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数字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57

报业数字化论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1)

翻译硕士(mti)学位论文要求

翻译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能胜任各种形式翻译活动的应用型、实践性、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行业从业人员,因此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应和翻译行业的实践操作模式相结合,论文也应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翻译职业、专业翻译、行业发展的熟悉程度。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翻译实践类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29-02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印刷期刊之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单篇或整篇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其出版形式包括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光盘出版等。该种出版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缩短学术期刊出版时滞,实现科研成果首发。目前,优先数字出版凭借出版快捷、作品形式灵活、传播广远等优势,已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学报作为传播学术和科研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我国学术期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积极由传统业态向优先数字出版发展。我国现有高校学报近1140种,其中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占8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为数不少的普通高校学报由内部准印获得了公开发行的资格,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此庞大的学术载体,在学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应发挥其优势,积极开展优先数字出版。

一、普通高校学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通过最为便捷的网络渠道加快论文的出版、面世、传播速度,实现学术论文的即时数字出版。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将提高普通高校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加大稿源竞争力,同时,也是普通高校学报转向数字出版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的出版现状,实现优先数字出版主要面临主办者优先数字出版意识不强、稿源不足、编辑数字出版技术知识欠缺三方面的问题。

1.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够。普通高校学报出版从业人员及主办者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足,主要是观念问题,这是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难以实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些普通高校学报主办者限于学校定位及债务问题,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到位,再加之对数字技术不够了解,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水平不高,因而导致数字化应用意识淡薄。部分编辑部虽然构建了数字化学术平台,但由于对平台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实施不力,导致学术平台未发挥应有的功能。许多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虽然能够对学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但未将学报作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统筹策划,准确定位,彰显学报个性。

2.稿源不足,优质稿件比例小。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是普通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要保证之一。普通高校学报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下滑,主要原因有:(1)部分普通高校在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科研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较弱或较差,导致其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较少。(2)各高校的学术奖励政策和职称评审条件,不利于本校学报发展,造成大量“一类”稿件外流,“二三类”稿件内投,优质稿件数量稀少,大量低水平稿件充斥。(3)学风浮躁及实用主义心态导致低质量稿件数量大增,可用稿件数量降低。(4)高校学报编辑没有主动约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写稿。

3.编辑数字出版技术知识欠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是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普通高校学报的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业技术人员大部是理论研究人员和编辑技术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欠缺,再加上有些编辑部由教学岗位人员兼任,更无暇从事出版物的优先数字出版。从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情况来看,缺乏既懂得优先数字出版技术,又精通编辑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报的优先数字出版。

二、普通高校学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策略

传播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稿源的吸引力及其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作者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除了考虑刊物本身的层次和影响力外,更重视刊发速度。为了获得首创性的认可,作者大都倾向于选择出版速度快的刊物。普通高等学校学报是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不可缺少的载体,科研成果的首创性和优先权均都要求提供最短的出版、传播时间,以保证研究成果的首创性和时效性。从本质上讲,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选途径,是科技期刊价值提升的机遇。普通高校学报更应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1.加强优先数字出版意识。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比拟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也将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主流方向。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和出版者要明确角色定位,正确认识数字出版,并加以重视,勇于改变常规出版流程。有些属于“核心期刊”的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仍要求投稿作者邮寄纸质稿件。当然,目前来看,核心期刊暂时还不用担心稿源问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编辑流程的弊端必将暴露,稿件的时效性必然差。因此,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出版者首先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积极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2.积极拓宽稿源,提高学术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在未来的数字出版市场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内容为王”的传统认知在数字出版背景之下依然适用。作为普通高校学报,高质量稿源是其学术质量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充足的稿源,即使是高水平的编辑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想实现普通高校学报的优先数字出版,必须重视稿源问题。

拓展稿源应“内外兼修”。从内部来看,普通高校学报应打破报道方向杂乱的“大拼盘”模式,依据本校专业特点,调整栏目,按特色专业设置重点报道方向,培养个性。从外部来看,学报编辑部要积极采取措施拓展稿源。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及时的稿件处理机制,实行优稿、优酬、优先发表。(2)争取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政策支持,鼓励教职工将好稿优先投向本校学报,同等条件下,评职称优先,科研分值高于其他同级别外刊,加大奖励力度。(3)编辑人员深入到教研室和课题组,及时了解各类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围绕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有重点地组稿。(4)编辑可参加社会上的学术会议,加强同与会专家的交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组稿。(5)充分发挥编委会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编辑部积极与其联系组稿、写稿事宜。

3.提高编辑的数字出版技术水平。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不仅要具有选题策划能力、审读鉴赏能力、驾驭文字能力、外文阅读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以便于在优先数字出版的过程中承担策划方案、协助开发、运营维护等任务。因此,普通高校学报应加强在职编辑的网络技术水平。优先数字出版所涉及的技术庞杂,编辑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技术,如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从文字排版、插图处理,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编辑应熟练掌握相关应用软件,以适应数字出版的需要。另外,出版部门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调、补充一部分掌握网页设计、多媒体以及数字化信息开发等技术的人员,构建一支专业构成和层次梯队合理的编辑队伍。

4.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期刊数字出版是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包括约稿、组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用户下载、读者反馈等全过程。整个编辑过程实现数字化,受诸多条件制约,还需要慢长的过程。普通高校学报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循序渐进向全面数字出版发展。

(1)搭建数字出版平台。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学报网页基本限于学报基本信息的、用户仅能浏览诸如学报情况、本刊动态、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稿约及编辑成员等信息,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对于资金充足的普通高校学报,可以搭建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数字化学术平台。除具有基本信息、引领和规范作者投稿外,应具有采编功能、学术交流功能、编辑读者互动功能、数字出版功能。部分资金不太充足的普通高校学报,可以量身定做适合的远程在线投稿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再通过远程投稿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2)完善学报门户网站。部分普通高校学报可以优化和完善学报门户网站,利用网站为用户提供过刊、现刊的目录、全文、摘要等浏览和查询,还可以按标题、作者姓名和关键词等检索需要的文章,实现在线阅读和下载。编校后的稿件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格式在线,实现优先数字出版,从而缩短论文时效性,提高作者积极性。

(3)利用在线服务平台。对于网络技术人才缺乏,学校经费支持力度有限的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可以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以单篇定稿出版或整期出版两种方式实现优先数字出版,更好地为读者、作者提供便捷服务。

(4)加入各类数据库。数据库是数字出版较为成熟的一种形式。将已发表过后文章交给数字资源技术提供商,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咨询、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论文在线。这种方式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优先数字出版,但却可以加快论文的传播速度。

(5)组建数字出版集团。普通高校学报可以联合起来,或依托于重点高校组建普通高校学报或中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集团,走规模化、集成化道路,通过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三、结语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进步和普及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选途径,是科技期刊价值提升的机遇。优先数字出版是普通高校学报提高学术影响力、稿源吸引力及核心竞争力以及转向数字出版的有效途径。普通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应提高对优先数字出版的认识程度,积极拓展稿源,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能力与编辑业务水平兼备的编辑人才的培养,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努力实现普通高校学报的全面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

2.何红梅,唐奇展.高校学报数字化现状与前景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李玲,康鲁豫.数字时代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出版模式[J].编辑学报,2007(Z1)

4.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

5.李艳.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出版,2009(9/10)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01-02

一、融合新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报纸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优势,如报纸的时效性、廉价性、便利性等等。同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也面临着读者数量下降和广告收益减少的困境。新传播形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旧有的媒介产生影响和冲击,但是旧的传播形式并未在冲击中消亡,反而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新媒体的兴起又恰好为传统报纸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媒体融合的操作平台,美国的报业已纷纷在报纸网站中融入视频,《纽约时报》集团的主席Authur Sulzberger也指出:报纸(news-paper)不应决定于第二个词“纸”,而应决定于第一个词“新闻”。媒体共生理论己经告诉人们: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旧有的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面对新媒体冲击,报业不会消亡,而是将与新媒体一起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也开始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的产物。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纸质、音频、视频及互动数字媒体的战略、运营和文化联盟。不同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都集中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他们统一规划、协调及取长补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观众的类别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是指多种新闻媒体活动的整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传播。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形态,不再是传统报纸单一文本的新闻,而是融合了不同媒介文本、展示在多个媒介上的融合新闻。西方新闻媒体界又称“融合新闻”为“多样化新闻”,这意味着采用多种多媒体工具进行的新闻传播。

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雯指出: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相比,融合新闻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1.新闻来源与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2.媒介组织架构与工作发生了变化;3.新闻载体性能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融合新闻将是未来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目前国内新闻融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报网互动”等融合形式上,各个报业集团都在对融合新闻积极尝试,例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四个“I”项目,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数字信息屏、手机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三个电视台的新闻聚集成一个统一的新闻采编信息平台――新闻中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移动、浙江在线推出数字报纸――《浙江手机报》,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从而实现传统报纸、数字报纸、光盘出版以及全文数据库出版的一体化生产和多样化出版。但结合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各自为政的阶段上,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报纸把传统媒介与网络的融合简单地理解成了报纸的数字化,仅仅是将新闻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多向。融合新闻不仅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简单地报网融合,而应该从新闻的采集、编辑加工到内容呈现各个流程上的真正的新闻融合。笔者认为,“融合新闻”包括新闻形态的融合、媒介功能的融合、新闻报道的融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融合,同时也涵盖了新闻融合的政策、法律等,本文仅就融合新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的转变。融合过程中重点是进行内容建设,实现内容的融合。

二、融合新闻的采写:多元化

从新闻的周期上来看,传统报纸若超过截稿时间,便只能等到第二天发稿,融合新闻则要求媒体处于全天候的进行时态。融合式的新闻报道以滚动性和实时性为主要特点,通过网络、手机等没有发行时间限制的信息平台实时地、不间断地为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即时报道。

在新闻采写方面,融合新闻不仅需要文字、图片等素材,同时还需要音频、视频等数字化素材,即全信息化的采集,它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从而实现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此外,融合新闻的发展也对采编人员的写作能力、技术能力、编辑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lyMoen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背包记者’,也就是一名文字、摄影、摄像全能的记者。”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宋昭勋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多种媒体融合传播的训练,从而成为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的融合型记者。”

融合新闻的“背包记者”承担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他们不仅要报道文字与摄影新闻,还要采集和制作视频新闻,他们掌握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立体化的新闻作品。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培养全能的融合新闻记者,国内也开始实践。同时,融合新闻的采集活动不仅体现了为记者编辑的传统采集活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网络的开放性、广泛性和实时互动性,使受众可以借助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参与新闻的采集、编辑、传播整个生产流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编辑。

三、融合新闻的报道:立体化

报网互动的尝试之初,网站上的新闻只是纸质新闻的电子翻版,报纸网站仅作为印刷版报纸的附属品存在,新媒体的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报网互动发展到成熟阶段,报纸网站开始成为一个大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涵盖的新闻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报纸的新闻内容,不仅包括实时滚动的新闻报道,还有新闻的相关视频及其他互动性的栏目。

集各媒介平台之所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这就是融合新闻的优势所在。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报道方式形成一组报道群,在这组报道群中,有适合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文字、图片报道,也有适合于网站等终端的音频、视频。受众可以免费检索,再链接到相关网页,通过文字领会新闻的深层意义,通过图片了解新闻的发展态势,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理解深奥的科技新闻等。

新闻文本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到音频、视频、论坛等多种形态,体现了融合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与多样化特征。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采用的“全媒体原创+全媒介专题互动+滚动发稿”报道方式,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新闻的报道,实现新闻融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耗巨资建立了“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全媒体数字平台,这是一个融合内网与外网,新闻的采编、出版、广告、发行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团可以实现所有媒介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共享与传播。此外,融合新闻报道需要注意,在呈现立体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以报纸为代表的融合新闻的深度性。融合新闻报道中,报纸不应与其它媒介比速度,它的优势就在于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深度报道是以文字为介质的报纸(包括网络上的数字报纸)的优势之一,报纸应发掘出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为主的深度报道。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南方周末》便是凭借其独到而深刻的深度报道取胜。《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对印刷版和网络版重新进行内容分工。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四、融合新闻的呈现:互动化

融合新闻报道强调与受众的融合,它的核心理念是: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融合新闻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和平面性等缺点。呈现在网络上的融合新闻以互联网为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报道文本形式的立体化与多元化,也为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融合新闻的受众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通过网络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指向,由受众决定报道的选题,为报纸确定报道选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2)由受众深度参与新闻调查,在整个新闻的报道和调查中受众积极参与;(3)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由受众直接提供新闻报道;(4)由受众发表评论影响公众舆论,媒体也可以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新一轮的新闻采集和生产。融合新闻使受众不再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自由地表达受众的观点。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在“两会”期间以全媒体的形式打造了“烟台民意通”这个互动渠道,既为党和政府开辟一个倾听民声的场所,又为人民群众搭建一个民意传递的通道。由于受到内容、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国内融合新闻的发展尚不成熟,还需要理论的指导,并需要把理论放置于实践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和升华。在新媒介环境下,积极寻求与不断总结科学的融合新闻思想就显得尤为迫切,相应的融合新闻信息平台的构建,融合新闻法律法规的制定,融合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但是,融合新闻的发展也表明,融合新闻必将为报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M].四川:四川大学,2007.

[2] 张文波.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融合新闻理念[J].中国报业,2008(5).

[3] 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1).

[4]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5]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C].浙江大学,2008.

[6] 徐晓敏.融合新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新转型[J].新闻窗,2007(3).

[7] 闻娱.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新闻战线,2009(2).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4)

所谓出版转型,指现代出版业要实现出版理念、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模式、考核体系的全面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功能、体系、结构全面重组的过程。大学学报是期刊出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业的整体转型也必然会对它的出版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大学学报必须积极调整出版管理理念,适应出版转型,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一、大学学报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与困难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是当前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创意的传播者,还是各类信息资源交流、整合的集散地。数字出版转型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整体转型的关键性内容。大学学报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发现、筛选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数字出版转型也是必然趋势。

1.大学学报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

大学学报是用于展示高校科研与教学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出版物,由各大高校编辑出版。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密集、信息集中的场所,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和高水平的作者群体。大学学报编辑也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其对新知识、新事物的理解、吸收能力较强,同时又富有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大学学报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保障。大学学报的受众面相对较小,发行量也比一般的出版物小。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更适宜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版。

2.大学学报数字出版转型的困难

虽然大学学报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资金问题、专业人才问题和版权问题。大学学报的数字化出版要引入新的出版技术,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报都没有成熟、畅通的资金供应渠道,这极大地制约了大学学报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学报的编辑出版人员虽然都是来自各自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但数字化出版对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要求较高,而目前大部分编辑出版人员在这些方面还都达不到要求,这也是大学学报数字化出版转型面临的一大困难。版权问题也是大学学报数字出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大学学报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必须保护学术论文作者的著作权。然而,从目前大学学报的数字出版管理情况来看,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明显不足,版权保护技术落后,版权保护措施也还有很多疏漏。

二、出版转型期大学学报出版管理的创新途径

出版转型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内容生产力与内容品牌力始终都是衡量其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要实现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还必须对出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加以创新。对于大学学报而言,要在出版转型期积极创新管理理念,打造自己独特的学术文化和理论研究品位,做有深刻文化内涵与高效研究能力的期刊。只有不断提升学报的内容生产力与品牌竞争力才能保证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创新大学学报的管理理念

在出版转型期,大学学报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要面向市场,以科学、系统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提升学报文化内涵来增强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学报出版管理理念要求创新学报定位,开展研究型出版,以全面提升大学学报的市场竞争力、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根据学报的出版特征、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系列符合新时期学报出版实际的理论。科学的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是研究型出版的典型特征,坚持走研究型出版道路,是大学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出版转型期的大学学报应当坚持理论创新,体现出尊重科学、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关注现实的理论品位。大学学报能够为学术文化发展提供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平台。在出版转型期,学报的文化内涵也应当有所创新。学术文化内涵的创新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更应当是不同学术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展示过程。大学学报的编辑也应当积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开展学术创新,紧跟科学知识发展的步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为学术文化成果创造良好的展示平台,避免错失任何有价值的知识。

2.创新大学学报的管理机制

大学学报必须建立与出版转型、教育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财务、出版、编辑工作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学学报出版管理者的工作评估,要重点考核学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效益最大化和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综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添学报发展的动力。大学学报的出版管理,应当通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的个性化售后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为读者和学报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以扩大大学学报的影响力,增加学报的销售量。在创新出版营销模式方面,应当深入了解学报的市场需求,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发掘出版资源,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大学学报的出版管理还必须加强版权制度建设,完善版权合同相关细则,以期更好地保障学报与作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各高校还应大力支持学报的数字化出版转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学报社的出版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以高校优势为依托,提升学报编辑的整体素质

大学学报出版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这也是其能够快速适应出版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学学报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提升学报编辑的能力与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积极更新管理方式,提高编辑队伍的知识层次、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强化编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与精品意识。定期组织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编辑人员的基础业务能力和语言文字编辑能力。应对出版转型,还要对编辑人员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编辑队伍利用网络技术的调研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搜集与利用能力,从而为学报内容把好质量关。

4.在技术上实现智能管理与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出版转型期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期刊编辑工作各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学学学报的出版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采取数字化流程对学报的资金管理、运作方式、营销策略、编辑加工等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将智能管理与动态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报出版的管理效益,这也是实现数字化出版的基础。数字技术与出版环节的深度融合,将大大提升编辑效率,方便读者、作者与学报的信息交流,在控制财务风险、严格资金运转流程、版权保护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数字技术可以提升管理系统的智能识别功能,例如对于财务管理,可以设定风险提示信息,避免不规范的财务流程。对于编辑内容的智能识别,杜绝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将大量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同时,大学学报也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其学术资源优势,打造学报独有的内容源,整理形成常态内容,同时积极开发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探索数字出版经营模式。出版行业的整体转型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网络与数字出版的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学报在出版转型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上实现智能与动态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以院校优势为依托,切实提高学报社编辑出版的能力,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出版转型,促进大学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纪,张岩波,李思进等.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的《山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出版思路[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2):157-158.

[2]马殷华,黄勇.信息网络环境下学报编辑出版学研究[J].编辑之友,2012(11):73-75.

[3]张晋海.试论学报编辑出版科学性的加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2-144.

[4]纪秀明,张春斌.论儒家伦理对当代编辑出版管理的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5-128.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81-02

1 国内外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转型

在发展过程中,报网走向融合必然是纸媒发展的选择。从纸媒单线发展向报网融合的转型,纵观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成功运用,国内外诸多报业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现代报业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报业的发展。下文将列举几个国内外报业的转型:世界著名的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甘尼特报业集团都对报网融合进行了相关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我国而言,业界对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报网融合发展之路是报业发展的契机,最早的一批网站就是报纸创办的。2012年8月6日开始,《南方日报》秉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进行了第九次改版,“报网融合”的探索有三大创新:一是通过定位创新,坚持差异化发展方向,用“专而精”的定位来进行转型,呈现了报网融合的新价值。二是将平面、广电、互联网与新兴媒介结合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安排和流程再造,发挥出各个媒介之间的协同效应,共同构建新闻无间断传播的创新报道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官方微博、问政平台、网络论坛和移动终端, 高度重视内容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即时新闻、问政热点和媒体微博,提高了全媒体运营的拓展能力,使《南方日报》能够在全媒体转型与竞争中占据主动。

2 概述《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

湖南省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为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也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大大拓展了新闻空间。以《湖南日报》为例,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方面,“一体化”发展和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是《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其具体内容

如下。

2.1 “一体化”发展

为了适应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潮流,《湖南日报》组织进行了合理调整与部署,建立了相应的官网,并开设了微信、微博以及搜狐聚合新闻客户端等相关平台,充分运用了数字化传播方式。《湖南日报》在报网融合的形势下,立足“一体化”发展方式,试图将报纸的的内容及品牌延伸到新媒体,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扩大影响力。据了解,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带领省委网宣办、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先后走访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南传媒等单位,调研了湖南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孔和平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论述,他认为,“报网融合”是让主流媒体主导思想舆论,把主流媒体做大做强。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湖南日报》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2.2 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

在数字化媒体时代,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是《湖南日报》融合发展的又一新趋势。湖南日报在2014年8月15日推出数字转型重磅之作――移动新闻客户端。这一数字转型工作的开展,大大便利了人们信息获取的途径。用户只需要通过点击个人手机上的湖南日报新闻客户端,便能随时随地的了解省内政策信息、中央精神与热点新闻、国内外重大消息等,并能查阅最新的湖南日报原版报纸信息。同时,湖南日报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组建了三湘华声管委会,纳入旗下的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以及湖南现代每天传播网,为主流舆论传播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整合后的三湘华声,由呼叫中心、采编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实体店等五个部分组成,逐渐转化为完整的媒体产业链,促进了多元创新化的三湘华声营销模式的发展。

3 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选择

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水平,在了解国内外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转型和二、概述《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 创新思维,拓展延伸

用户为王、互动体验、即时快捷为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在报网互动的情况下,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报网融合工作,必须从思维上开拓创新,延伸拓展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如常德全面推进报网融合,在全省市州党报中率先创办尚一网,就是创新思维的有力表现,这一网站的建立,实现了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数字化、网络化。不仅如此,思维创新之后还应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使创新思维应用到新技术上,加强新技术业务的研究和应用,使报业产业链得以拓展延伸,如上线 “掌上常德”手机客户端、“尚一商城”等,在当前报网融合的新数字化媒体时代,形成了多元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传播体系。

3.2 互联共享,综合利用

当前,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使报网融合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举步维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传播迅速、互动便捷为新兴媒体的主要优势,而作为传统媒体,信息权威、内容严谨为其主要优势,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互联共享成为可能,我们通过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功能,整合报业资源,有效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报网融合的数字化媒体时展目标。现阶段,郴州各媒体基本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微信公众账号与官方微博,一些资金设备较雄厚的媒体,还开设了相应的移动客户端,打造了用于信息的24小时新闻平台,将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媒体影响力。要深入发展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报网融合,还应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尽快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

3.3 主动融合,主动发展

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主动融合,主动发展对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至关重要。要掌控主流地位和导向,必须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趋势,从大局着眼,以报网融合的宏观发展为切入点,对报网融合工作进行微观分析,采取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主动发展策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报纸主动拥抱网络,以张家界为例,通过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发展,推进张家界旅游信息,成为增强张家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的需要,张家界通过报网融合媒体的运用,推荐其“二维码”,游客扫描、访问量大增,可见,数字化媒体时代,以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为指引,实现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以满足广大游客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有关张家界旅游的资讯、美文报道,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以及景点炒作,如“张家界版江南style、小苹果”等,使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呈现给受众,持续传递着美、传递着正能量。

4 结论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6)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该领域国内创办最早的本科专业,在出版产业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的“黄埔军校”。2006年,武汉大学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武汉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学校正式申报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评审论证和北京专家论证会论证,由教育部批准设立。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7)

本报讯 日前,以“落实数字化发展战略、推进出版业升级转型”为主题的第3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届数博会是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下召开的,并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科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文在线、龙源期刊网、同方知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大方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参加了本届展会。

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和中国数字出版年会都是我国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大型国际性产业交流研讨活动。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和中国数字出版年会隔年轮流举行。自2005年起,数博会和年会已分别在京各成功举办两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博会和年会的举行,不仅为我国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商、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产品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为出版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目前,我国500余家出版社中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去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总体发展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出版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发展态势良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此次数博会上表示,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出版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以数字出版为标志的出版业态异军突起,数字出版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他在题为《把握新趋势,破解新难题,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主题发言中说,截至2008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已达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孙寿山预计,未来几年,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收入每年将增长50%,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其他业态。

此次数博会设立了高峰论坛,包括主论坛和分论坛两大部分,主论坛现场邀请政府部门有关领导、传统出版单位负责人和数字出版企业高层就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作了专题演讲,10多场分论坛也同时举行,共商解决方案。博览会上还展示了近期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知名企业、出版单位、数字网络公司的最新技术、成果、产品、服务及相关内容。北大方正展示了其近几年在数字出版及复合出版领域的贡献及技术发展,中文在线了《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整合营销》课题研究成果,汉王科技展示了最新型的电纸书产品,龙源期刊网则重点了其为推动全民阅读打造的系列电子阅读产品。国内外数字技术企业、出版机构高层云集大会,洽谈签约,共商合作。

此次数博会上还进行了第3届中国数字出版评选推介专题活动。活动评审组由国内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制定出严格的评选推介程序和标准,评选出了年度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年度数字出版知名品牌、年度数字出版优秀作品、年度数字出版创新技术、年度数字出版先进人物5大奖项。12550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8)

全媒体传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交汇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正在或将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探索的重点,传统报道方式的多媒体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合媒体”等新概念新理念影响着报业的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在不远的将来,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或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报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选择。全媒体传播对报业集团而言,其实质就是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媒体融合,从报纸产业转变为内容产业。

以媒体融合为目标的多媒体实践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和《纽约时报》采编部门。而在国内,除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还有主要通过搭建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媒体融合生产的,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有主要通过流程再造、虚拟组织的运作进行全媒体拓展的,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在主报专门设立滚动新闻部进行多媒体拓展的,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等。

近年来,传统报业的自身价值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因素冲刷,影响有呈弱化趋势。一些报业集团出于适应数字时代的报业生存发展考虑,从体制和机制上开始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和管理搭建战略架构和统一平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次和多次销售。

全媒体的核心

在全媒体传播中,新闻内容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加强“多媒体”采访制作同时,重视以“聚合和互动”为重点的全媒体整合,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全媒体新闻特点。首先是具有“多媒体”特质。报纸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手段报道一个新闻事实,而全媒体记者须是全能记者,首先学会做视频多媒体新闻,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进行即时新闻报道。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传统报业较之广播电视应有更大的危机感。目前一些报业集团,利用新闻网站、3G手机等新媒体拓展多媒体特别是视频新闻宣传,同时在报业集团培养多媒体的新闻队伍,为媒体拓展创造新的条件。4月16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袂推出宁波市市长与广大市民多媒体对话节目。全媒体记者对节目反映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进行视频跟踪报道,其中市委书记还重点批示了网上反映市区莱条道路垃圾整治问题。宁波手机报即时互动,并推出书记市长对话交流的系列解释性报道,还配发《市委书记与网友对话是阿拉宁波版的“炉边谈话”》等耳目一新的评论。集团下属各报头版配发对话内容和各方反响,使多媒体对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互动性”优势。全媒体新闻吸收了互联网、手机等的互动优势,使传受双方互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既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又拓展了新闻的空间。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传播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又可以是新闻的被报道者。

全媒体新闻一定程度上是“互动性新闻”。以“互动”为抓手,延伸全媒体新闻价值链。通过论坛互动、活动组织等方式,让受众与新闻互动起来,新闻和评论结合起来,体现受众对重大主题新闻的参与价值,并搭建开放性的报道平台。

“聚合性”功能。以“聚合”为形式,突出媒体资源优势。所谓“聚合”,是指全媒体采编人员对主题稿件,组合相关背景介绍、论坛意见讨论、原创评论集纳、视频图片展示、后续新闻跟进等,通过图文新闻、视频新闻、评论新闻、互动话题、相关新闻等整合,使之成为全媒体报道的一个中心。全媒体新闻部通过策划、聚合,将信息搜集、整合、加工、提高,力求滚动性全面地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更广阔更深入地展示。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将中国宁波网与集团各报新闻进行“聚合”和“互动”编辑,在网站、手机等媒体重要新闻时配上新闻评论、论坛互动、相关图片视频等,形成跟进式的全新新闻产品。同时力图实现重要新闻专题化,专题节目新闻化。

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全新亮相。通过网络直播开幕式、多媒体系列报道、代表委员视频访谈以及原创评论等,多侧面、立体生动地传递了“两会”实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保增长促调整”、“重大项目会展攻坚”、“创新服务,增强活力”、“重民生,保就业”等四期代表委员与市民的视频交流节目。加强系列原创评论,《宁波克难攻坚的民间视角》等评论掷地有声。论坛推出“两会”话题,手机和电话连线形成了网上网下“共话两会共议民生”的舆论氛围。报道充分发挥报纸直面、网络聚合和手机滚动优势,强化了宣传效果。

全媒体新闻的要求。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全媒体的报道要求是“短、平、快”,要从“第一时间采写”变为“第一时间”和“滚动报道”。

短:短小精悍。新媒体传播即使拍摄连续视频,也要注意将报道有机切分,这样内容既丰富,又便提炼不同主题。也便于受众收看阅读互动。

平:面对各种载体不同终端,要多注意平民视角,多考虑受众的普遍接受。同时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与受众平等充分地进行互动。

快:不但要第一时间采写,而且要第一时间。全媒体人员要善于运用各种报道手段,记者尤要学会事发现场用电脑、手机报道。

而对专题新闻则需要有新闻“包场”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全媒体优势,穷尽新闻资源,成为人们了解新闻必须到达的地方。

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全媒体新闻具有非线性的采编播特点,很重要的在于流程再造和寻求规律。“全媒体记者”也不是简单的“视频记者”,除了要做好一般视音频新闻采访制作外,还要掌握全媒体新闻生产所要求的“用脑”、“用眼”和“用手”,

用脑:做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全媒体新闻要适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其它载体特点, 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用眼: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全媒体记者要善于与受众互动。

用手: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多种媒体手段通过多种信息载体的聚集,使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全媒体运营

全媒体实践是传统报业向报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抓手,要探索一种融合型采编传播模式,推进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就目前一些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统一平台问题,新闻网站解决内容载体问题,手机报等新媒体解决多终端问题,报网互动解决资源整合问题。近几年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以中国宁波网为基础平台,以“一网四报一平台”为抓手对新媒体实践进行了积极全面的探索。

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整合媒体资源。内容生产平台是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实现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并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之间创建关联关系。2007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建设内容生产、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客户服务和网络支撑五平台合一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目前,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全面上线。

以新闻网站为内容平台,先行全媒体新闻生产。新闻网站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又是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基础平台。中国宁波网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网上视听业务;2008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网络数字出版运营许可证。目前,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网视》、《对话》、《城事热线》、《天一红人堂》等多媒体品牌。网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主要运营者和载体之一。

增强新媒体的市场覆盖,发挥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信息经过多渠道地反复立体传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从而使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在3G手机时代,移动、联通和电信手机报市场有望更均衡。目前宁波手机报收费用户达到50多万户,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之一。形成了“宁波手机报”新闻主报、“方向盘手机报”交警司机报、“掌握前程”人才报、“笑对人生”娱乐报等多报种。

多媒体数字报市场前景可期待,美国已有停止出纸报而发行数字报先例。互动多媒体数字报“播报”,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评估,是全国唯一独立形态的多媒体数字报。与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合一后,大大拓展了数字报空间。户外电子显示屏报是可以争取的市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如今已有近100个户外显示屏分布在社区、广场、公园。

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打造新闻“全种兵”。加强全媒体采访力量,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主要对于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和滚动新闻的采访,为集团各媒体提供以视频报道为主的多媒体新闻信息。随着3G通信的成熟,全媒体记者更多地以手机+电脑+摄像机结合的方式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提供全媒体新闻。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成立,由中国宁波网日常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100多人的社区DV播报员。全媒体记者同时兼职论坛博客,与网友播报队伍互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全媒体队伍建设。

通过全媒体流程再造,加强报网融合。在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新闻只有在平面媒体上刊发后,才能在网站、手机报等数字平台上陆续,难以发挥数字媒体的快捷优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并规定各媒体的电子信息版权归集团拥有,授权中国宁波网使用。逐步把旗下各报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融合。一些报纸未见报稿件已与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共享使用。报业集团鼓励报社记者采制视音频新闻,传统纸媒体推广图文、视音频等复合技术的信息采访采集,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编辑和多媒体。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9)

传媒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变革及迅猛发展,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目前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载体已经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数字传媒将成为数字化时代传媒最根本的特征。

进入数字化时代,传媒业在许多方面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主要包括:数字化为传媒业提供了丰富的媒体内容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形式的个性需求;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将形成新的经营模式,手机报、手机书刊、手机广播电视等不一而足;促进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数字化带来的增值服务与个性化定制及有线电视定制和收费服务等是新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时在数字化时代,媒体不再是单一技术形式,传统媒体的价值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内容形式与传输平台的统一又将促使传媒业与其他产业发生数字融合,继而走向市场融合。数字化广泛地运用也引起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但挑战与机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也面临着激烈的冲击。第一,传统媒体不断面临新媒体业务的冲击,新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不断分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其激烈的竞争态势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第二,即便传统媒体努力扩展新媒体业务,但毕竟存在数字化战略选择、产业链重构、机制与功能变革等问题;第三,机制与功能的变革要求传统媒体由宣传平台向公共话语平台转变,这就需要探索传统媒体如何从平面媒体向传媒信息内容提供商、服务商转型,如何变革内部的机制,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等问题;第四,当前传媒业出现了分众化和碎片化的趋势,单一媒体或者受众与市场也随之细分,传统媒体的经营与运作模式受到了挑战;第五,传媒业的管理方式也遭遇挑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打破了行业的变革,增加了发展的难度。同时数字化传播的广泛性给新闻媒体的主导地位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确保整个社会的主导舆论,如何把握舆论导向等问题迫在眉睫。而传媒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渗透,以及传媒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也给传媒业的管理者制定政策带来了挑战。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内容产业,但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是传统媒体的终结。决定未来数字产业链地位的关键不在于原有的行业,而在于传统媒体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如品牌、内容、营销、市场、技术和体制机制。因此,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要理清思路,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全新的体制机制,在内容、服务、技术等核心领域要有竞争力;其次,以区域为重点,按照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开发改进延伸产品,同时跟踪产业的发展,努力寻找数字传媒的新机遇;最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各自地方的特色,建立结合自己特点的数字化运营,为今后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打好基础。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全媒体战略的行与思

2008年国际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报业面临极大冲击,广告收入下滑。在我国,它对一线城市冲击明显,二线城市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其实报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黄金发展期,在当前的形势下,哪怕报业顺利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再幻想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传统媒体转型势在必行,全媒体战略应当迅速铺延开来。

全媒体首先是多媒体,同时它应该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这几年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开始的。

第一是确定战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从2005年开始就致力于发展数字报业并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二是调整结构。目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媒体结构主要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8家集团内的平面媒体;第二个层面是网络媒体,主要是2001年成

立的中国宁波网;第三个层面就是以新

媒体为重点的,或者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新型媒体,包括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宁波播报2.0)、电子纸报,户外学术评报等。目前宁波手机报的用户已经达到了50万人次,2008年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

第三是构建队伍。2009年1月,集团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建立了由100多人组成的社区DV播报组。全媒体记者同时兼职论坛博客与网友播报对话互动,采集视频、音频、文字,供报业集团所有的媒体使用。另外还成立了3G事业部,期望在无线通讯与国际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空间。

第四是再造流程。从2007年,集团投巨资开发了集内容生产、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和客服服务以及网络支撑五个平台合一的全媒体数字化运营平台,大大提升了报业集团数字化的发展速度。另外新闻网站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方面,宁波网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也是报业集团媒体运作的基础平台,其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2009年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构,逐步把旗下各报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进行深度融合。

在发展全媒体的实践过程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对其发展的空间与相关因素进行了思考。

首先,政策导向是国家传媒产业政策中重要的因素。政策导向主要是指国家传媒产业政策方面规定的媒体发展空间。在国家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闻采集和权仍然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网络媒体很大的软肋就在于原创性不足,这给了传统媒体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同时目前政策导向也掣肘了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探索,绝大多数地方的报纸市场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是原则上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电台,所谓的“全媒体”往往是很难全的,很多是报纸与网络或者网络与电视这样的一种组合,这样的组合实际上制约了媒体全方位的纵深发展。

其次,发展时机的选择是考量风险的重要一环。发展时机是指如何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目前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探索处在一种初期的尝试阶段,新的媒体不断出现,现有的部分媒体也可能被逐渐淘汰。由于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可预测性,全媒体发展的速度和结果很难打保票。业界常说要高度重视、谨慎投资,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实践,防止操之过急,实际上是对各家传统媒体智慧的考量。

再次,媒体融合程度是评判全媒体实现的主要标准。媒体融合是指如何实现各种媒体的融合和协同,开办一种新的媒体很容易,但是实现全媒体的协同比较难。报业集团的媒体框架包括纸质媒体、手机报、网络等,但并不能说它就是全媒体,关键要看这些媒体的融合程度。

最后,人才培养决定全媒体发展的未来。人才培养是指如何培养全媒体的采编人才。在全媒体发展当中,如何培养出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多次斥资进行人才培训。现在来看,大学的新闻教育、通识教育还不能满足全媒体发展的需要。

报业多元化经营大有可为

近3年来,金华日报社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2007年开始,报社的收入总额达到3亿多,同比增长了144%,其中多元化经营的贡献占比较大,房地产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达到1.8亿。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超过了我们报社传统业务的总和。2008年尽管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是报社的收入还是有2.8亿多。今年1~8月份,尽管广告经营出现了困难的局面,特别是在义乌影响比较大,但是靠多方面的开源节流,今年1~8月份的利润情况还比较好,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倍。

这几年的收获和成绩是我们长期探索的结果。金华日报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进行多元化尝试。1995年,我们成立了全国首家采编和经营分离的股份制公司,依靠这个平台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有灯具市场、计算机公司、造纸厂,参股商业银行、房地产等。除了有两三个略微亏损以外,其他的都实现了盈利,总盈利是1000万元,并持有900万元股份。

对于多元化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报纸的品牌优势应该利用多元经营进一步发挥,否则白白闲置是很可惜的;二是报社积累的资金优势也需要通过多元化的经营项目来寻找出路;三是报业本身能够容纳的投资非常有限,报业传统的投资一个是盖大楼,一个是买设备,现在主要是投资网络,其他的很难投。如果说报社上市的话,钱怎么花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觉得通过多元化经营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对报社来说,搞多元化经营项目,关键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要把多元化当成一种补充和枝节的问题,而是要从战略的层面来对待,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体制的问题,如果进一步转向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体制机制障碍比较突出,可能就会给报社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体制机制问题必须解决。第三个就是有必要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

手机阅读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手机和传统媒体的结合,应该是做加法,甚至是乘法。因为传统媒体、传统的阅读形式无法挖掘一些碎片时间、无聊时间和等候时间,但是手机可以。所以把手机跟传统媒体结合以后,它能够起到放大效应。

日本的发展实际上也印证了这一过程。日本的整个移动通信产业比我们先走半步,以前是先走两步,现在是越来越接近,今后估计连半步的差距都没有,只不过他们的3G先推出。整个日本的小说类出版物里面,销售量排名前三的都是手机小说,而且日本的手机小说包括漫画正在成为带动电影、音乐、出版等多种媒体的一种产业。在我国,手机阅读用户在今年9月份已经超过了150万,8月份和9月份加起来超过了250万。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10)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ubstation technology, it becomes more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the station, while switches as the core equipments of building up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which also needs more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tates the growing important role of switches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 digital substation 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witches in the digital substation, thus arouses the automatic personnel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witches.

Key words: Switches, Digitization, Substatio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N91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

数字化变电站是指按照IEC61850标准分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构建,采用IEC61850数据建模和通信服务协议,过程层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等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智能一次设备,以网络通信平台为基础,实现了变电站监测信号、控制命令、保护跳闸命令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处理和数据共享,可实现网络化二次功能、程序化操作、智能化功能等的变电站。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层次结构划分

数字化变电站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监视、保护控制、采集等角度提出了功能分层的概念:无论从逻辑概念上还是从物理概念上都可将变电站的功能分为三层,即站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一)站控层

站控层主要设备包括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五防主机、远动装置、 PMU 数据集中器、保信子站、卫星对时系统等设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汇集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并定时将数据转入历史数据记录库;按需要将有关实时数据信息送往调度端;接受电网调度或控制中心的控制调节命令下发到间隔层、过程层执行;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具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二次设备的在线维护、参数修改等功能。

(二)间隔层

间隔层主要设备包括各种保护装置、自动化装置、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装置、网络通信记录分析系统、故障录波装置等,其主要功能是各个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的汇总;完成各种保护、自动控制、逻辑控制功能的运算、判别、发令;完成各个间隔及全站操作联闭锁以及同期功能的判别;执行数据的承上启下通信传输功能,同时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能。

(三)过程层

过程层主要设备包括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实时运行电气量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命令的执行等。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结构示意图

(四)小结

通过对数字化变电站层次结构的了解及对各层次功能的理解,可以看出无论是层与层之间的通信,还是各层内部之间的通信都离不开网络交换机,并且对交换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换机功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基本要求

1、要能实现以下数据的实时传输:

(1)采样值(SV)、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

(2)制造报文规范(MMS)、时钟同步等多种信息

2、要满足报文延时要求

(1)在IEC 61850中对报文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划分为:快速报文、中速报文、低速报文、生数据报文、文件传输报文、时间同步报文、具有访问控制的命令报文等七大类

(2)其中快速、生数据及保护控制报文时间延时

3、满足时间同步要求

(1)IEC 61850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划分为T1~T5共5级

(2)其中,T1要求最低,为1ms;T5要求最高,为1us

4、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需支持的标准协议

(1)IEEE802.1W、IEEE802.1P 、 IEEE802.1Q、 IEEE802.3x、GMRP等

(2)硬件保证:工业四级、-40℃~85 ℃、电源冗余、零掉包等。

(二)交换机在数字化变电站中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1、VLAN

由于GOOSE报文和9-2的数据都是采用多播的方式传送,任由这些数据在物理连接的网络内泛滥,必然导致装置的网络处理能力的巨大浪费,从而产生死机、反应慢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无用的GOOSE报文占用了宝贵的带宽,导致GOOSE报文的丢失和传递延迟加大。因此,在不相关的装置间可以用VLAN划分为多个广播域,从而避免了不相关的装置之间数据互相干扰、互相占用网络带宽。避免带来不安全、不可靠因素。

2、端口镜像

为了保证事件的可追溯性,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多配置了网络监视仪,用于记录保存一定时间内的过程层和站控层网络报文。通过端口镜像,我们很容易地实现将所有地被监视口数据“复制”到监视口,然后送给网络监视仪分析存储。

端口聚合

在数字化变电站内,无论是过程层还是站控层都存在交换机级联的问题。尤其在过程层的母差保护和变压器保护的交换机由于数据比较集中,级联带宽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交换机之间的端口聚合,可以在数据量较大的交换机之间采用多个端口聚合的方式提高网络的带宽,同时增加冗余度。

4、广播风暴抑制

为了防止变电站内的某些设备异常发送大量的广播数据,从而导致对整个网络的冲击,我们将在每一个装置接入的交换机端口设置广播报文流量限制。由于广播报文在数字化变电站内基本没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将广播报文流量限制在一个较小的流量可以很好地保护网路的安全。

5、环网功能

为了布线方便,我们在变电站地某些地方尤其是开关室可以采用环网的方式将设备连接起来,这样可以简化布线。

四、数字化变电站专用工业交换机的特点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在通信组网过程中对工业交换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也对交换机的性能有了更高要求,与一般商用交换机相比其特点主要有:

1、应用场合方面:工业交换机必须能够满足工业环境的要求;而商业交换机只需要满足日常环境要求就可以了。

2、防护等级方面:通常的商业交换机防护等级要求也就是IP20,而多数工业场合都需要满足IP40,还有些工业场合需要IP65的防护等级。

3、工业交换机必须具有非常好地抗干扰、抗辐射能力。工业交换机必须能够在浪涌、静电、辐射、快速瞬变等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

4、工作温度范围:工业交换机有很多光纤接口,功耗很大,因此工业交换机工作温度范围在-40~+85度,且工业交换机不能安装风扇。

五、结束语

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交换机在变电站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也对交换机的功能及性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自动化人员,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对交换机应用及维护工作的重视,才能适应数字化变电站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保险公司毕业论文 下一篇: 幼儿园体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