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8 20:55:29

园林实践论文

园林实践论文篇(1)

二、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建立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将课程内设计方案中的局部景观进行实施,并将好的设计应用到整个校园的景观中,使整个校园景观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充实园林景观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探讨研究、方案绘制、动手实践、总结报告五个环节。理论教学由教师来完成,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探讨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在基于园林景观理论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设计思路分析,并将植物、铺装、水体及园林小品等应用于方案当中,并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完成实践环节,把图纸上的设计真正的展现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打分,选出优秀的设计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更换和补充。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可以给学生增加学习氛围,使校内的景观更加丰富。学生在课程内实践动手设计出的优秀景观可以应用到校园景观中,体现校园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直观的体现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来解决一味在教室里进行教与学的单一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方案

制定新的教学模式。对照社会需求对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将对过去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差距和缺陷,为建设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做好准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展开教学,拓展外延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可行性分析

根据现有的艺术设计大学本科四年制来进行分析,实践基地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为苗木培植区、第二部分作为成品苗木储存区、第三部分作为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区。其中第一部分又大一的学生来完成,第二部分由学校的工作人员来管理,第三部分由大二大三来使用。因为大一的学生大多涉及的是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等课程,让他们来培植苗木有足够的时间,也可以尽早的对景观植物做个初步的了解。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始涉及相关专业的设计课程,他们可以利用实践区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作业,其中应用到景观植物的可以到植物储存区挖取。设计好的景观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应用到校园景观中。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景观会使校园景色不那么单一,形成丰富的校园景观,学生把应用到校园中的景观进行挂牌,牌上标明培育设计者的姓名、班级、设计理念等资料,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观,形成校园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四、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取得的教学成果

园林景观设计通过两年的校内实践教学,已体现出它的优势所在。首先它能够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能够亲自参与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动手做景观之前,他们会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比如植物的特性与配置、铺装材料的种类与铺设方法等,这些都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并且加深记忆,这比在课堂上仅仅是讲些理论课,然后虚拟的做一些方案效果要好很多。再者老师在指导学生事件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更有利于提升老师的指导能力。同时学校又可以节省部分的绿化资金,将这部分资金用来奖励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以作为对他们的鼓励。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年复一年,好的设计作品会越来越多,校园的景观会越来越丰富,既美化了校园,又达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目的。

园林实践论文篇(2)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园林实践论文篇(3)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园林实践论文篇(4)

目前,园林施工人员及其绘图水平不一,园林专业相关学生毕业后,面对工程施工项目手足无措,理论和实践脱节,甚至有些学生在应用工程施工仪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均会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为满足岗位需要,应改革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1园林工程特点

在园林专业中,园林工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主要培养综合技术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园林工程有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施工技能,这样才能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充分运用工程技术与园林艺术,发挥园林工程构筑物自身功能,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目前,大部分园林专业学生注重设计,忽略施工。事实上,设计只有以工程施工为依据才能实现设计的可操作性。最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兴建大量公园、广场等园林工程,且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设计精美,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包含雨季难以排除地面积水、经常维修路面等。

2园林工程课程教学问题概述

2.1理论教学问题

教师在园林工程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照本宣科,关于施工图设计、实例教学内容少,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限制学习视野。教学对象为学生,但学生无学习积极性,敷衍了事,也不参与实践活动,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

2.2实践教学问题

园林工程教学中,实践课程少,无任何教学改革,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此外,学校缺乏实践场地、实验室设施,影响园林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由于社会实践少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机会。实践教学处于薄弱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未有效结合,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提高。

2.3课程安排问题

多数高校园林工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包含施工项目组织、照明工程、供电工程、山石景观工程、水景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园林场地工程等。

3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3.1专题讲座

园林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邀请有丰富工程项目经验专家参访,提出改进学校设施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通过专家讲座,可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其采取全面分析,重点剖析园林工程施工过程。

3.2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收集教学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详细讲解叠水、铺装与驳岸等施工流程。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兴趣,能加深学生对施工流程中有关知识的理解。

3.3趣味教学法

园林工程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增强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开展比赛以及相关活动,打破常规教学格局,例如开展施工图设计比赛,展出作品,并进行评选,给予优秀学生相应奖励。

4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园林工程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向:施工方向、施工图设计方向,按照学生兴趣进行重点培养。对于施工方向学生需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社会实践,使其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方向学生,是学校培养的重点,需掌握施工图设计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对园林工程现场施工有详细了解。园林工程设计与园林工程施工有着明显差异,为确保园林功能设计图符合实际,学生需重点学习水景设计、排水设计、道路设计、苗木种植以及铺装设计等内容,严格把握整体设计。

4.1施工图设计实践教学

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缺少施工图设计实践锻炼,教师对于学生设计指导较少。教师需要按照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假定综合场地基础上进行设计,并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在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详细讲解学生设计图,指出设计图的不足,使其掌握施工图绘制步骤、内容以及相应规范。教师在针对学生施工设计图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以后,学生反复修改设计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能力。

4.2施工实践教学

在大树移植教学、园林工程实习中,教师可进行现场施工教学,重点讲解施工中的有关注意事项,并由学生负责具体的实习项目,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或者是争论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帮助,通过具体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现场施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施工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论

通过总结园林工程课程特点,分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拓展教学内容、启发教学、趣味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法、施工图设计实践教学、施工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方法,获取显著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明显提升;学生绘图能力提高,掌握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的进步,同时也能培养符合园林专业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瑞瑜.园林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北京农业,2013(33).

[2]彭俊生,彭培好,陈文德等.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09).

[3]张磊,李亚亮.基于本科教学应用转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以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

园林实践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8-02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部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华 颖,程泊淞,边亚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3(3).

园林实践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90-01

Exploration 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YE Jian-m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in Xinjiang,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and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practical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reform contents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center and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conditions, evaluation mode and etc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cultivate landscape talents who are the society needs and with higher quality.

Key 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practice teaching;reform

作为一门跨学科重实践的综合性专业,园林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园林工程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目前本课程的实践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实做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毕业参与到工程项目时手足无措,理论知识无法得到灵活运用。因此,构建符合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人才是当务之急。

1 园林工程课程的特点

园林工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在综合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功能作用的前提下,处理好园林景观与风景工程设施之间的关系。园林工程课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植物、规划设计、艺术、建筑、生态、工程等。其将工程设施与园林艺术有机融为一体,为了让园林工程更好地协助园林艺术,共同创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友好环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熟练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能。

2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把较多的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在实践内容完成后,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通常只是通过最后的作业成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能力,忽视了课程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当前教学模式下,授课过程中学生偏重理论学习,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

2.2 重设计轻施工

由于学校对于园林专业的设定以及各种施工实验的阻碍因素,导致学生重设计轻施工。而事实上,园林工程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延伸,是将设计真正落实到地面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能够发现设计中的一些不合理设想。为了确保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需掌握园林工程的原理,并根据原理进行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学生在面临施工时,会遇到园路铺装经常需要维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站在施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所致。因此,工程和设计是2项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工作,项目要想顺利完成,2项工作缺一不可[1-3]。

2.3 实践课程零散

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一般在完成一个章节的理论课程后,进行针对于知识点的实践课程。虽然分散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及时对接,但实际施工是一套整体的施工过程,对于每一项工程的先后顺序、配合的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很难形成完整的设计施工环节,导致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对设计施工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

2.4 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园林专业的实验室只有绘图室和模型室2间教室,承担了园林专业所有学生的绘图以及模型制作的工作。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园林专业来说,2个实验室明显不够,导致园林工程的实践课程很难开展。

3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1 构建新型实践模式

园林实践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28-01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课堂展开的,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学生处于课堂中的客体地位,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都严重忽视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相对较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这种现象同我国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实践教学现状

新时期,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要求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内容进行紧密的联系,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积累大量的经验,最终应用具体思维将抽象性的概念进行转化,为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中,却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足和没有专门实践教学基地两个方面。

1.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足

园林植物病虫害属于选修课程,因此多数学生在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更无法在学习中积极这多能够的展开实践学习[1]。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并没有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而学校方面在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的过程中,也缺乏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因此学生在长时间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有效检验,而实际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整体相对较低。

2.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

现阶段,相关院校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尽管构建了一定的实习基地,如植物园等,然而,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而开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却少之又少。园林专业学生在植物园等基地实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没有突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特色;与此同时,学校方面更没有针对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2]。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仅能够对陈旧的设备进行应用,病虫害标本盒与挂图等实践教学重要设施无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实践教学力度被削弱;并且,该门课程的课时相对短缺,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掌握,不得不减少实践教学内容,而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病虫害防治技能无法有效提升,课程开设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来。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现阶段,针对学生忽视园林植物病虫害实践学习的现象,学校在积极展开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及时调整课程比例,促使实践教学的时间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延长。在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同实践课教学时间比例为2∶1,而新时期,学校在对这一比例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将比例调整至1∶1。实践课程时间增加,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也产生了高度认知,能够通过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学生应用实践检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机会增加,因此在学习中也更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2.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

现阶段,我国相关院校在积极进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方面在积极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增加资金投入,有针对性的构建专门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实践基地,为学生展开实践知识学习搭建科学的平台[4]。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增加对现有相关园林基地的应用力度,对病虫害实习基地进行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在综合实习中,就可以在植被生长季节周期中对病虫害的防治知识进行实践;同时,学校应积极同当地企业建立沟通和合作关系,为学生进入企业展开实践学习,提升学生学习针对性和目标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在展开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科学的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特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教学中,积极加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病虫害田间表现,也能够更加及时而全面的掌握各种类型的病虫害。在实践学生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其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应用的基A上,提升自身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因此,新时期,园林专业学生必须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的实践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学校在经营过程中,也应当坚持产学研的道路,为学生有效展开实践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努力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平,张国彪,徐荣侠等.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治多媒体专家系统研究[J].中国园林,2015,21(11):72-75.

[2]于永浩,欧海英.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生态控制策略[J].广西农业科学,2014,40(6):658-661.

园林实践论文篇(8)

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操作技能、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一些先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

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园林的构成要素、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概论、公园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独立完成一整套规划设计方案。为将来从事园林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园林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的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一些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测量、制图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能将理论“融会贯通”,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实践过程中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大量分析案例以及进行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一)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园林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1. 理论与实践互动。园林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比如设计艺术原理如果不结合实例就显得过于空泛,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反之,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讲授理论知识,使案例与理论联系起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中,尽量多展示图片和例子,既能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整个课程教学安排中,可以在每一次课程理论讲解之后,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与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提高。

2. 师生互动。讲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讲课―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在讲评作业的环节中,可以安排学生自评环节。比较典型的设计作业,比如公园设计等,可以让学校分组设计,并在班里进行模拟投标,每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不仅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而且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进行多学科穿插互补式教学。园林设计课程是以制图、测量学、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等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与文学、艺术、建筑等学科有一定的穿插联系。要求学生必须构建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重点;要鼓励学生注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园林工程等课程的穿插式教学,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各门相关课程也应互相补充,让整个培养方案的体系完整并避免内容的重复。

(三)激励法教学。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实践当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学校教育借鉴。

1. 课堂教学激励法。园林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灵活的思维和设计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激励。即便学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作用点评过程中详细指出每一次的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成果展示激励法。一方面,将上一届学生的不同形式的优秀作业(手绘、电脑绘图)在班级内部传阅;在讲案例的时候穿插学生自己的优秀案例;每年举办优秀毕业设计展览,同时展出在校生的优秀作业。另一方面,是举办校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通过老师的设计项目以及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对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园林设计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探讨

园林设计课程的考试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应注重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考核形式;应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体现和设计能力的表现给予较大的权重系数,可以将平时作业、设计、实习实训、模拟投标的打分结果等都考虑纳入到成绩评定中。这是改革传统考试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关键之所在。

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结合社会需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等,切实加强本课程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成功,2007(4).

[2] 原素琴.善用激励之法[J].领导科学,2004(12).

园林实践论文篇(9)

园林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随着园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行业发展的日臻成熟,社会对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由于园林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开办园林专业,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其必然会受到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实践课程与现需求脱节;理论课程内容太多;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突出;实践课程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到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如何总结和借鉴其他院校园林专业办学经验,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以提高实践能力,办出具有自身特色工学一体的园林设计专业进行探索和研究。

1园林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以培养园林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一个目标、二大体系、九大模块”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伴随该体系在我校实践教学中的全面展开和实施,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此次教学改革成果同时,也可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园林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1以园林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园林设计企事业单位,我们经过对园林企业和园林市场的实地调研,掌握了目前市场的需求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园林设计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倾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2],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也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具有较强的方案创作能力以及丰富的施工图设计经验[3]。而现代高校园林类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与社会各企业沟通甚少,造成高校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4]。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园林设计专业的教育更应以园林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目标。

1.2以技能培养体系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体系为保障

园林设计的技能培养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它包括5大模块的内容,即具有对园林艺术的审美能力;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掌握方案设计的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操作常见的中小型设计项目的能力。这5大模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素质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吃苦耐劳的专业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4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园林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执行

(1)技能培养中模块一,通过拓宽专业基础课的方式实现。专业基础课要把范围延伸到古典文学、人文学、美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等方面,籍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奠定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这个拓宽除了在理论方面,还将引入实际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从业后的工作需要。(2)技能培养中模块二、三、四、五,学校也可多安排一些竞赛和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分组进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融汇贯通,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更好地融合到高校园林实践教学中。(3)素质培养中六、七、八、九模块的培养贯穿于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并且质的提升可以采用以由内到外的方式(从学校到社会企业),保证学生在每个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实战训练。校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与一些重点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不但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应用人才的需要,更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巩固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结语

目前园林设计作为我国发展迅速、欣欣向荣的一个朝阳行业,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源头之一,学校园林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行业的发展情况。目前有不少用人单位和企业反映,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无论专业技能还是业务水平都与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样以来,对当前高职园林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园林教学工作者需结合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期增强改革后教育模式在高校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重点落实顶岗实习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要明确社会与市场的具体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有效地接受观察、思考、分析和操作的技能的训练,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巩固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园林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玲,杨瑞卿,肖扬.新升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5-26.

[2]何依航.高校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7):257-258.

园林实践论文篇(10)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K339);2014年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春华.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2):1618-2616.

[2]陆支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中国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3.

[3]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

[4]刘滨谊.对于风景园林学5个二级学科的认识理解[J].风景园林,2011(4).

[5]宋建军.风景园林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工作调适:基于风景园林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上一篇: 个人申报材料 下一篇: 物业服务礼仪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