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学史;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
数学,起源于人类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数学史凝聚着无数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的智慧,不仅在国际教育界得到认可,也受到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新课改明确提出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育后,我国多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对数学史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编排。数学史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展示出知识形成的线索,有助于教师的数学教学。
一、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关联建立与发展
德国数学家海尔布罗纳与法国数学家蒙蒂克拉分别于1742年和1758年出版的《世界数学史》与《数学史》,标志着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数学史的出现。之后,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1]85-89。1972年,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国际研究小组(HPM)成立,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提升、数学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都是其研究与关注的主要内容。数学史,是数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揭示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曲折过程,包含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结晶[2]98-99。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所认知,还可以让他们初步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做出的非凡贡献,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2005年5月,我国“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市以及国外著名大学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这一主题展开。该会议提出了研究数学史的重要目的———为历史而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3]108-109。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化。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中提到,数学文化是教材中不学发展史的相关材料,帮助小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家严谨和认真的治学态度,欣赏数学所蕴含的逻辑美与形式美等。例如,可以引入《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珠算、黄金分割等数学史料。在教材内容设计上,《标准》还提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数学阅读材料,包括背景材料、史料知识等,供学生选择阅读[4]63。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新课改实施以后,对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联结与互动日益重视起来。在“一纲多本”的理念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数学史作为数学背景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呈现出多维度的渗透与融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特点。下面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对象进行简要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共十二册,每册平均约110页。其中,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均未安排数学史相关内容。涉及的数学史内容包括三年级上册的分数表示法、乘号的来历、古代计时工具介绍;三年级下册的七巧板、加减符号、小数的表示法、除号的来历、指南针等等。纵观涉及数学史内容的6本教材发现,除了六年级上册只有一处数学史内容———鸡兔同笼外,其余各册所含较多,共23处。且每处篇幅大小不等,从1/4页到一页不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平均每册110页左右。其中,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均未涉及数学史内容。其余几册共有13处,分别为三年级上册的24时计时法、分数的产生、古代计数法;四年级上册的计算工具的发展、古代乘法计算(铺地锦);四年级下册的哥德巴赫猜想、古代欧洲“双倍法”、计算乘法、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下册的古代方程思想方法的发展、求公因数方法;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黄金比[5]80-83。以此为基础,对两种版本的教材关于数学史的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首先,数学史在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二两个年级均未涉及数学史内容;其次,在数学史的呈现方式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有“文字给出”、“文字为主辅以图片”、“图片为主辅以文字”和“连环画”四种形式。其中,“文字为主且辅以图片”形式占多数;再次,在数学史内容的选择上,两种版本的教材皆选取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高斯、杨辉等)、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如分数的表示法、除号的来历等)以及经典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最后,在选材时空上,跨越中外,横跨古今,如此广阔时空的数学史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历程,又能够拓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视野。
二、数学史学习与小学生的发展
读史可以明智。数学史是一部厚重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史,它如同人类演变史一样,再现数学发展的原貌和全景,展现出伟大数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艰辛的数学历程和数学的独特魅力。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融入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兼具德育、智育和美育价值。
(一)德育价值
学者骆祖英早于1996年所写的《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一文中指出了数学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教育价值。第一,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数学,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数学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在14世纪以前曾是数学大国,取得的数学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近现代也涌现出了多位数学大师,如华罗庚、陈景润、陈省升等,他们均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我国数学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外数学领域也有瞩目的成果不断诞生。因此,对数学史的学习和了解,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感受祖国的光辉荣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能接轨国际数学教育,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中有关数学的应用,并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多样性,为数学的无穷魅力所折服。第二,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数学教育,多数时候是以相对概念出现的,如“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有理”与“无理”等。因此,从发展历程而言,数学就是在不断的对立、转化的循环往复中取得进展的,数学史不仅是一部矛盾史,也是一部运动发展史,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对数学史的学习,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辩证思想的认识与体会。第三,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和精神的成长。数学上的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数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证明,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作支撑。伟大的数学家,如欧拉、华罗庚等,身残志坚,为钻研数学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数学史充满了数学家们为真理而献身的事迹,他们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为小学生们照亮了学习的旅程,激励他们勇敢地克服困难,为数学奋斗[6]。
(二)智育价值
美国数学家、数学史学家莫里斯•克莱因曾说过,由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会遇到数学家曾遭遇的各种难点和问题,因而历史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示和借鉴作用[7]11-14。作为学生,虽然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必重复历史,但也不该从历史停止的地方开始学习。新课改强调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模仿与记忆等,而应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小学生要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主动去发现、探索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数学史也是一部思维发展史。数学思维作为数学的灵魂,是数学中最根本、最精彩且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遵循“重现法则”,小学数学教材中通过系统地呈现数学史料,渗透数学思想,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小学生。学生通过对和自己所学相关的数学史内容的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逐步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并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通过了解,更好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及其应用。
(三)美育价值
数学,源于自然,是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和解密。数学的内在美具有的神奇魅力,是驱使数学家们奋斗和拼搏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数学史的美学价值,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注意并被挖掘出来。如黄金分割比0.618,是古往今来被认可的呈现数学美的典型案例。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中初涉这个比例。随后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学派中最杰出的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在处理“不可公度量”问题时对此进行研究,并依此建立的比例理论推动了数论和几何学的发展。最后,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著作中,黄金分割这一理论得到系统的论述并成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此后,黄金分割比0.618尤其受到建筑师们的青睐。无论是古埃及的神奇金字塔,印度的名著泰姬陵,还是中国的艺术博物馆———故宫等,这些享誉全球的建筑尽管风格各异,构造奇美,但都有意无意地使用0.618法则,尽显和谐之美,使人赏心悦目。数学史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字与音乐、数学与围棋等方面的探究成果无不彰显了数学所潜藏着的智慧和美。因此,提及数学之美,倘若只是注意到对称,无疑是大大窄化了数学背后所蕴涵的思维之美、方法之美与文化之美。透过教材所呈现的有关数学史料、图片,不仅能让小学生获得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意识,也有助于教师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学会寻找、挖掘教材中更多的美的元素。
三、数学史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数学作为小学的核心课程,对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课程专业知识,也需要有宽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具备广泛的数学史常识,并能将之有效的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因此,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融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加深对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了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包含复杂的认知活动。但由于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对负数的认识。其实回顾负数概念的发展历程,数学家们也同样经历过各种障碍,甚至大数学家欧拉都对其表示怀疑。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提出“个体知识的发生过程遵循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的观点[8]2-3。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认知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人所遇见的极为相似。因此,教师们可以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和分析,梳理出有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数学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去认识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在教学中正确认识并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有助于提升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香港大学学者肖文强曾说过,一个数学教师,需要像一个独奏表演者一样,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去演绎音乐作品,但要演绎得十分美妙,表演者自身必须先了解并熟悉这部作品[9]48-49。数学史是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一旦脱离,教育者则丢失了数学宝贵的财富,只剩下简单的逻辑、公式与例题。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曾指出影响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0]131。不同的教材使用,要求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而精选的数学史料则能帮助教师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三)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要将数学文化融会贯通,必须真正读懂教材。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注释、小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展现古往今来的数学家、数学成就、数学难题等。教师在授课时,倘若只是局限于知识静态教学,学生则在长久的学习和艰难的探索中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充分利用数学史,开创独特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介绍著名的数学典故,展示优秀的数学成果,将数学知识置于历史长河中,让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中,将有助于教师形成独特新颖的教学风格[11]21-24。
四、总结
数学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将数学史的相关内容编排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管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还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多数仅限于静态的点,还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动态的联系起来。随着电子教材、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学家、数学教育者、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者应探索更多的将教育史融合于教材中的方式方法,提供广泛的资源库和电子链接,开发数学史选修课程,编写数学史读本等,真实地展现数学充满挫折和困难的发展历程,而不仅限于静态的数学成果的呈现。作为一线教育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课题研发、专项培训、改革教育模式、与高校教师联手等方式努力提升数学史素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作者:李星云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谢明初.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冯振举,杨宝珊.发掘数学史教育功能,促进数学教育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
[5]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
[6]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1996(5).
[7](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徐章韬,汪晓勤,梅全雄.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及其教学工程化[J].数学教育学报,2012(1).
1.引言
“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胡壮麟,李战子,2004:47),因此可见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材对于专业学习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材兼顾单元、话题、主题、任务、结构等因素,系统合理地选择和呈现词汇确非易事,“常常缺乏系统性”(Sheldon,1988:239)。因此,分析和评估教材中课文涵盖的词汇选择、词汇特点及词汇分布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但是,以前的教材词汇评估大多通过人工阅读、统计和分析,不仅耗尽人力和物力,而且收效甚微。更有学者凭借经验和印象,进行主观分析和片面臆断,其信度和效度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通过大量的真实语料,一次性批量统计和分类,能更加全面、客观、高效地呈现教材中的词汇特点,成为教材词汇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也逐渐开始进行此类研究,Koprowski (2005)对英国三套英语中级教材(New Headway,Innovations,Inside Out)的词块做了研究;谢家成(2010)评估了中学英语教材词汇。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人才,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进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教材词汇评估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但到目前为止,鲜有相关实证性量化研究。
本研究以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四册128篇课文(包括Text 1和2)为研究语料,借助语料库技术对它们进行批量导入、提取和分析,客观和直观地呈现出教材中的词汇分册分布特点,并将这套教材课文词汇和《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参见姚乃强等学者的《 英语专业四级词汇表》)进行覆盖率测试,以检测本系列教材词汇与大纲词汇的相关性。
2.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于《综合教程》(1-4册),每一单元涉及Text A和Text B两篇课文,共收集到了128篇课文,总字数为128975。随后,对所有语料进行了*txt纯文本处理和标记,以便于计算机软件检索、识别和统计,如B1U1T1表示第一册第一单元Text A。我们将每册课文放入单独的文件夹,这样便于进行册与册和整体的对比分析。
传统的课文阅读势必会占据研究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往往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采用语料库技术提取语料的方法恰恰能弥补传统阅读的缺陷。本研究采用Ant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一次性地检索和提取所有文本。提取好语料后,可以通过软件的基本程序,检索和分析每册教材的词汇特点,并探究教材词汇与大纲词汇之间的覆盖率。
3.结果与讨论
3.1类符、词次和类符/词次比
利用检索软件AntConc对《综合教程》教材四册进行单词列表(WordList)统计,从而得出每一册书出现的类符、词次和它们之间的比值。从理论层面来讲,随着年级的上升和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能力和大纲对其要求的高度逐步递增,因此每一册的课文难度应该逐步递增,也就是说,第二册要比第一册难,第三册要比第二册难,第四册要比第三册难。这种难度可以体现为类符数的增加,词次的增加,以及类符/词次比的增加。我们将词表统计的数据列入表1,并针对这些数据稍作探讨和分析。
表1 类符/词次(TTR)的统计结果
(注:B1、B2、B3、B4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册,下同)
3.1.1类符数的统计
从表1来看,《综合教程》1-4册的单词类型(类符)总数分为:第一册共5171类;第二册为5885类;第三册为6095类;第四册为6623类。从中可以发现,第二册比第一册增加714个;第四册比第三册增加528个;第三册比第二册略微增加120个。这种学期之间的高梯度增加及学年之间的低梯度增加恰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寒假较暑假时间短1个月,学生的寒假词汇遗忘率比暑假要低,所以难度可以适度增加;相反,过了一个暑假,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遗忘的词汇。因此,这种类符数在每一册的体现是比较科学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3.1.2词次的统计
从表1来看,1-4册的单词词次总数分为为:27377、32018、34414及35166;每册每篇课文的平均长度为:27377/32=856个;32018/32=1001个;34414/32=1075个;35166/32=1099个。可见,随着学期的推移、年级的上升、学习时间的增加,综合教程教材的课文总字数逐学期增加,每篇课文的平均长度也相应递增。当然,这种递增反映在每一册的总数和平均数上,册内的32篇课文各篇的长度并非一定逐渐递增,同一单元中有时Text B要比Text A要长,有时要短;后一单元有时比前一单元要短。这些需要根据课文的题材、类符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而定。
3.1.3类符/词次比统计
类符/词次比这个指标反映出了所选课文中词汇出现的难度和密度。《综合教程》教材的类符/词次比按照第一到第四册分别为:18.9、18.4、17.7和18.8,可见,它们都基本维持在18.5左右,就第三册的比值低于18.0。当然,这个指标无法很好地反映出词汇的复杂度。
3.2课文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词汇出现的类型、出现的次数,以及其在每篇文章及每册书中的分布都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词汇的习得。本研究主要探讨一套广泛使用的《综合教程》四册的词汇特点,并与姚乃强、邹申等主编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中的四级词汇表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综合教程》册与册之间的词汇类型特点;第二,《综合教程》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要进一步探讨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提取《综合教程》各册词汇表。具体是用AntConc工具从自建语料库中提取出词汇表并进行削尾处理(如had/ has/have/ having/’ve就会自动归到同一个词簇have里面),在进行词频统计后生成频率词表,作为目标词表。其次将英语专业四级大纲词表作为参考词表,与目标词表进行对比分析。
3.2.1《综合教程》册与册之间的词汇类型特点
通过上述步骤,共计生成目标词汇表5个,分别为每册目标词表1个,以及四册总词表1个。具体如表2。
表2 目标词表中的词簇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综合教程》第一册有词簇共计3827个,第二至第四册则分别为4286、4546和4846个,每册分别增加词簇为:459个,260个和300个,呈现逐册递增趋势。这一趋势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为随着学期的推进,年级的上升,专业学生习得词汇的能力和实力理应逐年、逐学期递增。
但是,纯粹从每册词簇的数量来判断教材词汇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显得比较牵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我们应该看册与册之间词簇类型的重复性和差异性。通过关键词统计(Keyword List),分别以前一册的词簇为参照词表,得出如下数据:第二册要比第一册新增词簇2254个,如abound(B2U14T1),abundant(B2U13T1),abut(B2U13T2),accommodate(B2U2T2),adamant(B2U15T1)等;第三册比第二册新增2395个,如abatement(B3U4T2),abhor(B3U14T2),abolish(B3U5T2),abridge(B3U10T1),accomplice(B3U16T2)等;第四册比第三册多2528个,如ablaze(B4U12T1、B4U16T2),accessory(B4U5T1),accrue(B4U10T2),adhere(B4U4T2),aggression(B4U11T2),alienate(B4U3T1)等。这个显著的增加很客观和直观地反映了《综合教程》册与册之间词汇难度编排的梯度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此外,英语教材中词汇的重复率和重复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词汇习得(陈潇潇,2011:9)。词汇重复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Ellis 2002:145-148)。因此,我们有必要检测每一册新增的词汇在后面几册中的出现频率。从上文可以看出,第二册新增的2254个新词,有1663个没有出现在第三册、1308个未出现在第四册中,复现率分别为26.2%和42.0%,如afflict,aftermath,altruistic,ammunition,anonymous等都未出现在后面两册中;第三册新增的2395个词汇中有1786个未再次出现,复现率也仅为25.4%,如adrift,advent,aesthetic,affluent等。从这个低复现率或重复率来看,《综合教程》还不能完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也较难帮助学习者将短时记忆的词汇转化为长期记忆,容易导致词汇量不足。
3.2.2《综合教程》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为全国诸多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精读教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英语专业四级词汇是教育部对英语专业低段学习的词汇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那么比较教材词汇与专四词汇表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意义。
对目标词表与专四词表的相关性统计后可以看到,教材第一册有词簇3827个,其中461个超出专四大纲词汇,如abstinence,anguish,animate,assortment等;第二册有523个超出专四大纲词汇,如abut,afflict,appendix,atonement等;第三册和第四册分别超出587和622个,如abatement,accomplice,admixture,anthology等,共计有2193个词簇超出专四词表。反过来,我们有必要探究专四大纲词汇在本研究语料中的出现频率,经过关键词表对比,共计有2397个词簇未出现在四册教材中,如sprout,abdomen,abolition,acupuncture等。
但是细细分析,我们发现两个词表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缩小,如allotment出现在目标词表,而allot出现在专四词表,但是统计时分别为两个不同的词;还有目标词表中的differently和专四词表中的different分别被视为两个词。因此,有必要更进一步地分析它们的词缀,进一步“去噪”,使得对比更加具有信服力。但是就本研究而言,我们可以发现目标词表超出专四词表2193个单词,而专四词表超出目标词表2397个词,两者相差不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四册教材词汇基本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专四词汇,覆盖率高达87.0%。
4.结语
本研究基于《综合教程》四册教材对其进行词汇量化分析,并通过与英语专四大纲词汇表对比,检验其词汇的覆盖率。结果显示,四册词汇的密度和数量、词簇的类型等都是逐册递增,符合学习者词汇习得规律。但是,通过册际词类对比分析后发现词汇的复现率和重复率偏低,不利于学生重复学习,加深印象,真正习得词汇。此外,通过与专四大纲词表对比后发现,教材词汇基本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词汇,并有少数词汇超出专四词表。因此,学习者能通过学习本套教材来认识专四词汇,但是要真正习得词汇还需要教材编写者在词汇的重复率上再下工夫。
参考文献:
[1]Ellis,N. 2002.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4:143-188.
[2]Kennedy,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M]. 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3]Koprowski,M. 2005. Investigating the usefulness of lexical phrases in contemporary coursebooks [J]. ELT Journal 59:322-332.
[4]Sheldon,L. 1988.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J]. ELT Journal 42/4.
[5]陈潇潇. 大学英语教材课文词汇分布特征实证研究[J]. 外语电化教育,2011(3):9-14.
[6]何兆熊. 综合教程(第一册至第四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胡壮麟,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实验内容的类型可自然地分为认识型、测量型、运动型和位置型。
1.认识型实验内容
认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几何体或图形的观察、辨识、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特征、分类以及判断等,帮助学生建立简单图形与几何体的表象。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的例题,要求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页的例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题,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4页的第6题,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显然,这些认识型实验,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几何体与图形的特征。
2.测量型实验内容
测量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借助三角尺、直尺、量角器、卷尺、容器等测量工具参与体验活动,能更加有效地掌握有关几何体和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6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页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将1升水倒入纸杯,能倒满几个纸杯?先估计,再倒一倒。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再量一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4页第1题,要求学生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判断得正确吗。这些测量型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活动内容的理解。
3.运动型实验内容
运动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以动态的视角看待静态的图形,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清晰地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等知识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2页的“动手做”,要求学生:先照下面的样子做一个风车,再将风车迎着风,观察它是怎样旋转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从第113页剪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题1,要求学生:像上面这样(剪轴对称图形),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第7题,要求学生:按上面的方法(把图形绕中心点旋转90°和180°)试一试,你会发现下面的图形(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圆、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些运动型实验,使得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眼前一目了然。
4.位置型实验内容
位置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辨析、绘图等体验活动,能描述或确定物体的方向或位置,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页的第2题,要求学生:和你的好朋友在教室里面对面站立,先分别指一指各自的前后左右,再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什么发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题2,要求学生:你能在图中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吗?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页第5题,要求学生:从第111页上剪下小动物图,贴一贴:在骆驼的左边贴小兔,在小兔上面贴小猫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页的第6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图形,向你的同桌描述各顶点的位置,让他(她)在方格纸上画出来。这些位置型实验,让学生对物体的位置、方向更加清楚。
二、 依据实验内容的功能,可分为引领型、巩固型、综合型与拓展型
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虽然设置课程内容的栏目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有例题、习题、有弹性的特色项目以及综合与实践专题。依据每个栏目所具有的功能不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引领型、巩固型、拓展型与综合型等四类。
1.引领型实验内容
引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展示与指导:有实验问题、实验引领、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展示、实验验证以及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对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的操作性探究活动提供活动样本。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中的例题,就是典型的引领型实验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先提出问题“你能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几分之几”,接着追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你的估计”,再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做倒沙实验验证估计,然后根据交流与研讨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并尝试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页的例题3: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教材首先出示第一步:阅读与理解――引领学生明白条件与问题;第二步:分析解答――给出的思路是“画图试一试”,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不同拼法以及提示;第三步:追问“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引领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引领型实验,既便于学生自学,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实验习惯。
2.巩固型实验内容
巩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练习作业时开展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再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一般只有实验的要求,没有比较详细的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巩固型实验内容主要分布在:“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探索与实践)”“整理与复习”中,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分布在:“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总复习”中。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页的“试一试”: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6页“整理与练习”第14题:选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分别算出体积。与同学交流,怎样卷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5页的第10题:用121页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用杯盖子、三角尺画出的圆,如何找到圆心?请你自己画一画、试一试。可见,巩固型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型实验内容
拓展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等而设计的有弹性的实验活动内容,不同的教材版本往往设计不同的栏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5页的“动手做”:在第103页的方格上剪下这样一种或几种图形拼成下面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你能找到不同的拼法吗?先拼一拼,再和同学交流。(这样的“动手做”,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约有18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3页的“思考题”:经过纸上2个点、3个点、4个点、5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能画几条直线?画一画、数一数,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的“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6页的“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转化实验图。这些拓展型实验,无疑是学生学习相应数学知识的拓展性或补充性活动。
4.综合型实验内容
综合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综合与实践课培养学生综合实验与实际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点比较明显,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皆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综合与实践实验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趣的拼搭”,要求是:哪个滚得最快?哪种最难堆?你能摸出一个圆柱吗?比比谁搭得好!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8~109页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小组合作,围出内部有2枚钉子,又有什么发现?(这样的“综合实践”,苏教版大约有10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量一量,比一比”:先量出讲台的长、自己的肩宽或身高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动物身高或身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2~73页的“小小设计师”:你能像左页那样设计一个图案吗?试一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综合型实验的活动中,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 依据实验内容的目的,可分为探究型、验证型和展示型
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依据实验内容的不同目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亦可以分为探究型、验证型与展示型三种。
1.探究型实验内容
探究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不知道结论,需要借助一定的学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操作活动,进而获取实验结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这类实验内容,无论是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还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分布。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我们身上的尺”,要求学生: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大约是几步?大约是几脚长?先量出1米,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1页的例题7: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所有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页的第4题: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1页的第10题:利用圆规和三角尺,你能画出下面这些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这些探究型的实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验证型实验内容
验证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往往已经或者大概知道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对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辨别,或“再发现”“再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验证水平。此类实验内容在苏教版和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相当多的数量。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5页的第11题:a和b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1和∠2相等吗?先猜一猜,再量一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页的例题4: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页的第6题:先估计,再用尺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0页的第3题: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直径。请你试一试。这些验证型实验,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
3.展示型实验内容
展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将实验的过程、方法或实验图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但并不需要学生一定要去实验,这类实验内容往往数量少,难度较大,主要给予学生共享,感知数学实验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求知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5页“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圆的周长的近似值的实验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莫比乌斯带的实验过程以及运用价值。这些拓展性的展示型数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潜在的数学实验情趣。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数学实验内容是丰富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数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也能获得间接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也能验证某个猜想;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发展了创新意识。数学家冯・诺依曼也指出:“大多数最好的数学灵感来源于经验。”为此,我们应该在厘清数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用适当方法,让数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一
虽然探究的冲动与生俱来,贯穿人的一生,但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也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教师的研究,它一定是基于敏感的发现并分析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M管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可是一提到研究,他们又觉得找不到问题。即便有,也会不断地质疑:“我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吗?”“我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这些问题别人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们总是觉得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宏大的,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倡导老师们做小课题研究,把自己课堂里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让老师们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发现规律、创新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我们倡导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是因为课题组老师研究的问题常常也是备课组老师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思辨、课堂观察等方式的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能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也能促进团队的专业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构建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见表1)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新学年之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以此来解决问题,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
教科室问题库文件夹中的问题有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要尽可能协调组长的兴趣和组员的兴趣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达成共识?以2014年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为例,研究的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为问题筛选聚焦会,根据2013学年“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中收集的11个问题(包括写字、拼音、写话教学等),经分类、讨论,达成研究方向共识,将写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为调查准备会,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
据老师们观察,好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以2014年9月入学的一(1)班为例,全班41人,符合握笔姿势标准的只有3人(见表2)。
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握笔低的现象,到底有多低,我们进行了跟踪测查(见表3)。
上表告诉我们,一(1)班共41人,平均握笔高度为1.9厘米。其中最低的是1.0厘米,最高的是3.2厘米。不足2厘米的有18人,超过3厘米的只有2人。那么,按规定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教写字姿势的时候,常常用“三个一”来教,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前与书桌距离一拳,手指(握笔)与笔尖距离一寸。一寸约3.3厘米,这样来说,这个班除两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存在着握笔过低的问题。
第三次为汇总分析会,各班调查情况与一(1)班大致相似,于是,课题组最后把“一年级学生不良握笔姿势成因分析与矫正”作为研究课题。
二
问题即课题,发现并澄清自身的问题后,立项为课题,就要设想方案,循因设计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实证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寻招”,即寻找招数。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们构建了两个机制: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寻招”机制;二是付诸实践,构建了“磨招”机制。
1.“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
引导老师们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类似于选题后的方案设计,但比方案设计更为简便,指向也更为明确。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 之后将“三招”填入《问题解决“招数”表》(见表4),交由集体讨论。
如四年级语文组研究的课题为《克服思维定式,促进习作选材多样化的策略探索》。在此认识定位上,确定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内容上的多样,其次是立意上的多样,再次是达到每个个体的多样选材。经集体研讨后在招数上确定了“三招”:一是材“源”上,在积累中派生,包括“巧设情境创素材”和“火眼金睛积素材”。二是材“料”上,在梳理中引爆,包括以点带面,在图示联想中引爆;创设话题,在畅所欲言中引爆;创设情境,在激励竞争中引爆。三是材“质”上,在选择中提升。
2.“磨招”机制,指向行动改进的策略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两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招数研磨的流程图为“三次研讨、二次上课”(见图1)。
在磨招过程中,我们强调基于实证,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作业检测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六年级课堂“从对话走向交流”课题研究时,我们运用了如下观察量表(见表5)。
又如五年级批注式阅读课题,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抽样统计与分析。40份学生做的批注材料中,共批注106处。针对文本内容类批注的占79%,针对写作方法类批注的占8%,疑问类批注的占13%;首尾段落的批注比中间段落的批注多,其中第2~4自然段的批注合计只有21处。由此可见,学生的批注与阅读思考没有很好地结合,批注指导需要示范引路。
三
长期以来,在教研成果表达的要求上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尊重,缺乏对一线教师需求的了解。一味地拔高要求,一味地迎合专家路线,研究报告刻板冗繁,做的人怕写,学的人不愿读,常常为应付、为评奖东拼西凑,完成后便束之高阁,再无用处,极少传承。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应用,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果表达和旨在实践跟进的成果交接。其中,教学手册便是我们学校教研成果呈现和交接的一种方式。教学手册是指教师教学的指导手册,分专题式、备课式和历程式。
专题式教学手册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根据研究所得的成果,提出专门的教学建议。如《低段易错字调查与提前干预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手册为《低段易错字提前干预教学手册》。该手册第一部分为易错字形成的原因和分类,第二部分是一、二年级易错字及错因分析,如表6。
第三部分是易错字提前干预案例。如“夜幕降临”的“临”字,学生容易写错右下部分,教学时建议教师采用形象想象法。“夜幕降临”是指太阳下山要睡觉了,所以“临”字的右下角为躺着的“日”字,既形象又好记。
备课式教学手册把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到备课资料中,形成教案或学案,供老师们备课和教学时参考。如四年级语文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观察单的中年级单元习作教学手册》,以下为该手册第五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指导方案:
【习作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出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教材解读】中年级习作教材共安排了两次观察日记,四上第二单元要求写连续观察日记,而本次习作却无“连续观察”要求。本单元学习期间,《科学》教材内容正好是观察蜗牛,这次观察活动可分两次练笔:第一,集体观察同一种动物;第二,分散观察感兴趣的小动物。
【操作过程】
第一步,集体观察蜗牛
1.明确记录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蜗牛的同时,想一想:蜗牛壳让你觉得像什么?你伸出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办法让蜗牛动起来?蜗牛动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2.同伴交流观察内容,不断充实细节。
3.再次观察蜗牛,修正、补充第一次观察所得。
4.独立习作。
【优秀习作】
历程式教学手册采用叙事的方式,按研究的历程,把如何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招数应用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效果如何,一步步地揭示给老师们看,让老师们了解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应用招数的信心。历程式教学手册既是教学的指导手册,也是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领会执行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要契机,加强对马列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办公自动化等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事项:
1.学生学籍注册、学历注册及学年注册的相关工作
2013.2014级学年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3级注册人数2752人,2014级注册人数4448人。
2015级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5级新生共计录取5565人,注册人数4578人,放弃入学资格985人,保留入学资格2人。
2011届2482名毕业生及2012届2593名毕业生的学历注册工作。
2.学生成绩的相关工作
2014年共完成9802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593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08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2015年共完成12765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752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55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以及每学期点名册及补考单的回收、整理入档案。
3.在校生的学籍异动
每学期进行在校生学籍信息核对的工作,学生信息核对表的制作、打印、发放、保存。近两年共办理一千余学生的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专业、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等相关学籍的异动手续与登记。
4.教务管理平台的维护
作为数据平台的维护者,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补考成绩的正常录入。
5.毕业生信息的核对及毕业证书的办理
2014年完成11级大中专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482人(含结业7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1538人,二专业344人。
2015年完成12级大中专生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593人(含实习不合格5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652人,二专业166人,往届实习不合格延缓到今年毕业人数4人。
6.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的相关工作
2012级共计2602名学生,2013级共计2748名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完成。
7.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及相关高基报表的统计。
每学期学籍异动后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以及每年完成高基报表311,321,331,332四张表格的填写工作。
8.2013级共108名,2014级共155名学生转专业工作的完成
包括转专业申请表的完善,人数的统计,文件的拟定,学籍的异动等相关工作。
9.大中专学生毕业证明书的补办工作。
大中专往届毕业生毕业证明书的办理工作,包括补办资料的填写,毕业证明书的打印,验印及盖章。
10.教务处用章的管理工作
作为教务处办公章的保管者,做好用章的管理,登记工作。
11.协助部门领导完成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工作。
12.参与修订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的相关工作。
13.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
14.完成学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学习生活方面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政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在线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图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下载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下载工作,我们称之为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教育部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在线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教育部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下载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在线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一、教材编排特点
传统小学数学低年级主要学习11类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四种类型: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和倍数关系。在新教材中已经没有“应用题”三个字,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学”和“解决问题”。它们分布在:一年级上册:求和,求剩余;下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少几是多少,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下册:简单的两步计算(乘加、乘减、加减)出现小括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下册:连乘,连除,两步计算。仔细阅读1~3年级的教材,不难看出,传统11类应用题在1~3年级中基本出现,只有“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难觅踪迹。
二、学习内容的呈现特点
不同应用题的学习有相同之处,即都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不同的是,传统应用题的出现形式从图画应用题到图表应用题(图文)到全文字的应用题的过渡层次明显,在一年级下册就出现了全文字的应用题。而新教材“用数学”基本上是采用图文相结合,低年级更是如此。
1.题材范围
传统教材以解题为目的的应用题必然是结构良好,强调文字组织的严密性,其情节虽然也源于生活,但往往过分“高于生活”,教材中每一道例题就是一种标准类型。而新教材中低年级应用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内容的呈现
内容的标准格式变得更丰富生动,呈现方式以“主题图”为主。新课程中小学一年级应用题基本上是图画应用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就能列出式子,到了二年级出现的基本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观察图画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图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解题。
三、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重视提供一套标准的样板,目标直指让学生学会解某类题这一结果。
在新课程中这一模式被打破,出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和拓展”。应用题的教学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知识基础,把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应用题的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过多地束缚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良好的探索氛围中,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和同学沟通,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建立生动的解题模型,避免“模仿”的解题教学。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才是应用数学、回归数学。
下面是我对低年级教学应用题的几点成功做法:
1.用线段图显示解题思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8条黑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教师可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表示(作图),黑金鱼少,线段要怎么画?
通过作图,原题中文字叙述的数量形象化了,也十分直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一看就明白,从而也能正确解题。
2.用比较法启发解题思路
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如“10个苹果平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与“5个小朋友平分10个苹果,每人得几个”,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字叙述的顺序不同,但解法一样,说明解题不是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算法。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The Role of the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in Modern Management
Jia Qingping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Pick articles o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electronic registration,as well as the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make the whole society more clear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ecessity.
Keywords:Electronic registration;University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随着各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越来越多,传统的学籍学历管理己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电子注册管理技术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注册管理的一种办法,实行国家、省、学校三级管理。电子注册制度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新型管理制度,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籍和学历证书管理及在校生成绩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一、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国家实行了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统一印制、分级管理制度。在此期间,各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一般都是靠人工方式进行管理。由于统计与管理工作量大,尤其是学生学籍成绩管理以及毕业生数据清理、毕业生资格审查、各类统计报表以及证书填写、数据上报等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所以容易导致数据混乱,出错率比较高。因此,手工管理方式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首次要求将现代化管理技术引入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由软件系统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往的单机管理系统被彻底改变。网络管理平台上的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原有技术硬件的全面升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二、建立完善的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随着教育部对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改革,以及高校管理逐步信息化、科学化,让大家清楚的看到电子注册必不可少。经过不断发展,一个逐渐完善的电子注册管理系统正在悄然形成,其主要由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电子注册和学历电子注册组成。
现在各高校正在逐步完善电子注册管理,涉及学生多方面的管理信息,构成了完整的学生综合性电子档案。这些档案都是学生在校期间不断补充、完善组成的整体性档案材料。
三、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实行电子注册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击假文凭和维护高校的形象。在一段时期,不法分子从事文凭制假贩假活动以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国家教育的形象,扰乱了国家教育的正常秩序,更主要的是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分配、干部聘任和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进而影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违法行为。
(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公平竞争。进入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质量的竞争。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其间一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最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有利于规范高校的招生秩序。近年来,少数高校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招生计划,不经省级招生办批准自行录取新生,严重破坏了国家招生制度,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扰乱了高等教育办学秩序。
(四)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便于掌握每年高校新生入学的报到率和注册情况,为国家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也为各地区、各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配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实行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使资格审核矛盾得到提前解决,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毕业生就业。学生数据库的共享,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对推进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实行高校学生学籍学历等信息电子注册,实现了与高校招生网上的录取数据库对接,实现了在校生网络化管理,使学籍注册与学历注册实现了数据管理贯通,并建立了高校、省级、教育部共同管理和维护的统一数据库。电子注册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不仅仅是学籍学历管理手段和工具的一种更新,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创新,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必将对高校实现学籍学历管理现代化乃至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静,鲍铁虎,陶爱萍.试论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制度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30-133
1.结合图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低年级的教材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许多彩图,教师可根据图意,编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人教版第一册《比一比》有一幅彩图,笔者这样引入教学:"小动物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你看,小白兔家盖新房,小灰兔、小猪都来帮忙。小猪力气大扛木头,小灰兔力气小搬砖头,你看他们多卖力啊!小白兔准备了朋友们爱吃的苹果和胡萝卜招待他们。河里的小鱼也来为他们加油呢!快、快、快我们也来帮忙比一比。"这样不仅有趣地引导孩子融入教学,还使孩子们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第几》时,老师引导:"图中的叔叔、阿姨、小学生排队买票,排队买票是一种文明行为,他们多讲文明啊!我们来数一数小朋友排在第几?"让学生在轻松学数学的同时,接受社会公德常识,懂得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人。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时,把它们融入、渗透到其中。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口》时,让学生读书上的《你知道吗?》,从中明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乘法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教师可适当讲解为什么刻在竹木简上,而不写在纸上。让学生知道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四大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书上有两幅图,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给学生讲马拉松的由来,讲杨善洲爷爷植树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数学里也有故事,对数学感兴趣了。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争光,成为有用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一册都有统计的内容,书上的例题有学生体重的统计,视力情况的统计。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学校没法测量,我了解有一个同学家开碾米房,顺路的同学到他家称一称。并教学生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帮助。我自己准备一把卷尺测量学生的身高,作为教学内容,并跟踪记录,二年级时告诉学生,你比一年级时长高了几厘米,如果有学生身高变化不大,告诉他要多运动,不能偏食,要早睡早起。
3年级数学《测量》有这样一道题,今年七月份你们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米。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教给学生方法:(1)有条件的问家人;(2)可上网查询;(3)还可以电话咨询气象局的。让学生从中明白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不能胡乱编造。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德
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中有一幅图,有的同学在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在浇花,有的在喂鸽子。教师可相机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同学们帮助别人买面包的内容;有小兔家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的内容。图文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完成练习后,我问学生,你喜欢书上的这些小朋友吗?你愿意向他们学习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生活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生当天打扫卫生的情况,编一些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完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