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油画创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0:49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1)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www.lw881.com”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2)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3)

    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门户政策,为艺术学者们创造了良好的出国条件。早期多数油画家选择在西欧洲及日本研修。民国初期女画家方君璧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另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是丘堤女士,她早年留学于日本回国后成为“决澜社”成员,积极投身于中国早期美术运动。扬名海外的谢投八先生无论在个人艺术造诣上或是对福建美术教育事业建设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归国后,谢投八先生主持福建师专艺术科的创办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福建美术工作者一腔热血为福建美术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福建油画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于起步早,自主学习西画的意识强,先比国内其他省份;闽籍画家较早投身与中国油画艺术的运动,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二﹚夹杂在美术高等教育中发展开,延续师承关系的教育方式

    将油画事业同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画技的教学中将师承关系发扬光大的方式是福建油画发展的另一大特色。艺术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教师在艺术技法的传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期是福建油画创始的阶段,美术界的留学生陆续归国并投身于油画教育事业。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和厦门美专的两所高等艺术学校的建立为福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油画家。年轻油画家从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福建省各个地市,直接或间接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福建油画的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在油画传授的过程中,延续师承关系尤为突出。从20世纪中期开始福建美术学院艺术系的成长都牵引着福建油画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一直秉持着严谨的学院派教育模式。40年代初我国着名的美术教育家谢投八先生出任首届系科主任一职。在他任职期间,谢投八先生针对科系实际发展状况高瞻远瞩推行“一专多能”美术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他大胆进行学科改革,设立新的教学培养计划:1.引进省内外优秀美术家;2.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注重人才素质全面发展。这套完整科学性的美术教育体系,为福建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升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在国内艺术本科院校中的办学水平。福建省大多数学院至今仍然沿用这套美术教育法。以高一呼、谢意佳为代表的浙派教师则侧重学生利用前苏联印象派画法对画面光影的研究。这些西画教法相互兼收并蓄,共同促进福建油画的发展。促使福建画坛呈现多样的艺术形式及绘画表达手法,形成一个较为强势的油画教学及创作团体,逐步提升福建油画在中国油画界的影响力。

    ﹙三﹚广纳人才兼收并蓄,提倡多元发展

    绘画是一门重实践、重交流的学科,福建艺术家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吸收“异质文化”补给自身,促成今日的多元发展。福建大规模的艺术交流集中在建国及改革开放初期。建国初期,部分省外画家从美术院校一毕业就进入福建,分布在福建各地市。以高一呼、林以友、谢意佳等为代表的首批艺术家,从美院毕业后就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他们的到来为福建油画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也为福建油画注入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后省外优秀油画人才大量涌入福建,促成福建油画的蓬勃发展。着名艺术家魏传义先生入闽主持厦门大学美术系的创建工作。此后他还邀请了大批年轻油画家前来福建任教。分别来自东北、四川、内蒙古、湖北省的艺术家。这些年轻画家的到来意味着福建油画风格多元时代的来临。

    ﹙四﹚油画产业链中商业运营模式的加入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4)

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少。规模不大的毕业展上,一个个作品也都倾注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大量心血。

画的背后是人

“毕业创作核心是艺术质量,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观念,有完整性,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代表了绘画水平和个人发展方向,要和别人不一样,有独创性。”甄老师一开口就说出对学生毕业作品的种种要求。

北师大在市区,空间狭小,本科生的数量几乎是固定的,也很难扩招,一个专业十几个人,这给老师提供了一对一指导的条件。

甄老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来实现创作想法,甚至“可能国画工作室会出来水彩作品,油画工作室还有做动画的,还拿了很多奖”。

甄魏老师是油画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他认为,国画画的山水,跟古代的山水肯定是不同的,但是猛地看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然也有一些现代水墨的探索,但总的来说还是讲究传承的。而油画不同,有很多近乎抽象的观念。国画强调功夫的磨练,而油画重要的在于表达,跟周边的事情和生活产生反应,反映现实,也更加敏感一些。

针对油画的特点,甄魏老师从学生的性格出发指导毕设。今年毕业的研究生肖凌,家乡在广西桂林壮族自治区,很喜欢民族性的图案,她画女性形象的作品常常跟民族图案结合起来。肖凌是非常感性的一个学生,一有想法就希望像写诗一样一下子表达出来。她的才华就在于感性的表达,画画色彩更强更敏锐,但是往往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会想很多,担心自己画错了,形式不深入,画得不准等等。在这个时候甄老师选择鼓励,“鼓励他们能够像艺术家一样表达,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地去画。”

甄老师说:“发自本能的绘画更有价值和意义,她自己选择的题目,我帮助她把东西做扎实。不是说强调传承不好,当然这样学生可能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个人是希望激发学生自己的东西,因为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研究生毕业创作的阶段需要个人真实的表达。”

甄老师的另外一个学生赵..跟肖凌不同,她比较理性,摇滚范儿,但内心很温柔很细腻,喜欢观念创作,一张画可以画很长时间,可能半年或一年,她毕业作品是画她的好朋友,一个德国女孩儿,那个女孩儿很漂亮也很有个性,身上有个刺青,是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刺的骷髅头。“在她的作品中,女孩儿嘴上叼着羽毛,背景是印了很多自己刻的骷髅头印章,有文化的联系,有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加深刻更加结实,选择的颜色也是经过了反复考虑的,所以我鼓励她一直深入下去。”甄魏说。

“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个性倾向和性格特点正是不同创作的根源”,甄魏老师认为,“老师是学生的同行者、知音、朋友、给他们帮助的人,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简单输出。基础课的时候,教怎么画就应该怎么画,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创作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创作能力,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可贵。即便不成熟,那也是一种经历。 ”

当学生迷茫、凌乱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迷茫的也不少。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艺术系的学生,甄老师从上课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学生做“视觉日记”,就是每天带着本子,随时用图形的形式把感觉记录下来。“生活处处都是创作的来源,这样坚持下来,一年 300多张,就是你自己真实感觉的点滴记录,高兴、孤独、矛盾等等,连接起来后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人。用视觉的东西把每天经历的记录下来,坚持下去,做到了会有很多的收获。我也一直都在想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艺术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了什么,怎么去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一辈子需要思考的事情。”甄老师说。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5)

一、思想政治方面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正派,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

二、教学管理工作

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继续做好各项基础教学工作。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面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院2009年度教学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动员,加深和提高全系教职工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评估"的要求,在两个学期的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中,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

为了突出本科办学特色,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结构,先后修订了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设置。

暑期前和暑期中分别组织了三次全系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明显的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下半年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评比中,美术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组织做好2009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了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以及有关的档案保存工作。组织"美术系学术委员会"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开展和指导方案,制定了《美术系2009届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目前,学生选择导师和论文开题已经顺利展开。

本着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人尽其材,并尽量平衡大家的工作量的原则,排出了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程表。继续组织举办了《**学院美术系第二届学生美术作品年展》

三、个人业务及社会工作

继续进行《**风景油画的表现与审美价值研究》的科研课题;论文《试述在美术学专业中创造性教学的改革尝试》在《新校园》发表;油画作品《造化钟神秀》参加《经验?实验——2009山东油画展》。承担了美术学2004级学生的毕业创作及美术学2004级和2005级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9年12月分三批为毕业生开设了《毕业论文》讲座。还担任了美术学2005级,2006,2008级级的油画静物,油画风景与油画人像等学科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2008-200年被评为美术系师德优秀。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6)

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可以拜访这位画家。在我,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们按照许老师提供的地址去他家里。进入一个小区,整整齐齐的两排房子,许老师的家在最里面。听他的夫人说,许老师一向喜欢安静,虽然靠里,路途上远了,但是屋前没有建筑,采光非常好,这是他最看重的。

这里的确安静。别墅式的小庭院,现代和传统、西方和纳西建筑完美的结合。而三楼,就是许老师和夫人蓝碧瑛的画室了。画室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是视野开阔,光线充足,因点着烤炉,室内特别的暖和。许老师和夫人各占一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交流,也可以独自创作。房间的墙上,被近期创作还未完成的画给填满了。

许老师是在我们到达后赶来的。对于画,我是一个外行,所以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但在见到许老师的那一刻,我发现他完全没有想象中那种艺术家的清高和自命不凡或者难以接近。相反,许老师笑容亲切,这使得我们的交谈显得格外的轻松。

许老师是纳西族,1960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大学之前,他就接触过油画,但那个时候,对于油画完全没有概念,用许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显得有点幼稚了。后来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才开始专业的油画学习。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许老师对油画的理解,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个时候,他学习了西方艺术史,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受到梵高、毕加索和克利等人的深刻影响。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夫人蓝碧瑛,一个同样来自丽江、同学美术且热爱艺术的纳西女孩,这一切的机缘巧合使得两位老师走在了一起,并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中互相扶持、彼此合作、共同学习,对于油画也从开始的懵懂到现在的自成一派,创作手法也从开始的稚嫩到现在的娴熟,这一过程无不浸透着两人对油画的热爱、对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大学期间,两位老师在创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同一个问题:他们都是纳西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东巴文化,它可以说是纳西族古典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纳西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族群,其古典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内涵。纳西人的宗教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相当深沉的特点。在东巴文化中,直接和狭义的“美术”相关的,一个是东巴绘画,另外一个就是东巴文化的色彩观念。东巴绘画是一种具体的美术作品,而它背后所依托的色彩方面的取向和旨趣,具体浓缩了纳西族更为广义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如果能在油画创作中,将东巴绘画和文化融入进去,那一定可以有好的收获和突破。而且这个领域在当时还是一块处女地。由此,两位老师便有了投身这一领域的想法。

毕业后,许老师在原丽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期间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后来,他被调到东巴文化研究所从事东巴绘画的研究,使许老师对东巴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且自己的油画创作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许老师和夫人的作品,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了多届全国美展及西南地区美展。在这些过程中,两位老师对于表现纳西民族文化的油画也在逐渐的摸索和实践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不少作品还被国内博物馆和海外艺术家、学者收藏。

在旅游局工作以后,许老师创作绘画的时间虽然少了,但是思想一直没有停住向前的脚步。如今,许老师的作品从开始的主题鲜明趋向了一种不确定性。许老师说,每次作画前,他都会有一段很长的思考期,思考着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正如他的夫人所说,许老师的画和他的人一样,是严谨的,是理性的。

许老师的创作并不愿意局限于某一种固定形式去表达画作的意境,他总是尝试着用其他的技法去更好地展现。我们注意到他墙上的几幅作品,都是近期创作的。这些作品的风格和早期的显然不同了,在我眼里,它们更趋向于一种模糊和自由的表达。此时,挂在画板上还未完成的一幅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对于色彩总是很敏感。画面的中央是东巴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神路图,四周底层是黑色的东巴元素,却在表面涂上了淡黄色,似乎并不想给人以清晰感。许老师说,他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表现时间和历史的跨度,去体现一种历史的印迹。

许老师把目前他所创作的画称为综合画,这是一种运用了多种技巧和颜料的创作,目前还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中。期间,我们也看到许老师把布料和麻线运用于油画作品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些手段的融入,不但使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让画的内容和意境得到了更好的阐释。许老师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泼墨画。他喜欢这种晕染的自由,非常的抽象,非常接近现在他所追求的感觉。但他觉得油画的表现力会更强,在这片简单的画布上,他可以自由地发挥、自由地创作和思考。

一直以来,许老师都想办一个自己的画展。这些年来,他虽然工作忙,但还是创作了上千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不是被喜欢的人收藏了,就是送出去了,自己手里反倒没有留下多少。不过,据许老师说,他有望在今年年末办一次画展。画展中除了自己和夫人的作品,还会有一些同行朋友们的作品。

提到许老师的夫人蓝碧瑛老师,给我的印象和许老师留下的不大一样。她似乎不太健谈,但在后来的交流过程中才发现,她的话其实句句点中要害,一步到位,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意。

蓝老师自幼受研究东巴文化的父亲影响,酷爱美术。她和许老师同是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也从事过美术教育工作。95年后调至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民族美术的研究与创作……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与纳西族东巴书画艺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使得蓝老师将本民族的绘画技艺与现代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并将过去的感悟和现在的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表现形式。

我坐在画室的沙发上,可以看到正对面墙上还挂着蓝老师新近未完成的作品。老师介绍说这三幅的主题全是为了表现纳西女人“可亲可爱”的一面。画中似乎可以找到唐代仕女图的痕迹,可具体的表现手法却是将水墨画与油画的技法结合起来,成为被老师称之为重彩画的作品。目前我看到的只是画作的一部分。我想,待到这三幅画完成之后,怕是再找不到这粗糙的痕迹,取而代之的该是女性的细腻和女人的柔媚吧?!

似乎世上大部分的女人都是比较感性的吧,蓝老师也不例外。老师说,平时作画时,她很少像先生一样严谨,用她的话说,就是先生是比较理智、考虑比较周全、作画前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只需要将它们具体地表现在画纸上就行,而她自己就比较感性,随意的时候居多,可能突然间会觉得某个事物、某个人的某个状态很美就想去表达。从她早期或者近期的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如诗般的美境,如涓涓溪流,柔柔地能直淌到人心里去。她喜欢画作中表现优美的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希望能把民族的精萃和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特别在表现纳西女人的时候(谈到这儿,老师的眼睛里被一种神采飞扬的光亮给填满了),她更倾向于表现纳西女人的美、恬静。在老师看来,纳西女人就像纳西的女神一样,她们在她的心里已经被神化了。而此时此刻,老师在我的心里,也如女神一般的安详、平和、淡泊、宠辱不惊。

娇小的身躯内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敬意、对家乡山水树木的一片真情,老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以及对丽江旅游文化市场的关注,将体内饱含的巨大能量一一释放出来,将纳西民间东巴画的古朴壮拙之美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丽江玉龙新县城长1100米、宽110米的记忆遗产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更加让这位看似普通的纳西女子的细腻与精明强干体现得淋漓尽致。

记忆遗产公园坐落在玉龙新县城中轴线上,它以东巴文化为依托,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激发人们了解世界记忆遗产的热情,并使人感奋于人类文明之多彩。全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纳西圣地”、“精神家园”、“人间天堂”、“爱与美的圣殿”宛如一页展开的巨大经书,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示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蓝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记忆遗产公园的创作画册,整个公园的设计,大气中流露出设计者对细节的巧妙安排。由《东巴经故事》精彩片段组成的浮雕墙、配以雕塑基座的原始“蛙体八卦图”、“神路图”图腾装饰柱、表现纳西民族文化和纳西人心灵深处以和为贵的“和合”雕塑等等,并在园内穿插表现纳西民族世俗生活的场景,既突显古老的文化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无不体现老师的审美高度,内心细腻又不失大体,以及对东巴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将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正是老师一直追求的至高境界。

我身边有些朋友,同是作家,他们往往不会相互阅读对方的文章。我心里想,许老师和蓝老师同是画家,那他们是否也是各自埋头苦干、互相不理睬对方呢?答案是――不会。虽然两人的创作风格不太一样,但平时也会在一起探讨创作的方向,互相交换意见。由于作画风格不同,大多数时候两人各自开始自己的画作时都会坚持己见,但合作搞创作时,也会互相结合对方比较好的思路并加入到绘画中去。

在问到两人的画有什么不同的时候,许老师说:“蓝老师的画比较偏向有情调的、抒情的和叙事式的内容,而我的画会比较粗糙、古朴和笨拙。”而蓝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许老师作画比较严谨和理智、考虑比较周全,通常会打腹稿,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这人很有责任感。但作为女性,我是比较感性的,很少会仔细考虑细节,比较随意。而且我喜欢表现民俗民情、优美的传说,特别是表现纳西女人的种种形态,如穿针引线、梳辫子、河边洗衣等等。”

“铸一个杯子,将自己的情感装进去”正是两位老师目前的创作方向。作画二、三十年,将自己沉淀过后,两位老师最希望的就是今后的作品当中能更多地表现自己内心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吧。

许正强艺术简历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7)

他们固执地爱恋着江南,用一双江南人特有的眼,探察着江南;用一双江南人特有的手,绘写着江南。他们以书写江南之地道为思想为情感为风格。让写实和写实江南填满他们的画框。任何时候,任何去处,他们坚守着这个理念,毫不含糊,像基因成为他们创作的机体元素。

他们经受了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身受“折磨”与“不公”,然而他们坚信江南的品格,在肥沃的江南,将生活的双脚深深扎根,成林成岛。在他们的画面中没有怨尤与颓废,更没有迷失与阴暗。马宏道先生的“土”,给人以发自心底的原始张力,揭示江南蓬勃活力的源泉所在。王庆裕先生的“壮”,让我们深领了他的江南和一双江南眼所见的风景不凡之势。毛文佐先生则以他如椽之笔构建了与细雨相悖的恢宏大海,演绎了江南激流雄风。盛二龙先生则随势而为,指点风流,时尚扑面。徐芒耀先生的“厚”,从大历史、从小画面、从小摆件、从小表情均透视出时空的纵深与人生的厚重。陈继武先生的绘画,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神来之笔闪烁于人与自然刹那间的应和,偶而一瞥,就是他捕捉的灵光。他的人物的眼神,仿佛能讲述故事,一招一式似乎饱含寓意。韩培生先生寻觅的是雕塑般的美景,他的笔更像一把刀,将江南雕刻得痛快淋漓,刀刀难忘。潘鸿海先生之“诗”意江南、“诗”化形象,呈现的是养育他的土地曾经的纯美和现时对经典的热望。他所刻画的江南女子,具有绘画艺术的特有韵味与审美情趣,细致入微的再现了中国女性的甜美、智慧与勤劳,他娴熟的油画技巧给画面带来轻松、愉悦的节奏,给人以美给人以力给人以爱。

他们是头戴花冠的季风,从江南出发,所到之处草长莺飞。

宁波美术馆馆长 韩利诚

2014.1.4于旦泉斋

马宏道,1942年生於山东烟台;1957年从上海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1961年就读于浙江美院油画系;1966年毕业。

1967年分配至江西鹰潭镇工会、文化馆工作。是时,江西完全还处于一个古老的农耕生话,民风淳朴,这18年我和老俵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再者,古时的江西,名家辈出,读书之风盛行,王勃、白居易、山人、等前贤留下的千古绝唱比比皆是,怀古感今,实在对我这身处穷途之学子,是一个极大鼓励和鞭策,也是一生在逆境中苦学,有收益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1984年调入南昌,负责主持省城市雕塑创作室及省美术家协会的常务工作。美协是为画家提供创作条件的组织,十年美协工作虽然耽搁了自己的创作,但是,想想这份心血花在美术教学和创作相对薄弱的江西来说,是很值得和必须的。

1994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可以说圆了自己当专业画家的梦。这时回首走过的路,我仍然怀恋着第二故乡——江西,在江西28年那段苦涩、丰富、深沉的经历竟成了我宝贵的创作财富,积累沉淀了渊源流长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我真是期盼着那些朴实无华、单纯敦厚、善良的老俵,能一个个从我的画面中走出来,带着他的特有的美和尊严走出来,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爱戴。

2002年退休,至今自知才浅力乏,已是强弩之末,尚不敢放松自己++的画笔。

主要作品

《民族团结》, 油画,1980年;

《欢乐又回到家乡》,油画,1982年;

《难忘的岁月》,油画,1984年;

《直陈图强策》,油画,1990年;

《畅想浦江》,油画,1997年;

《童年在西江》,油画组画, 2006年;

《大山的儿女》,雕塑,1987年;

《重量级》,雕塑,1990年;

以上作品除《童年在西江》(近作)外,均在全国美展、国外展出或获奖。

王庆裕,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祖籍河北唐山,1941年7月生于山东济南。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7年毕业后,分配在杭州美术工作团任创作员。从事油画、宣传画创作。1984年调入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历任杭州美术家四六文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杭州画院院长等职。兼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系浙江省文联委员、杭州市政协委员。2001年退休,现为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艺术顾问,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艺术委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以及中国油画展、革命历史人物画展、百年中华英烈艺术大展等国内重要展览。并赴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交流展览。多次参加国际群展和巡回展活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多处纪念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毛文佐,生于1944年,浙江省岱山县人。自童年时代起就爱好绘画,长期生活在舟山群岛,海岛生活给了他在绘画创作中的灵感,大海就是他创作的灵魂。

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现为浙江省“人与自然”油画院院士、中国油画协会会员、舟山政协书画院名誉院长、舟山市美协名誉主席。

主要作品:

1981年,油画《东风》入选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发表于《美术》杂志,北京

1985年,油画《潮涌》入选首届全国体育美展,北京

1986年,水彩画《海景》入选全国首届水粉、水彩画展,北京

1987年,《新港系列》入选中国首届油画展,曾赴日本巡回展(中国油画学),北京、日本

1988年,《已到退潮时》入选“88,中国油画邀请展”,赴日本展览,杭州、日本

1989年,创作油画《龙骨》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南京

1990年,油画《风帆》入选第二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北京

1991年,《在海平线上——北仑港纪实》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获浙江省美展银奖,浙江西湖美术馆收藏,北京

1992年,《收拢的蓬帆》获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大赛铜奖,杭州

1993年,《钢筋与混凝土》入选“93全国群星美术作品大展”获全国铜奖,浙江省一等奖,杭州

1994年,油画《如歌的潮》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浙江省银奖,北京、杭州。由浙江省美协收藏。

1996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中国油画家毛文佐、韩培生双联展”,马来西亚

1999年,油画《大海与铁锚》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获浙江省银奖,上海

2001年,油画《艳阳秋》入选中国油画大展,获优秀奖,杭州

2003年,油画《大海丰碑》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发表于《美术》杂志封底,北京

2004年,油画《大海的承诺》获第十三届中国“群星奖”优秀美术作品大展银奖,北京

2005年,油画《大海的承诺》入选“月映浙潮”浙江油画大展,获银奖,宁波

2008年,油画《大海的承诺》由中国油画学会选送赴北欧芬兰巡展一年。

陈继武,1942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为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文联名誉主席。

徐芒耀,1945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后第一届艺术类研究生),师从王德威与全山石教授。1980年毕业后留油画系任教。1984年由国家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学院选派赴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91-199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国家装饰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1998-2008年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曾在法、美、英、比等国及港澳地区与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部分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

盛二龙,1948年出生于香港,后随父母定居上海。受家庭艺术氛围影响,自幼喜爱画画,特别是漫画、国画和篆刻。

1964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并由此逐渐形成“现实主义”以及写实手法的绘画理念。

1968年至1978年在浙江省西南边远山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虽然生活异常艰辛,这块土地却也成了拿起油画笔和自制的油画箱开始画油画的起点。

1978年至1991年先后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出版社及浙江摄影出版社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和总编辑。 这期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年画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其中有合作的年画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金奖。

1991年至1996年在香港的传媒业工作,其中主要任职为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总经理。

1996年至2006年在上海参与动画影视原创和制作工作。

2006年至今专职从事油画工作,主要的作品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参加了一些海内外的作品展。

1980年代初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韩培生,1946 年生于浙江余姚,后随全家迁居上海,就读于上海北苏州路小学与67 中学。

1964 年考入浙江美院附中。

1968 年毕业分配于奉化文化馆担任美术铺导干部,先后担任文化馆长、党支部书记、文化局长、党委书记兼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

1998 年调任宁波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宁波市人民政府城市雕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由于主动长期深入农村、渔村生活,在做好行政工作同时,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基层人民生活题材的油画作品,作品曾十余次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部级画展,并有作品获奖。

1980 年加入中国美协。

2000 年至2010 年当选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1997 年至1998 年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工商管理(MBA)硕士研修班。

有百余幅油画作品被收藏机构与收藏家收藏。

潘鸿海,1942年生于上海梅陇,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记者、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富春江画报》(工农兵画报)负责人、浙江画院院长。现为浙江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获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马宏道

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同学还能在这次画展上相聚,十数年来我己淡出画坛,辞谢了许多会议、展出和创作任务,这次我十分高兴地赶制了六幅画参加展出,因为这些各在一方的老同学,他们曾给了我许多的关心、同情和帮助,这种情谊我无法回报,我们如今都成了年逾花甲之人,我十分怀恋难忘昔日的同窗手足之情,我谨在此遥祝各位全家安康,艺术长青!并感谢宁波美术馆和诸位同行为我们同学聚展创造了条件。

王庆裕

我们不想单纯地描摩对象,我们看到的是它们的内涵,历史沧桑、磨难岁月留下的遗痕。人们为现实变幻的艰辛付出和对未耒美好的憧憬,把这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并挖掘出民族个性是时代赋于的职责。永远不能忘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时代精神的表达、将它们传递给可以沟通的心灵。

毛文佐

海,从小生长于期间,灿烂的阳光,潮湿的海风,站在海边一任大海的浩瀚。

海风拂过脸庞,浪花追逐拍打礁石的声响令年少的我,年轻的我雀跃,如今依然令年老的我欢呼雀跃。贪婪地呼吸着那略带湿气咸味的气息,来自心底的舒畅与天空,与大海融为一体。那几只不变的海鸥在白蒙蒙的海色中自由的飞翔,海大到了可以包容一切,眼中的一切使人感动。

澎湃而激越的响声持续不断,既给人以视觉的存在,又于一道道沉缓而有力的节奏中感受那不动声色的沉静。走在山崖之上,两侧中茫茫的大海,波涛起伏,险而高的崖石,突兀异常,置于悬崖与大海之间的我,是那么的渺小,犹如一粒沙石跌落在海边。

大海是一首歌,一支一代代唱不完的歌。大海是一首诗,一首博大精美的诗。大海更是一幅画,一幅千百年来画不完的画。

陈继武

艺术家永远是时代的眼睛,以江南画家的眼光来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油画的形式来表现它。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艺术语言要有个性,造型美、色彩美、意境美、笔触美,是我所追求的油画风格。

徐芒耀

这次展览的画有一些是我早年的作品,也有近一两年的新作,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一直在追求能够将西方写实绘画的味道做得更正宗、更深、更透。虽然西方在上世纪慢慢摒弃了写实绘画,艺术走向当代,但作为一个画家,我依然选择走写实绘画的路。另外,中国画家对油画研究是否足够深入?有没有真正地走进西方油画的大门?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如果没有韵味,就不可称之为正宗的水墨画。在油画上也一样,我们现在还是缺少深入的研究,缺少对画味的探讨,其中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这次展览绝对是一个好机会,能让我们九个人一起互相交流、切磋、学习。虽然我人在上海,但人生很重要的时期都是在杭州度过的,与浙江画家的关系其实更胜于上海画家,希望通过这次与老朋友们的交流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盛二龙

这次一起搞画展的几个人,和我都是同学、朋友。大家虽然都有自己的艺术观,但所受教育和成长过程的相似,形成了我们对写实主义绘画的认同与坚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衷心希望大家都比较健康,一起再搞个若干年。当然,最好是每隔一两年就能搞一次展览。

韩培生

我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七幅新的作品,统一规格的,全部是表现农村的。还有几幅是历来参加过很多展览的作品。我希望把多年积累、认为好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们当时讨论,“写实江南”与“江南写实”是不一样的。写实江南的话就是画江南了,仅仅局限于江南。江南写实就是江南一帮子写实派,江南的一批写实主义,题材也相对宽泛一点。

虽是写实主义,但我的习惯并不是画得很细。我个人风格一向是画得比较粗犷的,就是一点表现主义加上一点印象派,还有中国油画特点的一些方法。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8)

采访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办公室

章燕紫:马老师,毕业季开始了,一个月的展览和活动,和以往大不一样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呢?马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想把学生的作品做一个时间长一点的集中展示。以前太短了,只有三天的展览时间,学生费那么大的劲,不光是画画费劲,布展也特费劲。然后看两下就撤了,大伙其实心里边都特别抱怨。现在,能够都展出来,展一个月,变成一个节日。其实还有一些空间没能用上,如果都用上,效果会更好。我没想到,毕业季除了展览之外,还有很多项目,除了启动式上那个表演,后续还有很多。

我觉得做这种活动肯定是一个好事儿,对学校、学生、社会都是一个好事儿。但也得两方面说,好的方面肯定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让社会都关注我们,关注我们的学生,很多学生也会为自己是美院学生而感到自豪。但是,如果最后变成各个美术学院之间PK的话,反而不好,最后会变昧。每个学校都尽量做大,都想争得特别风光。我是觉得不要再往大规模去做,现在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以后再要做的话,咱们就把水平提高。怎么样提高?首先要把咱们毕业生的水平提高,要在现在已经挺好的基础上再往前走。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上再想一想办法,看看怎么能再有一个新的突破。

我们现在这一批学生画得都很好,思想很开放,有那么多的趋向,而且都做得特别投入。我和苏新平一起去各个系审查展览的时候,作品太多了,我们只能刷掉一些。有的学生本来有20多件作品,最后刷到6件,这还能把一个墙面充满,所以我们学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其实,在毕业作品的辅导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多。我只是在关键时候,在技术上或者设计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去帮他们出出主意。有几个学生在家里面创作,我就到他们家去看了。因为很多作品在学校根本做不了,咱们没有那个空间,他们都是自己租的房,在自己家里做。我觉得很多创造力,都表现在学生自己身上,老师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调动他们,让他们自己发挥出来。如果还是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只把你教授的东西学会,他就会成为你,成为一个比较差的你。但是,你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的话,他会成为他自己,他会有创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就想,真正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是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很自觉地去做一件事。其实画画真没什么难的,画画就这么点事儿,颜料、画布,顶多加上点别的材料,没有高科技的手段,也没有什么绝招。你一看那个人的画,你就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样画的。但是更多的创造力都在于自身,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发挥出来,这才是我们学校真正要做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发挥教师的。如果把教师队伍的能量都发挥出来的话,那我们学校肯定是一个特棒的学校。

章:每年高考千军万马,是不是最优秀的学生都考了你们油画系?

马:我不这么认为,因为都是从基础部按照他们的综合成绩来报名的,当然油画系基本上是学生的首选。那么到油画系的,基本上都是综合成绩还不错的,但是综合成绩不错,并不等于他适合在油画系。我们知道很多大师连学都没上过,一样能做得很好。如果让这些大师去考那些综合考试,我估计好多人都考不上,这是体制上的一个事情。当然它有它的好处,就是说培养一个人,综合能力很重要。

章:一直就是油老大嘛,这么多年都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马:对,但现在我们已经不觉得自己是油老大了。我为什么今年特别高兴?因为前几年我们油画系的整体面貌并不是那么好,当然里边也有个别学生画得挺好,但整体给人感觉很沉闷,很压抑。一到油画系展区,说都像谁,像这个,像那个,你会觉得真没有创造力。相反,雕塑、版画都比我们要活跃,可能他们基本功没有我们好,但他们的思路,他们展示的效果,他们作品中青年人的活力,都比我们要强。我们油画系就像一个老人一样,满脸都是褶子,没有任何色彩的在那儿摆着。但今年有所变化,我觉得挺好的。

章:今年和往年相比,毕业创作的面貌不一样了?

马:对,不一样。一个是他们特别活跃,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样式。当然不是说,样式多就一定好。但是,样式多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关注了多种不同的方向,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的体会。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觉得我是一个老人,他们关注的点跟我们所关注的点,还有很大的区别。关注什么样的点,才画什么样的画儿,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有一个观念,每一个人都是很有限的,你自己觉得那个东西好,起码对于你,那个东西肯定是好的,对于你这一批人来说都是好的。我老说甭管什么样的风格,

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这些风格并不是对抗的,而是可以互相欣赏的。

但是风格产生的时候往往是对抗的,往往一个风格占有统治地位,它把其他观点,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全都给压抑住了。但是当它发挥得特别强势的时候,也会走偏。因为你本来就不是全面的,所以多样化是挺好的,关键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相互对抗的东西。

章:对!以前我们看毕业展时,经常会看到学生特别像老师,你刚才讲今年油画系的作品多样化,是不是这种现象就少了很多?

马:对,这种现象少了很多。学生学习,总要经过一个模仿的阶段。之后,一种自觉的东西就会出现,他要突破。他要思考,我学了这个东西,怎么再跨过去,怎样将视野跳开你前边这个老师,看到更远的地方。

章:这一代孩子都很有个性,他们并不以特别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的作品为目标,他们有更多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马:对。在开题报告的时候,我去问他们,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很多学生都说,我其实是在画我自己的故事,我是在我画我身边的事儿。

章:有印象特别深的作品吗?

马:比如,四画室的郭亚冠,他画了四张巨大的人像,每幅3米高,很写实,分量感、压迫感,传达得特别清楚。刚一开始,我也不太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画,一般我们画人,等大就感觉很大了,他画到三米多,几乎是卡着展板的高度来画的。他告诉我,这些都是身边死去的人。他已经收集了50多个死去的人,50多个人的故事。

章:跟他都有关系啊?

马:跟他都有关,当时我就特别震惊,我说我活这么大岁数,我身边死亡的人,我数一数好像也没这么多。但是他说这么多人,都有记录,都写下来了,你说他多有心。

章:学生年纪也不大吧?

马二十多岁吧,本科。这里面有他的亲戚,有他们村儿里的人,有后来上学的同学的父母之类。当然你要想,如果他很有心的话,这么多人是可以啊,是可以做到的。他这个作品,关键是在关注死亡,不会说人死了就完了。每一个死亡的前面都有人的一生,如果这样去追溯的话,是一个可以无限深入的事。他想把这些人全都画下来,你想想,它是一个多庞大的事,它是具有史诗意义的一件事。像这样的画,我们在

过去都没有见过。尽管,我们身边总是不断有人死亡,因为疾病,因为酗酒,因为车祸,但是很少有人去关注。

章:对死亡,其实我们有时候是不自觉地回避的。

马:对,我们是回避的。他在教室里画这些人的时候,有些同学晚上都不敢呆在教室里,说边上都是死尸,想跑。但是,敢于去画死亡,这需要特别强大的一种心理支撑,反正我是画不了,让我画的话,顶多画两张,画多了我受不了。

章:我是觉得,如果一个人能面对死亡,你才真正长大。

马:对。

章:我觉得,如果他长期画,心理还需要引导。

马:对,所以我也挺担心的。

章:油画系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坚持从事艺术的还是很多的。现在能正式找到单位的太少了,我认识的油画毕业生,好多就在黑桥之类的地方弄个工作室,开始他们的职业艺术家生涯。你对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马:我说一点实在的话,学了油画就只能坚持画下去。你看,比如说版画、壁画,他们出去之后,很容易的转向设计,这是一个专业的特点。我们油画呢,只会画画,所以从教学上来说,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还是比较窄,又比较专。油画这一套技术看似更复杂,其实是更加简单,因为是纯粹手工的。你看壁画,有那么多技术,他们可以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很多行当里。版画不光是版种的区别,它跟书籍插图、平面设计都有关。而且我觉得版画有一个长处,它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结果的画种,它要通过印刷才能看到,他们在思维上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而油画的缺点就是太直观,好处当然也是直观感受力强,我们都是画过写生的,看到什么照着它画就行了,也没有去修炼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这个特点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我不认为油画系的学生就特别执著,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只能坚持,因为他学的东西太窄了。而且,油画在市场上还可以,当然国画可能更好,市场好一些,诱惑力也就会大一点。

章:大部分学画的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不是说油画市场好就选择画油画。市场再不好,热爱它的人还是不会离开。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9)

吴成伟出生于辽宁省一个距离城市稍远的农村,从小就痴迷于绘画。据他讲,那时生活在农村,学习绘画的条件不好,也没有老师言传身教,每天就是大量阅读从省城书店里买回的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一边自己琢磨着画。自学的好处就是一切都单纯的随心。高考前在城里参加了培训班,94年他考取了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轻工业部。一路画下来,虽说这条路走的很艰辛,但也乐在其中,因为从事绘画这门事业是他年少时的梦想。

采访时,我有意提到了他现在的成就,吴老师却始终低调的总结着,他谈到:“这么多年来对于写实油画的坚持,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是略有所获。也是大家和市场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但是,我现在依然努力学习着、奋斗着,毕竟艺术是无止境的。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这是绘画带来的一种希望。我很感恩能够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画着自己想画的东西,并幸运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当我提到他本人那幅被拍出高价的作品时,吴老师显得有些腼腆,不出意外,他还是先感谢现在的市场环境。据他介绍:“目前中青年艺术家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市场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我的作品确实有了较好的成交价位,应该说是赶上了当下这个艺术品大发展的好时代,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是艺术品市场火热的保障性因素,对我而言,在拍卖场上处于怎样的级别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画好每一幅作品。”

努力坚持真的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对于吴老师来说,绘画是一种方向,坚持不懈的动力便是绘画作品中所带来的快乐。源于这种对于事业的执着,以至于后来才能被调入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艺术创作院的专职画家。

这是门修心的功夫活

写实绘画是门功夫活,好的作品有时甚至能欺骗你的双眼。现代生活中,大家都很喜欢写实油画,因为美感,因为贴近生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幅好的写实油画作品是需要很长的一段创作时间来完成的且步骤繁重。但是这些只是表皮,真正的精华在于对事物感受后所产生的一种抛开枷锁禁锢的艺术思想。尤其是现实油画作品对于人物表达特点。吴老师解释道:“由于时代的变迁,相较于早些年前的艺术为政治服务来说,当下的艺术家无论是人物的创作还是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更多的带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画家能更好的表达自我的审美价值观与创作追求,美术创作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艺术品市场70后的空间更广阔

在各大展览上和拍卖市场上我们发现一个现象,70后的画家占据着半壁江山。吴成伟觉得,目前这个时期的70后画家已逐渐成为整个画坛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写实油画,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等领域对于70后艺术家而言,大都沉淀了20年左右的时间,艺术的实践与认识是靠作品和时间累积起来的。改革开放对画家来说与外界的交流多了,有更多的机会去国外的博物馆与美术馆观赏学习西方高品质的绘画作品,有了这样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与条件。对于西方绘画的研究了解也更加直接。

视野的改变,预示着艺术形态与认识上有了更大发展空间。所以现在艺术品市场的这些70后画家的作品价值还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现在的艺术市场如此繁荣的因素之一。

写实绘画

的“价”与“值”

注重唯美写实画风的吴成伟,是目前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中颇受追捧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忆》暂列青年写实绘画价值榜的首位。在与他的闲谈之余,我发现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价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其次,吴老师更注重作品的观念性与当代性的相结合。

其实,写实油画一直是中国艺术市场关注的热点。首先,就拿2013年来讲,写实油画依然是油画市场中最为稳健的一股力量,以北京保利夜场(吴成伟是极少数能进入的青年画家)、嘉德乃至华辰这些拍卖公司油画专场统计最高价TOP10,写实油画占居六席。其次,根据艺术品机构雅昌监测网的记录显示,吴成伟的两幅作品,高居前两位。由此来看,写实油画仍然是市场的主力支撑力量。

写实油画在各大展览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在拍卖市场中更是备受推崇。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徐悲鸿真正意义上将写实油画在中国推广开来,此后这种绘画样式便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写实油画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紧扣每个时代的发展脉搏不断呈现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在直到今天可以说写实油画在国内已经有了深厚根基和较强的认知度,归根结底说明写实油画符合中国人一种审美共性的追求,写实油画市场在今天的繁荣是市场长期以来酝酿出的需求,是必然结果,而不是收藏家心血来潮的突发行为。

写实油画在传承中也有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写实油画有了许多新的面貌,包括经典写实油画,具象写实、乡土写实、照相写实等都有许多经典作品在近现代的美术市场上留下印记。

执着于写实的境界

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篇(10)

提到油纸伞,总觉得应该有个浪漫或哀怨的故事。在雨巷中,逢着一位撑纸伞的姑娘,温婉多愁。

油纸伞很美,似女人,但做伞的却是男子,诗一样的情怀仿佛永远只存在于幻想里。在分水,毕家父子是世代生活在油纸伞下的人,他们的故事,其实比油纸伞更美、更动人。

卖得出去你就做

“我们回来了。”2009年8月的一天,小毕挎着大小包,左手牵着一个漂亮姑娘,对正在街头装油纸伞的老毕喊。老毕笑着招呼两声又开始指挥着装车,心里忍不住咕噜:好好的大城市不待,跑回来干啥子?

与大部分“艺二代”对父辈的技艺不闻不问不同,27岁的小毕是主动辞掉成都的高薪工作,带女朋友回分水的,他想继承家传的油纸伞手艺,帮老毕一把。“几百年的手艺,不能到我手里就失传了。”小毕给了老毕一个充分的理由。

但他的好意,却令老毕很是无奈。“那么好的工作不要,读了大学偏要回来做伞。大学不白上了吗?”老毕虽想不通,但在心底还是接纳儿子的回归,一抹脸说:“有个年轻人在,懂电脑,也好。”

小毕是典型的“80后”,爱上网、K歌,喜欢追逐时尚。原本回家是帮老毕搞宣传和销售的,因为从小也懂油纸伞的技法,便想把伞做得更“精致”些。

“我老爸做的油纸伞讲求古朴韵味,但似乎并不讨年轻人喜欢。”小毕想在伞面设计上运用一些时尚、创新的元素,这样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山与水、花与草、龙与凤……要改变这些几百年传下来的图案搭配令老毕很是不解。“油纸伞肯定是古朴的好。时尚?那是大商店里卖的。”或许不敢想象小毕描述的“另类”油纸伞的模样,老毕的语气有些激动。“只会临摹他人的作品,并没有真正传承技艺。”小毕也不示弱。“有本事你弄把时尚的给我看!”说罢老毕气呼呼地转身便走。

小毕没吭声,拿着画笔挑了把白底的油纸伞,像模像样地描绘起来。第二天郑重地叫来老毕,打开一看,一只白白胖胖的喜羊羊在古朴的油纸伞上绽放可爱的笑脸,与一脸严肃的老毕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憋了半分钟没说话,淡淡地撂下一句:“卖得出去你就做。”显然,老毕并不接受这样的创意。

拍照、编写文字、上传资料,小毕老老实实地把这把喜羊羊油纸伞放到了网上,第四天便卖了出去。这次轮到老毕沉默了。“他什么也没有说,更没有表扬我,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但这之后,老毕对小毕的一些新鲜想法不再提出异议。

没了桐油,还叫油纸伞吗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毕继续做伞,小毕依然拓展销路,相安无事了好几月。直到那天,一场真正的“战斗”因桐油而打响了。

抹桐油是传统油纸伞制作步骤里举足轻重的一步,师傅一只手伸入桶里抄一把桐油上来,均匀地从伞顶开始抹,厚薄一样,多一分不亮,呈麻点;少一分纸就破。这种功夫都是老师傅们用了几十年的光阴锤炼出来的。但好些顾客,却受不了桐油的味儿。小毕便想找种无味的原料替换。

这一次老毕沉不住气了。分水油纸伞的工艺名称是“手工桐油石印纸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书上,写明这是“全国唯一一家还在使用此项传统技术的手工制伞厂家”。没了桐油,还叫油纸伞吗?再说桐油是纯天然植物油,无毒无害,哪里不好?不善言辞的老毕第一次与儿子大声争论起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默许小毕去尝试新事物,担心几百年的牌子就这样被砸了。

一个要保存传统技艺,一个要满足顾客需求,各有各的理,谁也不让谁,和睦的父子俩第一次翻了脸。僵持一段时间后,小毕换了种思维方式,与其四处寻找替换桐油的材料,不如想办法减轻天然的桐油味。看着儿子重新回到“正轨”,老毕才放下心来,父子俩和好如初。小毕开始上网查资料,做试验,很快有了成果。“等桐油生成坚固的薄膜后,再将柑橘皮在表面上擦拭就可以去掉桐油味。这样既保存了古老的手艺,也环保。”再忆起与父亲的分歧,小毕不好意思地笑笑,正是那件事,他更深刻地明白了父亲这一辈子的坚持与守候――“对得起祖宗。”

如今,在毕家父子的打理下,厂里有了六七十号人,一年能产十几万把油纸伞,价格也从三五十元到了几百元,甚至跻身时尚界,或被收藏,或被倒扣着做了灯罩。“油纸伞还是可以时尚一点。”看着坚持几十年光阴的作品换了新形式,老毕露出淳朴的笑容。这个表情,也许在第一次见到喜羊羊那张笑脸时,就已经在心底绽放。

门类:无锡留青竹刻

人物:乔锦洪(部级非遗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乔瑜(乔锦洪之女,无锡留青竹刻第四代传人)

两代语录

“我想全职刻竹,这个想法还没和父亲说过。父亲大概不会同意,老人家比较保守,总希望我安顿点,有个稳定的保障。”――乔瑜

100多年来,在家族的传承谱系中,每一代总会有两个人同时从事竹刻,乔锦洪和乔瑜的相知相守,也正应了“双契”之意。

双契留青

文/本刊记者 刘园

“双契轩”竹刻世家有种安于清贫、乐享竹韵的传统。乔瑜说,“双契轩”是乡贤吴稚晖先生赠的斋号,“契”在古汉语中是雕刻的意思。100多年来,他们家族的传承谱系中,每一代总会有两个人同时从事竹刻。“曾外祖父和祖母的‘父女组合’、祖母和父亲的‘母子组合’、父亲和母亲的‘夫妻组合’、爸爸和我的‘父女组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双契轩”名副其实,实则家学风范。

梁溪竹友

在乔瑜眼里,父亲是“匠人中的先生”。她说:“我们家族在这个行业中已四代,非常清楚此行业只是社会点缀,想起它时热闹一番,平时是无人关心的。”所以,父女俩在闲聊时,多半是技艺、艺术方面的话题,鲜有涉及市场。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入选部级非遗,乔锦洪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在无锡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的帮助下,乔锦洪在部级文保单位薛福成故居内建立起竹刻坊,并通过媒体面向社会招考青年学员。

半年过去了,报名处几乎无人问津。这么大的无锡城,这么好的技艺,却招不到学徒,年逾花甲的乔锦洪十分失落,不自觉地想到严冬季节,自己和女儿亲自到宜兴太华、浙皖山区选伐竹材的情形。

留青竹刻对竹材的要求十分苛刻,一是竹子年龄需老嫩适中,二是竹子表皮不能有任何划伤和斑点。古人云:“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繁难程度,可见一斑。因为路途遥远,父女俩往往要转几趟车,才能把竹材运回。紧接着,锯竹、剖竹,放入大锅煮熟,除去糖分油污,再晾晒达半年之久,真正的寒来暑往,得之不易。

即便备好了材料,雕刻亦非易事,学艺过程相当漫长。学成之后,若要以此谋生,还得去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生存压力非常大。想到女儿灯下雕竹的瘦弱背影,乔锦洪也想找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学习竹刻,但是让一个年青人以此为生确实有些残忍。 回顾自己几十年清苦的竹刻生活,对照社会现实状况――富家子弟怕苦而不愿为,寒门子弟怕穷而不敢为――乔锦洪满心忧虑。

满头银发、眉头紧锁的父亲让乔瑜十分不安,也促使她去认真探寻竹刻技艺传承的道路。乔瑜想,唯有热爱才是传承和学习的动力,无锡有很多热爱书法、绘画、篆刻、雕刻的人,“招不到专业学员,是社会现状使然,勉强不得,可我们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上不是有许多业余爱好者想跟我们学习竹刻吗?何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呢?”乔锦洪觉得女儿说的话有道理,决定一试。

第二天,乔瑜通过报社把相关的消息出去。不到半个月,就有十余名竹刻爱好者报名。乔瑜十分欣喜,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松散的民间竹刻技艺传授组织――“粱溪竹友”竹刻艺术沙龙。

就这样,一种“票友”式的技艺传授模式被探索出来。四年来,沙龙成员们经历了进山采竹、竹材处理、打磨刀具、设计画稿、运刀雕刻等过程,多数成员已掌握了留青浅刻的基本刀法。乔锦洪父女则在和大家的交流与切磋中,对竹刻的技艺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女儿的秘密

有件事,或许乔瑜一直在酝酿,只是乔锦洪不知道。

“当初找别的工作,是因为生计所迫。”之前在工艺美术研究所,乔瑜需要每月要向外宾销出3000元产值,才能拿700多元的工资。“压力太大,所以我才跑了。”后来,乔瑜自学获得英语和日语两个大专文凭,并如愿以偿地在一个民办幼儿园获得了一份教职,业余时间潜心刻竹。

工作压力不大,工作时间也较稳定,在假期和下班后继承家学传统,没有太多其他欲求的话,生活是无可挑剔的。“用小小的锋利刻刀在淡黄如玉的竹皮上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乔瑜在《我的闺房雅趣》中写道:“我喜欢刻纤纤蜻蜓轻落在盛放的月季花上,婷婷玉立的白荷在微风中摇曳,秋蝉在梧桐叶上匍匐鸣唱,寒雁在雪花纷飞的芦荡边依偎栖眠……我也喜欢摹刻宋元画家的花鸟小品和庭园小景,宁静恬淡的境界,常令我沉醉其中,乐不知返。”

其实,乔瑜想全职刻竹,这个想法还没和父亲说过。“父亲大概不会同意,老人家比较保守,总希望我安顿点,有个稳定的保障。”

就像当初做“梁溪竹友”沙龙一样,乔瑜知道,步子只要迈出去,总有一个结果在前面等着。“我想这两年好好运作一下竹刻的销售,如果能解决生存问题,我就全职刻竹。”

目前双契轩设在薛福成故居,大多数留青竹刻作品都在这里销售。购买者多是慕名而来,但是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高超的手艺并不能为乔锦洪和乔瑜带来什么收益。因为“双契轩”品质有保证,竹刻消费群有针对性,并且易邮购,记者建议乔瑜把作品拿到电子商务平台上试试水。

乔瑜很感兴趣,“关于网络营销,父亲是不会反对的,只要不丢了工作,一切能有助于扩大家族竹刻知名度的事,父亲都会积极支持。”乔瑜说,“关于竹刻的市场问题,其实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没有勇气。我知道竹刻是有市场前景的,但真的让我放弃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完全进入市场,我不自信。父亲在这方面绝对不会赞成,我不想让老人家为我的生计担心。”

乔瑜知道,自己是父亲的掌上明珠,自己的幸福就是父亲的幸福,“我能做的只是尽量做个乖女儿,少让他操心。”她的犹豫来自于对父亲的体恤,这对留青竹刻的市场之路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无法评说。“走一步看一步,试着做吧!”

“双契轩”有一种淡泊的传统,这似乎跟他们雕刻梅兰竹菊、长期安贫乐道有关。“大凡一种爱好,一旦迫于外力而转为肩上职责,或出于自身贪欲而变成谋财工具,就会弄得如负重担,乐不抵苦,兴趣索然。所以我和父亲一样,愿以淡泊名利为处世主旨,将散淡疏放作为人生常态,自娱自乐,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家学净土。”乔瑜的这番表述,或许是百余年来流传在竹刻世家中的一种基因。

三、声音

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困惑?您与父(子)辈最大的冲突是什么?

父篇:

逯彤(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天津泥人张第5代传人)

真正让自己从事的艺术事业被社会承认,要经过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人选择放弃。

我的长女在她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到我的辉煌,只见到父亲刻苦却在生活上一直处于窘态,因此走上出国留学的道路,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随年龄增大,也感到民族艺术的魅力,悔之晚矣。二女儿走的是艺术之路,美术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工商大学广告系,毕业从事网络工作,每天忙于电脑前,几乎把曾经学到的美术知识都扔掉了,基于社会的责任感我才招徒弟。

总之艺术不一定是世袭相传,我不姓张但我继承了泥人张艺术,而且又有了我新的发展,我的恩师张铭老师的亲孙子,刚刚学会一点手艺,就不容他人称泥人张,谁在社会有影响只要称泥人张传人就和谁打官司。

我已花甲之年,时间有限了,争取多做一些好作品传世,我也会尽力将我所学传给我的徒弟们,传到社会发扬光大。

子篇:

傅健(苏绣传人、苏域绣皇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的想法可能更为个性一点,更有自己的思想,想把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过我们的想法对市场而言能接受的人不多。

而父辈们一直坚守传统,他们以工艺和市场为主,能够被大部分的消费者所接受。至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觉得,其实精神没有传承下来,只是传承了形式。现在的工艺品做工越来越粗糙,精品越来越少。大家只是为了利益,而忽略了工艺本身。苏绣也是这样。

刺绣的创新主要在题材上,我现在就是为题材困扰,不知道做什么图案?自己做的作品还是比较创新的,没有考虑市场的因素,但是厂里做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老题材。

冯锦强(部级非遗“佛山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之子)

有市场、有发展、有经济效益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有好的发展,这个是相辅相成的。

我对木版年画的发展很早就有了蓝图规划,但现在政府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很多企业都只借文化做宣传,很少对文化有实际性的帮助。现在只能靠自己慢慢去开发去维持。

我很困惑,不知道我所规划的蓝图能不能实现。现在很多人对木版年画的认知度不够,有些专栏甚至抨击木版年画的精品市场是虚火,我觉得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但我也不知应该怎么去解读和引导。

我与父亲现在的冲突不大,而在此之前,还是有些发展上的矛盾,但现在他已经认可我的思路并基本都交由我去管理发展了。

曲学鹏(莱州金鹏工艺总经理,莱州草编行业设计与创新关键人)

虽然父亲退休十多年了,但还一直在关心草编行业,让他欣慰的是,即便草编如此不景气,他的两个儿子都还在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每次见到他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起现在草编行业的现状,他不说话,但我能看到他的忧伤和失落。他常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在社会上生存就是为了赚钱,再没有人像以前那样来研究技术了,也没有人给钱来研究技术了。”

父亲常提醒我不要忘记创新,说没有创新草编的路会越来越窄,鼓励我多借鉴一些国外的编结工艺,甚至提醒我说现在网络很发达,可以找到很多创新思路。面对父亲的满心希望,我感到十分汗颜。就我所知道的,像我这样一直专业从事草编设计的人目前只有我一个人了,这几年为了生存也在找一些订单来做。依然是在做草编,我这一代所面临的压力,似乎比父辈大很多。前路不知在何方,我也只能努力向前走。一旦走不下去,也希望老父亲能够谅解。

母子篇:

刘宇(部级非遗“北京料器”代表性传承人邢兰香之子)

《富贵花开》是母亲以前的代表作,我为了让花朵更丰富、饱满一些,对这件作品进行改进。这个过程中,花朵的失败率很高,母亲很不满意,说我在浪费时间、白费功夫。两年多以后,多了一层花瓣的《富贵花开》改制成功,放到市场上大受欢迎,价格也比母亲之前做的作品贵。即便如此,母亲依然坚持她的做法,按照老样子做。

这其实正是我跟母亲之间最大的冲突――创新。老一辈人的技艺非常精湛,但是固守传统。即便市场检验之后,证明创新是有效果的,母亲顶多只是默认,口上依然不说你好。她的脑中只有艺术,没有市场,这跟她长期生活在国有体制的环境中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传承,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看法:一是如果你掌握这门技艺,就有义务和职责去提高个人的修养,让这门技艺传下去;二是但凡传统手工艺,必须要有国家的扶植才容易出精品;三是产品市场化的问题,产品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艺人首先得有收入才能将技艺传承下来。母亲只认可前面两点,关于最后一点,她脑子当中没有概念。她沉醉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似乎无所谓产品有没有市场竞争力。我们这一代则能强烈感受到市场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技艺不能孤芳自赏,得在市场中接受优胜劣汰,能够符合满足市场需求,最后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有存在价值的技艺。

观念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母亲继续她的艺术追求,我则在继承料器技艺的基础上寻找市场,希望殊途同归吧。

兄弟篇:

李庆(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父亲过世早,长兄应该如父才是。可惜我高中毕业后就去了部队,小我一岁的弟弟储铁艺则从16岁开始就跟随大姨储金霞学习铁画制作。等我走南闯北做了很多事情之后,真正开始跟弟弟一起致力于铁画艺术的传承已经是2005年以后的事情。

上一篇: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下一篇: 销售自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