1052~1055

27 陈向阳.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和句子的眼动研究. 博士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00

28 闫国利, 田宏杰, 白学军. 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3): 524~528

29 白学军, 张兴利, 史瑞萍. 工作记忆、表达方式和同质性对线性三段论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3): 519~523

30 张兴利, 白学军, 闫国利. 类别指称对象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3): 539~544

31 周榕. 隐喻表征性质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4(4): 271~277

32 Peng D L, Orchard L N, Stern J N. Evaluation of eye movement variabl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eaders. Pavlovi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 1983, 18(2): 56~60

33 白学军, 闫国利. 儿童理解课文时眼动过程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3, 6, 12~18

34 白学军, 沈德立.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注视方式的研究. 心理科学, 1996, 19(1): 6~10

35 吕勇, 闫国利, 陈连燕等. 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0, 20(2): 5~29

36 闫国利, 吕勇, 刘金明. 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眼动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27~30

37 闫国利.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眼动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22(3): 226~228

38 陈向阳, 沈德立. 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4): 777~780

39 韩玉昌, 任桂琴.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进行了眼动研究. 心理学报, 2003, 35(6): 818~822

40 沈德立, 陶云.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 心理科学, 2001, 24(4): 385~388

41 Rayner K.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3): 372~422

42 沈模卫, 张光强, 符德江等. 阅读过程眼动控制理论模型:EZ Reader. 心理科学, 2002, 25(2): 129~133

43 闫国利, 白学军, 陈向阳. 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2): 156~160

44 陈庆荣, 邓铸.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理论与SWIFT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5): 675~681

45 胡笑羽, 刘海健, 刘丽萍等. EZ阅读者模型的新进展. 心理学探新, 2007, 27(1): 24~29

EYE MOVEMENT STUDIES OF CHINESE READING

Yan Guoli,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7)

1.调整考试内容范围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内容变为“必考”内容,二者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起归属于“现代文阅读”板块。这个调整带来两个变化:一是考纲内容排序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前移;二是试卷结构的变化,试卷第一部分为“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

2.增加相关考点内容

(1)“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之下,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个考点。

(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3)“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4)“古诗文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

第(4)条已经在2016年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2017年继续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他三项也可能体现在2017年高考的相关阅读试题里。

3.试题设置与分值

考试内容的变化,特别是“选考”变为“必考”,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加1000字左右的阅读量,阅读材料由7000字上升到8000字。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等方面的调整情况如下:[内容\&试题\&分值\&论述类文本\&3道,客观题\&9分\&实用类文本\&3道,客观题+主观题\&12分\&文学类文本\&3道,客观题+主观题\&14分\&文言文阅读\&4道,客^题+主观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道,客观题+主观题\&11分\&名篇名句默写\&3道,填空题\&5分\&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主观题\&20分\&写作\&1道,作文题\&60分\&]

二、考纲解读与命题预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论述类文本”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四种,文艺、美学、哲学、史学等方向的学术论文作为阅读材料的可能性最大。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二: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表现核心概念的词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的理解等。二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等考点。考点设置回归论述文的文体特征,论述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被列为考查点。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会有所降低,命题更加重视从论述文的文本特征出发设置选项,对论点、论据、论证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考查将在试题中得到体现。筛选文中的相关观点,归纳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概括证明某一观点的论证方法等内容将会出现在选项之中,论述文的说理性、逻辑性,句与句、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考查点值得关注,利用文中观点、材料进行联想推断之类的试题也可能会出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实用类文本”有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新闻、传记作为试题材料的可能性最大。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这里的重要语句,指表达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语句。二是分析综合,其中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属于文意层面的考查;语言、结构、文体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考查。三是鉴赏评价,考纲强调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章观点、价值取向、艺术特色等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四是探究,探究是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对象是文本体现的价值观、人格精神、写作背景与意图等。探究类试题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但见解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

2.命题预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可能会突破传记文这个固定模式,选择时效性、思想性更强的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北京卷的非连续性文本模式值得借鉴。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发掘方面。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意,人物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某人取得成功的背景、原因,某种人生观念、价值取向的社会意义等,仍将是实用类文本命题的主要方向。当然,文本结构、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也不容忽视。题型将会采用1道四选一的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小说、散文作为试题材料的可能性最大。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包括其语境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二是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概括作品的主旨,如对小说、散文的主旨进行概括。三是鉴赏评价,鉴赏评价的对象涉及“语句的丰富含意,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其中对作品形象的赏析、对价值判断的评价等是考查的重点。四是探究,探究的要求是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的对象涉及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倡导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命题预测

一是选材坚持多样化方向,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二是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新的命题点。三是作为考查“更高层的思维能力”的体现,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将可能出现,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四是考查热点变化不大,题型稍有改动。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物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手法的分析,叙述、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以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仍然是命题的热点。题型将会采用1道五选二的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

(四)古诗文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诗歌,主要是唐朝、宋朝的,也包括其他朝代的篇幅较短、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诗、词、曲;文,既包括文人写的散文,也包括《二十四史》等历史著作。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层级要求有四:一是识记,即名篇名句默写,范围仍是初中、高中教材里的64篇古代诗文;二是理解,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古今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翻译句子等内容。三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意思、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是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理解、分析综合主要是针对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句式等基本知识,是翻译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鉴赏评价,主要是针对古代诗歌而言的,它包括思想情感、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运用四个方面,鉴赏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从《二十四史》里选取人物传记的可能性最大,忠君、爱民的官吏,勇敢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会是首选;可能会考查实词、文化知识、断句、分析概括、翻译等。古代诗歌选材会坚持以唐诗、宋词为方向,体现闺人思远、志士报国等常见思想情感。命题着眼于具体诗句与表达技巧,便于学生思考作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可能会继续考查炼字、炼句等。诗歌鉴赏题将会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名篇名句默写”可能为理解型填空,名句的选择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语言文字运用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提出了识记、表达应用两个能力层级要求。识记,要求考生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书写规范的汉字。表达应用,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正确运用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可能将保持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格局不变。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连贯三道客观题。主观题潜在变数较大,一是对以往考查点进行改造,以图文转换为例,可能变为评价图文内容,考查分析评价能力,或者描述图文内容,考查想象描写能力;二是新闻点评、应用文写作与修改等新的考点也可能会出现。

(六)作文

1.考纲解读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8)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年3月——20*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年5月——20*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年8月——20*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9)

一、阅读兴趣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艾伟一直潜心于自己的实验研究,在中文阅读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对语文教育界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1938年9月,艾伟以文言文作材料,举行了第一次阅读兴趣实验。实验对象为小学五、六两个年级上学期的9名学生,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在阅读中不同特质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低排列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写与叙述、生动的描写与叙述、静的叙述。由于此实验存在着被试人数少,材料也少且仅是文言文,实验手段不够科学等因素,所以实验的结果不太可靠,结论也相对比较片面,在编写教材时可采的价值不大。

1939年6月,艾伟又举行了第二次规模较大的阅读兴趣实验。被试对象仍为小学生,分布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下学期,共计26人。最后,艾伟对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了归纳:(1)随着读物特质的转变,学生阅读兴趣的浓淡也发生了转移;(2)读物的特质可以分为惊异、生动、动物叙述、谈话式、幽默、情节、男性、女性、儿童、成人、静的叙述、知识灌输、道德暗示等十三类,前九类为儿童最感兴趣的,而后四类则最不感兴趣;(3)小学各级儿童对于读物兴趣都比较相近;(4)韵文对于儿童而言似乎没有特殊兴趣,此外儿童在寻常家庭的生活经验方面的兴趣表现也很淡然。(5)阅读兴趣与阅读难度没有太多相关;(6)儿童对于文言文兴趣不如白话文浓厚。通过种种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为儿童文学之写作,异常重要,而写作者对于儿童心理应有认识,更加重要。相比首次实验,本次实验结果可信度有所提高,科学性也大大增强。

到了20世纪40年代,艾伟还把实验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初中,先后进行多个实验,主要有“学生对读物兴趣之评判”实验、“由背诵结果分析学生之兴趣实验”等。实验的结论是:儿童的兴趣与成人不同,成人依照自己的喜好为儿童选择读物,不尽受到儿童的欢迎。所以说在儿童所读的材料中,儿童不喜欢内容的比例和教学质量是呈反比的。

1943-1944年,胡士襄、江文宣在艾伟指导下从事了一次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的实验,此次实验规模比较大,被试者为初小三年级上学期至高小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共计685人。由研究结果可知,它与艾伟的研究结果颇为相近,这说明实验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国语课本的编写、国语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速率研究

1、汉字直排横排对阅读速度的影响

自商朝的甲骨文开始,我国的文字均为纵行排列,阅读者的目光关注点一般从上往下移,看完一行再向左移。一页有十几纵行,阅读的顺序是从右至左。这是我国阅读文字的一般习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来自西方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日益加剧。同时,很多来自中国的有志之士也开始主动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以期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在这种西学东进的背景之下,以拉丁文字为主的外国文字相继传入中国,一些学者注意到西文的阅读方法与我国的阅读习惯恰好相反。汉字的组织与西文不同,是方块字,既可以直排也可以横排,所以在民国初年以来的一些坊间教科书中,出现了横排和直排混杂的现象,在排版上没有一定的标准。1904年,我国首部汉字横排的印刷品《汉语字典》的发行,1915年,《科学》杂志的创刊号业首先采用了横排印刷,横排与直排这两种相互并存的印刷局面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从中西文字排列方向的比较中,得出汉文是横排或是直排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更利于提高阅读速率的结论。但是,究竟哪种排列形式更加完美,哪种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的规律,在当时来看,依旧是一个谜。

早在1918年张耀翔以中国留美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结论是直排优于横排;1923年杜佐周的实验结论倾向于横排优于直排。1925年沈有乾运用照相机研究眼球运动方法来实验阅读横排或直排材料哪个效率高的问题。最后,艾伟得出的结论是,汉文适合采用横排印刷以改变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同年,陈礼江、哈尔二人也进行了汉字横排与直排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横排和直排阅读没有好坏之分,速度的快慢纯粹受习惯与训练的影响。艾伟的横直读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艾伟得出初步结论:对于低年级而言,直行阅读成绩较优秀。对于高年级而言,横行阅读成绩较优。对此结论,他又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意见,例如杜佐周、陈礼江、哈尔、沈有乾等人,认为在排除习惯和熟悉材料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速视法进行实验,证明横行阅读成绩最佳。总之,艾伟所研究的汉字横排与直排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汉字横排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将会为以后教材、印刷物的印刷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于汉字横行和直行排列问题,直到建国前夕还有不断的争论,但是随着汉字左起横排的书籍和报刊的增多,在实践中横排阅读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最终在建国不久便得到了广泛推行。

2、篇幅长短等对诵读速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背诵一些经典文章对于初学者提高语文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如何提高诵读速率,已为人们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艾伟曾对此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艾伟一共做了四次研究。首先是“篇幅长短与诵读速率”的关系研究。其次是“文章内容在背诵与默写上的影响”。以初中一年级所读的文章为研究材料,从中选出七篇让学生诵读,直到会背诵为止,同时观察内容的深浅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此外,有学者从整读和段读的角度实验其对阅读速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是:(1)朗读与默读在理解和速率这两个因子上,都能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朗读在速率上次于默读;(3)在理解方面,朗读比较适合低年级,而默读在高年级则独显优势。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大都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情形的弊端在高年级尤为突显,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的提高。艾伟等人诸多有关阅读速率的研究,对于改进当时的阅读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今语文教学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

三、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1、中学生文白能力的比较研究

“”以来,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很深,废除文言文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的,其次从继承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并不尽是糟粕,文言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是儿童学习所必要的。鉴于此,艾伟先后做过三次实验以探测儿童学习文白的能力,他的结论前后稍有不同。1926年艾伟来到沪宁杭三地,通过对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测验,艾伟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全面理解文言文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艾伟认为应该废除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在初中教材中从易到难开始编写文言文内容并进行教授,同时文白内容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从1940年开始,艾伟在中大实验学校主持教学工作,并在小学高年级中进行文言文教学实验,这次教学实验成果十分突出,因此艾伟提议从高小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他文白观念的三次转变,对中学文言白话的阅读能力的分级测量以及文白的理解力都有细密的研究。

2、默读能力研究

默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在20世纪20年代时逐步得到重视,对于默读能力的研究以艾伟的研究最为突出。1936年,艾伟开始对默读行为与阅读速度及理解程度的关系进行实验,结论是:(1)阅读理解力越强,阅读速率也越高,同时,默读能力与智力也是呈正比例的关系。(2)中国孩童的默读速率与理解都可以借助训练而逐步提高。 (3)原本默读能力比较高的,训练起来提高较慢,而原本比较差的,经过训练则会进步较快。艾伟通过这些测试实验,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艾伟还依此编制了中小学各级默读能力测验,都有常模,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得以广为流传。

二年级语文阅读论文篇(10)

一、引言

井升华(1999)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虽然大学英语是大学里规模最大,也是大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是费时低效的。对于个中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考试的宗旨、题型、设计、计分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可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显现出预想的结果。纵观各种题型,学生反应难度比较大的依然是阅读部分,尤其是仔细阅读部分。因此,本文将就阅读部分的仔细阅读展开论述。

除了学生认为仔细阅读部分比较难解之外,我们还应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2010年在中国大陆召开了三次校长论坛国际会议,其中最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是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其实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从事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工作,可是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想在地球村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学生该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他们能否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获取自己工作领域或相关领域最前沿、高端信息的能力。

二、阅读的实质及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2006年改革之前,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大学英语的调控杠杆,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为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通过英语获取世界各国先进科学发展技术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阅读的能力。

要读明白,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阅读的实质。阅读理解究其实质就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阅读理解也是背景知识和语篇成份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两者都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些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动态顺应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阅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阅读的准确率。

阅读是过程,理解是目标。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文本,作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读者缩小信息差。比如:读者经常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衔接和连贯来理解文章意思。在众多的辅助方式中,体裁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得,读者在阅读时一边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一边又要受制于文本本身,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体裁本身就已经限定了文章的呈现方式。所以,如果考生熟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中常见的三种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那么他们在解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也就是说阅读绝对不是简单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也不是读者自己进行随意解读的过程。它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交流互动,读者不断接近作者意图的过程。因此,阅读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顺畅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及他们交际时的语境,从对文本的选择、词汇意义的理解、句意的构建、篇章的理解、文化信息的渗入、情感的融入这些都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这一中介互动时进行的,他们的互动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要对这一过程有一个全景式驾驭,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它是对阅读做到全面、充分理解的前提。

三、按“体裁”索骥,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解析仔细阅读

语用学综观论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全局视角,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总是受到阅读语境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文章读懂并且准确解答题目。这时候,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因素相较于其它因素其作用性就更突出一些,比如:体裁的应用。如果我们清楚常见的三种体裁的文章版式,在阅读过程中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出发加以利用,阅读的成效就会加大。

平时的授课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稍微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尽管四、六级已经不作为硬性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证书挂钩,但一般而言,在国内非英语专业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需要通过这项考试的。毕竟四、六级进行了这么多年,还是有着它们自身的好处的。这一点在改革之后的四级考试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此前,我们提到学生们普遍反映仔细阅读部分难度较大,这部分考察的实际上就是语篇理解能力和语篇中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事实上还是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将结合新四级考试中的仔细阅读部分来解析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必须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出发。

在新四级仔细阅读理解部分常见体裁有三类: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先通过下列表格看一下到目前为止三大体裁的出现频率: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四级考试中议论文和说明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我们结合考试真题看看如何借用体裁解仔细阅读部分。

四级考试中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 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知道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特点,就可以据此来进行考题预测。比如,在开始阅读时,我们具有的语用学综观论帮助我们判断出该篇文章属于上面提到的说明文类型,之后我们就能判断出几个问题中肯定有一个要问原因,还有可能要出现推断题。

以2007年12月份某考题为例,考题属于说明文,文章结构很清楚:第一段 举例说明网络教育正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第二段 介绍网络教育的特点。第三段 指出网络教育对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当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即使他们还没有读到后面的题,也可以根据作者选择的体裁大致推断出文章后面会出细节题和推论题。比如说远程教育的特点,它产生的影响等。再根据已有的体裁知识到相关段落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就能很快速、准确地解题。

1. What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A. All its courses are offered online B. Its online courses are of the best quality

C. It boas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on campus

D. Anyone taking its online courses is sure to get a degree

根据文章体裁是说明文,考生很自然知道第一段要举例说明远程教育的繁荣,再结合定位词University of Phoenix,迅速找到第一段第三句。推断出答案是A。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istance learning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______.

A. a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 its academic requirements

B. the great diversity of students’ academic backgrounds

C. a minimum or total absence of face- to- face instruction

D.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说明文的第二段自然会谈到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题干中的basically characterized定位到第二段最后一句。答案是C。

议论文 我们大家最容易辨认出来的议论文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或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发现了这种结构特点,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以2006年12月某考题为例:

本文属于议论文,首段指出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变。所以第一题是细节题,考察现今医学保健的重心。

1.Today medical care is placing more stress on _________.

A. keeping people in a healthy physical condition

B.monitoring patient’s body functions

C.removing people’s bad living habits

D.ensuri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由medical care定位到首段首句。答案是C.

2.In the first paragraph,people are reminded that ______.

E.good health is more than not being ill

F.drinking,even if not to excess,could be harmful

G.regular health checks are essential to keep fit

H.preven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ure

本题属于推论题,是议论文常考题型。根据第一段最后三句可以推断出答案是A。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出现的教育国际化趋势,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迎头赶上。在众多需要具备的能力中,首先,他们需要提高通过英语获取前瞻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树立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在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学生可以按‘体裁”索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 N ew York: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2]Xiong Jincai 1999. Rationale and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35,54

[3]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

[4]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5]高黎 陈唐艳 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史研究[J].外语界,2012(1)

上一篇: 创新创业论文 下一篇: 电子科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