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28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1)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听说训练,把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如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景,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WhatamIdoing?I'mwritiong/drinkingtea.”等等,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Readingabook,please.”当学生在读课文时,问这位学生:“Whatareyoudoing?”帮助他回答:“I am reading a book.”再叫学生表演,让学生其其他同学:“What's he doing?”并回答,从而引出新单词。学生在情景中大量实践,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2)

从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来看,反思性教学可分为宏观反思和微观反思,而在本文研究的对象中,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微观反思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仅作微观反思教学内容d阐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微观反思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的反思,此外还要兼顾对学生及其认知特点的反思。目标反思要具备多维性、激励性、兼顾直接与间接结果等特征;教学内容反思要具有对象性、伸缩性、多维性与层次性;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做好教学决策;教学评价要反思评价体系是否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与差异性;教学行为与态度反思中,要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时刻反思教师在英语作文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从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手段来看,主要包括理论反思、教学行动研究、教学日记、学生访谈、学生问卷调查、听课观摩、教学过程视频录像等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与目标,选择适当的反思性教学手段。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能够准确了解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中,其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对目前的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然后结合教学大环境与自身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及时发现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的手段主要有试卷、作业、沟通交流等;其次,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制定问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再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后,对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进行实践验证,并及时监控记录,通过观察教学效果及教学反馈来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整;最后,结合记录的信息及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进而总体评估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二、初中英语反思性作文教学实践过程

在进行反思性英语写作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试卷测试,调查内容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教师部分内容包括英语作文课开设情况、教学偏重、教学过程实施、英语作文教学效果评价等,学生问卷部分包括学生基本英语写作水平、英语作文学习的投入程度、英语作文学习的偏好程度、英语作文写作时间安排等。

(一)反思与设计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对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及时发现和确认问题。从对本班级的英语作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英语作文教学的形势并不乐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学生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积累存在很大空白;第三,英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对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确定问题之后,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反思性教学计划,计划的内容要贴近初中英语作文教学实际。

(二)教学实践

将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实践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实践与后期实践。在前期实践阶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针对本文的调查结果,确定教学模式与过程:准备英语作文教学与联系素材→对上一课堂的教学单元进行回顾→针对本次英语作文任务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下进行初稿写作→初稿完成后进行指导修改→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二稿写作→对最终的二稿进行点评,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课堂讲评与展示。课堂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出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进行完善。

(三)跟踪、反思与调整

在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课后及时总结、分析与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进而对教学方法与过程进行调整。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教学过程调整,都需要采用阶段性模式,时刻反思,及时调整,以使教学过程沿着正确的轨迹和方向前进。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3)

【评析样本】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浦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洪海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J].考试与评价,2015年11期.

周艳群.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J].语文天地,2015年03期.

郭兆志.用实践带动语文综合性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33期.

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32期.

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M].大象出版社,2015.

翁靖琳.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01期.

蒋惠琴.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J].人民教育,2015年20期.

于保东.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维度整合与着眼点统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期.

周启群.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热点题型例析[J].初中生,2015年03期.

陈美兰.从非连续性文本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J].语文学刊,2015年0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还是从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方面给予了一些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目标和内容①。从这些目标和内容的表述来看,《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两个层面;至于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如何展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程建设,如何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到既有的书面考试中去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关注,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推进过程中无法绕开的话题。由于《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概念界定上的含糊性,学界对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命名就产生过一点质疑:既然“语文”与任何学科一样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有画蛇添足之嫌,这就牵涉到这个概念之提出的合法性问题。但这种质疑暗含着这样的错误预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对这种预设,有学者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从语文学习的方式入手的,它不属于学科形态,而属于教学形态。②”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无疑廓清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合法性的疑虑,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教学形态”视野下去观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拟从问题现状、活动内容、活动评价、书面测试等四方面就2015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初步理解。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状研究

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各地考试之中,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注也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新“疆界”,处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地带的“综合性学习”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身份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对此,学界是有所认识和警惕的。以下对此做一简述。

对“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李艳冰指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二、对综合性学习各方面关注不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过程及整体性规划,显得零碎而缺乏系统;三、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偏低,教学停留在语文知识和课文讲解的既有框架之中,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脱节③。郎云莉认为,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大问题:其一是教师、学生重视度不够;其二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够丰富④。田冬梅认为除了教师、学生的不重视以外,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培训不到位,相关理论体系滞后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认为目前“综合性学习”活动症结在于:思想认识有偏差。语文教学仍然被束缚在应试层面;教学资源有局限。教学很大程度上仍固守教材、教参;教学方式单一落后。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⑥。尹美玲站在农村教育的立场上,分析了“综合性学习”面临的难题:农村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的禁锢更大;硬件设备不完善制约“综合性学习”;缺乏完善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体系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包括:一是不能正确处理语文性与综合性的关系:一方面忽视“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味”,一方面又忽视其中的综合性,使“综合性学习”不伦不类;二是忽视课程资源开发⑧。何俊超认为,“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师生综合学习投入不足,受到应试教育限制较多;教材设计偏离学生实际;评价方式使用不当⑨等等。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其“综合”这一特点的客观存在,常常会与其他“学科”形成关联,如何在这种关联中保持“语文”的学科特性,如何经由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有效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向单纯的“综合性学习”蜕变,是一些论者着力考虑的重点。《教师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一文认为,要落实“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性”,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把握好活动的“语文性”评价尺度,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终极目标;二、立足文本,将教材内容融汇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避免活动与具体文本的脱节;三、在跨学科综合中着力关注活动内容与语文能力培养上的共同点,善于将其他学科资源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⑩。叶月宏提出了跨界教学活动中杜绝“去语文化”的三大策略:一、贯穿口语交际训练: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访问调查中学会交往。二、开展主题性探究阅读: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展开自主探究阅读;三、强化写的活动:填写表格;记录观察;记叙心得。以说、读、写为红线贯穿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11}。

王丽影认为,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决于学习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教材衍生资源。发挥教材优势,着力实现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和本土化;找准契合点,整合语文教学的内部资源;个性化课程资源。实现科学人文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12}。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资源的开发,张静仁的看法是:一、着力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理念和设计;二、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特点,促进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作为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13}。吕雪颖提倡关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利用地方名胜古迹开展综合性学习;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14}。这两点在众多地方命题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体现。

殷静茹学位论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着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策略等问题{15}。

罗悦丹在其学位论文中,通过中英“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着力关注中英综合性学习理念、教材编排体例及内容,并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探究两国在教学观念、教材设计和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异同。进而,为语文 “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一、完善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二、完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三、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四、明确活动设计的目标;五、增强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1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的亮点在于:比较好地厘清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赋予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以学理上的合法性;从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分析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从教材、教学和评价三方面探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改进策略。作者认为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远非理想,甚至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却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17}。

另外还有一批论文,站在一线教学的立场上,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案例资源为依托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发表了见解。《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从三方面探讨了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做法:一、借助网络资源与生活素材拓展活动内容;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整合综合知识与语文课程内容;三、调整考核内容,凸显综合性特点{18}。林植F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两方面探索了这一思想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一是找好“做”的切入点,架设教与学的桥梁;二是扮好“做”的角色,实现“教学做”的和谐统一{19}。《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途径》一文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四条路径: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二、在听、说、读、写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20}。周艳群就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活动发表如下看法:一、建构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用好语文教材,丰富课外知识,共享“资源包”;二、构建和谐有序的活动过程;三、构建扎实有效的评价{21}。有的论者特别强调“实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价值,郭兆志认为可用办刊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来带动、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2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强调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须把握的几方面重点:一、把握流程:应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二、关注进程:注意价值定位、方法选择和评价方式等的指导;三、方法指导:包括主题选择和分解方法、方案制定方法、社会活动方法和校园活动方法;四、正确评价:坚持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23}。《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就如何具体开展综合性学习课堂活动提供了三点策略: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挖掘资源、开展活动;整合内容,写作实践。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作者看来还是不能离开语言表达训练{24}。袁爱国的论文凸显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生命教育价值,“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关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25}”,这种对生命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重要性的强调目前是不多见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研究

从论文、论著数量上看,目前国内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研究还很不够,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但从既有文献来看,对评价问题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端倪。

申宣成论著《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就表现性评价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介入得出了三方面的结论:一、表现性评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二、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需要诉诸一定的基本程序;三、集合性案例研究结果证明了应用程序的有效性。同时,他还指出了表现性评价在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一是表现性评价的适切性;二是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条件:教师的评价素养、耐心和勇气;学校的支持鼓励和行政力量的导向和推动。该书七、八两章的案例研究为教师深入研究表现性评价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6}。

《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利用美国沃尔夫德和安迪生开发的PTA(基本要素分析)量表为教材中“寻访园林之美”单元综合性活动设计了评价量表,确定了说明要素、鉴赏要素、合作要素、“引注格式”要素、加分项目等五个评价要素,并分别赋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性活动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响{27}。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业评价研究》围绕“评价”问题谈了三个方面:评价现状分析。评价工作由于认识欠缺、方法失当或升学率的压力等难以有效展开;构建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建设: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应包括准备、开展和总结三个阶段{28}。

《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提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的三项策略:一、表现性评价匹配综合性学习。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行为过程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互为表里。二、构建多维评价内容。文章建议从人文素养、探究合作、问题解决和个性心理四个维度出发展开评价。三、指向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关注两点:任务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契合;任务程序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29}。

于保东关于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维度的思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维度的整合。在评价过程中应整合课标、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四个维度;二是评价着眼点的统摄。在评价过程中需统摄学生自主性、学生合作态度和探究精神、学生创新精神、学生情感体验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着力点{30}。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书面测试研究

即使从应试角度来看,如果忽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国家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不断推进,随着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断变革,培养学生利用语文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成为各地语文命题的关注焦点。

有论者对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如下分类:撰写标语类;活动策划类;劝说邀请类;材料提炼类;探究结果类;表达看法类{31}。《从非连续性文本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结合《课程标准》和语文版教材“综合性学习”着重探讨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32}。洪彦芳就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书面测试的命题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目前的测试存在着内容单一,游离教材,缺乏过程和个性等问题{33}。

五、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既然我们承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教学形态”,那么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必须要扭转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局面,更多地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诉求,让学生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第二,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目前的语文教科书大部分篇目以定篇的形式出现,笔者以为,学生和定篇的关系有三种:学习定篇、用定篇学、通过定篇学。第一层是学习定篇中的文化知识或语言知识等;第二层是学习定篇中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等;第三层是经由定篇提供的知识、观念和方法进行自由的探索、思考和创造。这就需要教材为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装备,目前的语文教科书普遍缺乏对“综合性学习”的系统规划,内容编排失之芜杂、缺乏条理,且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现实,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教科书,在传统意义上的定篇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之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逻辑联系。

第三,教师和教材的关系。“综合性学习”是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深度落实,教师要学会利用教科书篇目达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被教科书篇目所左右。

第四,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文化知识去解读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根据一定的要求,以符合逻辑的语言来陈述这些问题,乃至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

第五,教师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对社会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得以成功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第六,教材和社会的关系。提高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用好教科书,发挥好语文教科书在指导学生知人论世方面应有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新疆界,充满了别开生面的挑战和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只有处理好以上六方面关系,它才能在一线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王荣生、申宣成:《语文综合学习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李艳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知识经济》,2015年第3期。

④郎云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4期。

⑤田冬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研究》,《科学中国人》,2015年第8期。

⑥韩书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快乐阅读》,2015年第24期。

⑦尹美玲:《农村高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及应对措施》,《课外语文》,2015年第22期。

⑧吴跃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课外语文》,2015年第24期。

⑨何俊超:《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课外语文》,2015年第22期。

⑩康爱春,张俊娜:《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基础教育论坛》,2015年第10期。

{11}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12}王丽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赤子(上中旬)》,2015年第23期。

{13}张静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资源开发策略》,《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6期。

{14}吕雪颖:《有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好家长》,2015年第4期。

{15}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16}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7}浦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8}洪海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考试与评价》,2015年第11期。

{19}林植F:《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文学教育(上)》,2015年第1期。

{20}杨凤:《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途径》,《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4期。

{21}周艳群:《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天地》,2015年第3期。

{22}郭兆志:《用实践带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33期。

{23}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2期。

{24}赵世昌:《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新课程(中)》,2015年第7期。

{25}袁爱国:《融通: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品质》,《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年第1期。

{26}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

{27}翁靖琳:《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期。

{28}冷新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才智》,2015年第36期。

{29}蒋惠琴:《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30}于保东:《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维度整合与着眼点统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期。

{31}周启群:《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热点题型例析》,《初中生》,2015年第3期。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4)

初中国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文法讨论、写字、精读、略读、读书、作文与笔记、演说与辩论,共52学分。高中国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法、读书、作文,共16学分。值得一提的是,高设国文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语音、文字、文法等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史等方面,相对比较灵活,这就预留了一定的试验空间供学校自行处理。与初设期相比,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又取得一些突出的进步。第一,初中国语教材既有文言文又有白话文。以精读为例,文白比例呈递减趋势:四分之三(一年级),四分之二(二年级),四分之一(三年级)。高中教学注重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选材内容主要是距今较近的、富有进步意义的名家名作,对古典散文、小说并不采纳,这一规定现在看来有失偏颇,因为古典文学作品也有激人奋进、陶冶性情之意。第二,尤其强调阅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编排,分为略读和精读两部分,这是我国传统博览与精读读书方法的沿袭与运用。第三,在教学方面更加侧重字、词、句、篇、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和组织规则的传授。第四,初中作文形式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把口语和书面语训练、课内作文与课外联系,以及思维训练和组织行文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了过去“只写不说”的窠臼,极大地开掘了作文教学的空间。高中作文与初中作文相比,内容偏重于“文字制作”,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但是,1923年的系列课程纲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制订并由上到下实行的课程标准,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推广不力的现象发生。高中集中大量开设字法、文法、文字学、文学概论、文学史等内容,枯燥艰涩,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应将其合理规划在大学阶段。高中国语所规定教学内容主要是必修课,对于选修课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尤其是高设科国文教学内容可操作的余地更大。因此,各个学校在执行标准时可以灵活变通,从而造成有标准不依、课程教学内容日益繁杂的局面。

通过演进语、会话、表演、演讲、辩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教学可以独立教学,也可以与作文等联络教学,这一规定突出了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使用字典和拼音字母辅助认字和阅读。规定儿童读书的量,初小四年读语体文儿童文学等书8册,累计1.8万字左右,高小读儿童文学等书累计至12册以上。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来提高阅读的效率。随文识字教学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初小认识普通文字2000字左右,高小累计识字达3500字左右。这一规定吸纳了同期识字实验的成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文方面,一律用白话文写作。先学习一些文法知识,明白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再进行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一二年级仅仅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发表就行,三年级以后开始正式写作,先写简单的记叙文、实用文,再写语体稍微复杂的记叙文、实用文和说明文。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在重视儿童文学教学的同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继续得到强调。

尽管还有可圈点的地方,但这一时期“洋为中用”有利于中国教学的发展。新学制颁布实行一段时间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着手对原来的纲要进行修订,初中语文由刘大白等人拟订,高中则由孟宪承、胡适拟订,作为1932年正式课程标准的过渡。就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而言,将其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的课程标准无非是设置的更细、更具体而已。1929年,颁布《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国文学科教学内容。初级中学:(一)精读,分为文法与修辞;(二)略读;(三)习作,分为口头、书面和书法练习。高级中学:(一)讨论读物、文法和修辞研究,分为选文精读、专书精读、文法与修辞、读解古书的准备工作;(二)课堂上的作文练习及评论作文。这个规定与1923年的课程纲要的规定相比,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初中国文教材中进一步加大白话文比例,初中白话与文言比例逐步固定下来,分别为7:3,6:4,5:5,高中偏重文言文教学,但白话文的比例也达20%以上,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的。人们对文体教学规律的认识逐步增强,比如,初一主教记叙文、抒情文,初二主教说明文、抒情文,初三主教议论文、应用文等。这种安排也是基于学情分析而作出的,有很强的科学性。作文教学方面有重大变革,初中文言和白话兼作,而高中则主张学生试作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作品,与1923年纲要限作文言文的规定相比,是现代作文教学史上取得的一个历史性突破。语文知识、习字、阅读、写作和听说等教学内容模块基本固定下来,为以后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了范例。此外,小学国语科强调对写字、说话、读书、作文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此后,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情况,使我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初设期,在语文现代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由传统的阅读和书法,发展到了习字(降低了标准)、语言、阅读、写作,但主要还限于文言文。值得肯定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成分逐渐缩减,民主和科学的成分日益增加。细化期,打破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实施,涌现出了中学国语教学文白比例的争论等诸多问题。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处于摸索期,因此出现了分类不清,过于冗杂的现象。稳定期,1929年以后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下来,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语文知识、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和写作。高中重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写作,语文知识教学仍然是需要修习的重要内容。纵观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分量。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母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学生掌握了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和组织规则,才能提高其语文能力。显然,要想“叶茂”除非“根稳”。

作者:耿红卫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5)

学生由初中升入到高中,语文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原来要求更高。高中语文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而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基础识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衔接。

(一)对比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之前应认真学习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二者的不同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二者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

(二)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这样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三)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认为初高中语文一样,脱离高考;也不能一开始就啃硬骨头,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联系初中语文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在教学中随时联系高考考点培养学生的考点意识。如在讲析《兰亭集序》中文体“序”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初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同时也可以回顾其他文体如《爱莲说》《马说》等,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初高中语文是有联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必修课注重学生的基础,而选修课却重在紧跟时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二者又相互渗透,不可完全隔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必修课里的个性培养,还要注意到选修课中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必修课随意的欣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平时备课要多讨论交流。

三、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是“双脚”,同等重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以读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至于谁轻谁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我们为了实际需要而写作,需要阅读相关资料,这时候写作成为主导,成为阅读的目的、动力,这种写作、阅读是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写作、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紧迫的功利目的,可以说为了消遣而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对于积累知识、陶冶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一)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6)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7)

心理表征亦称知识表征,它是一种信息在人脑中的呈现形式,包括信息被提取的选择机制和信息被储存的结构模式。在双语表征的研究范畴中,词汇通达机制的研究是热点之一。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Kroll的修正分级理论。

(二)修正分级理论的内容

修正分级理论由词汇联结理论和概念联结理论整合而来。词汇联结理论认为双语者的心理表征在词汇水平是联结的,在概念水平是分离的,第二语言的概念通过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转换得来。概念联结理论是指两种语言词汇水平不直接联系,并且第二语言的概念不需要第一语言的转换而可以直接获得。Kroll认为从二语到一语的联结比从一语到二语的联结强,从一语到达概念水平比二语到达概念水平强。在后续研究中,Kroll发现,非熟练双语者支持词汇联结理论,熟练双语者支持概念联结理论。他将词汇联结理论和概念联结理论合并为修正分级理论。

二、基于修正分级理论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掌握程度制定教学策略

为确保二语词汇的快速记忆,应加强二语单词和其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材里的单词表所构建出来的表征模型还是词汇联结模型阶段。教师可编制初中英语词汇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处于不同词汇表征阶段的学生实施分层词汇教学策略。对于二语学习处于词汇联结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通过教材的词汇表,即英汉对译的方式来学习二语词汇比较适合。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逐级提升,尤其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到初三,词汇记忆表征进入了概念联结模型阶段。这时,学生记忆单词时可以利用二语的意义对等短语来获得二语。教师根据初中学生词汇记忆表征位于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初一和初二上学期选择适合使用教材编制的英汉对译的词汇表。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到初三,这一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学生可借助教师自编的英英对译的词汇表。

(二)结合语块输入,提高词汇提取质量,弱化汉语负迁移

初一阶段学生的英语概念主要通过汉语的概念表征转换得来。然而,汉语的概念表征并非会对英语的概念获得产生必然的促进作用,汉语的迁移作用也会起到阻碍作用,称之为负迁移。如“problem”与“question”,汉语都有“问题”的意思。假如仅知道汉语对译词,则很可能在二者使用区别上无从下手,这也反映了简单的汉语翻译并不能保证中英文单词的内涵和外延的一致。应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语境输入来弱化汉语的概念表征,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提取的正确率。教师可以通过了解搭配词语而得到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很快领悟两者的区别。如辨析“problem”与“question”,教师在解释“problem”一词时,可设计含有“haveproblemswithsth”“amathproblem”等语块的口语对话任务。在语境中学生操练语块,即可识记“problem”的常用搭配,同时掌握“prob-lem”一词的内涵。导入“question”时,教师可以“askaques-tion”等语块的形式呈现。通过以上环节,学习者在语块输出中很快明白两者的区别:“problem”是“引起麻烦的/需要解决的问题”;“question”是“向某人提出的/有待回答的问题”。

(三)利用图像表征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8)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初中语文对现代文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更能够通过学习现代文让学生感受名人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自身素养。

一、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实现“教少学多”的意义

1.“教少学多”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是缺乏自学的意识与机会。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少学多”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由于课堂上老师讲课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其次,教师讲课的内容压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引导,顺着教师的思路自主学习课文知识。

2.“教少学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较偏向于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导致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开发。“教少学多”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实现“教少学多”的方案

1.设置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兴趣作为力量,才能够让人有前进的动力。语文学习也有同样的道理,唯有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了,才能够在成绩上有所提高,才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在讲现代文时可以采用“教少学多”的方式。具体事例如下: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设置教学导入环节导入正文的学习。教师:“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每个季节都有其美妙之处,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学生:“我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学生:“我最喜欢秋天,枫叶火红,美极了。”学生:“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百花齐放。”教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那我们今天来看看老舍先生喜欢哪个季节呢?”学生齐声答:“冬天!”教师:“对,他描写了济南的冬天之景。”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能够很自然地进入课堂主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了实现“教少学多”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分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个语文优秀的学生,使其带动整个小组进行语文问题的思考。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1)读完这篇文章后,思考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的?(2)本文共出现几次“背影”?(3)哪次“背影”的描写对你印象最深?教师:“请同学们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小组形式思考并且讨论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来理解文章。”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得出结论:本文是通过选取描写父亲的“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亲对“我”的爱的。学生:我们组回答第二个问题,文章中共出现了四次“背影”,第一次是点题的“背影”,第二次是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的“背影”,第四次是思念的“背影”。教师:同学们合作非常好,讨论结果很正确,现在朗读课文,思考第三个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少学多”的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与讨论。

3.提高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时候,对一个人的评价能够改变其一生的命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积极、鼓励的评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首先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挑选几个学生,每人朗读一段,通过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朗读完毕以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些评价。教师:“同学们朗读得都不错,第一个同学很有感情,很投入,第二个同学的音色特别棒,很有潜力成为一名主持人……”通过这些鼓励表扬性的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思考学习中,实现“教少学多”的教学目的。

“教少学多”是新课改以后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9)

前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肩负语文能力素养承上启下的总要职责。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影响下,信息爆炸带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内容、方式与要求。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虽然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面对初中这个青少年成长心理过渡期,初中语文应将书本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这个过渡阶段开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的光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人文教育概述

查阅相关书籍与工具书不难发现人文教育的定义,其实,综合起来不如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人文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知识理论的培养,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断锻炼与发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人文教育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将人性化的优秀品格、道德、精神世界的塑造传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对人的要求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有清晰独立的认识;对于自然有和谐持久发展观念的认识。这些认识相对应的精神分别为:社会道德精神、生命价值的哲学精神、尊重生命长久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层层递进,组成了人文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成为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基础。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课标中对语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表明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需求。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等能力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构建与巩固,通过文章与文字的熏陶,深刻剖析字里行间的精神价值与深刻理念,以有价值的理念培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构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方面,更应注重自然、人性、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影响,以教材的指导功能和重复使用性来带动学生对精神能力的锻炼与完善。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用过人文教育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无缝对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人生的境界》中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引导启发式教学,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能力训练,更注重人文教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来实现初中阶段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引导,实现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与人文情感的双重培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以单向传导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重视的外在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的系统构建和应试技能的重复训练,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不断提升[3]。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发展,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无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泯灭与教学个性的迷失,其中人文精神的忽略甚至失落,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活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要求,知识基础的培训与“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应通过人文精神的不断传达渗透,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4]例如,在《永远的梵高》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遵守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听懂母亲的故事》一文则能为学生展示宽容的力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构建与严格传授,更注重人文关怀下对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语文教育陶冶心灵、培养道德情操的真正作用。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初二语文教学论文篇(10)

教学法,从个体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语言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对于日常的语言教学有着现实的借鉴价值。

一、词块教学方法的内涵

从理论的层面来看,词块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逻辑与意义关系。例如,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固定搭配、短语、习惯用语等等都是重要的词块。词汇教学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词块的集聚性。词块本身就是词汇的一种组合形式。通过一定方式的变形与延伸,其在数量层面会不断扩大。其次,词块含义的多重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简单的词汇有可能会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含义,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在进行词块认知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含义多重的现象。最后,词块的联想性。词块的联想性主要是从词块本身的组合特点而来的。从词汇到词块中间需要借助一定的桥梁与衔接。有的时候是借助介词的添加或者替换来进行实现ꎻ有的时候,则是借助一些固定的语法结构来实现。

二、词块教学法的实施课例分析

为了探讨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性,本文以某初级中学为实施对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词块教学方法。教学的课例是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WhatareyoudoingwhenIcamein”,在这一单元中出现了大量的介词搭配形式的词块。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文中出现的词块的特点。经过几节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学生对于词块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整个词块教学的效果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学生的词块记忆水平

与一般的词汇要求一样,很多的词块也要求学生会读,会认,会用。通过词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会逐步发现词块之间的内在规律。在这些词块的总结中,学生对于词块的识记水平也会得到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英语语言体系中,从表现力上来看,英语词块要比一个单一的英语词汇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学生在初步掌握了英语词块的特点与用法之后,将会在其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进行使用。通过不断的积累与练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水平也会得到一定水平的提高。

(三)词块教学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往往单独拿出一个课时来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但是,在借助词块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可以进行词块的自主学习,大大减少了学生用在词汇认知层面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整个的英语教学效率。

三、词块教学法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上文中主要分析了词块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在日常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但是,为了更好地、科学地发挥出词块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在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词块理论的学习

这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初中英语教师而言的。要想更好地实施好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对词块教学方法这一理论有着比较完整的认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必要的词块教学法的教学培训工作,引导广大英语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为其今后教学工作中词块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来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理论层面的来看,词块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词块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英语词块的学习ꎻ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不断地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因为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块的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三)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看,都属于师生互动的范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词块教学方法,更需要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的互动。在互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必要的词块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从而让词块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ꎻ另一方面,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学互动中,整个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的氛围也会呈现出更加融洽与和谐的发展态势,从而助力学生获得更大层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文明娟,邹白茹.词块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上一篇: 管理类职称论文 下一篇: 测试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