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05

高校教改论文

高校教改论文篇(1)

2、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流行音乐过于伤感、消沉,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流行音乐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学生们容易混淆是非丑恶,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部分流行音乐商业化性质过于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1、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类型的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因此,教育界不能阻止某类音乐类型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范围,更不能放任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泛滥,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改革要首先要尊重高校学生们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热爱和选择,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亦或是其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音乐类型,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们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类型,通过了解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2、抓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改革强化整个高校界的音乐教育改革:转变课程目标定位。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注重以人文本,强调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弘扬音乐文化,加强各种音乐实践。严格音乐教育标准。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不断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能很好的体现人文思想,同时,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真正从音乐教育中受益;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教学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的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涉及专业门类课程学习,也不能忽视综合学科的教育;要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良好结合,同时还要针对地方性、部级以及国际化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要通过不同的科目的教学达到理论的完整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调整教学课程设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要适当增加公共类课程和综合型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将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增加基础类课程的教学量,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强化与音乐相关的实用性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学生要在学习好音乐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相关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音乐、外国音乐等课程的教育。改革教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在教学过程中重情感、重育人,要通过音乐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追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追求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教师还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授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之外,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要学会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重塑教学课程评价。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多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类型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其他音乐类型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看到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感受其他类型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学习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把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卡,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流行音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高校教改论文篇(2)

二、农林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态度调查及其分析

调查的七所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第一作者)的专业背景是声乐及音乐教育,考虑到艺术教育的领域十分宽广,各艺术门类间差异很大,为了比较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认识与体会,必须结合具体课程与实际教学过程。所以,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笔者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艺术教育是实现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重要目标的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向着彼此期望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接受和相互成长的过程。评价艺术教育的效果既要看施教者(国家、学校、教师)的目标实现程度,也要看受教育者的态度、反映和目标实现程度。我们的问卷重点是了解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需求;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感受;判断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学习效果。

2.问卷的主要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由四大模块组成:(1)学生个人情况:主要了解受访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每个月的生活费等。(2)学生对艺术的偏好:了解学生对艺术的喜好程度以及个人偏好,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艺术的喜爱程度、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喜爱程度、是否能识读五线谱、是否能识读简谱、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是否购买过音乐相关书籍、是否购买过乐器、是否经常从网络上下载音乐等。(3)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音乐学习是否对个人素养的提高有帮助、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学校艺术教学设施配备情况等。(4)艺术知识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情况。

3.问卷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

问卷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通过邮寄纸质版问卷、网络版问卷等方式发放。截至2014年4月1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21份,有效问卷588份。详细内容如下:(1)调查对象的年级:根据对调查对象所属年级统计,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对应的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41.67%、22.62%、19.05%、16.67%。可见一年级学生居多,且一年级和二年级人数相加超过50%,这与农林高校艺术选修课通常都是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开放的情况相符。(2)调查对象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超过90%的学生都是喜爱音乐的。(如表2)这种状况和我们对部分农林高校学生进行抽样专访的结果是一致的,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不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对音乐的喜好是共同的,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电视节目中音乐类节目异常火爆的原因。(3)对艺术类课程的偏好度:有2.38%的学生不喜欢艺术类课程,有41.67%的学生对艺术类课程持一般态度(见表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思:现行的艺术类课程是否缺乏对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准确把握,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是否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4)调查对象的识谱能力:能读五线谱的学生达到53.57%,这个比例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见表4);而识读简谱的比例会高一些,达到78.57%,但还有15.48%的人不会读简谱(见表5)。这些调查的结果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大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近几年来有了明显的提高;相比20年或者10年前,会识谱的比例大大提高,10年前这一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二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仍然偏低,这主要是基础教育和中学阶段差距较大,而大学期间的艺术教育缺乏规范要求和尚未列入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中。(5)调查对象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选项中57.14%的人选择了网络,其次是音乐欣赏课堂,占16.67%,第三是磁带、唱片,占11.9%。详见表6。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生青睐的现象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给予关注。(6)在艺术方面的消费情况:有59.62%的人购买过艺术相关书籍,而且有8.33%的人经常购买(见表7)。相对艺术书籍来说,购买乐器的人数不如购买艺术书籍人数多,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购买过乐器(见表8)。(7)使用网络下载音乐的情况:“您经常从网上下载音乐吗?”数据统计结果非常具有倾向性,超过70%的人选择经常从网络上下载音乐,可见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艺术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见表9)。发展基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艺术教育的前景是巨大且令人振奋的。(8)对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态度:有90%多的人认为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有必要的(见表10)。这一结果非常鼓舞人心,它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好的艺术教育有巨大需求和期待,也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接受艺术教育基础。因此,学校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责任是如何提供令学生受益和满意的艺术教育,如何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满意度。(9)艺术类课程学习对个人的影响:96%的人认为学习艺术类课程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有帮助(见表11),而表12也显示,97%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学习对思维、想象力发展有帮助,可见,学生对艺术教育不仅不排斥,而且有多方面的期望。(10)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48.81%的人认为在大学学习艺术是纯粹的精神享受,35.71%的人认为在学校学习艺术类课程可以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和常识,只有15.48%的人是为了获取一种表演能力,加强个人竞争力(见表13)。由此可见,艺术的技术、技巧类课程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所需要的,更多的人是希望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和掌握通识类的艺术知识。(11)对高校艺术课程类型的期望:学生在只有一次艺术课程机会时,更愿意选择音乐鉴赏课程,达到45.24%,其次是人文基础知识,占29.76%(见表14);而当学生有再次选择艺术课程的机会时,选择艺术表演与技巧的人数从19.05%上升至26.19%(见表15)。可见,音乐鉴赏和人文基础知识等通识性、概论性的课程是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而艺术表演与技巧课程等更适合一部分有意拓展个人素质的学生选择。(12)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满意度: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相加也只有9.52%,但是选择满意的学生也没有超过50%(见表16),这说明了目前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是国家的育人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中蕴含的对艺术教育的巨大需求。(13)对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及设备的评价:51.19%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很完善的只有16.7%,甚至还有9.52%的人表示对此无了解,可见艺术教育设施还不够完善,并且学生的使用率和普及度仍然不够(见表17)。(14)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问题:从表18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只有2.38%的人选择没有问题,有64.29%和50.71%的人认为校园艺术气氛不浓厚以及艺术类课程数量与种类偏少(见表18)。可见在校园艺术氛围和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上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三、对农林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思考与讨论

问卷调查的结果是颇具启发性的。它说明即使是在农林高校,绝大多数学生也具备明显的喜爱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倾向;90%以上的学生对农林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支持和欢迎的,并认为艺术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同学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条件设施和艺术教育课程又是不甚满意的;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已成为同学们音乐学习的重要途径,并且利用率极高,等等。调查结果揭示的问题和现象,值得我们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多层面的思考:(1)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言,农林高校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美育体系。与德智体三个方面相比,大多数学校针对美育的资源配置,无论从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还是从思想认识、目标定位以及考核标准等诸方面,在“教”与“学”,“理”与“实”等层面都是严重欠缺的。资源配置与育人目标的不匹配,必然导致艺术教育发展乏力和效率低下。(2)目前,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规划,艺术类课程处在杂乱无序、结构散乱的阶段。好的艺术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对学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对国家育人目标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还没有把艺术教育的施教过程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需求联系起来,也没有对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主动的规划设计,这样状态下的艺术课程学生满意度低也在情理之中。(3)艺术教育设施、环境、条件既存在量的不足,也存在质的不够。表17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在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访谈中,一种普遍的认识是: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条件和环境的问题比师资短缺和经费不足的状况还严重,这导致了艺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文化育人的功效难以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艺术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4)农林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艺术教师配备不足、开设课程单一化矛盾凸显。艺术教学,首先要考虑到受教育的对象是大部分没有艺术基础的普通大学生,他们需要了解基本的艺术知识,进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这就需要艺术教师把大量的艺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提高这类课程的欣赏性和启发性。同时必须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了比较系统的艺术基本知识,这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需求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究竟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是农林高校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我们尚无成功范式可以套用。在课时资源、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如何使艺术教育既能发挥点石成金、启蒙开塞的功能,又能挖掘、整理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广谱型艺术教育资源,成为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且极富挑战的课题。值得欣喜的是,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来学习艺术和欣赏音乐(57.14%的学生通过网络欣赏音乐,70%的学生经常在网上下载音乐),这种倾向给艺术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MOOC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发展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变革。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开放”“免费”“实时”“名师”等特色非常适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首先,网络教学可以为艺术教育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5]网络教学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专家、教育家、专业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音频和视频文件汇集成一个知识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资源。这些海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数据的形式向全世界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共享。所以说,网络教学有效打破了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其次,网络教学可以解决艺术教育学时短缺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它将颠覆传统的“课堂”理念,MOOC模式下的艺术教育不受场地、时间和空间限制,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在互联网上同一时间学习同一门课程,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和不同的学习地点来学习同一门课程,这将有效解决艺术教育学时配置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上的课程基本由名校名师牵头讲授,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老师,聆听经典的课程。师资不足是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短板,且短时间难以解决,而网络教学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第三,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多样化艺术教育需求的问题。MOOC上的课程资源及其丰富,深浅不一:有针对初学者的入门级课程,也有针对具有相当艺术功底的专业级课程;有偏重于文化普及的通识类课程,也有就某一特殊领域的精深课程。总之,网络教学能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教学作为对传统教育颠覆性的变革力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教”与“学”,它必将为农林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教改论文篇(3)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高校教改论文篇(4)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随着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自动化办公设备以及传真、电子邮件、信息网络等的出现,秘书的工作已告别过去的一支笔、几叠纸、几本书的工作手段,向越来越多样化的办公手段迈进。这对文秘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显然已无法实现。

3、教材内容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秘书理论的发展,目前关于文秘教育方面的教材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教材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政务秘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商务秘书的内容涉及较少,即使有的名称改变了,但是更多的是换汤不换药,过多偏重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缺乏,与时展而言比较滞后。

4、师资配备与专业需求脱节目前高校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大多是非文秘专业出身,以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居多,自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秘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没有这方面的培训和从业经历,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与技能。所以教学容易导致纸上谈兵,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这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5、硬件设施与专业需求脱节目前各高校的文秘专业都会安排实践环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开设文秘专业的学校必须拥有专门的文秘实训室、摄影室、会务室等各种实验室,同时也要求保证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有相关教师的指导,以便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许多高校这方面的配备却非常不完善,这使文秘的实践教学成为了无本之木。

二、对策和建议

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秘书学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后,与过去更多依附于其他专业不同,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其专业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素质文秘人才的目标,高校文秘专业教育的改革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计划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质量。高校文秘教育必须瞄准市场,适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与时俱进。在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做充分调研,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向社会需求看齐,建立鲜明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用性人才。为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改变过去文秘专业课程为文学等类课程为主,秘书课程为辅的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专业理论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文秘专业特点设置课程,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具体来说,可以适当精简理论方面的专业基础课,以实用、够用为主;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商务秘书、财会秘书、医学秘书、法律秘书等不同方向的课程;对于非本专业知识如管理、财会、法律、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也可适当增加;适当增加各种学科门类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力求课程设置上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以满足不同爱好、兴趣、特长和志向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随着秘书资格考试的日益普及,也可以把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事秘书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获得进入秘书职业所需的秘书职业技能证书,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注重专业培养中的实践性,应用性,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延伸到企业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强化秘书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认知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深受现代企业欢迎的适用性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设备配置,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针对文秘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针对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改革创新,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理论是不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训练、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强化实践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握秘书的角色定位,自觉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更快、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根据文秘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社会需求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秘书人才。因此,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多个实训场地,如会议活动室、模拟接待室、礼仪实训室等,并配备尽可能多且全的实验设备,为秘书教学提供设备方面的保障。否则,难免会让有些课程变成纸上谈兵,影响专业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应用性,学校不仅把教学放到课堂中,还应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活动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结合文秘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学校这一方便快捷的资源。因为对文秘专业而言,学校本身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为文秘教学提供很多的实训机会,从某种程度上可算作一个庞大的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到各学院、职能部门办公室见习或实习,结合授课内容学会处理办公室各种事务;可让学生参与到学校举办的各种会议活动中,通过具体操作让他们了解熟悉秘书工作的具体流程,在实践中掌握会议活动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让文秘专业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一些接待活动,在具体的接待中让他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秘书礼仪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重视学生的实习,加强指导,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逐渐树立正确的秘书角色意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从而确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定位。

3.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的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文秘专业应用性很强,要求该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会说能说,更要会做,即应该有从事文秘工作的实践经验后,再从事教学工作。现实中,受到秘书学科发展的影响,文秘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文史类等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过相关工作的经历,文秘工作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教学中容易理论与实践脱节。授课过程中对文秘工作的办事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讲解易于流于形式,隔靴搔痒,讲解不深刻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上文秘专业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也使高校文秘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遇到了尴尬,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认定往往通过职称评定来完成,而对文秘专业教师来说,评审过程中的一些硬性规定对他们来说相对较难实现。如高级职称基本需要有硕士以上学位,在之前我国的文秘专业根本就没有这一学位,虽说自从秘书学作为一个独立本科专业后,相关方向的硕、博士点也已建立,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许多教师只好选择攻读中文等其他专业的学位,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继续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同时,兼顾文秘专业的教学。这就很难让文秘专业的教师专心进行文秘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校可根据专业建设以及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鼓励他们进行相关的工作实践。如鼓励非文秘专业毕业的专职文秘教师进修文秘专业课程,参加文秘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高级文秘资格证书;鼓励没有文秘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见习一段时间,从事文秘的相关实际工作,积累一些文秘工作实践经验,了解社会对文秘人才的真正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从业经验;学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聘请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有丰富文秘工作经验的秘书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具体生动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具体工作情境中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他们及时地反馈市场的人才需求和文秘行业的最新信息。

高校教改论文篇(5)

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社会信息化过程不断快速发展,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现代网络出现的各种电子商务、数字化建设、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在计算机课程改革方面进行调整,更加适用于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因此,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1.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与特点

1.1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地域环境的不同,学生入学时成绩和来源是不同的,有些是从普通高中直接录取的,有些是从中专,职业高中招录的学生,因此,学生的背景与学习环境的不同,计算机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不同。除此之外,可能有些学生来源于地域比较偏远的地区,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更谈不上更加专业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所以,在学习起来可能难度较大,而常常使用电脑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和研究。对于这些情况要注意教学方法和特点。

1.2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手段

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手段和理念上还相对比较落后,没有进行计算机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改变。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处于基础阶段,学校自身关于计算机设备和师资力量都没有完全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些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缺少实践操作与锻炼,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缺乏实际性

由于科技进步快速,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频繁,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没有比较新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理念。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没有能够跟上发展趋势。此外,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同,计算机课程安排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不大,不能符合不同专业的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

2.1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与专业衔接

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必须具备不同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百分比,计算机本身是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如果有能力的高职院校,尽可能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比例。但是,不管怎样安排人才培养方案,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首先,要注意课程设计的整体性,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用人单位为向导,合理安排计划计算机课程,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要注意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计算机课程体系中是可以分为不同领域的学科内容的,这些学科内容之间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在教授学生学科课程的同时,要注意能够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知识,能够补充先导学科,同时能够引入后续学科。

2.2不断探索研究跟上时代步伐

现代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意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由原有的知识讲授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经验和自身能力方面也要有提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都要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现代化社会竞争是十分严峻的,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更加快的惊人,因此,要适应社会的需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自身素质,以至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2.3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说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有些教师任务的教学手段或者是教学媒介,不是说在教室里运用多媒体设备就能够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知识。在教材选用方面,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教师要更加了解教材内容,知道要表达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其次,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都代表了新技术的出现,因此,在教学模式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同时也要了解旧技术的内容。科技推动时代的发展,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能够发展创造思维,对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要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

2.4注重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转变

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殊实践性,想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人才,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注意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修养,注意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学习。2.5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相辅相成的。教师和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转换,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强化理论。学生能够根据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是要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现代化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也要不断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的目标。

高校教改论文篇(6)

体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操教学有着动作多且复杂、难度高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等特点,因此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其他课程更高。体操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教学,实践过程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就会偏离专业特性,违背教学目标。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所占比例极小或形同虚设。体操能给人们带来形体美和运动美的感受,然而人们对美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基础之上,所以应重视理论指导。

1.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传统体操教学方式为一讲解、二示范、三分解、四纠正、五组合,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直以来,体操教学都是将传授技术动作放在首位,忽视体操的其他特性。近年来,受创新思维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体操的健身、娱乐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涉及不多。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学生学习体操的欲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目标仍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为核心,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娱乐性和创新性,在体操技能方面缺少兴趣教学内容;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体操运动本身的娱乐功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体操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紧张、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否则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抵触学习,使预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无法完成,体操教学的指导思想得不到体现。

1.4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合理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仍以技术动作考核为主,理论与技能考核内容少且范围窄。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体操锻炼意识养成等因素,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部分身体素质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不理想,导致其对体操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恐惧心理。因此,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没有结合客观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是不规范、不严谨的。应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1.5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更新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体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被引入教学。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教师仍存在以下教学行为:(1)注重技术动作传授,忽略体育教学和体操健身能力培养,单一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思考和理解。(2)注重学生体操专业素质,忽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操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体操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以及学生对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样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方面。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措施

2.1坚持现行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体操教学的多方位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娱乐和消遣已逐渐成为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和过时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终身锻炼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所以,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应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学生动作技术学习以及身体素质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此,体操教学应从单一教学目标向多方位教学目标转化,将体操健身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并融入体操教学中,拓展体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体操教学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操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2重视理论教学,构建科学、完整的体操教学体系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实际授课中理论教学薄弱,体操教学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想完全纠正过时的教学思想,就要切实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传授。体操动作技术的学习需要完成带有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动作。体操动作是由一个个独立技术动作组合而成,既独立又统一。每个体操动作的自动化形态都要经过不断泛化与分化,进而达到巩固与定型。因此,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其复杂性起到有效的梳理和归类作用,同时对其危险性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消除。理论知识的储备将影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分析。同时,体操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体操运动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是发扬和传承体育文化的积极动力。体操文化包含古今中外许多哲学思想和理念,体操理论知识教学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体操运动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3丰富体操教学内容,全面体现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

教学内容是体操教学改革关键所在,应在教学中挑选技术性强的典型动作,配合多媒体和体育挂图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技术的同时掌握体操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对各种动作技术的延伸产生理解。同时,引入带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强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学习难度动作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既能反映体操技术的特点,也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健身性与实用性是体操运动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体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们对体操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实践,传统体操发展的局限在于竞技技能主导一切,而体操的拓展、辅助功能一直被人们忽略。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所提倡和主导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体操教学中要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个人形式,也要有集体形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强调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了解体操健身知识,学会如何利用技能去健身。

2.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普通高校对学生体操教学评价主要为技术技能考核,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应结合体操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体操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改革现行体操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体操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首先将技术考核形式变为课堂评价形式,将技术考核重心转移到综合能力方面。其次,将课堂综合评价与考核成绩结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最后,重视学生互评和自评,科学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体操学习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构建科学的体操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创新教学思维、敢于实践应用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敢于实践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体操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寻找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体操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开发与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操学习中获得更大收益。因此,理解教育内涵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由此开发的教学方法必将适合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体操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教改论文篇(7)

1、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与时展不协调,尤为突出的是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的教与学、学与用等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已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而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以其通过教改,不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不断适应和长足发展。

2、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不可避免的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但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的现状和特点来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亟需探讨和探究的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从根本上提出数学教学改革的明晰思路。

根据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但在目前,由于许多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高等数学被置于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底子薄、成绩差,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或多或少受“数学无用论”的影响,或者认为数学太难,学不懂,吃不透而忽视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授方法,改革课程功能,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析

探析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就必须注重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以数学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实践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道路,稳步发展。

3.1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1教学要求机械

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下,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同一授课内容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课程内容出现掉队现象。所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弱,影响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3.1.2教学内容单一

高等数学教材,尤其是模具专业的数学教材,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联系不大。其枯燥的定理公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1.3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定式思维和多年的习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始终如一、一成不变,造成创新不足,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学效果比较差。

3.1.4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的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内容很枯燥,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和自律性较差,部分学生受“数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用到数学的机会很少,于是数学很容易被放弃。

3.2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3.2.1改革数学内容体系,适应职业化发展需求

根据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需要,决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满足职业需求是数学教学改革内容体系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钳工、电工等,而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必须有专业知识的支撑——特别是数学技术应用能力。所有这些决定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向。

3.2.2改革课堂师生双向交流,增强数学能力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课堂改革,要提倡双向交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应该让学生大量接触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讲解概念,正确建立学生的数学专业思维。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能拓宽学生的数学思路,提高整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3.2.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应现代技术要求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逐步得到应用。数学教学有较多的定理和公式,而使用数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点。

3.2.4强化高职院校数学师资力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数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状况,利用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社会人才吸引到职业院校兼职,这样可以强化高职院校数学师资力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3.3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改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87-026

一、室内设计专业的产生及发展

追溯室内装饰的历史,可以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纯装饰形式开始,经历与构造结合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装饰而装饰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一直到把装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装饰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这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

“室内设计”代替“室内装饰”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31年,美国室内装饰者学会成立,成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的前身,该时期内出现了专职室内设计师。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建筑用途、功能的复杂化,使室内设计更加专业化。如:大型商场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设计等促成了室内设计的独立。至此,“室内装饰”已演变为全方位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的称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最终独立,同年,我国也在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室内系。而我国“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时期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建筑装修业的兴起,“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前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继成立了室内设计专业,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人数至今已达六十万,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八百多所。

二、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近50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大好的信息。而另一方面的数据却显示,我国每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的应届毕业生合格率却只占总量的10%-20%。[2]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毕业,这些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对目前重庆市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而言,几乎所有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清一色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半数以上学生反应以上课程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80%学生在完成以上课程学习后1-2个学期内对课程知识陌生甚至完全遗忘,另外不少高校就《室内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设计案例练习结合的教学,从教学成果看,该课程并未取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各高校所编设计任务书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甚至有些高校的设计案例几年、十几年都未更改过,完全不合现实。在学生设计成果的批改上也采用过去批改作业的方式,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根据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知识过于松散,缺乏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市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查得知,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写到: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普遍为高职院校,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方面,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要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普遍的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发展方向。

三、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措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科学、更有效的为行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建筑行业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德国国立包豪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3]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广泛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就是将原先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将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实践化。“项目化”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校内“项目化”。校内的“项目化”可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它属于模拟实践操作。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囊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理论完全结合实际的校内工作实验室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内“项目化”覆盖该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可直接体现在“室内设计—装饰工程预(决)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这一知识体系上。首先,在通过前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作培训的基础上,室内设计课程方面可以引用实际任务书完成模拟实践操作。在室内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上,笔者曾收集了目前重庆市别墅、花园洋房、一般商品房等已完工且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住宅案例,并分别就各类型住宅特点进行设计要点分析及讲授;其次,设定练习前提如案例环境、“甲方”要求等安排学生就各类案例进行包括设计、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在内的练习,该过程中,聘请原案例操作人员如设计师、预(决)算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到学校就该案例实际操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新安排设计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内容。同样,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教学也以该种方式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让学生组合成多个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项目化”。校内“项目化”是一个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校外“项目化”则是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校外“项目化”应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校外实习,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毕业,和教学模式上的校外“项目化”并不相同。教学模式的校外“项目化”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最为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企业的校外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实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操作。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但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可变因素较多,按照该方式制订的教学计划容易受到影响。为避免受此局限,可将实际项目进行“工厂化”操作,所谓“工厂化”就是将实际项目内容安排在“工厂空间”这样一个校外实验基地进行,该“工厂空间”属于学校实验室基础上集设计案例提供、现场施工可行、预算内容可证的一块“试验田”。我校已建立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厂空间”就是作为校外“项目化”的一个体现,在该空间内,可以任意定义不同的业主方关于经济、风格、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完成该项目设计及预算,并将其付诸施工,提前感受到从设计到预(决)算、施工管理的实战氛围。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室内设计学生一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前提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应本着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这一方面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分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应随时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其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人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改革是基于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建筑室内专业设计、预(决)算和施工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高校教改论文篇(9)

二、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许多人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教学单位(二级学院)或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与图书馆没有太多的关系,其实不然,图书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可以说是大有可为。首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无论是藏书资源还是数字化图书馆都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模式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改革都是尽量与国际接轨,都是将国外的一些教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某种教学模式在中国本土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例,这些理论在国外都已经非常成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广泛使用,我国的学者起初只是介绍这些理论,然后逐步应用到具体学科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验检验其有效性。如果教学改革要采用这些理论的话,离开图书馆肯定不行。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也是其可以介入到高校教学改革的条件之一。众所周知,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图书馆除了招聘传统的图书馆情报专业方面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些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专业方面的高手,因为这些人需要参与网络的建设与维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馆际互借以及其他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工作。此外,近年来也有不少其他学科的研究生纷纷投身到高校图书馆事业,这些人了解和熟知该门学科的前沿知识,且熟悉图书馆的业务知识。由于这些人本身从高校毕业不久,他们更加了解目前学生的需求,如果能从局外人(但又熟知该学科的特色)的角度出发,给出更好的建议,肯定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首先,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图书馆一般会根据图书分类词表对相关的书籍进行分类和收藏,统一的标准其有利的一面,便于管理。但有时候借阅与某一理论相关的教学书籍却要大费周折,因为读者需要去不同的区间寻找想要借的图书。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把与教学改革相关的书籍进行扫描,专门建成教改板块的图书资料,将所有与这个理论相关的资源全部统一到相关的目录。具体讲,第一层可以是某个理论,第二层包括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第三层可以将实践部分再细化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这样不但能让读者看的时候一目了然,而且有利于充实和优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其次,建立馆员与二级学院一对一服务。如前所述,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员都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所以可以根据馆员的学科背景,让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馆员与相应的二级学院结成对子,深入了解该学院近期想在那些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又能给予什么的帮助。担任联系员的馆员专门建立一个QQ群,根据各学院老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需求,在图书采购的时候优先考虑教师关心度比较高的教改书籍,不但能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而且也大大解决了教师实施教学改革之前担心文献资料的困惑。

高校教改论文篇(10)

二、进行高职院校音乐教改的基本概念

在进行高职院校音乐教改的过程中,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高职音乐教学为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音乐教学,从形式上和手段上根本的改善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基本形态(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放映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丰富数据资源库,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内容转化成为丰富多彩的图片或者Flash短片视频,可以有效的改善音乐教学的教学趣味性),并从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多个层面赋予了音乐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涵义。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音乐课堂教学的授课氛围将更加的贴近于学生群体,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的表达形式,创立一个学生和教师交互式的学习讨论环境,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之中的Flash短片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声音、视觉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行刺激,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库之中的海量文件来丰富音乐课堂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制作的音乐课件PPT之中添加内容超链接,可以直接查询到互联网的相关数据库网页等)。

三、传统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音乐教学模式,指的就是音乐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理论的指引下,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教导者、教导工具、接受教导者(例如,音乐教师、高职学生、教材课本、媒体材料、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的稳定关系以及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教学理论,又是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系统化的概括。

(二)传统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多,如果还只是坚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单纯的培养单一型的音乐知识人才,就难以满足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反思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之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这些不足之处,总结出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音乐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手持一支笔,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写板书和相应的录音机设备就是全部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全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来完成的,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及时的反映给音乐教师,也难以直接获取自己所急需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也就慢慢的转换成为了音乐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终导致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严重的影响到了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

(一)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

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在网络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充分的结合了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汇总问题、总结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机械性记忆的劣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之中来。针对这样的情况,处于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模式就需要音乐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更新优化音乐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可以有力的改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之中的核心地位。具体的来说,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导向作用”而不是“教授作用”,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甘做学生音乐学习的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服务于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充分总结出每一个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基本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的音乐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地音乐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还可以赋予音乐教师更多的教学创造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制作的PPT课件之中加上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由于互联网知识具有着兼容性强,知识内容丰富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师进行音乐创作的空间就很大,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教材之中的教学重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通过通过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很多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得到发挥,学生进行创新性思想的欲望也难以得到满足。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束缚,学生可以充分的按照多媒体课件上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中存在的“一刀切”的问题。与此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方便,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及时的了解到自身学习不足存在的地方并及时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真正的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上一篇: 信管专业论文 下一篇: 技能培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