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58

传输技术论文

传输技术论文篇(1)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双工FDMA模拟调频系统,但由于模拟系统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为基础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相对FDMA系统有诸多优点,如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保密性好等。与此同时产生了以CDMA为基础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相比TDMA系统具有低发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软容量、软切换、采用多种分集技术等优点。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图像、话音和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的业务量大大增加,人们对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所以诞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有三个: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这里主要从各个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对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综合比较

由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技术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许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统,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许多相试之处:从双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属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技术要求,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等。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标准化、网络演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WCDMA和CDMA2000各有优势和缺点。WCDMA技术较成熟,能同广泛使用的GSM系统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而且WCDMA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其缺点是只能共用现有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无线侧设备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优势是可以和窄带CDMA的基站设备很好地兼容,能够从窄带CDMA系统平滑升级,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升级成本较低,核心网和大部分的无线设备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两倍,手机待机时间也增加了两倍。缺点是CDMA2000系统无法和GSM系统兼容。

1.WCDMA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根据ITU关于5MHz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见,WCDMA和CDMA2000还将长时间在我国共存,鹿死谁手?尚未分晓。

参考文献:

传输技术论文篇(2)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为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速处理器、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对信号的带宽要求越来越大,多信道应用日益普及,所需传送的数据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存在的点对点物理层接口如RS-422、RS-485、SCSI以及其它数据传输标准,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所固有的限制越来越难以胜任此任务。在转达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体制雷达的出现和普及,如DBF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所需处理的信号带宽和信号通道数大幅度增加,同样面临着大数据量的传输问题。因此采用新的技术解决I/O接口总是成为必然趋势,LVDS这种高速低功耗接口标准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能。目前LVDS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本文结合雷达中的数据传输特点介绍LVDS技术,分析LVDS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前景。

1LVDS技术介绍

LVDS(LOWVOLTAGEDIFFERENTIALSIGNALING)是一种小振幅差分信号技术,使用非常低的幅度信号(约350mV)通过一对差分PCB走线或平衡电缆传输数据。它允许单个信道传输速率达到每秒数百兆比特,其特有的低振幅及恒流源模式驱动只产生极低的噪声,消耗非常小的功率。同时,LVDS也是对高速/低功耗数据传输的一个多任务接口标准,在ANSI/TIA/EIA-644-1995标准中被标准化。

1.1LVDS工作原理

图1为LVDS的原理简图,其驱动器由一个恒流源(通常为3.5mA)驱动一对差分信号线组成。在接收端有一个高的直流输入阻抗(几乎不会消耗电流),所以几乎全部的驱动电流将流经100Ω的终端电阻在接收器输入端产生约350mV的电压。当驱动状态反转时,流经电阻的电流方向改变,于是在接收端产生一个有效的"0"或"1"逻辑状态。

1.2LVDS技术的特点

LVDS技术之所以能够解决目前物理层接口的瓶颈,正是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的优点。

1.2.1高速传输能力

LVDS技术的恒流源模式低摆幅输出意味着LVDS能高速驱动,例如:对于点到点的连接,传输速率可达800Mbps;对于多点互连FR4背板,十块卡作为负载插入总线,传输速率可达400Mbps。

1.2.2低噪声/低电磁干扰

LVDS信号是低摆幅的差分信号。众所周知,差分数据传输方式比单线数据传输对共模输入噪声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在两条差分信号线上电流以方向及电压振幅相反,噪声以共模方式同时耦合到两条线上。而接收端只关心两信号的差值,于是噪声被抵消。由于两条信号线周围的电磁场也相互抵消,故比单线信号传输电磁辐射小得多。而且,恒流源驱动模式不易产生振铃和切换尖锋信号,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1.2.3低功耗

(1)LVDS器件是用CMOS工艺实现的,这就提供了低的静态功耗;

(2)负载(100Ω终端电阻)的功耗仅为1.2mW;

(3)恒流源模式驱动设计降低系统功耗,并极大地降低了Icc的频率成分对功耗的影响。与其相比,TTL/CMOS收发器的动态功耗相对频率呈指数上升。

1.2.4节省成本

(1)经济的COMS工艺实现技术;

(2)低成本实现高性能,对电缆、连接器和PCB材料无荷刻要求;

(3)低能耗;

(4)TTL/CMOS信号能被串行或混合到单个LVDS通道,减少板面、层数、接插件和电缆。

另外,由于是低摆幅差分信号技术,其驱动和接收不依赖于供电电压,如5V;因此,LVDS能比较容易应用于低电压系统中,如3.3V甚至2.5V,保持同样的信号电平和性能。LVDS也易于匹配终端。无论其传输介质是电缆还是PCB走线,都必须与终端匹配,以减少不希望的电磁辐射,提供最佳的信号质量。通常一个尽可能靠近接收输入端的100Ω终端电阻跨在差分线上即可提供良好的匹配。目前LVDS技术在传输距离上其局限性,一般应用在20m以上。

2LVDS的典型结构和常用产品

目前LVDS产品主要有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全系列的LVDS产品和德州仪器半导体司的LVDS产品系列。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这方面更具优势,其产品主要有四种典型结构,是目前数据传输和交换常用的四种方式。

2.1典型结构

(1)点到点结构。基本的发展和接收结构,用于两点间固定方向信号传输;

(2)点到多点结构。广播式总线结构连接多个接收端到一个发送端,常用于数据分配;

(3)多点到多点结构。多点互连总线使点到点之间互连降到最少,同时提供双向,半双工通讯能力,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发送器工作;

(4)矩阵开关结构。通常应用于需要非常高的信号交换通路的系统中,实现全双工通信。

2.2常用产品

对应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结构,有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和LVDS串行/解串器(Channellink)系列产品。对于多通道、宽带、大动态的数据传输,LVDS串行/解串器将是很好的解决方案。雷达系统中,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分系统内通过背板的数据传输应用LVDS串行/解串器将大大减少电缆、接插件以及PCB背板的复杂度。这种产品在雷达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对应点对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结构的应用,BusLVDS技术能最好地适应这些应用。BusLVDSj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系列的扩展,为多点应用场合而设计,这时总线两端都终接电阻。BusLVDS驱动器提供约10mA的输出电流,因而能被用于重负载的背板上,那里的等效阻抗低于100Ω,这里驱动器会有30~50Ω范围的负载。在一些大的数据通信系统中,要构造大的高速背板,LVDS技术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3LVDS的应用

了解LVDS技术的特性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设计中应用好LVDS产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点,优化系统设计。这里结合华东电子所某型号雷达系统中LVDS技术的应用来阐述用LVDS做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由于在系统中有几十路接收通道和数字中频接收机,数据线近500路。如应用传统的TTL/CMOS信号用双绞线并行传输,则需近千根导线,势必造成系统和背板都很复杂,其噪声/EMI性能的保证令设计者头痛,功耗也将很大。于是笔者在系统设计中应用了LVDS串行/解串器技术(Channellink产品),将数据线压缩到几十对差分线,完成了数据传输,并在多种型号雷达中成功应用。在选定了产品后,用好LVDS技术关键就在于PCB板的设计。PCB布线总的原则是:阻抗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差分阻抗的不匹配会产生反射,会减弱信号并增加共模噪声,线路上的共模噪声将得不到差分线路磁场抵消的好处而产生电磁辐射。所以要尽量在信号离开IC后控制差分阻抗的走向,尽力保持尾端<12mm。

3.1PCB板差分布线的设计

侧耦合的微带线、侧耦合的带状线、宽边的带状线都可作为很好的差分线。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中选择了侧耦合的微带线,示意如图2。

布线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应用微波传输线理论设计差分阻抗Zdiff或利用以下方程设计:

其中Z0为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2)所布的差分线对一离开IC就尽早尽可能靠近在一起走线,布线越近磁场的抵消就越好,有助于消除反射并保证噪声以共模方式耦合。也即图2中的S越小越好。

(3)对于差分布线不要依赖于自动布线功能,要匹配一对差分线的长度,确保各组差分线间的间隔;并使线上过孔最少;

(4)避免90°转弯(以防造成阻抗不连续),用弧线或45°斜线代替。

3.2PCB板的设计

(1)至少用4层PCB板,将LVDS信号、地、电源、TTL信号分层布局。在实现设计中采用了8层板以尽量满足要求;

(2)将陡的CMOS/TTL信号与LVDS信号隔离,最好能布在不同层上,并用电源和地层隔开;

(3)保持发送器和接收器尽可能靠近接插件,连线长度愈短愈好(<1.5英寸),以保证板上噪声不会被带到差分线上,而且避免电路板及电缆线间的交叉EMI干扰;

(4)旁路每个LVDS器件,分布式散装电容或表贴电容放在尽量靠近电源和地线引脚处;

(5)电源和地线应用宽的布线(低阻抗),并保持地线PCB回路短而宽;

(6)终端负载用100Ω(误差<2%)表贴电阻靠近接收器输入端来匹配传输线的差分阻抗,终端电阻到接收器输入端的距离应小于7mm;

(7)将所有空闲引脚开路(悬空)。

3.3电缆和接插件的选择

应用中选择了双绞线平衡电缆,并在外层加屏蔽;接插件选择标准连接器,在连接器上差分信号通常连接在一行中靠近的两个连接脚上,示意如图3所示。

总之,应用LVDS技术在系统设计之前,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

(1)必须优先考虑电源和地在系统中的分布;

传输技术论文篇(3)

SDH是指同步数字系列,是在SONET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针对光纤传输的新的数字传输网体制。它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原理是在信号通过某种形式固定在某个结构上,并使光纤通过其进行传送,以一定的速率并且通过技术手段使光纤信号转换成基本的电信号,并使其在通过电缆和DDF接到所需用户的端口。这种传送信号的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全球统一的数字传输标准,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2、WDM系统

WDM是波分复用系统,是一种可以提高光纤频率带宽利用率的系统。WDM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使信号在光纤的传播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的波长,这种技术采用了光发射机来进行信号的传送,将不同波长的信号附着在一根光纤上,使其先复用再在节点处解复用,这项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使信息传输速度更加快速、稳固。

3、MSTPMSTP是以SDH为核心来实现多种线路的速率

MSTP具有多种技术的融合优势,同时也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不仅提供了ATM、以太网、RPR、MLSP等多方面的功能,还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汇集、与整合要求。在信息传输过程中MSTP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要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的相应的传输效率。

4、ASONASON是通过智能化来完成光网络交换连接的传送网

是在通信工程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发展项目,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快、容量大、安全性强在同领域项目的比较下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传输及管理过程中自身的适用性更强,在可扩展性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相较于以往的传输管理体系更能适应对信息需求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

1、长途干线的传输网建设应用

SDH凭借具有较强的同步复用能力与较强的网管系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不单单可以在通信工程的传输技术中广泛应用,同时在管理运行网络信息传输方面具有绝对化的优势,它的传输信息的可靠性与灵活性使得SDH与WDM、ASON、DWDM等进行相互组合,调配其兼容性,发挥各自的长处,减少相对成本,从而建立起适合长途干线传输的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网络系统。

2、本地骨干传输网的应用

本地传输网的的布局要求一般对容量要求较小,可以根据各种传输技术的特点来分配,来实现本地的信息传输过程的要求,本地的信息传输虽然距离短,但相较与长途干线的信息传输要更加复杂化,包括各个节点的设计等等。所以综合考虑成本及传输速率等,一般情况下,本地传输网中的主要节点往往都集中在城市,采用WDM与DWDM具有较强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在系统维护、升级、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宽带局域网和接入网中的应用

通信工程的传输技术在宽带局域网和接入网中的应用是十分普遍且具有时展意义的,目前个人用于记入到Internet和有线电视最主要的方式Modem、ASDL和HFC等,企业用户则采用LAN接入,这些接入方式都是以SDH接入传输网,利用ADM提供的灵活的接入口来满足不同宽带用户的需求。对于网络接入是当前各项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人们在学习及工作过程中对互联网的需求是不容小觑的,通信工程在传输技术中的这项应用将为其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

三、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1、ASON技术系统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ASON技术能够结合大容量的特点与保护能力强的特点,使得其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可以更容易实现智能化地网络交接,所以ASON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具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先进性、可靠性、恢复性及保护性等功能,能够自动搜索和发现网络资源,并且为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准备条件,保证通信工程流通顺畅,所以ASON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具有很大的空间。

2、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通信工程的小型化发展趋势是信息传输技术的又一个特点,顾名思义,小型化就是将设备设施与产品外形精简化,不仅方便运输安装,而且占地面积小,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进程中一般都是以越来越精简化取胜,在相对更灵活的设施设备中却涵盖着更加丰富的使用功能,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

同前面所讲的小型化发展趋势是一个道理,多功能化也将以方便的服务成为适应潮流的必需品,在客户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小型且多功能的设备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将多种功能集中在一个设备上,不仅节省成本及空间,更加减少辐射带来的危害,其优势就是通过将以往的单一传送信号的设备替换为具有直接接入功能设备,以此增加了设备的功能和用途,提高了传输设备增值业务的能力。

传输技术论文篇(4)

二、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以往的通信工程技术功能比较简单,只能用于信息或信号的传输,应用范围比较局限。随着通讯工程技术的发展,通信产品的一体化进程在加快,我们可以将更多的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上,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送的便捷性,因此其应用范围得打了极大的拓展。下面,我们从长途干线传输和本地骨干传输两方面对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1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传输中的应用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传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步数字信息通讯拥有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灵活的电路以及同步复用能力,是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的。同步数字技术在技术应用、设备功能、结构等级以及传输结构等方面都有成熟的标准,大大提高了长途干线的管理性能和经济效益。同步数字体系不仅与目前所有的网络兼容,而且还可以容纳新的业务信号,实现了通信信息传输的高效和灵活化。后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跟踪同步数字体系中的信息传输过程,实现了传输信号的无盲区覆盖,提高了长途干线的网络建设效果,受到很多用户的一致好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同步数字体系采用电域复用技术,使其只能处理临近用户的信号,在长途干线运输过程中,由于相隔距离较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同步数字传输体系的性能会开始减弱,降低了传输效果。为了解决该问题,一来可以提高传输的网络容量;二来可以结合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光纤频率带宽的利用率,可以实现长距离的大容量信息传输。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与同步数字体系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传输容量的几十倍的增容,保证了传输的效果。但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对信息传输稳定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们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传输技术,将发展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设备等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本地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本地传输网基本上都在城市的重点区域或者中心地带密集,与长途干线传输网络有所区别,本地骨干传输网络的容量相对较小,在利用光纤资源时比较局限,一般只能从管道内进行传输,这不仅是通信工程的设计问题,更是通信工程传输部门需要面对的难题。根据经验,在通讯信息传播中利用密集波分复用性价比较高,可以将光纤资源最大化的加以利用,而且在系统升级、管理、维护方面都有优势。应用密集型光波复用系统过程中,通过技术人员的技术扩展,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成本,从而丰富其支持种类,满足社会公众的通信需求。传送数据业务时应用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对于光纤技术、骨干层管道资源比较欠缺的传输网络非常必要。网络投入运行后,故障维护人员要以实时监控网络运行为重点,不断更新原有的维护方法,确保维护好网络,同时提出各种网络优化需求。

传输技术论文篇(5)

1.主机到网络层在这一层面,主要探讨在数据链路层软件方面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现在,通用的安全协议有两个:PPTP和L2TP。它们主要在远处访问VPN上起作用。1.1PPTP的封装将用户数据,TCP或UDP,IP进行绑定,封装,然后传输给PPP。

2.网络层在网络层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主要体现在IPSec规范上,它是将安全机制引入TCP/IP网络的一系列标准,主要包括安全协议、安全联盟、密钥管理和安全算法等。是主机之间、安全网关之间以及主机与安全网关之间数据安全的保证。它支持多种方式的VPN访问,包括ExtraNetVPN访问,IntraNetVPN访问和VPN远程访问。

3.传输层目前,在传输层能够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协议是安全套接层协议,(SecureSocketLayer,简称SSL),它需要以可靠的传输服务为基础。它主要由SSL记录协议和SSL支持协议两部分组成。

4.应用层网络层的安全协议增加了主机或进程的数据通道的安全性。实质上是说,安全数据通道主要在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但对于传输文件的安全性不同需求无法满足。换言之,如果两台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建立起一条安全的IP通道,则在这条通道上传输的全部IP包都会自行被加密。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区分具体文件的不同的安全性要求,那就需要依附于于应用层的安全性。应用层的安全服务,最突出特点就是能安全的灵活处理单个文件。以电子邮件的收发为例:一个电子邮件系统也许需要对待发信件的某些段落进行数字签名操作,而对于较低层的协议,他们是无法区分文字段落的,因而无法对相应的文字进行数字前面。继而不能保证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是应用层就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对精细层面进行安全操作。

传输技术论文篇(6)

现代光纤通信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推广,而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对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为了满足我国民众日益高涨的生活与业务需求,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

1.1 通信容量大

相较于传统通信传输技术,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的特点。具体来说,在传统的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中,单波长制约了其本身的带宽大的优势,而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中,则能够有效的发挥这一优势,所以我们说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通信容量大的特点。

1.2 中继距离长

由于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中,构成管线的材料主要是石英灯,这就使得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在传输中的相关损耗较低,具有中继距离长的特点。具体来说,石英灯管线材料能够支持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进行长距离运输,而在这一运输中需要的中继站也会同时减少,所以我们说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中继距离长,成本低的特点。

1.3 抗电磁干扰

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使用中,其还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其对相关信息传输的品质保证。具体来说,由于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采用的光纤是绝缘体材料,这就使得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运用中,自然界的雷电、电离层变化、太阳黑子活动都不会对其造成干扰,而对于传统通信传输技术来说较为困扰的高压电线、工业电气等设备产生的干扰同样不会对该技术造成影响,这种特点的存在使得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能够保证我国民众对信息传输准确性的需求,所以抗电磁干扰,对于我国通信传输技术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品质。

1.4 保密性好

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运用中,由于相关信息在光缆中传输,这就使得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天然具有较强的保密性。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相关信息的传输中,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无串音干扰,这就使得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传输的相关信息进行窃取的难度较大,有效的避免了相关重要信息的丢失,保证了我国民众的信息安全,所以我们说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

2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

上文中我们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通信传输技术的相关发展。

2.1 单纤双向通信技术

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中,单纤双向通信技术是其的应用形式之一。具体来说,单纤双向通信技术是将收发信号调制到不同波段后,通过一个光纤线路进行信号传输,以此降低光纤传输耗能量的一种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形式。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应用中,业界中普遍采用的都是双纤双向的通信传输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满足当下民众的信息需求,但相较于单纤单向的通信传输技术来说,存在着耗能大的缺点,这种缺点的存在使得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就理论上来说,单纤双向通信技术就能够满足我国信息传输的需要,而相关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起到提高通信容量的作用,所以我国近年来相关业界格外重视单纤双向通信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当下的单纤双向通信技术使用中,单纤光收发器设备在我国通信部门中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对我国通信事业的相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光纤入户技术

在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中,光纤入户技术是我国民众较长接触的一种技术形式,对我国民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们知道,随着我国民众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我国传统的宽带业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相关技术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与质量,就是我国网络传输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这种问题,我国近年来开始推行的光纤入户技术是其中较为优秀的解决方案之一。在光纤入户技术的使用中,其能够通过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优势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高质量传输,而在传输的同时,光纤入户技术还能够发挥节省光电器件的作用。虽然光纤入户技术在使用中能够发挥多种优秀效用,但其存在着建设需求资金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的存在,我国光纤入户技术的普及还有着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2.3 骨干节点的光交换技术

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中,骨干节点的光交换技术是一种价值与作用较为明显的技术应用形式,为我国通信传输的相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骨干节点的光交换技术应用中,其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应用形式实现更好的光交换,有效的避免传统金属线电缆使用中存在的交换问题与缺陷的出现,这种技术形式的应用能够增强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能源的损耗,所以骨干节点的光交换技术是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应用中较为成功过案例之一。

3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我们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与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对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以此对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在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单波长通道向多波长通道的过渡、光孤子通信的实现、全光网络的实现是我国当下业界中较为重视的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所谓单波长通道向多波长通道的过渡,指的是一种能够减轻光波混合影响,实现广播信号传输距离控制的一种技术发展方向;而光孤子通信则是我国业界人士设想的一种新型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特点;全光网络是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理想阶段,是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结论

本文就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详细论述了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具体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相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坚.浅析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1(04):40-41.

[2]李彬,赵静娟.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探讨[J].通信技术,2013(07):14-15+18.

[3]李刚.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11):65-66.

[4]张越.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2(09):102+208.

传输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11-03

Opinion on Information Transmitter'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Control

LI Z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Abstract: Since Busheng VS. Baidu, the quarrels around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ight has been never ending. In one hand, the right holder, who admits “Red Flag Rule”, requires Network operations and service centers to bear the tortious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service centers, believing “Safe Harbor Rule” to evade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emphasize non-re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hese kinds of case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re’s no dominant ideology. In this way, totally different judgments happened in different districts. Even the same judgment in two cases, the basis and reasons of the judges are really differ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information transmitter; right to network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ntrol

从步升百度公司以来,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侵权行为”[1]研究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一方面权利请求人要求网络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承认“红旗原则”;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服务商大部分以 “避风港原则”精神来规避自己的责任,强调技术不可实现性。

笔者认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即用信息传递的社会性角度来规制此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应该在完善已有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技术性角度,即以信息传输是否可控作为判断传输人是否侵权的重要标准。

1 网络信息传输人

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尚未引入“传输人责任”的概念,“网络信息传输人”的概念并未确立,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传输”的定义更多涉及到技术原理,而掌控技术原理的通常是技术公司、研发机构而不是立法人员,立法人员更多的是通过法理的角度制定条文加以规制。但是这种不能深入的法律条款,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

最典型的步升诉百度案,当时在法学界、法院司法界、律师事务界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而比较微妙的是,百度公司咬死“避风港”原则,以技术上不能实现为理由应对诉讼。在今年百度文库的争议中,百度公司也同样以技术上不可行,百度公司无法分析目标文档为理由搪塞。网络上、传统媒体上,各类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反对者认为百度的行为应被视为“网络侵权”[2]行为,支持者更多的从产业发展的思路摇旗呐喊。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两个原因:

1) 行业壁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隔行如隔山”现象,法律学者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理解,以及当事人的陈述,依照法理或者行业发展的思路加以考量,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各当事方技术解释不对称。即当事方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技术原理,一方面误导视听,另一方面有利于诉讼。

笔者主张将“网络信息传输人”定义为:网络信息从特定信息源到目标信息点的传送过程中涉及的法律主体的总和。按照在信息传输各环节担任的角色不同,具体分类为:

(1) 信息人与最终接收人

(2) 网络设备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电信)

(3) 域名或空间服务提供商(如:万网)

(4) 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如:新浪网)

(5) 寄存服务提供商(如:126邮箱、115网盘)

(6) 平台服务提供商(如:淘宝、支付宝)

(7) 搜索服务提供商(如:百度网页搜索、谷歌网页搜索)

(8) 链接服务提供商(如:hao123)

2 网络信息传输类型化分析

传输人在传输过程中的功能不同,与信息的关系也不同,并且这个关系可以承接、可以转化、可以几个关系兼一身。

2.1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基础服务,没有掌握也无法掌握基础线路或通道中所传输的信息内容。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中国电信等基础服务运营商所担任的角色。

2.2 寄存关系

寄存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信息的短息或长期的存储服务,并且这项服务通常是应信息传输的发起方或接收方要求或协议关系而建立的。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运营126邮局的网易公司所担任的角色。

2.3 协助关系

协助关系,即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一终端后,或者即时传播,或者寄存到某一存储节点后,因为信息传输人的协助使人将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广泛或者使信息获取人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或者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比如,某学生为了书写毕业论文通过百度文库查询各类书籍、论文、文章时,百度公司与此学生建立的就是协助关系。

2.4 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即信息从源头发出一直到最终的接受人这一过程中,传输人通过自己的存储、计算、索引、指向、下载和显示等功能服务,使得从源头出来的信息可以更快速、更广泛的信息需求人获得。比如某一网名将自己的硕士篇论文作为自有文档上传到百度文库服务器,百度公司通过分析网民上传的文件,将文件本身的信息以及文件所载内容信息存放到数据库中;而更多的信息获取人通过百度文库数据库本身的计算,可以更便捷的获得这一论文文件。百度公司于信息人或接收人之间构成的是传播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权”本义覆盖的法律关系仅为上述的“传播关系”,而在我们法学界、司法实务界事实上扩大适用范围到“传递关系”、“寄存关系”和“协助关系”。理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别理解“信息网络传播人”与“网络信息传输人”的覆盖范围。

3 以信息可控性的角度对典型传输人的归责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软硬件的发展,以及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传输人对数据流的即时分析和控制已逐渐变为可能。在一些成熟传输环节,传输人通过技术手段或保护措施可非常方便地完成对信息产品的控制[3]。

下面分析一些典型的传输人环节,理清信息的传输线路图,从而证明信息的可控性。

3.1 新浪等网站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1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图所示,在“一般数据存储的过程”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的存储在入库之前传输人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信息内容(图1中的 value1 value2 value3),并且在入库的时候可以应用约束机制(图1中的check),而入库之后就当然的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查询或检索操作。

3) 结论

ISP作为传输人可以几乎不用考虑成本的实现对其所传输信息的分析、检查、过滤和后置的内容比对,对于实现信息的可控性没有技术障碍。

3.2 谷歌等搜索引擎服务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2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搜索引擎他的工作流程可以分解为:网络信息挖掘(图2 A区)、信息入库分析(图2 B区)、数据检索(图2 C区)。在信息挖掘阶段可同过调度中心进行第一层次的信息控制;当信息入库后,可以当然的利用数据库的本身特性,进行更高效的信息分析和后置信息过滤操作,具有当然的可控性特点;在信息检索阶段,信息传输人一方面可以对词汇进行过滤从而进行请求控制,另一方面在计算过程中不进可以依据自己的计算方案进行约束检查,更重要的是计算中心可以易如反掌的对返回结果进行二次筛选控制。

3) 结论

诸如搜索引擎等检索服务平台,在引擎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信息的控制。对于一些公司为了商业目的声称的“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4]的形式工作而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搪塞,通过以上分析而已当然的认为,其声明与事实不符。

3.3 金山网盘、百度文库等文件寄存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移动存储大文件的需求,网络文件寄存服务商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给用户带了加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良信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3所示。

对于图3中“A”处的详细技术流程图4。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A处的详细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信息传输人的文件寄存服务商,对于计算机可识别文件具有完全的分析和管控能力,对于数据流文件可以获得相当多的基础信息,足以可以进行有效的基础过滤和管控。

3) 结论

寄存服务商在完全有能力分析出寄存信息的同时,应该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同时,加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注意义务以及不良信息的过滤义务。

3.4 优酷等视频网站

随着网络宽带的不断进步,视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开,同时网民个性化的视频传播也是风起云涌。视频网站丰富了网络的表现形式,让网民更多、更个性的参与到网络生活中。但是网站视频不进存储个人上传的自己录制的视频,还允许用户上传自己控制的视频,这就极大的扩大了视频的范围,包括电影、电视剧、有版权要求的小型视频文件等。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视频版权的纠纷。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5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图5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在视频上传前,视频网站已经能够通过视频上传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名称、分类、关键词、描述等信息;同时,我们知道即使对视频文件本身,只要上传用户传输完毕,网站服务商就可以通过对应的协议,读取视频本身内置的更进一步的的相关信息。因此通过关键词和描述的信息过滤,以及后置的视频文件的分析,优酷等类似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并不难。

3) 结论

通过视频上传前的信息获取、获取后对视频文件的协议分析、已经在转码过程中的人工监管可以完美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控制。这就说明了视频传输人即视频网站运营人所主张的“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内容过滤“的主张不成立。

4 结论

从信息传输的技术角度可以更好理清问题的实质,从技术平面的角度更全面的认识技术流程,从而知道某些注意义务所对应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备可行性,进而指导对某一问题的法律性质判断和法律责任的认定。

总之,网络信息在网络传递环节是否具备可控性是确认传输人是否需履行注意义务的基本判断标准。通过分析各传递环节的注意责任可以很好的厘定网络新词传输人的具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2] 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5.

传输技术论文篇(8)

【分类号】:TN915.2

引言

近些年我国民航的发展日新月异,航班量每年递增,为民用空中交通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保障的通信系统也发展迅速,用于语音、VHF、雷达、导航。气象等数据和图像信息的传输网络系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民航重要的传输技术有PDH、PCM、ATM、SDH等,结合着民航空管系统发展的趋势,下文主要想探讨PTN技术在下一代传输网络的应用前景。

对现用的业务的分析

民航空管通信传输网承载了民航空管系统各种具体的业务,是航班可靠飞行的基础保障设施。民航空管通信传输网承载的民航空管业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民航空管雷达业务、导航类业务、语音类业务、VHF类业务、多媒体类业务、环境监控类业务。以上所述的基本业务包括低速数据、实时数据、数据文件、语音、可视图文、视频流等多种通信业务,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传输要求。以上的业务中,除了语音业务因民航空管应用特殊性,对实时性、可靠性要求严格,主要采用TDM方式进行传输外,其它的主要业务采用PTN方式进行传送已经是大趋势。

目前民航空管通信传输网的核心还是自己组建的SDH网络,经过升级后的SDH网络通过MSTP技术的转换可以实现IP业务传输,但内核采用帧交换的方式,经过封装一些专用的通信协议,可以完成以太网承载,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全网传输效率不高,在部署的时候也暴露出网络灵活性的问题,一旦出现大流量的信息就无法满足。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路由和交换技术,尽管已经十分成熟稳定而且也是为分组传输设计的,还是不适合传输网络的工作因为存在无法监控和进行有效的保护的弊端。这样的安全问题导致基于分组传输的路由和交换技术也不能满足要求。

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分组传输网(PTN)技术解决了以上的问题,他把传统SDH网和IP网络各自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工作中支持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而且这些通道是可以开通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PTN技术在运行维护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统计复用功能,支持突发性要求的分组数据传输,这样可以使传输管道变为弹性的,具备快速的故障定位、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等丰富的操作管理维护(OAM),一旦出现故障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点进行单位同时可以节约抢修时间。支持快速的保护倒换,可以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及时出现问题也可以无缝切换设备。

从目前的传输网络的发展来看,专网用户特别是民航系统对PTN技术需求在有上升的趋势,最近的十年,统计分析发现民航系统对各种传统传输方式的需求均呈下降趋势。在广泛使用PTN技术运营商的数据来看,当前的分组技术承载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传统的 TDM 等技术承载数量,统计数据表明,所有的用户需求中 70%为以太网需求,剩下的30%为传统的数据和语音类需求,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太网业务的增长的趋势有所加快,PTN技术的大范围使用势在必行。

PTN技术在民航空管组网的讨论

民航系统还未真正的使用PTN技术,各地方的有关单位还在论证阶段。未来的传输网络要使用PTN技术,就要把以下几个问题要解决好。

架构保证

PTN是以分组业务为核心的多业务交换技术,其传输的核心是分组交换。PTN数据的特性是数据量在传输过程中符合标准柏松分布,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流量是随机的,采用无连接方式进行传输。

由于民航空管工作高可靠性的要求,不论是数据业务还是控制业务都对延时有着严格的标准。显而易见,PTN 技术如果要在民航空管系统中进行推广,首要的前提是要提供与传统的SDH类似的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传输机制,换句话说要提供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类似SDH架构的端到端的QoS服务保障。

为了达到实际的要求,PTN参照自动光交换网络的成熟技术,建立了传送平面、管理平面、控制平面的QoS网络保障架构。可以将QoS网络保障构架功能模块细化到一个网络节点,如流分类、队列等;或者细化到一个网段,如QoS路由等。对于后者将无论这个网段是端到端、端到边、边到边还是网络到网络,要想实现网段必须在网络节点之间在此架构下,业务QoS服务保障技术手段主要是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采用业务流量控制和业务路由控制,以便有效地管理控制好网络中流量而不导致网络出现堵塞,提高网络中的业务数据流的传输可靠性、服务质量及网络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PTN技术的核心,主要的原理是这样的,估计实际或者预先的判断,对不同的服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保障。主要实现的手段是PTN流量控制指针。以上的目的就是为PTN技术中的流量进行控制。

对网络中的各种业务提供如丢包率、延迟、抖动以及宽带等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以实现同时承载数据、语言和视频业务的综合机制是流量控制功能的目的。其功能模型主要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队列调度、拥塞管理、拥塞避免、流量整形、连接允许功能等,按照部署位置,可分为UNI(用户网络接口)侧功能和NNI(网络结点接口)侧功能。

路由控制

一般传统的路由控制技术是这样的,定义一个优先级,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优先级,高优先级的服务是优先传输的,这样的PTN控制流程就会出现在突发大流量和动态路由出现时会产生数据的延时和抖动。在一些特殊要求的数据传输时是致命的。为了缓解这个矛盾,PTN引入了面向连接的路由控制T-MPLS技术,T-MPLS技术增强了分组业务的业务可扩展性同时兼顾了端到端的QoS业务调度机制的高效率问题。

结束语

PTN技术结合了现代的IP技术与传统的SDH技术的优点,他的数据转发市面向连接的,同时网络扩展的能力是加强了许多倍,主要的是强大的多业务承载的能力以及安全的质量安全体系。流量控制和路由控制技术是PTN技术的核心,同时PTN技术发扬了上一代SDH传输技术的高可靠性的工作服务模式,PTN技术中民航空管通信传输网中实现了区分服务,根据不同数据的大小进行调度,提高了通道的利用率,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稳定性,变相的使业务带宽和性能得到了保护。但要保持警惕的是在实时语音信号的传输应用中, PTN网络的快速保护倒换能力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先天的设计不足缺陷是否可以满足民航空管保护业务的需要,还需多方论证和不断建设性实验。

总的来说把PTN技术引入民航传输网建设中,可实现新情况下各业务系统高速大容量传输的要求,可以民航系统数据传输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汤进凯;王健;;PTN技术发展与网络架构探讨[J];电信科学;2011年S1期

2 于国艳;林鹏飞;张永军;顾畹仪;;电信级以太网PBT和T-MPLS数据平面互通机制[J];光通信技术;2012年12期

传输技术论文篇(9)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传输技术论文篇(10)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上一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下一篇: 专业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