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9:01

数控技师论文

数控技师论文篇(1)

技工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各岗位培养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技工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训能力,这样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最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针对数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因此技工学校在培养数控专业学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训技能的培养。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先对技工学校数控专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种改进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好数控专业的教学工作。

一、技工学校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和普高的冲击,技工学校在招生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招生难、生源质量差,所招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厌学却未到工作年纪的学生,这无疑给技工学校的教学创造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低,也为技工学校的招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最终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技工学校毕业后,既没有掌握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又难以符合社会上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形成学生就业难现象。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当今技工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

二、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条件不足,致使发展受限

目前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虽然都有开设了数控实训教学,但是其实训设备却极度缺乏,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以及数控线切割机的数量均不能满足开展数控实践教学的需要[1]。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不齐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大部分技工学校都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师多,专业课、实习课教师少,两者比例通常在3:1,理论型教师偏多,这样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学校的特色发展。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在教师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配备上,直接体现了其软、硬件条件上都存在不足,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训无法相结合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上仍不是很完善,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大多学校教学模式的单一,致使开设实践课程更多只是辅助理论知识的验证,实训教学投入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上没有真正去掌握技能的操作,而是把实训学习当做一种消遣和娱乐,从而使理论、实训教学相脱节,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还使实训课程的开设犹如“鸡肋”般的存在,去之可惜,但存在又意义不大,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

三、提高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潮流下,数控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铁定将成为未来职场上的“香饽饽”,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教学质量,让学生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能有一手扎实的实训技能,是技工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新的指导方针,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工作经验,认为技工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为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最后开展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现学现用”,掌握理论、实训知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数控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

1.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

当前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师的配比远远不符合标准要求,如何做到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必须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的步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2]。

“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技师相比较就相对于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与一个文弱书生或武夫之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如表1所示,能够清楚得看出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技师之间的差距是相对较为明显的。

2.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数控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提高数控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他能更好地契合当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全面。因此培养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

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1)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制度,使现有数控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转变。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2)组织数控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除了获得相关技术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专业工种高级工或者更高水平外,还能积极、主动的根据行业的需求标准、职教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3)深化校企合作,让教学丰富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教授学生最新技术技能(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社会上招聘具备“双师型”能力的专业人员加入我校教师队伍。通过自身的培养、外界的招聘,从而达到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

(二)增加数控设备投入,为教学奠定基础

技工学校的数控专业旨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设备维修员、模具加工员等专业型人才,因此配备齐全的设备是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前提,只有设备齐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虽然开设了数控实践教学,但是其实训设备却极度缺乏,要么缺少卧式车床、要么缺少立式升降铣床,缺胳膊断腿的现象严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这才能更好地推动数控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数控专业技术型人才。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

“现学现用”

一体化教学是高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3],该模式的开展,让学生直接在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内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训交替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现学现用”,避免了以往学生把实训学习当做一种消遣和娱乐,从而使理论、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象的发生。

1.教材课程一体化

教材课程一体化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对接,依旧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将能力拓展、专业核心、文化基础各种课程相结合,使数控专业的六门专业课程《机械零件的普车加工》《简单零件的数控车削》、《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配合件的数控车削》、《机械零件的数铣加工》《机械零件造型与数控加工》由简单到复杂、由生手到熟练,进而为数控专业的五个模块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将实践实训课程融入到各模块中去,实现课程标准的一体化。

2.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课程的制定必须投入到教学中来才能体现其作用,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摒弃了原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直接将理论和实践在同一个空间和实践内完成,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在每完成一个技能教学活动后,立即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训内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考验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例如在《数控机床的种类、结构及用途》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分组贴标签的形式,对实训室内的数控机床进行辨认,同时指出它们由哪些部分组成。

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了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直接有效链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数控知识。

四、总结

如何培养称职的社会数控专业蓝领人才,就必须提高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直接给技工学校数控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要“复兴”技工学校的数控专业发展,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就犹如有了兵;然后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让这些兵有了打战的武器;最后再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指导,让兵力充沛的数控师资队伍在教学的道路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数控技师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一、龙职中数控专业的发展与教师队伍的来源分析

数控专业属于国家培养数控人才的紧缺专业,重庆龙职中于2006年开始创办数控专业,第一届招生两个班,专业教师2人,经过三年的发展,数控专业每届招生已扩至6个班,数控专业教师队伍已增至18人。从教师来源看:一是从同类重点学校引进优秀教师2人;二是直接从大专院校招聘的优秀数控专业应届毕业生4人;三是引进企业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2人;四是培养优秀毕业学生留校2人;其余全是学校原有的部分机械和机电专业教师以及文化课教师转行。

二、数控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为在“双师型”上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有类似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作为数控专业更需要“双师型”教师,正是因为作为数控专业教师不但要拥有和达到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具备熟练和过硬的数控技术实践操作技能。

三、龙职中重视教师“双师型”专业发展

1. 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强化教师培训

学校制定了重庆龙职中教师培训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制度,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名师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引路人。

2. 学校创立四个论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⑴教学论坛:包括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课程管理、实作训练等内容。

⑵科研论坛: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科研课题、科研论文、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设备改良、课件制作等内容。

⑶教师发展论坛:参加国外培训体会,参加全国、市、区骨干教师培训体会,参加行业培训体会,转行、自学成才体会。

⑷行业联系论坛:包括行业联系、实习管理、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精品专业建设等内容。

四、科研兴数控专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数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市级重点课题研究

龙职中办学的宗旨是“行业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最大的追求”,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职教专项重点课题:《中职数控专业校企合作“三段式”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在龙职中实施研究,九源数控精品班是重庆龙中和重庆九源机械有限公司互动的升级版,是该课题的实验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参与企业生产,坚持企业和专业名称挂钩,企业与班级名称挂钩,学校实作场地在环境设置、工作流程、设备、手法等都最大程度地模拟企业模式。

2. 数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

龙职中数控专业教师队伍领头参与重庆大学出版社中职和农民工机械数控类的教材编写,分别担任总主编、主编、副主编、参编等,现出版中职教材20本,农民工教材10本。大大地促进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促进了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同类学校的骨干教师、行业的技术骨干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进行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五、数控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龙职中数控专业重视技能大赛,教师参赛目的为促进专业发展,派出选手往往是专业转行教师或者新教师,由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参赛教师经常利用中午、周末休息时间加班训练数控操作技能,使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都达到了高级、以及技师水平。

六、数控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龙职中数控设备只有数控车床两台,数控专业单一,制约了数控教师专业发展。

对策:1. 争取国家政策建设数控实训基地

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数控模拟软件,少量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

2. 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扩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数控专业只与重庆九源机械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办学关系,但是九源机械公司主要生产数控车床,对其它数控设备也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

问题二:数控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大,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

对策:1. 应根据学校实习设备和师资情况确定招生规模。

2 .引进或外聘数控专业教师,以及继续加大校内培训,增加数控专业教师。

问题三:数控专业教师大多是机械、电子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一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缺乏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策:1. 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采用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形式,强化“传”、“帮”、“带”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教育教学研究讲座或讨论活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校内技能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鼓励教师自学自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每个学期由教师自主选择至少一项技能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期末进行目标考核。

数控技师论文篇(3)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数控技师论文篇(4)

我国的职业教师越来越多地具备了高学历,加之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1000名在职职校教师进行硕士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师硕士比例。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职业教学层面上更需要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体现为教师和技师的高度融合。

2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产物,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的新要求,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由此,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还具备以下高水平的要求。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工作,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三高”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更要有健康的人格。还要达到“三强”能力,即教育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

2)《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本是教学,高职教师必须熟悉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培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

3)高职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先要具备动手能力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现场具有示范作用。

4)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职教师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高职教学经过高效整合后,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与他人合作,保持平和的心态,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知识和专长,相辅相成、积极协作,发挥自身更富创造性的作用。

技师 技师是指技能工程师,是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在企业中技师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例,其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两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其中“申报条件——技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五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

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电气基础知识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液压传动、钳工操作、机床编程等相关基础知识;会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和维修,或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和维修。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和技师。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技师是从事实训教学。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和技师的认识有不同观点:一是持有“双证型”,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某一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或者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某一行业的技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三是“叠加”说,比“双证”“双能或者双素质”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更全面,它强调的是“双证”和“双能”累加。不同的行业对“证”和“能”的要求差异较大。

承担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工作任务,需要一支由教师和技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队伍来实现,而非人人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实训指导的教师群体,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表述。

3 职业教学融合

在职业课程教学的各种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不同实训场所,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能力,需要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授理论教师和指导实训技师的有效融合。

教学与工作过程融合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为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遵循生产实践中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工作任务,融合于教学,由技师指导学生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学到知识和能力。

课程知识内容与装配技能融合 教师设计、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知识内容,包括“学习项目1:认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和装配工量具,操作数控机床”“学习项目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3: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4:液压与气动系统操作与调试”“学习项目5:数控机床自动换刀机构的认识与操作”“学习项目6:数控机床调平和精度检验”“学习项目7:数控机床性能及功能检测与验收”。

技师指导学生装配操作,完成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之前,要教会学生使 用装配工具;装配时,要教会学生清洗零部件、正确使用装配工具、按装配工艺规范能装配数控机床功能部件;装配后要教会学生使用量具,检测数控机床的精度和性能。由此可见装配知识与技能实现了融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 “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精讲理论,技师训练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以“做中学”为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融合。

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协会制定岗位职业标准,为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合作修订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教师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技师指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教室与实训场地融合 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教师现场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理论知识,技师训练学生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能,将理论教学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场所与技能训练场地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融合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行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与教师、学生相关的一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学会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以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先进教学理念发展,教师和技师都要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融合。

4 结束语

集教师和技师于一身的“双师”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是专业发展中属紧缺人才。教师和技师从原始上根本不同,教师教书育人,技师生产产品,但是现在两者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开始融合,都具有教书育人、生产产品兼顾的职责,不可或缺。所以不要求教师和技师风格、水平整齐划一,而是允许“双师”在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在统筹兼顾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双师”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优势和个性风格,允许教师和技师从单一型、叠加型发展到融合型,成为真正专业化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从而形成群体理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理想的职教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应融合为“一师”,而不是目前所说的“双师”。

参考文献

[1]吕宪军,王延玲.试析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割裂与融合[J].教育科学,2012(1):36-40.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5):34-35.

[3]张志安.融合报道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J].当代传播,2011(6):84-86.

[4]徐恬,蔡勇.“双师型”教师锻造高技能人才[N].深圳商报,2009-05-07(4).

[5]李成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之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10-113.

数控技师论文篇(5)

一、引言

2007年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是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地点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数控培训中心,该中心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培训者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这种模式重在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才。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专业每年只招收6名学员,由1名培训老师专门负责教授这6名学员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能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员,又能保证每位学员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训,大大提高了数控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重视数控实训教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控实训教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教学、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数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在教师数量和实践能力上有待增强。

首先,师资数量不足。各中职学校每年不断扩招,要进行数控实训的学生也随之增加,师生比例逐年降低,造成部分专业课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不少青年教师刚刚毕业,虽然有较高的理论讲授水平,但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数控技能培训和实践。这样在教授学生技能时,他们无法结合实际的机台讲授不同的实践技能。

2.学校数控实训设备有限,实训条件相对较差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操作需求。虽然有些学校已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但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各学校在实训设备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这些设备往往以进口为主,但其价格比较昂贵,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相当有限,使得每个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每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实训,学生便较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训效果差。

3.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时间有限

相关调查表明,数控专业的学生至少要有8周(2个月)独立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实训时间,才能满足企业的基本上岗要求。而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数控实训课程只有2~4周时间,只够完成简单零件的编程及实际加工,时间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很难达到数控实训教学计划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数控实践技能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借鉴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的培训体制,要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数控实践技能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如林德(中国)叉车公司的培训老师,每个老师都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身,即教授数控加工理论知识,同时也教授如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数控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并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2)深入到企业和生产一线进行实境培训。各学校可以鼓励数控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对口企业和生产一线,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最先进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并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师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可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更好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2.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各个学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实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模拟培训软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受数控加工技能基本训练。

(2)利用数控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学校拥有了相应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变单一“灌输式”教学为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比如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实训场地就设置在教室隔壁,当老师讲完数控机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到机床实践,遇到问题时可以现场解决并加强指导,这样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形象化地理解和消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数控专业的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偏多,而实训所占的学时偏少,学生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数控机床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数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多安排一些学时让学生们学习数控编程,通过软件反复模拟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数控工艺方法,并积累编程经验。学会编程后,还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控机床,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加工零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控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编程、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学员的身份参加本次数控加工技术培训,亲身体验了双元制授课方式的优点,认识到目前我们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明确了今后实训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取长补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数控人才,符合企业工业生产,将数控专业办得更好。

数控技师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一体化教学”介绍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脱节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通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重于实践指导。学生通过一体化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也更加有经验。

2 “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源的滑坡,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接受技工教育的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当前技工院校一部分学生成绩是比较优秀的,在技校学习过程中仍刻苦学习,愿意通过自己的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因此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效果较好。然而,仍存在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原先的文化课基础较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层次上也有较大的差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数控铣教学模式中,实训教师讲解操作注意事项,给出加工工件图纸、加工工艺文件,学生编写加工程序,教师检查程序,上机加工检验合格完成课题。形式上看该指令讲解操作都完成了,但事实却非如此,工艺如何安排、参数如何确定、不同材料参数是否相同等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讲解的盲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思想适合于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工作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坚持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数控专业教学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教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均由一任课教师讲授完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际操作、修改调试、加工的方法,即“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 数控铣专业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计划与实用性的教材的制定

根据课程标准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出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的教材。教师按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编制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考核等。教学中应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师按授课计划编写教案, 填写详细教学日志。教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数控铣机床操作技能。

3.2 模块化课程教学

数控铣专业所授的课程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即专业课程均由原来的理论与实习课内容组成,在一体化教学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可采取模块化(课程)教学,如数控专业课可分为车工模块、铣工模块、CAD/CAM软件模块、数控车铣模块、数控维修模块、电加工类课模块等,每个模块由理论与实习两个老师一起上课,这两个老师可相互搭配、相互学习。从充分利用设备的角度出发,可采用两个平行班级在实习场地和各班教室交叉授课的原则,有效利用(下转第52页)(上接第45页)各类教学资源。

3.3 师资力量的组建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过硬、技艺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1 基本素质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具备指导学生参加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具备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后总结,从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上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3.3.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校应每年安排1~2名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3.4 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一体化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与传统教学应有所不同,实训场地内除有充分的先进的实习设备、刀具、工夹量具和实习材料外,还应设置讲课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供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授课用,还应有电化教学、模拟教学等设施。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4 “一体化教学”的评价督导

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应进行相关监督、指导、控制和教学效果检查等工作。督导与评价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分为学校内部评价督导和学校外部评价督导两个方面,以保证评价督导的客观、全面、有效。

4.1 内部评价督导

内部评价督导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评价督导的内容、标准及形式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2 外部评价督导

外部评价督导可以由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也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第三方负责。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学问题、规范教学方向、评估教学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评价督导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5 结语

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通过有效整合,采用导向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拓宽学生就业面。因此,在技工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景玉.浅探数控铣中的几个工艺问题[J].现代农业装备,2009(3):12-34.

数控技师论文篇(7)

众所周知,数控加工教学既可以培养数控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还可以推动工业发展的脚步。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不同院校的办学条件大不一样,教学设备不一样,教师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空间,从而导致数控加工教学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数控加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1.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在进行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研究性学习缺乏环境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数控加工教学的要求。

2.没有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由于数控加工专业起步较晚,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而教师也只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另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实习工厂的设备太落后,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从而使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质量意识及安全意识都不能更好地满足于企业的需要。

二、多维教学策略在数控加工教学中的实施

1.实践的基础是理论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数控加工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与实践,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会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善于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是理论知识,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就谈不上实践,只有把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教师要在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积极、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应该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精讲多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也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数控加工教学更为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进行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地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操作实践中去,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可以主动发现数控加工教学中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说,在开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定下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题,让学生就对应的课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与研究,以此来共同发展和进步,特别适合数控加工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一定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协作讨论的方式,运用专业的知识去解决数控加工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譬如,在讲到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零部件的大小、相关施工要求以及专业的配套工具,以此来完成以下设计和试验项目,根据数控加工设备的相关工艺要求、刀具材料的坚韧度以及数控所需毛坯材料的加工性能,来判断出数控加工的切削用量以及施工工艺参数的多少。

综上所述,在经济的带动之下,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控加工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数控加工教师是数控加工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出更加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数控加工技术人员,以此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数控技师论文篇(8)

数控车工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把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等理论课和数控操作实训课分开,因两类课程的进度不同步,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目的,出现重复传授知识点并浪费课时,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偏离的问题。对此,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才能使之适应生产,使企业接受毕业生。 本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出发,对当前形势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做了探讨,重点对我校数控车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阐述。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室,沿袭的方法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亦或有一两次改革,先实践后理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实现“使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顶岗实习两个阶段的相一致”的要求。

1.2.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的“一刀切”

传统教育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以班级为中心,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的反馈作用,却难以实现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正确评价,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同时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实际教学效果较差。

2.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一体化教学中,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以及学生的从业能力需要,将互相关联的几个方面单项课程以课题的形式设计成教学单元,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即课前结合相关知识与企业需求确定实训课题,制定出本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德育目标;数控编程仿真、数车实操和相关数控工艺知识融为一体,采用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代替单一的灌输;项目完成后指导各小组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真正有所收获。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体化教学中,无论是课题准备还是教学过程,都采用面向对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体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很大的灵活性。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教学模式的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物质基础。这里的教学环境包括了教学场地设置的建设和机床设备的投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需要投入的经费很多,学校可以采用“仿真”加实际加工操作训练的方式进行数控实习,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将数控编程的理论课在数控生产实习中进行,先针对课题进行工艺分析、讲解编程指令,再进行相关课题的模拟仿真,对仿真合格、工艺合理的学生进行数控加工的操作技能训练;考虑到具体情况,对一个班的学生可分层次教学,在仿真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不能进入下一实训阶段,这样既保证了在有限投入的条件下教学的可实施性又兼顾了教育的普遍性与个体的差异性。

一体化教学,最好将理论教室和操作训练的场地设置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习场所既可以讲授理论知识,又可以进行技能操作训练。从教学条件上为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满足教学要求。

2.2.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根据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后岗位技能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思路和步骤为: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课程内容整合重构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模块内容制定任务驱动化教学设计课程建设动态反馈循环提升。对数控车工专业分为以下四个课程模块。

2.2.1.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社会教育,并为专业课和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2.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学习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大专业领域通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2.2.3.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主要学习数控技术应用专业4个方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岗位技能基础。

2.2.4.岗位技能专项课程模块。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掌握了就业岗位的技能和知识。

3.数控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化

组织骨干教师并邀请企业专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以项目驱动、典型案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用性较强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配套教材;建立具有数控车削加工特点的课程网站,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师生课外交流沟通提供网络平台。

配套数控车削加工仿真与编程软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数控车床编程方法及操作要领;另一方面,为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保障。

4.教师队伍的双师化

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不难看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却又是必须的。从目前中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师资总量偏紧且结构不理想,“双师型”教师培养时间长且比较困难,这是急待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数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总体上是高要求的。构建教学团队可以采用根据自身条件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手段,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建设,要做到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实现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创新。

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快速增长。以真实零件加工的数控编程与实践操作,项目驱动教学,“做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企业质量标准引入课程考核机制中,有利于学生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及安全文明使用设备及维护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生产和管理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方式转为“以行为为导向”。学生逐渐承担越来越多的对自己学习负责和自我管理的责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的任务也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中心工作转向如设计和策划学习过程、设计和提供学习资源等一些辅的工作。

在今后的数控专业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市场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寻求适合国情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施方案,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案。

数控技师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1-02

我校地处金秀县,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州,丰裕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践行地方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动需要,我校结合所在地区旅游工艺品广受欢迎并销路畅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开设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

1 课程模式设计

1.1 专业与产业对接

近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数控铣床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基础,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机械制造厂的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基本工资都在3000元/月左右,如果学生通过在校专业课程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并且,伴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升,收入达到8000元/月以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实现了本课程以“扶贫”为初期目标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是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此专业与数控加工产业实现对接,既产业发展决定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专家预言:21世纪是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机械制造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数控技术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数控人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蓝领层,也就是数控操作技术工人,要求其要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穰,可以熟练的进行机床的操作,懂机床维修,技术要领;第二层为灰领层,也就是数控编程人员与专业机床维修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层为金领层,是指精通数控机床实现原理、可以独立进行编程与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院校来讲,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蓝领层次,还要为学生打下可以成长为灰领层技术人员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铣床专业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包括中职数学、语文、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开设了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以及数控机床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采用校内集中实践的方式,开设了量具使用、铣床操作、绘图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了要考虑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要渗透数控铣床操作工人的职业标准。我国颁布的《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数控车职业功能与工作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职业功能主要分为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车床操作、零件加工以及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五个方面。每一类型的职业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数控车床操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操作面板、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程序调试与运行几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传授专业技能,就要求执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既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那么,就要将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为了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校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第二,学习场所由教室变车间。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三,企业实践为补充。一个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去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真正的操作技术要领。

2 在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工艺品的创新

数控铣床技术加工的典型零件有行轴、套类零件、盘类、支架类零件、普通三角螺纹、锥螺纹、内径槽、外径槽和端面槽的加工以及孔加工等。作为数控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应该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然而,这些都是普通数控铣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我校所在地区金秀县而言,旅游业发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销路旺盛,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我们就积极的探讨如何使用数控铣床生产出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以数控铣床为加工工具,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为目标,以机械加工与旅游产品二者完美整合为特点,开创我县数控铣床制造业发展的途径。将民族工艺品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我校是通过举办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大赛实现的,让学生突破创新,努力将自己掌握的数控车床技术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生产出有创意、有想法,民族气息浓厚的艺术品。民族工艺品研究与数控铣床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专业发展方向,融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民族工艺品研究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职业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并且让工艺产品含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手工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向前的动力。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数控铣床的专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点所在,顺藤摸瓜,找出实现这一想法的途径;第二,在专业建设期间,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集合大家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特殊产品的生产;第三,边摸索,边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借鉴其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专业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使这一举措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扶贫的意义。

3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希望学生走出校门,跨入厂门,不需要在企业有什么过渡期与适用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在深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后,采用了三项措施。

3.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在校内车间内完成的。校内车间不仅模拟了企业车间环境,还提供了数控铣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车间在进行实践,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又学习到了企业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既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功能,又实现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引,并接着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的要求。车间与教室合一是数控铣床专业特色所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操作技能,如果只在教室内进行理论传授那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只在车间在进行实践那就是没地基盖高楼。将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就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师傅与教师合一

教师在数控人才的培养上,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其二就是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应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从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将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可以将技能要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然而,师傅与教师两个角色的扮演还涉及到不同情感知识的传递,不同学业情绪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以师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会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体验,心情更轻松,内心更契合,这就会将教师身份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些隔膜消除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效率。

3.3 学徒与学生合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自身的职业成长。学徒的学习重心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重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定位这两种身份,并且将两种类型的学习区分对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技术,但是,如果想要拥有超人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车间内当学徒,将教师当师傅,他会重点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室内当学生,将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可以让学生头脑与身心发生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课与理论课程分别进行考核,两种成绩都要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都达到课程要求标准。

4 结语

我校开设的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型”职教模式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专业建设,进行课程研究与设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切不可盲目追风,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已的想法,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伟美,黄华.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16-117.

数控技师论文篇(10)

作者简介:吴刚(1978-),男,湖北汉川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陈从平(1976-),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96-02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数控机床的水平标志着本国的制造业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数控机床的理论基础,“数控技术”课程早就是各大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机械行业数控机床的普及,对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但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多于实践知识,且在工作中难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普通高校,我们有必要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上出发,改进“数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和方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机械类课程不同,“数控技术”课程有着如下三个典型的特点:

首先,数控技术是集机械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检测与监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型科学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

第二,数控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在数控技术领域被刷新。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数控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需要授课教师能及时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并融合到自己的授课环节中。

第三,“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数控技术”教学中的大多数环节,从机床结构、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到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都应该有相应的实践环节来支撑,才能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有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上述“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应该从教学思路、教材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设计能全面发展学生知识、能力及专业素质的培养方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1.教学思路上的改革

“数控技术”课程中应包含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在课程设置时就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CADCAM技术,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向数控技术方向倾斜,讲授数控技术中的部分基础知识。在“数控技术”课程的理论授课环节中,因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教师可花较少的课程时间讲授理论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实践中,从而突出“实际、实践和实用”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数控机床均已采用自动编程技术,学生对手工编程原理及技术有所了解即可;对于相对偏深的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控制电路等理论内容,学生的兴趣不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很少接触,可以进行淡化处理;而对于学生今后更有可能接触的知识,如车削、铣削各种常见零件的加工特点和加工工艺等,则应当结合实际操作来重点组织教学和进行实践。

图1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

2.教材和师资队伍的改革

目前通用的《数控技术》教材,主要以介绍机床结构、数控原理、控制原理、数控程序编写及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实践环节中的车削模块和铣削模块则涉及较少,不仅教师讲授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大。除理论知识外,数控技术的教材应结合培养目标与学校自身的设备情况,组织教师和实验人员共同编写实习教材,选取一些典型的轴套类零件(车削)、盘类零件(铣削)作为例子,通过学习这些实例,学生对数控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不仅解决了实习教学中的空白,又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更让学生能从中学到有用的技能,对数控技术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也可引进和聘任一批具有丰富数控技术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高工担任实习教师,或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使实践教学达到较高水准。

3.教学手段上的革新

在课程上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本上的理论,但对于教学内容中实践性较强的车削模块和铣削模块,必须经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才能让学生对数控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中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床和材料进行实践。为让学生能自己动手,加深对数控技术中各类零件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讲解、案例演示、分组练习、小组答辩为一体的培养方式,利用数控仿真软件的模拟功能,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数控机床进行模拟操作,可有效解决学生多、实验设备少、机床操作时间短的矛盾。仿真软件对零件的加工操作流程与实际机床相同,使学生对加工过程及机床实际操作更加熟悉,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数控理论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也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革新课程考核方法

除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外,更应该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采取常规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提前将课程的考核课题发下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利用最后一次课堂时间,采取分组答辩、现场演示和操作等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鼓励和培养学生获得数控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如通过等级鉴定取得数控车(铣)床的中、高级工证书,通过参加全国数控工艺员考试取得相应的数控车(铣)床工艺员证书,可获得额外的学分奖励。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图2 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课程改革的思路,新型“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1.理论讲解

在学生能理解的程度上,尽可能只讲授理论知识中较难的地方,而一些基础的、学生能看得懂的地方则让学生自学。这不仅能节约较多时间用于后面的实践环节,也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案例演示

选取难度适中、具有多种教学特征的零件,结合数控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为加深学生对数控过程的理解,把数控仿真软件系统引入教学中,根据加工工艺的原则和给定零件的实际形状,选择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并规划合适的加工路线,最后利用软件的演示功能演示零件的加工过程,还可以在加工过程中故意设置错误的工艺参数和刀具行走路线,让学生指出其错误原因并进行更正,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和演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

3.分组练习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前寻找难度合适零件的图纸,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为进一步贴合实际,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按照“车间组织”的教学模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3~5人一组,将“大班”教学“小班”化成车间的班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各组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教师充当车间主任的角色,从宏观上对各小组进行督促和帮助,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将任务下发给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完成指定零件的工艺参数的选择、刀具夹具的选择等任务,教师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详细讲解,在随后的仿真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按工件实际加工工序完成零件的整个工艺过程: 选择机床和数控系统、安装毛坯与刀具、对刀与校验、工艺参数选择、仿真加工、零件检测等,最终实现整个工件或是工件某一部分工序的仿真加工。教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夹具设计、工艺参数、走刀路线等环节进行重点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控技术内容的理解程度。

4.小组答辩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实践后,教师可安排时间让小组进行答辩。答辩时学生须运用仿真软件,现场演示从毛坯选择到零件加工完成的整个过程,教师重点考查小组成员对零件各加工工艺选择的合理性和加工路线的设置的准确性,也可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小组答辩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性地作出评价,并根据各位学生在课题难度、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和现场表现进行评分,并作为平时成绩。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控技术”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更应该以“实际、实践、实用”为宗旨,革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邦彦,刘建萍,张承忠,等.面向数控技术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20):140-143.

上一篇: 博弈论论文 下一篇: 继电保护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