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6:59:57

餐饮管理论文

餐饮管理论文篇(1)

一、“老字号”餐饮品牌的传承和创新

1.品牌应该不断传承

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应该是企业所传承的文化与精神。老字号品牌的知名度较高、内涵深厚、消费者诚信度高、生产技术精湛等,所有这些都为老字号品牌提供了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要坚持品牌定位。老字号餐饮品牌通常在定位上获得过一定的成功,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较高的位置,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映像模式。对于这种品牌定位不应该受外部因素影响轻易变更原来的定位,而应该加以保护和强化,在坚持核心定位不动摇的基础上,进行品牌拓展。其次,进行品质控制。要做到生产精细化,传承生产过程中的要领,认真对待每一步,绝不能敷衍;在以往技术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可行性延伸,尽量使产品多元化;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完善品质控制体系,真正实现全过程的全面控制。最后,丰富企业文化。老字号餐饮品牌要在现代社会要得以维持和发展,必须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其文化内涵,使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很好的结合。

2.品牌需要持续创新

品牌要跟时代相联系,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字号的守业不会比创业轻松,需要有创业精神,也需要有创新策略,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的传统的东西于不顾,盲目贸然的创新,最终会使有着百年基业的餐饮“老字号”变了味,使“老字号”品牌失去在该类产品代名词的印象,让竞争者有机可乘,取而代之,失去长期利益。

首先,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是“老字号”餐饮品牌的瓶颈之处,“老字号”餐饮品牌更多的是受困于传统管理方式,受“老”影响颇深,这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模式。其次,营销方式创新。“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同样耽于传统的方式,营销手段单一化,在现代社会显得很单薄,很难与现代餐饮管理方式竞争。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型: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单一经营转向多元经营。最后,产品创新。产品标准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及消费者对其满意程度上的改进与加强,产品品种应该随时展进行更新换代,产品包装不但要新颖,更要环保并合理利用资源,产品服务创新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坚持传统管理内核,实行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新的经营理念的介入

首先,以电子商务为先导,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老字号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过程。其次,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今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老字号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其竞争力。最后,通过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实现管理创新。特许经营作为国际流行的经营方式,正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

2.管理创新,塑造品牌管理的人性化内涵

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有机结合和体现,是沟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塑造企业品牌需要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培育持续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管理体系,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欲望。

三、坚持走特色路线,注重市场运作

1.坚持市场化,打造品牌文化的忠诚力

促进顾客形成对企业品牌及其价值的感知。利用一切能够给品牌文化增值的影响,以求最好的效果,让品牌深入顾客的生活,走进顾客的心里。

2.坚持差异化,培育品牌文化的影响力

塑造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文化差异性应当结合老字号的发展历程、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加工秘方进行定位,不断增强其品牌市场位势的推动力和品牌文化的市场影响力。

3.坚持规模化,增强品牌文化的增值力

坚持规模化就是要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从而增强品牌文化的价值增值能力,这无疑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名牌和品牌化运营战略的重要举措。老字号企业可以将品牌文化渗透到产品、服务、采购、广告等各个交流界面上,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餐饮管理论文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特别特别是餐饮业的扩充,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餐饮业服务员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餐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做好服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在餐饮业管理经营中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现阶段餐饮业服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有失公平性,不注重对餐饮企业服务员的激励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并公平地设计餐饮业服务员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的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服务员的离职率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餐饮业服务员的特征

1.年龄偏小,一般来自于农村。由于餐饮业招聘时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25岁,所以服务员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目前,餐饮业服务员一般属于90年左右出生的,城市里90年左右出生的收人压力较小,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从事服务员工作的一般是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这些地区的年青人没有上大学之后,进人城市打工的首选就是服务员行业。

2.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社会相关人力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餐饮业服务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仅占约总人数的0.34%。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受我国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有本科学历的人耻于从事服务员,一般在餐饮企业工作都选择做管理层;另一方面从事服务员需要的是体力劳动,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

3.男女比例相差很大,根据统计,目前餐饮从业人员中,服务员男女比例为1:3.7。造成男女比例相差大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招聘服务员要求为女性,一是认为女性比较细心和周到,较适合做服务工作,二是长久以来,顾客比较习惯女员为之服务。

二、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服务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据报道,餐饮业服务员流动率高达80%,这是因为餐饮业一般不与服务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与服务员之间没有稳定的雇用关系。因此,在工作期间,餐饮业可以根据服务员的工作表现,企业的经营好坏随意的解雇服务员;服务员也可能因为有其它更好高薪或者环境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随时离开企业。导致餐饮业服务流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经过统计,依次得出流失的原因为:服务员想另寻发展、认为薪酬偏低、自身违规违纪、劳动强度过大以及其他原因。

2.服务员工作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服务员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中午一般会休息2个小时,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之多,其中站立时间达长6小时。在顾客进餐时,服务员是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在周末和节假日,或是有承接宴席时,服务员一般几乎要有分身术才能忙碌得过来,可见服务员的工作强度之大。

3.薪酬管理不科学,缺乏公平性。在对餐饮业服务员的离职调查中发现,决定服务员离职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就是薪酬水平。餐饮企业管理者认为,市场上的人才很多,对薪酬管理不是很积极对待,一般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更多地依赖经验化管理。薪酬是指企业支持给服务员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福利三个层次,但是餐饮企业服务员一般只有基本工资,即使有奖金也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福利,几乎所有的餐饮企业都没有给服务员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薪酬计量没有和绩效挂勾,做得好和做得坏没有区别,缺乏公平性,并且往往是根据规章制度罚得多,奖得少,严重挫败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4.职业发展潜力小。服务从事的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企业一般没有进行职业培训,服务员的职业生涯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比较短,服务员如果没有提升到管理层,由于年龄的关系,一般怀孕以后就不会从事服务员工作。服务员工作时间不长,企业也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也没有必要为服务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三、对餐饮业产生的影响

1.服务员高离职率影响餐饮业收益。餐饮业服务员大量离职,导致餐饮业出现用工荒,客户进店消费却没有服务人员,这样会流失了大量的客源。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春节前后,都是餐饮业生意红火的季节,据统计,在武汉这样的城市,90%有一定规模经营的餐饮企业客户全部爆满,像湖锦和太子这样酒店翻台率达到100%。如果在这样的季节缺少服务员,那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服务员流动率过高,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并且还会增加企业重置成本。适度的人才流动能优经企业内部结构,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但流动率过高,餐饮业服务质量稳定性将无法保证。企业也将陷人不断招聘和培训管理的漩涡之中,大大地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目前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断应付有两大问题:一是服务员的流失,总是在做招聘和培训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占了他们工作时问的90%以上;二是由于服务质量不稳定所带来的客户投诉。

3.服务员流失将制约餐饮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餐饮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大,餐饮企业需要从基层的服务员中培养人才,因为他们更懂得消费者,懂得如何管理经营,如何引领消费者潮流。由于观念上的误差,餐饮业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担任管理者,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从服务员中培养管理人才,服务员大量流失,企业想培养人才也无从下手。现代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餐饮业也不外。留不住优秀的服务员,是目前餐饮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四、应对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餐饮业是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是对人的服务。现如今餐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餐饮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高服务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服务的满意度,为餐饮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吸引人才进人餐饮行业是目前餐饮企业鱼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餐饮企业要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误区,必须从观念上有所突破,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第一资本的观念。管理者应由传统的领导型转为管理服务型;服务员应由实用型转为发展型;服务员的培训应由应急型转为终身有用型;待遇应由工资制度转为薪酬制度。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

2.服务员的引进。一方面,大部分餐饮企业目前对服务员的年龄依然有所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服务工作不稳定,工作强度大,薪酬不科学,职业发展前景小的各种因家,餐饮企业服务员缺少已经非常明显。所以餐饮企业管理者可以放宽用人的标准,不能局限只用年经服务员,可以适当考虑将年龄放宽,引进一些下岗企业的员工来餐饮行业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另外,企业还可以和几个中专院校、培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这样的服务员,不仅可以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增加餐饮企业的知名度,还可为企业引进年轻有活力、素质相对较高的服务员,填补高学历毕业生不愿从事服务员工作的空白。

餐饮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餐饮业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厨房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和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厨房人力资源的再培训的论点。 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是厨房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对餐饮企业各方面的正常运作都起着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对餐饮企业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厨房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企业 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这是当前流行于中西管理界的新名词,也是现代管理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词。 现代餐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餐饮业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知名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90年代的挑战:重新塑造公司》一书中说:“人(人力、智力)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它直接影响餐饮酒店的特色、菜品的出品质量、经营及效益,关系着餐饮企业利润和发展。因此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好坏对酒店的声誉、效益、经营成本、菜品质量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是餐饮企业管理的核心。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餐饮企业中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 厨房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对餐饮企业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厨房管理多为作坊式、流动岗,随着厨房生产工艺要求的提高,消费者对厨房产品质量追求的升华。厨房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它需要根据企业的餐饮规模、档次、特色等等各方面经过与其人事部门协商,决定员工的配备数量、用工比例,并根据其不同技术水平、能力,通过考核管理使员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由于厨房的员工在餐饮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合理配置厨房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节省经营成本,有能力的管理人才能够为餐饮企业管理提供相当多的便利。但在进行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1 关键性的人才配置对餐饮企业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更主要地体现在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竞争上,说到底即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好的厨师长(管理人才)在厨房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餐饮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规范标准的规章制度,再配置好关键性管理人才。由于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专业性很强的部位,如果没有精通管理的人才进行梳理,即便有再多的大厨,也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专业作用,反而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最后还会导致菜肴质量的下降。在厨房管理过程中,有能力的厨师长会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资源,使餐饮企业能用最少的人力配置获得最大的工作成效。规范标准的规章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厨师长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即使管理层变动时也能够有效的使厨房正常运作。《21条颠扑不破的领导原则》一书中写道:“管理者给予员工多大的权力,员工就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因此为了餐饮企业厨房能够正常运作,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的规章制度,再由厨师长根据生产目标控制生产过程的浪费,制定切合实际组织结构,明确的岗位分工,将人员进行科学的劳动组合,使每项生产都有人员直接负责。合理分工厨房岗位使之良好运作。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是为管理而管理,谈不上明确的业绩导向。因此,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的标志,不是人事部的管理技术和理念,而是公司中的每个部门管理者都具备科学、规范、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巧。 1.2 人力资源的“整体性”配置对餐饮企业的作用。 在餐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要注意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挖掘人才的整体性,厨房员工间的协调,

餐饮管理论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餐饮企业服务员的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餐饮 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做好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但是现实中,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落后,缺乏科学性有失公平性,不注重对餐饮业服务员的激励作用。因此,如何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提高餐饮 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一个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员;薪酬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导 产业,特别特别是餐饮业的扩充,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 业,餐饮业服务员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餐饮业是一个劳 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做好服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在餐饮 业管理经营中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现阶段餐饮业服务 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有失公平性,不注重 对餐饮企业服务员的激励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并公平地 设计餐饮业服务员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的的 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服务员的离职 率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餐饮业服务员的特征 1.年龄偏小,一般来自于农村。由于餐饮业招聘时一 般要求年龄不超过25岁,所以服务员年龄一般在20岁左 右。目前,餐饮业服务员一般属于90年左右出生的,城市 里90年左右出生的收入压力较小,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 服务员的工作,从事服务员工作的一般是来自于老少边穷 地区的,这些地区的年青人没有上大学之后,进入城市打 工的首选就是服务员行业. 2.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社会相关人力资源调 查资料显示,餐饮业服务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 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 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 66%;本科学历的仅占约 总人数的0. 34%。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受我国文化观念 的影响,很多有本科学历的人耻于从事服务员,一般在餐 饮企业工作都选择做管理层;另一方面从事服务员需要的 是体力劳动,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 来的困难. 3.男女比例相差很大,根据统计,目前餐饮从业人员 中,服务员男女比例为1∶3. 7。造成男女比例相差大的 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招聘服务员要求为女性,一是认为女性 比较细心和周到,较适合做服务工作,二是长久以来,顾客 比较习惯女性服务员为之服务. 二、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服务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据报道,餐饮业服务 员流动率高达80%,这是因为餐饮业一般不与服务员签 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与服务员之间没有稳定的雇用关 系。因此,在工作期间,餐饮业可以根据服务员的工作表 现,企业的经营好坏随意的解雇服务员;服务员也可能因 为有其它更好高薪或者环境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随时离开 企业。导致餐饮业服务流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经过统 计,依次得出流失的原因为:服务员想另寻发展、认为薪酬 偏低、自身违规违纪、劳动强度过大以及其他原因. 2.服务员工作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由于工作性质 的原因,服务员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中午一 般会休息2个小时,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之多,其中站立 时间达长6小时。在顾客进餐时,服务员是一刻不停地忙 碌着,在周末和节假日,或是有承接宴席时,服务员一般几 乎要有分身术才能忙碌得过来,可见服务员的工作强度之 大. 3.薪酬管理不科学,缺乏公平性。在对餐饮业服务员 的离职调查中发现,决定服务员离职的所有要素中,最重 要的影响要素就是薪酬水平。餐饮企业管理者认为,市场 上的人才很多,对薪酬管理不是很积极对待,一般采取听 之任之的态度,更多地依赖经验化管理。薪酬是指企业支 持给服务员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 福利三个层次,但是餐饮企

餐饮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餐饮课程能力内容组织评价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主干专业任务课,在我院已开设九年。从2000年开始,我们以课题研究形式对课程内容、教材、教法、测评方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配套的改革,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预期成果。构建了切合餐饮业务实际,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课程模式,课程解决方案,初步建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教改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受到社会欢迎,连续五年学生高级餐厅服务员的过证率100%、就业率100%。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且能很快适应餐饮业的需求。本课程现已成为我院精品课程,并在2005年通过湖南省教育厅专家评审推荐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评选。

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一)课程教学特征(一线、两点、三环节、七模块)一条主线———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两个结合点———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意识训练环节七大模块———基本技能、接待服务、菜单设计、餐厅设计、宴会设计、美食策划、资格认证七大教学模块构成教学内容,通过三个环节和两个结合点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多元评价,实现课程教学主线———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二)技术性的模块式课程内容设置

1.课程内容设计的“1、2、3”原则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贯彻了解决一个问题,注意两个得当,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解决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训练与发展问题;注意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得当,注意课程内容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关系处理得当;坚持课程内容与餐饮业务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认证相结合。

2.课程内容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餐饮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涉外饭店或独立经营的餐饮企业的中、西餐厅高级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宴会部经理等,因而我们把这些岗位主要餐饮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以及进行这些职业活动的国家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注意把体验经济时代餐饮服务与管理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堂,如:顾客期望管理等。技术能力则涵盖了餐厅初级服务员到技师的全部内容,探索性地选取高级技师部分内容,如:主题餐厅设计、大型宴会接待计划编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精心编制了7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课程设计。职业意识训练则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各模块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形成整体。每个模块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掌握从事这些业务活动的技术和能力。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是,紧扣餐饮业务活动,针对性强,强调技术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块设计见下表:

3.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训课业

(1)实训课业设计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实训课业的训练,学生通过听取老师解析问题,社会实践,校内实训和阅读辅助教材,查阅专业资料,了解相关链接知识,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完成如下课程设计:服务经验面面谈、餐饮服务设计与创新、命题宴会菜单拟定、菜单销售分析,固定菜单设计与制作、餐厅主题设计、宴会接待计划、专项美食节计划、宴会花台设计、培训大纲编制与授课。

(2)实训课业训练的实践价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实训课业表示满意和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要熟悉、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走出课堂,对餐饮业务活动有实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实训课业训练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完成这样的作业虽然辛苦,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其有效性是一般教学实践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它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餐饮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标准以及专业技能,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要求的能力和资格。如,我院学生为金叶大酒店作的菜单销售分析,得到企业好评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一)学生为主体导线的协作式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学习国外著名酒店管理学院的先进教育方式,教师多为发现式、指导型,学生多为参与式、展现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和中心,而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厂学合作,课内外结合,重视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职业习惯养成,职业操守教育,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多种形式,同时融合解析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行为引导法、系组工作法、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接受任务,自主地找到解决业务模块问题的答案,并以协作的形式展现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图示如下)

(二)做中学、学中做,建立发现式、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我们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力求有机结合付诸实践。以职业能力逐渐提升为主线,设计了职业认识与职业体验实习+专业技能实训+服务价值增加与管理实践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学生首先到企业认识、体验实习1个月,在做中学,学习服务技能和服务经验,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指导下的餐饮实务操作训练,教师以职业过程为导向教,注意对企业各种操作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在较好的实践条件下学中做,我们设计了多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使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创新。然后又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服务价值增加与管理实践实习,在全真的环境中做中学,体验现代职业感,工作成就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多元评价方式1.测评方式。课程改变过去老师一支笔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学生通过完成每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获得学分。课程设计的评价可由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在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将考核标准(《综合能力测评册》)告知学生,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考评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例如,“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以学生评价为主,“菜单销售分析”、“宴会花台设计”以企业、社会评价为主,其余课程设计以教师评价为主。本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餐厅服务员”高级证的考试,使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增强就业资本,提高竞争优势。测评方式的改革,在理论上依据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和提取。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测评是有效的,不仅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考试的欲望,因为学生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展现自己。2.测评方法。本课程按模块分单元测评,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由老师组织测评,为此,我们特别编制了《学生综合能力测评册》。每个单元都有测评项目、测评内容与方法、评价等级与分值。考核方式为分组考核与单兵考核相结合,社会考证与利用试题库考教分离相结合。评价方法采用加权求和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示例见下表:餐饮服务与管理综合能力测评

三、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餐饮管理论文篇(6)

做好酒店餐饮的采购管理工作是强化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应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包括科学的采购管理组织机构、合理的岗位职责分工,使责任落实到每个采购人员;规范的采购流程包括采购范围的划分;询价、确定供应商和签订采购合同的操作程序;严格的验收入库管理办法等等。

在采购制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所有采购物品的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估体系,可以更好地实施成本控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利用互联网,及时掌握采购物品的价格,第一时间调整档案价格,另外,要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采购到最低价格和新鲜的原材料。同时,对供应商的详细资料进行备案整理,以备查阅和评估。且需要定期走访市场,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酒店还要根据需要进行实时采购,最大限度降低库存,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成本。

为强化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应建立采购人员考核奖惩制度,鼓励采购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以最低价格买到符合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的产品。同时,对不能以标准采购价格或高于档案价格完成采购任务的采购人员,如无特殊原因,则应该给予惩罚。

二、领导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

企业成本控制措施能否全面彻底执行,与领导的表率作用关系密切。在执行各项成本控制管理制度规定方面,如果能做到从上到下认真贯彻执行,自然会使成本控制深入公司日常各项具体运作中。

企业在领导的带动下重要的是要培养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加强饭店餐饮成本控制,首先要培养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加强成本效益观念。参与成本发生过程的全体员工树立节约开支、控制成本的观念是酒店餐饮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成本控制是酒店餐饮整体的工作,涉及到酒店的各个工作,因此,酒店的全体员工都得从自身做起,实行全员管理,全面考核。对那些造成成本节约的个人进行奖励,对那些造成成本超支的个人进行必要的惩罚。在各个工作环节、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说,是成本费用的直接有效控制者。企业领导必须在员工岗位培训和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培养员工的“股东精神”,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强化“廉洁奉公”的价值观,使成本控制制度深入人心,可以说没有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再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也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全体员工从上到下组成一个全员成本管理的群体,形成一个人人为酒店,处处讲效益的氛围,才能使其在竞争中胜出。

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分权控制,责任到人,进行有效的奖惩

酒店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在组织建设中,需要组建各部门总监、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等,以增强成本控制组织的权威性。各个部门岗位确定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实行分权控制,责任到人,以便可以随时或定期考核奖惩各部门人员。

有了完善的组织机构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符合本酒店实际的各项制度。如日常考勤考核制度、各项开支消耗的审批制度、各项设施的维修保养制度、各种材料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发制度及程序、报审批制度、毛利率控制办法、比价采购办法、集中采购办法和定期成本报告分析制度等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各项制度中还要包括奖惩制度,对成本控制效果显著的予以重奖,对成本费用控制不力造成超支的要予以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节约成本、降低消耗的积极性。四、探索酒店价值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利润空间

餐饮管理论文篇(7)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餐饮管理论文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2

[中图分类号] G647;F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1- 04

1 引 言

中国高校伙食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总体上来讲距离机械化生产或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由于是手工操作,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 这就使中式餐饮经营面临一种窘境, 即在必须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 进入了运作管理中的“定制生产” 与“规模生产”的矛盾中。 因此, 必须面对现实, 根据中式餐饮生产的实际情况、供应情况和消费情况 , 采用一种新的餐饮生产模式 , 实现中式餐饮生产的科学化, 来改善或提高餐饮集团的运营水平 , 为中餐走向世界做好准备[1]。本文针对高校餐饮各环节、不同参与方信息管理需求和生产模式,在智慧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构建可供高校餐饮不同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

2 高校智慧餐饮理论

2.1 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

根据我国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智慧校园[2]理念,多种餐饮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多种新兴技术,提出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即高校智慧餐饮以餐饮智慧化为愿景,安全和健康为宗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智能信息平台,以满足校园餐饮管理功能性和各参与方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校园餐饮智慧化环境,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对餐饮生产的采购供应、原料加工、烹调制作、成品售卖、营养分析、膳食推荐六大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高校餐饮管理理论。

2.2 高校智慧餐饮的支撑体系

为高校智慧餐饮提供理念支持的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提供理论基础的餐饮信息管理、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化配餐体系、自助称量模式、营养成分分析,膳食推荐系统等理论 ;为智慧餐饮提供技术支持的普适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图1所示。

3 智慧餐饮体系构建

3.1 采购供应

物流服务中心负责饮食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供应工作;主抓内部管理并强化供应商监督,健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坚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供货商资质审查关,坚持采购、库存、供货三大过程的流程化操作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无疏漏。开发餐饮管理系统移动终端APP,实现餐饮物资计划申报、采购及验收等工作在现场同步完成,进一步提高餐饮信息管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建立原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配送、食堂单菜核算、菜品价格控制机制、经营情况分析与核算等环节基础信息的采集,建立完整的物资流通记录功能。

3.2 原料加工

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中央厨房,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 实现食品原料加工集约化生产。中央厨房负责各种主食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蔬菜清洗切配等工作;引入米饭生产线、豆腐生产线、馒头生产线、净菜加工线和凉皮生产线等。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工艺、规范流程,实现传统食品的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准入制度化,杜绝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效地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饮食原料经中央厨房单独处理后,完成食材由毛料变为净料的数据收集,实现饮食饭菜成本的精准核算。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模式,实现饮食菜品和主食投料的定量配给,为学生餐厅饭菜投料标准化配餐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3.3 烹调制作

饮食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师生用餐食品成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借助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原料供应价格实时联动功能和学生餐厅饭定量投料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餐厅菜品单菜实时核算功能,推动其经营核算由原有“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餐厅标准化配餐体系,实现饭菜定量投料管理机制,组建投料标准数据库。严格按照投料标准制定标准化菜单,保证学生餐厅饭菜质量的稳定,妥善解决在原有稳定食堂饭菜价格机制下投料比例的调整引起的质量变化。购置智能化炒菜设备,实现饮食饭菜标准化投料及其自动化炒制,进一步稳定餐厅饭菜质量,降低餐厅运行成本,促进学生餐厅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3.4 成品售卖

使用自助式称量销售系统,建立食堂菜品销售价格与市场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食堂菜品价格动态销售管理模式,增加食堂饭菜定价透明度,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称量销售模式的应用,将改变传统份饭和手工打饭中不能按需自主选取的被动局面,满足学校师生就餐多样化的需求,有效避免学生就餐中存在的浪费行为,为实现节约型校园饮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不但减轻饮食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日常事务流程,而且大大降低食堂劳动力成本的支出和浪费,进一步推动了饮食智能化的建设。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前端《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实时价格信息,发送销售数据至后端《餐饮营养分析系统》做营养数据分析,包括就餐卡的管理,就餐者的管理,就餐设备的管理(各个称量销售设备的数据实时更新、上传),统计各个称量销售设备上的消费信息,汇总各个食堂的销售明细,查询各个就餐者的消费明细等。

3.5 营养分析

组建菜品营养成分分析系统,建立饮食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实现了餐厅单品饭菜营养成分分析。以称量销售产生的就餐者、餐品名称、重量数据为核心,分析营养摄入与标准营养之间的关系,获取就餐者营养状况数据。引用杨宇轩编著的《食物营养圣经:400食材营养全分析》(修订版,ISBN:9787121165252,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据成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六大营养素相关数据,并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建立食材营养成分分析数据库,以供膳食营养分析计算时调用。营养分析是基于称量销售系统中学生就餐信息和餐饮管理系统中饭菜投料信息,研发营养分析系统,建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和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通过营养分析系统计算就餐者近期饭菜营养的摄入情况,并就其结果与营养摄入推荐进行对比,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包括对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或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或警示提醒。

3.6 膳食推荐

组建膳食营养推荐系统;指导就餐师生合理摄入营养膳食。按照营养平衡标准结合根据每个就餐者阶段饮食习惯,制定并推荐适合每个就餐者的标准化套餐。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日常摄入食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生成营养膳食摄入推荐体系即膳食处方,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指导。膳食营养实际摄入分析所需饭菜投料标准数据可直接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的建立与调取研发营养膳食推荐系统并建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记录系统,将每年学生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并予以储存,以供生产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生成时调用。应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调用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参考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通过将就餐者近期用餐信息进行营养分析计算,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禁忌,包括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可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将禁忌的菜品进行采取停售或警示设置,并在终端销售系统进行自助称量销售时禁止刷卡售卖或警示提醒。

4 高校智慧餐饮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餐饮行业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 目的性、 可操作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等原则, 依据智慧餐饮的内涵与特征, 设计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 3]。

4.2 高校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评价餐饮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4]。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确定对智慧餐饮体系有贡献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智慧餐饮理论的内涵和多维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性[5-7]。

5 结 论

智慧餐饮是当前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高校智慧餐饮以就餐师生消费信息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就餐需求导向自主决定餐饮供给,包括成品饭菜、半成品配料和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的关联,并依据物料流向的管控需要设置相应职能的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完成学校师生餐饮保障供应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就餐情况确定其实际营养摄入量,与标准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其提供营养膳食摄入指导。智慧餐饮对学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发展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节粮行动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形成节约型后勤并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其次,建立菜品价格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联动,使菜价随原料市场价格变动,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再次,通过就餐数据的分析,提供健康膳食指导,改善个体健康水平。

本文以原创的智慧餐饮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高校餐饮智慧化进行研究。目前,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智慧餐饮理论,还是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深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深。尽管,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圣果,陈觉.中式餐饮生产模块化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6):75-79.

[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程云喜.自主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4(7):488-489.

[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6):67-71.

餐饮管理论文篇(9)

中国餐饮业发展历程回顾

按欧美《标准行业分类法》的定义,餐饮业是指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餐饮服务机构。在我国,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的定义,餐饮业是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包括酒楼、宾馆、饭店、菜馆、饭铺、酒馆、餐厅、小吃店、大排挡、冷饮店、酒吧、咖啡屋、茶社等专门行业以及各种对外经营的食堂和摊车等。它们主要集中在游乐区、风景区、城镇的闹市区、学校及其周边、车站码头等与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商贸行业相互配套,构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餐饮业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其销售总额,在短短60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百亿、千亿、万亿的飞跃,创下了惊人的历史奇迹,成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图1)。

再进一步回顾近几年,深入分析中国餐饮行业自身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餐饮行业的确在其产业结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上已有了全面提升,并肩负起了繁荣经济、服务民生、展现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从2010年起,中国餐饮业物价上涨、人员短缺、食品安全等事件的频发,也反映出面对中国餐饮业市场需求迅速升级的态势,餐饮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呈现出相对的滞后,要真正全面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行业发展部,2009)。

中国餐饮业现代化的内涵

正如上所述,中国餐饮业既是一个古老产业,也是一个现代产业,更是一个伟大产业。面对中国餐饮业可喜的成就、担忧的困境并存的局面,要实现其全面改造、升级,使其能完全满足综合性市场需求,实现现代化是其不二选择。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现代化理论一般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本文主要探讨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是指发达国家18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二是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基本内涵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因此,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杨铭铎,2007)。

(二)餐饮业现代化的内涵

餐饮业现代化在“现代化科学”里属于部门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现代餐饮业的一种前沿变化,包括现代餐饮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以及餐饮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等。简单地说,餐饮业现代化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餐饮业现代化是指餐饮业在现代观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等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餐饮业现代化代表现代餐饮业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过程和行为,也就是业已实现了现代化餐饮业,在经营观念、科学技术的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等方面,都能够反映、满足和适应现代化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的综合的状态。

中国餐饮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

所谓产业集群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依靠政府、行业的指导,餐饮业龙头组织带动,将餐饮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组织形式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对于提升产业集中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餐饮业产业集群化、加快餐饮业科技创新、提高餐饮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在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全局性把握、发展本地餐饮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餐饮业、提高餐饮竞争力的首要环节。

(二)业态协调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国餐饮业业态也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从类型上主要分为正餐、团膳、快餐、休闲餐饮,档次上分为高中低档。所谓业态协调化是指应对当今行业“竞争激烈,生意难做” 的困局、市场“个性化、大众化凸显”的形式,中国餐饮业应该打造“各类餐饮业态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目前,要发挥好早餐示范工程的作用。因此,更新业态组合方式、拓展大众市场将是中国餐饮业结构优化的恒久主旋律。

(三)市场国际化

所谓市场国际化是指中国餐饮业应该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渗透、融合、继承与变革,一方面,将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努力学习来自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以中国餐饮为载体,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推向国外,值得注意的是要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一传播平台。这样,也必将使中国餐饮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互动,呈现出与世界餐饮并驾齐驱的态势。

(四)信用制度化

当今的信用内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既包括主观道德层面的诚信概念,也包括信用制度的内涵、道德和思想教育、制度的约束。所谓信用制度化是指各地政府、协会应该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餐饮企业对信用的认知程度,逐步构建、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管理、企业自律规范、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信用经济消费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营造企业重诚信、人人讲诚信、顾客认诚信的良好氛围,促进餐饮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人才知识化

未来的中国餐饮业将与世界餐饮融合并举,能否取胜,人才是关键。这里的餐饮人才主要指餐饮业的从业人员,而人才专业化是指应该建立适合中国餐饮发展的“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系统,时时更新、开拓餐饮管理理论、实践思路,使每一个餐饮从业者都具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建起餐饮经营管理知识型人才库,真正完成餐饮从业者素质的全员、全面升级,最终实现中国餐饮业从经验管理向知识化、科学化管理发展。

(六)工艺科学化

工艺科学化首先要求加工过程定量化,即加入的原料、加工条件要定量;其次是加工过程合理化,即应用食品科学原理,使加工过程原料的营养损失最少,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加工成本最低;第三是加工成品美化,即应用美学原理,按照形式美法则的要求组配原料,使成品的味、触、香、色、形等机能嗜好特性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杨铭铎,2007)。以上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工艺科学化的要素。由于中国烹饪长久以来的经验化生产、模糊化传授,工艺科学化基本处于“一直在提倡,普及很缓慢”的状态,因此,工艺科学化是中国餐饮业在今后发展中备加重视、付诸实践的一环。

(七)设备专门化

所谓设备专门化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相关各种设备企业甚至餐饮企业本身都应该成立专门针对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的设备产品研发、生产部门,为餐饮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与时俱进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各餐饮企业也应该积极引进专业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实现产品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使管理工作更深入,而且对于提升餐饮企业的形象、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建立更为高级的企业文化等都是有帮助的。

(八)管理信息化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为餐饮企业从中寻找提升效率、拓展业务提供了有效途径,为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要求餐饮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引入包含预定管理、点单管理、收银管理、厨房打印系统、厨房控制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POS点菜系统、IC卡点菜系统、连锁配送管理系统、分析决策等子系统的专业餐饮管理系统,更快捷、更灵活的处理企业的每一件事情,小到前台后台,大到统计分析(杨铭铎,2005)。此外,还要求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将脱颖而出,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批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专家、学者作为企业特聘的智囊团也将出现,从而最终实现信息系统的准确理解和正确驾驭,完成“电脑”与“人脑”的完美结合。

(九)经营规模化

餐饮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原材料、能源、房租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矛盾,决定着餐饮业必然要引入规模经营。经营规模化是指中国餐饮企业应积极迈出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等规模企业的整合与联动,以资产为纽带、以特色为灵魂、以品牌为旗帜、以创新为源泉、以管理为基础,选准方向、改造创新,迅速打造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集团公司,以此推进中国餐饮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任何餐饮企业选择规模扩张前,一定要认真的考虑和评价自身的企业状况以及经营模式的优势和风险,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要有规范,保证信誉。

(十)品牌特色化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所谓品牌特色化是指餐饮企业品牌必须个性化特色经营突出,从产品定位、企业家个性、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构建自身的差异化,才可能在后续的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联想、品牌的认知方面获得良好的效果,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在未来20年的餐饮市场,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餐饮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将进一步激发餐饮业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进,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将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中国餐饮业,也必将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多方面吸纳现代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不断完善自身,使经营管理日趋现代化,展示出更加迷人的饮食文化风采,在世界上取得越来越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行业发展部.中国餐饮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DB/OL],2009

餐饮管理论文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景区餐饮作为景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是景区产品的一部分,景区餐饮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据了解,目前景区内的餐饮业仍停留在经验型、作坊式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品质和效益无法保证。随着我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景区内餐饮业的评价标准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以便使景区的餐饮建设与景区的等级建设相协调。

然而,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不同,景区餐饮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景区餐饮的经营场所在旅游景区内。其二,景区餐饮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来自异地的旅游者。其三,景区餐饮由于受当地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季节性强。其四,景区餐饮受景区环境容量的制约较为明显,对其在美学、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鉴于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的诸多不同,我们不能完全以社会餐饮业的标准来衡量景区餐饮业,所以,提出符合景区餐饮特征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景区餐饮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评价因素分析

本文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景区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景区餐饮业评价因素的提出进行了理论分析。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游客对景区餐饮产品特质的需求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主要目的是游玩,但作为一个人,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吃是生存的需要,只有吃饱吃好,游客才能保持旺盛的旅游精力,因此,食品供应的多少、种类就成为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好坏的标准之一。安全的需要意味着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因此餐饮食品的安全、卫生,餐饮场所的清洁,餐具的卫生、绿色、环保就成为游客的共同需求。我们知道,游客大多是想通过旅游活动来满足自己愉悦心情、求知、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餐饮食品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特色、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对满足游客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价格是以上五种需要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层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餐饮产品的价格高,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那么游客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因此,价格也是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2.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何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彭德成认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确保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满足当代人对旅游景区产品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对旅游资源利用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餐饮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景区餐饮的建设和评价要考虑其对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例如:景区餐饮单位的数量、规模是否超出了景区环境的承载力,餐饮建筑风格是否与景区环境相协调,餐饮产品的种类是否与景区文化相和谐,景区内餐饮单位类型的比例是否合理,景区餐饮企业的排污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等。

三、评价因素的定性研究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参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标准,对景区餐饮的评价因素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并从景区餐饮的食品,服务和硬件三个方面提出了评定景区餐饮业的若干指标和评价标准,如表所示。

四、结论

通过对景区餐饮评价标准的定性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不仅涉及了和游客需求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服务两方面的若干指标,更是从景区的环境容量来考虑对景区餐饮的规模、数量、餐饮建筑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和排污处理设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景区餐饮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具体景区具体分析,不同等级的景区对景区餐饮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仅望本文提出的景区餐饮的定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能对景区餐饮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就医管理论文 下一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