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产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50

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篇(1)

作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的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现有茶叶面积10480,成园茶园5800亩,幼龄茶园4680亩。加工厂(作坊)12家,其中投资400万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有6家,投入2000万元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企业满负荷生产年茶叶加工量可达1000吨。

随着茶园的陆续投产,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茶叶园区的陆续投产,也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以前这个季节我们没有什么活干,现在好了,到采茶季节就摘茶叶,一天可以赚一两百块钱。”当地村民兴奋地说。

根据规划,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核心区将发展茶叶3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万余亩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围绕规范、生态、高效目标,标准化建设茶叶基地。”印江自治县茶叶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德勇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新寨正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园区茶业专业化服务体系,把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

和印江其他地方相比,新寨茶园多为幼龄茶园,茶业尚属起步阶段,园区建设难度较大。但其优势在于园区紧靠高速公路匝道,交通便利;生态茶叶加工交易物流区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小云特色工业园区重合,互补性强。

如今,凭借着产业发展的组织优势、科技优势、规模优势,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业已成为印江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2016年,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内企业茶叶加工数量干茶35.4吨,其中翠峰茶8吨,产值1071万元。

生态茶产业篇(2)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__年至____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____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____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__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____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____茶叶新形象。要围绕“____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____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____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____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年度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年度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生态茶产业篇(3)

变,有利于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从而形成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现代农业形态。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生态茶产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又符合铜仁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三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粮为纲”传统思想的影响,全区农业生产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特色农业发展滞后,以致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种杂、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我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我国亚热带阔叶红壤、黄壤重要的分布区,其土壤和气候都适宜于种茶。加之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自古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发展生态茶产业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有茶园面积13.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9家,逐步建立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体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茶叶专业队伍,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茶叶生产经营经验,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全区有宜茶面积120多万亩,现有茶园仅占宜茶面积的8.3%,为规模发展生态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茶叶市场进一步壮大,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地委、行署立足区情,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扬长之举,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事茶为民的思想,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利用冬闲时期开垦茶园,为初春时节茶苗移栽打牢基础。四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大家知道,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而茶树则是多年生常绿木本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构建和谐铜仁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宜茶荒山荒坡、低产林地、次生林地和坡耕地建成标准化茶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总之,发展生态茶产业既是强农之举,更是利民之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部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推进,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务求首战必胜,努力实现今年全区建设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2500亩,高标准无性系无公害茶园10万亩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实现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60%,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占茶园总面积的30%。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x专员的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我区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讲六点具体意见。

第一,抓紧编制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各地要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地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带,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抓紧完成本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拖,时间拖得越长越不利,特别是对投入影响大。地区已作出安排,从今年起,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重点投向茶区,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年初正是各部门上报项目的关键阶段,如果各县不尽快把规划编制出来,与有关部门对接,一旦项目上报获得审批,要想调整难度就很大,甚至几乎不可能,到时就难以保障对茶区的投入。因此,各地要千方百计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已完成规划初编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还没有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的,最迟在今年元月15日以前必须完成。

在规划编制时,一定要注意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应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既有系统性又有可操作性,既要充分考虑基地规模、品种选择,又要充分考虑加工布局、市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行政干部和几个“土专家”是难以完成的。对此,各县、市、特区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宁可多花一点钱,也要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帮助编制规划,要根据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青市场、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着力搞好25度以下宜茶非耕地茶园建设规划,重点规划培育万亩茶园乡镇和千亩茶园村,保证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同时,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相衔接。要把生态茶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大农业来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与林业发展、土地利用、旅游开发、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远期规划要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把规划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明确进度,有序推进。当务之急是各地要尽早将今年新建10万亩茶园计划任务,逐一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并造册登记,确保面积真实可靠,没有水分。

第二,抓好苗圃建设。苗圃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好苗圃,才能保证品种纯度,稳定茶苗价格,保证茶苗供应,为大规模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订单育苗”的方式,走自繁自育自用的路子,着力解决新垦茶园的茶苗供应问题。从今年至2010年,全区每年要建苗圃2500亩以上,确保每年提供茶苗4亿株以上,满足10万亩以上新垦茶园用苗需求。要科学选址,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养穗母本园,为茶苗基地建设提供优质穗条。尤其要千方百计地完成今年2500亩无性系茶苗繁育任务,不允许打丝毫折扣。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全区只完成育苗1520亩,其中石阡县600亩、松桃县500亩、印江县200亩、沿河县50亩、德江县50亩、江口县120亩,思南、玉屏、铜仁正在进行保温育苗。除江口、松桃外,其他县、市都没有完成任务。大家知道,我们原定今年建茶园5万亩,因而按2500亩下达了茶苗繁育任务,但后来省委领导要求我们自加压力,增大任务,要求完成10万亩茶园建设。如果2500亩育苗任务没有完成,那么茶苗的缺口将更大,完成建园任务的难度也会越大。各县、市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实加快进度,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育,为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各县、市一定要按照德江现场会“把握标准、选好品种、稳定价格”的要求,认真抓好育苗工作,并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在建设标准上,要严格按照苗圃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提高苗圃质量和效益;在育苗方式上,要始终坚持“市场运作,订单育苗、合同管理”的原则,在育苗前,各县(市)政府要和育苗主体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茶苗的生产和供应;在育苗主体上,要坚持大户育苗、专业化育苗的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区外有资金、懂技术的客商来我区投资苗圃建设,积极鼓励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茶叶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育苗;在茶苗价格上,要按照低于市场、略有赢利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内的茶苗供应价格,原则上区内每株苗不得超过0.1元;在品种选择上,现阶段主推“福鼎大白茶”,搭配引进“黔湄系列”、“龙井长叶”、“龙井43”等部级良种,地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各地引进品种的监管和把关,确保品种纯度和质量;在育苗补助上,对集中育苗10亩以上、每亩出苗12万株以上的苗圃,地、县各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扦插结束、验收合格后补助50%,茶苗出圃兑现订购合同后补助50%。在抓好苗圃建设的同时,各县、市要提前做好苗木需求预测,一旦有缺口,要及早到区外定购茶苗,确保今年茶园建设的用苗需求。

第三,抓好茶园建设。茶园建设是生态茶产业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之路的前提条件。没有规模茶园,就没有茶产业的规模化。今年,我区要新建茶园10万亩,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心理,必须集中精力,抓住季节,打好移栽攻坚战。根据茶树的生长规律,每年有春秋两次栽植期,即每年的二、三月和九、十月。各地一定要抓住季节,适时移栽。特别是二、三月这个阶段,是茶树栽植的最佳时节,务必要抓紧抓好,确保在这个阶段完成任务数的90%以上。从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看,各地都在圈地整土、落实面积,希望同志们抓紧抓紧再抓紧,尽早完成基础性工作,一旦进入定植期,就要全力以赴抓紧移栽。

为了确保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务,在工作中,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农户为主、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从国家、集体建茶园向农民、企业自主建茶园方向发展,以农民为主体,鼓励能人、大户、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职工租赁土地发展规模茶园。坚持按无公害茶的要求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茶园,要一律采用省部级以上的优良品种,一律按最先进的茶园规范要求建园,使新建茶园符合下列标准:即园地要选择ph值在6.5以下的酸性土壤,坡度在25度以下为宜,开垦深度初耕在50公分以上、复耕在30公分以上,亩施底肥农家肥1000公斤或沤制土肥、作物桔杆1500公斤,或油枯150公斤、磷肥100公斤,每亩定植无性系良种茶苗4500株左右。农业部门要把好品种质量关和栽培技术关,对质量不好的品种要坚决不用,开挖深度不够的茶园要坚决返工。坚持建管并重,防止和纠正重栽轻管的不良现象,解决好管护投入不足的问题。茶叶是一年移栽、两年起步、三年见效的经济作物,为确保栽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有长效,要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路子,引导和鼓励茶农在新垦茶园套种辣椒、花生等矮杆作物,有效解决茶农短期收入和幼龄茶园的管护经费,克服茶园见效前的收入“缺氧期”。坚持统筹安排,注意解决好劳动力投入问题。茶园建设作业包括整土、移栽、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而且劳动强度大。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十分紧张,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县、乡党委、政府要认真谋划,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农村现有劳动力、动员外出务工人员投身茶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农机开垦,进一步加大落实购机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置茶机具,提高劳动效率。要积极组织区内现有的机耕队,并大力引进区外的联合机耕队,广泛开展机耕作业,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确保茶园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抓好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茶叶科技含量是增强茶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没有技术规范,没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就无法保障茶叶生产的质量,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抓好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尽快制定以茶叶生产为重点的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要领。地区农业局要结合全区土壤、气候条件,参照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依托中国茶科所、贵州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尽快制定我区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加工相关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从生产源头到加工成品和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要抓紧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区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与未来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一批茶产业从业人员。要加强与茶叶科研机构合作,聘请茶叶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要有计划地组织茶业技术人员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要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茶农培训,使茶农逐步掌握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结合“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培养茶叶种植、加工的科技示范能手,提高茶叶技术推广力度。

要加大茶叶生产的科技推广力度。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我区实际,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选择地激励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依托科研院校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快知识与资本有机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积极探索企业、种茶大户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科研院校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并在全区及时组织示范推广,为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发挥部门示范作用,农口部门要带头到农村抓示范试点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兴办50亩的示范基地,为全区茶叶科技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持。还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施肥管理、病虫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鼓励和支持生产单位积极搞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认证申报工作,全面提高我区茶叶产品的综合效益。

第五,抓好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各地在抓好茶园建设的同时,要把培育和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带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虽然有49家茶叶加工企业,但大多数都是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成本高、资源损耗大的微小企业,形不成规模效应。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以贵州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来扩大规模,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实力和辐射能力,从而担当起带动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任。与此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区梵净山、乌江的知名度、优越的自然环境、“兴工富区”的浓厚氛围,依托大龙、大兴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进行优质茶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增加附加值,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要积极发展茶产业中介组织,鼓励乡、村成立茶叶合作组织,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茶农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组建“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合作组织。要大力培育发展茶叶市场,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努力扩大我区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要尽快在铜仁市建设一个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武陵山区茶叶批发中心市场,实现与全省、全国茶叶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其成为黔、湘、渝、川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印江、石阡、松桃、沿河、德江各建设一个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主要产茶区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促进茶青向加工能力强的企业集中。要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要加强品牌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以特色创优势,凭优势创品牌,用品牌闯市场的理念,突破以前以行政区域抓茶业的思维方式,打破各自为战僵局,集全区之智走品牌制胜之路,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有效转变。今年,全区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铜茶新形象。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两山一江”,着手开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等基础性工作,集中力量,合力打造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茶叶品牌。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梵净翠芽”、“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劳保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铜茶系列产品,树立铜茶新形象。二是强化市场营销,扩大铜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常言道,“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任何一个产品要形成品牌,当然质量固然很重要,但是也离不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也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可能形成品牌。因此,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统一策划、制定铜茶品牌的宣传打造方案。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全省或全国大型茶叶博览会,这既可以跟踪同行动态,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又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自己的省优、部优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要弘扬茶文化,借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我区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巨大优势;通过广办茶庄、茶店、茶馆,集“喝茶、演茶、看茶、品茶、展茶、销茶”于一体,把铜茶的特殊保健作用及茶道文化宣传到饮茶人群,用铜茶的神秘文化和保健功能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要改善和加强对茶叶生产、销售的市场管理,重点是管好品牌和茶叶质量,坚决杜绝名不符实、以次充好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使四方来客都能在铜仁买到价位适宜、品质优良的好茶叶,不断提高铜茶的质量和价位信誉度,努力营造茶叶销售的良好环境。地区茶办和各县、市要抓紧拟定对外宣传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作好今年举办首届梵净山茶文化节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抓好组织保障。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合力推进,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茶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经济、培植产业,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安排,切实做到精力到位、组织有力、指挥靠前、重心前移,及时解决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分管领导要恪尽职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切实做到既挂帅又出兵,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地委将明确一位地级领导专门负责联系发展10万亩以上的县;对发展1万亩以上的乡镇,各县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对发展1000亩以上的村,乡镇要明确一位领导专抓落实。要加强政策引导,茶园基地建设、加工环节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茶产业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设立基金用于奖励在这些环节中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大户和科技工作者,是提高产业化建设成效的强大动力。地委、行署已出台了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各地也要尽快制定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引导作用,推动生态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主动对接生态茶产业发展,既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又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属于职责范围的事要主动抓好,需要配合的要全力支持,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共同研究解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共同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他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使他们成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带头人。要激发一切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把全区上下统一到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推进生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大投入力度。产业要发展,投入是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向茶产业聚积。地委、行署已决定,建立全区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去年地级财政已安排260万元,用于补贴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试。从2008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将预算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生态茶产业发展。各县也要加大投入,每年必须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投向茶产业,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从2008年起,地、县用于种养业的财政扶贫资金,要确保60%投入茶产业;地区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各按1000万元,扶贫办和国土局各按2000万元向茶区安排相应项目资金;科技局、乡企局、民宗局等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投资方向,结合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要动员种茶大户和社会有识之士,采取自筹为主、国家贷款和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通过合股经营等办法,共同投资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篇(4)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85-02

茶叶产业属于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提高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品位,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是对通江茶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教学

1茶产业现状

近几年,通江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 666.67hm2,其中投产面积4 000hm2,无性系良种面积4 666hm2,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1 000hm2,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667hm2,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34hm2,茶叶经营企业6 家,注册商标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巴中市知名商标4个,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个,名优茶加工设备150台(套)。茶叶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1 630t,综合总产值达到1.6亿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茶叶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名优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生产成本得到下降,产品的品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等产品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产品称号。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茶园管理粗放,建园标准低。一是建园质量和种植标准低,茶园生产栽培管理不规范,施用肥料常以大量的单一氮素化肥为主,一次性撒施,极少施过有机肥、深翻改土;二是茶园尽作面积较大,综合效益低;三是春、夏、秋采摘均不留叶,过度采摘;四是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粗放,加工环境差;五是少部分茶农防治病虫盲目用药等,造成茶园土壤退化,茶树树势衰老,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个别产品不安全。六是包装过度,不规范。部分企业的名优茶包装过度,不规范,不环保,一味追求豪华档次,广告宣传名不符实,误导消费,浪费资源,增加成本[2]。

3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3.1生态环境优越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十分明显,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年极端最高气温 38.4℃,年极端最低气温-1.1℃,年总降水量1 399.2mm,年日照时数1 299.2h。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400m中高山区,生态环境好,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8.2%,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再加上该县茶区无工矿企业,远离城镇, 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3.2区位优势明显

通江县是富硒茶主要产区,茶叶含硒量较高。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抗癌、抗辐射、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有4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缺硒有关,如克山病、心血管病等。天然富硒茶的开发与生产是我国茶学界、医学界、营养学界对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提高饮茶者健康水平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我国硒资源缺乏,目前仅有三大富硒区,而通江县正处于秦巴富硒地带,是发展天然生态富硒茶和有机富硒茶的理想之地。

3.3增产增收潜力大

一是通江县茶叶大面积平均产量不足450kg/hm2、产值不到2.25万元/hm2,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县宜茶坡地约有6 667hm2,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三是全县名优茶比重仅占25%左右,比重较小,具有提质增效的潜力;四是种植面积大、投产面积低。因此,通江茶叶产值、产量,如果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则增产增收潜力较大。

3.4茶叶产品品质好、质量安全

通江县近几年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如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天岗云雾、壁州春等产品,由于品质好,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称号。同时将茶叶产品抽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3.5茶园基地认证面积较大

近几年有1 000hm2茶园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茶叶基地及产品认证;火天岗茶厂667hm2茶园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罗村茶叶公司 134hm2茶园通过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翰林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中心认证为有机茶。

4发展方向和目标

4.1发展方向

推进茶产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茶树无性系良种,提高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茶-玉米-蔬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种植创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和节水、有机、设施茶业。二是加快茶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验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饮用健康。三是建立与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施茶产业品牌战略,增强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2发展思路及目标

根据当前国内外绿色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在生态茶园建设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创新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开发观光旅游业, 弘扬茶文化,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本和绿色安全生产技术。通过3~5年的时间,力争把通江县建设成为立体、高效、生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茶叶生产强县。到2013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6 000hm2,其中良好农业面积4 000hm2,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 000hm2。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2条;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家;争创省、部级名优品牌2个;生产生态茶叶4 500t,其中名优茶2 000t,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5对策

5.1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银企合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相互匹配”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整合资金、推进发展茶业产业;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 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其他行业来通江县发展茶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5.2科学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江县被省农业厅规划为名优绿茶和富硒茶优势产区,根据该县生态、资源和茶叶分布情况,制订出生态茶业发展规划。在该县铁溪镇、永安镇、烟溪乡、兴隆乡、至城镇、青峪乡建立生态茶业优势带,开发优势品牌,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扩大名优茶批量生产,向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集中,整合资源,突出规模效益,全面推进通江茶叶种植业,初、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茶叶产业的战略性调整[3]。

5.3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

一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加快优化通江县茶树品种结构。在今后的茶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品种优势,引进推广适宜性、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顶大白、南江大茶叶无性系良种。加强苗木质量管理,加快地方优良种品种选育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技术。首先对规划发展的生态茶园产区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治理,做到路路相通,能灌能排,生态环境好,提高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是在茶园栽培管理上要紧紧围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老茶园改造、立体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三是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在通江县生态茶区内,大力推广茶-玉米-菜、茶-果-药、茶- 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茶园面源污染,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初、精加工环境。对茶叶初、精加工厂房、设备、仓库、环境等配套设施均按照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改,在示范园区内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示范茶叶加工厂,达到示范园区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五是大力开发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通江县名优茶品种较多,批量生产少,新产品比例小,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生产,开发夏秋名优茶,提高产量,扩大批量,增加名优茶比例,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5.4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实现茶产业节本增效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流,通江县劳动力十分缺乏,劳动力单价高涨,已成为制约该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引进推广机修、机采、机耕、机械施肥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对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改造或新建标准化的初、精加工厂,按照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引进推广安全、清洁、连续化的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4]。

5.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和质量安全现状,国家和农业部相继了《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程》《有机茶生产管理规程》等标淮。这3个标准规定了茶叶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质量等管理要求,使茶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有衡量的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的操作性。通江县应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措施:一是制定企业自己的配套标准;二是建立田间管理和加工管理档案制度;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四是农业、质监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管理;五是强化标准意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六是发挥农业、质监、专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质量监督作用,使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只有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通江县茶叶产品适应国内外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5.6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随着茶叶在全球饮料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与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副产物,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制品新功能。因此,茶叶深加工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江县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区,各茶叶企业和茶场只采春茶,夏秋茶不采,资源浪费极大,在今后的茶叶生产加工中利用夏秋茶资源和副产物,开发杜仲茶、银杏茶、保健茶、发酵茶、提取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5.7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要改变通江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经营分散、竞争无序的现状,必须培育扶持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强势品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化管理,强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基地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政府各主管部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规范企业行为,对有经济实力、有品牌基础的优势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扶持1~2个省、市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业。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各种展销平台和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四是尽快形成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联接市场和茶农的桥梁作用,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加快茶叶产业化经营。

6参考文献

[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6-28.

生态茶产业篇(5)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问题;优势;对策;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85-02

茶叶产业属于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提高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品位,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是对通江茶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

1茶产业现状

近几年,通江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 666.67hm2,其中投产面积4 000hm2,无性系良种面积4 666hm2,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1 000hm2,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667hm2,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34hm2,茶叶经营企业6家,注册商标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巴中市知名商标4个,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个,名优茶加工设备150台(套)。茶叶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1 630t,综合总产值达到1.6亿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茶叶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名优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生产成本得到下降,产品的品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等产品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产品称号。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茶园管理粗放,建园标准低。一是建园质量和种植标准低,茶园生产栽培管理不规范,施用肥料常以大量的单一氮素化肥为主,一次性撒施,极少施过有机肥、深翻改土;二是茶园尽作面积较大,综合效益低;三是春、夏、秋采摘均不留叶,过度采摘;四是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粗放,加工环境差;五是少部分茶农防治病虫盲目用药等,造成茶园土壤退化,茶树树势衰老,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个别产品不安全。六是包装过度,不规范。部分企业的名优茶包装过度,不规范,不环保,一味追求豪华档次,广告宣传名不符实,误导消费,浪费资源,增加成本[2]。

3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3.1生态环境优越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十分明显,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1.1℃,年总降水量1 399.2mm,年日照时数1 299.2h。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400m中高山区,生态环境好,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8.2%,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再加上该县茶区无工矿企业,远离城镇,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3.2区位优势明显

通江县是富硒茶主要产区,茶叶含硒量较高。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抗癌、抗辐射、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有4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缺硒有关,如克山病、心血管病等。天然富硒茶的开发与生产是我国茶学界、医学界、营养学界对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提高饮茶者健康水平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我国硒资源缺乏,目前仅有三大富硒区,而通江县正处于秦巴富硒地带,是发展天然生态富硒茶和有机富硒茶的理想之地。

3.3增产增收潜力大

一是通江县茶叶大面积平均产量不足450kg/hm2、产值不到2.25万元/hm2,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县宜茶坡地约有6 667hm2,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三是全县名优茶比重仅占25%左右,比重较小,具有提质增效的潜力;四是种植面积大、投产面积低。因此,通江茶叶产值、产量,如果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则增产增收潜力较大。

3.4茶叶产品品质好、质量安全

通江县近几年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如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天岗云雾、壁州春等产品,由于品质好,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称号。同时将茶叶产品抽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3.5茶园基地认证面积较大

近几年有1 000hm2茶园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茶叶基地及产品认证;火天岗茶厂667hm2茶园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罗村茶叶公司134hm2茶园通过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翰林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中心认证为有机茶。

4发展方向和目标

4.1发展方向

推进茶产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茶树无性系良种,提高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茶-玉米-蔬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种植创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和节水、有机、设施茶业。二是加快茶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验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饮用健康。三是建立与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施茶产业品牌战略,增强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2发展思路及目标

根据当前国内外绿色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在生态茶园建设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创新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开发观光旅游业,弘扬茶文化,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本和绿色安全生产技术。通过3~5年的时间,力争把通江县建设成为立体、高效、生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茶叶生产强县。到2013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6 000hm2,其中良好农业面积4 000hm2,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 000hm2。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2条;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家;争创省、部级名优品牌2个;生产生态茶叶4 500t,其中名优茶2 000t,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5对策

5.1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银企合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相互匹配”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整合资金、推进发展茶业产业;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其他行业来通江县发展茶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5.2科学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江县被省农业厅规划为名优绿茶和富硒茶优势产区,根据该县生态、资源和茶叶分布情况,制订出生态茶业发展规划。在该县铁溪镇、永安镇、烟溪乡、兴隆乡、至城镇、青峪乡建立生态茶业优势带,开发优势品牌,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扩大名优茶批量生产,向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集中,整合资源,突出规模效益,全面推进通江茶叶种植业,初、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茶叶产业的战略性调整[3]。

5.3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

一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加快优化通江县茶树品种结构。在今后的茶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品种优势,引进推广适宜性、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顶大白、南江大茶叶无性系良种。加强苗木质量管理,加快地方优良种品种选育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技术。首先对规划发展的生态茶园产区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治理,做到路路相通,能灌能排,生态环境好,提高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是在茶园栽培管理上要紧紧围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老茶园改造、立体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三是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在通江县生态茶区内,大力推广茶-玉米-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茶园面源污染,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初、精加工环境。对茶叶初、精加工厂房、设备、仓库、环境等配套设施均按照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改,在示范园区内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示范茶叶加工厂,达到示范园区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五是大力开发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通江县名优茶品种较多,批量生产少,新产品比例小,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生产,开发夏秋名优茶,提高产量,扩大批量,增加名优茶比例,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5.4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实现茶产业节本增效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流,通江县劳动力十分缺乏,劳动力单价高涨,已成为制约该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引进推广机修、机采、机耕、机械施肥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对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改造或新建标准化的初、精加工厂,按照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引进推广安全、清洁、连续化的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4]。

5.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和质量安全现状,国家和农业部相继了《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程》《有机茶生产管理规程》等标淮。这3个标准规定了茶叶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质量等管理要求,使茶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有衡量的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的操作性。通江县应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措施:一是制定企业自己的配套标准;二是建立田间管理和加工管理档案制度;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四是农业、质监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管理;五是强化标准意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六是发挥农业、质监、专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质量监督作用,使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只有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通江县茶叶产品适应国内外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5.6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随着茶叶在全球饮料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与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副产物,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制品新功能。因此,茶叶深加工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江县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区,各茶叶企业和茶场只采春茶,夏秋茶不采,资源浪费极大,在今后的茶叶生产加工中利用夏秋茶资源和副产物,开发杜仲茶、银杏茶、保健茶、发酵茶、提取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5.7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要改变通江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经营分散、竞争无序的现状,必须培育扶持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强势品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化管理,强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基地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政府各主管部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规范企业行为,对有经济实力、有品牌基础的优势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扶持1~2个省、市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业。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各种展销平台和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四是尽快形成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联接市场和茶农的桥梁作用,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加快茶叶产业化经营。

6参考文献

[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6-28.

生态茶产业篇(6)

同志们,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举全区之力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起步年、基础年。因此,要发展生态茶产业,抓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特殊。一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全党工作的重要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生态茶产业是我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的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茶树是多年生经济植物,只要加强管理,其经济寿命都在几十年以上。种植茶树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且在三年以后才开始见效。但种植一次却要管几十年,甚至管人生的一辈子,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之事,能够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饮料,其保健作用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证实,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保健饮品层出不穷,有的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世纪,茶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根据我区现有茶叶生产水平,茶叶在盛产期,每亩茶园至少可产干茶300斤,产值达6000元以上,农民仅卖茶青就可以收入3000至4000多元。此外,茶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动务工收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迅速掀起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热潮。二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为我们今后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实施“强农稳区”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步伐较慢,小农经济特征明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生态茶产业是以商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从而形成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现代农业形态。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生态茶产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又符合铜仁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三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粮为纲”传统思想的影响,全区农业生产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特色农业发展滞后,以致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种杂、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我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我国亚热带阔叶红壤、黄壤重要的分布区,其土壤和气候都适宜于种茶。加之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自古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发展生态茶产业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有茶园面积13.8万亩,茶叶加工

企业49家,逐步建立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体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茶叶专业队伍,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茶叶生产经营经验,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全区有宜茶面积120多万亩,现有茶园仅占宜茶面积的8.3%,为规模发展生态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茶叶市场进一步壮大,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地委、行署立足区情,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扬长之举,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事茶为民的思想,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利用冬闲时期开垦茶园,为初春时节茶苗移栽打牢基础。四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大家知道,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而茶树则是多年生常绿木本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构建和谐铜仁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宜茶荒山荒坡、低产林地、次生林地和坡耕地建成标准化茶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总之,发展生态茶产业既是强农之举,更是利民之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部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推进,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务求首战必胜,努力实现今年全区建设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2500亩,高标准无性系无公害茶园10万亩的目标,力争到20__年实现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60%,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占茶园总面积的30%。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X专员的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我区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讲六点具体意见。

第一,抓紧编制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各地要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地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带,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抓紧完成本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拖,时间拖得越长越不利,特别是对投入影响大。地区已作出安排,从今年起,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重点投向茶区,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年初正是各部门上报项目的关键阶段,如果各县不尽快把规划编制出来,与有关部门对接,一旦项目上报获得审批,要想调整难度就很大,甚至几乎不可能,到时就难以保障对茶区的投入。因此,各地要千方百计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已完成规划初编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还没有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的,最迟在今年元月15日以前必须完成。

在规划编制时,一定要注意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应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既有系统性又有可操作性,既要充分考虑基地规模、品种选择,又要充分考虑加工布局、市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行政干部和几个“土专家”是难以完成的。对此,各县、市、特区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宁可多花一点钱,也要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帮助编制规划,要根据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青市场、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着力搞好25度以下宜茶非耕地茶园建设规划,重点规划培育万亩茶园乡镇和千亩茶园村,保证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同时,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相衔接。要把生态茶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大农业来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与林业发展、土地利用、旅游开发、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远期规划要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把规划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明确进度,有序推进。当务之急是各地要尽早将今年新建10万亩茶园计划任务,逐一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并造册登记,确保面积真实可靠,没有水分。

第二,抓好苗圃建设。苗圃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好苗圃,才能保证品种纯度,稳定茶苗价格,保证茶苗供应,为大规模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订单育苗”的方式,走自繁自育自用的路子,着力解决新垦茶园的茶苗供应问题。从今年至20__年,全区每年要建苗圃2500亩以上,确保每年提供茶苗4亿株以上,满足10万亩以上新垦茶园用苗需求。要科学选址,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养穗母本园,为茶苗基地建设提供优质穗条。尤其要千方百计地完成今年2500亩无性系茶苗繁育任务,不允许打丝毫折扣。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全区只完成育苗1520亩,其中石阡县600亩、松桃县500亩、印江县200亩、沿河县50亩、德江县50亩、江口县120亩,思南、玉屏、铜仁正在进行保温育苗。除江口、松桃外,其他县、市都没有完成任务。大家知道,我们原定今年建茶园5万亩,因而按2500亩下达了茶苗繁育任务,但后来省委领导要求我们自加压力,增大任务,要求完成10万亩茶园建设。如果2500亩育苗任务没有完成,那么茶苗的缺口将更大,完成建园任务的难度也会越大。各县、市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实加快进度,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育,为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各县、市一定要按照德江现场会“把握标准、选好品种、稳定价格”的要求,认真抓好育苗工作,并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在建设标准上,要严格按照苗圃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提高苗圃质量和效益;在育苗方式 上,要始终坚持“市场运作,订单育苗、合同管理”的原则,在育苗前,各县(市)政府要和育苗主体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茶苗的生产和供应;在育苗主体上,要坚持大户育苗、专业化育苗的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区外有资金、懂技术的客商来我区投资苗圃建设,积极鼓励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茶叶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育苗;在茶苗价格上,要按照低于市场、略有赢利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内的茶苗供应价格,原则上区内每株苗不得超过0.1元;在品种选择上,现阶段主推“福鼎大白茶”,搭配引进“黔湄系列”、“龙井长叶”、“龙井43”等部级良种,地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各地引进品种的监管和把关,确保品种纯度和质量;在育苗补助上,对集中育苗10亩以上、每亩出苗12万株以上的苗圃,地、县各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扦插结束、验收合格后补助50%,茶苗出圃兑现订购合同后补助50%。在抓好苗圃建设的同时,各县、市要提前做好苗木需求预测,一旦有缺口,要及早到区外定购茶苗,确保今年茶园建设的用苗需求。

第三,抓好茶园建设。茶园建设是生态茶产业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之路的前提条件。没有规模茶园,就没有茶产业的规模化。今年,我区要新建茶园10万亩,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心理,必须集中精力,抓住季节,打好移栽攻坚战。根据茶树的生长规律,每年有春秋两次栽植期,即每年的二、三月和九、十月。各地一定要抓住季节,适时移栽。特别是二、三月这个阶段,是茶树栽植的最佳时节,务必要抓紧抓好,确保在这个阶段完成任务数的90%以上。从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看,各地都在圈地整土、落实面积,希望同志们抓紧抓紧再抓紧,尽早完成基础性工作,一旦进入定植期,就要全力以赴抓紧移栽。

为了确保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请记住我站域名/机关干部职工租赁土地发展规模茶园。坚持按无公害茶的要求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茶园,要一律采用省部级以上的优良品种,一律按最先进的茶园规范要求建园,使新建茶园符合下列标准:即园地要选择PH值在6.5以下的酸性土壤,坡度在25度以下为宜,开垦深度初耕在50公分以上、复耕在30公分以上,亩施底肥农家肥1000公斤或沤制土肥、作物桔杆1500公斤,或油枯150公斤、磷肥100公斤,每亩定植无性系良种茶苗4500株左右。农业部门要把好品种质量关和栽培技术关,对质量不好的品种要坚决不用,开挖深度不够的茶园要坚决返工。坚持建管并重,防止和纠正重栽轻管的不良现象,解决好管护投入不足的问题。茶叶是一年移栽、两年起步、三年见效的经济作物,为确保栽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有长效,要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路子,引导和鼓励茶农在新垦茶园套种辣椒、花生等矮杆作物,有效解决茶农短期收入和幼龄茶园的管护经费,克服茶园见效前的收入“缺氧期”。坚持统筹安排,注意解决好劳动力投入问题。茶园建设作业包括整土、移栽、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而且劳动强度大。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十分紧张,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县、乡党委、政府要认真谋划,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农村现有劳动力、动员外出务工人员投身茶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农机开垦,进一步加大落实购机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置茶机具,提高劳动效率。要积极组织区内现有的机耕队,并大力引进区外的联合机耕队,广泛开展机耕作业,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确保茶园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抓好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茶叶科技含量是增强茶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没有技术规范,没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就无法保障茶叶生产的质量,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抓好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尽快制定以茶叶生产为重点的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要领。地区农业局要结合全区土壤、气候条件,参照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依托中国茶科所、贵州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尽快制定我区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加工相关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从生产源头到加工成品和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要抓紧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区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与未来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一批茶产业从业人员。要加强与茶叶科研机构合作,聘请茶叶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要有计划地组织茶业技术人员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要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茶农培训,使茶农逐步掌握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结合“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培养茶叶种植、加工的科技示范能手,提高茶叶技术推广力度。

要加大茶叶生产的科技推广力度。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我区实际,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选择地激励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依托科研院校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快知识与资本有机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积极探索企业、种茶大户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科研院校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并在全区及时组织示范推广,为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发挥部门示范作用,农口部门要带头到农村抓示范试点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兴办50亩的示范基地,为全区茶叶科技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持。还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施肥管理、病虫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鼓励和支持生产单位积极搞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认证申报工作,全面提高我区茶叶产品的综合效益。

第五,抓好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各地在抓好茶园建设的同时,要把培育和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带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虽然有49家茶叶加工企业,但大多数都是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成本高、资源损耗大的微小企业,形不成规模效应。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以贵州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来扩大规模,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实力和辐射能力,从而担当起带动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任。与此同时,要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区梵净山、乌江的知名度、优越的自然环境、“兴工富区”的浓厚氛围,依托大龙、大兴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进行优质茶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增加附加值,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要积极发展茶产业中介组织,鼓励乡、村成立茶叶合作组织,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茶农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组建“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合作组织。要大力培育发展茶叶市场,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努力扩大我区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要尽快在铜仁市建设一个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武陵山区茶叶批发中心市场,实现与全省、全国茶叶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其成为黔、湘、渝、川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印江、石阡、松桃、沿河、德江各建设一个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主要产茶区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促进茶青向加工能力强的企业集中。要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要加强品牌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以特色创优势,凭优势创品牌,用品牌闯市场的理念,突破以前以行政区域抓茶业的思维方式,打破各自为战僵局,集全区之智走品牌制胜之路,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有效转变。今年,全区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铜茶新形象。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两山一江”,着手开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等基础性工作,集中力量,合力打造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茶叶品牌。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梵净翠芽”、“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劳保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铜茶系列产品,树立铜茶新形象。二是强化市场营销,扩大铜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常言道,“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任何一个产品要形成品牌,当然质量固然很重要,但是也离不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也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可能形成品牌。因此,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统一策划、制定铜茶品牌的宣传打造方案。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全省或全国大型茶叶博览会,这既可以跟踪同行动态,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又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自己的省优、部优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要弘扬茶文化,借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我区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巨大优势;通过广办茶庄、茶店、茶馆,集“喝茶、演茶、看茶、品茶、展茶、销茶”于一体,把铜茶的特殊保健作用及茶道文化宣传到饮茶人群,用铜茶的神秘文化和保健功能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要改善和加强对茶叶生产、销售的市场管理,重点是管好品牌和茶叶质量,坚决杜绝名不符实、以次充好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使四方来客都能在铜仁买到价位适宜、品质优良的好茶叶,不断提高铜茶的质量和价位信誉度,努力营造茶叶销售的良好环境。地区茶办和各县、市要抓紧拟定对外宣传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作好今年举办首届梵净山茶文化节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抓好组织保障。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合力推进,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茶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经济、培植产业,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安排,切实做到精力到位、组织有力、指挥靠前、重心前移,及时解决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分管领导要恪尽职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切实做到既挂帅又出兵,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地委将明确一位地级领导专门负责联系发展10万亩以上的县;对发展1万亩以上的乡镇,各县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对发展1000亩以上的村,乡镇要明确一位领导专抓落实。要加强政策引导,茶园基地建设、加工环节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茶产业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设立基金用于奖励在这些环节中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大户和科技工作者,是提高产业化建设成效的强大动力。地委、行署已出台了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各地也要尽快制定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引导作用,推动生态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主动对接生态茶产业发展,既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又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属于职责范围的事要主动抓好,需要配合的要全力支持,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共同研究解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共同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他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使他们成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带头人。要激发一切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把全区上下统一到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推进生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大投入力度。产业要发展,投入是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向茶产业聚积。地委、行署已决定,建立全区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去年地级财政已安排260万元,用于补贴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试。从20__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将预算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生态茶产业发展。各县也要加大投入,每年必须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投向茶产业,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从20__年起,地、县用于种养业的财政扶贫资金,要确保60%投入茶产业;地区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各按1000万元,扶贫办和 国土局各按20__万元向茶区安排相应项目资金;科技局、乡企局、民宗局等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投资方向,结合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要动员种茶大户和社会有识之士,采取自筹为主、国家贷款和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通过合股经营等办法,共同投资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篇(7)

凤冈不论从种茶历史还是种茶规模,其名气都不是贵州数一数二的,但从2009年开始,凤冈的茶叶经济和茶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行内和央视广泛关注。凤冈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贵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总结凤冈经验,推广凤冈模式,对贵州茶产业和茶旅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

茶生态旅游首先是依附在种茶、产茶的基础之上,没有优质的茶叶,没有大规模环境优美的茶林,无法基本的茶旅产品,无法吸引大批游客。分析凤冈的茶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要先了解其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发展过程。

(一)茶叶生产发展过程及现状

1949年前凤冈并没有成片的茶园,直到1958年在县人民政府的牵头下,凤冈才有了第一个茶场,从那时起,凤冈的茶产业经历了恢复期、徘徊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从2002年11月茶叶事业办公室成立起,凤冈茶产业突飞猛进,到2010年止,凤冈拥有适宜种茶面积30多万亩,其中生态茶园2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179吨,年产值1.5亿元 。2004年,凤冈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2005年5月,“凤冈锌硒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2006年1月,“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2006年以来,凤冈锌硒茶已分别在“中茶杯”、“中绿杯”、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茶赛(事)活动中胜出,累计获得了17个金奖,5个银奖。目前凤冈是部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部级造林绿化百佳县、贵州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古为“黔中乐土”,今誉“锌硒茶乡”,特别是凤冈的田坝,现已被评为国家AA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二)茶叶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着2002年后凤冈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脚步,茶生态旅游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自2005年5月28县政府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以来,茶生态旅游产品开始出具形成,到2009年以当地茶农自主兴办的茶庄农家乐形式旅游产品已取得非常不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在凤冈县开展茶生态旅游最红火的田坝村,2000年还是一个极度缺水、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350元的极贫村,就在近10年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绿色文明战略进程中,探索出生态有机茶发展模式,使全村生态茶园发展到2.3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近万亩。近年来,随着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的声名鹊起,不仅将茶叶“走出去卖”,还利用当地的生态风景也变成了当地茶农的“卖点”,尤其是在每年夏天,前来休闲、度假、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是省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及港澳台的客人。据调查,田坝村茶农仅靠茶叶采摘这一项,每亩茶园就可增收500元以上。如今,在田坝已有10余家茶农开设了农家乐,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村茶庄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茶产业和旅游业占农民收入的90%。像田坝村一样,凤冈县的何坝、金鸡、水河、西山等乡村,处处呈现茶旅互动模式,提升茶叶价值。

 二、凤冈茶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具体成功发展思路总结

1、“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为基调,是全县近10年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提。在中共凤冈县委第十次党代会和凤冈县第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提出了“强茶、壮烟 、兴畜、稳粮、重特”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发展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目标,更加确立了茶叶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着这一总体战略思路,近10年来,凤冈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目标得以实现。

2、贯彻多产业融合,突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维一体共同发展的具体战术思路。具体工作思路表现为:①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县政府优化茶事活动,积极筹办茶事活动,承办了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中国西部茶海• 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等大型茶事活动。②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大型的茶事活动,先后派出土家油茶茶艺表演队伍赴云南、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 },采用“ 借台唱戏、搭车出山”的方式宣传推介凤冈茶叶。 ③旅游产品设计融茶产业和茶文化于一体。诸如:“茶园建设园林化 、旅馆住宿乡村化、 茶艺民族化、餐饮茶膳化等。”让客人在“ 游”中,真正领略到“ 一观 、二闻 、三采、四炒 、五品、六膳 、七娱 、八购 、九住、十学”的博大精深的茶义化。④深化宣传,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

    3、产品生产和开发的绿色生态有机模式是茶生态旅游核心的保证。茶生态旅游关键就在于突出“绿色生态”为其产品核心。①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的建园模式。②政府积极鼓励茶农退茶还林,建生态茶园的模式。到2009年全县18.1万亩茶园配套种植松、杉、桂花、桃花、樱花等树木面积达 60%以上,已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17.3万亩。茶生态旅游开展最好的田坝村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80%,这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又形成了茶、林、花相间的休闲观光风景线。

4、创新茶园、茶厂营运模式,优化投资主体,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富裕。2002年茶产业发展初期,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县直各单位部门参与茶园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留职带薪、带职、带薪,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外出返乡人员独资合资创办茶园,领办茶叶基地,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广大茶农、干部职工和私营业主的投资热情,增强了他们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掀起了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高潮。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1、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过于简陋

由于受贵州特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茶园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和经济较贫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加之茶旅游业起步晚,缺乏资金投入,因此旅游景区交通条件差,景区可进入性较低。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弱,到2010年止,凤冈县城仅有酒店宾馆3家。在旅游开展较好的田坝村,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的茶庄、茶苑也仅10家,能提供的住宿房间仅80多间,而景区所必备的导游人员更为缺乏,整体旅游基础接待水平尚需加强。

2、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1)旅游产品缺乏商业运作,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自运作以来,多为政府接待,而平时的茶事活动政府行为过多,商业运作 力度小。由于产品尚未进入商业运作阶段,基本没有商业广告宣传,商业销售渠道单一,尚未被省内各大旅行社,因此散客、自驾游和团队游不多,有规模的游客市场尚未形成。    

(2)产品文化内涵深挖不够,产品形式单一,档次较低,缺乏品牌效应。茶生态旅游产品是附着在很深茶文化内涵下的具有很高精神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凤冈虽然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渊源的土家茶文化,魅力无穷的万亩茶园绿色生态大好景致,但旅游产品依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性质的餐饮和娱乐,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采茶、制茶、看茶艺表演、学茶艺等项目在大部分的茶庄都还未开展,更别说文化内涵较深的生态型精致茶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和生态养身旅游产品的引入了。此外,凤冈虽然现有不少品牌富硒茶,如获得国家金奖的绿宝石、春江花月夜等,但茶生态旅游产品却缺乏品牌,各家茶庄推出的旅游项目如出一辙,同质性太强,缺乏品牌的独特性、品质性和文化性。

3、茶产业和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链有待形成。目前凤冈的茶叶种植虽蓬勃发展,但与茶旅游、文化相关联的茶食品加工业、茶用品生产业等尚需开发,茶旅游和茶文化产品也还不成熟,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效应还未形成。

4、模式推广过于刻板,容易形成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内部竞争。由于田坝的茶旅一体的发展模式得到普遍认可,从2012年初,凤冈县政府已开始向周边镇村复制田坝模式。复制内容包括: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美化、统一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茶庄和乡村农家乐,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推广,但如果把借鉴变成刻板的形式复制,把经验推广变成简单克隆,那只会制造出更多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内部的竞争。所以应借鉴田坝成功经验的精髓,根据不同村寨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特色茶旅产品,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品群效应,增加对外的竞争力。

三、结合凤冈模式对贵州茶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几点思路

(一)坚持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所谓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以茶产业为基础,形成茶生产、茶旅游和茶文化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形成茶产业带动茶旅游,茶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宣传推广茶产业和茶旅游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注重后发优势的利用,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突出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开发。据调查,在古夜郎中心区域的贵州西南部北盘江、南盘江的普安、睛隆、盘县、六枝 、兴义 、兴仁、贞丰 、安龙、册亨、望谟等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现有大批野生乔木型大茶树。这些地域的野生茶树都较原始,其复杂儿茶素含量较少,大大低于云南巴达大茶树的含量及比率 。基于这一优势,贵州发展茶生态旅游应大力推广凤冈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建园的发展模式,合理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适度开发,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用少而精的有机野生茶,和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吸高端休闲观光客。

(三)注重全省茶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避免形成相似产品竞争。注意区分各个产茶区的旅游产品设计,通过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和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等,区别打造不同茶旅产品。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民俗茶文化,如有仡佬族的油茶“干劲汤”,有贞丰的“状元笔茶”,有黔西南晴隆、普安的“擂茶”,有盘县的团饼茶,有威宁、毕节等地彝族的“罐罐茶”,还有黔东南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等等 。贵州开发茶生态旅游产品应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地域少数民族茶文化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提炼不同特色的茶旅产品,以此在全省形成区域内的系列茶旅产品,加大区域对外的产品竞争力度,避免在区域内相互刻板模仿,形成相似产品,以减少区域内部竞争。

生态茶产业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44-0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社会已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表现出时代性、多元性、演进性特征。利用安徽茶区景观的新颖性、特色性、生产性的丰富资源,笔者开展了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求构建生态茶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业高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生态产业,实现茶产业和生态经济共生体的可持续发展。

1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简述

安徽皖南皖西是我国江南江北的重要茶区,既有革命老区,又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享誉中外,安徽茶业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4年,安徽茶园面积11.104万hm2、在全国排名(下同)第7位,茶叶总产量11.12万t、总产值76亿元、排名均在第8位,产量805.5kg/hm2、产值56187.15元/hm2、皆低于全国平均值,排名都在第12位。2015年,茶叶结构性矛盾显现,成本上升持续,采工短缺凸显,茶农增收乏力,总量位趋平行。面对百万亩茶园鲜灵、千家茶厂春茶后闲置、茶农忙于脱贫急切的现状,安徽茶业亟待作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的抉瘛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担当。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茶业市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发展的重大关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通资源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解决投资需求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广袤无垠的生态茶园真正应用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产业活动。由此可见,“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简称“示范区”,下同),就是坚持把提高茶叶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转变茶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目标。“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将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厂变成景点,茶文化变成休闲文化,茶农变成导游,一季茶叶加工变成全年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单独茶叶变成茶旅一体化生态复合型产业。

茶旅业是我国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程度,发展茶旅业对于促改革、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具有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西安曲江“茶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采取产业重组、资源整合、城乡统筹、文化塑造、属性彰显的途径,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池州市位处皖南国家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干线,茶旅节点众多、特色景点多样、立体交通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锦绣茶园集中连片,茶厂传统与现代特征鲜明,生态承载力强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丰厚,素有一圣一村一带、二山二湖二个自然保护区、三戏文明、五大古文化遗址、十二洞天世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总之,“示范区建设”将呈献出茶旅业政策所属、市场所需、企业所求、茶农所盼、发展所在的态势,重点扶持是必然的、可信的。“示范区建设”是寻求改革突破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生态平衡点、建成小康新亮点的产业创新标图,重点建设是现实的、可能的。

2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平衡、保护优先、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准则,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根本途径,市场主导和创新驱动作为不竭动力,培育现代茶旅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标志,示范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建成方式。在示范区,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相对健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主流价值观普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功能产业体系逐步完整。

2.2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 “示范区建设”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生态农业两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茶农2个方面积极性,竭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茶旅新的发展动能,改造传统单一茶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叠加效应,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创造茶旅新业态,提高茶叶新品位,扩大市场新需求。

2.3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适宜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战略决策 “示范区建设”围绕发展生态、特色、有机农业,创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综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有利于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更加稳定,有利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更加完善,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五大体系”更加健美。

综上所述,“示范区建设”将成为茶旅功能主体与目标团体共同发展的纽带,创新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直接诱导产业公共效应行为自我变革的直接动力,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生态文明质量的重大突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改善向生态文明全面感知和高效应用拓展延伸,实现生态经济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3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价值取向、绿色行为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绿化茶区、美化茶园、香化茶厂、优化设施、强化管理、活化机制、感化游客的创新举措,力求连接千里茶区、整合百家茶厂、组织万户茶农;让生态保护、文明建设、精释哑陡叨热诤希使农业、工业、旅游业有机复合。可以将山水、森林、历史、茶旅、野生动植物、生态功能、绿色消费、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聚集成全新价值链和新兴产业共生体,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丰满内容和智力支撑,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安全、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昌盛、生态茶旅兴旺的新农村。

3.1 政府引导众创推进 由政府组织发改委、旅游、财政、农林等职能部门,协调网络媒体、宾馆、旅行社等旅游经济实体,形成工作机制和统一口径,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精准发力。组织审定、监管“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规范、标准等,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生态保护、茶业发展专项、农业标准化等项目资金,加大切块统筹力度,让“示范区建设”进入“安徽省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行列。出台相关文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全面指导和解决休闲农业和茶旅配套建设的关键问题。殷切期盼政府相关部门对“示范区建设”关爱有成、扶持兑现、协调到位。

3.2 龙头提挈市场运营 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企业出资金、出人才、寻市场、找客源,合作社优化茶厂、美化基地,茶农管好茶园、办好农家乐,三方合约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合同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合作联营制、形成价值责任共同体,以股份经营制、形成命运共同体。采取“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章立制、统分结合”共同带有区别的经营模式,适时组建“安徽茶旅生态产业集团公司”。在沿山、沿湖、沿江、沿路相适相宜之域,做好茶旅人性化设计、专业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时尚化配套的经营条件,形成茶旅生态文明产业带、产业圈;并使一幢幢山野别墅、一片片花果园林、一家家特色餐馆、一处处养生胜地、一座座艺术殿堂落地生根示范区;力求达到“建成一批、示范一线、带动一片”的成效。

生态茶产业篇(9)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发展至今茶文化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化艺术、保健养生、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茶文化精神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旅游资源,以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依托茶园景观,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业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链条。信阳市作为全国绿茶茶叶种植第二大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信阳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一)促进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

信阳毛尖茶品牌驰名全国,随着产茶技术的提高,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信阳毛尖茶仍以内销为主的市场策略不足以应对茶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信阳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用丰富的毛尖茶资源,通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经营效益已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能为茶产业开辟新的市场,充分满足茶农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进步。

(二)促进信阳茶文化传播,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优质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者在游览和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艺,得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身心体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大大加强。

(三)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了解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艺精神,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丰富和研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必然要培养一批专业和知识复合型人才。

三、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特色突出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兴起于宋,繁荣于清,品牌形成历史悠久。在气候上,信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四季温润,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茶树生长缓慢,春季嫩芽较多,叶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绿、鲜浓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二)信阳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信阳代表特产之一,更是信阳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代文豪坡赞誉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时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在国际国内更是获奖无数,2010年,信阳研发出“信阳红”这一新品牌,改变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成为世界认识信阳、了解信阳的标志。

(三)信阳茶区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

信阳是全国第二大绿茶种植区域,全市共有128个产茶乡镇,茶区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阳毛尖驰名产地。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淳朴宁静的乡村已成为大众旅游消遣的热点,茶乡旅游颇受游客喜爱。信阳三季采茶期分别为谷雨前后、芒种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场需求旺盛,非常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四)信阳政府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产业之一,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为提高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保驾护航。连续25年举办的信阳文化节成为了拓宽贸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形象展示的优质平台。信阳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茶企业创新品牌产品;举办关于茶文化旅游园项目的研讨会;开展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并为毛尖炒制技艺成功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信阳多个茶产地采用“旅游+茶产业”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开办采茶游、农家乐,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有力推动乡村建设。

四、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信阳对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对茶文化价值内涵利用不足。以信阳市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为例,活动主要为经贸活动和文娱活动两部分,涉及订货会、洽谈会、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电影展映、歌咏比赛、书画根雕盆景精品拍卖等等。活动内容偏重经济价值,活动形式创意不足,对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着墨较轻,导致部分群众对茶叶节的认知仅局限于订货会和歌舞表演。这种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信阳缺乏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缺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数据支持。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形式,茶旅产品从最初的茶叶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务旅游、茶会展旅游等多样产品。目前信阳所开发建设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游客依然是赏茶园、品茶汤、买新茶,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与参与体验不强,这种流于表面的开发形式难以让顾客印象深刻,不易产生回头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信阳主要的茶产区和茶园大都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虽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设施相对薄弱。通往各茶乡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关于茶乡的指引和介绍;乡镇住宿接待设施数量较少,设施落后,难以留宿客人、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缺少特色购物商品,除了买茶,顾客对当地土特产缺乏了解,无法促进消费;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深度开发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做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将茶业的经济贸易和茶道、茶艺相结合;可建设茶文化公园,微观展示采茶制茶全过程,设置茶文化历史演进长廊,让全面系统的茶文化走近大众的生活;推进茶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办茶艺兴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识,注重茶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总之,在茶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活动与茶文化的链接,以期实现信阳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要想可持续发展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丰富开发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关键。加强茶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利用鸡公山、南湾湖及附近产区开展山水茶、利用灵山寺、净居寺等宗教圣地开展禅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游客参与式项目,例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歌舞、现场学茶艺、猜茶谜、听茶戏、吃茶宴等;针对不同年龄及消费能力的旅游者设计针对性的茶旅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推出茶园观光生态游、针对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针对爱美女性推出休闲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长茶旅产业链条,丰富茶产品结构。改变信阳茶只有毛尖和信阳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开发茶的保健功能,将茶和食品、中药结合,生产以茶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态及液态茶饮,设计茶艺术品装饰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以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平台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通讯设备发送官方茶旅广告信息;增设直通茶园的公交车;打造高质量的“农家乐”和“民宿”,提高茶区接待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将要从事生态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础,引进生态茶旅方面的专家等。

参考文献:

[1]刘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125.

生态茶产业篇(10)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并高度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这20字方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建设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问题,即人口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投入高、产出效率相对偏低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仍在继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初衷将无法实现。如何解决农业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挖掘和梳理生态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于“五山模式”的生态农业

谷城县五山镇地处武当山南麓,五山镇素有“湖北名茶之乡”和“山水园林小城镇”的美誉,2005年五山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那么五山镇凭借着什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呢?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点,即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村镇配套设施、净化农村环境、壮大支柱产业和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此后,笔者又进一步对五山镇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跟踪考察,旨在透析新农村发展之道。

五山镇的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支柱产业——茶叶的产业化发展上。近些年来,五山镇以生产茶叶为龙头,不断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小小茶叶带来了茶叶产业化道路,也撑起了五山山区经济的半壁河山。在全镇,茶叶产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80%,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的90%均来自于茶叶产业。五山镇生产的“五山玉皇剑”茶,自1995年以来屡获部级、省级金奖,1999年和2001年两度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1年五山玉皇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湖北省旅游局定为“全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省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如今五山镇茶园面积3万亩,年产茶叶300万斤,产值5000万元。五山镇已成为“湖北茶叶第一大镇”。

(一)以茶叶产业为依托发展生态型经济

五山镇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特色产业之路,五山镇地处鄂西北,种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由此,五山镇委、镇政府提出,以茶叶产业为主导,夯实物质文明建设基础。

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设施建设

五山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品种。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大基地”的建设思路,五山镇茶园由1990年的3500亩发展到2006年的3万亩。五山镇采取集中组织劳力开挖、开发高质量基地、建高标准茶场等措施建基地,发展新茶园1.5万亩,构筑了茶叶产业新优势,实现了新跨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五山人外引内联,兴办了茶叶包装厂、精加工厂、袋泡保健茶厂、茶叶交易大市场,不断加粗、延长茶叶产业链条。五山镇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兴建了民营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10余家民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办厂,年实现利税1900万元。宽松的发展环境激活了群众经商的热情,全镇兴起300多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收入达2100万元。这些又进一步促进了五山镇茶叶产业的发展。

2.壮大投资规模,靠科技提高品质

五山镇在争取到省里和国家投入资金的同时,茶农们还自己发展股份制,共吸引入股资金5000多万元。同时,他们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地资金,几年来,温州等地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商在五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兴建了年产100多万套的茶叶包装厂,新颖别致的包装又大大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当地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措施避免采茶工的短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山镇坚持年年对茶叶生产、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多个环节进行技术培训,采取专家授课,送农民到大专院校深造等措施,成立茶叶科研所,让科技指导生产是五山镇的又一举措。几年来,全镇共培训出1000多名茶叶技术人才,并分别从浙江、福建引进特早高产优质茶“龙井43号”、“乌扣早”、“大白毫”等新品种,发展有机茶,引进扦插繁育、无性繁殖种植新技术,使原有劣质低产茶园得到改造。

3.依托茶叶产业,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茶叶产业的生态旅游业也为乡村的经济画下了浓黑重彩的一笔。

五山镇依托800亩茶园,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集制茶、品茶、茶艺表演、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天艺茶庄,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五山镇以生态茶园为面,以天艺茶庄、百日山景、堰河奇观为点,以通组水泥路为线,围绕特色建筑、民风民俗、山光水色和“农家乐”开展的生态旅游已初见成效。

伴随着茶叶经济的兴旺,镇上涌现出一大批茶叶经营点和茶叶配套企业,构筑了五山镇建设的基本框架。而“玉皇剑”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赋予小城镇文明创建特有的茶乡神韵。

(二)名牌战略——五山镇开发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

茶叶竞争力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名优茶。找准这一市场导向后,五山镇加大了名优茶的生产力度。从茶树栽培管护、茶青采摘、加工制作、后期包装等实施全程“精耕细作”。在茶叶产业化建设中,五山镇县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茶叶成为永久性产业,必须建立生产与市场对接通道。为此,他们以五山镇为依托,建起茶叶批发市场;以紫金镇为销售窗口,建起茶叶销售一条街。五山镇茶叶产业由此形成了“公司+基地+茶场+农户”紧密型链条。五山镇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也应运而生。

1.项目背景

“五山玉皇剑”茶远销到北京、广东、河南、陕西等二十多个省市,国外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加粗延长茶叶产业化链条,适应国内外市的需求,五山镇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五山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

2.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饮用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包装的茶饮料应运而生。五山镇提出开发五山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的有利条件是:一是环境优越。五山镇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空气净化,无污染,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1999年2001年连续两年捧回湖北省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并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又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二是有过硬的种植、生产、加工技术和高素质技术管理人员。现有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十名高级农艺师作技术指导,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培训、辅导等业务联系,2001年“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基地”落户五山。三是茶叶质量过硬。“五山玉皇剑”茶1999年在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授予“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四是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电话电信设备完善,运输通讯十分方便。五是有充足的茶叶来源。五山镇现有茶园3万亩,年产鲜茶2000万斤,日产鲜叶6万斤,年生产茶300万斤。

三、“五山模式”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发

五山镇成功的关键更在于,以茶业产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效且持续的机制。从“五山模式”的发展,我们总结出,要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政策,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维护协调,切实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和推动工作。加强同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同时,加大推进技术创新。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只有产业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结构得到优化,建立与发展与生态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才能保证生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技术进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涉及环节多,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外延发展,向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各级有关部门要以提升生态经济各配套产业的科技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整合力量、优化结构,转变机制,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新平台,用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的平台,全面提升引进、创新应用科技能力和转化效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用科技支撑生态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四是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生态经济全面发展。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拉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是我国当前乃至更长时期重点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接轨这一问题,提升综合效益。要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配套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并以参股、租赁的办法向基地投入资本,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和谐经营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发展生态经济的龙头企业群,切实解决好农户发展生产中产销脱节等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销售公司月度计划 下一篇: 格言励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