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心理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9 10:40:20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07―02

1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比喻颇有研究,《围城》因其精辟的隐喻而备受关注:言文、于宝娟等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阐释;刘少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围城》中的隐喻,但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某些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在概念隐喻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映射论的不足,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与发掘,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解读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剖析。

2 《围城》中的认知机制剖析

2.1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Blending)或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是人脑中的指称结构,但内容却不一定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的物体完全对应,可以把它看作让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的概念。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一些认知学家,如Fauconnier & Turner, Coulson,Rohr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概念合成,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运作要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可供选择的类属空间。

2.2《围城》中的爱情隐喻认知机制剖析

爱情不仅是《围城》的主题,也是人类艺术创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围城》中的经典爱情隐喻同样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作者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感受及物质经验,人们对于爱情的身体反应大致是相同的,与人体有关的爱情隐喻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例如,在《围城》中,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的生理现象有:(1)失眠:睡眠宛如粳米线的线条,没有黏性,拉不长。(2)眼睛瞪大:大眼珠险的突破眼眶。(3)脸红:害羞脸红;血都升上脸;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这些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在英文中也不足为奇,如:Honey, you look great today! She can’t sleep for thinking of him. He blushed in front of her.

基于这些共同的身体体验,中英爱情隐喻有不少把爱人隐喻成食物的例子,如:

(1)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2)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3)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第3个例子堪称《围城》中最经典的隐喻。在此隐喻中,“鲍小姐的身体”为目标域,并为句子主要陈述的主题,“熟肉铺子”为源域,此两概念按常理毫不相关,但施喻者将它们强行显性并置在一起,促使解喻者启动思维,寻找隐喻衔接。此后,解喻者对照目标域对源域的概念特质结构进行搜索,在外形特质中找到“裸的”,在颜色特质中找到“肉色粉红熟热”,在功能特质中找到“供人品尝食用”等等,启动局域激活。读者参照常识,就“熟食铺子”得出多个结论或评价,如:1.能一览无余。2.令人垂涎三尺。3.可饱食。

用概念整合理论可分析如下:

《围城》中, “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又体现在作者将嫁过的女人隐喻为打开的药瓶、陈腐的科学,过期就不值钱了。例如:鱼肝油当然比人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在“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的意义建构下,“食物都有保质期”的概念特质显现出来:在保质期内的食物新鲜可口,过期的食物腐败变质;新鲜的食物价格昂贵,过期的食物市价减损。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将爱情隐喻为“有保质期的食物或物品”的隐喻,如:Our love is expired. Love is pickle, fresh for only three weeks.

虽然中英爱情隐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来源不同,特别是人们对于爱情中心隐喻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Kvecses 曾总结过在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里,爱情隐喻系统中的中心隐喻是:“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这一隐喻概念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中国古典哲学来源于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中。“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孔子《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很容易分开来看,而中国人是合起来看的民族,阴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事物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 阴阳互相转换,互动平衡。所以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有得有失之中转换,达到得失一致的平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圆满的整体观,中国人强调“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相比于西方“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 ,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有机整体的概念,因为中国哲学来源于人类经验与思维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主义而非理性主义。

3 结论

本文运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爱情隐喻做了深入分析,并试图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爱情隐喻系统的中心隐喻:“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而非西方人传统认为的“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N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通过对围城中爱情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后的哲学思考深化了隐喻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导入文化,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英语中的隐喻概念及隐喻概念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ngnitive Science,1998(02).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64-02

文学作品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与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名作《简爱》所展现出的空洞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想被读者所洞察,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引进文学的陷阱中,吸引读者去想象、去期待。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的含义

读者反应批评注重的是读者的思维和眼光,该理论以美学为主要视野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对比倾向。作者、作品和读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原有的文学理论分割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意义思想[1]。美国的学者挑战了以往对于文本的解读模式,重新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因此,读者是参与文学的关键因素,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的解读模式使得文本多元化的阐释形式成为可能。

(二)读者反应批评论的重要意义

1.体现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美学视野下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文学功底,然而这种思想很快受到冲击,没有读者欣赏的高水平作品也只能称为作品,无法达到如《简爱》一般直击人心灵的程度[2]。文学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往往是被读者所发掘的,到最后,读者所看重的往往不是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而是作品带给他们的情感,情感才是恒古不变的客体。

2.影响作品的阐释

文学作品的本身一直是读者反应批评论兴起之前所阐释的关键,作者才是确定文学作品中心的唯一因素。读者反应批评论打破了这一观点,文学作品中书籍的表达并不再是黑漆漆的文字了,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富有了新的意义,黑漆漆的文字变得鲜明,读者能够自由的发挥言论[3]。读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阅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共鸣。

二、以电影和小说的译本比较不同人眼中的简爱

将热门的文学作品或者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翻拍成电影一直以来是电影界所热忱的事情,多数翻拍文学作品的电影基本都是将文学情节、主旨以及背景原封不动的展现出来,很钟情于原著。可以说,将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并不仅仅是满足导演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深刻的是大众对于文学著作的热爱。电影人士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题材的影片来说,他们更加喜爱去接拍这样翻拍的影片,不仅仅可以亲身演绎文学作品的人物,演出成功还能名利双收[4]。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普及应用,电影剧本的类型逐渐在增多,这种改变为大众开拓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为诠释简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角度,满足了大众的认知和精神需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接触高深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简爱》这部文学名作。

遗产申遗现今以各种角度出现,文化遗产的申遗对于保护历史文学名作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有些忠诚于文学名作的读者认为,将简爱翻拍成电影无疑破坏了文学原有的美感,电影导演所诠释的含义和想法会阻碍观众以及读者的思维,这一想法引起人们的怀疑和批评[5]。

然而,根据《简爱》所翻拍的电影以及音乐剧就多达10余部,电视剧就多达7部。可以说,不同翻拍剧的任务和情节基本是与作品息息相关的,然而不同导演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有所不同。《简爱》主要描述的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追求自由,远离家庭物质的爱情。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里,以五个主要人物为规划决定了简爱对世界的无所适从,却又不得不服从的人生命运[6]。文中主人公的背景可以说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极为相似,作者实质是以书中简爱的人生形象显现出自身所受的困境与不得不屈服的无奈。作品的表达主要是展现世界的无奈,电影翻拍过后,也许我们所认为书中的本质就变了味道,电影翻拍所表现的更加功利化,很难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7]。

三、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小说阐释

想象是创造未知事物的动力,读者在进行书籍的阅读时,对书中描绘的景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想象是必然的。读者身处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能对文学的意义进行联想,通过将自己情感的想法和想象相融合。

当读者打开书籍的第一页,就能通过简易的目录感受到此篇著作的要点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在阅读《简爱》的过程中,一大部分就是读者通过自己脑海中所构造的想象来进行阅读,从头到尾亲身感受主人公的命运坎坷。从最开始简爱奋起抗争,读者就像身临其境般对资产阶级的贵族产生厌恶的心理,再从文中简爱热心帮助自己受欺负的朋友,读者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友谊与心头升起的暖意,读者此时的内心已经完全被简爱所带动了,她的一言一行直击读者的内心[8]。然后,读者跟着伯莎痛苦的反击来到了火焰里的挣扎反抗,在火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道仅仅是伯莎个人的斗争吗?在一场大火中,毁灭的是罗切斯特的身体,凄凉中无助的绝望挣扎,也是暗示着爱情之火的重燃。这一切画面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以及自己的需求进行想象描绘,这也是批评论所能诠释的画面。

在小说的最开始,小简爱寄人篱下,忍受艰辛与不安,看着整个世界的浑浊与污气却束手无策,想要反抗却不知从何下手,安于现状的日子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简爱是这个家庭的外来者,她不算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却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简爱所被灌输的思想是世界上没有善良的人,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都是建立在条件之下的,善良的白茜也是如此,她的善良不会突然的表现出来,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

后来的后来,长大了的简爱、经历了变故的简爱已经不是在桑菲尔德的简爱了,当她投入到芬丁的怀抱时,她就已经变成了读者心中的另一个简爱。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心存疑问,读者所怀疑的是简爱到底挚爱着谁呢?如果没有发生那场大火,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她会选择伯莎?还是罗切斯特?其实,作者的观点已经很明了,拥有独立特性的简爱即使挚爱着罗切斯特,也不会去当她的情妇。简爱会在罗切斯特孤独、悲伤的时候来安慰他,但绝不会限制他的自由和他的想法。

《简爱》展示了生命的波折和波动,每一个人就如简爱一般,不断的追寻,不断的回头,越来越体会到人性的悲凉与无奈。读者可以把这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女性奋斗史的小说进行完整的解读与思考,在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依然不逊色。读者大概也想做这样的一个听从命运的安排,但绝不服输的心态,在重压之下也能坚强反抗斗争的女性吧,这也是读者喜欢简爱的原因。

四、简爱所构建的主旨形象

心理的反应是读者最直观也是最清晰的感觉,文学作品分为初期、高潮以及结束,根据不同阶段的未知性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决心,读者每阅读一个部分就不断地激发心里的感觉,想要尽快知晓后一部分的内容以及主人公的经历。在西方国家的理论中,有一种论述被称作西方化的殖民主义,西方殖民主义所宣扬的是个人中心理论的男权思想,《简爱》的创作背景正值此期,女性的所有抗争都是徒劳,女性只有不断的为男,臣服在男性的权势下并服从才是王道。

简爱无依无靠,受到亲人的与虐待,生活在满是谎言与虚假的世界里,然而,简爱却在极其世俗与男权之上的时代拼死反抗,找寻自己的幸福,坚持做自己的女王。小说结尾中的大火烧毁了简爱丈夫的身体,烧掉了束缚自由的桑菲尔德庄园,看到这样的结尾,读者不禁质问,简爱会平淡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过一生吗?这是她所要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吗?文学片段的模糊性再次确立了读者所推崇的《简爱》。

简爱追求自由、追求成功的内心是盖茨海德赋予的,盖茨海德是残酷的,也是冷血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他带动了简爱所要追求的梦想,简爱在盖茨海德的剥削下,懂得了独立的意义。简爱的人生是不断抗争与不断的出走,最后简爱实现了她的人生意义,找到了挚爱,至于最后是否能够修得百年同船渡,也只能靠读者自身的遐想了。

五、结语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有它本身的特性,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所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简爱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简爱以爱情为主线,思想浅薄的读者也只会认为《简爱》只是一部优雅完美的爱情小说。殊不知,在爱情线的背后,作者想要刻画的则是男权时代下的女性经过层层抗争、反抗、拒绝约束最后所实现的自由。夏洛蒂・勃朗特所著作的简爱留下了很多空白和引人联想的环节。作者的立场和归属让读者说不清、道不明,不同情感的读者思考作者模棱两可的态度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学的模糊性奠定了它的文学地位。这也是《简爱》经久不衰,吸引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家凤.论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J].青春岁月,2012,(22):14.

〔2〕史小平.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06-107,128.

〔3〕杨谦.《简爱》中人物的特点分析[J].城市地理,2014,(24):256-257.

〔4〕冯桢鸣.《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196-196.

〔5〕刘鸽.《简爱》――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J].金田,2013,(9):69,65.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3)

一、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力作。卡森是美国上世纪40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小说怪诞离奇,颇具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在她的带有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部分是生理残缺和心理病态者。在不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下,她已超越了地方主义乃至美国主义,成为世界上所有孤独者和异化者的代言人,在以揭示心灵阴暗面为主体的南方文学作品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1]。她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她的主要作品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瞳仁的印象》、《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2.作品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沉闷的南方小镇上两男一女之间的三角畸恋。个性和外表颇为男性化的爱米利亚小姐是小镇上最富有的女人,为人冷漠苛刻。几年前,镇上的恶棍青年马文・马西曾经迷恋上了爱米利亚并决心为她而痛改前非;不料,他在婚后十天内受尽冷落并最终被赶出家门,不久便因谋杀和抢劫罪坐牢。一天傍晚,丑陋的罗锅李蒙来到爱米利亚的杂货铺,自称表兄与之攀亲,却意外地被爱米利亚收留,从此小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爱米利亚为了取悦李蒙表兄,将杂货铺改成了咖啡馆,小镇居民们于是有了聚会娱乐的场所。六年以后,李蒙被出狱归来的马文吸引,两个人联手处处与爱米利亚作对,爱米利亚只得同马文约定日期在咖啡馆决斗。就在爱米利亚即将取胜的一刻,李蒙猛扑上来将她打倒在地。随后,马文和李蒙两个人捣毁了咖啡馆,携财物离开小镇。梦想幻灭的爱米利亚从此隐居,小镇又重新恢复了原先的沉闷状态。

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医生,他采用精神分析法来治疗精神病人,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此分析法涉及人的意识、下意识和自由联想的问题,所以不仅医学、心理学、哲学对它感兴趣,而且文学艺术也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精神分析法,绝不只是运用精神病范围内,也可以运用去解决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弗洛伊德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弗洛伊德影响文学,同时文学也影响着弗洛伊德,他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世纪风行的浪漫主义诗歌.严格说来,弗洛伊德并没有出过一部论文学的专著,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可行性,而他的这些分析文学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2.精神分析学对文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2)创作活动――无意识或自由联想;

(3)人物的塑造――“升华说”;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俄狄浦斯情节”;

(5)文艺创作与梦;

(6)艺术家与精神病[2]。

本文主要从第一点和第四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创作的动因――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渴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按照弗的说法,文学创作的动因就是力比多,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因为要满足他们的“本能的欲望”,而这些欲望中最强烈的就是,即力比多的主要成分[3]。这时就要引进三个概念:伊底(Id),自我和超我。“按照弗的界定,力比多的满足至少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心理结构中的理智力量(自我和超我)的调节来克服这种原欲,这主要发生在禁欲时代或传统文明的国度;二是像艺术家一样,将其转移到其他目标上,或升华为艺术形象和高雅的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三是最原始也是最容易实行的一种办法,就是将这种力比多欲望投射到异性对象上去,当这种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退却,力比多再次被带回到自我中去”[4]。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情节”概念的引入

包括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ex),恋父情节(Electra complex)和自恋情节。

我们着重解释恋父情节。弗是这样进一步阐述的:“女孩最初常以父亲作为自己的对象,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孩子也相应作出反应,女儿就想占据母亲的位置。这些亲子关系和孩子之间产生的性感,不仅带有柔情意味,而且带有敌对的色彩。”[5]

按照弗的原意,女孩子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但是这种欲望产生于孩提时代的无意识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和良知的制约,这种恋父情节便得到克服,男女青年便把爱投射到自己的青年伴侣身上。

三、《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分析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爱米利亚小姐身上的恋父因素。爱米利亚小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母亲,她是父亲一手带大的。他们父女相依为命,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因此就会导致在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恋父因素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在她爱上罗锅之后,谈论自己的父亲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并强调爸爸在她小时候常叫她“小妞”,并且在父亲死后,其房间也保留原样,还经常亲自打扫并且精心布置(自己的房间很简陋),后来又让至爱罗锅住进父亲的房间,并且把纪念父亲的物品送给罗锅。此外,爱米利亚小姐还经常用父亲的烟斗吸烟,而且时不时地还模仿父亲的言行。种种迹象表明,爱米利亚小姐的性格中着实存在恋父的影子,正恰好吻合了弗的恋父情节。

爱米利亚小姐是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感在她父亲逝世后达到顶峰,爱米利亚小姐最终陷入双重焦虑,按照弗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缺失亲人的孤独和没有的抑郁,前者可以慢慢克服并恢复心理的平衡,后者则会导致一个正常的人产生变态心理。而此时,爱米利亚小姐应该要“找一个男人”,以填补丧父后造成的巨大感情空白。因此她接受了马文・马西的求婚,尽管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爱米利亚小姐的悲剧在于,由于过于刻板的生活,伊底(Id)此时早已消失在精神领域中,自我也深受压抑,难以张扬,人已经失去了七情六欲,成了异化的产物。这样就导致了结婚后爱米利亚不跟新郎同房,结婚三天就把新郎打下床,并且最后导致新郎进牢房,结束了其十天的荒诞婚姻生活。

爱米利亚小姐在经历这次的失败婚姻后,伊底已经退却,在其遇到罗锅后实现本我的回归,实现了伊底的投射,即爱上罗锅。在罗锅背叛了自己后,即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力比多被带回到自我中去,也就是爱米利亚小姐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独状态。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爱情失败也体现了力比多的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和退却(regression)的过程。

马文・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尽管他本性邪恶,名声坏,但还是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仰慕他。在爱上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滥情主义者,他对年轻女孩的求爱来者不拒,以宣泄他那体内过剩的力比多能量。因此,在遇到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他真正爱上了爱米利亚小姐,并且决定改过自新。但在她身上,马文体内的力比多能量得不到正常的投射,因此又回归在本我的性格,成了闻名当地的大恶棍,最后还进了监狱。弗认为,伊底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冲破制约达到理想的彼岸,要么退回去成为自己的囚徒[6]。而马文诚然属于后者,成为了自己的囚徒。

罗锅名叫李蒙,因为其驼背而被称为罗锅。他自称是爱米利亚小姐的亲戚,来投奔她。出人意料的是爱米利亚小姐接受了他,并且还爱上了他,罗锅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她的宠爱,最后却爱上了服刑回来的马文,并且两人设计打败了爱米利亚小姐,之后双双离开了小镇。但是马文最后把罗锅卖给了马戏团。在罗锅身上,伊底的投射也得不到满足,因此也退却成为自己的囚徒,成为了牺牲品。

四、结语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在西方文学史上确实是罕见的。当年弗洛伊德主义异军突起,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心理学,在一片欢呼声和咒骂声中幸存了下来。不管今天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其创始人的学说相差甚远,他们也不愿意抛掉“弗洛伊德主义”这个称号,足见该理论的生命力。本文用这一理论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理解此部小说,并且为该理论的传承献上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90.

[2]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1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旧译本第70、71页;原著英译本第131、132页.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4)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至今,对于恋爱动机的研究己不断深入。John Alan Lee将古希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关于爱情的文献著作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爱情色轮论(Color Circle of Love),他将爱情表述成为情欲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六种存在形态。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论(The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他的理论中,亲密(Tntimacy )、激情(Passion )、及决定和承诺(Decision and Commitment)三个结构才能够组成爱情。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郑长波、李晓毅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为生理满足型、心理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四种。刘晓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将其归纳为为了一见钟情、为了摆脱压抑、为了证明魅力、为了满足好奇、为了迎合潮流以及为了追逐名利六种。张颖通过调查进行分析研究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并不都是源于内心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追求,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源于爱情而恋爱,而65%的大学生则是出于其他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从众心理、排遣寂寞等等。并且以婚姻为目的而恋爱的大学生只占到极少数。同时在张颖的调查中,大学生己经发现其在恋爱问题上存在问题和困惑,他们不希望校方对婚恋持放任态度,他们渴求校方能够教育引导其进行恋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需要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情感的疏导。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5)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部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部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6)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7)

[作者简介]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99-04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方法。仅仅从书本上或者课堂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是不全面的,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回报社会。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

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和继承我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题,加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同时,可以引领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塑造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若仅仅从理论到理论给大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难免抽象、枯燥,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情感。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接受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教育较少。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直接感受和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学生,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给他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自觉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直观、生动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激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满足青年学生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要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客观需求

社会实践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多种兴趣,激发新的探索欲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同学们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如在参观学习和调研访问等活动中,能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复杂,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在医疗、科技、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贴近社会生活。不断提高和强化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发展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学生正值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时期,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需要大学生有足够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优良品格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他们学会真诚主动地关心爱护别人,得到他人心灵的回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的冲突得到缓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曲折、坎坷,有助于克服犹豫、胆怯、怠惰等不良心理,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坚持到底。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可以扩大其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自觉、乐观、豁达及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总结经验战胜失败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感觉的体验。当大学生从书中、从媒体间接地感悟红军长征的伟大、抗日斗争的残酷、解放战争的激烈等动人场景时,无不热血沸腾,置身其中,被一座座用革命精神铸就的“永远的丰碑”所感染和激励。只有来到革命圣地,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延安精神”;只有到过邓小平战斗过的百色,才能真正了解邓小平与百色的深厚情谊。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投身中西部建设,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的人民是当前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红色旅游,也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它将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善革命老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必将推动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增强主人翁意识,并投身服务老区、建设老区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延伸教育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育人的有效机制,在教学中,运用主题班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具体实施可根据每门课程的优势、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制定计划和方案。

1,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班或团支部为单位进行能体现思想性、主题集中、目的明确、意义深远的班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讨论会、演讲会教育活动。如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班会、“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会等,通过发言、朗诵、讨论、演讲、座谈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启发和帮助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如柳州市各高校可组织班级、团支部和社团学生参观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馆、市博物馆、烈士陵园、柳侯祠、国有大型企业两面针、卷烟厂等。通过参观学习,老师指导,讲解员的解说,图片的文字说明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起大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亲身感受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发展。

3,引导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充分利用影视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让大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影中深切感受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大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不可能都在课堂中播放,教师可在课堂介绍给学生在课余或上网时观看。如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五个一”工程的电视剧《建国大业》《开国大典》《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挖掘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4,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大学生从各种网站获得各类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舆论工具和学生党团组织生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要坚持用健康活泼、格调新颖、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占领文化阵地。要善于利用各种特殊的节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征文、班级歌咏比赛或百首红歌校园歌手赛。在国庆60周年“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积极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去,在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

2,充分运用媒体工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工具刊登、宣讲爱国主义的文章、材料、图片、实物,介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我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选择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变挑战为机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做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注重利用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关注社会发展,对重大事件的发生非常关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而重大活动目的明确、意义重大而又影响广泛,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如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以此为契机,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5・12”汶川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以及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重大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8)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八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等。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二、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9)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散步昂望胸脯一定肯定惹人喜爱

或者坚定面包渣白桦树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上一篇: 煤矿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下派挂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