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29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1)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形态及特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可分为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我国现阶段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所谓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这个进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一,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认为万物为人类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只有人类的存在价值而不存在自然自身的价值,文明仅限于社会文明,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其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时期。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持续的健康和富裕。在不触动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其三,自然价值的生态文明时期。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应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并强调,“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2007年12月17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

毋庸置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林业以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使命,是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林业通过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林业通过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白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三、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现代林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切实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一)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

“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高等林业院校“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冈,也是高等林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了当地发展和老百姓致富,不考虑经济,侈谈生态,无法鼓励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只考虑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发展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要更新观念,向生态要经济效益,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纠正那种把生态与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三)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

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关键是尽快健全、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林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师资、科研、学科优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制度的研究和创新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发展人工林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很多生态建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李文华院士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还是过分注重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忽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生态保护问题。这种生态保护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但是,这一点至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认为林业生态建设是赔钱的,国家每年都在投人,收益却不多,其实林业创造的效益在别的行业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林业的碳汇功能、旅游业的收人、粮食的增产、人们的健康,等等,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林业的功劳,没有计人林业的收益,这对林业生态建设是不公平的。我国的森林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其他地区的人享受着森林提供的多项服务,却不尽任何责任,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劳而获”是以牺牲保护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类生态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文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制度,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1202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93-1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曾经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也比较严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作为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之一,试从林业的定义入手,来谈一谈林业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性。

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从林业的定义不难看出,林业的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之一,发展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2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森林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使得林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

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全球的森林面积占整个陆地系统的百分之三十之多。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森林中的生物种类非常的复杂。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除了乔木外就是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衣苔藓等。森林的植物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森林里除了大量植物以外还有极其丰富的动物生活其中,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森林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生物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多。

因此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林业部门除了对森林的利用、开发、保护等等,林业部门还承担着管护、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从古至今都扮演这重要角色。

远古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森林里,那就是他们生存的地方。古代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材料多数都是木材,后来的建筑、车辆、船舶等等,原材料也都是木材。就算是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木材的使用量仍然是非常的巨大,尤其在建筑业。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快节奏的生活紧张感让人们更加追求原始的味道,原木产品成为一种潮流。原木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层出不穷。

所以森林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3 结语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作为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林业与生态文明关系[J].林业经济,2012(01).

[2] 祝列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J].湖南林业,2008

(01).

[3] 唐秀萍.十七大报告描绘建设生态文明新蓝图[J].中国林业,2007(21).

[4] 闫德仁.强化林业科研创新能力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8(03).

[5] 王洪江,惠兴学,洪新,于欣.浅析森林在生态文明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J].防护林科技,2009(02).

[6] 张美玲,杨明艳.发挥林业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7] 汪炳瑜.关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政策问题的思考[J].安徽林业,2009(01).

[8] 李子玲.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J].吉林农业,2010(08).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4)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1.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2.1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应该从领导和政策的层面上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制定现代生态林业的政策时应该兼顾各方面利益,从集体和个人共同获益的角度出发打造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中要平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的政策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应该将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态保护、环境改良、生态防护等工作中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整合,通过农林工程建设、灾害生态恢复、防护林建设等具体的工程达到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价值和作用的体现。

2.2保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主体经济利益

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方进行利益上有效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积极态度和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层面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做出政策、财税上的倾斜,加大和加快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质量。要给予投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民间资金以帮扶和支持,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社会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深层次的支持。

2.3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工作中,更注重于单一的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上,一味的进行用材林的营造,这就传统林业意识,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在这种传统的林业观念下,林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很多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得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的维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关注和经营技术,关心木本植物的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等方面的深层次相互关系,在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林业意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可以正确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形成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支撑,进而实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综合价值。

2.4完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法律制度

在当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确保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操作中,各级政府可以把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开展力度、开展情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纳入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中来,对于由于领导方式、能力、态度等问题导致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甚至造成工期延误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能积极履行职责,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要给与适当的奖励,真正形成以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推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深化和提高。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5)

对策与具体措施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所在,发源于华南最高峰猫儿山,全长214Km,流经兴安、灵川、临桂、阳朔、平乐五县和雁山等60个乡镇255个村委会。漓江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流域面积60.38×104hm2,森林面积46×104hm2,森林覆盖率为76%(含灌木)。多年来,桂林市坚持以科学保护漓江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漓江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严峻形势,河流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尤为重要,进一步加强漓江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为了解漓江上游森林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情况,笔者对区域内的林业生态建设历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技术措施。

1.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

1.1规划设计、项目投资和机构设置。“八·五”期间,桂林市完成了《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绿化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和《漓江植树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九·五”期间,编制了《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共投资4500多万元,造林1.28×104hm2,封山育林2.5×104hm2。完成了青狮潭、海洋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和总体规划以及桂林市漓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桂林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编制了桂林市漓江两岸绿化工程——基干林带补植和彩化实施方案。

迄今,桂林市、县(区)林业局已先后成立了桂林市漓江绿化管理站和阳朔县绿化工作站,共配设编制60人,并聘用近百名农民护林员,专门负责漓江两岸的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1.2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石漠化生态治理。10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流域共完成人工造林15.79×104hm2,完成封山育林12.23×104hm2,在此基础上,开展石漠化生态治理。关闭了漓江上游公路沿线的全部采石场;在漓江沿线10多座石山开展人工植树活动,共植树6.9万株,石山绿化覆盖率达到76%。近年来,桂林市重点实施了漓江基干林带绿化彩化工程,种植枫香、孪树、黄花黄槐、木芙蓉、紫薇等彩色绿化树种20多万株。

1.3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1],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2]。桂林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漓江上游区域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19×104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56×104hm2,荒山荒地造林0.38×104hm2,封山育林0.25×104hm2,大大提高了生态林的比例,增强了涵养水源的功能。

1.4漓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目标[3-5]。桂林市在漓江上游建立了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治区级水源林自然保护区、青狮潭水源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65×104hm2,占漓江流域总面积的24%。经过多年建设,成立了相对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从事水源林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设置日益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执行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区防火、查处毁林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在保护区内广泛使用了野外自计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技术,保持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三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功能,为漓江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5水源林害虫管理。1998年广西桂林市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的部级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曼椆人工林及周围天然林被皱绿柄天牛Aphrodisiumgibbicolle(White)严重危害,造成大量曼椆树枯死,严重威胁着这片水源林及周边水源林的安全。1999年到2006年桂林市林业局、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大学协同进行了研究治理,有效抑制了皱绿柄天牛的危害。

1.6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与生态公益林规划。积极开展《森林法》等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调研和保护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并实施《漓江水源林管理办法》。规划漓江流域生态公益林29.4×104hm2,占有林面积的64%,其中列为国家生态补助试点面积的12.1×104hm2,占有林面积的26.4%,每年按4.75元/亩兑现管护经费给农户,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水源林、阔叶林现象,对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1.7农村能源建设。桂林市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摸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两岸实施沼气建设项目,共投入3000万元,累计建沼气池20244座,使漓江两岸沼气池入户率达到60%。沼气的推广利用,解决了两岸大部分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从根本上扼制了漓江两岸森林植被的破坏与砍伐,有效保护了漓江流域森林资源。同时,实现微气候建构,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资源利用和毛竹插花林的保护。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虽然与一些大学联合进行了生物物种的考查,如天牛,蚁类名录的编制,但对野生动物的演变调查,如啄木鸟的变化了解,特别是稀有昆虫物种的变化不清楚,如蝎蛉等。对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未能形成保护性利用。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976年建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群众经营的毛竹插花林133.07hm2。其中约60%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当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签订了允许老百姓长期经营砍伐的协议,所以保护区内的插花毛竹林由社区群众一直经营至今。一方面国家法律不允许砍伐,另一方面老百姓多次找到保护区要求砍伐,给猫儿山保护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种矛盾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2海洋山、青狮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机构及资金和基础设施。海洋山、青狮潭这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因历史原因,均未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边界不清。由乡林业工作站代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财政拨款,给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当前为使贵广高速铁路能顺利通过,需协调处理好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迫切需要对海洋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的护林站都是木房居多,条件极为艰苦,不少站点由于缺资金改建,都变成了危房,不仅严重威胁着保护区职工和境内村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影响保护区景观形象。大部分的护林站和保护点未通公路,对森林保护、森林防火、侦察破案、科学研究等工作极为不利。

2.3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内采挖矿、林农利益与保护的矛盾。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地方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部分矿点是以前保护区尚未成立就开采的,划定保护区后,由于没有进行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加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不一致,该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2007年,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调查设计院编制完成的《海洋山护区总体规划(初稿)》也因为矿产资源问题一直无法进行评审。

漓江上游水源林区林农,由于山多田少,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农民主要靠生产木材和竹材维持生活。但现在为了保护水源林,村民做出很大牺牲,国家补助每亩只有4.75元。生态林补偿标准过低,其林地收益远远低于出租土地或种植商品经济林的价值,农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3.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3.1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对策。目前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矿业和农林业矛盾,因此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以教育保护生态资源为中心,加大宣传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教育和认识力度,特别是对与经济利益有重要关系的矿业和竹业的教育和宣传;以加强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保护性利用为重点;以协调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投入停止矿业使其产业转向和控制竹业的补偿资金,使矿工和农民逐步转向实施林业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3.2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解决保护区内插花毛竹林的具体措施与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猫儿山保护区插花毛竹林的管理,允许适度间伐。借林权制度改革之机,由当地人民政府收回重复颁发给村民的《山界林权证》,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群众重新订立插花毛竹林经营协议,并将原竹山面积进行重新核实,并圈定范围经营,群众经营活动必须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监督之下进行,砍伐前后都要执行报批、验收等规程。

3.2.2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海洋山、青狮潭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边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机构。加大对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不断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既要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

3.2.3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保护利用漓江上游生态公益林资源。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是减少农民对公益林的采伐,保护公益林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由政府每年从漓江下游受益部门的收益中提取一定费用作为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的补助经费。控制毛竹林和其它商品林面积,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面积,提高漓江上游林区森林蓄水量。

二是挖掘促进水源林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林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动物开发观光旅游以及龙胜的香根草编织等项目,促进群众增收。三是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请求提高漓江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促进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强护林自觉性和积极性。

3.2.4科学发展毛竹,促进林农增收。毛竹种植利润较高,经营好毛竹林是林农自行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效保护阔叶林面积不减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毛竹,科学实施毛竹低改,大力发展竹杉、竹阔叶混交林,增加森林的蓄水能力,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3.2.5履行环境责任,节约水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环境责任应是履行环境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为履行环境义务,每个国家应完善立法,加强绿化,强化环保意识。建议对漓江上游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与治理,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在水环境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控制单元,确定规划目标,设计规划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与决策。在漓江上游两岸逐步建立高标准节约水资源型的农田网,减少水资源的大量流失,从而为漓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2001,(2B):3-12

[2]朱剑红,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人民日报,2002年1月11日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6)

2育林、造林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中国各个地区地形复杂,所具有的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物种相当丰富。在林业建设中,首要任务应是对当前现存的天然林以及珍贵物种进行充分的保护。对于造林工作的开展,应该要效法自然,做到因地制宜。对造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充分、综合的考虑,尤其需要对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以及水体进行保护,根据当地的的地势,对乡土植被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充分体现,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适合栽种林木的就栽种林木,适合种草的则种草。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功能分区、对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例如在河湖渠等水网的沿岸需要对水岸林建设进行强化,让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各项功能。

3合理调整林业政策

3.1从生态保护逐步转变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森林不仅仅可以保护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此,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首先,需要加速对森林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其次,对非规划林地造林的发展进行重视。要鼓励农村居民在可以利用的地方种上适合当地的珍贵树种,同时还需要对处置权进行放开,对收益权进行保护。最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要鼓励农户积极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的符合生产经营模式。

3.2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在过去,造林基本是采用单一树种,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以及造林保护都是不利的。为此,需要对林种、树种结构单一的情况进行改进,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3.3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转变

大力发展人工林,需要积极转变人工林经营方式,实现可持续经营。在人工林建设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进行保护,让森林的复合功能能够得以发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林地整理开发必须采取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保留山顶的林木以及原生植被,在山场中部需要预留原声植被草带,并根据山场坡度、坡向的具体情况,适度地营造出防护林带、行道树。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7)

2、合理调整林业政策

2.1从生态保护逐步转变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森林不仅仅可以保护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此,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首先,需要加速对森林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其次,对非规划林地造林的发展进行重视。要鼓励农村居民在可以利用的地方种上适合当地的珍贵树种,同时还需要对处置权进行放开,对收益权进行保护。最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要鼓励农户积极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的符合生产经营模式。

2.2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在过去,造林基本是采用单一树种,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以及造林保护都是不利的。为此,需要对林种、树种结构单一的情况进行改进,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57

前言

当代林业进步迅速,然而有数据显示,林业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的破坏为代价,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泄问题十分紧迫,生态文明的恶化越来越严重,故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与效果日渐显露。时代的持续进步,民众的环保认识也跟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慢慢被纳入国家工作的计划当中,变成了往后的重要研讨工作。

1 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全体社会发展中发展林业起到的影响相当重要,林业建设可以有效防治自然灾害等问题,如: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等,在维护湿地和森林资源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整治生态问题之外,还有构建及宣扬生态文明的职责。

1.2 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及方针

实行林业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植树造林的力度,普及植被的覆盖率,因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 而且恐怕存留损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表现林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洁净空气、节能减排、调整气候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只能经过加强林业建设才可以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人与自然的谐和发展。

1.3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体系,加强林业建设不仅可以处理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供应各种物质资源。林业的各种材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表现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普及民众的生活水准,例如平日生活中用到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的来源都是从林业生产材料得到的。

2 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提议

依照当代林业与生态文明高度紧密的关系,与当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个人觉得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应当采用以下的对策。

2.1 强化林业资源维护与管理

最近几年,在各级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森林资源维护管理持续强化,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积蓄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慢慢提高,为开展生态林业以及民生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可是,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工业迅速扩大,森林资源管理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慢慢显露出来。要是任由其问题持续发展必定严重影响林业 “双增”方针的实现,严重妨碍当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进度。充分认识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兴中国的重要含义,稳当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维护的关联,用力强化对森林资源维护管理工作的引导。严格按照林地维护利用规划审核建设项目林地的使用,掌控用地范畴,固守林地红线。要踏实推进地方人民政府森林提高指标年度审核评价事务,把森林资源数目增减、质量起落与维护管理当作目的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苛审核,严苛赏罚,推进责任落实。要把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当作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突出工作目标、简单强化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新的贡献。

2.2 加强林业投入帮助力度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世界公益工作,所以,开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一定提高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保证生态工程所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实在加强对林业部门的帮助力度,保证生态林业建设成功推进。

2.3 加速林业科技改进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9)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再一次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转型体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彰显我党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人类中心主义”主导思想和“人定胜天”幻想理念的支配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得人类在获得社会巨大财富的同时,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21世纪,由于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把人类引向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我想从林业的角度谈谈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 林业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1)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生态文明是在生态思想指导之下的文明,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稳定、持续存在的前提下,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结果

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流失、干旱缺水、雾霾、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灾难持续发生,已从局部和区域的生态恶化及蜕变演变为全球的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总量巨大经济快速发展,但支撑中国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必善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特别是耕地、淡水、森林、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工业化的加速,森林的锐减已使中国也成了世界上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聪明的人类在饱尝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苦果和灾难后,选择了一条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科学发展道路。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转型___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五大建设之中,彰显了中国执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它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将人类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在发展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要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是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和谐与持久存在的文明;是遵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文明;是将人类的物质生产、物质消费、资源消耗和污染水平限制在生态承载范围之内的文明;是激发人类的生态责任感的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选择。

3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但是,没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保障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资源支撑,奠定了基础保障。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法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动力。

4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生产为重要手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容的林业,其基本属性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它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林业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专家们曾形象地比喻: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力”。可见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使用化学燃料,排放大量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地破坏森林,严重损害了森林的固碳能力。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植物群落,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最大的氧吧,最长久的固碳形态。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已经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通行做法。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倡议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持续发展管理网络,提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0%的发展目标。

4.2 林业在淡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全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全国森林所涵养的水源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我国湿地维持和保存了全国96%的淡水。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水质有着明显作用,一片湿地就是一座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森林达到一定数量后还能有效增加降雨。据陕西吴起县的调查统计,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6年的62.9%后,年降雨量由478.3毫米提高到582毫米。可见,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4.3 林业在防沙治沙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全国沙漠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沙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全国有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防治任务异常艰巨。我国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经使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沙漠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

4.4 林业在提供可再生能源上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目前,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果实和种籽提炼柴油,用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4种,可培育能源林1333.33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加快发展林木生物质等可持续能源,对于降低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5 林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标志。我国有4万多种,其中45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和1.7万多种植物为我国所特有,且绝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从全球看,现在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生物基因库,发展森林资源对于保护好珍贵物种资源意义重大。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和森林资源减少所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为使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山更青水更绿,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森林法》、《中国21世纪议程___林业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更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的梦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林业则是助推生态建设的最大推手。

参考文献: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篇(10)

一、绪论

踏入新时代以来,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而为了确保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改善林业生态环境,深入实行绿化发展是亟需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定程度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了特色经济以及优势产业等,同时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项目明显得到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呈现出绿化成绩的缺乏。因此,新时代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建设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建设发展备受关注。而本文将会围绕着林业生态环境的完善以及园林建设的发展这一主题,重点阐述青海地区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提供理论性参考建议。本文将借鉴前人的研究,为以青海地区为主的生态园林设施建设提供建议,为日后的城市转型提供参考性思路,促进生态城市最终形态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进一步发展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另外,本文将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文献研究作初步总结,为日后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研究应从生态园林开始,并由生态园林的含义功能等进一步延展到生态园林在我国的发展研究以及建设进展研究。因此,本节将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的阐述。关于生态园林的含义以及功能,王浩指出,生态园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而衍生出的园林绿地系统,即是基于科学的配置,美化的景观以及群落的源生循环调节功能而形成的林业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例如“自觉”调节气候、改善空气、改善环境等功能,而学术界对生态园林功能的总结,主要是能够促进人们更完善的、更有质量的经济生活的实现[1]。关于我国对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研究,王浩提出,应该在科学明确的生态园林城市概念及理论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形成基础理论模型将有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园林绿化的进一步实现。侯碧清基于具体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深入研究并提出绿地的生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总结与归纳林业生态环境的理论与方案。骆天庆系统地介绍了当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与经验以及发展的未来态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做法,为构筑林业生态环境奠定系统理论基础。而翁奕城进一步指出园林与城市之间的相处模式,并强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难点[2]。基于以上系统的理论基础,更多学者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园林绿化改善,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如,牛然提出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的结合,指出当代高消耗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的致命缺点,尊重其自然规律,尊重其内在循环规律,应是当代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除此之外[3],刘杰,经过比较分析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指出其内在发展机制;韩云龙提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框架以及方法等等[4]。以上文献从林业生态的内在规律出发,主要指出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建设与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关于目前我国生态建设的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座城市的模式展开研究。一是天津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注重城市内在特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的基础进行生态建设,提高林地的占有率,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适地适树”原则为基础,在盐碱地上实现绿化建设,造就特色生态建设模式[5]。二是以宁波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系统论为基础,重点衡量区域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协调性,以系统的观念为林业生态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实现方案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培育一个绿化系统模式———花园城市[6]。三是以深圳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从新的角度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整体的思维看待周边城市,与周边城市抱团绿化治理,进行组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建设,科学利用整体思维合理规划资源,以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力量进行生态建设[7]。四是以苏州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型,其依托于自身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建设“小多匀精”模式为主要目的,是基于城市本身的基础内核,可以以较高的标准以及起点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8]。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林业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建设,本质上是人们从新的角度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而生态建设并不能设计一套统一的模式,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建设。与大部分城市相比,青海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如何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是当前许多学者都在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解决西部林业生态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将是解决西部大开发重要难题的起点之一。

三、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

1.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的进展

一个国家林业的发展、林业的富裕是其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非协调性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保护国家生态环境与整治国土环境的首要任务。因此,进行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毋须置疑。而作为荒漠化极其严重,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地区,应该是林业建设和园林建设的重要考察对象。为此,我国有一套具体的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的方案。一是在源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林业园林建设。自开始治理青海生态以来,国家不断投入各种资源保护改善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青海地区的环境仍然持续恶劣,甚至出现了更多生物难以生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保护观念的滞后性,保护的措施并不能适应当前破坏源环境的速度。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出现了为了速度而放弃详细的考略与衡量的情况,致使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结果不尽如意。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青海地区源生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林业园林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二是改善黄河长江中上游环境,为林业园林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天然林天生对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使极大部分干旱的青海地区缺少天然林。人工造林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有可能无法达到真正森林的标准。因此,创造建设天然林源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改善长江黄河中上游的环境,使江河断流现象逐渐消失,是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在天然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林业园林环境的生态规划,从而使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林业园林建设工程相联结,为林业园林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三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重,进一步进行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的生态规划。退耕还林主要是为了解决因开荒种粮而出现的森林退化问题。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计生行业,长期以来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曾一度剧烈开展开荒种粮行动。然而,虽投入了大量物资,但是农产品产量不大,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实践证明开荒种粮并不能解决西部大开发问题。因此,退耕还林,以更大的土地进行林业园林建设是当前西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完善与园林绿化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退耕还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从根源上保持水土平衡,从而改善西部地区土壤以及环境问题,这也是西部地区进行林业园林建设的重要目的。四是围绕防护林建设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实现飞跃式林业园林建设工程的重要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青海、东北以及华北三个地区建设风沙带防护林建设,以构筑起“绿色长城”,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作为三北之一,青海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为青海地区减少了恶劣的环境侵害。以上四点是当前我国在青海地区进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基于保护以及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林业园林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我国青海地区的林业生态系统,改善西部大开发的自然环境条件。

2.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的困境

上一篇: 乡村治理论文 下一篇: 公路工程师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