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1:30

创意思维论文

创意思维论文篇(1)

1.2依据于消费者的关注点消费者的关注点是影视广告创意思维不可忽视的落脚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人们消费的价值观和欲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商品的丰富多样、琳琅满目和营销思路、营销观念不断更新,使广告创意思维越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市场为背景,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其消费动机、消费心理,测定出消费的因素、地点、范围、方式和数量,测定消费者使用商品的时间、场合、目的及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分析,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告知消费者产品所提供的利益、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善于发掘产品有效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期望。

1.3根植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沉淀丰富而厚重。因此广告创意思维时不可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张扬。可以说,家喻户晓的、受到广泛赞誉的广告是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例如,1996年张艺谋执导的五则爱立信企业广告《父子篇》、《夫妻篇》、《师生篇》、《爱情篇》、《代沟篇》通过对普通人们的生活描述、各种情感的流露和展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心,而且还能够激发人们去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的高质量,这种情感又很自然地转移到商品身上,因此这组广告的创意成功,荣获了香港4AS广告创作大奖“金帆奖”。由此可见,影视广告创意应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意思维的表现类型

在影视广告中,创意就是表现主题的新颖构思,其作用就是用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使消费者在接受广告信息时能引起注意,起到诱导消费者的积极心理情绪和购买欲望。各种形式的影视广告都有其自身的创意,其表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故事展示型故事展示型是影视广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故事情节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观众与广告内容产生自然交流。如山东电视台《消费栏目》宣传篇中的“消费者自述”广告:镜头中一位带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自家门厅内,用山东乡音叙述了一件令人痛苦而又麻烦的事件。原来是因为买了一件假皮衣,自己找商场领导,拖了几个月也未能解决。画面中,他无奈时拨打栏目热线,栏目马上派人调查,帮助解决了问题。这个广告篇的镜头虽效果平实,画面简单,但创意较为新颖。消费者站在自家门厅内,用乡音叙述,一开始就缩小了与观众的距离,让人感觉自己并不仅仅是观众,而是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像是讲述自己的故事。此篇广告与一般商品广告不同的是,其目的在于树立电视台栏目的形象,使观众喜爱这个栏目,并且积极参与。

2.2解决问题型解决问题型是影视广告表现形式中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的一种。“据奥格威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的广告要比其它类型的广告有效4倍,这也是一种很有促销力的传达方式”。例如,上海灵狮广告公司奥妙洗衣粉———“红番茄篇”的广告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创意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家庭主妇做介绍,使产品增加了可信度。其二是用动画表现产品的特点:让一群奥妙小白人去搓掉污渍,强调不用手搓,从而使观众加深了印象,提高购买的欲望。最后广告以一个红番茄贯穿全篇:顽皮的红番茄飞速旋转从天而降,弄脏了女孩的衣服,闯了祸,在遭遇奥妙之后,红番茄的傲气一扫而光,在奥妙洗衣粉面前灰溜溜地逃走了。情节设计得诙谐幽默,使枯燥的产品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此类广告要达到的目的是为消费者解决难题,因此用观众自己的话来表达,至于商品的特色和优点,应在介绍商品与解决问题之间恰到好处的提出,达到广告促销产品的目的。

2.3情感联系型以情感为诉求重点来寻求广告创意,是当今广告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在一个高度成熟的社会里,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日益成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情感相一致的感情消费,而不仅仅注重于广告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因此,若能在广告创意中注入浓浓的情感因素,便可以打动人,从而影响人。许多成功的广告创意,都是在消费者的情感方面大做文章。例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广告:一天傍晚,一对老夫妇正在进餐,电话铃响了,老妇人去接电话,回来后告诉老先生:“是女儿打来的电话。”老先生问:“有事吗?”老妇人回答:“没有。”“她说她爱我们。”俩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广告中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这则广告从最易引起人们共鸣的亲情入手,通过远在千里之遥的子女,用电话向年迈的父母传达爱心,而赋予电话以强烈感彩,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最后则水到渠成地推出要宣传的企业———贝尔电话公司。整个过程自然得体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意思维论文篇(2)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创意思维论文篇(3)

二、直线思考,突出广告创意的亮点

广告的创意设计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而且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与高度概括广告创意设计亮点的能力。这是一种直线思维,强调概括、归纳、逻辑、简化与合理,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形象思维活动。这一创意设计过程主要具有明晰性、典型性与生动性的特征。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创意设计过程中进行引导呢?学生对广告诉求点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是引导的本源,学生必须在已经提出的多种多样的广告创意形象中进行更为理性的筛选与归纳。教师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模糊的广告创意思维过程向明晰性过渡,明晰广告创意点与诉求点的对接程度、紧密程度,明晰画面的组成要素,使之特征鲜明。明晰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筛选过的创意点中进一步选择最能满足诉求点的创意点进行强化,使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整个广告创意设计只突出一个重点,而且点越集中越易具有创意的力度,也越让受众过目不忘。典型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然后,在创意点的不断明晰与突出亮点的过程中,强化广告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使诉求点的满足与精准的创意亮点之间由生动的广告艺术形象相联系,使这两个“点”进行最大化的艺术交融,可以是“趣”,可以是“乐”,可以是“美”,等等,使亮点更亮,更具有艺术与创意表现的力度。这种创意点的内部保留着对创意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案,舍去了非重要的创意要素,“简化”但不“简单”,使广告内涵由生动的艺术形象传达。生动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明晰性、典型性与生动性是突出广告创意亮点的重要特征。例如,在著名品牌“佳得乐运动饮料”的一幅海报广告创意设计中,设计师把水滴拟人化成运动员的造型,广告画面十分简明,创意亮点十分突出,从而强调了“佳得乐运动饮料”品牌形象的重要特点。设计师的着眼点在于“运动”的形象与“水滴”的形象的艺术结合,诉求点明晰而生动地反映在海报设计中。教师对设计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在教学中,突出广告创意设计亮点的过程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创意中“简化”图形的形式,做减法;二是教师启发学生在创意中“强化”图形的艺术表现力,做加法。其中,第一阶段为基础,第二阶段为重点。所以,进行“直线思考,突出广告创意的亮点”是在“天马行空”般的发散型的创意设计思维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创意点进行具体指导,使创意抽丝剥茧,通过直线思考,不断在创意过程中筛选,提炼创意亮点,使之简化、准确,与广告诉求点吻合,达到明晰、典型、生动的效果,让人对广告创意点感到巧妙而印象深刻。

三、交流争辩,碰撞创意思维的火花

在广告创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直线思维,还需要在课堂中引入交流争辩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创意设计思维的碰撞,也需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完成广告设计作品。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训练,强调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维度的思考中拓宽与加深对已有创意的新认识,发散新的创意,从而来加深对已有创意的挖掘深度。这对于广告创意设计的创新十分重要。这一创意设计过程主要具有辩证性、深刻性与潜在性的特征。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创意设计过程中进行引导呢?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广告创意设计亮点的不同认识与思考是引导的本源。首先,学生必须具有提出不同创意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一个突出的广告创意设计亮点是在交流争辩过程中思维碰撞所产生的,在创意思维的迂回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创意设计是不断完善创意点并提出新创意点的可能性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中,某一学生的创意设计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也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质疑,甚至否定。学生在交流争辩中学习辩证地锻炼创意思维,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从正面思考、从侧面思考,还有从否定因素的角度思考,来分析自己的创意设计。辩证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接着,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设计。没有交流争辩、没有思维的碰撞,广告创意设计则没有历练。交流争辩的过程是不断维护、击打、反思自己创意设计的过程,这是一种创意思维的迂回,学生从而学习如何深入思考自己的广告创意设计。深刻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然后,学生发现创意的不足之处或创意新的可能性。所以,广告创意设计的图形表现是把“流动的”创意思维在某一适合点上“凝固化”,它蕴含着创意的新的可能性和不同受众对这一创意点的不同接受程度。潜在性是这一环节的特征。辩证性、深刻性与潜在性是进行创意思维交流的重要特征。例如,一名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创意设计了一个新潮的巧克力包装广告,包装袋正面的卡通造型是创意设计的亮点与重点,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十分前卫和有趣,主要符合青年人的审美需求,但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有其他同学提出该包装广告文字要素的不足,也有同学提出该包装广告仅重视了包装袋的正立面设计而没有全盘考虑背立面、侧立面、顶面和底面的整体设计效果等,又有同学提出该广告创意设计与诉求点对接的准确性问题,当然,还有同学十分欣赏这一创意设计的亮点。在同学们提出不同观点和想法之时,做出该创意设计的同学虽然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创意,阐明自己创意设计的亮点与优势,但在内心也思考同学们多方面的创意建议甚至不同的创意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受益,对自己的作品同样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相对的完善与产生新创意的可能性。在教学中,进行创意思维的交流过程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是从否定的角度看自己的创意设计,进行多维度思考。二是教师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创意通过多维度的思考不断成熟,在交流争辩中扬长避短,避免无休止的创意思维的激荡,努力使创意得到质量相对较好的艺术表现,顺利完成设计作品。其中,第一阶段为基础,第二阶段为重点。所以,“交流争辩,碰撞创意思维的火花”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创意设计亮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质疑或补充使原来经过直线思考的创意亮点更丰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逐渐发现新创意点的萌发,使自己的创意思维更活跃、更成熟,能更动态、更立体地看待自己的创意设计。

创意思维论文篇(4)

“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诡言众听,但仔细想一想这也并非没有道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从消费上容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感性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1.感性诉求广告抬头的年代

何谓感性诉求广告?这必须从人的情感和商业广告的目的说起。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容易激发的,而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诱发人们的购买行为,而人们购买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和情感活动一起。一般来说,情感活动越强烈,购买行为就越容易产生,甚至可以说相当程度上购买行为的产生根本就是取决于个人的情感,感性诉求广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并不完全从商品本身固有的特点出发,而是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运用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广告创作,寻求最能够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的出发点,从而促使消费者在动情之中接受广告,激发购买。

感性诉求广告是相对于理性广告而言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缘故,商品之间没有多大的竞争。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只要寻求从概念化、理性化的角度来诱导消费者即可,如告诉他们什么样的冰箱最省电、什么手表最准时等,这种我们称为理性广告。当然,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理性广告仍然是现今广告的重要诉求手段之一,比如在耐用消费品的广告当中就比较多用。但相对于过去而言,感性诉求广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它们一改以往过于强调企业品牌特点和在媒体展开强大广告攻势的硬性手法,代之以亲切、柔和的广告语言,以及自然流畅的广告风格,老实诚恳的广告诉求,让你有所感触,令你着迷,左右你的情绪,使你达到“幻想”的深度。它不断地撞击人们的感情,使你向它靠近并对它产生好感,最后从感性上被它征服,最终达到销售产品或服务的目的。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日益提高的今天,情感诉求广告更是得以逢勃发展。

2.现代感性诉求广告创作的新思维

前面我们说过,商业广告中的感性诉求是根植于受众的情感,那如何在感性诉求广告中达到迎合受众情感的目的呢?又如何在今天盼繁复杂的广告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感性诉求广告创作的新思维。

2.1体现价值——人性的永恒主题

人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感性诉求广告的目标受众是消费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艺术也属“人类”学。以人为主体的世界丰富多彩,人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生命的新陈代谢、人的喜怒哀乐、感情的相互交流以及对生活的追求等都构成了生活中极为广泛的题材。因此,大多数成功的广告都善于挖掘人性的心灵深处,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与祈盼,对人的价值肯定、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美满的憧景等都成为了广告表现的新主题,它是显示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诉求。

我们知道,现代消费者的需要正从量的满足、质的满足上升到感性满足,这就是消费的高层次需要。也就是说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更需要表达拥有该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即产品实用价值之外的象征价值,如荣誉、地位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的名字比产品更重要”。可口可乐不再是只用来解渴的起泡饮料,而是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拥有豪华高级的奔驰轿车不再只是拥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富有和高级社会地位的显示,是个人成就的表达。同样,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始终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一点在中国就更显得突出,亲子情、手足情、夫妻情等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是家庭观念相对冷淡的西方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贝尔电话公司以“情感沟通”为主题的广告来减轻思念远方亲人的寂寞感,这些广告以“家人团聚”为诉求,表现温暖而弥漫家庭后气氛,恰似一个美好的梦,慰抚了人们寂寞的心灵,把他们重新带回健康的感情世界,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2.2自然浪漫——现代人的“逍遥梦”

19世纪,浪漫主义者将大自然的景色带进了他们的作品,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大海、纯朴恬静的田园风光、异域他乡的奇特情调等。大自然的壮丽风景在浪漫主义者的手中得到了尽情的描绘和展示。这种以自然对象来反映和寄托艺术家情怀的现象,在美国文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其生理——心理基础就是心与物的异质同构,阿恩海姆系统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艺术现象,他认为艺术创造的基础是对对象的表现性的知觉,他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动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在现代的平面广告中,设计师们采用了大量以大自然景象为背景的主题,他们把大自然加以简化或象征,或为装饰目的而抽象化。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为了舒缓疲惫的身心,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起来越多的都市人希望能逃离城市,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实现现代人的“逍遥梦”,休闲度假也成为了现代都市人希冀的生活方式和流行的消费时尚。而正因这样,它成为了感性祈求广告的一个切入点。广告人针对这一需求,再现大自然各种美景,渲染一种轻松欢快的浪漫气氛,满足都市人盼望实现“逍遥梦”的潜在心理,从而感染消费者,使消费者为之心动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例如芬兰伏特加酒的广告,画面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树林、酒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魔幻似的场景,又如EBEL手表广告,在皎洁的月光下,古老的独木舟载着豪华轿车,伴着岸边的古老的金字塔在水中荡漾,把手表处于这种远古与现代结合的环境,充满着浪漫的情趣,营造出一种浪漫又神秘的时间新境界,让消费者为之心动。

2.3情调设计——身临其境的心灵对话

所谓情调,即广告作品基于一种主题意念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感彩和审美抒情,将审美抒情性融于创意表现之中。情调设计经常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与人的

关系,以卓越的创意、动人的形象、诱人的情趣、变换多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表达广告内容,从而使消费者产生身临其境并与之心灵对话的境界,进而唤起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求。广告只有以情动人,才会有强烈的感召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人有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运用情调设计来揭示广告主题,往往能够拔动人的心弦,并且使人回味无穷,情系于怀。因而,情调设计虽基于平常却发挥出非同寻常的内涵,它归属于一个视觉出发点,但都又远远地超越了画面的视点,它所营造渲染出来的气氛和意境境给人们造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感。也就是说,如果善于在广告设计中将审美性融合到创意表现中,巧妙地进行“感情投入”,通过各种抒情手法的运用,把消费者引进“情文(图)并茂、情景交融、物我交融、情理相随”的艺术境界中,自然就会使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代的商业广告十分注重表现感情因素的运用,情调设计也多被利用。情调设计需要将奇异的构思、非凡的想象力和充满智慧的激情结合在一起,将现实和超现实、自然和非自然、理想和浪漫的事物及观念揉合交织在一起,运用多种表现技法综合而成。在这方面,日本的美能达复印机广告可视为是比较成功的,它采用滑冰者的艺术表演和游泳比赛的精彩场面来表现复印机具备的快速传达,并让精彩场面完美体现的优良性能。此外,国外的很多酒类、香水等广告也多采用情调设计的手法并获得了成功。

2.4激情诱惑——无法抵制的冲动

激情及其令人震惊的诱惑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抵挡的,它可以满足存在于人类意识深处的需要和欲望。性感就是美,就是激情,就是性格的表现。“自然界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这就是罗丹关于人体美的深情描绘。如果说有一种线能体现力度,能表达情感,能对人微笑,能令人心醉,无疑就是人体完美的曲线;如果说有一种形体能表现柔软、轻盈、丰满、充满生命的活力,又象花儿一样婀哪多姿,至善至美的话,那肯定是女性的体态美。人体以其严格的对称,精美的比例,完美的轮廓,微妙的起伏,新鲜的色泽及和谐的节奏构成了宇宙间最完美的部分。可见,在现代广告中通过这种诱惑而达到广告的目的是多么重要。当今世界公认的日本优秀广告设计大师斋藤诚就经常以清晰又强烈的人体设计形象,以男女两性之间的依恋与激情作表现,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吸引。

我们知道,在当今的消费社会里,女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费群体,而且具有非凡的消费潜力,因而女性从来就是广告瞄准的重要诉求对象。现代女性天生感情丰富细腻,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希望,经常以感情因素来左右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特别容易受广告的诱惑,因此激情诱惑的广告较利于实施于女性。一旦女性在广告上发现了美的楷模,她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效仿,以期能象“她”一样洋溢诱人的魅力。同样,男性也因女性的曲线美而很容易被征服,特别是看到极富激情的场面更是无法抗拒,故激情诱惑的手法更易实施与男性,其命中率会令人出其预料的高,往往会让商家产生无限的惊喜。这种广告一般多用于香水、香烟、服装、酒类等跟美与风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日常用品。如Moods香水广告,画面展现的是一对浪漫情人无法抵制信香水带来的激情冲动,它把人体的美与香水的香宣泄得出神入化。这样的诱惑对消费者来说真的是无以抗拒的。

3.感性诉求广告创造遵循的一般原则。

感性诉求广告具有极大的魅力和说服力,但它毕竞基于人类的感情,人的感情是最复杂而又最易变的,要想真正使感性诉求广告达到预期的目的,它还是必须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进行的。

3.1现实基础的原则

消费者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对广告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以摄取或排斥的。所以,说实话、抒真情是广告的生命,是赢得受众的本质力量,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是以知觉为基础的,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以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而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则以知觉为媒介,艺术创造的基础就是对客观对象的表现性的知觉。感性诉求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它的创作也应以现实及基础,以现实为对照,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和激情。同样,这种激情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被受众所接受。

3.2谐趣幽默的原则

幽默是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喜剧因素,又是能在生活和艺术中表达或再现喜剧因素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寓意、双关、谐音、谐意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的语言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作轻微含蓄的揭露、批评、揶喻和嘲笑,使人在轻松的微笑中否定这些事物或现象。

幽默广告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它运用“理性的倒错”等特殊手法,通过对美肯定和对丑的嘲异两种不同质的情感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境地,促使接受者直觉地领悟到它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和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会心微笑的特殊审美效果,感性诉求广告正是通过幽默的情趣谈化了广告的直接功利性,使消费者在欢笑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某种商业和文化信息,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广告所持的逆反心理,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3.3理性浪漫的原则

感性诉求广告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具有创作的冲动,在广告中表现激情,只有在这种情感状态下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感性诉求广告创作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广告艺术设计师松井桂三说过:情感经常是一种在广告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能够把观赏者的心吸引过来,让他们就得全新的感受。但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极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众说不一。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创作的时候极其需要灵感,他认为创作的灵感就是一种“迷狂”状态。法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柏格森更是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舍弃理性,注重直接、刹那间的情感,他认为只有在直觉中人和客体世界才能在本能冲动下互相渗透,达到统一,从而同察到世界的本质。但是,我们知道,感性诉求广告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的目的是促进消费,它的目标受众是消费者。如果说自由艺术创作的情感可以是隐晦的、深奥的,别人不理解也可以的话,感性诉求广告则不能这样,它必须注重效应,因此它要求较为直观和外露,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因此在进行感性诉求广告的创作时,我们鼓励宣泄激情,但这种激性的宣泄又必须在一定的理智控制之下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浪漫”,只有这样它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

意义的形式。

澳大利亚著名广告设计师靳祈岛就特别重视设计的情感控制,他说:“我喜欢高尔夫,就是因为其需要高度控制感情”。这一点在感性诉求广告创作中十分值得借鉴。

3.4艺术表现的原则

创意思维论文篇(5)

1.1异质同构法发散与收敛思维主要应用玉异质同构设计中,异质是指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造型形成的相对立的因素,由于面料的物理性质不同,其表面的质地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坚硬、柔软、粗糙、光滑等。一种面料设计出各种服装,不免单调乏味,缺乏创意,而运用异质同构设计于服装设计中,利用这种设计语言,寻求视觉上丰富变化的效果,给人明快、强烈、清晰的设计美感,形成一种颠倒错位的对比变化。

1.2主题构思法创意思维在主题构思法中的应用,主要借助于其中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服装设计的主题是设计作品的灵魂与核心,是以具象或抽象的素材构成的,根据主题景观或事物的表象感觉,通过服装造型的某些因素和色彩的特征,再现主题的整体风貌,将主题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流行时尚完美呈现。

1.3解构重组法所谓“解构重组”,就是将人们熟悉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将原本完整存在的形式肢解为零碎的个体部件,如服装中的口袋、衣领、袖子、门襟、衩口等,将这些被肢解的部件视为独立的设计元素,重新组合,组成全新的东西,从而获取新的意义。服装的结构重组设计并不局限于对服装本身的肢解,它是一种创新设计的方法,通过解构打散的方式,冲破原有事物的固定组合模式,这包括约定俗成的服装款式结构、色彩搭配、面料组合、固有的图案花纹形式等。

1.4想象设计法服装设计需要想象与联想,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很多都是来源于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如设计者以鸟类的羽毛颜色作参考,从中提取出和谐的颜色,并将之运用于服装中,这些都是受联想思维的影响。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类比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想象思维是主动性、生动性与独创性的综合反映,是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对于服装创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度极大、赋予激情与情感的思维方式。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激情,更不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装,也无法塑造出人们理想的着装形象。

2创意思维对于服装设计的意义

创意思维论文篇(6)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教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后,出示思考题,看图列式:

附图{图}

这道题可以分别把20、24、38看做整体,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列出几组算式:

14+6=206+18=2420+18=38

14+24=3820-14=624-18=6

38-20=1838-24=1420-6=14

24-6=1838-18=2038-14=24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40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

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

解法(1)120÷(40÷5)-5

解法(2)(120-40)÷(40÷5)

也可以从求修1米水渠用的时间来思考。

解法(3)5÷40×120-5

解法(4)5÷40×(120-40)

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5)5×(120÷40)-5

学生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1)

2×10÷(15-10)×15=60(元)

解法(2)

2×10×[15÷(15-10)]=60(元)

王聪的思路却与众不同:如果把张老师带的钱看做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0,下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10-1/15),张老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2÷(1/10-1/15)=60(元)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仅以应用题教学中的训练为例:

1.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包括两种情况:一题有多个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把24个皮球,平均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学生提出多种解法,教师板书:

总数每盒个数盒子个数

24212

2438

2446

...

...

...

...

...

...

再引导学主观察:表中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是怎么变化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

2.一题多变的训练

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杏2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改问题:

(1)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比杏多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是杏多少倍?

改条件:

(1)杏比桃少4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变叙述:桃60千克,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条件问题互换:杏、桃共80千克,桃比杏多40千克,杏有多少千克?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一图编多题的训练

根据实物图、线段图等编出各种应用题。如图:

按不同颜色,学生可以编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各3种;按(横看有3排,每排有5个,竖看有5行,每行有3个)不同角度,学生可以编出分总关系的各3种;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看图编题,编出情节。通过一幅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按照数量关系一组一组地编题,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得:(50+60)×4=440

50×4+60×4=440

列出如下验算方法:440÷4-50=60

创意思维论文篇(7)

二、文学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文学创造也是一种思维劳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十分复杂的劳动。更由于它是一种精神劳动,它除了具有其他劳动共有的特点外,就还必然直接受作家个人修养的影响和制约,如作家的经验、情感、意志、习惯、理性、世界观等。文学创作是一项意识活动,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文学思维的直观性

正如一位名人所指出:任何神话都是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很多情况下,文学思维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表现,因而,文学思维首先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比如,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认识到的客观事物。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为直观性。即便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创造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文学作品,也会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变化或者在实际上被支配而逐渐消失。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文学思维的直观性。由于对形象思维命题本身的怀疑甚至否定,关于文学思维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避而不谈,或者用比较模糊的方式或表述形式将其带过。显然,不正视文学思维这文学创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是不能使文学思维问题得到解决的,当然也不利于促进文学思维发展的。于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的文学思维进行梳理发现,作者的文学创造往往是从思维的直观性出发,通过视觉直接看到了客观世界,虽然在升华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含有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这主要来自于作者的直观性。因而,首先发现了文学思维的直观性特点。

(二)文学思维的连续性

所谓文学思维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连续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在作家大脑中不断地使一连串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活跃起来的过程。文学的思维方式一直是中外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研究和总结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时我们发现,关于文学思维方式的论述十分丰富,而且与创作实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方式或运思方式上的鲜明特色,例如,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思维之"思"这一概念仅仅就字面意义而言,就有数十种相关的说法:"神思"、"凝思"、"潜思"、"苦思"、"覃思"、"精思"、"妙思"、"诗思"等等,此外"兴会"、"妙悟"、"冥搜"、"想象"、"虚静"、"酝酿"、"现量"等都与文学思维密切相关。文学思维在文学文献中时隐时现、牵牵连连,为了对文学思维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认识,通过横向分析和纵向梳理发现,文学思维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文情语义中具有互为补充、彼此呼应的连续性,而且文学思维具有纵向历史的连续性和横向密切的关联性,并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学文论所特有的文学思维体系。

(三)文学思维的概括性

文学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即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进行思维概括性的直接表现,这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又一特性。如《红楼梦》,就是得力于曹雪芹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他才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思维是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流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它独有的特性。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综合概括或对假、丑、恶的综合揭露或鞭笞,这就是文学思维的概括性,也是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如讲演、交谈等等,但与专业相结合,则主要是以之为指导,撰写有理论分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在实践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撰写文学评论,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好形式。因为思想的东西只有形诸文字,才能得以系统有效地整理,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以系统化。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理论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之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融汇到文学概论课的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与形成过程

关于文学的思维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到学术的深层思考,有人提出了思维问题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这种说话的精准程度如何,文学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存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且,对其思考任重而道远。

(一) 有感而发

正所谓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文学作品在初创阶段,作家的创作往往是有感而发,情感内容伴随着文学创作而生成,这就是文学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文论体系中有关文学思维的观念范畴:"虚静"、"神思"、"凝思"、"苦吟"、"兴会"、"妙悟";"迷狂说"、"天才论"、"激情理论"、"酒神精神"、想象、无意识、"白日梦"、"形象思维"、灵感,等等,作为文学的思维方式,就在于这对文学创造和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在人类原始思维、野性思维、神话思维、理性思维、灵性思维等思维类型的演化中,文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思维的本质到底是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虽然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由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们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中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趋向于将抽象思维纳入形象思维的轨道。用"形象思维"来概括艺术中的思维是文学理论研究学者们对苏联学者关于文学思维提法的继承,但是对于形象思维的内涵、思维的过程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是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本身也存在有许多模糊之处。西方诗学体系中的文学思维论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思维的论述极为纷纭繁杂,就其对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的影响而言,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灵感说"、康德为代表的"天才论"、尼采的"酒神精神"、浪漫主义流派的"激情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想象"、"无意识"、"白日梦"理论等等。在文学创作时,文学艺术的思维形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性,无论这种特性是怎样的,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作者的思维沉浸在要创作的意境里,就像"搅拌机"一样,精筛细选,然后下笔如有神,把脑子里想的思维记录下来。有人说是想象,有人说是典型化,有人说是具体感性的方式,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有感而发"。

(二)逻辑梳理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脑子里想的思维记录下来还不够,当然语言要通顺,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逻辑。同时,文学活动还要遵循情感逻辑。情感体现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从文学创作到读者的文本解读,必然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情感因素的支配和制约。有人说,"诗无理而妙"或"愈无理愈妙"。其实,不尽然。包括诗在内的任何文学形象的"无理"都必须建立在逻辑和真情的基础上,否则无理便成了无稽,毫无价值了。无理之所以好,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无理有时更能反衬出情之真。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于形象思维的内涵、思维的过程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是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本身也存在有许多模糊之处,关于形象思维的内涵历来都有许多分歧,有人说是想象,有人说是典型化,有人说是具体感性的方式,这一概念本身到底指的是什么,还真的值得研究。散文家在不同的散文创作中其思维的概括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纪的《挥手之间》表露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而且表述了"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去机场送行的人们当时所表现出的对毛主席的担忧、依恋的情感和激昂情绪。由于作者抒发的情怀具有广阔的普遍意义,所以他的散文才能给读者以感染和激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游山洞而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结论。可见,思维的概括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观察体验之后得出的一种理性思考,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西方现代派作家,特别钟情于悖理传情手法的运用,因而被称为非理性主义者。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一个小职员一夜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尤奈斯库的《犀牛》写全城的人争先恐后变成犀牛在大街上狂奔,他的《秃头歌女》则写一对夫妇一同到朋友家做客,结果到了朋友家却互不相识,等等。马克思分析古代希腊神话的方法,是我们解读这些作品的一把钥匙。这些荒诞性的文学虽然不合乎生活事理,但它完全合乎情理,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总之,缘起于情感,归宿于情感,其间按照情感逻辑来构思形象、迹化形象和解读形象,这就是文学思维的逻辑。

(三)作品呈现

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阅读活动正是在读者多方因素构成的情感结构和期待视野中,从而完成了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其呈现方式和面向对象有多种。其中,读者对象之一就是学生,它要向学生阐述文艺学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讲清文学得以发生、发展及文学作品构成和批评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文学概论不仅承担了为中文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提供理论基础的任务,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概论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论思考和理解文学问题;理论观点的渗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二者在文学概论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学概论课对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行性。就必要性来说,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素质;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文学概论课又因其自身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特色,具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本身就是理论色彩极强的一门课,是与哲学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门文学课程。这一课程所蕴含的众多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在文学上的理论反映,这些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辩证思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核心理论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辩,无疑能大大强化他们对理论本质的理解,促进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文学的思维方式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辩证思维训练只是文学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当然,进行好这一训练,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本功,而且要有较为良好的哲学素养和理论功底,要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融汇,达以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师,是难以真正培养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其次,由于文学的教学内容较多,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能否培养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有赖于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再次,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因时制宜地进行,不能搞急功近利、教条主义,而要把它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配合起来,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创意思维论文篇(8)

二、文学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文学创造也是一种思维劳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十分复杂的劳动。更由于它是一种精神劳动,它除了具有其他劳动共有的特点外,就还必然直接受作家个人修养的影响和制约,如作家的经验、情感、意志、习惯、理性、世界观等。文学创作是一项意识活动,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文学思维的直观性

正如一位名人所指出:任何神话都是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很多情况下,文学思维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表现,因而,文学思维首先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比如,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认识到的客观事物。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为直观性。即便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创造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文学作品,也会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变化或者在实际上被支配而逐渐消失。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文学思维的直观性。由于对形象思维命题本身的怀疑甚至否定,关于文学思维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避而不谈,或者用比较模糊的方式或表述形式将其带过。显然,不正视文学思维这文学创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是不能使文学思维问题得到解决的,当然也不利于促进文学思维发展的。于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的文学思维进行梳理发现,作者的文学创造往往是从思维的直观性出发,通过视觉直接看到了客观世界,虽然在升华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含有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这主要来自于作者的直观性。因而,首先发现了文学思维的直观性特点。

(二)文学思维的连续性

所谓文学思维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连续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在作家大脑中不断地使一连串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活跃起来的过程。文学的思维方式一直是中外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研究和总结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时我们发现,关于文学思维方式的论述十分丰富,而且与创作实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方式或运思方式上的鲜明特色,例如,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思维之"思"这一概念仅仅就字面意义而言,就有数十种相关的说法:"神思"、"凝思"、"潜思"、"苦思"、"覃思"、"精思"、"妙思"、"诗思"等等,此外"兴会"、"妙悟"、"冥搜"、"想象"、"虚静"、"酝酿"、"现量"等都与文学思维密切相关。文学思维在文学文献中时隐时现、牵牵连连,为了对文学思维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认识,通过横向分析和纵向梳理发现,文学思维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文情语义中具有互为补充、彼此呼应的连续性,而且文学思维具有纵向历史的连续性和横向密切的关联性,并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学文论所特有的文学思维体系。

(三)文学思维的概括性

文学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即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进行思维概括性的直接表现,这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又一特性。如《红楼梦》,就是得力于曹雪芹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他才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思维是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流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它独有的特性。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综合概括或对假、丑、恶的综合揭露或鞭笞,这就是文学思维的概括性,也是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如讲演、交谈等等,但与专业相结合,则主要是以之为指导,撰写有理论分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在实践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撰写文学评论,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好形式。因为思想的东西只有形诸文字,才能得以系统有效地整理,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以系统化。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理论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之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融汇到文学概论课的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与形成过程

关于文学的思维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到学术的深层思考,有人提出了思维问题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这种说话的精准程度如何,文学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存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且,对其思考任重而道远。

(一) 有感而发

正所谓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文学作品在初创阶段,作家的创作往往是有感而发,情感内容伴随着文学创作而生成,这就是文学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文论体系中有关文学思维的观念范畴:"虚静"、"神思"、"凝思"、"苦吟"、"兴会"、"妙悟";"迷狂说"、"天才论"、"激情理论"、"酒神精神"、想象、无意识、"白日梦"、"形象思维"、灵感,等等,作为文学的思维方式,就在于这对文学创造和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在人类原始思维、野性思维、神话思维、理性思维、灵性思维等思维类型的演化中,文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思维的本质到底是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虽然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由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们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中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趋向于将抽象思维纳入形象思维的轨道。用"形象思维"来概括艺术中的思维是文学理论研究学者们对苏联学者关于文学思维提法的继承,但是对于形象思维的内涵、思维的过程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是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本身也存在有许多模糊之处。西方诗学体系中的文学思维论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思维的论述极为纷纭繁杂,就其对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的影响而言,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灵感说"、康德为代表的"天才论"、尼采的"酒神精神"、浪漫主义流派的"激情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想象"、"无意识"、"白日梦"理论等等。在文学创作时,文学艺术的思维形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性,无论这种特性是怎样的,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作者的思维沉浸在要创作的意境里,就像"搅拌机"一样,精筛细选,然后下笔如有神,把脑子里想的思维记录下来。有人说是想象,有人说是典型化,有人说是具体感性的方式,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有感而发"。

(二)逻辑梳理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脑子里想的思维记录下来还不够,当然语言要通顺,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逻辑。同时,文学活动还要遵循情感逻辑。情感体现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从文学创作到读者的文本解读,必然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情感因素的支配和制约。有人说,"诗无理而妙"或"愈无理愈妙"。其实,不尽然。包括诗在内的任何文学形象的"无理"都必须建立在逻辑和真情的基础上,否则无理便成了无稽,毫无价值了。无理之所以好,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无理有时更能反衬出情之真。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于形象思维的内涵、思维的过程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是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本身也存在有许多模糊之处,关于形象思维的内涵历来都有许多分歧,有人说是想象,有人说是典型化,有人说是具体感性的方式,这一概念本身到底指的是什么,还真的值得研究。散文家在不同的散文创作中其思维的概括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纪的《挥手之间》表露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而且表述了"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去机场送行的人们当时所表现出的对的担忧、依恋的情感和激昂情绪。由于作者抒发的情怀具有广阔的普遍意义,所以他的散文才能给读者以感染和激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游山洞而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结论。可见,思维的概括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观察体验之后得出的一种理性思考,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西方现代派作家,特别钟情于悖理传情手法的运用,因而被称为非理性主义者。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一个小职员一夜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尤奈斯库的《犀牛》写全城的人争先恐后变成犀牛在大街上狂奔,他的《秃头歌女》则写一对夫妇一同到朋友家做客,结果到了朋友家却互不相识,等等。马克思分析古代希腊神话的方法,是我们解读这些作品的一把钥匙。这些荒诞性的文学虽然不合乎生活事理,但它完全合乎情理,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总之,缘起于情感,归宿于情感,其间按照情感逻辑来构思形象、迹化形象和解读形象,这就是文学思维的逻辑。

(三)作品呈现

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阅读活动正是在读者多方因素构成的情感结构和期待视野中,从而完成了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其呈现方式和面向对象有多种。其中,读者对象之一就是学生,它要向学生阐述文艺学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讲清文学得以发生、发展及文学作品构成和批评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文学概论不仅承担了为中文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提供理论基础的任务,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概论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论思考和理解文学问题;理论观点的渗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二者在文学概论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学概论课对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行性。就必要性来说,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素质;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文学概论课又因其自身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特色,具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本身就是理论色彩极强的一门课,是与哲学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门文学课程。这一课程所蕴含的众多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在文学上的理论反映,这些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辩证思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核心理论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辩,无疑能大大强化他们对理论本质的理解,促进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文学的思维方式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辩证思维训练只是文学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当然,进行好这一训练,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本功,而且要有较为良好的哲学素养和理论功底,要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融汇,达以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师,是难以真正培养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其次,由于文学的教学内容较多,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能否培养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有赖于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再次,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因时制宜地进行,不能搞急功近利、教条主义,而要把它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配合起来,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创意思维论文篇(9)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创意思维论文篇(10)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疑问犹如一把钥匙,能启开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顺应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需要有一个自由探索、平等讨论的民主氛围。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如我在教析《背影》一文时,就运用了录音,给学生以声乐的体味;运用了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动态的体验;还运用了语言表述的方式,给学生以真诚的感受。

二、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设疑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教学内容创新因素的前提。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多方位、多角度设计各种思考题。

在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分散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疑问在创新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学生每天每节课都喜欢提问,善于提问,便能达到“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的地步。如学生对“头悬梁、锥刺股”质疑:少睡觉就能学好吗?我对此指出:该成语不是指不注意睡眠,而是指一种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作为学生,应有,但不是蛮干,刻苦与科学用脑并不矛盾,即要将勤奋与科学的方法结合。

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还让学生自己去为所学课文设疑,自己去析疑,自己去解疑。这样,一堂课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全面合作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互相设疑,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乃至争论,使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学生的个人思维在集中的智能中得到了发展。如我在教学《故乡》时,首先要求学生去设疑课文中的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讨论、去争论,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促进争论,鼓励创造新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我在语文课堂上是积极促进、大加鼓励的,充分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以引起争论,产生共鸣。争论时要以理服人,要摆事实,讲道理,要表述清楚,有说服力。其次,教师给学生制定争论的规定:或小组对抗争论或个人自由争论,或选举主持人或是不用主持人,争论发言时或以男女为序或以座位为序。这样,能使争论时课堂上真正做到“开放”而不“乱放”。再次,争论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听清别人的发言,分析别人意见的对错,以便随时修正和补充。这么一来,争论时既能“说”,而且能“评”,从而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敢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激发思考、培养思维的好方法。课堂上鼓励学生求异,首先培养了学生的“不安分”精神,不能只满足于别人的答案或自己已有的结果,使学生敢于挑战,对学生的创见给予赞赏,对学生的异议给予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满腔热诚地予以纠正。这样,课堂就起到了培养学生敢于求异、敢于标新的作用。此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特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求异训练机会。在训练中,不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不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从正面想了再从反面想,从一个角度想了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从一个结果想了再从另一个结果去想。这样,学生们求异的火花得到了迸发。如我在教析《孔乙己》时,就允许学生去争论,“孔乙己打成这样,你怎样为他去主持公道?”“孔乙己身材高大,如果他勤劳动,结果又会是怎样?”

上一篇: 企业法务风险防控工作 下一篇: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